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曆書時

指数 曆書時

曆書時(ET)是過去用於天體的星曆表中,特別是太陽(從地球觀測)、月球、行星和其他許多太陽系內天體位置所用的時間尺度,但現在已經廢棄不用了。這不同於世界時(UT):依據地球繞軸自轉制定的時間尺度。曆書時已經在1976年經國際天文聯合會議決由地球力學時(Terrestrial Dynamical Time,TDT)與質心力學時(Barycentric Dynamical Time,TDB)取代,在1991年TDT重新更名為地球時(Terrestrial Time,TT)。 在19世紀末期,地球的自轉(也就是說日的長度)被發現不僅不規則,而且在增長中。事實上,觀測太陽、月球和行星的位置與星曆表比較,是確定時間更好的方法。 以紐康在1989年依據太陽視運動編輯的星曆表,國際單位制的秒在1960年被定義為: 銫原子鐘在1955年開始運轉,並且很明顯地顯示出地球自轉的任意起伏,證實了平太陽秒完全不適宜做為世界時的時間測量單位。經過三年的比較和觀測月球的位置,確定了曆書秒相當於9,192,631,770週期的銫共振,在1960年和1984年之間的國際單位秒被定義成和原子秒一致。.

12 关系: 原子鐘地球時國際天文聯會回歸年国际单位制紐康紐康的太陽表闰秒抛物线星曆表

原子鐘

原子鐘是一種時鐘,它以原子共振頻率標準來計算及保持時間的準確。原子鐘是世界上已知最準確的時間測量和頻率標準,也是國際時間和頻率轉換的基準,用來控制電視廣播和全球定位系統衛星的訊號。 原子鐘並不使用放射性計時,而是使用電子轉變能級時釋放的精確微波訊號。早期的原子鐘為附上工具的激微波。今天最好的原子鐘是以原子噴泉中冷原子的吸收光譜法作爲基礎的。.

新!!: 曆書時和原子鐘 · 查看更多 »

地球時

地球時(Terrestrial Time),簡稱TT,是現代在地球表面上的時間標準,是位於大地海平面體驗的原時。在天文學,则為侷限在地球上的觀測者顯示星曆表的時間座標。它與地心座標時(Geocentric Coordinate Time)有直接的關聯,是天文的地球系統時間標準。TT is equivalent to TDT, see IAU conference 1991, Resolution A4, recommendation IV, note 4.

新!!: 曆書時和地球時 · 查看更多 »

國際天文聯會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缩写为IAU;法語:Union astronomique internationale,縮寫為UAI),由博士以上的專業天文學家所組成,積極參與天文學研究與教育。於1919年7月28日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成立,由當時的國際天文星圖計畫(Carte du Ciel)、太陽天文聯合會(Solar Union)和國際時間局(Bureau International de l'Heure)等數個組織合併而成。其後,世界各國的國家級天文組織陸續加入,构成今日的規模。該會是國際科學理事會(ICSU)的國際科學聯合成員,也是國際上承認的權威机构,負責統合恆星、小行星、衛星、彗星等新天體以及天文學名詞的定義與英文命名。2014年7月10日宣布「外星世界命名」(NameExoWorlds)活動啟動,開放公眾參與系外行星的命名。 IAU下分成數個工作單位,IAU也負責天文訊息全球電報通報系統,實際工作由中央天文電報局(Central Bureau for Astronomical Telegrams,CBAT)汇总整理天文訊息的匯報及電報的發布。 總會共有90個不同國家或地區共10144位會員,其中美國最多,有2579位會員,其次为法國(700位)、日本(598位)、義大利(568位)、德國(532位)和英國(523位)。.

新!!: 曆書時和國際天文聯會 · 查看更多 »

回歸年

#重定向 回归年.

