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斯巴达克斯起义

指数 斯巴达克斯起义

斯巴达克斯起义(又称“第三次奴隶战争”,拉丁语:Tertium Bellum Servile),是罗马共和国末期(前73年-前71年)由斯巴达克斯领导的大规模角斗士奴隶起义,也是古罗马三次奴隶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 公元前73年,70多名角斗士和奴隶在斯巴达克斯的率领下逃离卡普亚的角斗士训练所并发动起义,随着各地奴隶和贫民的加入,起义军迅速扩大到约12万人。起义军四处袭击罗马各地庄园城镇,多次击败罗马军民兵和执政官率领的罗马军团。后世的历史学家普鲁塔克认为当时逃亡奴隶的主要目的是从山南高卢(现在的北意大利)翻越阿尔卑斯山,回到自己的家园。但阿庇安和弗罗鲁斯等学者则认为叛乱者的目标是进军罗马城。 面对一系列的失败,罗马元老院在惊恐之余授权克拉苏组织8个罗马军团,全力镇压起义。公元前71年,斯巴达克斯的军队被克拉苏率军围困在意大利半岛最南端的卡拉布里亚。被困的斯巴达克斯得知罗马元老院已派遣庞培和卢库鲁斯率军支援克拉苏,于是集合全体力量背水一战,向克拉苏发起决战,最终战败,全军覆灭。 普鲁塔克的《比较列传》和阿庇安的《罗马史》记述了本次起义的经过,此外弗罗鲁斯、弗朗提努斯、李维和撒路斯提乌斯等人的著作中也有关于本次起义的记载。 近代以来,伏尔泰、马克思和列宁等思想家和革命家给予斯巴达克斯起义极高的评价,称之为“正义的战争”,并将起义领袖斯巴达克斯视为带领劳动者阶层反抗压迫寻求解放的英雄人物。.

159 关系: 加勒比海博斯普鲁斯王国十一抽杀律十月革命卡尔·马克思卡尔·李卜克内西卡拉布里亚卡拉布里亚州卡普阿卢库鲁斯古希腊古罗马叙利亚启蒙主义坎帕尼亚坎帕尼亚州塞多留塞內卡塞琉古帝国墨西拿海峡奥古斯都奥罗修斯奥爱诺马乌斯奥斯卡金像奖奴隶制度好莱坞奇里乞亚安那托利亞安敦宁·毕尤小加图尤利烏斯·凱撒山南高卢巴斯利卡塔中央公論新社东京大学希波的奥古斯丁布林迪西世界战争列表亚壁古道庞培廢奴主義以色列伏爾泰弗罗鲁斯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弗朗提努斯佃農德国德国唯心主义德国共产党...德国社会民主党俄罗斯圖拉真北意大利列宁列宁奖切·格瓦拉凯尔特人克里特克雷斯克拉苏前2世纪前3世纪前三头政治副司令马科斯第三次布匿战争第一次奴隶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奴隶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米特里達梯六世米特拉达梯战争維蘇威火山维莱伊乌斯·帕特尔库鲁斯罗马叙利亚战争罗马军团罗马共和国美国羅莎·盧森堡羅馬史 (阿庇安)羅馬公民羅馬元老院羅馬騎士階級甘尼克斯特奥多尔·蒙森盖乌斯·马略莱辛萨帕塔民族解放运动萨莫奈風雲羣英會西塞罗西德西班牙西班牙行省西西里岛角鬥士马尔凯马库斯·特伦提乌斯·瓦罗·卢库鲁斯马库斯·李锡尼·克拉苏马其顿战争马克·安东尼马克思主义高卢高卢人高盧戰記诺拉財務官贺拉斯麦卡锡主义达尔顿·楚姆波舉事阶级斗争阿尔卑斯山阿庇安阿拉姆·哈恰圖良蘇拉蒂托·李维重裝步兵自由主义自費出版長官色雷斯色雷斯人苏埃托尼乌斯苏联雷焦卡拉布里亚Starz (电视频道)柯克·道格拉斯捷克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格奈乌斯·庞培殖民地比较列传民兵汉尼拔波河法务官法国本都王国朱塞佩·加里波底海地革命海盗斯坦利·库布里克斯大林斯巴達克同盟斯巴达克斯斯巴达克斯 (电视连续剧)斯特龙戈利新潮社无产阶级日耳曼尼亚日耳曼人日本撒路斯提乌斯意大利統一拉丁语普布利乌斯·科尔内利乌斯·雷恩图卢斯普罗米修斯普魯塔克 扩展索引 (109 更多) »

加勒比海

加勒比海(Caribbean Sea;Mar Caribe;Mer des Caraïbes;Caraïbische Zee)是位于西半球热带大西洋海域的一片海域,西部与西南部是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和中美洲诸国,北部是大安地列斯群岛,包括古巴,东部是小安地列斯群岛,南部则是南美洲。 整个加勒比海海区、西印度群岛诸岛及海域沿岸被合称为“加勒比地区”。加勒比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海之一,面积达到近2,754,000平方公里(1,063,000平方英里),最深点是开曼群岛和牙买加之间的开曼海沟,深度低于海平面7,686米(25,220英尺)。加勒比地区沿岸包括许多海湾,例如戈纳夫湾、委内瑞拉湾、达连湾、帕里亚湾和洪都拉斯湾等.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加勒比海 · 查看更多 »

博斯普鲁斯王国

博斯普鲁斯王国(Βασίλειο του Βοσπόρου),又称辛梅里安博斯普鲁斯王国,是一个位于辛梅里安博斯普鲁斯地区的希腊化国家,存在于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后4世纪。 博斯普鲁斯王国的辖境约为黑海东岸以及今日塔曼半岛一带;其疆域分为东、西两部分,被刻赤海峡隔开。.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博斯普鲁斯王国 · 查看更多 »

十一抽杀律

十一抽杀律(Decimation;Decimatio,decem的意思是“十”)是罗马军队中,对叛乱或者大规模临阵脱逃的部队施以集体惩罚的一种手段。采用十一抽杀律的目的是为了消除部队中的恐慌与怯战心理,坚定士兵们作战的决心。但事实上,十一抽杀律往往却起到了相反的作用。由于士兵们直面其战友被自己人而非敌人屠戮,因而士气低落或对自己的指挥官失去信任。由于属于集体惩罚措施,十一抽杀律并不常见。.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十一抽杀律 · 查看更多 »

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p),苏联文献中正式称为“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r),又稱紅十月、十月起義、列寧革命或布尔什维克政變,是1917年俄國革命经历了二月革命後的第二个阶段,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领导的俄国临时政府,建立布尔什维克派领导的政府。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7日(儒略历10月25日)。 这场革命跟随并且利用了发生于同年的二月革命,那场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并建立了以贵族和前贵族为主体组建的临时政府。此时城市工人开始组建委员会(俄语称「苏维埃」),其中革命者批评临时政府及其行动。发生于彼得格勒的十月革命推翻了临时政府并给当地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占据多数(俄语称「布尔什维克」)的派别控制的苏维埃赋予了权力。紧接着开始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宣扬社会主义的国家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随着这场革命未能得到彼得格勒以外地区的广泛承认,俄国内战(1917–1922)爆发并于1922年建立苏联。 这场革命由布尔什维克利用他们在彼得格勒苏维埃中的影响力组建武装力量来领导。布尔什维克赤卫队武装在指挥下开始于儒略历1917年10月24日接管政府建筑。翌日,冬宫(当时俄国首都彼得格勒的临时政府所在地)被夺取。 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及組織普遍认为,十月革命是经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派领导的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革命推翻了以资产阶级的俄国临时政府,為1918至1920年的俄国内战和1922年苏联成立奠定了基礎。而持有反对观点的学者认为,俄国临时政府实质上是由俄国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派等社会主义者为主要成员的政府,而并非“资产阶级政府”;“冬宫之夜”也并未发生激烈的武装冲突。.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十月革命 · 查看更多 »

卡尔·马克思

卡爾·馬克思(;),早期在中國被譯為麥喀士,是猶太裔德國哲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政治學家、革命理論家、新聞從業員、歷史學者、革命社會主義者。馬克思在經濟學上的工作解釋絕大多數工人和資本家間的關係,並且奠定後來諸多經濟思想的基礎。馬克思亦是社會學與社會科學的鼻祖之一,在卡爾·马克思的一生中出版过大量理论著作,其中最著名和具备超强影响力的两部作品分別有1848年發表的《共產黨宣言》和1867年至1894年出版的《資本論》。 1818年5月5日,馬克思出生在普魯士萊茵省特里爾,一個相对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1835年10月就讀于德國波昂大學和柏林洪堡大學期間的马克思,開始對青年黑格爾派的哲學觀點產生興趣。大學畢業以後,馬克思為科隆地区的一家持有激進观点的報紙供稿,與此同時,其自身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思想萌芽,開始渐渐成形。1843年時馬克思移居法國巴黎後,马克思繼續在其他持有激進觀點的相关報社,从事专栏寫作;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马克思遇見了後來的重要朋友和支持者——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49年,馬克思遭流放後便與妻兒一起遷居到英國倫敦。他到達倫敦後依然繼續從事寫作工作,同時也開始構建他關於社會經濟活動的理論。馬克思還積極參與社會主義運動,並很快在第一國際中成為重要人物。 馬克思關於社會、經濟與政治的理論被統稱為馬克思主義,主張人類社會是在控制生產資料的統治階級與提供勞動生產的勞動階級間不斷的階級鬥爭中發展而成。馬克思認為國家是為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而運轉,而這又常常被視為大眾的公共意志。他同時也預言如之前存在過的社會經濟體系一樣,資本主義的內部矛盾會導致它自身的滅亡,並會被新的社會主義社會形態所取代;而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存在的矛盾,將會由工人階級奪取政治權力而終結,最終建立工人所管理、形成无任何階級制度的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思積極地實踐他的理論,指出工人階級應該有組織地發動革命,推翻資本主義以改變社會經濟體制。 馬克思由于作為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創始人,长期以来广泛受到許多人的讚美和批評,因此马克思也被人们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卡爾·馬克思与德國哲學家弗里德里希·尼采、奧地利心理學家西格蒙德·佛洛伊德并列為新哲學學說的奠基者;他還与法國社會學家艾彌爾·涂爾幹、德國政治經濟學家馬克斯·韋伯並列為現代社會科學建立者。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也在国际领域,极其强烈地影響着越来越多的知識分子、工會和政黨,並且以馬克思的想法為核心基礎而延伸出许许多多的不同派別、学术体系。.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卡尔·马克思 · 查看更多 »

卡尔·李卜克内西

卡尔·李卜克内西(Karl Liebknecht;),德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家、律师,德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李卜克内西生于莱比锡,父亲威廉·李卜克内西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创始人之一。但是,李卜克內西比他的父親更為激進。當他在萊比錫及柏林修讀法學和政治經濟學期間,他就成為了馬克思主義的倡導者。 李卜克內西在1900年5月8日與Julia Paradies結婚。夫婦倆育有兩兒一女。他的妻子於1911年逝世。 李卜克內西是一個活躍的第二國際成員,亦是社会主义青年国际的創始人。 1912年,李卜克內西代表德國社會民主黨左翼当选帝国议会议员。 1919年1月15日,李卜克內西及羅莎·盧森堡被自由軍團的士兵劫持到柏林的伊登旅館,被拷打及盤問了幾個小時後遭到殺害。.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卡尔·李卜克内西 · 查看更多 »

卡拉布里亚

#重定向 卡拉布里亚大区.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卡拉布里亚 · 查看更多 »

卡拉布里亚州

#重定向 卡拉布里亚大区.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卡拉布里亚州 · 查看更多 »

卡普阿

卡普阿(Capua),意大利坎帕尼亚卡塞塔省的一个城市,位于那波利北25公里处,面积30平方公里,人口四万三千余人。建于公元前6世纪,后发展为重要的工商业城市。约前4世纪后期属于罗马。第二次布匿战争中为汉尼拔与罗马军队所必争。前73年,斯巴达克起义在此发难。.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卡普阿 · 查看更多 »

卢库鲁斯

卢基乌斯·李锡尼·卢库鲁斯(Lucius Licinius Lucullus,前118—前57或56年),罗马将军、执政官。 卢库鲁斯是罗马共和国末期著名将领,著有战史著作。早年参加同盟者战争,后为苏拉部将,随其与米特拉达悌六世作战,是参加苏拉向罗马进军的惟一军官。前74年当选执政官,率军远征小亚细亚,打败米特拉达悌六世,并追击至亚美尼亚,打败亚美尼亚国王提格拉尼二世。 卢库鲁斯最让人感到神奇的是对阵亚美尼亚国王一役。以1.2万步兵和2500骑兵,对战12.5万亚美尼亚大军。当时的形势被亚美尼亚国王形容为:“罗马派来的如果是求和的谈判使团,人数是多了一些,如果是来打仗的军人,这点人数可就太少了。”。 有关他的享乐主义和奢侈无度的传说使“卢库卢斯”成为浪费的同义词。.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卢库鲁斯 · 查看更多 »

古希腊

位于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是给女神雅典娜而建。它是古希腊文明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符号之一。 古希腊是指从希腊历史上公元前8世纪的古风时期开始到公元前146年被罗马共和国征服之前的这段时间的希腊文明。 早在古希臘文明興起之前約800年,愛琴海地區就孕育了燦爛的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大約在公元前1200年,多利亞人的入侵毀滅了邁錫尼文明,希臘歷史進入所謂「黑暗時代」。 在雅典的领导下,在兩次的波希战争取胜之后,并在前5世纪到前4世纪之间,也就是在波希戰爭結束後至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前的這段時期达到鼎盛,被称作“黄金时期”。在被馬其頓國王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后,希腊化文明在地中海西岸到中亚的大片地区扩散。 古希腊人在宗教、哲學、科學、藝術、工藝等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诣。由于古希腊文明对罗马帝国有过重大影响,后者将前者的文明吸收并带到环地中海和欧洲的许多地区。因此一般认为古希腊文明为西方文明打下了基础。.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古希腊 · 查看更多 »

