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澳大利亞陸軍

指数 澳大利亞陸軍

澳大利亞陸軍(Australian Army),為澳大利亞的地面武裝部隊。與皇家澳洲海軍、皇家澳大利亚空军構成澳大利亞的國防力量。.

46 关系: 印度尼西亚印度洋南澳大利亚州塔斯馬尼亞州东帝汶布里斯班亞齊省伊麗莎白二世伊拉克伊拉克战争冷战CH-47直升機皇家澳大利亚空军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布尔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維多利亞州特種部隊联合国越南戰爭越戰达尔文 (澳大利亚)阿富汗戰爭 (2001年)蘇門答臘野外征服者英國陸軍陆军M113裝甲運兵車M1艾布蘭M777榴彈砲OH-58奇奧瓦偵察直升機RBS 70便攜式防空飛彈UH-60黑鹰直升机水虎魚裝甲車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国防军澳大利亞勳章澳大利亞軍事澳洲皇家海軍朝鲜战争昆士蘭州新南威爾士州悉尼

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亞共和国(Republik Indonesia,IPA讀音:),简称印度尼西亞或印尼,为东南亚国家;約由17,508個岛屿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疆域橫跨亞洲及大洋洲,別稱「萬島之國」黃煥宗、孫福生,《中國大百科全書》-印度尼西亞歷史。。印度尼西亞人口超過2.65億,為世界上人口第四多的國家。國體屬共和國,國會代表及總統皆由選舉產生。印度尼西亞首都為雅加達。印度尼西亞國界與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帝汶和馬來西亞相接,另有新加坡、菲律賓及澳大利亚等其他鄰國。印度尼西亞為东南亚国家联盟創立國之一,且為20國集團成員國。在2016年,依國際匯率計算,印度尼西亞為世界第16大經濟體,以购买力平价計算則為世界第8大經濟體。 印度尼西亞群島自7世紀起即為重要貿易地區,古代王國三佛齐及之後的满者伯夷曾與中國和印度進行貿易。印度尼西亞當地統治者逐步吸收外國文化、宗教和政治型態,曾出現興盛的佛教和印度教王國。外國勢力因天然資源而進入印度尼西亞,穆斯林商人帶入伊斯蘭教,歐洲勢力則帶來了基督宗教,並於地理大發現後壟斷香料群島摩鹿加群岛的貿易。在350年的荷蘭殖民統治時期後,印度尼西亞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始告獨立,但獨立後仍面臨天災、貪汙、分離主義、民主化進程、經濟上劇變等挑戰。 由於島嶼遍布,印度尼西亞有數百個不同民族及語言,最大的族群為爪哇族,並在政治上居主導地位。國家語言、種族多樣性、穆斯林占多數人口、殖民歷史及反抗殖民為印度尼西亞人的共同身分。印度尼西亞國家格言「Bhinneka Tunggal Ika」(存異求同)闡明了多樣性及國家的型態。國家的天然資源豐富,但貧窮仍相當普遍,因而在世界各地有不少的印尼籍移工,但也有針對該地天然資源保育或收穫而來的西方人,國際交流程度不低。.

新!!: 澳大利亞陸軍和印度尼西亚 · 查看更多 »

印度洋

印度洋(Indian Ocean),位于亚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之间毛漢英《印度洋》,《中國大百科全書》条目,印度位在印度洋北部的中央位置,這也是印度洋名稱的由來,印度洋大部分在南半球。總面积7491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21.1%,是世界第三大洋。印度洋的範圍北至印度次大陸及阿拉伯半島(南亞及西亞);西達東非;東側則以印度尼西亞、巽他群島及澳大利亞為界;南迄南冰洋(也有定義至南極洲)。印度洋西面于开始于厄加勒斯角的东经20°处与大西洋相接,东面于东经146°55'处与太平洋相接。印度洋的最北边大概为波斯湾内北纬30°处。印度洋的宽度有将近(从非洲南部尖端到澳大利亚之间),它的总面积大约为,包括红海和波斯湾。印度洋的水量大约为。.

新!!: 澳大利亞陸軍和印度洋 · 查看更多 »

南澳大利亚州

--(South Australia,缩写为SA),簡稱--,位於澳大利亚中南部,与澳大利亚大陆的其他五州接壤,是澳大利亚联邦的一州,其下劃分為69個地方政府區域。 南澳大利亚南濱印度洋,轄境总面积约1,043,514平方公里,为澳大利亚大陆总面积的1/8、六州中的第三大州(不包括北領地),其中50%以上是牧地;包括坎加鲁岛(袋鼠岛)和數个较小的岛屿。州內有6.5%的土地成立为国家公园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区;人口约1,580,000人(2007年),每平方公--人口密度约为1.5人,是唯一与澳大利亚大陆上所有州都接壤的一州。 南澳主要生产初级产品,如小麦、羊毛、大麦、水果、葡萄酒、牛肉、羊肉等。 府城阿德雷得市人口116万人,为澳大利亚继悉尼、墨尔本、布里斯本、珀斯后的人口第五大城市,气候为地中海型气候,夏季干爽,冬季短暂多雨。.

