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柯侯德彗星

指数 柯侯德彗星

柯侯德彗星,天文學的名稱是 C/1973 E1、1973 XII、和1973f,是捷克天文學家柯侯德在1973年3月7日最初發現的,它在當年 (1973年) 12月28日通過近日點。.

20 关系: 双曲线大彗星天文学家天文單位奥尔特云宇航员巨行星上帝之子社群美國爵士乐發電廠樂團花生漫畫视星等軌道傾角Universe Today柯伊伯带柯侯德捷克桑·拉

双曲线

在数学中,双曲线(ὑπερβολή,意思是超过、超出)是定义为平面交截直角圆锥面的两半的一类圆锥曲线。 它还可以定义为与两个固定的点(称为焦点)的距离差是常数的点的轨迹。这个固定的距离差是a的两倍,这里的a是从双曲线的中心到双曲线最近的分支的顶点的距离。a还称为双曲线的半实轴。焦点位于贯轴上,它们的中间点称为中心。 从代数上说,双曲线是在笛卡尔平面上由如下方程定义的曲线 使得B^2>4AC,这裡的所有系数都是实数,并存在定义在双曲线上的点对(x,y)的多于一个的解。 注意在笛卡尔坐标平面上两个互为倒数的变量的图像是双曲线。.

新!!: 柯侯德彗星和双曲线 · 查看更多 »

大彗星

大彗星是對地球上的觀測者來說特別明亮和狀觀的彗星,以過去的數字來看,平均約10年才會出現一顆。 要預測某顆彗星是不能成為大彗星是很困難的,有許多因素都會造成彗星的光度與預測的不同。一般而言,有巨大或活躍核心的彗星,如果夠接近太陽,從地面觀察時在最亮的時刻又沒有被太陽遮蔽掉,它就有機會成為大彗星。 彗星在被發現後,會以發現者的名字做為正式的名稱,但有些特別亮的反而會以最明亮的年份直接稱為XX年大彗星。.

新!!: 柯侯德彗星和大彗星 · 查看更多 »

天文学家

天文学家是研究天文学、宇宙学、天体物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科学家。因为有些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对天文理论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下面的列表中也包括这些人。.

新!!: 柯侯德彗星和天文学家 · 查看更多 »

天文單位

天文單位(縮寫的標準符號為AU,也寫成au、a.u.或ua)是天文學上的長度單位,曾以地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定義。2012年8月,在中国北京举行的国际天文学大会(IAU)第28届全体会议上,天文学家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把天文单位固定为149,597,870,700米。新的天文单位以公尺来定义,而公尺的定义来源于真空中的光速,也就是说,天文单位现在不再与地球與太阳的實際距离挂钩,而且也不再受时间变化的影响(虽然天文单位最初的来源就是日地平均距离)。 國際度量衡局建議的縮寫符號是ua,但英語系的國家最常用的仍是AU,國際天文聯合會則推薦au,同時國際標準ISO 31-1也使用AU,后来的國際標準ISO 80000-3:2006又改成了ua。通常,大寫字母僅用於使用科學家的名字命名的單位符號,而au或a.u.也可以是原子單位或是任意單位;但是AU被廣泛的地區使用作為天文單位的符號。以1天文單位距離的值為單位的天文常數的值會以符號A標示。.

新!!: 柯侯德彗星和天文單位 · 查看更多 »

奥尔特云

奧爾特雲,又稱奧匹克-奧爾特雲,在理論上是一個圍繞太陽、主要由冰微行星組成的球體雲團。奧爾特雲位於星際空間之中,距離太陽最遠至10萬天文單位(約2光年)左右,也就是太陽和比鄰星距離的一半。同樣由海王星外天體組成的凱伯帶和離散盤與太陽的距離不到奧爾特雲的千分之一。奧爾特雲的外邊緣標誌著太陽系結構上的邊緣,也是太陽引力影響範圍的邊緣。 奧爾特雲由2個部份組成:一個球形外層和一個盤形內層,後者又稱希爾斯雲(Hills cloud)。奧爾特雲天體的主要成份為水冰、氨和甲烷等固體揮發物。 天文學家猜測,組成奧爾特雲的物質最早位於距太陽更近的地方,在太陽系形成早期因木星和土星的引力作用而分散到今天較遠的位置。目前對奧爾特雲沒有直接的觀測證據,但科學家仍然認為它是所有長週期彗星、進入內太陽系的哈雷類彗星、半人馬小行星及木星族彗星的發源之地。奧爾特雲外層受太陽系的引力牽制較弱,因此很容易受到臨近恒星和整個銀河系的引力影響。這些擾動都會不時導致奧爾特雲天體離開原有軌道,進入內太陽系,並成為彗星。根據軌道推算,大部份短週期彗星都可能來自於離散盤,其餘的仍有可能來自奧爾特雲。.

