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扬·卡罗尔·霍德凯维奇

指数 扬·卡罗尔·霍德凯维奇

扬·卡罗尔·霍德凯维奇(;Jan Karol Chodkiewicz,Ян Караль Хадкевіч, Jan Karal Chadkievič,Jonas Karolis Chodkevičius)是波兰立陶宛联邦军队的著名指挥官,自1601年任立陶宛陆军盖特曼,1605年起任立陶宛大盖特曼,是这一时期联邦最杰出的什拉赫塔贵族之一。他的纹章是霍德凯维奇纹章。 他通常作为联邦军队的最高指挥官,曾在1599年至1600年间的瓦拉几亚战役、1600年至1611年间的波瑞战争、1605年至1618年的波俄战争、1620年至1621年间的波土战争中起到重要作用。他最著名的战役是1605年的基尔霍姆战役,其间他击败了兵力三倍于本方的瑞典军队。1621年霍齐姆战役期间,他在前线——被围的霍腾要塞中逝世,几天后奥斯曼帝国放弃围城,同意谈判。.

目录

  1. 41 关系: 埃迪爾內卡缅涅茨-波多利斯基塔尔图奥斯曼帝国奥斯曼二世帕多瓦什拉赫塔土耳其人利沃尼亚公国哥薩克立陶宛大公国第聂伯河维尔纽斯维尔纽斯大学瑟姆瓦迪斯瓦夫四世盖特曼莫斯科莫扎伊斯克鞑靼人道加瓦河萨莫吉希亚公国齐格蒙特三世阿拔斯一世 (波斯)赫梅尔尼茨基起义里加艾哈迈德一世耶稣会楚措拉战役沙皇俄国 (王国时期)波兰立陶宛联邦波蘭-莫斯科戰爭(1605年–1618年)派尔努派德斯坦尼斯瓦夫·科涅茨波尔斯基斯坦尼斯瓦夫·若乌凯夫斯基斯摩棱斯克扬·扎莫厄斯基拉齐维乌家族拉脫維亞普斯科夫

  2. 1560年代出生
  3. 1621年逝世
  4. 立陶宛天主教徒

埃迪爾內

埃迪爾內(Edirne),或稱哈德良堡或阿德里安堡(Hadrianopolis),因羅馬皇帝哈德良所建而得名。土耳其語埃迪爾內是希臘語阿德里安堡的音譯,故兩種稱呼並不是兩個不同的名字。該城是土耳其埃迪爾內省省會,位於鄰近希臘和保加利亞的邊境。2002年人口为128,400人。.

查看 扬·卡罗尔·霍德凯维奇和埃迪爾內

卡缅涅茨-波多利斯基

卡缅涅茨-波多利斯基(乌克兰语:Кам’янець-Подільський)是乌克兰赫梅利尼茨基州的一座城市,人口约10万(2004年)。 K.

查看 扬·卡罗尔·霍德凯维奇和卡缅涅茨-波多利斯基

塔尔图

塔尔图(爱沙尼亚语:Tartu)位于爱沙尼亚東部埃马约吉河畔,是该国第二大城市。与爱沙尼亚政治和经济中心塔林相比,塔尔图被视作知识和文化中心。爱沙尼亚最古老和最著名的大学塔尔图大学即位于该市。塔尔图位于塔林东南186公里,是爱沙尼亚南部的中心。连接爱沙尼亚两大湖沃尔茨湖和楚德湖的埃马约吉河流经塔尔图。.

查看 扬·卡罗尔·霍德凯维奇和塔尔图

奥斯曼帝国

鄂圖曼帝國(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Osmanlı İmparatorluğu)為鄂圖曼人建立的帝国,创立者為--鄂圖曼一世。鄂圖曼人初居中亞,後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領有南歐、巴爾幹半島、西亞及北非之大部份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今之蘇丹與葉門。自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故鄂圖曼帝國的君主苏丹以自封的形式,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 鄂圖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线達六个世紀之久,直接大英帝國在18世紀通過直布羅舵打通地中海航線為止。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与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鄂圖曼帝國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其建築師希南名留至今。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控制今日中東歐不少國家。在巴巴羅薩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 鄂圖曼帝國是15世紀至19世紀唯一能挑战崛起的歐洲基督教國家的伊斯蘭教勢力,但鄂圖曼帝國终不能抵挡近代化欧洲列強的冲击,於19世紀初趨於沒落,淪為英國、法國等列強的棋子,但其卓越的戰略地理位置使英國、法國得以利用鄂圖曼帝國阻止俄羅斯帝國對外向歐洲擴張,並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成功阻止,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鄂圖曼帝國因而分裂。之後凱末爾領導土耳其国民运动,放弃了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疆域,建立了主權獨立但面积较小、僅控制色雷斯及小亞細亞的土耳其共和國,鄂圖曼帝國至此滅亡。.

