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

指数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Сражение под Прохоровкой)是一場第二次世界大戰庫斯克會戰進行期間於庫斯克東南方87公里的普洛霍羅夫卡爆發的戰鬥,由蘇聯蘇軍第5近衛戰車軍團與德軍交戰,此戰役也是軍事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車大戰。 1943年7月5日,德軍展開「堡壘行動」,目標是消滅駐於庫斯克突出部一帶的蘇軍部隊,以重新取回東線戰場的戰略主動權。德軍將以南北兩翼的部隊向中部挺進,進行包圍殲滅戰,德軍共投入了3個軍團實行本次作戰。第9軍團負責攻擊突出部的北側,與「」則攻擊南側,負責保護第4裝甲軍團的東面側翼之安危。則早已預先得知德軍計畫,並在後者進攻處建設了多道縱深防禦的堅強防線、進駐大量兵力對應之。蘇軍佈署了「沃羅涅日方面軍」保護南側、「中央方面軍」則負責北側,另外還在後方駐紮了戰略預備隊——「草原方面軍」,待德軍攻勢力度衰弱後展開反攻。 在德軍發動攻勢一星期後,蘇軍展開了大規模的反攻。在南方的普洛霍羅夫卡一地,蘇軍投入了「草原方面軍」以阻止德軍第4裝甲軍團的推進,德蘇兩方下轄的主力裝甲(戰車)單位——第2親衛隊裝甲軍與第5近衛戰車軍團便在1943年7月12日,於普洛霍羅夫卡西部與南部綿延約20公里的弧形戰線上爆發大規模戰車戰,蘇軍第5近衛戰車軍團幾近毀滅,其物質與人力的損失遠超德軍,但成功阻止德軍佔領普洛霍羅夫卡、突破第三道防線和取得行動之自由,其損失亦能以強大的物質和人力儲備所彌補。不久,蘇軍發動全面反攻,德軍的所有部隊都撤離了普洛霍羅夫卡,蘇聯從此取得了東線戰場的戰略主動權,並再也沒有失去過。.

63 关系: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南方集團軍君特·馮·克魯格堡壘行動奧博揚威力偵查小土星行動中央集團軍中央方面军布羅迪戰役丘吉爾戰車帕維爾·阿列克謝耶維奇·罗特米斯特罗夫一號坦克庫圖佐夫行動庫斯克戰役二號坦克库尔斯克库尔斯克会战伊萬·斯捷潘諾維奇·科涅夫保羅·豪塞爾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北頓涅茨河哈爾科夫B集團軍科羅恰第4航空艦隊 (德國空軍)第5近衛戰車軍團第6裝甲師 (德國國防軍)第7裝甲師 (德國國防軍)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第二次世界大战米烏斯河米歇尔·魏特曼約瑟夫·史達林縱深防禦瓦尔特·莫德尔狼穴草原方面军頓河頓河集團軍西南方面军西西里島戰役親衛隊第1師親衛隊第2師親衛隊第3師象式重驅逐戰車軍事史軍團蘇聯蘇聯空軍...赫爾曼·霍特苏德战争陸軍總司令部 (德國國防軍)Fw 190戰鬥機Hs 129攻擊機Ju 87俯衝轟炸機T-34坦克T-70戰車戈斯季谢沃农村居民点斯大林格勒战役拉塞尼艾戰役普洛霍羅夫卡7.5厘米KwK 40炮 扩展索引 (13 更多) »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德语:Erich von Manstein,),是一名职业军人,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纳粹德国国防军中最负盛名的指挥官之一。冯·曼施坦因的构想最终成为制订征服法国的“镰刀收割”(Sichelschnitt)计划的依据。在东线,他先后指挥了位于克里米亚和包围列宁格勒的军队,并随后担任南方集团军的司令官。面对于人数和装备都占据优势的苏联,他成功地阻止了苏联红军自斯大林格勒胜利之后的攻势,并成功地发动反击,夺取了哈尔科夫。最终因为和希特勒在战略上的分歧导致了他在1944年被解职。战后,他被英国军事法庭于1949年以战争罪判处18年监禁,但是4年后他就因为医疗原因被释放了,随后他成为了西德政府的高级顾问,协助建立新的德国联邦国防军。.

新!!: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和埃里希·冯·曼施坦因 · 查看更多 »

南方集團軍

德國南方集團軍(Heeresgruppe Süd)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納粹德國德意志國防軍的一個集團軍。.

新!!: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和南方集團軍 · 查看更多 »