古罗马

古羅馬文明通常是指從公元前9世紀初在意大利半島中部興起的文明,罗马共和国与罗马帝国的正式名称为“元老院与罗马人民”(Senātus Populus Que Rōmānus),缩写为SPQR。傳說在公元前754年-753年,羅穆盧斯在台伯河畔建羅馬城,開創了王政時代。公元前509年或前510年,古羅馬王政時代(羅馬王國)結束,選舉兩名執政官,建立起由羅馬貴族掌權的羅馬共和國。百人隊會議從貴族中選出兩名執政官行使最高行政權力,為期1年;管理國家的主要機構為元老院、高級長官及公民大會,而掌握國家實權的則是元老院。隨著貴族與平民之間對立的加深,貴族承認了平民所選的「保民官」,負責保護平民的權力不受貴族侵犯。前451年,頒佈了十二銅表法,明定了平民與貴族不能通婚的限制,這也標誌著羅馬法的誕生。 自公元前5世紀初開始,先後戰勝拉丁同盟中的一些城市和伊特拉斯坎人等近鄰,又征服了意大利半島南部的土著和希臘人的城邦,成為地中海西部的大國。羅馬又發動了3次布匿克戰爭,在前146年征服了迦太基並使之成為羅馬的一個行省。前215年-前168年發動3次馬其頓戰爭,征服大部分伊利里亚、馬其頓並控制了整個希臘。又通過羅馬-敘利亞戰爭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亞的部分地區。於1世紀前後擴張成為橫跨歐洲、非洲稱霸地中海的龐大羅馬帝國。 到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西羅馬帝國亡於476年。而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則在1453年被鄂圖曼帝國所滅。.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古罗马 · 查看更多 »

叙利亚

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al-Jumhūrīyah al-ʻArabīyah as-Sūrīyah),通称叙利亚(Sūriyā),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东岸,属于中东阿拉伯国家,首都大马士革。叙国北与土耳其接壤,东同伊拉克交界,南与约旦毗连,西南同黎巴嫩和以色列为邻,西濒地中海。1944年1月1日宣布独立,1946年4月7日被联合国及世界各国认可为正式独立国家,现任总统為巴沙尔·阿萨德。.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叙利亚 · 查看更多 »

启蒙主义

#重定向 啟蒙時代.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启蒙主义 · 查看更多 »

坎帕尼亚

#重定向 坎帕尼亚大区.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坎帕尼亚 · 查看更多 »

坎帕尼亚州

#重定向 坎帕尼亚大区.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坎帕尼亚州 · 查看更多 »

塞多留

塞多留(Quintus Sertorius),公元前122年-公元前72年,古罗马统帅。马略的支持者。公元前83年任西班牙总督。遭苏拉迫害,逃亡非洲。公元前81年返回西班牙。联合马略派分子和土著伊比利亚人,建立政权,组织军队,开办学校,蓄积力量,与苏拉派进行斗争。后被暗杀,其部众为格奈乌斯·庞培镇压。.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塞多留 · 查看更多 »

塞內卡

卢修斯•阿奈乌斯•塞內卡(拉丁语:Lucius Annaeus Seneca,),古羅馬時代著名的科爾多瓦斯多亞學派哲學家、政治家、劇作家。曾任尼祿皇帝的導師及顧問,62年因躲避政治鬥爭而引退,但仍於65年被尼祿逼迫,以切開血管的方式自殺。.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塞內卡 · 查看更多 »

塞琉古帝国

塞琉古帝國(Αυτοκρατορία των Σελευκιδών),又稱塞琉古王朝或塞流卡斯王朝,古代中國又稱之為條支。它由亞歷山大大帝部將塞琉古一世所創建,是以叙利亞为中心,包括伊朗和美索不達米亞在内(初期还包括印度的一部分)的希臘化國家。塞琉古帝國是希臘化时期最主要的國家之一。.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塞琉古帝国 · 查看更多 »

墨西拿海峡

墨西拿海峡(Stretto di Messina)是意大利西西里岛和卡拉布里亚之间的海峡。它连接了伊奥尼亚海和第勒尼安海,长度32公里,宽度3至8公里。位于西西里东北部的墨西拿是海峡上最重要的港口。.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墨西拿海峡 · 查看更多 »

奥古斯都

奥古斯都(Imperator Caesar Divi F. Augustus,),原名盖乌斯·屋大維·圖里努斯(Gaius Octavius Thurinus),是罗马帝国的開國君主。历史学家通常以他的头衔“奧古斯都”(神圣、至尊的意思)来称呼他,这个称号是他在前27年的时候获得的,那时他36岁。14年8月,在他去世后,罗马元老院决定将他列入“神”的行列,并且将8月称为“奥古斯都”月,这也是歐洲語言中8月的来源。 屋大维是凯撒的甥孙和养子,亦被正式指定为凯撒的繼承人,一般认为屋大维是最伟大的罗马皇帝之一。前43年,他与马克·安东尼、雷必达结成后三头同盟,打败了刺杀凯撒的元老院共和派贵族。前36年他剥夺雷必达的军权,后在亚克兴角战役打败安东尼,消灭了古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回罗马后开始掌握一切国家大权。前30年,被确认为“终身保民官”,前29年获得“大元帅”(Imperator,又译作“皇帝”或“英白拉多”)称号;前27年获得“奥古斯都”的称号,保持羅馬共和的表面形式,作为一位獨裁者统治罗马长达43年。他結束了一個世紀的內戰,使羅馬帝國进入了相当长一段和平、繁榮的辉煌时期,史稱羅馬和平。.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奥古斯都 · 查看更多 »

奥罗修斯

#重定向 保卢斯·奥罗修斯.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奥罗修斯 · 查看更多 »

奥爱诺马乌斯

#重定向 俄諾瑪俄斯.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奥爱诺马乌斯 · 查看更多 »

奥斯卡金像奖

学院奖(Academy Award),全名學院功績獎(Academy Award of Merit),通稱奧斯卡金像獎、金獎、奥斯卡奖或奧斯卡(The Oscars;2013年2月20日起成為正式名稱),是每年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組織與頒發,旨在鼓励過去一年間优秀电影的创作与发展的獎勵活動,不仅是美国电影業界年度最重要的活動,亦是目前最受世界矚目的電影獎之一。目前設有20多个不同的奖项,囊括了各种电影类型。身為世界历史最悠久的演藝獎勵活動,其在美國演藝業界的地位与针对流行音乐的格莱美奖、针对电视的艾美奖、针对舞台劇的東尼獎相当,而这些奖也都是以奧斯卡金像獎为榜样而創建的。 奧斯卡金像獎自1929年设立以来每年都在加州洛杉矶举行颁奖典礼。第1屆于1929年在好莱坞的罗斯福酒店举行,奖励的是1927-1928年间的电影成就。自2002年第75届开始,洛杉矶好莱坞的柯達剧院(Kodak Theatre,2012年5月起更名為杜比劇院(Dolby Theatre))成为颁奖典礼永久举行地。由於出席颁奖典礼須得到邀请,并没有向公众发行觀禮之门票,僅有提名者相關人士和其近親能進入會場参加,因此該獎本身即是一種电影界的身份象征。做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电影奖,其每年的颁奖典礼都会在全球超过100个国家进行電視直播。.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奥斯卡金像奖 · 查看更多 »

奴隶制度

奴隶制為奴隶主拥有奴隶的制度,奴隶視為是奴隶主的財產,沒有自己的人格、自由、權利,可以買賣,且奴隶主可強迫奴隶无报酬工作,且无人身自由。如果人類社會中大部分物质生产领域劳动者主要是奴隶,馬克思主義將這種社会稱為奴隶社会。 古希臘、古埃及、罗马帝国、古巴比伦、南北战争以前的美国南方,以及以前一些英国、法国、俄国的殖民地都有奴隶制。历史上,绝大多数国家和社会都曾经认可制度性奴隶制;在近代,奴隶制被所有国家废除,但是即使如此,沒有合約精神的勞動關係仍然存在,债奴、契约劳工、农奴、被俘家仆、被收养为奴的儿童、童兵、强迫婚姻依然广泛存在。现在奴隶制度在世界各国都是非法的,但估计世界上仍有二千七百万人是事實上的奴隶,毛里塔尼亚是最后宣布废奴的行政地区(1981/2007),但是根据估算约有10%-20%的人口依然为奴。 奴隶制的出现早于成文记录,在许多文明中广泛存在。当今很多奴隶是债奴,主要分布在南亚,是由于债务缠身所致,很多甚至世代为奴。人口贩卖主要是指代强迫妇女和儿童进入色情行业工作。.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奴隶制度 · 查看更多 »

好莱坞

荷里活(Hollywood),中國大陆、台灣及新马譯作--,港澳譯作--,是美國加州洛杉磯的一個地名,由於美國許多著名電影公司設立於此,故经常被与美國電影和影星联系起來,而「荷里活」一词往往直接用来指南加州的。.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好莱坞 · 查看更多 »

奇里乞亚

奇里乞亞(希腊语:Κιλικία、Kilikya),又譯基利家(新教)、基里基雅(天主教),也被称作小亚美尼亚,位於今日土耳其東南部的小亚细亚半岛,塞浦路斯以北,東至旁非利亞,北至托魯斯山脈,地處於前往地中海的通道上,曾經是羅馬帝國一個貿易非常繁盛的地區。基督教使徒保羅出生於當時西利西亚的首府塔尔苏斯。 15世紀起,奇里乞亞受奧斯曼帝國統治。今天奇里乞亞分屬土耳其梅爾辛省、阿達納省和奧斯曼尼耶省。.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奇里乞亚 · 查看更多 »

安那托利亞

安那托利亞(Anadolu;希腊语:ανατολή;阿拉米语:ܐܢܛܘܠܝܐ;亚美尼亚语:Անատոլիա),又名小亞細亞(Küçük Asya;Asia Minor),是亞洲西南部的一個半島,位於黑海和地中海之間。 現時安那托利亞的全境屬於土耳其的控制下,也是土耳其大部分的領土疆域。但爭取獨立的庫爾德斯坦宣稱擁有該半島的部份主權。.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安那托利亞 · 查看更多 »

安敦宁·毕尤

安敦宁·毕尤(Antoninus Pius,86年9月19日—161年3月7日,138年—161年在位,又譯安東尼·庇護、安托比烏斯·比烏斯、安托尼烏斯·披烏斯,《後漢書》稱之為大秦王安敦)為罗马帝国“五贤帝”中的第四位,而五贤帝的统治时期也因他的名字被称为安敦宁王朝。哈德良(哈德里安)认养他的条件,是他同样认养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 Category:羅馬皇帝 B B.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安敦宁·毕尤 · 查看更多 »

小加图

尔库斯·波尔基乌斯·加图·乌地森西斯(拉丁语:Marcus Porcius Cato Uticensis ,又名 小加图 Cato Minor),以区别他的曾祖父—老加图。小加图是罗马共和国末期的政治家和演说家, 是一个斯多葛学派的追随者。他因为其传奇般的坚忍和固执而闻名(特别是他与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长期的不和), 他不受贿、诚实、厌恶当时普遍的政治腐败。.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小加图 · 查看更多 »

尤利烏斯·凱撒

乌斯·尤利乌斯·凱撒¹(拉丁文:Gaius Julius Caesar²,),罗马共和国末期的军事统帅、政治家,為羅馬尤利乌斯家族成员。 凱撒出身贵族,历任财务官、大祭司、大法官、执政官、监察官、独裁官等职。前60年与庞培、克拉苏秘密结成前三头同盟,随后出任高卢总督,用了8年時間征服高卢全境(现在的法国),亦袭击了日耳曼和不列颠。西元前49年,他率军佔领罗马,打败庞培,集大权于一身,实行独裁统治,制定了《儒略历》。 前44年,凱撒遭以布鲁图所领导的元老院成员暗杀身亡。凱撒身后,其甥孫及養子屋大维击败安东尼开创罗马帝国并且成为第一位帝国皇帝(Imperator)。.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尤利烏斯·凱撒 · 查看更多 »

山南高卢

山南高盧(Cisalpine Gaul,拉丁文:Gallia Cisalpina或稱內高盧與山內高盧)是指古羅馬時代阿爾卑斯山和亞平寧山脈之間的、由塞爾特侵略者居住的義大利北部地區。其「山南」的「山」指的就是阿爾卑斯山。山南高盧人是住在山南高盧的塞爾特人(高盧人),曾攻打羅馬,但羅馬最後撃敗高盧人。 與山內高盧對應的是山北高盧(亦稱外高盧或山外高盧),指的是阿爾卑斯山以北,現今法國、比利時、荷蘭與盧森堡等地,是另一群塞爾特人(高盧人)居住之地。 分類:凱爾特人 es:Galia#Galia Cisalpina.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山南高卢 · 查看更多 »

巴斯利卡塔

#重定向 巴西利卡塔大区.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巴斯利卡塔 · 查看更多 »

中央公論新社

中央公論新社(),簡稱「中公」,是日本的著名出版社。.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中央公論新社 · 查看更多 »

东京大学

東京大學(;英語譯名:The University of Tokyo),简称東大(),是日本第一所以現代學制成立的綜合大學,其前身是幕末時期創辦的與。1877年改制大学後使用現名,但1886年更名為「帝國大學」,1897年再更名為「東京帝國大學」,至1947年復用現名。2004年4月1日起依據《国立大学法人法》改制,以國立大學法人形式運作。.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东京大学 · 查看更多 »

希波的奥古斯丁

奥勒留·奥古斯提奴斯(Aurelius Augustinus,),罗马帝国末期北非的柏柏尔人,早期西方基督教的神学家、哲学家,曾任天主教会在阿尔及利亚城市安纳巴的前身希波(Hippo Regius)的主教。罗马天主教会官方称希波的奥斯定(Augustinus Hipponensis;Augustine of Hippo)或圣奥斯定(Saint Augustine 或 Saint Austin),俗译奥古斯丁。 他出生于罗马帝国在北非的阿非利加行省的塔加斯特城,在罗马受教育,在米兰接受洗礼。他的著作《忏悔录》被称为西方历史上“第一部”自传,至今仍被传诵。奧斯定會是跟隨其所制的生活方式的修会。 他死后被天主教会封为圣人和教会圣师,也被东正教会等奉为圣人,并称为恩宠博士(Doctor Gratiae,这一称谓源于他在与伯拉纠的论战中,对神的恩典的强调。),但其部分神学理论不被东方基督教认同,而被视为是若干异端理论的重要源头。他的死也被西方史学界视为欧洲在精神层面上的中世纪的开始。.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希波的奥古斯丁 · 查看更多 »

布林迪西

布林迪西(Brindisi)是意大利普利亚大区布林迪西省的首府,面积328平方公里,人口90,175人(2007年)。.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布林迪西 · 查看更多 »

世界战争列表

#重定向 战争列表.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世界战争列表 · 查看更多 »

亚壁古道

亚壁古道(拉丁語及意大利語:Via Appia;英語:Appian Way)是古羅馬時期一條把罗马及意大利东南部阿普利亚的港口布林迪西連接起來的古道。.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亚壁古道 · 查看更多 »