新!!: 柯侯德彗星和奥尔特云 · 查看更多 »

宇航员

1984年布魯斯·麥克坎德雷斯执行第一次无线舱外活动。图片来源自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宇航员是指接受航天训练后,指挥、操纵或搭乘航天器的人员。.

新!!: 柯侯德彗星和宇航员 · 查看更多 »

巨行星

巨行星是任何的大質量行星。它們通常是由低沸點的材料(氣體或冰)組成,而不是岩石或其它固體,但是大質量固體行星也可以存在。太陽系有4顆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與海王星。已經檢測到許多恆星都有巨行星在軌道上環繞著。 巨行星有時也被稱為類木行星,這是依據木星命名的。它們有些是氣態巨行星,然而,許多天文學家認為這個名詞只適用於木星和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有不同的成分,在分類上是冰巨行星 。這兩個名詞都可能造成誤導:所有的巨行星主要的流體臨界點之上,不存在明顯的氣相和液相的組成。在木星和土星,主要的成分是氫和氦;在天王星和海王星,主要的成分是水、氨和甲烷。 天體大到足以點燃氘的核融合反應就稱為棕矮星(以太陽系的成分大約是13倍的木星質量),它們的質量範圍介於最大質量的巨行星和最低值量的恆星之間。.

新!!: 柯侯德彗星和巨行星 · 查看更多 »

上帝之子

上帝之子可以指.

新!!: 柯侯德彗星和上帝之子 · 查看更多 »

社群

群可能指:.

新!!: 柯侯德彗星和社群 · 查看更多 »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新!!: 柯侯德彗星和美國 · 查看更多 »

爵士乐

爵士樂(Jazz)是一種音樂流派,它於19世紀末期至20世紀初期起源於美國新奧爾良的非裔美國人的社區,植根於藍調和拉格泰姆音樂以及歐洲的軍樂,並且由其發展而來。自1920年代的爵士時代以來,爵士已經被認為是音樂表達的一種主流形式。其後,爵士樂亦以若干相對獨立的、傳統的流行音樂風格的形式表現出來,這些相對獨立的風格間亦有關聯,其間的紐帶即是非裔美國人的音樂與歐裔美國人音樂之間的互相融合.

新!!: 柯侯德彗星和爵士乐 · 查看更多 »

發電廠樂團

Kraftwerk (發音為:IPA, 中文意为 "發電廠",在中国大陆多译作“发电站”) 是德國的电子音乐團體,在電子音樂開疆拓土的歷史中扮演十分關鍵的角色。 樂團在1970年的創始團員為Florian Schneider與Ralf Hütter,他们在杜塞尔多夫建立乐队。廣為眾人熟悉的四人組合的其他兩人 Wolfgang Flür 與 Karl Bartos 則是稍晚加入。 Kraftwerk所引進的技巧以及發展出來的裝備,已成為現代音樂的必備常識。他們對二十世紀下半葉电子音樂的影響力是顶级的。.

新!!: 柯侯德彗星和發電廠樂團 · 查看更多 »