查看 扬·卡罗尔·霍德凯维奇和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二世

奥斯曼二世()是奧斯曼帝國的蘇丹,自1618年至逝世期間在位。 奥斯曼是艾哈邁德一世及其妻Mahfiruze Hatice之子。他自小得母親關心教育,後來成為一位有名的詩人,並通曉多種語言,包括阿拉伯語、波斯語、希臘語、拉丁語及意大利語。他在14歲時因為一場政變而登基。雖然年紀尚小,奧斯曼顯示了作為一國之君的能力。他與波斯薩非王朝簽訂和約,結束奧斯曼-薩非戰爭 (1603年-1618年)。然後他在1620年親自領軍入侵波蘭,在楚措拉戰役中獲勝。由於1621年的戰事失利,波蘭蓋特曼揚·卡羅爾·霍德凱維奇在霍滕戰役(1621年)成功抵擋奧斯曼軍的多次猛攻,奥斯曼二世被逼與波蘭簽訂和約。他在羞辱中返--首都,認為「新軍」的怯懦及官員的無能是今次失利的原因。 奥斯曼二世大概是首位察覺到作為蘇丹親衛軍的新軍對帝國的現代化弊多於利,並且打算著手處理這個問題的奧斯曼蘇丹。他關閉了新軍的咖啡店,那些地方是醞釀反蘇丹陰謀的人的聚會處。他打算籌建一支效忠於自己的新部隊,由安那托利亞、敘利亞及埃及等地的突厥裔人組成。此舉引致新軍發動政變,拘禁了奧斯曼二世,其後派人用弓弦勒死他。前任蘇丹穆斯塔法一世被擁立復位。 奧斯曼是一位十分進取的蘇丹,卻欠缺一群有能力及決心的官員幫助他推行改革,以致被趕下台。他作為一個統治者來說,擁有敏銳的觸覺,而且充滿活力。跟他之後的大多數繼承人比較,他是較為賢明的一位君主。他作為政治家的最大失誤也許是他過早試行過多的事。 Category:奥斯曼帝国苏丹.

查看 扬·卡罗尔·霍德凯维奇和奥斯曼二世

帕多瓦

帕多瓦(意大利语:Padova),属于政区威尼托中的一个城市,位於義大利北部,為帕多瓦省的首府以及經濟和交通要衝。2011年帕多瓦的人口為214,125人。 帕多瓦與威尼斯時常共同被視為帕多瓦-威尼斯大都會區的一部分,共計1,600,000人。帕多瓦位於巴企吉里翁河上,在威尼斯西方40公里,維琴察東南方29公里。.

查看 扬·卡罗尔·霍德凯维奇和帕多瓦

什拉赫塔

什拉赫塔又譯成眾議院貴族、施拉赤塔(Szlachta)是廣義、狹義下的波蘭貴族稱謂,包含了波蘭王國、立陶宛大公国、以及兩國在1569年合并为波蘭立陶宛聯邦的貴族階級,也含括了在他们的影响下逐渐波兰化的地方,如普鲁士公国、罗塞尼亚(現在的烏克蘭)、白俄羅斯的贵族稱謂。 什拉赫塔約占波蘭立陶宛人口的8─10%,政治上奉行波蘭選王制和貴族民主制,宗教為羅馬公教佔主流(17世紀中期以後),文化與意識形態則是萨尔马提亚主义(18世紀中期以前)。貴族身分的認同即使到1795年波蘭被滅後,仍頑強的延續了下來。.

查看 扬·卡罗尔·霍德凯维奇和什拉赫塔

土耳其人

土耳其人是土耳其共和国的主体民族,绝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源自是奥斯曼帝国时期。该民族主要分布于土耳其、德国、法國、及其他一些国家如伊拉克、阿塞拜疆、北塞浦路斯、希腊、俄罗斯、保加利亚、格鲁吉亚、马其顿、科索沃、波斯尼亚、羅馬尼亞、奧地利、英國、荷兰、比利时、列支敦士登、澳大利亞、中亚、北美地区等地。而土耳其人祖先最早可追溯至突厥人。 他們使用的語言為土耳其語。他們的主要族源是安納托利亞的希臘人、亞美尼亞人、庫爾德人、阿拉伯人與波斯人,以及古代的赫梯、吕底亚人与後來的高加索和巴尔干半岛的居民。但在文化心理认同上,土耳其人普遍接受自己是突厥人。 土耳其人最早是由拜占廷希腊人与阿拉伯人混合而成,1071年之後,烏古斯人開始在安納托利亞建國,蒙古伊尔汗國时代大量乌古斯人因躲避蒙古人进入安納托利亞,逐渐融入當地居民中(同時傳入伊斯蘭教)。.

查看 扬·卡罗尔·霍德凯维奇和土耳其人

利沃尼亚公国

#重定向 立窝尼亚公国.

查看 扬·卡罗尔·霍德凯维奇和利沃尼亚公国

哥薩克

哥薩克馬邁 哥萨克(козаки;каза́ки́)是一群生活在东欧大草原(乌克兰及俄罗斯南部)的游牧民系,在历史上以驍勇善战和精湛的骑术著称,為支撑俄罗斯帝国于17世纪往东扩张的主要力量。移民中国的部分哥萨克被称为阿尔巴津人。.

