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河东道

指数 河东道

河东道是唐朝的一个道,治所位于河中府。贞观十道之一,位置相当于今天的山西省。河东道辖河中府、太原府等,共21个府州。开元之後,设立河东节度使,成为北方重镇,五代十国后唐、后晋、后汉、北汉的发祥地。.

57 关系: 后唐后晋太原府娄烦县定襄郡宪州宜芳县山西省左权县上党县上党郡临汾市平阳郡并州云中县云中郡五代十国代州开元後漢忻州市北都北汉唐朝石州灵丘县离石县绛州绛郡隰州遼州西河县高平郡贞观十道阳城郡蒲州蔚州雁门郡雲州楼烦郡武州永兴县汾州沁州沁源县河中府河东节度使泽州潞州朔州...昌化郡新州文城郡慈州晋城县晋州市晋阳县 扩展索引 (7 更多) »

后唐

后唐(923年-937年)是中國五代時期的政權之一。923年,唐朝的赐姓宗室李存勖消灭後梁,聲稱重建唐朝。後為石敬瑭勾結契丹入侵而滅亡。後唐的建立至其亡國歷時十四年。史学家為了區別由李淵所建立的唐朝,因而稱之為後唐。在魏州(河北大名县西)称帝,国号为唐,不久迁都洛阳。 另外,雖然后唐統治者的祖源是沙陀族,但當時的後唐統治的是漢族地帶,後唐也被稱為「漢國」。.

新!!: 河东道和后唐 · 查看更多 »

后晋

后晋(936年-947年)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朝代,从后晋高祖石敬瑭936年灭后唐开国到契丹947年灭后晋一共经历了两个皇帝,總計12年。为与司马氏的晋朝相区别,又别称为石晋。.

新!!: 河东道和后晋 · 查看更多 »

太原府

太原府是唐朝时设置的府。在今山西省境,唐(河东道)、晋(李克用父子)、后唐、后晋、后汉、北汉、北宋、金朝,以及明、清均有设置,辖区范围包括太原市、忻州市、吕梁市、晋中市等地级市。.

新!!: 河东道和太原府 · 查看更多 »

娄烦县

娄烦县是中国山西省太原市所辖的一个县。总面积为1289.85平方公里,2011年人口为14万人(2011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数据)。.

新!!: 河东道和娄烦县 · 查看更多 »

定襄郡

定襄郡,中國古郡名。 西漢初年分雲中郡置,治所在成樂縣。漢成帝綏和元年(前8年),定襄郡領十二縣:成樂縣、桐過縣、都武縣、武進縣、襄陰縣、武皋縣、駱縣、定陶縣、武城縣、武要縣、定襄縣、復陸縣。其地大致相當於今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縣、和林格爾縣、卓資縣一帶。 元始二年(2年),全郡有38559戶,163144人。王莽改定襄郡為得降。兩漢之際定襄為盧芳所據。建武七年(31年)屬漢。建武十年(34年),因匈奴侵襲,省定襄郡,遷其人口於西河郡。建武二十六年(50年)南匈奴內附,復置定襄郡,其民遷回本土,同時廢棄原定襄郡北部的都武、襄陰、武臯、定陶、武要、復陸六縣。其後又分成樂縣、定襄縣、武進縣別屬雲中郡,分雁門郡之善無縣、中陵縣屬定襄郡,定襄郡移治善無縣。漢順帝永和五年(140年),定襄郡領善無、桐過、駱、武成、中陵五縣,全郡有3153戶,3571人。建安二十年(215年)正月,廢定襄郡、雲中郡、五原郡、朔方郡,並於太原郡陽曲縣、慮虒縣境內置新興郡,僑置定襄縣、雲中縣、九原縣、廣牧縣等縣,以管理四郡的內遷人口。 北魏時,漢代定襄郡故地屬朔州、恒州。隋開皇五年(585年)置雲州總管府。大業三年(607年)改州為郡,復置定襄郡,僅領一縣:大利縣(治所在今和林格爾縣境內),有374戶。唐龍朔三年(663年)置雲中都護府,治所在今和林格爾縣。麟德元年(664年)改為單于大都護府。.

