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收復失地運動

指数 收復失地運動

收复失地运动(西班牙語、葡萄牙語:Reconquista),亦稱為復國運動、復地運動,是718至1492年間,位於西歐伊比利亚半岛北部的基督教各國逐渐战胜南部穆斯林摩尔人政权的運動。史學家以718年,倭馬亞阿拉伯征服西哥特王國,以及阿斯圖里亞斯王國建國為收复失地运动的開端,以1492年西班牙攻陷格拉纳达為終。这个事件的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名称「Reconquista」一詞有「重新征服」的意思。.

134 关系: 加利西亚 (西班牙)加西亚·桑切斯 (卡斯蒂利亚)加泰罗尼亚城堡基督徒基督教埃米爾十字軍東征卡洛林王朝卡斯蒂利亚卡斯蒂利亚王国后倭马亚王朝吉茲亞坎塔布里亚塞维利亚塔里克·伊本·齊亞德墨洛溫王朝天主教會奥斯曼帝国宗教裁判所安達盧西亞巴塞罗那巴塞罗那伯爵巴利阿里群島巴達霍斯上帝中國中欧世界遗产亚洲什叶派伊莎貝拉一世伊比利亚半岛伊斯兰教弗拉明戈休达佩德羅一世 (卡斯蒂利亞)佩拉约地中海圖爾戰役北非北海 (大西洋)哈里发內華達山脈 (西班牙)先知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勃艮第的亨利犹太人科爾多瓦科瓦東加戰役...科英布拉穆尔西亚穆罕默德穆瓦希德王朝穆斯林穆拉比特王朝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納瓦拉納瓦拉王國罗姆人美洲羅馬教廷瓦倫西亞瓜達萊特河熙德直布羅陀海峽百年战争莱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萨拉卡战役萨拉戈萨非洲西亚西班牙西班牙帝國西班牙语西欧騎士马德里马赫迪马拉喀什諾森三世诸侯费尔南·冈萨雷斯 (卡斯蒂利亚)迦納帝國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阿卜杜勒·拉赫曼一世阿布·阿拔斯·阿卜杜拉·萨法赫·本·穆罕默德阿斯图里亚斯阿方索十世 (卡斯蒂利亞)阿方索七世 (卡斯蒂利亞)阿方索一世 (阿拉贡)阿方索一世 (葡萄牙)阿方索九世 (莱昂)阿方索八世 (卡斯蒂利亚)阿方索六世 (莱昂)阿拔斯王朝阿拉伯帝国阿拉贡阿拉贡王国葡萄牙葡萄牙帝國葡萄牙王國葡萄牙語里斯本英格兰王国虔誠者路易柏柏尔人查理·马特查理曼恩里克二世 (卡斯蒂利亞)格拉纳达桑乔三世 (纳瓦拉)桑乔一世 (纳瓦拉)桑乔一世 (莱昂)桑乔二世 (卡斯蒂利亚)梅里达欧洲殖民地比利牛斯山毛里塔尼亚波爾圖法国法蒂瑪清真寺潘普洛納斐迪南一世 (卡斯蒂利亚)斐迪南二世 (阿拉贡)摩尔人摩洛哥教宗托萊多托萊多 (西班牙)总督 扩展索引 (84 更多) »

加利西亚 (西班牙)

加利西亚(Galiza,Galicia)是组成西班牙的17个自治区之一,下辖卢戈、奥伦塞、拉科鲁尼亚和蓬特韦德拉4省,首府為聖地牙哥康波斯特拉。 加利西亚位于西班牙西北部,南部与葡萄牙接壤,东接阿斯图里亚斯和卡斯蒂利亚-莱昂。加利西亞当地人所使用的加利西亞語在加利西亚自治区具有官方语言地位,和葡萄牙语十分相近,二者同属于印欧语系拉丁语族西伊比利亞語支。.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加利西亚 (西班牙) · 查看更多 »

加西亚·桑切斯 (卡斯蒂利亚)

加西亞·桑切斯(García Sánchez de Castilla),(),是最後一位獨立的卡斯蒂利亚伯爵(1017年-1029年在位)。他是桑乔·加西亚與他的妻子烏拉卡的兒子。加西亞·桑切斯於8歲時繼承了他的父親的爵位。 在他未成年那段時间里,由多位卡斯蒂利亚的權貴攝政,其中包括他的姑姑科瓦鲁比亚斯的女修道院院長乌拉卡。整個伯國從屬於納瓦拉的桑乔三世(桑喬大帝)的庇護之下。 1028年,加西亞·桑切斯已成年。翌年(1029年),他前去會見未婚妻桑查公主(即萊昂的阿方索五世的女兒),在他正要離開萊昂宮殿的時候,被羅德里哥、伊尼哥·維拉兩兄弟暗殺。 伯爵爵位由他的外甥斐迪南,即他的姐姐(995年-1066年)與桑喬大帝最小的儿子所继承。 Category:卡斯蒂利亚伯爵 Category:西班牙遇刺身亡者 Category:在西班牙被謀殺身亡者.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加西亚·桑切斯 (卡斯蒂利亚) · 查看更多 »

加泰罗尼亚

--> | capital.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加泰罗尼亚 · 查看更多 »

城堡

城堡是中世纪欧洲和中东地区的一种武装建筑,一般特指作为领主和贵族私人住所的武装建筑,而非作为一个城镇公共防御设施的要塞。由于建筑时期和地点的不同,城堡有很多不同的形式及特征,但一般来说都建有城墙和垛口等防御性工事。 城堡最初起源于公元9世纪至10世纪的欧洲,当时的卡洛林王朝倒台导致其领土分属于不同的领主和亲王。城堡被贵族们用来控制周围邻近的土地,作为发动袭击和对敌防御的基地,因此同时是攻击性和防御性的建筑。除了其军事用途外,城堡还作为行政管理的中心和权利的象征而存在。城镇中的城堡常常用于控制当地百姓及重要的通行路线。而乡下的城堡则常常位于对周边群落的生活十分关键的自然或建筑设施附近,例如磨坊和肥沃的土地。 许多城堡最初使用泥土和木材建造,中央的高塔為領主居住的地方,四周僅有些矮牆。因其防禦不足,後來往往用石材重修了防御工事。早期的城堡多数利用自然条件进行防御并只有中央城楼,缺乏塔楼和垛墙这样的防御工事。在12世纪晚期至13世纪早期,人们开始了对城堡防御的科学研究。这一研究强调了侧面的火力,在其影响下人们开始在城堡中设置大量的塔楼。因此,新的城堡常常呈多边形,且拥有一套可以同时集中火力的防御工事。这些防御工事的改进也受到了很多其他方面的影响,例如十字军的城堡建设方式和古罗马要塞的启发等。城堡建筑的元素并非全部用于军事,像护城河这样的设计也逐渐从最初的防御目的成为了权力的象征,而一些大型城堡则特意设计了漫长蜿蜒的入口结构以在景观上显得雄伟而重要。 虽然火药在14世纪已经传入欧洲,但在15世纪的大炮威力强大到足以击碎城堡的石製城墙之前并没有对城堡建筑产生显著的影响。虽然进入16世纪以后人们仍然兴建城堡,但是为了对抗强大的大炮火力所采用的技术使得城堡不再适宜居住。因此,真正的城堡开始逐渐消亡,并被没有行政管理功能的火炮要塞和不具备防御功能的乡间别墅所代替。18世纪以后,作为浪漫主义的哥特式建筑复兴的一部分,人们开始重新对于城堡感兴趣,并开始建造仿城堡的建筑,但是这些建筑已经不再具有军事用途。.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城堡 · 查看更多 »

基督徒

基督徒(Christian)是對基督宗教信徒(教徒)的稱呼,泛指相信耶穌是基督和神的儿子及跟從其教導的人,現泛指基督宗教教會的成員,包括天主教信徒、正教會信徒、新教信徒、獨立教會信徒在內的基督教各宗派人士,部分信奉基督教但不加入任何基督教教派的信徒,亦可被稱或自稱為基督徒。因歷史發展的緣故,漢語語境所稱的「基督徒」有時指新教信徒。此名稱出自《新約聖經》,當時其著作所用的通用希臘語將基督徒稱為「」(),意思是“基督的人”。 「基督徒」一詞多次出現在《新約聖經》的書信部分,例如在與:從安提阿的教會聚集起首,他們被稱為基督徒;及後,希律·亞基帕曾對保羅表示,「保羅少許的說話,便叫亞基帕作基督徒嗎!」。《彼得前書》裡,彼得把「基督徒」與「受苦」連在一起,也指出「基督徒受苦,不是羞恥,而是榮耀上帝的事」。在保羅傳教時代,基督徒較常以「聖徒」自稱。聖經提到耶穌給基督徒的大使命,「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或作給他們施洗歸於父子聖靈的名〕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基督徒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

基督教是信仰耶穌基督為神之聖子與救世主(彌賽亞)的一神教。發源於西亞的巴勒斯坦地區,以《聖經》為最高宗教經典,信徒稱為基督徒,基督徒組成的團體則稱為教會或基督教會。由於部分教義源流自猶太教,因而被認為是亞伯拉罕諸教之一,現今亦与伊斯兰教、佛教共同視為世界三大宗教。其分為天主教、正教會、新教等三大宗派,但因歷史發展的緣故,漢語所稱的「基督教」常專指新教,基督教整體則又另以「基督宗教」、「基督信仰」或「廣義基督教」稱之。 基督教的信仰核心認為三位一體的獨一神(漢語亦譯為上帝或天主)創造了世界,並按照神自己的形像造人,由人來管理世界,後來人犯罪墮落,帶來了死亡;聖父派遣其子耶稣 道成了肉身,在其在世33年的最後,為世人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在三天後從死裏復活而後升天,賜下聖神與信徒同在;他的死付上了罪的贖價,使一切信他的人得到拯救,並在神內有永遠的生命。 按照基督教在4世紀的歷史紀載,第一個教會在耶穌升天與聖神降臨(約公元30至33年)後由耶穌的宗徒建立,之後耶穌的宗徒及信徒們不斷向外宣教,並快速在當時管轄巴勒斯坦的羅馬帝國境內及周邊地區傳播;雖曾長期遭羅馬帝國政府迫害,但約於公元325年由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合法化,狄奧多西大帝時更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至此成為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之後因羅馬帝國分裂後西方世界東西部的差异化发展,導致11世紀發生東西教會大分裂,形成以羅馬教宗為首的公教會、以及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为首的正教會。16世纪時,西歐又爆發了反對教宗權威的宗教改革運動,马丁·路德(路德派)、约翰·喀尔文(喀尔文派)、烏里希·慈運理等神學家與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安立甘派)先後脫離天主教而自立教會,日後出現了許多教義相近的教會,這些教會即為後世所統稱的新教。 基督教雖起源於西亞,但在7世紀創立的伊斯蘭教興起後,今日在當地的信徒人口反而居於少數。由於基督教重視傳教事業(又稱為「大使命」),加上近代西方國家在世界經濟及文化上具有強勢的影響力,使得基督教的傳佈範圍遍及整個世界,基督教文化更成為世界許多文明的重要骨幹。粗估統計全球超過30%的人口信仰基督教,是當今世界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三大宗派中又以天主教的信徒佔約半數最多;基督徒最多的國家則是美國及巴西,大約占人口的75%。.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埃米爾

埃米尔又譯艾米爾或阿米爾(阿拉伯語:,拉丁化:Amīr)是阿拉伯國家的貴族头衔,此封號用於中東地區和北非的阿拉伯國家,突厥在歷史上亦曾使用過這個封號。 一般從音譯為埃米爾(又譯艾米爾或阿米爾),亦有從其意思統帥意譯為總督,或從者功能意譯為國王、酋長、首長、頭人、頭目、首領、信眾的長官等等,亦見有人以其作為貴族最高爵位之功能意譯為親王、大公等等,旧译作异密。 其名稱源自阿拉伯文的「amir」,意思是指「統率他人的人」或「國王」。其最初本意有軍事統帥的意思,最早用於哈里發派駐在外的軍事統帥及各地總督,亦有作為最高級貴族稱號。 隨著阿拉伯帝國的內亂,各地總督與哈里發之關係越發疏離,最後不少地方的埃米爾與哈里發均成為一種象徵式之從屬關係,埃米爾遂在此權力交替中取得一地之軍政大權,並成為當地之君王,隨著阿拉伯世界政權分裂之延續,埃米爾廣泛地成為由北非到中東的君主稱號。.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埃米爾 · 查看更多 »

十字軍東征

十字軍東征(Cruciata;伊斯兰世界稱為法蘭克人入侵;1096年-1291年)。這是一系列在罗马天主教教皇的准許下的戰役,由西欧的封建領主和骑士对他們認為是異教徒的国家(地中海东岸)发动了持续近200年的宗教战争。十字軍東征最初參與成員,例如:騎士、商人、農民,多數是自願的,受拜占庭帝國之邀,參與奪回聖地戰爭。這些十字軍也非拜占庭帝國主力部隊。东正教徒也参加了其中几次十字军。 参加这场战争的士兵配有十字标志,因此称为十字军。十字军主要是罗马天主教势力对穆斯林統治的西亞地区作佔領并建了一些基督教国家,因而也被形象的比喻为“十字架反对弓月”;但也涉及对“基督教异端”、其他异教徒和对其他天主教会及封建领主的“敌对势力”的征服,如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将矛头指向了東正教的拜占庭帝國。 天主教徒相信,十字军的最初目的是收复被穆斯林统治的圣地耶路撒冷。当塞尔柱土耳其的穆斯林與基督教的拜占庭帝国在安纳托利亚对戰並取得军事胜利後,十字军的战役为响应拜占廷的求助而被点燃了。旷日持久的战役断断续续在黎凡特地区展开,战争中敌友双方界线不完全是按宗教划定,例如第五次东征时基督徒们与罗姆苏丹国结盟。十字军雖然以捍衛宗教、解放聖地為口號,但實際上是以政治、社會與經濟等目的為主,伴随着一定程度上的劫掠,参加东征的各个集团都有自己的目的,甚至在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劫掠了天主教兄弟東正教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所以,美国学者朱迪斯·M·本内特在他的著作《欧洲中世纪史》裏写道,「十字军远征聚合了当时的三大时代热潮:宗教、战争和贪慾」。 到1291年,基督教世界在叙利亚海岸最后一个桥头堡——阿卡被攻陷,十字军国家的命运告终。十字军东征對西方基督教世界造成了深远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影响,其中有些痕跡至今尚存。.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十字軍東征 · 查看更多 »

卡洛林王朝

#重定向 加洛林王朝.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卡洛林王朝 · 查看更多 »

卡斯蒂利亚

卡斯蒂利亚(Castilla),或譯作卡斯提爾,是西班牙历史地名,由西班牙西北部的老卡斯蒂利亚和中部的新卡斯蒂利亚组成。历史上的卡斯蒂利亚王国,逐渐和周边王国融合,形成了西班牙王国。现在西班牙的君主就是从卡斯蒂利亚王国一脉相传。 卡斯蒂利亚在很早的时候只是莱昂王国东部的一个郡,到了11世纪才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地区。当时卡斯蒂利亚把首都定在布尔戈斯(Burgos),后来又迁至巴利阿多利德。在之后的四百年中,卡斯蒂利亚带领北部的其它基督教国家从自8世纪起就开始控制伊比利亚半岛的摩尔人的手中重新夺回了西班牙的中部和南部。 在1085年,卡斯蒂利亚攻下托莱多后把它改名为新卡斯蒂利亚。1212年的纳瓦斯德托洛萨战役(Las Navas de Tolosa)宣告了摩尔人失去了在南部大部分地区的统治。1230年,卡斯蒂利亚统一了莱昂。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卡斯蒂利亚又相继攻下科尔多瓦(1236年)、穆尔西亚(1243年)和塞维利亚(1248年)。在同葡萄牙签订之后,从1460年3月6日开始,加那利群岛也归卡斯蒂利亚所有。 1469年,阿拉贡王国的斐迪南二世与卡斯蒂利亚的伊莎贝拉女王聯姻,使这两个王国合并。它们的合并使西班牙最终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实体。1516年,斐迪南与伊莎贝拉的孙子查理五世成为了这两个王国的君主。参看西班牙君主列表和西班牙王室家族树。 一般认为卡斯蒂利亚的领土大致是由现在西班牙的卡斯蒂利亚-莱昂、卡斯蒂利亚-拉曼查和马德里这几个自治区组成。 卡斯蒂利亚文化是西班牙的主体文化。由于它对西班牙各地文化的兼容并蓄,反而显得自己的特点不明显。卡斯蒂利亚的语言逐渐成为西班牙的首要语言,它被称为 Castellano(卡斯蒂利亚语),也就是現今所稱的西班牙语。.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卡斯蒂利亚 · 查看更多 »

卡斯蒂利亚王国

卡斯蒂利亚王國(西班牙语:Reino de Castilla)是中古時代伊比利半島上的一個王國。 它是一個於九世紀時出現、具政治自主權的獨立個體。它於封建時代建立,隸屬於莱昂王国。明代的《东西洋考》称之为“干丝腊”,《明史》中称为“干系腊”,《海岛逸志》称作“干丝蚋”。.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卡斯蒂利亚王国 · 查看更多 »

后倭马亚王朝

後奧米亞王朝(即中国古代文献中的白衣大食)是穆斯林在伊比利亚半岛建立的伊斯兰教政权,首都是西班牙的哥多華。由于王朝的建立者是阿拉伯帝国被推翻了的奧米亞王朝的后裔,故名。在中世纪,科尔多瓦的历代埃米尔和哈里发控制了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大部分土地。后来这个国家分裂为许多独立的封建领地。.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后倭马亚王朝 · 查看更多 »

