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新詩

指数 新詩

新詩,又稱白話詩新詩、白話新詩、現代詩新詩、自由詩新詩,是一種於中國近現代、「五四運動」後開始產生、以白話文撰寫、與「舊詩」相對的新詩體。該詩體出現的主因是1917年由胡適主導的白話文運動(文學革命、新文學運動)。除以白話文撰寫之外,其特點是形式自由,不受傳統的格律要求限制,並深受西洋詩歌影響。其節奏、形式、題材的種類都有很多變化。.

142 关系: 垃圾派卞之琳反右运动古诗台灣話文台灣鄉土文學論戰台灣民報台灣文學台灣日治時期史诗后现代主义吳興華夏宇大学生诗派宋淇尝试派中國國民黨中国现实主义中国现代派诗群中国新现实主义中国新诗流派中国早期象征诗派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间代七言絕句七月派丑石诗群下半身写作九叶诗派亂都之戀五言古詩他们诗群伊万·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張帝張我軍余光中徐志摩保羅·瓦勒里信息主义圖象詩北島北京话圆明园诗派刘半农分段詩创世纪诗社创造社唯美主义商禽具象詩...知识分子写作诗群现实主义现代诗现代诗人王佐良灵性诗歌現代主義現代主義新詩現代詩社社会主义神性写作穆旦笠詩社第三代诗群第三条道路写作第二次国共内战紀弦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罗门网络诗歌美国瘂弦無韻五拍詩白萩白話文白洋淀诗群节奏莫那能莱纳·玛利亚·里尔克莽汉主义鍾鼎文荒诞主义非非主义表现主义覃子豪許俊雅象征主义鲁迅賴和超现实主义胡適郭沫若郑振铎舒婷闻一多蓝星诗社鄭愁予臧克家陳千武陳虛谷陈独秀陈梦家林央敏林泠李魁賢李金髮格律标点符号梁宗岱楊守愚民间写作民歌汉园三诗人沃尔特·惠特曼洛夫湖畔诗派漢語朦胧诗未来主义朱自清朱湘戴望舒浪漫主义海上诗派新乡土诗派新现代主义诗群新青年新边塞诗派新月社新文學運動文学研究会文学改良刍议文學革命論文化大革命文言詩撒娇派散文散文詩整体主义普通话70后诗人80后诗人 扩展索引 (92 更多) »

垃圾派

垃圾派是2003年成立的中国诗歌流派,创始人为皮旦。 垃圾派出版有《北京评论》网刊。.

新!!: 新詩和垃圾派 · 查看更多 »

卞之琳

卞之琳(),江苏海门人,曾用笔名季陵,祖籍江苏溧水,新詩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新!!: 新詩和卞之琳 · 查看更多 »

反右运动

反右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于1957年发起的第一场波及社会各阶层的群众性大型政治运动,是在“整风运动”过程中又掀起了“反右运动”。前者“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内的整风,后者“反右运动”主要结果是给中共党内外大量人员确定了“右派”身份。对于反右运动,改革开放后,中共承认在执行过程中有“扩大化”问题,即“反右扩大化”。政府给大批“错划右派”者予以“纠正”,未被纠正的右派「維持原案,只摘帽子,不予改正,不予平反」。.

新!!: 新詩和反右运动 · 查看更多 »

古诗

古诗有两种含义:.

新!!: 新詩和古诗 · 查看更多 »

台灣話文

#重定向 臺語文.

新!!: 新詩和台灣話文 · 查看更多 »

台灣鄉土文學論戰

台灣鄉土文學論戰(1977年-1978年)是一場從1970年代初期開始,關於台灣文學之寫作方向和路線的探討,特別是在1977年4月至1978年1月之間,關於這個議題的討論,更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一般稱之為「鄉土文學論戰」。--面上,這是一場關於文學之本質應否反映台灣現實社會的文壇論爭,但是在實質上,這場論戰卻是「台灣戰後歷史中一次政治、經濟、社會、文學的總檢驗」(陳明成 2002,40)。1 事實上,類似的論戰在1930年代日治時期的台灣也發生過,所以有人將1930年代的論戰稱之為「第一次鄉土文學論戰」,而將1970年代的論戰稱之為「第二次鄉土文學論戰」。不過,本文將用「台灣話文論戰」來指涉1930年代的那次論戰,而以「台灣鄉土文學論戰」來指涉1970年代的這次論戰。.

新!!: 新詩和台灣鄉土文學論戰 · 查看更多 »

台灣民報

#重定向 臺灣民報.

新!!: 新詩和台灣民報 · 查看更多 »

台灣文學

台灣文學長期因為政治、地緣因素,早期經常被視為邊陲文學或中國文學的支流,在發展上即受到相當大的壓抑。尤其在外來統治者的廣義殖民下,紛雜書寫系統使台灣文學呈現無法連貫的窘境。不過相對的,從南島語系的台灣原住民的口傳文學、古典漢文(台灣傳統漢文學)、華語白話文、日文、台語白話文和客語白話文的複雜情況及斷層也豐富了台灣文學的面相。 台灣文學就廣義而言應為「出生或客居台灣所發表的所有文字作品」,而狹義上則應指「描寫台灣鄉土人物、再現台灣典型環境、運用台灣語言的作品、表現台灣人的生活與思想」的文學作品。 台灣文學歷經日治時期新文學、反共文學與西化現代主義文學的發軔萃煉過程後,1970年代之後的懷鄉、鄉土、政治、女性文學於2000年代仍以嶄新型態呈現,且佔台灣文學一定重要性。除此之外,暢銷的勵志文學、新興的網路文學和同志文學也在這波多元化的並存發展中,競相在新媒介介面或寫作技巧上,重整台灣的新世紀文學圖像。而也就是如此,台灣文學雖在影像媒體夾擊中面臨著嚴峻挑戰,依舊試圖以更創新的面貌繼續蓬勃再生。.

新!!: 新詩和台灣文學 · 查看更多 »

台灣日治時期

臺灣日治時期()是指臺灣在1895年至1945年間由大日本帝國統治的時期,於臺灣歷史上又稱為日本時代、日治時代、日據時代或日本統治時期。 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經濟置於日本帝國主義支配之下,身為最後一個躋身新帝國主義的日本,其帝國主義型態具有後進性,和西方由資本主義引導國家海外殖民政策不同,日本國內的資本主義尚不發達,無力在臺灣從事大規模資本活動,因此日治初期,是由臺灣總督府主導殖民地的開拓規劃。原則上,由官方為日本資本家量身定做各種規則,迫使臺灣提供資源、物產及勞力,為其服務。在殖民國家發展定位上,日本將臺灣做為支持本國工業的後盾,同時是日本向南洋發展的基地。日本在臺灣實行特別法,以警察政治控制社會,臺灣人沒有平等的參政權,在日治初期的現代化教育程度也遠低於在臺灣的日本人,日後逐年普及,但教育制度上與日本人相比仍不平等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頁189-201,1999年,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自大正時期後,日本對臺灣統治已漸趨穩固以及大正民主化的政治風氣改變,於日治中後期日方改取較為柔和的內地延長主義統治方針以及改派任文官總督,臺灣亦在短時期內發展蓬勃的本土政治運動及社會運動,同時也其許多臺人出國前往中國東北的滿州國或到日本本土留學,如鍾理和等,甚至赴中國與國共合作抵抗日本統治。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方因應戰爭需要更進一步推行全面性的皇民化政策,以期將臺灣人同化於日本,不過儘管高砂族有志士、民間日籍台裔的志願兵力,仍有漢人赴中參戰抗日,日本政府在民族認同問題下,改派臺灣兵赴南洋即可看出官方與日籍臺灣人的煎熬,詳見臺灣抗日運動、高砂義勇隊。 基於日本殖民統治的需求,臺灣在日治時期於基礎設施、教育設施、公共衛生、農業以及工業等各方面得到相當程度的現代化,但在對外經濟關係上則被日本化。而因為日本統治末期推行皇民化運動造成的低中國性,與戰後初期「陳儀政府」治理失政集負面中國性大成,並視當時臺灣人為「日本奴化教育下的劣等國民」,在臺灣本地人與戰後來臺大陸人之間形成族群隔閡。許多臺灣人因而感到過去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情況比較良善。部份臺灣史學者認為,此情結不僅影響許多在日治時期出生的臺灣人,也相當程度地影響了戰後臺灣對本土認同、臺灣主體性、族群意識觀念乃至臺灣獨立運動的興起。儘管戰後國民黨政府在臺灣推行中國導向的民族主義教育,強調日本殖民臺灣的負面影響,把日治時期臺灣的抗日運動與中國抗日戰爭做連結,並將日本領臺視為等同日本侵華歷史的一部分,但臺灣民間對日本大多仍抱持好感,不過也有其他不同於上述調查結果之民調。日本留在臺灣的基礎建設、文化政策所造成的影響亦於近年來不斷被各界重新檢視或評價。為東亞乃至於世界殖民史上少見的情形,時常引起學術界的興趣及研討。.

新!!: 新詩和台灣日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史诗

史詩是一種莊嚴的文學體裁,內容為民間傳說或歌頌英雄功績的長篇敘事詩,它涉及的主題可以包括歷史事件、民族、宗教或傳說。 專家Albert Lord和Milman Parry主張經典的史詩基本上是口傳形式流傳的。在文字尚未出現時,史詩最初是純口述式記錄的,在傳達過程中,聽眾聆聽史詩後,會用口述形式將史詩世代相傳,隨著時間而增添情節,最後被整理、加工,以文字記載成為一部統一的作品。這類史詩的代表有荷馬的史詩作品《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另一種為文學作家以特定的觀念目的有意識地編寫而成的「文學史詩」,這類史詩的代表有維吉爾的《埃涅阿斯紀》和約翰·彌爾頓的《失樂園》。 epyllion是另一種篇幅簡短的史詩,字源來自古希臘文ἐπύλλιον,意思是「小的史詩」。epyllion一詞在十九世紀開始被使用,其敘述的內容通常是浪漫或神話的主題,經典的epyllion例子包括《埃涅阿斯紀》第六捲中關於Nisus和Euryalus的故事。另外,epyllion亦指一些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詩,特別是那些受奧維德影響的作品。 “史詩”這個詞在現代語文中,多用來指虛構的文藝作品,其特點是背景龐大、人物眾多,涉及大量的虛構地理,時間跨度大的敍事作品。典型的例子如《星球大戰》等,參見大河小說。.

新!!: 新詩和史诗 · 查看更多 »

后现代主义

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是一個從理論上難以精準下定論的一種概念,因為後現代主要理論家,均反對以各種約定俗成的形式,來界定或者規範其主義。對於此學說的持續時間有不同說法,其中有一說是指從1960年代到1990年代。目前,在建築學、文學批評、心理分析學、法律學、教育學、社會學、人類學、政治學等諸多領域,均就當下的後現代境況,提出了自成體系的論述。他們各自都反對以特定方式來繼承固有或者既定的理念。 由於它是由多重藝術主義融合而成的派別,因此要為後現代主義進行精闢且公式化的解說是無法完成的。若以單純的歷史發展角度來說,最早出現後現代主義的是哲學和建築學。當中領先其他範疇的,尤其是六十年以來的建築師,由於反對國際風格缺乏人文關注,引起不同建築師的大膽創作,發展出既獨特又多元化的後現代式建築方案。而哲學界則先後出現不同學者就相類似的人文境況進行解說,其中能夠為後現代主義大略性表述的哲學文本,可算是法國的解構主義了。排斥“整體”的觀念,強調異質性、特殊性和唯一性。 不同于文学批评家,一个严肃的哲学家可能不喜欢使用后现代主义这个术语,因为这个术语过于模糊,后现代主义可能指女性主义、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中的一个或几种。.

