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扬·约内尔·布勒蒂亚努

指数 扬·约内尔·布勒蒂亚努

扬·布勒蒂亚努(Ion I. C. Brătianu) (又称为约内尔·布勒蒂亚努(Ionel Brătianu)) 罗马尼亚政治家,6度出任罗马尼亚首相,大罗马尼亚理想的主要代言人。著名政治家扬·康斯坦丁·布勒蒂亚努之子,自由党领袖。在布加勒斯特圣萨瓦国立学院完成了他的中等教育(1882),在罗马尼亚军队炮兵任6个月的少尉军官。1883年留学巴黎,在巴黎综合理工学院(1884 - 1889)就读。1889年返回家园,被分配到了军队,晋升为中尉。后加入了罗马尼亚铁路局作为一名工程师。1907年任内务大臣,两年后出任首相。1910年和1914年又两度任首相。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他希望避免与德国发生冲突,后主张罗马尼亚参加协约国一方(1916年8月)。1918年2月辞职,同年12月又出任首相,战后在巴黎和会中,他坚持大罗马尼亚的理想。1919年9月再次辞职,而不接受同南斯拉夫妥协。1922年又出任首相,任内通过1923年新宪法,实行全国土地改革。1927年6月21日最后一次组阁担任首相,11月24日因喉炎并发症死在布加勒斯特,由他的弟弟温蒂勒·布勒蒂亚努接任首相。.

目录

  1. 14 关系: 卡罗尔一世工程师巴黎和会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布加勒斯特德国国家自由党 (罗马尼亚)第一次世界大战罗马尼亚总理羅馬尼亞迪米特里·斯图尔扎温蒂勒·布勒蒂亚努斐迪南一世 (羅馬尼亞)扬·康斯坦丁·布勒蒂亚努

  2. 总理子女
  3. 罗马尼亚众议员
  4. 罗马尼亚内政部部长
  5. 罗马尼亚国防部长
  6. 罗马尼亚外交部长
  7. 罗马尼亚工程师
  8. 罗马尼亚总理
  9. 罗马尼亚第一次世界大战人物
  10. 羅馬尼亞外交官

卡罗尔一世

卡罗尔一世(Carol I), 全名卡尔·埃特尔·弗里德里希·泽菲林努斯·路德维希·冯·霍亨索伦-西格马林根(Karl Eitel Friedrich Zephyrinus Ludwig von Hohenzollern-Sigmaringen (1839年4月20日 - 1914年10月10日),霍亨索伦-西格马林根亲王卡尔·安东的次子。在推翻亚历山德鲁·约安·库查后,1866年4月被推选为罗马尼亚Domnitor(亲王), 并于1881年3月26日宣布成为罗马尼亚国王。他是罗马尼亚霍亨索伦-西格马林根王朝的第一位国王 。 卡罗尔出生在今天德国南部的西格马林根,在中学以后,毕业于明斯特军事学校。1857年在柏林火炮学校学习,在那里他升为陆军中尉,参加腓特烈西亚城堡(丹麦日德兰半岛东南的海港城市)围困。 1866年, Phillipe Flandra拒绝了罗马尼亚王位,I.C.

查看 扬·约内尔·布勒蒂亚努和卡罗尔一世

工程师

工程师(Engineer)是指那些在工程专业领域的人,他们使用科学知识来驾驭技术以解决实际问题,并以此为职业。.

查看 扬·约内尔·布勒蒂亚努和工程师

巴黎和会

巴黎和会可能指:.

