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法国总统列表

指数 法国总统列表

这是一个法国总统的列表。首位法国总统通常被认为是在1848年大选中获胜的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后称帝成为拿破仑三世),当时法国处于第二共和时期。根据1958年的《法国宪法》,法国总统与总理领导的内阁执掌行政权,由全体法国合资格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5年(2002年前任期为7年),可连选连任一次。.

131 关系: 加斯东·杜梅格埃米勒·卢贝埃马纽埃尔-约瑟夫·西哀士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吉伦特派堕胎塞格琳·羅雅爾夏爾·戴高樂大聯合政府子爵安德烈·塔尔迪厄尼古拉·萨科齐工人国际法国支部巴黎巴黎公社巴拉斯不信任动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非共和国冲突 (2012年–至今)帕特里斯·麦克马洪三國協約乔治·克列孟梭乔治·蓬皮杜亚历山大·米勒兰人民运动联盟五月风暴伊拉克战争弗朗索瓦·奥朗德弗朗索瓦·密特朗弗朗索瓦·阿拉戈德雷福斯事件保罗·杜美俄罗斯帝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國家元首利昂内尔·若斯潘傀儡政權儒勒·格雷維八大工業國組織公爵共和前進!先贤祠勒内·科蒂国民公会皇帝玛利·弗朗索瓦·萨迪·卡诺督政府社会党 (法国)离婚科雷兹省...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石油危机第一执政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摩洛哥危機納粹德國累犯绥靖主义维希法国热罗姆·佩蒂翁·德·维尔纳夫热月政变爱丽舍宫爱德华·巴拉迪尔瓦勒里·季斯卡·德斯坦無黨籍莫里斯·鲁维埃莱昂·布鲁姆菲利·福尔菲利普·贝当非法移民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马里北部冲突魏瑪共和國让-雅克·雷吉斯·德·冈巴塞雷斯让·卡西米尔-佩里埃讓-馬里·勒龐路易-欧仁·卡芬雅克路易·菲利普路易·朱爾·特羅胥阿尔及利亚战争阿尔芒·法利埃阿尔贝·勒布伦阿尔方斯·德·拉马丁阿道夫·梯也爾阿里斯蒂德·白里安蒂勒自由法國里斯本条约雷蒙·普恩加萊雾月政变雅各宾专政雅克·希拉克院士查理·迪皮伊樊尚·奥里奥尔歐洲聯盟理事會主席國死刑殖民地法國同性婚姻法國外交部法國國民議會法兰西学术院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法国法国1875年宪法法国君主列表法国宪法委员会法国元帅法国国民议会法国民主联盟法国总理法国总理列表法国总统法越战争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法蘭西第二帝國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激進黨朱尔·杜弗尔新教无政府主义拿破仑三世拿破仑一世2002年法国总统选举2007年-2008年环球金融危机2007年法国总统选举2008年南奥塞梯战争2012年法国总统选举2015年11月巴黎恐怖袭击事件2017年法國總統選舉20國集團 扩展索引 (81 更多) »

加斯东·杜梅格

埃尔-保罗-亨利-加斯东·杜梅格(Pierre-Paul-Henri-Gaston Doumer,,),1924年6月13日出任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第12位總統。任内经常出现政治不稳定局面。.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加斯东·杜梅格 · 查看更多 »

埃米勒·卢贝

埃米勒·弗朗索瓦·卢贝(Émile François Loubet) 第八任法国总统。曾經担任蒙特利马尔市长,后成为莱昂·甘必大的坚定的支持者。他在1876年当选为众议院议员,1885年成为参议院议员,出任蒂拉尔内阁的公共工程部长(1887年12月到1887年3月)。1892年他的私人朋友萨迪·卡诺总统邀请他组建内阁,12月因巴拿马问题丑闻辞职,改任卡诺和里博内阁的共和党部长。1899年2月以483票对279票当选总统,总统任职期间 (1899年至1906年),巴黎成功举办1900年的巴黎展览会,与英国缔造协约,解决他们在布尔战争和德雷福斯事件的尖锐分歧。总统任满后退休,1929年12月20日去世,享年90岁。.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埃米勒·卢贝 · 查看更多 »

埃马纽埃尔-约瑟夫·西哀士

埃馬紐埃爾-約瑟夫·西哀士(Emmanuel-Joseph Sieyès,),法蘭西天主教會神父,法蘭西大革命、法蘭西執政府和法蘭西第一帝國的主要理論家之一,法蘭西督政府督政官、法蘭西執政府執政官。西哀士的成為了事實上的大革命的宣言並促使三級會議轉而成為1789年6月的國民議會。1799年,西哀士煽動霧月政變 (11月9日),協助拿破崙·波拿巴得到權力。 他還新創了一個未發表的" 社會學"中的手稿”,並對新生的社會科學 理論作出顯著貢獻。 Jean-Claude Guilhaumou (2006).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埃马纽埃尔-约瑟夫·西哀士 · 查看更多 »

埃马纽埃尔·马克龙

埃马纽埃尔·让-米歇尔·弗雷德里克·马克龙(Emmanuel Jean-Michel Frédéric Macron;),法国政治人物,現任法國總統(第25任)。精通語言為法文、英文,投资银行家出身,2014年8月26日,他出任总理曼努埃爾·瓦爾斯政府的经济产业更新和信息技术部长。Sylvie Corbet and Elaine Ganley, Associated Press, 26 August 2014于2016年8月30日辞去政府部长职务。他於2016年4月6日成立了名為「共和前進!」的政黨,並且在2017年法國總統選舉中勝出,以39歲的年齡成為法國歷史上最年轻的總統、以及繼拿破崙以來最年輕的法國國家元首。.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埃马纽埃尔·马克龙 · 查看更多 »

吉伦特派

吉倫特派或吉倫特黨人,是指在法國大革命從1791年到1795年期間,源自於吉倫特省的一個政治派別。有時也稱“布里索派”(Brissotins)或“長棍麵包派”(Baguettes)。吉倫特派由國民立法議會和國民公會的議員組成,代表為當時信奉自由主義的法國工商業資產階級。它由一群有着私人友谊的人们組成的沙龙一般的鬆散團體,而不是一個有組織的政黨。“吉伦特派”在國民立法議會中第一次非正式的出现,用于描述來自法國西南部吉倫特省代表們提出的独树一帜的觀點得支持者们。在1847年阿爾方斯·德·拉馬丁的出版之後就成為广为接受的名稱。。 吉倫特派的大部分成員都參加了雅各賓俱樂部,同时也是雅各賓社會運動支持者。但隨後他們和雅各賓俱樂部抱持激進主張的山嶽派发生衝突,从而最終導致1793年5月31日-6月2日的暴動吉倫特派的成員們被集體處決从而导致其覆滅,同时这也象征着雅各宾派恐怖統治的开始。 吉倫特領導人雅克·皮埃爾·布里索曾提出一個雄心勃勃的軍事計劃,以输出革命---後被拿破崙實現。他呼籲國民公會在1795年----通过征服德國西部萊茵河兩岸的土地,和支持波蘭和荷蘭的独立來控制西歐,并建立支持共和主义的英國,西班牙和義大利并将其纳入共和國势力范围。由此看出,在1792年至1793年期間吉倫特派是积极的主戰派。吉倫特派其他著名的人物包括和他的妻子羅蘭夫人。他們的盟友是英裔美国激进民主主义派思想家湯瑪斯·潘恩。布里索和羅蘭夫人被處決,然后逃亡的讓羅蘭,也因得知自己行被蹤洩漏而自殺。之后潘恩被捕,并險遭處決。名作馬拉之死中的讓-保爾·馬拉,也正是被吉倫特派支持者夏綠蒂·科黛刺殺的,但隨後夏綠蒂·科黛也被處決。.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吉伦特派 · 查看更多 »

堕胎

墮胎(abortion),又稱人工流產,或是誘導性流產(Induced abortion)。指的是在胚胎或胎兒自己能存活之前,以切除或強制的手段移出子宮的方式,終止懷孕狀態。相對的,自然發生的中止懷孕現象則通常稱為流產(miscarriage)。如果在胎兒已經可以自行存活的時候做類似的程序,在醫學上稱為「晚期中止妊娠」(late termination of pregnancy, LTOP)或晚期墮胎(late-term abortion)。 現代醫學藉由藥物或手術來誘發流產。在第一孕期(孕期的前三個月),有兩種藥物和手術一樣有效,分別是RU486和前列腺素 。而在第二孕期(孕期第三到第六個月),雖然使用藥物仍能有效導致流產,但使用手術產生後遺症的風險較低。在墮胎後可以立即開始使用複合口服避孕藥以及子宮避孕器避孕。在已開發國家中,藉由醫學達成安全且合法的墮胎已行之有年。單純的墮胎並不會造成長期心理衛生或身體的問題。世界衛生組織提倡全世界的婦女都應該享有一樣好的安全合法墮胎方式。話雖如此,每年仍在全球發生,仍造成大約47,000例的產婦死亡及約500萬名產婦住院。 根據估計,每年全球墮胎案例有4400萬,將近一半是在不安全的情況下施行。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由于以往進行的一孩政策(每對夫婦只容許有一個子女),中国每年人工流产至少1300万例,位居世界第一。。在接受了幾十年重視家庭計畫的教育,和生育控制及避孕技術提升之後,墮胎率在2003年到2008年之間有微幅下降。截至2008年,全世界有40%的女性可以在「無理由限制」的情況下合法進行人工流產。然而,懷孕之後何時可以進行人工流產的限制仍然存在。 墮胎的相當悠久。自古以來,一直以來流傳有許多方式執行,包含草藥、利用尖銳工具、人為創傷,以及其他傳統方法。 關於墮胎的法律規範、執行的頻率、和它背後的文化種族意涵在世界各處都不盡相同。在中国,人们对堕胎的反对较受基督教教義影響的西方国家低,在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背景下,很多人采取自愿堕胎,部分是嬰兒的性別因素(重男輕女)也有人被计生部门实行强制堕胎(如殘疾等)。 墮胎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是完全合法的,例如因亂倫、強姦而懷孕、胎兒本身有異常、社會經濟因素、或是危及母體健康。世界上許多地方,關於墮胎的道德、倫理以及合法性等議題仍存在公開而激烈的。反對墮胎者大多認為胚胎或胎兒為具有生存權的人類,墮胎等同於謀殺。而支持的人則強調女性有決定自己人身健康的權利,以及強調普遍的人權。.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堕胎 · 查看更多 »

塞格琳·羅雅爾

塞格琳·賀雅爾(法语:Marie-Ségolène Royal,),全名玛丽-塞戈莱纳·罗亚尔,法國政治家,法國社會黨黨員;現時為法国环境和能源部长、普瓦圖-夏朗德大區委員會主席及德塞夫勒省國會議員。.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塞格琳·羅雅爾 · 查看更多 »

夏爾·戴高樂

夏尔·安德烈·约瑟夫·马里·戴高乐(Charles André Joseph Marie de Gaulle,)是法国军事家、政治家,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自由法国运动,戰後短暫出任臨時總統,後由於左派政黨反對他要求加強總統權力的憲法被迫辭職。1958年成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并出任第一任总统。在法国,戴高乐通常被称为“戴高乐将军”(Général de Gaulle)甚至簡稱“将军”(Le Général)。 1944年盟軍攻克法国后,戴高乐成为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主席,1946年因反對總統沒有實權,與左翼的政治斗争失利而辞去职务。1958年,戴高乐因阿爾及利亞戰爭重返政坛,制定新宪法,成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并当选第一任总统,1965年成功連任,直至1969年因公投失利辭去總統的職務。 戴高乐支持发展核子武器、制定泛欧主义外交政策、支持欧洲大陆联合为大欧洲、扩大法国影响力、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奉行与盟友不同的外交政策,这一系列思想政策被称为戴高樂主義。.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夏爾·戴高樂 · 查看更多 »

大聯合政府

大聯合政府(Grand coalition)是一種聯合政府的形式,所指的是在和平時期,由議會中兩個分屬不同政治光譜的最大政黨一起合作形成的聯合政府。這是一種特殊的政治權力安排方式,通常出現於存在多黨內閣制國家。 當這個國家存在兩個政治理念不同但掌握席次都未過半的最大政黨、以及其他許多具備相當席次的小型政黨時,為了形成穩定多數,這種政府形式特別容易出現。或兩大政黨聯盟皆未能取得議會多數,由兩大聯盟中的最大政黨聯合組閣。.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大聯合政府 · 查看更多 »

