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战国七雄

指数 战国七雄

戰國七雄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七个较强的诸侯国的统称。春秋时期和戰國時期无数次兼併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從數百减少到數十。到战国後期,仅剩下七个实力较强的周天子分封或自立的诸侯国,分别为燕、秦、楚、齊(田齊)、韩、赵、魏,合称为“战国七雄”。常与春秋五霸并称。 除战国七雄外,小國尚有宋、衛、東周、中山、魯、滕、鄒、費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惟中山與他國互王,《戰國策》載其國之策,宋国也在战国后期称王,有一定的实力(宋襄公一說為春秋五霸之一)。 在这七雄之中,後期以秦國、齊國國力最強。三晉之中,韓最弱小,魏都大梁最壯觀,趙國多名將。楚才晉用為知名典故。除秦國以外,其餘六國均在崤山以東。因此該六國又稱“山东六國”。前230年,秦灭韩,开启了统一六国的序幕。燕太子丹謀刺秦王政失敗導致身死國滅後,公元前221年,秦軍圍臨淄滅齊,結束戰國群雄割據。.

98 关系: 城邦埃及垂沙之战卫国古蜀叙利亚吴国吴起合縱大梁城太子丹宋康王宋国宋襄公山西省崤山巴国中原中山国中國东周东周国三家分晋乐毅庞煖伊阙之战张仪徐州相王信陵君函谷关之战 (前318年)函谷關之戰 (前298年)商鞅商鞅变法秦始皇秦孝公秦国秦灭六国之战秦武王秦惠文王稷下學宮羅馬帝國田單田氏代齐燕国燕昭襄王韩国 (战国)遠交近攻荥阳市西周国馬陵之戰...高平魏安釐王魏国 (战国)魏惠王诸侯鲁国费国越國齊威王齊簡公齊湣王齐国迦太基胡服騎射阏与之战赵国赵武灵王邯郸市邯郸之战邾国鄢郢之戰臨淄长平长平之战苏秦連橫 (外交策略)李兑桂陵之战楚国楚頃襄王楚懷王江南汜水縣河南省河外之战河西之战 (战国)沙丘宫变泗上十二诸侯滕國戰國戰國策战国四公子春秋五霸春秋时期春申君济西之战晋国 扩展索引 (48 更多) »

城邦

城邦或城國、都市國家(City state),是指城市範圍同國家範圍幾乎完全相同的一種國家型態,而政府主權或自治權也呈範圍相同。現時的代表國家即為新加坡、梵蒂岡等。 歷史上的城邦通常是大文化圈的一部份,如古希臘城邦(如雅典、斯巴達)、迦南的腓尼基城邦(如推羅、西頓)、中部美洲的瑪雅城邦、絲綢之路上的小國(如撒馬爾罕、布哈拉)、东非城邦(如基尔瓦、马林迪)和意大利城邦(如佛羅倫萨、威尼斯)。 歐洲歷史上有兩個重要的城邦時期—古希臘的城邦和文藝復興時的意大利城邦,現時歐洲的文明都發源自這些時期。然而,這些文明的城邦通常只存活很短時間,因為它們的土地和實力都不足以抵抗周圍的外敵。此外,這些小區域組織在鬆散的地理和文化個體中互存,成為大國建立穩固勢力的障礙。故此,他們大多融入於更大的社會體系、以至民族國家。.

新!!: 战国七雄和城邦 · 查看更多 »

埃及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جمهوريّة مصرالعربيّة,),通稱埃及,是東北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面積為1,001,450平方公里,人口已超過9,000萬。原存在於當地的古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二戰後,埃及于1953年由阿拉伯人建立共和国,地理上該國地跨二洲即亞洲和非洲,西奈半島位於西南亞(西亞),而該國大部分國土位於北非地區。伊斯蘭教為國教。埃及人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遜尼派,最大的宗教少数派为科普特正教。另外還有基督教其他教派和伊斯兰教什叶派;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和法語。 埃及經濟的多元化程度在中東地區名列前茅。各項重要產業如旅遊業、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有著幾乎同等的發展比重。埃及也被認為是一個中等強國,在地中海、中東和伊斯蘭信仰地區尤其有廣泛的影響力。.

新!!: 战国七雄和埃及 · 查看更多 »

垂沙之战

#重定向 垂沙之戰.

新!!: 战国七雄和垂沙之战 · 查看更多 »

卫国

衞國,中国周朝諸侯國,姬姓,周武王弟康叔後裔。先後建都於朝歌、楚丘、帝丘、野王,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河南北部与河北南部一带。 周公平定武庚之亂後,封其同母少弟康叔於衛。康叔初封在康國(今河南禹縣西北),康叔封此國號曰衛,即取舊地為名。金文中常見的康侯、康公都是指叔封及其子嗣。 周初衛康叔遵守周公教誨,「啟以商政,疆以周索」,利用商人政治來貫徹周法,治理得很成功。衛國成為屏蕃周朝的重要支柱,康叔也被提拔到宗周王室任司寇。這樣,衛國實際上就交由其子庸伯統治。周厲王之前,衛國的歷史少見記述。周平王遷都時,衛武公曾出兵助周平戎。衛武公時一度強盛,為諸侯首領之一。 進入東周時期後由于内乱頻繁而衰弱,前661年被狄人所破,荒淫奢侈的衛懿公被狄人所殺,衛也失國,僅剩五千遺民在宋國、鄭國等國的資助下寄居於曹國。依賴齊桓公的援助,前659年遷衛於楚丘(河南滑縣東),重新建國,方才得以續存,從此淪為小国。衛文公時,國力有所恢復。衛成公元年(前629年),衛為避狄人侵擾,又遷帝丘(河南濮陽),經百年休養生息,經濟始現繁榮。 春秋晚期,衛國孫氏、宁氏專權,君臣關係不和。在孙氏投晋、宁氏被灭之后,卫国又出现了衛後莊公与卫出公父子争国的事件,国力进一步削弱。進入戰國,衛已衰敗,夾在趙、魏、齊、楚之間茍延殘喘。 前343年,魏廢姬姓衛君改立衛靈公的別支後裔子南氏為衛君。前254年,衛終於被魏國兼併,成為其附庸。前252年,魏安禧王改立其駙馬衞元君為衛君。衞元君只是一個封君,是诸侯国國內拥有爵位和封地的人,他不再是诸侯,因此其领地也不能称之为国。前241年,秦攻魏,把衛國原有的濮陽一帶歸入東郡,立姬姓後代衛君角為衞君,並將把他移到野王(河南沁陽),衛又成了秦的附庸。秦二世元年(前209年),衛君角被廢為庶人,衛國滅亡。衛國是周諸侯國中最後一個被秦滅亡的國家。 另一種說法是衛國並非被秦二世廢滅,日本史學家認為因春秋戰國的「立年改元」或「逾年改元」的紀年系統造成的混亂,導致司馬遷誤認衛國多出十二年國祚,也就是衛國是亡於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前221年。這種見解為周振鶴所贊同。.

新!!: 战国七雄和卫国 · 查看更多 »

古蜀

古蜀,也被称为古蜀国或蜀国,字面意思是葵蚕国,是在四川盆地长期存在的古国,曾有多个朝代,不同时期发展出的文化包括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十二桥文化,后于前316年被秦国所灭,根据越南史书记载,其王子后于古代岭南地区创立瓯雒国,但最终被南越国灭亡。.

新!!: 战国七雄和古蜀 · 查看更多 »

叙利亚

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al-Jumhūrīyah al-ʻArabīyah as-Sūrīyah),通称叙利亚(Sūriyā),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东岸,属于中东阿拉伯国家,首都大马士革。叙国北与土耳其接壤,东同伊拉克交界,南与约旦毗连,西南同黎巴嫩和以色列为邻,西濒地中海。1944年1月1日宣布独立,1946年4月7日被联合国及世界各国认可为正式独立国家,现任总统為巴沙尔·阿萨德。.

新!!: 战国七雄和叙利亚 · 查看更多 »

吴国

吴国,也叫句吴、工吴、攻吾等,是前1096年—前473年位于长江下游的一个古国。.

新!!: 战国七雄和吴国 · 查看更多 »

吴起

吳起(),中國戰國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衞國左氏(今山东省定陶县,一说山东省曹县东北)人。 吴起历侍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仕鲁时曾击退齐国的入侵;仕魏时屡次破秦,尽取秦国的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成就魏文侯的霸业;仕楚时主持改革,史称吴起变法。但吴起的变法损害了楚国贵族的利益,他本人也遭到了旧势力的报复。前381年,楚悼王去世后,楚国贵族发动兵变杀害吴起。 吴起著有《吴子兵法》一书,由于他在军事理论上的贡献,后人将孙武、吴起并称为“孙吴”。唐肃宗时将吴起等历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庙十哲。宋徽宗时追尊吴起为广宗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司马迁著《史记》时,将孙武和吴起合立于《孙子吴起列传》。现代学者马非百著《秦集史》时,将李悝和吴起合立于列传中。.