查看 扬·约内尔·布勒蒂亚努和巴黎和会

巴黎综合理工学院

综合理工学院(École Polytechnique,别称“X”),1794年法国创立工程师大学校,创立时校名为“中央公共工程学院”。它是一所公立的教学、科研机构,隶属于法国国防部,是法国最顶尖且最富盛名的工程师大学,在法国各类院校中常年排名第一,被誉为法国精英教育模式的巅峰。 在法国,“'综合理工学院”是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名字。巴黎综合理工大学备受拿破仑的推崇和呵护,学校的校旗和校训则为拿破仑所赠。为了彰显该校地位,法国法律甚至规定每年7月14日的法国国庆游行,巴黎综合理工大学学生必须走在所有队伍的最前面并为共和国总统护卫。 两百多年来,综合理工学院的毕业生中著名人物无数,可以说巴黎综合理工大学校史与法国大革命以来的法国历史交织并行。 法语中专门有「綜合理工人(polytechnicien)」一词,特指巴黎综合理工大学毕业生。能进入巴黎综合理工大学是每一个法国青年的梦想。 2007年起,综合理工学院成为了法国高等教育和科研的核心之一——巴黎高科集团的一个创立成员。 综合理工学院每届仅招收500名工程师学生。这些学生一部分是通过入学竞考的预科班学生,另一部分是从普通大学平行进入的大学生。综合理工学院的入学竞考同高等师范学校的一样,是历史最久、难度最大的竞考。 1937年以来,学校向经过三年学习合格的学生颁发名为“综合理工大学毕业的工程师”的文凭。学校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从2004年起,综合理工大学的学制为四年。学习四年后毕业的学生将获得第二个文凭,名为“综合理工大学毕业文凭”。除了培养“综合理工人”。 “综合理工人”以培养领导人才著名,毕业生大多进入法国或者国际上的私有企业,还有20%的毕业排名优秀的学生选择进入国家高级机关职团 ,第36頁。在其校友中有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一名菲亚特奖得主,三位法国总统,以及近半数以上的法国企业的首席执行官CEO。 综合理工大学在法国高等教育界享有很高的威望,她的名字通常意味着严格的选拔和杰出的学术。 她在法国工程师大学校的排名中经常位居榜首:在《快车》周刊、《大学生》月刊、《新经济学人》週刊和《挑战》週刊的排名中位居第一; 法國工程師學院排行榜。麻省理工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认为它是法国最负盛名的工程师大学校。在各式世界大学排行中,《泰晤士报》將巴黎综合理工排在第34位;在上海交大的排名中位居第201位;而巴黎矿业学校的「國際高等教育機構專業排名」則將之排在第14位。在2017年“QS Graduate Employability Rankings 2017:Top 10”世界排名第6,欧洲国家仅次于英国剑桥(排名第5)。.

查看 扬·约内尔·布勒蒂亚努和巴黎综合理工学院

布加勒斯特

布加勒斯特(罗马尼亚语:București),罗马尼亚首都,位于罗马尼亚东南部,瓦拉几亚平原中部,多瑙河支流登博维察河畔。有「小巴黎」之稱。面积约228平方公里,人口近200万。它是罗马尼亚最大的城市,也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若以以人口計算,布加勒斯特是歐盟第六大都市。 据历史记载,该市已有500多年的历史。1459年,布加勒斯特成为罗馬尼亞要塞,1574年发展成为城市,1659年起成为瓦拉几亚公国首都。1862年成为统一的罗马尼亚国家首都。1877年5月9日罗馬尼亞在此宣布独立。1947年为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首都。1977年发生地震。1989年爆发革命,成为新罗马尼亚的首都。此后,经济不断发展,成为羅馬尼亞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该市行政划分为六个区,设市长一名,各区区长一名,均由市民选举产生。布加勒斯特有兩支著名的足球強隊——布加勒斯特迪納摩和布加勒斯特星隊。位於布加勒斯特的羅馬尼亞人民宮號稱是世界第二大建築物。.

查看 扬·约内尔·布勒蒂亚努和布加勒斯特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查看 扬·约内尔·布勒蒂亚努和德国

国家自由党 (罗马尼亚)

国家自由党是罗马尼亚的一个自由主义政党,是目前议会第一大党,与社会民主党为该国两大党派。.

