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

指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

二次斯摩棱斯克戰役(1943年8月7日—10月2日)是蘇聯紅軍在1943年夏季至秋季攻勢中於蘇聯西部地區實施的戰略性攻擊行動,幾乎與下第聶伯河攻勢同時進行(8月13日—9月22日)。該攻勢是共進行了兩個月及由安德烈·葉廖緬科上將指揮的加里寧方面軍及瓦西里·索科洛夫斯基率領的西方面軍一同實施。其目的是收復由納粹德國佔領的斯摩棱斯克至布良斯克地區,斯摩棱斯克自從1941年的第一次斯摩棱斯克戰役後就一直被德軍佔領。 雖然德軍的防線令人欽佩,蘇軍得以逐步進行數次突破,解放了包括斯摩棱斯克和羅斯拉夫爾等幾個主要城市。這個行動的結果令蘇軍能籌劃解放白俄羅斯。但是整個進攻因德軍的頑強抵抗令進展相當有限和緩慢的,因此行動分成3個階段完成:8月7日至20日、8月21日至9月6日及和9月7日至10月2日。 雖然發揮了重要的軍事作用,斯摩棱斯克行動對第聶伯河戰役也有很重要的影響。據估計多達55個德軍師團被用來參加斯摩棱斯克行動,這些師團本來對阻止蘇軍在南面渡過第聶伯河起很重要的作用。在行動過程中,蘇軍亦最終將德軍從斯摩棱斯克陸上橋樑逐走,在歷史上這是從西方攻擊莫斯科最重大的方法。 這個戰略行動包含了一些小型行動,如:.

72 关系: 城鎮戰基洛夫君特·馮·克魯格坦克堑壕战大沼澤地國家公園天王星行動奧廖爾奧澤洛夫·魯緬採夫行動巴格拉基昂行動布良斯克师 (军队)下第聶伯河攻勢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亞爾采沃庫圖佐夫行動库尔斯克库尔斯克会战伏尔加格勒德國南方集團軍德國中央集團軍圣彼得堡地雷國防軍陸軍總司令部列寧格勒圍城戰傑斯納河火砲突擊砲第二次世界大战第聂伯河納粹德國約瑟夫·史達林維亞濟馬维捷布斯克羅斯拉夫爾烏格拉河瓦西里·丹尼洛维奇·索科洛夫斯基熱澤夫物流白俄羅斯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莫吉廖夫莫斯科道加瓦河鐵絲網鐵路要塞馬基恩·波波夫骑兵...高射炮護城河超越迫击炮郊區蘇聯葉利尼亞苏德战争苏联红军杜霍夫希納步兵武裝親衛隊沼泽涅韋爾游击战机枪斯帕斯-傑緬斯克斯摩棱斯克斯摩棱斯克州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1年)攻击机 扩展索引 (22 更多) »

城鎮戰

城鎮戰又称為巷战(urban warfare),是指以人口聚居的城市或城鎮,甚至是更大的都會區來作為主要戰鬥場所的現代化戰爭方式。在18世紀以前,由於軍隊多以包圍城鎮外的作戰方式進行,通常就直接把當時對城鎮的攻擊行動稱作攻城戰。但隨著火藥的發明以及火炮開始投入了戰場,使得城牆已失去過去能有效防禦的功效。到了今日,城鎮戰多被視為一種特殊的軍事行動,原因在於今日城鎮戰得面對更加複雜的城市地形與建築,以及更多的一般平民。城鎮戰往往使得進攻方得付出較為昂貴的代價來占領該座城鎮;而對於防守方來說,則往往在作戰中擁有了一定的優勢(如基地地點、補給來源等),這種情況特別是在攻守兩方軍事實力懸殊時會更加的明顯。 一般軍事人員在遭遇城鎮戰時,大多時候會因房屋的配置無法立刻得到己方軍隊或裝甲車輛的掩護,而對方軍事人員和一般民眾又可能十分難以分別。除了可能遭遇穿著平民服裝的敵方士兵外,還包括有民兵、黑社會等這些單純想保衛自己家園,而提起自己的武器(也有可能是政府提供)襲擊入侵軍隊的民眾們。在許多資料交流和長程武器大範圍使用的現代戰爭中,城鎮戰卻不同於大部分典型且位在寬闊處的軍事行動,它反而讓敵我雙方的距離快速拉近,雙方皆只能在極短的距離接觸交火。城鎮戰被歸屬於複雜的三維空間戰鬥模式,軍隊時常因為建築物、強化過的掩蔽物等,只能擁有有限的視野以及火力發揮空間。而熟悉戰場的敵軍卻可能在掩蔽物甚至是地下基礎設施(如地鐵或下水道)中躲藏, 並以放置陷阱、爆裂物或者是安排狙擊手的方式,消減對方的實力。.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城鎮戰 · 查看更多 »

基洛夫

#重定向 谢尔盖·米罗诺维奇·基洛夫.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基洛夫 · 查看更多 »