新!!: 战国七雄和吴起 · 查看更多 »

合縱

合縱,或合從,合眾弱以攻一強,中國春秋時期及戰國時期的外交及軍事策略,是南北縱向諸個國家合作,抵擋西邊秦國的東向發展。戰略上即使倡議諸國組成被動的聯合防禦陣線,依然不是長遠有效的方式。同時各國間存在著歷史的矛盾,攜手聯手防禦簡直是空談。合縱最主要的戰略創新則是從聯合抗秦,提升到合作攻秦滅秦。 根據《史記·蘇秦列傳》,蘇秦在遊說秦惠王連橫不成後,轉而遊說六國聯合起來對抗秦國。合縱之勢形成,蘇秦掌六國宰相印,然而各國之間也存在大小矛盾,蘇秦在齊國被刺殺,合縱聯盟隨之瓦解。最後被连横所破解。在合縱抗秦基礎建立後,亦有合縱滅齊之舉。.

新!!: 战国七雄和合縱 · 查看更多 »

大梁城

大梁城,战国时期魏国的都城,即今河南省开封市。魏国迁都大梁的时间史书普遍有两种看法:《史记》和《资治通鉴》认为是魏惠王31年(公元前339年),《竹书纪年》认为是魏惠王9年(公元前361年)。 前365年,魏惠王迁都于此,并筑梁城。为区别于少梁(今陕西省韩城市)和南梁(今河南省临汝县),命名为“大梁”。又因城北的人工沟渠浚仪渠(或浚水),称浚仪。魏王假三年(前225年),秦国将军王贲领兵攻打魏国。秦军引河沟水灌大梁城,三月而城坏,魏王假请降,魏国灭亡。秦国在此地置浚仪县。 城池遗址在河南省开封市的地下,距地表12米多,具体范围尚未查明。据考证应与现存的开封城墙部分重合,稍偏西北。.

新!!: 战国七雄和大梁城 · 查看更多 »

太子丹

太子丹(),姬姓,名丹,又稱燕丹,战国末年燕王喜的太子。.

新!!: 战国七雄和太子丹 · 查看更多 »

宋康王

宋康王(),或稱宋王偃,又稱宋献王(《荀子·王霸篇》),宋國第三十五任國君,原名戴偃,宋剔成君之弟,一作剔成君之子,史載戴偃堂堂一表,「面有神光,力能屈伸鐵鉤」。剔成二十七年(前329年)戴偃以武力取得宋國君主之位,宋剔成君逃至齊國。戴偃在第十一年時,自立為王。史記稱「東伐齊,取五城。南敗楚,拓地三百餘里,西敗魏軍,取二城,滅滕(山東省滕州市),有其地。」號稱「五千乘之勁宋」。前312年,楚怀王背弃齐楚联盟。楚军景翠部驻于齐楚边境。匡章率齐、宋军攻魏,魏向秦求救。秦胜楚于丹阳,遂派兵救魏伐燕地。在张仪的操作下,宋康王与秦连衡,宋军撤退,秦军樗里疾部迅速进入宋军阵地,齐军防线一侧空虚,导致齐军在濮水一战中失利。匡章败逃。燕国复国。之后田盼谓齐宣王易余粮于宋。前296年,匡章领五国伐秦,宋康王也率军参与。到了前286年,宋國發生內亂,齊舉兵滅宋。宋王偃出亡,死在魏國的溫邑(今河南省溫縣)。 王偃的形象,在秦漢以後多有抹黑,如窮兵黷武、暴虐無道,《战国策》说他「剖傴之背,鍥朝涉之脛」,故後人稱“桀宋”。奪封丘舍人韓憑之妻息露,《搜神記》載韓憑自殺,息露亦死,死前求合葬而不得。兩座墳墓上,忽然各長出一棵小樹,相攀相附,結成連理。 在《孟子·滕文公下》一节里,与其大约处于同一时代的孟子尊称其为“宋王”。.

新!!: 战国七雄和宋康王 · 查看更多 »

宋国

宋国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國君子姓,位于现在河南商丘和安徽淮北一带。.

新!!: 战国七雄和宋国 · 查看更多 »

宋襄公

宋襄公,宋桓公次子,子姓,名茲甫(),在部分史料中被认定为春秋五霸之一,為宋國君主,在位十四年(前650年至前637年)。.

新!!: 战国七雄和宋襄公 · 查看更多 »

山西省

山西,简称晋,中国一省,地处黄土高原东翼。山西表里山河,南临黄河,西邻吕梁山,东靠太行山。因在太行山以西,故曰山西。省会太原市。省境內春秋時為晉國之地,故簡稱晉。 山西地區的有獨特的语言、風俗以及历史,省內土地豐足、矿产資源豐富,位處汾河沿岸一帶的晋中盆地一直被稱作华北的「漁米之鄉」。省會太原也有著悠久的歷史。粤商、徽商、晋商、浙商、苏商一道,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五大商帮”。潮商与徽商、晋商,是中国历史“三大商帮”。.

新!!: 战国七雄和山西省 · 查看更多 »

崤山

山,又称山,古代地名,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洛阳之间的黄河流域,常与附近的函谷关并称崤函,是中国古代军事战略重地,以地势险峻、关隘坚固、易守难攻著称。.

新!!: 战国七雄和崤山 · 查看更多 »

巴国

巴国,意思是大蛇国,姬姓,以姬姓巴王族为主体,并包括版图内的其他族群,在先后以陕东南和川东鄂西为中心而其四至因时而异的地域范围内所建立的国家。初起源于鄂西,后发展到四川盆地东部、湘西、陕东南的一个部落联盟国家,西周时期成为周的姬姓诸侯国。巴人在夏商时期已见史载,在周武王伐纣时有功,被封为子国。因首领为巴子,而叫巴子国,简称巴国,直至公元前316年灭于秦国。其都城随战争数次迁移,始建都于夷城(今湖北恩施)、最后一次在阆中。也有一说为陕西安康,是由多支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不同来源的族群所组成的亚民族集团,它们当中,既有属于濮越系的族群,又有属于氐羌系的族群,还有属于华夏后裔的族群。由于它们的所属族别有异,来源地域有别,文化也有所差异。而先秦巴国只有一个,即姬姓巴国。除姬姓巴国外,其余所谓的巴国,都是居息在巴地上称为巴的族群。段渝《巴人来源的传说与史实》。.

新!!: 战国七雄和巴国 · 查看更多 »

中原

中原是漢族傳统中的一个地域概念,是指以中国河南省为核心延及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这一地区是華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後被漢族视为天下中心。在中國古代的地緣思想中,起源於中原的華夏文明是世界的中心,而華夏文化之外的人群被稱為「化外之民」或者「四夷」古人常将“中国”、“中土”、“中州”用作中原的同义语。。 古代中原地區是華夏部落的原居地,文化比较先进的华夏王朝自视文明,自称「中国」,以别于四夷部落。古代中原地區的中心是豫州全境及冀州南部 现代一般使用中原地区称谓,常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以河南省全境为主体,包括陕西省东部、河北省南部、山西省南部、山東省西部、江蘇省西北部、安徽省北部。.

新!!: 战国七雄和中原 · 查看更多 »

中山国

中山国,姬姓,春秋戰国時白狄的一支——鮮虞仿照東周各諸侯國于公元前507年建立的國家,位于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東麓一带,中山國當時位於趙國和燕國之間,都于顧,後遷都于靈壽(今中國河北省靈壽縣),因城中有山得國名。 公元前406年(周威烈王二十年)為魏將樂羊第一次攻滅。至遲到公元前380年左右,中山桓公復國。中山王其間,北攻燕國,南侵趙國,國勢大為強盛。至中山王𫲨𧊒,屢屢遭趙國攻伐,領土大為縮小。公元前296年最終為趙國所滅。.

