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朱邇典

指数 朱邇典

朱迩典爵士(Sir John Newell Jordan;),英国外交家,曾任英国驻华公使,经历辛亥革命、南北議和與袁世凯洪憲稱帝等事件。.

25 关系: 华盛顿会议南北議和宣統退位中华民国佐敦道北洋軍唐郡科克大学竇納樂爱尔兰爱德华七世 (英国)特命全權公使袁世凯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辛亥革命薩道義長老宗艾斯敦英國駐華大使列表英国清朝朝鮮國愛爾蘭曹汝霖1915年

华盛顿会议

华盛顿会议 (英: Washington Naval Conference),是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葡萄牙、中国九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的国际会议。中国政府时值颜惠庆内阁,派出施肇基、顾维钧、王宠惠三人为全权代表,余日章、蒋梦麟为国民代表,朱佛定为秘书,共130多人组成的庞大代表团出席。原计划还有广州政府外交次长伍朝枢为代表,但是孙中山不承认北京政府,要求自派不遂,伍朝枢未赴。 华盛顿会议的议程主要有两项:一是限制海军军备问题;二是太平洋和远东问题。为此组成两个委员会:“限制军备委员会”由英、美、日、法、意五个海军大国参加;“太平洋及远东问题委员会”则有九国代表参加,两个委员会分别进行讨论。该会议的主要成果包括三个重要条约:四国公约,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九国公约。这三个公约统称“华盛顿条约”。.

新!!: 朱邇典和华盛顿会议 · 查看更多 »

南北議和

南北議和,或稱1911年南北议和,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南方革命省份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清政府军事实力派的谈判事件。.

新!!: 朱邇典和南北議和 · 查看更多 »

宣統退位

#重定向 宣統帝退位詔書.

新!!: 朱邇典和宣統退位 · 查看更多 »

中华民国

#重定向 中華民國.

新!!: 朱邇典和中华民国 · 查看更多 »

佐敦道

佐敦道(Jordan Road)是香港九龍油尖旺區的一條道路,西起海寶路,東至加士居道,連接西九龍填海區(九龍站)及伊利沙伯醫院一帶。此道路於1887年建成時原名第六街,1909年3月區內街道名稱重整時改為現時的名稱,同年5月再將加士居道南一併列入佐敦道。根據《南華早報》於1909年5月31日刊登的一篇讀者來函指出,與區內其他以英國外交官命名的街道一樣,佐敦道是以時任英國駐華公使朱邇典爵士(即佐敦爵士)命名。 佐敦道最西端原來為佐敦道碼頭,但是香港政府在1990年代將佐敦道碼頭拆卸以進行西九龍填海工程,將佐敦道伸展至西九龍填海區。 佐敦道所處的地方原名官涌。1970年代,香港地鐵興建「修正早期系統」(有關路段現屬荃灣綫),並在彌敦道與佐敦道交界處設一車站,以佐敦道之名命名為佐敦站。從此以後,該區亦被慣稱為佐敦。 佐敦道食店林立,是吃飯的好地方。而在附近的寶靈街、上海街等街道,是步行往尖沙咀的途徑之一。 佐敦道是公共小巴政策下,於九龍半島可以行駛的範圍內的南端盡頭。佐敦道以南,除西區海底隧道外,禁止公共小巴進入。2011年1月13日起,禁區範圍進一步擴充,介乎加士居道與廣東道之間的佐敦道西行,以及介乎南京街與佐敦道之間的彌敦道南行皆禁止公共小巴進入。此外,公共小巴曾經於文匯街設立總站,因為位置接近佐敦道碼頭而稱為「佐敦道」總站,其後改於佐敦道以北及甘肅街以南的街道作總站,但總站名稱不變。.

新!!: 朱邇典和佐敦道 · 查看更多 »

北洋軍

北洋軍又稱北洋新軍,為中國清末至民初之政府軍。其源自清朝在甲午战争后由袁世凱編練的新軍(全稱新建陸軍),為中國第一支近代化陸軍。民國成立後,北洋軍成為中華民國北京政府事實上的國防軍。但袁世凱死後,北洋軍分裂為三大派系與數個小派系,各自割據一方,形成北洋軍閥。.