查看 扬·卡罗尔·霍德凯维奇和哥薩克

立陶宛大公国

立陶宛大公国(Magnus Ducatus Lituania,Lietuvos Didžioji Kunigaikštystė)是一个存在于12世纪T.

查看 扬·卡罗尔·霍德凯维奇和立陶宛大公国

第聂伯河

聶伯河(Днепр、Дняпро、Дніпро,又譯德涅伯河、聶伯河)全長2290公里,為歐洲第四長的河流(僅次於伏爾加河、多瑙河與烏拉爾河)。它發源於俄羅斯首都莫斯科以西的瓦爾代南部沼澤,流經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出海口為黑海。在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的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已經有記載這條河流。.

查看 扬·卡罗尔·霍德凯维奇和第聂伯河

维尔纽斯

维尔纽斯(Vilnius),立陶宛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位於北緯54度41分、東經25度17分。2013年1月,该市人口为537,152人(整个维尔纽斯县的人口为806,308人)。其舊城在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維爾紐斯也是2009年的歐洲文化首都。.

查看 扬·卡罗尔·霍德凯维奇和维尔纽斯

维尔纽斯大学

维尔纽斯大学 (立陶宛语: Vilniaus universitetas),为立陶宛维尔纽斯市的一所公立大学,为立陶宛全国规模最大的大学。维尔纽斯大学成立于1579年,为波罗的海三国中最早的大学。.

查看 扬·卡罗尔·霍德凯维奇和维尔纽斯大学

瑟姆

#重定向 众议院 (波兰).

查看 扬·卡罗尔·霍德凯维奇和瑟姆

瓦迪斯瓦夫四世

迪斯瓦夫四世·瓦萨(Władysław IV Waza;Vladislaus IV Vasa或Ladislaus IV Vasa;Vladislovas IV Vaza;1595年6月9日—1648年5月20日),属于曾统治波兰和瑞典两国的瓦萨王室,自1632年11月8日起至1648年去世时止任波兰国王。瓦迪斯瓦夫四世是反宗教改革时期的重要人物,因其宗教寬容的主張,處於与神職人員及貴族的緊張關係之中,也是歐洲現代早期選舉君主制的案例之一。他的能力與評價較其父為高,但面對的的困局卻比其父艱難十倍。他在位的十六年是「波蘭黃金時代」的尾聲,此時經濟條件因為天災與戰爭而不斷惡化,但是因為他的努力,各種社會與宗教大問題沒有在他生前引爆,而是拖延到他死後才開始清算。 瓦迪斯瓦夫四世是齐格蒙特三世·瓦萨(Zygmunt III Waza)与王后奥地利的安娜(亦被称为哈布斯堡的安娜)之子。1610年,方为青少年的瓦迪斯瓦夫被七波雅尔选为俄国沙皇,但因父王反对,俄国爆发人民起义,瓦迪斯瓦夫未能真正登上俄国皇位。不过,至1634年为止他一直使用莫斯科大公之衔。 瓦迪斯瓦夫1632年被选为波兰国王,成功领导波兰立陶宛联邦抵御外敌,其中属1632年至1634年间的斯摩棱斯克战争最为著名,其间他曾亲自作战。瓦迪斯瓦夫支持波兰宗教宽容,实行军事改革,譬如建立联邦海军。他也以艺术赞助人的身份著称。然而,他未能实现重夺瑞典王位,征服奥斯曼帝国博取声望,加强国王权力,对联邦施行改革的理想。 瓦迪斯瓦夫去世时未有合法男性后代,其弟约翰二世·卡齐米日·瓦萨(Jan Kazimierz Waza)成功登上波兰王位。瓦迪斯瓦夫的逝世标志着波兰立陶宛联邦相对稳定时期的结束,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不断酝酿的冲突和矛盾最终浮出水面,使联邦遭受一连串灾难性打击,其中以有史最大的一次哥萨克起义赫梅利尼茨基起义(1648年)和瑞典的入侵(大洪水时代,1655年—1660年)。.

查看 扬·卡罗尔·霍德凯维奇和瓦迪斯瓦夫四世

盖特曼

特曼(гетьман, 〈将军〉)是15至18世纪波兰,乌克兰及立陶宛大公国(1569至1795年称为波兰-立陶宛联邦)军队指挥官的头衔,地位仅次于君主。 波西米亚的捷克人于15世纪胡斯战争后,曾使用此头衔(hejtman)。自16世纪后,此头衔亦在波兰哥萨克中广泛使用。今日在捷克共和国,是当选的地方行政长官的称呼。在波兰国际象棋界,“--”也被称为盖特曼。 波蘭王國在1505年初次把此稱號授予緊急時刻的最高指揮官,當1569年波蘭王國和立陶宛大公國形成共主聯邦之後(見盧布林聯合),波立聯邦內使用此稱號的頻率逐漸升高,終於在1581把蓋特曼當作固定職位。.