庞培

#重定向 庞贝 (消歧义).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庞培 · 查看更多 »

廢奴主義

廢奴主義(),又稱廢除主義、奴隸廢除論,是一場以廢除奴隸制度及其奴隸貿易而展开的政治運動,其運動開始於啟蒙時代,並在19世紀推至高峰,也在很多地方得到了大致上的成功。.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廢奴主義 · 查看更多 »

以色列

以色列(יִשְׂרָאֵל;),正式名称是以色列国(help;دَوْلَة إِسْرَائِيل),是位於西亚的主权国家,坐落於地中海东南岸及红海亚喀巴湾北岸,北靠黎巴嫩,东北邻叙利亚,东与约旦接壤,巴勒斯坦领土(巴勒斯坦国对其宣称主权,但局部为以色列所控制)的约旦河西岸地区和加沙地带各居东西,西南则为埃及。其领土范围不大,但地形和气候相当多样。以色列的金融及科技创新中心為特拉维夫,而耶路撒冷則为其法定首都(美國承認)、各政府机构所在地(国防部除外)及其轄下的第一大城市(特拉维夫都会圈人口最多)。以色列对耶路撒冷的主权在国际上有爭議。美国東岸时间2017年12月6日下午1時,特朗普正式在白宫外交厅宣布美国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建議在巴勒斯坦托管地推行分治方案。這一方案規定了新的阿拉伯和猶太國家的國界,並指定耶路撒冷及其周邊地區將為聯合國進行國際管理Harris, J. (1998) The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Textual Reasoning, Vol.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以色列 · 查看更多 »

伏爾泰

伏尔泰(Voltaire,,),原名弗朗索瓦-瑪利‧阿鲁埃(François-Marie Arouet,,法国启蒙時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启蒙运动公认的领袖和导师。被称为“法兰西思想之父”。與盧梭、孟德斯鳩合稱「法蘭西啟蒙運動三劍俠」。他不仅在哲学上有卓越成就,也以捍卫公民自由,特别是信仰自由和司法公正而闻名。尽管在他所处的时代审查制度十分严厉,伏尔泰仍然公开支持社会改革。他的论说以讽刺见长,常常抨击天主教教會的教条和当时的法国教育制度。伏尔泰的著作和思想与托马斯·霍布斯及约翰·洛克一道,对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主要思想家都有影响。.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伏爾泰 · 查看更多 »

弗罗鲁斯

弗罗鲁斯(Florus),约活动公元2世纪前后。古罗马历史学家之一,生活于图拉真和哈德良统治时期,出生于非洲。他以学者李维的著作作为基础撰写古罗马历史,并将期划分为若干历史时期,尽管错误较多,但保存至今的著作为后世了解古罗马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弗罗鲁斯 · 查看更多 »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德國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是卡尔·马克思的挚友,被誉为“第二提琴手”,他为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大量经济上的支持,在马克思逝世后,帮助马克思完成了其未完成的《资本论》等著作,并且领导国际工人运动。.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 查看更多 »

弗朗提努斯

弗朗提努斯(Frontinus),()。古罗马政治家与军事将领,出身于贵族,他著有反映古罗马的著作。曾担任执政官并在外参加战争,后又参加罗马城的市政改造工作,影响深远。.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弗朗提努斯 · 查看更多 »

佃農

佃農是指租用他人田地,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佃農 · 查看更多 »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德国 · 查看更多 »

德国唯心主义

德国唯心主义一般是指从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早期在德国建立起来的哲学,它由康德在1780年到1790年间的作品发展起来,并和浪漫主义、启蒙运动的政治革命有着密切联系。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最有名的思想家是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然而雅各比(Friedrich Heinrich Jacobi)、莱因霍尔德(Karl Leonhard Reinhold)和施萊爾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也作出了巨大贡献。.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德国唯心主义 · 查看更多 »

德国共产党

德国共产党(Kommunis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简称德共(KPD)。1918年12月30日,斯巴达克同盟联合不莱梅左派创建了该党。该党的创始人是卡尔·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后来则由恩斯特·台尔曼长期领导。1933年纳粹党上台后,德共被取缔。1945年,纳粹政权瓦解后,英美法苏四国分别占领德国。1946年,德共、德国社会民主党两党在苏联占领区的组织合併為德国统一社会党,德共在其它占领区的组织则继续活动。1956年8月17日,西德当局取缔德共。.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德国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德国社会民主党

德国社会民主党(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简称德国社民党(SPD),德国主要政党之一,它是德國歷史最悠久的政黨,成立于1863年。社民党於1966年至1982年,1998年至2009年和2013年至今参与聯合政府。現在11个州内参与执政,9个州内任州總理。.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德国社会民主党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a,缩写为РФ),簡稱俄罗斯(a),是位於欧亚大陆北部的聯邦共和國,國土横跨欧亞两大洲,为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超过17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占地球陆地面积八分之一;它也是世界上第九大人口国家,拥有1.47亿人口,77%居住于其较为发达的欧洲部分。俄罗斯国土覆盖整个亚洲北部及东欧大部,横跨11个时区,涵盖广泛的环境和地形。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森林储备和含有约世界四分之一的淡水的湖泊。俄罗斯有十四個陸上鄰國(從西北方向起逆时针序):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蘭、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和朝鲜(其中立陶宛和波蘭僅與俄羅斯外飛地加里寧格勒州接壤),另外與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兩個只有俄羅斯承認的非聯合國會員國接壤。同時,俄羅斯還與日本、美国、加拿大、格陵蘭(丹麥)、冰島、瑞典、土耳其隔海相望。俄羅斯北部和東部分別為北冰洋和太平洋包圍,西北和西南則分別可經由波羅的海和黑海通往大西洋。 俄罗斯历史始于欧洲的东斯拉夫民族,聚集区域自公元3世纪至8世纪逐渐扩大。在9世纪,源自北欧的瓦良格人武士精英建立了基辅罗斯这个中世纪国家并开始统治。公元988年,国家从拜占庭帝国采纳了东正教会,随后由此开始,千年拜占庭与斯拉夫文化的融合成为了今日的俄罗斯文化。基辅罗斯最终解散分化为众多公国,被蒙古人逐一击破,并均在13世纪成为了金帐汗国的一部份。莫斯科大公自14世纪起逐渐崛起并统一周边俄罗斯诸侯国,在15世纪成功从金帐汗国独立,且成为了基辅罗斯文化和政治的继承者。16世纪起伊凡四世自称沙皇,自詡「第三羅馬」。在18世纪,俄罗斯沙皇国通过征服、吞并和探索而擴張。彼得一世稱帝成立了俄罗斯帝国,最終成為史上領土第三大帝国,疆域最大曾自中欧的波兰连绵至北美的阿拉斯加。 1917年俄国革命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宪法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成为随后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体和其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二战时期,苏联为同盟国的胜利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在战后其崛起成为公认的超级大国,并在冷战时期与美国互相竞争。苏联时期产生了20世纪的许多最重要的科技成就,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及首次将人类送入太空。在1990年,苏联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常备军人以及最多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库存。1991年苏联解体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5个共和国从原苏联独立;身為原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羅斯通过修宪改制为俄罗斯联邦,成为原苏联的唯一法理继承国家,政體採用聯邦制、民主共和制及半总统制。 截至2015年,俄罗斯根据国民生产总值为世界第13大经济体,根据购买力平价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储量的矿产和能源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输出国.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俄罗斯 · 查看更多 »

圖拉真

图拉真(Trajan, Marcus Ulpius Nerva Traianus,),罗马帝国皇帝(98年-117年),羅馬帝國五贤帝之一。 圖拉真在53年出生於西班牙贝提卡的意大利卡,是第一位義大利以外出生的羅馬皇帝。他在位時立下顯赫的战功,使羅馬帝國的版圖在他的統治下達到了極盛。他曾經建立圖拉真柱記載自己的功績。元老院曾贈給他「最優秀的第一公民」(Optimus Princeps)的稱號。.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圖拉真 · 查看更多 »

北意大利

北意大利 (Italia Settentrionale, Italia del Nord, Alta Italia, Norditalia)是意大利的一个地理区域。又可分为东北部和西北部两个部分。.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北意大利 · 查看更多 »

列宁

#重定向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列宁 · 查看更多 »

列宁奖

列宁奖(Ленинская премия)是在苏联享有最高声望的奖项之一,奖给科学、文学、艺术、建筑和技术的人才。1925年6月23日成立,直到1934年终止,1935至1956年未颁奖,1956年8月15日重新颁发,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終止,每年4月22日,列宁的生日颁奖。 该奖项有别于奖给外国和平人士的列宁和平奖和斯大林/苏联国家奖。 Category:科學與技術獎項 Category:艺术獎項 Category:蘇聯獎勵 Category:以人名命名的奖项 Category:列宁 Category:1925年建立的獎項 Category:1991年廢除.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列宁奖 · 查看更多 »

切·格瓦拉

切·格瓦拉(Che Guevara;1928年6月14日紀錄在格瓦拉出生證明上的日期是1928年6月14日,但另一份第三方資料(胡利亞·康斯坦拉,引用自喬恩·李·安德森),卻主張格瓦拉其實出生於當年5月14日。康斯坦拉聲稱曾有一名身分不明的占星家告訴她,--的母親西莉亞·德·拉·瑟娜(Celia de la Serna)在與父親埃內斯托·格瓦拉·林奇(Ernesto Guevara Lynch)結婚時已懷孕,於是在出生證明上將出生日期偽造為下個月後的同一日以掩饰。(Anderson 1997,pp.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切·格瓦拉 · 查看更多 »

凯尔特人

凯尔特人(Celt),或譯為赛尔特人、居尔特人、蓋尔特人、克尔特人等。是公元前2000年活动在西欧的一些有着共同的文化和语言 (拉丁文)特质的有亲缘关系的民族的统称。 今天凯尔特主要指不列颠群岛、法国布列塔尼地区语言和文化上与古代凯尔特人存在共同点的族群。这些族群在古代并不被其他民族认为是凯尔特人。人们认为,欧洲大陆上的凯尔特部落和民族(如比利时和高卢)曾迁入不列颠和爱尔兰,对这些族群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凯尔特人在前275年时,已经占据西欧、中欧和多瑙河中游平原和多瑙河下游平原的大部分地区,并在前285年从多瑙河下游平原来的凯尔特人入侵到拉米亚之后,在前276年被后马其顿王国的时任国王在赫勒斯滂海峡打败,于前276年迁徙到小亚细亚半岛中部的加拉太,并且同时期的凯尔特人同化和消灭了伊比利亚当地的人。罗马人进佔高卢(现在的法国、比利时,以及意大利北部),同化了高卢的凯尔特人。而后盎格鲁-撒克逊人和朱特人的入侵使得罗马在407年放弃不列颠岛,这些日耳曼入侵者于449年之后从弗兰德尔这个地方乘船渡海进入不列颠岛,消灭或同化了不列颠岛大部分地区的凯尔特人,目前只有爱尔兰人、威尔斯人、高地苏格兰人(苏格兰盖尔人)和布列塔尼人仍然坚持使用凯尔特语(包括爱尔兰语、威尔士语、苏格兰盖尔语和布列塔尼语),并以自己的凯尔特人血统而自豪。其中威尔士语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后一种还在大范围使用的凯尔特语族的语言,但是由于使用人数日渐减少,也长期面临失传的危险。 早期的苏格兰人很可能也是说凯尔特语的,但是随着历史上苏格兰地区多次遭到来自于不列颠岛南部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以及来自北方海上的维京人、诺曼人的入侵,再加上英格兰在经济上的强烈影响,苏格兰人逐渐被这些日耳曼入侵者(英格兰人和诺曼人都属于日耳曼人)所同化,最终丧失了本民族的凯尔特语言文化,成为了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尽管如此,在当今的苏格兰地区,凯尔特语言文化的残留仍然处处可见。.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凯尔特人 · 查看更多 »

克里特

克里特岛(Kriti;)就是聖經中所記載的革哩底,位于地中海北部,是希臘的第一大岛,总面积8,300平方公里。行政上属于克里特大区,是地中海第五大島,東西長約 244 公里,最寬處約 56 公里,中部為高山,最高峰海拔為 2740 公尺,南部山勢陡峻,特別是西南部,全為峭壁,難以開闢公路,北部較平緩,居民多集中北岸。島上氣候宜人,古時林木茂盛,農產豐富,人民善於航海和貿易,據荷馬的史詩所記說,「在深紅葡萄酒色的海中,是一片美麗,富庶的土地,四面環水,島上的人多得數不清,城市有九十個」。地處於埃及、希臘、意大利及腓尼基之間,就成為戰略要衝和貿易重鎮。.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克里特 · 查看更多 »

克雷斯

克雷斯(Crixus,)是一名来自高卢的角斗士。曾与色雷斯人斯巴达克斯、高卢人奥诺玛奥斯、卡斯特斯、甘尼克斯一起,发动了斯巴达克斯起义。克雷斯是起义军的领导人之一。.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克雷斯 · 查看更多 »

克拉苏

克拉苏可能指:.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克拉苏 · 查看更多 »

前2世纪

前200年至前101年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前2世纪。.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前2世纪 · 查看更多 »

前3世纪

前300年至前201年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前3世纪。 秦始皇統一中國,制定度量衡標準,統一文字,對中國文化影嚮深遠。與此同時,匈奴勢力亦達至高峰,與中國之間的衝突亦隨之升級,引致日後的民族大遷徙,影響達數個世紀。阿育王提倡佛教,對印度以至整個亞洲影響深遠。在歐洲,雖然亞歷山大大帝的繼業者在帝國內互相爭奪,但希臘文明持續影嚮帝國內各民族。兩次布匿戰爭奠定了羅馬崛起的基礎。.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前3世纪 · 查看更多 »

前三头政治

#重定向 前三头同盟.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前三头政治 · 查看更多 »

副司令马科斯

副司令马科斯(Subcomandante Marcos)在涉及他者运动()的事物中也称为代表零(Delegado Cero),他称自己为墨西哥造反运动萨帕塔民族解放军的发言人。他也是一个作家,政治诗人以及全球化、资本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坦率的反对者。他是国际知名的游击队员,有“新” 与“后现代”切·格瓦拉之称。 化名“马科斯”是在一个军事道路检查站被杀害的一个战友的名字;而不是为人们推测的 EZLN 最先发起的七个社区:、、La Realidad、'''C'''omitán、'''O'''cosingo 与 '''S'''an Cristóbal 的首字母。.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副司令马科斯 · 查看更多 »

