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撒哈拉沙漠

指数 撒哈拉沙漠

撒哈拉沙漠(الصحراء الكبرى,,“大沙漠”)是世界最热的荒漠,亦是世界第三大荒漠,仅次于南极和北极,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其总面积超过,与加拿大或美国国土面积相当。撒哈拉沙漠东至红海(包括地中海海岸的一部分),西至大西洋,南部边界则为萨赫勒,包括撒哈拉以南非洲中部和西部的北端地区。 撒哈拉沙漠中的一些沙丘高度可达。“撒哈拉”为阿拉伯语中“沙漠”( )一词的复数形式。.

99 关系: 加特加拿大努瓦克肖特努比亚人埃及埃尔山脉南极塔曼拉塞特大冰期大西洋始新世富拉尼人尼罗河尼日尔尼日尔河岩刻岩漠希腊乍得乾谷亚洲库西山廷巴克图地中海地中海式气候化石圖瓦雷克人北极点刚果河利比亚利比亚沙漠利比亞哈西迈萨乌德几内亚犀牛理查特結構突尼西亞等雨線綠洲红海美国疏林草原瓦尔格拉瓦德盖尔达耶荒漠荒漠列表...荒漠面积列表萨赫勒风成过程西撒哈拉馬里馬格里布马里骆驼豪萨人貝賈人鳄目贝沙尔跨撒哈拉贸易鹽盤阿加德茲阿尔及利亚阿德拉尔山脉阿哈加爾高原阿特拉斯山脈阿杰尔高原阿拉伯語變體阿拉伯语葡萄牙锡瓦绿洲腓尼基色素苏丹共和国苏丹草原NASA World Wind柏柏尔人恐龙提米蒙提贝斯提高原桑海人欧洲毛里塔尼亚河马沙丘沙質荒漠沙漠札加瓦人昔兰尼加摩尔人摩洛哥撒哈拉人撒哈拉以南非洲撒哈拉阿特拉斯山脈 扩展索引 (49 更多) »

加特

加特(غات,)也译为甘特市,是利比亚西南部城市,加特省省会,靠近阿尔及利亚边境,地处古代撒哈拉商路上,曾为奴隶贸易中心。附近有世界文化遗产塔德拉尔特阿卡库斯岩画。.

新!!: 撒哈拉沙漠和加特 · 查看更多 »

加拿大

加拿大(英语、法语:Canada,IPA读音:(英)(法))为北美洲国家,西抵太平洋,东至大西洋,北滨北冰洋,东北方与丹麦领地格陵兰相望,东部与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相望,南方及西北方与美国接壤。加拿大的领土面积达998万平方公里,为全球面积第二大国家。加拿大素有「枫叶之国」的美誉,渥太华为该国首都。 加拿大在1400年前即有原住民在此生活。15世纪末,英国和法国殖民者开始探索北美洲的东岸,并在此建立殖民地。1763年,当七年战争结束后,法国被迫将其几乎所有的北美殖民地割让予英国。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英国殖民者向西探索至太平洋地区,并建立了数个新的殖民地。1867年7月1日,1867年宪法法案通过,加拿大省、新不伦瑞克、新斯科舍三个英属北美殖民地组成加拿大联邦,其中加拿大省分裂为安大略和魁北克。在随后100多年里,其它英属北美殖民地陆续加入联邦,组成现代加拿大。 加拿大是实行聯邦制、君主立憲制及議會制的國家,由十个省和三个地区组成,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及加拿大君主,而加拿大總督為其及政府的代表。加拿大是双语国家,英语和法语为官方语言,原住民的語言被認定為第一語言。由於位於高緯度地廣人稀,该国是世界上擁有多元化種族及文化的國家,也是移民為主的国家,约五分之一的国民出生于境外,近年來移民大部分來自亞洲。 得益於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高度發達的科技,加拿大是富裕、经济发达的国家。以国际汇率计算,加拿大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世界排名第十六,人类发展指数排名第十。它在教育、政府的透明度、自由度、生活品质及经济自由的都名列前茅。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是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美空防司令部、七大工業國組織、二十国集团、英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及太平洋岛国论坛的成员。.

新!!: 撒哈拉沙漠和加拿大 · 查看更多 »

努瓦克肖特

努瓦克肖特(نواكشوط),毛里塔尼亚首都,全国最大城市,政治、文化、商业、金融中心。人口611,883人(2000年),约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位于撒哈拉沙漠西部,距大西洋海岸5公里。原为仅有200人的村落,村民以渔牧为生,1957年毛里塔尼亚独立后,定都于此,并于1958年3月5日开始城市建设工作,目前全市分为9个独立的市区。 這裡亦是開羅-達卡高速公路重要的一站,另外非洲西部沿海橫貫高速公路也可能於此設立西端終點。.

新!!: 撒哈拉沙漠和努瓦克肖特 · 查看更多 »

努比亚人

努比亚人Nubians (阿拉伯語: نوبي,Nuubi) 是起源于努比亞地區的一个民族,現主要居住在北非和東非的苏丹与埃及。 在語言上,努比亚語是屬於閃含語系的東支,在人類學上,努比亚人的祖先是含米特人種,今日的努比亚人是由土著融合了黑人和阿拉伯人而形成的。 蘇丹的努比亞人,居住在蘇丹瓦迪哈勒法(Wadi Halfa)北方與Aldaba南方之間。從北到南努比亞人的主要群體是Halfaweyen、 Sikut、 Mahas和Danagla。他們的語言主要是努比亞語,努比亞人內部有不同的努比亞方言,分別是棟古拉方言與馬哈斯方言,產別不大。1996年估计当时共有170万人说努比亞語。目前努比亞人信奉回教,阿拉伯語是努比亞人的第二語言。 依照埃及人的描述;努比亚人皮肤很深,头发卷曲或者編著髮辮,通常戴著環狀耳環。 古代的努比亚人在非洲中部及尼羅河較低流域從事貿易活動,促進周圍一帶的繁榮,進而與當時的埃及人發展出各種技能;精準的弓術、23個字母、軍事發展、先進文明。當時已出現團隊規則,由上級領導下屬,以及埃及王國法律。 古代努比亞人以巨大的财富闻名于世。多数努比亚人是逊尼派穆斯林。.

新!!: 撒哈拉沙漠和努比亚人 · 查看更多 »

埃及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جمهوريّة مصرالعربيّة,),通稱埃及,是東北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面積為1,001,450平方公里,人口已超過9,000萬。原存在於當地的古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二戰後,埃及于1953年由阿拉伯人建立共和国,地理上該國地跨二洲即亞洲和非洲,西奈半島位於西南亞(西亞),而該國大部分國土位於北非地區。伊斯蘭教為國教。埃及人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遜尼派,最大的宗教少数派为科普特正教。另外還有基督教其他教派和伊斯兰教什叶派;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和法語。 埃及經濟的多元化程度在中東地區名列前茅。各項重要產業如旅遊業、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有著幾乎同等的發展比重。埃及也被認為是一個中等強國,在地中海、中東和伊斯蘭信仰地區尤其有廣泛的影響力。.

新!!: 撒哈拉沙漠和埃及 · 查看更多 »

埃尔山脉

#重定向 艾爾高原.

新!!: 撒哈拉沙漠和埃尔山脉 · 查看更多 »

南极

南極(south pole)是根據地球的旋轉方式決定的最南點。它通常表示地理上的南極區域,有一個固定的位置。按照國際上通行的概念,南緯60度以南的地區稱為南極,它是南大洋及其島嶼和南極大陸的總稱,總面積約6500萬平方公里。.

新!!: 撒哈拉沙漠和南极 · 查看更多 »

塔曼拉塞特

塔曼拉塞特(阿拉伯语:)位于阿尔及利亚南部,是塔曼拉塞特省的首府。 T.

新!!: 撒哈拉沙漠和塔曼拉塞特 · 查看更多 »

大冰期

大冰期(Ice Age),又称“冰川期”或“冰河期”,是指地球大气和地表长期低温导致极地和山地冰盖大幅扩展甚至覆蓋整个大陸的時期。相邻的大冰期之间的气候比较温暖的时期,称为“大间冰期”。大冰期内部又分为若干次冰期(glacial period、glacials或glaciations)与间冰期(interglacials)。 从冰川学的角度,南北半球出现大范围冰盖的时期即可视作大冰期。鉴于格陵兰和南北极大范围冰盖的存在,当今的地球仍处在始于260万年前更新世的第四纪大冰期的一次间冰期中,且尚无迹象表明地球正在走出这次大冰期。.

新!!: 撒哈拉沙漠和大冰期 · 查看更多 »

大西洋

大西洋(Océano Atlántico,Oceano Atlântico,Atlantic Ocean),是世界第二大洋。原面積8221萬7千平方公里,在南冰洋確立後,面積調整為7676萬2千平方公里。平均深度3627米,最深處波多黎各海沟深達8605米。從赤道南北分為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北面連接北冰洋,南面則以南緯60度與南冰洋接連。 大西洋这个中文名称,最早来自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广东肇庆所翻译的一本名叫《山海舆地全图》的世界地图册,虽然从今天的角度看该地图错误颇多,但是其中大西洋这个中文翻译从那时起便一直沿用至今。 其英文名稱是取自於柏拉圖曾經提出的至今未明確發現的亞特蘭提斯(Atlantis)。.

