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水手號谷

指数 水手號谷

水手號谷(Valles Marineris),或稱為水手號峽谷、水手峡谷或水手谷,命名來自水手9號,是火星最大的峡谷,也是太阳系最大最长的峡谷。位在塔爾西斯火山高原的東側,長3769公里、最深處7公里,成一個複雜的峡谷系統,是地殼拉張陷落而形成,可與地球的東非大裂谷相比較。水手號谷東西範圍為東經267.3度至東經331.1度,即西臨諾克提斯迷宮、往東進入大片混沌地形;南北範圍則是南緯2.96度至南緯19.09度。.

在Google地图中打开

目录

  1. 44 关系: 厄俄斯峽谷堪德峽谷塔爾西斯夏威夷群島太阳系奧林帕斯山 (火星)山崩岩漿帕弗尼斯山伊烏斯峽谷俄斐峽谷地塹地球地殼均衡北方大平原克里斯平原火山碎屑岩火星火星地理火星全球探勘者號火星探路者科羅拉多大峽谷科羅拉多高原科普來特斯峽谷米拉斯峽谷热力学温标熱點 (地質學)熱輻射成像系統盾狀火山西穆德谷諾克提斯迷宮赫伯斯峽谷恆河峽谷 (火星)提爾谷提托努利林峽谷東非大裂谷歐若拉混沌水手9號永久冻土沖積層混沌地形海德拉奧特斯混沌海洋地殼敘利亞高原 (火星)

厄俄斯峽谷

厄俄斯峽谷(Eos Chasma)是火星水手號谷峽谷系統的南半部其中一個峽谷,長度1413公里。.

查看 水手號谷和厄俄斯峽谷

堪德峽谷

堪德峽谷(Candor Chasma)是火星水手號谷中最大的峽谷之一,長度約773公里。.

查看 水手號谷和堪德峽谷

塔爾西斯

塔爾西斯(Tharsis)坐落於火星赤道、水手號峽谷的西邊,是一個高9公里、寬3000公里的廣大火山高原。她的名稱來自聖經,一個位在已知世界極西處的地名。 (參見Tarshish).

查看 水手號谷和塔爾西斯

夏威夷群島

夏威夷群島(Hawaiian Islands),太平洋中北部的岛群。 夏威夷群島在1778至1898年间也被称为三明治群島(Sandwich Islands),波利尼西亚群岛的一部分,是由19個较大的島嶼和其他小岛組成的群島,成因多为火山岛或珊瑚岛。位處北緯19°至29°之間,北回归线穿过本群岛。属于太平洋、大洋洲,呈東南-西北向排列,共長2400公里,面积16705平方公里。其中面積最大的島为最東南的夏威夷島,當地人慣稱為「大島」,而人口最多則是作為夏威夷州首府檀香山所在的歐胡島。最高点为冒纳凯阿火山(Mauna kea)海拔4205米。 夏威夷群島屬於夏威夷-天皇海山鏈的其中一部份,而這些火山島是由地殼中的熱點所產生的。 群岛常年受东北信风控制,终年高温多雨,为热带海洋性气候。虽然地处热带,但受海洋调节作用,气温不至于太高。 夏威夷群島1959年設為美國領土的第五十州,為夏威夷州,是美国的两大海外州之一,首府在檀香山。.

查看 水手號谷和夏威夷群島

太阳系

太陽系Capitalization of the name varies.

查看 水手號谷和太阳系

奧林帕斯山 (火星)

奧林帕斯山(Olympus Mons)是火星上的盾狀火山,亦為太陽系中已知最高的山,高於基準面21,229公尺,將近地球珠穆朗玛峰的兩倍多,但更貼切的比喻是地球冒納羅亞火山從海底算起高度(9公里多)的兩倍多,因為同樣是盾狀火山,且山頂都有破火山口。火山寬約600公里,約等於夏威夷群島的寬度(夏威夷島至可愛島)。位於北緯18.4度,東經226度。 在太空船確認它是一座山之前,地面望遠鏡中的奧林帕斯山是一明亮的亮點,被19世紀後期天文學家命名為「奧林帕斯山之雪」(Nix Olympica)。Patrick Moore (1977), Guide to Mars, London (UK), Cutterworth Press,前者為p.96,後者為p.120.