吉茲亞

吉茲亞()是一種曾經在伊斯蘭國家向非穆斯林人民實施的人頭稅,徵稅對象是有體力當兵及有財力繳稅的成年男子,不包括奴隸。 《古蘭經》第9章29節說:「當抵抗不信真主和末日,不遵真主及其使者的戒律,不奉真教的人,即曾受天經的人,你們要與他們戰鬥,直到他們依照自己的能力,規規矩矩地交納丁稅。」 穆斯林統治者容許繳納了吉茲亞稅的非穆斯林居民繼續信仰其原有宗教,而非穆斯林也不需服兵役及不需繳交適用於穆斯林居民的天課。.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吉茲亞 · 查看更多 »

坎塔布里亚

坎塔布里亚(Cantabria)是西班牙的自治區。它北鄰坎塔布連海、南接卡斯蒂利亞-萊昂、西鄰阿斯圖里亞斯、東連巴斯克。首府桑坦德,市区内最大的城市和主要工业中心。.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坎塔布里亚 · 查看更多 »

塞维利亚

塞維利亞(Sevilla)是西班牙南部的艺术、文化与金融中心,也是西班牙安達魯西亞自治區和塞維利亞省的首府,2007年市内人口699,145,辖区人口2007年1,450,214,全省人口2007年1,849,268。是西班牙第四大都市。瓜達爾基維爾河從市中穿流而過。 古市區的建築仍然保留著幾個世紀前摩爾人統治過的痕跡。塞維利亞曾是一個重要的港口,西班牙的船隊從新大陸運來大批黃金、白銀,經過塞維利亞轉運往歐洲各地。市中那座聳立在瓜達爾基維爾河畔的十二等邊形黃金塔是於1221年建造的,古時外壁曾鋪上金磚,顯示當時塞維利亞的繁榮。塞維利亞舉辦過1992年的世界博覽會。瓜達爾基維爾河上的一座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設計的阿拉米略橋便是為此而建的。.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塞维利亚 · 查看更多 »

塔里克·伊本·齊亞德

塔里克·伊本·齊亞德(طارق بن زياد,)是一個柏柏人穆斯林將軍,711年他在奧瑪雅哈里發瓦利德一世的命令下領軍征服了西哥德的西斯班尼亞(今日的西班牙)。「直布羅陀」(Gibraltar)這個名詞就是西班牙語衍生自阿拉伯語的名詞加巴爾·塔里克(阿拉伯語:جبل الطارق,羅馬化:Jabal al Tariq),意思是「塔里克的山峰」,是因他而命名的。 塔里克·伊本·齊亞德被認為是伊比利歷史上最重要的軍事將領之一,他可能是柏柏人,最初是穆薩·本·努薩依爾副官。 從摩洛哥北海岸開始,他發起了第一波對西哥德王國(包含現今的西班牙與葡萄牙)的征服行動。.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塔里克·伊本·齊亞德 · 查看更多 »

墨洛溫王朝

墨洛温王朝(,又譯梅羅文王朝或梅羅文加王朝)是一个法兰克人王朝和中世纪法兰克王国的第一个王朝。希尔德里克一世,王朝的创立者,在457年第一次被文献提及 ,之后他的儿子克洛维一世在481年降服了高卢北部和中部并建立了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在此之后一直统治着法兰克王国直到751年3月希尔德里克三世被矮子丕平废黜为止。墨洛温王朝的扩张让法兰克王国获得除塞普提马尼亚以外的所有高卢地区。 由于遵循法兰克人的诸子均分制,导致自克洛维一世之后墨洛温王朝对法兰克王国全境的统治变得断续,对土地持续的分割导致王朝后期宫相逐渐掌握大权并最终使得王朝被加洛林王朝的建立者矮子丕平推翻。但由墨洛温王朝引入的基督教文化一直影响着法兰克王国与其后继国家的发展。.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墨洛溫王朝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會

天主教會(Ecclesia Catholica;καθολικην εκκλησίαν;意為“大公教会”)是基督教各教派中人數最多的教會,其以羅馬主教(即教宗)為領袖,故又称羅馬天主教、羅馬天主教會、羅馬公教會或羅馬大公教會,對西方文明有重大的影響。在沒有歧義的情況下,天主教會可等同於天主教,後者為基督教三大宗派之一。 根據《宗座年鑑》的統計,全球天主教會約有12.54億信徒,約佔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天主教會 · 查看更多 »

奥斯曼帝国

鄂圖曼帝國(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Osmanlı İmparatorluğu)為鄂圖曼人建立的帝国,创立者為--鄂圖曼一世。鄂圖曼人初居中亞,後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領有南歐、巴爾幹半島、西亞及北非之大部份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今之蘇丹與葉門。自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故鄂圖曼帝國的君主苏丹以自封的形式,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 鄂圖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线達六个世紀之久,直接大英帝國在18世紀通過直布羅舵打通地中海航線為止。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与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鄂圖曼帝國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其建築師希南名留至今。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控制今日中東歐不少國家。在巴巴羅薩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 鄂圖曼帝國是15世紀至19世紀唯一能挑战崛起的歐洲基督教國家的伊斯蘭教勢力,但鄂圖曼帝國终不能抵挡近代化欧洲列強的冲击,於19世紀初趨於沒落,淪為英國、法國等列強的棋子,但其卓越的戰略地理位置使英國、法國得以利用鄂圖曼帝國阻止俄羅斯帝國對外向歐洲擴張,並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成功阻止,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鄂圖曼帝國因而分裂。之後凱末爾領導土耳其国民运动,放弃了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疆域,建立了主權獨立但面积较小、僅控制色雷斯及小亞細亞的土耳其共和國,鄂圖曼帝國至此滅亡。.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奥斯曼帝国 · 查看更多 »

宗教裁判所

宗教裁判所(Inquisitio Haereticae Pravitatis,或稱異端裁判所、異端審判)是在公元1231年天主教會教宗格里高利九世決意、由道明會設立的宗教法庭。此法庭是負責偵查、审判和裁决天主教會認為是異端的法庭,曾监禁和處死異見份子。今天,異端裁判所已改組為信理部。.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宗教裁判所 · 查看更多 »

安達盧西亞

安達魯西亞(Andalucía)是組成西班牙的17個自治區之一,下辖阿尔梅里亚、加的斯、科尔多瓦、格拉纳达、韦尔瓦、哈恩、马拉加和塞维利亚8省,是西班牙人口最多以及面积第二大的自治区。首府位于塞维利亚。 安達魯西亞在西班牙南方,北有埃斯特雷马杜拉和卡斯蒂利亚-拉曼查,东有穆尔西亚,南有地中海、直布罗陀,西有葡萄牙。 摩尔人(西亚及北非地区穆斯林的统称)曾统治過此地并命名为安达卢斯,意思是“汪达尔人的土地”,安達魯西亞便因此得名,而这里也便很多摩尔式建筑物。最著名的便是在格拉納達的阿尔罕布拉宫。.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安達盧西亞 · 查看更多 »

巴塞罗那

巴塞羅那(Barcelona,Barcelona)是西班牙加泰羅尼亞首府和巴塞羅那省省會,位於伊比利亞半島的東北面,瀕臨地中海,全市人口約160萬,都會區人口則約500萬,為加泰羅尼亞第一大城。加泰隆尼亞的議會、、等政府中樞機構,以及最高首長均駐設於此。1999年,巴塞羅那由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評選為50個人生必遊景點之一。 相傳巴塞隆納由迦太基將領、漢尼拔的父親哈米爾卡·巴卡所興建,在其漫長的歷史上還曾作爲巴塞羅那伯爵領地和阿拉貢王國的都城。巴塞羅那因其衆多歷史建築和文化景點成爲衆多旅遊者的目的地,其中之代表是被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產的安東尼·高第和的建築作品。安東尼·高第一直在巴塞羅那生活和工作,在這裏有他很多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包括桂爾宮、桂爾公園和聖家堂。巴塞羅那尚有兩個知名的足球俱樂部:巴塞羅那和皇家西班牙人,其中巴塞羅那是世界最著名的足球俱樂部之一。.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巴塞罗那 · 查看更多 »

巴塞罗那伯爵

巴塞罗那伯爵(加泰罗尼亚语:comtes de Barcelona;西班牙语:condes de Barcelona;法语:comtes de Barcelone)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贵族称号。开始时它是统治巴塞罗那城及周边地区的领主的称号,但从12世纪中叶起,这一头衔为阿拉贡历代国王所拥有。 巴塞罗那伯爵的封号起源于加洛林王朝时代,由于查理大帝征服了伊比利亚半岛南端的一小块地区,因而有必要在这个边远的领地设置藩侯守卫。这些藩侯就是早期的巴塞罗那伯爵,随着加洛林王朝的衰落,他们最终变成了完全独立的王公,仅仅在名义上仍是法兰西王国的诸侯。由于王朝联姻的结果,到12世纪,伯爵爵位由阿拉贡国王所继承。1258年阿拉贡与法国缔结科尔贝条约,法国国王路易九世将巴塞罗那割让给阿拉贡国王海梅一世,以换取后者放弃对法国南部领土的要求;从此阿拉贡正式脱离法国,成为西班牙领土的一部分。.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巴塞罗那伯爵 · 查看更多 »

巴利阿里群島

巴利阿里群島(Illes Balears;Islas Baleares),西地中海群島,西班牙自治區之一。該群島是由馬略卡島(Mallorca)、梅诺卡岛(Menorca)、伊維薩島(Ibiza)與福门特拉岛(Formentera)四座主要島嶼與周圍其他小島組成。另外,較小的卡夫雷拉島(Cabrera)是國家公園的所在地。 地理上,伊維薩島和福门特拉岛屬於(Pitiüses)。它們約在馬略卡島西南100公里,西班牙大陸東面80公里。.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巴利阿里群島 · 查看更多 »

巴達霍斯

巴達霍斯(Badajoz,)是西班牙的城市。巴達霍斯是巴達霍斯省的省會。屬埃斯特雷馬杜拉自治區。摩爾人曾在此建立過要塞。巴達霍斯緊鄰葡萄牙。從馬德里開往里斯本的鐵路也途徑這裡。 巴達霍斯從史前時期開始就有人居住。875年,後倭馬亞朝的軍人叛亂,并在此築城。1031年,巴達霍斯成為巴達霍斯王國的首都。1168年曾一度被葡萄牙佔領。 西班牙獨立戰爭期間,巴達霍斯曾在1808年和1809年被法國軍隊攻擊。西班牙內戰期間,巴達霍斯也發生過交戰,最終弗朗哥軍隊戰勝。 Category:巴达霍斯省市镇.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巴達霍斯 · 查看更多 »

上帝

上帝,通常是指信仰系統中的至高神。 在华夏信仰中,上帝是天子、帝王、君主中的至上神,又称“帝”、“天”、“天帝”、「太一」、「皇天」、“昊天上帝”,和后土成對,並稱「皇天--土」。緯書又稱昊天上帝為天皇大帝,並增以五方上帝配屬五行及仁义礼智信。道教尊稱昊天上帝為玉皇,以五方上帝為「五方五老君」所化。受到基督教傳入的影響,上帝一詞在現代社會也用來指基督教的神。.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上帝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中欧

中欧是對欧洲中部的代稱,包括奥地利、捷克、德国、匈牙利、列支敦士登、波兰、斯洛文尼亞與斯洛伐克。 但受二戰後冷戰氛圍的影響,奥地利、瑞士、列支敦士登、西德有時會被人們認為也是西歐國家的一部份,而東德、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和斯洛文尼亚則也會被人普遍認為是東歐國家。.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中欧 · 查看更多 »

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World Heritage;Patrimoine mondial),是一项由联合国支持、联合国教育科學文化组织負責執行的國際公約建制,以保存对全世界人類都具有傑出普遍性價值的自然或文化處所为目的。世界遗产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複合遺產三大類。国际文化纪念物与历史场所委员会等非政府组织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協力組織,参与世界遗产的甄选、管理與保護工作。.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世界遗产 · 查看更多 »

亚洲

亞细亚洲(Ασία;Asia),简称亚洲,面积4457.9万平方公里,覆蓋地球總面積的8.6%(或者總陸地面積的29.4%);人口總數約為40億,佔世界總人口約60.5%(2010年);是七大洲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洲。 亞洲絕大部分土地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為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以東為亞洲。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為烏拉爾山脈、乌拉尔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峡。烏拉爾山脈以東及高加索山脈、裏海和黑海以南為亞洲。大陸東至白令海峽的傑日尼奧夫角(西經169度40分,北緯60度5分),南至丹绒比亚(東經103度31分,北緯1度16分),西至巴巴角(東經26度3分,北緯39度27分),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度18分,北緯77度43分),最高峰為-zh-hans:珠穆朗玛峰;zh-hant:聖母峰;-。跨越經緯度十分廣,東西時差達11小時。西部與歐洲相連,形成地球上最大的陸塊歐亞大陸。 亞洲東面是太平洋、北面是北冰洋,南面則瀕臨印度洋,西面以烏拉山脈、烏拉河、裏海、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及愛琴海與歐洲分界,西南面隔亞丁灣、曼德海峽、紅海與非洲相鄰,東北面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亞細亞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名稱,希臘人稱呼他們的東方(一說為太陽升起的地方)為亞細亞,可能是來源於亞述人的名稱,亞述一詞在亞述的語言中也代表東方,原來只指希臘東方的小亞細亞半島,後來擴展到包括所有東方地區。 亚洲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亚洲 · 查看更多 »

什叶派

什葉派(شيعة,,Shia,),來自شيعة علي(,Shia-ne-Ali)的縮寫,原意為阿里的追隨者,與遜尼派併列為伊斯蘭教的兩大主要教派之一。什葉派與遜尼派各門派中的主要不同不在於教義問題,主要在於誰是穆罕默德「真正接班人」。在历史上曾出现过“穆阿维耶什叶”、“奥斯曼什叶”和“阿里什叶”等,目前则專指認為穆罕默德的繼任者是阿里·本·阿比·塔利卜(穆罕默德堂弟及女婿)的人,遜尼派則認為穆罕默德的繼任者是他的岳父阿布·伯克爾。 什葉派是伊斯兰教的第二大教派,一般認為什葉派人口數佔全世界穆斯林人口的10至15%,然而某些什葉派人士稱有30至35%。68%至80%的什葉派伊斯兰教徒住在以下四個國家: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及印度。十二伊玛目派是什葉派中最主要的派別。2012年估計什葉派中有85%屬於十二伊玛目派。 什叶派是以古兰经及聖訓上記載,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論為基礎,也包括一些什叶派視為是聖書(Nahj al-Balagha)的書籍Esposito, John.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什叶派 · 查看更多 »

伊莎貝拉一世

#重定向 伊莎贝拉一世 (卡斯蒂利亚).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伊莎貝拉一世 · 查看更多 »

伊比利亚半岛

伊比利亚半岛 伊比利亚半岛(、、、、、),位於欧洲西南角,东面和南面临着地中海,西边是大西洋,北临比斯开湾,在东北部由比利牛斯山脉与欧洲大陆连接。主要包括当今西班牙、葡萄牙、安道尔、法国的一小部分地区、以及直布罗陀。其总面积约 582,000 平方公里。.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伊比利亚半岛 · 查看更多 »

伊斯兰教

伊斯蘭教(الإسلام, al-’islām;)--、清真教、回回--教、天方教、大食法、大食教度,是以《古蘭經》和聖訓為教導的一神教宗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古蘭經》被伊斯蘭信徒(穆斯林)視為造物主安拉命天使給其使者逐字逐句的啟示,而聖訓为造物主最后的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錄(由同伴們轉述收集)。伊斯蘭这一名称來自《古兰经》,源自閃语字根S-L-M,意為「顺从(造物主)」;实际上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名字也來自這個字根,意為「順從者」。 穆斯林信仰獨一且無與倫比的安拉,并认为人生的唯一目的是崇拜或顺从安拉;伊斯兰教认为阿拉在人类历史长河派遣了众多先知給全人類,历代各个民族都有先知,包括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穆薩(摩西)、爾撒(耶穌)等,先知穆罕默德是最後一位,古兰经載有他所得的訊息。伊斯蘭教的基本功修包括五功,是為「念、礼、齋、課、朝」,五功是穆斯林需要奉行的五個義務。伊斯兰教还拥有自己的一套宗教法律,该法律實際觸及生活及社會的每一個層面,由飲食、金融到戰事以及福利等各方面。 在先知穆罕默德逝世後,伊斯蘭帝國持續擴張,佔據着大片的地區,促使哈里發國的誕生,傳教活動亦刺激更多人改信伊斯蘭教。早期哈里發的宗教政策、穆斯林的經濟及商貿開拓及後來奧斯曼帝國的擴張都使伊斯蘭教從麥加向大西洋及太平洋的方向擴散,形成穆斯林世界。 絕大多數的穆斯林屬於遜尼派(75%-90%)及什叶派(10%-20%)两大派别,另外两派中均有人同时信仰伊斯兰神秘主义。伊斯蘭教是中东、中亚、东南亚主要部分及非洲的大部分的主流宗教。在法国、德国、中国西北部、俄罗斯西南部及加勒比地區都可找到龐大的穆斯林社群。穆斯林最多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亚,這裡居住著全球穆斯林總數的15%。南亞、中東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穆斯林分別佔全球總數的25%、20%及15%。皈依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幾乎可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可找到。截至2010年,全球約有16億穆斯林,佔23.4%人口。在信徒人數上,伊斯蘭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被認為是世上增長得最快的宗教。.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伊斯兰教 · 查看更多 »

弗拉明戈

佛朗明哥(Flamenco),是源于西班牙南部安达卢西亚地区的艺术形式,包括歌曲、音乐和舞蹈。 佛朗明哥的形成深受安达卢西亚地区的摩尔人和犹太人的影响,还吸收了大量罗姆人(吉普赛人)的藝術元素。 當代著名的佛朗明哥舞蹈家大多是罗姆人,由于西班牙政府以此推动旅游业,佛朗明哥舞已经成了西班牙舞蹈,甚至是西班牙文化的代表。 佛朗明哥音樂有50种,每种有自己的节奏模式。佛朗明哥舞蹈是一种即興舞蹈,没有固定的动作,全靠舞者和演唱、伴奏的人以及觀眾之間的情绪互動。.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弗拉明戈 · 查看更多 »