新!!: 澳大利亞陸軍和南澳大利亚州 · 查看更多 »

塔斯馬尼亞州

塔斯曼尼亞州(Tasmania)是澳洲唯一的島州,原名--迪门斯地(Van Diemen's Land),位于澳大利亚大陆東南角約240公里的外海,是一座呈心型的島,與澳洲本土最南方的維多利亞州首府墨爾本隔海相望。塔斯马尼亚州的範圍包括塔斯马尼亚本岛与周围的小岛,官方和民间都将塔斯曼尼亚州简称为“塔州”。 塔斯曼尼亞州陆地面积68,401 km²,在六個州中佔地面積最小。該州人口49.3萬(2007年),最大城市是首府霍巴特,人口21萬(2006)。 塔斯曼尼亞為澳洲自然生態保護得最完善的地方。塔斯曼尼亞號稱“天然之州”,亦被譽為“蘋果之島”,亦有“澳洲版的紐西蘭”之稱,以秀麗風光和樸素人文為特色。地理上,作為獨立島嶼,當地有較大的未開發天然地帶,全州約40%被正式列為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或世界自然遺產。.

新!!: 澳大利亞陸軍和塔斯馬尼亞州 · 查看更多 »

东帝汶

東帝汶民主共和國(德頓語:Repúblika Demokrátika Timor-Leste),通称东帝汶(德頓語:Timor Lorosa'e;葡萄牙語:Timor-Leste),是位於東南亞地區帝汶島東端的國家,曾是葡萄牙在远东仅有的两块海外殖民地。1999年8月底在澳洲等國家的支持下通過公投決定獨立,2002年5月20日零时獨立,2002年9月27日正式加入聯合國,成為第191個聯合國會員國。 東帝汶政府採用“Timor-Leste”同時作為其葡萄牙語的國名。leste是葡語「東」的意思;而Timor本來是印尼語timur,也是「東」的意思。所以東帝汶這個國號是一個恆真式名稱。而在印尼統治時期的東帝汶,採用“Timor Timur”作為地名,並簡稱東帝汶為“Tim-tim”。“Lorosa'e”則是德頓語的「東」,意思是日出的太陽。.

新!!: 澳大利亞陸軍和东帝汶 · 查看更多 »

布里斯班

--(Brisbane),或譯--,是澳洲昆士蘭州府城,亦是昆士蘭州人口最多之城市。位於澳洲本土的東部,北緣陽光海岸, 南鄰國際觀光勝地黃金海岸市。大都會區人口230萬,是澳洲人口第三大的都會,僅次於悉尼與墨爾本。而以布里斯班为中心的昆士兰州东南部城市群人口达到327万 ERP at 31 October 2016.

新!!: 澳大利亞陸軍和布里斯班 · 查看更多 »

亞齊省

#重定向 亞齊特區.

新!!: 澳大利亞陸軍和亞齊省 · 查看更多 »

伊麗莎白二世

#重定向 伊丽莎白二世.

新!!: 澳大利亞陸軍和伊麗莎白二世 · 查看更多 »

伊拉克

伊拉克共和国(阿拉伯语:الجمهورية العراقية;库尔德语:كۆماری عێراق),简称伊拉克(العراق‎),位于亚洲西南部中东地区的国家。伊拉克与南方的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北方的土耳其,西北的叙利亚,东方的伊朗和西方的约旦接壤。伊拉克所在的地区在历史上曾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是人类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新!!: 澳大利亞陸軍和伊拉克 · 查看更多 »

伊拉克战争

伊拉克战争()是21世纪初以美国、英国军队为主的多國部隊進駐伊拉克、并推翻以萨达姆·侯赛因为首的伊拉克复兴党政权的一场战争。澳大利亞軍隊和波兰军队也参与了此次联合军事行动。军事行动是在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对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所发出的要求他和他的儿子在48小时内离开伊拉克的最后通牒到期后开始的。 反恐怖主義的联合部队是由120,000人的美军部队、45,000人的英军部队、2,000多人的澳军部队和200人的波军部队所组成的,除此之外还有大约50,000人的伊拉克部队。他们是通过驻扎在科威特的美军基地正式对伊发动军事打击。2003年3月20日多國部隊正式宣布对伊拉克开战,标志着伊拉克战争的开始。 美国第3步兵师从科威特西北方向的沙漠向巴格达挺进,伴随他们作战的还有美国第101空中突击师和第82空降师的若干部队。在另一个方向伊拉克东南部有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远征队和英国远征军(包含第4和第7装甲旅组成的第1装甲师以及若干海军陆战队)则发动了钳形攻势以打开伊拉克的海运通道。在战争进行了两周后,美军又在伊拉克北部山区投入了173空降旅以及特种部队,并和该地的库尔德反叛军结成同盟,美国预期中的准备在北方投入的则由于土耳其议会的反对而未能在该地参加战斗。 经过两个星期的激战,英军首先控制了伊拉克南部的石油重镇、伊拉克第2大城市巴斯拉。在伊拉克全境都出现了断水和停电等人道主义危机,国际多个人道组织向伊拉克运输救援物资,这些援助物资大多都从联军所控制的烏姆蓋薩爾进入伊拉克,还有部分则从科威特进入伊拉克。 战争爆发大约3个星期之后,美军顺利进入巴格达市区,途中并没有遇到任何大規模衝突。伊拉克官员则突然消失,去向不明,大批伊拉克军队向美军投降。之后巴格达和巴斯拉等伊拉克城市纷纷陷入无政府状态,巴格达市内发生频繁的抢掠事件,伊拉克國家博物館遭到洗劫,上万件美索不達米亞時期的珍贵文物失踪。有伊拉克民众批评美军,并没有努力维持巴格达的市内安全。2005年以來,伊拉克政壇興辦了民主選舉,並在美國支持下開始了重建,然而這並沒有帶來理性的政治與平等,少數什葉派與財團掌控國家,遜尼派極端份子佔地為王,使美軍與美援隊伍傷亡不斷,2008年奧巴馬總統以美軍撤出(主要是戰鬥部隊)的政見上台,2011年正式撤退,結束了大部分的軍事行動。然而伊拉克戰亂遠未解決,隨後伊斯蘭國於2014年的興起,美國反恐戰果再度倒退,還造成全球難民危機與恐怖主義擴散至歐洲,此戰至今影響未明。.