新!!: 新詩和后现代主义 · 查看更多 »

吳興華

吳興華(),筆名梁文星、鄺文德、钦江 ,中國浙江杭州人,現代文學家及詩人。.

新!!: 新詩和吳興華 · 查看更多 »

夏宇

夏宇(),本名黃慶綺,另有筆名童大龍,為台灣著名作家與詩人,發表新詩、小說、散文、劇本,另以李格弟、李廢为筆名發表歌詞,並以田馥甄的《請你給我好一點的情敵》一曲入圍第23屆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

新!!: 新詩和夏宇 · 查看更多 »

大学生诗派

20世纪1980年代中国的大学中出现了诗歌写作热潮,其中包括有自发组织的民间诗社,学校组织的诗歌团体以及跨校的诗歌文学组织等,为现代诗歌的发展造就了一大批诗人。这些诗歌团体组织所形成的诗歌流派统称为大学生诗派。 第一批大学生诗人主要由77、78级大学生诗人组成,代表诗人有王小妮、韩东、叶延滨、王家新、丁当等。 第二批大学生诗人主要由79、80级大学生诗人组成,代表诗人有翟永明、陈东东、陆忆敏、骆一禾、海子、西川、宋琳、于坚、简宁、林雪、普珉、小君等。 第三批大学生诗人主要由81、82、83大学生诗人组成,代表诗人张枣、黄灿然、李元胜、江堤、臧棣等。 第四批大学生诗人主要由84、85、86大学生诗人组成,代表诗人小海、戈麦、伊沙、中岛、徐江、候马、桑克等。 大学生诗派中的诗歌刊物有《大学生诗坛》、《大学生诗报》、《中国当代诗歌》、《这一代》、《我们》、《现代诗报》、《赤子心》、《夏雨岛》、《高原诗集》、《银杏》、《同>代诗刊》、《启明星》、《彩虹》、《刹那》等。.

新!!: 新詩和大学生诗派 · 查看更多 »

宋淇

宋淇(),原名宋淇,又名宋悌芬 (Stephen Soong),知名文藝評論家和翻譯家。筆名林以亮,浙江吳興人,戏剧家宋春舫之子。任職文化界和電影界。對文學批評、翻譯、《紅樓夢》均有心得。.

新!!: 新詩和宋淇 · 查看更多 »

尝试派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白话诗歌是胡适1917年在《新青年》发表的《白话诗八首》,1918年刘半农、沈尹默也开始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诗,中国的现代白话文诗歌从此诞生。 1920年,胡适的个人诗歌专集《尝试集》出版,受到读者的欢迎,这是历史上首次出现的现代诗歌个人专集,因此有更多的诗人开始效仿胡适的白话诗体写作,形成了中国的文学史上的第一个流派“尝试派”。该诗歌流派的成熟标志是胡适《尝试集》的出版,所以一般被称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尝试派。.

新!!: 新詩和尝试派 · 查看更多 »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簡稱國民黨,是中華民國肇建者孫中山及其革命黨同志所創建的政黨。其前身最早為1894年11月24日成立於夏威夷檀香山的革命團體興中會,而後分別改組為中國同盟會、國民黨及中華革命黨,1919年經孫中山改組後轉用現名。現今總部位於臺北中崙,現任黨主席為吳敦義。 從1928年國民政府完成北伐並統一中國起,該黨一直是中華民國的執政黨。2000年總統選舉敗選後首次成為在野黨。2008年總統選舉中,前黨主席馬英九得到765萬多票,創下中華民國總統直選史上最高得票數,使國民黨重新執政,並在2012年總統選舉中連任。2016年總統選舉失利後再次成為在野黨,不過仍是立法院第二大黨。以中國國民黨為首的泛藍陣營,與以民主進步黨為首的泛綠陣營並列為臺灣兩大政治势力。 國民黨是目前唯一曾在中國大陸與台灣執政、以及迄今唯一曾經同時統治臺海兩岸的政黨。.

新!!: 新詩和中國國民黨 · 查看更多 »

中国现实主义

中国现实主义包括20世纪1950年代起至1970年代的近二十多年在全国报刊杂志上发表诗歌的广大诗人群。 这一类诗歌以歌颂为主,通过写实和抒情等艺术手法,表达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感受。 中国现实主义代表诗人有李瑛、郭小川、公刘、张志民等。.

新!!: 新詩和中国现实主义 · 查看更多 »

中国现代派诗群

中国现代派诗群的兴起是新月派和中国早期象征诗派诗歌发展的结果,中国现代派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现代》杂志在1932年的创刊。作为现代诗歌的平台,《现代》的周围逐渐聚集起一批现代派诗人群,代表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等。 中国的现代主义诗歌在风格上不受韵律和格律限制,手法上多用象征暗喻等表达方式,诗歌的内容以自我心灵的感受为主。 现代派诗歌形成之后,其诗歌创作的理论,由孙作云于1935年正式提出。他发表了《论“现代派”诗》一文,标志着中国现代派诗群的正式诞生。.

新!!: 新詩和中国现代派诗群 · 查看更多 »

中国新现实主义

中国新现实主义形成于1970年代末,在民间的朦胧诗派在地下自发地发展的同时,官方的《诗刊》、《星星》等诗歌杂志上出现了一大批写实的诗歌作品,逐渐形成了中国新现实主义诗歌流派。 中国新现实主义以写实主义反映社会现实的歌颂性诗歌作品为主,主要的代表诗人有叶延滨、流沙河、傅天琳等。.

新!!: 新詩和中国新现实主义 · 查看更多 »

中国新诗流派

中国新诗流派是20世纪1940年代在上海出版的《中国新诗》等刊物上发表作品的诗人群,因此该诗派被称为中国新诗流派。 中国新诗流派的作品注重诗歌的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追求灵感和对理性的领悟,代表诗人有穆旦、辛笛、曹辛之、唐祈、唐湜、杜运燮、陈敬容、郑敏、杭约赫、袁可嘉等。 其中曹辛之、辛笛、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等九人出版了作品合辑《九叶集》,他们也被称为九叶诗派。严格地说,九叶诗派是属于中国新诗流派的组成部分。.

新!!: 新詩和中国新诗流派 · 查看更多 »

中国早期象征诗派

中国早期的象征主义诗歌出现于20世纪的20年代,主要的代表诗人是李金发,其他的象征派诗人或者著有象征主义诗集的诗人有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姚蓬子、胡也頻、侯汝華、林英強等。 象征主义始于法国的19世纪下半叶的诗歌运动,最早的作品是波德莱尔的《恶之花》诗集。之后魏尔伦、马拉美、韩波等诗人发表了更多的象征主义诗歌,1886年《象征主义宣言》在《费加罗报》上发表,从此象征主义作为流派走向成熟。象征主义的创作理论和实践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对已经进入白话诗歌的中国现代诗歌运动产生影响,1925年李金发出版了中国最早的象征主义詩集《微雨》,在此之后的四年中,他发表了更多的象征主义诗歌作品。此外,新月派诗人于赓虞、邵洵美、蓬子和创造社的穆木天、冯乃超、王独清也陆续发表了象征主义的诗歌作品。 中国早期的象征主义通过象征的写作手法来暗示主观的精神意义,在非理性的心灵世界中认识自我。这种象征主义的创作原则对后来的中国早期现代主义诗歌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新!!: 新詩和中国早期象征诗派 · 查看更多 »

中華人民共和國

#重定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 新詩和中華人民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中间代

1960年代出生的诗人中,有一部分人并没有机会成为“第三代诗群”的成员,也没有机会参加早期的网络诗歌运动,他们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写作,被称为中间代诗人。 中间代并不代表一个具体的诗歌运动,而是指一代诗人的写作立场和诗风,代表诗人有安琪、西渡、桑克、赵丽华、马策等。 中间代诗人有鲜明的写作个性,反对诗歌派别之间的对立,对观念写作持否定的态度。.

新!!: 新詩和中间代 · 查看更多 »

七言絕句

七言绝句,简称七絕是出現於六朝,成熟于唐代的一种近體詩。四句,每句七个字。如: |- | 凉州词 王翰 |- |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 |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又如: |- | 出塞 王昌齡 |- |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 |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 | 王世貞在《全唐詩說》表示:“李于鱗言唐人絕句,當以〈秦時明月漢時關〉壓卷。余始不信……以有意無意,可解不可解間求之,不免此詩第一耳。”。 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或題《下江陵》)是公認七言絕句中的壓卷之作: |- | 早發白帝城 李白 |- |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 |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

新!!: 新詩和七言絕句 · 查看更多 »

七月派

七月派诗人群的形成源于《七月》、《希望》等杂志的出版社发行。 1937年9月胡风等在上海创建《七月》杂志,胡风担任主编。《七月》、《希望》等杂志的的成立以及《七月》丛书的出版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刊载平台,形成了以艾青、田间、牛汉等诗人为代表的诗人群。因该诗人群的作品大多数在《七月》等杂志上发表,故被称为七月派。 七月派诗人的作品思想性突出,诗歌的主题往往与社会现实有密切关系,充满着政治态度鲜明的艺术激情。.

新!!: 新詩和七月派 · 查看更多 »

丑石诗群

1985年《丑石》诗歌民刊在福建霞浦成立,最初的《丑石》是不定期出版的油印诗刊,刊载的作品基本上是霞浦的地方诗人。 《丑石》诗刊经过不断地发展之后,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诗群流派,同时也从地方发展到福建以至于全国,成为全国性的民间诗歌刊物,曾被誉为中国五大民间诗报刊之一。 丑石诗歌网在2003年成立,形成了规模更大的丑石诗群,出现了汤养宗、谢宜兴、刘伟雄、叶玉琳、伊路等丑石诗群代表诗人。.

新!!: 新詩和丑石诗群 · 查看更多 »

下半身写作

下半身写作是一种独立的中國現代詩歌写作流派。2000年《下半身》诗刊由沈浩波等创立,同年《下半身写作及反对上半身》发表。之后下半身写作逐渐演变成一个独立的流派。下半身写作意指一种形而下的反知识和文化的写作姿态,强调生命力的真实性。其代表人物有沈浩波、尹丽川、南人、朵渔、巫昂、李师江等。 朵渔后获得“柔刚诗歌奖”。.

新!!: 新詩和下半身写作 · 查看更多 »

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又称九叶诗人,是指20世纪中国的一个现代诗流派。于1940年代末创办《中国新诗》,在新诗写作中追求现实与艺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平衡美。 成员有辛笛、陈敬容、唐祈、唐湜、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杭约赫、方敬、莫洛、金克木、王佐良、徐迟、李白凤、马逢华、李瑛、方宇晨、杨禾、吕亮耕、曹辛之等。 其中曹辛之、辛笛、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九人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而得名。.