君特·馮·克魯格

君特·馮·克魯格(Günther Adolf Ferdinand “Hans” von Kluge,),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纳粹德国德意志国防军陆军的高級將領,他出生於波茲南的一個普魯士軍人世家;日後在德意志國防軍中晉升為元帥。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是參謀部的軍官,曾於1916年參加凡爾登戰役。 1936年,他被晉用為陸軍上將。1937年奉命指揮第6軍團;該軍團後來改編為第4軍團。1939年他指揮該軍團攻入波蘭。儘管他反對進攻西線,但他仍在法國戰役中率領第4軍團進攻阿登。1940年7月被晉升為陸軍元帥後,他在1941年6月22日开始的巴巴羅薩行動中繼續指揮第4軍團;在這段時間他與古德里安因進攻戰術上的分岐及古德里安經常違反他的命令而雙方關係惡劣。 當馮·博克在1941年12月被解除中央集團軍群的指揮權後,克魯格被晉升為集團軍群司令官直至1943年10月受傷為止。克魯格經常乘坐飛機,來巡視麾下師團及有時在空中乘坐飛機以解除厭倦 — 一個非常规的方法。 1943年10月27日,克魯格因其座駕在明斯克-斯摩棱斯克公路上發生意外翻車而受重傷,他不能履行指揮職責;直至1944年7月,他受命替代馮·倫德施泰特為德國西歐戰場總司令。 德國抵抗運動領導人特萊斯科夫將軍是中央集團軍群的參謀長,克魯格亦間接參與了抵抗運動。他知道特萊斯科夫計劃在希特勒巡視中央集團軍群司令部時,要射殺希特勒,所以事先通知了他的前任下屬馮·波斯拉格,而波斯拉格當時即是特萊斯科夫的下屬。在最後時刻,克魯格最後放棄了特萊斯科夫的刺殺計劃,波斯拉格其後推測這是因為希姆萊將陪同希特勒前往開會;克魯格擔心希姆萊也會被殺,而一旦希姆萊被除去,則將引爆武裝親衛隊及德意志國防軍陆军之間的一場慘烈的內戰。 當施陶芬貝格在7月20日密謀案中企圖行刺希特勒時,克魯格正身任德國西歐戰場司令在其位於拉羅什蓋恩城堡的司令部中。法國佔領軍司令馮·史圖爾普納格上將,及其同事馮·塞奧特少將 — 施陶芬貝格的姪兒 — 前往拜訪克魯格;史圖爾普納格來訪前,甫命令逮捕德軍駐防在巴黎的武裝親衛隊單位。由於克魯格當時已知希特勒仍然健在,所以拒絕提供任何協助,他說“可以,只要那头猪已经死了!”。在施陶芬貝格的計劃失敗後,他被希特勒召回柏林,但是認為希特勒會把他視為背叛者來懲罰,於是在返回德國途中服食氰化物自殺。他遺留一封信給希特勒,信中建議希特勒應該尋求和平及有需要時可以結束為鞏固權力而推展的鬥爭,希特勒將信交給約德爾並說:“這是很有力的證據,說明克魯格應該被處死。”.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君特·馮·克魯格 · 查看更多 »

坦克

坦--克,或者稱為戰--車。它是一種具有強大的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機動性和強大的裝甲防護力的履帶式裝甲戰鬥車輛,主要執行與對方坦克或其他裝甲車輛作戰,也可以壓制、消滅反坦克武器、摧毀工事、殲滅敵方具威脅的反抗力量。坦克一般裝備一門大口徑火炮(視坦克類型而定,有些現代坦克的火炮甚至可以發射反坦克/直升機導彈)以及數挺防空或同軸機槍。坦克大多使用旋轉炮塔,但亦少數使用固定式主炮。坦克主要由武器系統、火控系統、動力系統、通信系統、裝甲車體等系統組成。大多數現代坦克都具有一定的潛渡能力。.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坦克 · 查看更多 »

堑壕战

堑壕战(又稱戰壕戰或壕溝戰)利用低于地面,并能够保护士兵的戰壕進行作戰。参战双方都有固定的防线。当双方火力大大提高,移动力和通讯系统却没有多大改进时,堑壕战就会开始。美國南北戰爭(1861年至1865年)和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都出现堑壕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西线战场 的堑壕战造成了最多的伤亡。.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堑壕战 · 查看更多 »

大沼澤地國家公園

大沼澤地國家公園(Everglades National Park),是位於美國佛羅里達州南部的一座國家公園。大沼澤地國家公園內有十分豐富動植物資源。有當地獨有的橡樹、黃瓜、八角蓮、巴婆、野生橘、野生橡膠樹等植物特有種。大沼澤地國家公園也是水鳥、鱷魚、水獺等動物的樂園。在2005年,颶風威爾瑪對大沼澤地國家公園造成破壞,導致火烈鳥保護區等地一度關閉。現已部分恢復開放。 1979年,大沼泽地国家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大沼澤地國家公園 · 查看更多 »

天王星行動

天王星行動(Операция «Уран»)为蘇聯紅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一個战略性军事行动代号,目标为包圍、及部份。這個行動是史達林格勒戰役的一部分,作戰目的是消滅在史達林格勒城中及週邊地區的德軍。天王星行動的策劃早在1942年9月便開始,最終發展成包圍、消滅德國中央集團軍及在高加索地區的其他德軍。由于德軍沒有準備好在冬季作戰,加之位於蘇聯南方的部隊過分分散,其側翼又由較為貧弱的羅馬尼亞、匈牙利及義大利軍隊防守,因此蘇聯红軍佔盡了優勢。蘇軍的攻勢自羅馬尼亞軍隊正面防線展開,這些軸心國軍队战斗素质不如德军,同时还缺乏對抗蘇聯裝甲部隊的重型武器。 德軍為攻佔高加索油田地帶及史達林格勒而實施的夏季攻勢,造成了一條超过軸心國部隊预期防御范围的漫長戰綫。在德軍將數個機械化師從蘇聯調往西歐後這一情況更為惡化。加上該戰區經過數個月的激戰後,德國部隊,特別是在史達林格勒城內作戰的部隊消耗甚鉅。德軍只有将兵力約一個裝甲師的以及作為預備隊,用以支援掩護第6軍團側翼的羅馬尼亞部隊。與之相比,紅軍在準備進攻上在史達林格勒城內及周圍部署了超過100萬名士兵。然而蘇聯調動軍隊的動作並非沒有遭遇到困難:為避免暴露被德軍發現,蘇軍的秘密部署使得部分部隊因為后勤問題而未能按照計畫抵達,因此天王星行動的開始日期從11月8日延遲至11月17日,之後再進一步推遲至11月19日。 11月19日早上7時20分(莫斯科時間)蘇聯紅軍對位於史達林格勒城區的軸心國軍隊北翼展開攻擊;南翼部隊亦於11月20日開始進攻,雖然羅馬尼亞軍部隊能擊退蘇軍首輪攻擊,但在11月20日晚時,蘇軍繞過數個实力较强的德軍步兵師直接进攻羅馬尼亞第3軍團及第4軍團,这些轴心国军队不久之后就全面潰退。德軍機動預備隊沒有足夠力量用以擊退蘇軍的機械化矛頭,同時第6軍團指揮部亦未能及時調動史達林格勒城中的裝甲部隊,將它們重新部署以擊退這些威脅。11月22日晚上蘇軍兩翼的部隊於喀拉蚩會師,成功包圍了頓河以東的290,000名軸心國部隊。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命令軸心國軍隊繼續死守史達林格勒城中的陣地並以空運維持補給,與此同時蘇軍及德軍指揮官們也開始各自策劃他們的下一步行動。.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天王星行動 · 查看更多 »

奧廖爾

奧廖爾 (Орёл)是俄羅斯奧廖爾州首府,位於奧卡河畔,距離首都莫斯科360公里。2002年人口333,310人。 1937年成為州府。城名的意思是「鷹」。.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奧廖爾 · 查看更多 »

