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原生质
原生质并非单一的某种或某些化合物,而是由多种化合物所组成的复杂的胶体,这种胶体具有不断自我更新能力,成为一种生命物质的体系。原生質包括細胞質與細胞核;而細胞壁則不屬於原生質。.
卵细胞
卵子是雌性动物的生殖细胞。卵细胞(由次级卵母细胞产生)成熟后成为卵子。 在哺乳动物上,卵子是由卵巢所產生的。所有哺乳類在出生時,卵巢內已經有未成熟的卵子存在,而且在出生後卵子數目不會增加。卵子和精子結合受精便形成受精卵,即一個新生命的開始。一些動物(例如鳥類)是進行體內受精(in vivo fertilisation)的,而另一些動物(例如大部份的魚類和兩棲類動物)則是進行體外受精。.
受精卵
受精卵(zygote、合子)在发育生物学中用来描述生物的第一阶段,此时它只是一个单细胞。这个词也会被较为宽松地运用于经过最初几分裂后的细胞,虽然严格地讲这一阶段应称为卵裂球(分裂球,裂球)。一枚受精卵通常是通过两个单倍体细胞——女性的卵子和男性的精子通过受精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二倍体细胞。因此,受精卵包含了来自父亲和母亲的DNA,提供了一个新的个体的全部遗传信息。 在哺乳动物的繁殖过程中,受精后所形成的受精卵会移动到输卵管,分裂成更多的细胞,但其大小却不改变。 受精卵的分裂是有丝分裂,通常被称为“细胞分裂”。 所有的哺乳动物在一生中都会经过受精卵这一阶段。受精卵会发育成胚胎,然后变成胎儿。 人类受精卵会存在约大约4天,并在第5天成为囊胚,然后进一步发育为原肠胚。.
個體發生學
個體發生學(英语:Ontogeny),或稱做形態發生学,是描述一個生命體從受精卵到成體的起源和發育。個體發生學在發育生物學、發展心理學和發展生理學中被研究。 更一般的用語,個體發生學被定義為,在不失去個體藉之存在的組織的情況下,個體(可能是細胞、生命體或生命體社群)發生結構改變的歷史(Maturana and Varela, 1987, p.
種系發生學
#重定向 系统发生学.
精子
精蟲或精子(spermatozoon、spermatozoön、複數 spermatozoa)是男性或其他雄性生物的生殖细胞。精子与卵子结合从而形成受精卵,进而发育为胚胎。精子最初由雷文霍克于1677年观察到。 对后代(二倍体)而言,精子细胞提供大约一半的遗传物质。在哺乳动物中,后代的性别由精子决定: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受精后发育为男性/雄性后代(XY型),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受精后发育为女性/雌性后代(XX型),卵子只提供X染色体。.
細胞質
細胞質是一種使細胞充滿的凝膠狀物質。細胞質包含有胞質溶膠及除細胞核外的細胞器。原生質是由水、鹽、有機分子及各種催化反應的酶所組成。細胞質在細胞內有著重要的角色,就是用作「分子液」,使各種細胞器能在其中懸浮及透過脂肪膜聚集一起。它在細胞膜內包圍著細胞核及細胞器。.
線粒體
--(mitochondrion)是一种存在于大多数真核细胞中的由两层膜包被的细胞器,直径在0.5到10微米左右。除了溶组织内阿米巴、篮氏贾第鞭毛虫以及几种微孢子虫外,大多数真核细胞或多或少都拥有线粒体,但它们各自拥有的线粒体在大小、数量及外观等方面上都有所不同。这种细胞器拥有自身的遗传物质和遗传体系,但因其基因组大小有限,所以线粒体是一种半自主细胞器。线粒体是细胞内氧化磷酸化和合成三磷酸腺苷(ATP)的主要场所,为细胞的活动提供了化学能量,所以有“細胞的發電站”(the powerhouse of the cell)之称。除了为细胞供能外,线粒体还参与诸如细胞分化、细胞信息传递和细胞凋亡等过程,并拥有调控细胞生长和细胞周期的能力。 英文中的“线粒体”(mitochondrion,复数形式为“mitochondria”)一词是由希腊语中的“线”(“μίτος”或“mitos”)和“颗粒”(“χονδρίον”或“chondrion”)组合而成的。在“线粒体”这一名称出现前后,“粒体”“球状体”等众多名字曾先后或同时被使用。这些现在已不再继续使用的名称包括:blepharoblast、condriokont、chondriomite、chondrioplast、chondriosome、chondrioshere、filum、fuchsinophilic granule、interstitial body、körner、fädenkörner、mitogel、parabasal body、plasmasome、plastochondria、plastome、sphereoplast和vermicle等(按首字母在英文字母表中的顺序排列),其中“chondriosome”(可译为“颗粒体”)直至1982年仍见诸欧洲各国的科学文献。.
细胞分化
细胞分化(cellular differentiation),是发育生物学的研究课题之一,指的是在多细胞生物中,一个干细胞在分裂的时候,其子细胞的基因表达受到调控,例如DNA甲基化,变成不同細胞类型的过程。类如全能(totipotent)的受精卵在分裂到一定程度时,其子细胞就会开始向特定的方向分化,形成胎儿的肌肉,骨骼,毛发等器官。分化后的细胞在其结构,功能上都会出现差异,而且成为了所谓的“单能性”细胞(unipotent),就是其只能分裂得出同等细胞类型的子细胞。但是所有这些子细胞的基因组(Genome)却是与“祖宗”的干细胞一样的。研究细胞分化,对理解疾病的发生,如癌症的出现有着重要意义。.