查看 水手號谷和奧林帕斯山 (火星)

山崩

山崩又稱山体滑坡、山泥傾瀉、土溜,是指在重力的影響下塊體沿着一段山坡下滑的現象,又稱作坍方。若是土體坍方時,混和雨水或河水則演變成土石流。 地滑又稱走山,是融合岩屑和土壤的岩體沿層面滑動或移動,與山崩不同。.

查看 水手號谷和山崩

岩漿

岩漿是熔化的岩石,通常位於地表之下的岩漿房中。岩漿是一種複雜的高溫硅酸盐溶液,是各種火成岩的前身,火成岩是由岩漿冷卻而成的。岩漿可以侵入鄰近的地殼岩石或是冒出地表。 岩漿存在於650℃到1400℃的溫度中。可低至650℃,高至1400℃。熔岩中含有1~8%的挥发性物质。 岩漿處於高壓之中,有時會經由火山口(或譯火山管、火山流口、火山道)以熔岩流或是以火山碎屑物的火山噴出物的形式冒出。 這些火山噴發的產物通常包括了從沒到過地表的液體、結晶體及溶解氣體等。岩漿會在地殼中各自分離的岩漿庫內集結,不同地方的岩漿組成成份會稍有不同。 這些地方包括了隱沒帶、裂谷帶、中洋脊或是地函熱柱的熱點之上。只有在地球的軟流圈內的特定條件之下岩漿才會形成。.

查看 水手號谷和岩漿

帕弗尼斯山

帕弗尼斯山(Pavonis Mons)是火星的巨大盾狀火山,是塔爾西斯三座火山的中央那座,位於赤道上,高於基準面14,058公尺,山頂氣壓130帕。另外兩座是東北端的艾斯克雷爾斯山和西南端的阿爾西亞山,太陽系最大的火山奧林帕斯山就在它的西北方。帕弗尼斯山的破火山口相較其他火山是最接近完整圓形的。 P Category:火星的火山.

查看 水手號谷和帕弗尼斯山

伊烏斯峽谷

伊烏斯峽谷(Ius Chasma)是一個火星科普來特斯區的大型峽谷,中心位置在7°S, 85.8°W,長度約938公里,以火星表面的反照率特徵命名。.

查看 水手號谷和伊烏斯峽谷

俄斐峽谷

俄斐峽谷(Ophir Chasma)是一個位於火星科普來特斯區的峽谷,中心座標4°S, 72.5°W。俄斐峽谷長約317公里,以火星上的反照率特徵命名。.

查看 水手號谷和俄斐峽谷

地塹

地塹(graben)在地質學上是一沉陷的地塊、兩旁有平行斷層接壤。 地殼產生斷裂變位時,地層沿著斷層線斷裂後,相對向下陷落的部分,成為地塹。.

查看 水手號谷和地塹

地球

地球是太阳系中由內及外的第三顆行星,距离太阳约1.5亿公里。地球是人類已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也是人類居住的星球,共有74.9億人口。地球质量约为5.97×1024公斤,半径约6,371公里,密度是太阳系中最高。地球同时进行自转和公转运动,分别产生了昼夜及四季的变化更替,一太陽日自转一周,一太陽年公转一周。自转轨道面称为赤道面,公转轨道面称为黄道面,两者之间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地球仅擁有一顆自然卫星,即月球。 地球表面有71%的面积被水覆盖,称为海洋或可以成为湖或河流,其余是陆地板块組成的大洲和岛屿,表面分布河流和湖泊等水源。南极的冰盖及北极存有冰。主體包括岩石圈、地幔、熔融态金属的外地核以及固态金属的內地核。擁有由外地核產生的地磁场。外部被氣體包圍,称为大氣層,主要成分為氮、氧、氬。 地球诞生于约45.4亿年前,42億年前開始形成海洋。并在35亿年前的海洋中出现生命,之后逐步涉足地表和大气,并分化为好氧生物和厌氧生物。早期生命迹象产生的具體证据包括格陵兰岛西南部中拥有约37亿年的历史的石墨,以及澳大利亚大陆西部岩石中约41亿年前的 Early edition, published online before print.。此后除去数次生物集群灭绝事件,生物种类不断增多。根据学界测定,地球曾存在过的50亿种物种中,已经绝灭者占约99%,据统计,现今存活的物种大约有1,200至1,400万个,其中有记录证实存活的物种120万个,而余下的86%尚未被正式发现。2016年5月,有科学家认为现今地球上大概共出现过1--种物种,其中人类正式发现的仅占十万分之一。2016年7月,科学家称现存的生物共祖中共存在有355种基因。地球上有约74亿人口,分成了约200个国家和地区,藉由外交、旅游、贸易、传媒或战争相互联系。.

