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排序複選制

指数 排序複選制

排序複選制(Instant-runoff voting,IRV)、「順位同票制」或「優序投票制」,也稱為「選擇投票制」(Alternative Vote,AV)、「偏好投票制」(Preferential Voting),是一種排序投票制度。.

36 关系: 多數制孔多塞投票法安全席次少數代表制工黨 (愛爾蘭)巴布亞新畿內亞國民議會两轮选举制下議院保守黨 (英國)圣保罗 (明尼苏达州)共和黨 (愛爾蘭)倫敦市長倫敦市長 (大倫敦)策略性投票爱尔兰总统瑪麗·羅賓遜過半數規則聯合政府聯盟 (澳洲)複數選區制自由民主党 (英国)英国雨果奖投票制度排序複選制權變理論比例代表制波特蘭 (緬因州)波達計數法澳大利亚绿党明尼阿波利斯斐濟斯里兰卡总统旧金山愛爾蘭共和國2010年英國大選

多數制

多數制(Plurality voting system),常應用於行政首長的選舉之中。相對於比例代表制,亦是三權分立體制中議會選舉中分配議席的方法之一,因此又稱為多數代表制(Majoritarian Representation)。.

新!!: 排序複選制和多數制 · 查看更多 »

孔多塞投票法

孔多塞制(Condorcet voting),或稱雙序制,是由法國數學家與政治家孔多塞以孔多塞準則衍生的投票制度。投票者將候選人或候選的項目隨自己的喜好而排名,例如第一意願寫「1」,第二意願寫「2」,如此類推。這種方法將每個選項與所有其他的選項成對比較,一次一個,而擊敗所有其他選項的選項便是贏家。只要一個選項在大多數選票上的位置高於另一個選項,那麼它便擊敗了那個選項。 這些方法通常被稱為孔多塞制,因為孔多塞準則確保了它們在大多數選舉中都能獲得一樣的結果,也就是存在著一個孔多塞贏家。不同孔多塞制之間的差別在於出現沒有選項被擊敗時的情況,意味著產生了一個選項之間不斷擊敗對方的循環,這被稱為孔多塞悖論。為了解決孔多塞悖論的循環,當沒有孔多塞贏家出現而選擇特定孔多塞版本來決定贏家的狀況被稱為孔多塞完結法。 另一個簡單的孔多塞制是最大最小(Minimax)制:如果沒有選項沒被擊敗,那麼被最少的選票擊敗的選項獲勝。近年來還有由馬庫斯·舒爾茨(Markus Schulze)設計的舒爾茨制,以及尼科勞斯·泰德曼(Nicolaus Tideman)設計的排列成雙制(Ranked Pairs),兩種方法都以達成眾多投票制度評價標準為目標。.

新!!: 排序複選制和孔多塞投票法 · 查看更多 »

安全席次

#重定向 穩得議席.

新!!: 排序複選制和安全席次 · 查看更多 »

少數代表制

少數代表制(Minority Representation),顧名思義即有利於少數黨在複數選區選出議席,以補救多數黨獨大或壟斷情形,非比例代表制的選舉制度。因選民配票行為可能產生偏向比例性的結果,又稱「半比例代表制」(Semi-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

新!!: 排序複選制和少數代表制 · 查看更多 »

工黨 (愛爾蘭)

#重定向 工党 (爱尔兰).

新!!: 排序複選制和工黨 (愛爾蘭) · 查看更多 »

巴布亞新畿內亞國民議會

#重定向 巴布亚新几内亚国民议会.

新!!: 排序複選制和巴布亞新畿內亞國民議會 · 查看更多 »

两轮选举制

两轮选举制(Two-round system)又稱「兩輪投票制」、「兩輪決選制」(Run-off election),指选举無法一次選出結果時,采用两轮投票的选举制度。.