君特·馮·克魯格

君特·馮·克魯格(Günther Adolf Ferdinand “Hans” von Kluge,),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纳粹德国德意志国防军陆军的高級將領,他出生於波茲南的一個普魯士軍人世家;日後在德意志國防軍中晉升為元帥。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是參謀部的軍官,曾於1916年參加凡爾登戰役。 1936年,他被晉用為陸軍上將。1937年奉命指揮第6軍團;該軍團後來改編為第4軍團。1939年他指揮該軍團攻入波蘭。儘管他反對進攻西線,但他仍在法國戰役中率領第4軍團進攻阿登。1940年7月被晉升為陸軍元帥後,他在1941年6月22日开始的巴巴羅薩行動中繼續指揮第4軍團;在這段時間他與古德里安因進攻戰術上的分岐及古德里安經常違反他的命令而雙方關係惡劣。 當馮·博克在1941年12月被解除中央集團軍群的指揮權後,克魯格被晉升為集團軍群司令官直至1943年10月受傷為止。克魯格經常乘坐飛機,來巡視麾下師團及有時在空中乘坐飛機以解除厭倦 — 一個非常规的方法。 1943年10月27日,克魯格因其座駕在明斯克-斯摩棱斯克公路上發生意外翻車而受重傷,他不能履行指揮職責;直至1944年7月,他受命替代馮·倫德施泰特為德國西歐戰場總司令。 德國抵抗運動領導人特萊斯科夫將軍是中央集團軍群的參謀長,克魯格亦間接參與了抵抗運動。他知道特萊斯科夫計劃在希特勒巡視中央集團軍群司令部時,要射殺希特勒,所以事先通知了他的前任下屬馮·波斯拉格,而波斯拉格當時即是特萊斯科夫的下屬。在最後時刻,克魯格最後放棄了特萊斯科夫的刺殺計劃,波斯拉格其後推測這是因為希姆萊將陪同希特勒前往開會;克魯格擔心希姆萊也會被殺,而一旦希姆萊被除去,則將引爆武裝親衛隊及德意志國防軍陆军之間的一場慘烈的內戰。 當施陶芬貝格在7月20日密謀案中企圖行刺希特勒時,克魯格正身任德國西歐戰場司令在其位於拉羅什蓋恩城堡的司令部中。法國佔領軍司令馮·史圖爾普納格上將,及其同事馮·塞奧特少將 — 施陶芬貝格的姪兒 — 前往拜訪克魯格;史圖爾普納格來訪前,甫命令逮捕德軍駐防在巴黎的武裝親衛隊單位。由於克魯格當時已知希特勒仍然健在,所以拒絕提供任何協助,他說“可以,只要那头猪已经死了!”。在施陶芬貝格的計劃失敗後,他被希特勒召回柏林,但是認為希特勒會把他視為背叛者來懲罰,於是在返回德國途中服食氰化物自殺。他遺留一封信給希特勒,信中建議希特勒應該尋求和平及有需要時可以結束為鞏固權力而推展的鬥爭,希特勒將信交給約德爾並說:“這是很有力的證據,說明克魯格應該被處死。”.

新!!: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和君特·馮·克魯格 · 查看更多 »

堡壘行動

#重定向 库尔斯克会战.

新!!: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和堡壘行動 · 查看更多 »

奧博揚

奧博揚 (Обоя́нь)是俄羅斯庫爾斯克州南部的一個城市,位於普肖爾河畔,距庫爾斯克以南60公里。2002年人口14,618人。 1639年建立,1779年建市。 О.

新!!: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和奧博揚 · 查看更多 »

威力偵查

#重定向 偵察.

新!!: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和威力偵查 · 查看更多 »

小土星行動

#重定向 土星行動.

新!!: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和小土星行動 · 查看更多 »

中央集團軍

中央集團軍(德語:Heeresgruppe Mitte)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納粹德国在德蘇戰爭上部署的3个主要的集团军群之一,創建於1941年6月22日。中央集團軍原先創建的目的是為了攻下蘇聯首都莫斯科,它参加了德蘇戰爭中除了史達林格勒戰役和列寧格勒戰役外的大部分決定性戰役。在蘇聯開始反擊後,中央集團軍漸漸崩壞,被切割成若干的小型軍單位,在1944年苏联紅軍发动的巴格拉基昂作战行动中德国中央集團軍被彻底击溃,在1945年1月25日被包圍在柯尼斯堡口袋後,中央集團軍改名為北方集團軍,以A集團軍改名為中央集團軍繼續戰鬥,直到在柏林战役和布拉格攻勢中彻底消亡。值得一提的是,拥有两个装甲集群的中央集团军群在巴巴罗萨作战3个集团军群中战斗力最强的。.

新!!: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和中央集團軍 · 查看更多 »

中央方面军

中央方面军是苏德战争中苏联的战役战略集团。 1941年7月24日在西方方面军一部的基础上第一次组建。曾编入该方面军的部队有第13、第21、第3集团军,方面军司令先后为库兹涅佐夫上将(1941年7至8月)、叶夫列莫夫中将(1941年8月)。参加过斯摩棱斯克战役,1941年8月25日被撤销,所部转隶布良斯克方面军。 1943年2月15日在顿河方面军的基础上第二次组建。曾编入该方面军的部队有第21、第65、第70、第3、第13、第48、第50、第60、第61、第63集团军,第2坦克集团军、第3近卫坦克集团军和空军第16集团军,方面军司令为罗科索夫斯基上将。参加过库尔斯克会战、切尔尼戈夫-普里皮亚季河战役。1943年10月20日改番号为白俄罗斯方面军。 Category:蘇聯方面軍.

新!!: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和中央方面军 · 查看更多 »

布羅迪戰役

布羅迪戰役(俄語:Битва за Дубно — Луцк — Броды,或稱杜布納戰役、杜布諾戰役、羅夫內戰役、羅夫內-布羅迪戰役,1941年6月23日~1941年6月30日)是一场在1941年6月23日到6月30日於杜布諾、盧茨克及布羅迪三座城市所構成的三角地帶中爆发的裝甲部隊戰鬥,參戰双方分別是德意志國防軍第1裝甲集團軍旗下的第3軍團與第48摩托化兵團及蘇聯紅軍的第5與第6集團軍。在蘇聯軍事史中,這場戰役屬於「邊境防禦作戰」的一部分。雖然紅軍對德軍造成了重大損失,蘇聯依然輸掉了這場戰役,並損失大量的坦克。即便蘇聯擁有數量及科技上的優勢,紅軍糟糕的後勤補給還有指揮系統的不完備,以及德軍掌握制空權等因素都在在確保了德軍在該場戰役中的勝利。這是巴巴羅薩作戰行動的初期階段最為緊湊的一場裝甲戰鬥,也是整場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場坦克戰役之一。.