新!!: 澳大利亞陸軍和伊拉克战争 · 查看更多 »

冷战

冷戰(Cold War)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美國及英國為首的--、與以蘇聯為首的--之間长达半世纪的政治對抗。一般认为,冷战始于1947年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结束于1989年苏东剧变。在二戰結束後,原先結盟對抗納粹德國的美國及蘇聯成為世界上僅有的兩個超級大國,但兩國持有不同的經濟和政治體制:美國及其他北約成员国为資本主義陣營,而蘇聯及其他华约成员国則为社会主义阵营,兩方也因此展開了數十年的對立。冷戰的名稱來自於雙方從未正式交戰的特點,因為在冷戰期間,美蘇雙方所持有的大量核武器,為兩國帶來相互保證毀滅能力。 在數十年的冷戰中,雙方的關係和冷戰的激烈性也不斷變化。重大的幾次衝突事件包括了第二次國共內戰(1946年—1949年)、柏林封鎖(1948年—1949年)、朝鲜战争(1950年—1953年)、第二次中東戰爭(1956年)、古巴飛彈危機(1962年)、越南战争(1959年—1975年)、蘇聯-阿富汗戰爭(1979年—1989年)、蘇聯擊落大韓航空007號班機(1983年)、以及北約優秀射手演習(1983年)等等。他們透過軍事的結盟、戰略部隊的佈署、對第三國的支援、間諜和宣傳、科技競爭(如太空競賽)以及核武器和傳統武器的軍備競賽來進行非直接的對抗。美蘇兩方在許多第三世界的國家進行了一系列政治和軍事的衝突,包括了拉丁美洲、非洲、中東、和東南亞地帶。為了減緩核戰爭的風險,兩方曾在1970年代試圖以緩和政策減緩軍事對立。 從1980年代開始美國就在總統隆納·雷根政府的執政下,對蘇聯發起了一系列外交、軍事和經濟上的攻勢和施壓,再加上社会主义阵营本身的經濟發展陷入了嚴重的停滯,因此,在1980年代中期,蘇聯在新任蘇共中央總書記戈巴契夫的領導下,實施了經濟改革(1987年)和開放政策(1985年)。然而東歐國家從蘇聯獨立的傾向卻只增不減,尤其以波蘭的團結工聯最為突出。種種壓力累積之下,戈巴契夫在1989年停止了對東德的支援,導致了蘇聯旗下的衛星國,在數週內一一脫離,令蘇聯最後在1991年年底徹底解體,資本主義反共陣營取得勝利。在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冷戰使當時無數國家的命運和人民的生活都發生重大改變,留下的影響更有不少存留至今。此外冷戰中的核戰爭和間諜戰、高科技軍備等成分也成為了大眾文化常見的題材。.

新!!: 澳大利亞陸軍和冷战 · 查看更多 »

CH-47直升機

#重定向 CH-47 契努克.

新!!: 澳大利亞陸軍和CH-47直升機 · 查看更多 »

皇家澳大利亚空军

#重定向 澳大利亚皇家空军.

新!!: 澳大利亞陸軍和皇家澳大利亚空军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新!!: 澳大利亞陸軍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布尔战争

二次布尔战争(Second Boer War;Tweede Boerenoorlog;Tweede Vryheidsoorlog/Tweede Boereoorlog;1899年10月11日-1902年5月31日),是一场英国与德兰士瓦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之间的战争。.

新!!: 澳大利亞陸軍和第二次布尔战争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澳大利亞陸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維多利亞州

維多利亞--(Victoria,縮寫:VIC,简称維--)是澳大利亞的州,澳洲華人通稱其為“維多利亞--”,簡稱“維--”。維州位於澳洲東岸南部,全州現劃分為79個地方政府區域。維多利亞州乃澳洲大陸中幅員最小的州(僅237,629平方公里),但是總人口卻為澳洲第2多,僅次於新南威爾士州。首府墨爾本為澳洲第二大城市,全州逾70%人口在此聚居。澳洲聯邦成立之初及至坎培拉仍然在建設時(1901-1927年),墨尔本曾經是联邦政府所在地。 維多利亞州素有「花園之--」(The Garden State)的美譽,而當地人則以熱愛運動及文藝見稱,維多利亞州更是澳洲特有澳式足球的發源地。每年11月的首周二,於首府墨爾本舉行的墨爾本盃,被譽為「讓全國停下來的比賽」(The race that stops the nation)。除此之外,一級方程式澳洲大獎賽、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及戴维斯杯均於墨尔本市举辦。.