新!!: 河东道和定襄郡 · 查看更多 »

宪州

宪州,唐朝时设置的州。 龙纪元年(889年)置,治所在楼烦县(今山西省娄烦县)。辖境相当今山西省娄烦县及静乐县部分地,寻废。五代十国时,为北汉属州。北宋初治所在楼烦县。咸平五年(1002年),徙治静乐县(即今山西静乐县),天池县、玄池县并入静乐县。熙宁三年, 废宪州,静乐县属岚州。熙宁十年,复宪州,仍领静乐县。崇宁时,户二千七百二十二,口七千四百四十四。贡麝香。下领一县:静乐县。金朝天德三年(1151年),改为管州。.

新!!: 河东道和宪州 · 查看更多 »

宜芳县

宜芳县,中国旧县名。 隋朝时为岚城县。唐朝武德四年(621年),改为宜芳县,属东会州。同年分置丰润县和合会县,治所在今岚县岚城镇北。武德五年(622年),丰润县并入。六年(623年),改属岚州。同年《新唐书·志第二十九·地理三》(或九年《旧唐书· 志第十九·地理二》),合会县并入。长安三年(703年),分置岚谷县,有岢岚军。北宋、金朝时仍属岚州。何时被废不详。.

新!!: 河东道和宜芳县 · 查看更多 »

山西省

山西,简称晋,中国一省,地处黄土高原东翼。山西表里山河,南临黄河,西邻吕梁山,东靠太行山。因在太行山以西,故曰山西。省会太原市。省境內春秋時為晉國之地,故簡稱晉。 山西地區的有獨特的语言、風俗以及历史,省內土地豐足、矿产資源豐富,位處汾河沿岸一帶的晋中盆地一直被稱作华北的「漁米之鄉」。省會太原也有著悠久的歷史。粤商、徽商、晋商、浙商、苏商一道,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五大商帮”。潮商与徽商、晋商,是中国历史“三大商帮”。.

新!!: 河东道和山西省 · 查看更多 »

左权县

左权县位于中国山西省晋中市东南部。原名辽县,抗日战争时期,曾经作为中共八路军总指挥部所在地。八路军前方总部旧址即位于麻田镇,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在此牺牲,为纪念左权,特将此地更名为「左权县」。左权县面积2028平方公里,人口16万,县人民政府驻辽阳镇。.

新!!: 河东道和左权县 · 查看更多 »

上党县

上党县,中国隋代古县名。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析壶关县地置上党县,属潞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上党县废入潞州。嘉靖八年(1529年)置长治县,升潞州为潞安府,长治县属之。故治在今山西长治市。 Category:唐朝县份 Category:五代十国县份 Category:北宋县份 Category:金朝县份 Category:元朝县份 Category:明朝县份 Category:中华民国山西省县份 Category:已撤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县份 Category:长治行政区划史.

新!!: 河东道和上党县 · 查看更多 »

上党郡

上党郡,是中国古代设立的一个郡级行政区划,其最广大时的范围,大致包括了今天的山西省长治市全境,晋城市大部,全境及晋中市东部的榆社县、和顺县、昔阳县、左权县(遼縣)等地。上党的字面意思指山上的高地。.

新!!: 河东道和上党郡 · 查看更多 »

临汾市

临汾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是太原、郑州、西安三个省会城市连接中点,位于黄河东岸、汾河下游,因临于汾河而得名。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新!!: 河东道和临汾市 · 查看更多 »

平阳郡

平阳郡,史上記載有兩個平陽郡,一個是最早在三国时代由魏国设立的是山西平陽郡,郡级行政区划。 山西平阳郡的治所在秦置的平阳县(故址在今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以此为中心,平阳郡包括了今天山西省西南部黄河以东汾河流域的十二个县,大致与临汾市辖区相仿。平阳之名此后被长期使用,除隋朝时曾短暂称临汾外,基本被各代沿用。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臨汾郡改名平阳郡。唐朝武德元年(618年)以平阳郡改置晋州,治所在临汾县(今临汾市西南)。天宝元年(742年)再改为平阳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为晋州。 第二個是古越國,長沙地區之平陽郡,於東晉建武元年(317年)陶侃析桂陽及郴縣地,置平陽縣、治平陽郡、縣屬郡。 隋開皇九年(589年)平陽郡、平陽縣俱廢,並人郴縣,治郴州。 明清时期的平阳府,范围超过魏晋的平阳郡,大致包括今天临汾市与运城市两个地级区划。 Category:曹魏的郡 Category:西晋的郡 Category:北朝的郡 Category:隋朝的郡 Category:唐朝的郡 Category:山西的郡 Category:湖南的郡 Category:临汾行政区划史.