休达

休达(Ceuta),是西班牙兩個位於海外的自治市之一,它位于马格里布的最北部,在直布罗陀海峡附近的地中海沿岸,与摩洛哥接壤。它的面积大约为18.5km²。 休达有一座叫Monte Hacho的山丘,从它的顶峰可以俯瞰到休达的全景。在山丘上有一个西班牙駐軍的碉堡。Monte Hacho山和在摩洛哥最北部的Jebel Musa山都有可能是希腊传说中的赫拉克利斯海角。.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休达 · 查看更多 »

佩德羅一世 (卡斯蒂利亞)

佩德羅一世(Pedro I de Castilla,又名el Cruel (殘酷者)或 el Justiciero(司法者),),卡斯蒂利亞王國國王(1350年-1369年)。他是卡斯蒂利亞國王阿方索十一世與其妻子葡萄牙的瑪麗亞所生的唯一兒子。他是最後一位出自勃艮第家族主系的統治者。 1350年,阿方索十一世逝世,佩德羅以十六歲之齡登基,他隨即發現自己受到他的母親和其寵臣控制。佩德羅本與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的女兒瓊結婚,但是當新娘來卡斯蒂利亞途中染上鼠疫死亡。 起初他受制於母親,但是受到大臣阿爾伯克基的鼓勵而解放自己,並在1353年秘密娶了瑪麗亞·德·帕迪拉。1353夏天,佩德羅幾乎被他的母親和貴族們強迫娶波旁公爵皮埃爾一世之女的布朗歇,但是佩德羅立即拋棄了她。這次婚姻必需要佩德羅否認他已經娶了瑪麗亞,但他倆的關係依然繼續,她為佩德羅生了四個孩子。佩德羅也以相同的婚姻形式與卡斯特羅家族的女子結婚,這女子為他生了一個兒子,然後佩德羅便拋棄了她。這時佩德羅實際上在軟禁,迫使他努力地離開托羅,但仍在塞哥維亞被監視。 布朗歇在1361年死在梅迪尼亞西多尼婭。傳說是佩德羅謀殺了她。其中一個版本的故事說她是被毒死的,另外一個是她被弩射死的。.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佩德羅一世 (卡斯蒂利亞) · 查看更多 »

佩拉约

佩拉約(,,約)是西哥德的貴族,他建立了阿斯圖里亞斯王國,從718年開始統治直到去世。他在科瓦東加戰役的勝利,被視為「收復失地運動」的起點,基督徒從摩爾人手中收復伊比利半島,從他建立獨立的基督教國家對抗摩爾人政權開始,但是並沒有強力的證據證明他的目的是復興過去的西哥德王國或者只是因為任何宗教渴望的刺激。 佩拉約一生的經歷和他的統治生涯事蹟,主要出現在兩份九世紀晚期完成於他的王國的拉丁語史書。較早的是《阿爾貝丹西亞編年史》,881年完成於阿爾貝達,保存於《比希拉努斯法典》附有寫到976年的續篇。Collins, The Arab Conquest of Spain, 142.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佩拉约 · 查看更多 »

地中海

地中海(英文:Mediterranean),被北面的歐洲大陸、南面的非洲大陸以及東面的亞洲大陸包圍著。东西长约4000公里,南北最宽处大约为1800公里,面積251.6万平方公里,是地球上最大的陸間海。地中海的平均深度是1500米,最深處为5267米。 地中海西部通过直布羅陀海峽與大西洋相接,東部通过土耳其海峡(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马尔马拉海)和黑海相连。19世紀時開通的蘇伊士運河,接通了地中海与紅海。地中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之一,而其附属的大西洋却是年轻的海洋。地中海处在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是世界最强地震带之一。地中海地区有维苏威火山、埃特纳火山。 地中海作为陆间海,风浪较小,加之沿岸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拥有许多天然良好的港口,成为沟通三個大陸的交通要道。這樣的條件,使地中海從古代開始海上貿易就很繁盛,促进了古代古埃及文明、古希臘文明、羅馬帝國等的发展。現在也是世界海上交通的重要地区之一。其沿岸的腓尼基人、克里特人、希腊人,以及后来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都是航海业发达的民族。著名的航海家如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都出自地中海沿岸的国家。 地中海沿岸夏季炎热乾燥,冬季温暖濕潤,被稱作地中海性氣候。植被,叶质坚硬,叶面有蜡质,根系深,有适应夏季干热气候的耐旱特征,属亚热带常绿硬叶林。这里光热充足,是欧洲主要的亚热带水果产区,盛产柑橘、无花果,和葡萄等,还有木本油料作物油橄榄。.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地中海 · 查看更多 »

圖爾戰役

圖爾戰役又稱普瓦捷戰役(معركة بلاط الشهداء;Bataille de Poitiers;亦有人稱之為“The battle of The Court of Martyrs”)發生於732年10月10日,在法國的普瓦捷附近,接近阿基坦邊界。法兰克人宮相查理·馬特在此戰役率領法蘭克人和勃艮第人對抗由阿卜杜勒·拉赫曼率領的倭馬亞王朝的阿拉伯军队。結果法蘭克人獲勝,阿卜杜勒·拉赫曼被殺,查理·馬特之南方領土得以大幅擴張。由於查理於作戰英勇,9世紀的編年史家給予查理·馬特「鐵錘」的美名(原文:Martellus)。此戰的詳細資料眾說紛紜,包括精確的地點和戰士人數(從生還者數目去判斷,雖然己確定法蘭克軍隊並沒有派騎兵出戰)。 因為後來編年者把查理·馬特歌頌為基督教的戰士,20世紀前的歷史學家開始把這戰役刻畫成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爭鬥的決定性轉捩點──保存基督教在歐洲領導地位的爭鬥。.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圖爾戰役 · 查看更多 »

北非

与撒哈拉以南非洲相对,北非即非洲大陆北部地区,习惯上为苏丹热带草原以北广大区域,一般包括下列国家和地区:.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北非 · 查看更多 »

北海 (大西洋)

北海(Nordsjøen;Nordsjön;Nordsøen或Vesterhavet;Nordsee;Noordzee;Mer du Nord;North Sea)是北大西洋的一部分,位于大不列颠岛以东,斯堪的那维亚半岛西南和欧洲大陆以北。北海海底有丰富的石油储藏,作為布蘭特原油指數的基礎。 北海向西南通过多佛尔海峡(法国称加来海峡)和英吉利海峡(法国称拉芒什海峡)与凯尔特海相通,向东通过斯卡格拉克海峡和卡特加特海峡与波罗的海相连,向北是挪威海。 斯凯尔特河、默兹河、莱茵河、威悉河、易北河和泰晤士河是注入北海的主要河流。重要的岛屿或群岛有北弗里西亚群岛、黑尔戈兰岛、东弗里西亚群岛和西弗里西亚群岛。 北海周边的国家有英国、挪威、瑞典、丹麦、德国、荷兰、比利时和法国。重要城市有阿伯丁、爱丁堡、加来、奥斯坦、鹿特丹、海牙、哈勒姆、威廉港、不来梅哈芬、库克斯港、埃斯比约、卑尔根、哥德堡等等。此外伦敦、不来梅哈芬和汉堡是北海重要的内陆港城。.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北海 (大西洋) · 查看更多 »

哈里发

哈里发(阿拉伯语: ;拉丁化:Caliph),為哈里發國(khilāfa,意為哈里發統治之地)與烏瑪的統治者,是伊斯兰教的宗教及世俗的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最早源自於,意為繼承者,指先知穆罕默德的繼承者。在穆罕默德死後,其弟子以Khalifat Rasul Allah(安拉使者的繼承者)為名號,繼續領導伊斯蘭教,隨後被簡化為哈里發。 哈里發本為阿拉伯帝国最高的統治者稱號,相當於一般所說的皇帝,但同時兼有統治所有遜尼派穆斯林的精神領袖的意味,故又可以同時起了類似天主教的教宗的作用。 在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哈里发拥有最高权威,管理着庞大的伊斯兰帝国。阿拉伯帝国灭亡之后,“哈里发”的头衔,僅作为伊斯兰教宗教领袖的名称,一直保存了下来,傀儡哈里发处于开罗的马木留克王朝的控制之下。 1517年,鄂圖曼帝国苏丹塞利姆一世征服了埃及,时任哈里发的穆塔瓦基勒三世也被俘。塞利姆一世宣布自己继承哈里发的职位。之後哈里發稱號便由鄂圖曼帝國蘇丹世襲,但1517年之後數百年歷代蘇丹均不常使用該稱號,直到19世紀末鄂圖曼帝國瀕臨解體,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才重新強調自己的哈里發身分。1924年,哈里发制度被土耳其總統凯末尔废除。 2014年6月29日,“伊斯兰国”領袖阿布·贝克尔·巴格达迪自立為哈里發,稱易卜拉欣,但未受大部分穆斯林承認。.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哈里发 · 查看更多 »

內華達山脈 (西班牙)

内华达山脉(Sierra Nevada,是「雪山」的意思),位于西班牙东南部,安达卢西亚自治区境内,山脚下就是格拉纳达市,靠近地中沿岸。 它是西班牙南部的安达卢西亚山脉最高段,也是佩尼贝蒂科山脉最高段。内华达山脉的形成于阿尔卑斯造山运动,大致呈东西走向,长约41公里,其西北以断层与格拉纳达平原相接。有数座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其中最高峰穆拉森山海拔3,718米,为伊比利亚半岛最高点。美国的内华达山脉的名字及来源于此山,是1518年由西班牙探险队给予命名的。现在内华达山脉已成为一个颇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是欧洲南部的滑雪胜地。 Category:西班牙山脈 Category:安达卢西亚地理.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內華達山脈 (西班牙) · 查看更多 »

先知

先知(prophet)是一个在很多领域,尤其是多种宗教中常用的概念,指能够与神交流并预见未来的人。在不同宗教的信仰里,对先知的认同并非全然一致。.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先知 · 查看更多 »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克里斯多福·哥倫布(Cristóbal Colón;Cristoforo Colombo),),意大利探险家、殖民者、航海家,出生于中世纪的熱那亞共和國(今意大利西北部)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 查看更多 »

勃艮第的亨利

勃艮第的亨利(1069年出生于第戎,今属法国,1112年11月1日逝世于加利西亚亚斯图尔加,今属西班牙)是葡萄牙伯爵,他是葡萄牙第一位国王阿方索一世的父亲和葡萄牙勃艮第王朝的创始人。.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勃艮第的亨利 · 查看更多 »

犹太人

犹太人(יְהוּדִים,),又称犹太民族,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的一个族群。根据犹太教律法《哈拉卡》的定义,一切皈依犹太教的人(宗教意义)以及由犹太母亲所生的人(種族意义)都属于犹太人。犹太人发源于西亚的以色列地或希伯来地。犹太人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犹太教是维系全体犹太人之间认同感的传统宗教。犹太教不欢迎外族皈依,要皈依犹太教的外族人必须通过考验才可以,虽然如此历史上世界各地仍有小部分不同肤色的人群通过皈依犹太宗教而成为犹太族群的一部分,而犹太人也由此从阿拉伯半岛的一个遊牧民族,发展成为遍布全球的世界性族群之一。 根据有关犹太人组织的统计,2007年全球犹太人总数约在1,320万人左右,其中540万人定居在以色列,530万人居住在美国,其余则散居在世界各地。犹太人口总数仅占全球总人口的0.2%, based on 。根据其他组织的统计,美国国内的犹太人人数则达到650万人或美国人口的2%。上述数据也包含了自认为是犹太人但没有归属于任何犹太社团组织的人群,但事实上,全球犹太人的总人口数很难得到准确统计,因为犹太人的定义存在多种标准和界定方式,导致统计的准确性受到了影响。.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犹太人 · 查看更多 »

科爾多瓦

科爾多瓦(Cordova)可以指:.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科爾多瓦 · 查看更多 »

科瓦東加戰役

科瓦東加戰役是在711年摩爾穆斯林征服西班牙後,伊比利基督徒軍事實體的第一場指標性勝利。此戰役發生於科瓦東加,很可能是722年的夏季。此戰役確立了阿斯圖里亞斯王國的成立,並且更長遠的來說,還確保了基督徒的據點得以在伊比利北部存續。此戰役是基督徒重新統治全伊比利半島的開始,所以此戰役被回顧視為收復失地運動的起點。 根據莫札拉布人在伊比利北部寫於9世紀的文件,西元718年西哥德人貴族推選一位名叫佩拉約(681年-737年)的男性作為他們的領導人。佩拉約,法維拉的一個兒子,曾經是西哥德國王艾吉卡(687年-700年)宮殿的顯要人士,在阿斯圖里亞斯的坎加斯德奧尼斯建立他的根據地,並且煽動了一場對抗伍麥亞穆斯林的叛亂。 從穆斯林入侵伊比利開始,許多來自半島南方的難民、戰士必須要往北遷徙來躲避伊斯蘭的統治。其中的一部分選擇到位於伊比利半島西北部,人煙罕至的阿斯圖里亞斯山區避難。在那裡,佩拉約從那些土地盡失的南方人之中徵募了他的軍隊。他的第一步是從此拒絕向穆斯林支付吉茲亞(非穆斯林須繳的稅),並且攻擊在當地駐紮的數個小型伍麥亞軍營。最後,他指揮將一個名叫穆努薩的省長官驅逐出阿斯圖里亞斯。他堅守著領土並抵檔數次穆斯林在當地的試圖重建政權,並在不久後建立了阿斯圖里亞斯王國,成為基督徒抵抗穆斯林更加擴張的據點。 剛開始的幾年,這股反抗勢力對奠基權力於哥多華的西班牙新主人無法構成威脅。因此只有少量虛應、敷衍的行動。佩拉約並無法一直保持穆斯林遠離阿斯圖里亞斯,但穆斯林也無法完全擊敗佩拉約,並且每當摩爾人撤軍時,他總是能夠重建控制權。伊斯蘭軍隊著重於襲擊納博訥與高盧,由於人力吃緊,因此剿滅阿斯圖里亞斯的山區叛軍便顯得相對不重要。過去佩拉約沒想過要完全解決與摩爾人在阿斯圖里亞斯地區的消長爭端,而可能之所以造成科瓦東加戰役爆發的原因,是由一支伍麥亞在別處的敗軍所引起的。在721年7月9日,一支穆斯林軍隊跨越了庇里牛斯山並且入侵法蘭克王國,在今屬法國發生的土魯斯戰役遭到擊敗。此起失敗是穆斯林軍隊在西南歐所面臨的第一場重大挫敗。不得已須帶著全然的壞消息回到哥多華,伍麥亞的瓦利決定在返回的途中順道鎮壓阿斯圖里亞斯的叛軍,認為能夠為他的部隊取得一場輕鬆的勝利,並提升他們下降中的士氣。 在722年,穆斯林軍隊由伍麥亞的指揮官阿-卡馬及穆努薩指揮,並由過去西哥德國王的兄弟塞維亞主教歐帕斯伴隨,將送回阿斯圖里亞斯。在阿-卡馬佔領大部分的阿斯圖里亞斯後,歐帕斯試圖與當地的基督徒談判要求投降,但他的努力沒有成功。佩拉約與他的軍隊向阿斯圖里亞斯更深遠的山區撤退,最後退到一個易守難攻、無法發動大面積攻勢的群山環繞的窄谷中。此時佩拉約有將近三百人追隨著。 阿-卡馬最後來到科瓦東加,並派遣一名特使來說服佩拉約投降。佩拉約拒絕,所以阿-卡馬下領他最精銳的部隊進入山谷發動攻擊。阿斯圖里亞斯人在山上的斜坡進行開火,然後在戰鬥進行到最激烈之時,佩拉約親自帶領他的一些戰士離開進入山谷。他們藏身於一個洞穴中,避開穆斯林的視線。基督徒宣稱他們對穆斯林展開一場可怕的屠殺,而伍麥亞方面則描述這僅僅只是一場小衝突。阿-卡馬本人在本戰役中陣亡,而他的士兵逃離了戰場。 在佩拉約贏得勝利後,阿斯圖里亞斯地區被征服的村落人民開始拿起武器挺身而出,並殺了阿-卡馬潰逃部隊的百多人。穆努薩在收到前方戰敗的消息後,組織了另一支軍隊,並且收納了從科瓦東加敗退下來的生還殘軍。在之後的某一日,他在靠近今日的普羅阿薩市鎮遭遇了佩拉約與他大幅增強的軍隊。再一次佩拉約贏得勝利,穆努薩也在戰場上陣亡。雖然穆斯林在他們的歷史中稱佩拉約與他的人馬為「三十個殘存的異教徒,能有何作為」,然而他們此後再也無法強烈地挑戰阿斯圖里亞斯王國的獨立性。此戰役受到科瓦東加聖母神壇的紀念。.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科瓦東加戰役 · 查看更多 »

科英布拉

科英布拉(Coimbra)位於葡萄牙中部 為葡萄牙古都,蒙德古河畔,距離大西洋40公里。地位僅次於首都里斯本和北部重鎮波爾圖。人口142,408(2004年數字,都會區人口433,900)。.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科英布拉 · 查看更多 »

穆尔西亚

尔西亚(Murcia,)是西班牙东南部城市,穆尔西亚自治区的首府,濒临塞古拉河。人口409,810 (2005);都市区(加上卫星城)达到563,272人,排名西班牙第12位。2003年起,市长是Miguel Ángel Cámara Botía (西班牙人民党)。 穆尔西亚的降雨量很低,於2004年10月至2005年9月只錄得低於200毫米的降雨量。.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穆尔西亚 · 查看更多 »