新!!: 澳大利亞陸軍和維多利亞州 · 查看更多 »

特種部隊

特種部隊(Special Forces)普遍指向接受特別及高度強度訓練的軍事單位,專門執行特種作戰、偵察、滲透、狙擊及反恐等。在中文語境中,特種部隊一般不包括非軍事單位特種警察部隊。.

新!!: 澳大利亞陸軍和特種部隊 · 查看更多 »

联合国

联合国(Organisation des Nations unies,缩写作 ONU;United Nations,缩写作 UN 或 U.N.)是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政府间國際組織,致力於促進各國在國際法、國際安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權、公民自由、政治自由、民主及實現持久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聯合國成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45年,取代國際聯盟以阻止戰爭並為各國提供對話平臺。聯合國下設了許多附屬機構以實現其宗旨。 到2018年中為止,聯合國共193個成員國,包括除梵蒂岡城國以外所有无争议的主權國是联合国会员国。在聯合國遍及世界的辦事處中,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通過全年舉行定期會議來決定實體和行政議題。聯合國由六大主要機構組成:聯合國大會(主要的審議機構)、安理會(以決定對和平與安全的某些決議)、經濟及社會理事會(以協助促進國際經濟和社會的合作和發展)、秘書處(為聯合國提供所需的研究、資訊和設施)、國際法院(主要的司法機構)以及聯合國託管理事會(當前不活躍)。其他重要的聯合國機構還有世界衛生組織、世界糧食計畫署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國的行政首長是聯合國秘書長。聯合國的經費由會員國分攤和自願捐贈。聯合國現今有六種工作语言,分別為:阿拉伯语、汉语(聯合國中文日為每年的4月20日)、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

新!!: 澳大利亞陸軍和联合国 · 查看更多 »

營是现代陸軍、海軍陸戰隊等軍種的编制,由若干个连组成。日語及朝鮮漢字等又把此級單位称为大队,約300-800人,中華民國國軍中也有部份單位將「營」稱為大隊,差異僅在編裝較為簡略,另外,主官(中隊長)編階中校的中隊,也視同營級單位。 譬如在三三制的編制下,一個營是由三個連加上直屬單位共同組成。在现代军队编制中,营作为一个战役战术单位,一般用于完成特定战斗中的军事或勤务任务。在编制上通常由多个技术兵种混合编成。 营的指揮官由军官担任,称为营长,军衔一般是中校或者少校。中華民國國軍的營級主官編階都是中校。 在空軍的體系中,中隊與營相當,中隊長軍銜通常是中校。.

新!!: 澳大利亞陸軍和营 · 查看更多 »

越南戰爭

#重定向 越南战争.

新!!: 澳大利亞陸軍和越南戰爭 · 查看更多 »

越戰

#重定向 越南战争.

新!!: 澳大利亞陸軍和越戰 · 查看更多 »

达尔文 (澳大利亚)

达尔文(英語:Darwin),又譯達爾溫,是位于澳大利亚西北海岸的主要城市,北領地的首府,第16大城市,人口約14万4千人(2014年),属于热带气候,经常受到雷暴和龙卷风的侵袭,最早有记录的熱帶氣旋发生在1867年,1974年12月25日的強烈熱帶氣旋特雷西几乎毁灭了整个城市。达尔文也是唯一经歷過現代战争的澳大利亚城市。1942年2月19日,日本飛機对达尔文进行了两次轰炸,此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达尔文遭受過63次轰炸。 达尔文是澳大利亚原住民居民最集中的城市,还有很大一部分居民是从东南亚和东亚移居的移民,所以达尔文被称为是“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的首府”,由于它距离亚洲最近,所以是重要的出口港口,主要出口活牲畜(牛、羊)和矿物。达尔文也是澳大利亚重要的军事基地和北部海岸巡逻艇的基地。.

新!!: 澳大利亞陸軍和达尔文 (澳大利亚) · 查看更多 »

連是现代陸軍、海軍陸戰隊等軍種的一種编制,由若三到六个排组成,人數大約在80-250人之間。譬如在三三制的編制下,一個連由三個排加上其他直屬單位共同組成。雖然連的組成在國家,單位類型會有所不同。但大多不會差太大,好幾個連合在一起,形成為營,在軍事上連算是軍隊運作上的基礎。 在现代军队编制中,连作为一个战术单位,一般用于完成特定战斗中的军事或勤务任务。连的指揮官由军官担任,称为连长,军衔一般是上尉或者少校,副連長及輔導長军衔一般是上尉或中尉。 有些军事單位也把連称为中队。例如中華民國國軍有少數連級「中隊」的編制,差異則是編裝略簡。 在空軍的體系中,小隊(中華民國空軍稱為「分隊」)(flight)與連相當。.