新!!: 撒哈拉沙漠和大西洋 · 查看更多 »

始新世

始新世(英語:Eocene)是地質時代中古近紀(Paleogene)的第二個主要分期,大約開始於5580萬年前-終於3400萬年前,介於古新世(Paleocene)與漸新世(Oligocene)之間。始新世(Eocene)之名,字源來自希臘文eos(開端)和ceno (新),指的是現代哺乳動物群出現的開始。始新世常被劃分成早期(距今5580萬年∼5,200萬年)、中期(距今5,200萬∼4,360萬年)和晚期(距今4,360萬∼3400萬年)。始新世早期最令人受到注意的是,原始的現代哺乳動物的出現。始新世結束於一個被稱作大置换(哺乳動物物种连续性上的“大断裂”)的大型生物集群滅絕。此一事件可能是關於一或數顆的大火流星撞擊西伯利亞以及現在的切萨皮克湾所造成。.

新!!: 撒哈拉沙漠和始新世 · 查看更多 »

富拉尼人

富拉尼人(Fulani)是非洲的一個游牧民族,大都聚居於萨赫勒,从塞内加尔到北喀麥隆。也有部份聚居於西部非洲,包括北奈及利亞。他們存在的非洲國家包括毛里塔尼亞、加納、塞內加爾、幾內亞、岡比亞、馬里、尼日利亞、塞拉利昂、貝寧、布基納法索、幾內亞比紹、喀麥隆、科特迪瓦、尼日爾、乍得、多哥、剛果共和國、剛果民主共和國、中非共和國、利比里亞、蘇丹、南蘇丹和埃及。他們所居住的國家是少數,但在幾內亞,他們是最大的族群,佔人口的40%。《社會》國民中學,第五冊,教師手冊,南一書局 ISBN 957-443-154-1 他們以畜養牛隻為要的經濟活動。雖然他們飼養的牛品質不佳,但牛的頭數卻是富拉尼人的財富與地位的象徵。因此,除了老病將死的牛外,牧民很少屠殺牛隻,他們的生計食物主要來自牛乳及乳製品。在雨季時,牧草到處繁茂滋長,牧民乃驅趕牛群到1300公尺以上的高地放牧,以避開低溼地區的嗤嗤蠅之害。在高地,每一平方公里的土地,約可放養30頭左右的牛隻。當乾季來臨時,高地的草類漸枯,大部分富拉尼人便帶著帳篷與家具,驅趕牛群移居到接近河流的低地。但在離開高地前,多數的牧民均在帳篷附近種些小米或豆類,並留下年老者就近照顧,以便雨季時回來收成。.

新!!: 撒哈拉沙漠和富拉尼人 · 查看更多 »

尼罗河

尼罗河(النيل,埃及語:iteru,科普特语:piaro或phiaro)是一条流經非洲東部與北部的河流,與中非地區的剛果河以及西非地区的尼日尔河並列非洲最大的三個河流系統。尼罗河長6,853公里,是世界上第一长的河流。2007年雖有來自巴西的學者宣稱亞馬遜河長度更勝一籌,但尚未獲全球地理學界的普遍認同。尼罗河有两条主要的支流,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的青尼罗河是尼罗河下游大多数水和营养来源,但白尼罗河则是两条支流中最长的。它源于非洲中部的大湖地区,其最远的源头位于卢旺达(),向北它流经坦桑尼亚并注入維多利亞湖,再从此湖中溢出注入艾伯特湖,往北流入乌干达和苏丹共和国南部,并于后者处形成大面积沼泽湿地。藍尼罗河源于埃塞俄比亚的塔納湖(),从东南流入苏丹。在苏丹首都喀土穆附近,白尼罗河藍尼罗河相汇,形成尼罗河。 尼罗河从苏丹首都向北穿过苏丹和埃及,所经过的地方均是沙漠。从古代开始埃及的文明就依靠尼罗河而形成和兴旺。除海港和海岸附近的城市外埃及所有的城市和大多数居民住在阿斯旺以北的尼罗河畔,几乎所有的古埃及遗址均位于尼罗河畔。 在其入海口尼罗河形成一个巨大的三角洲,在这里它注入地中海。.

新!!: 撒哈拉沙漠和尼罗河 · 查看更多 »

尼日尔

尼日尔共和国(République du Niger),是西非内陆国家之一,因尼日尔河得名,首都尼亚美。东临乍得,南界尼日利亚、贝宁,西部与布基纳法索和马里毗邻,北部与阿尔及利亚接壤,东北与利比亚交界。边境总长5500公里。面积126.76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zh-cn:最不发达国家; zh-hant:最低度開發國家-。.

新!!: 撒哈拉沙漠和尼日尔 · 查看更多 »

尼日尔河

尼日尔河(Niger River)是西非最大的河流,发源于几内亚南部边境的富塔贾隆高原,曲折流向东北,在马里东部折向东南,再流经尼日尔和尼日利亚注入几内亚湾。 長4,184公里(全球第十三,非洲第三),流域面積2,090,000平方公里(非洲第三),重要支流有贝努埃河(Benue R)、巴尼河(Bani R)等;在中游及下游各沖積出一個三角洲,河口三角洲面积约为3.6万平方公里;水量季节变化大,夏秋雨季时廷巴克图以上的沼泽和支流等可汇聚成大湖;上中游多急湍浅滩。 下游河段因為盛產油棕櫚,而稱為油河。.

新!!: 撒哈拉沙漠和尼日尔河 · 查看更多 »

岩刻

岩刻是指在山崖等岩石上雕刻出图案或文字的艺术形式。全世界到处都有岩刻,通常属于远古人类的杰作。“岩刻”不同于“岩画”或“摩崖石刻”。 Category:雕刻.

新!!: 撒哈拉沙漠和岩刻 · 查看更多 »

岩漠

岩漠、岩质荒漠、石质荒漠,又音译哈马达(英语:hamada,从阿拉伯语: حمادة ḥammāda)是荒漠的一种,通常是大型的干燥、岩石为主体的高原,沙粒很少。 岩漠与沙漠是荒漠的主要两种。沙漠的主要土壤成分是沙。.

新!!: 撒哈拉沙漠和岩漠 · 查看更多 »

希腊

希腊(Ελλάδα,),官方名称为希腊共和国(希腊语:Ελληνική Δημοκρατία,),位于欧洲东南部的跨大洲国家。2015年其人口约为1,090万。雅典为希腊首都及最大城市,塞萨洛尼基为第二大城市。 希腊位于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十字路口,战略地位重要。其位于巴尔干半岛南端,西北邻阿尔巴尼亚,北部邻马其顿共和国和保加利亚,东北邻土耳其。希腊分为九个地区:马其顿、中希腊、伯罗奔尼撒、色萨利、伊庇鲁斯、爱琴海诸岛(包括十二群岛及基克拉泽斯)、色雷斯、克里特和伊奥尼亚群岛。爱琴海位于希腊本土东侧,爱奥尼亚海位于西侧,克里特海和地中海位于南侧。希腊海岸线长达,为地中海盆地国家中最长,世界第11长。希腊拥有大量岛屿,其中227个岛屿有人居住。其百分之八十区域为山地,奥林波斯山为全境最高峰,海拔。 希腊为世界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自公元前270,000年起即有人居住。其被称作西方文明的摇篮,为民主制度、西方哲学、奥林匹克运动会、西方文学、史学、政治学、重要科学及数学原理、西方戏剧(悲剧及喜剧)的发源地。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腓力二世首先统一了希腊。其子亚历山大大帝迅速征服了古代世界的大片地区,将希腊文化和科学自东地中海地区传播至印度河流域。公元前2世纪希腊为罗马所吞并,成为罗马帝国及其继承国拜占庭帝国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中后者为希腊语言及文化所主导。公元1世纪希腊正教会建立起来,塑造了现代希腊的文化认同,并将希腊传统传播至正教世界。15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夺取了希腊地区。1830年,在经历独立战争后,希腊作为现代民族国家建立起来。希腊的文化遗产由其18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数可见一斑,这一数目在欧洲及世界均居前列。 希腊为民主制国家,发达国家及高收入经济体,其生活质量较高,及人类发展指数为极高。希腊为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为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前身)第十个成员国,并自2001年以来为欧元区成员国。其亦为诸多国际组织的成员国,包括欧洲委员会、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及法语圈国际组织。希腊的独特文化地位、旅游业、船运业及战略地位使其被归为一中等强国。其为巴尔干地区最大规模经济体,并为这一区域重要的投资者之一。.

新!!: 撒哈拉沙漠和希腊 · 查看更多 »

乍得

乍得(或譯--,تشاد; Tchad ),全称乍得共和国,是非洲中部的一个内陆国家,北接利比亚,东接苏丹,南接中非共和国,西南与喀麦隆、尼日利亚为邻,西与尼日尔交界。由於乍得地處非洲中心,远离海洋,全年高温炎热,且国土大部為沙漠地區,所以又被称为「非洲死亡之心」。 乍得分为三个主要的地理区域:北部的沙漠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中部干旱的萨赫勒地区,属热带草原气候;和南部较肥沃的苏丹草原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该国以乍得湖的名字命名,国内最高山峰是位于撒哈拉的库西山,首都和最大城市是恩贾梅纳。乍得国内共有超过200个民族,法语和阿拉伯语是官方语言,伊斯兰教是最多人信奉的宗教。 从公元前7000年开始已有大量人口在乍得一带聚居,直至公元前第1个千年末期,一连串政权在乍得的撒哈拉地区兴起和消亡,它们都曾控制经过该区的跨撒哈拉贸易路线。乍得在1920年被法国占领,成为法属赤道非洲的一部分。1960年,乍得在弗朗索瓦·托姆巴巴耶带领下从法国独立,但托姆巴巴耶的政策引起北部穆斯林地区不满,最终在1965年触--长期的内战。1979年,反政府武装攻占恩贾梅纳,结束了南部政权的统治。但是反政府武装指挥官之间发生内讧,结果侯赛因·哈布雷赢得战斗,出任总统,但在1990年被他的将军伊德里斯·代比推翻。最近,苏丹的达尔富尔冲突在乍得边境爆发,使该区局势不稳。 虽然乍得有很多活跃政党,但总统伊德里斯·代比领导的爱国拯救运动牢牢地把握权力,现在国内仍经常发生政治暴力和意图的军事政变。乍得是世界上最贫穷、贪污情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自2003年起,石油已取代传统的棉花工业,成为乍得最主要的出口收入来源。2008年2月2日叛軍攻入首都恩賈梅納。.