第三次布匿战争

三次布匿战争是古罗马和古迦太基之间三次布匿战争中最后最短的战争,作战三年,前149年-前146年。.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第三次布匿战争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奴隶战争

#重定向 第一次西西里奴隶起义.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第一次奴隶战争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奴隶战争

#重定向 第二次西西里奴隶起义.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第二次奴隶战争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米特里達梯六世

米特里達梯六世(Μιθριδάτης Ευπάτωρ Διόνυσος,拉丁化:Mithridates Eupator Dionysos;)或译为密特里达提六世,是本都王国的一位国王,前121年至前63年在位。他的外号“Ευπάτωρ”的意思是“出身高贵的”,另一个外号“Διόνυσος”则是酒神的名字。米特里達梯六世是罗马共和国末期地中海地区的重要政治人物,也是罗马最著名的敌人之一;他与罗马之间为争夺安纳托利亚而进行的三次战争,历史上称为“米特里达梯战争”。.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米特里達梯六世 · 查看更多 »

米特拉达梯战争

#重定向 米特拉達梯戰爭.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米特拉达梯战争 · 查看更多 »

維蘇威火山

维苏威火山(Vesuvio)是欧洲的一座活火山,位于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湾东海岸,同世界名城那不勒斯相距不過20公里。海拔1,281米(4,203英尺)。 维苏威在公元79年的一次大喷发,摧毁了当时拥有2万多人的庞贝城,其他几个有名的海滨城市如赫库兰尼姆、斯塔比亚等也遭到严重破坏。直到18世纪中叶,考古学家才将庞贝古城从数米厚的火山灰中发掘出来,古老建筑和姿态各异的尸体都保存完好,这一史实已为世人熟知,讓今人明白其滅亡的根本原因,庞贝古城也成为意大利著名旅游胜地。.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維蘇威火山 · 查看更多 »

维莱伊乌斯·帕特尔库鲁斯

维莱伊乌斯·帕特尔库鲁斯(Velleius Paterculus),约活动于公元前1世纪前后。他生于坎帕尼亚,后参军服役。他是一位历史学家,著有二卷本的《罗马史》,记述了自神话时代到30年罗马历史,卷一现已不完整,书中包括对拉丁文学发展过程的论述。.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维莱伊乌斯·帕特尔库鲁斯 · 查看更多 »

罗马叙利亚战争

#重定向 羅馬-敘利亞戰爭.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罗马叙利亚战争 · 查看更多 »

罗马军团

罗马军团(Roman legion,源自legio,意為軍階)為罗马共和国及罗马帝国时期的正规军队,以其高效的适应性及机动性--服了地中海沿岸地区。 按照古罗马传统,一旦有战争爆发,执政官就需要担负起从合格的公民中临时征集起一支军队的职责。而后,两名执政官中的一个,就需要率领这支主要由志愿者组成的军队开赴战场。 直到前2世纪的最后几年,除了少数特别情况外,罗马大体上仍然在实行这种传统的兵农合一的公民兵制度,所有的士兵都必须符合:必须达到户口调查的第15等级或以上。至少拥有3,000塞斯特尔提乌斯的财产。能够自行购置所属兵种等级对应的武器装备等严格条件。 自蓋烏斯·馬略當選前107年的執政官後,對羅馬進行了一系列軍事改革。馬略的軍事改革對羅馬歷史的發展有着深遠影響。改革擴大了兵源,增強了軍隊戰鬥力,但同時也使軍隊性質逐漸發生變化,為日後的軍閥出現以及軍事獨裁的建立奠定了基礎,馬略一就任,就立即着手開始進行軍事改革。他一反舊制,對已經不符合當時實際情況的做法進行變更,並把之前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就已經出現的一些臨時性的,但卻行之有效的應急措施從法律上予以固定。 這些措施包括以募兵制代替徵兵制。馬略放棄了早就難以為繼的財產資格限制,規定凡是自愿且符合條件的羅馬公民,包括無財產者都可以應募入伍。這樣就解決了困擾羅馬多年的因符合服役資格者不足而導致的兵源匱乏問題。而且也延長服役年限,明確軍餉報酬,軍隊能夠進行長期的正規訓練,有利於戰鬥力的提高。馬略規定,士兵一旦入伍,必須服役滿16年。士兵退伍後,還能在被征服地區分得屬於自己的土地或一次性退休金,大多士兵會選擇後者,因為大多分得的土地是比較荒涼遠無人煙的地方。然後在改編羅馬軍團編制,戰鬥隊形則變得更加多樣,作戰的靈活性和指揮效能得到加強,統一武器裝備規格、樣式,而便于軍隊補給。.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罗马军团 · 查看更多 »

罗马共和国

罗马共和国是古罗马在前509年到前27年之间的政体,其正式名称是「元老院与罗马人民」。也有观点主张尤利乌斯·恺撒担任终身独裁官的前44年作为共和国的结束时间。.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罗马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美国

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为 United States、America、The States,縮寫为 U.S.A.、U.S.),通稱美國,是由其下轄50个州、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五个自治领土及外岛共同組成的聯邦共和国。美國本土48州和联邦特区位於北美洲中部,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面是加拿大,南部和墨西哥及墨西哥灣接壤,本土位於溫帶、副熱帶地區。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美大陸西北方,東部為加拿大,西隔白令海峽和俄羅斯相望;夏威夷州則是太平洋中部的群島。美國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還擁有多處境外領土和島嶼地區。此外,美國还在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着374個海外軍事基地。 美国拥有982萬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依陆地面積定義为第四大国);同时拥有接近超过3.3億人口,為世界第三人口大国。因为有着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移民,它是世界上民族和文化最多元的國家之一Adams, J.Q.; Strother-Adams, Pearlie (2001).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美国 · 查看更多 »

羅莎·盧森堡

羅莎·盧森堡(Rosa Luxemburg;Róża Luksemburg;)是德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家、社會主义哲學家及革命家,德國共產黨的创始人之一。 1871年3月5日,出生於俄國佔領下的波蘭扎莫希奇的一个猶太人家庭,她原是波蘭立陶宛王國社會民主黨理論家。1898年移居德國柏林,並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是黨內的重要社会主义理論家。 1915年,当德国社会民主党宣布支持德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戰时,她和卡爾·李卜克內西合作成立馬克思主義革命團體“斯巴達克同盟”,與社民黨內以弗里德里希·艾伯特為代表的右傾勢力鬥爭。該組織于1918年12月30日重组為德國共產黨。1918年11月,在德国革命期间,她创办了《》(Die Rote Fahne),作为左翼的中央机构。1915年-1918年被多次關押。 羅莎·盧森堡起草了德國共產黨黨綱。她认为1919年1月柏林的斯巴達克起義是一个错误,但起义开始后她还是加以支持。当起义被自由军团(魏玛政权的右翼敢死队,由第一次世界大战退伍军人组成)镇压时,盧森堡、李卜克內西與其他數百位支持者被逮捕,遭到嚴刑拷打並被殺害。目前德国左翼党的基金会以她的名字命名。 由於羅莎·盧森堡同時批判列宁主义者及較溫和的社會主義者,因此在左翼政治界及學術界中不是所有人都認同羅莎·盧森堡。不過大部分马列主义者仍將卢森堡和卡尔·李卜克内西視為他們的烈士。根據德国联邦宪法维护厅的資料,對卢森堡和卡尔·李卜克内西的紀念仍然是德國左翼每年要做的重要一件事。 她独到的政治思想被后人称之为卢森堡主义。.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羅莎·盧森堡 · 查看更多 »

羅馬史 (阿庇安)

阿庇安所撰的《羅馬史》(希臘語:Ρωμαϊκά),古羅馬史書,於公元2世紀以希臘語寫成。原書二十四卷,內容為從羅馬王政時代起,歷經羅馬共和國,至公元2世紀阿庇安身處的時期,當中涉及古羅馬的對外戰爭(包括對伊比利亞半島、迦太基、馬其頓、本都等地的征伐),和羅馬共和時期的內爭(包括革拉古兄弟改革、馬略與蘇拉的內戰、同盟戰爭、斯巴達克起義、前三頭同盟、後三頭同盟等等),對於研究古羅馬國家的發展及地中海沿岸各地的歷史,具有相當高的史料價值。原書當中有十一卷完整保存至今,其餘部份或全佚,或有殘篇遺留下來。.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羅馬史 (阿庇安) · 查看更多 »

羅馬公民

羅馬公民,羅馬帝國的一種身分。212年之後,依據安东尼努斯敕令,所有的羅馬帝國自由人,被授與公民權。.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羅馬公民 · 查看更多 »

羅馬元老院

羅馬元老院(Senatus)是一個審議的團體,它在羅馬共和国與羅馬帝國的政府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羅馬元老院 · 查看更多 »

羅馬騎士階級

罗马骑士阶级(翻译自ordo equester),简称骑士阶级,是古罗马共和国时期两个上层阶级中较低等的一个阶级,位列元老阶级之下。虽然该阶级同样被译为中文的“骑士阶级”,但是其实与中世纪欧洲的骑士阶级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中世纪欧洲的骑士阶级依靠他们的马匹和盔甲等物质基础和其在战爭中的作用来支撑他们的地位;而对罗马骑士阶级而言,马匹仅有象征性的关联,财富才是他们的阶级标准。 在公元前2世纪,格拉古兄弟的改革对骑士阶级与元老阶级做出了正式的区分。在屋大维的统治下,平民可以通过取得财产的固定额度(40万塞斯退斯),来成为骑士阶级。而满27岁的骑士阶层则可通过被选任“Quaestor”职位(一种初级官员,负责监督国家财政,军队及其他官员),从而自动获得元老院席位、被提升為元老阶级,也有极少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被皇帝直接任命的方式获得元老院席位。不过鉴于元老院有600人上限,而元老的儿子可以直接参加选举,以上二种阶级提升都属于相当少数的情况;每年大概只有不超过20名罗马骑士获选Quaestor职位。骑士阶级被允许经商,而元老阶级却不能。.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羅馬騎士階級 · 查看更多 »

甘尼克斯

尼克斯(Gannicus或Cannicus,?-前70年)是卡普阿城巴蒂塔斯(Lentulus Batiatus)角斗士学校中的一名高卢 角斗士。后与色雷斯人斯巴达克斯、高卢人克雷斯、奥诺玛奥斯、卡斯特斯一起发动了斯巴达克斯起义反叛罗马。前71年冬,甘尼克斯与卡斯特斯率领起义军中的凯尔特人和日耳曼人离开了斯巴达克斯并再次发动起义。甘尼克斯和卡斯特斯最后在卢卡尼亚山中被克拉苏等(Marcus Licinius Crassus、Lucius Pomptinus、Quintus Marcius Rufus)的军队击败。.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甘尼克斯 · 查看更多 »

特奥多尔·蒙森

克里斯蒂安·马蒂亚斯·特奥多尔·蒙森(德语:Christian Matthias Theodor Mommsen,),德国古典学者、法学家、历史学家、记者、政治家、考古学家、作家,190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蒙森早年在基爾大學攻讀法律和語言學,一八四二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後長期在大學教授歷史,對古代史,特別是羅馬史有精湛的研究。孟憲忠編著,《諾貝爾文學獎作家的人生之旅》,台北市:智慧大學,1993年,頁22。 他关于罗马历史的作品对当代的研究仍十分重要。他也是一个突出的政治家,曾是普鲁士和德国的国会議员。他对罗马法和债法的研究对德国民法典有著重大的影响。.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特奥多尔·蒙森 · 查看更多 »

盖乌斯·马略

乌斯·马略(Gaius Marius,),古罗马著名的军事统帅和政治家。他在罗马战败于日尔曼人的危难之时当选执政官,进行军事改革,实行募兵制,最终击败日耳曼三族(阿姆布昂人、条顿人、辛布里人)。但是罗马社会也因募兵制的实行发生变化,成为职业军人的士兵越来越依附于将领个人,成为个人的政治资产,最终罗马逐渐走向独裁和帝制。.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盖乌斯·马略 · 查看更多 »

莱辛

莱辛可以指:.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莱辛 · 查看更多 »

萨帕塔民族解放运动

#重定向 萨帕塔民族解放军.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萨帕塔民族解放运动 · 查看更多 »

萨莫奈

萨莫奈(Samnium,Samnio),又译为萨谟奈、萨莫尼乌姆等,是罗马时代位于意大利中部到南部的山岳地区,居住着萨莫奈人。尽管这一名称一直流传至今,其现今的领土范围只是当时的一小部分。萨莫奈是罗马人对其的称呼,他们把自己的国家称为Safinim,把自己称为Safineis,都是奥斯坎语中的词汇。不过并非所有的萨莫奈人都说奥斯坎语,所有奥斯坎语的使用者也并不都住在萨莫奈。 古代学者对萨莫奈的边界并没有确切的定义。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地区的范围也一直在改变。对萨莫奈边界的主流划分是指公元前600年至前290年奥斯坎语使用者全盛时期的边界,为罗马共和国所了解。而后来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在其官方声明Discriptio Italiae中所定的边界现已失传,不过老普林尼对意大利的描述就是以其为蓝本的。当时奥斯坎语已灭绝,公元前290年起萨莫奈就已不再是独立国家了。奥古斯都将意大利划分为十一个区,萨莫奈为第四区。不过其范围包括之前不属萨莫奈的地区,同时也去除了原属萨莫奈的许多地区。古代的萨莫奈被包含在奥古斯都所划分的三个区之中。.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萨莫奈 · 查看更多 »

風雲羣英會

《風雲羣英會》(Spartacus)是一套1960年的美國傳記片,由史丹利·寇比力克執導,卻·德格拉斯等主演。電影以斯巴達克斯的經歷為藍本,描述他率領奴隸起義對抗羅馬人的故事。获得金球奖最佳戏剧类影片。保守派影視如90年代著名青少年電影"獨領風騷"等喜歡將此片說成是同性戀者所愛好,以減少佔人口多數的異性戀者觀看此反抗奴役的經典電影。.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風雲羣英會 · 查看更多 »