新!!: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和布羅迪戰役 · 查看更多 »

丘吉爾戰車

邱吉爾戰車(Churchill tank、步兵坦克Mk IV(A22))為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開發的步兵坦克。此戰車以當時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為名,並以厚重裝甲以及眾多衍生車種在戰場上擔任英軍主要戰車的重責,其開發起源並非二戰產物,而是從一戰之作戰哲學持續發展出來的成品。.

新!!: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和丘吉爾戰車 · 查看更多 »

帕維爾·阿列克謝耶維奇·罗特米斯特罗夫

#重定向 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奇·罗特米斯特罗夫.

新!!: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和帕維爾·阿列克謝耶維奇·罗特米斯特罗夫 · 查看更多 »

一號坦克

一號坦克(Panzerkampfwagen I,意為一號裝甲戰鬥車輛)是德國於1930年代研製的一款輕型戰車,縮寫為「PzKpfw I」,其官方軍械署賦予的編號為SdKfz 101(“第101號特殊用途車輛”)。一號戰車自1932年開始設計,並於1934年開始大量生產,它原先僅作為德軍建構新一代的裝甲戰鬥與技術時所使用的訓練車輛,但後來將其投入了西班牙內戰、二戰的波蘭、法國、蘇聯、北非战场以及中國在抗日戰爭中使用。一號戰車於西班牙累積了使用經驗,幫助德軍分別於1939年和1940年擊敗了波蘭與法國,到了1941年,一號戰車的底盤被用於制造突擊砲和驅逐戰車。爾後,他國將一號戰車進行升級改裝來延長其服役壽命,它在西班牙軍隊中一直服役到1954年。 一號戰車的戰鬥表現受限於其薄弱的裝甲和僅兩挺通用機槍的貧弱火力,由於被設計成訓練車輛,一號戰車無法與同時期其他國家的輕型戰車相比,如蘇聯的T-26戰車。雖然在戰鬥表現中顯得脆弱,但在1939年9月至1941年12月间,一號戰車仍佔德軍戰車中相當大的比重,並被投入期间的各大戰役中使用。小型且脆弱的一號戰車在重要性上可能比不过其他一些著名的德軍戰車,如四號、虎式和豹式等,但它在納粹德國於二戰初期的一連串閃擊戰攻勢與勝利中佔有相當的地位。.

新!!: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和一號坦克 · 查看更多 »

庫圖佐夫行動

庫圖佐夫行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紅軍對德意志國防軍所發動的軍事行動代號,取自於沙皇時代的俄國名將庫圖佐夫,該人在1812年的俄法戰爭中保衛俄國而聞名。.

新!!: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和庫圖佐夫行動 · 查看更多 »

庫斯克戰役

#重定向 库尔斯克会战.

新!!: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和庫斯克戰役 · 查看更多 »

二號坦克

二號坦克(Panzer II)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的坦克,這型坦克是用來填補其他設計中坦克的空隙, 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波蘭戰役與法國戰役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到1942年底前絕大多數二號坦克已經離開第一線單位,生產線到1943年終止,然而車體繼續被改良回其他種類裝甲車輛。.

新!!: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和二號坦克 · 查看更多 »

库尔斯克

库尔斯克(Курск;Kursk)是俄罗斯库尔斯克州的行政中心,位于,人口412,442(2002年人口普查)。.

新!!: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和库尔斯克 · 查看更多 »

库尔斯克会战

库尔斯克会战(Battle of Kursk)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蘇战争中,德國與蘇聯於庫爾斯克爆發的一場大型会戰,雙方共投入了超過268萬名士兵和6,044輛坦克,是史上規模最大的坦克會戰和單日空戰。庫斯克會戰是德軍最後一次對蘇聯發動的戰略性大规模進攻,德軍計畫使用4個軍團,欲從由南方的別爾哥羅德自南向北以及自北方的奥廖尔自北向南夾擊库尔斯克地區,企图合圍在库尔斯克以西的中央突出部的共有6个軍團的蘇軍,重奪戰略主動權,但由於蘇軍事先已得知德军要进攻的情报并已做好建立3道防御线的嚴密防御和駐守數量極為龐大的兵力,德軍進攻步調緩慢且付出伤亡慘重,最後因為在1943年7月12日南線義大利被盟軍登陸西西里島,不得不抽調兵力防衛義大利而被迫中止堡垒计划的进攻。此次戰役後期,蘇軍發動一連串大型进攻战役:奥廖尔进攻战役(1943年7月12日-8月18日)、別爾哥羅德-哈尔科夫进攻战役(1943年8月3日-8月23日)相继收复了奥廖尔、別爾哥羅德和哈尔科夫,德军向第聂伯河方向全面败退。 库尔斯克战役是苏德战争的分水岭,战役之前德军还有一定程度上的战略主动权,能夠自主选择发动进攻战役和进攻方向;战役之后,德军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苏联红军从这里开始了收復国土的大规模的全面进攻。库尔斯克会战同時也被視為歐洲東部戰線的又一个,也是最后一个關鍵轉捩點。.