新!!: 战国七雄和中山国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战国七雄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东周

东周(前770年至前256年),是历史上对国都东迁以后的周朝的称呼,相对于之前国都在镐京的時期,即西周。东周也是「春秋時代」的开始。 東周京都於前770年自镐京(今陝西省西安市),东迁至雒邑(今河南省洛阳市)。传26王,前后515年。 周幽王死後,諸侯擁立原先被廢的太子宜臼為王,他就是周平王。他即位第二年,見鎬京被戰火破壞,又受到犬戎侵扰,便遷都雒邑,史稱「東周」,以別於在這以前的西周。東周的前半期,諸侯爭相稱霸,持續了二百多年,稱為「春秋時代」;東周的後半期,周天子地位漸失,亦持續了二百多年,稱為「戰國時代」。 周平王東遷以後,管轄範圍大減,形同一個小國,加上被指有弑父之嫌,在諸侯中的威望已经大不如前。面對諸侯之間互相攻伐和兼併,邊境的外族又乘機入侵,周天子不能擔負共主的責任,經常要向一些強大的諸侯求助。在這情況下,強大的諸侯便自居霸主。中原諸侯對四夷侵擾則以「尊王攘夷」口號團結自衛,战国时代徐州相王、五国相王后各大诸侯纷纷僭越称王(吴、越、楚三国春秋時代已称王),周王权威進一步受損。 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发生“子带之乱”,襄王不能平,求救于晋文公,文公诛叔带,遂为伯而得河内地。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襄王为晋文公所迫,于河阳踐土會盟。 周定王元年(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欲观九鼎。定王使王孙满应设以辞,楚人遂去。 周赧王时,東周国势益弱,同时内部争斗不休,以至分为东周国和西周国,赧王迁都西周。周赧王八年(前307年),秦借道两周之间攻韩,周人两边都不敢得罪,左右为难。东西两周位于诸强国之间,不能同心协力,反而彼此攻杀。至赧王六十年(前255年),西周国为秦所灭,赧王死,七年后,东周国亦为秦所灭。.

新!!: 战国七雄和东周 · 查看更多 »

东周国

东周,中国历史上的古国名,戰國时代,从小国西周国分裂出来的另一个小国。东周国为西周国的兄弟国,其始封君为东周惠公。东周国建都巩地(今河南省巩义市西南),前249年被秦国所灭。《史记·秦本纪》载,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东周君与诸侯谋秦,秦使相国吕不韦诛之,尽入其国。”东周国灭亡。.

新!!: 战国七雄和东周国 · 查看更多 »

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東周時代,晋国被韩、赵、魏三氏族等晉大夫勢力所瓜分的事件。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天子始封三家为諸侯国。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一般情況以本年作為戰國元年。.

新!!: 战国七雄和三家分晋 · 查看更多 »

乐毅

乐毅(生卒年不詳),燕國的著名軍事家,輔佐燕昭王;曾攻下齐国70余城,封昌国君,後被赵国封望诸君。是東周戰國時期法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新!!: 战国七雄和乐毅 · 查看更多 »

庞煖

庞煖,生卒年不详,一作庞焕、庞子、庞援,《史记索隐·廉颇蔺相如列传》误作为冯煖。战国末年赵国将领、纵横家,曾擒杀燕将剧辛以及合纵五国伐秦。.

新!!: 战国七雄和庞煖 · 查看更多 »

伊阙之战

伊闕之戰是前293年秦国将领白起在伊闕(今河南省洛陽市龍門镇)擊敗魏、韩、东周三国联军,擒杀联军主将公孫喜的战役,此战秦国共斩首敌军24万。.

新!!: 战国七雄和伊阙之战 · 查看更多 »

张仪

張儀(-前310年),魏國安邑(今山西夏縣)人,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提倡連橫,即秦國聯合其他諸侯國中的幾個,然後對抗其他的諸侯國,多次破壞了六國的合縱,為秦惠文王重用,卒於魏國。.

新!!: 战国七雄和张仪 · 查看更多 »

徐州相王

徐州相王,战国时期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爵。 前334年(魏惠王三十七年),魏惠王率領韓國和一些小國到徐州(山東滕州東南)朝見齊威王,尊齊威王為王,齊威王不敢獨自稱王,於是也承認魏的王號,史稱「會徐州相王」。惠王並改此年為後元年(前334年)。這標誌著楚國自楚武王以來作为诸侯国里唯一称王者地位的喪失,楚威王對此憤怒不已,“寝不寐,食不飽”。前333年,楚威王領大軍伐齊,赵国、燕国乘機出兵攻齊。.

新!!: 战国七雄和徐州相王 · 查看更多 »

信陵君

信陵君(),名无忌,中国战国时代魏国人,是魏昭王的儿子,魏安-釐-王同父异母的弟弟,後世亦稱魏公子。信陵君是战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魏安--王时期官至魏国上将军,和平原君赵胜、孟尝君田文、春申君黄歇合称为“战国四公子”(或稱“養士四公子”)。.

新!!: 战国七雄和信陵君 · 查看更多 »

函谷关之战 (前318年)

函谷關之戰發生於前318年,戰國時代楚、韓、趙、魏、燕五國聯軍聯合義渠國攻打秦國的一場戰爭。 秦國的東向擴張策略,嚴重威脅到東方六國。前319年,公孫衍在韓國支持下取代張儀成為魏國國相,魏王驅逐張儀回秦,並爭取各國合縱對付秦國,同時惠施也回國,合縱形勢又形成了。前318年,公孫衍發起魏、趙、韓、燕、楚合縱攻秦之舉,以楚懷王為縱長,組織聯軍進攻秦國。公孫衍又遊說義渠攻打秦國,配合聯軍。秦送“文繡千匹,好女百人”給義渠,以緩其威脅,義渠國君認為秦國送厚禮其實是暫時的策略,秦國強大終對義渠不利,便乘五國攻打秦國的機會,出兵襲擊,大敗秦軍於李帛。然而五國並不齊心,真正出兵的只有魏、趙、韓三國,聯軍攻打函谷關,但是卻被秦軍擊退。 前317年,秦國派遣庶長樗里疾率秦軍出函谷關反擊韓趙魏聯軍,於修魚大敗趙、韓聯軍,敗趙將趙渴、韓奐,俘虜韓將申差,斬殺聯軍八萬二千人。.

新!!: 战国七雄和函谷关之战 (前318年) · 查看更多 »

函谷關之戰 (前298年)

函谷關之戰發生於前298年—前296年,戰國時代齐、韓、魏三國聯軍攻打秦國的一場戰爭。 前299年,秦國和赵国联盟,与齐国断交,在秦国为相的齐国公子孟尝君逃回齐國。前298年,在孟尝君倡导下,齐国联合韓國、魏國合縱攻秦。至函谷关,秦军退入关内据守。前297年,三国继续攻击,前296年,三国联军攻入函谷关,占领盐氏城。秦国向联军求和,分别将封陵、武遂还给魏、韩。當時,趙國、宋國和秦國結盟,沒有參與攻秦,但是趙國忙於兼併中山國,也沒有出兵助秦。燕國與齊國有亡國之仇,在三國攻秦后,三國聯軍又在齊將匡章的率領下,大敗燕國。楚國雖然國王楚懷王被秦國欺騙扣留在秦國,但是前301年,齊、韓、魏三國聯軍垂沙之戰大敗楚軍,楚國也沒有參與合縱。 齊國雖然得勝,但沒有獲得很大的收益。韓國、魏國得罪秦國,在前294年,遭到秦國白起在伊闕之戰的毀滅性打擊。.

新!!: 战国七雄和函谷關之戰 (前298年) · 查看更多 »

商鞅

商鞅(),中國戰國時代政治家、统帅,法家法派代表人物。衞國國君的後裔,姬姓,故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商鞅早年学习法家、兵家、杂家思想,后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秦孝公在秦国国内颁布求贤令后由魏入秦,通过变法改革将秦国改造成富裕强大之国,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的户籍、法律、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军收复了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部分失地。但商鞅在变法改革过程中制定了严酷的刑法打击旧贵族,招致極大的怨恨,商鞅本人也遭到旧贵族势力的报复,最终身亡。 商鞅及其变法对法家学派有着深远的影响,法家学派后人將商鞅的言行與思想及其后学著作汇编成《商君書》。司馬遷著《史記》時,为商鞅單獨立《商君列傳》。此外,现代学者马非百著《秦集史》、王蘧常著《秦史》時,都將商鞅和其門客尸佼合立於《公孙鞅传》。.

新!!: 战国七雄和商鞅 · 查看更多 »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於公元前356年在秦国实施的政治改革。该制度分两次進行,首次始於公元前356年;第二次開始於公元前350年。经过商鞅变法,奠定秦国在战国七雄的雄厚实力,对秦国的崛起发挥重要的作用。.

新!!: 战国七雄和商鞅变法 · 查看更多 »

秦始皇

始皇()嬴政,趙氏,時稱秦王政和始皇帝,生於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邯鄲市),是秦莊襄王之子【史記索隱】莊襄王者,孝文王之中子,昭襄王之孫也,名子楚。按:戰國策本名子異,後爲華陽夫人嗣,夫人楚人,因改名子楚也。,商朝重臣惡來的第35世孫。出土《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第三卷中稱其為趙正。唐代司馬貞在《史記索隱》引述《世本》稱其為趙政。曹植《文帝诔》最早称始皇帝为嬴政,後世通稱嬴政,亦被某些文學作品稱為「祖龍」。他是中國戰國末期秦國君主,十三歲即位,先後鏟除嫪毐與呂不韋,並重用李斯、尉繚,三十九歲時滅亡六國建立秦朝,自稱「始皇帝」,五十歲出巡時駕崩,在位三十七年。 秦始皇帝是中國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統一天下後,秦始皇繼承了商鞅變法的郡縣制度和中央集權,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及典章法制,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之專制政治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但另一方面,秦始皇在位期間亦進行多項大型工程,包括修築長城、阿房宮、驪山陵等,施政急躁,令人民徭役過重,是秦朝在他死後3年速亡之一原因。.