细胞膜
细胞膜,又称原生質膜(英語:cell membrane),为细胞結構中分隔细胞内、外不同介质和组成成份的界面。原生質膜普遍认为由磷脂質双层分子作为基本单位重复而成,即磷脂双分子层,其上镶嵌有各种类型的膜蛋白以及与膜蛋白结合的糖和糖脂。原生質膜是细胞与周围环境和细胞与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的重要通道。原生質膜通过其上的孔隙和跨膜蛋白的某些性质,达到有选择性的,可调控的物质运输作用。.
细胞核
细胞核(nucleus)是存在於真核細胞中的封閉式膜狀细胞器,內部含有細胞中大多數的遺傳物質,也就是DNA。這些DNA與多種蛋白質,如組織蛋白複合形成染色質。而染色質在細胞分裂時,會濃縮形成染色體,其中所含的所有基因合稱為核基因組。細胞核的作用,是維持基因的完整性,並藉由調節基因表現來影響細胞活動。 細胞核的主要構造為核膜,是一種將細胞核完全包覆的雙層膜,可使膜內物質與細胞質、以及具有細胞骨架功能的網狀結構核纖層分隔開來。由於多數分子無法直接穿透核膜,因此需要核孔作為物質的進出通道。這些孔洞可讓小分子與離子自由通透;而如蛋白質般較大的分子,則需要攜帶蛋白的幫助才能通過。核運輸是細胞中最重要的功能;基因表現與染色體的保存,皆有賴於核孔上所進行的輸送作用。 細胞核內不含有任何其他膜狀的結構,但也並非完全均勻,其中存在許多由特殊蛋白質、RNA以及DNA所複合而成的次核體。而其中受理解最透徹的是核仁,此結構主要參與核糖體的組成。核糖體在核仁中產出之後,會進入細胞質進行mRNA的轉譯。.
真核生物
真核生物(学名:Eukaryota)是其细胞具有细胞核的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总称,它包括所有动物、植物、真菌和其他具有由膜包裹着的复杂亚细胞结构的生物。 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根本性区别是前者的细胞内含有细胞核,因此以真核来命名这一类细胞。许多真核细胞中还含有其它细胞器,如粒線體、叶绿体、高尔基体等。 由于具有细胞核,因此真核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与没有细胞核的原核生物也大不相同。 真核生物在进化上是单源性的,都属于三域系统中的真核生物域,另外两个域为同属于原核生物的细菌和古菌。但由于真核生物与古菌在一些生化性质和基因相关性上具有一定相似性,因此有时也将这两者共同归于新壁總域演化支。 科學家相信,從基因證據來看,真核生物是細菌與古菌的基因融合體,它是某種古菌與細菌共生,異種結合的產物。.
胚胎学
胚胎学(Embryology)是研究活着的有机体的形成、早期发育和發育生物學的分支。.
染色质
染色質(Chromatin,或称核染質)是在細胞中發現的大分子復合物,由DNA,蛋白質和RNA組成。它也是構成染色體的結構。染色質的主要功能是1)將DNA包裝成更緊湊,更緻密的形狀; 2)增強DNA大分子以允許有絲分裂; 3)防止DNA損傷; 4)控制基因表達和DNA複製。 染色質的主要蛋白質組件是緻密DNA的組織蛋白。 染色質僅在真核細胞(具有確定的細胞核的細胞)中發現。 原核細胞具有不同的DNA組織(原核染色體等同物稱為拟核,並且位於類核區內)。真核細胞的核染質位在細胞核內;原核生物的則位於類核(nucleoid)當中。 儘管經過深入調查,但目前對染色質的結構了解甚少。 其結構取決於幾個因素。 整體結構取決於細胞週期的階段。 在間期,染色質在結構上是鬆散的,以允許獲得轉錄和復制DNA的RNA和DNA聚合酶。 間期染色質的局部結構取決於DNA上存在的基因。.
核仁
核仁(nucleolus,複數形式爲nucleoli)是真核細胞細胞核中的一種結構,通過電子顯微鏡乃至光學顯微鏡可以觀察到細胞核中的核仁呈均勻的球狀。核仁是核糖體RNA(rRNA)轉錄及加工、核糖體亞基進行組裝的場所。另外,核仁也有輸出、降解mRNA等功能。核仁的數目、大小、形狀與生物體的種類、細胞的種類、細胞的代謝狀態均有關係。一般地,蛋白質合成較旺盛的細胞核仁數目多、體積大,蛋白質合成不活躍的細胞核仁數目少、體積小,甚至沒有核仁。 核仁由DNA、RNA,以及蛋白質組成。核仁會伴隨細胞週期不斷解構、重構。但目前核仁的週期性變化的分子機制還未得到闡明。.
核膜
核膜(nuclear membrane 或 karyotheca),又称核被膜或核封套(nuclear envelope)是包圍真核细胞細胞核,分隔開细胞核和细胞质的生物膜。.
格雷氏解剖學
《亨利·格雷氏人體解剖學》(Henry Gray's Anatomy of the Human Body),通常簡短地寫成《格雷氏解剖學》(Gray's Anatomy),是一部英語人體解剖學教科書,解剖學的經典著作之一。作者是亨利·格雷,原先發表書名是《格雷氏解剖學:描述與外科》(Gray's Anatomy: Descriptive and Surgical),於1858年出版於英國,並於次年在美國發行。格雷在研究傳染疾病的解剖學意義時,受到其甥姪感染而患上天花,並且在1860年二版發行後不久逝世。之後此書籍的編寫工作是由其他人持續進行,第41版於2015年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