新!!: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和库尔斯克会战 · 查看更多 »

伊萬·斯捷潘諾維奇·科涅夫

伊萬·斯捷潘諾維奇·科涅夫(,)是蘇聯元帥、司令員,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他帶領蘇軍縱橫「德蘇戰場」,解放了许多東歐國家使之脫離軸心國佔領,并攻佔納粹德國首都柏林,戰後擔任蘇聯華沙公約組織司令員,並於任內派出數個蘇軍步兵師鎮壓1956年的匈牙利十月事件。.

新!!: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和伊萬·斯捷潘諾維奇·科涅夫 · 查看更多 »

保羅·豪塞爾

保羅·豪塞爾(德語:Paul Hausser,),是一名德國將領,在兩次大戰的戰間期期間服役於威瑪防衛軍,軍階為中將,退役後加入武裝親衛隊,並作為主要領導者之一;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先後在「東戰場」及「西戰場」皆有輝煌勝戰紀錄,且戰鬥負重傷兩次導致瞎一眼;戰後加入前納粹武裝親衛隊老兵互助會(HIAG),並積極爭取武裝親衛隊的榮譽和法律地位。值得注意的是他在紐倫堡審判是做為證人而非戰犯。.

新!!: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和保羅·豪塞爾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Россий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Федеративн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縮寫為РСФСР;Russian SFSR);舊譯為全俄社会主义劳农委员会联邦共和国,简称蘇俄,是苏联的第一個加盟共和国。 蘇維埃俄罗斯联邦是蘇聯面積最大的一級行政區,面积占苏联總面積的75%,人口约是苏联的三分之二;作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其首府莫斯科也是苏联的首都。.

新!!: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北頓涅茨河

北頓涅茨河(Северский Донец Сіверський Донець, Дінець)是俄羅斯的河流,發源自別爾哥羅德以北的中俄羅斯高地,向東南流經烏克蘭的卡爾可夫州、頓涅茨克州和盧甘斯克州,最後在俄羅斯羅斯托夫州離亞速海100公里處流入頓河,河道全長1,053公里。 Category:俄羅斯河流 Category:哈爾科夫州河流 Category:頓涅茨克州河流 Category:盧甘斯克州河流.

新!!: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和北頓涅茨河 · 查看更多 »

哈爾科夫

哈爾科夫(Харків,哈爾基夫;Харьков)位於烏克蘭東北部,人口1,455,000(2005年),面積303平方公里,是烏克蘭第二大城市和哈爾科夫州的首府,也是該國重工業、文化、教育中心。该市以俄语人口为主,并于2006年将俄语订为地区官方语言。.

新!!: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和哈爾科夫 · 查看更多 »

B集團軍

B集團軍(Heeresgruppe B)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德意志國防軍下的一個集團軍。.

新!!: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和B集團軍 · 查看更多 »

科羅恰

科羅恰(Короча)是俄羅斯別爾哥羅德州中部的一個城市,位於別爾哥羅德東北57公里。2002年人口6,046人。 1638年建立,1708年設市。 К.

新!!: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和科羅恰 · 查看更多 »

第4航空艦隊 (德國空軍)

4航空艦隊(Luftflotte 4)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空軍的部隊。.

新!!: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和第4航空艦隊 (德國空軍) · 查看更多 »

第5近衛戰車軍團

#重定向 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

新!!: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和第5近衛戰車軍團 · 查看更多 »

第6裝甲師 (德國國防軍)

第6裝甲師(6.)是納粹德國「國防軍」的一個裝甲師,曾參與過第二次世界大戰 的諸多重要戰役,包括波蘭戰役、法國戰役、「巴巴羅薩行動」、列寧格勒圍城戰、莫斯科戰役、熱澤夫戰役、史達林格勒戰役、庫斯克會戰等。 原為1937年10月以法軍的「輕型機械化師」(Division Légère Mécanique)為樣板組成的「第1輕裝旅」(1.),後擴編為「第1輕裝師」(1.),後改為第6裝甲師。 裝 6.

新!!: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和第6裝甲師 (德國國防軍) · 查看更多 »

第7裝甲師 (德國國防軍)

德國第7裝甲師(7.)是德意志國防軍的一個裝甲師,原為「第2輕裝師」(2.),在波蘭戰役後即改建為裝甲師,由於在埃爾溫·隆美爾少將指揮、於法國戰役中快速與捉摸不定的行動而被冠上了「幽靈師」的稱呼。之後第7裝甲師主要轉戰東線,一直到1945年柏林以北的戰鬥結束。.

新!!: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和第7裝甲師 (德國國防軍) · 查看更多 »

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

3次卡爾可夫戰役是德國南方集團軍在1943年2月19日至3月15日間在圍繞卡爾可夫對蘇聯紅軍的一系列攻勢行動。德軍的行動代號為頓涅茨克行動,而蘇軍則稱為頓涅茨克及卡爾可夫行動,德軍的反攻消滅了大約52個蘇軍師及重新佔領卡爾可夫和別爾哥羅德。 當德國第6軍團在史達林格勒被包圍後,蘇聯紅軍發動了更大規模攻勢以打擊德國南方集團軍的其它單位。1943年1月2日蘇軍發動星球行動,在1月至2月初間攻破德軍防線和攻佔卡爾可夫、別爾哥羅德及庫爾斯克。雖然蘇軍行動成功,但參戰單位補給線過份延伸。第6軍團在2月2日投降後,蘇軍中央方面軍轉向西面及在2月25日向德國南方集團軍及中央集團軍發動進攻。然而連續數月之作戰令蘇軍損失慘重,有些單位只剩下1,000至1,500人,2月19日德國南方集團軍總司令埃里希·馮·曼施坦因陸軍元帥利用新到增援的武裝親衛隊及兩個裝甲軍發動反攻。 雖然德國人戰力下降,德意志國防軍仍然側擊、包圍及打敗蘇軍在卡爾可夫南面的裝甲部隊。曼施坦因能在3月7日開始發動對卡爾可夫的進攻;雖然德軍總部命令從北--包圍卡爾可夫,但武裝親衛隊裝甲軍在3月11日直接進攻該城,引致武裝親衛隊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裝甲師在3月15日攻佔該城前進行了4天激烈的逐屋爭奪戰。兩天後德軍又攻佔了別爾哥羅德,形成了一個突出部,導致了1943年7月的庫爾斯克戰役;雖然德軍的進攻令蘇軍付出了大約70,000人傷亡的代價,但由於在卡爾可夫的逐屋爭奪戰 ,德軍到3月底共損失參戰兵力的44%。.