新!!: 排序複選制和两轮选举制 · 查看更多 »

下議院

下议院或众议院,是两院制国家或自治地區议会的議院之一,在民主國家众议院的议员人数大多按各地人口多少的比例分配的。众议院在各國稱謂各有不同:例如英國、加拿大所稱“平民院”(House of Commons),美國、澳大利亞、马来西亚所稱“代表院”(House of Representatives),荷蘭所稱“第二院”(Tweede Kamer),法国所称“国民大会”(Assemblée nationale),許多前殖民地的“立法院”(Legislative Assembly)等。由於众议院席位一般是按照人口比例分配的,因此在一些國家稱之爲“人民院”(The People's House),印度--議院的正式名稱直接就是“人民院”。.

新!!: 排序複選制和下議院 · 查看更多 »

保守黨 (英國)

保守黨(Conservative Party),正式名称是保守與統一黨(Conservative and Unionist Party),俗稱托利黨(Tory Party),是英國中間偏右政黨,是英國歷史最悠久的政黨。按下議院所佔議席數計算,保守黨現時乃英國下院第一大黨。 保守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有組織政治團體,其演化可上溯至18世紀早期英国议会的托利黨派系,以至於活躍於16世紀至17世紀時期,一種在議會內支持政府,稱之為「保王黨」的不正式派別。以選舉的勝出次數計算,保守黨是近代英國歷史上最成功的政黨。 由於保守黨乃發展自活躍於18及19世紀的托利黨,所以它的黨員常常會被稱作“托利黨人”(Tories),而保守黨亦時常被乾脆稱作“托利黨”。整個20世紀,保守黨在其中三分之二的時間皆參與政府,當中有57年是執政黨。保守黨於1997年大選敗於托尼·布莱尔領導的工黨以後,一直處於在野黨的狀態。直到2010年英國大选后與自民黨組成聯合政府,党魁戴维·卡梅伦擔任首相。至2015年英國大選,保守黨取得330席,超過半數,而再度單獨執政。然而,在2017年英國大選中雖保持第一大黨地位,但贏得議席不過半,組成少數政府。.

新!!: 排序複選制和保守黨 (英國) · 查看更多 »

圣保罗 (明尼苏达州)

圣保罗 (Saint Paul, Minnesota)是美國明尼蘇達州州府、第二大城市,是明尼苏达州面积最小、人口最密集的拉姆西縣首府。根據美國2000年人口普查,人口為287,151 人,2005年人口下降至275,150 人。面積145.5 平方公里。西、南隔密西西比河與明尼阿波利斯相望,組成著名的雙城 (Twin Cities),是美国第16大都会区明尼阿波利斯-圣保罗都会区的核心,拥有约352万居民。.

新!!: 排序複選制和圣保罗 (明尼苏达州) · 查看更多 »

共和黨 (愛爾蘭)

共和黨(Fianna Fáil – The Republican Party,Fianna Fáil是爱尔兰语,意为“命运的士兵”)是成立于1926年的爱尔兰政党,其成立建基于反對英愛條約,支持爱尔兰統一,但反對採取武力手段。 共和黨是一個中間偏右政黨,與另外兩大政黨愛爾蘭統一黨及愛爾蘭工黨並列共和國三大政黨。至今一直影響愛爾蘭政治。.

新!!: 排序複選制和共和黨 (愛爾蘭) · 查看更多 »

倫敦市長

倫敦市長可以指:.

新!!: 排序複選制和倫敦市長 · 查看更多 »

倫敦市長 (大倫敦)

倫敦市長(英文:Mayor of London)是英國倫敦的一個官職,由大倫敦(Greater London)的居民直接選舉產生。倫敦市長的職位有時候會和倫敦市的伦敦市市长──一個古老而當今实际职权相对狭小的職位──混淆。 倫敦市長是整個大倫敦地區的首長,管轄區域的人口超過750萬,負責大倫敦地區各區市之間的統籌性行政。相比之下,倫敦市只是大倫敦市中心的一部分,人口少於1萬人,實際職責類似其他區市級地方政府,仅在名义上维持独立于大伦敦的郡级行政区地位。.