新!!: 新詩和九叶诗派 · 查看更多 »

亂都之戀

《亂都之戀》,是張我軍創作的新詩集,1925年12月出版,是台灣文學第一部新詩集。該書在台灣長期絕版,1987年由中國大陆的遼寧大學出版社重新整理出版。收錄的詩有〈對月狂歌〉、〈無情的雨〉10首、〈遊中央公園雜詩〉6首、〈煩悶〉4首、〈秋風又起了〉6首、〈前途〉、〈我願〉 3首、〈危難的前途〉、〈亂都之戀〉15首、〈哥德又來勾引我的苦惱〉、〈春意〉。所謂亂都是指1923年前後的北平。當時正值奉直軍閥開戰,北平城內外人心惶惶,故曰亂都。那時,張我軍在北平高等師範學校辦的補習班裡學習。在這期間,與同班同學羅文淑發生了愛情。兩人相愛至深,但遭到了羅文淑父母的堅決反對。女方家長強迫羅文淑與張我軍斷絕關係,另嫁他人。羅文淑離開父母,離開家鄉,和張我軍雙雙從北平私奔到 台灣,終成夫妻。張我軍創作的這一組詩反映了他們當時與追求婚姻自主的精神。 張我軍的詩內容充實,感情真摯,行文明白流暢。但是過於散文化,有的作品幾乎就是散文的分行排列。表達的外露也損害了詩的耐讀性。不過還是有些作品取得了內容和形式的較好的結合,例如附錄中的〈弱者的悲鳴〉,張我軍在詩中從大自然中攝取了兩個形象——黃鶯和白云作為弱者的代表和象徵,然後將詩人的意願和感情通過它們傳達給讀者,讀者從這兩個形象聯想開去,便能想起當時處於日本蹂躪下的台灣人,詩意濃烈。.

新!!: 新詩和亂都之戀 · 查看更多 »

五言古詩

五言古詩是中國古代詩歌體裁的一種,全篇由五字句構成。與近體詩(絕句、律詩)相異的是,五言古詩不講求對仗和平仄。.

新!!: 新詩和五言古詩 · 查看更多 »

他们诗群

1985年于坚、韩东等创办了《他们》诗刊,形成了对第三代诗群产生重要影响的他们诗群。 他们诗群的代表诗人韩东认为“诗到语言为止”,于坚则强调口语写作的重要性,他们的作品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他们诗群中的代表作有韩东的《有关大雁塔》、《你见过大海》以及于坚的《尚义街六号》等,他们诗群的其他代表诗人还有有小海、丁当、刘立杆、朱文等。.

新!!: 新詩和他们诗群 · 查看更多 »

伊万·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

伊万·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p,公曆,合儒略曆1818年10月28日-1883年8月22日)俄国现实主义小说家、诗人和剧作家。.

新!!: 新詩和伊万·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 · 查看更多 »

張帝

張帝(),本名張志民,籍貫山東省樂陵縣,台灣男歌手及節目主持人。他以在表演時接受來賓或觀眾現場提問,然後立刻以唱歌的方式回答問題的表演形式著稱,因此得到綽號「急智歌王」。弟弟張魁(本名張毅民)也是藝人。.

新!!: 新詩和張帝 · 查看更多 »

張我軍

張我軍(),作家,臺灣臺北板橋人,祖籍福建省漳州府南靖縣,原名張清榮。筆名一郎、劍華、以齋、四光、大勝、廢兵、野馬、M.S.、老童生等。 他是台灣日治時期新舊文學論戰的導火線引燃者。張我軍與當時旅居燕京的臺籍菁英連震東、洪炎秋、蘇薌雨等並稱「四劍客」,作家龍瑛宗讚譽張我軍為「高舉五四火把回臺的先覺者」。張我軍始終反對運用方言於白話文寫作,曾指出:「我們日常所用的話,十分差不多佔九分沒有相當的文字。那是因為我們的話是土話,是沒有文字的下級話,是大多數佔了不合理的話啦。所以沒有文學的價值,已是無可疑的了。」 張我軍育有4子:張光正、張光直(已去世)、張光誠(已去世)、張光樸。大兒子張光正參加中國共產革命未回臺灣,其他3個兒子在臺灣完成學業後,都留學美國,次子張光直教授為世界知名考古學家,曾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長及曾任教於美國耶魯大學與哈佛大學。四子張光樸教授任教於美國芝加哥醫學院,已退休,留居美國。.

新!!: 新詩和張我軍 · 查看更多 »

余光中

余光中(),福建泉州永春人,生於江蘇南京,臺灣藍星詩社知名詩人、文學界巨擘,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曾於香港與台灣多所大學任教。在現代詩論戰與鄉土文學論戰中涉嫌以意識形態入人於罪引起爭議《羊城晚報》發表《向歷史自首?——溽暑答客四問》,聯合報,2017年12月16日。.

新!!: 新詩和余光中 · 查看更多 »

徐志摩

徐志摩(),原名章垿,字槱森,小字又申,後改字志摩,浙江海寧人,中華民國著名新月派現代詩人,散文家,亦是著名武俠小說作家金庸的表兄。徐志摩出生於富裕家庭,並曾留學英國。一生追求“愛”、“自由”與“美”(胡適語),這為他帶來了不少創作靈感,亦斷送了他的一生。徐志摩倡導新詩格律,對中國新詩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與胡適、聞一多、梁實秋、陳源等人於1923年創建新的文學團體:新月詩社。.

新!!: 新詩和徐志摩 · 查看更多 »

保羅·瓦勒里

保羅·瓦樂希(Paul Valéry,在塞特出生,在巴黎逝世),法國作家、詩人,法兰西学术院院士。除了小說(詩歌、戲劇、對話),他還撰寫了大量關於藝術、歷史、文學、音樂、政治、時事的文章。 保罗·瓦勒里是法国象征主义后期诗人的主要代表。.

新!!: 新詩和保羅·瓦勒里 · 查看更多 »

信息主义

信息主义起源于网络诗歌。诗阳在1993年初起通过电脑网络创作和发表诗歌,逐渐带动了其他诗人的加入,在两年后形成了有规模的网络诗歌运动。 1995年诗阳在创立了历史上首份中文网络诗刊《橄榄树》之后,与其他网络诗人一起从事诗歌创作理论的研究,认为网络诗歌写作具有虚拟现实的网络文化特征,并试图以信息论对网络诗歌的创作实践进行诠解和干预。1998年诗阳在发表了两种不同风格的诗歌系列作品之后,正式提出了两类信息主义诗歌的创作理论。 信息主义在21世纪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诗阳在时代诗歌网上创办了《信息主义》等诗刊。代表诗人有诗阳、九歌、诺然、克莱尔、遨笛等。.

新!!: 新詩和信息主义 · 查看更多 »

圖象詩

圖象詩(Calligram),又稱图形诗,是利用排版字體、藝術化書法、手寫等方式,將诗句、谚语或者单词--组合成特定的图案。該圖案多半與文句或文字所要表達的內容一致。如果是一首詩,那麼圖案將體現詩的意境。法國詩人紀堯姆·阿波利奈爾是一位著名的圖象詩創作者,而且也是《圖象詩》一書的作者。他有一首組合成艾菲爾鐵塔造形的詩,是圖象詩的名作。.

新!!: 新詩和圖象詩 · 查看更多 »

北島

北岛可能是指:.

新!!: 新詩和北島 · 查看更多 »

北京话

北京话、北京方言,属于漢語官話北京官话的京师片(亦稱幽燕片京承小片),流传于北京市区。通常指的北京话是指北京市区的口音,不包括北京郊县的方言。說話人帶有明顯的兒化尾音,有人把北京话的浓重口音称为“京片子”、「京腔」。 就語言分類上;“北京話”屬“北京官話”,北京官話則屬官話方言。今北京轄境內絕大多數方言都屬於北京官話,僅有部份郊區縣(平谷的平谷話、延庆属北京官话与晋语过渡的延庆话)以及一些鄉鎮有特殊的方言。.

新!!: 新詩和北京话 · 查看更多 »

圆明园诗派

圆明园诗派的形成起因于圆明园诗社,圆明园诗社是黑大春等诗人于1984年在北京成立的现代诗歌文学社。 圆明园诗社成立后出版《圆明园》诗刊,圆明园诗派强调诗人的个性化创作,而且并没有像其他诗派那样明确地建立属于自己的诗歌理论体系。 圆明园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黑大春、雪迪、大仙、刑天等。.

新!!: 新詩和圆明园诗派 · 查看更多 »

刘半农

刘半农(),江苏江阴南沙镇马桥村殷家埭(今属苏州市张家港市)人,原名刘寿彭,后改名复,初字半侬,后改字半农,号曲庵,笔名有寒星、范奴冬等。现代著名诗人、杂文家和语言学者,中国早期摄影理论家,著作《半农谈影》,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摄影美学专著。音乐家刘天华、刘北茂之兄。.

新!!: 新詩和刘半农 · 查看更多 »

分段詩

#重定向 散文詩.

新!!: 新詩和分段詩 · 查看更多 »

创世纪诗社

创世纪诗社由台湾現代詩诗人洛夫、张默和痖弦于1954年发起,诗社成立之后开始出版《创世纪诗刊》。洛夫、张默、痖弦三人號稱「創世紀鐵三角」。 《创世纪诗刊》的出现,团结了一批台湾诗坛的现代诗人,形成了「创世纪诗群」诗歌流派。《创世纪诗刊》是今日《創世紀詩雜誌》的前身,《創世紀詩雜誌》由「創世紀詩雜誌社」發行。 创世纪诗社曾经是台湾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现代诗歌文学团体,在1960年代成为超现实主义的集聚地。.

新!!: 新詩和创世纪诗社 · 查看更多 »

创造社

創造社是中華民國早期的一個左翼作家組織。.

新!!: 新詩和创造社 · 查看更多 »

唯美主义

唯美主义(aestheticism)主張藝術哲學應獨立於所有哲學之外,藝術只能以藝術自身的標準來評判。 唯美主义运动(英语:aesthetic movement)在汉语中有“美学运动”、“唯美运动”等不同译法,是於19世纪后期出现在英国艺术和文学领域中的一场组织松散的反社會的運動,发生于维多利亚时代晚期,大致从1868年延续至1901年,通常学术界认为唯美主义运动的结束以奥斯卡·王尔德被捕为标志。.

新!!: 新詩和唯美主义 · 查看更多 »

商禽

商禽,原名羅顯昌,曾用筆名羅硯、甲乙、申酉、丁戊己、壬癸等,原籍四川珙縣人。被稱為文壇「鬼才」,是臺灣「現代詩運動」初期的健將。與楚戈、辛鬱被稱為臺灣詩壇三公,.

新!!: 新詩和商禽 · 查看更多 »

具象詩

具象詩(Concrete poetry),又名圖案有形詩,是將詩歌的文字排版作調整,令其具備圖象化的呈現方式,以表達詩的意境。 具象詩特別指1950和1960年代的圖案有形詩運動,自由地安排語言的元素,不一定是線性的句子結構,可由空間、圖畫和字形特徵以及字間感受,解讀作品意義。 和圖象詩相較,具象詩仍遵守傳統文字排版的字體及方向性,只是排列較不整齊而已;但圖象詩就已經跳脫傳統文字排版的字體及方向性,甚至使用藝術字體或手寫文字以達成特殊效果。.