子爵

子爵是中國古代爵位名,一些鄰近國家受中國影響也以此為爵位名。歐洲中世紀以後,在中文裡也用“子爵”來翻譯歐洲貴族爵位中相應等級的稱號(例如英語Viscount、法語Vicomte等,和相似的德語Burggraf、荷蘭語Burggraaf等)。.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子爵 · 查看更多 »

安德烈·塔尔迪厄

安德烈·塔尔迪厄(André Tardieu,)生于巴黎,卒于Menton,法國政治家。 上層中產階級家庭出身,曾在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學習。三次出任法国总理(1929年11月3日 - 1930年2月17日; 1930年3月2日 - 12月4日; 1932年2月20日 - 5月10日) T T.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安德烈·塔尔迪厄 · 查看更多 »

尼古拉·萨科齐

尼古拉·萨科齐(Nicolas Sarközy,,),法国政治家,第23任总统(兼安道爾公國大公),擁有匈牙利、希腊和犹太血统,法國人民運動聯盟主席。 2012年法國總統選舉中敗給社會黨候選人法蘭索瓦·歐蘭德,成為繼1981年德斯坦之後,法國第五共和第二位未能連任成功的總統。.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尼古拉·萨科齐 · 查看更多 »

工人国际法国支部

工人國際法國支部(Section Française de l'Internationale Ouvrière,SFIO)是一個建立於1905年、解散於1969年的法國社會主義政黨,也是現時法國社會黨的前身。原為第二國際在法國的分部,後也成為法國的社會主義政黨。.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工人国际法国支部 · 查看更多 »

巴黎

巴黎(Paris)是法國的首都及最大都市,同時是法蘭西島大區首府,為法國的政治與文化中心,隸屬法蘭西島大區之下的巴黎省(編號第75省;僅轄有1個同名市鎮)。目前的巴黎市轄區範圍大致為舊巴黎城牆內(環城大道內側),依照發展歷史共分成20個區,自從1860年代開始就沒有重大變化。截至2011年為止,巴黎市内人口超過225萬,的人口則逾1,229萬,是歐洲最大的都會區之一。 巴黎在近1,000年的時間内是西方最大的城市,也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16世紀至19世紀期间)。目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在教育、娛樂、時尚、科學、媒體、藝術、金融、政治等方面皆有重大影響力,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大都会之一.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巴黎 · 查看更多 »

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la Commune de Paris)是一个在1871年3月18日(正式成立的日期为同年的3月28日)到5月28日的2个月中,短暂地统治巴黎的政府。到后来它宣布要接管法国全境。由于公社卫队杀死了两名法国将军加上公社拒绝接受法国当局的管理,终于导致了被称为“血腥一周”的严厉镇压。 由于评价者意识形态的不同,对它的描述也存在很大分歧,倾向于资本主义或中立者认为它是无政府主义;而倾向于社会主义或自由主义者则认为它是社会主义的早期实验;更有被认为標誌當代世界政治左翼運動崛起光輝起始里程碑,影響廣大深遠。马克思认为它是对他的共产主义理论的一个有力证明,而俄罗斯无政府主义之父巴枯寧则对此持反对意见,因为它既没有依赖于一个先锋队,也没有掌控国家或者企图建立一个新的革命政府,所以它实际上还是无政府主义。.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巴黎公社 · 查看更多 »

巴拉斯

巴拉斯(西班牙语:Barrax),是西班牙卡斯蒂利亚-拉曼恰自治区阿尔瓦塞特省的一个市镇。 总面积190km², 总人口1953人(2001年),人口密度10人/km²。 巴拉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风云人物。曾在土伦期间认识了在土伦之战中成名的拿破仑,后又参加1794年的热月争辩,在督政府担任督政。.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巴拉斯 · 查看更多 »

不信任动议

不信任动议(Motion of No Confidence 或 Motion of Non Confidence)、不信任投票(Vote of No Confidence)或不信任决议(Resolution of No Confidence),中文又俗稱倒閣,是一种议会议案,一般適用於議會制及半總統制國家的議會。传统上由反对派提交给议会,希望打败政府(內閣)或使政府难堪。在少数情况下,它也可能由对政府已失去信心的昔日支持者放入议会的议程,该议案由议会投票决定通过或拒绝。一般而言,假如议会表决通过不信任动议或无法通过信任动议,政府只有辭職或解散议会并进行大选這兩個選擇。此制度源於十八世紀末葉,值美國獨立,英軍屢敗時。時英國下議院通過決議稱:「本議院毋可就現任各大臣身保信任。」致時任英國首相诺斯勋爵請辭。雖未即時成為定例,亦開後制先河。.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不信任动议 · 查看更多 »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称「中国」,是位於东亚的社会主义国家,首都位于北京。中国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纯陸地面積第二大、陸地面積第三大、總面積第三大或第四大的國家,當中劃分為23個省份、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中國地势西高东低而呈現三级阶梯分布,大部分地区属于溫帶、副熱帶季风气候,地理景致與氣候型態丰富多樣,有冰川、丹霞、黃土、沙漠、喀斯特等多种地貌杜蕙.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中非共和国冲突 (2012年–至今)

中非共和國衝突是指開始於2012年12月10日Uppsala Conflict Data Program Conflict Encyclopedia,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In depth: The Seleka Rebellion, viewed May 16, 2013, http://www.ucdp.uu.se/gpdatabase/gpcountry.php?id.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中非共和国冲突 (2012年–至今) · 查看更多 »

帕特里斯·麦克马洪

玛利·埃德姆·帕特里斯·莫里斯·德·麦克马洪,馬真塔公爵(Marie Edme Patrice Maurice de Mac-Mahon, Duc de Magenta,),法國軍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第二任總統(1873年—1879年)。在克里米亞戰爭及義大利馬真塔戰役(1859)中揚名,被升為法國元帥,并受封為馬真塔公爵(duc de Magenta)。 他是詹姆斯黨的愛爾蘭家族後裔,於1827年展開軍旅生涯,1864~1870年間擔任阿爾及利亞總督,後來又在普法戰爭中擔任指揮官。他也是凡爾賽軍司令,這支軍隊於1871年鎮壓巴黎公社起義。 1873年,阿道夫·梯也尔辭去總統職務之後,他被選為總統。作為保皇派,他在總統任內頒布了1875年憲法。之後發生了憲法危機,麥克馬洪與共和派不合,被迫於1879年下台辭職,由共和派控制的議會接管政府。.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帕特里斯·麦克马洪 · 查看更多 »

三國協約

三國協約(;)是指英國、法國和俄羅斯在1907年簽訂的互相諒解和互相支持的協議。「」同時是英文和法文詞語,意為三倍,而「」則是法文詞彙,意指諒解。 1904年的《摯誠協定》及1907年的《英俄条约》簽訂後,英法、英俄的各種糾紛已經平息。這兩個協約,加上法俄同盟便促使三國家走在一起。此外,他們皆因為德國在歐洲的影響力不斷上升而警醒。因此,他們便結盟,名為「三國協約」。  .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三國協約 · 查看更多 »

乔治·克列孟梭

乔治·邦雅曼·克列孟梭(Georges Benjamin Clemenceau,),人稱“法蘭西之虎”,法國政治家和新聞工作者,曾兩次出任法國總理。.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乔治·克列孟梭 · 查看更多 »

乔治·蓬皮杜

喬治·尚·雷蒙·龐畢度(Georges Jean Raymond Pompidou,,法語發音),法國政治家,前任法國總統。.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乔治·蓬皮杜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米勒兰

亚历山大·米勒蘭(Alexandre Millerand,;),法國律师和政治家。1920年出任法国總理。後來以溫和派聯盟領袖的資格當選共和國總統(1920~1924),以他希望通过修改宪法加强总统的权利尔著称,後迫於左翼聯盟的壓力而辭職。 米勒兰的妻子为让娜·米勒兰(Jeanne·Millerand,1864-1950),夫妻俩育有子女四人,分别是 儿子让·米勒兰(Jean·Millerand,1899-1972)、女儿爱丽丝·米勒兰(Alice·Millerand,1902-1980)、儿子雅克·米勒兰(Jacques·Millerand,1904-1979)、女儿玛泰·米勒兰(Marthe·Millerand,1909-1975)。.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亚历山大·米勒兰 · 查看更多 »

人民运动联盟

#重定向 人民運動聯盟.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人民运动联盟 · 查看更多 »

五月风暴

五月风暴(Mai 68)是1968年春天法国发生的学生运动。 from 情境國際主義 No 12 (September 1969).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五月风暴 · 查看更多 »

伊拉克战争

伊拉克战争()是21世纪初以美国、英国军队为主的多國部隊進駐伊拉克、并推翻以萨达姆·侯赛因为首的伊拉克复兴党政权的一场战争。澳大利亞軍隊和波兰军队也参与了此次联合军事行动。军事行动是在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对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所发出的要求他和他的儿子在48小时内离开伊拉克的最后通牒到期后开始的。 反恐怖主義的联合部队是由120,000人的美军部队、45,000人的英军部队、2,000多人的澳军部队和200人的波军部队所组成的,除此之外还有大约50,000人的伊拉克部队。他们是通过驻扎在科威特的美军基地正式对伊发动军事打击。2003年3月20日多國部隊正式宣布对伊拉克开战,标志着伊拉克战争的开始。 美国第3步兵师从科威特西北方向的沙漠向巴格达挺进,伴随他们作战的还有美国第101空中突击师和第82空降师的若干部队。在另一个方向伊拉克东南部有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远征队和英国远征军(包含第4和第7装甲旅组成的第1装甲师以及若干海军陆战队)则发动了钳形攻势以打开伊拉克的海运通道。在战争进行了两周后,美军又在伊拉克北部山区投入了173空降旅以及特种部队,并和该地的库尔德反叛军结成同盟,美国预期中的准备在北方投入的则由于土耳其议会的反对而未能在该地参加战斗。 经过两个星期的激战,英军首先控制了伊拉克南部的石油重镇、伊拉克第2大城市巴斯拉。在伊拉克全境都出现了断水和停电等人道主义危机,国际多个人道组织向伊拉克运输救援物资,这些援助物资大多都从联军所控制的烏姆蓋薩爾进入伊拉克,还有部分则从科威特进入伊拉克。 战争爆发大约3个星期之后,美军顺利进入巴格达市区,途中并没有遇到任何大規模衝突。伊拉克官员则突然消失,去向不明,大批伊拉克军队向美军投降。之后巴格达和巴斯拉等伊拉克城市纷纷陷入无政府状态,巴格达市内发生频繁的抢掠事件,伊拉克國家博物館遭到洗劫,上万件美索不達米亞時期的珍贵文物失踪。有伊拉克民众批评美军,并没有努力维持巴格达的市内安全。2005年以來,伊拉克政壇興辦了民主選舉,並在美國支持下開始了重建,然而這並沒有帶來理性的政治與平等,少數什葉派與財團掌控國家,遜尼派極端份子佔地為王,使美軍與美援隊伍傷亡不斷,2008年奧巴馬總統以美軍撤出(主要是戰鬥部隊)的政見上台,2011年正式撤退,結束了大部分的軍事行動。然而伊拉克戰亂遠未解決,隨後伊斯蘭國於2014年的興起,美國反恐戰果再度倒退,還造成全球難民危機與恐怖主義擴散至歐洲,此戰至今影響未明。.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伊拉克战争 · 查看更多 »

弗朗索瓦·奥朗德

弗朗索瓦·热拉尔·若尔日·尼古拉·奥朗德(François Gérard Georges Nicolas Hollande;)是法国政治家,前任法国总统兼安道爾大公。作为法国社会党的核心领导人之一,曾经出任社會黨第一书记(黨魁)超过十年。2012年法国总统选举中在第二輪投票擊敗萨科齐,当选法国第24任總統,成為法國第五共和以來第二位左翼總統。 2016年12月1日,因其執政滿意度僅剩4%,且甚至被稱為第5共和最不受歡迎的總統。因此為避免左派分裂,並聲稱將「以國家的最大利益為優先考量」,黯然宣布他不會競選連任,成為自二戰以來法國首位自動放棄連任的總統。.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弗朗索瓦·奥朗德 · 查看更多 »

弗朗索瓦·密特朗

弗朗索瓦·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 法国政治家,曾任法國總統和法国社会党第一书记。.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弗朗索瓦·密特朗 · 查看更多 »