新!!: 朱邇典和北洋軍 · 查看更多 »

唐郡

唐郡(County Down;愛爾蘭語:Contae an Dúin,意即「堡壘」),是愛爾蘭阿爾斯特省的一個郡,位於北愛爾蘭東南部、愛爾蘭島最東端。面積2,448 km²,郡治唐帕特里克。1973年以後被解散,由區所取代。 Category:北愛爾蘭的郡 Category:1973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新!!: 朱邇典和唐郡 · 查看更多 »

科克大学

科克大学(直译为科克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Cork,Coláiste na hOllscoile, Corcaigh)是爱尔兰国立大学的一部分。大学建于1845年,原名“皇后学院”(Queen's College, Cork);1908年爱尔兰大学法案出台后,学校更名为“科克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Cork)。1997年大学法案将学校更名为'“愛爾蘭國立大學科克”(National University of Ireland, Cork);1998年教育部将大学更名为“科克大学”(University College Cork - National University of Ireland, Cork)。 科克大学被星期日泰晤士报选为2003-2004年度爱尔兰大学,2005-2006年和2011-2012年再度当选年度爱尔兰大学。2007年,科克大学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286位,2008年226位,2009年207位。.

新!!: 朱邇典和科克大学 · 查看更多 »

竇納樂

軍上校竇納樂爵士,GCMG,GCVO,KCB,PC(Colonel Sir Claude Maxwell MacDonald;),英國外交官,因其在中國(清朝)以及日本的工作而著名。.

新!!: 朱邇典和竇納樂 · 查看更多 »

爱尔兰

爱尔兰(Ireland;Éire),通称愛爾蘭共和國(Republic of Ireland;Poblacht na hÉireann),是一个西欧国家,欧盟成员国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海岸外的爱尔兰岛,约占该岛南部的5/6面积。剩餘东北部的1/6面积属于英国,称北爱尔兰。首都位於愛爾蘭島東部的都柏林。愛爾蘭在2011年共計有458萬人口,是一個議會共和制國家。此外愛爾蘭也是歐洲聯盟、歐洲理事會、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貿易組織和聯合國等国际組織的成員。 愛爾蘭共和國成立於1922年的愛爾蘭自由邦,結束了大英帝國的統治,愛爾蘭獨立戰爭後簽訂了英愛條約,愛爾蘭獨立,但東北方的領土繼續留在聯合王國內,形成了北愛爾蘭。.

新!!: 朱邇典和爱尔兰 · 查看更多 »

爱德华七世 (英国)

#重定向 爱德华七世.

新!!: 朱邇典和爱德华七世 (英国) · 查看更多 »

特命全權公使

特命全權公使,通常簡稱公使,是一國元首向駐在國元首派遣的次高外交代表,級別僅次於特命全權大使,但實質地位、職務以及所享受的外交特權與豁免同大使相同。 特命全權公使原為君主制國家的元首向共和制國家的政府派出的全權代表,後演變為大國向小國派出的外交代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根據联合国所有國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則,各國開始向所有建交國家派遣大使。.

新!!: 朱邇典和特命全權公使 · 查看更多 »

袁世凯

袁世凱(),字慰廷(又作慰庭、慰亭),號容庵,汉族,河南省陈州府项城县人,故又稱袁項城。清末民初重要的軍事家、政治家、外交家,北洋新军領袖,对近代中国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的现代化以及漢族传统文化的恢复作出过重要贡献,是中国警政、中国司法现代化的奠基人,对中华民国的成立起到关键作用。曾任清朝內閣總理大臣、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和中華民國大總統等职。 袁世凱出身官宦家族,於清末投身行伍,后随军赴朝鲜参与平定壬午军乱,又在朝鲜甲申政变中指挥军队击溃日軍,被清廷委以重任,回国组建新军,襄贊洋務運動及清末新政,自道員、巡撫、總督累升,至入值軍機處,甚至內閣總理大臣,成為清末頭號權臣。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孙文于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袁世凯逼迫大清皇帝逊位,袁世凯组建临时政府。 成为民國首任大總統后,袁世凯进行改革,发展经济,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但其施政引发争议,国内爆发二次革命。中国签署廿一條事件引发国内民众不满。1915年袁世凯称帝,建立中華帝國,年号洪宪,由于国内反对,袁世凯宣布退位,登基83天便以失敗收場并于1916年6月6日逝世,葬于河南安阳。.