查看 水手號谷和地球

地殼均衡

地殼均衡(Isostasy,希臘語 ''ísos'',相等和 ''stásis'',停頓的組合)是一個地質學上的術語,是指地球岩石圈和軟流圈之間的重力平衡,例如板塊的「漂浮」高度取決於其密度和厚度。這個概念可以解釋為什麼地球表面會存在不同高度的地表特徵。當一個區域的岩石圈達到了地殼均衡的狀態,就是所謂的「均衡平衡」。地殼均衡並非破壞平衡的過程,而是恢復平衡的過程(负反饋)。人們普遍認為地球是一個動態系統,該系統會以許多不同的方式反應其負載。然而,地殼均衡提供了一個區域發生了垂直運動時如何變化的觀點。某些區域(例如喜马拉雅山脉)並不是地殼均衡狀態,這使許多科學家以其他的學說解釋造成這些區域如此高度的原因(喜馬拉雅山脈至今仍因為印澳板塊和歐亞板塊相碰撞的力量上升中)。 最簡單的例子中,地殼均衡是排除液體重量相等於支撐浮體力量的浮力原理。在地質尺度來看,地殼均衡可以在岩石圈施加強大壓力在軟弱的軟流圈時觀察到;在地质年代中可以看到的是岩石圈因為高度的變化造成流體側向流動。 地殼均衡的概念由美國地質學家於1889年提出。.

查看 水手號谷和地殼均衡

北方大平原

北方大平原(拉丁語:Vastitas Borealis,北方荒地)是火星北半球的廣大平原,範圍為北緯54.68度以北,一般指不包含北極冠的平原地區。Vastitas為廣大的低原,borealis為北方。本文介紹北方大平原和整個北半球低地。.

查看 水手號谷和北方大平原

克里斯平原

克里斯平原(或翻譯為克利斯平原,Chryse Planitia,希臘語,意为黃金平原)是位於火星北半球,塔爾西斯高原西側靠近赤道的圓形平原,中心位於,直徑約1600公里,低於火星大地水準面約2.5公里。一般認為該平原是一個撞擊坑,且有類似月海的地質特徵,例如皺脊。克里斯平原坑洞的密度大約是月海的一半。.

查看 水手號谷和克里斯平原

火山碎屑岩

火山碎屑岩是介于岩浆熔岩和沉积岩之间的过渡类型的岩石,其中50%以上的成分是由火山碎屑流喷出的物质组成,这些火山碎屑主要是火山上早期凝固的熔岩、通道周围在火山喷发时被炸裂的岩石形成的,碎屑包括岩屑、晶屑、玻璃质屑、浆屑、火山块(直径大于100毫米)、火山砾(直径大于2毫米)和火山灰(直径小于2毫米)。这些碎屑降落到地面或海底,经过固结形成岩石,由于火山也可以在海底爆发,所以火山碎屑岩有陆相沉积的也有海相沉积的。 火山碎屑岩多孔,所以是良好的油、气、水的储集层,有沸石、膨润土、高岭土、叶腊石的贮存,伴生的矿物有铜、铁、铅、锌、黄铁矿、明矾等。在中国的东北、西北、西南和东南沿海都有分布。.