新!!: 新詩和具象詩 · 查看更多 »

知识分子写作诗群

1987年诗人西川、陈东东、欧阳江河等在当年的“青春诗会”上明确提出了知识分子写作的概念。 知识分子写作诗群的诗人们认为,诗歌的创作首先是一种对艺术负责的写作态度,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对诗歌语言的精密处理,充分发挥各种写作技术的艺术效果,从而准确地表达诗歌的主题。这是对过于泛滥的平民化诗歌倾向的否定,也是对所谓“正统”诗歌的挑战。 在1990年代里,知识分子写作运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西川、欧阳江河、陈东东、张枣、翟永明、王家新、臧棣、桑克、西渡等一大批优秀的知识分子写作诗人。 与知识分子写作概念相对立的是于坚、韩东的民间写作,1990年代末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之间的对抗趋于激烈,并导致了莫非、树才和谯达摩等另一批诗人选择了第三条道路写作。.

新!!: 新詩和知识分子写作诗群 · 查看更多 »

现实主义

實主義(Réalisme),又可稱作實在主義,認為在人類的認知中,我們對物體之理解與感知,與物體獨立於我們心靈之外的實際存在是一致的。一般定義為關於現實和實際而排斥理想主義。不過,現實主義在博雅人文範疇中可以有很多意思(特别是繪畫、文學和哲學裡)。它還可以用於國際關係。 在藝術上指對自然或當代生活做準確、詳盡和不加修飾的描述。現實主義摒棄理想化的想像,而主張細密觀察事物的外表,依據這個說法,廣義的寫實主義便包含了不同文明中的許多藝術思潮。 在視覺藝術和文學裡,現實主義是一個19世纪的一場運動,起源於法國。 现实主义的艺术运动在欧洲迅速蔓延。 在意大利,现实主义主题由Gioacchino Toma,安东尼奥·罗塔和Giuseppe Pellizza da Volpedo承担,而在米兰,在下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之间,一群年轻的画家将生活在存在主义现实主义的潮流之中,主题是 用现实主义打破思想方案马里奥·巴尔迪。.

新!!: 新詩和现实主义 · 查看更多 »

现代诗

代诗可以指:.

新!!: 新詩和现代诗 · 查看更多 »

现代诗人

代诗人是创作现代诗歌作品的作家。 对于现代诗人来说,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的诗人,现代诗歌一般大都采用自由体裁,诗歌的格律和形式已经不再重要。.

新!!: 新詩和现代诗人 · 查看更多 »

王佐良

王佐良(),中国现代诗人和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 1929年至1934年在武昌文华中学读书,后进清华大学。193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后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助教、讲师。抗战后考取第九届中英庚款公费留学,1947年秋赴牛津大学研究英国文学。于1949年9月建国前夕回国,应聘到北京外国语学院任教授。曾担任北京外国语学院顾问兼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协理事,《外国文学》主编。.

新!!: 新詩和王佐良 · 查看更多 »

灵性诗歌

2001年北京《诗刊》的编辑、蓝色老虎诗歌沙龙等诗人提出了灵性诗歌的写作概念,第二年他们推出了灵性诗歌的创作理论。 灵性诗歌认为,诗歌写作是“灵”和“性”的结合,它们的存在意义在诗歌之上。 灵性诗歌的主要活动空间是哭与空诗歌论坛,其代表诗人有天乐、蓝野、于贞志、周公度、王珍、宋尾、伊人、疼痛等。.

新!!: 新詩和灵性诗歌 · 查看更多 »

現代主義

代主義,從文化的歷史角度來說,是1914年之前的幾十年中,興起的新藝術與文學風格,藝術家為了反抗19世紀末期的陈规旧矩,轉而用一種他們認為感情上更真實的方式,來表現出大家真正的感受與想法。 現代主義以科學為基礎,重視理性與邏輯,實驗探証。其中牛頓的力學理論、達爾文的進化論及弗洛伊德對自我的研究為現代主義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礎。 有些人將20世紀區分為現代時期與後現代時期,有些人則認為它們是同一個大範圍時期的兩個階段。本文章是關於從19世紀末期和20世紀初期發展出來的運動,有關後現代主義的部份請參見相關條目。 現代主義通常包含著集體主義跟個人主義的意識形態,講求集體跟個人功利性與共同體。現代主義也延伸了民族主義跟國際主義的內涵價值。.

新!!: 新詩和現代主義 · 查看更多 »

現代主義新詩

代主義新詩是新詩的一個類型,即中文白話文的。最初稱為現代詩。「現代詩」一詞是由詩人紀弦於1953年2月1日獨力創辦「現代詩季刊社」並發行《現代詩》季刊時,所提出的一種新詩類型。其原意指的是在白话文自由诗的創作形式基礎上,進一步以現代主義精神為創作主題內涵的新詩流派。 1956年1月15日,紀弦與葉泥、鄭愁予、羅行、楊允達、林泠、小英、季紅、林亨泰共九人於台北市民眾團體活動中心舉行「現代派詩人第一屆年會」,宣告「現代派」與現代詩社正式成立。「現代詩」的推廣也自此正式展開。 由於現代詩的推廣初期一度主導了整個詩壇的創作流行風潮,「現代詩」一詞也一度從原本狹義的「現代主義新詩」,進而流行地成為了廣義的「新詩」之同義詞。時至今日,「現代詩」一詞仍因此具有歧義。.

新!!: 新詩和現代主義新詩 · 查看更多 »

現代詩社

代詩社,是台灣二戰後重要現代詩詩社之一。1953年2月1日,紀弦獨力創辦現代詩季刊社,並獨自發行《現代詩》詩刊,強調「主知」的路向。1956年1月15日,紀弦與葉泥、鄭愁予、羅行、楊允達、林泠、季紅、林亨泰等九人於台北市民眾團體活動中心舉行「現代派詩人第一屆年會」,宣告「現代派」與現代詩社正式成立。1962年,現代詩社關閉。.

新!!: 新詩和現代詩社 · 查看更多 »

社会主义

會主義(Socialism)是一系列经济体系,,其特点为、民主控制的生产资料(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这个词也指代与这类体系相关的政治理论。"2.

新!!: 新詩和社会主义 · 查看更多 »

神性写作

性写作作为一种创作的倾向,主要体现在诗歌作品对主观意识中的绝对真理的追求,在诗歌中灵魂的位置是最重要的。 作为反后现代主义写作的创作倾向,神性写作的特点是在写作中表达最理想化的诗歌本质意义,诗歌的内容是精神的最高表现,神性写作往往是照耀和启示性的作品。相比之下,诗歌的写作形式则是次要的。神性写作的对立面是口语写作。 神性写作的代表诗人有海子、骆一禾、戈麦等。.

新!!: 新詩和神性写作 · 查看更多 »

穆旦

旦(),原名查良铮,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与金庸(原名查良鏞)同一家族。中国著名诗人和翻译家,亦是九叶诗派成员之一。 祖父为清末官僚,家中藏书多为查慎行所著。6岁发表习作,11岁考入南开中学并开始诗歌创作,查良铮将“查”姓上下拆分再取同音,得“慕旦”或“穆旦”之名,16岁第一次以“穆旦”为名发表随笔《梦》。1938年2月,在北方高校南迁西南联大过程中,闻一多、曾昭抡、李继桐等教授的带领下,穆旦與兩百多名師生组成“步行团”,历时69天,跨越湘黔滇三省抵达昆明。1942年2月,参加了中国远征军,隨杜聿明的軍隊前往缅甸战场担任翻译,第五军被迫退入野人山,亡命热带雨林,一路上忍受饑餓,最後抵达印度,差点因“饥饿之后的过饱而死去”。 1949年,穆旦由曼谷赴美国留学,在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攻读文学、俄罗斯文学。1949年12月23日,與在芝加哥大學攻讀生物的周與良結婚。1953年回到中國,穆旦的岳父周叔弢是當時天津市的副市長,穆旦回國後擔任南开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1957年,穆旦发表诗歌《九十九家争鸣记》,並進行檢討,1966年,文革开始,穆旦全家被“扫地”到农场接受劳动改造。1968年,穆旦进“牛棚”,夫人周与良也成为“美国特务嫌疑”,被隔离审查。1969年,成为“牛鬼蛇神”的穆旦,曾跑了几十里路去看同为“牛鬼蛇神”的妻子周与良。 1972年,穆旦回到了南开大学,继续埋头于新的翻译及修改以前的译著。1976年7月,因摔倒而引起的股骨颈骨折,忍痛继续從事普希金诗歌翻译和诗作,在医院治疗时突发心脏病去世。死前,穆旦做《冥想》诗:“而如今突然面对坟墓,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四顾,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这才知道我全部的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生活。”史家来新夏说穆旦自美国回中國的二十几年,“几乎没有一天舒心日子,主观的向往和客观的反馈,反差太大,不论做什么样的诠释,穆旦终归是一个悲剧人物。”.

新!!: 新詩和穆旦 · 查看更多 »

笠詩社

詩社是台灣的一個現代詩詩社,成立於1964年6月,由注重台灣現實狀況的一群現代詩人:白萩、陳千武、杜國清、趙天儀、林亨泰、李魁賢、王羨陽、詹冰、錦連、吳瀛濤、黃荷生、古貝、薛柏谷等在《台灣文藝》創刊兩個月後創辦《笠詩刊》(雙週刊),前後網羅了台灣中堅及年輕一代的詩人,詩人逐漸擺脫1950年代現代詩社所過份主張「橫的移植」的西化現象,歌唱自己生存的大地及人民,使現代詩學回歸本土。.

新!!: 新詩和笠詩社 · 查看更多 »

第三代诗群

三代诗群(也称为“新生代诗群”,“新世代”等)是泛指朦胧诗派之后中国出现的一大批新诗诗人。 中国的新诗诗人在1982年之后逐渐脱离了朦胧诗派的影响开始成熟起来,第三代诗人在创作手法上依然部分地继承了朦胧诗的诗风,同时注意引入西方的后现代主义等现代诗歌流派的创作方法,比较起来更加具有诗歌运动的先锋意识和创新精神。 第三代诗歌流派人数十分可观,团体组织数目众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分化出更具体的诗歌流派,如“莽汉主义”、“整体主义”、“非非主义”、“海上诗派”、“他们诗群”等。.