新!!: 排序複選制和倫敦市長 (大倫敦) · 查看更多 »

策略性投票

略性投票(Strategic voting;Tactical voting),是指在選舉中,一方人士為了阻止另一方且極不受一方歡迎的熱門候選人勝出,而投給另一名不一定立場相近,但最大機會勝出的候選人。 行使策略性投票的選民,往往並非對所投的對象支持,只是以配票策略,反對自己不喜歡的候選人。 策略性投票的壞處是,當該候選人勝出,就會令到該候選人得到授權,而造成投票者在道德上,不能反對該候選人。.

新!!: 排序複選制和策略性投票 · 查看更多 »

爱尔兰总统

愛爾蘭總統(愛爾蘭語:Uachtarán na hÉireann)是愛爾蘭共和國的國家元首。.

新!!: 排序複選制和爱尔兰总统 · 查看更多 »

瑪麗·羅賓遜

麗·羅賓遜(Máire Mhic Róibín,Mary Robinson,),愛爾蘭共和國第7任總統及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1997年-2002年)。 |width.

新!!: 排序複選制和瑪麗·羅賓遜 · 查看更多 »

過半數規則

#重定向 多數決原則.

新!!: 排序複選制和過半數規則 · 查看更多 »

聯合政府

联合政府(Coalition Government),又稱為多黨政府(Multiparty Government)或聯合內閣(Coalition cabinet),主要指議會制國家存在多黨時,由二個以上政黨所聯合組成的政府。如果聯合政府是由國內兩個最大但政治光譜相反的政黨所組成,又稱為大聯合政府。.

新!!: 排序複選制和聯合政府 · 查看更多 »

聯盟 (澳洲)

澳大利亞政治上的聯盟(The Coalition)專指由澳大利亞自由黨(及其前身政黨)和澳大利亞國家黨及其它關聯地方性政黨組成的右翼保守派聯盟,又称自由黨-國家黨聯盟(The Liberal-National Coalition)。 雖然參加聯盟的各黨有各自獨立的黨組織,但由於在選舉和議會投票中構成長期穩定的聯盟組織,一般在選舉、表決等方面整個聯盟被當作一個政黨(因此中文也譯作“聯盟黨”)。聯盟贏得聯邦選舉的時候共同執政,在野時則同為反對黨。一般在論述澳洲政治勢力時,聯盟與澳大利亞工黨被認爲是澳大利亞的兩大政黨。聯盟内的國家黨雖然長期議席數位列第三,但也不被認爲是第三大黨,而是保守派聯盟的一部分。 在2013年9月7日举行的2013年澳洲联邦大选中联盟胜出,重夺在2007年澳洲联邦大選中失去的联邦执政权。在州级政府层面,联盟政党目前是新南威尔士州、西澳州和塔斯马尼亚州的执政党,在其他州和领地是反对党。.

新!!: 排序複選制和聯盟 (澳洲) · 查看更多 »

複數選區制

複數選區制(Multi-Member District,MMD),又稱「大選區制」(Large-Size District),指在一個選區中選出2名(含)以上複數議席的選舉制度。.

新!!: 排序複選制和複數選區制 · 查看更多 »

自由民主党 (英国)

自由民主黨(Liberal Democrats),简称自民党(LibDems),是英國的一个社會自由主義政黨。 自由民主黨自成立以來是英國國會中第三大黨,紧隨工黨和保守黨之後。2010年英國大選後,與保守黨組成聯合政府。 在2015年英國大選後,由於受到蘇格蘭民族黨在2014年蘇格蘭獨立公投的排擠效應,損失大部分席次而僅剩8席,退至英國第四大黨,與北愛爾蘭民主統一黨並列,第3大黨位置由蘇格蘭民族黨取代,結束自1922年國會第三大黨的地位,黨魁尼克·克萊格辭職以示負責。.

新!!: 排序複選制和自由民主党 (英国)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排序複選制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雨果奖

果獎(Hugo Award)是一個頒予每年最佳科幻和奇幻作品的獎項。該獎因《》創辦人雨果·根斯巴克而得名,且在1992年前官方名為「科幻成就獎」。它是的重點活動,由世界科幻小說協會舉辦。該獎首次是於1953年頒發,並在1955年起每年頒發。在獎項成立至今,該獎項的類別亦有增減,現時雨果獎分為十幾個類別,包括各類型的書面和戲劇作品。 作為世上其中一個最有榮譽的科幻作品獎,雨果獎被稱為「在科幻及奇幻創作中其中一個最高的榮譽」。勝出作品通常會被出版成編集,而雨果獎的標誌亦會印在在得獎作品書面上以作宣傳。 關於歷屆被提名和勝出作品,詳見本條目以下的獎項類別列表。.