新!!: 战国七雄和秦始皇 · 查看更多 »

秦孝公

孝公(),《越绝书》作秦平王,《史记索隐》记载名渠梁。战国时期秦国君主,秦献公之子,西元前361年-西元前338年在位,共24年。 秦孝公在位期间致力于恢复秦穆公时的霸业,他因此颁布著名的求贤令,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将秦国改造成为富裕强大之国,为秦国将来兼并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新!!: 战国七雄和秦孝公 · 查看更多 »

秦国

国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嬴姓,趙氏。认为秦先祖蜚廉是商朝末年纣王的宠臣。据清华简《系年》的第三章,周初三监之乱平定后,蜚廉“东逃于商奄氏。成王伐商奄,杀蜚廉,西迁商奄之民于邾,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鉴于秦人和奄国同姓,同主少皞,李学勤先生认为秦人始祖可能起源东方,在西周初年被谪戍西方。据,西周周孝王因秦祖先非子善养马,因此将其封於秦,作为周朝分封国。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獲封为诸侯,為伯爵地位,秦正式成為一方諸侯国。周朝给其封地在今甘肃河东地区到陕西一带。从前677年起,秦国在雍(今甘肃天水到陇南一带)建都近300年。雍城遗址有宫殿区、居住区、士大夫与国人墓葬区和秦公陵园。 秦國與西戎、義渠之間有通婚、結盟的關係,秦國崛起後,這些勢力皆被併入秦國。战国时期,秦孝公实施商鞅变法,为秦滅六國奠定基础。嬴政在前221年,統一諸夏,秦始皇使秦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君主制帝國,秦帝国较西方的罗马帝国还要早兩百年。.

新!!: 战国七雄和秦国 · 查看更多 »

秦灭六国之战

-- 秦灭六国之战,指中國戰國末期七大諸侯國之一的秦国進行消灭山東六国、完成中国统一的战争。从前235年攻打趙国到前221年灭齐国结束,共计15年的时间,先后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中国自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建立中国歷史上第一个君主中央集权国家,即秦朝。.

新!!: 战国七雄和秦灭六国之战 · 查看更多 »

秦武王

武王(),《史记·秦始皇本纪》作秦悼武王,《世本》作秦武烈王,《越绝书》作秦元武王;《史记索隐·秦本纪》记载名蕩,战国时期秦国君主。秦惠文王之子,在位4年。.

新!!: 战国七雄和秦武王 · 查看更多 »

秦惠文王

惠文王(),又稱秦惠王或秦惠文君,嬴姓,考古名駰,传世名駟,秦孝公之子,稱王前稱秦伯駰(駟),伯爵。 前325年,惠文王称王,隨後韓、趙、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後稱王,史稱五國相王;同年秦昭襄王生。前311年,惠文王死,太子秦武王即位。.

新!!: 战国七雄和秦惠文王 · 查看更多 »

稷下學宮

稷下學宮,又稱稷下之學,是中國最早的國立高等學府,始建於戰國時期(西元前四世紀)的田齊桓公。稷下位於齊國國都臨淄(今山东省淄博市)稷門附近。齊宣王之時,在稷下擴置學宮,招致天下名士: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兵家、農家、陰陽家等百家之學,會集於此,自由講學、著書論辯。.

新!!: 战国七雄和稷下學宮 · 查看更多 »

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Imperium Rōmānum,;通用希腊语和中古希腊语:Βασιλεία τῶν Ῥωμαίων, 转写:)是上古時期的一個文明帝國,承接着先前的羅馬共和國。中國史書稱為「大秦」或「扶菻」。 前44年,羅馬共和國將領凯撒成爲終身獨裁官,象征着共和制的結束;至前27年,屋大維成爲奧古斯都,象征着羅馬帝國的開端。其首府羅馬城在公元前100年至公元400年這段時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直至公元500年其遷都至拜占庭(又稱君士坦丁堡、新羅馬),該城才隨之取代羅馬城成爲世界最大城市,帝國人口亦增長到五千至九千萬,大約是當時世界總人口的约20% 罗马帝国可分为前期(前27年—200年)、中期(200年—395年)和後期〔395年—1204年/1453年〕三个阶段。 羅馬共和國末年,政局由于一連串的內戰和政治角力變得非常不穩定。公元前44年,共和國將領凯撒被元老院封爲終身獨裁官後不久,便遭到刺殺身亡。直至公元前31年,屋大維在亚克兴角战役擊敗對手马克·安东尼和女王克娄巴特拉七世,吞并埃及托勒密王国後,共和國的政局仍然不明朗。至公元前27年,元老院放棄共和制,賜君權及奧古斯都頭銜予屋大維,這象征着羅馬共和國的終結。這時元老院仍然存在,但大權已掌握在屋大維手中。最初幾位皇帝都以「第一公民」自居。 屋大維征战的勝利擴張了帝国的領土。立國之初的兩個世紀,帝國的政局有着前所未見的穩定,這段時期被稱爲「羅馬治世」。直到公元41年,帝国第三位皇帝卡里古拉被刺身亡後,元老院曾经考虑恢復共和政制,但罗马禁卫军架空元老院,遂立克劳狄一世爲帝。克劳狄一世在位期間,帝国繼屋大維後首次征战不列颠尼亞。公元68年,克劳狄一世的繼位者尼祿在兵變中自殺身亡,帝国遭遇一連串短暫的內戰,同時猶太地區更爆发第一次起義,這段時期曾经有四位軍團將領稱帝。維斯帕先在公元69年戰勝其他將領,建立弗拉维王朝。其繼位者提图斯,在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爆发後開放斗兽场。提图斯只短暫在位两年,便由其兄弟图密善繼位爲帝国第11位皇帝。图密善最后亦遭到刺殺身亡。元老院後來封涅尔瓦爲皇帝,這亦是羅馬五贤帝之首,開辟一段長達八十多年的政局穩定時期。罗马第13位皇帝图拉真是羅馬五贤帝之中的第二位,他在位時見證帝國的最大版圖。 康茂德在位時,帝国開始出现衰退之兆。公元192年康茂德被刺殺身亡,觸發五帝之年,有五人同時稱帝,分别是佩蒂纳克斯、尤利安努斯、奈哲尔、阿尔拜努斯和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事件最後由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取得勝利。公元235年皇帝亚历山大·塞维鲁被刺殺身亡,導致三世纪危机,這段時期短短50年之內有26人被元老院封爲皇帝。直至戴克里先在位時創立四帝共治,帝國才全面恢复穩定,這段時期一共有四位皇帝共同統治羅馬帝国。這種制度並不能維持下去,很快便招致內戰。內戰最終由君士坦丁一世勝出,成爲帝国的唯一統治者。後來君士坦丁一世遷都至拜占庭,並命名為新羅馬,但史家更喜歡以其名字―君士坦丁稱之爲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自此之後一直是帝國的首都,一直到其終結。君士坦丁一世亦于313年將基督教(后成為天主教会)合法化,並由狄奧西亞一世將基督教定為國教,基督教從而成爲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 這時的羅馬帝國仍然是世界上的強權,並與其東面安息帝国的繼承者波斯帝國互相抗衡,持續着一個世紀的紛爭。狄奥多西一世是最後一位統治一個完整的羅馬帝國的皇帝,隨後帝國的領土因濫權、內戰、野蛮人入侵、軍事改革和經濟衰退等負面因素被日益蚕食,這時的羅馬帝國實際上已完全分裂成東西兩部份,自此之後再没有被統一過。公元410年及公元455年,西面的羅馬城相繼被西哥德人和汪達爾人等日爾曼部族入侵,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路斯被奥多亚塞废黜,這象征着西罗马帝国的終結。但是,由於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路斯從未被東罗马帝国所承认,所以嚴格上來説,只有在西罗马帝国上一位皇帝尼波斯在公元480年去世後,才可以正式爲罗马帝国在西歐的統治劃上句號。而東罗马帝国則一直存在至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陷、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爲止。史学家會称东罗马帝国爲拜占庭帝国。 羅馬帝國是世界歷史上其中一個最偉大的帝國,無論經濟、文化、政治和軍事上的成就都達到很高的水平。羅馬帝國存在將近一千五百年,帝国的疆域在图拉真在位末年(117年)達到全盛,控制着大约五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統治着七千萬的人口,這相當於當時世界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一。羅馬帝國幅原遼闊,而且國祚長久,使拉丁希腊的语言、文化、宗教、發明、建築、哲學、法律及政府模式對後世的影響相當深遠。歐洲在整個中世纪時期,有數次對羅馬帝國的復辟,這包括拉丁帝國,以及神聖羅馬帝國。文艺复兴而後的歐洲帝國主義的興起,更使希腊、羅馬、猶太和基督教的文化向全世界傳播開去,對現代社會文明的發展有着重要影响。.