新!!: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和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米烏斯河

米烏斯河是東歐的河流,發源自烏克蘭的頓涅茨克州,流經盧甘斯克州和俄羅斯的羅斯托夫州,在塔甘羅格以西流入亞速海,河道全長258公里。 Category:俄羅斯河流 Category:頓涅茨克州河流 Category:盧甘斯克州河流.

新!!: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和米烏斯河 · 查看更多 »

米歇尔·魏特曼

米歇爾‧魏特曼(Michael Wittmann)(),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活躍的虎式坦克指揮官。 出生於巴伐利亞的Oberpfalz(英譯Upper Palatinate)的Vogelthal,父親約翰‧魏特曼是一位農民。1934年10月30日入伍,成為德國國防軍第19步兵團的一員。1936年9月30日退伍並在之後的1937年4月5日加入武裝黨衛隊“阿道夫·希特勒護衛隊”(Leibstandarte SS Adolf Hitler,簡稱LSSAH)92團第一連。 1937年加入了LSSAH第17連(裝甲偵查連)。1938年夏季該部縮編,1939年9月,魏特曼作為LSSAH偵查部隊的軍官指揮SdKfz 232参加波蘭戰役。 1944年盟軍登陸法國諾曼第。米歇爾‧魏特曼臨危受命,指揮虎式坦克對盟軍發動突襲。他利用“攻击后立刻改变位置”的策略,一日之內總共击毁盟軍大小坦克、裝甲車、軍車51辆,其中坦克23辆。创下了单人一日击毁军用车辆数目最多的纪录,这项纪录至今未被打破。但现在已有证据证明魏并非始终都是单车进攻,且他本人的座车连同多辆虎式也均被击毁。 著名战例:维莱博卡日战斗是於诺曼第之戰役后,魏特曼所在部队奉命对卡昂附近盟军进行反击,其带领虎式坦克车组脱离主力部队,孤车进入维莱博卡日镇进行侦查。利用迂回战术,良好的射击技巧,击毁英军谢尔曼、萤火虫、克伦威尔坦克和补给车辆共50多辆,成为世界坦克史上的经典战例。魏特曼于8月8日死于英军的萤火虫或加拿大军的多辆谢尔曼近距射击,虽有说法称是受空袭而死,但已被NO HOLDING BACK一书证實為伪造。.

新!!: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和米歇尔·魏特曼 · 查看更多 »

約瑟夫·史達林

#重定向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新!!: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和約瑟夫·史達林 · 查看更多 »

縱深防禦

縱深防禦是為一種軍事戰略,有時也稱作彈性防禦或是深層防禦,是以全面深入的防禦去延遲而不是阻止前進中的敵人,透過放棄空間來換取時間與給予敵人額外的傷亡。有別於以一個單一而強大的防禦戰線去防禦敵人,縱深防禦試圖用下列方式阻擊敵人.

新!!: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和縱深防禦 · 查看更多 »

瓦尔特·莫德尔

奥托·莫里茨·瓦尔特·莫德尔(Otto Moritz Walter Model,),德国陆军元帅。.

新!!: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和瓦尔特·莫德尔 · 查看更多 »

狼穴

狼穴(Wolfsschanze)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時阿道夫·希特勒其中一个军事指挥部的代號,因为希特勒自己使用狼的绰号而得名。狼穴位于当时德国东普鲁士的拉斯滕堡,即现在波兰的肯琴约东15公里处的密林中,为1941年的巴巴罗萨计划而修造,由一系列地堡和碉堡组成,四周有铁丝网围绕。1945年1月25日德军撤退时该指挥部被破坏并摒弃。狼穴的遗址现在成为旅游景点。 另外,狼穴也是7月20日密謀案發生的地點。 Category:纳粹德国军事 Category:波兰军事史 Category:碉堡.

新!!: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和狼穴 · 查看更多 »

草原方面军

草原方面军是苏德战争中的苏联战役战略集团。.

新!!: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和草原方面军 · 查看更多 »

頓河

頓河可能是指下列事物:.

新!!: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和頓河 · 查看更多 »

頓河集團軍

頓河集團軍(Heeresgruppe Don)是一個德意志國防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線短期存在的集團軍。.