查看 扬·卡罗尔·霍德凯维奇和盖特曼

莫斯科

莫斯科(a)是俄羅斯首都與最大都市、以及莫斯科州首府,為俄羅斯全國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及交通的中心。面積2,510平方公里,與莫斯科州和卡盧加州接壤。城区人口约1200万,是欧洲人口第二多的城市,仅次于伊斯坦布尔,佔俄羅斯總人口的1/10。 莫斯科沿莫斯科河而建,由1147年的莫斯科大公時代開始,在沙皇俄国、蘇聯及今日的俄羅斯聯邦時代,都一直擔任著國家首都的角色。它是歷史悠久的克里姆林宮所在地,並做為上述政權的總部,是俄羅斯數個被列入世界遺產的建築群之一。.

查看 扬·卡罗尔·霍德凯维奇和莫斯科

莫扎伊斯克

莫扎伊斯克(Можа́йск)俄罗斯莫斯科州的一个城镇,位于莫斯科以西约110千米处。根据2002年人口普查的数据,居民总数为31459人。 莫扎伊斯克第一次见于史书记载是在1231年,当时它是切尔尼戈夫公国下属的一块封地。后来它又成为斯摩棱斯克公国的一座要塞,并一度为斯摩棱斯克王公费奥多尔·罗斯季斯拉维奇所有。莫斯科公国在1303年控制了这座城镇,并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为持续占有它而与立陶宛人时有纷争。历任莫斯科大公通常将莫扎伊斯克作为其兄弟的封地。1517年最后一个莫扎伊斯克王公瓦西里·谢苗诺维奇死后,此地被并入莫斯科公国。 在拿破仑入侵俄国时,莫扎伊斯克是守卫莫斯科的重地。著名的博罗季诺战役就发生在距该城12千米处。 莫扎伊斯克有几座宏伟的石砌教堂。.

查看 扬·卡罗尔·霍德凯维奇和莫扎伊斯克

鞑靼人

--人,也音译为“达--”、“达旦”、“达达”、“达靼”等,是多个族群共享的名称,包括以蒙古族为族源之一的游牧民族、在欧洲曾经被金帐汗国统治的部份突厥民族及其后裔。其遊牧區域在歐洲人繪制的地圖裡稱之為鞑靼利亚。 中国今天的少数民族之一塔塔尔族和俄罗斯等地的鞑靼族都源自古代蒙古草原上的鞑靼人。.

查看 扬·卡罗尔·霍德凯维奇和鞑靼人

道加瓦河

道加瓦河(拉脫維亞語:Daugava,Западная Двина́ (Zapadnaya Dvina),白俄罗斯语:Заходняя Дзвiна (Zahodniaja Dźvina),Dźwina,Düna,爱沙尼亚语:Väina,芬兰语:Väinäjoki)发源于俄羅斯瓦爾代丘陵,流經俄羅斯、白俄羅斯和拉脫維亞,進入波羅的海的海岸里加灣,總長度為1,020公里(633.7英哩),由一條運河與别列津纳河和第聂伯河連接,不應跟北德維納河混淆。 道加瓦河有三道為水力發電廠而興建的水壩:Rīgas HES位於里加上游,距離河口35公里,再沿上游35公里(即距離河口70公里)有Ķeguma HES,再沿游37公里(即距離河口107公里)有Pļaviņu HES。曾計畫興建第四座Daugavpils HES,但受到廣泛批評。白俄羅斯現正計畫在道加瓦河白俄羅斯段興建數道水力發電廠用的水壩。.

查看 扬·卡罗尔·霍德凯维奇和道加瓦河

萨莫吉希亚公国

萨莫吉希亚公国(Žemaičių seniūnija,Księstwo żmudzkie)格热泽格尔兹·布瓦施迟克,Żmudź w XVII i XVIII wieku: zaludnienie i struktura społeczna, Uniwersytet im.