奧澤洛夫·魯緬採夫行動

#重定向 別爾哥羅德-卡爾可夫攻勢.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奧澤洛夫·魯緬採夫行動 · 查看更多 »

巴格拉基昂行動

巴格拉基昂行動(Oперация Багратион,取自於俄羅斯將軍彼得·巴格拉基昂)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於1944年對白俄羅斯發動大規模攻勢的代號,於6月22日開始實行(與3年前德國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行動同一天),蘇軍自4個方向進攻,擊潰德國中央集團軍與收復了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並到8月渡過維斯瓦河、一直推進到東普魯士邊界的里加暫做重整。蘇軍這次的攻勢使得德國中央集團軍及其屬下3個軍團包括第4軍團、第3裝甲軍團及第9軍團崩潰,損失了28個陸軍師,被認為可能是德軍在二戰中最大的單一敗戰。德軍在這次行動中的損失無法彌補,軍事歷史學家說:「自從1944年夏季中央集團軍的崩潰後,德軍將要在東方進行一場極為痛苦的戰爭」。在這場行動結束後,蘇軍收復了大部分西部領土,也在羅馬尼亞與波蘭邊境取得立足地。.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巴格拉基昂行動 · 查看更多 »

布良斯克

布良斯克 (Брянск)是俄羅斯布良斯克州的州府,位於傑斯納河 (第聶伯河支流)畔。面積186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431,526人。.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布良斯克 · 查看更多 »

师 (军队)

师(Division)是軍事單位編制的一種,屬常備軍事組織;通常為,部隊規模比旅大、比軍團小。通常來說,一個陸軍師標準滿編介於10,000-25,000人間,同時有多種不同兵科搭配運用;因此在近代軍事中,陸軍師會被視為戰略層級的基礎運作單位。一般來說,師級單位的指揮官由少将或者准将擔任;但是在大規模陸軍的部隊中也會出現由上校擔任的師長的情況,但例子較為鮮見。 除了陸軍,蘇聯軍中的航空部隊及冷戰結束前的美國空軍體制中也有師級編制,稱「航空師」或「空軍師」;儘管其規模及任務與陸軍師不盡相同,但仍然是戰略基礎的運作單位。.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师 (军队) · 查看更多 »

下第聶伯河攻勢

下第聶伯河攻勢(也稱為“下第聶伯河戰役”)是1943年發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東線戰場的一次軍事行動。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的軍事行動之一,交戰雙方總兵力近400萬人,戰線全長1,400公里。在4個月之內蘇聯紅軍的5個方面軍從德軍手中解放了第聶伯河東岸,進行了多次渡河攻擊并在西岸建立起數個橋頭堡。在此之後基輔在基輔戰役中被解放了。 下第聶伯河攻勢是二戰中代價最昂貴的軍事行動之一,雙方的總傷亡人數估計在170萬人到270萬人之間。蘇聯作家及退伍軍人維克多·阿斯塔菲耶夫在回憶錄里寫道,每有25,000人踏上第聶伯河的一岸,只有5,000人至6,000人能踏上對岸。由於傷亡慘重,第聶伯河空降突擊成為了蘇聯在二戰中的最後一次大規模空降行動。 該攻勢包括幾個較小的軍事行動段落:梅利托波爾攻勢、扎波羅熱攻勢、皮亞季哈特基攻勢、茲納緬卡攻勢和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攻勢。 蘇聯為表彰在下第聶伯河攻勢中表現傑出的戰士,共授予了2,438人“蘇聯英雄”的稱號,占蘇聯衛國戰爭中授予的11,635位“蘇聯英雄”總數的21%,在此前或此後的任何時候,都未有如此多人同時得到這一稱號。為了突破德軍在第聶伯河西岸構築的“東方壁壘”,無數蘇軍士兵前仆後繼,朱可夫在回憶錄中寫道: 強渡第聶伯河的部隊顯示出了最為勇猛、頑強和堅強不屈的作風。作為慣例,他們在抵達河邊時,沒有等待部隊利用重型設備架橋,而是立即渡河。作戰部隊使用他們能找到的任何工具和各種方法強渡第聶伯河:木筏、臨時渡船、漁舟和摩托艇。為爭奪對橋頭堡的控制權,雙方在對岸發生了激戰。部隊甚至沒有時間加固陣地,就立即與不惜一切代價發動反撲的敵人展開了混戰。.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下第聶伯河攻勢 · 查看更多 »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Українська Радянська Соціалістична Республіка;Украи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苏联的第三個加盟共和国。乌克兰在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中,人口仅次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面积也居第三位,居俄罗斯联邦和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之后,是苏联经济较为发达的加盟共和国。共和国首都开始为哈尔科夫(1918-1934),后迁至基辅。.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亞爾采沃

亞爾采沃 (Я́рцево)是俄羅斯斯摩棱斯克州中部的一個城市,距斯摩棱斯克東北63公里。2002年人口52,617人。 1859年建立,1926年建市。 Я.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亞爾采沃 · 查看更多 »

庫圖佐夫行動

庫圖佐夫行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紅軍對德意志國防軍所發動的軍事行動代號,取自於沙皇時代的俄國名將庫圖佐夫,該人在1812年的俄法戰爭中保衛俄國而聞名。.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庫圖佐夫行動 · 查看更多 »

库尔斯克

库尔斯克(Курск;Kursk)是俄罗斯库尔斯克州的行政中心,位于,人口412,442(2002年人口普查)。.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库尔斯克 · 查看更多 »

库尔斯克会战

库尔斯克会战(Battle of Kursk)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蘇战争中,德國與蘇聯於庫爾斯克爆發的一場大型会戰,雙方共投入了超過268萬名士兵和6,044輛坦克,是史上規模最大的坦克會戰和單日空戰。庫斯克會戰是德軍最後一次對蘇聯發動的戰略性大规模進攻,德軍計畫使用4個軍團,欲從由南方的別爾哥羅德自南向北以及自北方的奥廖尔自北向南夾擊库尔斯克地區,企图合圍在库尔斯克以西的中央突出部的共有6个軍團的蘇軍,重奪戰略主動權,但由於蘇軍事先已得知德军要进攻的情报并已做好建立3道防御线的嚴密防御和駐守數量極為龐大的兵力,德軍進攻步調緩慢且付出伤亡慘重,最後因為在1943年7月12日南線義大利被盟軍登陸西西里島,不得不抽調兵力防衛義大利而被迫中止堡垒计划的进攻。此次戰役後期,蘇軍發動一連串大型进攻战役:奥廖尔进攻战役(1943年7月12日-8月18日)、別爾哥羅德-哈尔科夫进攻战役(1943年8月3日-8月23日)相继收复了奥廖尔、別爾哥羅德和哈尔科夫,德军向第聂伯河方向全面败退。 库尔斯克战役是苏德战争的分水岭,战役之前德军还有一定程度上的战略主动权,能夠自主选择发动进攻战役和进攻方向;战役之后,德军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苏联红军从这里开始了收復国土的大规模的全面进攻。库尔斯克会战同時也被視為歐洲東部戰線的又一个,也是最后一个關鍵轉捩點。.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库尔斯克会战 · 查看更多 »