穆罕默德

罕默德(阿拉伯语: ;)Elizabeth Goldman (1995), p. 63 gives 8 June 632, the dominant Islamic tradition.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穆罕默德 · 查看更多 »

穆瓦希德王朝

穆瓦希德王朝(阿拉伯文:,“穆瓦希德”意譯:一神論者;1121年-1269年),或稱阿爾摩哈德王朝(西班牙文:Almohades),是北非柏柏爾人建立的伊斯蘭教王朝。12世纪初,伊斯兰教神学家伊本·图马特创立穆瓦希德教派,反对穆拉比特王朝。1121年其追随者阿卜杜·穆明建立政权。1147年攻占马拉喀什,灭穆拉比特王朝,此后王朝定都于此。12世纪后期王朝达到鼎盛,征服西班牙穆斯林地区和整个马格里布。國內通行古典阿拉伯語、柏柏爾語族諸語言、中世紀希伯來語、非洲羅曼語。流通貨幣第納爾。13世纪初国土分裂,1269年被马林王朝所取代。 Category:已不存在的非洲國家 Category:非洲歷史 Category:朝代 Category:哈里发国.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穆瓦希德王朝 · 查看更多 »

穆斯林

斯林(مسلم),即信仰伊斯兰教者,也是伊斯兰信徒的自称。“穆斯林”一词音译自阿拉伯语“مسلم”,其原意为“顺从(信仰)者”。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当代发展最快的國際性的宗教之一,属亚伯拉罕系一神教。全世界大約有16億穆斯林,大約佔全地球人口的25%。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穆斯林佔當地人口比率各有不同,如在北非、西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很多国家均是多數,而在東亞、歐洲、美洲、大洋洲則是少數。 由于伊斯蘭教在中国长期被教外人士稱為回教,故穆斯林也被稱為回教徒。.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穆斯林 · 查看更多 »

穆拉比特王朝

拉比特王朝(ⵉⵎⵕⴰⴱⴹⴻⵏImṛabḍen;المرابطون Al-Murābiṭūn),是11世纪由来自撒哈拉的柏柏尔人在西非所建立的王朝。“穆拉比特”一名来自阿拉伯语「مرابط」,意為“武僧”。 中国宋朝古籍《岭外代答》、《诸番志》和元代《异域志》称其为“木兰皮国”(阿拉伯语“穆拉比特”的音译) 为宋、元时期中国航海家所知道的最西边的国家。 在這個王朝的鼎盛时期,其势力范围包括現今的毛里塔尼亚、西撒哈拉、摩洛哥、直布羅陀、阿爾及利亞的特萊姆森,南面囊括大部份的塞內加爾及馬里,北面則包括大部份的西班牙及葡萄牙。.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穆拉比特王朝 · 查看更多 »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

四次十字军东征(1202年—1204年)由教皇英诺森三世发动,法兰西王国香槟伯爵提奥波德三世率领。目的本是要通过进攻穆斯林阿尤布王朝的埃及,作日後行動的基地,来解救被穆斯林控制的耶路撒冷。十字軍主要由法国和北意大利城邦组成,在沒有足夠的金錢付给威尼斯人以便渡海到埃及的情况下,十字軍按威尼斯共和国贵族将领的建议轉去攻打扎拉城(现克罗地亚的札达尔)。 當時,威尼斯的總督名為恩里科·丹多洛,為一名失明的人,根據史學家記載那時他已逾八十,但丹多洛精明的頭腦和統帥的能力是十字軍無法想像的,他帶著威尼斯的商船隊跟著十字軍一起前進,他向十字軍保證可以幫忙解決錢糧的問題,但另一方面,他也利用十字軍佔領匈牙利的札拉,此時,一個轉機徹底改變了這次十字軍東征的命運,一位名為小阿列克修斯的东罗马王子要求丹多洛羅總督幫他奪回东罗马帝國王位,並換取幫忙付給十字軍欠威尼斯商人的糧錢的承諾,於是,丹多洛利用這东罗马國內的糾紛转而进攻君士坦丁堡,最终在1204年4月13日攻陷君士坦丁堡后对城中居民抢劫和破坏后血腥屠杀三天。 大戰过后,威尼斯共和国占去原东罗马帝国八分之三的领土(包括爱琴海,亚得里亚海沿岸许多港口和克里特岛)。而十字军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建立了拉丁帝国和两个附庸于君士坦丁堡的拉丁帝国的国家,分別是雅典公国和亚该亚侯国。1261年,拉丁帝国被推翻,东罗马帝国复国。 第四次十字军东--结束8年后(1212年),传说有30,000名儿童组成了一支儿童十字军(Children's Crusade,也稱童子軍)。不过现在学界普遍认为这支队伍实际上并不是由儿童,而是由流浪汉组成的。这些人基本上没有人成功到达圣地,其中有一些人没能回家而被贩卖为奴。.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第四次十字军东征 · 查看更多 »

納瓦拉

納瓦拉(西班牙語:Navarra,巴斯克語:Nafarroa,法語:Navarre),正式名称是纳瓦拉特许共同体,是西班牙北部一個自治區,全区仅有纳瓦拉一省,面积10,391平方千米,人口64万。首府为潘普洛纳。.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納瓦拉 · 查看更多 »

納瓦拉王國

納瓦拉王國(西班牙語:Reino de Navarra,巴斯克語:Nafarroako Erresuma,法語:Royaume de Navarre),原名潘普洛納王國,是一個控制比利牛斯山脈大西洋沿岸土地的歐洲王國。.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納瓦拉王國 · 查看更多 »

罗姆人

罗姆人(Roma)(常訛稱為吉普賽人或吉卜賽人)为起源于印度北部,散居全世界的流浪民族。不過,“吉普赛”一词源于欧洲人对罗姆人起源的误解,当时欧洲人认为罗姆人来自埃及,于是称之为“埃及人”,而“吉普赛”是“埃及”的音变。而大多数罗姆人也认为“吉普赛人”這個名称有歧视意义,所以並不使用。 其他地区对包括了:波希米亚人(法国)、黑塔诺(黑塔娜)(西班牙)、茨冈人(俄罗斯)、埃弗吉特人(阿尔巴尼亚)、罗里人(伊朗)、阿金加诺人(Atsinganoi,希腊)、阿什卡利人與。羅姆人称自己为罗姆(Rom),敘利亞和波斯吉卜賽人的「多姆人」(Dorn),在梵文中對應是「Doma」,現代印地語是「Dom」,意思是「靠歌舞為生的下等人」。在歐洲羅姆语中,“罗姆”的原意是“人”。 罗姆人以其神秘的形象著称,历史上多从事占卜、歌舞等职业。但罗姆人也因為流浪與貧窮的生活所演化出的特殊生活方式與求生方法而長期遭受歧视和迫害。羅姆人犯罪率的確較高,至今有许多人对罗姆人仍保有极其反面的印象,认为罗姆人是乞丐、扒手、小偷或人贩子。.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罗姆人 · 查看更多 »

美洲

美利堅洲(英文:Americas),简称美洲,位于西半球,自然地理分为北美洲和南美洲,面積達4254.9万平方公里,佔地球地表面积的8.3%、陆地面积的28.4%。人文地理则将之分为盎格鲁美洲(大多使用英語)和拉丁美洲(大多使用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美洲地区拥有大约9.5亿居民,占到了人类总数的13.5%。 最早发现并移民美洲的美洲原住民是东亚人后裔,迁徙时间至晚约在一万年前。多数原住民已经被欧洲移民有组织屠杀,已经不是主要居民。对于欧洲人来说,美洲最初并不为所知,后被航海家哥伦布于1492年发现,並误认为是印度,以致称当地人为印第安人流传之今。后以意大利探险家亚美利哥·韦斯普奇的名字命名,并沿用至今。 最先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向美洲移民,后来荷兰、英国、法国也向那里移民。1776年,美洲诞生第一个西方殖民独立国家——美国。.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美洲 · 查看更多 »

羅馬教廷

羅馬教廷(Curia Romana;中文常直稱為教廷)是聖座的行政机构。它是輔助教宗處理整個天主教會的事務,也与教宗一起构成了天主教会的中央领导机构。其為天主教會的日常運作與達成目標提供必要的中樞組織。現今多以其所在地「梵蒂冈」代稱。.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羅馬教廷 · 查看更多 »

瓦倫西亞

倫西亞(València,;Valencia,;又译--)是西班牙第三大城市,位於東部沿岸地區,是港口和工業城市,市區人口約81萬人,外加週邊市鎮共158萬人口。它是瓦倫西亞自治區和瓦倫西亞省的首府。現任市長為 Joan Ribó i Canut 。2008年3月在该市路易斯普格体育馆举办了第12届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瓦倫西亞在每年3月舉行法亞火節。瓦倫西亞與巴塞隆拿、馬德里和薩拉戈薩等都市有鐵路及高速巴士相連。.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瓦倫西亞 · 查看更多 »

瓜達萊特河

瓜達萊特河(西班牙語:Río Guadalete)是西班牙的河流,位於安達盧西亞西南部加的斯省,河道全長157公里,流域面積3,677平方公里,平均流量每秒10立方米,河口位於聖瑪麗亞港畔。 Category:西班牙河流.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瓜達萊特河 · 查看更多 »

熙德

罗德里戈·迪亚兹·德·维瓦尔(Rodrigo Díaz de Vivar,),人称熙德(El Cid),卡斯提爾贵族,瓦伦西亚的征服者和城主,西班牙民族英雄。.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熙德 · 查看更多 »

直布羅陀海峽

布羅陀海峽(Strait of Gibraltar;Estrecho de Gibraltar;مضيق جبل طارق)是位於西班牙與摩洛哥之間,分隔大西洋與地中海的海峽。其名取自西班牙南部的半島直布羅陀。水深300米,最窄處寬14.3公里。修建直布罗陀海峡通道的计划早在1970年代末提出。1979年6月,西班牙和摩洛哥两国国王在摩洛哥的非斯会晤,達成了協議,研究通道可行與否。1980年10月,双方签署了相关的科技合作协定。英国在直布罗陀海峡拥有一个海外领土并建有皇家海军基地。.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直布羅陀海峽 · 查看更多 »

百年战争

年戰爭(Hundred Years' War;Guerre de Cent Ans) 1337年至1453年,交戰雙方是英格蘭王國和法蘭西王國;後來勃艮第公國等國亦加入戰爭。它是世界最長的戰爭之一,長達116年,最後由法方勝出,不少新的戰術和武器因而發明。.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百年战争 · 查看更多 »

莱昂

莱昂(西班牙语:León或法语:Léon)可以是以下城市的名称:.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莱昂 · 查看更多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重定向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 查看更多 »

萨拉卡战役

萨拉卡战役(阿拉伯语:معركة الزلاقة),是1086年10月23日发生于北非穆斯林国家阿尔摩拉维王朝和西班牙基督教国家卡斯蒂利亚之间的战役。 阿尔摩拉维王朝的苏丹优素福·伊本·塔什芬应安达卢西亚地区三位穆斯林王公(穆塔米德等)的请求,率领来自摩洛哥的7000名战士在安达卢西亚登陆。他随大军一道前进,开往安达卢斯北部,抵达萨拉卡。由于从安达卢斯各地集结穆斯林军队,使他的军队人数达到30000人。卡斯蒂利亚国王阿方索六世亦率领60000人的军队抵达战场。双方统帅在战前互通消息。优素福·伊本·塔什芬给敌人三个选择:改信伊斯兰教、缴纳吉茲亞,或者打仗。 阿方索六世选择与阿尔摩拉维王朝开战,在星期五拂晓发动进攻。优素福·伊本·塔什芬将大军分作三个师:第一师15000人,由穆塔米德统领;第二师11000人,由优素福本人統率;第三师是4000名装备印度刀剑和长标枪的非洲黑人士兵。穆塔米德和他率领的一个师单独对抗阿方索六世直至下午,然后优素福·伊本·塔什芬率部加入战斗,将阿方索六世及其军队团团围住。阿方索的部队惊惶失措,开始丢失阵地,接着优素福命令第三师进攻,结束战斗。阿方索的部众伤亡惨重,阵亡人数超过59500人,只有100名骑士历尽艰辛回到了卡斯蒂利亚。阿方索六世在战斗中生还,但失去了一条腿。 战场名叫萨拉卡(阿拉伯语意为“湿滑之地”),因为当日血流遍地,士兵在战场上到处滑倒。基督教文献称其为萨格拉加之战。 不考虑同时代的统计数字(参战人数通常被大大夸张),卡斯蒂利亚的大军人数在14000人左右,包括约2000名骑马的骑士,至少一半人阵亡。受伤的国王和大多数贵族得以幸存,但仍有不少人未能生还,包括罗德里格·穆尼奥斯伯爵和维拉·欧弗格兹伯爵。阿尔摩拉维王朝一方的伤亡也很惨重,尤其是达伍德·本·艾萨率领的部众,他们的营地甚至在战斗开始一小时后即被巴达霍斯总督穆塔瓦基勒·伊本·阿夫塔斯洗劫。塞维利亚总督穆塔米德在第一波冲击中受伤,但在阿尔瓦·法涅兹率领的卡斯蒂利亚首轮冲锋的艰难时刻,穆塔米德的英勇为安达卢斯军队树立了榜样,鼓舞了士气。阵亡者包括一位来自科尔多瓦的广受欢迎的阿訇阿布尔·阿巴斯·艾哈迈德·伊本·鲁梅拉(Abu-l-Abbas Ahmad ibn Rumayla)。据说优素福在屠杀面前失去了勇气,又因其继承人之死不得不暂时返回非洲,因此,尽管野战军大部覆没,但卡斯蒂利亚没有丧失多少领土。 Category:西班牙战役 Category:1086年.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萨拉卡战役 · 查看更多 »

萨拉戈萨

萨拉戈萨(Zaragoza;IPA:)是西班牙第五大城市,也是阿拉贡自治区和萨拉戈萨省的首府,位於伊比利半島東北部。其以古蹟及民俗文化著稱,現今為一工業地帶,亦為2008年世界博覽會的主辦城市。在交通上有重要位置。.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萨拉戈萨 · 查看更多 »

非洲

阿非利加洲(Africa),簡稱非洲,位于地球东半球西部,欧洲之南,亚洲以西,地跨赤道南北,面積為30,221,532平方公里,佔全球總陸地面積的20.4%,Sayre, April Pulley.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非洲 · 查看更多 »

西亚

西亞,或稱西南亞,指亞洲的西南部,和中東有很大部份的重合。不過,中東是一定義不清的區域,包含非洲國家埃及,而西亞則是純粹的地理學名詞,表示亞洲的西南端,人口約3.3億人。 经纬度定位为东经74度56分到东经26度16分;北纬43度34分到北纬12度35分。 西亞大致相當於傳統所謂的「中東」和「近東」,後兩者都是以距歐洲的遠近來稱呼,而不是依地帶在亞洲的所在來稱呼。在國際組織(特別是聯合國)和印度、澳洲等比中東位置更東的國家,較偏好使用「西亞」這一名詞,因為「中東」這個傳統的名詞會讓人有歐洲中心主義的感覺。在文化和政治地理學裡,中東有時也包括北非和南亞西部的國家,特別是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埃及。 聯合國將土耳其和外高加索國家(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也包含在西亞之內。不過,這些國家亦位於亞洲和歐洲相接的地帶,且和後者有社會和政治上的關連。土耳其的領土位於歐洲和亞洲之內。阿拉伯世界(包含整個阿拉伯半島)的亞洲部份被稱為「馬什里克」。.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西亚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

西班牙王国(Reino de España),通稱西班牙(España),古籍譯為日斯巴尼亞或以西巴尼亞,《聖經》曾譯為「士班雅」,是位於欧洲西南部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与葡萄牙同处於伊比利亚半岛,东北部与法国、安道尔接壤,國土面積則佔伊比利亚半岛的五分之四。其领土还包括地中海中的巴利阿里群岛、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岛、以及在非洲北部的休达和梅利利亚。首都兼最大都市為馬德里。 由於位處歐洲與非洲的交界,西班牙自史前时代以来就一直受许多外来影响,中世紀時有多國並立,至15世纪始建立單一國家,在近代史上是影响其他地区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其全球帝国兴盛时给世界带来的影响是,現今全球有5億人口使用西班牙语,使西班牙语成为世界上总使用人数第三多,母語人數第二多的语言。.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西班牙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帝國