新!!: 战国七雄和羅馬帝國 · 查看更多 »

田單

單,也作陈单,戰國時田齊宗室遠房的親屬,臨淄人,齊國的軍事家,原為齊都臨淄管理市場的小吏 。在即墨之戰中以「火牛陣」破燕軍,及後收復七十城。.

新!!: 战国七雄和田單 · 查看更多 »

田氏代齐

氏代齐,又称田成子取齐,指中国歷史上战国初年田氏篡奪姜姓成为齐国諸侯的事件。前386年,天子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前379年齐康公死,姜姓宗廟绝祀,被田齐完全取代。.

新!!: 战国七雄和田氏代齐 · 查看更多 »

燕国

燕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国時期在中国北方的一個姬姓諸侯国,也作酀国、匽国或郾国,為戰国七雄之一,传国43王800年,於前222年被秦国消滅。.

新!!: 战国七雄和燕国 · 查看更多 »

燕昭襄王

燕昭襄王,姬姓,名職,中國戰國時期的燕國君主。燕王噲之子。简称昭王或襄王。燕王噲死后,燕人共立为燕王,在位期間燕將秦開大破東胡及朝鮮、上將軍樂毅聯合五國攻齊,佔領齊國七十多城(齊國疆土只剰莒、即墨二城),造就了燕國盛世。.

新!!: 战国七雄和燕昭襄王 · 查看更多 »

韩国 (战国)

韓國是中國战国七雄之一,也作乾国,出自晉國宗室,姬姓。後世历史學家將韩、魏、赵、秦、楚、燕与齐合称战国七雄。韩国国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平陽(今山西临汾),灭郑国后则迁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

新!!: 战国七雄和韩国 (战国) · 查看更多 »

遠交近攻

「远交近攻」是兵法「三十六计」的一计。原文为:「混战之局,纵横捭阖之中,各自取利。远不可攻,而可以利相结;近者交之,反使变生肘腋。范雎之谋,为地理之定则,其理甚明。」原文為:「形格勢禁,利從近取,害以遠隔。上火下澤。」 战国时代,范雎曾向秦昭王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希望秦国将地理位置较近的韩国、魏国作为秦国兼并的主要目标,同时应该与地理位置较远的齐国等国保持良好关系,这样就可以「得寸则王之寸,得尺则王之尺」;这样的战略也使得秦国可以兼并其他六国,成为统一的秦朝政权。 释义:「远交近攻」意为结合远方势力以攻打临近国家或敌人 Category:成语 Category:战国军事 Category:战国政治 Category:外交政策.

新!!: 战国七雄和遠交近攻 · 查看更多 »

荥阳市

阳市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县级市,由郑州地级市代管。荥阳出自战国韩“荥阳邑”,秦始置“荥阳县”,1994年4月撤县建市。全市辖域总面积908平方公里, 人口63万人(2006年);其中市区建成面积13.5平方公里,人口12万人。荥阳为中国较具实力的县市之一,其经济总量位居河南省各县(市)的第五位,综合竞争力2010年列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第六十四位。2009年,荥阳市GDP总量3,156,762万元(折合462,123万美元),人均GDP为52,484元(合7,683美元)。全市辖2个街道、9个镇、3个乡(1个民族乡)。.

新!!: 战国七雄和荥阳市 · 查看更多 »

西周国

西周国,中国历史上的古国名,战国时代的一个小国。 周考王元年(前440年),封其弟揭于王畿,是为西周桓公,形成一西周小国。 前367年因公子根的叛乱,赵成侯遂「与韩分周为两」,周于是分裂为东周、西周两个小国。至周赧王時(前315年),东、西周國分治,赧王遷都西周国。 前256年,秦攻西周國,西周君降。同年,周赧王去世。.

新!!: 战国七雄和西周国 · 查看更多 »

馬陵之戰

陵之戰是中國戰國時期,魏國為了補償在桂陵之戰時損失,進攻弱小韓國,使其向齊國求救。是齊軍在馬陵(今河南范縣西南)殲滅魏軍的著名伏擊戰。《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Ⅰ》,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第739頁。上將軍太子申被斬殺,次將龐涓陣亡,從此魏國不再有能力與齊秦兩國爭霸,淪為二流國家。.

新!!: 战国七雄和馬陵之戰 · 查看更多 »

高平

平,可以指:.

新!!: 战国七雄和高平 · 查看更多 »

魏安釐王

魏安--王,或作魏安禧王、魏安僖王,原名魏圉,魏昭王之子。 前277年,其父魏昭王魏遫逝世,繼任魏王。 前276年,秦國武安君白起攻取二個城市;封其弟魏無忌為信陵君(今河南寧陵)。 前275年,秦相國兼穰侯魏冉率軍進攻,韓軍赴援敗戰折損四萬人,韓將暴鳶投奔國都大梁;國府割讓八個城市求和,魏冉不理再度進攻,敗魏將芒卯,佔領北宅,包圍國都大梁,國府割讓溫城求和。前274年,警覺到局勢緊張,與齊國再訂南北合縱同盟,秦國反應強烈,魏冉再進攻奪取四個城市,殺四萬人。 前273年,與趙國聯合攻擊韓國,包圍華陽;秦相國魏冉在韓使陳筮遊說下,會同武安君白起、客卿胡陽率軍急行八天,赴華陽擊敗芒卯軍,三員大將遭俘,被殺十三萬人;大臣段干子請割南陽予秦求和,蘇代進言諫阻,遂決議不納蘇代之諫以割讓南陽求和,而集中力量保衛修武。同年白起進攻魏國,孟嘗君田文舉薦芒卯為主帥,白起在華陽大敗魏軍,芒卯戰敗而逃,田文失勢後,他的許多門客投奔魏無忌門下。 前257年,秦國的軍隊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形勢危急。趙國平原君的妻子是魏無忌的姐姐,平原君請求魏國救援,魏安--王懼怕秦國,不敢進軍。魏無忌請求如姬從魏安--王的臥室內竊出晉鄙的兵符,晉鄙見了兵符,表示懷疑,隨行的朱亥用鐵椎殺死晉鄙,強行奪權,以精兵八萬開赴前線,一舉擊潰秦國,解除了邯鄲之圍。魏安--王任命魏無忌為上將軍,在黃河以南大敗秦軍。 前243年,安--王與魏無忌同年病死。 《韩非子·有度第六》稱「魏安--王攻燕救赵,取地河东;攻尽陶、卫之地;加兵于齐,私平陆之都;攻韩拔管,胜于淇下;睢阳之事,荆军老而走;蔡、召陵之事,荆军破;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安--王死而魏以亡。」儼然中兴之主。.

新!!: 战国七雄和魏安釐王 · 查看更多 »

魏国 (战国)

魏国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属战国七雄之一。姬姓,魏氏。自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册封为侯、前344年称王、至前225年为秦国所灭,一共一百七十九年。它的领土约包括现时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当时它西邻秦国,东隔淮水、颍水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公元前361年(一说:公元前339年)魏侯罌(即後來的魏惠王)从安邑(一说:魏县)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

新!!: 战国七雄和魏国 (战国) · 查看更多 »

魏惠王

魏惠王(前400年-前319年),原名魏罃或魏嬰,魏武侯之子,生於魏文侯四十七年(前400年),全谥为魏文惠王或魏惠成王,通稱魏惠王,戰國時期魏國的第三代君主,在位期間為前370年-前319年。在位时期魏国由盛至衰。《孟子》一書中又稱其為梁惠王,《莊子》中稱文惠君。.

新!!: 战国七雄和魏惠王 · 查看更多 »

诸侯

诸侯国中文狭义上主要是指中国历史周朝時分封制之下,由中原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天子对封地的称呼,也被称为“诸侯列国”、“列国”;封地君主最高统治者被赐与“诸侯”的封号。现代多数情况,“诸侯”和“诸侯国”混淆使用。 诸侯国,广义上指封建时代(封建社会)及其以前人类文明时期共主(天子、皇帝)对其家族、功臣给予的封地,直至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取消世爵。 少数时期,与中原朝廷对抗的軍閥割据势力,也被稱為諸侯。如東漢末年的袁紹、袁術、張魯、張繡、劉表、劉焉、馬騰、韓遂等地方將領,晚唐以武力自居,不理會朝廷的軍事藩鎮河北三鎮,五代十国南方的吳越、南吳、閩國、南唐、荊南、南楚、前蜀、後蜀、南漢和北漢等政權,或者元朝末年的陳友諒、張士誠羣雄等。.