新!!: 新詩和第三代诗群 · 查看更多 »

第三条道路写作

1999年“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之间的矛盾在在平谷县的盘峰诗会上爆发,他们之间的对立使得相当一批数量的诗人转向其他的中立立场,第三条道路写作概念因此提了出来。 1999年12月莫非、树才和谯达摩等在提出了第三条道路写作的诗歌概念之后,出版了《九人诗选》。他们认为,诗歌创作需要一种新的理论来指导个人的写作实践,建立起自由的多元的创作活动,推动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 2002年《第三条道路》诗报创刊,标志着第三条道路写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新!!: 新詩和第三条道路写作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国共内战

二次国共內战發生於1945年至1949年間 ,是中国国民党领导的中华民国国军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之间为争夺中国统治权而进行的内战。 抗日戰爭結束后,摩擦不斷的國共雙方開始在重慶展開談判並召開政治協商會議,然而谈判很快破裂,内战全面爆发。在戰爭初期,國軍一度取得全面優勢,佔領中共所控制的張家口和延安等戰略要地。然而到1947年初,在土地改革等一系列成功政策幫助下,解放军逐步取得戰爭主動權,開始局部反攻以對抗國軍的重點進攻。及至1947年中,在挺進大別山後,中共更完全取得整場戰爭的主動權,戰局至此逆轉。解放軍在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中以摧枯拉朽之勢迅速擊敗國軍,渡過長江,並在控制中国大部分地区後,於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政府则退往臺灣,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相隔台灣海峽对峙,並長期在中國大陸(尤其是福建省)沿海爆發衝突,互有勝負。1979年後,海峽两岸关系才開始缓和,至此兩岸雙方再未發生戰事。迄今,内战戰火虽已停止,然而随着两岸政治情勢的变化,军事紧张局面亦时有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交戰雙方至今從未有正式的停戰協定或和約,因此廣義的來說,目前海峽兩岸仍然處於戰爭狀態。.

新!!: 新詩和第二次国共内战 · 查看更多 »

紀弦

紀弦,原名路逾,字越公,筆名路易士、章容、青空律等,陝西省扶風縣盩厔人,中華民國台灣現代著名詩人。.

新!!: 新詩和紀弦 · 查看更多 »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রবীন্দ্রনাথ ঠাকুর,),孟加拉族人,是一位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反现代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在西方国家,泰戈尔一般被看作是一位诗人,而很少被看做一位哲学家,但在印度这两者往往是相同的。在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对泰戈尔来说,他的诗是他奉献给神的礼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他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他本人被许多印度教徒看作是一个圣人。.

新!!: 新詩和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 查看更多 »

罗门

羅門,本名韓仁存(),瓊崖文昌縣(今海南省文昌市)人。臺灣近代著名詩人,诗歌创作长达四十余年,曾任台湾蓝星诗社社长及中国文艺协会诗创作班主任。多次在台湾、中国大陆、香港、菲律宾、泰国与美国等地举行以诗歌为主题的讲演会。曾获蓝星诗奖、文复会文化荣誉奖、中華民國教育部「诗教奖」、中国时报推荐诗奖、中山文艺奖。「麦坚利堡」诗获菲律宾总统金牌。罗门已被编入中文版的《大美百科全书》和英文版的《世界名诗人辞典》。他也是詩人蓉子的丈夫。.

新!!: 新詩和罗门 · 查看更多 »

网络诗歌

网络诗歌通常是一种以互联网为媒介刊载的一类作品,是网络文学的一个延伸分支。最早的网络诗歌是从1993年3月起,由作家诗阳首次使用电脑大量创作诗歌并通过互联网发表,网络诗歌由此诞生。诗阳也因此成为历史上第一位中国网络诗人。 1994年,诗阳的网络诗歌创作达到高峰,几乎以每天一首的速度发表了数百首原创诗歌,在网络上和各大中文网刊上均出现他发表的作品。诗阳诗歌的大量发表,促使更多的网络诗人不断地出现。1995年诗阳、鲁鸣、亦布、秋之客等诗人创办了首份中文网络诗刊《橄榄树》,诗阳为主编,形成了以该诗刊为核心的网络诗人群,后有马兰、祥子、建云、梦冉、京不特、桑克等加盟。 数年后,网络诗人群开始转向国内发展以寻求更大的网络空间,1999年出现了李元胜担任主编的《界限》,2000年莱耳、桑克的《诗生活》和南人的《诗江湖》等成立,2001年于怀玉成立了《诗歌报》,同时更多的诗歌网站出现,网络诗歌进入诗歌创作的主流时代。.

新!!: 新詩和网络诗歌 · 查看更多 »

美国

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为 United States、America、The States,縮寫为 U.S.A.、U.S.),通稱美國,是由其下轄50个州、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五个自治领土及外岛共同組成的聯邦共和国。美國本土48州和联邦特区位於北美洲中部,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面是加拿大,南部和墨西哥及墨西哥灣接壤,本土位於溫帶、副熱帶地區。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美大陸西北方,東部為加拿大,西隔白令海峽和俄羅斯相望;夏威夷州則是太平洋中部的群島。美國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還擁有多處境外領土和島嶼地區。此外,美國还在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着374個海外軍事基地。 美国拥有982萬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依陆地面積定義为第四大国);同时拥有接近超过3.3億人口,為世界第三人口大国。因为有着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移民,它是世界上民族和文化最多元的國家之一Adams, J.Q.; Strother-Adams, Pearlie (2001).

新!!: 新詩和美国 · 查看更多 »

瘂弦

王慶麟(),筆名,是一位祖籍河南省南陽市的現代詩作家。他在臺灣於1960年代同其他著名詩人崛起。他的作品充滿超現實主義色彩並具有音樂性,經常表現出其悲憫情懷,以及對於生命甜美之讚頌,還有對現代人類生命困境之探索。.

新!!: 新詩和瘂弦 · 查看更多 »

無韻五拍詩

#重定向 无韵诗.

新!!: 新詩和無韻五拍詩 · 查看更多 »

白萩

白萩(;),本名何錦榮,台中市人,畢業於省立臺中商職,台灣詩人。 白萩早期曾受日文教育,初中時受張自英的詩集《黎明集》和《骨髓裡的愛情》啟笛,1952年即投入新詩創作,於臺中《民聲日報‧副刊》投稿。1954年轉向《公論報》上的藍星週刊大量投稿其創作。1955年更以《羅盤》獲得中國文藝協會第一屆新詩獎,與林泠同被冠以「天才詩人」稱號。三年後出版了第一本詩集《蛾之死》。 白萩1956年曾加入紀弦「現代派」,《藍星》詩社,接任《創世紀》編委。1964年白荻與林亨泰等人共同創組笠詩社,發行《笠》雙月刊,與韓日詩人合作,編輯出版《亞洲現代詩集》。曾獲吳三連文藝獎,榮獲臺灣詩獎,臺中市大墩文學獎文學貢獻獎。著有詩集《蛾之死》、《風的薔薇》、《天空象徵》、《白荻詩選》、《香頌》、《詩廣場》、《風吹才感到樹的存在》、《自愛》、《觀測意象》及詩論集《現代詩散論》等多種。 白萩自述其創作歷程可簡單劃分四個階段:《蛾之死》是第一階段;《風的薔薇》是第二階段;《天空象徵》、《香頌》、《詩廣場》是第三階段;《觀測意象》是第四階段。白荻在語言上通過重新鑄造和組合,使讀者思想活脫脫地呈現於文字的結構裡,且不堆疊虛華的文句。因此造就深刻的韻味,想像力緻密,致力探討生命,富悲劇精神。 葉石濤評論:「白萩的詩富獨創性,語言鮮活,他是一位敏銳的詩人。.

新!!: 新詩和白萩 · 查看更多 »

白話文

#重定向 官話白話文.

新!!: 新詩和白話文 · 查看更多 »

白洋淀诗群

白洋淀诗群出现于1970年代末,代表诗人有芒克、多多、根子、方含、林莽、宋海泉等。 白洋淀是当年无数的知青下放点之一,地处河北,离北京较近。因此白洋淀知青点中有相当数量的家庭背景优越能够接触西方文学作品的高干子弟知青。他们自发地组织民间诗歌文学活动,逐渐形成了白洋淀诗群。 白洋淀诗群的代表诗人芒克与北岛等创办了民刊《今天》,白洋淀诗在整体上群属于朦胧派诗群。.

新!!: 新詩和白洋淀诗群 · 查看更多 »

节奏

节奏(Rhythm)是一种以一定速度的快慢的节拍,主要是运用速度上的快慢和音调上的高低把它们组合到一起。例如,2/2拍就是强/弱,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嘭恰”,那么3/4拍是强/弱/弱,也就是“嘭恰恰”,我们常听到的圆舞曲大部分就都是3/4拍的了,4/4拍是强/弱/渐强/渐弱。节奏可以独立被欣赏,例如锣鼓演奏。节奏也可以成为旋律音乐的骨架。 節奏的組成: 1.模式的規則與不規則 2.聲音的長短 3.聲音的強弱 4.聲音的有無.

新!!: 新詩和节奏 · 查看更多 »

莫那能

列雅弗斯·莫那能(Malieyafusi Monaneng,),臺灣原住民排灣族詩人,臺東縣達仁鄉人,世稱莫那能,曾用漢名曾舜旺,臺東縣立大武國民中學畢業。長期主張台灣原住民也是中國人,主張兩岸統一所帶來的兩岸和平對臺灣原住民最有利。.

新!!: 新詩和莫那能 · 查看更多 »

莱纳·玛利亚·里尔克

莱纳·玛利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是一位重要的德语诗人,除了创作德语诗歌外还撰写小说、剧本以及一些杂文和法语诗歌,其书信集也是里尔克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19世纪末的诗歌裁体和风格以及欧洲颓废派文学都有深厚的影响。.

新!!: 新詩和莱纳·玛利亚·里尔克 · 查看更多 »

莽汉主义

莽汉主义由李亚伟、万夏等于1984年成立,是一种以反传统文化为特征的诗歌流派。 莽汉主义抛弃风雅,主张对生命意义的还原,反对以诗歌的方式对世界进行主观的美化,莽汉主义的代表人物有李亚伟,万夏,胡冬,马松等。 1986年莽汉主义作为诗歌团体组织终止了活动而宣告解散。.

新!!: 新詩和莽汉主义 · 查看更多 »

鍾鼎文

鍾鼎文(),台灣詩人,安徽省舒城縣人,與覃子豪及紀弦並稱為台灣現代詩「三老」。.

新!!: 新詩和鍾鼎文 · 查看更多 »

荒诞主义

2001年底祁国等成立荒诞主义诗歌实验小组,并于2002年开设了《荒诞诗工厂》,荒诞主义诗派诞生。 荒诞主义的代表诗人有祁国、飞沙、远村等。.

新!!: 新詩和荒诞主义 · 查看更多 »

非非主义

1986年周伦佑、蓝马、杨黎等人在四川创立了非非主义诗歌创作理论以及一系列非非主义的写作原则,《非非》诗歌杂志创刊,《非非》早期的主要作者有周伦佑、蓝马、杨黎、尚仲敏、何小竹、梁晓明、余刚、敬晓东、李亚伟、刘涛、孟浪等人。非非主义理论和诗歌作品在《非非》杂志和《非非评论》报刊载。 非非主义提倡对语言的作用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实验的方式将其符号意义之外的功能还原,在诗歌中实现各种前文化探索。《非非》杂志一共出版了9卷,每卷30万字至40万字不等。 20世纪1990年代以后,周伦佑等在复刊后的《非非》上提出“红色写作”概念,非非主义进入所谓的“后非非”阶段。.