新!!: 澳大利亞陸軍和连 · 查看更多 »

阿富汗戰爭 (2001年)

2001年阿富汗戰爭是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在2001年10月7日 - 至今對阿富汗蓋達組織和塔利班的一場戰爭,為美國對九一一事件的報復,同時也標誌著反恐戰爭的開始。聯軍官方指這場戰爭的目的是逮捕奧薩瑪·賓拉登等蓋達組織成員並懲罰塔利班對其的支援,2009年12月1日新就任的美国总统巴拉克·歐巴馬宣布在6个月内向阿富汗增兵30,000人,2011年5月1日奧薩瑪·賓拉登被美軍擊斃,2011年7月美軍开始逐步从阿富汗战场撤出,塔利班至今仍在談判。.

新!!: 澳大利亞陸軍和阿富汗戰爭 (2001年) · 查看更多 »

蘇門答臘

蘇門答臘(Sumatera)是印尼最西面的一個大島,也是全球第六大島嶼。全島面積達47萬平方公里。.

新!!: 澳大利亞陸軍和蘇門答臘 · 查看更多 »

野外征服者

野外征服者機動步兵車(Bushmaster Infantry Mobility Vehicle)是一款澳洲製的裝甲車輛。這款步兵車由澳洲阿德雷德的派利工程公司設計,並得到愛爾蘭添尼科技有限公司部份技術性協助。 派利工程公司隨後將這款步兵車界定為非核心業務,並將它的原型、基本設計和外判合約,全數賣給法國太澳國防集團。 這款步兵車在維省的賓地高進行測試。太澳國防集團已經跟美國Oshkosh貨車公司簽署了合約,假若美國決定訂購的話,可立即進行生產。現時,澳洲陸軍、澳洲皇家空軍、荷蘭皇家陸軍和英國陸軍均採用這款步兵車。.

新!!: 澳大利亞陸軍和野外征服者 · 查看更多 »

英國陸軍

英國陸軍(British Army),是英國軍隊的地上作戰部隊,它是由蘇格蘭與英格蘭在1707年合併為大不列顛王國時形成的。至2006年,英國陸軍的現役部隊有79,550人,國土軍有24,690人,除国土军外的其它陆军预备役部队有121,800人。英國陸軍經常被部署於全球每一角落的參與多國聯軍的戰鬥或參與聯合國的維持和平行動。 英國陸軍與英國皇家海军和英國皇家空軍不同,沒有“皇家”头銜,原因是英国内战期间在英国君主与英国国会的一系列斗争中英国陆军总是站在英国国会一边,并且根据英国国会在1689年通过的《权利法案》中的规定“和平时期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维持常备军”,英国陆军在法律上并不属于王室管辖。不过尽管英国陆军没有皇家头銜,这并不妨碍在陆军有若干團(Regiments)使用「皇家」此一頭銜。.

新!!: 澳大利亞陸軍和英國陸軍 · 查看更多 »

陆军

軍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一個軍種,主要在陸地上作戰,故也叫地面部隊。現代陸軍有多個兵科,包括步兵、裝甲兵、炮兵、航空兵、工兵、通訊兵、運輸等等,是目前世界上人數最多的軍種。 在冷兵器時代,陸軍主要以刀、劍、斧、矛、弓、弩等作為戰鬥工具。而到了現代,陸軍兵器則有槍械、火炮、飛彈、戰車、直昇機等類別,可謂多不勝數。.

新!!: 澳大利亞陸軍和陆军 · 查看更多 »

M113裝甲運兵車

M113是一種美國生產的裝甲運兵車,外銷世界上諸多國家,以便宜好用、改裝方便著稱於世,在近代軍事史有重要地位。 M113採用全履帶配置並有部分兩棲能力,也有越野能力,在公路上可以高速行駛。M113家族有極多的變型版可以擔任運輸到火力支援等等戰場角色,超過80,000輛的生產量遍佈世界。雖然它不是坦克但是也能設計成戰鬥載具,M113在越戰時期甚至是裝甲覆蓋最完全的載具,也使得後續的諸多裝甲步兵戰車從它獲得靈感,至今21世紀M113各種改型依然在服役,並且在最近被選為史上10大步兵戰車第一名。.

新!!: 澳大利亞陸軍和M113裝甲運兵車 · 查看更多 »

M1艾布蘭

#重定向 M1艾布蘭主力戰車.

新!!: 澳大利亞陸軍和M1艾布蘭 · 查看更多 »

M777榴彈砲

M777榴彈砲是一種155公厘牽引炮,取代成為美国海军陆战队和美国陆军的現役武裝,同時也獲得加拿大,澳大利亞,沙特阿拉伯与印度的地面部隊採用,並在阿富汗戰爭中首度投入戰場。 M777榴彈砲是由的製造。主要產線位於英國巴羅因弗內斯,負責鈦合金結構與制退組件的生产與組裝。最終組裝與測試則位於在哈蒂斯堡 (密西西比州)的工廠。.

新!!: 澳大利亞陸軍和M777榴彈砲 · 查看更多 »

OH-58奇奧瓦偵察直升機

貝爾OH-58奇奧瓦偵察直升機 是一種直升機家族,單引擎單旋翼,可以有觀測和部分攻擊能力。由貝爾直升機公司根據貝爾 206A 噴射騎士改裝生產。OH-58 奇奧瓦自從1968就開始在美軍服役。最新機型是OH-58D 奇奧瓦戰士,主要是擔任陸軍支援的偵察角色。.