新!!: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和頓河集團軍 · 查看更多 »

西南方面军

西南方面军是苏德战争时的苏联战役战略集团。 1920年1月,在苏联国内战争其间,曾组建西南方面军,1920年12月被撤销。 1941年6月22日,基辅特别军区被改编为西南方面军,曾编入该方面军的部队有第5、第6、第12、第26、第3、第9、第13、第21、第28、第37、第38、第40、第57、第61集团军和空军第8集团军。方面军司令先后为基尔波诺斯上将(1941年6月-9月)、铁木辛哥元帅(1941年9月-12月)、科斯坚科中将(1941年12月-1942年4月),1941年9月至1942年7月赫鲁晓夫曾任该方面军军事委员。参加过基輔戰役、叶列茨战役、哈尔科夫战役。1942年7月12日被撤销,在其基础上组建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 1942年10月22日第二次组建西南方面军,曾编入该方面军的部队有第21、第63、第6、第12、第46、第57、第62集团军,第5、第3坦克集团军和空军第17、第2集团军。方面军司令先后为米哈伊爾·彼得羅維奇·基爾波諾斯上将(1941年6月22日-1941年9月20日)、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元帅(1941年9月20日-1941年12月)、费奥多尔·雅科夫列维奇·科斯坚科中将(1941年12月-1942年4月)、 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元帅(1942年4月-6月)、瓦图京中将(1942年10月—1943年3月)、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上将(1943年3—10月)。参加过斯大林格勒战役、顿巴斯战役等。1943年10月20日,西南方面军改称乌克兰第3方面军。.

新!!: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和西南方面军 · 查看更多 »

西西里島戰役

盟軍入侵西西里開始於1943年7月9日晚上,而盟軍獲勝於8月17日。入侵西西里島之行動代號為哈士奇及被視為入侵義大利的行動之一。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規模登陸行動之一。從軍事策略上進攻西西里之行動達到盟軍策劃者之目的,從島上消滅軸心國的空中及海上力量,控制地中海及令義大利首相貝尼托·墨索里尼下台。此行動為後來入侵義大利揭開續幕。.

新!!: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和西西里島戰役 · 查看更多 »

親衛隊第1師

武裝黨衛隊第1師「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1.),是從希特勒的私人衛隊發展演變而來的一支部隊,完全由標準的日耳曼人组成,從團擴大到旅再擴大為師。是武裝黨衛隊戰鬥力最強的師之一。1939年参加入侵波兰行动的时候还是一支独立部队,1941年归属党卫军并参加巴巴罗萨行动。战后在纽伦堡审判中,党卫军被判为犯罪组织,第1装甲师是其组成部分,该部队在1940年至1945年之间杀害了至少5,000名战俘。 從1933年3月至1945年5月的十幾年歲月中,“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已由原先護衛德國元首的120員貼身侍衛,擴充成為第一黨衛裝甲師。這是一支兵力超過20,000人、火力十分強大的裝甲部隊。.

新!!: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和親衛隊第1師 · 查看更多 »

親衛隊第2師

親衛隊第2師「國家」(2.,或又譯為「帝國師」)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納粹德國武裝親衛隊的一個裝甲師,國家師在武裝親衛隊38個師中被認為屬精英單位,其代表符號為「狼之鉤」(Wolfsangel)。 國家師參與了入侵法國的行動,也投入過東線幾場主要戰鬥中,包括在庫斯克會戰的普羅霍夫卡戰役裡與蘇軍的第5近衛戰車軍團戰鬥。之後,國家師被送往西線,投入諾曼第的戰鬥,並參與了突出部戰役,最終於匈牙利和奧地利戰鬥至戰爭結束。 戰爭結束後,紐倫堡法庭視親衛隊為犯罪組織,而國家師也因其於法國格拉訥河畔奧拉杜爾犯下的屠殺行動被起訴。.

新!!: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和親衛隊第2師 · 查看更多 »

親衛隊第3師

親衛隊第3師「骷髏」(3.),又稱第3骷髏裝甲師,是納粹德國武裝親衛隊的一個裝甲師,曾參與過多次戰役,特別是東線戰場。骷髏師與其他武裝親衛隊師很大的不同是,他是由集中營的管理人員——骷髏總隊所組成,又被稱作「骷髏師」。「骷髏師」在二次大戰期間曾犯下多種戰爭罪行,包括在波蘭殺害大量知識份子和在等等,戰後該師成員亦有多人被起訴。 3 3.

新!!: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和親衛隊第3師 · 查看更多 »

象式重驅逐戰車

象式重驅逐戰車(Jagdpanzer Elefant),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意志國防軍所使用的驅逐戰車。制式編號為Sd.Kfz.184。初期的名稱為8.8厘米43式2型反戰車砲搭載突擊砲(Sturmgeschütz mit 8.8cm Pak43/2)及虎(P)戰車驅逐車(Panzerjäger Tiger (P))『重駆逐戦車』、「フェルディナント/エレファント」68頁。。後於1943年的一次會議中被正式命名為斐迪南(Ferdinand),而於1944年2月27日,在希特勒的建議下改稱為象式(Elefant)『重駆逐戦車』、「フェルディナント/エレファント」98頁。。.

新!!: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和象式重驅逐戰車 · 查看更多 »

軍事史

軍事史(簡稱軍史)是指對以往的戰略、軍事部署、軍事裝備等的軍事範疇的記載。軍事史是軍事歷史學中的根基,同時具有歷史的鑑古知今的作用。在軍事的角度上,軍事史為軍事家提供了一個參考,有助為對現有的狀況實行適當的軍事部署。在歷史學的角度上,軍事史記載了一個對以往國家的軍事狀況的全面描述,有助了解當時該國家的國際地位。.

新!!: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和軍事史 · 查看更多 »

軍團

軍團由若干个军组成的军事建制单位,隶属于集团军或方面军。指挥官为军团长。.

新!!: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和軍團 · 查看更多 »

蘇聯

#重定向 苏联.

