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末田底迦

指数 末田底迦

末田底迦(梵文:Madhyantika),又譯為摩闡提、末闡提、末田地、末田地那、末田鐸迦、末彈地、末田提、摩田提,印度佛教僧侶,證阿羅漢果,是先上座部和大眾部共尊的早期大師,為罽賓佛教的開創者。 按南傳佛教記載約於西元前260年前後,阿育王派他至罽賓傳教。漢傳佛教尊其為西方第三祖,列為異世五師之一。.

35 关系: 大唐西域記大眾部島史巴連弗邑上座部三十二相乌苌国彌勒菩薩僧祐善見律毘婆沙商那和修八十种好具足戒犍陀羅童受罽賓馬鳴说一切有部轉輪王迦多衍尼子迦濕彌羅國郁金香阿羅漢果阿难阿闍黎阿育王阿育王傳脅尊者涅槃末度羅國末田底迦摩偷羅國摩哂陀摩突羅國慧遠

大唐西域記

《'''大唐西域記'''》書影 《大唐西域記》,簡稱《西域記》,為唐代著名高僧玄奘口述,門人辯機筆受編集而成。《大唐西域記》共十二卷,成書於唐貞觀二十年(646年),為玄奘遊歷印度、西域旅途19年間之遊歷見聞錄,其中包括了新疆至南印度一百四十多個國家的風土人情,提供大量印度史料,在四庫全書之中為史部地理外紀類。.

新!!: 末田底迦和大唐西域記 · 查看更多 »

大眾部

大眾部(梵文:),音譯摩訶僧祇部,略稱僧祇部,又稱聖大眾部,為部派佛教十八部或二十部之一。 學術界一般認為大眾部與上座部的根本分裂是部派佛教的開端,而大乘佛教《文殊師利問經》稱「根本二部從大乘出」。學術界曾普遍認為大乘佛教從大眾部演變而來,現代則傾向認為大乘佛教是從原始佛教演變而來。.

新!!: 末田底迦和大眾部 · 查看更多 »

島史

《島史》(巴利文:Dīpavamsa,另有中文譯名《島王統史》、《洲史》),斯里蘭卡最古的編年史詩體歷史文獻,採用巴利文寫成,作者不詳,大約成書於公元4至5世紀。.

新!!: 末田底迦和島史 · 查看更多 »

巴連弗邑

孔雀王朝時期一座大殿的柱石 巴連弗邑(天城文:पाटलिपुत्र,),又稱波吒釐、華氏城,印度古地名,位於恆河河岸,即今天印度巴特那。前490年,阿闍世王在恆河邊興建小型城堡(梵文:Pāṭaligrāma),之後巴連弗邑逐步發展為大城。稍後,它成為十六大國中摩揭陀國的首都,取代了原有首都王舍城。.

新!!: 末田底迦和巴連弗邑 · 查看更多 »

上座部

上座部(梵文:,巴利文:,藏文:Neten depa),又譯為他鞞羅部、體毘履部、他毗利部、他毘梨部,為佛教中的一個派系。上座部起源於第二集結之後遵守保守戒律的僧團,與大眾部並列為部派佛教時期最早的兩個分支。現代南傳上座部佛教繼承了上座部中分別說部傳統。.

新!!: 末田底迦和上座部 · 查看更多 »

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乃佛教術語,是轉輪聖王與佛的身體所具足之三十二種外貌特徵。三十二相與八十種好合稱「相好」。.

新!!: 末田底迦和三十二相 · 查看更多 »

乌苌国

乌苌国(梵文 Uddiyana, Udyāna),又譯為烏場國、烏仗那、郁地引那,古代印度國名,地理位置相当于今日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斯瓦特县。 最早见法显《佛国记》。《洛阳伽蓝记》作乌场国,《大唐西域记》作乌仗那国,《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作乌长那,《往五天竺国传》作乌长国,国人自称“郁地引那”,小乘佛法盛行。乌苌国属北印度古国,在赊弥国之南,北连葱岭,南至天竺。气候和暖,乘产果林,引水灌田,产稻麦。北魏神龟元年宋云出使天竺,过乌苌国,曾晋见乌苌国王,并为国王讲述孔子、老子、庄子学说《魏书》。乌场国曾于永平三年、四年神龟元年,正光二年朝贡北魏。这国家以巫术与密教著名。按时轮金刚说法,佛在世已在此传播密法。 晋代高僧法显、慧景、道整、慧达,唐代高僧玄奘、慧超、道琳、玄照曾到访此国。 蓮花生大師即出身此國。.