新!!: 澳大利亞陸軍和OH-58奇奧瓦偵察直升機 · 查看更多 »

RBS 70便攜式防空飛彈

RBS 70(,直譯:機械人系統 70)是一個最初由瑞典國防承包商波佛斯防務公司設計和生產(自2000年開始則是由紳寶波佛斯防務公司生產及持續改進)的全部候區域、幾乎沒有來自其他外力支援的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統。它發射的RB 70導彈也在許多其他的瑞典导弹系統上使用。.

新!!: 澳大利亞陸軍和RBS 70便攜式防空飛彈 · 查看更多 »

UH-60黑鹰直升机

UH-60“黑鹰”直升机(UH-60 "Black Hawk")是美国西科斯基飞机公司生产的雙渦輪軸發動機、單旋翼直升機,是从西科斯基S-70直升機发展而来的一种中型通用及攻击直升机。.

新!!: 澳大利亞陸軍和UH-60黑鹰直升机 · 查看更多 »

水虎魚裝甲車

水虎魚裝甲車(Piranha,也被译作锯脂鲤或皮兰哈装甲车)為瑞士(MOWAG)所設計製造之輪式裝甲車,有根據車輪數量有4x4, 6x6, 8x8, 10x10多種版本,是歐美國家使用甚廣的車系、加拿大、澳洲、智利等多國,已經發展到第五代。美國陸軍的史崔克裝甲車也是延伸自此型。.

新!!: 澳大利亞陸軍和水虎魚裝甲車 · 查看更多 »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联邦(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通称澳大--利亚(Australia,缩写为 AU、AUS),中文环境下(尤其是臺灣、香港等地)常使用「澳--洲」代替“--”,是全球面积第六大的国家,大洋洲最大的国家和南半球第二大的国家。澳大利亚国土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塔斯曼尼亚岛及数个海外的岛屿,面积和美國本土相似,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国土覆盖整个大陆的国家。與隔海相望的东南近邻是紐西蘭,西北是印度尼西亚,北边是巴布亚新几内亚、西巴布亚及东帝汶。澳大利亚的首都位于堪培拉,最大城市为悉尼。 澳大利亞一詞源於拉丁語,意思為“未知的南方大陸”(terra australis incognita)。其所在的地理位置通常稱作澳洲大陆,是地球上最小的大陆板塊。澳大利亚人均擁有國土面積0.353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廣闊的國家之一。有多樣的自然景觀,包括熱帶雨林、別稱為“紅色中心”的沙漠、吸引很多旅客的海濱及馳名遐邇的自然遺產大堡礁及烏魯汝Davison, Hirst and Macintyre, pp.

新!!: 澳大利亞陸軍和澳大利亚 · 查看更多 »

澳大利亚国防军

澳洲國防軍(英文:Australian Defence Force,縮寫ADF)負責澳洲國防的軍事組織,包括澳洲陸軍,澳洲皇家海軍和澳洲皇家空軍,總共有80,561名官兵在役(包括55,068名常規軍和25,493名預備役士兵),其中澳洲皇家海軍為現今太平洋地區整體實力最為強大的一隻海軍力量,配備紐澳軍團級巡防艦和目前世界上最為先進的柴電潛艇柯林斯級潛艇。皇家海軍於1940年代曾配備有墨爾本號航空母艦,該艦於1980年代退役。國防軍總司令人選經內閣提出,由總督委任,負責軍隊日常行動。而其他行政上的工作,則由國防部及其部長負責。 2010年-2011年澳洲的年度軍費開支為257億美元,在全球各國中排名第14位,但其只佔據全球軍費總支出的1.2%。澳洲國防軍在二戰後一直有參與聯合國維和部隊在世界各地的救災和各地武裝衝突的維和任務;截止2009年,大約有3,300名澳洲國防軍分佈在包括所羅門群島,阿富汗,東帝汶等12個國家和地區執行維和任務。 澳洲軍事上的親密盟友包括:英國、美國、德國、北約諸國與日本。1971年,澳洲與英國、紐西蘭、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共同簽署五國聯防(FPDA)協定。通過該協定,澳洲與英國以及紐西蘭將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任何一方受到軍事滋擾時共同幫助防禦,澳洲通過該協定迅速的擴大了自己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並逐漸開始將自己的軍事以及經濟勢力擴展至東南亞地區,成為一個政治以及軍事上的多邊國家。.

新!!: 澳大利亞陸軍和澳大利亚国防军 · 查看更多 »

澳大利亞勳章

澳大利亞勳章(Order of Australia)是由澳大利亞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于1975年2月14日創建,旨在表彰那些為澳大利亞及人民作出卓越貢獻或突出服務的澳大利亞公民。此前澳大利亞公民的表彰則是授予英國對應勛位。 勳章分為民事和軍事組別,並有以下由高至低的勳銜:.

新!!: 澳大利亞陸軍和澳大利亞勳章 · 查看更多 »

澳大利亞軍事

#重定向 澳大利亚国防军.