新!!: 战国七雄和诸侯 · 查看更多 »

鲁国

鲁国,是周朝的一個姬姓諸侯國,為周成王的四叔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封国。鲁国先後傳二十五世,三十六位君主,歷時八百餘年。首都在曲阜,疆域在泰山以南,略有今山东省西南部,國力鼎盛時期勢力遍及河南、江蘇及安徽三省。另外,魯国亦是孔子的出生地。.

新!!: 战国七雄和鲁国 · 查看更多 »

费国

费国说法有二:一说夏代封立的姒姓国,位于今山东济宁鱼台县西南,曾为鲁国附庸,此说主张鲁国季孙氏不曾在其封邑费立国;一说春秋末期兴起的小国,为鲁国季孙氏据其采邑费(今山东临沂费县西北)所立。.

新!!: 战国七雄和费国 · 查看更多 »

越國

越国(又稱作--越),傳說在公元前2032年由無餘於會稽一带所建立的古代諸侯國,至公元前222年,在被秦國發動的統一九州戰爭中滅亡。.

新!!: 战国七雄和越國 · 查看更多 »

齊威王

齊威王(約前378年-前320年,約59歲),田齊君主,本名田因齊,出土文物作陈侯因齐(上次下月),為田齊桓公之子。在位初期,「好為淫樂長夜之飲,沈湎不治」,把政事交給卿大夫處理。後來採姬妾虞姬之言,重用即墨大夫,烹殺佞臣阿大夫,齊國得以大治。其後在能臣鄒忌、田忌的輔助下,一度稱王中原。齐侯称王,自齊威王始。.

新!!: 战国七雄和齊威王 · 查看更多 »

齊簡公

齊簡公,姜姓,名--,齊悼公之子。齊簡公即位後,分別任用田恆(陳恆)和闞止(監止)為左、右相。闞止得寵於簡公,田恆嫉之。大夫鞅見狀,遂建議齊簡公擇用一人,藉此除田恆。 齊簡公四年(周敬王三十九年,前481年)春天,闞止在上朝途中遇田氏族人田逆殺人,將其拘捕,後被田氏營救。闞止懼怕田氏勢力,在簡公支持下,準備驅逐田氏。闞止家僕陳豹將此事告知田恆。同年五月,田恆先發制人,率車入公宮,劫持簡公。闞止率軍反攻,被田氏擊敗,闞止出逃。田氏軍窮追不捨,情急下闞止迷路,失道於弇中,誤入田氏之邑豐丘,在郭門被田氏殺死。 六月,齊簡公與夫人在倉皇逃往燕国途中,在齐之西北界的舒州(今河北大城县平舒)被田恆的追兵殺死。事後田恆立簡公弟驁為君,即齊平公,自任太宰。 此事引起孔子極大的憤怒,他說「唯名與器不可假人」,他如臨大典,沐浴、更衣、整冠,入宮朝見魯哀公,請哀公發兵伐齊。但沒有得到哀公與季康子的支持。.

新!!: 战国七雄和齊簡公 · 查看更多 »

齊湣王

齊湣王(,約40歲),又作齊閔王,本名田地,一名遂。在位十七年,屢建武功,破秦、燕諸國,制楚,滅宋。齊湣王三年(公元前298年),派孟嘗君入秦,秦昭襄王任孟尝君為宰相,後被扣押,賴雞鳴狗盜食客之助得脫,後任齊相。不久齊湣王整頓稷下學宮,孟嘗君憂功高震主,出奔至魏國。 周赧王元年(前314年),湣王的父親齊宣王派軍攻破燕國,燕王噲、太子平及宰相子之皆死。周赧王三年(前312年)燕人立燕昭王,亟思復仇的燕昭王採納樂毅及蘇秦建議,爭取盟國,孤立齊國,蘇秦兩次入齊離間,齊湣王相繼西向攻打秦國。 周赧王二十七年(前288年),齊秦互帝。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齊滅宋。 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年)濟西之戰,燕國上將軍樂毅以五國聯軍攻齊,大敗齊軍;燕軍又於臨淄城西之秦周大敗齊軍,達子戰死,燕軍攻入臨淄,湣王出逃至莒(今山東莒縣),但被名義上協防的楚國將軍淖齒所殺。.

新!!: 战国七雄和齊湣王 · 查看更多 »

齐国

國是周代諸侯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分為姜齊和田齊兩個時代。其疆域主要位於今山東省大部、河北省東南部及河南省東北部,始封君為周武王國師、軍師太公望姜尚。齊國是周代重要的封國,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齊國國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原称营丘,齊胡公時曾遷都至薄姑(臨淄西北五十里)。姜齊傳至齊康公時,大夫田和放逐齊康公於臨海的海島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為國君,是為田齊太公。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為諸侯,姜姓齊國為田氏取代,田和正式稱侯,仍沿用齊國名號,世稱「田齊」,為戰國七雄之一,于周显王十七年(齐威王五年,前352年)始称王,前221年為秦國所滅。.

新!!: 战国七雄和齐国 · 查看更多 »

迦太基

迦太基(腓尼基語:;;Καρχηδών,Karthago,قرطاج),是一個坐落於非洲北海岸(今突尼西亞)的城市,與羅馬隔海相望。 迦太基一词在腓尼基语中读作“” ,意思是「新的城市」,其早期居民为迦南城市泰尔(Tyre或譯為推羅)的移民。在古羅馬文獻中,迦太基也被稱為「布匿」(Punici)。 前8世紀,腓尼基人在北非建立迦太基城,當時迦太基城還只是腓尼基城邦泰爾的海外殖民地。前650年,脫離泰爾獨立,建立城市國家古迦太基。古迦太基强势时疆土遼闊,勢力最大曾囊括今天北非沿岸、今西班牙中部、科西嘉島、薩丁尼亞島、西西里島和馬爾他島,首都迦太基富極一時,其基礎是農業与商業,在外貿易居民善航海与貿易,在國內居民又是出色的農民,很早就出現了奴隸佔有制莊園,因此在當時地中海地區成為最有活力的經濟強國。 古迦太基曾與古希臘爭奪地中海霸權,後又與古羅馬爭奪霸權。最後因為在三次布匿戰爭中均被羅馬共和國打敗,並於前146年滅亡。 古迦太基滅亡之後,羅馬軍隊摧毀了迦太基城。後來在迦太基城原址附近建立新城,並成為羅馬的阿非利加省首府。439年汪達爾人佔領迦太基,成為汪达尔-阿兰王国的首都。533年成為东罗马帝國的屬地,並成為東羅馬帝國重要文化中心。7世紀因阿拉伯帝國的崛起引發的戰亂而被徹底廢棄。.

新!!: 战国七雄和迦太基 · 查看更多 »

胡服騎射

胡服騎射是戰國時期赵武灵王所采取的军事和服饰改革,開始於前306年。赵国在武灵王以前曾拥有强大的军队,而胡服骑射的作用仅在于将其进一步强化而已。 戰國後期,趙國與東胡、樓煩等諸胡長期對峙,雖然趙國的軍事實力強於諸胡且趙國盛產馬匹,但在騎射力量上卻不如秦韓二國。趙武靈王與諸胡騎兵戰鬥後,明白到諸胡騎兵的優點在於機動和靈活性, 戰國七雄的軍隊即使是騎兵也都以重鎧甲裝備,諸胡軍隊則裝束輕便,人馬合一,機動性強,速進易退。於是趙武靈王在趙國推行改革,在大臣肥義等人的支持下,仿傚諸胡軍隊的裝備,趙國軍力逐漸開始強大,消滅中山國,擊敗林胡和樓煩二族,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但有人认为,此时还没有发明马镫,无法充分发挥骑兵人員的战斗力,所以骑兵还是以侦查及骚扰为主,作战的主力仍然是步兵。.

新!!: 战国七雄和胡服騎射 · 查看更多 »

郢(读作yǐng ㄧㄥˇ),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楚国的首都。 楚国在建国初期定都丹阳(古丹阳位于河南淅川境内)。后来为了和一些小国家争夺汉中,迁都郢(鄢郢,或作疆郢),后又东迁郢都(纪郢、南郢)。在今湖北省西部、荆州市荆州区北面三公里左右楚纪南故城,被认为是郢都所在。位于今周口市淮阳县的陈楚故城,则被认为是之后的陈郢。楚国末期,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楚国国都东迁至寿春,命名为郢,后世所称寿郢。.

新!!: 战国七雄和郢 · 查看更多 »

阏与之战

#重定向 閼與之戰.