新!!: 排序複選制和雨果奖 · 查看更多 »

投票制度

投票制度,指根據投票人的選擇以選出結果的方法。從最基本看,所謂選舉制度,就是把選舉中選民所投之選票轉換成政黨和候選人贏得之議席。最常見的投票莫過於選出公職的選舉。其中之關鍵變量包括:選舉公式(使用何種計算公式分配議席)、選舉結構(選民是投票給候選人還是政黨,是做出一個選擇還是表達一系列偏好)以及選區規模(每個選區產生多少名代表進入立法機關)。投票其他用途包括授獎、選出行動計畫、或由電腦程式決定複雜問題的解決方案。與投票相對的是共识决策法。與選舉相關之行政事務(比如票站分佈、候選人提名、選民登記、選舉組織者等等)都非常重要,如不對它們保持相當關注,任何選舉制度之優點都會被削弱。 投票制度規定了選民表達意見的方式和把這些民意轉化成結果的方法。選舉制度設計還會影響選舉法之其他領域:選擇何種選舉制度對選區劃分、選民登記、選票設計、計票方式以及選舉過程中之許多問題都會產生影響。研究投票制度的學問被稱為「投票理論」,始於18世紀,對各種投票制度提出嚴謹定義和改良建議,屬於政治學、經濟學、和數學的子學科。政治制度會塑造民主實踐之遊戲規則,而選舉制度被認為是所有政治制度中最早發揮作用之制度,無論好壞。 大部分投票制度以少數服從多數的理念為基礎,通常是某一方案若獲逾半數選民支持則會通過。在把選票轉化為立法機關議席之過程中,選擇何種選舉制度可以有效決定誰能當選以及哪個政黨能獲得權力。然而,當可供選擇的方案多於兩個,按照一般的投票制度可能沒有一個選項獲過半數支持;這時候,採用不同的投票制度便會產生不同的結果,足見投票制度對選舉結果的影響。國家政治架構之許多方面都在憲法中加以規定,因此很難進行修改,但要改變選舉制度,往往只需要進行新之一般立法就可以。 選舉制度是一國之政府架構和權力規則此有機整體之組成部分。.

新!!: 排序複選制和投票制度 · 查看更多 »

排序複選制

排序複選制(Instant-runoff voting,IRV)、「順位同票制」或「優序投票制」,也稱為「選擇投票制」(Alternative Vote,AV)、「偏好投票制」(Preferential Voting),是一種排序投票制度。.

新!!: 排序複選制和排序複選制 · 查看更多 »

權變理論

權變理論 (Contingency Perspextive,又稱情境取向 Situational Approach) 是指每一個組織具有不同的形態,面對不同的情境,需要不同的管理方式。 在社會心理學上,有效的領導理論相當多,而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菲德勒 (Fiedler) 所提出的領導權變理論 (contigency theory of leadership) ,是最具代表性的理論。 該理論主張領導績效與人際關係、工作結構、職務權力等三個因素有密切關係。 人際關係是指領導者與團體成員之關係,人際關係可以分為好與壞;工作結構是指工作的組織架構,可分為有與無;職務權力是指領導者對部屬獎懲、考核、任免的權力,這種權力可分為強或弱;這樣組合起來就有八種類型。領導績效不是看領導者有多少才幹或魅力,而是隨著這八種類型而有所不同。 權變理論(Contingent Theory) 簡單的說指的是,任何策略制度的擬定,在不同環境下,都應有不同的作法,亦即策略與其所處的環境必須要能配合 (Fit)才能產生效果,再好的策略放在不適合的環境下都無法產生績效。 而在IT的投資策略方面,此論點稱之為校準策略 (Alignment Approach) ,指的是 IT 的投資必需要能配合、支援組織最重要的策略目標,才能提升組織的績效與競爭優勢。林東清,管理資訊系統, 林東清.