查看 水手號谷和火山碎屑岩

火星

火星(Mars, 天文符號♂),是離太陽第四近的行星,為太陽系中四顆類地行星之一。西方稱火星為瑪爾斯,是羅馬神話中的戰神;古漢語中則因为它荧荧如火,位置、亮度時常變動讓人無法捉摸而稱之為熒惑。火星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第二小的行星,其質量、體積仅比水星略大。火星的直徑約為地球的一半,自轉軸傾角、自轉週期則與地球相當,但繞太陽公轉周期是地球的兩倍。在地球上,火星肉眼可見,亮度可達-2.91,只比金星、月球和太陽暗,但在大部分時間裡比木星暗。 火星大气以二氧化碳为主,既稀薄又寒冷。火星在視覺上呈現為橘紅色是由其地表所廣泛分佈的氧化鐵造成的。火星地表沙丘、砾石遍布且没有稳定的液态水,火星南半球是古老、充满陨石坑的高地,北半球则是较年轻的平原。 火星有兩個天然衛星:火衛一和火衛二,形狀不規則,可能是捕獲的小行星。火星目前有四艘在軌運行的探測船,分別是火星奧德賽號、火星快車號和火星偵察軌道器以及2014年9月22日抵达的MAVEN轨道器,地表還有很多火星車和著陸器,包括兩台火星車:機會號和好奇號,和已經結束任務的精神號和鳳凰號。根據觀測的證據,火星以前可能覆蓋大面積的水。亦觀察到最近十年內類似地下水湧出的現象。 火星全球勘測者則觀察到南極冠有部份退縮。火星快車號和火星偵察軌道器的雷達資料顯示兩極和中緯度地表下存在大量的水冰Water ice in crater at Martian north pole http://www.esa.int/SPECIALS/Mars_Express/SEMGKA808BE_0.html。2008年7月31日,鳳凰號直接於表土之下證實水冰的存在。2013年9月26日,火星探測車好奇號發現火星土壤含有豐富水分,大約為1.5至3重量百分比,顯示火星有足夠的水資源供給未來移民使用。2015年9月證實火星有間歇流動的液態水(液態鹽水)。.

查看 水手號谷和火星

火星地理

火星地理(Geography of Mars,或Areography)為火星的自然地理。.

查看 水手號谷和火星地理

火星全球探勘者號

火星全球探勘者號,或翻譯為火星全球測量者號(Mars Global Surveyor, MGS),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火星探測衛星,也開啟新一波的火星探測計畫,於1996年11月7日升空,並在2006年11月2日因為失聯結束任務。.

查看 水手號谷和火星全球探勘者號

火星探路者

火星拓荒者號(英文:MESUR Pathfinder)是一艘在1997年攜帶探測車登陸火星且建立基地的美國太空船。它包括命名為卡爾薩岡紀念站的登陸者和一輛重量很輕(0.6公斤/23磅)、命名為旅居者號的輪型機器人火星車 。 這艘太空船於火星全球探勘者號發射一個月之後的1996年12月4日由德爾它 II發射,並於1997年7月4日於火星上稱為歐克西亞沼區的克里斯平原阿瑞斯谷著陸。然後登陸者展開,露出裡面的火星車,在火星表面進行了許多實驗。 這項任務攜帶了一系列的科學儀器來分析大氣層、氣候、地質和岩石與土壤的組成。它是NASA在嶺導人丹尼爾·戈爾丁倡議更快、更好、更便宜的座右銘下,主要是使用低成本的太空船和頻繁發射的發現計畫的第二個專案。這個任務是NASA負責的火星探測,由噴射推進實驗室和加州理工學院的分部指導,專案經理是噴射推進實驗室的東尼·史佩爾 (Tony Spear)。 這次任務是包括火星車的一系列任務的第一次,並且是自1976年兩次維京號登陸紅色行星之後第一次的成功著陸。蘇聯雖然在1970年代的月球步行者計畫中成功的讓登月車著陸,但是它企圖讓火星車登陸火星的火星計畫卻失敗了。 除了科學目標,火星拓荒者號任務也是各種創新技術的概念証明,像是安全氣囊 - 間接著陸和自動迴避障礙,這兩項在後續的火星車任務都在採用。相對於其它的無人火星探測器任務,火星拓荒者的低成本也是很顯著的。起初,這個任務只是做為第一個火星環境測量 (Mars Environmental Survey,MESUR) 計畫。.