新!!: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和蘇聯 · 查看更多 »

蘇聯空軍

蘇聯空軍(Военно-воздушные силы,拉丁轉寫:Voenno-Vozdushnye Sily,VVS)的是蘇聯的主要空中武裝力量。成立于1918年,结束于1991年。.

新!!: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和蘇聯空軍 · 查看更多 »

赫爾曼·霍特

赫爾曼·霍特(Hermann Hoth,)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納粹德國一級上將,是著名的裝甲戰專家,於法國戰役、蘇德戰爭時指揮第4裝甲軍團參加德國對蘇聯全面作戰的巴巴羅薩作戰,及攻擊蘇聯首都莫斯科的「颱風作戰」及稍晚的1942年東戰場德意志國防軍戰鬥及代號「藍色行動」之對蘇的夏季攻勢並於1942年11月在史達林格勒攻防戰隸屬於被困在史達林格勒的德國第6軍團所指揮卻在代號為冬季風暴行動中拯救第6集團軍司令部失敗,但成功掩護救出在敖德薩數十萬德軍即時逃出蘇聯紅軍包圍殲滅;之後霍特於1943年夏天派至庫爾斯克戰役進行戰鬥,戰役結束冬天改派至基輔作戰;他領導第4裝甲軍團(管轄兩個裝甲軍及數個機械化步兵師)在庫爾斯克戰役創下最大編制坦克部隊坦克數量之世界紀錄,可是他卻在1943年被希特勒拔除司令官職銜召回國內;這支霍特領導德軍精銳部隊只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1個月有休息。戰爭結束後他因戰犯罪被囚禁6年,出獄後成為軍事歷史作家。.

新!!: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和赫爾曼·霍特 · 查看更多 »

苏德战争

蘇德戰爭(德國方面稱為東方戰線,die Ostfront;蘇聯方面稱為偉大的衛國戰爭,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而「衛國戰爭」本指1812年的俄法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与納粹德國及雙方盟國之間發生的戰爭,時間從1941年6月22日德國開始進攻蘇聯、至1945年5月9日德國向苏联投降為止。.

新!!: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和苏德战争 · 查看更多 »

陸軍總司令部 (德國國防軍)

軍總司令部(Oberkommando des Heeres,通稱「OKH」)是1936年至1945年德意志國防軍陸軍部隊的最高指揮機構,在理論上受「國防軍最高統帥部」的指揮。但實際上在1941年後,「國防軍最高統帥部」直接指揮歐洲西線作戰,「陸軍總司令部」則指揮東線作戰。 「陸軍總司令部」與「海軍總司令部」、「」鼎足而立分別指揮陸、海、空三軍,理論上三者皆受「國防軍最高統帥部」指揮管轄,不過因為海、空軍為技術專業軍種,希特勒在事務上難以置喙,故享有較大指揮自主權。 「陸軍總司令部」在1939年遷移至柏林南方佐森地區的地下化建築司令部,為了保密以「梅巴赫一號」(Maybach I)作為稱呼代號,另有「梅巴赫二號」(Maybach II)則是指「國防軍最高統帥部」。在陸軍傳統上,總司令部不負責作戰計畫,這個任務由總參謀部進行,因此陸軍總參謀長才是全陸軍中地位最重要的人物。.

新!!: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和陸軍總司令部 (德國國防軍) · 查看更多 »

Fw 190戰鬥機

福克-沃爾夫 Fw 190 “百舌鳥”(德語:Focke-Wulf Fw 190 Würger)是德國庫爾特·譚克博士於30年代末期設計的單座位單引擎戰鬥機,由不萊梅的福克-沃爾夫飛機製造廠建造。它是德國單發動機戰鬥機當中少見同時使用過液冷式與氣冷式發動機(不同型號)的設計。它被德國空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使用,並於1941年取代了部分單位的Bf-109,而在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與Bf 109戰鬥機同為兩大主力機種之一。它在1942年開始投入所有戰線,並使Bf-109在德國空軍成為標準輔助戰鬥機。Fw 190的生產量超過20,000架,當中包括約6000架戰鬥轟炸機型。生產從1941年開始直至戰爭結束,期間這架飛機不斷改良。它後期的型號保留了優良特性與盟軍戰鬥機不相上下。因此被視為二戰期間最優秀的戰鬥機之一。 飛機製造廠商會將機種命名為一鳥名作副稱號: Fw 190被命名為「百舌鳥」"Würger"。Fw190的飛行員都很喜歡她,當她於1941年初次投入戰鬥後很快被證明了其整體(除了旋轉半徑)性能都比英國皇家空軍的主力前線戰鬥機-噴火戰鬥機Mk.

新!!: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和Fw 190戰鬥機 · 查看更多 »

Hs 129攻擊機

亨舍爾 Hs 129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一款對地攻擊機服役於納粹德國空軍,被暱稱為坦克殺手(戰車開罐器),在戰場上Hs 129卻缺乏的證明自己的機會;由於德軍戰機部隊已經無法完全握有制空權,故Hs 129佈署於戰場上的數量並無太多。.