新!!: 撒哈拉沙漠和乍得 · 查看更多 »

乾谷

乾谷(وادي; 或 Vadi),指北非和阿拉伯沙漠地區乾涸的沙礫河床,地下水的水平不在地面,時有水時無水,時為商旅的交通道路。在岩溶地貌中,地表河谷流水注入落水洞,即转入地下,原河谷下游段或衰变成为无水流动的干谷。.

新!!: 撒哈拉沙漠和乾谷 · 查看更多 »

亚洲

亞细亚洲(Ασία;Asia),简称亚洲,面积4457.9万平方公里,覆蓋地球總面積的8.6%(或者總陸地面積的29.4%);人口總數約為40億,佔世界總人口約60.5%(2010年);是七大洲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洲。 亞洲絕大部分土地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為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以東為亞洲。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為烏拉爾山脈、乌拉尔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峡。烏拉爾山脈以東及高加索山脈、裏海和黑海以南為亞洲。大陸東至白令海峽的傑日尼奧夫角(西經169度40分,北緯60度5分),南至丹绒比亚(東經103度31分,北緯1度16分),西至巴巴角(東經26度3分,北緯39度27分),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度18分,北緯77度43分),最高峰為-zh-hans:珠穆朗玛峰;zh-hant:聖母峰;-。跨越經緯度十分廣,東西時差達11小時。西部與歐洲相連,形成地球上最大的陸塊歐亞大陸。 亞洲東面是太平洋、北面是北冰洋,南面則瀕臨印度洋,西面以烏拉山脈、烏拉河、裏海、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及愛琴海與歐洲分界,西南面隔亞丁灣、曼德海峽、紅海與非洲相鄰,東北面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亞細亞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名稱,希臘人稱呼他們的東方(一說為太陽升起的地方)為亞細亞,可能是來源於亞述人的名稱,亞述一詞在亞述的語言中也代表東方,原來只指希臘東方的小亞細亞半島,後來擴展到包括所有東方地區。 亚洲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

新!!: 撒哈拉沙漠和亚洲 · 查看更多 »

库西山

库西山(Emi Koussi),是撒哈拉沙漠中的最高峰,位于乍得西北部提贝斯提高原南端,海拔3445米,为死火山。.

新!!: 撒哈拉沙漠和库西山 · 查看更多 »

廷巴克图

廷巴克图(Timbuktu;),又名通布图(Tombouctou),是西非马里共和国的一个城市,位于撒哈拉沙漠南缘,尼日尔河北岸,历史上曾是伊斯兰文化中心之一,现在的居民主要为桑海族、此外还有图阿雷格族和阿拉伯人。2009年人口超過5万人。.

新!!: 撒哈拉沙漠和廷巴克图 · 查看更多 »

地中海

地中海(英文:Mediterranean),被北面的歐洲大陸、南面的非洲大陸以及東面的亞洲大陸包圍著。东西长约4000公里,南北最宽处大约为1800公里,面積251.6万平方公里,是地球上最大的陸間海。地中海的平均深度是1500米,最深處为5267米。 地中海西部通过直布羅陀海峽與大西洋相接,東部通过土耳其海峡(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马尔马拉海)和黑海相连。19世紀時開通的蘇伊士運河,接通了地中海与紅海。地中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之一,而其附属的大西洋却是年轻的海洋。地中海处在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是世界最强地震带之一。地中海地区有维苏威火山、埃特纳火山。 地中海作为陆间海,风浪较小,加之沿岸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拥有许多天然良好的港口,成为沟通三個大陸的交通要道。這樣的條件,使地中海從古代開始海上貿易就很繁盛,促进了古代古埃及文明、古希臘文明、羅馬帝國等的发展。現在也是世界海上交通的重要地区之一。其沿岸的腓尼基人、克里特人、希腊人,以及后来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都是航海业发达的民族。著名的航海家如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都出自地中海沿岸的国家。 地中海沿岸夏季炎热乾燥,冬季温暖濕潤,被稱作地中海性氣候。植被,叶质坚硬,叶面有蜡质,根系深,有适应夏季干热气候的耐旱特征,属亚热带常绿硬叶林。这里光热充足,是欧洲主要的亚热带水果产区,盛产柑橘、无花果,和葡萄等,还有木本油料作物油橄榄。.

新!!: 撒哈拉沙漠和地中海 · 查看更多 »

地中海式气候

地中海式气候,又稱作--或地中海气候、副热带地中海型氣候,其分布於中緯度地區(約南北緯30至40度)的大陸西岸地區,包括地中海沿岸地區、黑海沿岸地區、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澳洲西南部伯斯、南部阿德莱德一帶,南非共和國的西南部,以及智利中部等地區。 地中海式氣候分布範圍占全球比例十分稀少,特徵為「夏乾冬雨」,迥異於其他類型氣候,也往往造成作物生長季無法與雨季配合,因此地中海農業區的作物種類往往為耐旱的蔬果,灌溉系統亦十分發達,為其一大特色。.

新!!: 撒哈拉沙漠和地中海式气候 · 查看更多 »

化石

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跡,最常見的是骸骨和貝殼等。 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保存在地壳的岩石中的古动物或古植物的遗体或表明有遗体存在的证据都谓之化石。從太古宙(34億年前)至全新世(1萬年前)之間都有化石出現。 简单地说,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时遗留下来的痕跡,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的痕跡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我们把这些石化了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从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动物、植物的样子,从而可以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环境,可以推断出埋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可以看到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等等。 其實有很長一段時間,化石作用被認定是單純的「石化」,後來人類才逐漸瞭解化石形成的原理。這是一種非常複雜的過程,是生物、物理、化學三種現象的結合。而化石的形成,需要一些特殊條件:第一,死去的有機體被迅速埋在沙土、淤泥或河泥中而沒有分解。海底和湖底是非常有利的環境,草原和沙漠也不錯。其次,此生物不曾腐壞,而由礦物逐漸取代該生物體的有機物質。最後,化石若要保存幾百萬年不變,必須在石化後,不再經歷任何地質變動。.

新!!: 撒哈拉沙漠和化石 · 查看更多 »

圖瓦雷克人

圖瓦雷克人(Tuareg,也常拼寫為Touareg)是一支主要分佈於非洲撒哈拉沙漠週邊地帶的遊牧民族,是散佈在非洲北部廣大地區的柏柏爾(Berber)部族中的一支。以迥異於周邊民族的文字、語言與獨特的遊牧生活出名,今日的圖瓦雷克主要分佈在包括馬利、尼日、阿爾及利亞、利比亞與布吉納法索在內,原本是法屬殖民地的北非與西非國家境內。.

新!!: 撒哈拉沙漠和圖瓦雷克人 · 查看更多 »

北极点

北极点,又叫北極(North Pole),用於稱呼地球上的地理北極,即在地球表面上最北的點,也就是地球的自轉軸在北半球與表面相交會的點。北极点周围的地区称为北极地区。 地理上的北極(通常就簡稱為北極)以下面的解釋為準:地球的自轉軸與地球表面的兩個交點之一(另一個點是南極,就在相對的另一面),地理上的北極是緯度為北緯90°的點,在方向上是真北,在這一點所指向的任何方向都是南方。 南極位於南極洲的大陸上,北極位於北冰洋內。在北極沒有土地,只有常年冰封的冰冷海水在冰層之下流動著,因此不可能像南極一樣,建立一個永久的北極駐地。不過蘇聯以及後來的俄羅斯自1937年起建立許多,其中有些很靠近北極。自2002年起俄羅斯在靠近北極的地方建立一個基地站Barne,是用每年春天施工一段時間的方式進行。2000年的有一些有關北極的研究,研究認為因為,北極的冰最終會溶化,預計時間從2016年到21世紀後期甚至更晚。 俄羅斯2007年的Arktika 2007行動中曾用和平號潛水艇量測北極海域的深度,為,1958年時美國的鸚鵡螺號核動力潛艇也量測過,深度為4,087 m(13,410 ft)。離北極最近的陸地是在格陵蘭北邊的卡菲克盧本島,距北極約。離北極最近,且有人居住的地方是加拿大努納武特中基吉柯塔鲁克地区的阿勒特,距北極 。.

新!!: 撒哈拉沙漠和北极点 · 查看更多 »

刚果河

刚果河(刚果语:Nzadi Kongo,林加拉语:Ebale Kongó,Mto wa Kongo,Fleuve Congo)是非洲中西部最长的河流,全长4640公里(以谦比西河为源头),名列全非洲第二位,仅次于尼罗河,是世界上第九長的河流。刚果河流域面积达401万平方公里,若按流量计算,刚果河是仅次于亚马逊河的世界第二大河,平均流量达4万立方米每秒以上,历史最大流量曾达8.1万立方米每秒。其干流流经赞比亚、刚果民主共和国、刚果共和国和安哥拉。刚果民主共和国和刚果共和国均以刚果河为名。1971年至1997年期间,刚果民主共和国称为扎伊尔,当地语言中意为“河流”,当时该国政府称该河为扎伊尔河。.