新!!: 朱邇典和袁世凯 · 查看更多 »

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

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英语: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简称Queen’s或QUB)是一所位于英國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的公立研究型大学。女王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10年创立的皇家贝尔法斯特学会,大学于1845年获得皇家特许状,1849年以“贝尔法斯特女王学院”为名开始办学。现有学生24560人,其中本科19165人,研究生5395人。 女王大学位于贝尔法斯特四大文化区之一的女王区的中心地带,大学提供跨学科的、不同层次的学位项目。目前可供选择的项目超过300个。女王大学的代理校长和副校监由詹姆士·麦克伊尔内(James McElnay)担任,校监由托马斯·莫兰(Thomas Moran)担任。 女王大学是英国罗素大学集团、英联邦大学协会、欧洲大学协会、爱尔兰大学联盟和英国大学联盟的成员之一。曾有两位诺贝尔奖得主和一位图灵奖得主曾在女王大学学习或工作过。.

新!!: 朱邇典和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 · 查看更多 »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公元1911年(農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的中國,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制的全国性革命。自1911年10月10日(農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开始,至1912年清宣統帝下詔退位為止。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朝統治,結束始自2000年前秦朝时期的帝制,開启民主共和新紀元,使共和观念深入中国人思想,不仅结束此前立宪派实行君主立宪的努力,而且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与地方政治关系、國內各民族間關係等有重要的影响。.

新!!: 朱邇典和辛亥革命 · 查看更多 »

薩道義

薩道義爵士,PC,GCMG(Ernest Mason Satow,),為英國外交官、漢學、和學學者。其日本名为佐藤愛之助(佐藤愛之助)。.

新!!: 朱邇典和薩道義 · 查看更多 »

長老宗

長老宗(Presbyterianism),其教会称长老教会(Presbyterian church,簡稱長老會),是西方基督教新教的一個流派,他們的根源是從十六世紀的苏格兰改革運動開始。 长老教会持守加尔文主义,尤其是苏格兰的长老教会基本完全延续着加爾文及其学生的教义。20世纪,长老会对普世教会合一运动有相当的参与。.

新!!: 朱邇典和長老宗 · 查看更多 »

艾斯敦

艾斯敦爵士(Sir Beilby Francis Alston,),英国外交官。 艾斯敦于1911年出任英国驻华公使馆参赞,后又任公使馆参议,并曾几次代办馆务。1920年朱尔典爵士退休后,艾斯敦接替其出任英国驻华公使。1922年辞职后离开中国。此后还曾出任英国驻巴西大使。1929年7月8日在伦敦逝世。.

新!!: 朱邇典和艾斯敦 · 查看更多 »

英國駐華大使列表

英國駐華大使(Ambassador of the United Kingdom to China)是英國派駐中國(大清、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級別的外交使節,並主管英國設於中國大陸的使領館。目前,這個職位的全稱是英女皇陛下駐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使(Her Britannic Majesty's Ambassador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英國駐華使節職稱曾為英國駐華全權公使或英國駐華公使,是联合王國(1801年-1927年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7年至今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先后驻大清国、中华民国、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高級外交代表,主理英國在華事務。一般認為,歷史上第一和第二位英國駐華全權公使是馬戛爾尼伯爵和亞美士德伯爵,兩人分別在1793年和1816年來華,但兩人都並不常駐中國。第一位常駐中國的駐華全權公使是砵甸乍爵士,他當時以兼任香港總督的身份駐守香港,而一直至1857年,港督才不再兼任公使一職。 在《天津條約》簽訂後,英國得以在北京設置英國駐華大使館,國民政府時期,大使館遷至南京,後再因二次大戰而轉往重慶。在1950年,英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並與中華民國斷交,英方遂於北京設置臨時代辦處,兩國復於1954年正式建立代辦級關係。英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國後來於復於1972年升為大使級外交關係,以迄於今。現今的英國駐華大使館位於北京建國門外光華路11號;在上海、廣州、重慶和武汉則置有總領事館。.

新!!: 朱邇典和英國駐華大使列表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朱邇典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朱邇典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朝鮮國

#重定向 朝鲜王朝.

新!!: 朱邇典和朝鮮國 · 查看更多 »

愛爾蘭

#重定向 爱尔兰.

新!!: 朱邇典和愛爾蘭 · 查看更多 »

曹汝霖

曹汝霖(),字润田,生于上海。清末民初的中国政治家,新交通系首领,也是20世纪初著名亲日官员之一。.

新!!: 朱邇典和曹汝霖 · 查看更多 »

1915年

没有描述。

新!!: 朱邇典和1915年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朱尔典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