弗朗索瓦·阿拉戈

弗朗索瓦·让·多米尼克·阿拉戈(François Jean Dominique Arago,),出生于佩皮尼昂,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政治家,曾任法国第25任总理。其学术上的成就主要在磁学和光学方面。他支持光的波动说并在实验中观察到了泊松光斑(而泊松光斑在理论上是泊松反驳菲涅耳时通过计算得到的)。 Category:法国数学家 Category:法兰西科学院院士 Category:巴黎綜合理工學院校友 Category:安葬于拉雪兹神父公墓者 Category:科普利奖章获得者 Category:拉姆福德奖章获得者.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弗朗索瓦·阿拉戈 · 查看更多 »

德雷福斯事件

德雷福斯事件(Affaire Dreyfus),或称德雷福斯丑闻、德雷福斯冤案是19世纪末发生在法国的一起政治事件,事件起于阿弗列·屈里弗斯,一名法國犹太裔軍官被误判为叛国,法国社会因此爆发嚴重的衝突和爭議。此后经过重审以及政治环境的变化,事件终于1906年7月12日获得平反,德雷福斯也成为国家的英雄。.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德雷福斯事件 · 查看更多 »

保罗·杜美

约瑟夫·阿塔纳斯·加斯东·保罗·杜美(Joseph Athanase Gaston Paul Doumer,俗称Paul Doumer,;),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第14任总统,於1931年6月13日上任,1932年任期内遭暗杀身亡。.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保罗·杜美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帝国(旧俄語:Россійская Имперія;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亦简称为沙皇俄国、沙俄、帝俄或俄国,是1721年彼得大帝加冕為皇帝起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為止的俄罗斯,同时也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国家,由羅曼諾夫王朝統治。全盛時的疆域,北起北冰洋、南达黑海南部、西起波罗的海、东达阿拉斯加(1867年前),包括了整个中亚、波兰及芬兰,与挪威、瑞典王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波斯(今伊朗)、阿富汗、中國(當時為清朝)、朝鲜與日本(前期為江戶幕府、後為大日本帝國)接壤。根据1897年的人口普查登记,俄罗斯帝国共有1億2,560万人,至1914年达到1億6,570万人,仅次于大清帝國及大英帝国。 在羅曼諾夫王朝之前的留里克王朝的伊凡四世在1547年便已經開始使用“沙皇”的稱號,因此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俄羅斯帝國”真正诞生是沙皇伊凡三世征服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或伊凡四世征服喀山,根据另一个角度来看,长期沙皇制度 (Царство),这是在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后已经帝国的当代俄语单词,而彼得大帝刚刚更换了一个拉丁化的代名词。也许后者是为了让欧洲承认俄罗斯作为一个欧洲的君主制国家。发生在17世纪俄罗斯的扩张,最终导致在17世纪中叶,俄罗斯完全征服西伯利亚之后,俄罗斯的领土到太平洋和波俄战争(1654—1667年)之后的左岸乌克兰;这个标志着俄罗斯帝国的成立。 俄罗斯帝国的國力在19世紀達到空前鼎盛,是當時的世界列強之一,自稱第三羅馬,但在19世纪後期的欧洲相继进行工业革命时没有紧随时代的步伐,导致其经济实力在20世纪初期的尼古拉二世时代远不及欧洲几大强国,尽管在此期间推行了几次较为成功的改革(如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1914年8月,政局动荡不定的俄罗斯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堪的战局直接导致了在1917年爆发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签署退位诏书,俄罗斯帝国灭亡,俄羅斯共和國和俄國臨時政府成立,但同年就被布尔什维克派通过十月革命暴力推翻,被苏维埃俄国取代,但沙俄的残余势力直到1922年俄罗斯内战后才被完全消灭。.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俄罗斯帝国 · 查看更多 »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縮寫为NATO;Organisation du Traité de l'Atlantique Nord,縮寫为OTAN),简称北约组织或北约,是歐洲及北美洲國家为实现防卫合作而建立的国际组织。1949年3月18日,美国、英國及法國公开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于同年4月4日在美国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后正式成立。为与以前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国成员相抗衡。及至苏联解体,华沙条约组织宣告解散,北约就成为一个地区性防卫协作组织。北约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北约理事会。理事会由成员国国家元首及政府高層、外长、国防部长组成。总部设在比利時的布鲁塞尔。最新成员蒙特內哥羅于2017年6月5日加入,至此北约总共有跨域欧洲和北美的29个国家组成。北約軍事開支占世界國防開支的70%,成员国国防开支占该国GDP的2%左右。 公约第5条规定成员国受到的攻擊一旦被确认,其他成员国将作出即时反應。该条款被理解为各国部队将自动参战,并不再次需要各国政府的参战授权。但这一條條款在九一一事件之前,一直都未有動用過 。北约曾协助反海盗行动(counter-piracy operations),在联合国要求下打击亚丁湾、非洲之角和印度洋的海盗,并在2011年根据联合国安理会1973号决议将利比亚上空设为禁飞区。.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查看更多 »

國家元首

國家元首是國家的最高代表者,是國家的象徵,履行宪法賦予的權力和義務,視乎國家的政治體制,國家元首未必有行政權。君主立憲制下,國家元首是君主,稱號包括國王、女王、蘇丹等。共和制下,國家元首通常的称号是總統,亦有其他稱號,例如部分社會主義國家名義上的元首被稱作國家主席或國務委員會主席。也有以國會議長作為國家元首的情況,例如文革時期廢除國家主席的中國,1998年修憲取消國家主席的朝鮮和實行總統制前的蘇聯等。 除總統制的國家元首外,不少國家元首只是位高權不重的名譽職務,只具有象徵意義,不掌握實權,例如日本天皇(君主立憲制)、德國總統(議會內閣制)、中國國家主席(社會主義國家)等。 國家元首大致可分為以下四種:.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國家元首 · 查看更多 »

利昂内尔·若斯潘

利昂内尔·若斯潘(Lionel Jospin,)法國政治家,法國社會黨的重要人物之一,曾任法國總理。.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利昂内尔·若斯潘 · 查看更多 »

傀儡政權

傀儡政权是指形式上獨立,但其内政外交卻受到外國指揮、控制的政權,是從屬國的一類。一些小國内政外交往往難免會受到大國的影響,但這並不意味著受到指揮控制,不可以視爲傀儡政權。 傀儡政权是一个特定意识形态和民族认同中产生的词汇,通常指某个政权,因为外国势力的扶持,或者由外国侵略者所建立和控制而导致其法统“非法”。當一個政權的最高首腦由外國勢力授意產生,而不是由本國公民選舉產生,該政權必然是傀儡政權。 傀儡政权一词有浓厚的政治意识形态和民族主义的色彩,不少处于内战,或者有外国势力插手的战争中的政治实体,都互相指责对方是某一外国势力的“傀儡政权”,己方则是“合法政府”。比如說中華民國政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就曾相互指責對方为美國或苏联的傀儡政權。韩國政府和朝鲜政府也是如此。 傀儡國家一詞很容易被誤用或濫用,因此需要一些規範以避免濫用的情況。.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傀儡政權 · 查看更多 »

儒勒·格雷維

弗朗索瓦·保罗·儒勒·格雷维(François Paul Jules Grévy,1813年~1891年),法國共和派政治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總統(1879~1887)。他确定了第三共和国在法国的建立。 格雷维曾参加1848年的制宪会议,由于担心路易-拿破仑(拿破仑三世)东山再起,他主张设立权利较小的行政首脑,这一观点,他始终坚持不渝。1851年—1868年离职,操律师业,但仍参加共和派的政治活动。1868年选入立法团,很快成为自由反对派领袖。1870年第二帝国崩溃后,他任新成立的国民议会议长(1871年—1873年)和众议院议长(1876年)。1879年1月帕特里斯·麦克马洪元帅辞职,他击败对手莱昂·甘必大,当选为总统。在职期间,他努力缩小自己的权利,坚持要有一个强大的立法机构。他的外交政策十分明智,特别是在普法战争惨败后,他抵制了向德国复仇的民族主义要求,并反对法国扩大殖民地。1885年重新当选,1887年因其女婿捲入一場政治醜聞,雖與他本人無涉,卻被迫辭職。.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儒勒·格雷維 · 查看更多 »

八大工業國組織

八大工業國組織(簡稱「G8」,2014年起因俄羅斯會籍被凍結而復稱七大工業國組織,亦稱「G7」),現代世界主要已發展國家所組成之政府首腦會議性質的國際組織,創始於1973年,目前成員包括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及日本,除日本以外均爲西方國家。 該組織源於法國舉行的第1届六国集团峰会。1976年,加拿大加入,改稱七大工業國組織。1997年,俄羅斯加入,於1998年起稱八大工業國組織。 2009年,在G20美國舉行的匹茲堡峰會上,美國總統巴拉克·歐巴馬宣布,G20已取代G8的主要功能,成為協調國際經濟合作的重要論壇。儘管如此,G8仍繼續舉行。 2014年,俄羅斯於克--里米亞危機中占領克--里米亞半島及介入頓巴斯戰爭,被凍結會籍至今,因而改稱為G7。.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八大工業國組織 · 查看更多 »

公爵

公是中国古代爵位名,一些鄰近國家受中國影響也以此為爵位名。在中文裏用“公爵”來翻译歐洲中世纪貴族等级系统中相應等級的称号(例如英語Duke、德語Herzog、法語Duc等)。.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公爵 · 查看更多 »

共和前進!

共和前進!(La République En Marche!,缩写为REM,LRM或者LREM;官方缩写为LaREM)是一個法国中间派及政党,由埃马纽埃尔·马克龙于2016年4月6日在亚眠创建。该党初名「前進!」,后改现名。.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共和前進! · 查看更多 »

先贤祠

先贤祠(Panthéon;Pantheon)位于法国巴黎的拉丁區,最初是法王路易十五兴建的圣日内维耶大教堂,历经数次变迁以后现在成为法国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安葬地。先贤祠是新古典主义建筑的早期典范,其正面仿照罗马万神殿(Pantheon in Rome),拱顶为布拉曼特风格。.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先贤祠 · 查看更多 »

勒内·科蒂

勒内·朱尔·古斯塔夫·科蒂(René Jules Gustave Coty) 他是法兰西第四共和国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总统(1954年到1959年)。.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勒内·科蒂 · 查看更多 »

国民公会

國民公會(Convention nationale)存在於1792年9月20日至1795年10月26日,是法蘭西大革命時期的單一國會。 1792年八月十日事件後,國民立法議會頒布發令暫停國王路易十六的職務,並由未逃跑代表召開臨時國民公會起草新憲法選出新的國民工會代表。 新憲法規定所有國民公會代表必須經由年滿25歲以上,居住一年以上並依靠起勞力生活的法蘭西人民,選舉產生。 因此,1792年 9月20日開幕的國民公會是第一個沒有階級區分的法國議會,由男性普選產生的代表組成。 國民公會由749名議員組成,其中吉倫特派為右翼,約160人,山嶽派(因議員坐在議會廳較高位置而得名)為左翼,約140人,而人數最多的為中間派,也稱或沼澤派(因議員坐在議會廳較低位置得名)。 1795年10月26日,國民公會解散,其立法權力由和五百人院 繼承,其行政權力由督政府繼承。.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国民公会 · 查看更多 »

皇帝

皇帝是君主制國家元首的頭銜之一,意指帝國的最高統治者,通常做為最高位階的君主頭銜,凌駕在王與封爵之上。如皇帝職位由女性擔任,則稱「女皇」或「女帝」。.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皇帝 · 查看更多 »

玛利·弗朗索瓦·萨迪·卡诺

玛利·弗朗索瓦·萨迪·卡诺(Marie François Sadi Carnot,),法國工程师出身的政治家,法国大革命时期著名的“胜利的组织者”拉扎尔·卡诺之孫,左派議員伊波利特·卡諾(Hippolyte Carnot)之子。1887年當選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第四任總統。1894年6月24日被義大利無政府主義者桑特·格罗尼莫·卡塞里奥(Sante Geronimo Caserio)刺殺。玛利·弗朗索瓦·萨迪·卡诺於午夜過後(即6月25日)死亡。.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玛利·弗朗索瓦·萨迪·卡诺 · 查看更多 »