查看 水手號谷和火星探路者

科羅拉多大峽谷

科罗拉多大峡谷(英語:Grand Canyon,霍皮語: Ongtupqa,Wi:kaʼi:la)位於美国亞利桑那州西北部,是科羅拉多河經過數百萬年以上的冲蚀而形成,色彩斑斓,峭壁险峻。1979年大峡谷被列入世界遺產。在许多非权威版本的世界七大自然奇观列表上都有大峡谷的名字。目前由美國大峽谷國家公園管理。 大峽谷总长446公里,平均深度有1200公尺,寬度从0.5公里至29公里不等。科罗拉多高原抬升时,科罗拉多河及其支流切割层层沉积岩,由此形成了大峡谷。将近20亿年来的地质变迁史一览无余。 1540年,一个名叫加西亚·洛佩兹·德·卡迪纳斯(García López de Cárdenas)的西班牙人最先发现了大峡谷。19世纪70年代,美国陆军少校约翰·威斯利·鲍威尔率领第一支科学考察队前往大峡谷。鲍威尔将谷中的沉积岩层形容为“一本巨型小说中的书页”。然而,此前已有美洲印第安人在峡谷壁上定居了。.

查看 水手號谷和科羅拉多大峽谷

科羅拉多高原

科羅拉多高原(英文:Colorado Plateau或Colorado Plateau Province)是位於美國西南部的高原之一,橫跨猶他州、科羅拉多州、新墨西哥州和亞利桑那州,面積是337000平方公里,平均高度在600至3,870公尺,也是美國唯一的沙漠高原。其90%的區域都是由科羅拉多河及其支流灌溉的。.

查看 水手號谷和科羅拉多高原

科普來特斯峽谷

科普來特斯峽谷(Coprates Chasma)是一個火星科普來特斯區的大型峽谷,中心位置在13.4°S, 85.8°W,長度約966公里,以火星表面的反照率特徵命名。該峽谷是火星巨大的水手號谷的一部分。.

查看 水手號谷和科普來特斯峽谷

米拉斯峽谷

米拉斯峽谷(Melas Chasma)是一個火星上的峽谷,是水手號谷最寬的一部分。.

查看 水手號谷和米拉斯峽谷

热力学温标

热力学温标,又称开尔文温标、绝对温标,简称开氏溫標,凱氏溫標,是一种标定、量化温度的方法。它对应的物理量是热力学温度,或称开氏度,符号为K,为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物理量之一;对应的单位是开尔文,符号为K。热力学温标是由威廉·汤姆森,第一代开尔文男爵于1848年利用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推论卡诺定理引入的。它是一个纯理论上的温标,因为它与测温物质的属性无关。 热力学温度又被称为绝对温度,是热力学和统计物理中的重要参数之一。一般所说的绝对零度指的便是0 K,对应-273.15°C。.

查看 水手號谷和热力学温标

熱點 (地質學)

熱點在地質學上是指地球表面長期歷經活躍的火山活動的地區。約翰·圖佐·威爾遜在1963年時有了一種想法,認為像夏威夷群島這樣的火山鏈是板塊緩慢地移動時經過地表下一個“固定的”熱點而形成的。熱點被認為是一股較熱的、狹窄的地函從地函與地核之間的邊界開始向上進行對流而形成的,這稱為“地函柱”(mantle plume)。最新的地質學上的證據則把熱點的成因指向了海洋地殼隱沒至核幔邊界(Gutenberg discontinuity),海洋地殼因其密度較小而上升,且過程中減壓融熔。地質學家也確認出了全球40到50個熱點,最活躍的熱點包括夏威夷、留尼旺、黃石、加拉巴哥群島、冰島等地。.