查看 扬·卡罗尔·霍德凯维奇和萨莫吉希亚公国

齐格蒙特三世

格蒙特三世·瓦萨(Zygmunt III Waza,),在瑞典稱西吉斯蒙德(Sigismund),是波蘭-立陶宛聯邦国王(1587年-1632年)和瑞典國王(1592年-1599年)。在他45年的統治時期,波蘭-立陶宛聯邦是名副其實的東歐第二強國(奧斯曼帝國為東歐第一強);波蘭的霸權穩固地建立在東北歐地區,是基督世界中,人口僅次於西班牙帝國和法國的第三大國(人口將近一千一百萬)。 在現今的波蘭,齊格蒙特三世的評價仍有頗高的爭議。一方面在他堅持王權的統治下,波立聯邦在對外戰爭的成就當中,迎來國際地位、軍事與經濟影響力的頂峰期,是「波蘭黃金時代」的最後光輝;但另一方面是,他受耶穌會鼓動,把天主教激進的反宗教改革潮流引入聯邦,使得原本寬容合作的教派與貴族出現裂痕,並且浮現出導致後來聯邦衰落瓦解的預兆。現今波蘭通俗的歷史書籍,常常把聯邦衰落的源頭歸咎於他,但學術性的歷史學者卻認為這並非他的過錯,也不是他所能掌控,而較多是植基於聯邦體制原本分權傾向的巨大弱點(波蘭特有的貴族民主制)。 但是,齊格蒙特三世應該為後來的聯邦衰落負上多少責任,仍是一個高度爭議的話題,譬如他好大喜功、四處征戰的風格,有的學者就認為是缺乏目標、濫用國力的行為;因為四處征戰就是四面樹敵,雖然因此獲取不少俄國、瑞典的土地,顯著提升了波蘭的國際地位;但未來俄、瑞的國力復甦崛起後,不久就成為波蘭軍事上的夢靨。.

查看 扬·卡罗尔·霍德凯维奇和齐格蒙特三世

阿拔斯一世 (波斯)

阿拔斯一世(大帝)(شاه عباس بزرگ,),伊朗萨非王朝的沙阿(1587年—1629年在位)。在他统治时期,萨非王朝达到了国力的颠峰。 阿拔斯一世被称为大帝,其人也确实伟大。他特别重视巩固中央集权和发展经济力量,为此长期同有分裂倾向的土库曼游牧部落进行斗争,而这些部落曾是萨非王朝得以建立的武力支柱。阿拔斯一世将格鲁吉亚人、亚美尼亚人、阿塞拜疆人强行迁至伊朗内地,以发展那里的生产力。他无情镇压被征服民族的一切反抗企图。 在对外政策方面,阿拔斯一世的做法十分积极。他在即位后的第一年(1587年)向奥斯曼帝国和乌兹别克人割让了部分领土,1590年又与奥斯曼帝国签订了和约,結束了奧斯曼-薩非戰爭 (1578年-1590年)。然而这只是为建立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的装备着西方先进火器的正规军作准备;萨非王朝前期仰仗的土库曼游牧部族军队漫无纪律且时常反叛。他很快发起反击:1597年,他从乌兹别克人手中夺回呼罗珊;1601年占领巴林。与奥斯曼帝国的矛盾并未从此解决,从1603年起,阿拔斯一世三次对奥斯曼帝国作战(1603-1613年,1616-1618年,1623-1639年,前兩次合稱奧斯曼-薩非戰爭 (1603年-1618年))。战争的结果,萨非王朝获得对整个外高加索的统治权。1622年,阿拔斯一世还在英国舰队的帮助下从葡萄牙手中夺回了霍尔木兹。到1623年,阿拔斯一世已经统治着一个西至底格里斯河,东至印度河的庞大帝国。 作为一名贤明的君主,阿拔斯一世也鼓励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使国内出现自蒙古帝国入侵以来未有的繁荣。他的統治標誌著波斯藝術成就的一個高峰,特別是在繪畫、紡織和手稿插圖繪製等領域。他还是艺术品的大买主;不过他也维持着一个极为奢靡的宫廷。 在阿拔斯一世统治时期,波斯萨非王朝的都城从加兹温迁至伊斯法罕。阿拔斯一世对伊斯法罕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今天该城许多最壮观的建筑物就是在他统治期间完成的。 Category:萨非王朝君主.

查看 扬·卡罗尔·霍德凯维奇和阿拔斯一世 (波斯)

赫梅尔尼茨基起义

赫梅利尼茨基起义(或稱赫梅利尼茨基之亂、波蘭哥薩克戰爭,Powstanie Chmielnickiego,Хмельниччина)是一起从1648年起,到1657年(或1654年 )为止,发生在乌克兰的哥萨克起义,这次起义变成了乌克兰脱离波兰统治的独立战争。由博赫丹·赫梅利尼茨基领导的扎波罗热哥萨克与克里米亚鞑靼人和当地农民联盟,与波兰立陶宛联邦的正规军和準正规军爆发了几次冲突。这次起义根除了波兰贵族与他们的犹太调解人对乌克兰的统治,也结束了罗马天主教会(以及圣经派和其他“租赁人”)对全国的教会裁判权。 这次起义最开始只是哥萨克起义,但在其他居住在乌克兰的东正教徒(农民、市民、小贵族)加入他们后,这次起义的最终目的便变为成立乌克兰的主权国家。这次起义在终结了波兰对这些哥萨克地区的统治这一方面上,取得了成功,但这些土地最终落入沙俄手中。这些事,以及波兰的内政冲突,还有与瑞典和俄罗斯的战争,一起导致波兰在这一时期内国力日衰(在波兰历史中,这一时期被称为大洪水时代)。.