督政府

督政府(Directoire exécutif),是法国大革命中于1795年11月2日至1799年10月25日期间掌握法国最高政权的政府,前承国民公会,后启执政府。 1795年8月,热月党控制的国民公会颁布了新的共和三年宪法,规定新立法机构分为上下两院,上院称元老院,由250人组成,下院称五百人院,由500人组成。宪法规定现政府代表必须在新立法机构中占据三分之二以上的席位。根据五百人院的提名,元老院选举出5名督政官组成督政府,每年改选其中1人。督政府成员以3个月为期,每人轮流担任主席。 这一宪法遭到了广泛的反对。10月2日,反对派在法兰西剧院集会反对新宪法,并于10月3日发动暴动,是为“葡月暴动”。同日,国民公会任命保罗·巴拉斯为军事领导人,但实际上的军事行动是在拿破仑·波拿巴的指挥下进行的。在波拿巴炮兵的轰击下,葡月暴动在10月5日被镇压。 根据新宪法,国民公会在10月26日解散,新的立法机构于次日开会选举出督政府,首任五人是保罗·巴拉斯、艾蒂安-弗朗索瓦·勒图尔纳、路易·玛丽·德·拉·拉勒维里、让·弗朗索瓦·勒贝尔和拉扎雷·卡尔诺。.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督政府 · 查看更多 »

社会党 (法国)

会党(Parti socialiste,缩写为PS)是法国的社会民主主义政党,也是法国最大的中左翼政黨,社会党国际、欧洲社会党成员。该党自称社会主义政党,与右翼的共和党为法国当代的两大主要政党。前身为成立于1905年4月23日的工人国际法国支部。现任第一书记是哈勒姆·德兹尔。 1981年,總統候選人密特朗勝選,社会党首次取得政權。在密特朗領導下,該黨於1981至1986年與1988至1993年在法國國民議會取得多數席次。在1995年大选中,利昂内尔·若斯潘敗給戴高樂派領袖席哈克,但于1997年帶領社會黨贏得國會選舉成為總理,至2002年總統選舉落敗為止。2007年,該黨總統候選人塞格琳·賀雅爾敗給薩科齊。2012年,該黨總統候選人弗朗索瓦·奥朗德在法國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中擊敗薩科齊当选法國第24任总统,成为法国第五共和以来第二位左翼总统。.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社会党 (法国) · 查看更多 »

离婚

离婚,是互为配偶的双方生存期间,透过法律手段解除婚姻关系的方式。 通常办理离婚程序的过程中,都要面對许多复杂的問題,尤其是子女的撫養權或監護權,以及夫婦間甚至是双方家庭在財產上的分配、以及對其中一方是否支付及支付多少贍養費等問題;而且相当多的夫妻离婚之前会先协议分居。离婚协议书里的内容,该是平等协商后的两全其美的公平结果。离婚亦有与死去的配偶离婚的例子,日本等部份國家接受死後離婚的登記,但現代社會已較少這種需要,不过丧偶的情况下也能算是离婚。在信奉天主教為多數的国家,离婚曾是禁止的,但现已自由宽松。如今,目前世界上仅有梵蒂冈和菲律宾这两个国家不允许离婚。在菲律宾,解除婚姻关系的方式,是宣布婚姻为「無效婚姻」。 在不同的社会和民族中,离婚的原因和难度也各不相同。在肯尼亚的古希人中,不育或阳萎是离婚的理由。而在一些印第安人中,比如雅甘人,如果人们认为丈夫残忍或者无法抚养家庭,那么离婚是被视为公正的。.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离婚 · 查看更多 »

科雷兹省

科雷兹省(法文:Corrèze)是法國阿基坦-利木森-普瓦圖-夏朗特大區所轄的省份。該省編號為19。 Category:法国省份 C.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科雷兹省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石油危机

一次石油危机從1973年延續至1974年,又称作1973年石油危机,由於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為了打擊對手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宣佈石油禁運,暫停出口,造成油價上漲。当时原油价格曾从1973年的每桶不到三美元涨到接近12美元,是20世纪下半叶三大石油危机之一。.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第一次石油危机 · 查看更多 »

第一执政

#重定向 執政府.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第一执政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

二次摩洛哥危机又称为阿加迪尔危机,在1911年发生,是一宗国际危机。该年的7月1日,德国派出黑豹号战舰到摩洛哥港口阿加迪尔,宣示德国在摩洛哥的利益。 英国与德国之关系,早已因军备竞赛而变得甚为紧张。在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领导下,德国由1890年代开始大量制造无畏舰,而英国则视之为企图挑战它海上霸权的举动。当英国发现德军舰只到达阿加迪尔后,误以为德国想把该港转为德军在大西洋的军港。结果,双方关系更为紧张,而英国则根据英法协约而倾向支持法国。 德国之举动,其实是为了向法国追讨赔偿。根据1906年阿尔赫西拉斯会议之决议,法国得到不少在摩国之利益。是以这次危机可被视为另一宗因殖民主义而起的纷争。 7月9日,法德两国开始谈判,最后在11月4日达成协议。德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的地位,并把喀麦隆北部部分领土让与法国 (今乍得南部) ;法国则把法属赤道非洲辖下的法属刚果中南部 (今刚果共和国北部) 及邻近地区转让给德国,以作赔偿。得到德国之同意后,法国于1912年3月30日签订《非斯条约》,把摩洛哥变为它的保护国,正式把它转为殖民地。 英国在危机时支持法国,强化了英法协约以及三国协约的紧密关系。由于它们对德国的扩张更为敏感,所以三国协约渐渐从殖民地协定变为军事联盟。其后,英国更与法国协定,让英国海军防卫英吉利海峡,法国则保卫地中海。这次事件乃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危机之一。.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 · 查看更多 »

納粹德國

纳粹德国是1933年至1945年阿道夫·希特勒和纳粹党统治下的德国的通称。在希特勒统治之下,德国转变为一法西斯主义极权国家,国内近乎一切事务均为纳粹党所控制。1945年5月同盟国战胜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宣告结束,纳粹德国亦不复存在。 1933年1月30日魏玛共和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纳粹党由此开始清除国内一切政治反对力量,巩固自身权力。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希特勒将总理和总统职权合一,成为德国独裁者。1934年8月19日全民公投正式确定希特勒的德国“元首”头衔,一切权力都集中至希特勒手中,其辞令高于一切法律。纳粹政府并非相互协调协作的整体,而是不同内部派别组成的集合,各派别间进行权力斗争,试图获得希特勒的偏爱。大萧条期间,纳粹通过没收犹太人、共产主义者和宗教人士的财产,大规模军事支出和混合经济体制稳定了经济并结束了大规模失业的局面。包括高速公路系统在内的公共工程建设亦同时进行,经济恢复稳定局面,纳粹政权亦提升了其受欢迎度。 种族主义(尤其是反犹太主义)是该政权的中心特性之一,日耳曼人(北欧人种)被认为是雅利安人种中最为纯正者,由此即为优等人种。犹太人及其他不适宜的人种则受到迫害并遭屠杀。反希特勒统治的抵抗运动则遭残酷压制。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反对人士遭到杀害、逮捕或驱逐。基督教教会亦受到打击,教会领袖受监禁。教育重心集中于种族生物学、人口政策及为军事服务的体育。女性的就业和教育机会大幅减少。力量来自欢乐组织进行娱乐和旅游活动,193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则向世界展示了第三帝国的气象。部长约瑟夫·戈培尔有效通过电影、大规模集会以及希特勒的演说,达到控制舆论的目的。政府同时还限制艺术表达,推广一些特定的艺术形式,否定和封禁其他艺术形式。 1930年代末期纳粹德国对于领土的要求日益扩张,若得不到满足则以战争相威胁。1938年和1939年,纳粹德国先后吞并和。希特勒同斯大林达成互不侵犯协议,并于1939年9月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打响。德国同意大利和其他轴心国结盟,至1940年已征服欧洲大部分地区,并对英国进行威胁。总督辖区在征服地区建立起来,而在波兰剩余地区则建立了总督府。犹太人和其他不受欢迎的群体被送往纳粹集中营和灭绝营并被杀害。 1941年德国对苏联发动入侵之后,战争局面开始扭转,而到1943年德国则遭遇了严重的军事失败。1944年对德国的大规模轰炸持续升级,轴心国力量开始自东欧和南欧撤退。盟军登陆法国之后,在一年时间内苏联从东部入侵,其他同盟国力量则从西部入侵,德国战败投降。希特勒拒绝承认失败,导致战争最后阶段德国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与战争相关的死亡人数继续攀升。同盟国展开去纳粹化进程,并将剩余的纳粹领导人送往纽伦堡进行战争罪的审判。战后纳粹德国东部领土被并入苏联和波兰,而剩余德国领土则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军事占领,直到1949年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成立,德国领土被一分为二。.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納粹德國 · 查看更多 »

累犯

累犯(recidivism),指由于故意犯罪曾受过一定的刑罚处罚的,在其刑罚执行完毕或被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限内又故意犯一定之罪的罪犯。一般而言累犯者所犯罪行得到的刑罰會比一般的犯罪要重Henslin, James.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累犯 · 查看更多 »

绥靖主义

绥靖主义(suíjìng;注音符號:ㄙㄨㄟ ㄐㄧㄥˋ;Appeasement,「慰撫」之意。),以綏(安撫)的手段促使靖(局势安定),又稱為姑息主義。绥靖政策是一种通过在某些可能导致战争的事务上作出让步来避免战争的外交政策。 汉语中,这个词一般用于贬义,一般是指1930年代英、美等一戰戰勝国纵容日本侵华的政策。戰前,中华民国政府在中国大陆时期曾设立过多个「绥靖公署」,在作战区域或非作战区负责指挥局部战争,组织训练兵员,徴集军粮,并全权指挥其所辖省县级行政机关。.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绥靖主义 · 查看更多 »

维希法国

#重定向 維希法國.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维希法国 · 查看更多 »

热罗姆·佩蒂翁·德·维尔纳夫

熱羅姆·佩蒂翁·德·維爾納夫(),(1756年1月3日出生於沙特爾-1794年6月18日身亡於聖馬尼德卡斯蒂隆,靠近聖愛美濃,屍體被狼吃了一半),是法國作家和政治家,也是第二任的巴黎市長,從1791年至1792年。 熱羅姆·佩蒂翁·德·維爾納夫是一個沙特爾檢察官的兒子。 雖然知道他被訓練成為一名律師,佩蒂翁早年的生活沒有具體約資料,因此對他在法國大革命之前的訊息幾乎沒有。 他在1778年成為鼓吹者,並立即開始嘗試在文學上獲得名聲。 他的第一篇印刷發表的文章,Sur les moyens de prévenir l'infanticide,它未能獲獎,但 雅克·皮埃爾·布里索很賞識,他收錄到他的"國會哲學圖書館"(Bibliothèque philosophique du législateur (1782))的第七冊中。 佩蒂翁的下一個作品,Les Lois civiles和Essais sur le mariage,文章鼓吹教士婚姻,確立了他是一個大膽的改革者的地位。他還攻擊了長期持久 舊制度的傳統,如長子繼承制,指責它將農村區分為“無產者和巨大資產者。” 後來由佩蒂翁執筆的作品包括標題為"Reflexions sur la noir et denonciation d'un crime affreux commis a Saint-Domingue" (1790),他的海地殖民地評論 和標題為"Avis aux francois",他指責法蘭西政權的貪污腐敗。 1789年舉行法蘭西三級會議代表選舉時,他當選成為沙特爾的第三級代表。 無論是在國民議會和國民制憲議會佩蒂翁都顯現自己是激進的領導者。 雖然佩蒂翁在制憲議會被演說家米拉波和巴納夫所掩蓋,他與吉倫特領導人布里索關係密切為他的政治經營提供有益的建議。 他6月23日支持米拉波 , 10月5日攻擊王后,1790年12月4日被選作主席。1791年6月15日,他被選為巴黎刑事法庭的庭長。 在1791年6月21日,他被選為任命為三個委員之一 ,由瓦雷訥帶回留下了一個昏庸逃跑旅程故事的國王。 1791年9月30日立法議會的最後一次會議後,馬克西米連·羅伯斯庇爾和佩蒂翁成為受歡迎的英雄,並通過民眾授與公民桂冠。 到1791年年末,巴黎行政是由雅各賓派控制,然而市長讓·西爾萬·巴伊 不斷受到左派主導的政治攻擊而辭職。 1791年11月16日,佩蒂翁得到巴黎人民熱情更進一步的證明,他被選舉為巴黎第二任市長作為巴伊的繼任者。 在他市長職位,他清楚展示他的共和傾向和他對舊君主制的痛恨,尤其是在1792年6月20日,當他默許暴徒闖入杜樂麗宮並侮辱皇室。 由於疏於職責未能有效的保護杜樂麗宮,他的職務被第二級行政單位的塞納省理事會暫停,但 國民立法議會的領導認為,佩蒂翁的原因是他們導致的,於7月13日撤銷停職處分。 8月3日,以巴黎市的首長,佩蒂翁要求罷黜國王。 1792年夏末期間隨著 不倫瑞克公爵的普魯士軍隊到達巴黎附近的凡爾登要塞消息,恐懼鼓勵瘋狂的巴黎暴徒有目標的攻擊囚犯,保皇黨同情者和 在一系列無理由的暴力行為,被稱為九月屠殺。 隨著對九月大屠殺必要性認知的分歧,公會呈現出不同派別之間大規模政治鬥爭的景像。 吉倫特派代表了溫和的右派,而在公會中他們更激進的對手,山嶽黨,因他們偏愛佔領公會較高地方長椅被區分開來,代表左派。 佩蒂翁當選為厄爾-羅亞爾省的公會代表,並成為其第一任主席。 有傻念頭建議,公會主席應具有美國總統相同的權威;他的主張是立刻拒絕,但佩蒂翁得到 “佩蒂翁統帥”("Roi Pétion")的綽號,這促成了他的殉落。 羅伯斯庇爾嫉妒和他結盟的吉倫特派,和他贊成國王的死刑,並訴諸人民。 他參加憲法委員會起草。1793年3月他被選為第一個公共安全委員會委員; 他抨擊曾指控他知道查爾斯·弗朗索瓦·呂穆矣叛逆的方案並保密的羅伯斯庇爾。 然而他的聲望已經衰微,在6月2日他的名字在吉倫特派”22代表”之中列為人民公敵。佩蒂翁是那些逃到卡昂的其中之一,並鼓動外省的暴動旗幟對抗公會; 並且,當諾曼地區反抗失敗後,他與,,,和出逃到吉倫特省,在那裡他們都被一個聖埃米利翁假髮商庇護。最後,1794年6月,在羅伯斯庇爾殉落前一個月,逃脫的人代表們認為自己不再安全,並放棄他們的避難所; 盧韋他循路前往巴黎,沙利和郭代到波爾多,在那裡他們很快被捕獲; 巴保讓自殺未遂後被送上斷頭台; 佩蒂翁和與比佐自殺後,屍體在野外被發現,被狼吃掉了一半。.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热罗姆·佩蒂翁·德·维尔纳夫 · 查看更多 »