西塞罗

庫斯·圖利烏斯·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其名在拉丁语中读为(音译为基凯罗),西塞罗为英文音译,),是罗马共和国晚期的哲学家、政治家、律师、作家、雄辩家。他出生于騎士阶级的一个富裕家庭,青年投身法律和政治,其后曾担任罗马共和国的执政官;同时,因为其演说和文学作品,他被广泛地认为是古罗马最好的演说家和最好的散文作家之一。在罗马共和国晚期的政治危机中,他是共和国所代表的自由主义的忠诚辩护者,马克·安东尼的政敌。他支持古罗马的宪制,因此也被认为是三权分立学说的古代先驱,公元前63年当选为执政官,后被马克·安东尼派人杀害于福尔米亚。 西塞罗因其作品的文学成就,为拉丁语的发展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他在当时是罗马著名的文学人物,其演说风格雄伟、论文机智、散文流畅,设定了古典拉丁语的文学风格。西塞罗也是一位古希腊哲学的研究者。他通过翻译,为罗马人介绍了很多希腊哲学的作品,使得希腊哲学的研究得以在希腊被罗马征服之后得以延续。 西塞罗在古罗马时代的影响在中世纪时代渐渐衰落,但在文艺复兴时被重新振兴。彼特拉克在14世纪重新发现了西塞罗的书信,由此开始了文艺复兴学者对西塞罗的重新研究。因此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在本质上是对西塞罗的复兴。西塞罗的影响在启蒙时代达到了顶峰,受其政治哲学影响者包括洛克、休谟、孟德斯鸠等哲学家。亚当斯、汉密尔顿等人也常在其作品中引用西塞罗的作品。 西塞罗深远地影响了欧洲的哲学和政治学说,并且至今仍是罗马历史的研究对象。.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西塞罗 · 查看更多 »

西德

西德(Westdeutschland),或聯邦德國,是对1949年5月至1990年10月之間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之俗稱。.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西德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

西班牙王国(Reino de España),通稱西班牙(España),古籍譯為日斯巴尼亞或以西巴尼亞,《聖經》曾譯為「士班雅」,是位於欧洲西南部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与葡萄牙同处於伊比利亚半岛,东北部与法国、安道尔接壤,國土面積則佔伊比利亚半岛的五分之四。其领土还包括地中海中的巴利阿里群岛、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岛、以及在非洲北部的休达和梅利利亚。首都兼最大都市為馬德里。 由於位處歐洲與非洲的交界,西班牙自史前时代以来就一直受许多外来影响,中世紀時有多國並立,至15世纪始建立單一國家,在近代史上是影响其他地区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其全球帝国兴盛时给世界带来的影响是,現今全球有5億人口使用西班牙语,使西班牙语成为世界上总使用人数第三多,母語人數第二多的语言。.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西班牙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行省

#重定向 西班牙 (罗马行省).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西班牙行省 · 查看更多 »

西西里岛

西西里(Sicilia )是意大利南部的一个自治区。西西里占地25,708平方公里,人口数为500万,是意大利最大的区。同时也是地中海最大的岛。而西西里岛周邊几个中小型的岛屿也被纳入西西里区域范围。 在古中國稱之為斯伽里野,《諸蕃志》:「斯加里野國,近蘆眉國界,海嶼闊一千里,衣服、風俗、語音與蘆眉同。本國有山穴至深,四季出火,遠望則朝煙暮火,近觀則火勢烈甚,國人相與杠舁大石,重五百斤或一千斤抛擲穴中,須臾爆出,碎如浮石。」 明朝萬歴年間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參與繪製的《坤輿萬國全圖》稱西西里島為西齊里亞,並附註:「此島有二山,一常出大火,一常出煙,晝夜不絕。」 由于西西里岛在地中海商业贸易路线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在历史上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具备重要战略意义的地方,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在此設有美國海軍和義大利空軍共用的大型軍用機場。西西里区域属于大希腊(古希腊殖民区)。而西塞罗曾经称锡拉库萨为古希腊中最美丽的城市。 西西里岛以及其周围属義大利岛屿一起组成西西里地区人口5,029,683人。其首府是巴勒莫(130万人口)。其它重要城市有卡塔尼亚(40万人口)、墨西拿(27万人口)、锡拉库萨(11万人口)、特拉帕尼(10万人口)、卡尔塔尼塞塔(8万人口)、阿格里真托(6万人口)和拉古萨(6万人口)等。西西里岛隔墨西拿海峡与亚平宁半岛相望。 西西里岛最高的山是埃特纳火山(3,323米),它也是欧洲最大、最活跃的火山。墨西拿北部的斯特龙博利岛上的斯特龙博利火山也是一座活火山。.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西西里岛 · 查看更多 »

角鬥士

角斗士(gladiatōrēs),指的是古羅馬競技場上的鬥士,臺灣也譯為劍鬥士,名稱來源自於古羅馬軍團慣用的劍,是古罗马奴隶社会的一种身份特殊的奴隶,通常都是战俘或其他犯了過錯的奴隶。他们的职责是在競技場上进行殊死搏斗,为人们提供野蛮的娱乐。.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角鬥士 · 查看更多 »

马尔凯

#重定向 马尔凯大区.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马尔凯 · 查看更多 »

马库斯·特伦提乌斯·瓦罗·卢库鲁斯

马库斯·特伦提乌斯·瓦罗·卢库鲁斯(Marcus Terentius Varro Lucullus,约前116年–约前56年)是罗马共和国后期的军事人物、执政官。他是卢基乌斯·李锡尼·卢库鲁斯的弟弟。在镇压斯巴达克斯起义的过程中,他曾出兵增援克拉苏。 前72年,作为马其顿行省资深执政官,卢库鲁斯在色雷斯击败Bessi,推进到多瑙河一带以及黑海西岸。 L L L L.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马库斯·特伦提乌斯·瓦罗·卢库鲁斯 · 查看更多 »

马库斯·李锡尼·克拉苏

库斯·李锡尼·克拉苏(拉丁文: M·LICINIVS·P·F·P·N·CRASSVS,约前115年-前53年),罗马将军,政治家,在罗马由共和国转变为帝国的过程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克拉蘇出身在富有的上流階級,後來又在上級(蘇拉)的默許下迫害政敵、濫用職權,他也是一位成功的黑心奴隸商人,不擇手段的斂財。所以他在一生中聚斂了巨大的财富,所以后人认为他是罗马历史中最富裕的人,也是世界历史中最富裕的人之一。 克拉苏是在内战时期,以担任卢基乌斯·科尔内利乌斯·苏拉手下一名将领,开始政治生涯的。苏拉上台担任独裁官之后,他通过投机不動產,聚斂了大量财富。克拉苏在镇压斯巴达克斯领导的奴隸叛乱之后,在政坛崛起,与对手格奈乌斯·庞培一起担任执政官。 克拉苏、凯撒与庞培一起,组成了前三头同盟,同盟主导了罗马的政治制度。三人的野心、自负与猜忌令这个同盟不可能长久维持下去。虽然克拉苏与凯撒是终身盟友,但是克拉苏与庞培厌恶对方,而且庞培越来越嫉妒凯撒在高卢战争中建立的军功。在克拉苏与庞培一起再次担任执政官之后,同盟的成员在前56年召开了卢卡会议,会议稳固了同盟,修补了同盟成员之间的关系。 在第二个执政官任期完结之后,克拉苏获任命为叙利亚行省总督。他以叙利亚为基地,向罗马的长久敌人安息帝国发起了进攻。在這場卡莱战役中克拉苏遭到了彻底的失败,他在試圖前往敵營議和時也中了安息軍的埋伏而阵亡。 克拉苏的死,拆散了凯撒与庞培的同盟。在他逝世四年之后,凯撒带兵渡过卢比孔河,开始了对抗庞培与共和国合法政府的内战。.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马库斯·李锡尼·克拉苏 · 查看更多 »

马其顿战争

罗马,马其顿和塞硫古战争是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与之后由罗马在地中海东部,亚得里亚海,爱琴海发动的战争。与布匿战争一起,它们使罗马控制并影响了整个地中海。.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马其顿战争 · 查看更多 »

马克·安东尼

克·安东尼(Marcus Antonius,约前83年1月14日出生于罗马,逝世于前30年8月1日)是一位古罗马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是凯撒最重要的军队指挥官和管理人员之一。凯撒被刺后,他与屋大维和雷必达一起组成了后三头同盟。前33年后三头同盟分裂,前30年马克·安东尼与埃及女王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先後自杀身亡。.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马克·安东尼 · 查看更多 »

马克思主义

克思主義(Marxismus)是一種以唯物主義解釋歷史、辯證法、和對資本主義批判所發展而出的經濟、政治和社會世界觀。在19世紀中後期,卡爾·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建構出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架構。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根基或方法論的寫作對現代的政治哲學和社會運動產生重大而廣泛的影響,包含了其独特的哲學、社會學、政治經濟學、以及革命意識形態。對於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並沒有一套統一的定義,也因此它在眾多的領域和題材上出現多元的發展,導致其門下包含眾多明顯對立甚至互相衝突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哲学以唯物主義的立場檢視社會的發展,認為人類社會是架構在其賴以为生的經濟活動上。經濟組織的架構和生產模式被視為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政治、法律、和道德關係的根本來源(或至少發揮了主要的影響),這些社會關係進而構成了馬克思所謂的上層建築。隨著生產模式的進步,既有的社會組織和關係變得沒有效率並且與經濟活動產生衝突,這種衝突進而發展為階級鬥爭Comparing Economic System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2003, by Gregory and Stuart.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马克思主义 · 查看更多 »

高卢

高卢(法语:Gaule;拉丁语:Gallia),古罗马人把居住在现今西欧的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北部、荷兰南部、瑞士西部和德国南部莱茵河西岸一带的凯尔特人统称为高卢人。在后来的英语中,「Gaul」这个词(Gaulois)也可能是指住在那一带的人民。不过更多时候这个词是指曾经广泛分布于中欧的多瑙河中游平原、西欧、东南欧的多瑙河下游平原;甚至在前285—前277年间扩张至安纳托利亚中部的使用高卢语(凯尔特语族的一个分支)的那些人。高卢的古罗马语就是「Gallia」。 从哈尔施塔特文化到前3世纪初期时的高卢人曾经广阔地分布在欧洲并分成了两族,除了住在今天法兰西的高卢人,还有一部分居住在亚平宁半岛北部的平原,其他的高卢人移民到今日的伊比利亚半岛和不列颠群岛一帶。 对于罗马的统治,高卢的部落首脑韦森盖托里克斯曾经帶领高卢起义,后被凱撒击败,投降后被判绞刑。 * Category:法国历史 Category:凯尔特人 分類:羅馬帝國行省.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高卢 · 查看更多 »

高卢人

盧人(Gallia)指的是在鐵器時代和羅馬高盧時期時聚居於高盧地區的凱爾特人,年代在公元前5世紀到公元3世紀之間。他們的語言高盧語是大陸凱爾特語支的主要組成部分。 前5世紀時高盧人由阿爾卑斯山北部的拉坦諾文化中分離出來,到前4世紀時已經分佈到了現在的法國、瑞士、德國南部、奧地利和捷克共和國,並出現在意大利北部、巴爾幹半島、特蘭西瓦尼亞和安納托利亞,控制著羅訥河、塞納河、萊茵河和多瑙河等重要交通航道。 高盧人從來沒有形成過統一的政府,但會集結在一起進行大規模戰爭。前3世紀時力量達到頂峰。第一次布匿戰爭之後羅馬共和國崛起,並對高盧人形成壓迫之勢。公元前225年的泰拉蒙戰役之後高盧人的力量開始衰退,在前50年代的高盧戰爭中被征服。此後高盧人就生活在羅馬的行省之中。由於羅馬文化的影響形成了羅馬-高盧文化,最終由於羅馬的強勢而漸被同化,公元1世紀時已經無法和羅馬人相區分了。 在現在一些比較不正式的用法中,有時會將高盧人代指法國人。其实现代法国人并非凯尔特后裔,而是以拉丁(罗马)血统为主。.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高卢人 · 查看更多 »

高盧戰記

《高盧戰記》(Commentarii de Bello Gallico),凱撒描述自己从前58年到前50年擔任高盧行省省長時遭遇到種種事件的隨記。 全書共分成8卷,每章各描述整年凱撒遭遇的種種大事,其中包括戰事、舉辦祭典、巡迴裁判等行省大事。前七卷(即前58年至前52年這七年)為凱撒本人親筆著作,最後一卷(即前51年與前50年這兩年)則由凱撒的幕僚兼好友奧盧斯·伊爾久斯(Aulus Hirtius)補充。 公元前52年—前51年,凱撒壓制住高盧領袖——維欽托利所發起的聯合作戰,高卢基本平定。而同時他在羅馬的政治地位也開始動搖,前三頭同盟之一的克拉蘇於安息戰死,龐培表面雖沒跟凱撒決裂,卻在共和派元老貴族指摘凱撒時不為其辯護而袖手旁觀。《高盧戰記》即是凱撒為了反駁共和派元老的政治攻擊,並作为自己在羅馬的擁護者的宣傳守則。书中对于每次战事不得不爆发的原因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用以辩护凯撒多次违反了他自己在担任罗马执政官时通过的《尤理亚反贿赂法》的问题。.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高盧戰記 · 查看更多 »

诺拉

诺拉(意大利语:Nola)是意大利坎帕尼亚大区那不勒斯省的一个镇,位于维苏威火山和亚平宁山脉之间的平原。 14年8月19日,罗马帝国开国皇帝屋大维在诺拉逝世。.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诺拉 · 查看更多 »

財務官

財務官(Quaestors)是羅馬共和時期的民選官員,他們監督國家的國庫與財政事務,以及軍隊和官吏。該項職務可以回溯至羅馬的王政時代。大約前420年之後,由百人會議(Comitia Centuriata)選出每個年度的四位財務官,而在前267年之後,增至十位。在此其中,某些財務官被指派在羅馬城中工作,同時其他的被指派為將領或行省總督的副手。不過其職責仍為監督軍中財務。 在蘇拉於前81年的改革期間,設定了該職務的最低擔任年限:貴族是30歲;平民是32歲。而獲選為財務官者自動獲得元老身份,同時財務官的數目也提高至二十名。在此之前,元老院成員記錄是由監察官來修正的,較之於像財務官這樣定期的更新,監察官的對元老院成員的更新是不定期的。.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財務官 · 查看更多 »

贺拉斯

昆图斯·贺拉斯·弗拉库斯(拉丁语:Quintus Horatius Flaccus、希腊语:Οράτιος,前65年12月8日意大利韦诺萨 - 前8年11月27日意大利罗马),罗马帝国奥古斯都统治时期著名的诗人、批评家、翻译家,代表作有《诗艺》等。 他是古罗马文学“黄金时代”的代表人之一。 作为翻译家,受西塞罗的文学批评和理论的影响,用相当的篇幅谈了创作中语言的使用和翻译问题。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贺拉斯 · 查看更多 »