新!!: 河东道和平阳郡 · 查看更多 »

并州

--州(),為古代地名。 《史記》五帝本紀中講:“舜以冀州之北广大,分置并州。”相传禹治洪水,劃分域內为九州。据《周礼》、《汉书·地理志上》记载, --州为九州之一。其地约当今山西省太原市、大同市和河北省保定市一带地区。汉武帝时,置并州刺史部,为十三刺史部之一,约当今山西省大部,河北省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地。.

新!!: 河东道和并州 · 查看更多 »

云中县

云中县,可以指:.

新!!: 河东道和云中县 · 查看更多 »

云中郡

云中郡,可以指:.

新!!: 河东道和云中郡 · 查看更多 »

五代十国

五代十國(907年-97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自唐朝滅亡開始,至宋朝統一中國本土為止。五代十國本質上是唐末藩鎮割據和唐朝后期政治的延續。唐朝滅亡後,各地藩鎮紛紛自立為國,其中位在華北地區,軍力強盛的藩鎮國家即五代,有些還是沙陀族所建立。五代雖然实力強大,但無力控制整个中國本土,只是藩鎮型的朝廷。而其他割據一方的藩鎮,有些自立為帝,有些奉中原王朝為正朔,其中十個國齡較長、國力較強的統稱為十國。本時期時常發生地方實力派叛變奪位的情况,使得戰亂不止,統治者多重武輕文。中國的內亂,也帶給契丹國南侵的機會,遼朝得以建立。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其间河西和交趾地區逐渐离心,交趾(越南)最终脱离中国独立。 從唐朝滅亡至北宋建立半個多世紀期間,中原地區依次出現梁、唐、晉、漢與周五個朝代,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907年梁王朱溫篡唐建立後梁,这是五代十國的开始。晉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勗滅后梁,建國後唐。後唐之后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孫與部屬。後唐歷經後唐明宗的擴張與整頓,國力強盛,但发生內亂後,被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引契丹軍攻滅,後晉建立。不久契晉關係惡化,契丹軍南下滅後晉,建立遼朝。同时后晉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在太原府稱帝建立後漢,收復中原。後漢樞密使郭威篡后汉建後周,後周世宗柴荣苦心經營,使后周隱隱有一統天下的希望,但柴荣在北伐燕云十六州时不幸病亡。後周随后被殿前司都點檢趙匡胤所篡,五代結束。 十國方面,江南以吳國最強,而後被齊王李昪篡位,建國南唐,其次有吳越與閩國等。湖廣则被荊南、楚國與南漢等占据。南唐國力最強,先後攻滅閩國、楚國,但多次用兵使得國力衰退,曾被後周所敗。蜀地有前蜀、後蜀,國家富強,是僅次於南唐的強國。北漢是惟一在北方的十國,是後漢劉氏後裔所建。趙匡胤建立宋朝(史稱北宋)後,與其弟宋太宗相繼掃蕩其他中原諸國及地區,最後於979年統一中國本土地區,十國結束。 五代十國大體上延續唐朝后期的政治體制,但是以「使」名官者很多。其中五代的變化很多,官職廢置不常,主要設有主管行政的三省六部、主管財政的三司與主管軍事的樞密院,這個制度後由宋朝繼承。十國雖然其中一些政权臣服於五代,但是其政治架構大致上与五代等同。由於地方節度使不受管制,時常背叛中央,所以朝廷紛紛加強禁軍軍力以壓制地方實力派。為了抵制五代以来的武人干政现象,宋朝采取強幹弱枝政策。外交方面,唐朝時胡漢融合,外族陸續入住中國四周。唐朝崩潰進入五代十國後,出現一些外族國家,如沙陀建立五代後唐、後晉與後漢等。契丹先建立契丹國,南下滅後晉後建立遼朝。其他還有党項的定難軍,於北宋時建國西夏。這些都对宋朝的國際局勢造成深遠影響。 由于北方戰亂、外族入侵與天災不斷,南方十國在人口、經濟、文化與科技方面皆勝於北方五代。這也是華南經濟再度勝過華北的時刻,此後这一局面再也沒有逆轉。十國為擴展經濟,重視興修水利與經濟作物,发展貿易業、茶葉、紡織,錢塘江海塘也是在這個時期興建。由於關中經濟崩潰,五代大多定都于隋唐大運河的樞紐開封,都城的因素與燕雲十六州被外族統治影響宋朝的軍事與經濟。文化方面,本時期是詞發展的關鍵時期,禪宗也在本時期進入全興期。五代推行雕版印刷《九經》,保存許多儒學經典。繪畫方面,不論南方北方都有獨到之處。.