查看 扬·卡罗尔·霍德凯维奇和赫梅尔尼茨基起义

里加

里加(Rīga)是拉脫維亞的首都,北欧地区波羅的海國家中最大、最繁忙的城市,位於波羅的海岸邊,道加瓦河口。 里加是波羅的海國家主要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工商業中心。里加是历史上汉萨同盟主要商业城市,其歷史中心被列入世界遺產名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特別認為里加豐富的新藝術運動建築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欧盟欧洲电子通讯监管机构总部以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战略通讯中心设在里加。里加是欧洲城市组织及欧洲首都联盟组织成员。2014年欧洲文化之都,世界合唱比赛,2006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峰会,2003年欧洲歌唱大赛,2006年世界男子冰球锦标赛,2003年世界女子冰壶球锦标赛等活动的举办地。.

查看 扬·卡罗尔·霍德凯维奇和里加

艾哈迈德一世

艾哈迈德一世(土耳其语:I.

查看 扬·卡罗尔·霍德凯维奇和艾哈迈德一世

耶稣会

耶稣会(Societas Iesu,簡寫為S.J.或S.I.)是天主教會的主要男修会之一,1534年8月15日由依納爵·羅耀拉與方濟·沙勿略、等人共同於巴黎成立,至1540年由教宗保祿三世詔令承認。最初是為了對抗宗教改革的風潮而創立,在天主教會中屬於原教旨主義派,重視神學教育、對教會的忠誠度以及向青年傳教,發願守貞、神貧,並要求會士对修会和聖座的命令绝对服从。 耶穌會除了協助祈祷、从事社工慈善,拯救貧困之外,最大的特色是興學,他們首先在歐洲興辦許多大學、高中,是現今世界最大的辦學團體之一;培養出的學生除神職人員以外,也大多活躍於西方政界與知識份子階級,著名者有笛卡兒等。現任教宗方濟各即為耶穌會會士,為首位耶穌會出身的教宗。 目前耶穌會大約有兩萬名會士,在超過112个国家活动,加入耶稣会比加入其它修会困難,要受到更長時間的考驗。申請入會者可選擇成為神父或終身修士,但兩者的培育過程相同,不但要取得神學學位,而且还要有另一项科目的大学学士毕业文凭。耶穌會特有的靈修方式稱為「」,是羅耀拉所創。由於耶穌會重視教育事業,許多耶穌會會士擁有博士學位、甚至在大學執教。 耶穌會格言是「愈顯主榮」(Ad Majorem Dei Gloriam),这句话往往被缩写为「AMDG」。會徽下方是紀念基督信仰中釘死耶穌的三根釘子,上方的IHS則是耶穌希臘文寫法(ΙΗΣΟΥΣ)的前三個字母(Σ的寫法往後演變成拉丁字母的S),亦有「耶穌是人類救主」之義(Jesus Hominum/Hierosolymae Salvator)。與其他歷史較久的修會不同,耶稣会無會衣,一般只在會士姓名後面加上“SJ”的後綴,以表明其身份。.

查看 扬·卡罗尔·霍德凯维奇和耶稣会

楚措拉战役

楚措拉战役在1620年10月7日于摩尔多瓦普鲁特河附近爆发,作战双方为波兰立陶宛联邦(得到摩尔达维亚叛军余部支持)与奥斯曼帝国(得到诺盖人支持),最终奥斯曼帝国一方取得胜利。.

查看 扬·卡罗尔·霍德凯维奇和楚措拉战役

沙皇俄国 (王国时期)

#重定向 俄罗斯沙皇国.

查看 扬·卡罗尔·霍德凯维奇和沙皇俄国 (王国时期)

波兰立陶宛联邦

#重定向 波蘭立陶宛.

查看 扬·卡罗尔·霍德凯维奇和波兰立陶宛联邦

波蘭-莫斯科戰爭(1605年–1618年)