新!!: 新詩和非非主义 · 查看更多 »

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法語:Expressionnisme)是20世纪初流行于法国、德国、奥地利、北欧和俄罗斯的文学和艺术流派。1901年法国画家朱利安·奥古斯特·埃尔韦为表明自己绘画有别于印象派而首次使用此词。后德国画家也在章法、技巧、线条、色彩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大胆地“创新”,逐渐形成了派别。后来发展到音乐、電影、建筑、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 表现主义是艺术家通过作品着重表现内心的情感,而忽视对描写对象形式的摹写,因此往往表现为对现实扭曲和抽象化。这个做法尤其用来表达恐惧的情感——欢快的表现主义作品很少见。从这个定义上来说马蒂斯·格吕内瓦尔德与格雷考的作品也可以说是表现主义的,但是一般来说表现主义仅限于20世纪的作品。.

新!!: 新詩和表现主义 · 查看更多 »

覃子豪

覃子豪(),譜名天才,学名覃基。现代派诗人,诗歌评论家。.

新!!: 新詩和覃子豪 · 查看更多 »

許俊雅

許俊雅(),台灣台南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現任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研究領域為臺灣文學、國文教材教法、兩岸文學。曾任臺灣師範大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祕書兼推廣組組長、荷蘭萊頓大學訪問學人、復旦大學客座教授、臺北教育大學兼任教授、國立編譯館國中國文教科書編撰委員、臺北縣志藝文志撰述委員、教育部國文課綱委員、學術獎評審委員、國家文藝獎評審委員及臺灣筆會、巫永福基金會監事、董事等。長期致力於臺灣文學史料的蒐集整理及研究,並開拓出臺灣賦學、詞學及日治翻譯文學等領域,並主編多部文學相關典籍。.

新!!: 新詩和許俊雅 · 查看更多 »

象征主义

象徵主义(Symbolism),是约1885-1910年间欧洲文学和视觉艺术领域一场颇有影响的运动。象徵主义摒弃客观性,偏爱主观性,背弃对现实的直接再现,偏爱现实的多方面的综合,旨在通过多义的、但却是强而有力的象徵来暗示各种思想。象徵主义把宗教神秘主義与反正常和色情的兴趣结合起来,把对所谓“原始性”的兴趣与复杂微妙的颓废崇拜结合起来。与这场运动有关的艺术家是法国的奥迪隆·雷东、居斯塔夫·莫羅和皮耶·皮維斯·德·夏凡納,奧地利的古斯塔夫·克林姆,比利时的,荷蘭的等。 中国的象徵主义艺术家有诗人李金髮。.

新!!: 新詩和象征主义 · 查看更多 »

鲁迅

鲁迅,本名周树人,原名樟寿,字豫才、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聞名於世,浙江绍兴人,為中国的近代著名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开山巨匠,在西方世界享有盛誉的中国近代文学家、思想家。鲁迅的主要成就包括杂文、短中篇小说、文学、思想和社会评论、学术著作、自然科学著作、古代典籍校勘与研究、散文、现代散文诗、旧体诗、外国文学与学术翻译作品和木刻版画的研究,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新!!: 新詩和鲁迅 · 查看更多 »

賴和

賴和(),台灣彰化人。原名賴河。本職是醫生,但是卻在文學領域留下盛名,尤其是他的詩作,被公認是台灣最有代表性的民族詩人。賴和不但是台灣日治時期重要的作家,同時也是台灣1930年代作家所公認的文壇領袖,曾經催生、主編過《台灣民報》的文藝欄。由於他提攜後進不遺餘力,因此他的同輩楊守愚說他是「台灣新文藝園地的開墾者」與「台灣小說界的褓母」,並在「光復慶祝後二日」一文中讚揚他為「台灣的魯迅」。曾經主編新潮文庫的醫生文人林衡哲,則尊稱賴和為「台灣現代文學之父」。.

新!!: 新詩和賴和 · 查看更多 »

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Surréalisme)是在法国開始的文化運動,直接地源于达达主义,於1920年至1930年間盛行於歐洲文學及藝術界中。其理论背景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帕格森的直觉主义。强调直觉和下意识。给传统对艺术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响。也常被稱為超現實主義運動。或簡稱為超現實。 人們對這場超現實主義運動瞭解得最多的是超現實主義的視覺藝術作品和超現實主義文學作品。藝術家將作品畫的像照片一樣,製造出讓人感到不舒服,覺得不合邏輯的意象,在作品中把日常的東西變為怪異的生物,還發明了許多利用無意識去表達自我的畫畫技法。 超现实主义源于达达主义运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最主要的文化活动中心在巴黎。1920年以后超现实主义运动蔓延至各个领域,最终影响全球多个国家及语言的视觉艺术,文学,电源和音乐,乃至政治思想及政策实施,哲学及社会学理论。.

新!!: 新詩和超现实主义 · 查看更多 »

胡適

胡適,原名嗣穈,行名洪骍,字希彊,后改名適,字適之,笔名天风、藏晖、铁儿等。安徽绩溪上庄村人(生于上海浦东川沙),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曾担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長、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私立南开大学校董会董事等職。胡适興趣廣泛,著述豐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紅學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主張少談主義,主張先疑後信,主張科學佐證,盡信書不如無書。.

新!!: 新詩和胡適 · 查看更多 »

郭沫若

郭沫若(),幼名文豹,原名開貞,字鼎堂,號尚武,四川省乐山县客家人。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诗人,同时,还是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学者、社会活动家,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郭沫若著述颇丰,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國唯物史观史學的先鋒、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以后,曾任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文联首任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

新!!: 新詩和郭沫若 · 查看更多 »

郑振铎

郑振铎(),生于浙江温州,原籍福建长乐。作家,文学史家,著名学者,字西谛,书斋用“玄览堂”的名号,有幽芳阁主、纫秋馆主、纫秋、幼舫、友荒、宾芬、郭源新等多个笔名,是中国民主促进会发起人之一。.

新!!: 新詩和郑振铎 · 查看更多 »

舒婷

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女诗人,朦胧诗派代表人物。她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人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 舒婷出生于福建龍海石码镇,祖籍泉州,从小随父母定居于厦门,长期定居鼓浪屿。 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现任福建省文联副主席、厦门市文联主席。.

新!!: 新詩和舒婷 · 查看更多 »

闻一多

闻一多(),本名闻家骅,字友三,是一位生于湖北黄冈浠水的诗人、学者、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者。因家传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新!!: 新詩和闻一多 · 查看更多 »

蓝星诗社

藍星詩社是余光中等於1954年3月成立的台灣現代詩歌文學團體,並逐漸形成了藍星詩群詩歌流派。蓝星诗群诗歌流派的代表诗人有余光中、覃子豪、鍾鼎文、罗门、蓉子、敻虹等。 蓝星诗群的诗人以发展个性、提倡中國文化等为写作宗旨,並強調「縱的繼承」,與現代詩社的「橫的移植」互相抗衡,以诗歌来体现出生活态度和--对现实的艺术价值观念。蓝星诗社的成立,对台湾的诗歌文学运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蓝星诗社出版了《蓝星诗刊》、《蓝星诗页》、《蓝星年刊》、《蓝星季刊》等诗刊。1999年3月31日,「藍星詩學季刊社」出版的《淡藍為美:藍星詩學》季刊創刊,為《藍星季刊》之復刊。.

新!!: 新詩和蓝星诗社 · 查看更多 »

鄭愁予

鄭愁予(),本名鄭文韜,是一位出生於山東省濟南市的中國台灣現代詩詩人。16歲自費出版了第一本詩集《草鞋與筏子》,隨後出版《窗外的女奴》、《衣缽》、《雪的可能》、《燕人行》、《寂寞的人坐著看花》等多部詩集。在大眾間以《錯誤》一詩中「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的名句廣為流傳,一些詩作也被改編為樂曲傳唱。.

新!!: 新詩和鄭愁予 · 查看更多 »

臧克家

臧克家,山东诸城人,中国现代诗人。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孙荃、何嘉。中国民主同盟成员。第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八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常委。評價古詩詞很有韻致。.

新!!: 新詩和臧克家 · 查看更多 »

陳千武

陳武雄(),筆名桓夫、陳千武,是一位生於臺灣南投縣名間鄉的詩人,為笠詩社發起人,曾任台灣筆會會長、臺中市立文化中心主任。杜國清是其內弟。 簡要生平: 幼年就讀名間鄉皮子寮公學校,後來轉到南投小學,於1935年3月畢業。4月考入臺中一中。1940年5月因反對改日本姓政策並警告同學不可改姓,而遭監禁月餘。因此在1941年3月畢業時,操行成績被打丁等,不得升學。1942年被徵召為「台灣特別志願兵」,1943年9月被派往南洋,到過東帝汶、爪哇。1945年日本投降後,受英軍約束於雅加達、新加坡的集中營。1946年7月回到台灣,12月考入台中縣豐原大甲林區管理處,擔任人事工作。1947年1月與許貞子結婚。1964年6月參與成立「笠」詩社,曾主編詩刊。1967年11月當選「中國新詩學會」理事。1973年2月調任台中市政府庶務股長。1976年10月協助台中創立市立文化中心,12月擔任文化中心主任。1978年4月獲台灣文藝作家協會頒發文化獎。1980年4月獲頒「洪醒夫小說獎」。1985年1月獲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頒發銀盤獎;4月以短篇小說作品獲得「洪醒夫小說獎」。同年,因新建台中市立文化中心落成,原中心改為博物館「文英館」,改任文英館館長。1987年6月1日自公務退休,專事寫作。1989年2月任台灣筆會第二任會長。1992年4月獲國家文藝第一屆翻譯成就獎。1994年4月獲日本翻譯協會頒給創作特別功勞獎。1997年5月獲台中市政府頒發大墩文學貢獻獎。1999年5月獲台灣文藝作家協會頒給「亞洲詩人文學功勞獎」。2000年8月4日在台南「鹽分地帶文藝營」,獲陳 水扁總統頒發「資深台灣文學家成就獎」。2002年9月20日月獲「國家文藝獎」文學類獎項,在台北.紅樓接受總統頒獎。.

新!!: 新詩和陳千武 · 查看更多 »

陳虛谷

陳虛谷,原名陳滿盈,筆名:一村、依菊、醉芬。彰化和美出身。日本明治大學畢業,是日治時期台灣文化協會的重要成員。1932年《台灣新民報》創刊,他與林攀龍、賴和、謝星樓等人出任編輯委員,負責學藝部。有小說、新詩、漢詩作品傳世,著有詩集《虛谷詩集》、《陳虛谷選集》、《陳虛谷作品集》等。.

新!!: 新詩和陳虛谷 · 查看更多 »

陈独秀

(),安徽省怀宁县十里铺(今属安庆市)人。字仲甫,家谱名庆同,科举名--生,留学日本时名由己,办《安徽俗话报》时名三爱,辛亥革命后始名陈独秀,办《每周评论》时名只眼,号实庵。中国近现代的思想家、政治活动家、语言学家,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及首任总书记,中国托派的精神领袖。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创办了著名白话文刊物《新青年》,也是五四运动的精神领袖。 1921年作为总书记的他,反对中国共产党接受共产国际的大量金钱和鸦片(代替货币以方便在中国南方变现)援助,但反对无效。他于1927年7月被共产国际剥夺中共党内领导职务。1929年因中东路事件中苏正在中国东北开战,他反对当时中共提出的“武装保卫苏联”的口号,被中共中央开除党籍。之后,陈独秀的政治思想开始向托洛茨基主义靠拢,对斯大林主义进行了批判,并于1931年主持建立托派组织“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

新!!: 新詩和陈独秀 · 查看更多 »

陈梦家

陳夢家(),筆名陳漫哉,祖籍浙江上虞,生於江蘇南京。新月派詩人,考古學家,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共建政后被定为右派,饱受虐待,文革初期自杀身亡。.

