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格奥尔基·契切林

指数 格奥尔基·契切林

格奥尔基·契切林 格奥尔基·契切林(Георг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 Чичерин,)苏联政治人物,曾任外交部长(1918年-1930年)。契切林为著名诗人普希金远亲,贵族出身。1918年作为托洛茨基副手参与签订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使苏联退出一战。托洛茨基辞职后任苏联外交部长。1922年代表苏联参加。同年与魏玛共和国外长拉特瑙签订1922年拉帕洛条约,使德苏关系正常化。1930年因病被李维诺夫替代。 Category:德蘇關係 Category:蘇聯外交部長 Category:蘇聯共產黨人物 C Category:蘇聯LGBT人物 Category:俄羅斯LGBT人物 Category:俄羅斯共產主義者 Category:俄羅斯馬克思主義者 Category:聖彼得堡國立大學校友 Category:俄國貴族 Category:坦波夫州人 Category:安葬於新聖女公墓者 Category:孟什维克 Category:英国拘留人员.

8 关系: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第一次世界大战魏瑪共和國苏联李维诺夫托洛茨基拉巴洛条约 (1922年)拉特瑙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俄語羅馬化:Aleksandr Sergeyevich Pushkin,)俄国诗人,剧作家,小说家,文学批评家和理论家,历史学家,政论家。俄国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是十九世纪前期文学领域中最具声望的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俄国诗歌的太阳”、“俄国文学之父”,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根尼·奥涅金》全景式地展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全貌堪称“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他不仅支持十二月党人的某些观点,更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了那个时代的主要社会性的问题:专制制度与民众的关系问题,贵族的生活道路问题、农民问题;塑造了有高度概括意义的典型形象:“多余人”、“金钱骑士”、“小人物”、农民运动领袖。这些问题的提出和文学形象的产生,大大促进了俄国社会思想的前进,有利于唤醒人民,有利于俄国解放运动的发展。    普希金的优秀作品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他的抒情诗内容丰富、感情深挚、形式灵活、结构精巧、韵律优美。他的散文及小说情节集中、结构严整、描写生动简练。普希金的创作对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高尔基称之为“一切开端的开端”。。代表作有诗歌《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鲁斯兰和柳德米拉》、《青铜骑士》等,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短篇小說《黑桃皇后》、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等。.

新!!: 格奥尔基·契切林和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新!!: 格奥尔基·契切林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魏瑪共和國

威瑪共和國(Weimarer Republik)指1918年至1933年採用共和憲政政体的德国,于德意志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霍亨索伦王朝崩溃后成立。由於這段時間施行的宪法(一般称之为《威瑪憲法》)是在憲法召开的国民议会上通过的,因而得此名稱。其使用的國名為「德意志國」(Deutsches Reich)。「威瑪共和」这一稱呼是后世历史学家的称呼,从来不是政府的正式用名。有如現在的法蘭西共和國算是第五共和國,共和是針對政權的說明。 威瑪共和是德国历史上第一次走向共和的嘗試,于德国十一月革命后而生,因阿道夫·希特勒及纳粹党在1933年上台执政而结束。虽然1919年的威瑪共和宪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在法律上仍然有效,但納粹黨政府在1933年采取的一体化(Gleichschaltung)政策已经彻底破坏了共和国的民主制度,所以魏玛共和国在1933年已经名存实亡。.

新!!: 格奥尔基·契切林和魏瑪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苏联(),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東歐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陸地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起源自1917年的俄國革命,俄羅斯帝國的沙皇政府被推翻後,臨時政府成立,但僅執政了不到8個月,布爾什維克便很快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並於選舉後武力解散俄國立憲會議,史稱十月革命及一月劇變;之後俄國發生內戰,布尔什维克党領導的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武裝干涉。1922年12月,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立首個以社會主義為理念的國家——蘇聯。 第一任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尔·列宁於1924年去世後,约瑟夫·斯大林從一連串的權力鬥爭中勝出,取得了領導權。斯大林以計劃經濟作保障,在歐美經濟危機期間推行驚人的大規模重工業化,但也進行多次大清洗,導致逾百萬人在政治鬥爭中被整肅或被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先是与纳粹德国结盟,於1939年和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将波罗的海国家纳入版图、割占罗马尼亚领土,将流亡苏联的德国政治难民交还纳粹判決。不過很快兩者關係破裂,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到德國等軸心國入侵,歷經了4年激烈的戰事後取得了勝利,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同時因出兵击退入侵德军,并得以控制了東歐大部分國家。 蘇聯而後與衛星國組成的華沙条約組織(華約),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對峙,這兩大軍事集團在冷戰時期於全世界展開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政治鬥爭,但在1980年代初期,石油以及初級資源價格回落,此時的蘇聯大力施行福利國家政策,致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加上政治欠乏改革,基本的人民自由也陷入壓抑,苏联的国力已经落后于美国。 在198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試圖進行改革政策,將國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放寬對東歐等其他衛星國的控制,却导致蘇聯在1991年解體,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葉爾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的軍事、經濟和國際地位,但人口損失近半的情況下,蘇聯建立的紅色秩序已經不復存在。 儘管苏联宪法規範苏联是一個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联邦特性不高,因為中央政府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一黨執政。在1945年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中应有2个(乌克兰、白俄罗斯)应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因为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所以苏联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个“一国三票”的主权国家。.

新!!: 格奥尔基·契切林和苏联 · 查看更多 »

李维诺夫

#重定向 马克西姆·马克西莫维奇·李维诺夫.

新!!: 格奥尔基·契切林和李维诺夫 · 查看更多 »

托洛茨基

#重定向 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

新!!: 格奥尔基·契切林和托洛茨基 · 查看更多 »

拉巴洛条约 (1922年)

《拉巴洛条约》(Vertrag von Rapallo;也译做拉帕洛条约),1922年4月16日由德国魏玛政府与俄罗斯苏维埃在意大利利古里亚省拉帕洛签署的条约。 《拉巴洛条约》是在上由俄罗斯苏维埃外长格奥尔基·契切林和德国外长瓦尔特·拉特瑙所签署的。两国借此宣布放弃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及一战后向对方提出的领土和金钱之要求。而且,两国也同意外交正常化并“友好合作,在经济上互惠互利”。 7月29日,根据一项秘密协议,德国能够送军士到俄国受训,其实违反了《凡尔赛条约》。11月5日,两国在柏林签署附加协议,将条款延伸到俄国所控制之乌克兰、白俄罗斯、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与远东共和国的苏维埃。 条约结束了德国与俄国在一战及俄国革命之后的外交孤立。由于双方都在凡尔赛条约中失去可观的领土与政治力量,所以两国的目标是组成“反凡尔赛同盟”,抗衡西方国家。基于两国的地位提高,西方对其友好关系有所担忧。在德国,对于共和政府跟一个共产国家和解并保持良好关系,部分保守和极右人士也感到担忧。波兰、波罗的海国家与芬兰都因俄国地位提高而紧张。它们尝试在国防与外交增加合作,但由于各自的议会反对而没有成事。 德俄两国后来签署了重申双方良好关系,但德国后来与英国与法国改善关系后,德俄关系渐趋平淡。.

新!!: 格奥尔基·契切林和拉巴洛条约 (1922年) · 查看更多 »

拉特瑙

#重定向 瓦爾特·拉特瑙.

新!!: 格奥尔基·契切林和拉特瑙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Georgy Chicherin契切林,Г.В.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