伏尔加格勒

伏尔加格勒(Волгогра́д,羅馬化:Volgograd)是俄羅斯南部伏爾加格勒州的都市,也是伏爾加格勒州的首府。該城始建于1589年,原名察里津(Цари́цын),1925年4月10日改称斯大林格勒(Сталингра́д),1961年改為現名。2013年1月31日,伏尔加格勒市杜马通过决议,在每年的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署日)、2月2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日)、5月9日(纳粹德国无条件投降日和二战欧洲战场胜利日)、9月2日(对日作战胜利纪念日)、6月22日(苏德战争的巴巴罗萨作战开始日)和11月19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天王星作战开始日)这六个纪念日里将市名改为斯大林格勒。.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伏尔加格勒 · 查看更多 »

德國南方集團軍

#重定向 南方集團軍.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德國南方集團軍 · 查看更多 »

德國中央集團軍

#重定向 中央集團軍.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德國中央集團軍 · 查看更多 »

圣彼得堡

聖彼得堡(p),中文俗稱彼得堡,是俄羅斯的聯邦直轄市,也是西北部联邦管区和列寧格勒州的首府。位於俄羅斯西北部,瀕臨芬蘭灣,涅瓦河流經過市區,為俄羅斯在波羅的海一帶的重要港口。全市人口約520万,是俄羅斯人口第二大城、以及世界上居民超過100萬人的最北端城市。此城是俄羅斯最西方化的城市,也是俄羅斯文化、經濟、科學中心和交通樞紐之一。俄羅斯有眾多重要政府機構設於該市,包括、、列寧格勒州政府、、俄羅斯海軍司令部和司令部。 聖彼得堡由彼得大帝於1703年5月27日建立,在1712年至1918年期間為俄羅斯帝國的首都,並為帝國三次大革命——第一次俄國革命、俄國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十三月革命的中心。聖彼得堡多次因時空背景而易名: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爆發後,聖彼得堡為因應當時「去日耳曼化」的風潮而改名為「彼得格勒」(Петрогра́д);在列宁逝世後又改名為「列寧格勒」(Ленингра́д)。第二次世界大戰苏德战争期間,列寧格勒被德軍圍城封鎖長達872天,導致多達150萬人死於飢餓,戰後該城被授予「英雄城市」稱號,並有三個下轄城市被授予「軍事榮譽城市」稱號——羅蒙諾索夫、克隆斯塔和科爾皮諾。1991年蘇聯解體後,列寧格勒經過公投決議後,恢復使用聖彼得堡的原名。 2013年,聖彼得堡制定了2030年戰略發展目標,屆時估計將有市民590萬人。以聖彼得堡為中心構築的面積達1439平方公里,僅次於,在俄羅斯吞併了克里米亞後,聖彼得堡成為繼塞瓦斯托波爾後第二小的聯邦主體單位。 聖彼得堡歷史中心及相關建築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旅遊業是聖彼得堡的核心產業之一,該市擁有眾多的文化景點,如冬宮、、馬林斯基劇院、俄羅斯國家圖書館、俄羅斯恐龍復活博物館、俄羅斯博物館、俄羅斯有羽毛恐龍博物館、彼得保羅要塞、聖以撒大教堂和聖基道霍大教堂等等。.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圣彼得堡 · 查看更多 »

地雷

地雷是一種放置或埋在地下的爆裂物,經常被用來殺傷經過的敵方人員或車輛,是一種被動式的陸戰軍事武器。.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地雷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 团.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團 · 查看更多 »

國防軍陸軍總司令部

#重定向 陸軍總司令部 (德國國防軍).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國防軍陸軍總司令部 · 查看更多 »

列寧格勒圍城戰

列寧格勒圍城戰,或又名「封鎖列寧格勒」(блокада Ленинграда、Leningrader Blockade)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軸心國為了攻佔蘇聯列寧格勒而實施的軍事行動,圍攻從1941年9月9日開始直至1943年1月18日蘇軍才開闢了一條通往城市的狹窄通路,到了1944年1月27日才最終獲得解放,共計被圍872天。 解放列寧格勒的1月27日後來被俄羅斯政府列為「俄羅斯軍人榮譽日」。.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列寧格勒圍城戰 · 查看更多 »

傑斯納河

傑斯納河 (俄語、Десна,古東斯拉夫語「右手」的意思)是第聶伯河的一條左支,流經俄羅斯斯摩棱斯克、布良斯克及烏克蘭的蘇梅、切爾尼戈夫和基輔州,在基輔以北--入第聶伯河。長1,130公里,流域面積88,900公里。每年十二月初至四月初封凍。下游535公里可通航。流經主要城市有葉利尼亞、布良斯克、切爾尼戈夫等。 Десна Десна Десна Десна.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傑斯納河 · 查看更多 »

火砲

#重定向 大砲.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火砲 · 查看更多 »