西班牙帝國(Imperio Español)或西班牙殖民帝国(Imperio colonial español)是世界上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帝国和殖民帝国之一,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帝国之一(1790年其面积约2000万平方千米),被认为是領先於大英帝國的第一代日不落帝国(1402年-1975年)。 整個15世纪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歐洲環球探險、大航海時代、和殖民擴張的先驅。因為西班牙在各大海洋開拓貿易路線,使得貿易繁榮,路線從歐洲橫跨大西洋到美洲,從墨西哥橫跨太平洋,經菲律宾到东亚。一時之間,憑著其經驗充足的海軍,西班牙帝國稱霸海洋;由於有了在殖民地源源不絕的金錢支援,西班牙在歐洲憑著其造價昂貴、訓練有素的大方陣主宰欧洲戰場。著名法國歷史學家皮埃爾·維拉爾稱之為「演繹出人類歷史最非凡的史詩」。與此同時,西班牙征服者也殘忍的摧毀并屠殺了阿茲特克、印加帝國和玛雅等美洲原住民文明,並對南北美洲大片領土宣稱殖民;這些西班牙殖民的影響導致了現在除了巴西以外所有拉丁美洲國家都使用西班牙語和信仰天主教。 16世紀開始,和奧地利同門同宗的哈布斯堡家族取代了原本的皇室,入主西班牙。西班牙哈布斯堡利用美洲採礦所得的金銀取得更多軍費,以應付在歐洲和北非的長期戰爭。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西班牙從1580年兼併葡萄牙帝国、南意大利,在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則掌控了神聖羅馬帝國和匈牙利,使得西班牙除了在海外一直能維持著世上最大的殖民帝國以外、在歐洲也成為擁有最多的領土國家;版圖除了西班牙本土、還包括葡萄牙、比利時、荷蘭、南意大利。最後,因為都是同樣都是由哈布斯堡家族統治、也都是地域遼闊的大國,所以西班牙帝國和300年後的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三者合起來又通稱為哈布斯堡帝國。西班牙在16至17世紀間經歷其黃金年代,以新教舊教的三十年戰爭為分界點,之前不斷強盛、之後由盛轉衰。 17世紀中葉(1640年代開始),因為西班牙與敵對國家持續鬥爭,引起領土、貿易和宗教衝突。在地中海,她與土耳其的奥斯曼帝国戰事頻繁;在歐洲大陸,法国的陸軍逐漸變得強大;在海外,西班牙首先與葡萄牙競爭,在葡萄牙衰弱后,後來的還要面對荷蘭獨立的80年戰爭、和新崛起的海軍強國英格兰;但是這些衝突中西班牙勝多敗少,基本能維持其海軍和陸軍在歐洲的頂尖地位。另外,因為正處於黃金時代,所以西班牙思想家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百花齊放,在自然法、主權、国际法、战争和经济建構了一些最早的現代思想,其有關思想學派統稱為薩拉曼卡學派,有些提倡民主和人權思想的激進者甚至懷疑西班牙帝国主义和君主制的合理性。但是,這個運動沒能和文藝復興、工業革命、啟蒙運動等其他歐洲國家的先進思想一樣,在身為發源地的西班牙傳播開來,這使得西班牙在知識思維層面開始有下滑的跡象,而西歐國家的英法則後來居上。 18世紀,因為西班牙常年在其領土過度動用軍力、政府貪污漸趨嚴重、沒有進行農業改良導致經濟停滯、以及把在美洲掠奪的金錢都用在修建教堂和擴充軍隊上,對其文化、藝術、商業上的投資自幾乎為零,最終導致西班牙的國力開始明顯衰落。1713年的烏得勒支和約使西班牙失去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改由法國的波旁王朝入駐西班牙,從此西班牙在歐洲大陸上不斷要聽從于法國的擺佈。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因為失去了對西班牙王位,法國為了補償奧地利以及和奧地利大成友好關係,割讓了原本西班牙控制的南意大利和比利時給奧地利作為平衡。加上荷蘭和葡萄牙早脫離西班牙已獨立,西班牙在歐洲的領土只剩下西班牙本土而已,結束了其在歐洲霸主的歷史,其歐陸地位被法國和奧地利兩國瓜分。18世紀(1700年後),西班牙在歐洲大陸的政治地位一直只能充當法、奧之後的二流國家,但其實力依然有和英國、荷蘭相抗衡的能力,也因為本錢雄厚還是能遠遠超過葡萄牙、丹麥王國、瑞典帝國、俄羅斯帝國、波蘭-立陶宛等當時的歐洲中型國家。 19世紀,西班牙雖然在18世紀的歐陸屢戰屢敗,然而在殖民地的面積方面依然是英法荷葡這四個有殖民地國家的總和,并維持並擴張其殖民帝國,西班牙雖然已經衰敗、但依然靠著其廣闊的殖民地挺過了英·法·荷三國支持海上搶劫和內部貪污腐敗造成的危機。然而好景不長,到了19世紀末期用因為宣揚自由平等博愛思想的法國大革命的衝擊,西班牙內亂不止。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拿破崙入侵西班牙引發半島戰爭,但更可怕的是民主主義思想在殖民地中產生了連鎖反應、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風起雲湧的引爆了了南美独立战争,這場殖民地對西班牙宗主國的集體叛變、导致幾乎所有西班牙在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宣佈獨立(1808年—1833年)。儘管如此,西班牙帝國由於之前的殖民地地夠多,所以依然在加勒比海(西屬古巴和西屬波多黎各)、亚洲()和大洋洲(西屬关岛、西屬密克罗尼西亚、西屬帛琉及西屬北馬里亞納群島)還保留相當多領土。1898年,原本就是從英國的殖民地獨立出來的美國,代表新興的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在美西战争中給予西班牙殖民帝國最後一擊,讓西班牙喪失了古巴和菲律賓以及所有在太平洋島嶼上的殖民地,這些太平洋島嶼的殖民地日後成為了美軍基地。此時,西班牙地位已經完全沒落,不僅不如英法荷奧這些老對手,還輸給了新崛起的美國、普魯士、俄羅斯帝國,西班牙被認為是歐洲最落後國家之一。 20世紀,西班牙瓜分非洲所得甚少,相較於傳統殖民地大國英法、和如日中天的德國·比利時,西班牙在瓜分非洲中只擁有包括西屬摩洛哥、西屬幾內亞和西屬撒哈拉少量領土,這也是西班牙最後一次殖民擴張。這些面積狹小的非洲殖民地也同樣在20世紀(1956年、1968年和、1975年),趁著“全世界殖民地從英法的殖民體系中獨立”的大熱潮,也從西班牙獨立成功。 21世紀,今日西班牙唯一僅存的殖民地,是位於北非摩洛哥沿岸的主權地(Plaza de soberanía),因為這塊土地原本的擁有者是摩洛哥、是西班牙根據戰爭而獲得的領土,但因為西班牙現在屬於富裕的歐盟、所以此殖民地人民並不想回歸摩洛哥,導致西班牙至今依然和摩洛哥有領土爭端。.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西班牙帝國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语

西班牙语(Español),也称卡斯提亞語(Castellano),简称西语,是起源於西班牙卡斯提亞地方的語言,為罗曼语族的分支。除了發源地西班牙之外,使用者主要集中在拉丁美洲国家,约有4亿人使用。按照第一语言使用者数量排名,西班牙语为全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現代標準漢語,總使用人数排名則為世界第三,僅次於漢語及英語。 西班牙语是除英語、法語和阿拉伯語之外最多國家的官方語言,同時為聯合國官方語言之一。全世界有超過五億人的母語或第二語言是西班牙語,另外有二千萬的學生將西班牙語當作外語學習。.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西班牙语 · 查看更多 »

西欧

西欧是指欧洲西半部,面积约500万平方公里,占欧洲的一半左右。习惯上,本区又可以分为北欧、西欧、南欧三部分。本区位于歐亞大陸西部、大西洋东岸,大部分位于北纬35°~60°属北温带。 狭义上指欧洲西部濒临大西洋的地区和附近岛屿,包括英国、爱尔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在冷战时期通常也把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叫西欧。.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西欧 · 查看更多 »

騎士

#重定向 骑士.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騎士 · 查看更多 »

马德里

德里(Madrid)是西班牙首都及最大都市,也是马德里自治区首府,其位置處於西班牙國土中部,曼薩納雷斯河貫穿市區。市內人口約340萬,都会区人口則約627.1萬(2010年),均佔西班牙首位。其建城於9世紀,是在摩尔人边贸站「马格立特」旧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1561年,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将首都从托莱多迁入於此,由于其特殊的地位而得到迅速的发展,成為往後西班牙殖民帝國的運籌中心,現今則與巴塞罗那並列為西班牙的兩大對外文化窗口。.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马德里 · 查看更多 »

马赫迪

赫迪(阿拉伯语: ),或译麦赫迪、迈赫迪,意为“导师”,是伊斯兰教教典中记载的将于最后审判日之前7年、9年或者19年降临世间的救世主。 马赫迪的概念在《古兰经》内没有清晰的体现,但是穆罕默德在《圣训》中多次提及。根据伊斯兰传统,尔撒(基督教中稱為耶穌)会再次降临人世,以穆斯林身份和马赫迪並肩作戰。 巴哈伊信仰相信巴孛即为马赫迪,而19年后宣誓的巴哈欧拉则为耶稣的回归。.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马赫迪 · 查看更多 »

马拉喀什

拉喀什,又译作马拉柯什,位于摩洛哥西南部,坐落在贯穿摩洛哥的阿特拉斯山脚下,有“南方的珍珠”之称。马拉喀什是柏柏爾语,意思是“上帝的故乡”。 马拉喀什有摩洛哥最大的柏柏爾人市场(露天市场)。也有整个非洲最繁忙的广场。马拉喀什的皮革業很有名。.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马拉喀什 · 查看更多 »

諾森三世

#重定向 依諾增爵三世.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諾森三世 · 查看更多 »

诸侯

诸侯国中文狭义上主要是指中国历史周朝時分封制之下,由中原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天子对封地的称呼,也被称为“诸侯列国”、“列国”;封地君主最高统治者被赐与“诸侯”的封号。现代多数情况,“诸侯”和“诸侯国”混淆使用。 诸侯国,广义上指封建时代(封建社会)及其以前人类文明时期共主(天子、皇帝)对其家族、功臣给予的封地,直至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取消世爵。 少数时期,与中原朝廷对抗的軍閥割据势力,也被稱為諸侯。如東漢末年的袁紹、袁術、張魯、張繡、劉表、劉焉、馬騰、韓遂等地方將領,晚唐以武力自居,不理會朝廷的軍事藩鎮河北三鎮,五代十国南方的吳越、南吳、閩國、南唐、荊南、南楚、前蜀、後蜀、南漢和北漢等政權,或者元朝末年的陳友諒、張士誠羣雄等。.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诸侯 · 查看更多 »

费尔南·冈萨雷斯 (卡斯蒂利亚)

费尔南·冈萨雷斯(西班牙语:Fernán González,)是第一個獨立的卡斯蒂利亚伯爵,布爾戈斯的冈萨罗·费尔南德斯的兒子,900年左右,他已被任命為阿爾蘭薩與杜羅伯爵,根據傳說,他是一個半傳說中的審判官努尼欧·拉述拉的後裔。根據伊比利亞穆斯林學士記載的Ibn Māma Duna(莫內阿東娜的後代),說明莫内阿东娜·拉米雷斯是後來諸位卡斯蒂利亚伯爵的祖先,而卡斯蒂利亚伯爵更說她是费尔南·冈萨雷斯的母親。 费尔南·冈萨雷斯是一位伊比利亚的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統治半自主卡斯蒂利亚的王朝的建立者,並且是使卡斯蒂利亚成為獨立王國的奠基人。在930年,费尔南的名子與伯爵的頭銜一同出現在東部的萊昂王國行政組織之內。 他在勞拉的城堡成長,並在他的叔叔努尼欧·费尔南德斯被俘擄而死亡之後,繼承他父親的頭銜。 在931年,费尔南聚集了一支來自布爾戈斯、阿斯圖里亞斯、聖地亞那、蘭塔倫、阿拉瓦、卡斯蒂利亚與勞拉的士兵所組成的強大軍事勁旅。他軍隊的英勇突顯在939年的西曼卡斯戰役以及在塞普爾維達,他從摩爾人的手中奪取該地區,並在那裡遷入移民。由於他的權力增加,他的從萊昂獨立性也增強了。在這期間他與桑查結婚,潘普洛納國王加西亚·桑切斯一世的姐妹。桑查是潘普洛納的桑乔一世和托达的女兒。 在與萊昂的拉米罗二世並肩對抗阿拉伯人,以及西曼卡斯戰役跟穆斯林的撤退之後,费尔南對於萊昂國王將他的軍隊分散發配到邊疆城市感到不滿,並發動叛亂反抗他。然而他被擊潰了而且在944年被囚禁,直到3年後他與他的宗主和解,他將他的女兒乌拉卡許配給國王的兒子奧多尼奧,後來的國王奥多尼奥三世。 儘管雙方是聯盟的的狀態,费尔南與萊昂間的分歧和嫌隙是逐漸增長的。後來他幫助桑乔一世對抗他的哥哥奧多尼奧三世,然後幫助奥多尼奥四世,阿方索四世的兒子,對抗桑喬。 隨著951年拉米罗二世的去世,萊昂王國經歷了王朝危機,讓费尔南展現出他的優勢。 起初费尔南應桑喬一世的要求支持他對抗他的哥哥奧多尼奧三世,但當桑喬失敗後,费尔南被迫承認奧多尼奧為國王。奧多尼奧三世的早逝給了费尔南有了恢復行動的能力,然而他放棄他的老盟友桑喬,轉而支持他的敵人奧多尼奧四世。在960年他因為潘普洛納的介入而被打敗了,他被潘普洛納國王加西亞俘虜,在達成幾次的領土割讓後,他才恢復了自由。隨著萊昂王國的衰弱和內亂的爆發,费尔南慢慢地穩固他卡斯蒂利亚伯爵獨立性的合法地位。 在他去世後,伯國交給了他的兒子加西亚·费尔南德斯。他的遺體被埋葬在阿爾蘭薩的聖佩德羅修道院。 他的生平和事蹟被記錄在一個匿名詩人的史詩中,费尔南·冈萨雷斯之歌, 完成在1250年到1271年之間,現存一份15世紀的部份殘缺複製品被保存下來。.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费尔南·冈萨雷斯 (卡斯蒂利亚) · 查看更多 »

迦納帝國

迦納帝國,或稱迦納王國,非洲一古代黑人王國,中心約在尼日河中上游地區。迦納帝國的強盛時期約在西元9世紀-11世紀,統治著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西非地區,包含毛里塔尼亞東南部和馬里西部。西元前1500年,這區域便已有結構複雜的社會組織,在帝國中心區域,類似的社會結構出現於西元三百年。因為關於迦納帝國的第一筆記錄已是在帝國晚期,關於迦納帝國的統治王朝的確切時間從何時興起不得而知,不過學者普遍認為是在八世紀附近。該帝國在花剌子密的著作中首次被提及。該帝國已懂得馴養駱駝的技術,時間早於穆斯林,由此逐漸對當時的商業活動產生影響。利用駱駝運輸,商人們大規模地向北方和東方拓展活動範圍,所及達到北非、中東及歐洲等人口稠密的區域。 由於帝國本身並沒有出產重要的資源,卻掌握重要地理位置,使的商人在進行跨撒哈拉貿易之前必須停留在該地計畫,帝國得以壟斷貿易。橫跨撒哈拉沙漠的商業活動為帝國帶來巨大的貿易順差,主要是輸出黃金、奴隸,輔以象牙、鴕鳥羽、皮革,主要輸入食鹽、工藝品,輔以棗椰、雜色玻璃珠(aggrey beads)。迅速增長的財富使得城市中心得以擴張,同時也導致了領土擴張,以控制那些利潤高昂的貿易路線。 關於該帝國的文字記載首見於阿拉伯文獻。穆斯林征服北非以後,地理學者開始整理編輯各種資料,內容包含當時(西元800年)伊斯蘭教徒已知的世界。儘管穆斯林學者們確實描述了迦納帝國的位置,並且提及其商業關係,但所記載的社會、政府和文化與其實際帝國情況並不相符。一位名為Al-Bakri的學者曾對帝國有詳細的描述,但其資料來源是旅人們的口述故事。他宣稱迦納帝國可以發動二十萬人的大軍,弓箭手高達四萬人,甚至有騎兵部隊。 該帝國因為一度壟斷了西非的黃金交易(後來被馬里帝國取代),日常生活又幾乎都與黃金有關,迦納帝國又被稱為「黃金國度」。.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迦納帝國 · 查看更多 »

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

#重定向 阿卜杜拉赫曼三世.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 · 查看更多 »

阿卜杜勒·拉赫曼一世

#重定向 阿卜杜拉赫曼一世.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阿卜杜勒·拉赫曼一世 · 查看更多 »

阿布·阿拔斯·阿卜杜拉·萨法赫·本·穆罕默德

阿布·阿拔斯(721年或724年或727年—754年;全名为:阿布·阿拔斯·阿卜杜拉·薩法赫·本·穆罕默德,阿拉伯语:أبو العباس عبد الله السفاح بن محمد ,“萨法赫”意为屠夫)伊斯兰教第十九代哈里发(750年—754年在位)。他是阿拉伯帝国历史上最辉煌的阿拔斯王朝的创建者。.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阿布·阿拔斯·阿卜杜拉·萨法赫·本·穆罕默德 · 查看更多 »

阿斯图里亚斯

阿斯圖里亞斯(阿斯圖里亞斯語:Asturies),正式名称是阿斯图里亚斯公国(阿斯圖里亞斯語:Principau d'Asturies),是西班牙的一個單省自治區,有過3500年歷史。它北向坎塔布連海、南接卡斯蒂利亞-萊昂、西鄰加利西亞、東連坎塔布里亞。首府奧維耶多,最大城市為港城希洪。全自治區近半的人口集中在這兩大城市。 阿维莱斯河口附近建有一座国际性文化中心——奧斯卡·尼邁耶國際文化中心。.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阿斯图里亚斯 · 查看更多 »

阿方索十世 (卡斯蒂利亞)