新!!: 曆書時和回歸年 · 查看更多 »

国际单位制

國際單位制(Système International d'Unités,簡稱SI),-->源於公制(又稱米制),是世界上最普遍採用的標準度量系統。國際單位制以七個基本單位為基礎,由此建立起一系列相互換算關係明確的「一致單位」。另有二十個基於十進制的詞頭,當加在單位名稱或符號前的時候,可用於表達該單位的倍數或分數。 國際單位制源於法國大革命期間所採用的十進制單位系統──公制;現行制度從1948年開始建立,於1960年正式公佈。它的基礎是米-千克-秒制(MKS),而非任何形式的厘米-克-秒制(CGS)。國際單位制的設計意圖是,先定義詞頭和單位名稱,但單位本身的定義則會隨著度量科技的進步、精準度的提高,根據國際協議來演變。例如,分別於2011年、2014年舉辦的第24、25屆國際度量衡大會討論了有關重新定義公斤的提案。 隨著科學的發展,厘米-克-秒制中出現了不少新的單位,而各學科之間在單位使用的問題上也沒有良好的協調。因此在1875年,多個國際組織協定《米制公約》,創立了國際度量衡大會,目的是訂下新度量衡系統的定義,並在國際上建立一套書寫和表達計量的標準。 國際單位制已受大部分發達國家所採納,但在英語國家當中,國際單位制並沒有受到全面的使用。.

新!!: 曆書時和国际单位制 · 查看更多 »

紐康

#重定向 西蒙·紐康.

新!!: 曆書時和紐康 · 查看更多 »

紐康的太陽表

紐康的太陽表是美國天文學家兼數學家西蒙·紐康為連續性出版物"美國星曆表和船舶年曆"作準備的天文曆表而編輯的"四顆內行星表(1895)",卷6"地球在自轉軸上環繞太陽運動的表" (第1-169頁)的簡稱。這項工作包含紐康經由古典的天體力學修改,並且結合一世紀的天文測量,在數學上發展出在太陽系的地球位置。工作主要部份是預先計算太陽的位置制成表格,以提供任何一地在任何時間的太陽位置。 紐康的太陽表是從1900年至1983年間所有出版的星曆表,包括美國海軍天文台和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年曆的依據。現在很少再用這個表,因為計算機已經可以使用比紐康能用的更多和更準確的測量數據。同時,這個表也未使用廣義相對論的效應,因為當時還是未知的。無論如何,他製的表至今仍然是準確的,可以精確至幾個角秒之內。 紐康的工作有不小的成就,特別是考慮到在計算機出現之前的半個世紀就完成的。通常,受到重視的是曆表,而不是在表下面所給予的理論。後者也許是件有結果的工作,而由此開發出的算式或發展出的程式,將繼續使用在天文的軟體和其他的計算機算式中。 對其他的行星,紐康也發展出相似的算式和曆表;內行星的部份也都被證實是最準確的。 Category:天文学书籍.

新!!: 曆書時和紐康的太陽表 · 查看更多 »

闰秒

閏秒是在協調世界時(UTC)中增加或減少一秒,使它與平太陽時貼近所做調整。UTC,是透過廣播作為民用時的官方時間基礎,它使用非常精確的原子鐘來維護。要保持UTC與平太陽時的一致性,偶爾需要調整,也就是"跳個"1秒來做調整,就是所謂添加閏秒(請參閱)。閏秒時間現在是由國際地球自轉和參考座標系統服務(IERS)來確認,而在1988年1月1日之前是由國際時間局(BIH)承擔這項職責。 當要增加正閏秒時,這一秒是增加在第二天的00:00:00之前,效果是延緩UTC第二天的開始。當天23:59:59的下一秒被記為23:59:60,然後才是第二天的00:00:00。如果是負閏秒的話,23:59:58的下一秒就是第二天的00:00:00了,但目前還沒有負閏秒調整的需求。需要時的日長度必須低於1750-1892年的平均日長度,才會累積足夠調整1秒所需要的時間。除了每天4毫秒的波動外,日長度自1700年以來都保持一樣。然而,從歷史上的日食觀測則顯示,自西元前700年以來,每個世紀的日長度大約增加1.7毫秒。.