1605年至1618年間的俄波戰爭,俄國稱為大崩潰,或是波蘭稱之為迪米德里戰爭。是17世紀早期波蘭立陶宛聯邦對俄羅斯沙皇國之戰爭,起因為沙皇瓦西里四世推翻和謀殺了波蘭支持的偽德米特里一世,自任沙皇,開創了,引起政局動盪。波蘭國王齊格蒙特三世對此干涉,並於1609年侵攻俄國。1610年,波蘭軍總司令斯坦尼斯瓦夫·若烏凱夫斯基攻陷莫斯科,滅亡叔伊斯基王朝,齊格蒙特三世之子瓦迪斯瓦夫任沙皇,開啟了俄羅斯瓦薩王朝。 在南方的梁贊公爵號召俄羅斯人抵抗波蘭侵略,在梁贊召開全俄縉紳會議,組建臨時政府。加上親王成功抵擋攻入梁贊。但卻被堂弟下毒毒殺,頭顱被砍下送交波蘭人,致使臨時政府大亂。波蘭人隆重地埋葬了米哈伊爾的首級,並拒絕德米德里對波蘭效忠。他本人後來率軍投降瑞典方,在被波軍擒獲,除在北方與瑞典王國進行率軍南下救援的德米特里·米哈伊洛維奇·波扎爾斯基公爵和庫茲馬·米寧的民兵,波蘭軍基本消滅了反抗勢力。波扎爾斯基六度被波軍圍困,均能突圍而出,反阻截若烏凱夫斯基攻打臨時政府所在地梁贊。波扎爾斯基因在1610年11月至1611年7月上旬指揮少量軍隊在伏爾加河一帶牽制波蘭軍,拯救了臨時政府,被稱為祖國母親的救星。 1611年8月,波蘭的戰線不斷延伸,波扎爾斯基採用消耗戰形式,以俄國的大縱深和廣大人力截斷波軍的補給線。同時派遣從南部分兵直攻圖拉,主軍從梁贊西上攻打科洛姆納,在莫扎斯克大敗揚·卡羅爾·霍德凱維奇,幾乎一度攻至莫斯科。若烏凱夫斯基迅速反應南下阻截,波扎爾斯基退兵,但被波軍分隊的斯坦尼斯瓦夫·科涅茨波爾斯基突襲,受傷險死。但由庫茲馬·米寧的援軍救回,米寧還帶來了40,000士兵,令俄軍成功維持戰線。1612年10月20日,波扎爾斯基和米寧軍推進至莫斯科,乘若烏凱夫斯基主軍不在的時機,攻入莫斯科。1612年11月1日,俄軍收復首都莫斯科。1613年2月21日,全俄縉紳會議選舉大牧首之長子,17歲的米哈伊爾·費奧多羅維奇·羅曼諾夫為全俄沙皇米哈伊爾一世。1613年7月21日全俄縉紳會議還政沙皇,成立羅曼諾夫王朝。在經過5年多的戰爭後,俄國成功收復大片失土,並抵擋了波蘭軍最後一次對莫斯科的反攻,最終以割讓了切爾尼戈夫和斯摩棱斯克為代價結束了戰爭。 瑞典王國在此次戰爭中,亦與雙方時戰時和,時與波蘭立陶宛聯邦進行,亦同時與俄羅斯進行因格里亞戰爭。最終在1617年,瑞典新任國王古斯塔夫·阿道夫大帝授意下,俄瑞雙方簽訂,兩國共同對波蘭作戰。.

查看 扬·卡罗尔·霍德凯维奇和波蘭-莫斯科戰爭(1605年–1618年)

派尔努

派爾努(Pärnu;Pernau;Пярну,舊稱 Пернов;Parnawa)是愛沙尼亞西南部的一個城市、派爾努縣的首府,位於波羅的海的派爾努灣上。派爾努河流經本市。是一個夏日渡假勝地。有一座。.

查看 扬·卡罗尔·霍德凯维奇和派尔努

派德

派德是愛沙尼亞的城鎮,也是耶爾瓦縣的首府,位於該國中部,面積10,036平方公里,鎮上的城堡在1291年9月30日由利沃尼亞騎士團建成,2012年人口8,868。.

查看 扬·卡罗尔·霍德凯维奇和派德

斯坦尼斯瓦夫·科涅茨波尔斯基

斯坦尼斯瓦夫·科涅茨波尔斯基(Stanisław Koniecpolski,)是波兰立陶宛联邦的贵族(波兰语:szlachta)和权贵,曾任多个地区的长老和城主。他自1625年起,历任桑多梅日省省长、王室陆军指挥官和王室大指挥官(级位仅次于国王的军事指挥官)。 科涅茨波尔斯基戎马一生,战绩卓著,在20岁前就已参加德米特里战争和摩尔达维亚权贵战争,曾在1620年的楚措拉战役中被俘,后来在1623年释放。1624年至1626年间,他击败了奥斯曼帝国的盟友鞑靼人。 波瑞战争(1626年-1629年)中,他赶赴普鲁士,与古斯塔夫·阿道夫麾下的瑞军交战,虽然在兵力上占下风,却仍能战至僵持。后来这场战争进入到第二阶段,科涅茨波尔斯基在7月15日至8月9日间多次向瑞军发起进攻,但都被击退。另外,他在1634年于乌克兰的卡缅涅茨-波多利斯基击退了奥斯曼人的一次大规模入侵。在其他战役中,他也多次战胜起义的哥萨克人与来犯的鞑靼人。 他被公认为是在波兰和立陶宛历史上最有能力也最著名的军事指挥官。George J.

查看 扬·卡罗尔·霍德凯维奇和斯坦尼斯瓦夫·科涅茨波尔斯基

斯坦尼斯瓦夫·若乌凯夫斯基

斯坦尼斯瓦夫·若乌凯夫斯基(Stanisław Żółkiewski,)是一位波兰贵族、权贵与指挥官,参与了多场发生在波兰和其东部与南部边界的战役。他曾担任波兰立陶宛联邦政府的多个重要职务,其中包括利沃夫城主(自1590年起)、基辅省省长和王室大司法官(自1618年起)。他自1588年起成为王室陆军指挥官,并在1613年被提为王室大指挥官。他在人生中获得了对莫斯科公国、奥斯曼帝国与鞑靼人的重大胜利。直至21世紀,他仍是侵佔俄罗斯最多領土的歐洲軍事家,以及唯一一位攻陷俄羅斯首都的波蘭人。若烏凱夫斯基於波蘭-莫斯科戰爭(1605年–1618年)中率領18萬軍隊重創俄國,使俄國勢力大衰,但由於蘇茲達爾公爵德米特里·米哈伊洛維奇·波扎爾斯基為首的抵抗軍和摩爾達維亞貴族的叛亂,使他征服俄羅斯的計劃最終失敗。.