查看 水手號谷和熱點 (地質學)

熱輻射成像系統

熱輻射成像系統(Thermal Emission Imaging System,THEMIS)是一個火星探測器2001火星奧德賽號上的攝影機。該攝影機在可見光和紅外線波段拍攝以了解火星表面的熱狀況和再確認先前火星全球探勘者號上的熱輻射光譜儀(Thermal Emission Spectrometer, TES)探測的火星表面礦物分布。此外,該儀器也協助科學家了解火星上礦物和地形的關係,並且可用來研究火星表面以下的熱點。 THEMIS是由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火星太空飛行中心(Mars Space Flight Facility)操作,並由雷神公司的聖塔芭芭拉遙測(Santa Barbara Remote Sensing)部門製造。該儀器縮寫是希臘神話法律和正義女神忒弥斯。.

查看 水手號谷和熱輻射成像系統

盾狀火山

盾狀火山(shield volcano)是一类火山,具有寬廣緩和的斜坡,底部較大,整體看來就像是一個盾牌。此種火山通常由玄武岩岩漿構成,流動性高,黏滯性較低,故能夠分布在很大的區域,才能形成寬廣的山形。盾狀火山錐是由一層層的岩流,流到火山周圍而形成。這多發生於海洋中,最著名的例子是夏威夷群島,這個群島的每個島嶼都是一座巨大的盾狀火山。在美國加州北部和俄勒岡,許多盾狀火山有三或四英哩寬的直徑和高達1500到2000英尺。 此型火山在太陽系其他行星和衛星也可發現,火星上的奧林帕斯山是太陽系中已知最高的山。 Category:火山学 Category:盾状火山.

查看 水手號谷和盾狀火山

西穆德谷

西穆德谷(Simud Valles)是火星 Oxia Palus區的一個外流河道,中心座標19.8° N, 37.8° W。長度945.0公里,以蘇美爾語的火星命名。 注意:該峽谷名稱以複數形(Valles)表示,座標於2008年3月31日重新確定.

查看 水手號谷和西穆德谷

諾克提斯迷宮

諾克提斯迷宮(Noctis Labyrinthus,夜間的迷宮)是一個介於火星水手號谷和塔爾西斯之間的區域,屬於火星鳳凰湖區。.

查看 水手號谷和諾克提斯迷宮

赫伯斯峽谷

赫伯斯峽谷(Hebes Chasma)是位於火星水手號谷正北方的一個峽谷,中心座標1.1°S,在火星赤道和水手號谷系統之間,塔爾西斯區的正東方。 Hebes Chasma.

查看 水手號谷和赫伯斯峽谷

恆河峽谷 (火星)

恆河峽谷(Ganges Chasma)是火星水手號谷最東端的部分,屬於厄俄斯峽谷的分支,總長度584公里。名字由來於南亞的恆河。該峽谷被認為是外流浚道。.

查看 水手號谷和恆河峽谷 (火星)

提爾谷

提爾谷(Tiu Valles)是火星歐克西亞沼區(Oxia Palus)的一個外流河道,中心座標15.9°N, 35.7°W。 提爾谷長度1720公里,以古英語的火星命名。.

查看 水手號谷和提爾谷

提托努利林峽谷

提托努利林峽谷(Tithonium Chasma)是一個火星峽谷,位於科普剌塔斯區。提托努利林峽谷約8.1公里長,是火星反照率著名特徵。.

查看 水手號谷和提托努利林峽谷

東非大裂谷

東非大裂谷(Great Rift Valley),位於非洲東部,是一個在3500萬年前由非洲板塊的地殼運動所形成的地理奇觀,縱貫東非的大裂谷是世界上最大的斷裂帶,属于生长边界。其所形成的生態、地理和人類文化都相當獨特,目前觀光的主要景點則由肯亞進入。.

查看 水手號谷和東非大裂谷

歐若拉混沌

歐若拉混沌(Aurorae Chaos)是一個火星破裂區域,位於水手峽谷進入克里斯平原東端,大約324°E, 9°S。.

查看 水手號谷和歐若拉混沌

水手9號

水手9號 是NASA的太空探測衛星,用於探索火星,也是水手號計劃的一部份。水手9號於1971年5月30日發射飛向火星,並於同一年11月14日抵達,成為第一個環繞除了地球以外第一顆行星的太空船——僅僅小幅度領先蘇聯的火星2號及火星3號,它們都在一個月之內抵達。經過好幾個月的沙塵暴後它終於傳回令人驚訝的地表清晰照片。.