新!!: 战国七雄和阏与之战 · 查看更多 »

赵国

赵国,戰國七雄之一的諸侯國,也作勺国,初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后迁都中牟(今河南鹤壁),又迁至邯郸(今河北省邯郸),疆土主要有当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陕西省东北隅。西有秦国,南有魏国、韩国,东有齐国,东北燕国,北方则是林胡、楼烦、东胡等游牧民族的地域。另外赵国附近还有小国中山国。.

新!!: 战国七雄和赵国 · 查看更多 »

赵武灵王

赵武靈王(),嬴姓,赵氏,名雍,中国战国中后期赵国的君主。死后谥号武灵。 生於趙肅侯十年(前340年),在位(前325至前299年,共27年)时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赵国因而得以强盛,灭中山国,败林胡、楼烦二族,辟雲中、雁门、代三郡,并修筑了“赵长城”。 武灵王禪讓王位予赵惠文王,自己退居幕後,號稱「主父」。因為儲君廢立問題,在趙惠文王四年(前295年)的沙丘之乱中被幽禁而饿死,赵侯称王,自武灵王谥号始。.

新!!: 战国七雄和赵武灵王 · 查看更多 »

邯郸市

邯郸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下辖的地级市,经国务院批准拥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位于河北省最南端,因邯山至此尽而得名,有「河北南大门」之称。市境北接邢台市,东临山东省聊城市,南界河南省安阳市、濮阳市,西邻山西省晋中市、长治市。地处太行山脈东麓,华北平原中部,晋冀鲁豫四省交界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山地丘陵带,东部为冲积平原区。滏阳河、漳河、洺河等自西向东流经市境。全市总面积1.21万平方公里,人口943.3万,主城区人口达367.42万人。 邯郸历史悠久,是中原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距今8000年前就有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春秋战国时期,邯郸作为赵国都城达百余年,前后经历八代国君,是当时中国北方政治、文化、经济、交通中心;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邯郸遭到战乱破坏,由当时的赵国国都贬为一个郡;西汉时期和关中的长安、中原的洛阳、山东的临淄、西南的成都共享“五都盛名”;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邯郸南部的邺城(今邯郸临漳县)逐渐兴起,袁绍、曹魏等势力先后占据邺城而称霸天下;南北朝时,先后有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在此建都;隋朝隋炀帝下令火焚邺城,邺城遭到毁灭;到北宋时,邯郸东部地区的大名县成为北宋“陪都”为北京大名府。明清时期,邯郸隶属广平府、彰德府;民国初年,邯郸隶属直隶省冀南道,1993年国务院批准,实行地市合并,邯郸地区周围所辖各县划归到邯郸市,称邯郸市。 邯郸已探明矿物资源多达40多种,煤炭和铁矿石储藏量分别在40亿吨和4.8亿吨,被誉为现代“钢城”、“煤都”,邯郸不但是河北省重要的焦煤及钢铁生产基地,亦是中国大陆重要的电力、纺织、煤炭、建材等生产基地;粮食产量也居河北省前列,素有“北方粮仓”、“冀南棉海”之称;邯郸商业也十分发达,市政府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同时,也加快了其他项目的发展。2015年邯郸经济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邯郸是中国成语之城,“邯郸学步”从某种意义上代表了赵国都城的风雅。.

新!!: 战国七雄和邯郸市 · 查看更多 »

邯郸之战

邯鄲之戰發生於前259年-前257年年間,是戰國時代秦國攻打趙國與趙、魏、楚三國聯軍在趙國國都邯鄲城進行的一場城池攻防戰爭,嚴格來說是長平之戰的延續。結果,秦國受到了自商鞅變法後少有之一場大敗,使六国得以延续三十年国祚。.

新!!: 战国七雄和邯郸之战 · 查看更多 »

邾国

邾國(又名邾婁國、鄒國),中國歷史上周朝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

新!!: 战国七雄和邾国 · 查看更多 »

鄢郢之戰

鄢郢之戰是前279年至前278年秦国将领白起率军攻打楚国,攻陷楚国国都郢(今湖北省江陵市西北),夺取楚国洞庭湖周围的水泽地带、长江以南以及北到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云梦县一带)的大片土地的战役。此战过后,楚国国力大损,此后一蹶不振。.

新!!: 战国七雄和鄢郢之戰 · 查看更多 »

臨淄

#重定向 临淄区.

新!!: 战国七雄和臨淄 · 查看更多 »

长平

长平可以指:;人物.

新!!: 战国七雄和长平 · 查看更多 »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中国東周战国时代秦國進攻趙國的大规模战役,“三年而后決”(靳生禾、謝鴻喜認為為前期僵持對峙二年六個月,後期白熱戰六個月),雙方都出動了傾國之師。結果,秦军戰勝赵军,並且盡數坑殺投降赵軍。 长平之战是為戰國形势转折点,經此一役,歷史證明並間接決定最後統一天下的是秦國,此後秦國天下無敵,六國皆不再有力單獨对抗秦军,秦滅六國只剩下时间问题。.

新!!: 战国七雄和长平之战 · 查看更多 »

苏秦

苏秦(?),字季子,東周雒邑(今河南洛陽東)乘軒里人,相传为鬼谷子徒弟。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苏秦与张仪同出自鬼谷子门下,跟随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学成后,外出游历多年,潦倒而归。随后刻苦攻读《阴符》,一年后游说列国,被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苏秦到赵国后,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联盟解散后,齐国攻打燕国,苏秦说齐归还燕国城池。后自燕至齐,从事反间活动,被齐国任为客卿,齐国众大夫因争宠派人刺杀,苏秦死前献策诛杀了刺客。 有說法認為他和張儀兩人彼此呼應,共同達到個人的目的。司馬遷.

新!!: 战国七雄和苏秦 · 查看更多 »

連橫 (外交策略)

連橫,或連衡,為東周戰國時代以張儀為首的縱橫家向秦國所提出的一種外交策略,指秦國聯合一些弱國進攻其他弱國,以破解當時公孫衍及蘇秦向六國(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所提出的合縱。.

新!!: 战国七雄和連橫 (外交策略) · 查看更多 »

李兑

李兑,中國战国时期赵国政治人物,赵惠文王时期的相国。 赵武灵王禪讓予其子赵惠文王,自称主父。前295年,赵武灵王的长子安陽君趙章與其宰相田不禮發動沙丘之亂,被李兑和公子成击败,田不禮被殺。 安陽君趙章逃到了主父宫,主父接納了趙章,公子成和李兌繼續圍困主父宫,把趙章殺死。 公子成和李兌商量:「因為趙章的緣故而圍攻主父,休兵的話,一定會被滅族。」於是繼續圍困,對宮中人說:「晚出來的人,滅族。」,宮中人都逃了出來。主父逃不出來,三個月後在宮中餓死。 事後,公子成为相,号稱安平君,李兑为司寇。公子成死后,李兑担任相国,封奉阳君。他和苏秦主持五国合纵攻秦。.

新!!: 战国七雄和李兑 · 查看更多 »

桂陵之战

桂陵之战,是战国时期齐国攻击魏国以援救赵国(即围魏救赵)的战役。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魏围攻赵都邯郸城,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赵,国内空虚,遂引兵攻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果然诱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又在桂陵(今河南长垣)伏袭,大败魏军,并生擒庞涓。而後魏國與韓國結盟,合攻另一支齊軍,是為襄陵之戰,最後在楚國與秦國的介入之下,魏、齊簽署和約,孙膑釋放庞涓。.

新!!: 战国七雄和桂陵之战 · 查看更多 »

楚国

楚国,又称荆、荆楚、楚荆,中国历史商朝后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楚国國君芈姓熊氏。最早兴起于丹江流域的丹水和淅水交汇的淅川一带。公元前223年,秦滅楚之戰,爲秦所滅。其全盛时的最大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北、安徽、河南、湖南、浙江、上海、江苏、江西、重庆、貴州、山东部分地方。.

新!!: 战国七雄和楚国 · 查看更多 »

楚頃襄王

楚頃襄王,簡稱楚頃王或楚襄王,羋姓,熊氏,名橫,楚懷王之子,生母南--鄭袖。.

新!!: 战国七雄和楚頃襄王 · 查看更多 »

楚懷王

楚懷王,羋姓,熊氏,名槐,楚威王之子,楚國之王,任用佞臣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寵愛南--鄭袖,排斥左徒大夫屈原,為人利令智昏,國事日非。最後被秦昭王所騙,監禁於秦國至死,楚人皆悲之。 秦朝末年,群雄並起,前208年反秦的民變領袖陳勝敗亡後,當時反秦大將項梁(舊楚國將領项燕之子)立楚懷王之孫熊心為楚王,仍號「懷王」,以爭取楚人民心,史家稱為楚後懷王,項羽昇懷王為楚義帝。.