查看 扬·卡罗尔·霍德凯维奇和斯坦尼斯瓦夫·若乌凯夫斯基

斯摩棱斯克

斯摩棱斯克(俄语:Смоленск)位于俄罗斯西部第聂伯河畔,距离莫斯科360公里,是斯摩棱斯克州的首府。斯摩棱斯克得名于树脂(Смола),因为当地的松树林很茂盛,过去一直都是松香(Канифоль)的出产地。 2010年4月10日,波兰总统莱赫·卡钦斯基的座机在斯摩棱斯克机场降落失败坠毁,机上包含总统夫妇、波兰国家银行总裁、波兰陆军司令在內共132人全数遇难。.

查看 扬·卡罗尔·霍德凯维奇和斯摩棱斯克

扬·扎莫厄斯基

扬·扎莫厄斯基(Jan Zamoyski,亦称Jan Zamojski或Ioannes de Zamość) (1542年-1605年),是波兰立陶宛联邦贵族、第一位扎莫希奇公爵(“奥德南特”)。自1576年起担任王室秘书官、自1576年起担任王室次席大臣、自1578年起担任王室总理大臣、自1581年起担任大指挥官。自1580年至1585年任克拉科夫长老、亦曾担任贝乌兹、明齐热切、克热舒夫、克内申和德尔普斯克长老。扎莫厄斯基是先后两位国王齐格蒙特二世·奥古斯特与斯特凡·巴托里的重要顾问,也是巴托里的王位继承人齐格蒙特三世的主要反对者之一。他是当时最具才能的外交官和政治家,是他这时候波兰政治的重要人物。.

查看 扬·卡罗尔·霍德凯维奇和扬·扎莫厄斯基

拉齐维乌家族

拉齐维乌家族(Radziwiłł;Радзівіл, Radzivił;Radziwill;Radvil;Radvila)是一个出身于立陶宛的国际性家族。其也是先在立陶宛大公国,随后在波兰立陶宛联邦和普鲁士家族享有很大特权的上等贵族家族。该家族在立陶宛、白俄罗斯、波兰、德国(主要在普鲁士)等国的,乃至整个欧洲历史及文化当中,名人如云。拉齐维乌家族从神圣罗马帝国得到“亲王”(Reichsfürst;książę;князь, kniaź;kunigaikštis)头衔。该家族自16世纪起到1939年为止建造的一系列建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 ,而白俄罗斯、芬兰、立陶宛、波兰、俄罗斯和乌克兰在2008年联合提出将拉齐维乌家族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而该家族档案在2009年被正式列入名录中。.

查看 扬·卡罗尔·霍德凯维奇和拉齐维乌家族

拉脫維亞

拉脫維亞(Latvija),正式國號拉脫維亞共和國(Latvijas Republika),是位于波罗的海东岸的北欧国家,是波羅的海國家之一。北、南、東分別與愛沙尼亞、立陶宛及俄羅斯為鄰,西邊隔波羅的海與瑞典相對,東南國境則與白俄羅斯接壤。拉脫維亞總人口數為2,070,371人,國土面積,氣候為溫帶海洋性氣候。 政治體制上,拉脫維亞是一個民主議會共和制國家,於1918年建國,以里加為首都;而作為單一制國家,拉脫維亞全國分為119個行政區域,包括109個自治市和9個直轄市。在語言上,拉脫維亞以印歐語系中唯一僅存的波羅的語族語言,拉脫維亞語為官方語言,是該國主要民族拉脫維亞人的母語;另一方面,立窩尼亞人作為該國原住民族,則使用烏拉爾語系的立窩尼亞語,但該語言已逐漸步入死亡。 拉脫維亞是北欧理事会、歐洲聯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歐洲委員會、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波羅的海國家理事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等國際組織成員國。2014年時,拉脫維亞在人類發展指數中排名第49,是高收入經濟體之一。該國曾使用拉脫維亞拉特為其官方貨幣,直到2014年加入歐元區,以歐元作為新國幣。.

查看 扬·卡罗尔·霍德凯维奇和拉脫維亞

普斯科夫

普斯科夫(,俄语拉丁字母拼写:Pskov)是俄罗斯西北部的一个古城,位于圣彼得堡西南约250公里处。它有约20.7万居民,是普斯科夫州的首府。.

查看 扬·卡罗尔·霍德凯维奇和普斯科夫

另见

1560年代出生

1621年逝世

立陶宛天主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