新!!: 澳大利亞陸軍和澳大利亞軍事 · 查看更多 »

澳洲皇家海軍

澳洲皇家海軍(Royal Australian Navy)是澳洲國防軍的海上武装力量。目前澳大利亚皇家海军已擁有48艘军舰、4艘非战斗船只、16000名现役军人,是南太平洋地区最强大的的海军力量。.

新!!: 澳大利亞陸軍和澳洲皇家海軍 · 查看更多 »

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是朝鮮半島上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与大韓民國之间,自1950年6月25日开战至1953年7月27日签署停战协定的一场战爭,因未有和平協議,战争在理论上上仍未結束。 朝鲜半岛自1910年起被日本统治,直至1945年二战结束。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随后根据与美国协议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接受日本投降,占领朝鲜半岛。在1948年,南北两占领区内分别成立两个政府。南北双方均自认为全朝鮮半島的唯一合法政府,同时对整个朝鮮半島声称主权,拒绝承认以北纬38度线划分的苏美对日受降分界线为边界。在冷战初期的紧张国际形势背景下,南北双方都企圖武力統一朝鮮半島,沿三八线两边各自囤积大量军队,苏美占领军撤军后,自1949年1月起双方频繁發生小規模武装衝突,至朝鮮在充足准备后發動大规模攻势。它是冷战的第一场大規模“热战”。 朝鲜在1950年6月25日以反擊為理由越过三八线,一般以此為韩战(韩国内战)/朝鲜战争(朝鲜半岛战争,联合国当时用语)/朝韩内战(现今用语)之起点。于1945年成立的国际组织联合国隨即介入,当时苏联、美国、中华民国为联合国成员,而朝鲜、韩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均非联合国成员。联合国只承认美国支持的大韩民国为朝鲜半岛上唯一合法政府,不承认苏联支持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而认为是前者领土内的地方政治军事力量。25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蘇聯因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國席位問題而抵制出席會議,大韩民国向联合国控诉受到入侵,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第82号决议,声明此举为北朝鲜部队对大韩民国的武装攻击,并敦促其立即停火。6月27日,联合国安理会又通过第83號決議,要求北朝鲜军队撤回38度線,“建议联合国会员国给予大韩民国以击退北朝鲜武装攻击及恢复该区内国际和平与安全所需之援助”。随后1950年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过第84号决议,由21个会员国组成“联合国军”参战,包括美国、英国等16个国家的军队,外加瑞典、印度、丹麦、挪威、意大利5个国家派遣的医疗队或医疗船,其中美国提供88%的战斗人员,占据主导地位。这支部队不听命于秘书长,而是受美国统一指挥,联合国要求由美國提交戰鬥行動報告。由此,以保卫和平的名义,韓戰演变为捲入数十个国家的国际武力争端。随后苏联空軍开始秘密參戰,而中方則譴責、呼籲雙方停火并保持一定中立。 朝鲜人民军在战争首兩個月占尽优势,三日內攻陷韩国首都汉城,韩国国军遭受巨大损失,不断后撤。至8月,朝鲜军队已抵达釜山环形防御圈。美军于9月15日在仁川登陸後迅速扭轉戰局,朝鲜军队後路被切斷,陷入不利地位,金日成向苏联集團請求協助,苏联也积极施压中国参战。随后,中国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发出警告,指出若聯合国軍越過38度线侵入北方,其中立政策可能改變;还谴责美国飞机进入中国领空,抗议美国飞机轰炸中国丹东的文物市场。 10月初,聯合國軍逆轉戰情,向北開進,越過38度線,終促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決定出兵介入。10月1日,韩国国軍越过三八線,美军则于10月8日正式越过三八线。10月19日,联合国军奪取包括平壤在内的朝鲜大部分地区,逼近中朝边境。同日晚,首批中国人民志願軍也秘密越過鴨綠江,開始激烈的攻防战斗。中国人民志愿军于参战后长驱直入,在第一次战役、第二次战役、第三次战役中连续击败联合国军,将战线推回三八线,并于1951年1月4日一举攻占韩国首都汉城。其后,1951年1月13日,联合国提出停战建议,但战争双方均未对此有进一步回应,战争继续进行。联合国军在此后的第四次战役和第五次战役中阻滞志愿军的进攻,使戰線在開戰一年後再次回到三八线并陷入胶着。蘇聯首先主張停火,而中、美双方均表贊同并开始停战谈判,但双方边打边谈,构筑堑壕,并在上甘岭和金城等地展开拉锯,双方皆有重大损失。 1953年7月27日,参战方三边——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鮮人民军、联合国军——在板门店签署朝鲜停战协定,宣布停战。协定建立朝韩非军事区作為緩衝區,并就战俘遣返问题作出安排。随后,朝韩双方仍继续保持外交冲突和军事对峙,持续至今。由于李承晚的反对,大韩民国国军并未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而以1950年7月李承晚将大韩民国国军指挥权交给联合国军为由,于金城战役后,在行动上遵守了朝鲜停战协定。因朝韩之间未直接签署停战协定或和平协议,韩国名义上自1953年后军队指挥权仍归联合国军而停止作战,所以理论上朝韩双方仍然处于战争状态,战争並未正式結束。至2018年4月27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国务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恩与大韩民国总统文在寅,签署《为促进韩半岛和平、繁荣、统一的板门店宣言》,其中提出将在2018年年内宣布结束战争状态。 朝鲜战争結束后及中美關係正常化後,隨著冷戰緩和,各方重新考慮在朝鲜半岛的政策,联合国和大多数國家逐渐改变为同时承认以停战分界线划疆而治的朝鲜、韩国两个政权,而不介入双方的领土争端。联合国于1991年同时首次接纳朝韩为会员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则于1992年与韩国建交。.