新!!: 河东道和五代十国 · 查看更多 »

代州

代州,中国隋朝时设置的州。 北周置肆州。隋朝开皇五年(585年),改为代州。大业初年改为雁门郡。唐朝天宝初年改雁门郡,乾元初年,复为代州。土贡:蜜、青碌彩、麝香、豹尾、白雕羽。户二万一千二百八十,口十万三百五十。下辖五县:雁门县、五台县、繁畤县、崞县、唐林县。 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升为代州直隶州,属山西布政使司。民国元年(1912年),为代县。.

新!!: 河东道和代州 · 查看更多 »

开元

开元(713年十二月—741年十二月)为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共计29年。开元意思是开辟新纪元。开元年间,唐朝国力處於最强盛的時期,史称开元盛世。.

新!!: 河东道和开元 · 查看更多 »

後漢

後漢()是五代十國的第四個朝代,同时也是最后一个由沙陀人建立的中原王朝。亦称刘汉。後漢承自後晉,根據五行相生的順序,後晉的「金」德之後是「水」德,因此後漢以「水」為王朝德運。.

新!!: 河东道和後漢 · 查看更多 »

忻州市

忻州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山西省中北部,西隔黄河与陕西、内蒙古相望,东临太行山与河北省接壤。.

新!!: 河东道和忻州市 · 查看更多 »

北都

历史上曾经称为北都(北方的都城之意):.

新!!: 河东道和北都 · 查看更多 »

北汉

北漢(951年-979年)是中国五代十国時在今山西省北部、陕西省、河北省局部的政權,為十国之一。 951年,后汉被郭威所篡,改国号周,史称后周。随后,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鎮守晉陽的河东节度使刘崇在太原继位,但国家疆域和地位已发生巨大变化,史学家将其定位为新政权或残余政权,为别于后汉和南方的南汉,史称北汉。又以所统治的山西古称河东,而被称为“东汉”(如欧阳修《新五代史》)。 统治范围包括今山西北部、陕西、河北部分地区。 为与后周抗衡,曾向辽朝请封,援后晋故事,自称侄皇帝。 北漢国兵役繁重,与后周、北宋进行多次的战争,人口锐减到只有盛唐时的八分之一。 北漢最後在979年宋太宗年間被包围,杨业归宋后,太原城内军心动摇,最终投降,宋太宗在战事中损兵折将,气愤之下将太原城平毁再引汾,晋二水灌城,给屡遭战火的北方百姓又带来严重的损失。.

新!!: 河东道和北汉 · 查看更多 »

唐朝

唐朝(),中國朝代,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设东都洛陽、北都晋阳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子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是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东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击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而此時女主政治也達到高峰。直到705年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后專權,之後宗室李隆基與其姑姑太平公主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韋氏勢力,結束自從中宗復辟後朝政紊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後的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極盛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唐朝也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长城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其鼎盛时期為7世纪,當時中亚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天宝十三年(754年)户口统计为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户口,此外还有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纳入户口统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万左右。此时,长安辖区人口估算在200万人左右,而市区则是100万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印刷术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與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並且讓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與赋税制度隨著社会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新!!: 河东道和唐朝 · 查看更多 »

石州

石州,可以指:中国古代的同名州.

新!!: 河东道和石州 · 查看更多 »

灵丘县

灵丘县在中国山西省东北部、唐河上游,是大同市所辖的一个县。 总面积为2732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为23万人。灵丘县的名字来源于战国时提出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的墓被安放在这里。丘在文言文中有坟墓的意思。.

新!!: 河东道和灵丘县 · 查看更多 »

离石县

离石县,中国旧县名。 战国时为赵国离石邑,秦朝置县,治所在今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东汉灵帝末废。三国曹魏黄初三年(222年)复置。北魏明帝改置离石镇。北齐改为昌化县。后又改为离石县,为石州及离石郡治。唐朝以后为石州治。元朝时,并入方山县。明朝洪武初年,废县省入石州。隆庆元年(1567年)改石州为永宁州。民国初年,全国废府州厅改县,于1912年改为永宁县。因全国有多个永宁县,逐于1914年改为离石县。1918年,析置方山县。 1941年,晋绥抗日根据地在县东、县西分设离东县、离西县。1945年9月9日,晋绥军区358旅、独一旅攻占离石县城。1946年,离东县、离西县并入。1949年后,属兴县专区、榆次专区。1954年,与方山县合并为离山县,1958年再改为离石县,同年改属晋中专区。1967年,改属晋中地区。1971年划归吕梁地区,同年再度析置方山县,同时,离石县西部同与中阳县的西北部析置柳林县。1996年撤销,改设离石市。.