阿方索十世(Alfonso X de Castilla,又名el Sabio(智者),),卡斯蒂利亚王国国王,在位时间为1252年-1284年。阿方索十世为斐迪南三世與霍亨斯陶芬家族出身的妻子的長子,在托萊多出生。他在位期间,同时担任卡斯蒂利亚王国国王、莱昂王国国王、加利西亚王国国王。因為他的外祖父士瓦本公爵菲利普曾是神聖羅馬皇帝的對立國王,所以阿方索十世曾经试圖競選神聖羅馬皇帝,但1257年和1272年两次竞选均告失败。 由西奧博爾德一世作為納瓦拉國王的選舉結束後,阿方索十世的父親斐迪南三世試圖安排他與西奧博爾德一世的女兒納瓦拉的布蘭奇結婚,但此舉並不成功。因此,在1240年,他娶了吉蘭代古斯曼,但後來他們被宣布婚姻無效,又宣布其子女皆為私生子。在同一時期(1240年至1250年),他和他的父親一起征服了幾個穆斯林在安達盧斯的據點,如穆爾西亞、阿利坎特和加迪斯。 1249年,阿方索十世迎娶阿拉貢國王詹姆斯一世與匈牙利的約蘭德所生的女兒維奧蘭特,他們在三年前(1246年)訂婚。1252年,斐迪南三世逝世,阿方索十世繼承了他父親卡斯蒂利亞和萊昂的王位。次年(1253年),他入侵及佔領葡萄牙阿爾加維地區。葡萄牙國王阿方索三世被迫割地,但他獲得阿方索十世提出的一項協議,條件是他同意娶阿方索十世的私生女比阿特麗斯;結婚後,被佔領的土地將被送回給他倆的繼承人。1263年,阿方索十世兌現承諾退回阿爾加維與葡萄牙。 1254年,阿方索十世簽署了與英國國王和阿基坦公爵亨利三世的聯盟條約,在戰爭中支持亨利三世對抗法國國王路易九世。在同一年,阿方索的妹妹,卡斯蒂利亞的埃莉諾與亨利三世的王位繼承人愛德華一世結婚。阿方索十世永遠放棄自稱擁有加斯科尼公國,由卡斯蒂利亞國王阿方索八世與英格蘭和加斯科尼的埃莉諾的結婚開始,卡斯蒂利亞一直聲稱擁有此地。 1256年,在荷蘭的威廉二世去世後,阿方索通過他的母親是皇帝紅鬍子腓特烈的兒子士瓦本的菲利普的女兒而擁有霍亨斯陶芬家族後裔的身份,聲稱代表士瓦本主線去繼承羅馬人民國王的王位。阿方索其實是受到選帝侯的誤導,將選舉變成了複雜的計劃,浪費了大量金錢作為選舉費用,但從未真正擁有羅馬人民國王的地位。他的對手康沃爾的理查卻於1257年前往德國的亞琛加冕為羅馬人民國王。阿方索卻從來未有到德國。他最初的支持者教皇亞歷山大四世亦因阿方索的盟友而轉為不支持他。最後在理查去世後,哈布斯堡王朝的魯道夫王子於1272年當選,由羅馬教皇格雷戈里十世宣布廢黜阿方索十世,1275年阿方索經過和教皇漫長的談判,終於放棄羅馬人民國王的頭銜。 為了獲得金錢去選舉,他將貨幣貶值,然後努力以關稅壓抑通漲。這樣他毀了領地內的小商家,亦冒犯了農民。他試圖通過零星的暴力行為嚇住貴族,但是他們終於在1272年背叛了阿方索十世。這次叛亂最終在1273年由阿方索十世的兒子斐迪南解決。 1273年,阿方索十世創建了梅斯塔,協會約有3000名的在卡斯蒂利亞牧羊人參與,這是作為對傳統羊毛出口國英格蘭減少羊毛出口所作出的反應。該組織後來成為國家中非常強大的勢力(因羊毛成為卡斯蒂利亞第一大出口商品),並最終被因為其特權而成為卡斯蒂利亞經濟的致命傷。再者,其中一個副作用是迅速擴大羊群被抽出送到卡斯蒂利亞的農田中放牧。 阿方索十世的長子斐迪南王子,在1275年死於抵抗摩洛哥和格拉納達入侵的戰鬥中,留下兩個仍是嬰兒的兒子。阿方索的第二個兒子桑喬王子,自稱是新的繼任者,基於他要求以卡斯蒂利亞傳統習俗,認為以血脈接近及父系資歷等都應優先於斐迪南王子的兒子。阿方索十世卻傾向於將王位傳給他的孫子,但是桑喬得到貴族的支持。一場慘烈的內戰爆發導致阿方索十世在1282年被迫接受桑喬作為他的繼承人,而不是他年輕的孫子,當時只有城市塞維利亞,穆爾西亞和巴達霍斯仍然對他效忠。阿方索十世當時試圖推動民族團結運動,卻使摩爾人支持了他的兒子和貴族,而當他自己與摩洛哥馬林王朝蘇丹阿布優素福結盟時,阿方索十世被譴責為宗教敵人。1284年,他在被打敗和被遺棄在塞維利亞而逝世,只留下一份排除桑喬繼承的遺囑,因而再引發內戰。 阿方索十世對文化貢獻很大,他的作品由拉丁文、希伯來文以及阿拉伯文的作品翻譯或改寫而成的。他也是當時歐洲最有學問的國王之一,所以被稱爲“智者”。他的國家成爲歐洲文化最發達的地區。阿方索十世建立托萊多翻譯學校,把許多東方作品翻譯成拉丁文。這所翻譯學校爲西班牙帶來文化的繁榮。他的主要作品有歷史著作《世界歷史》和《西班牙編年通史》。法學的巨著包括《法典七章》,阿方索十世將從羅馬法律條文中得到啓迪的東西進行整理收集並加以系統化。這部作品使人們瞭解到當時的生活習俗,它也是西班牙散文作品中的瑰寶。科學著作則有《阿方索星表》而娛樂方面的著作有《對弈集》。 Category:卡斯蒂利亞君主 Category:天文學相關人物.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阿方索十世 (卡斯蒂利亞) · 查看更多 »

阿方索七世 (卡斯蒂利亞)

阿方索七世(Alfonso VII de León,),萊昂、卡斯蒂利亞及加利西亞國王,或稱為「全西班牙皇帝」(1116年─1157年)。 阿方索七世是烏拉卡女王與首任丈夫勃艮第伯爵雷蒙的兒子。1111年成為加利西亞國王。1116年,烏拉卡授命阿方索七世統治托萊多,阿方索七世亦自此稱自己為「全西班牙皇帝」。1135年,進行加冕儀式以宣稱此地位。1126年,烏拉卡逝世後,阿方索七世在其繼父阿拉貢的阿方索一世放棄對萊昂及卡斯蒂利亞的王位下繼承王國。 1134年,繼父阿方索一世在沒有子嗣下去世,雖然他的遺願是將阿拉貢及納瓦拉以軍法管治,但是因為兩國的貴族反對以改立阿方索七世為阿拉貢國王。但是一些貴族卻選了阿方索一世的弟弟拉米羅二世為阿拉貢國王。阿方索七世以佔領拉里奧哈及征服薩拉戈薩作為回應。在小規模衝突中,阿方索七世打敗了阿拉貢與納瓦拉聯軍,將兩國變成附庸國。阿方索七世受到比利牛斯山脈以北至羅納河間的領主強烈支持,但是因兩國軍隊太多,所以最終未能控制兩國。這時,他幫助巴塞羅那伯爵拉蒙·貝倫格爾三世與加泰羅尼亞戰鬥以統一此邊境地區。 阿方索七世一如既往,他繼續向南方伊斯蘭地區進行攻勢,以分割伊斯蘭的勢力。此時,穆拉比特王朝恰巧受到伊比利亞南部的叛亂所擾。而這些叛亂大多都是由基督教徒所發動,或是對統治階級有所不滿的阿拉伯人所發起的。而阿方索七世看準這個時機,援助這些希望復國的舊泰法諸國遺臣,以推翻穆拉比特王朝。 曾一度控制整個伊比利亞南部的穆拉比特王朝開始進入了暮年。1121年, 自稱「馬赫迪」(伊斯蘭救世主之意)的伊本·圖邁爾特在摩洛哥發起動亂,並開始帶領穆瓦希德人對穆拉比特王朝進行攻擊。1147年,穆拉比特首都馬拉喀什淪陷,穆拉比特王朝滅亡,由阿爾摩哈德王朝取代。 隨著穆拉比特王朝的崩潰,大量的獨立勢力再次在伊比利亞南部誕生,泰法諸國割據的年代再次來臨。可是,南部的分裂狀態並不持久。新興的阿爾摩哈德王朝受到阿方索七世的支援下,成功征服伊比利亞南部大部分的領土,並與北部基督教國家勢力對峙。 阿方索七世試圖統治基督教和穆斯林的人民並不成功,而他的稱霸意圖亦從未得以實現,他企圖統一整個伊比利亞半島野心不但沒有成功,而且分裂的傾向越來越大。葡萄牙王國於1128年已獨立於萊昂。1137年,阿方索一世宣佈獨立及在1143年在羅馬教廷的調停下,卡斯蒂利亞與葡萄牙正式簽署《薩莫拉條約》,條約內卡斯蒂利亞被逼正式承認葡萄牙的獨立地位,成為法定獨立國家而正式脫離卡斯蒂利亞。 弱勢的阿拉貢本來使阿方索七世能有效地運用他的優勢去擴張領土,但是在1143年,阿方索七世承認他無法改變的現狀,並同意阿拉貢的彼得羅尼拉與拉蒙·貝倫格爾四世結婚,間接將加泰羅尼亞與阿拉貢兩國的王位聯合。 1157年,阿方索七世逝世,他將原本統一的王國分成兩份,卡斯蒂利亞及托萊多由長子桑喬三世繼承,萊昂及加利西亞由三子斐迪南二世繼承。 |- |- |- Category:莱昂君主 Category:卡斯蒂利亞君主.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阿方索七世 (卡斯蒂利亞) · 查看更多 »

阿方索一世 (阿拉贡)

(威武的)阿方索一世 Alfonso I el Batallador(约1073年—1134年9月)阿拉贡和纳瓦拉国王(1104年—1134年在位)。 阿方索一世为阿拉贡国王桑乔一世之子。他与卡斯蒂利亚王国的女继承人烏拉卡(勃艮第伯爵雷蒙的遺孀)结婚。在卡斯蒂利亚国王阿方索六世去世后,(阿拉贡的)阿方索一世实际上继承了伊比利亚半岛上所有四个基督教国家(阿拉贡、纳瓦拉、莱昂、卡斯蒂利亚)。但由于卡斯蒂利亚人拒绝接受他的统治,阿方索一世不得不放弃了莱昂和卡斯蒂利亚的王位,把它们让给了乌拉尔卡与前夫所生的儿子阿方索七世。 阿方索一世是西班牙收复失地运动的代表人物。1118年他从摩尔人手中夺回了萨拉戈萨,1120年又击退了围攻萨拉戈萨的穆拉比特王朝的大军。阿方索一世多次进军安达卢西亚乃至法国南部。 1134年,阿方索一世在弗腊加战役中身受重伤,不久即去世。 |- Category:阿拉贡君主 Category:纳瓦拉君主 A.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阿方索一世 (阿拉贡) · 查看更多 »

阿方索一世 (葡萄牙)

阿方索一世·恩里克斯(Dom Afonso Henriques,),外号征服者(O Conquistador),澳門譯作亞豐素·殷理基或殷豐素,葡萄牙独立后的第一个國王(1139年-1185年在位)。 阿方索·恩里克斯是法国封建主勃艮第的亨利之子。亨利因为与卡斯蒂利亚和莱昂国王阿方索六世的私生女卡斯蒂利亚的特里萨结婚,获得葡萄牙伯爵的称号,并得到蒙德戈河与杜罗河河间地带作为封地。当亨利于1112年(或1114年)去世后,极为年幼的阿方索·恩里克斯继承了伯爵的封号,并被宣布为这块领地的领主。卡斯蒂利亚的特里萨为儿子摄政,然而她狂热地爱上了加利西亚的贵族费尔南多·佩雷斯,为了这个情夫她似乎想要剥夺阿方索的继承权。但是1128年,已经成年的阿方索·恩里克斯打敗了自己的母亲,迫使她和佩雷斯离开葡萄牙。这样,他就获得了对这块领地的无可争议的统治权。 在领地内的城市和教会、骑士的支持下,阿方索一世开始为摆脱对萊昂的臣属地位而斗争。他与其表兄卡斯蒂利亚和莱昂国王阿方索七世作战(他是阿方索一世母亲的盟友),在1129年宣布自己为葡萄牙亲王。经过长期的战争和阴谋,阿方索一世最终在1139年达到了使葡萄牙成为獨立王国的目的,并自称为國王。1143年,阿方索七世与阿方索一世和解,并承认他的国王地位。为了确保这种地位,阿方索一世并且主动向教皇英诺森二世提出把葡萄牙作为教皇的臣属。但是,实际上直到1179年,教皇亚历山大三世才承认阿方索为国王。 1139年7月26日,阿方索一世击败了一支摩尔人的军队。此后他的注意力就集中在与摩尔人进行斗争,以扩大统治地域上。他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1147年夺取圣塔伦;在开往圣地的第二次十字军的帮助下,于当年10月攻占了里斯本。他并且征服了今天葡萄牙南部的一些地区。为了有助于葡萄牙未来的扩展,阿方索一世设法使圣殿骑士团和医院骑士团在葡萄牙设立分团。 阿方索一世在晚年與兒子桑乔一世分享權力,直到于1185年去世。如果从继承葡萄牙伯爵时来看,他是欧洲在位时间最长的统治者之一。 現今葡人把阿方索認可為葡萄牙的「國父(Pai da Nação)」,在2007年票選中,他排名第四。 Category:葡萄牙君主 Category:勃艮第-葡萄牙王朝.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阿方索一世 (葡萄牙) · 查看更多 »

阿方索九世 (莱昂)

阿方索九世(Alfonso IX,),莱昂国王(1188年—1230年在位)。他是莱昂国王斐迪南二世的独子,母亲为葡萄牙公主乌拉尔卡。 阿方索九世于1188年继承莱昂王位。他随即召开了莱昂王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议会,包括城市居民、手工业者等各等级的人士均有参加。他也给予城市以自治权,以平衡大贵族的勢力。 1197年,阿方索九世与堂兄卡斯蒂利亚国王阿方索八世的女儿贝伦加利亚结婚。教皇英诺森三世于1214年宣称这一婚姻无效,理由是阿方索九世与贝伦加利亚存在血缘关系。教皇这么做很可能是为了私利。因为担心受到绝罚的制裁,阿方索九世被迫屈服,承认自己为教皇的臣属。 1215年,阿方索九世颁布一份准许农奴迁徙(因而得以摆脱主人)的敕令。 阿方索九世是西班牙著名高等学府萨拉曼卡大学的创建者。 阿方索九世在收复失地运动中功绩卓著,他从摩洛哥阿尔摩哈王朝手中夺取了巴达霍斯(1227年)、卡塞雷斯(1229年)和梅里达(1230年)三座城市。 Category:莱昂君主.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阿方索九世 (莱昂) · 查看更多 »

阿方索八世 (卡斯蒂利亚)

阿方索八世(Alfonso VIII ,)卡斯蒂利亚国王(1158年~1214年在位)。 阿方索八世为桑乔三世之子,1158年父王去世后继承王位。在他成人前,卡斯蒂利亚多次受到纳瓦拉王国的干涉和侵扰。阿方索八世亲政后,即与阿拉贡结成同盟,这个卡斯蒂利亚-阿拉贡联盟成为未来统一的西班牙的雏形。 1176年,阿方索八世与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之女埃利诺结婚。 从12世纪70年代起,阿方索八世致力于应付武力强大的摩洛哥阿尔摩哈王朝对西班牙各基督教王国的侵犯。阿尔摩哈王朝崛起于阿特拉斯山脉,到12世纪后期已兼并了原摩洛哥阿尔摩拉维王朝在北非和西班牙的全部领土。1195年,阿方索八世被阿尔摩哈王朝最强大的统治者在中击败。 1212年,阿方索八世在著名的中打败摩洛哥统帅。这是一次决定性的胜利,直接导致了阿尔摩哈王朝的衰亡。阿方索八世因此被称为西班牙历史上最伟大的基督教国王之一。 Category:卡斯蒂利亚君主.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阿方索八世 (卡斯蒂利亚) · 查看更多 »

阿方索六世 (莱昂)

(勇敢的)阿方索六世(Alfonso VI el Bravo,),莱昂国王(1065年─1109年,在位时间有间断),卡斯蒂利亚国王(1072年起)。从1077年开始,他自称为“全西班牙皇帝”,然而他并非西班牙历史上唯一采用过皇帝头衔的基督教君主。 阿方索六世是莱昂和卡斯蒂利亚国王斐迪南一世的次子。在斐迪南一世于1065年去世时,他将王国分成3个部分,分别交给3个儿子统治。阿方索六世仅仅继承了莱昂领地,但他通过巧妙的手腕,几乎夺取了他的兄弟们的所有领土,从而把其父分裂的王国又合为一体(1071年與兄長桑喬二世一同攻打弟弟加西亚二世的領地加利西亚並废黜加西亞二世及兼并其领地,1072年在桑乔二世被刺殺後继承卡斯蒂利亚)。 阿方索六世积极参加收复失地运动。他两次率军侵入塞维利亚,攻占了一些城市。1085年5月25日,阿方索六世把西班牙伊斯兰教地区最重要的城池之一托莱多也并入自己的领土。阿方索六世在西班牙中南部的胜利进军,使他得以征服巴伦西亚和阿尔梅里亚的广大地区,并且围困了萨拉戈萨。塞维利亚各穆斯林小邦的埃米尔为抵挡阿方索六世的攻势,不惜引狼入室,向摩洛哥的阿尔摩拉维王朝求援。1084年,阿尔摩拉维王朝的大军在阿尔迪王朝的埃米尔穆塔米德请求下侵入西班牙。阿方索六世开始遭到一系列惨败,尤其以1086年在萨拉卡战役中损失最为惨重。他被迫放弃巴伦西亚,但仍得以保存其它征服的地区。可是在1108年,阿尔摩拉维王朝的军队再次打败了阿方索六世,并且在战斗中杀死了他唯一的儿子和继承人桑乔。 在阿方索六世统治时期,他让著名的西班牙统帅罗德里戈·迪亚斯·德·比亚尔(即熙德)领导卡斯蒂利亚军队,但在1080年将其流放。阿方索六世因此在史诗《熙德之歌》中占有一个重要位置。 Category:莱昂君主 Category:卡斯蒂利亚君主.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阿方索六世 (莱昂) · 查看更多 »