热月政变

熱月政變()是法国大革命期间反對雅各賓俱樂部領導人主導公共安全委員會的一個政變。隨後,國民公會投票同意處決馬克西米連·羅伯斯庇爾,安東萬·路易·德·聖茹斯特,和革命政府的其他幾位領導成員。這次政變結束了法國大革命的最激進的恐怖統治。.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热月政变 · 查看更多 »

爱丽舍宫

爱丽舍宫(Palais de l'Élysée,亦譯艾麗榭宮)是法国总统的官邸與辦公室所在地,位于巴黎八区聖奧諾雷市郊路55號,鄰近香榭丽舍大街。其名稱「Élysée」來自希腊神话中的至福樂土。 爱丽舍宫原為艾威爾伯爵於1718年兴建、1722年竣工的宮殿Hôtel d'Évreux,拿破仑一世的皇后約瑟芬亦曾在此宮殿居住,1873年起至今作為法国总统官邸,並供接待重要外賓,除特定日(如欧洲文化遗产日)外,並不對外開放參觀。.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爱丽舍宫 · 查看更多 »

爱德华·巴拉迪尔

爱德华·巴拉迪尔(Édouard Balladur,)法國政治家,曾任法国总理(1993-1995)。.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爱德华·巴拉迪尔 · 查看更多 »

瓦勒里·季斯卡·德斯坦

勒里·季斯卡·德斯坦(Valéry Giscard d'Estaing,又译作季斯卡;按「季斯卡·德斯坦」為姓,「瓦勒里」為名,,法語發音),法國政治家,前任法国总统。因為主持起草《欧盟宪法条约》,又被譽為欧盟宪法之父。.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瓦勒里·季斯卡·德斯坦 · 查看更多 »

無黨籍

無黨籍,或稱無黨派、獨立人士,是指不屬於任何政黨的公職人員或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在選舉時又稱為獨立候選人,在中国大陸稱之為無黨派人士。值得注意的是,無黨籍人士並不代表其沒有政治傾向。.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無黨籍 · 查看更多 »

莫里斯·鲁维埃

莫里斯·鲁维埃(法语:Maurice Rouvier,),法國政治家。 鲁维埃生于普罗旺斯省的艾克斯市(Aix-en-Provence)。早年在马赛经商。他是甘必大的支持者,於1870年創辦共和派報紙《平等報》(L'Egalite),1871年7月他在返回马赛,在国民议会中以共和党补选为议员。他成了一个公认的金融权威,并多次担任预算委员会的报告人或主席。 第三共和国初期君主派与教权主义相勾结,串通一气反对共和国,寻求时机企图恢复君主制。教会严重动摇着共和制的基础。甘必大明确提出教权主义就是敌人的口号。在1881年大选后,茹费里内阁垮台,他出任甘必大内阁的殖民地部长和商务部长,他的一项计划其中包括政教分离、权力下放政策、实行收入所得税。1883年至1885年担任过茹费里内阁同一职位。在1887年5月31日他在共和党温和派的支持下组阁,出任总理兼财政部长。时逢格雷維总统因其女婿捲入一場政治丑闻,鲁维埃于12月12日辞职。1889年至1892年和1902年至1905年两次担任财政部长。1905年至1906年再次任法国总理,6月6日接替德尔卡塞兼任外长。任内因法、德两国为争夺摩洛哥所引起的战争危机同德国谈判,在1906年1月召开的阿尔赫西拉斯会议上,签订了有利于法国的条约。承认摩洛哥独立,但又承认法国和西班牙对摩洛哥的警察控制权。 鲁维埃卒于上塞纳省的塞纳河畔纳伊(法国巴黎西北郊的住宅区)。 R.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莫里斯·鲁维埃 · 查看更多 »

莱昂·布鲁姆

安德烈·莱昂·布鲁姆(André Léon Blum,,),為法國政壇溫和左派的代表人物和三任法國總理。布魯姆是法國社會黨領袖尚·饒勒斯的徒弟並在1914年繼承他的志業。他在1936~1937年當上人民陣線聯合政府的領袖,成為法國第一位社會黨籍(也是第一位猶太人)總理。由於堅定反對親德的維琪政權而遭到逮捕,被監禁到1945年才獲釋。戰後成為法國主要的元老政治家之一。.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莱昂·布鲁姆 · 查看更多 »

菲利·福尔

弗朗索瓦·菲利·福尔(Francois Félix Faure,),法蘭西第三共和国第六任總統(1895~1899)。1895年在意料之外當選法國總統,使左派人士大挫。1899年2月16日猝然逝世。 Category:法国总统 Category:巴黎人 Category:安葬于拉雪兹神父公墓者.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菲利·福尔 · 查看更多 »

菲利普·贝当

亨利·菲利普·贝当(法语:Henri Philippe Pétain,),法國陆军将领、政治家,也是法國維琪政府的元首,总理。 他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间担任法军总司令,帶領法國與德國對戰,被認為是民族英雄,1918年升任法国元帅,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1940年任法国总理时,他向入侵法國的納粹德國投降,至今在法國仍被視為叛國者,戰後被判死刑,后改判终身监禁。.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菲利普·贝当 · 查看更多 »

非法移民

非法移民,又稱偷渡客、黑民、無證移民根據《紐約時報》引述資深記者解釋:自由派傾向用「無證移民」(undocumented immigrants),保守派傾向用「非法移民」(illegal immigrants)甚至「非法黑民」(illegal aliens)。但「alien」一詞由於可以解釋為「外星人」而被《紐約時報》形容為「聽起來居心叵測」。,是指非本國公民透过非法或逾期居留的方式跨越邊境的「移民」。在美國,澳洲,加拿大等移民國家,“無證移民”泛指一個人在不具備所在居留國法律允許的前提下居住,生活以及工作,在當地接受教育,既包括那些以非法渠道进入发达国家的偷渡客,也包括那些以合法渠道进入发达国家,超過可停留時間后沒有返回原本居住国家的人。 非法移民衍生許多社會问题。如經濟、社會福利、教育、犯罪、公共福利、健康保險、人權等。如果某个“移民”通过各種渠道(比如,非法居留期间获得所在国的大赦)获得所在国的合法居留权,则称为“洗白”。.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非法移民 · 查看更多 »

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

克西米连·弗朗索瓦·马里·伊西多·德·罗伯斯庇尔(Maximilien François Marie Isidore de Robespierre;),法国大革命时期政治家,雅各賓專政时期的实际最高领导人。 他曾是1789年法國三級會議、國民議會代表和雅各賓俱樂部的成員,主張及對常見食品實施價格管制,並於1794年成功的在法國殖民地廢除奴隸制。受到18世紀啟蒙時代知識分子盧梭和孟德斯鳩等人的影響,羅伯斯比走左派資產階級路線,反對。他堅定地遵守和捍衛他的主張,在當時一度贏得了「不可腐蚀者」的綽號(l'Incorruptible)。法國歷史學家在20世紀20年代把羅伯斯比的名聲推至頂點,將他塑造成窮人和被壓迫者的辯護人、保皇黨和腐敗政客的敵人、法蘭西共和國的守護者。 但實際上羅伯斯比是一個毀譽參半的人物。在他被政治盟友喬治·丹敦提命為握有重權的公共安全委員會委員後,他在1793年3月鎮壓了左翼的埃貝爾派。主張處決國王路易十六的也是他。連走溫和路線的喬治·丹敦也被他指控腐敗,導致丹敦在1794年4月5日遭處決。同年7月27日熱月政變發生,次日羅伯斯比被逮捕處決,反雅各賓派政客掌權,視羅伯斯比為恐怖統治的元兇。至今羅伯斯比的地位仍然是研究法國大革命的歷史學家們激烈辯論的議題。.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 · 查看更多 »

马里北部冲突

里北部冲突是指自2012年至今,马里北部地区的持续武装冲突,起初是尋求马里北部獨立的分離主義武装组织与马里政府军之間的戰鬥,至2013年已變為尋求控制全個馬里的伊斯蘭激進組織與馬里政府軍及多國部隊之間的戰鬥。.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马里北部冲突 · 查看更多 »

魏瑪共和國

威瑪共和國(Weimarer Republik)指1918年至1933年採用共和憲政政体的德国,于德意志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霍亨索伦王朝崩溃后成立。由於這段時間施行的宪法(一般称之为《威瑪憲法》)是在憲法召开的国民议会上通过的,因而得此名稱。其使用的國名為「德意志國」(Deutsches Reich)。「威瑪共和」这一稱呼是后世历史学家的称呼,从来不是政府的正式用名。有如現在的法蘭西共和國算是第五共和國,共和是針對政權的說明。 威瑪共和是德国历史上第一次走向共和的嘗試,于德国十一月革命后而生,因阿道夫·希特勒及纳粹党在1933年上台执政而结束。虽然1919年的威瑪共和宪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在法律上仍然有效,但納粹黨政府在1933年采取的一体化(Gleichschaltung)政策已经彻底破坏了共和国的民主制度,所以魏玛共和国在1933年已经名存实亡。.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魏瑪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让-雅克·雷吉斯·德·冈巴塞雷斯

讓-雅克·雷吉斯·德·岡巴塞雷斯(Jean-Jacques-Régis de Cambacérès;),第一代帕爾馬公爵,是法國大革命與法蘭西第一帝國期間的政治家和律師,也是著名的拿破崙法典的編輯者,它至今仍是法蘭西和許多大陸法系國家的民法基礎。.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让-雅克·雷吉斯·德·冈巴塞雷斯 · 查看更多 »

让·卡西米尔-佩里埃

让·保罗·皮埃尔·卡西米尔-佩里埃(法语:Jean Paul Pierre Casimir-Périer,(), 法國政治家、富商,法兰西第三共和國总理和第五任總統。无甚建树。其父奥古斯特·卡西米尔-佩里埃(Auguste Casimir Périer)曾任內政部長。祖父卡西米尔·皮埃尔·佩里埃是路易·菲利普时期的首相。.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让·卡西米尔-佩里埃 · 查看更多 »

讓-馬里·勒龐

让-玛丽·勒庞(Jean-Marie Le Pen,;),法国政治家,1972年創立极右翼政黨民族阵线。 雖然「Pen」按法語慣常讀音規則讀作(與法語pan同音),但因為「Le Pen」這姓氏源自布列塔尼語,故此姓氏實際讀音為。.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讓-馬里·勒龐 · 查看更多 »