新!!: 排序複選制和權變理論 · 查看更多 »

比例代表制

比例代表制(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PR),是議會選舉中分配議席的主要兩種方法之一,另一則是多數制。.

新!!: 排序複選制和比例代表制 · 查看更多 »

波特蘭 (緬因州)

波特蘭(Portland)位於緬因灣岸,是美國緬因州最大的城市、坎伯蘭縣縣治。根據美國2000年人口普查,人口為64,249人。這個數字於2010年上升至66,214人。 1632年開埠,1786年改用現名。歷史上曾經歷四次大火,故其格言為「我將再起」(Resurgam)。奧勒岡州的波特蘭即取名自此城。.

新!!: 排序複選制和波特蘭 (緬因州) · 查看更多 »

波達計數法

波達計數法(Borda Count)是一種投票制度。投票人按喜好排列候選者。如果候選者在選票的排第一位,它就得某個分數;排第二位得一個較小的分數……如此類推。分數累計下來最高分的候選者便取勝。 歷史上有許多人曾提出使用波達計數法。它曾是羅馬議會採用的投票制度之一。13世紀的雷蒙·盧爾和15世紀的庫薩的尼可拉都曾提出這個制度。1770年,讓-查理斯·波達(Jean-Charles de Borda)提出用此法來選舉法國科學院(Académie des sciences),後來便以其名字來命名此計數法。.

新!!: 排序複選制和波達計數法 · 查看更多 »

澳大利亚绿党

澳大利亚绿党(Australian Greens),是澳大利亚的左翼环保主义政党。.

新!!: 排序複選制和澳大利亚绿党 · 查看更多 »

明尼阿波利斯

明尼阿波利斯(英语:Minneapolis),又譯--、--、--、明尼波里斯。是美国明尼苏达州最大的城市,该州东南部亨内平县的县治。该市位于密西西比河的两岸,明尼苏达河与密西西比河汇流点以北,紧邻明尼苏达州首府圣保罗,两市合称“双子城”,一同构成明尼阿波利斯—聖保羅都會區的核心。该都會區拥有約380萬居民,位列美国第14大都市区。在2014年,明尼阿波利斯城市人口估计为407,207人,是美国第46大城市和明尼苏达州最大的城市。 明尼阿波利斯是一个水资源丰富的城市,拥有20处湖泊和湿地、密西西比河河滨,以及众多的溪流与瀑布。 明尼阿波利斯在历史上曾是世界的面粉工业之都和重要的伐木业中心,如今,该市仍然是芝加哥与西雅图之间广阔区域最重要的商业中心。明尼阿波利斯也拥有众多吸引着创作者与观众的文化机构,涉及戏剧、视觉艺术、文学和音乐各个领域,其中著名的格斯里剧院(Guthrie Theater)是纽约百老汇以外的地方剧院的先驱。该市还拥有多样化的人口,长期以来形成了通过公共社会改良规划或私人的善举来支持慈善事业的传统。明尼阿波利斯也是公共园林系统的典范,每个家庭到公园的距离都在800 米之内。 该市名称「Minneapolis」的命名者是该市第一位学校教师(schoolteacher),他将达科他语中表示水的词「mni」和希腊语表示城市的词「polis」组合成该市的名称。明尼阿波利斯的绰号是“湖城”和“面粉城”。.

新!!: 排序複選制和明尼阿波利斯 · 查看更多 »

斐濟

斐濟共和國(Republic of Fiji,Matanitu Tugalala o Viti,斐濟印地語:रिपब्लिक ऑफ फीजी)為位於南太平洋,瓦努阿圖以東、東加以西、吐瓦魯以南的群島國家,由330個島嶼組成(一半為無人島,而維提島和瓦努阿島兩個主要島嶼的人口佔全國的87%)。國家名稱是源自東加語中的「島嶼」,並且轉為斐濟文中的“Viti”。.