新!!: 河东道和离石县 · 查看更多 »

绛州

绛州,中国南北朝时设置的州。 北周武成二年(560年)改东雍州置,治所在龙头城(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北)。后徙治柏壁城(今山西省新绛县西南),建德六年(577年)又徙治玉壁城(今山西省稷山县西南)。隋朝开皇三年(583年)徙治临汾县(后改为正平县,即今新绛县)。大业三年(607年),改为绛郡。 唐朝武德元年(618年)复为绛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绛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为绛州。属辽东道。户八万二千二百四,口五十一万七千三百三十一。下领七县:正平县、太平县、曲沃县、翼城县、绛县、闻喜县、垣县。辖境相当今山西省曲沃、稷山、绛县、新绛、翼城、万荣、河津、襄汾、夏县、垣曲、闻喜等县市地。 金朝兴定二年(1218年)升为晋安府。元朝初年,为绛州行元帅府,河、解二州诸县皆隶焉。后罢元帅府,仍为绛州,隶平阳路(后改晋宁路)。下领七县:正平县、太平县、曲沃县、翼城县、稷山县、绛县、垣曲县。 明朝初年,省正平县入州。属平阳府。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升为绛州直隶州。1912年废州,改本州为新绛县。.

新!!: 河东道和绛州 · 查看更多 »

绛郡

绛郡,可以指:.

新!!: 河东道和绛郡 · 查看更多 »

隰州

州可以指:.

新!!: 河东道和隰州 · 查看更多 »

遼州

辽州,可以指:.

新!!: 河东道和遼州 · 查看更多 »

西河县

西河县,可以指:.

新!!: 河东道和西河县 · 查看更多 »

高平郡

平郡,可以指:.

新!!: 河东道和高平郡 · 查看更多 »

贞观十道

贞观十道,贞观元年(627年)二月,唐朝政府并省全国的州县,将天下按照山川形势、交通便利分为十个“道”。即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废郡为州,故每道各辖若干州。道,在隋唐属于监察区名称,在唐前期是监察机构而非正式行政机构。安史之乱后,地方割据兴起,道成为事实上的地方行政机构,并伴随各地节度使,成为藩镇割据的开始。隋唐以来,作为战争时的作战区域,如平壤道行军大总管、辽东道行军大总管。贞观十道虽然只是按需要设监察性的官吏协助中央监管州级行政区,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行政区划,但已经是囊括全国的地理分区,对后世影响巨大。现在的河北省、河南省的名称,就来源于当时的河北道、河南道。唐玄宗于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在唐太宗贞观十道的基础上,将十道进一步分成了十五个道。.

新!!: 河东道和贞观十道 · 查看更多 »

阳城郡

阳城郡,中国南北朝时设置的郡。.

新!!: 河东道和阳城郡 · 查看更多 »

蒲州

蒲州,可以指:.

新!!: 河东道和蒲州 · 查看更多 »

蔚州

蔚州,可以指:.

新!!: 河东道和蔚州 · 查看更多 »

雁门郡

#重定向 雁門郡.

新!!: 河东道和雁门郡 · 查看更多 »

雲州

雲州,可以指:.

新!!: 河东道和雲州 · 查看更多 »

楼烦郡

楼烦郡,可以指:.

新!!: 河东道和楼烦郡 · 查看更多 »

武州

武州,可以指:.

新!!: 河东道和武州 · 查看更多 »

永兴县

永兴县位于中国湖南省东南部,为郴州市下辖县。全境处南岭山脉北麓;面积1,979.4平平方公里,位居全省县市的第50位;常住人口572,960人(2010年),居全省第45位;年末户籍人口66.42万人(2011年)。全县下辖8镇13乡共计21个乡镇,县政府驻便江镇。.