新!!: 末田底迦和乌苌国 · 查看更多 »

彌勒菩薩

彌勒菩薩(;梵文:मैत्रेय ;巴利文:),意譯為慈氏,音譯為梅呾利耶、梅怛儷藥,是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將在未來娑婆世界降生成佛,成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在賢劫千佛中將是第五尊佛,常被尊稱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或彌勒佛。 三世佛又稱三寶佛、縱三世佛之一未來佛彌勒佛 在大乘佛教中稱他現為等覺菩薩,也有稱為妙覺菩薩,是八大菩薩之一,大乘經典中又常稱為阿逸多菩薩。他被唯識學派奉為鼻祖,其龐大思想體系,以《瑜伽師地論》為代表,而由無著、世親菩薩闡釋弘揚,深受中國佛教大師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新!!: 末田底迦和彌勒菩薩 · 查看更多 »

僧祐

僧祐(445年~518年),五胡十六國元嘉22年至梁天監17年,姚秦鳩摩羅什的徒弟。 江苏江宁人,俗姓俞,南梁佛教高僧。.

新!!: 末田底迦和僧祐 · 查看更多 »

善見律毘婆沙

《善見律毘婆沙》,即《善見律註》,全名《一切善見律毘婆沙》(巴利語:),佛教巴利律藏的註釋,體現了在斯里蘭卡流傳的分別說部(史稱赤銅鍱部)的悠久歷史傳統,絕非一人一時之著作。此書在南齊永明7年(公元489年)時由僧伽跋陀羅與僧猗漢譯,共十八卷,是漢傳佛教經典中少見由巴利文譯出的著作。.

新!!: 末田底迦和善見律毘婆沙 · 查看更多 »

商那和修

商那和修(梵文:Śāṇavāsi, Sambhūta,Sanakavasa,或 Shanavasa),又譯為舍那婆斯、舍那婆數、舍那波私、舍那和修、奢搦迦、商諾迦縛娑。古印度佛教僧侶,相傳為阿難弟子,證阿羅漢果,是先上座部和大眾部共尊的早期大師。 漢傳佛教中,以他為印度第四祖,列為異世五師之一,禪宗西天二十八祖中以其為印度第三祖。.

新!!: 末田底迦和商那和修 · 查看更多 »

八十种好

八十种好(अशीत्यनुव्यञ्जनानि ;),又译为八十种随形好、八十随好等,佛教术语,是指佛的应身所具有的八十种微妙的身形特征。常与三十二相合称“相好”。据《大般若经》与《大乘义章》所载,八十种好分别为: 1、无见顶相 2、鼻高不现孔 3、眉如初月 4、耳轮垂埵 5、坚实如那罗延 6、骨际如钩锁 7、身一时回旋如象王 8、行时足去地四寸而现印文 9、爪如赤铜色,薄而润泽 10、膝骨坚而圆好 11、身清洁 12、身柔软 13、身不曲 14、指圆而纤细 15、指文藏覆 16、脉深不现 17、踝不现 18、身润泽 19、身自持不逶迤 20、身满足 21、容仪备足 22、容仪满足 23、住处安无能动者 24、威振一切 25、一切众生见之而乐 26、面不长大 27、正容貌而色不挠 28、面具满足 29、唇如频婆果之色 30、言音深远 31、脐深而圆好 32、毛右旋 33、手足满足 34、手足如意 35、手文明直 36、手文长 37、手文不断 38、一切恶心之众生,见者和悦 39、面广而殊好 40、面净满如月 41、随众生之意和悦与语 42、自毛孔出香气 43、自口出无上香 44、仪容如师子 45、进止如象王 46、行相如鹅王 47、头如摩陀那果 48、一切之声分具足 49、四牙白利 50、舌色赤 51、舌薄 52、毛红色 53、毛软净 54、眼广长 55、死门之相具 56、手足赤白,如莲华之色 57、脐不出 58、腹不现 59、细腹 60、身不倾动 61、身持重 62、其身大 63、身长 64、手足软净滑泽 65、四边之光长一丈 66、光照身而行 67、等视众生 68、不轻众生 69、随众生之音声,不增不减 70、说法不著 71、随众生之语言而说法 72、发音应众声 73、次第以因缘说法 74、一切众生观相不能尽 75、观不厌足 76、髮长好 77、髮不乱 78、髮旋好 79、髮色如青珠 80、手足为有德之.

