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極端氦星

指数 極端氦星

極端氦星(extreme helium star,EHe)是幾乎沒有宇宙最常見化學成分氫的低質量超巨星。由於在分子雲中沒有形成缺氫恆星的條件,理論推測它們是經由白矮星的合併產生。一顆氦白矮星(DB或DO),和另一顆富含碳、氧的白矮星(DQ)。 極端氦星是更廣泛的缺氫恆星類別的子群。後著包括像北冕座R的低溫碳星、富含氦光譜的O或B型恆星、第一星族的沃夫–瑞葉星、獵犬座AM、光譜類為WC的白矮星、和光譜像過渡型的PG 1159星。 第一顆極端氦星是在1942年由美國奧斯丁麥克唐納天文台的丹尼爾·M·波珀(Daniel M. Popper)發現的HD 124448。這顆恆光譜沒有氫線,但有強烈的氦線和碳和氧的譜線存在。 第二顆是望遠鏡座PV,於1952年發現,而迄1996年總共才發現25顆候選者(這份清單在2006年被減為21顆)。這些恆星共通的特徵是不論其它元素的豐度比有多大的變化,氦碳豐度比總是處於0.3到1%的範圍。 已知的極端氦星都是超巨星,而氫豐度的數量級低於10,000或更低。這類恆星的表面溫度範圍從9,000至35,000K。它們的主要元素成分是氦,其次是碳,大約是每一百個原子有一個碳原子。這些恆星的化學組成暗示在它們的演化上經歷了氫和氦燃燒的階段。 對極端氦星的組成,提出了兩種可能的方案:.

17 关系: 奧斯汀北冕座R分子雲光學頻譜皇家天文學會月報美國白矮星麦克唐纳天文台錢德拉塞卡極限致密星PG 1159星沃爾夫–拉葉星漸近巨星分支望遠鏡座PV

奧斯汀

奧斯汀(Austin)是美國德克薩斯州的首府、特拉維斯縣縣治,也是德州大學的所在,以及眾多高科技企業所在的高科技城,又因瀕臨德州丘陵地形之起點,故有「硅丘」(Silicon Hills)之稱,以與美國西部傳統電子重鎮矽谷相呼應。.

新!!: 極端氦星和奧斯汀 · 查看更多 »

北冕座R

北冕座R 是特殊的低質量黃超巨星,它是北冕座R型變星的變星原型, 以不規則的時間間隔光度會明顯的黯淡幾個星等。北冕座R的視星等通常在6等左右,剛好在裸眼可見的極限範圍。但每隔幾年會有幾個月黯淡至14等,然後在幾個月的時間內會逐漸回復到原來的亮度,因此被暱稱為淡出星或逆向新星。.

新!!: 極端氦星和北冕座R · 查看更多 »

分子雲

分子雲(Molecular cloud 或 Stellar nursery)是星際雲的一種,主要是由氣體和固態微塵所組成。其規模沒有一定的範圍,直徑最大可超過100光年,總質量可達太陽的 106 倍。 氫分子(H2)是分子雲中最普遍的組成物質之一。根據估計,每 1cm3 的分子雲內大約有 104 個氫分子;而在物質較密集的區域(如分子雲的核心),1cm3 內的氫分子則約有 105 個。除了氫以外,分子雲內亦有不少經由核融合合成出的元素。這些元素是多數恆星的主要組成物質,因此分子雲同時也是恆星——甚至是行星系的誕生場所,如太陽系就是其一。 氫分子很難被直接偵測到。通常是利用一氧化碳(CO)偵測氫分子。一氧化碳輻射的光度與分子氫質量的比例幾乎是常數。不過在對其他星系的觀測中有理由懷疑這樣的假設。.

新!!: 極端氦星和分子雲 · 查看更多 »

光學頻譜

光学频谱,简称光谱,是复色光通过色散系统(如光栅、棱镜)进行分光后,依照光的波长(或频率)的大小顺次排列形成的图案。光谱中的一部分可见光谱是电磁波谱中人眼可见的唯一部分,在这个波长范围内的电磁辐射被称作可见光。光谱并没有包含人類大脑視覺所能区别的所有颜色,譬如褐色和粉红色,其原因是粉红色并不是由单色组成,而是由多种色彩组成的。参见颜色。.