新!!: 河东道和永兴县 · 查看更多 »

汾州

汾州,中国北魏时设置的州。 北魏置汾州,北齐置南朔州,北周改曰介州。隋朝时为西河郡。义旗初,依旧领四县:隰城县、介休县、孝义县、平遥县。其年,割介休县、平遥县属介休郡。唐朝武德元年(618年),以介休郡为介州,西河郡为浩州。三年(620年),改浩州为汾州,仍割并州之文水县来属。贞观元年(627年),省介州,以介休县、平遥县属汾州。文水县还属并州。贞观十七年(643年),以废吕州之灵石县 来属。天宝元年(642年),改为西河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汾州。旧领四县,户三万四千九,口十万六千三百八十四。天宝年间,领五县:西河县(隰城县)、孝义县、介休县、平遥县、灵石县。户五万九千四百五十,口三十二万二百三十三。。1263年,元政府将隰州温泉县省入隰州,汾州孝义县,霍州灵石县,大部在孝义县。明洪武元年(1368),省西河县置汾州(直隶州),兼领平遥、介休、孝义三县。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升汾州为汾州府,依廓设汾阳县,府属冀南道,府、道治所皆驻县城内。即今山西省汾阳市。.

新!!: 河东道和汾州 · 查看更多 »

沁州

沁州,隋朝时设置的州。 隋朝开皇十六年(596年)置,大业初年废除。唐朝初年复置,天宝元年(742年),改名阳城郡。五代十国时仍称沁州。宋朝时置威胜军。金朝时仍为沁州,户一万八千五十九。下领四县、一镇:铜鞮县、武乡县(南关镇)、沁原县、绵上县。元朝时属于晋宁路,治所在铜鞮县,下领三县:铜鞮县、沁源县、武乡县。 明朝洪武初年,以州治铜鞮县。洪武二年(1369年),直属于行中书省。洪武九年(1376年),直属于山西承宣布政使司。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五月,改属汾州府。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仍然直属于山西承宣布政使司。清朝时,仍为沁州直隶州。.

新!!: 河东道和沁州 · 查看更多 »

沁源县

沁源县是中国山西省长治市所辖的一个县。总面积为2556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为16万人。.

新!!: 河东道和沁源县 · 查看更多 »

河中府

河中府可以指:.

新!!: 河东道和河中府 · 查看更多 »

河东节度使

河东节度使,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更太原府以北诸军州节度为河东节度。自后节度使领大同军使,副使以代州刺史领之,复领仪、石二州。 开元二十一年,分天下为十五道,又于边境设置十节度使,三经略守捉使,以遏制四夷。河东节度使为其中之一,治太原府(今山西太原),管兵五万五千人,马万四千疋,衣赐岁百二十六万疋段,军粮五十万石。与朔方节度使互为掎角,以防御北方的草原民族。.

新!!: 河东道和河东节度使 · 查看更多 »

泽州

泽州,中国古代的州,立名于隋开皇三年,約當今日山西省晉城市。.

新!!: 河东道和泽州 · 查看更多 »

潞州

潞州,中国南北朝时设置的州。 北周宣政元年(578年)置,治所在襄垣县(今山西省襄垣县北)。隋朝开皇时时移治壶关县(今山西省壶关县东南),唐朝时移治上党县(今山西省长治市)。辖境约当今山西省长治、武乡、襄垣、沁县、黎城、屯留、平顺、长子、壶关及河北省涉县等市县。 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升为隆德府。金朝时又为潞州。元朝初年,又改为隆德府,太宗三年(1231年)再改为潞州。明朝嘉靖八年(1529年),升为潞安府。 Category:北周的州 Category:隋朝的州 Category:唐朝的州 Category:五代十国的州 Category:北宋的州 Category:金朝的州 Category:元朝的州 Category:明朝的州 Category:山西的州 Category:河北的州 Category:578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520年代废除的行政区划.

新!!: 河东道和潞州 · 查看更多 »

朔州

#重定向 朔州市.

新!!: 河东道和朔州 · 查看更多 »

昌化郡

昌化郡,可以指:.

新!!: 河东道和昌化郡 · 查看更多 »

新州

新州,可以指:.

新!!: 河东道和新州 · 查看更多 »

文城郡

文城郡,可以指:.

新!!: 河东道和文城郡 · 查看更多 »

慈州

慈州可以指:.

新!!: 河东道和慈州 · 查看更多 »

晋城县

晋城县,可以指:.

新!!: 河东道和晋城县 · 查看更多 »

晋州市

晋州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的一个县级市,由石家庄市代管。位于石家庄市区以东五十公里。 晋州距天津港口300公里,距黄骅港240公里,距首都北京300公里。石家庄—黄骅高速公路、307国道和石德铁路横穿市域。2004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6.29亿元。.

新!!: 河东道和晋州市 · 查看更多 »

晋阳县

晋阳县,可以指:.

新!!: 河东道和晋阳县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河东道 (唐朝)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