查看 水手號谷和水手9號

永久冻土

永冻土(英語:Permafrost,又譯永冻层、永冻土层或多年冻土)是一個地質學的名詞,指當凍土層(frost soil)處於水的結冰點以下超過兩年的狀況。.

查看 水手號谷和永久冻土

沖積層

冲积层是冲积物在河床上的堆积,主要含有卵石、砂粒或粘土,有时候也会含有贵金属或宝石。贵重的金属可以通过淘砂的方法收集。历史上许多宝石(特别是钻石)都发现于印度、非洲西岸等地的卵石中,人们仍在缅甸、斯里兰卡、納米比亞等地的冲积层中寻找机会。冰川也会携带冲积物。 Category:地质学.

查看 水手號谷和沖積層

混沌地形

混沌地形用來描述一些行星地表上,山脊、裂縫、平坦的小平原等互相混在一起的地形,在火星和木星的衛星歐羅巴上很常見,而歐羅巴上的混沌地形,是冰層碎裂、冰塊旋轉傾斜後再度互相凝固而成,因此可看見相鄰的塊體上有連續的特徵,中間卻被切斷,如右圖般的地形。在命名法上,Chaos(混沌)是地形特徵的術語,如歐羅姆混沌。.

查看 水手號谷和混沌地形

海德拉奧特斯混沌

海德拉奧特斯混沌(Hydraotes Chaos)是火星上欧克西亚沼区的一個破裂區域,中心座標0.8° N,35.4° W,寬417.5公里,以火星古典反照率特徵命名。.

查看 水手號谷和海德拉奧特斯混沌

海洋地殼

海洋地殼是岩石圈的一部分,由密度較大的矽鎂質岩石構成,偏向鹼性,與大陸地殼相比,硅酸鹽較缺乏,密度也較大,平均密度約3.0g/cm^3(大陸地殼2.7g/cm^3),由於密度較大,根據大陸均衡學說,海洋地殼無法像大陸地殼般在地幔之上浮得那麼高。 主要是由玄武岩組成。海洋地殼的厚度約在5至10公里之間,地球內部由於熱的作用產生對流,岩漿上升處,是在地表張裂板塊,產生分離板塊邊緣(divergent boundaries),中洋脊是為代表,該地區會有許多淺的、正斷層(張裂作用)式的小地震。大部分情況下,和板塊碰撞時隱沒,因此地質年齡也較年輕,現存的海洋地殼年齡都在200百萬年之內。在中洋脊由深部岩漿加進來,所產生的是為海洋板塊,在淺部都是玄武岩,深部則為輝長岩。 海洋地殼上的大板塊只有太平洋海板塊,其餘均為較小的板塊。 海洋板塊以每年兩公分的速度向外擴張(稱為海底擴張學說),直到碰到大陸板塊邊緣,由於海洋板塊密度較大,會隱沒到大陸板塊之下,產生聚合板塊邊緣(convergent boundaries)。海洋板塊在擠壓過程中,會推動大陸板塊移動,產生「大陸漂移」,目前世界五大洲分佈,是由二億年前一大塊「盤古」大陸(泛大陸)張裂開來的。聚合板塊邊緣由於兩種不同性質的板塊碰撞,不斷的在擠壓,不斷的在累積變形能量,直到超過岩石能夠忍受的程度,遂將累積之變形能量在瞬間釋放出來,發生地震。這種巨大的碰撞力量,使聚合板塊邊緣產生許多淺至深的、逆衝斷層(擠壓作用)式的大地震。海洋板塊沿著隱沒帶,俯衝下插到大陸板塊之下約七百公里,才會與周遭物質同化,因此最深的地震也可到達七百公里。 Category:地球的结构 Category:地球物理學 category:地质学.

查看 水手號谷和海洋地殼

敘利亞高原 (火星)

敘利亞高原是火星表面的一個寬廣高原,是塔爾西斯地區的一部分。它位於塔爾西斯隆起的頂峰,並且是火星歷史中火山和地殼構造活動中心。科學家已經證實該區域存在低盾狀火山。.

查看 水手號谷和敘利亞高原 (火星)

亦称为 水手號峽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