新!!: 極端氦星和光學頻譜 · 查看更多 »

皇家天文學會月報

皇家天文學會月報(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MNRAS)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天文學和天文物理學領域同行評審的學術期刊之一。出刊於1827年,發表作為天文等相關領域原創研究的論文或事件通報。另外,該期刊實際上並非每月出刊,所發表的文章也不僅限於英國皇家天文學會的訊息 。.

新!!: 極端氦星和皇家天文學會月報 · 查看更多 »

碳(Carbon,拉丁文意為煤炭)是一種化學元素,符號為C,原子序数為6,位於元素週期表中的IV A族,屬於非金屬。每個碳原子有四顆能夠進行鍵合的電子,因此其化合價通常為4。自然產生的碳由三種同位素組成:12C和13C為穩定同位素,而14C則具放射性,其半衰期約為5,730年。碳是少數幾個自遠古就被發現的元素之一(見化學元素發現年表)。 碳的同素異形體有數種,最常見的包括:石墨、鑽石及無定形碳。這些同素異形體之間的物理性質,包括外表、硬度、電導率等等,都具有極大的差異。在正常條件下,鑽石、碳納米管和石墨烯的熱導率是已知材質中最高的。 所有碳的同素異形體在一般條件下都呈固态,其中石墨的熱力學穩定性最高。它們不易受化學侵蝕,甚至連氧都要在高溫下才可與其反應。碳在無機化合物中最常見的氧化態為+4,並在一氧化碳及過渡金屬羰基配合物中呈+2態。無機碳主要來自石灰石、白雲石和二氧化碳,但也大量出現在煤、泥炭、石油和甲烷水合物等有機礦藏中。碳是所有元素中化合物种类最多的,目前有近一千萬種已記錄的純有機化合物,但這只是理論上可以存在的化合物中的冰山一角。 碳的豐度在地球地殼中排列第15(见地球的地殼元素豐度列表),並在全宇宙中排列第4(见化學元素豐度),名列氫、氦和氧之下。由於碳元素極為充沛,再加上它在地球環境下所能產生的聚合物種類極為繁多,因此碳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化學根本。.

新!!: 極端氦星和碳 · 查看更多 »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新!!: 極端氦星和美國 · 查看更多 »

白矮星

白矮星(white dwarf),也稱為簡併矮星,是由简并态物质構成的小恆星。它們的密度極高,一顆質量與太陽相當的白矮星體積只有地球一般的大小,微弱的光度則來自過去儲存的熱能。在太陽附近的區域內已知的恆星中大約有6%是白矮星。這種異常微弱的白矮星大約在1910年就被亨利·諾利斯·羅素、愛德華·皮克林和威廉·佛萊明等人注意到, p. 1白矮星的名字是威廉·魯伊登在1922年取的。 白矮星被認為是中、低質量恆星演化階段的最終產物,在我們所屬的星系內97%的恆星都屬於這一類。, §1.

新!!: 極端氦星和白矮星 · 查看更多 »

麦克唐纳天文台

麦克唐纳天文台(McDonald Observatory)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戴维斯堡附近,隶属于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主要设备是位于海拔2030米的福尔基斯山上的9.2米口径霍比-埃伯利望远镜(HET)、位于海拔2,070米的洛克山上的2.7米(107英寸)口径哈兰·史密斯望远镜和2.1米(82英寸)口径奥托·斯特鲁维望远镜。.

新!!: 極端氦星和麦克唐纳天文台 · 查看更多 »

錢德拉塞卡極限

錢德拉塞卡極限(Chandrasekhar Limit),以印度裔美籍天文物理學家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命名,是無自轉恆星以電子簡併壓力阻擋重力塌縮所能承受的最大質量,這個值大約是1.4倍太陽質量 ,計算的結果會依據原子核的結構和溫度而有些差異, F. X. Timmes, S. E. Woosley, and Thomas A. Weaver, Astrophysical Journal 457 (February 1, 1996), pp.