阿拔斯王朝

阿拔斯王朝(العبّاسيّون)是哈里發帝國的一個王朝,也是阿拉伯帝国的第二个世袭王朝。于750年取代倭馬亞王朝,定都巴格達,直至1258年被旭烈兀西征所滅。阿拔斯王室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叔父阿拔斯·伊本·阿卜杜勒·穆塔里卜的後裔。在该王朝统治时期,中世纪的伊斯兰教世界达到了极盛,在哈倫·拉希德和马蒙統治時期更達到了頂峰。古代中国(新旧唐书)史籍稱之為黑衣大食 。.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阿拔斯王朝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帝国(الامبراطورية العربية,632年—1258年)是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于中世纪创建的伊斯兰教穆斯林哈里發帝國(本意為「哈里發的領地」)。唐代以来的中国史书,如《经行记》、《旧唐书》、《新唐书》、《宋史》、《辽史》等,均称之为大食帝國(波斯语Tazi或Taziks的译音),而西欧则习惯将其称作萨拉森帝国(在拉丁文中意指「东方人的帝国」)。帝国存在了600多年,主要有神权共和时期和伍麥葉王朝、阿拔斯王朝两个世袭王朝。帝国最强盛的时候,疆域东起印度河和中国边境,西至大西洋沿岸,北达裡海,南接阿拉伯海,是继阿契美尼德王朝、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之后又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阿拉伯帝国的兴起改变了周边许多民族的发展进程,在中世纪的历史上對科技及醫學的發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阿拉伯帝国 · 查看更多 »

阿拉贡

阿拉贡(Aragón、Aragó)是西班牙东北部的一个自治区,面积47,719平方公里,人口1,277,471(2003年)。 阿拉贡向北与法国相邻,向东是加泰罗尼亚,向南是瓦伦西亚,向西是卡斯蒂利亚-拉曼恰、卡斯蒂利亚-莱昂、拉里奥哈和纳瓦拉。萨拉戈萨省、韦斯卡省和特鲁埃尔省属于阿拉贡自治地区。阿拉贡的首府是萨拉戈萨。.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阿拉贡 · 查看更多 »

阿拉贡王国

阿拉贡王国(Reino de Aragón)是1035年-1707年时伊比利半岛东北部阿拉贡地区的封建王国。阿拉贡位於西班牙东北部,因阿拉贡河(Río Aragón)而得名。9世纪,法蘭克人驱逐此地的阿拉伯勢力,建立阿拉贡伯爵領。925年并入纳瓦拉王国。中世纪时是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主要基督教国家之一。1035年纳瓦拉王国国王桑乔三世死后,拉米罗获得阿拉贡,成为独立王国,称拉米罗一世。1104年阿方索一世当政,王国疆界向南扩展,直达西班牙南部的格拉纳达。1137年拉米罗二世将其女儿与巴塞罗那伯爵拉蒙·贝伦格尔四世联姻,导致阿拉贡同加泰罗尼亚合并。1229年海梅一世进占马略卡岛。不久又征服巴伦西亚。1276年佩德罗三世继位后征服了西西里与撒丁岛,使阿拉贡王国成为地中海的强国。1416—1458年阿方索五世在位时,阿拉贡王国征服了那不勒斯,王国的版图扩大到意大利半岛。后来,阿拉贡的斐迪南二世与西班牙另一主要基督教国家卡斯蒂利亚的继承人伊莎贝拉结婚,使两国合并,从而形成了今日西班牙的主体部分,但仍然保有部分政治權力。1707年《新基本法令》實施後,阿拉貢王國的殘餘機構解散,阿拉貢王國正式走入歷史。.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阿拉贡王国 · 查看更多 »

葡萄牙

葡萄牙共和国(República Portuguesa),简稱葡萄牙(Portugal)、葡國。明朝《坤輿萬國全圖》称之爲波爾杜瓦爾(或波爾杜曷爾)、拂朗機(或拂朗幾、佛朗機);亦有蒲都麗家等稱謂,清朝時稱博都雅,或者澳門也有譯作葡萄牙民國。 葡萄牙是欧洲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一个国家,西部和南部瀕臨大西洋,北部和东部則與西班牙相接;首都-里-斯本以西的罗卡角是歐洲大陸的最西端。除了欧洲大陆的本土之外,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和马德拉群岛也是葡萄牙的领土。 現今葡萄牙邊界內的疆土,自古代開始就屢屢易主。葡萄牙曾是羅馬帝國版圖下的一員,期間曾被西哥特人和苏维汇人入侵,多方勢力相互角鬥;八世紀時,摩尔人征服了大部分的伊比利亚半岛,出現了較為一統的政權,也因而開啟了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收復失地運動。長達數世紀的戰爭當中,葡萄牙以今天西班牙的加里西亞地區為基地,於1139年成立葡萄牙王國,由北而南逐步完成征服。 16世纪起,葡萄牙在大航海时代中扮演活躍角色,成為重要的海上強國。全盛時期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共同簽署了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旨在將世界瓜分為兩半。現存歐洲國家當中,葡萄牙是為殖民歷史最悠久的一國,自從1415年攻占北非休达到1999年澳門政權移交(亦有一種算法為到2002年的東帝汶獨立為止),殖民活動長達幾近六百年。昔日龐大的殖民帝國,曾包括世界五十三個國家的部分領土,也使其官方語言葡萄牙語成為兩億四千萬人的共同母語,和世界第六大語言。但十九世紀開始,隨著最大殖民地巴西的獨立,葡萄牙的國勢快速地衰落。1910年10月5日革命推翻了葡萄牙王室,而成立不穩定的民主政權——葡萄牙第一共和国;卻在不久後又被保守派軍官領導的軍事政變推翻,是為新政時期,即葡萄牙第二共和国。直到1974年葡萄牙殖民地戰爭結束,反戰的康乃馨革命爆發,葡萄牙才重新成為自由民主國家。.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葡萄牙 · 查看更多 »

葡萄牙帝國

葡萄牙帝國(Império Português)為歷史上第一個全球性殖民帝國,以及歐洲最早建立和最長久的殖民帝國(1415年─1999年)。 葡萄牙在15世紀進行的大西洋探險和1415年對休达的征服標誌著葡萄牙成為海上強權的開始。其後,葡萄牙開始大力發展航海學校,以及加強地图学的知識。在一個世紀後,葡萄牙終於成為歐洲首個打通往印度航線的國家。葡萄牙航海家如迪亞士,瓦斯科·達·伽馬,以及为西班牙国王服务的斐迪南·麥哲倫創下了不朽的航海歷史。 葡萄牙帝國國力在16世紀達至頂峰。但其後因為一度被鄰國西班牙联合统治,以及其他新興殖民帝國如英國、荷蘭和法國的競爭下,葡萄牙帝國開始走向衰落。18世紀後,葡萄牙便集中其在巴西及非洲殖民地的統治。而巴西殖民者為葡萄牙帶來的黃金重新振興了這個帝國。但無奈的是,1755年災難性的大地震卻嚴重打擊了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國際地位,加上1822年巴西的獨立和1890年英國打擊了其在非洲的擴張企圖,都使得這個殖民帝國趨向衰亡。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葡萄牙曾經嘗試抵抗殖民地發起的非殖民地化浪潮,並因此爆發了葡萄牙殖民地戰爭(1961年-1974年)。印度亦在1961年出兵并收复了葡萄牙位於印度的殖民地果阿和達曼-第烏兩地,這使得葡萄牙在亞洲只剩下澳門及东帝汶兩個殖民地。而經歷1974年康乃馨革命後,葡萄牙政府放棄其殖民地,直至葡萄牙政府在1999年12月20日,澳門主權移交中國後,葡萄牙帝國才正式宣告結束。.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葡萄牙帝國 · 查看更多 »

葡萄牙王國

葡萄牙王國(葡萄牙語:Reino de Portugal)為歐洲伊比利亞半島的一個君主制國家,存在時間為1139年至1910年。這個王國在15世紀以後通常被稱為“葡萄牙帝國”,但這個名稱只是指其殖民帝國。這個王國經歷了五個王朝,分別是勃艮第王朝(Borgonha)、阿維什王朝(Avis)、哈布斯堡王朝(Habsburgo)、布拉干薩王朝(Bragança)及布拉干薩-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Bragança-Saxe-Coburgo-Gota)。.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葡萄牙王國 · 查看更多 »

葡萄牙語

葡萄牙語(葡语:Português,簡稱:葡語),是羅曼語族的一種語言。葡語以使用國家數量來算是世界排名第七的語言,使用地區包括葡萄牙、巴西、安哥拉、莫桑比克、佛得角、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幾內亞比索、東帝汶和澳门,共計九個國家或地區。超過兩億人口以葡萄牙语为母語。 由於葡萄牙從15世紀和16世紀開始向外進行殖民擴張,建立了包括美洲的巴西、亞洲的澳門的殖民統治,葡萄牙語也成為某些地區最常用的第二外語,如西印度的達曼-第烏聯邦區,以及馬來西亞的马六甲州。 最古早的葡萄牙語,源於中世紀的加里西亞王國所使用的一支通俗拉丁語變體。今日的母語人口約為2.1億左右,若包含第二語言使用者則約為2.4億人,通常被列為母語人口世界第6或第7多的語言。葡萄牙語使用區域佔地相當廣泛,同時主要因為巴西眾多的人口,葡萄牙語也是南半球最多人使用的語言,和拉丁美洲僅次於西班牙語的第二大語言。 西班牙作家米格尔·德·塞万提斯曾把葡萄牙语称作“甜蜜的语言”,巴西诗人奥拉沃·比拉克则把葡萄牙语比作“última flor do Lácio, inculta e bela”,意即“拉齐奥最后一朵绚烂的野花”。 葡語界目前唯一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若澤·薩拉馬戈曾說:「世上沒有葡萄牙語這種語言,而是有很多語言使用葡語。.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葡萄牙語 · 查看更多 »

里斯本

里斯本(Lisboa),亦稱為葡京,是葡萄牙共和國的首都和最大都市。其位置位于葡萄牙中南部大西洋沿岸,城北为辛特拉山,城南为特茹河出海口,与伦敦、巴黎、罗马等同为西欧历史最悠久的城市。市區面積84.6平方公里、人口547,631人(2011年)。包含衛星城的都会区人口超過300萬,相當於葡萄牙人口的27%左右。公元前205年起为罗马人统治,当时的统治者凯撒把这个地区升格为市,并命名为Felicitas Julia(意为“祝贺凯撒”)。1256年起正式成为葡萄牙王国的首都,从此发展成为欧洲和地中海一带重要的港口与贸易城市。地理大发现时代很多航海家都是由里斯本出发到世界不同的地方探险的,此后成为葡萄牙殖民帝国富甲一方的政治与商业中心,现今与波尔图同为葡萄牙两大代表性城市。.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里斯本 · 查看更多 »

英格兰王国

英格兰王国(Kingdom of England;)是西欧历史上的一个国家,在大不列颠岛的南方,包含现今的英格兰与威尔士。王室的首要居所原本是汉普郡的温切斯特,但伦敦和格洛斯特被授予同样的地位——特别是伦敦,从1066年开始已成为「事实上」的首都。伦敦成为王国的首都直至1707年(参见《1707年联合法案》),并继续保持英格兰首要城市的地位。该市亦是大不列颠王国(1707年–1801年)和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1801年–1922年)的首都。今日仍然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英国)的首都。 英国的现任君主,伊丽莎白二世,是英格兰国王及女王的现任继承人。英格兰女王(及国王)的头衔其实自1707年来已被正式使用,但在法律上,这个被广泛使用的名称并不正确。她这个称号可以追溯至1千年前的威塞克斯国王称号。.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英格兰王国 · 查看更多 »

虔誠者路易

虔誠者路易,即路易一世(Louis Ier,),法蘭克王國的國王和皇帝(814年1月28日—840年6月20日在位),查理大帝的兒子與繼位者。.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虔誠者路易 · 查看更多 »

柏柏尔人

柏柏尔人(Imaziɣen)是西北非洲的一个说闪含语系柏柏尔语族的民族。实际上柏柏尔人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它是众多在文化、政治和经济生活相似的部落族人的统称。柏柏尔人这个称呼本来不是柏柏尔人自称的称呼,而是来自拉丁语中的barbari(野蛮人)。在北非有约1400至2500万说柏柏尔语的人,他们主要集中在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少数人群最东部的可以到埃及,最南部的可以到布基纳法索。 柏柏尔语是闪含语系中的一支,由许多非常相近的方言组成,其中包括卡拜爾語等语言,共有约1400万至2500万使用者。.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柏柏尔人 · 查看更多 »

查理·马特

查理·马特,意譯為铁锤查理斯(古法語、Charles Martel,Karl Martell,Carolus Martellus,),法兰克王国宫相,軍事指導者。出生于埃斯塔勒(位于现代比利时的列日附近),是宫相兼法兰克公爵丕平二世的私生子,查理大帝的祖父。718年-741年法兰克公爵兼攝政。 查理·馬特是宮相兼法蘭克公爵丕平二世與出生於貴族的的長子,阿爾派達是他父親的第二位妻子,或是妾侍。查理的親弟弟奇爾德布蘭是法蘭克王國的史家。.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查理·马特 · 查看更多 »

查理曼

查理曼(Charles Ier le Grand、Charlemagne,Karl I der Große,Carolus Magnus,()或稱「查理大帝」,是歐洲中世紀早期法兰克王国的国王(768年—814年)。華語中流行的譯名「查理曼大帝」是法文的錯譯,因為法文查理曼的「曼」字(-magne)由拉丁语「伟大的」(magnus)演变而来,本身已含有「大帝」的意思。此一譯法是法文的錯譯,「曼」字本身便已含有「大帝」的意思。應譯作「查理大帝」,或把该詞音譯作「查理曼」。http://chowkafat.net/Term.html 查理曼是矮子丕平最年長的兒子,在768年丕平去世後繼承王位,起初,查理曼與他的弟弟卡洛曼一世共同管治王国。卡洛曼一世在771年突然無故去世,令查理曼成為法蘭克王国獨一無二的统治者。他繼續了父親的傾向教皇的外交政策及成为教皇的保護國,將倫巴底人的勢力驅逐出北意大利及領導入侵穆斯林的伊比利半島。他也攻擊東方的撒克逊人,強迫他們皈依天主教,否則處決,他也参與了的策划。查理曼在800年的聖诞節受教皇李奧三世於罗马老圣伯多禄大殿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文明的啟導者」,權力逹到了顛峰。 自羅馬帝国以來,查理曼首度統一了西歐大部分地區,為後世的法国、德国以及低地諸國作為一個政治實體奠下了基石。他在768年登上法兰克王国王位及在774年取得意大利王国的国王頭銜。自800年起,為羅馬人的皇帝,是西欧自西羅馬帝國覆亡三個世纪後的首位受認可的皇帝。其所建立的大法蘭克被稱為加洛林帝國。自此被稱為「歐洲之父」(Pater Europae)。查理曼的统治帶動了卡洛林文藝復興,是西方教會一段文學、藝術、宗教典籍、建築、法律哲學的興盛時期,被稱為是「歐洲的第一次覺醒」。后世所有的神聖羅馬皇帝都認為其王国是承自查理曼的帝國,一直至到最後一位皇帝弗朗茨二世,以及最後的法国君主和德国君主。 但是,東方正教會視查理曼為一位具爭議性的人物,指他是不正統的君主,這是由于他對和子說的支持,以及只是受羅馬主教指定為合法的羅馬皇帝,而不是像伊琳娜女皇那樣的羅馬正统。诸如這種猜度導致了1054年羅馬與君士坦丁堡最终的大分裂(The Great Schism)。查理曼於814年去世,當了皇帝超过十三年。他被安葬於(帝国自由城市),该城現在處於德國境內。他在生時有四段婚姻及生有三位合法兒子,但只有幼子虔诚者路易存活下來繼承他的帝国。 查理曼是扑克牌与法国塔罗牌红心K上的人物。.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查理曼 · 查看更多 »

恩里克二世 (卡斯蒂利亞)

恩里克二世(Enrique de Trastámara,),卡斯蒂利亞王國國王(1366年-1367年及1369年-1379年)。他是卡斯蒂利亞國王阿方索十一世與其情婦古斯曼的埃莉諾的兒子、佩德羅一世的同父異母兄長。被封為特拉斯塔馬拉伯爵,他登基後開創了。 1350年7月27日,恩里克與卡斯蒂利亞王室分支佩尼亞菲耶爾公爵約翰的女兒瓊結婚。他們有三個孩子:胡安一世(1358-1390年),納瓦拉查理三世的妻子埃莉諾(1361年-1425年)及胡安娜(1367–1374)。 當佩德羅登基後,他的母親瑪麗亞渴望對她的情敵古斯曼的埃莉諾報仇,她監禁了恩里克的母親埃莉諾,然後於1351年在阿拉伯城堡塔拉維拉将其處決。埃莉諾的死亡並沒有結束戰鬥,她的兒子恩里克為報殺母之仇和瑪麗亞的兒子佩德羅一世相互交戰,於1366年爆發了卡斯蒂利亞內戰。初時由貝特朗·杜·蓋克蘭帶領的法國僱傭兵支持下,恩里克擊敗佩德羅的軍隊,並在布爾戈斯加冕為王,成為卡斯蒂利亞國王。佩德羅於是出走求助於英國。1367年,黑太子愛德華在納赫拉之戰中大敗恩里克,得以恢復佩德罗的王位。但在黑太子離去後,1368年9月恩里克在貝特朗·杜·蓋克蘭的幫助下,再次回到卡斯蒂利亞,布爾戈斯的科爾特斯承認恩里克作為卡斯蒂利亞國王。隨後包括科爾多瓦、帕倫西亞、巴利亞多利德和哈恩等地都相繼承認恩里克。另一方面,加利西亞和阿斯圖里亞斯繼續支持佩德羅。當恩里克進軍托萊多,已經撤退到安達魯西亞的佩德羅卻選擇了在戰場上面對恩里克。1369年3月14日,兩軍在蒙鐵爾(一個由聖地亞哥騎士團控制的城堡)相遇。恩里克在法軍的貝特朗·杜·蓋克蘭協助下打敗佩德羅的軍隊。佩德羅就逃亡至原先由加利西亞騎士團所控制的堡壘避難。圍城的軍隊與守軍談判。佩德羅會見了作為恩里克特使的貝特朗·杜·蓋克蘭。佩德羅知道貝特朗·杜·蓋克蘭素來奸詐,他企圖以200,000金幣和一些城鎮包括索里亞,艾爾瑪善及阿蒂恩薩賄賂法軍統帥貝特朗·杜·蓋克蘭背叛恩里克,貝特朗·杜·蓋克蘭假意答應並通知恩里克以取得更大的利益,將佩德羅引入他的軍帳中。恩里克早在帳篷守候,於是雙方先是互相辱罵,繼而打起來。恩里克在打鬥時抽出了匕首,朝佩德羅身上沒有鎖子甲保護的要害刺去,一刀了結了他的性命。恩里克不斷嘲笑和虐待佩德羅的遺體,直至三日後才埋葬。恩里克順利繼承王位。 此後為了幫助法國,恩里克捲入英法百年戰爭,與英國及葡萄牙交戰。在位期間,佩德羅一世的女婿岡特的約翰以佩德羅合法繼承人的身份多次入侵卡斯蒂利亞,卻每次都被恩里克二世擊退。恩里克是卡斯蒂利亞第一個使用反猶太主義作為一種政治工具而治國的統治者。他在位期間,對猶太人進行了迫害。 1379年,恩里克二世逝世,他的長子胡安一世繼位。 Category:卡斯蒂利亞君主 Category:特拉斯塔馬拉王朝.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恩里克二世 (卡斯蒂利亞) · 查看更多 »