新!!: 曆書時和闰秒 · 查看更多 »

铯(Caesium或Cesium,舊譯作鏭)是一种化学元素,化学符号为Cs,原子序为55。铯属于碱金属,带银金色。 铯色白质软,熔點低,28.44 ℃时即会熔化。它是在室温或者接近室温的条件下为液体的五种金属元素之一。铯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与同为碱金属的铷和钾相似。该金属极度活泼,并且能够自燃。它是具有稳定同位素的元素中电负性最低的,其稳定同位素为铯-133。铯通常是从铯榴石中提取出来的,而其放射性同位素,尤其是铯-137,是更重元素的衰变产物,可从核反应堆产生的废料中提取。 1860年,两位德国化学家罗伯特·威廉·本生和古斯塔夫·基尔霍夫通过刚刚研究出来的焰色反应发现铯,並以拉丁文「caesius」(意為天藍色)作为新元素的名称。铯最早的小规模应用是作为真空管以及光电池的吸收剂。1967年,国际单位制中的秒开始以铯-133的发射光谱中一个特殊的频率作为定义。自此之后,铯广泛地用于原子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用于钻井液的甲酸铯成为铯元素的最大应用。该元素在化学工业以及电子产业等有重要用途。其放射性同位素铯-137的半衰期大约为30年,可以用于医学、工业测量仪器以及水文学。虽然铯仅有轻微的毒性,但其金属却是一种有害的材料;若其放射性同位素释放到了环境中,将对健康造成较大的威胁。.

新!!: 曆書時和铯 · 查看更多 »

抛物线

抛物线是一種圓錐曲線。在一個平面内,拋物線的每一點Pi,其與一個固定点F之間的距離等於其與一条不經過此点F的固定直线L之間的距离。这固定点F叫做抛物线的「焦点」,固定直线L叫做抛物线的「准线」。.

新!!: 曆書時和抛物线 · 查看更多 »

星曆表

星曆表,簡稱曆表,源自希臘文ἐφήμερος(ephemeros),刊載一個或多個天體每天特定時刻位置的數據表列,通常還附帶其他補充材料;而天文年曆也是星曆表的一種。 星曆表最早源於Johannes Stadius在1554年出版的「auctae新星曆表」,該星曆表列出行星位置,但未完全正確。例如在Stadius星曆表中水星位置就有10度以上的週期性誤差。 表中列出每天在特定時刻(正午或子夜)的太陽系天體的視位置(直角座標系統的地平高度、赤道座標系的赤經與赤緯、黃道座標系的黃經與黃緯等)用於高精度測量的星曆表更會列出較亮恆星的位置,因計算之恆星以上萬計,所編成的星曆表亦相當厚。 星曆表至少可以推導過去與未來數個世紀的天體位置。雖然天體力學計算的精度已很高,對不久的未來的位置可依賴計算得知。但長遠而言仍有不確定的因素,例如為數眾多質量仍未知的小行星所造成的攝動是不能被忽略。星曆表最常用在天體測量時校對天體的特殊位置,地球上這種差異極小,很多時候不會被注意到,但對於測量接近地球的小行星或是精確校正月球位置時,此時差異就變得很重要,因為這可能意味著一些外在因素使其有這樣的變化出現或者是檢定儀器或人為方面的誤差等。 現在更有用於電腦上,可動態演示位置的天文軟件出現,能列出天上幾乎任何天體,行星和其衛星的動態位置,如果有需要還可列出彗星或小行星,通常只需幾個點擊就可列出,十分方便;星曆表為太空船的太空探測、以及地面望遠鏡對恆星和星系的觀測與定位提供重要資訊。.

新!!: 曆書時和星曆表 · 查看更多 »

日,一般指地球日,时间单位。.

新!!: 曆書時和日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