新!!: 撒哈拉沙漠和刚果河 · 查看更多 »

利比亚

利比亞國(阿拉伯語:دولة ليبيا),是北非的一个阿拉伯國家,位於地中海南岸,與埃及、蘇丹共和國、乍得、尼日尔、阿爾及利亞跟突尼西亞相鄰。面积175.95万平方公里。 利比亚地区曾先后属于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及奥斯曼帝国;1912年意大利王国战胜奥斯曼帝國,使利比亚成为意大利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利比亚于1951年独立,建立了联邦制的利比亚联合王国,1963年取消联邦制,改名利比亚王国;1969年,反对君主制的利比亚绿色革命爆发,革命的发动者自由军官组织领导人卡扎菲成为利比亞最高領導人,建立了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1972年后加入了阿拉伯联邦共和国;1977年联邦解散后更名为阿拉伯利比亚民众国和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但政权实质未变;2011年,爆发反对卡扎菲政权的利比亚内战,卡扎菲政权覆灭,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改利比亚的国号为“利比亚”;2013年,内战后组建的利比亞國民代表大會又改国号为“利比亚国”。.

新!!: 撒哈拉沙漠和利比亚 · 查看更多 »

利比亚沙漠

利比亚沙漠是撒哈拉沙漠东北部分,位于利比亚东部和埃及西部,部分伸入苏丹西北部。大部分为裸露的岩石台地和多岩石或沙子的平原。最高点是位于利比亚、埃及和苏丹三国交界处的欧韦纳特山,海拔1934米;最低点是位于埃及的盖塔拉洼地,位于海平面以下133米。人口稀少,主要居住在沙漠中的各个绿洲中,主要有锡瓦绿洲(埃及)、库夫拉绿洲(利比亚)等。利比亚沙漠在埃及的部分也成“西部沙漠”,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重要的战场。.

新!!: 撒哈拉沙漠和利比亚沙漠 · 查看更多 »

利比亞

#重定向 利比亚.

新!!: 撒哈拉沙漠和利比亞 · 查看更多 »

哈西迈萨乌德

哈西迈萨乌德(阿拉伯语:)是阿尔及利亚瓦尔格拉省的一个镇。 1956年,哈西迈萨乌德发现石油。 M.

新!!: 撒哈拉沙漠和哈西迈萨乌德 · 查看更多 »

几内亚

几内亚(正式名稱:几内亚共和國,République de Guinée)是位於西非的國家,東南接科特迪瓦,南臨利比里亞,西及塞拉利昂,北鄰几内亚比索、塞内加尔,北和東北與馬里接壤。尼日尔河、塞内加尔河、冈比亚河在几内亚发源。几内亚本来是指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几内亚湾以北的整个地区,它来源于柏柏尔语,意思大约是“黑人的国家”。.

新!!: 撒哈拉沙漠和几内亚 · 查看更多 »

犀牛

牛是犀科(学名:Rhinocerotidae)动物的總稱,属哺乳纲奇蹄目,主要分佈於非洲和東南亞。是最大的奇蹄目动物,也是体型仅次于大象的大型陆地动物。所有的犀牛基本上都是腿短和身体粗壮。体肥笨拙,体长2.2~4.5米,肩高1.2~2米;体重2800~3000公斤,皮厚粗糙,并于肩腰等处成褶皱排列;毛被稀少而硬,甚至大部无毛;耳呈卵圆形,头大而长,颈短粗,长唇延长伸出;头部有实心的独角或双角(有的雌性无角),起源于真皮,角脱落仍能复生;无犬齿;尾细短,身体呈黄褐、褐、黑或灰色。 現存的4属5种的犀牛除白犀牛外,都瀕臨絕種,其中以爪哇犀牛的數目最少,約50頭左右;而黑犀牛也只有约1萬到3萬頭。這些居住於亞洲與非洲的犀牛面臨原生棲地破壞,東亞的犀牛角買家與歐美狩獵觀光者的威脅。.

新!!: 撒哈拉沙漠和犀牛 · 查看更多 »

理查特結構

查特結構(Richat Structure),也被稱為撒哈拉之眼(Eye of the Sahara),Guelb er Richat是一個位於撒哈拉沙漠西部、茅利塔尼亞境內的巨大同心圓地形。理查特結構的直徑有50公里,海拔高度約400公尺,整體相當平坦;看起來就像個菊石,從繞地球軌道才得見其全貌。 一開始理查特結構被認為是個隕石坑,但構造的中心地勢平坦,沒有發現曾有高溫與撞擊的地質證據;也不太可能是火山,因為當地沒有發現火成岩堆積的圓頂。現在普遍認為,理查特結構的是地形抬昇與侵蝕作用同時進行的結果;結構的同心圓狀痕跡則是硬度較高、不易受侵蝕的古生代石英岩;但這無法解釋為什麼理查特結構會這麼大、這麼圓。總之理查特結構的成因仍未明瞭。.

新!!: 撒哈拉沙漠和理查特結構 · 查看更多 »

磷(Phosphorum,化学符号:P)是一种化学元素,它的原子序数是15。.

新!!: 撒哈拉沙漠和磷 · 查看更多 »

突尼西亞

突尼西亞共和國(الجمهورية التونسية),通称突尼斯,位於北非、隶属于马格里布地区,东北部緊鄰地中海。突尼斯有兩個鄰國,分別為西方的阿爾及利亞(公共国界线長965公里)與東南方的利比亞(公共国界线長459公里)。突尼斯因其坐落于国家北方的首都--而得名。.

新!!: 撒哈拉沙漠和突尼西亞 · 查看更多 »

等雨線

等雨线(Isohyet),又称等雨量线,將同一段時间內降水量相同的地方相连即可形成等雨线曲线,等雨线依時间长短一般分为年雨线与日雨线等,绘制成图表及为等雨量图,等雨量图的目的即把雨量的平面分布以图像显示出來,用於观察、推测、研究等用途。 Category:气候学 en:Contour line#Precipitation and air moisture.

新!!: 撒哈拉沙漠和等雨線 · 查看更多 »

綠洲

綠洲是一個地理名詞,是指被沙漠地形包圍的環境裏、一塊有植被覆蓋的孤立肥沃地區。通常會造成綠洲的原因都是因為此地點有終年不斷的水源供應,常見的水源來源是地下水泉湧或人工鑿井來灌溉,水在遠方的降雨區降到地面後潛入地底,通過透水的地下砂岩層穿過沙漠地帶,在綠洲處返回地表附近而能被使用到。 綠洲對於沙漠地區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不只是大部分的沙漠居民都是圍繞在綠洲地帶生活,往來的商旅與貿易網往往也都是沿著綠洲發展起來,因為綠洲是重要的食物與水之補給站。盤據非洲大陸北部中央的撒哈拉沙漠裏面,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口都是居住在零星分佈於沙漠中的綠洲地帶。中國烏鞘嶺以西、北山和祁連山之間的河西走廊,有大量綠洲,“一城山光,半城塔影,葦溪連片,古剎處處”,就是在描寫有稱“金張掖”或“甘洲”之稱的張掖,漢朝即有額濟納綠洲,河西走廊的綠洲唯一水源是來自祁連山春融的雪水。.

新!!: 撒哈拉沙漠和綠洲 · 查看更多 »

红海

红海(البحر الأحمر;יַם סוּף;Mer Rouge;Red Sea)位于非洲东北部与阿拉伯半岛之间,呈狭长型,长约2250公里,最宽355公里,均深490公尺,最深2211公尺,面积438,000平方公里。其西北面通过苏伊士运河与地中海相连,南面通过曼德海峡与亚丁湾相连。 紅海是印度洋的陆间海,实际是东非大裂谷的北部延伸。.

新!!: 撒哈拉沙漠和红海 · 查看更多 »

羊是對部份羊亞科動物的統稱,包括羊族(學名:Caprini)及部份其他羊科動物(例如藏羚),中國古代稱羶根、珍郎、卷婁、獨筍子。 羊族下包括綿羊、山羊、大角羊、蠻羊等。.

新!!: 撒哈拉沙漠和羊 · 查看更多 »

美国

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为 United States、America、The States,縮寫为 U.S.A.、U.S.),通稱美國,是由其下轄50个州、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五个自治领土及外岛共同組成的聯邦共和国。美國本土48州和联邦特区位於北美洲中部,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面是加拿大,南部和墨西哥及墨西哥灣接壤,本土位於溫帶、副熱帶地區。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美大陸西北方,東部為加拿大,西隔白令海峽和俄羅斯相望;夏威夷州則是太平洋中部的群島。美國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還擁有多處境外領土和島嶼地區。此外,美國还在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着374個海外軍事基地。 美国拥有982萬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依陆地面積定義为第四大国);同时拥有接近超过3.3億人口,為世界第三人口大国。因为有着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移民,它是世界上民族和文化最多元的國家之一Adams, J.Q.; Strother-Adams, Pearlie (2001).

新!!: 撒哈拉沙漠和美国 · 查看更多 »

疏林草原

疏林莽原或译稀树莽原(Taíno阿拉瓦克语:sabana),分布於熱帶地區的又稱熱帶草原,主要分佈於非洲、巴西和澳大利亞的部分地區,草類高大茂密,且有稀疏的林木散佈其間。因高溫而有長乾季,植物均有耐旱特性。因食物資源豐富,草食性動物相當繁盛,有垂直分層覓食特性,長頸鹿、大象食用較高層樹葉,黑犀牛、大羚羊食用較低矮樹和灌木,小羚羊吃最低層的樹葉,斑馬吃草類頂部,而蹬羚則啃食嫩草。.