新!!: 澳大利亞陸軍和朝鲜战争 · 查看更多 »

昆士蘭州

昆士蘭--(Queensland,縮寫:QLD,簡稱昆--),位於澳洲的東北部,論面積為澳洲的第二大州,人口則排名全澳第三。據2017年3月統計,昆士蘭人口已突破490萬人,约占全國總人口的20.0%。 昆士蘭第一大城為首府布里斯本,人口118.03萬(2016年9月數據),大都會區人口約236萬。第二大城是觀光重鎮黃金海岸,人口56.76萬(2016年數據)。澳大利亚前30大城市有個城市位于昆士蘭州。由於昆士蘭有相當廣大的地區位於熱帶、盛產礦物與蔬果,州民熱愛運動,素有“陽光之州”(Sunshine State)的美稱。 昆州以農業為主要貿易產品,為澳洲牛奶,咖啡、煙草、花生、木材、豆類、蘋果、香蕉、鳳梨、木瓜、荔枝、芒果、穀物、甘蔗、棉花等產品的主要產地。 州內礦產資源豐富,產量達全澳的24%。主要有鉛、鋅、銅、鈾、鋁礬土、錳、銀、金、鉬、煤、鐵礦石、石油、天然氣、磷酸鹽、红金石和蛋白石等。.

新!!: 澳大利亞陸軍和昆士蘭州 · 查看更多 »

新南威爾士州

新南威尔士州(New South Wales,縮寫为NSW),簡稱新州,是澳大利亞人口最多的一州;位於澳洲的東南部,維多利亞州以北、昆士蘭州以南,首府在雪梨。在海外華人社區和澳洲當地華人通譯“紐修威省”,簡稱紐省。新南威爾斯今劃分為152個地方政府區域。 新南威爾斯創建于1788年,為英國在澳洲的第一個殖民地,當時包括了除西海岸(時稱新荷蘭)以外的整個澳洲大陸。19世紀,新南威爾士被逐漸分為幾個獨立的殖民地,包括:塔斯馬尼亞(1825)、維多利亞州(1851)、昆士蘭(1859)和南澳大利亞(1836)。1901年,這些殖民地,連同西澳大利亞,組成了澳大利亞聯邦(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並從獨立的殖民地變爲聯邦--下的一州。 新南威爾斯州的州旗設計於1876年,州徽設計於1906年,並於同年獲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御准。州徽下沿格言帶上為拉丁文“ORTA RECENS QUAM PURA NITES”。中文大意是:『新--起的太陽多麼明亮!』新南威爾斯州的州花叫特洛皮,它的名稱源於當地土著語。新南威爾斯州的州鳥是笑鴗,是澳大利亞翠鳥中的一種。新南威爾斯的州獸是澳大利亞獨有的鴨嘴獸。州的代表色是天藍色。.

新!!: 澳大利亞陸軍和新南威爾士州 · 查看更多 »

旅是现代陸軍的编制,由若干个团或者营组成。在现代陸軍编制中,旅通常作为一个战役战术单位,一般用于完成特定战役中的军事或勤务任务。在编制上由多个技术兵种混合编成的旅稱為混成旅或聯兵旅(聯合兵種旅、或作诸兵种合成旅)。 在現代戰爭條件下,旅由於編制比較小,使用靈活,逐漸被許多國家列為標準或者常被編制。旅的指揮官稱為旅長,由軍階是少將或上校軍官擔任。 在空軍的體系中,聯隊(Wing)與旅相當。指揮官軍銜通常是准將或上校。.

新!!: 澳大利亞陸軍和旅 · 查看更多 »

悉尼

悉尼(Sydney),又稱--,位於澳大利亚东南沿海地带,是新南威爾斯州的首府,是澳大利亚人口最多也是人口最稠密的城市。都會區人口5,005,400人(2016年)。在英語裏,市民俗稱雪梨人為「Sydneysider」。 悉尼是歐洲首個澳洲殖民聚落以及充当罪犯的流放地,1788年由英國第一艦隊的船長阿瑟·菲利普於雪梨湾建立。悉尼環傑克遜港(包括悉尼港)而建,曾被稱為「海港城市」。它是澳洲最大的金融中心,也是國際主要旅遊勝地,以海灘、歌劇院和港灣大橋等聞名。雪梨长期以来都是生活品質极高的世界都市,曾獲全球化與世界級城市研究小組與網絡(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 Study Group and Network,GaWC)列為第一級世界都市+。悉尼举办过多項重要国际體育赛事,包括1938年英联邦运动会、2000年悉尼奧運會及2003年世界盃橄欖球賽。 主要机场为悉尼机场,主要港口为植物学湾。.

新!!: 澳大利亞陸軍和悉尼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澳洲陸軍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