花生漫畫

《花生》(Peanuts) 是一部美国報紙連環漫画,作者是查爾斯·舒茲(Charles M. Schulz)。漫画以小狗史努比(Snoopy)和查理·布朗(Charlie Brown)、莎莉(Sally Brown)、-zh-hans:莱纳斯; zh-tw:奈勒斯;-(Linus Van Pelt)、露西(Lucy Van Pelt)、謝勒德(Schroeder)等几位小学生为主要角色,以小孩生活为题材,观察这个简单又复杂的世界。《花生》漫画是漫画发展史上首部多角色系列漫画,从1950年10月2日开始发行,到2000年2月13日作者病逝之时为止。 作者查爾斯·舒茲在创作时将真实社会和个人生活体验浓缩在每个角色中,字里行间蕴含着幽默的人生哲理、激励人心的“运动家精神”以及小孩眼中的人性缺点。史努比像是勇往直前、挺身反传统的梦想家;查理·布朗是在现实中屡战屡败、老是吃亏却不放弃希望的平凡小人物;露西则像是盛气凌人、精打细算的老板。这些可爱的人物传达着“输了再来”的人生观与对窘况一笔置之的态度,引起读者广泛的回响,并且成为美国通俗文化的一部分。在《花生》漫画停止之前,每天有超过三亿的读者通过75个国家的2600种报纸以21种不同语言阅读。而现今,出版的《花生》漫画已有超过三亿本,一千四百多个标题,数以万计的带有史努比形象的周边商品进入全球上亿户家庭,其影响之大,为连环漫画史上罕见。 《花生》早期仅针对少年儿童创作,内容简单通俗,后来逐步改变,开始在作品描绘的儿童世界中反映成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因此也赢得了广大的成人读者。《花生》系列的每一组漫画都以新鲜的创意为核心,并在50年里被完整、丰盈、幽默地描述出来。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评价说“作品具有社会学、心理学和哲学价值”。 《花生》漫画的成功除了作者赋予它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精到的画面语言以及熠熠生辉的人性光芒以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与之相辅相成的人物语言。因此,《花生》漫画中的一些特殊表述的语言形式及其对话背景,对漫画的理解是不可忽略的。 2000年查爾斯·舒茲离世后,《花生》漫画不再请其他漫画家接续。.

新!!: 柯侯德彗星和花生漫畫 · 查看更多 »

视星等

视星等(apparent magnitude,符號:m)最早是由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制定的,他把自己编制的星表中的1022颗恒星按照亮度划分为6个等级,即1等星到6等星。1850年英国天文学家普森发现1等星要比6等星亮100倍。根据这个关系,星等被量化。重新定义后的星等,每级之间亮度则相差2.512倍,1勒克司(亮度单位)的视星等为-13.98。 但1到6的星等并不能描述当时发现的所有天体的亮度,天文学家延展本來的等級──引入「负星等」概念。这样整个视星等体系一直沿用至今。如牛郎星为0.77,织女星为0.03,除了太陽之外最亮的恒星天狼星为−1.45,太阳为−26.7,满月为−12.8,金星最亮时为−4.89。现在地面上最大的望远镜可看到24等星,而哈勃望远镜则可以看到30等星。 因为视星等是人们从地球上观察星体亮度的度量,它实际上只相当于光学中的照度;因为不同恒星与地球的距离不同,所以视星等并不能指示出恒星本身的发光强度。 由于视星等需要同时考虑星体本身光度与到地球的距离等多重因素,会出现距离地球近的星体视星等不如距离远的星体的情况。例如巴纳德星距离地球仅6光年,却无法被肉眼所见(9.54等)。 如果人们在理想環境下(清澈、晴朗且没有月亮的夜晚),肉眼能观察到的半個天空平均约3000颗星星(至6.5等計算),整个天球能被肉眼看到的星星則约有6000颗。大多数能为肉眼所见的星星都在数百光年内。现在人类用肉眼可以看见的最远天体是三角座星系,其星等约为6.3,距离地球约290万光年。历史上肉眼能看见的最远天体是GRB 080319B在2008年3月19日的一次伽玛射线暴,距离地球达到75亿光年,视星等达到5.8,相当于用肉眼看见那里75亿年前发出的光。 另外,宇宙中大量的星际尘埃也会影响到星星的视星等。由于尘埃的遮蔽,一些明亮的星星在可见光上将变得十分暗淡。有一些原本能为肉眼所见的恒星变得再也无法用肉眼看见,例如银河系中心附近的手枪星。 星星的视星等也随着星星本身的演化、和它们与地球的距离变化而变化当中。例如,当超新星爆发时,星体的视星等有机会骤增好几个等级。在未来的几万年内,一些逐渐接近地球的恒星将会显著变亮,例如葛利斯710在约一百万年后将从9.65等增亮到肉眼可见的1等。.

新!!: 柯侯德彗星和视星等 · 查看更多 »

軌道傾角

軌道傾角通常是參考平面和另一個平面或軸的方向之間的夾角。軸傾斜的表示法是行星的自轉軸和通過行星的中心垂直於公轉軌道平面的線之間所夾的角度。.