路易-欧仁·卡芬雅克

路易-欧仁·卡芬雅克(Louis-Eugène Cavaignac,),法國將軍,让·巴普蒂斯·卡芬雅克次子,艾兰诺-路易·戈德弗鲁瓦·卡芬雅克之弟。生于巴黎。 卡芬雅克在1840年代法國征服阿爾及利亞期間,他表現突出,1848年被任命為阿爾及利亞總督。在1848年革命中,他被選入法國的立法議會。法兰西第二共和国臨時政府成立後,任命他為陸軍部長。同年6月巴黎工人起義,他进行殘酷鎮壓,6月28日卡芬雅克被制宪议会批准为“法兰西共和国政府首脑”(最高行政官),11月21日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宪法颁布,12月10日举行总统选举,路易-拿破仑·波拿巴以75%选票战胜卡芬雅克当选总统。 1851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发动军事政变,卡芬雅克和其他反对派成员被逮捕,经过短暂监禁后被释放,与他刚结婚的妻子居住在Ourne(Sarthe)直到他去世。他的儿子雅克·马里·欧仁·戈德弗鲁瓦·卡芬雅克(Jacques Marie Eugène Godefroy Cavaignac)也是一个著名的政治家。 C C.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路易-欧仁·卡芬雅克 · 查看更多 »

路易·菲利普

#重定向 路易-菲利普一世.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路易·菲利普 · 查看更多 »

路易·朱爾·特羅胥

路易·朱尔·特罗胥(Louis Jules Trochu,) 法国军事领袖和政治家。国防政府主席兼巴黎武装力量总司令(1870年9月-1871年1月22日)——法国的“实际上的”元首。.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路易·朱爾·特羅胥 · 查看更多 »

阿尔及利亚战争

阿尔及利亚战争是1954年至1962年期間阿爾及利亞爭取獨立的武裝力量與法國之間的戰爭,最終法國同意阿爾及利亞獨立。.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阿尔及利亚战争 · 查看更多 »

阿尔芒·法利埃

克莱芒·阿尔芒·法利埃(Clément Armand Fallières,1841年11月6日出生于法国洛特-加龙省,1931年6月22日逝世于同地)是一位法国政治家,他从1906年至1913年任法国总统。 法利埃学法学并成为律师,他最初在政府的任职是在他家乡省的一个县里任市政府议员(1868年),1871年任当地市长,同年任洛特-加龙省的律师。由于他持共和主义间接,1873年5月梯也爾倒台后他被罢免,但是1876年2月他就被选为代表当地的法国议员。在法国议会中他与左派共和主义者联盟,并获得联选。 1880年5月至1881年11月法利埃出任内务部政务次官,从1882年8月7日至1883年2月20日他出任内务部部长,从1883年1月29日至2月20日还兼任了一个月的总理职。当时拿破仑·波拿巴的一个侄子热罗姆·拿破仑·波拿巴宣称要当法国国王,法利埃政府面临着是否驱逐波拿巴的问题。由于当时法利埃正身患重病,因此他的政府无法面临反对派的攻击。法国参议院驳回他驱逐波拿巴的建议后法利埃辞职。但是同年11月他又被当时的法国总理朱尔·费里任命为公共教育部部长。任期内法利埃对法国学校系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1885年3月他辞去教育部部长职。1887年5月莫里斯·鲁维埃聘请他出任内务部部长职,12月改任司法部部长,1889年2月再任内务部部长,最后从1890年3月至1892年2月又一次出任司法部部长职。1890年6月他出生的洛特-加龙省以417:23票的比例将他选入法国参议院。他没有参加任何党派,因此得以避免党派纠纷,但是保持了他对共和党的影响。 1899年3月法利埃出任参议院主席。1906年1月法国两院左派党派联盟推举他竞选总统,法利埃因此辞去参议院主席职,他以449:371票的多数战胜了对手保罗·杜美。法利埃在其总统任期内加强与英国和俄罗斯的协约。 法利埃于1868年结婚,他有两个孩子。 |width.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阿尔芒·法利埃 · 查看更多 »

阿尔贝·勒布伦

阿尔贝·弗朗索瓦·勒布伦(法语:Albert François Lebrun,;),法國政治家,法蘭西第三共和国的最後一位總統(1932年-1940年)。 勒布倫出生于默尔特-摩泽尔省上梅西(Mercy-le-Haut)一个农民家庭,以班上最好的成绩毕业于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和矿业学院(École des mines)。原本是法國沃苏勒和南錫的一名采矿工程師,29歲进入政壇,1900年作为左翼共和党成员选入众议院,曾加入內閣擔任公職,處理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時政策。後來加入民主联盟并在1920年當選為參議員,1925年至1929年間成為參議院副議長。1931年至1932年還當了正式議長一年。1932年他正式當上總統。 1939年成功连任,二次大戰爆發,他的總統職位於1940年7月10日被貝當取代(尽管勒布倫从未正式辞职),並於同年7月15日逃亡到维济耶。1943年8月27日德国人进入该地区,他被德國緝獲,被送进蒂罗尔的一个小城堡囚禁。1943年10月10日由于健康不佳,他被允许回到维济耶,但一直被不断的监视。 1944年8月9日当盟军解放法国后,勒布倫会见了戴高乐将军,并承认他的领导,说他没有正式辞去总统,是因为国民议会已经解散离开,没有人接受他的辞职。 二次大戰結束後他正式歸隱,至1950年3月6日在旷日持久的疾病中死于肺炎。 Category:第二次世界大戰領袖 Category:法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人物 Category:法国总统 Category:法国政治人物 L L.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阿尔贝·勒布伦 · 查看更多 »

阿尔方斯·德·拉马丁

阿尔方斯·马里·路易斯·普拉·德·拉马丁(Alphonse Marie Louise Prat de Lamartine,)生於勃艮地的Mâcon。法国著名浪漫主義诗人,作家和政治家。 他以半自傳式詩歌《湖》著名。詩中以死了的丈夫的視點去追憶和妻子的一段熱烈的愛情。 拉馬丁是法國詩歌形式的大師。他是法國裏少數同時身為政治家的作家之一。 Alphonse de Lamartine by Théodore Chassériau L L L L Category:浪漫主義詩人.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阿尔方斯·德·拉马丁 · 查看更多 »

阿道夫·梯也爾

里·约瑟夫·路易·阿道夫·梯也尔(Marie Joseph Louis Adolphe Thiers,),法国政治家、历史学家。路易·菲利普时期的首相,在第二帝国灭亡后,再度掌权,因镇压巴黎公社而知名。在1871年至1873年间,他首先担任国家首脑,然后担任临时总统。在国民议会发起一次不信任动议后,他提出请辞,被接受,被迫下台。他被帕特里斯·麥克馬洪代替,后者担任前者觊觎的职位,共和国总统。1875年,在一系列立法后,第三共和正式成立。.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阿道夫·梯也爾 · 查看更多 »

阿里斯蒂德·白里安

阿里斯蒂德·白里安(Aristide Briand,;),法國政治家。1901年擔任法國社會黨總書記。1902~1932年為眾議員。1909~1929年當過十一次法國總理,1906~1932年担任内阁职务26次。他为国际合作、国际联盟和世界和平所作的努力,使他在1926年與斯特來斯曼共獲諾貝爾和平獎。1927年,白里安在担任外交部长期间,和美国国务卿凯洛格一起发起订立巴黎非战公约,又被称为“白里安—凯洛格公约”。.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阿里斯蒂德·白里安 · 查看更多 »

蒂勒

蒂勒(法语:Tulle; 加斯科:Tula)是法国西南部城市,新阿基坦大区19省的省会。该市镇总面积24.44平方公里,2009年时的人口为19272人。。.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蒂勒 · 查看更多 »

自由法國

自由法國(France libre),是在1940年6月,原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國防部次長夏爾·戴高樂在英國所建立的政體。在法国向納粹德國投降時,戴高樂逃亡至英國,於6月18日透過英國廣播公司發表《告法国人民书》的演說,號召法国人不要放弃希望,“法国抵抗的火焰都不能熄灭,也绝不会熄灭”,这标志了「自由法國」運動的开始。.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自由法國 · 查看更多 »

里斯本条约

里斯本條約(Traité de Lisbonne;Tratado de Lisboa),又稱改革條約,是歐盟用以取代《歐盟憲法條約》的條約。里斯本條約已經在2007年12月13日為所有歐盟成員國簽署,並於2009年12月1日正式生效。里斯本條約旨在調整當前極需變革的歐盟在全球的角色、人權保障、歐盟決策機構效率,並針對全球氣候暖化、天然能源等政策,以提高歐盟全球競爭力和影響力。 前法國總統季斯卡和歐盟委員會前主席德洛爾等多位歐洲聯邦主義者認為,里斯本條約已與歐洲整合的理想不符;例如排除原有社會憲章及歐盟國旗和國歌。里斯本條約務實與妥協的做法也為將來條約運作帶有不確定性,例如雖設立了常設主席和外交代表,成員國各有不同想法和意見。條約也容許成員國自行決定加入或退出個別條款,影響歐盟未來的整合進程。 歐盟各國政府代表簽署里斯本條約前,歐盟對內部面臨整合半個世紀來因憲法危機所引起的最大困局,對外則面對美國為首的全球化和新興經濟體,如俄羅斯、中國、南非、巴西和印度等國迅速崛起。為了進一步凝聚和爭取內部人民對歐洲整合的支持,歐盟發展策略明顯轉為因應外部環境的變化。外在環境的挑戰有跨國反恐、能源問題、全球暖化、提升歐盟競爭力以及創造就業等問題。 歐盟通過里斯本條約的政治經濟意義是因應歐盟目前面臨困境的一個計劃。在推動歐洲統合同時,所有國家須讓出部分國家主權的爭議、各國利益的調和,里斯本條約中許多具體措施將有助歐盟運作與決策,將成為未來整合的推動力。但里斯本條約中仍因若干國家特殊利益考量而有所妥協讓步,並留下許多「灰色地帶」,將為統合的進程帶來很多不確定性。.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里斯本条约 · 查看更多 »

雷蒙·普恩加萊

雷蒙·普恩加莱(Raymond Poincaré,),法國政治家。1912年-1913年擔任法國總理和外交部長;1913年-1920年擔任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總統;1922年-1924年與1926年-1929年再次出任總理。.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雷蒙·普恩加萊 · 查看更多 »

雾月政变

雾月政变是西哀士連同拿破崙、富歇和塔列朗謀畫的奪權計畫。西哀士與拿破崙結盟,共同策划政變,並在共和8年11月18∼11月19日(1799年11月9日~11月10日)推動政變,迫使督政辭職,驅散立法議會成員,組成執政府。政變後由西哀士、拿破崙、罗歇·迪科任臨時執政,西哀士並起草新的憲法,但被拿破崙破壞。拿破崙此後掌控法國。.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雾月政变 · 查看更多 »

雅各宾专政

雅各賓專政,即恐怖統治(la Terreur,1793年9月5日-1794年7月28日)時期, 是法國大革命一段充滿暴力的時期,兩個對立的吉倫特派與雅各賓派政治派系之間煽動衝突後形成的。 當羅伯斯庇爾領導的雅各賓派取得之政權統治法蘭西時,內戰及第一次反法同盟的入侵壓力,以革命手段大規模處決“革命的敵人”救亡圖存。 死亡統計,法蘭西全國有16,594人送上斷頭台,巴黎有2,639人,另外法蘭西各地就地處決的約有25,000人。Greer, Donald.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雅各宾专政 · 查看更多 »

雅克·希拉克

傑克·勒内·希哈克(Jacques René Chirac,發音:;),法国政治家,前法国總統兼安道爾大公。.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雅克·希拉克 · 查看更多 »

院士

院士,在汉语中通常指代表一个国家最高水平和世界领先水平的的科技顶尖人物、最高学术权威。院士多為具有崇高學術機構透過內部評選而出任的榮譽終身職務。.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院士 · 查看更多 »

查理·迪皮伊

夏尔-亚历山大·迪皮伊(法语:Charles-Alexandre Dupuy,;), 法國政治家。在德雷福斯案件時期執政,對於長期爭執造成的政治與社會緊張局面帶來的危機未能妥善處理。三次出任法国总理。.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查理·迪皮伊 · 查看更多 »

樊尚·奥里奥尔

朱尔-樊尚·奥里奥尔(法语:Jules-Vincent Auriol,1884年8月27日勒韦 - 1966年1月1日米雷),法国政治家,工人国际法国支部成员,曾任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临时总统(1946年)和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总统(1947年-1954年)。 Category:1884年出生 Category:1966年逝世 Category:法国总统.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樊尚·奥里奥尔 · 查看更多 »