新!!: 極端氦星和錢德拉塞卡極限 · 查看更多 »

致密星

致密星是白矮星、中子星、奇特星、黑洞等一类致密天体的总称,它们与正常星的主要区别是不再有核燃料进行聚变反应,热压力不足以与自身的引力保持平衡,因而塌缩成尺度非常小、密度非常大的天体。致密星通常是恒星演化末期的终结形态,恒星演化为何种致密星主要取决于恒星的质量。一般来說,质量在1倍至6倍太阳质量的恒星最终演化成白矮星,并伴随有质量损失,其外壳向外抛出,形成行星状星云。质量为3至8倍太阳质量的恒星演化成中子星,更大质量的恒星则坍缩成黑洞。.

新!!: 極端氦星和致密星 · 查看更多 »

PG 1159星

PG 1159星,通常也稱為前簡併星,是一顆大氣層的氫不足夠,而中心正在轉變成為行星狀星雲和高熱白矮星的恆星。這些恆星非常熱,表面溫度在75,000K至200,000K, S. D. Huegelmeyer, S. Dreizler, K. Werner, J. Krzesinski, A. Nitta, and S. J. Kleinman.

新!!: 極端氦星和PG 1159星 · 查看更多 »

氫是一種化學元素,其化學符號為H,原子序為1。氫的原子量為,是元素週期表中最輕的元素。單原子氫(H)是宇宙中最常見的化學物質,佔重子總質量的75%。等離子態的氫是主序星的主要成份。氫的最常見同位素是「氕」(此名稱甚少使用,符號為1H),含1個質子,不含中子;天然氫還含極少量的同位素「氘」(2H),含1個質子和1個中子。 氫原子最早在宇宙復合階段出現並遍佈全宇宙。在標準溫度和壓力之下,氫形成雙原子分子(分子式為H2),呈無色、無臭、無味非金屬氣體,不具毒性,高度易燃。氫很容易和大部份非金屬元素形成共價鍵,所以地球上大部份的氫都以分子的形態存在,比如水和有機化合物等。氫在酸鹼反應中尤其重要,因為在這類反應中各種分子須互相交換質子。在離子化合物中,氫原子可以獲得一個電子成為氫陰離子(H−),或失去一個電子成為氫陽離子(H+)。雖然在一般寫法中,氫陽離子就是質子,但在實際化合物中,氫陽離子的實際結構是更為複雜的。氫原子是唯一一個有薛定諤方程式解析解的原子,所以對氫原子模型的研究在量子力學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16世紀,人們通過混合金屬和強酸,首次製備出氫氣。1766至1781年,亨利·卡文迪什第一次發現氫氣是一種獨立的物質,燃燒後會產生水。安東萬-羅倫·德·拉瓦節根據這一性質,將其命名為「Hydrogen」,在希臘文中意為「生成水的物質」。19世纪50年代,英国医生合信编写《博物新编》(1855年)时,把元素名翻译为“轻气”,成為今天中文「氫」字的來源。 氫氣的工業生產主要使用天然氣的蒸汽重整過程,或通過能源消耗更高的水電解反應。大部份的氫氣都在生產地點直接使用,主要應用包括化石燃料處理(如裂化反應)和氨生產(一般用於化肥工業)。在冶金學上,氫氣會對許多金屬造成氫脆現象,使運輸管和儲存罐的設計更加複雜。.

新!!: 極端氦星和氢 · 查看更多 »