新!!: 排序複選制和斐濟 · 查看更多 »

斯里兰卡总统

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总统,是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1978年开始设置总统一职。 总统一职在斯里兰卡政治活动中是一个占主导地位的职务,马欣达·拉贾帕克萨2005年以總理身份繼任總統後,總統的權力擴大,議會的權力轉至總統。.

新!!: 排序複選制和斯里兰卡总统 · 查看更多 »

旧金山

舊金山(San Francisco),正式名稱為舊金山市郡(City and County of San Francisco),是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亚州北部的都市,為加州唯一的行政區,中文--,亦別名「金門城市」、「灣邊之城」、「霧城」等。位於舊金山半島的北端,東臨舊金山灣、西臨太平洋,人口約86萬,為加州第四大城;其與灣邊各都市組成的舊金山灣區,人口總數達768萬,是僅次於大洛杉磯地區的美國西岸第二大都會區。 舊金山是北加州與舊金山灣區的核心都市,當地住有很多艺术家、作家和演员,在20世紀及21世紀初一直是美國嬉皮士文化和近代自由主義、進步主義的中心之一。舊金山也是聯合國的誕生地。舊金山是受歡迎的旅遊目的地,以其涼爽的夏季、多霧、綿延的丘陵地形、,以及金門大橋、纜車、惡魔島監獄及唐人街等景點聞名。此外,舊金山也是五大主要銀行及許多大型公司、机构的總部所在,其中又以互聯網產業為最,包括盖璞、太平洋瓦電公司、Yelp、Dropbox、Pinterest、Twitter、优步、爱彼迎、Mozilla、維基媒體基金會、克雷格列表、Salesforce.com等。.

新!!: 排序複選制和旧金山 · 查看更多 »

愛爾蘭共和國

#重定向 爱尔兰.

新!!: 排序複選制和愛爾蘭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2010年英國大選

2010年英國大選(United Kingdom general election, 2010)於2010年5月6日舉行,全英國各選區為新一屆下議院選出全院議員。首相白高敦於4月12日向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提出解散國會。 根據選區邊界委員會對英格蘭、威爾斯及北愛爾蘭選區的檢討,新一屆下議院議席總數由646席增加至650席,但這個檢討不包括蘇格蘭選區,至於蘇格蘭對上一次的選區邊界檢討,則已在2005年大選前夕進行。 在今次大選,執政工黨尋求第四度勝出大選,延續工黨自1997年以來的執政,並趁機會重拾近年不斷下滑的民望。在野保守黨方面則希望籍今次大選,重奪自1990年代失去的政壇領導地位,尋求擊倒工黨上台掌政。至於下議院第三大黨自由民主黨雖然亦以上台掌政為最終目標,但受實力所限,只能設法從兩大黨的競爭中得益,一旦大選只能組成一個沒有多數黨的國會,該黨將可進一步強化其制衡角色。 除三大政黨以外,受到2007年蘇格蘭議會選舉勝出所鼓舞,主張蘇格蘭脫離英國獨立的蘇格蘭民族黨亦希望在大選取得20席,以反映他們的政治訴求。同樣地,主張威爾斯脫離英國獨立的威爾斯黨也有意在威爾斯各選區有更好的表現,蘇格蘭和威爾斯的議席由工黨佔優。另外,不少在地方選舉和2009年歐洲議會選舉取得零星議席的政黨,包括英國獨立黨、綠黨等,都表態希望在大選分一杯羹。 這次也是白高敦在2007年接替宣佈辭職的貝理雅出任英國首相以來,首次舉行的大選,亦是保守黨黨魁大衛·卡梅倫與自民黨黨魁尼克·克萊格上任以來首個大選。 選舉結果,出現自1974年2月以來首個懸峙國會,最後保守黨與自民黨達成協議,組建65年首個和平時期的聯合政府。保守黨黨魁大衛·卡梅倫出任首相,自民黨黨魁尼克·克萊格出任副首相。卡梅倫成为自利物浦伯爵以来最年輕的英国首相。.

新!!: 排序複選制和2010年英國大選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按選擇次序淘汰制按選擇次序淘汰投票制複選式排序投票順位投票制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