格拉纳达

格拉纳达(Granada,غرناطة)是西班牙安达卢西亚自治区内格拉纳达省的省会,位于内华达山山麓,达若河和赫尼尔河汇合处,海拔738米。根据2003年人口统计,市内人口为237,663人,整个市区人口450,439,在西班牙王国排名第13位。大约3.3%的人口没有西班牙国籍,其中31%来自南美洲。格拉纳达的市徽中有一只石榴,因为西班牙语中,石榴就叫“格拉纳达”。 著名的摩尔人皇宫阿尔罕布拉宫就在格拉纳达。这座融汇着穆斯林、犹太教和基督教风格的著名历史古迹,使格拉纳达市成为西班牙一个文化和旅游热点。格拉纳达还有一所西班牙闻名遐迩的格拉纳达大学。.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格拉纳达 · 查看更多 »

桑乔三世 (纳瓦拉)

桑喬三世·加爾塞斯(Sancho III Garcés,), 世称桑乔大帝(el Mayor,Nagusia),1004年時以未成年的身分繼承納瓦拉王國,並透過征服與政治操作增加他的權力,在1035年他去世時,他控制了伊比利半島上大多數的基督教勢力,加冕自己為全西班牙國王(拉丁語:Rex Hispaniarum)。功績比他任何的先祖都還要卓越,統合了伊比利半島上分裂的諸王國,他的生平志業是沒有完成的,在他去世後不久,他的領土即分封給他的每位兒子。納瓦拉王國在他去世後存續了將近六個世紀,但此後不再有如此鼎盛的地位。.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桑乔三世 (纳瓦拉) · 查看更多 »

桑乔一世 (纳瓦拉)

#重定向 桑喬一世 (潘普洛納).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桑乔一世 (纳瓦拉) · 查看更多 »

桑乔一世 (莱昂)

桑喬一世(Sancho I,),被稱為胖子,是萊昂國王拉米罗二世的兒子。956年他繼任他同父異母的兄弟奥多尼奥三世,並統治直到他去世,除了958年到960年這兩年的中斷,當時邪恶的奥多尼奥篡奪王位。桑喬是潘普洛納的桑乔一世與托达·阿斯纳雷斯的外孫。 起初,桑喬與951年繼承他們父親的奥多尼奥三世發生爭鬥。當奥多尼奥去世後,他取得了空缺的王位,但僅僅兩年後,他被卡斯蒂利亞的费尔南·冈萨雷斯伯爵所帶領的貴族廢黜了,原因是他極度的肥胖。 在他流亡安達盧斯的期間,根據多奇的說法,桑喬透過哈斯戴·伊本·夏普鲁特的治療,設法消去一些他的部份腰圍。在此同時,他開始為收回自己的王位努力。他首先找上他的祖母托達尋求協助;接著他與摩爾人締結一項條約,並在萊昂與納瓦拉貴族的幫助下,959年他取得了薩莫拉,隨後並很快的收回他的王位。 由於他沒有遵守他與穆斯林之間的條約,他得到的報復是經歷了許多侵襲的懲罰。在他最後幾年的統治,明顯的增長卡斯蒂利亞與加利西亞貴族的獨立性。他被毒藥殺害,而他的兒子拉米罗三世繼承他。.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桑乔一世 (莱昂) · 查看更多 »

桑乔二世 (卡斯蒂利亚)

桑喬二世 (Sancho II,),被稱為強者(el Fuerte),是卡斯蒂利亚(1065年–1072年在位)和萊昂國王(1072年)。 他是卡斯蒂利亚的斐迪南一世的長子,母親是萊昂王位最後的女繼承人桑查。他的妻子是阿尔韦塔,一位可能是外國或出身血緣不明的女性。 1065年,斐迪南一世逝世,他的王國被分為三份。桑喬繼承卡斯蒂利亚的王位,而他的弟弟阿方索繼承他們母親的遺產萊昂,年紀最小的弟弟加西亞則繼承了加利西亞。 1068年,桑喬在中擊敗了他的堂兄弟納瓦拉的桑喬四世和阿拉贡的桑喬一世。他奪回了他父親為了酬謝幫助對抗貝爾穆多三世,而交給加西亞(納瓦拉的桑喬四世的父親)的拉布雷瓦、拉里奥哈和阿拉瓦。同一年,他在打敗了他的弟弟阿方索,但不久後他和阿方索聯手去征討加利西亞。1071年,他們勝利並且瓜分了加利西亞,不過桑喬後來轉向攻打阿方索。在他的御马者(alférez)熙德的幫助下,1072年他在戰勝阿方索。接著他強迫將其流放到托莱多,並接收萊昂成為國王。在父親逝世後的六年內將三分的王國從新統一。 一些萊昂的反對勢力仍然存在著,1072年,桑喬很快便收復妹妹統治的托羅,而他的姐姐,掌管薩莫拉卻出來反抗他的統治。於是桑喬包圍了薩莫拉展開圍城,然而一個名叫贝利多·多尔福斯的薩莫拉的貴族,在1072年10月6日暗殺了桑喬。當時贝利多·多尔福斯喬裝成逃兵以進入桑喬的營帳,並與桑喬有一個私下的會面來透露他有關薩莫拉城的防禦弱點。接著趁桑喬不注意時,他用國王自己的劍從背後刺殺了他。在席德從背後追擊之下,他開始逃回薩莫拉,他從一個入口逃進城內,從此該通道被稱為“叛徒的入口”(“Portillo del Traidor”)。桑喬的王位繼承人,是從前曾經被他廢黜的弟弟,阿方索六世。.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桑乔二世 (卡斯蒂利亚) · 查看更多 »

梅里达

梅里達可以是:.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梅里达 · 查看更多 »

欧洲

欧罗巴洲(Ευρώπη),简称欧洲,字源於希臘神话的「欧罗巴」(Ευρώπης),是世界第六大洲,面积,人口742,452,000(2013年),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僅次於亚洲和非洲,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0人,共有50個已獨立的主權國家。 欧洲东以烏拉山脈、烏拉河,东南以裏海、高加索山脉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西北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歐陸最北端是挪威的北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马罗基角,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陆,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與亞洲合稱為亚欧大陆,而與亞洲、非洲合稱為歐亞非大陸。 通常,根据政治、经济、文化或实际考虑,欧洲的边界线并不总是一样的。这就使得人们产生了几个不同“欧洲”的观念。.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欧洲 · 查看更多 »

殖民地

殖民地(旧称植民地)是指由宗主国统治,没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方面的独立权力,完全受宗主国控制的非宗主國本土的地区。广义的殖民地还包括虽然拥有行政机关、军队等国家机构,但经济、军事、外交等一方面或多方面被别国控制的「半殖民地国家」、卫星国和保护国,以及委任统治地、托管地,以及殖民主义国家在这些地区设置的“海外领地”、“附属地”、“海外省”等。 殖民地的特色是宗主國的文化、經濟等綜合實力皆優於被殖民地的地區;宗主國通過向殖民地輸出文化、資本、技術,進行建設,控制殖民地区。因此宗主國不会把首都迁入殖民地内,亦不会為了統治被殖民地区更改宗主國的制度。而是針對殖民地區打造合適的管理制度,為宗主國獲取資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大多数远离宗主国本土的海外殖民地都获得独立,旧有的世界殖民主义体系不复存在。 从殖民地的性质上来说,大致可分为拓殖型殖民地、资源掠夺型殖民地和商业殖民地三种主要类型,这三种殖民地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而顺次出现的。.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殖民地 · 查看更多 »

比利牛斯山

比利牛斯山,位於欧洲西南部,山脉东起于地中海,西止于大西洋,分隔歐洲大陸與伊比利亚半島,也是法國與西班牙的天然國界,山中有小國安道爾。 长435公里,宽80-140公里,一般海拔在2000米以上,最高峰阿内托峰海拔3404米;有现代冰川覆盖。 在比利牛斯山中有比利牛斯山國家公園。這國家公園成立於1967年,沿著法國和西班牙國界延伸1百多公里。此地景致壯觀,包括了大量蝴蝶飛翔的草地和終年積雪的高山峰頂。海拔的高度和氣候的變化頗大,因而區內擁有多樣化的動植物。.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比利牛斯山 · 查看更多 »

毛里塔尼亚

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الجمهورية الإسلامية الموريتانية;République Islamique de Mauritanie),通稱毛里塔尼亞(موريتانيا;Mauritanie),是西非阿拉伯国家之一。与阿尔及利亚、西撒哈拉、马里、塞内加尔接壤。.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毛里塔尼亚 · 查看更多 »

波爾圖

波尔图(Porto),是葡萄牙北部一個面向大西洋的港口城市,2011年人口为130万,城市面积为389平方千米,, March 2010是葡萄牙第二大城市(次于里斯本)和第一大港,兼波尔图区省會及北部大區的行政、經濟與文化中心。市內擁有葡萄牙國內著名的足球會-zh-cn:波尔图;zh-hk:波圖;zh-mo:波爾圖;zh-tw:波爾圖;-與知名建築波尔图音乐厅。 波爾圖市由十五個子分區組成,北部接壤馬杜辛紐什、和麥雅衛星都市,東部與貢多馬爾市接壤;市區南部流有源自西班牙的北部第一大河杜羅河,對岸遙望加亞新城(Vila Nova de Gaia),西面則向大西洋。 葡萄牙的國名與波酒都源於這城市。其舊城區與周圍產酒區是世界文化遺產。.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波爾圖 · 查看更多 »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法国 · 查看更多 »

法蒂瑪

法蒂玛(英語: Fatimah;فاطمة,),穆罕默德与海迪彻之女,623年嫁于父亲的堂弟第四任哈里发阿里,是伊斯兰教五大杰出女性之一,被什叶派穆斯林尊称为“圣母”。 其名字也被称为:法图麦、泽赫拉、逊迪格、库布拉、塔希里、拉齐耶、麦尔齐耶、伊赛耶、布图里、佐赫里、赫里耶、穆哈迪赛。她的别号为:温姆·哈赛纳伊(哈桑侯赛因之母)、温姆·艾比哈(父亲的妈妈)。 十世纪,自称是其后代的奥贝德拉在北非建立了强大的法提馬王朝。 希吉来历6月15日,是她去世的纪念日,称法蒂玛忌日,亦称圣姑太节。 有5个孩子,他们分别是:哈桑、海珊、宰乃布、温姆·库里苏姆、穆哈辛。.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法蒂瑪 · 查看更多 »

清真寺

--(阿拉伯语、波斯语:单数 masjid,复数مساجد masājid),又称--、礼拜寺,是供穆斯林群眾使用的宗教场所。 对于什么宗教场所可视作回教堂,遜尼派的回教法学有严格以及具体的要求,不符合规定的场所则称作musallah。正式被划定为回教堂的场地(通常是更大综合建筑物的一小部分)有严格的使用限制,而回教法规定,一旦某个场地被正式划定为回教堂,该场所将直到末日都作为回教堂用途,被非穆斯林摧毀或占用的情形是絕對不容許的。 许多回教堂都有精致的圆顶、宣礼塔和礼拜殿,各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回教堂起源于阿拉伯半岛,如今所有人类聚居的大陆均能发现其踪影,用作穆斯林(回教徒)礼拜的地方,也可以作传达信息、教育以及争议解决等用途。回教堂的会众由伊玛目带领祷告。.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清真寺 · 查看更多 »

潘普洛納

潘普洛納可以指:.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潘普洛納 · 查看更多 »

斐迪南一世 (卡斯蒂利亚)

#重定向 费尔南多一世 (莱昂与卡斯蒂利亚).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斐迪南一世 (卡斯蒂利亚) · 查看更多 »

斐迪南二世 (阿拉贡)

#重定向 费尔南多二世 (阿拉贡).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斐迪南二世 (阿拉贡) · 查看更多 »

摩尔人

摩尔人(Moro,Moors)是指中世纪伊比利亚半岛(今西班牙和葡萄牙)、西西里島、撒丁尼亞、馬爾他、科西嘉島、马格里布和西非的穆斯林居民。历史上,摩尔人主要指在伊比利亚半岛的伊斯兰征服者。直到3世纪,“毛利”这个名字罗马人用来对所有未罗马化的由自己首领统治的北非土著的称呼。摩尔人主要由埃塞俄比亚人、撒哈拉人、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组成,也有伊比利半岛出身的土著穆斯林(穆拉迪人)。 历史学家认为,摩尔人是一个阶级和文化的统称。尽管非洲摩尔人占大多数,摩尔人这一概念其实并没有人类学和民族学上的意义。的著作《自然界不论颜色》中阐述了此一观点。继而《非洲:西方文明之母》的作者证实这个族群是来自埃塞俄比亚然后移居到非洲西北部和东北部。事实上,直到640年阿拉伯人入侵北非之后,摩尔人才和阿拉伯扯上关系,即他们都是穆斯林。今天的摩尔人并不认同自己为白人或黑人。 摩尔人一词在欧洲使用很广泛且略带贬义,一般指穆斯林,特别是西班牙或北非的阿拉伯人或柏柏尔人。在葡萄牙殖民印时代,葡萄牙人在斯里兰卡和印度果阿使用“锡兰摩尔人”和“印度摩尔人”两个词,孟加拉国的穆斯林也被称为“摩尔人”。莎士比亚的《奥赛罗》中的主人公就是“威尼斯的摩尔人”。.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摩尔人 · 查看更多 »

摩洛哥

摩洛哥王国(阿拉伯語:المملكة المغربية),通稱摩洛哥(阿拉伯語:المغرب ;柏柏爾語:ⵜⴰⴳⵍⴷⵉⵜ ⵏ ⵍⵎⵖⵔⵉⴱ ;Maroc)是非洲西北部的一个君主制国家。其东部与阿尔及利亚接壤,南部其实际控制的西撒哈拉地区与毛里塔尼亚紧邻,西部滨临大西洋,并向北隔直布罗陀海峡和地中海与葡萄牙、西班牙相望。1979年摩洛哥占领西撒哈拉,但其在西撒哈拉的权利要求一直未被国际上任何国家所认可,但阿拉伯国家联盟明确承认西撒哈拉是摩洛哥的领土。摩洛哥認為其接壤的休達及梅利利亞為其宣称領土,但由西班牙實際管轄。除阿拉伯语外,在摩洛哥境内还有许多地方语言,而法语和西班牙语也被同时使用。.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摩洛哥 · 查看更多 »

教宗

教宗(Papa)是羅馬主教,同時為普世天主教會領袖與梵蒂岡城國国家元首,傳統上被認為是聖伯多祿宗徒之位的後繼者。天主教會使用「教--宗」为中文譯名,部分華語圈教外人士、日本、韓國、越南則譯為「教--皇」。現任(第266任)教宗為方濟各,於2013年3月13日當選。.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教宗 · 查看更多 »

托萊多

托萊多可以指:.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托萊多 · 查看更多 »

托萊多 (西班牙)

托莱多(西班牙語:Toledo),又稱杜麗多,是西班牙中部的一个自治市,位于马德里西南约70公里。托莱多是托莱多省的首府,也是其所在的卡斯蒂利亚-拉曼恰自治区的首府。它因其保存完好的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建筑而在1986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遺產,有哥德式、摩爾式、巴洛克式和新古典式各類教堂、寺院、修道院、王宮、城牆、博物館等古建築70多處。 托莱多始於羅馬時期,在腓力二世前為卡斯蒂利亞王國(後西班牙王國)首都。.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托萊多 (西班牙) · 查看更多 »

总督

总督是明、清兩代地方行政區域中實際或名義上的最高行政長官的一種官職。在清代,總督多被尊稱為督憲、制軍或制臺。總督一職最初僅是朝廷派往地方進行軍事巡查的虛職,到清代變成常駐地方的封疆大吏。越南阮朝也模仿清朝的職官制度,設有總督一職。 在西方羅馬帝國時代,也設有與清朝總督職能相類似的職務——「rector provinciae」,漢語一般也翻譯為「總督」,後來西方列強對外殖民的時候,在殖民地上設置的最高行政長官在漢語中往往也譯為「總督」。.

新!!: 收復失地運動和总督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复地运动復地運動復國運動再征服运动收复国土运动收復國土運動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