新!!: 撒哈拉沙漠和疏林草原 · 查看更多 »

瓦尔格拉

瓦尔格拉(阿拉伯语:)位于阿尔及利亚中部,是瓦尔格拉省的首府。 O.

新!!: 撒哈拉沙漠和瓦尔格拉 · 查看更多 »

瓦德

瓦德(阿拉伯语:)位于阿尔及利亚东北部,是瓦德省的首府。 O.

新!!: 撒哈拉沙漠和瓦德 · 查看更多 »

牛(学名:Bovini),即是牛族,為牛亞科下的一個族,牛族的成员都是大到极大的草食性动物,其中包括对人类非常重要的黄牛、水牛和牦牛。最大的野生牛族成员是非洲水牛和美洲野牛。这一族一般统称为牛。有一部份的牛被人類做為家畜。.

新!!: 撒哈拉沙漠和牛 · 查看更多 »

盖尔达耶

盖尔达耶(阿拉伯语:)位于阿尔及利亚中部姆扎卜谷中心,是盖尔达耶省的首府。 G.

新!!: 撒哈拉沙漠和盖尔达耶 · 查看更多 »

荒漠

荒漠(Desert)是降水量非常少、地球表面生物存在和活动稀少的地區或自然景觀。大部分荒漠的年平均降水量少于。通常的定义将真正的荒漠定义为年平均降水量少于的地区,半干旱气候或称草原气候定义为年平均降水量介于到的地区。 荒漠还可以被定义为是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地域。柯本氣候分類系統中,沙漠被歸類於熱帶沙漠(BWh)或溫帶沙漠(BWk)型氣候。在桑思韦特气候分类系统中,荒漠则被归为干旱高温气候。.

新!!: 撒哈拉沙漠和荒漠 · 查看更多 »

荒漠列表

本条目列出世界上的著名荒漠和沙漠:.

新!!: 撒哈拉沙漠和荒漠列表 · 查看更多 »

荒漠面积列表

这是一个按面积排序的世界荒漠列表。其中包含了所有面积大于的荒漠.

新!!: 撒哈拉沙漠和荒漠面积列表 · 查看更多 »

萨赫勒

萨赫勒(الساحل;sahel,意为“边缘”)是非洲北部撒哈拉沙漠和中部苏丹草原地区之间的一条长超过3,800千米的地带,从西部大西洋伸延到东部非洲之角,横跨塞内加尔、毛里塔尼亚、马里、布基纳法索、尼日尔、尼日利亚、乍得、苏丹共和国和厄立特里亚9个国家。;.

新!!: 撒哈拉沙漠和萨赫勒 · 查看更多 »

风成过程

#重定向 風蝕.

新!!: 撒哈拉沙漠和风成过程 · 查看更多 »

西撒哈拉

西撒哈拉(الصحراء الغربية ;Sahara Occidental;Taneẓroft Tutrimt)位於非洲西北部,地處撒哈拉沙漠西部,濱臨大西洋,與毛里塔尼亚伊斯蘭共和國、阿爾及利亞民主人民共和國相鄰。該地是一個有爭議地區,當地獨立武裝組織西撒人阵統治着該地區東部大约三分之一的荒芜地区,其餘大部分均為摩洛哥王國所佔領。目前,共有47個國家承認西撒人阵所領導的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為獨立的阿拉伯國家。主要居民为阿拉伯人、柏柏尔人和撒哈拉人。.

新!!: 撒哈拉沙漠和西撒哈拉 · 查看更多 »

馬里

#重定向 马里.

新!!: 撒哈拉沙漠和馬里 · 查看更多 »

馬格里布

格里布(al-Maġrib al-ʿArabī,),非洲西北部一地区,阿拉伯语意为“日落之地”。宋代《諸蕃志》譯為「默伽獵」。 该词在古代原指阿特拉斯山脉至地中海海岸之间的地区,有时也包括穆斯林统治下的西班牙部分地区,后逐渐成为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三国的代称。该地区传统上受地中海和阿拉伯文明影响,同时也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黑非洲地区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因此形成了独特的文化。 19世纪末,该地区绝大部分成为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的殖民地。今日,除休达和梅利利亚两个地区尚属于西班牙外,其他地区均已合并入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西亞三国。 1989年,在卡扎菲的发起下,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利比亚四国联合成立了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其后毛里塔尼亚也加入该联盟。.

新!!: 撒哈拉沙漠和馬格里布 · 查看更多 »

(学名:Equus ferus caballus),是一种草食性家畜,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原产于中亚草原,6000多年前就被人类驯養,最早的馬匹馴養遺址於烏克蘭草原發現,15世纪后,才被歐洲殖民者带到美洲和澳洲地區。.

新!!: 撒哈拉沙漠和马 · 查看更多 »

马里

里共和国(République du Mali)是位於西非的内陆国家,向北与阿尔及利亚、向东与尼日尔、向南与布基纳法索和科特迪瓦、向西南与几内亚、向西与毛里塔尼亚和塞内加尔接壤,是西非面积第二大的国家。它的北部边界在撒哈拉沙漠的中心,大多数人集中在南部,尼日尔河和塞内加尔河源于这裡。马里过去也被称为法属苏丹,它的名字来源于马里帝国。.

新!!: 撒哈拉沙漠和马里 · 查看更多 »

骆驼

駱駝属(学名:)通称駱駝,是偶蹄目骆驼科的动物,主要有两种。生活在沙漠边缘的人类早在公元前3000年已经开始驯养駱駝,作为役畜,以供驮运和骑乘,有许多国家有倚赖骆驼为生的骆驼牧民,甚至有骆驼骑兵,所以稱為[沙漠之舟]。.

新!!: 撒哈拉沙漠和骆驼 · 查看更多 »

象通称大象,是象科(学名:Elephantidae)动物的通称,为目前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屬於长鼻目,现仅存两属三种,即非洲象屬和亞洲象屬,非洲象有两种:普通非洲象(也叫热带草原象或灌木象)和非洲森林象,亞洲象屬只有亚洲象一种(也叫印度象)。广泛分布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和南亚及东南亚以至中国南部边境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象的妊娠期为22个月,刚出生的小象就有100千克重,需要8-14岁才能达到性成熟,而它的陰莖有120公分。 象皮厚毛少,鼻与上唇愈合成圆筒状长鼻,两个上颌门齿大而长,就是所谓的“象牙”,口中一般每侧有三个前磨牙和三个后磨牙,食用高纤维的食品,树叶、草类等,磨牙并不是同时长出,现存的磨牙磨损后,新的磨牙才长出来,所以如果最后一颗(第六颗)磨牙大约在60岁以后磨损后,老象可能死于营养不良,如果继续饲--磨碎的食品,它有可能继续活下去。.

新!!: 撒哈拉沙漠和象 · 查看更多 »

豪萨人

#重定向 豪薩人.

新!!: 撒哈拉沙漠和豪萨人 · 查看更多 »

貝賈人

#重定向 貝扎人.

新!!: 撒哈拉沙漠和貝賈人 · 查看更多 »

鳄目

鱷目(学名:Crocodilia)通称为鳄鱼,屬於脊索动物门蜥形綱。分佈於熱帶到亞熱帶的河川、湖泊、海岸中,現存24種。亚洲一些地区則认为他们有着魔力,因此将他们的肉用作传统药材。.

新!!: 撒哈拉沙漠和鳄目 · 查看更多 »

贝沙尔

贝沙尔(阿拉伯语:)位于阿尔及利亚西部,是贝沙尔省的首府,人口131,010(1998年)。.

新!!: 撒哈拉沙漠和贝沙尔 · 查看更多 »

跨撒哈拉贸易

跨撒哈拉貿易界于北非地中海沿岸國家及西非國家之間,是條從第八世紀到十六世紀末間重要的貿易路線。7世纪以后,阿拉伯人来到北非并控制了撒哈拉商道贸易。8~11世纪为商道贸易的发展时期,11世纪中叶~16世纪末为全盛时期,此后走向低潮。我們在探討商隊路線的位置以及貿易流量的興衰前必須先知道所謂跨撒哈拉貿易到底是如何存在的。危險又空曠的撒哈拉沙漠隔開了地中海世界的貿易和尼日尔的貿易。費爾南·布勞岱爾在The Perspective of the World一書指出:“在這種地區,像是跨大西洋一樣,除非說有特殊狀況,如有一定的预期利润,才值得穿越。但与跨大西洋贸易不同的是,撒哈拉沙漠一直都有一群人以當地為基地做區域性的貿易。” 跨撒哈拉貿易是靠由阿拉伯駱駝组成的商隊進行。這些駱駝在编入商隊前會事先在北非馬格裏布或西非薩赫勒平原上以數個月的時間養肥。根據使用過商隊的阿拉伯商人-zh-hans:伊本·白图泰; zh-hant:伊本·巴圖塔;-的說法,每個商隊平均有一千隻駱駝,有時甚至用到12,000隻。商隊的嚮導是高薪請來的柏柏爾族人,因為他們清楚撒哈拉沙漠的情況,而且在通过其他遊牧部落时可以確保商隊的安全。商隊的生存危机重重,需要倚靠團隊的和諧運作。通常因為商隊無法一次攜帶全程所需的水,擅跑的人會先被派往前方的綠洲,如此可以把水在商隊抵達綠洲前數天就運給商隊。.