麦卡锡主义

麦卡锡主义(McCarthyism)是在没有足够证据的情况下指控他人不忠、颠覆、叛国等罪。它也指“使用不公正断言、调查方式,特别是对持异议者和批评者进行打击。” 在麦卡锡时代,不少美国人被指为共产党人或同情共产主义者,被迫在政府或私营部门、委员会等地接受不恰当的调查和审问。被怀疑的主要对象是政府雇员、好莱坞娱乐界从业人士、教育界、工会成员。虽然没有足够证据能证明任何事实,但嫌疑人依然被定罪,而个人的真实或可疑的左派组织或信仰都被大肆夸张。许多人因此失去工作,事业遭到了毁灭性打击;有人甚至被监禁。绝大多数被定罪者事后都得到了平反,法案被判违宪,解职令被判非法或准许申诉。 麦卡锡主义最著名的例子包括参议员麦卡锡自己的演讲、调查和听证;好莱坞黑名单,以及众议院非美调查委员会(HUAC);以及J·埃德加·胡佛领导的FBI所做的形形色色反共运动。麦卡锡主义造成了广泛的社会和文化影响,触及了社会各个层面,成为美国大摩擦和大争论的来源之一。 许多保守主义者认为该词汇是不合适的,是对麦卡锡神化的贬义词。.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麦卡锡主义 · 查看更多 »

达尔顿·楚姆波

#重定向 达尔顿·特朗勃.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达尔顿·楚姆波 · 查看更多 »

舉事

舉事,或稱起事,指使用武力推翻、脫離或反抗現政權的行為,是中性詞;故此也可以作為褒義詞「起義」或貶義詞「暴動」的委婉表述。使用上,如要強調舉事者以使用武力為手段,可加上「武裝」或「武力」二字在前,即「武裝起事」、「武裝起義」或「武裝暴動」。.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舉事 · 查看更多 »

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在马克思主义、自由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看来,是指阶级冲突。 对马克思和恩格斯而言,迄今为止所有存在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马克思所说的阶级概念和血缘沒有關係,也和上、中、下的社会阶层无关,而是指「经济地位」。他认为阶级归属是由自己和生产手段的关系决定。 阶级斗争理论也是毛泽东的主要思想观点,他把中国人划分成人民与阶级敌人两大阵营。他说:“人民是什么? 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些阶级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团结起来,组成自己的国家,选举自己的政府,向着帝国主义的走狗即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中国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们实行专政,实行独裁,压迫这些人,只许他们规规矩矩,不许他们乱说乱动。如要乱说乱动,立即取缔,予以制裁。”.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阶级斗争 · 查看更多 »

阿尔卑斯山

阿尔卑斯山(Alpen;Alpes;Alpi;Alpe)是一座位於歐洲中心的山脈,它覆蓋了意大利北部邊界、法國東南部、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德國南部及斯洛文尼亞。它可以被细分為三個部分,從地中海到白朗峰的西阿爾卑斯山,從瓦莱达奥斯塔到布伦纳山口(奥地利和意大利交界處)的中阿爾卑斯山,從布伦纳山口到斯洛文尼亞的東阿爾卑斯山。歐洲許多大河都發源於此,水力資源豐富,為旅遊、度假、療養勝地。 阿爾卑斯山共有128座海拔超過4000公尺的山峰,其中最高峰白朗峰海拔4810.45公尺,位於法國和意大利的交界處。山脈呈弧形,長1200公里,寬130~260公里,平均海拔约3000公尺,總面積約22萬平方公里。阿爾卑斯山北邊是水氣較多的氣候,而南邊則較為乾燥,雨量很少。.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阿尔卑斯山 · 查看更多 »

阿庇安

阿庇安(Appianus,95年-165年),古罗马历史学家。代表作为《羅马史》(Πωμαικα),该书原24卷,约有一半的文字存世。他的风格简洁生动,是后世研究罗马史的主要依据,比如其中有古代历史著作仅有的对斯巴达克个人的详细记述。.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阿庇安 · 查看更多 »

阿拉姆·哈恰圖良

阿拉姆·哈恰圖良(Արամ Խաչատրյան,羅馬化:Aram Xačatryan;Aram Il'yich Khachaturian,),苏联亞美尼亞族作曲家。 哈恰圖良生於格鲁吉亚第比利斯(當時屬於俄羅斯帝國)的一個亞美尼亞家庭。1921年他到了莫斯科,先在格涅辛音樂學院向米哈伊爾·格涅辛學習大提琴,之後並學習作曲,1929年他進入了莫斯科音樂學院,跟隨米亚斯科夫斯基學習。1930年,他與同學也是作曲家的妮娜·瑪卡洛娃結婚。1951年起成為了莫斯科音樂學院的教授。 哈恰圖良的創作具有亞美尼亞民族音樂的特點,代表作有舞劇《斯巴達克斯》、《加雅涅》(曾於斯坦利·庫布里克的電影《2001太空漫遊》作為配樂,其中包含著名的《馬刀舞曲》)等。他也是前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國歌的作者。.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阿拉姆·哈恰圖良 · 查看更多 »

蘇拉

蘇拉( sūrah,複數 suar )是一阿拉伯語詞,意为“被籬笆或牆所圍起來”。這個詞也可表示“圖片”或“彩繪”的意思。蘇拉在《古蘭經》裡是“章”的意思,《古蘭經》的內文就是按照每章的長度編排的,大體而言長的在前,短的在後,並不是依照啟示時間排序的。每個蘇拉根據該蘇拉經文的關鍵字來命名,但也有依主題來命名的,例如第一章“開端”章。有些蘇拉在穆罕默德時代啟示的時候令當時的穆斯林大為震驚。例如,猶太婦女、拿撒勒人耶穌的母親馬利亞(《古蘭經》稱為「麥爾彥」)在第19個蘇拉就被提及。 《古蘭經》共有114個蘇拉,分為“麥加篇章”與“麥地那篇章”,分別是穆罕默德在麥加以及麥地那所受的啟示。但是有少數麥加篇章混有麥地那時期的經文,也有少數麥地那篇章混有麥加時期的經文。學者推斷,某些蘇拉其實是後來和別的蘇拉合成的,原本並不單獨成篇。另外,除了第九章蘇拉,每章蘇拉都以“太斯米”起頭,就是所謂的“奉至仁至慈真主之名”。 穆斯林在誦讀《古蘭經》時未必完全按照蘇拉,而是以三十天為一個單位,將整部《古蘭經》等分成三十個部分,在三十天內誦讀完畢。但是也有的穆斯林按照不同的劃分法來誦讀。《古蘭經》最重要的蘇拉是第一章“開端”章,是每次禮拜時一定要誦讀的。此蘇拉是整部古蘭經的精華所在,號稱“古蘭經之母”。穆斯林認為《古蘭經》裡所有蘇拉的排序有其神秘性,並不是穆罕默德本人決定的,而是真主透過大天使吉卜利里告訴穆罕默德如何編排。.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蘇拉 · 查看更多 »

蒂托·李维

蒂托·李维(Titus Livius,)是古罗马著名的历史学家,出生于意大利北部的帕塔维乌姆(Patavium),即现在的帕多瓦(Padua,临近威尼斯)。他写过多部哲学和诗歌著作,但最出名的是他的巨著《羅馬史》(原名为Ab urbe condita libri,意为“从罗马建城开始”)。.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蒂托·李维 · 查看更多 »

重裝步兵

重裝步兵是相對於中型、或輕裝步兵而言,裝備重型盔甲和武器的地面部隊。重裝步兵在裝備上也比輕裝步兵的裝備齊全,在古代戰場也因為裝備較重,其機動性較輕裝步兵差,但攻擊力也較高。 重裝步兵在許多古代國家陸軍的扮演重要角色,通常在步兵戰中左右戰役勝負。其中,希臘重裝步兵和羅馬軍團兵是西方較為知名的重裝步兵之一。.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重裝步兵 · 查看更多 »

自由主义

自由主義(liberalism)是一種意識形態、哲学,以自由作為主要政治價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其特色為追求發展、相信人類善良本性、以及擁護個人自治權,此外亦主張放寬及免除政權對個人的控制。更廣泛地,自由主義追求保護個人思想自由的社會、以法律限制政府對權力的運用、保障自由貿易的觀念、支持私人企業的市場經濟、透明的政治体制以保障每一個公民的權利。 在現代社會,自由主義者支持以民主共和制或君主立宪制為架構的自由民主制,有著開放而公平的選舉制度,使所有公民都有相等的參政權。自由主義反對許多早期的主流政治架構,例如君權神授說、世襲制度和國教制度等。自由主義的基本人權主張包括生命權、自由權、財產權等。在許多國家,部分持有不同观点的自由主义者從原本的保守自由主義裡脫離出來,主張政府應該藉由抽取富裕階層更多稅賦以提供人們更多的福利,創造更為平等和公平均富的社會,这被称为“社会自由主义”,亦被称作“进步自由主义”、“福利自由主义”或“改良自由主义”。 自由主義在啟蒙時代生根;到了現在,「自由主義」一詞已經包含了許多不同的政治思想,以中间派为主体,從左派至右派,支持者的政治光譜分布相當廣泛,主要流派爲中間偏左的社會自由主義和中間偏右的保守自由主義和強調個人自由的自由意志主義。.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自由主义 · 查看更多 »

自費出版

自費出版是指書籍作者自行委託出版社或印刷廠,以自己名義出版書籍,簡稱自版。為作者提供自費出版服務的出版社或印刷廠,於出版時向作者收取費用。 一般的商業出版社承擔編輯、裝訂、校閱和銷售的成本,並以大眾為其市場,而這一類的出版社使出版成本由作者承擔,因此以作者本身為市場。從出版社的角度來看,自費出版與一般出版最主要的差異,在於前者以提供「出版服務」來獲利,後者是以出版為工具、靠出版品銷售來獲利。 在出版階段,自費出版的作者需自行負擔出書的費用,但出書後所有成品皆為自己所有;因此若透過自費出版社將作品經銷到書店,銷售獲利絕大部份都屬於作者自己,而不屬於出版社。 在早期,自費出版是存在於個人與印刷廠之間的一種合作模式,作者直接透過印刷廠處理出書的程序,由於印刷廠多半不具備出版的專業(如校對、企劃、文案等),因此自費出版品多屬於無法進書店正式銷售且品質較低劣的出版品。後來隨著提供自費出版服務的出版社出現,自費出版的書籍才開始提升水平,並得以與一般出版社的書籍一起進入書店裡競爭,甚至創造出令人意外的銷售成果。以目前的發展來講,自費出版社與一般出版社所能提供的服務已幾乎沒有差別,書店也注意到兩者的差異日益縮小,因此也樂於與自費出版社合作賣書,而讀者也多半無法分辨出書店裡的哪些書是屬於「自費出版品」。 強納森·克里福特在1959年開始以「Vanity press」這個字來形容這一類的出版社。.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自費出版 · 查看更多 »

長官

長官可以指:.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長官 · 查看更多 »

色雷斯

色雷斯(希腊语:Θρκη,保加利亚语:Тракия,土耳其語:Trakya)是东欧的历史学和地理学上的概念。今天的色雷斯包括了保加利亚南部(北色雷斯)、希腊北部(西色雷斯)和土耳其的欧洲部分(东色雷斯)。色雷斯濒临三个海,分别是黑海、爱琴海和马尔马拉海。在土耳其,它也被称为鲁米利亞(Rumeli)。 希腊北部西色雷斯为希腊东马其顿和色雷斯大区的一部分,称色雷斯地区,辖埃夫罗斯州、克桑西州、罗多彼州。 东色雷斯面积24,476km²,西色雷斯面积8,578km²,北色雷斯面积42,155km²。 历史上色雷斯的边界经常发生变化。古色雷斯(即古色雷斯人居住的地域)包括了现在的保加利亚、土耳其的欧洲部分、希腊东北部、塞尔维亚东北部的一部分以及马其顿共和国的东部,北至多瑙河,南濒爱琴海,东至黑海与马尔马拉海,西达瓦达河和大摩拉瓦河。而作为罗马行省的色雷斯面积则相对较小,北部边界退至了巴尔干山脉,西部边界则位于美斯塔河。.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色雷斯 · 查看更多 »

色雷斯人

色雷斯人是古代色雷斯地區的居民,是保加利亚早期居民,有的学者认为和现在罗马尼亚人有血缘关系。 古代色雷斯人說色雷斯語,屬印歐語系。 公元5世纪,斯拉夫人與保加爾人大规模移居今天保加利亚,形成现今的保加利亚人。 古代色雷斯人的語言已經滅絕,他們經歷高卢入侵、希臘化、羅馬化及斯拉夫化後,原有的文化大多不再存在。.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色雷斯人 · 查看更多 »

苏埃托尼乌斯

苏埃托尼乌斯(Gaius Suetonius Tranquillus,約公元69或75年—公元130年之後),罗马帝国時期历史学家,屬於騎士階級。 他最重要的现存作品是从凯撒到图密善的12位皇帝的传记,即《羅馬十二帝王傳》(De Vita Caesarum)。其他作品內容包括罗马日常生活、政治、演讲,著名作家(包括诗人、历史学家、文法家)。这些作品中少部分保存了下来,大部分遗失了。 Category:傳記作家 Category:古羅馬歷史學家.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苏埃托尼乌斯 · 查看更多 »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苏联(),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東歐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陸地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起源自1917年的俄國革命,俄羅斯帝國的沙皇政府被推翻後,臨時政府成立,但僅執政了不到8個月,布爾什維克便很快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並於選舉後武力解散俄國立憲會議,史稱十月革命及一月劇變;之後俄國發生內戰,布尔什维克党領導的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武裝干涉。1922年12月,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立首個以社會主義為理念的國家——蘇聯。 第一任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尔·列宁於1924年去世後,约瑟夫·斯大林從一連串的權力鬥爭中勝出,取得了領導權。斯大林以計劃經濟作保障,在歐美經濟危機期間推行驚人的大規模重工業化,但也進行多次大清洗,導致逾百萬人在政治鬥爭中被整肅或被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先是与纳粹德国结盟,於1939年和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将波罗的海国家纳入版图、割占罗马尼亚领土,将流亡苏联的德国政治难民交还纳粹判決。不過很快兩者關係破裂,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到德國等軸心國入侵,歷經了4年激烈的戰事後取得了勝利,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同時因出兵击退入侵德军,并得以控制了東歐大部分國家。 蘇聯而後與衛星國組成的華沙条約組織(華約),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對峙,這兩大軍事集團在冷戰時期於全世界展開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政治鬥爭,但在1980年代初期,石油以及初級資源價格回落,此時的蘇聯大力施行福利國家政策,致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加上政治欠乏改革,基本的人民自由也陷入壓抑,苏联的国力已经落后于美国。 在198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試圖進行改革政策,將國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放寬對東歐等其他衛星國的控制,却导致蘇聯在1991年解體,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葉爾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的軍事、經濟和國際地位,但人口損失近半的情況下,蘇聯建立的紅色秩序已經不復存在。 儘管苏联宪法規範苏联是一個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联邦特性不高,因為中央政府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一黨執政。在1945年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中应有2个(乌克兰、白俄罗斯)应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因为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所以苏联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个“一国三票”的主权国家。.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苏联 · 查看更多 »