歐洲聯盟理事會主席國

歐洲聯盟理事會主席國(Presidency of the 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負責運行歐盟理事會,由歐洲聯盟的成員國之間輪任,每六個月為一任。主席任期內由一國政府承擔工作。三重組合是指以三個任期為一組,分享共同的政治方案以合力提供連續性。.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歐洲聯盟理事會主席國 · 查看更多 »

死刑

死刑(英文:Death Penalty 或 Capital Punishment)亦稱極刑、處決、正法、伏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刑罰之一,指國家機關基於法律所賦予的權力,以結束犯人的生命作為刑罰。遭受此種剝奪生命權的犯人通常都犯下了嚴重罪行。儘管對“嚴重罪行”的定義時常有爭議,但目前保有死刑的國家中,一般來说,“蓄意殺人”必然是死刑的一個重要理由。 據大赦国际資料,截至2009年4月30日世界上超过67%的国家已经在法律上或事实上废止了死刑,其中废止所有犯罪死刑的国家多达92个,废止普通犯罪死刑的国家为10个,事实上废止死刑的国家为36个(以过去10年未执行一例死刑为标准),也就是说在法律上或事实上废止死刑的国家已達138个,而在法律上保留死刑的國家為105個,其中在实践中适用死刑的国家现在為59个。保持、恢復死刑制度的檢討在各國始終不斷,死刑存廢問題是難論是非對錯與治安相關數據佐證的價值觀之爭。 現今所有歐盟的成員國依據歐洲聯盟基本權利憲章第2條,禁止使用死刑,即使當中不少國家的民眾支持死刑。.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死刑 · 查看更多 »

殖民地

殖民地(旧称植民地)是指由宗主国统治,没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方面的独立权力,完全受宗主国控制的非宗主國本土的地区。广义的殖民地还包括虽然拥有行政机关、军队等国家机构,但经济、军事、外交等一方面或多方面被别国控制的「半殖民地国家」、卫星国和保护国,以及委任统治地、托管地,以及殖民主义国家在这些地区设置的“海外领地”、“附属地”、“海外省”等。 殖民地的特色是宗主國的文化、經濟等綜合實力皆優於被殖民地的地區;宗主國通過向殖民地輸出文化、資本、技術,進行建設,控制殖民地区。因此宗主國不会把首都迁入殖民地内,亦不会為了統治被殖民地区更改宗主國的制度。而是針對殖民地區打造合適的管理制度,為宗主國獲取資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大多数远离宗主国本土的海外殖民地都获得独立,旧有的世界殖民主义体系不复存在。 从殖民地的性质上来说,大致可分为拓殖型殖民地、资源掠夺型殖民地和商业殖民地三种主要类型,这三种殖民地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而顺次出现的。.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殖民地 · 查看更多 »

法國同性婚姻

在法國,同性婚姻是合法的。2012年11月17日,法國總理讓-馬克·埃羅向法國國民議會提出允許同性伴侶擁有正式結婚和共同領養兒童權利的《344法案》,而法國總統法蘭索瓦·歐蘭德則公開表示支持在競選期間推動法案的正式通過。2013年2月12日時國民議會以329票支持、229票反對的比例批准該項法案,2013年4月12日時法國參議院以171票支持、165票反對同樣批准該項法案,隨後在由國民大會於2013年4月23日以331張支持票對上225張反對票而批准修訂過的法案。然而反對派則主張法國憲法委員會應該介入,並且希望藉此延遲法國總統頒布法案的流程。 2013年5月17日,法國憲法委員會17日認定同性婚姻與領養法案合憲,否決右派反對黨人民運動聯盟的主張。2013年5月18日,法國總統法蘭索瓦·歐蘭德簽署法案完成立法,法国成為全球第14個同性婚姻合法的國家,同時也是第九個同性婚姻合法的歐洲國家。 根據2011年和2012年的民意調查表示,58%至63%的法國民眾支持某種形式的同性婚姻,但反對領養子女。.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法國同性婚姻 · 查看更多 »

法國外交部

法國欧洲与外交部(Ministère de l'Europe et des Affaires étrangères),通称法国外交部,是法國政府部門之一,專門負責管理法國與外國的關係。外交部現在位於巴黎的奧塞碼頭(Quai d'Orsay),所以「奧塞碼頭」一詞成了外交部的代號。外交部的中央行政則位於南特。現任外交部長是让—伊夫·勒·德里安。 在1589年,四個法國國家大臣變得專門化,其中一位是專責外交事務;在1791年,這位外務大臣成了外交部長。在1794年,所有部長職位被國會廢除但在1795年重新設立。在1980年代,外交部長曾被改名為對外關係部長。.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法國外交部 · 查看更多 »

法國國民議會

#重定向 國民議會 (法國).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法國國民議會 · 查看更多 »

法兰西学术院

法兰西学术院(Académie française)是法國的一所學術機構,是法兰西学会(Institut de France)下属的五个学术院之一,是五个学术院中历史最悠久、名气最大的学术权威机构,當選法蘭西學院院士是極高的榮譽。.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法兰西学术院 · 查看更多 »

法兰西第四共和国

法兰西第四共和国為1946年到1958年的法國共和政府。這段時期,法國實施議會制,該憲制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第三共和相似,但也遭遇到相似的問題,比如內閣短暫及頻繁更換,政策計劃面對困難。 二戰後,臨時總統夏尔·戴高乐於1946年1月20日被迫辭職,他期待公眾的支持能夠讓他重新執政並推行其憲政理念。然而,立憲議會選擇由工人國際法國支部的古昂來取代他。同年議會提出兩個憲法草案交付公投,公投修改版以53%獲得通過。1958年由于阿尔及尔爆发骚乱以及在军队施压的情况下,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垮台并在戴高乐的带领下建立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法兰西第四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法国 · 查看更多 »

法国1875年宪法

1875年宪法(Lois constitutionnelles de 1875)是法国国民公会在1875年二月至七月期间通过的一部宪法。该宪法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 这部宪法能被大致分为三部分:.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法国1875年宪法 · 查看更多 »

法国君主列表

法国君主列表从第一位法兰克人之王法拉蒙德开始列起。法兰西君主(monarque de France)自中世纪开始统治法兰西,其正式头衔起先是“王”(Roi),拿破仑一世增加了“皇帝”(Empereur)的称号,一直到1870年法兰西的君主制被彻底推翻,法兰西歷代君主的统治才告终结。Sullivan, William.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法国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法国宪法委员会

宪法委员会(Conseil Constitutionnel)是法国最高宪法权力机构。它在1958年10月4日建立,它的职责是确保宪法的原则和规则被维持。 它的主要作用是在被提出的法规由国会表决前并在它们被共和国总统签署成为法律前就其是否符合宪法作出裁决。在1971年,委员会裁决,与宪法一致意味着与被宪法前言提到的两个文本——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法蘭西第五共和国宪法前言——一致,两者都列出宪法权利(如言论自由)。.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法国宪法委员会 · 查看更多 »

法国元帅

法国元帅(法語:maréchal de France)是法国的一种军事头衔,由腓力二世(Philippe Auguste)为艾伯里克·克列芒(Albéric Clément)所设。它不同于“”,这个法语词来源于法兰克日耳曼语“马”和“仆人”。在中世纪的法国和其他一些欧洲国家,“maréchal”是军队中的一般官职,他负责军队的行军队形和作战队形,监督警卫勤务的执行,管理军队庶务以及指挥前卫,选择营地等工作。 在随后的几个世纪,法国元帅成为了国王的重要军事长官,由(connétable)领导。1624年红衣主教黎胥留撤销了陆军统帅的称号,法国元帅就成为了陆军的最高统帅。六位法国元帅被授于(Marshal General of France,maréchal général des camps et armées du roi,国王陛下麾下大元帅)这一高贵的军阶:比隆公爵、莱迪吉耶尔公爵、蒂雷纳、维拉尔、萨克斯和苏尔特。 在法兰西第一帝国期间,元帅被称为“”(maréchal d'Empire)。 在波旁王朝复辟时,这称号恢复为法国元帅,到拿破仑三世保持了下来。 在当代法国,元帅是一种军人的荣誉,不是军队的军阶,是为将军们卓越的成就而赠与他们的。它的标志为7颗星,元帅权杖是一个蓝色圆柱与星(以前是法国王室的标记百合花图案)。 菲利普·贝当,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因他的将才被授予法国元帅;在他因二戰時叛國被审判和监禁以后,以及在他被剥夺其它职务和头衔之后,只保留元帅头衔。 目前法国最後一位被授予元帥的是馬里-皮埃爾·柯尼希,1970年去世,1984年追授;最後一位在世被授予元帥的是阿爾方斯·朱安,1952年晉陞,1967年去世。.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法国元帅 · 查看更多 »

法国国民议会

#重定向 國民議會 (法國).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法国国民议会 · 查看更多 »

法国民主联盟

法國民主聯盟,簡稱UDF(Union pour la démocratie française),是法國曾經存在的中間偏右自由主義政黨。.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法国民主联盟 · 查看更多 »

法国总理

法国总理(Premier ministre français),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政府首脑。在法兰西第三、第四共和国时期,政府首脑称作“部长会议主席”(Président du Conseil des Ministres,简称会议主席,Président du Conseil)。 总理向法国总统提交内阁名单。总理的法令及决定,与几乎所有的行政决策都受到行政法院监督。只有几种法令需听从国务委员会的建议。 总理为政府辩护,与作出预算选择。辩护力度取决于总统与他是否同一政党。.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法国总理 · 查看更多 »

法国总理列表

法国总理(法語:Premier ministre français),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政府首脑(国家元首是法国总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法国政府首脑的称呼也各不相同。在法兰西第三、第四共和国时期,政府首脑称作部长会议主席(Président du Conseil des Ministres,简称会议主席,Président du Conseil)。.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法国总理列表 · 查看更多 »

法国总统

法蘭西共和國總統(Président de la République française),簡稱法國總統,是法国的國家元首。總统是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最高司令。 現時的法國是第五共和,根據1958年的《法國憲法》,法國總统與總理領導的內閣執掌行政權,由全體法國合資格選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5年(2002年前任期為7年),可連選連任一次。 另根据安道爾公國憲法,法國總统也是安道尔國家元首安道爾大公兩位大公之一(另一位是天主教烏赫爾教區主教)。.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法国总统 · 查看更多 »

法越战争

#重定向 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法越战争 · 查看更多 »

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

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法语:Le Gouvernement provisoire de la République française,简称GPRF)是指自1944年至1946年管理法國(国号为法兰西共和国)的临时政府。 1944年6月3日,(Comité français de la Libération nationale,简称CFLN)宣佈成立臨時政府。在1944年夏解放巴黎後,這個政府接管了法國並由戴高樂統領。 臨時政府由共產主義者、社會主義者及戴高樂主義者組成,均曾參與對抗納粹德國的侵略。臨時政府將許多在維琪政權時期所制定的法律變成無效,並宣佈維琪政權為非法。1946年1月20日,由於與共產黨人不合,戴高樂辭去總統一職。 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是1944年至1946年之間的過渡政府。1940年,法國由貝當所建立的維琪政權所管治,1944年諾曼第登陸後,巴黎被光復,維琪政權瓦解。政權交由戴高樂所領導的臨時政府。臨時政府最終由1946年的法蘭西第四共和國繼承。.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 · 查看更多 »

法蘭西第二帝國

法兰西第二帝国又简称为第二帝国(法语:Second Empire),是波拿巴家族的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在法国建立的君主制政权(1852-1870年),后于法兰西第二共和国而先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法蘭西第二帝國 · 查看更多 »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简称第二共和,是1848年11月4日到1852年12月2日间统治法国的共和政体。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爆發。二月革命成功後,七月王朝崩溃,資產階級取得政權,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國,后被法蘭西第二帝國取代。 在法国历史上,第二共和是存在时间最短的政权和政体。它是最后一个经暴力革命建立的政权,期间男性公民的普选权首次得到确认,奴隶制度也被正式完全废除。.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激進黨

進黨(Parti radical或Parti radical valoisien是法國自由主義中間派政黨。激進黨目前是國民議會中間偏右聯盟的成員之一。 2002年後,激進黨與中間偏右人民運動聯盟合作,在國會支持人民運動聯盟,被視為中間偏右聯盟的一部分。.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激進黨 · 查看更多 »