新!!: 末田底迦和八十种好 · 查看更多 »

具足戒

具足戒(Upasampadā),指佛教信眾在出家加入僧團成為出家眾後,成為比丘或比丘尼時所应接受與遵行的戒律,也就是指波羅提木叉。發誓遵守波羅提木叉,是成為僧團成員的先決條件。一般的在家居士,可以依照自己的環境與自我期待,選擇遵守或不遵守某些戒律;但是成為出家眾,就必須要遵守完整的波羅提木叉,故称为“具足”。接受具足戒之後,正式成為僧團成員,才能被稱為比丘或比丘尼。.

新!!: 末田底迦和具足戒 · 查看更多 »

犍陀羅

犍陀羅可以指:.

新!!: 末田底迦和犍陀羅 · 查看更多 »

童受

童受論師(Kumāralabdha,生卒年不詳),音譯為拘摩羅邏多、鳩摩羅羅陀、鳩摩羅馱、究摩羅陀、鳩摩羅多,意译作童受、童首、豪童、童子。印度部派佛教著名論師,出自說一切有部,與提婆同時,被推崇為經量部的創始者。禪宗尊其為印度第十九祖,天台宗尊其為印度第十八祖。.

新!!: 末田底迦和童受 · 查看更多 »

罽賓

罽賓,古代西域國名,其具体地理位置史学界尚无定论。.

新!!: 末田底迦和罽賓 · 查看更多 »

馬鳴

菩薩(अश्वघोष,,),音譯阿濕縛窶沙,大約生活在西元二世紀或更早,佛教僧侶,在說一切有部出家,經常被歸為譬喻師一派。為古印度佛教宗師、詩人、劇作家。 對漢傳佛教有深遠影響的《大乘起信论》,隋朝時開始托名為馬鳴所作;在雜密中,他以乘白馬之白衣大士形象成為密教本尊;在天台宗、禅宗及華嚴宗等,他被推崇為佛教第十二代祖师。.

新!!: 末田底迦和馬鳴 · 查看更多 »

说一切有部

说一切有部(梵語天城文:सर्वास्तिवाद,IAST:,Sabbatthivāda),简称为有部,音譯為萨婆多部,是部派佛教中上座部分出的一部。.

新!!: 末田底迦和说一切有部 · 查看更多 »

轉輪王

轉輪王(चक्रवर्तिन्,,Chakravartin,Cakkavatti),音譯為斫迦羅伐剌底、遮迦羅跋帝、遮迦越,又稱轉輪聖王、輪轉聖王,簡稱輪王,印度宗教中的術語,在印度神話中,當統一世界的君王出現時,天上將會出現一個旋轉金輪,作為他統治權力的證明。擁有這個旋轉金輪的人,將成為這個世界以及全宇宙的統治者,他將會以「慈悲」與「智慧」治理這個世界,開創轉輪聖朝(sarvabhauma)。 佛教、耆那教與印度教等,都繼承了這個傳說。這個稱號,在孔雀王朝時代首次出現,為宾头娑罗與阿育王的尊號之一。.

新!!: 末田底迦和轉輪王 · 查看更多 »

迦多衍尼子

迦旃延尼子(梵語:),又譯為迦旃子,迦旃延子,迦多衍尼子,迦多演尼子,迦氎延尼子等,古印度佛教僧侶,相傳證阿羅漢果。他造《發智論》,創立了不同於舍利弗阿毘達磨的新阿毘達磨體系,被譽為是使說一切有部從上座部分立而出的開宗論師,他是很多重要佛教理論的最早提出者,對部派佛教發展演變施加過極其深刻的影響。.

新!!: 末田底迦和迦多衍尼子 · 查看更多 »

迦濕彌羅國

迦濕彌羅國(梵語:काश्मीर,कश्मीर,IAST:,)是北印度古代國家,即今天的克什米爾。《大唐西域记》引“迦濕彌羅國志”稱佛陀入滅後第五十年由末田底迦來此建國,此前為無人湖區。.