雷焦卡拉布里亚

雷焦卡拉布里亚(意大利语:Reggio Calabria)位于意大利南部墨西拿海峡沿岸,是卡拉布里亚大区最大城市和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也是雷焦卡拉布里亚省的首府,人口190,127(2005年)。.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雷焦卡拉布里亚 · 查看更多 »

Starz (电视频道)

Starz有线台(曾经使用Starz!一名,但从2005年开始使用starz,也称:Starz电视网、Starz电视台)是美国有线付费电视频道,主要播出电影并会伴随着播放一些原创节目。 Category:Starz娱乐集团 Category:無廣告電視網.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Starz (电视频道) · 查看更多 »

柯克·道格拉斯

柯克·道格拉斯(Kirk Douglas,),美國好萊塢電影演員,猶太人。寇克曾1950年代三次入圍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皆未得獎,近年1996年獲頒奧斯卡終身成就獎,2001年也獲得第51屆柏林影展終身成就獎,獲獎原因是「表現出義勇先鋒形象及美國式英雄主義」;實至名歸。1999年,他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來最偉大的男演員第17名。.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柯克·道格拉斯 · 查看更多 »

捷克

捷克共和國(Česká republika),通稱捷克(Česko),是一個中歐地區的內陸國家,其前身為捷克斯洛伐克,於1993年與斯洛伐克和平分離。.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捷克 · 查看更多 »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常缩写为G.;)是一名德國哲學家。其時代晚於康德,是德国19世紀观念论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黑格爾出生于今天德国西南部巴登-符腾堡首府斯图加特;卒於柏林,去世时是柏林大學(今日的柏林洪堡大學)的校長。 许多人认为,黑格尔的思想,标志着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对后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有甚者,由于黑格尔的政治思想兼具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两者之要义,因此,对于那些因看到自由主义在承认个人需求、体现人的基本价值方面的无能为力,而觉得自由主义正面临挑战的人来说,他的哲学无疑是为自由主义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 查看更多 »

格奈乌斯·庞培

格奈乌斯·庞培(Gnaeus Pompeius Magnus,),古罗马政治家和军事家。勇悍善戰,兇殘嗜殺,於前三頭同盟中勢力最強。 在公元前70年左右,羅馬共和国爆發了著名的斯巴達克斯起義,一群以斯巴達克斯為首的奴隸為了爭取自由和反對暴政便集體起義。當時克拉苏奉命敉平叛亂,成功消滅起義軍主力,又對殘餘的奴隸勸降。庞培趕到時,見功勞全都落在克拉苏手中,深心不忿,便把五千多名殘餘奴隸捉來,不分男女老幼,把他們每隔十步便釘在一個十字架上,令他們活活淌血而死。 四年後,庞培率軍平定了敘利亞一帶,並建為行省,權力到達頂峰。在公元前六零年,他與凯撒與克拉苏秘密結成「三头政治同盟」跟元老院對抗。后和凯撒发生权力之争,爆发内战。他於法薩盧斯戰役進行決戰中被凯撒擊敗後,逃往埃及。 前48年秋季,龐培在凱撒軍的追擊下來到了亞歷山卓外海,尋求庇護。年僅15歲的托勒密十三世還很年輕,此事主要由財政大臣波提紐斯處理。 前48年9月28日,龐培雖然覺得事情有異,托勒密迎接的場面既不隆重,還有點肅殺,岸上滿是士兵,加上托勒密還派出艦隊像是監視龐培般。龐培自知無法逃脫,只得乘著對方安排的一艘小船,準備要登上埃及的海岸。 然而迎接他的托勒密軍官在龐培一上岸,就殺了龐培並砍下他的頭,動手的軍官中還有龐培的老部下。托勒密顧命大臣阿基拉斯(Achillas)和(Lucius Septimius)動手殺了龐培。 龐培的妻子和孩子在海上看到這件慘案,連忙揚帆逃走,這天剛好也是龐培58歲生日。 &格奈乌斯·奥菲迪乌斯·奥雷斯特斯 -->.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格奈乌斯·庞培 · 查看更多 »

殖民地

殖民地(旧称植民地)是指由宗主国统治,没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方面的独立权力,完全受宗主国控制的非宗主國本土的地区。广义的殖民地还包括虽然拥有行政机关、军队等国家机构,但经济、军事、外交等一方面或多方面被别国控制的「半殖民地国家」、卫星国和保护国,以及委任统治地、托管地,以及殖民主义国家在这些地区设置的“海外领地”、“附属地”、“海外省”等。 殖民地的特色是宗主國的文化、經濟等綜合實力皆優於被殖民地的地區;宗主國通過向殖民地輸出文化、資本、技術,進行建設,控制殖民地区。因此宗主國不会把首都迁入殖民地内,亦不会為了統治被殖民地区更改宗主國的制度。而是針對殖民地區打造合適的管理制度,為宗主國獲取資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大多数远离宗主国本土的海外殖民地都获得独立,旧有的世界殖民主义体系不复存在。 从殖民地的性质上来说,大致可分为拓殖型殖民地、资源掠夺型殖民地和商业殖民地三种主要类型,这三种殖民地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而顺次出现的。.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殖民地 · 查看更多 »

比较列传

#重定向 希腊罗马名人传.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比较列传 · 查看更多 »

民兵

民兵(Militia)或武裝民兵相對於現役或者是後備軍人,泛指一個國家當中具備最基礎的作戰能力的人民。這些人民可能已經自軍中退役,或者是受過簡單到完整的軍事訓練,至少會操作各式輕型槍支類的武器進行作戰。 民兵可能出現的場合包括作為一個國家的輔助或者是後備補充兵力,也可能是在內戰的場合出現在反對政府的武裝力量當中,或者是在和平時期民間自己組織的武裝力量。民兵多半有固定的工作或者是職業,只有在需要的時候才會組織起來執行戰鬥或者是相關的支援任務。 在歷史上民兵參與戰爭或者是衝突的機會非常多,無論是在傳統正規軍隊作戰的場合,或者是作為游擊戰的武裝力量。包括美国独立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戰、越戰、蘇聯入侵阿富汗時期,以及在非洲許多內戰當中,民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在美国允許人民擁有槍枝的權利也與美國獨立戰爭的民兵有很大關聯(參見:美國憲法第二修正案)。.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民兵 · 查看更多 »

汉尼拔

漢尼拔·巴卡(Hannibal Barca;布匿語: ;Ἁννίβας;),北非古国迦太基著名军事家,出生在巴卡家族。其生長的時代正逢羅馬共和國勢力的崛起。少時隨父哈米爾卡進軍西班牙,並向父親立下要終身與羅馬為敵的誓言。阿庇安 《罗马史》第七卷第一节他自小接受嚴格和艱苦的軍事锻炼,在軍事及外交活動上有卓越表現,現今仍為許多軍事學家所研究之重要軍事戰略家之一。 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率領軍隊從西班牙翻越庇里牛斯山和阿爾卑斯山,损失了大量傭兵,進入義大利北部,在特雷比亚河战役(前218年)、特拉西美諾湖戰役(前217年)和坎尼戰役(又稱康奈大戰,前216年)中巧妙運用計策(地形、兵種及天氣變化)引誘並擊潰羅馬人,進入羅馬國境的途中因眼疾而有一眼失明。坎尼戰役之後,羅馬人深感此人之軍事威脅,特別是情報搜集、行軍佈陣及外交分化羅馬聯盟上,於是減少與漢尼拔的軍團發生正面衝突,加強同羅馬聯盟之間的關係,施行焦土戰略,阻斷其軍需物資的補給,發行國債,增加軍團,從漢尼拔身上學會及改用游擊戰略,才逐漸奪回義大利南部的要塞。前204年,羅馬人在大西庇阿的率領下入侵迦太基本土,迫使漢尼拔回到非洲。前202年,大西庇阿於扎馬戰役擊敗漢尼拔。 戰後漢尼拔成為迦太基的行政官,以幫助迦太基從戰爭的瘡痍中恢復。前195年,在羅馬人的施壓下,漢尼拔出走東方,流亡到塞琉西王國,直到公元前189年,羅馬打敗安条克三世,並要求引渡漢尼拔,漢尼拔逃到小亞細亞北部的比提尼亞王國。即使如此,羅馬人仍然不放心漢尼拔,一直爭取把他引渡到羅馬受審,終於逼迫漢尼拔在前183年服毒自盡。.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汉尼拔 · 查看更多 »

波河

波河(Po)是意大利最长的一条河流。位于意大利北部,发源于阿尔卑斯山地区,向东在威尼斯附近注入亚得里亚海,全长652公里。流域面积71,000平方公里。 流经都灵。在伦巴第平原,以达芬奇参与设计的网状水道系统与米蘭相连。在河口处形成广阔的三角洲,包括几百条细水道和五条主要水道(意大利文称作“Po di Maestra”,“Po della Pila”,“Po delle Tolle”,“Po di Gnocca”和“Po di Goro”)。有波河三角洲国立公园。 波河平原是意大利的主要农业区。中上游是人口密集的工业地带,三角洲出海口因為水文條件人口較少。 P Category:意大利地理之最.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波河 · 查看更多 »

法务官

#重定向 裁判官.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法务官 · 查看更多 »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法国 · 查看更多 »

本都王国

本都王国(Πόντος),又称本都帝国,是公元前3世纪至至公元后1世纪期间一个以安那托利亚地区为中心的希腊化国家。其君主是希腊化的波斯人,自称是阿契美尼德王朝君主大流士一世的后裔。 本都一词在希腊语中意思是“海”。本都原本是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附属国,其根据地位于克泽尔河一带。继业者战争期间从属于安提柯王朝。安提柯一世战死之后,米特拉达梯一世于前281年宣布独立,定都阿马西亚,建立本都王国。 本都土地肥沃,谷物繁多,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因此迅速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本都与马其顿的安提柯王朝、帕加马的阿塔罗斯王朝长期争雄。法尔纳克一世在位期间征服锡诺普,迁都于此。 在本都王国的晚期,马其顿的安提柯王朝、帕加马的阿塔罗斯王朝先后为罗马共和国所吞并,塞琉古帝国和埃及的托勒密王朝都衰退,本都直接面临来自古罗马的威胁。 米特拉达梯六世在位期间,本都势力达到全盛,科尔基斯和博斯普鲁斯王国都被本都征服,称霸黑海沿岸。还侵略罗马的属国比提尼亚和卡帕多细亚。这引发了本都与罗马之间的战争。这场所谓的米特拉达梯战争最终以本都的战败告终。本都的大部分领土于前64年被罗马占领。米特拉达梯六世逃往博斯普鲁斯,在博斯普鲁斯继续称王,但于前63年被迫自杀。 其子法尔纳克二世向罗马投降,被罗马人当作盟友,仍旧为称本都国王兼博斯普鲁斯国王,但其统治区域只有博斯普鲁斯之地。但法尔纳克仍旧希望夺回本都之地,于前48年趁罗马内战之机进军安纳托利亚,结果在泽拉城(今土耳其境内)附近被凯撒彻底击败。本都王国仍旧被作为罗马的附属国而保留,直到公元64年被罗马皇帝尼禄废除。.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本都王国 · 查看更多 »

朱塞佩·加里波底

朱塞佩·加里波第(,,又译加里巴尔迪;,,又譯--;)是一位意大利将领、爱国者与政治家。他在意大利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献身于意大利统一运动,亲自领导了许多军事战役,號稱意大利统一的宝剑。梁啟超將他与加富尔、朱塞佩·马志尼称为意大利建国三杰。此外,他与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加富尔、马志尼同为公認的意大利国父。 加里波第在意大利复兴运动(统一运动)中是一位中心人物,因为他亲自指挥与参与了许多场战役,而这些战役最终导致了统一的意大利的形成。他通常是某一合法势力的代表。例如:他在1848年由米兰临时政府指派为将军,在1849年經罗马共和国战争部长指派为将军,以及在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的赞同下,代表他领导了。 加里波第也有“两个世界的英雄”之稱,这是因为他在南美洲的巴西、乌拉圭等国和在欧洲都有军事活动。在当时的国际性传媒报道的推波助澜下,这些活动令他在意大利及海外赢得了重要的名声。在他那个时代,许多最伟大的知识分子,比如维克多·雨果、大仲马、乔治·桑,都对他刮目相看。英国与美国对他帮助巨大,在他困难时,这两个国家都为他提供过财政与军事上的支持。 在加里波第的广为流传的故事里,他与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他的志愿兵们将红衫作为他们的制服。.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朱塞佩·加里波底 · 查看更多 »

海地革命

海地革命是指海地推翻殖民統治,成為獨立國家的革命。它是西半球第一個成功的奴隸反叛,並且將海地建立成了第一個自由、並且是以黑人為多數社會的共和國。當時,海地是法國的殖民地。 這場革命從1791年開始,在图森·路维杜尔的领导下反抗法国;1794-1798年间,击败先后入侵的西班牙、法国军队;1801年起义波及东部的圣多明各,全岛宣布自治;1802年拿破侖派遣其妹夫勒克萊爾率庞大的舰队和陆军3万人入侵,试图复辟殖民統治,诱捕了图森·路维杜尔;后海地人民在德萨林的领导下,继续战斗;1803年11月击溃法军。 歷經十餘年的掙扎,海地人終於在1804年1月發表了《海地獨立宣言》,正式地脫離法國統治,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Category:革命 Category:海地歷史.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海地革命 · 查看更多 »

海盗

海盜或稱海賊,是海上的強盜。指在沿海或海上搶劫其他船隻財產的人,是一門相當古老的犯罪行業。海盜大部分被認定為犯罪行為,但也有部分的人認為海盜是維護國家主權的英雄,歷史上許多海盜船長亦跟當代政府有關聯。.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海盗 · 查看更多 »

斯坦利·库布里克

史丹利·寇比力克(Stanley Kubrick,),美国的电影导演。他在完成他的最後一部作品《大开眼戒》(Eyes Wide Shut,由汤姆·克鲁斯和妮可·基曼主演)四天之後去世。著名作品《奇爱博士》(Dr.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斯坦利·库布里克 · 查看更多 »