新!!: 撒哈拉沙漠和跨撒哈拉贸易 · 查看更多 »

鹽盤

鹽盤是一片由鹽或其他礦物鋪成的曠地,常見於沙漠地帶。一般是原來的河湖蒸發之後形成的。 鹽盤地有一定的危險性,因為鹽層下面可能是沼澤。沙哈拉沙漠東部的盖塔拉洼地在二戰期間也由此而多次被設做戰略屏障。.

新!!: 撒哈拉沙漠和鹽盤 · 查看更多 »

阿加德茲

阿加德茲(Agadez,)是尼日尔北部阿伊尔省(Aïr)首府。人口30万左右,其中游牧族图瓦雷格(Touareg)族占67%以上。旅游业相对发达。 該城歷史至少可溯至14世紀,是圖瓦雷格族的重要城市,並成為撒哈拉沙漠貿易的重要據點之一。1900年為法國人佔據。之後當地屢次因圖瓦雷格族的反抗運動而受創。.

新!!: 撒哈拉沙漠和阿加德茲 · 查看更多 »

阿尔及利亚

阿爾及利亞人民民主共和國(الجمهورية الشعبية الديمقراطية الجزائرية),简稱阿爾及利亞(الجزائر,),是非洲北部阿拉伯馬格里布的一个国家。阿爾及利亞的陸地面積居非洲國家之冠、地中海國家之冠和阿拉伯國家之冠,排全球第10位。国土濒临地中海,东邻利比亚、-zh-hant:突尼西亞;zh-hans:突尼斯-,东南和南部分别与尼日尔、马里和毛里塔尼亚接壤,西部和摩洛哥相连。 阿尔及利亚这个国名来自城市名、首都阿尔及尔,其阿拉伯语的含义是“群岛”,指的是以前该市海湾处的四个岛屿,1525年之后这四个岛逐渐和大陆连成一体了。 阿尔及利亚于1962年从法国殖民统治下获得独立。 阿尔及利亚最主要的政党是民族解放阵线,政权一直由他们掌握。但是许多阿尔及利亚人并不感到满意,他们反对民族解放阵线的中央集权式的统治。1991年12月, 出乎意料地在议会选举第一轮投票中获胜,随后遭到了军方--干涉,并且延期第二轮选举,以防止出现一个由极端主义者领导的强权政府。阿尔及利亚内战隨之爆發,直至2002年結束。.

新!!: 撒哈拉沙漠和阿尔及利亚 · 查看更多 »

阿德拉尔山脉

#重定向 伊福加斯山.

新!!: 撒哈拉沙漠和阿德拉尔山脉 · 查看更多 »

阿哈加爾高原

阿哈加爾高原(Ahaggar Mountains)是非洲撒哈拉沙漠中北部的一個高原,位於阿爾及利亞南部,海拔900米以上,最高點為海拔3,003米的塔哈特山。高原東西長2,100公里;南北長約1,550公里。 Category:阿尔及利亚地理.

新!!: 撒哈拉沙漠和阿哈加爾高原 · 查看更多 »

阿特拉斯山脈

阿特拉斯山脈(或譯亞特拉斯山脈)是地中海與撒哈拉沙漠之間的山脈,位於非洲西北部,長2,400公里,橫跨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三國(並包括直布羅陀半島),把地中海西南岸與撒哈拉沙漠分開。 最高峰為圖卜卡勒峰(Jbel Toubkal,海拔4,167公尺),位於摩洛哥西南部(31°03′43″N, 7°54′58″W)。 當地居民主要為摩洛哥的柏柏爾人和阿爾及利亞的阿拉伯人。.

新!!: 撒哈拉沙漠和阿特拉斯山脈 · 查看更多 »

阿杰尔高原

阿杰尔的塔西利即阿杰尔高原(柏柏尔语:TasiliñAjjer,意为「有河流過的高原」,阿拉伯语:طاسيليناجر),是撒哈拉沙漠边缘的一处高原,位于阿尔及利亚与比利亚和尼日尔的交界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世界遗产,以其地质构成形态与史前岩洞艺术群闻名。阿杰尔高原国家公园即位于此。阿杰尔高原西起 ,东南直至,面积约72000平方千米。最高点位于阿法奥山(Adrar Afao), 高约2158米()。.

新!!: 撒哈拉沙漠和阿杰尔高原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語變體

阿拉伯語變體(語言或方言)主要存在於六種不同區域,包括半島阿拉伯語、美索不達米亞阿拉伯語、黎凡特阿拉伯語、埃及阿拉伯語、馬格里布阿拉伯語和蘇丹阿拉伯語。阿拉伯語本身是源自阿拉伯半島的一種閃米特語族的語言。各變體間的最大差別是不同地區的口語。例如,。若細分,各國家、以至於各城市、各村莊都有不同的變體。 另一重要的差別是口語與書面語的區別。口語用於幾乎所有日常對話,而書面語用於書面及經準備的講話。阿拉伯人的母語是當地流行的口語,而書面語則在學校學習。書面語本身也分為現代標準阿拉伯語和古典阿拉伯語,後者是前者的基礎,而阿拉伯人通常不將兩者區分開來。 更詳細地說,遊牧民族與定居民族間,鄉村與城市間,屬於不同族群、宗教信仰、社會地位、性別、年齡的人之間,所講的阿拉伯語變體都有所不同;當然這些不同不是絕對的。講阿拉伯語的人經常能根據講話的內容及對象選擇不同的說話方式。例如,遇到不同地區的人時,想證明自己的教育程度時,或者更注重口語時。這在全球化的時代特別明顯。.

新!!: 撒哈拉沙漠和阿拉伯語變體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语

阿拉伯语( al-ʻarabīyah 或者 ʻarabī )是除了英語、法語和西班牙語之外最多國家使用的官方語言。阿拉伯語源自公元6世纪的古典阿拉伯语。它包括书面语及流通于中东、北非和非洲之角(即索马里半岛)的各种口语。阿拉伯语属于亚非语系。 阿拉伯语的书面语称为“现代标准阿拉伯语”或“书面阿拉伯语”。书面阿拉伯语是目前唯一在官方及正式场合使用的阿拉伯语,用于大多数书面文件和讲座、新闻广播等正式讲话。但这亦因国家而异。1912年,在摩洛哥加入阿拉伯国家联盟之前,曾在正式场合使用过一段时间。 阿拉伯语属于,与亚拉姆语、希伯来语、乌加里特语和腓尼基语相近。阿拉伯语书面语不同于其所有地方的口语,且更为传统和保守。两者是双层语言的关系,用于不同的场合。 一些地方的阿拉伯语无论是书写还是口头形式,都无法互通。而所有地方的阿拉伯语被当作是一个整体。即是说,纯粹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它们是不同的语言;但是从政治及民族的角度来说,他们又是一个整体。如果阿拉伯语被当作一个整体,则世界上估计有4.22亿人以其为母语。如果各地的阿拉伯语当作是不同的语言,则很难估计到底有多少种,因为它们是方言连续体,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其中埃及阿拉伯语的使用人数最多,大约五千四百万人以其为母语——多于其他任何一种闪米特语言。 阿拉伯语是美国使用人数第12多的语言。 现代的书面语(现代标准阿拉伯语)源于古兰经的语言(即古典阿拉伯语),用于学校教学及工作、政府、媒体等场合。两者合起来被称为书面阿拉伯语,是伊斯兰教的。现代标准阿拉伯语的语法与古典阿拉伯语大体相同,词汇也有相同之处。但古典阿拉伯语的一些语法结构在现代标准阿拉伯语中不再使用,在口语中不使用的词汇也不在现代书面语中使用。而且现代书面语从口语中借入了一些词汇和语法现象。新的词汇大多用来表达近现代出现的概念。 阿拉伯语用阿拉伯字母从右往左书写。有时在非正式场合也可用拉丁字母从左往右书写,但没有统一的形式。 阿拉伯语往伊斯兰世界的语言(如波斯语、土耳其语、索马里语、波斯尼亞語、哈萨克语、孟加拉语、乌尔都语、马来语和豪萨语)輸出了大量词汇。中世纪时期,书面阿拉伯语成了欧洲文化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在科学、数学和哲学领域。这导致许多欧洲语言也从阿拉伯语中借入了大量词汇。阿拉伯语在词汇和语法方面对羅曼語族的语言(特别是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加泰羅尼亞語和西西里語)影响很大。 阿拉伯语也从其他语言中借入了大量词汇,如早期从希伯来语、希腊语、波斯语、叙利亚语,中期从土耳其语,当代从欧洲语言(主要是英语和法语)。.

新!!: 撒哈拉沙漠和阿拉伯语 · 查看更多 »

葡萄牙

葡萄牙共和国(República Portuguesa),简稱葡萄牙(Portugal)、葡國。明朝《坤輿萬國全圖》称之爲波爾杜瓦爾(或波爾杜曷爾)、拂朗機(或拂朗幾、佛朗機);亦有蒲都麗家等稱謂,清朝時稱博都雅,或者澳門也有譯作葡萄牙民國。 葡萄牙是欧洲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一个国家,西部和南部瀕臨大西洋,北部和东部則與西班牙相接;首都-里-斯本以西的罗卡角是歐洲大陸的最西端。除了欧洲大陆的本土之外,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和马德拉群岛也是葡萄牙的领土。 現今葡萄牙邊界內的疆土,自古代開始就屢屢易主。葡萄牙曾是羅馬帝國版圖下的一員,期間曾被西哥特人和苏维汇人入侵,多方勢力相互角鬥;八世紀時,摩尔人征服了大部分的伊比利亚半岛,出現了較為一統的政權,也因而開啟了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收復失地運動。長達數世紀的戰爭當中,葡萄牙以今天西班牙的加里西亞地區為基地,於1139年成立葡萄牙王國,由北而南逐步完成征服。 16世纪起,葡萄牙在大航海时代中扮演活躍角色,成為重要的海上強國。全盛時期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共同簽署了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旨在將世界瓜分為兩半。現存歐洲國家當中,葡萄牙是為殖民歷史最悠久的一國,自從1415年攻占北非休达到1999年澳門政權移交(亦有一種算法為到2002年的東帝汶獨立為止),殖民活動長達幾近六百年。昔日龐大的殖民帝國,曾包括世界五十三個國家的部分領土,也使其官方語言葡萄牙語成為兩億四千萬人的共同母語,和世界第六大語言。但十九世紀開始,隨著最大殖民地巴西的獨立,葡萄牙的國勢快速地衰落。1910年10月5日革命推翻了葡萄牙王室,而成立不穩定的民主政權——葡萄牙第一共和国;卻在不久後又被保守派軍官領導的軍事政變推翻,是為新政時期,即葡萄牙第二共和国。直到1974年葡萄牙殖民地戰爭結束,反戰的康乃馨革命爆發,葡萄牙才重新成為自由民主國家。.