新!!: 新詩和陈梦家 · 查看更多 »

林央敏

林央敏,(1955年12月19日-),臺灣嘉義縣太保市人,知名詩人。畢業於省立嘉義師專、輔仁大學中文系。畢業後,曾任國小教師、台語文推展協會會長等。現任靜宜大學中文系擔任台灣文學、中國文學講師。台灣台語文學理論的建構者,也是倡導台灣民族運動的推動者。.

新!!: 新詩和林央敏 · 查看更多 »

林泠

林泠,,原名胡雲裳,广东开平人。出生於四川。北一女中,1958年台湾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获得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化學博士学位。 林泠具有化學專業,歷任美國化學界資深研發主管,並受聘美國衛生總署為全美醫藥研究方案評審。她也是在台湾诗坛上重要的女诗人,其创作手法独特,体裁秀丽自然,诗风婉约优美。其詩作曾入選台灣中學的中文教科書。.

新!!: 新詩和林泠 · 查看更多 »

李魁賢

臺灣詩人、文化評論人、翻譯家。1937年生,1953 年開始發表詩作 。 現任世界詩人運動組織(Movimiento Poetas del Mundo)副會長。曾任台灣筆會會長,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詩被譯成各種語文在日本、韓國、加拿大、紐西蘭、荷蘭、南斯拉夫、羅馬尼亞、印度、希臘、美國、西班牙、巴西、蒙古、俄羅斯、立陶宛、古巴、智利、尼加拉瓜、孟加拉、馬其頓、土耳其、波蘭、塞爾維亞、葡萄牙、馬來西亞、義大利、阿爾巴尼亞,等國發表。 在2001年、2003年、2006年三度獲印度國際詩人協會推薦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 *「支持調降文言文比例,強化台灣新文學教材」共同發起人.

新!!: 新詩和李魁賢 · 查看更多 »

李金髮

李金髮()原名李淑良,又名李权兴,笔名金髮,中国第一位现代主义诗人、雕塑家、艺术教育家和中华民国外交官。.

新!!: 新詩和李金髮 · 查看更多 »

格律

格律,指韻文在创作时的格式、音律等方面所应遵守的准则。中国古代近体诗、词在格律上要求严格,其他如古体诗、现代诗歌、欧化诗歌等没有确定的、严格的格律要求。.

新!!: 新詩和格律 · 查看更多 »

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书面上用于标明句读和语气的符号。“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 西方的標點符號在16世紀主要有朗誦學派和句法學派兩個學派,主要是由古典時期希臘文和拉丁文演變而來,在17世紀後進入穩定階段。俄文的標點是依希臘文而來,到了18世紀採用西歐的標點方法。 中國古籍印刷中罕有標點符號,然近人管錫華研究指出古代中文標點符號發達,近代自歐美舶來了數種標點,與固有符號糅合,漸成今式。日本在8世紀時,使用返點和訓點作為標點系統。.

新!!: 新詩和标点符号 · 查看更多 »

梁宗岱

梁宗岱(),广东新会人,中国现代诗人、翻译家、文学评论家。所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被余光中誉为“最佳翻译”。.

新!!: 新詩和梁宗岱 · 查看更多 »

楊守愚

楊守愚(),本名楊松茂,彰化人,臺灣新文學作家,筆名守愚、村老、洋、翔、Y生、靜香軒主人、瘦鶴、慕、曙人、睦生等,為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學作家中,筆名最多的一位。 楊守愚身兼日治時期新文學作家與漢詩詩人雙重身份,其學養過程包含臺灣傳統書房的儒家漢學基礎,與日本引進的新式教育知識系統,在知識份子分層上,屬乙未割臺世代。.

新!!: 新詩和楊守愚 · 查看更多 »

民间写作

民间写作的概念是1990年代里作为与“知识分子写作”对抗的概念而提出来的,代表着一类与知识分子写作创作实践完全不同的诗歌写作方法。 民间写作的诗人们认为,写作应该在口语化的基础上发挥常用的不受任何规范约束的语言的、甚至是地方方言的优势,描述直接的生活经验和客观的原生存在。对于民间写作诗人们来说,民间写作是口语化的写作,是对现代诗歌中原有的那些理论体系结构的否定。 民间写作代表诗人有于坚、韩东、伊沙、徐江、侯马等。 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的对立,也导致了第三条道路写作诗群的出现。.

新!!: 新詩和民间写作 · 查看更多 »

民歌

民歌或民谣可以指:.

新!!: 新詩和民歌 · 查看更多 »

汉园三诗人

汉园三诗人是指中国现代派诗群中三位杰出的现代主义代表诗人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 中国现代派诗群于1932年开始逐渐形成,1935年孙作云发表文章正式提出了现代派的概念。1936年卞之琳、何其芳和李广田出版了合集《汉园集》,收有卞之琳的《数行集》、李广田的《行云集》以及何其芳的《燕泥集》。 因此卞之琳、何其芳和李广田也被称为“汉园三诗人”。从诗歌流派分类上看,汉园三诗人属于中国现代派诗群。.

新!!: 新詩和汉园三诗人 · 查看更多 »

沃尔特·惠特曼

華特·惠特曼(Walt Whitman,),美國詩人、散文家、新聞工作者及人文主義者。他身處於超驗主義與現實主義間的變革時期,著作兼併了二者的文風。惠特曼是美國文壇中最偉大的詩人之一,有自由詩之父的美譽Reynolds, 314。他的文作在当时實具爭議性,尤其是他的著名詩集《草葉集》,曾因其對性的大膽描述而被歸為淫穢。 出生於長島,惠特曼除了文學創作之外,也從事記者、教師、政府文書等職,並曾於美國內戰期間志願擔任護士。他也曾在創作生涯初期發行過禁酒小說《富蘭克林·伊凡》 (1842)。惠特曼的重要著作《草葉集》則是於1855年自費出版,嘗試著讓普羅大眾接觸美國史詩,直至1892年逝世之前仍不斷增著、刪修該著作。在晚年的一次中風後,他遷居至新澤西州的肯頓,病情並在當地持續惡化。惠特曼以72歲高齡辭世,他的葬禮隨後以公開方式舉行,出席者眾多、景象壯觀Loving, 480Reynolds, 589。 惠特曼的性向和他的詩作一樣,常是眾人議論的對象。儘管傳記作家不斷為其性向爭辯,在愛慕與情感面,惠特曼通常被視為同性戀或雙性戀者Buckham, Luke.

新!!: 新詩和沃尔特·惠特曼 · 查看更多 »

洛夫

洛夫可以指:.

新!!: 新詩和洛夫 · 查看更多 »

湖畔诗派

应修人、汪静之、潘漠华和冯雪峰于1922年3月在杭州成立湖畔诗社,被称为中国的湖畔派诗人。 湖畔派原指19世纪英国的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三位浪漫主义诗人所形成的诗歌流派。中国的湖畔派诗人的诗歌与英国的浪漫主义湖畔派诗人的作品在风格上有相似之处,其最有特色的是歌颂爱情的诗歌。 湖畔诗社于1922年出版了《湖畔》和《春的歌集》的诗歌合集,在此之后有魏金枝、谢旦如、楼建南等诗人加入诗社。.

新!!: 新詩和湖畔诗派 · 查看更多 »

漢語

#重定向 汉语.

新!!: 新詩和漢語 · 查看更多 »

朦胧诗

朦朧詩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争议最多、影响最大、最深远的诗歌流派。所谓朦胧诗,即以内在精神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象感发的艺术策略和方式来隐示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义莫明等特征。 朦朧派詩歌普遍使用以意象表達思想內容的手法,反映對社會和人性的追求和反思。主流观点认为,朦朧詩是個人主義對文化單一與平均化現象的反思。朦胧诗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朦胧诗派的诗人,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面对理想破灭的迷茫现实,既有信念失衡、欲超越现实而无法超越的无奈,又有引导社会的激情,采用现代主义的艺术思路、感觉方式和传达技巧来作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的朦胧抒情。 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主要有北島、顧城、江河、楊煉和舒婷。由于1978年12月创办于北京的诗刊《今天》的影响,朦胧派又称“今天派”。.

新!!: 新詩和朦胧诗 · 查看更多 »

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是发端于20世纪的艺术思潮,最早出现于1908年,意大利作曲家弗鲁奇奥·布索尼的著作《新音乐审美概论》被看作未来主义的雏形。未来主义思潮主要产生和发展于意大利一国,却也对其他国家产生了影响,俄罗斯尤为明显。.

新!!: 新詩和未来主义 · 查看更多 »

朱自清

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原籍浙江紹興,生于江蘇東海,長大于江蘇揚州,故稱“我是揚州人”。他畢業於國立北京大學,曾任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系主任。 朱自清是近代中國著名詩人、散文家、學者,其著作合編為《朱自清全集》。.

新!!: 新詩和朱自清 · 查看更多 »

朱湘

朱湘(1904年-1933年12月5日),字子沅,中國現代詩人,新月派重要作家。 安徽太湖人,生於湖南沅陵。清華大學畢業,在校時參加文學研究會,開始新詩創作。 1927年留學美國,就讀於勞倫斯大學,學習西洋文學。因個性直率、自尊強烈,不能容忍白人教授、同學歧視,後轉學至芝加哥大學,又轉俄亥俄大學。 1930年回國任安徽大學(現安徽師範大學)英文文學系主任,1932年因與校方有衝突而辭職,從此他以寫作賣文為生。 由於他個性孤傲,長期失業,又患上脑充血病,最終在上海往南京的渡輪上投江自殺,死時年僅29歲。.

新!!: 新詩和朱湘 · 查看更多 »

戴望舒

戴望舒(),浙江杭州人,中国近代诗人、翻译家。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

新!!: 新詩和戴望舒 · 查看更多 »

浪漫主义

浪漫主義(Romantik;Romantisme;Romanticism)是開始於18世紀德國的藝術、文學及文化運動,發生於1790年工業革命開始的前後。浪漫主義注重以強烈的情感作為美學經驗的來源,並且開始強調如不安及驚恐等情緒,以及人在遭遇到大自然的壯麗時所表現出的敬畏。浪漫主義是對於啟蒙時代以來的貴族和專制政治文化的顛覆,以藝術和文學反抗對於自然的人為理性化。浪漫主義重視民間藝術、自然以及傳統,主張一個根基於自然的知識論,以自然的環境來解釋人類的活動,包括了語言、傳統、習俗。浪漫主義受到了啟蒙運動的理念影響,也吸收了中世紀文化復古的藝術成分。 法國大革命和工業革命裡發生的事件和其背後的意識形態也影響了浪漫主義運動。浪漫主義致力於宣揚那些在他們看來被忽略了的英雄個人所達成的成就,它正當化了個人的藝術想像力,並將其作為最重要的美學權威之一,突破了對於藝術的傳統定義。浪漫主義對於歷史和自然題材的強烈訴諸,便是形成這種理念的基礎。.