新!!: 末田底迦和迦濕彌羅國 · 查看更多 »

郁金香

鬱金香在植物分類學上,是一類屬於百合科鬱金香屬(学名:Tulipa)的具鱗莖草本植物,又称洋荷花、旱荷花、草麝香、鬱香(《太平御覽》)、紅藍花、紫述香(《本草綱目》),原產地从南欧、西亚一直到东亚的中国东北一帶,為人熟知的外銷大國荷蘭初次引進鬱金香是在16世紀末,因生長地區緯度不同而花期各異,普遍在3月下旬至5月上旬。雖然全世界約有2,000多個鬱金香品種,但大量生產者大約只有150種。 被歐洲人稱為「魔幻之花」的鬱金香,自古以來就有一種莫名的魔力使園藝學家熱衷於品種改良,甚至有人傾家蕩產只為了它那稀有的球根。 鬱金香是荷蘭的國花。.

新!!: 末田底迦和郁金香 · 查看更多 »

阿羅漢果

#重定向 阿罗汉.

新!!: 末田底迦和阿羅漢果 · 查看更多 »

阿难

阿難(IAST:,天城文:आनन्द,注音:ㄚ ㄋㄢˊ),又稱阿難陀,迦毘羅衛人,梵語「阿難」,譯曰「喜慶」和「歡喜」又--「無染」。生於佛成道日,淨飯王既聞太子成佛,又聞宮中誕子,更增歡喜,於是說:「今日大吉,是歡喜日。」而命名為「阿難」。另外《大乘無量壽經解》曰:「又尊者隨佛入天宮龍宮,心無樂著,故名無染。」出家之後,釋迦牟尼佛曾經帶他到天宮去看過,欲界天,也到龍宮去看過,大龍菩薩的住處,無論是在龍宮、是在天宮,他都沒有染污,心地清淨,所以這個名號也有無染的意思。 阿難是白飯王的兒子、佛的堂弟,也是佛的侍者,是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人稱「多聞第一」。 阿難在佛入滅後証阿羅漢果,曾經參與第一次集結。據說阿難繼承摩訶迦葉之後,成為僧團的領導者。在法華經中,阿難被授記再供養62億諸佛之後將會成佛,佛號是山海慧自在通王佛。佛國名常立勝幡,劫名妙音徧滿。 《涅槃經》稱:「阿難多聞士。」迦葉讚曰:「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

新!!: 末田底迦和阿难 · 查看更多 »

阿闍黎

阿闍黎〈梵文IAST:ācārya; Sanskrit:आचार्य;巴利文:acariya〉,佛教與印度教術語,又譯為闍梨、阿闍梨、阿奢梨、阿舍梨、阿祗利、阿遮利、阿遮梨夜、阿遮梨耶、阿查里亞,意譯為軌範師、正行、悅眾、應可行、應供養、教授、傳授、智德、智賢。意思是「用其智慧與道德教授弟子,使之行為端正合宜,而自身又堪為弟子楷模之師」,故又稱導師或上師。 原為婆羅門教中婆羅門教授吠陀祭典規矩與儀式之師。後為佛教採用,作為佛教徒對其師長的尊稱,與和尚、喇嘛意義相近。 密宗與真言宗多以阿闍黎作為上師與傳授密教儀軌者的名號,而漢傳佛教則較少使用這個名稱。 藏傳佛教中,十分禮敬阿闍黎,敬阿闍黎即是敬佛。同样,若谤阿闍黎即是谤佛。在密宗一些典籍稱釋迦文佛為「阿闍黎」,意思一如漢人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之意。.

新!!: 末田底迦和阿闍黎 · 查看更多 »

阿育王

阿輸柯·孔雀(,IAST:,约),常被簡稱為阿育王(अशोक,,音译阿输迦,意译无忧,故又称无忧王)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是频头娑罗王之子。他是一位佛教徒,也帶來佛教的繁榮,后世稱为佛教护法。 阿育王是印度偉大的國王之一。在100次的戰爭之後,阿育王在西元前269年至232年的期間統治了印度次大陸大部份的土地。王朝的版图擴張到現在的阿富汗及今天的孟加拉,也可能達到伊朗的東部,東邊則到印度的阿萨姆邦,南方則到喀拉拉邦及安得拉邦的北部。王國的首都是塔克西拉、鄔闍衍那及巴連弗邑。.