新!!: 战国七雄和楚懷王 · 查看更多 »

江南

江南,意为長江以南地區。现在狭义上指代长江以南钱塘江以北的浙北,苏南及上海地区。也就是无锡、苏州、南京、松江、上海、常州、镇江、嘉兴、湖州、杭州等。其中南京只包含现在长江以南的南京,杭州包含现在钱塘江以北的杭州。长江以北的六合、浦口不算狭义上的江南,钱塘江以南的萧山、绍兴、宁波也不算狭义上的江南。现代广义上有时会把长江以北的“扬州”,钱塘江以南的“萧山、绍兴、宁波", 安徽的“古徽州地区”以及江西东北部算在内。 江南屬漢族地区,在先秦時代被中原諸國称为南蛮、百越,江南古代的南京由於做過十朝的古都,以及杭州做過南宋的首都,許多北方世家大族南迁,江南成为一个文教发达、美丽富庶的地区。 在先秦时期已经存在江南的说法。《吴越春秋》:“周元王使人赐勾践,已受命号去,还江南”。 《尔雅·释地篇第九》写道:“江南曰扬州。”“江南”在成书于秦、汉以前的古籍之中属于扬州之地 在先秦时期也有其他关于江南的说法。《史记·秦本纪》中亦載:“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这里的江南指的是现今湖南全境和湖北南部部分地区。钱大昕以為《项羽本纪》云“江东虽小,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中的“江东”,那时的“江东”是现在江南的一部分。。王莽时曾改夷道县为江南县,是今日湖北宜都。《后汉书·刘表传》载“江南宗贼大盛……唯江夏贼张庄、陈坐拥兵据襄阳城,表使越与庞季往譬之,及降。江南悉平”。.

新!!: 战国七雄和江南 · 查看更多 »

汜水縣

汜水縣,中国古旧县名。 隋朝開皇十八年(598年),改成皋縣置,在今滎陽市西北汜水鎮。因汜水河由鞏義東南北流經此地注入黃河,故名。屬鄭州。唐朝垂拱四年(688年),更名為廣武縣。神龍元年(705年),複名汜水縣,五代改屬河南府。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廢入河陰縣。元豐二年 (1079年)復置,屬孟州,金朝时,復屬鄭州。明朝仍之。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屬郑州直隶州,十二年(1734年)改屬開封府。光緒三十年末(1905年),復屬直隸州。1913年屬豫東道(豫東道次年改稱開封道),1932年屬第一行政督察區。1948年,與廣武縣合并為成皋縣。.

新!!: 战国七雄和汜水縣 · 查看更多 »

河南省

河南省简称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郑州市。其大部分土地位于黄河中下游以南地区,故名河南。河南地处中国中部,承东启西,古称天地之中,被视为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是中国经济自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版块,以河南省为核心的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河南地势西高东低,北部、西部、南部分别分布着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和大别山,中部和东部为大面积的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黄河穿北境而过,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以及汉水的支流丹江也流经河南。全省面积16.7万平方公里,面积排名全国第17位。人口9480万,仅次于广东和山东位列第三位。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3.7万亿元,位居第五位。.

新!!: 战国七雄和河南省 · 查看更多 »

河外之战

#重定向 河外之戰.

新!!: 战国七雄和河外之战 · 查看更多 »

河西之战 (战国)

河西之戰是中國戰國時代,魏國與秦國為爭奪關中河西(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地區發生的大規模戰爭,前後反復交戰數次。.

新!!: 战国七雄和河西之战 (战国) · 查看更多 »

沙丘宫变

#重定向 沙丘之乱.

新!!: 战国七雄和沙丘宫变 · 查看更多 »

泗上十二诸侯

泗上十二诸侯是春秋战国时期,泗河流域的十二个诸侯国。《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称齐威王时泗上十二诸侯向田齐朝贡。在战国中后期,中原除了战国七雄,还有一些小诸侯国与七雄并存,包括“泗上十二诸侯”。最迟到战国中期,这些小国依然存在,它们由向东扩张的楚国和向南扩张的齐国所吞并。.

新!!: 战国七雄和泗上十二诸侯 · 查看更多 »

滕國

#重定向 滕国.

新!!: 战国七雄和滕國 · 查看更多 »

戰國

戰國時期(前5世紀~前221年),簡稱戰國。關於戰國的起始年份,共有7種說法,一般有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或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這三種說法為較多人接受。而戰國時代結束於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統一中原。後世史家劃分東周前半為春秋時代及後半為戰國時代,東周在周赧王五十九(前256年)已被秦国灭亡,所以東周不完全包括戰國時代。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混戰不休,故後世稱之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年)徐州相王、四十六年(公元前323年)五國相王後各大諸侯紛紛僭越稱王(吳、越、楚三國早在春秋時代已稱王),周天子權威進一步受損。戰國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大規模變革,例如郡縣制度、私田制、廣泛應用鐵器和貴族因亡國變為平民傳播知識。各國為獲取土地、財富、人口不斷開展兼併戰爭,促使這個從春秋時期開始便戰爭不斷之土地逐漸走向新時代,塑造了中央集權國家「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的雛形。戰國承春秋亂世,啟帝秦發端,中續百家爭鳴,各國相繼圖強而舉國變法,涌現了大量名將爭鋒和名士縱橫捭闔之典故,為後世傳誦。.

新!!: 战国七雄和戰國 · 查看更多 »

戰國策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名著。由漢朝劉向編訂,但其原作者不詳。劉向因此書所记的多是東周後期时諸國混戰,纵横家为其君王擬定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定名为《战国策》,而該時期亦因此被史家稱為戰國時代。 《战国策》為國別體,全书按东周國、西周國、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韓国、燕国、宋国、衞國、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三十三卷,约十二万字。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說客們言行,更包括了不少纵横家的政治策略與辯論技巧,也可說是合纵與連橫的实战演习手冊。本書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在四庫全書之中為史部。.

新!!: 战国七雄和戰國策 · 查看更多 »

战国四公子

战国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公子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包括学士、策士、方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当时,以养“士”著称的.

新!!: 战国七雄和战国四公子 · 查看更多 »

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五霸」又作「五伯」,是指东周春秋时期相继称霸主的五个诸侯,其说首見於《左傳》。该词常与战国七雄并称。 关于春秋五霸,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

新!!: 战国七雄和春秋五霸 · 查看更多 »

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前403年),简称春秋, 是东周的前半段时期。 春秋时代周天子的势力减弱,群雄纷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當時齊桓公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弑,抑兼併」(尊王攘夷)的思想,因此周天子於表面上仍獲尊重。 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共二百四十二年。后史学家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平王東遷到洛邑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或四十四年(前476年)为止(也有学者认为应到《左傳》記載之終(前468年)、三家灭智(前453年)或三家分晋(前403年)),称为“春秋时期”。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 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之,五十二个諸侯國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次,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餘次。鲁国朝王三次,聘周四次。.

新!!: 战国七雄和春秋时期 · 查看更多 »

春申君

春申君(),名黄歇,中国战国时代楚国人(今河南省潢川人)。楚考烈王时期官至楚国令尹,是战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平原君赵胜、孟尝君田文、信陵君魏无忌合称为“战国四公子”。.

新!!: 战国七雄和春申君 · 查看更多 »

济西之战

#重定向 濟西之戰.

新!!: 战国七雄和济西之战 · 查看更多 »

晋国

晋国,是周代的姬姓诸侯国,原名唐,领地在今山西省,始封君為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同母弟——唐叔虞。晉是重要的封國,是春秋五霸之一,也是稱霸時間最長的一個。晋国国都最初为唐(今山西翼城西,一说太原西南),晋獻公迁都绛(今翼城东南),别都为曲沃(今山西闻喜)。晉景公時遷都新田,稱之為新絳,遗址在今山西省侯马市。 因為春秋初年晉國發生過小宗曲沃篡奪大宗的曲沃克晉,以及晋献公時的骊姬之乱兩件宗室內鬥事件,為避免歷史重演,晉文公開始除太子以外,國君其他兒子及兄弟皆要遷離晉國,《左传》称“晋无公族”,有別於其他國家。晉靈公時,晉的卿大夫勢力開始壯大,成公即位後,封異姓卿大夫為公族大夫,令卿族逐漸成為晉國政權的主導力量。晉平公以後,六卿的實力凌駕於國君之上,形成了六卿執政。晉定公時,六卿中的范氏和中行氏被滅,卿族的平衡被打破。到晉出公時,魏氏、韓氏反戈一擊聯合趙氏滅掉最強大的知氏,晉國名存實亡。終於到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韩侯、赵侯、魏侯,从晋国中分裂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而晋国仅剩两城,苟延残喘80年后被韩、赵完全瓜分。 三家分晋被視為戰國時期的開始,宋代司马光編纂的《資治通鑒》將此事作為開篇。以血緣關係來看,韩国王室是晉國君主的後裔。.

新!!: 战国七雄和晋国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七雄戰國七雄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