氧(IUPAC名:Oxygen)是一種化學元素,符號為O,原子序為8,在元素週期表中屬於氧族。氧屬於非金屬,是具有高反應性的氧化劑,能夠與大部分元素以及其他化合物形成氧化物。氧在宇宙中的總質量在所有元素中位列第三,僅居氫和氦之下。Emsley 2001, p.297在標準溫度和壓力下,兩個氧原子会自然鍵合,形成無色無味的氧氣,即雙原子氧()。氧氣是地球大氣層的主要成分之一,在體積上佔20.8%。地球地殼中近一半的質量都是由氧和氧化物所組成。 氧是細胞呼吸作用中重要的元素。在生物體中,主要有機分子,如蛋白質、核酸、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等,還有組成動物外殼、牙齒和骨骼的無機化合物,都含有氧原子。生物體絕大部分的質量都由含氧原子的水組成。光合作用利用陽光的能量把水和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氧氣的化學反應性強,容易與其他元素結合,所以大氣層中的氧氣成分只能通過生物的光合作用持續補充。臭氧()是氧元素的另一種同素異構體,能夠較好地吸收中紫外線輻射。位於高海拔的臭氧層有助阻擋紫外線,從而保護生物圈。不過,在地表上的臭氧屬於污染物,為霧霾的副產品之一。在低地球軌道高度的單原子氧足以對航天器造成腐蝕。 卡爾·威廉·舍勒於1773年或之前在烏普薩拉最早發現氧元素。約瑟夫·普利斯特里亦於1774年在威爾特郡獨立發現氧,因為其成果的發表日期較舍勒早,所以一般被譽為氧的發現者。1777年,安東萬-羅倫·德·拉瓦節進行了一系列有關氧的實驗,推翻了當時用於解釋燃燒和腐蝕的燃素說。他也提出了氧的現用IUPAC名稱「oxygen」,源自希臘語中的「ὀξύς」(oxys,尖銳,指酸)和「-γενής」(-genes,產生者)。這是因為命名之時,人們曾以為所有酸都必須含有氧。許多化學詞彙都在清末傳入中國,其中原法文元素名「oxygène」被譯為「養」,後譯為「氱」,最終演變為今天的中文名「氧」。 氧的應用包括暖氣、內燃機、鋼鐵、塑料和布料的生產、金屬氣焊和氣割、火箭推進劑、及航空器、潛艇、載人航天器和潛水所用的生命保障系統。.

新!!: 極端氦星和氧 · 查看更多 »

沃爾夫–拉葉星

沃爾夫–拉葉星(Wolf-Rayet stars),是一種在正在演化的大质量恒星,质量通常为太陽質量的8-25倍,但直径并不大,一般是太阳的1.5-4倍。大多数WR星是经历了红超巨星阶段的后期恒星,已经损失了一半以上的质量。但也有一部分恒星是即将演化到超巨星阶段的早期恒星,例如R136a1,这类WR星一般谱型较晚,但是光度、质量、半径均远远超过演化后期的WR星,它们一般重达太阳的60倍以上,大20倍,更比太阳亮百万倍,属于宇宙中最亮的恒星。WR星因其自身強勁的恒星風(300~2000公里/每秒),导致恒星質量的高速流失。太陽每年流失自身質量的10-14倍,但沃爾夫–拉葉星每年可流失自身质量的10-5倍。沃爾夫–拉葉星非常熾熱,呈深蓝色,表面溫度範圍由50,000至200,000 KSander, A.; Hamann, W. -R.; Todt, H. (2012).

新!!: 極端氦星和沃爾夫–拉葉星 · 查看更多 »

漸近巨星分支

AGB恆星在天文物理上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們能產生大量的塵粒,並且也是成為行星狀星雲的前兆。 漸近巨星分支是赫羅圖上低質量至中質量恆星在演化時聚集的區域。在恆星演化周期中,這是所有中低質量恆星(0.6-10太陽質量)末期階段的生活。 在觀測上,一顆漸近巨星分支(AGB)恆星看起來像是一顆紅巨星。它的內部構造特點是在中央有一個不活躍的碳和氧核心,外面是正在將氦融合成碳(氦燃燒)的氦層,再外面則是將氫融合成氦(氫燃燒)的殼層,還有大量與一般正常恆星類似的物質組成的外殼。.

新!!: 極端氦星和漸近巨星分支 · 查看更多 »

望遠鏡座PV

望遠鏡座PV(也稱為HD 168476)是位於望遠鏡座的一顆B-型(藍色)極端氦星。它也是PV Tel變星的原型。這些可能是後漸近巨星分支恆星與弱氫線和強氦和碳線星。在2008年,確認的此種變星有12顆,週期從幾小時到幾年不等。有些研究者參照白矮星合併的模型來產生這種未必可能的變星.

新!!: 極端氦星和望遠鏡座PV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