突擊砲

突擊砲(Sturmgeschütz)是一種活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裝甲戰鬥車輛,由德軍等首先發展出來,後來他國(主要是蘇聯)受到影響而發展出其他型號。 大部份突擊砲外觀和戰車相似但沒有砲塔,車身相對低矮且射角受限。不同於集中進行機動打擊的坦克部隊,和主要作反戰車任務的驅逐戰車,突擊砲是一種,主要用於支援步兵掃蕩和摧毀敵人的堅強陣地。 突擊砲在德軍中受砲兵指揮。德軍突擊砲最初是搭載短砲身的加農砲,但在德軍戰車數量不足時開始搭載長砲管的反戰車砲,肩負反戰車的任務。生產突擊砲比生產坦克便宜,因此德國大量生產突擊砲以填補坦克產量不足。德軍在戰爭中生產的突擊砲主要是三號突擊砲,共約有10,000多輛。德軍突擊砲原本應該裝備反坦克大隊,但二戰後期各裝甲團也裝備大量突擊砲,作為填補坦克數目不足的權宜之計。 蘇軍方面,受到三號突擊砲成功的影響,也先後開發出SU-122、SU-85、SU-152、SU-76等等的突擊砲,分別用作直接支援步兵,間接炮擊或反坦克作戰。二戰後期蘇軍每個坦克軍及機械化軍均裝備1個輕突擊砲團(SU-76)、1個中型突擊砲團(SU-85)和1個重型突擊砲團(SU-152或ISU-152等)。 另外,雖然英美兩國對突擊砲並不熱衷,但英國的AVRE版邱吉爾戰車,和部份裝備105mm榴彈炮的M4謝爾曼坦克,也應被視為突擊砲(兩者均保留砲塔)。.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突擊砲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第聂伯河

聶伯河(Днепр、Дняпро、Дніпро,又譯德涅伯河、聶伯河)全長2290公里,為歐洲第四長的河流(僅次於伏爾加河、多瑙河與烏拉爾河)。它發源於俄羅斯首都莫斯科以西的瓦爾代南部沼澤,流經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出海口為黑海。在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的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已經有記載這條河流。.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第聂伯河 · 查看更多 »

納粹德國

纳粹德国是1933年至1945年阿道夫·希特勒和纳粹党统治下的德国的通称。在希特勒统治之下,德国转变为一法西斯主义极权国家,国内近乎一切事务均为纳粹党所控制。1945年5月同盟国战胜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宣告结束,纳粹德国亦不复存在。 1933年1月30日魏玛共和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纳粹党由此开始清除国内一切政治反对力量,巩固自身权力。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希特勒将总理和总统职权合一,成为德国独裁者。1934年8月19日全民公投正式确定希特勒的德国“元首”头衔,一切权力都集中至希特勒手中,其辞令高于一切法律。纳粹政府并非相互协调协作的整体,而是不同内部派别组成的集合,各派别间进行权力斗争,试图获得希特勒的偏爱。大萧条期间,纳粹通过没收犹太人、共产主义者和宗教人士的财产,大规模军事支出和混合经济体制稳定了经济并结束了大规模失业的局面。包括高速公路系统在内的公共工程建设亦同时进行,经济恢复稳定局面,纳粹政权亦提升了其受欢迎度。 种族主义(尤其是反犹太主义)是该政权的中心特性之一,日耳曼人(北欧人种)被认为是雅利安人种中最为纯正者,由此即为优等人种。犹太人及其他不适宜的人种则受到迫害并遭屠杀。反希特勒统治的抵抗运动则遭残酷压制。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反对人士遭到杀害、逮捕或驱逐。基督教教会亦受到打击,教会领袖受监禁。教育重心集中于种族生物学、人口政策及为军事服务的体育。女性的就业和教育机会大幅减少。力量来自欢乐组织进行娱乐和旅游活动,193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则向世界展示了第三帝国的气象。部长约瑟夫·戈培尔有效通过电影、大规模集会以及希特勒的演说,达到控制舆论的目的。政府同时还限制艺术表达,推广一些特定的艺术形式,否定和封禁其他艺术形式。 1930年代末期纳粹德国对于领土的要求日益扩张,若得不到满足则以战争相威胁。1938年和1939年,纳粹德国先后吞并和。希特勒同斯大林达成互不侵犯协议,并于1939年9月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打响。德国同意大利和其他轴心国结盟,至1940年已征服欧洲大部分地区,并对英国进行威胁。总督辖区在征服地区建立起来,而在波兰剩余地区则建立了总督府。犹太人和其他不受欢迎的群体被送往纳粹集中营和灭绝营并被杀害。 1941年德国对苏联发动入侵之后,战争局面开始扭转,而到1943年德国则遭遇了严重的军事失败。1944年对德国的大规模轰炸持续升级,轴心国力量开始自东欧和南欧撤退。盟军登陆法国之后,在一年时间内苏联从东部入侵,其他同盟国力量则从西部入侵,德国战败投降。希特勒拒绝承认失败,导致战争最后阶段德国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与战争相关的死亡人数继续攀升。同盟国展开去纳粹化进程,并将剩余的纳粹领导人送往纽伦堡进行战争罪的审判。战后纳粹德国东部领土被并入苏联和波兰,而剩余德国领土则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军事占领,直到1949年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成立,德国领土被一分为二。.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納粹德國 · 查看更多 »

約瑟夫·史達林

#重定向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約瑟夫·史達林 · 查看更多 »

維亞濟馬

維亞濟馬 (Вя́зьма)是俄羅斯斯摩棱斯克州東部的一個城市。2002年人口57,545人。 1239年首見於文獻。1494年被納入莫斯科大公國。拿破崙和希特勒侵俄時期這裡都爆發過激戰。有鐵路聯繫莫斯科、聖彼得堡、卡盧加和布良斯克。.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維亞濟馬 · 查看更多 »

维捷布斯克

维捷布斯克(Ві́цебск, Łacinka: Viciebsk,; Ви́тебск,; Witebsk, וויטעבסק)是位于白俄罗斯东北方边境、维捷布斯克州首府。距离俄罗斯斯摩棱斯克100公里左右。2014年人口363,061,是白俄羅斯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维捷布斯克 · 查看更多 »

羅斯拉夫爾

羅斯拉夫爾 (Рославль)是俄羅斯斯摩棱斯克州南部的一個城市。2002年人口57,701人。 1137年建立,以建城的斯摩棱斯克大公羅斯季斯拉夫一世·姆斯季斯拉維奇命名。1408年歸立陶宛管治,1667年讓予沙俄至今。 Р.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羅斯拉夫爾 · 查看更多 »

烏格拉河

烏格拉河是俄羅斯的河流,位於斯摩棱斯克州和卡盧加州,屬於奧卡河的左支流,河道全長399公里,流域面域15,700平方公里,河流從11月至1月初結冰。 Category:俄羅斯河流 Category:俄羅斯國家公園.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烏格拉河 · 查看更多 »

瓦西里·丹尼洛维奇·索科洛夫斯基

西里·丹尼洛维奇·索科洛夫斯基(Василий Данилович Соколовский),,苏联军事家。索科洛夫斯基主要担任参谋工作,协助朱可夫等组织了苏德战争中的多次重要战役,1945年获得苏联英雄称号,1946年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1962年他主持编著了《军事战略》一书,强调核武器致胜论,其强调火箭核战略的理论成为冷战时期苏军的战略基础。.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瓦西里·丹尼洛维奇·索科洛夫斯基 · 查看更多 »