新!!: 末田底迦和阿育王 · 查看更多 »

阿育王傳

《阿育王傳》(अशॊकवदन,Ashokavadana),又譯為阿育王經,佛教經典,內容講述阿育王的生平,約成書於西元二世紀,以梵文寫成,屬於十二分教中的阿波陀那(譬喻),被收入Divyavadana之中。有三個漢譯版本。.

新!!: 末田底迦和阿育王傳 · 查看更多 »

脅尊者

脇尊者(梵語:),音譯波栗濕縛、波奢,意譯為脅,又寫為脅尊者,還稱為長老脇、勒(肋)比丘,印度佛教著名出家僧侶,屬說一切有部。傳說他為馬鳴之師,其最著名的事蹟,是勸請貴霜帝國迦膩色伽一世進行第四次结集。禪宗尊其為西方第十祖。.

新!!: 末田底迦和脅尊者 · 查看更多 »

涅槃

涅槃(Nibbāna;Nirvāṇa),佛教術语,合文作,又譯為泥洹、般泥洹、般涅槃、涅槃那、涅盤那、泥盤那、波利暱縛男,意譯為圓寂、滅度、寂滅、無為、解脫、自在、安樂、不生不滅等。佛教教義認為涅槃是將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滅盡的狀態,所以涅槃中永遠沒有生命中的種種煩惱、痛苦,從此不再受後有,也就是不再有下一世的六道輪迴。這個術語最早源自於古印度婆羅門教,當時眾說紛紜。佛教認為外道無法實證何謂涅槃,在無佛教的時代只有佛和辟支佛可以親證涅槃。釋迦牟尼菩薩降生後,出家成佛轉法輪,教導弟子佛法,才開始有聲聞聖弟子實證涅槃,聲聞四果阿羅漢捨壽後,會取證無餘涅槃,進入不生不死狀態。時至今日,當有佛教上師、沙門、比丘、比丘尼等修行者過世時,許多人會尊稱他們涅槃了。.

新!!: 末田底迦和涅槃 · 查看更多 »

末度羅國

#重定向 摩突羅國.

新!!: 末田底迦和末度羅國 · 查看更多 »

末田底迦

末田底迦(梵文:Madhyantika),又譯為摩闡提、末闡提、末田地、末田地那、末田鐸迦、末彈地、末田提、摩田提,印度佛教僧侶,證阿羅漢果,是先上座部和大眾部共尊的早期大師,為罽賓佛教的開創者。 按南傳佛教記載約於西元前260年前後,阿育王派他至罽賓傳教。漢傳佛教尊其為西方第三祖,列為異世五師之一。.

新!!: 末田底迦和末田底迦 · 查看更多 »

摩偷羅國

#重定向 摩突羅國.

新!!: 末田底迦和摩偷羅國 · 查看更多 »

摩哂陀

摩哂陀(梵語:,巴利語:,生卒年不詳),又譯作摩醯因陁羅、摩呻提,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時代佛教長老,將分別說部引入斯里蘭卡,被認為是南傳上座部佛教的起源。.

新!!: 末田底迦和摩哂陀 · 查看更多 »

摩突羅國

摩突羅國(madhura,Madhurā),又作摩度羅、摩偷羅、摩頭羅、秣菟羅,意譯孔雀城、三雀城、美蜜城、密蓋,印度古國,位於今朱木那河(Jumna)西南一帶。首都摩突羅城,又名秣菟羅城,位於今印度马图拉南方。城旁有跋提河。.

新!!: 末田底迦和摩突羅國 · 查看更多 »

慧遠

慧遠(),俗姓賈,并州雁門樓煩縣(今山西寧武附近)人,東晉高僧,是中觀般若學大師。傳統上認為,他曾在廬山東林寺組織蓮社,故稱廬山慧遠或東林慧遠。他弘揚西方淨土法門,被尊為淨土宗初祖。.

新!!: 末田底迦和慧遠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末田地末田地那末闡提摩田地摩田提摩闡提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