朱尔·杜弗尔

朱尔·阿曼德·斯坦尼斯拉斯·杜弗尔(Jules Armand Stanislas Dufaure,)法國政治人物,他作為保守共和派的漫長政治生涯貫穿了七月王朝與第三共和國的最初年代,並反映出19世紀法國的共和主義反覆無常的變化。 原在波爾多從事司法工作,1834年選入眾議院。1839年在蘇爾特(Soult)元帥的政府中任公共工程大臣,對法國的鐵路系統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1840年成为反對國王路易·菲利浦反对派领导人之一,1848年爆发革命,他接受了共和国,成为温和共和党人。10月13日任路易-欧仁·卡芬雅克内阁的内政部长,总统选举失败后退休。 1863年继承艾蒂安·巴斯基耶的法兰西学院(French Academy)院士席位。1871年他成为议员,并提议阿道夫·梯也爾为共和国总统。1871-1873、1877-1879年他两次任总理兼司法部长,任内通过陪审团法。.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朱尔·杜弗尔 · 查看更多 »

新教

新教(Protestantism),又稱基督新教,是西方基督教中不屬於天主教體系的宗派之統稱,源於16世紀神學家馬丁·路德等人所領導的宗教改革運動,與天主教、東正教並列為基督宗教三大分支。一些既不屬於天主教,亦與歐洲宗教改革沒有歷史淵源的教會,例如無宗派教會,也被視為新教,Pew Research Center,2011。新教強調「因信稱義」,認為人要得到上帝拯救,唯獨憑藉信心曾祖漢,,全國宗教資訊網,「新教有別於天主教,可以從新教在某些教義和神學的前提上看得出來,馬丁·路德在公元1517年開始宗教改革的運動,他的神學思想起點源於個人的經歷,到底面對公義的神時,人要如何才能夠被接納呢?「因信稱義」(Justification through faith)是路德也是新教的關鍵教義,意思是因著信心的緣故,神把人當作義人(稱義),不是人本身有什麼值得討神喜悅的,而是公義的神在審判的時候不再看人的不完全,而只看到信心的對象,即耶穌基督,雖然世人都無法過一個完美的一生在神面前被稱為義,但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過了完美的一生得著了「義」的地位,信徒只要藉著信靠耶穌基督,這個耶穌基督的義就被轉撥到我們身上,因此,神是因著耶穌基督的緣故,稱那些相信之人為義人。」而不是靠善行南亞路德會,《信仰立場》,頁7:「人藉著信心(相信和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便可得著這救恩。『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弗2:8-9)」WELS Topical Q&A: 。新教以《聖經》為信仰之唯一依據,反對天主教聖統制WELS Topical Q&A: Jenkins, Paul (2014), 約翰•加爾文:《基督教要義》(卷三),頁149,更相信所有信徒都具有祭司的職分。新教各宗派在聖餐觀等神學問題持不同看法,但普遍以「五個唯獨」為信仰核心思想。 對新教的稱呼,源自拉丁文「protestatio」,意為「抗議」,源於1529年神聖羅馬帝國宣布馬丁·路德為異端之後所引起的強烈抗議。其實在馬丁·路德之前已經有多位宗教改革家嘗試改革甚至脫離天主教會,但最後直至路德才獲得成功。16世紀路德宗信仰由德國傳入丹麥、挪威、瑞典、芬蘭、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冰島,另一位宗教改革家約翰·加爾文的思想亦傳入匈牙利,荷蘭,蘇格蘭,瑞士和法國。同時期,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帶領當地教會脫離天主教會獨立,亦開展了英國宗教改革運動。 新教成功發展出其獨特文化,為人類在教育、人文 、科學、政治和社會秩序、經濟、藝術等領域帶來重大貢獻。Karl Heussi, Kompendium der Kirchengeschichte, 11.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新教 · 查看更多 »

无政府主义

无政府主义(Anarchism),又译作安那其主义,是一系列政治哲学思想。其目的在於提升個人自由及廢除政府當局與所有的政府管理機構。英语中的无政府主义“Anarchism”源于希腊语单词“αναρχία”,意思是没有统治者。所以被翻译成中文时,根据这一最基本的特征译成“无政府主义”,也有文献音译为“安那其主义”。無政府主義包含了众多哲学体系和社会运动实践。它的基本立场是反对包括政府在内的一切统治和权威,提倡个体之间的自助关系,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平等;其政治诉求是消除政府以及社会上或经济上的任何独裁统治关系。對大多數無政府主義者而言,「無政府」一詞並不代表混亂無政府狀態、虛無、或道德淪喪的狀態,而是一種由自由的個體自願結合,以建立互助、自治、反獨裁主義的和諧社會。有人认为莊子是最早的无政府主义者Murray Rothbard.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无政府主义 · 查看更多 »

拿破仑三世

拿破崙三世(Napoléon III,),即夏尔-路易-拿破仑·波拿巴(Charles-Louis-Napoléon Bonaparte)或路易-拿破仑·波拿巴(Louis-Napoléon Bonaparte),出生时名为夏尔-路易·波拿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唯一一位总统及法兰西第二帝国唯一一位皇帝,亦是拿破仑一世的侄子和继承人,亦是其妻約瑟芬皇后的外孫,拿破崙一世繼孫,(拿破崙三世之母為約瑟芬和前夫所生)他在1848年当选总统之后,在三年后发动了一次政变,获得成功。他随即在次年,亦即拿破仑一世登基第48周年称帝。1870年9月4日,他战败退位。他是法国第一个普選產生的总统和最后一个君主。 拿破仑三世知名的主要原因是,他对外推行积极主动的外交政策。他企图消除欧洲协调对法国的制约,在欧洲范围内,重建法国的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建立法兰西殖民帝国。拿破仑三世反对各国在维也纳会议上制定的反动主义政策,支持民族主义,是一位广受欢迎的君主。在近东方面,他联同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击败俄国,重建了法国在累范特地区的影响力,为法国取得了马龙尼基督徒保护者的称号。同时间,拿破仑三世在罗马部署部队,防范意大利吞并教皇国。后来他又击败了进犯教皇国的意大利志愿军上述举动为他赢得了国内天主教徒的支持。 在远东方面,拿破仑三世在印度支那和新喀里多尼亞建立了法国殖民地。他又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起义之中,维护了法国在华利益。不过,由拿破仑三世所发动的对朝战役,和他所派出的佐幕军事代表团一样,都遭到了失败。他在墨西哥进行的军事干涉,也在墨西哥人的反抗和美国的外交压力之下,被迫结束。 在内政方面,拿破仑三世试图在保守派和自由派之间取得平衡。不过,他一直在稳步推进改革。拿破仑三世在位期间,法国经济繁荣,产业开始现代化。他下令对巴黎进行大幅度改造,为现代城市塑造了轮廓。 色当会战完结后三日,法兰西第二帝国覆亡,取而代之的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拿破仑三世被迫流亡英国。1873年,他在英国病逝。.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拿破仑三世 · 查看更多 »

拿破仑一世

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Napoleone Buonaparte;),法國軍事家、政治家與法學家,在法国大革命末期和法国大革命战争中达到权力巅峰。 作为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Ier),他在1804至1815年间在位,称“法国人的皇帝”,也是历史上自胖子查理(881年-887年在位)后第二位享有此名号的法国皇帝。他推动司法改革,颁布《拿破仑法典》,而这一法典也对世界范围内的民法制订产生重要的影响。拿破仑最为人所知的功绩是带领法国对抗一系列的反法同盟,即所谓的拿破仑战争。他在欧洲大陆建立霸权,传播法国大革命的理念,同时创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过去旧制度中的一些体制。拿破仑在他所参加的这些战争中屡获胜利,以少胜多的案例屡见不鲜,由此他也被认为是世界军事史上最優秀的军事家之一,他的战略也为全球的军事学院所研究和学习。 拿破仑生于科西嘉岛的阿雅克肖。他的家庭是意大利的贵族,自16世纪便定居于科西嘉岛。科西嘉岛割讓,他家族也變成法國國籍,他在法国本土接受炮兵训练,并在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时期成名,先后领军挫败第一次和第二次反法同盟,同时成功入侵意大利半岛。 1799年拿破仑策划并发动雾月政变,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五年后经过,官方公佈的數據為99.93%的同意票,他被参议院拥戴,因而稱帝。在1800年代,拿破仑领导的法兰西第一帝国与欧洲反法同盟对抗,史称拿破仑战争,将所有欧洲列强都卷入其中。在取得一系列的胜利之后,法国在欧洲大陆取得主导地位,拿破仑也通过缔结联盟和安排亲友统治附庸来维持法国的势力范围。 半岛战争和1812年对俄国的入侵成为拿破仑运势的转折点,他的大军在與俄羅斯帝國的战争中损失惨重,并再也没能恢复元气。1813年,第六次反法同盟在莱比锡中击败拿破仑,并于次年攻入法国,迫使拿破仑退位并将他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此后不满一年,拿破仑逃离地中海的厄尔巴岛后卷土重来,但在1815年6月的滑铁卢战役中再次兵败,被流放到位於西非沿岸的圣赫勒拿岛,在英国的软禁之下度过生命的最后六年。尸检报告表明他死于胃癌,但对他的真正死因存在一些质疑,其中一些学者认为他也許死于砷中毒(砒霜)。被懷疑為當時的英國政府所為。.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拿破仑一世 · 查看更多 »

2002年法国总统选举

2002年法國總統選舉 在2002年4月21日舉行第一輪投票,接著在5月5日進行第二輪投票。.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2002年法国总统选举 · 查看更多 »

2007年-2008年环球金融危机

#重定向 2007年-2008年環球金融危機.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2007年-2008年环球金融危机 · 查看更多 »

2007年法国总统选举

2007年法國總統選舉選举出了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第九屆總統選舉。第一轮投票于2007年4月22日举行,尼古拉·萨尔科齐和塞格琳·罗雅尔分别得到31.18%和25.87%的选票进入第二轮。在两周后的2007年5月6日举行总统选举的第二轮投票中尼古拉·萨尔科齐获得53%的选票,当选为新一届法国总统,并在2007年5月17日正式上任。.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2007年法国总统选举 · 查看更多 »

2008年南奥塞梯战争

#重定向 俄罗斯-格鲁吉亚战争.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2008年南奥塞梯战争 · 查看更多 »

2012年法国总统选举

2012年法国总统选举首轮投票於2012年4月22日举行,结果為時任总统的人民运动联盟候选人尼古拉·薩科奇、以及社会党候选人法蘭索瓦·歐蘭德,分别獲得27.18%及28.63%的得票率;由於未有候選人的得票率過半,因而依據《法國憲法》第7條規定,在首輪投票14天後的5月6日進行第二輪投票,歐蘭德最終以51.6%對48.4%的投票率,擊敗薩科奇當選法國總統。歐蘭德的當選,使左派繼1995年密特朗卸任總統後,睽違17年再次執政,也使薩科奇成為自1981年德斯坦以來,法國第五共和時期第二位未能成功連任的總統。.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2012年法国总统选举 · 查看更多 »

2015年11月巴黎恐怖袭击事件

#重定向 2015年11月巴黎襲擊事件.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2015年11月巴黎恐怖袭击事件 · 查看更多 »

2017年法國總統選舉

2017年法國總統選舉於2017年4月23日及5月7日舉行。總統選舉實行兩輪選舉制,第一輪投票中,中間派政黨共和前進!(原名前进!)創辦人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及右翼民粹主義政黨國民陣線領導人玛丽娜·勒庞分别以約23%及21%的得票率位居前两名,但因没有候选人的得票率超越50%的简单多數,第二輪投票在同年5月7日舉行,马克龙以66.06%的得票率击败勒庞,成为第25任法國總統。 法国国民议会的兩大政黨:中間偏左的社會黨、以及中間偏右的共和黨,都舉辦初選決定候選人提名人選。共和黨在2016年11月20日和27日舉辦,由前總理弗朗索瓦·菲永獲得提名。社會黨在所屬的現任總統弗朗索瓦·奥朗德放棄角逐連任之下,於2017年1月舉辦,由前教育部長貝諾瓦·阿蒙出線。在兩大黨之外,玛丽娜·勒庞、埃曼努爾·馬克龍、以及曾多次參選總統的左派政治家讓-吕克·梅朗雄,是這次選舉中在兩大黨之外最受矚目的第三黨候選人。 第一輪投票中,傳統左右派兩大黨的候選人均被淘汰,在11名候選人的得票數中分別排名第5及第3,合共得票僅26%,創下法國第五共和以來首例。.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2017年法國總統選舉 · 查看更多 »

20國集團

#重定向 二十國集團.

新!!: 法国总统列表和20國集團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法國總統列表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