新!!: 撒哈拉沙漠和葡萄牙 · 查看更多 »

锡瓦绿洲

锡瓦绿洲(واحة سيوة,;)是埃及西北部沙漠中的绿洲,距离利比亚边界仅约50公里,距离开罗560公里。 锡瓦绿洲是埃及最孤立的定居点,有居民约2.3万,主要是柏柏尔人。当地种植油橄榄、椰枣树以及小麦、豆类等。当地有托勒密王朝和罗马时代的庙宇遗址。.

新!!: 撒哈拉沙漠和锡瓦绿洲 · 查看更多 »

腓尼基

腓尼基(腓尼基语:;Phoenicia;Φοινίκη;فينيقية;埃及语:fnḥw (fenkhu))是古代地中海东岸的一个地区,其范围接近于如今的黎巴嫩和叙利亚。腓尼基人是闪米特人的一支,乃犹太人的近邻。腓尼基人善于航海与经商,在全盛期曾控制了西地中海的贸易。他们的腓尼基字母,與希伯来字母、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同源。.

新!!: 撒哈拉沙漠和腓尼基 · 查看更多 »

色素

色素(Pigment),有時稱颜料,是能使物体染上颜色的物质。.

新!!: 撒哈拉沙漠和色素 · 查看更多 »

苏丹共和国

苏丹共和国(جمهورية السودان;Republic of the Sudan),简称苏丹,南苏丹独立后有时也被称作北苏丹,位于非洲东北部,红海沿岸,撒哈拉沙漠东端。国名源于阿拉伯语「Bilad-al-Sudan」,字面意思为“黑(人)的土地”。面积1,886,068平方公里,爲非洲面積第三大國、世界面積第16大國。首都喀土穆。人口多为阿拉伯穆斯林。曾被失敗國家指數评为「世界上最不安定的国家」,归咎於军政府在达尔富尔战乱问题上的专制统治。同时,南苏丹於2011年1月9日举行公民投票,98.83%的投票支持獨立。2011年7月9日,南蘇丹共和國正式宣佈獨立。.

新!!: 撒哈拉沙漠和苏丹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苏丹草原

苏丹草原,以热带草原为特征的一个非洲自然地带,指非洲中北部西起马里共和国,东至埃塞俄比亚,北为撒哈拉沙漠,南至几内亚湾沿岸和刚果盆地的横贯东、西濒大西洋。大部为海拔500-1000米的高原,夏湿热,冬干热,降水量自北向南递增。植物以1.5米以上的禾本科高草为主,有少量落叶乔木和伞形树木,还有特殊的猴面包树;食草动物丰富,并有猛兽;居民从事农牧业,盛产棉花、花生、玉米等,牲畜多牛羊。 Category:非洲地理.

新!!: 撒哈拉沙漠和苏丹草原 · 查看更多 »

NASA World Wind

NASA World Wind(有直譯為世界风者),是NASA发布的一个开放源代码的地理科普软件,由NASA Research开发,NASA Learning Technologies來發展,它是一个可视化地球仪,将NASA、USGS以及其它WMS服务商提供的图像通过一个三维的地球模型展现,近期还包含了火星和月球的展现。 用户可在所观察的行星上随意地旋转、放大、缩小,同时可以看到地名和行政区划。软件还包含了一个软件包,能够浏览地图及其它由因特网上的OpenGIS Web Mapping Service提供的图像。 World Wind(version 1.2e)现在已经包含了到维基百科的超链接。.

新!!: 撒哈拉沙漠和NASA World Wind · 查看更多 »

柏柏尔人

柏柏尔人(Imaziɣen)是西北非洲的一个说闪含语系柏柏尔语族的民族。实际上柏柏尔人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它是众多在文化、政治和经济生活相似的部落族人的统称。柏柏尔人这个称呼本来不是柏柏尔人自称的称呼,而是来自拉丁语中的barbari(野蛮人)。在北非有约1400至2500万说柏柏尔语的人,他们主要集中在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少数人群最东部的可以到埃及,最南部的可以到布基纳法索。 柏柏尔语是闪含语系中的一支,由许多非常相近的方言组成,其中包括卡拜爾語等语言,共有约1400万至2500万使用者。.

新!!: 撒哈拉沙漠和柏柏尔人 · 查看更多 »

恐龙

恐龙(學名:Dinosauria)或者非鳥型恐龙(学名:Non-avian Dinosauria)、恐龍總目,是出現於中生代多樣化優勢陸棲脊椎動物,曾支配全球陸地生态系统超過1亿6千万年之久。恐龙最早出现在2亿3千万年前的三疊紀,大部份於约6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所发生的白垩纪末滅絕事件中絕滅,僅倖存“鸟型恐龙”即现的鳥类存活下来。 1861年,考古学家發現的身为鸟类的始祖鳥化石、却與身为恐龙的美頜龍化石極度相似,差別只在於始祖鳥化石有著羽毛痕跡,這顯示恐龍與鳥類可能是近親。1970年代以來,許多研究指出现代鸟类極可能是蜥臀目兽脚亚目虚骨龙类近鳥型恐龙的直系後代『鳥類学辞典』 (2004)、805-806頁。1990年代后,大部分科學家視鳥類為恐龙的直系后代,而甚至有少數科學家主張牠們應該分類於同一綱之內。2010年代后,因为孔子鸟等鸟类和恐龙的中间物种相继被发现、填补了原本的化石空白,更加确定了鸟类和恐龙之间的演化关系,导致鸟类从“恐龙的后代”改为“惟一幸存发展至今的恐龙”。 自从19世纪的工业革命早期,第一批恐龙化石被科學方法鑑定後,重建的恐龙骨架因为其体型极其巨大或小巧、构造奇妙,已成為全球各地博物馆的主要展覽品,這古代生物開始為世人所知。在20世紀前半期,随着电影工业在美国兴起,大眾媒體都視恐龍為行動緩慢、慵懶的冷血動物。但是1970年代開始的恐龍文藝復興,提出恐龍也許是群活躍的溫血動物,並可能有社會行為。近期發現的眾多恐龍與鳥類之間關係的證據,支持了恐龍溫血動物的假設。恐龙已是大眾文化的一部分,无论儿童或者成年人均对恐龙有很高的兴致。恐龙往往是热门书籍與电影的题材,如:《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各类媒体也常報導恐龙的科学研究進展與新發現。 許多史前爬行動物常被一般大眾非正式地認定是恐龙,例如:翼龍、魚龍、蛇頸龍、滄龍、盤龍類(異齒龍與基龍)等,但从嚴謹的科学角度来看这些都不是恐龍,反倒是雞、鴨、孔雀才是真正的是恐龍。翼龍和恐龍是這幾個物種裡面關係最近的近親,都屬於鳥頸類;恐龍和翼龍是鱷魚、蛇頸龍的遠親,鱷魚所屬的鱷目、和蛇頸龍所屬的鰭龍超目,和恐龍翼龍所屬的鳥頸類同屬於主龍類;恐龍、翼龍、鱷魚、蛇頸龍所屬的主龍類和滄龍是關係較遠的物種,他們和滄龍所屬的有鱗目同屬蜥類;最後,恐龍、翼龍、鱷魚、蛇頸龍、滄龍他們和魚龍是關係很遠的物種,唯一的聯繫是都屬於蜥形綱的一分子。.

新!!: 撒哈拉沙漠和恐龙 · 查看更多 »

提米蒙

提米蒙(阿拉伯语:)是阿尔及利亚阿德拉尔省的一个镇。 T.

新!!: 撒哈拉沙漠和提米蒙 · 查看更多 »

提贝斯提高原

提贝斯提高原,又称提贝斯提山脉或提贝斯提山地,是撒哈拉沙漠中部、乍得北部由一系列火山组成的熔岩高地,平均海拔超过2000米,其最高峰库西山是一座死火山,海拔3415米。 提贝斯提高原年降水量略多于周边沙漠地区,有温泉和季节性水流。图布族世居于此,早在2500年前便与柏柏尔人开始通商。提贝斯提高原北部奥祖地带是重要的铀矿产区,曾为乍得和利比亚争议地区,高原中尚有钨矿和锡矿。提贝斯提高原中有神秘岩画,约创作于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间,是撒哈拉沙漠岩画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 撒哈拉沙漠和提贝斯提高原 · 查看更多 »

桑海人

桑海人(Songhai)是西非的一個族群,為古代桑海帝国的主要族群,后因为国家瓦解,桑海人开始分散,现在的馬里說桑海語族語言的人還將自己稱爲桑海人,但此外還有的自稱哲爾馬人等。.