熱澤夫

#重定向 勒熱夫.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熱澤夫 · 查看更多 »

物流

物流(Logistics),是軍事領域後勤概念的民間用語。在西方該詞語源於λογιστικός, Logistikos,意為“計數科學”或“精於算計”。“物流”是一套通過計算、策划來控制原材料、制成品、產成品或信息在供、需、倉儲不同部之間轉運的管理系統。“物流”或也可詳稱為其最終目的之“策略性物流運輸”或“策運”。物質資料從供給者到需求者的物理運動,是創造時間價值、場所價值和一定的加工價值的活動。物流是指物質體從供應者向需求者的物理移動,它由一系列創造時間價值和空間價值的經濟活動組成,包括運輸、保管、配送、包裝、裝卸、流通加工及處理等多項基本活動,是這些活動的統一。 相关概念最早出现于军事行政组织,在中国古代一直被称为辎重,后来在近代被逐渐改为后勤。 现代的“物流”概念最早可能是以在二战中,围绕战争物资供应,美軍建立的后勤理论为原型的。当时的「后勤」是指将战时物资生产、采购、运输、配给等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布置,以求战略物资补给的费用更低、速度更快、服务更好。后来,将“后勤”体系移植到现代经济生活中,才逐步演变为今天的物流。物流系統也可像互聯網般,促進全球化。在貿易上,若要更進一步與世界連繫,就得靠良好的物流管理系統。 市場上的商品很多是「遊歷」各國後才來到的。原料可能來自馬來西亞和泰國,加工可能在新加坡,生產卻在大陸,最後才入口到美國。產品的「遊歷」路線就是由物流師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和監督,使各項物流活動實現最佳的協調與配合,以實現產品物流的目標,目標可能是:降低物流成本(Cost),提高物流效率及質量(Efficiency & Quality),或提高物流的供應滿足性(Availability)。目標可能會有取捨和側重。.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物流 · 查看更多 »

白俄羅斯

#重定向 白俄罗斯.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白俄羅斯 · 查看更多 »

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重定向 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莫吉廖夫

莫吉廖夫(白俄罗斯语:Магілёў,俄罗斯语:Могилёв)位于白俄罗斯东部第聂伯河畔,是该国第三大城市和莫吉廖夫州的首府,人口约374,644(2015年),莫吉廖夫市面积118.50平方公里,分为列宁区和十月区。.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莫吉廖夫 · 查看更多 »

莫斯科

莫斯科(a)是俄羅斯首都與最大都市、以及莫斯科州首府,為俄羅斯全國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及交通的中心。面積2,510平方公里,與莫斯科州和卡盧加州接壤。城区人口约1200万,是欧洲人口第二多的城市,仅次于伊斯坦布尔,佔俄羅斯總人口的1/10。 莫斯科沿莫斯科河而建,由1147年的莫斯科大公時代開始,在沙皇俄国、蘇聯及今日的俄羅斯聯邦時代,都一直擔任著國家首都的角色。它是歷史悠久的克里姆林宮所在地,並做為上述政權的總部,是俄羅斯數個被列入世界遺產的建築群之一。.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莫斯科 · 查看更多 »

道加瓦河

道加瓦河(拉脫維亞語:Daugava,Западная Двина́ (Zapadnaya Dvina),白俄罗斯语:Заходняя Дзвiна (Zahodniaja Dźvina),Dźwina,Düna,爱沙尼亚语:Väina,芬兰语:Väinäjoki)发源于俄羅斯瓦爾代丘陵,流經俄羅斯、白俄羅斯和拉脫維亞,進入波羅的海的海岸里加灣,總長度為1,020公里(633.7英哩),由一條運河與别列津纳河和第聂伯河連接,不應跟北德維納河混淆。 道加瓦河有三道為水力發電廠而興建的水壩:Rīgas HES位於里加上游,距離河口35公里,再沿上游35公里(即距離河口70公里)有Ķeguma HES,再沿游37公里(即距離河口107公里)有Pļaviņu HES。曾計畫興建第四座Daugavpils HES,但受到廣泛批評。白俄羅斯現正計畫在道加瓦河白俄羅斯段興建數道水力發電廠用的水壩。.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道加瓦河 · 查看更多 »

鐵絲網

#重定向 有刺铁丝网.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鐵絲網 · 查看更多 »

鐵路

鐵路是鐵路運輸的媒介,由鐵路列車利用鐵輪在兩邊鐵路軌上行走的一種公共交通工具。在語境上,有時候會當成鐵路運輸的概念。鐵路的運行還包括鐵路軌道、鐵路站、鐵路道口及鐵道機車車輛。.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鐵路 · 查看更多 »

要塞

要塞是指險要的關隘,亦作要隘,常出現邊城或战略区域的要害處,是一種特别加固且固定的军事设施。今天的要塞一词一般是指16世纪在欧洲特别流行用于对抗炮兵的防御设施。这种设施不但提供对当时炮兵的防御,而且还使给防御者提供射击要塞周围地区的条件。要塞一词出现于14世纪初,它们后来渐渐地代替了欧洲的城堡。从约15世紀到17世纪中,要塞主要是一种混合了城堡、宫殿和要塞的建筑结构,此后这三种建筑便开始分化,而最初的要塞往往是特别加固的城市。.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要塞 · 查看更多 »

馬基恩·波波夫

基恩·波波夫(Маркиан Михайлович Попов拉丁化Markian Popov,)前蘇聯軍事部隊高層指揮官,陸軍大將 ,(1965年)蘇聯英雄得主。 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時在不同時候他率領許多戰線軍隊「軍團」作戰,有: 北方方面軍、列寧格勒方面軍、布良斯克方面軍(參與部份庫爾斯克戰役戰事)、波羅的海方面軍及波羅的海第二方面軍。 1956年-1962年他擔任蘇聯陸軍參謀長;.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馬基恩·波波夫 · 查看更多 »

骑兵

騎兵是陸軍當中,騎乘動物作為移動手段的兵種。并不是只有使用马匹的军种称为骑兵,也有騎乘其他動物,例如戰象或駱駝;有些步兵如龙骑兵使用马匹移动,但下马作战。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是野戰最重要的主力兵种,殺傷力極大,中外戰史皆常見以少量騎兵牽制大量步兵。 在現代陸軍中雖然已經甚少使用動物,但使用機械化交通工具移動的部隊仍可稱作騎兵。.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骑兵 · 查看更多 »