查看 扬·约内尔·布勒蒂亚努和国家自由党 (罗马尼亚)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查看 扬·约内尔·布勒蒂亚努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罗马尼亚总理

下面为罗马尼亚从君主制建国到现代罗马尼亚的政府首脑列表。.

查看 扬·约内尔·布勒蒂亚努和罗马尼亚总理

羅馬尼亞

罗马尼亞(România),位於東歐洲。羅馬尼亞國境西方分別為匈牙利與塞爾維亞接壤,保加利亞在南,北邊與东北則是乌克兰與摩尔多瓦共和國。羅馬尼亞有一小段位於黑海邊的海岸線,多瑙河幾乎佔了南邊與保加利亞之間的國界大半,並且從該國东邊海岸流入黑海的西岸。 羅馬尼亞的首都為布加勒斯特,位於該國南部多瑙河支流登博维察河所流經的平原地帶上,是羅馬尼亞第一大城與工商業城市。值得提到的是,羅馬尼亞的女子組體操曾经相當強,與美國、俄羅斯、中國並駕齊驅,到目前為止獲得過70個世界冠軍。.

查看 扬·约内尔·布勒蒂亚努和羅馬尼亞

迪米特里·斯图尔扎

迪米特里·亚历山德鲁·斯图尔扎(Dimitrie Alexandru Sturdza) (全名:迪米特里·亚历山德鲁·斯图尔扎-米克劳萨努(Dimitrie A. Sturdza-Miclăuşanu)) 19世纪后期罗马尼亚政治人物,1882年-1884年任罗马尼亚科学院院长。4次出任罗马尼亚首相。.

查看 扬·约内尔·布勒蒂亚努和迪米特里·斯图尔扎

温蒂勒·布勒蒂亚努

温蒂勒·布勒蒂亚努(Vintilă Brătianu) 罗马尼亚政治家,1927年11月24日-1928年11月2日担任罗马尼亚首相。 温蒂勒出生与阿尔杰什县斯特凡内什蒂(Ştefăneşti),曾在法国学习,回国后进入罗马尼亚政坛。他是扬·康斯坦丁·布勒蒂亚努之子,和他的兄弟扬和迪努都是罗马尼亚国民自由党的领导人,曾任他的哥哥扬·布勒蒂亚努自由党内阁的经济事务顾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担任过弹药部长。战后从1922年开始他在内阁担任了六年财政部长。 1927年他的哥哥扬·布勒蒂亚努在首相任上因病去世,温蒂勒接任首相,1928年被迫辞职,全国农民党(PNŢ)政府的尤柳·马纽上台。.

查看 扬·约内尔·布勒蒂亚努和温蒂勒·布勒蒂亚努

斐迪南一世 (羅馬尼亞)

斐迪南一世(Ferdinand I,)是霍亨索伦亲王利奥波德和葡萄牙公主安东妮亚的长子。於1914年10月14日到1927年7月20日期間在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羅馬尼亞王國加入了协约国一方,同德意志帝國作戰。但斐迪南本人卻是德國貴族霍亨索倫家族的成員。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羅馬尼亞獲得了大片的土地。斐迪南於1927年7月20日逝世,他的繼任者是米哈伊一世。.

查看 扬·约内尔·布勒蒂亚努和斐迪南一世 (羅馬尼亞)

扬·康斯坦丁·布勒蒂亚努

扬·康斯坦丁·布勒蒂亚努(Ion C. Brătianu) 罗马尼亚政治家,长期担任首相,是现代罗马尼亚的主要缔造者之一。.

查看 扬·约内尔·布勒蒂亚努和扬·康斯坦丁·布勒蒂亚努

另见

总理子女

罗马尼亚众议员

罗马尼亚内政部部长

罗马尼亚国防部长

罗马尼亚外交部长

罗马尼亚工程师

罗马尼亚总理

罗马尼亚第一次世界大战人物

羅馬尼亞外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