新!!: 撒哈拉沙漠和桑海人 · 查看更多 »

欧洲

欧罗巴洲(Ευρώπη),简称欧洲,字源於希臘神话的「欧罗巴」(Ευρώπης),是世界第六大洲,面积,人口742,452,000(2013年),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僅次於亚洲和非洲,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0人,共有50個已獨立的主權國家。 欧洲东以烏拉山脈、烏拉河,东南以裏海、高加索山脉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西北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歐陸最北端是挪威的北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马罗基角,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陆,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與亞洲合稱為亚欧大陆,而與亞洲、非洲合稱為歐亞非大陸。 通常,根据政治、经济、文化或实际考虑,欧洲的边界线并不总是一样的。这就使得人们产生了几个不同“欧洲”的观念。.

新!!: 撒哈拉沙漠和欧洲 · 查看更多 »

毛里塔尼亚

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الجمهورية الإسلامية الموريتانية;République Islamique de Mauritanie),通稱毛里塔尼亞(موريتانيا;Mauritanie),是西非阿拉伯国家之一。与阿尔及利亚、西撒哈拉、马里、塞内加尔接壤。.

新!!: 撒哈拉沙漠和毛里塔尼亚 · 查看更多 »

河马

河馬(學名:Hippopotamus amphibius)是非洲的大型雜食性哺乳類動物,是生物分類法裡河馬科中的兩個延伸物種的其中一個(另一個是倭河馬)。.

新!!: 撒哈拉沙漠和河马 · 查看更多 »

沙丘

沙丘,是指一种在風力作用下沙粒堆积的地貌。其外表呈丘状或垄状堆积,一般高度可达几米甚至几十米,个别有上百米者。沙丘的存在是風力將未固結的物質吹移堆積而造成的。沙丘在荒漠或半荒漠地带分布最广,在海岸、湖滨以至于河岸的沙滩也可以有分布。 沙丘按流动程度分为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形态上有新月形、金字塔形、蜂窝形、格状、抛物线形等各种形状。裸露的沙丘容易流动,可以淹没耕地、房屋、道路等,生长植物的沙丘比较固定。 沙丘的沙由于经过风力的长期选择,粒度均一,含泥量很少,适合作为各种建筑材料和工业原料。 大多数沙丘都不断因为风吹而移动。有些特殊的沙丘,例如敦煌鸣沙山,却固定在月牙泉旁边。.

新!!: 撒哈拉沙漠和沙丘 · 查看更多 »

沙質荒漠

#重定向 沙漠.

新!!: 撒哈拉沙漠和沙質荒漠 · 查看更多 »

沙漠

沙漠,亦作砂漠,全称沙质荒漠(Erg),地球陆地的三分之一是沙漠。因为水很少,一般以为沙漠荒凉无生命,有“荒沙”之称。和别的区域相比,沙漠中生命并不多,但是仔细看看,就会发现沙漠中藏着很多动植物,尤其是晚上才出来的动物。沙漠的地勢凹凹凸凸,氣侯較炎熱,雨量稀少。.

新!!: 撒哈拉沙漠和沙漠 · 查看更多 »

札加瓦人

札加瓦(Zaghawa)是非洲的一個民族,主要生活在查德東部與蘇丹西部。他們屬於半遊牧民族,以馴養牛、駱駝與綿羊為生;此外也種植一些糧食作物。 札加瓦人在13世紀之後改信伊斯蘭教,但仍然保留許多原有的宗教傳統。他的語言是札加瓦語。札加瓦實際上是附近的阿拉伯人所給的稱呼,札加瓦稱呼自己為Beri。 這支民族在查德政府中任居要職,包括現任總統伊德裡斯·代比(Idriss Déby)與多位前首相及其他政府官員。札加瓦人在蘇丹則較為弱勢。.

新!!: 撒哈拉沙漠和札加瓦人 · 查看更多 »

昔兰尼加

昔兰尼加(古希腊语:Κυρηναϊκή),在阿拉伯语中称为拜尔盖(),是利比亚东部的一个地区,得名于古希腊城市昔兰尼,古称“五城地区”(Pentapolis),在罗马帝国统治时期是克里特和昔兰尼加行省的一部分。 从1927年到1963年,昔兰尼加是意属利比亚和后来的利比亚王国一个行政区域的名称,现在已被分为几个省。广义来说,这个名称至今仍在使用,地域涵盖包括库夫拉省的利比亚东部全境,与利比亚的另外两个地区相邻:西北部的的黎波里塔尼亚地区和西南部的费赞地区。 昔兰尼加是2011年利比亚利比亚国民解放军的基地,其政权利比亚全国委员会总部设于班加西。.

新!!: 撒哈拉沙漠和昔兰尼加 · 查看更多 »

摩尔人

摩尔人(Moro,Moors)是指中世纪伊比利亚半岛(今西班牙和葡萄牙)、西西里島、撒丁尼亞、馬爾他、科西嘉島、马格里布和西非的穆斯林居民。历史上,摩尔人主要指在伊比利亚半岛的伊斯兰征服者。直到3世纪,“毛利”这个名字罗马人用来对所有未罗马化的由自己首领统治的北非土著的称呼。摩尔人主要由埃塞俄比亚人、撒哈拉人、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组成,也有伊比利半岛出身的土著穆斯林(穆拉迪人)。 历史学家认为,摩尔人是一个阶级和文化的统称。尽管非洲摩尔人占大多数,摩尔人这一概念其实并没有人类学和民族学上的意义。的著作《自然界不论颜色》中阐述了此一观点。继而《非洲:西方文明之母》的作者证实这个族群是来自埃塞俄比亚然后移居到非洲西北部和东北部。事实上,直到640年阿拉伯人入侵北非之后,摩尔人才和阿拉伯扯上关系,即他们都是穆斯林。今天的摩尔人并不认同自己为白人或黑人。 摩尔人一词在欧洲使用很广泛且略带贬义,一般指穆斯林,特别是西班牙或北非的阿拉伯人或柏柏尔人。在葡萄牙殖民印时代,葡萄牙人在斯里兰卡和印度果阿使用“锡兰摩尔人”和“印度摩尔人”两个词,孟加拉国的穆斯林也被称为“摩尔人”。莎士比亚的《奥赛罗》中的主人公就是“威尼斯的摩尔人”。.

新!!: 撒哈拉沙漠和摩尔人 · 查看更多 »

摩洛哥

摩洛哥王国(阿拉伯語:المملكة المغربية),通稱摩洛哥(阿拉伯語:المغرب ;柏柏爾語:ⵜⴰⴳⵍⴷⵉⵜ ⵏ ⵍⵎⵖⵔⵉⴱ ;Maroc)是非洲西北部的一个君主制国家。其东部与阿尔及利亚接壤,南部其实际控制的西撒哈拉地区与毛里塔尼亚紧邻,西部滨临大西洋,并向北隔直布罗陀海峡和地中海与葡萄牙、西班牙相望。1979年摩洛哥占领西撒哈拉,但其在西撒哈拉的权利要求一直未被国际上任何国家所认可,但阿拉伯国家联盟明确承认西撒哈拉是摩洛哥的领土。摩洛哥認為其接壤的休達及梅利利亞為其宣称領土,但由西班牙實際管轄。除阿拉伯语外,在摩洛哥境内还有许多地方语言,而法语和西班牙语也被同时使用。.

新!!: 撒哈拉沙漠和摩洛哥 · 查看更多 »

撒哈拉人

撒哈拉人(阿拉伯语: الصحراويون Aṣṣaḥraawiyoon、柏柏尔语: Iseḥrawiyen、摩洛哥阿拉伯语: Ṣeḥrawa صحراوة)亦稱沙哈拉威人,是生活在非洲撒哈拉大沙漠西部的人,包括西撒哈拉(大部分属摩洛哥)控制)、毛里塔尼亚大部分地区、摩洛哥南部的其他部分,以及阿尔及利亚最西南部。 由于大多数撒哈拉人生活在非洲大沙漠,撒哈拉文化是一种混合的文化。主要体现出柏柏尔-图阿雷格人的特性(如妇女的特权地位,与邻近的讲柏柏尔语的图瓦雷克人相同),以及贝都因阿拉伯人和非洲黑人的特征。撒哈拉人由许多部落组成,大部分人说哈桑尼亚語(一種西非的阿拉伯语方言),一些人说柏柏尔语,尤其是在摩洛哥南部。.

新!!: 撒哈拉沙漠和撒哈拉人 · 查看更多 »

撒哈拉以南非洲

撒哈拉以南非洲(Sub-Saharan Africa),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又稱亞撒哈拉地區、下撒哈拉、漠南非洲,也有稱黑非洲(Negro Africa)。政治上,包括了所有或部分领土位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国家(苏丹除外,尽管其位于撒哈拉沙漠的东缘)。与这一概念相对应的是北部非洲,其通常被认为是阿拉伯世界的一部分。索马里、吉布提、科摩罗和毛里塔尼亚地理上属于撒哈拉以南非洲,但也是阿拉伯世界的一部分。.

新!!: 撒哈拉沙漠和撒哈拉以南非洲 · 查看更多 »

撒哈拉阿特拉斯山脈

撒哈拉阿特拉斯山脈是阿爾及利亞的山脈,是撒哈拉沙漠的北端,屬於阿特拉斯山脈的一部分,全長約950公里,最高點海拔高度2,236米。 Category:阿爾及利亞山脈.

新!!: 撒哈拉沙漠和撒哈拉阿特拉斯山脈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撒哈拉撒哈拉大沙漠撒赫勒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