高射炮

射炮又稱防空炮,指用以從地面向空中目標射擊的火炮,高射砲的特徵是炮管長、射擊準確、射速高、通常可360度迴轉,主要對付空中目標,口徑一般不超過128毫米。.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高射炮 · 查看更多 »

護城河

護城河,亦作城壕或城濠,是古時由人工挖鑿,環繞整座城、宫城、寺院等主要建築的河,具有防禦作用,可防止敵人或動物入侵。 世界各國在古代已有開鑿護城河。在中國大陆北京的紫禁城、臺灣新竹古城、左營舊城、億載金城、日本的古城如松本城、江戶(今東京)的皇居、以至歐洲各國的城堡及皇宮等等地方都建有護城河。歐洲不少城堡在護城河上建有可升起的木橋,以方便出入,亦可防止敵人進入。.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護城河 · 查看更多 »

超越

#重定向 超越 (專輯).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超越 · 查看更多 »

迫击炮

迫击炮(mortar)是一种炮身短、射角大、弹道弧线高、以座钣承受後座力、发射带尾翼弹的曲射火炮。其名稱來源由於它可以「迫近射擊」。.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迫击炮 · 查看更多 »

郊區

郊區(亦稱鄰近都市區域、市郊)是指城市外圍人口較多的區域。通常是商業區較少,而以住宅為主,或者還有相當程度農業活動但屬於都市行政轄區的地區。因此在都市圈和先進國家,有許多人口居住郊區但就業和日常活動空間主要在城市裡。 通常一個在城市的周邊、有一定程度的人口之自治區域,要被認定為是「郊區」的條件必須:具備商業、行政的基本服務、是連續區域(郊區的詳細定義,不同的都市計畫師有不同見解)。人口密度普通,但比都市中心周邊的住宅密集區域(內都市)要來得低(若因為政府或財團的計畫性開發,興建大規模的住宅,這時郊區的人口密度就會提高)。 郊區大多都是位在離城市較近的平坦地區。郊區出現以前,在歐洲、亞洲的許多國家,過去普遍都有許多居民在城牆(將主要的城市包圍起來)外圍居住,並且有密集商業活動的情形。在沒有建設城牆習慣的美國和日本,城市外圍一定區域內普遍也有集合居住和商業發展。 以往城市的傳統定義,在政治和經濟形態變化、人口增加的影響下,城市的界限已經漸漸模糊。此外由於鐵路、巴士、自有汽車和高速公路等交通設施的出現,讓人們能方便地從較遠的地區,前往人口和商業密集的都市中心工作(通勤),引此產生了「郊區」。.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郊區 · 查看更多 »

蘇聯

#重定向 苏联.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蘇聯 · 查看更多 »

葉利尼亞

葉利尼亞 (Е́льня)是俄羅斯斯摩棱斯克州東南部的一個城市,位於傑斯納河畔。2002年人口10,798人。 1150年首見於文獻,1776年建市。 Е.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葉利尼亞 · 查看更多 »

苏德战争

蘇德戰爭(德國方面稱為東方戰線,die Ostfront;蘇聯方面稱為偉大的衛國戰爭,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而「衛國戰爭」本指1812年的俄法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与納粹德國及雙方盟國之間發生的戰爭,時間從1941年6月22日德國開始進攻蘇聯、至1945年5月9日德國向苏联投降為止。.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苏德战争 · 查看更多 »

苏联红军

工农红军(Рабо́че-крестья́нская 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РККА;简称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КА),通称苏联红军,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之后1922年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武装力量,其下包括陆军和空军。红军直接起源于1917年十月革命,俄国内战期间布尔什维克创立军队反击他们敌人的军事同盟(尤其是以白军之名组成的团体)。1946年2月起红军与苏联海军组成苏联武装力量(Вооруженные Силы СССР(ВС СССР)/Vooruzhennye Sily SSSR),它的官方名称改為蘇維埃陸軍(Советская Армия),直到1991年12月解体。 红军陆军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同盟国获胜作出了决定性贡献。在德蘇战争的军事行动中,击败了战争中75%-80%的納粹德国(德意志國防軍及武装党卫队)部隊。.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苏联红军 · 查看更多 »

杜霍夫希納

杜霍夫希納(Духовщи́на)是俄羅斯斯摩棱斯克州中西部的一個城市,距斯摩棱斯克東北57公里。2002年人口4,683人。 1777年建市。 Д.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杜霍夫希納 · 查看更多 »

步兵

步兵,文意上指徒步行軍作戰的士兵。在冷兵器時代區別於車兵、騎兵等。但隨著科技的發展,近現代的普通步兵也需要依靠馬匹、自行車、卡車、火車、裝甲運兵車、直升機、橡皮艇等手段機動至戰場,除了落後與偏遠的地區,很少見到單純的徒步作戰了。 廣義來講,以單個士兵身體作為武器平臺進行作戰的部隊,統稱為步兵。狹義來講步兵是進行正規攻防的兵種,而特種作戰的部隊如:海軍陸戰隊、陸軍航空特戰(傘兵)等都不應屬於狹義的步兵部隊。.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步兵 · 查看更多 »

武裝親衛隊

#重定向 武装党卫队.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武裝親衛隊 · 查看更多 »

沼泽

沼泽是一种特殊的自然体系,也属于一种湿地,亦稱為沼澤濕地,但有其独特的特征。 沼泽须具有三个相互制约的特征:.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沼泽 · 查看更多 »

涅韋爾

涅韋爾(Не́вель)是俄羅斯普斯科夫州南部的一個城市,位於涅韋爾湖畔。距普斯科夫東南242公里。2002年人口18,545人。 首次見於伊凡四世的遺囑,後為波蘭立陶宛聯邦所佔,1772年劃歸沙俄並建市。 Н.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涅韋爾 · 查看更多 »

游击战

游击战是非正规作战,游击战一词来自18世纪的西班牙语guerra(戰爭)的縮小詞guerrilla,意为“小战”,这一词在后来的半岛战争(1808年-1814年)也出现过。游击战以多發性主動袭击为主要手段,具有高度的流动性、灵活性、主动性、进攻性和速决性,并能广泛动员及融入群众裡。 游击战在史前或许就出现过,但直到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才有实据。在后来的古典中国也出现过,比如公元前512年的吴楚之战中,就有游击性质的作战行动。相传为黄帝风后撰写的《握奇经》认为:“游军之形,乍动乍静,避实击虚,视赢挠盛,结陈趋地,断绕四经。”对游击部队的作战行动,作了生动的描述。实际意义上的游击战,直到近代才出现。.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游击战 · 查看更多 »