新!!: 柯侯德彗星和軌道傾角 · 查看更多 »

Universe Today

Universe Today (简称UT) 是一个流行度中等的北美天文学新闻网站。虽然该域名已注册于1998年12月31日,它成立于1999年3月,Universe Today于2003年7月24日正式运行,主要讨论天文学相关的问题。 .

新!!: 柯侯德彗星和Universe Today · 查看更多 »

柯伊伯带

柯伊伯带(Kuiper belt),又稱作倫納德-柯伊伯带,另譯庫柏帶、--,是位於太陽系中海王星軌道(距離太陽約30天文单位)外側的黃道面附近、天體密集的圓盤狀區域。柯伊伯带的假說最先由美国天文學家弗雷德里克·倫納德提出,十几年後杰拉德·柯伊伯證實了该观点。柯伊伯帶类似于小行星带,但大得多,它比小行星帶宽20倍且重20至200倍。如同主小行星帶,它主要包含小天体或太阳系形成的遗迹。虽然大多数小行星主要是岩石和金属构成的,但大部分柯伊伯带天体在很大程度上由冷冻的挥发成分(称为“冰”),如甲烷,氨和水组成。柯伊伯带至少有三顆矮行星:冥王星,妊神星和鸟神星。一些太阳系中的衛星,如海王星的海卫一和土星的土卫九,也被认为起源于该区域。 柯伊伯带的位置處於距離太陽40至50天文单位低傾角的軌道上。該處過去一直被認為空無一物,是太陽系的盡頭所在。但事實上這裡滿佈着直徑從數公里到上千公里的冰封微行星。柯伊伯带的起源和確實結構尚未明確,目前的理論推測是其來源於太陽原行星盤上的碎片,這些碎片相互吸引碰撞,但最後只組成了微行星帶而非行星,太陽風和物質會在在此處減速。 柯伊伯带有时被误认为是太陽系的邊界,但太阳系还包括向外延伸两光年之远的奥尔特星云。柯伊伯带是短周期彗星的來源地,如哈雷彗星。自冥王星被發現以來,就有天文學家認為其應該被排除在太陽系的行星之外。由於冥王星的大小和柯伊伯带內大的小行星大小相近,20世紀末更有主張該其應被歸入柯伊伯带小行星的行列当中;而冥王星的卫星则應被當作是其伴星。2006年8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將冥王星剔出行星類別,并和谷神星与新发现的阋神星一起归入新分类的矮行星。 柯伊伯带不应该与假设的奥尔特云相混淆,后者比前者遥远一千倍以上。柯伊伯带内的天体,连同离散盘的成员和任何潜在的奥尔特云天体被统称为海王星外天体(TNOs)。冥王星是在柯伊伯带中最大的天體,而第二大知名的海王星外天体,則是在离散盘的阋神星。.

新!!: 柯侯德彗星和柯伊伯带 · 查看更多 »

柯侯德

#重定向 盧波什·科胡特克.

新!!: 柯侯德彗星和柯侯德 · 查看更多 »

捷克

捷克共和國(Česká republika),通稱捷克(Česko),是一個中歐地區的內陸國家,其前身為捷克斯洛伐克,於1993年與斯洛伐克和平分離。.

新!!: 柯侯德彗星和捷克 · 查看更多 »

桑·拉

桑·拉(Sun Ra,1914年5月22日-1993年5月30日),出生名為赫爾曼·普爾·布朗特(Herman Poole Blount),依照美國法律登記的名字為Le Sony'r Ra,是一位爵士樂作曲家、樂隊領隊及詩人,是黑人未來派的先驅。此外也會彈奏多種樂器,並提出了所謂的“宇宙理念”(cosmic philosophy)。1979年入選阿拉巴馬爵士樂名人堂。 因為他非正統的音樂風格和生活方式,桑·拉此人備受爭議。 他宣稱自己不是地球人,而是來自土星的“天使族”(Angel Race),同時放棄了自己的出生名。 他給自己取了名字“Sun Ra”(桑·拉),其中“Ra”來自埃及的太陽神拉,在其演藝生涯中,亦曾採用過其他的數個不同名字。1993年因肺炎在出生地伯明翰逝世。.

新!!: 柯侯德彗星和桑·拉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