新!!: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和Hs 129攻擊機 · 查看更多 »

Ju 87俯衝轟炸機

Ju 87俯衝轟炸機(Junkers Ju 87)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空軍投入使用的一種俯衝轟炸機,一般通稱「斯圖卡」(Stuka),取自俯衝轟炸機的德文寫法「Sturzkampfflugzeug」的縮寫,由容克斯公司研製。Ju 87俯衝轟炸機最容易辨認的特徵就是它那雙彎曲的鷗翼型機翼、固定式的起落架及其獨有低沉的尖嘯聲。它於二戰初期德國所發動的閃電戰中取得非常大的戰果,1940年後德國在非洲戰場及東部戰線大量投入這種轟炸機,尤其在東線戰場,更發揮出其強大的對地攻擊能力。這種轟炸機不但給予地面目標大力的打擊,其獨有的發聲裝置所發出的尖嘯聲,亦為地面的士兵給予心理上的恫嚇,加強攻擊的效果。這種機型為德國空軍廣泛的使用,由1935年開始投入使用,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新!!: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和Ju 87俯衝轟炸機 · 查看更多 »

T-34坦克

T-34坦克是一款蘇聯於二戰前研發的中型坦克。早期T-34坦克出現時納粹幾乎沒有能夠有效對付這種坦克的武器,而它的76毫米火炮卻能夠輕鬆地擊穿德軍的所有坦克。它的出現一度對納粹德國造成很強衝擊(T-34的衝擊),迫使納粹德國加快豹式坦克的研發。隨着德軍對已有的坦克升級改造,加上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等新型坦克投入戰場,T-34的優勢逐漸喪失。爲了應對已發生變化的戰場環境,蘇聯將T-34/76坦克進行了火力升級,爲其裝上了一門85毫米火炮,這種新型的T-34坦克稱爲T-34/85坦克。T-34/85坦克在二戰中是盟軍最強大的坦克之一。截至二戰結束時,光是T-34/76和T-34/85坦克的總產量就已超過40,000輛,毫無疑問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產量最大的坦克,二戰後也僅有T-54/55坦克的產量超越了T-34坦克。T-34坦克擁有爲數眾多的衍生型號,如SU-85、SU-100驅逐戰車,以及SU-122突擊炮等。 二戰後,蘇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並沒有停止T-34坦克的生產,還將T-34坦克的部分生產線轉移到了自己的衛星國中。北朝鮮、中華人民共和國、北越、埃及等多個國家都曾接收過蘇聯的T-34坦克,其中部分國家還對T-34坦克進行過改造。T-34坦克活躍於冷戰前期的歷次軍事衝突中。六日戰爭後,T-34坦克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但是一些第三世界國家時至今日都仍在使用T-34坦克。雖然T-34坦克存在乘員舒適性差、製造工藝粗糙等缺陷,但這並不影響許多將領及學者對T-34坦克作出極高的評價。T-34坦克對後世的坦克設計有着深遠而持久的影響。蘇聯於冷戰期間研發的一系列主戰坦克都在某種程度上繼承了T-34坦克的部分設計思路。.

新!!: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和T-34坦克 · 查看更多 »

T-70戰車

#重定向 T-70坦克.

新!!: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和T-70戰車 · 查看更多 »

戈斯季谢沃农村居民点

戈斯季谢沃农村居民点(Гостищевское сельское поселение)是俄罗斯联邦别尔哥罗德州雅科夫列沃区所属的一个农村居民点。其下辖有6个居民点,行政中心为戈斯季谢沃。据2016年统计,该农村居民点的人口为3602人。.

新!!: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和戈斯季谢沃农村居民点 · 查看更多 »

斯大林格勒战役

史達林格勒戰役(Сталинградская битва,Schlacht von Stalingrad)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及其盟國对争夺蘇聯南部城市史達林格勒而進行的戰役,時間自1942年7月17日—1943年2月2日為止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09.

新!!: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 · 查看更多 »

拉塞尼艾戰役

拉塞尼艾戰役(俄語:Расейняйское сражение)是一場德意志國防軍(由埃里希·霍普納指揮)與蘇聯紅軍第3摩托化軍(由少將指揮)Glantz, Stumbling Colossus, 1998, p155-p156及第12摩托化軍(少將指揮)於立陶宛境內的考納斯西北方75公里處發生的一場裝甲戰鬥,戰役起因是蘇聯紅軍的西北方面軍指揮官庫茲涅佐夫希望消滅當時已經渡過尼曼河的德軍。戰役過後,蘇聯西北方面軍的裝甲部隊幾乎全軍覆沒,而德軍亦成功地為持續推進至道加瓦河的進攻之路掃除障礙。這是一場巴巴羅薩行動早期的重要戰役,蘇聯方面則稱之為邊境防禦作戰(1941年6月22日–27日),是波羅的海戰略防禦行動的一部分。.

新!!: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和拉塞尼艾戰役 · 查看更多 »

普洛霍羅夫卡

普洛霍罗夫卡(Про́хоровка)俄罗斯别尔哥罗德州的一个村庄。位于库尔斯克市西南普肖尔河边,人口9761(2010年人口普查)。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普洛霍罗夫卡爆发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战普洛霍罗夫卡战役。.

新!!: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和普洛霍羅夫卡 · 查看更多 »

7.5厘米KwK 40炮

7.5 cm KwK 40是在二戰時,德軍所使用的戰車砲。主要搭載於於四號戰車(F2型以後)、三號突擊砲以及四號突擊砲上。 KwK(戰車砲)是基於類似的反戰車砲(7.5 cm Pak 40)所研發的。 它取代了短砲身、用於近距離支援的 7.5cm KwK 37 L/24 ,為大戰中期時的戰車設計提供了顯著的火力提升。 KwK40 有兩個版本,43倍徑與48倍徑(L/43與L/48),前者用於1942年到1943年初,之後則是使用48倍徑的版本。.

新!!: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和7.5厘米KwK 40炮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普罗霍罗夫卡坦克大战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