机枪

機槍或稱機關槍、機關銃(Machine gun),指全自動,可快速連續發射的槍械,可能是固定式的,也可能是活動式的,其子彈會由彈鏈或是彈匣連續填充,並且發射,每分鐘約有300至1800發子彈。 機槍通常分為輕機槍、中型機槍、通用機槍、重機槍等幾種。自動火器除了機槍外,還有冲锋枪、突击步枪、戰鬥步槍、自動霰彈槍、全自動手槍等,口徑20毫米以上的叫「機炮」(autocannons)。 機槍為了滿足連續射擊的穩定需要,通常備有兩腳架及可安裝在三腳架或固定槍座上,主要發射步槍或更大口徑(12.7mm/14.5mm)的子彈,能快速連續射擊,以掃射為主要攻擊方式,透過綿密火網壓制對方火力點或掩護己方進攻。除了攻擊有生目標之外,也可以射擊其他無裝甲防護或薄裝甲防護的目標。輕機槍的重量較輕,可以手持射搫,不過若以臥式的姿勢射擊,效果會比較好。機槍和自動槍隻的差異主要在口徑(機炮的口徑在20mm以上),另一個差異是所發射的是傳統的子彈、炮彈、散彈槍的彈藥、或是爆炸彈等。像發射霰彈的全自動槍隻會稱為的自動霰彈槍,發射大口徑彈藥的則會稱為機炮或是自動榴弹发射器(榴弹機槍)。冲锋枪則是手持式的自動武器,發射一般手槍口徑的子彈。機槍和冲锋枪、機炮不同,機槍像步槍一樣,有很高的槍管/口徑比(表示其槍管很長,子彈口徑小)。機槍在本質上就是一把全自動的步槍,而機槍和戰鬥步槍的不同點在於是否有可快速拆卸的槍管、重型槍管或是其他的冷卻系統。戰鬥步槍及突击步枪可以進行全自動的射擊,因為不是為了全自動射擊而設計,會有槍管過熱的問題。大部份的機槍也使用彈鏈及開放式槍機架構,和步槍的設計不同。 在一般的法律和口語中,機槍泛指可連發槍械。在中,只要一次扣動扳機時可以發射一次以上的就算是機槍、和口徑無關。美國公民持有機槍不會違反任何聯邦法律,在許多州也是合法的,不過依需登記為,而且需要繳納印花稅。不過1986年的Hughes修正案禁止針對市民製造機槍,因此只有在此時間之前就已製作的槍才能合法交易及移轉。.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机枪 · 查看更多 »

斯帕斯-傑緬斯克

斯帕斯-傑緬斯克 (Спас-Деме́нск)是俄罗斯卡卢加州西部的一个城市,距离州府卡卢加以西197公里,2002年人口5,296人。 1494年建立,1855年改為現名。1917年建市。 С.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斯帕斯-傑緬斯克 · 查看更多 »

斯摩棱斯克

斯摩棱斯克(俄语:Смоленск)位于俄罗斯西部第聂伯河畔,距离莫斯科360公里,是斯摩棱斯克州的首府。斯摩棱斯克得名于树脂(Смола),因为当地的松树林很茂盛,过去一直都是松香(Канифоль)的出产地。 2010年4月10日,波兰总统莱赫·卡钦斯基的座机在斯摩棱斯克机场降落失败坠毁,机上包含总统夫妇、波兰国家银行总裁、波兰陆军司令在內共132人全数遇难。.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斯摩棱斯克 · 查看更多 »

斯摩棱斯克州

斯摩棱斯克州(Smolenskaya oblast)是俄罗斯的一个联邦州,屬中央聯邦管區的管轄範圍。面積49,786平方公里,人口1,049,574(2006年全俄人口普查),首府斯摩棱斯克,距離首都莫斯科405公里。该州与白俄罗斯接壤。.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斯摩棱斯克州 · 查看更多 »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1年)

斯摩棱斯克戰役是德國中央集團軍屬下的由海因茨·古德里安指揮的德國第2裝甲軍團及由赫爾曼·霍特指揮的德國第3裝甲軍團對蘇聯紅軍的由謝苗·康斯坦丁諾維奇·鐵木辛哥指揮的西方方面軍、由格奧爾吉·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指揮的預備隊方面軍、由陀思妥耶夫斯基·庫茲涅佐夫指揮的中央方面軍及由安德烈·葉廖緬科指揮的布良斯克方面軍的一場大型包圍戰,戰役中蘇軍第16、第19及第20軍團被包圍在斯摩棱斯克以南,但第19軍團之主力卻逃出了包圍圈,結果大部份蘇軍衝破了包圍,阿道夫·希特勒聲稱數場包圍戰的結果已代表蘇聯已經戰敗,及集中力量從經濟上摧毀蘇聯。.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1年) · 查看更多 »

旅是现代陸軍的编制,由若干个团或者营组成。在现代陸軍编制中,旅通常作为一个战役战术单位,一般用于完成特定战役中的军事或勤务任务。在编制上由多个技术兵种混合编成的旅稱為混成旅或聯兵旅(聯合兵種旅、或作诸兵种合成旅)。 在現代戰爭條件下,旅由於編制比較小,使用靈活,逐漸被許多國家列為標準或者常被編制。旅的指揮官稱為旅長,由軍階是少將或上校軍官擔任。 在空軍的體系中,聯隊(Wing)與旅相當。指揮官軍銜通常是准將或上校。.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旅 · 查看更多 »

攻击机

攻擊機(Attack aircraft),又稱--,係一種在中、近距離對地面、水面目標攻擊用的軍用飛機,也是擔任密接支援陸軍的要角。現代的多用途戰機基本上都能取代攻擊機,但仍存在專門的攻擊機。除此之外有些攻擊機是以軍用教練機改裝而來。 過去日本帝國海軍所稱的攻擊機未必屬於攻擊機,其包含了初期開發的水平轟炸機和魚雷轟炸機,與現今分類的攻擊機不盡相同。後期開發的轟炸機種與俯衝轟炸機才被稱轟炸機,日文漢字為爆撃機。.

新!!: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和攻击机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