新!!: 新詩和浪漫主义 · 查看更多 »

海上诗派

海上诗派是孟浪、王寅、陈东东、刘漫流等在上海成立的現代主義新詩流派。 海上诗派一词的由来是“上海”的倒置,即“海上”。其用意是暗示一种对孤独的诗性表达。 海上诗派的诗歌作品集有《海上》、《大陆》、《城市的孩子》、《广场》、《作品》等。.

新!!: 新詩和海上诗派 · 查看更多 »

新乡土诗派

“新乡土诗派”运动是1987年由江堤、彭国梁、陈惠芳等湖南诗人发起的诗歌运动。 新乡土诗派在描写风土人情艺术手法的基础之上,以家园乡土文化为诗歌的精神源泉,创立了自己的诗歌风格。 在新乡土诗歌运动的十多年历史中,他们出版了《世纪末的田园》、《家园守望者》、《新乡土诗派作品选》等新乡土诗派的诗歌刊物和作品,以及各种个人诗歌作品专集。.

新!!: 新詩和新乡土诗派 · 查看更多 »

新现代主义诗群

新现代主义诗群,也称为现代派诗群,源自于1953年由纪弦所创办的《现代诗》季刊。 《现代诗》成立之后,形成了有郑愁予、羊令野、杨唤、林泠、季紅、元思等参加的诗人群,在这个基础之上,纪弦提出了现代派的自由诗运动口号,并大力推动新现代主义诗歌运动的发展。強調知性、排斥情緒的告白,更強調「橫的移植」,以「領導新詩在革命,推行新詩的現代化」 為職志。 新现代主义是1930年代的中国现代派诗群的延续,同时也标志着台湾现代诗歌运动的崛起。.

新!!: 新詩和新现代主义诗群 · 查看更多 »

新青年

《新青年》是在1910年代末期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是五四运动,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16开,每月一号,每6号为一卷。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由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尹默、刘半农以及鲁迅轮流编辑。自1918年后,该刊物改为同人刊物,不接受来稿。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俄国十月革命后,《新青年》又成为宣传共产主义的刊物之一,后期成为中共早期的宣传刊物。.

新!!: 新詩和新青年 · 查看更多 »

新边塞诗派

新边塞诗派诗歌出现于1980年代,新边塞诗派诗歌的形成是以《绿风》诗刊为刊载媒介发表诗歌的诗人群不断壮大的结果。 新边塞诗派以诗歌作品描述新边塞风情,歌颂西部精神为主,其代表人物是昌耀、杨牧、周涛、章德益等现代诗人。.

新!!: 新詩和新边塞诗派 · 查看更多 »

新月社

新月社是由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等人于1923年创建的文学团体,1926年起徐志摩在《晨报副刊》上创办了《诗镌》、《剧刊》,1927年新月书店在上海成立,1928年3月由徐志摩、罗隆基、胡适、梁实秋等创立了《新月》月刊。新月社名称以泰戈尔的散文诗《新月集》(Crescent Moon)命名。 新月社的成立,造就了一批著重现代格律诗的新月派诗人,对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月派在提倡现代诗歌格律化的同时,强调对诗歌语言词汇的运用,在诗歌创作中体现文学美的意境,因此新月派也称为新格律诗派。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飞机失事遇难,不久《新月》杂志停刊,新月社解散。.

新!!: 新詩和新月社 · 查看更多 »

新文學運動

新文學運動,又稱文學革命、白話文運動,是中國的一場文學與語文的改革運動,由作家及學者在1910年代後期發起。.

新!!: 新詩和新文學運動 · 查看更多 »

文学研究会

文學研究會是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的一個作家組織。.

新!!: 新詩和文学研究会 · 查看更多 »

文学改良刍议

胡適于1917年1月1日发表于《新青年》第2卷第5号的一篇文章,提倡改良中国文学。當時他還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生,後來唐德剛在《胡適雜憶》中透露,胡適當時寫那篇文章,原是在美國主編的《留學生季報》用的,只是抄了一份給陳獨秀主持的《新青年》。想不到卻因此造成中國的新文學運動。 提出當時文學的“八個主張”: 1917年:〈文學改良芻議〉(八事).

新!!: 新詩和文学改良刍议 · 查看更多 »

文學革命論

《文學革命論》是繼胡適提出《文學改良芻議》後,陳獨秀在1917年二月號的《新青年》雜誌上發表的文章,主要提倡內容上的改革。.

新!!: 新詩和文學革命論 · 查看更多 »

文化大革命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通称文化大革命,简称文革,是一场於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内所发生的政治運動。文革是由時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的毛澤東與中央文化革命小組,自上而下動員成千上萬紅衛兵在中國大陸進行全方位发动的階級鬥爭。在此期間以四大指導原則為藉口,普及的批鬥、抄家、告密等行为文化,使中國傳統文化與道德淪亡,整体经济受严重影响,受害人數以千萬計,亦有數不清的文物在1966年6月1日的破四旧中慘遭红卫兵的蹂躪。時任國家主席劉少奇、十大元帥的彭德懷和賀龍等領導人被迫害致死,鄧小平、陳雲等黨內高層亦在此期間被下放。 1981年,这场运动遭到《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中共官方公開全盘否定。因其时间长达十年之久,故也随后被称为“十年动乱”或“十年浩劫”。这场运动当时也影響了阿爾巴尼亞、北韓、法國、埃塞俄比亞和智利等世界上一系列左翼勢力強大的地區。 广义上,一般認為文革正式開始於1966年5月16日「五一六通知」出台,是毛澤東在1958年前后的三面紅旗的挫敗後、以及在反蘇修、反美帝等口號的情况下,以革命名義攻擊溫和派(當時衊稱走資派)並重回黨核心的嘗試,並在日後一兩年達到高潮,右派人物的影響力則多遭到剝奪,而當權派亦有內鬥,並導致了原定接班人林彪的死亡。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文革结束及經過包括粉碎四人帮等一連串政治鬥爭后,中共中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领导核心人物,并推动了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和改革开放,逐渐消减毛泽东时代的极左派色彩;也由於藉毛澤東權勢推動文革的極左派多被整肅,使中國社會經濟復苏并順利地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場經濟。不過為了確保共產黨治理的一致性,文革平反後中共認為改革開放是完成对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并认为改革开放後中國直接步入长期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籍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詞來擋駕路線變動。其允許資本再度开始活躍的做法,也令中國經濟回到了發展軌道上,讓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成為可能。1981年6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当局针对1966年至1976年文革阶段给予的立场和态度是,将其定性為「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造成全面而嚴重的危害」。至今,文化大革命在中国大陆地区仍然具有极大的争议性,中国官方和自由派人士认为文化大革命是错误的,自由派人士甚至认为毛泽东要对此负主要责任。但极左派仍支持文化大革命的“正当性”,认为邓小平等“走资派”成功篡夺了党和国家权力,建立起了修正主义国家。.

新!!: 新詩和文化大革命 · 查看更多 »

文言詩

#重定向 舊體詩.

新!!: 新詩和文言詩 · 查看更多 »

撒娇派

1985年京不特和默默在上海成立了撒娇诗社,出版《撒娇》诗刊。第二年《华夏诗报》刊出评论《撒娇的与并不撒娇的》引起全国范围的有关“撒娇”的讨论。 所谓的“撒娇”,是诗人选择的在客观环境不允许时所采取的一种表达自己的诗歌手段。 撒娇派的代表诗人有京不特、默默、孟浪和胡同等。 2004年撒娇诗院在上海由默默等人创立,《撒娇》诗刊复刊。.

新!!: 新詩和撒娇派 · 查看更多 »

散文

散文是一種文學形式,與之相對的稱為韻文或詩文。散文可分為廣義與狹義的解釋,其中,廣義散文最容易辨識與定義的方式,是“松散”的結構。也就是說,扣除其它文学形式重叠部分,運用普通語法結構,不講究音韻,不講究排比,沒有任何束縛及限制的文字梳理方式,都可稱為散文。除此,狹義散文是單指文學範疇內,結構鬆散之非韻文作品。文學專指的散文,歷代作品有著各時代不同流变的脉络,而正因為鬆散帶來的自由,散文作品表達出的思想通常有著丰富与圆满的特色。。.

新!!: 新詩和散文 · 查看更多 »

散文詩

散文詩(prose poetry或prose verse,poème en prose)是不分行的詩體,形式上有如散文,卻著重詩的美感,起源於法國,流行於19世紀後期及20世紀初期。散文詩也傳入中國,稱為分段詩。.

新!!: 新詩和散文詩 · 查看更多 »

整体主义

整体主义作为诗歌流派由石光华、宋渠、宋炜和杨远宏等诗人于1984年成立。 整体主义诗歌创作方法认为人的本质意义在于存在和整体的关联之中,只有整体才是有意义的存在实体,诗歌的创作是将整体主义思想运用到诗歌文学实践中去。 作为整体主义的成员,宋渠、宋炜以创作诗歌为主,石光华、杨远宏除了创作诗歌之外也从事整体主义的理论研究和宣传。 1989年之后,整体主义的活动逐渐停止。.

新!!: 新詩和整体主义 · 查看更多 »

普通话

普通话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認定的现代标准汉语。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普通話與漢族人口佔比最高的官話方言區最為類似,“普通话”中的“普通”二字是指“普遍”和“共通”的意思。 1923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五次会议决定基于现代中国北方官话的白话文语法和北京话语音制定標準化漢語,稱為中華民國國語。1932年经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国音常用字汇》后,被采纳为中国的官方语言。作为联合国六种官方工作语言之一,成为国际人士学习中文的主要参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将“国语”改称为“普通话”。“普通话”的称呼后来也使用于港澳地区,中華民國則继续使用“国语”称呼,在海外华人地区则称为“标准华语”。当前“国语”一词在中国大陆主要是在网络中使用,影视节目中多以“国语版”指代现代标准汉语版本的电影、动画作品。.

新!!: 新詩和普通话 · 查看更多 »

70后诗人

1990年代中后叶诗坛上开始出现一批1970年代出生的诗人,后来被人们泛称为70后诗人或70后诗群。 1996年《黑蓝》民刊在南京成立,陈卫等在《黑蓝》上发表文章提出了70后的概念。1999年《70年代》诗报在陕西问世。2000年《诗歌与人》和《诗文本》开始广泛宣传70后的诗歌群体以及作品。 从此,70后作为一个完整的诗群被学术界接受并迅速地在诗界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2000年和2001年《诗歌与人》和其他出版机构推出了“中国70年代出生的诗人诗歌展”和《70后诗人诗选》等作品。 70后诗群的代表诗人有黄礼孩、孙磊、胡续冬、李建春、张杰、冷霜、朵渔、吕叶、廖伟棠、康城等。.

新!!: 新詩和70后诗人 · 查看更多 »

80后诗人

80后诗人是指出生于1980年代的诗人,这个概念从2002年起开始被学术界接受。 2003年,80后诗人的专号在《诗选刊》上登出,《海峡 (月刊)》也用了8期的篇幅刊载80后诗歌作品展。 作为诗人群体,80后诗人的作品充满才气,具有极大的艺术潜力和发展空间。 80后诗人的代表人物有阿斐、李傻傻、苏首飞、风轻扬、春树等。.

新!!: 新詩和80后诗人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新诗白話詩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