斯大林

#重定向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斯大林 · 查看更多 »

斯巴達克同盟

斯巴達克同盟(Spartakusbund)是德國社會民主黨左翼于1915年建立的反战革命組織。它原稱國際派,因該派曾創辦《國際》雜誌而得名。1916年1月1日,在國際派會議上,以古羅馬奴隸起義領袖斯巴達克斯的名字發表了政治通信,稱《斯巴達克信札》。此后,该组织被称为斯巴達克派。 该组织在群衆中進行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的宣傳,揭露德国当局的侵略政策和德国社會民主黨右翼領導人的叛變行為。1918年11月,斯巴達克派號召工人积极参加十一月革命。同月,斯巴達克派改組為斯巴達克同盟。12月,斯巴達克同盟联合不莱梅左派建立德國共產黨。 该组织的主要領導人有卡爾·李卜克內西、羅莎·盧森堡、弗兰茨·梅林、克拉拉·蔡特金等。 B B.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斯巴達克同盟 · 查看更多 »

斯巴达克斯

斯巴达克斯(Σπάρτακος;Spartacus,约前120年-前71年,www.bbc.co.uk。)是一名色雷斯角鬥士。他與高盧人克雷斯、俄諾瑪俄斯、以及甘尼克斯一起領導了反抗羅馬共和國統治的斯巴達克斯起義。 有關斯巴達克斯的文獻,除了與此次戰爭相關的之外鮮有人提及。現存的很多歷史資料之間相互矛盾,因此並不都可信。但是所有的文獻都認為其是一名角鬥士,並是一位出色的軍事將領。 被描述為反抗壓制人民的羅馬奴隸寡頭政治,並起身為自己自由而戰的起義軍,為很多政治思想家提供了靈感,並被很多文學、電視、電影所演繹。雖然這些作品與經典歷史學家的觀點相矛盾,但是沒有歷史文獻記錄表明起義軍的出發點是為了終結羅馬共和國的奴隸制度,或者這些殺戮了很多羅馬人的起義軍領導者有意終結奴隸制。.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斯巴达克斯 · 查看更多 »

斯巴达克斯 (电视连续剧)

《斯巴达克斯》(Spartacus)是一部美国Starz电视台播出的电视连续剧,于2010年1月22日首播。剧情围绕着历史人物色雷斯角斗士斯巴達克斯(安迪·怀特菲尔德饰)领导奴隶起义对抗罗马共和国的故事而展开。执行制片人史蒂文·S·迪克奈特和罗伯特·塔珀特侧重于塑造斯巴達克斯早期不太被历史重视的事件。剧中不少格斗场面因为力求逼真而颇为血腥,亦不时穿插一些点到为止的性爱与粗话。 原本Starz預訂了第二季,但因為主演懷特菲爾德診獲癌症而被逼推遲製作,因此官方改為推出六集的前傳故事,稱為《浴血戰士:競技場之神》(Sparatcus: Gods of the Arena)。懷特菲爾德病癒後第二季的前期製作立即開始,不過不久之後他又復發,令官方和懷特菲爾德一致決定以演員利亞姆·麥肯泰(Liam McIntyre)取代成為新的主演。至2011年9月11日,懷特菲爾德最終病逝。利亞姆·麥肯泰接下角色开始了第二季的製作,第二季稱為《斯巴达克斯:复仇》(Spartacus: Vengeance),在2012年1月27日首播。第三季(最終季)稱為《斯巴达克斯:诅咒之战》(War of the Damned),在2013年1月25日首播。.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斯巴达克斯 (电视连续剧) · 查看更多 »

斯特龙戈利

斯特龙戈利(Strongoli),是意大利克罗托内省的一个市镇。总面积85平方公里,人口6295人,人口密度74.1人/平方公里(2009年)。.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斯特龙戈利 · 查看更多 »

新潮社

株式會社新潮社(しんちょうしゃ)是日本具有代表性的出版社之一,創立于1896年,資本額為1億5000萬日圓。以出版文藝類書籍而聞名,同時也出版週刊和月刊。該社在新宿區矢来町有大量的不動產。.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新潮社 · 查看更多 »

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出自于拉丁语proletarius,或譯勞動階級,其拉丁文本字原是指古羅馬最低下層的社會階級,字源由Proles(子嗣)一字所衍生,意味該階層的唯一貢獻是延續香火並供應人丁,帶有輕蔑之意。根據拉丁文原意直至19世紀,馬克思以此词形容沒有資本工具的工人階級,此字才正式走入社會及經濟學說。Proletarius平常可譯作普羅大眾、平民百姓,但論述馬克思主義時,則譯作無產階級。 .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无产阶级 · 查看更多 »

日耳曼尼亚

日耳曼尼亚(拉丁语:Germania;德语:Germania)是古代欧洲的一处地名,位于莱茵河以东、多瑙河以北,同时也包括被古罗马控制的莱茵河以西地区。地名来自高卢语,由罗马共和国统帅尤利乌斯·凯撒最先使用,以指代莱茵河以东的居民,意为“邻居” 。.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日耳曼尼亚 · 查看更多 »

日耳曼人

日耳曼人是一些语言、文化和习俗相近的民族(部落社會)的总称。这些民族从西元前2千年到约4世纪生活在欧洲北部和中部。在五世紀時的民族大迁徙使日耳曼人各自生活,分別成為現今的斯堪的纳维亚民族、盎格魯薩克遜人、弗里斯兰人和德意志人、奥地利人、东普鲁士人。奥地利同样属于德意志的一部份,二次世界大战時曾經被納粹德國以大日耳曼主義為由而併吞。其他日耳曼人的後裔還包括荷兰人、瑞士的德意志人、加拿大、美国、紐西蘭、澳大利亚和南非的许多白人等,現今这些新的民族很多都是与其它民族混合而成的。 自古日耳曼人是羅馬人等其他族群對他們的稱呼,在他们的漫长历史中,可能也没有将自己看作是同一个民族。在某方面來說可以將日耳曼人視為現今的德國人。.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日耳曼人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撒路斯提乌斯

盖乌斯·撒路斯提乌斯·克里斯普斯(Gaius Sallustius Crispus,常简称为撒路斯提乌斯,或据英文Sallust译为萨卢斯特,),古罗马著名歷史学家。主要作品有《喀提林陰謀》(Conspiracy of Catiline)、《朱古達戰爭》(Jugurthine War)等。 Category:古羅馬人物小作品.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撒路斯提乌斯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統一

意大利统一运动(Risorgimento,意为“复兴”,故中文文亦有譯为“复兴运动”)是19世紀至20世紀初期間,將意大利半島內各個國家統一為意大利的政治及社會過程。1861年3月17號薩丁尼亞議會在都靈正式宣布義大利王國成立。 意大利統一開始和結束的確實日期已不可考,但大多數學者都同意統一是隨著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及拿破崙政權的結束而開始,亦隨著1871年的普法戰爭而結束,儘管最後一批收復的失地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聖日耳曼條約生效才加入意大利王國。.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意大利統一 · 查看更多 »

拉丁语

拉丁语(lingua latīna,),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皇帝時期使用的書面語稱為「古典拉丁語」,屬於印欧语系意大利語族。是最早在拉提姆地区(今意大利的拉齐奥区)和罗马帝国使用。虽然现在拉丁语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死语言,但仍有少数基督宗教神职人员及学者可以流利使用拉丁语。罗马天主教传统上用拉丁语作为正式會議的语言和礼拜仪式用的语言。此外,许多西方国家的大学仍然提供有关拉丁语的课程。 在英语和其他西方语言创造新词的过程中,拉丁语一直得以使用。拉丁语及其后代罗曼诸语是意大利语族中仅存的一支。通过对早期意大利遗留文献的研究,可以证实其他意大利语族分支的存在,之后这些分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逐步被拉丁语同化。拉丁语的亲属语言包括法利斯克语、奥斯坎语和翁布里亚语。但是,威尼托语可能是一个例外。在罗马时代,作为威尼斯居民的语言,威尼托语得以和拉丁语并列使用。 拉丁语是一种高度屈折的语言。它有三种不同的性,名词有七格,动词有四种词性变化、六种时态、六种人称、三种语气、三种语态、两种体、两个数。七格当中有一格是方位格,通常只和方位名词一起使用。呼格与主格高度相似,因此拉丁语一般只有五个不同的格。不同的作者在行文中可能使用五到七种格。形容词与副词类似,按照格、性、数曲折变化。虽然拉丁语中有指示代词指代远近,它却没有冠词。后来拉丁语通过不同的方式简化词尾的曲折变化,形成了罗曼语族。 拉丁语與希腊语同為影響歐美學術與宗教最深的语言。在中世纪,拉丁语是当时欧洲不同国家交流的媒介语,也是研究科学、哲学和神學所必须的语言。直到近代,通晓拉丁语曾是研究任何人文学科教育的前提条件;直到20世纪,拉丁语的研究才逐渐衰落,重点转移到对當代语言的研究。.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拉丁语 · 查看更多 »

普布利乌斯·科尔内利乌斯·雷恩图卢斯

普布利乌斯·科尔内利乌斯·雷恩图卢斯(拉丁语:Publius Cornelius Lentulus Sura,?~前63年12月5日)古罗马政治家,因参与喀提林阴谋而被处死。 科尔内利乌斯·雷恩图卢斯的绰号Sura的意思是“小腿”。前81年,他被控制罗马的独裁者卢基乌斯·科尔内利乌斯·苏拉指控挪用公款(科尔内利乌斯·雷恩图卢斯是那一年的财务官)。科尔内利乌斯·雷恩图卢斯拒绝承认任何指控,反而高傲地向法官露出小腿表示蔑视(古罗马的男孩在玩球类游戏而闯祸时会被抽打小腿)。 普布利乌斯·科尔内利乌斯·雷恩图卢斯在前75年当选为裁判官,随后于次年以资深长官的身份被派往西西里任总督。前71年,他被选举为执政官。 前70年,刚刚卸任的科尔内利乌斯·雷恩图卢斯和另外几个政客一起因“不道德”行为而被逐出元老院。这其中可能有政治斗争的因素,因为共和国末期的元老院已极其腐化,许多元老贪婪淫荡。在这种失意的情况下,科尔内利乌斯·雷恩图卢斯加入了喀提林的集团。喀提林是一个平民派的政客,其活动的许多性质现在仍无法判断,但总而言之他是反对当权派的。科尔内利乌斯·雷恩图卢斯则沉醉于一个西比拉神谕(西比拉是一种女先知),该神谕说“将有三位科尔内利乌斯氏族的成员统治罗马城”,雷恩图卢斯认为这指的是卢基乌斯·科尔内利乌斯·苏拉、卢基乌斯·科尔内利乌斯·秦纳和他自己,并因此而飘飘然起来。不久他成为喀提林集团的主要人物之一。 前63年夏天喀提林第3次竞选执政官失败。不久西塞罗即发表第一篇反喀提林演说,指控喀提林企图武力夺权。喀提林被迫逃离罗马,并在意大利各地聚集力量准备武装起事。雷恩图卢斯负责领导喀提林集团中留在罗马城的人,他与另一个重要头目盖乌斯·科尔内利乌斯·凯泰古斯一起,准备谋杀西塞罗并在罗马城中放火。结果这个阴谋因雷恩图卢斯自己的卤莽和轻率而败露。 当时有一个阿洛布羅基人(高卢的一个凯尔特民族)的使节正在罗马。阿洛布羅基人派使者到罗马是为了向元老院控诉当地总督对他们的压迫。科尔内利乌斯·雷恩图卢斯企图得到外部武力支持,于是与该使者接近,希望与其部落结盟,并草率地吐露了自己的计划。结果该使者另有打算,他假装支持阴谋者的计划,设法弄到了几个喀提林集团领袖亲笔签名的文件,随后就向昆图斯·费边·桑加(阿洛布羅基人在罗马的庇护人)告发了这起阴谋。昆图斯·费边·桑加随即通知了西塞罗,后者正不遗余力地向元老院鼓吹喀提林阴谋的严重性并主张镇压喀提林集团。西塞罗得知此事后立刻采取行动,很快罗马城中的喀提林集团成员便全数被捕。西塞罗因为急于行事,未经正式审判而只通过元老院决议就将被抓获的5名喀提林集团领袖判处死刑。这在当时可能是必要的(因为其他阴谋者可能援救他们的同伙),但后来终于给西塞罗带来了政治灾难(不经审判而处死罗马公民属于违法行为)。雷恩图卢斯于前63年12月5日在图利安努姆监狱被处死。.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普布利乌斯·科尔内利乌斯·雷恩图卢斯 · 查看更多 »

普罗米修斯

普罗米修斯(英語:Prometheus; 古希臘語:Προμηθεύς),在希腊神话中,是泰坦神族的神明之一,名字的意思是“先見之明”。他是地母盖亞与天父乌拉诺斯的女儿忒弥斯与伊阿珀托斯的儿子。與厄庇墨透斯是兄弟,兩兄弟曾一同被囚禁在塔爾塔洛斯中。 普罗米修斯与智慧女神雅典娜共同创造了人类,普羅米修斯負責用泥土雕塑出人的形狀,雅典娜則為泥人灌注靈魂,并教会了人类很多知识。當時宙斯禁止人類用火,他看到人类生活的困苦,帮人类从奧林帕斯偷取了火,因此触怒宙斯。宙斯為了逞罰人類,將潘朵拉的盒子放到人間。再將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每天派一只鹰去吃他的肝,又讓他的肝每天重新长上,使他日日承受被恶鹰啄食肝臟的痛苦。然而普罗米修斯始终坚毅不屈。几千年后,海克力斯为寻找金蘋果来到悬崖边,把恶鹰射死,并让半人半马的肯陶洛斯族的喀戎来代替,解救了普罗米修斯。但他必須永遠戴一只铁环,环上镶上一块高加索山上的石子,以便宙斯可以自豪地宣称他的仇敌仍然被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普罗米修斯 · 查看更多 »

普魯塔克

普魯塔克(希臘文:Πλούταρχος;拉丁文:Plutarchus)(約46年─125年),生活於羅馬時代的希臘作家,以《比較列傳》(οἱ βίοι παράλληλοι;常稱為《希臘羅馬名人傳》或《希臘羅馬英豪列傳》)一書留名後世。他的作品在文藝復興時期大受歡迎,蒙田對他推崇備至,莎士比亞不少劇作都取材於他的記載。.

新!!: 斯巴达克斯起义和普魯塔克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斯巴达克起义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