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愛沙尼亞政黨列表

指数 愛沙尼亞政黨列表

本條目列出愛沙尼亞政黨。愛沙尼亞屬於多黨制,通常單一政黨無法獨自取得過半席次,須與其他政黨組成執政聯盟。.

19 关系: 基督教民主主義古典自由主义多黨制中间派社会主义社會民主主義社會民主黨 (愛沙尼亞)祖國與共和國聯盟綠色政治爱沙尼亚爱沙尼亚共产党爱沙尼亚共产党 (1990年)農本主義自由保守主義欧洲议会民族主義愛沙尼亞中間黨愛沙尼亞人民聯盟愛沙尼亞綠黨

基督教民主主義

基督教民主主義(Christian Democracy;Christdemokratie;Démocratie chrétienne)为基督教民主主义下一个精确而统一的定义是不容易的,概括的说,它只不过是在自由主义和集体主义之间、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不断寻求一条中间道路的一种表现形式。基督教民主主义的中间道路是基于若干独特的原则。.

新!!: 愛沙尼亞政黨列表和基督教民主主義 · 查看更多 »

古典自由主义

古典自由主义在中文被混乱了,可以有兩種涵義:.

新!!: 愛沙尼亞政黨列表和古典自由主义 · 查看更多 »

多黨制

多黨制是一種政黨體系,由多於兩個政黨控制政府,有別於一黨專政及兩黨制。 多党制又细分为温和多党制和粉碎多党制。 溫和多黨制政黨體系由三個以上總數有限的、有實力取得國會議席的政黨組成,沒有任何兩個政黨能長期掌握政府組織權,其政府必為聯合政府,由多個政黨組成穩定的執政聯盟。但由於具有規模的政黨相當固定,故聯盟模式也相對穩定。這些國家奉行比例代表制,代表性案例是以色列、德國、意大利、奧地利、瑞士、丹麥等。 在這些國家,幾個意識形態相近的大型政黨在選舉前會組成聯盟,一旦勝選將會聯合執政。 粉碎多黨制由三個以上、數量不固定且政黨存在不穩定的多個政黨組成,黨派聯盟模式較無章法可循,政治情勢常常陷入混亂。相當多實行競爭性政黨制的發展中國家出現粉碎多黨制的特徵,局勢動亂往往以軍事政權或威權體制告終。 不少奉行比例代表制的歐洲及拉丁美洲國家都是典型粉碎多黨制國家或地區。.

新!!: 愛沙尼亞政黨列表和多黨制 · 查看更多 »

中间派

中间派是政治派别的一种,其政治观点介乎于左派和右派之间,一般主张以中庸的态度解决问题。在民主国家的选举中,中间派选民通常是受到各方重点关注和拉拢的。 中间派通常反对过度激进和过度保守,主张采取各方面比较平衡的政策,反对以固定的社會主义或資本主义来指导和制订政策,而认为政策应根据情况不同而随机应变,以取得最佳效果为目标。 此外,中間派在難以用左派和右派去界定兩大政治勢力中,或是在兩大政治陣營之中取平衡,獲最大政治利益。 中间派在政治上又可以细分为:.

新!!: 愛沙尼亞政黨列表和中间派 · 查看更多 »

社会主义

會主義(Socialism)是一系列经济体系,,其特点为、民主控制的生产资料(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这个词也指代与这类体系相关的政治理论。"2.

新!!: 愛沙尼亞政黨列表和社会主义 · 查看更多 »

社會民主主義

會民主主義(Social democracy)是一種支持通過在自由民主體制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下,通過經濟干預和社會干預的手段促進社會正義的意識形態。社會民主主義支持代議制和參與民主。社會民主主義主張進行,通過調控手段使經濟發展符合大眾。建設福利國家亦是社會民主主義的目標之一。社會民主主義希望使資本主義社會能更加民主、公正、團結。20世紀後半段,西歐和北歐國家,尤其是實行北歐模式的北歐國家,都深受社會民主主義的影響。 社會民主主義起源於一種在已有政治框架下,通過和平方式對資本主義進行改良,實現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過渡(而不是如革命社會主義那樣通過革命實現)的意識形態。二戰結束後,西歐的社會民主主義黨派均表示不接受當時蘇聯斯大林主義的政治經濟體制。一些黨派稱目標是採用與蘇聯不同的方法過渡到社會主義,而一些黨派則表示他們的目標是建立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混合體系。在這一時期,社會民主主義黨派執政時通常會採用混合經濟體制,在經濟主體爲私有制的前提下,將部分產業置於國家的控制下。這種經濟體制與凱恩斯主義的主張有些類似。同時,社會民主主義政黨提出國家干預和建設福利國家的主張。這樣的經濟體制已和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有本質上的不同。這些社會民主主義政黨已拋棄早期社會民主主義轉變資本主義體制(比如要素市場、私有制,以及僱傭勞動)的目標。 今日,社會民主主義主要的議題包括消除社會不平等、貧困,以及特權階級對他人的壓迫。同時,社會民主主義者還主張建立面向全民的公共服務體系,比如、兒童保育、義務教育、、等體系。社會民主主義亦與工人運動和工會有緊密聯繫。社會民主主義者支持工人的談判權,希望能將政治上的民主決策權延伸到經濟中,促進僱工及其他經濟利益相關者的共同決策。 「第三条道路」吸收了社會民主主義中關於社會福利的部分主張,並將之與右派經濟體系融合。.

新!!: 愛沙尼亞政黨列表和社會民主主義 · 查看更多 »

社會民主黨 (愛沙尼亞)

會民主黨(Sotsiaaldemokraatlik Erakond,簡稱SDE),是愛沙尼亞的社會民主主義政黨,領導人是Sven Mikser(2010年上任)。在1990年11月成為國際社會主義者成員並且在2003年5月16日加入歐洲社會主義政黨派系。 前身是溫和人民黨(Rahvaerakond Mõõdukad),在2003年於愛沙尼亞國會(Riigikogu)保住6個議席。它在2004歐洲議會選舉中成功贏得36.8%國家票(即3個歐洲議會議席)。.

新!!: 愛沙尼亞政黨列表和社會民主黨 (愛沙尼亞) · 查看更多 »

祖國與共和國聯盟

國與共和國聯盟(Isamaa ja Res Publica Liit,簡稱IRL)是愛沙尼亞政黨,在2006年6月4日由祖國聯盟(Pro Patria Union)與共和國黨(Res Publica)兩個保守政黨合併成立。該黨為歐洲人民黨成員之一。.

新!!: 愛沙尼亞政黨列表和祖國與共和國聯盟 · 查看更多 »

綠色政治

綠色政治是一個將目標放在生態及環境上的政治思想,他們透過草根式、參與式的民主制度來達成目標。綠色政治是由綠色運動參與者所提倡,他們從1980年代開始在世界各地成立綠黨。「綠色」(Green)翻譯自德文的「Grün」,是來自於世界上第一個成功的綠黨,成立於1970年代晚期的德國綠黨(die Grünen)。「政治生態學」則用在歐洲和學術界。 綠色政治支持者稱為「綠人」,分享有關生態運動、保育運動、環境運動、女權運動和和平主義等想法。除了民主和生態議題,綠色政治也關心公民自由、社會正義和非暴力。.

新!!: 愛沙尼亞政黨列表和綠色政治 · 查看更多 »

爱沙尼亚

爱沙尼亚共和国(Eesti Vabariik),通常简称爱沙尼亚(Eesti,),北欧和波罗的海国家之一。 爱沙尼亚位于欧洲东北部,其国土西向波罗的海,北向芬兰湾,東临楚德湖,南面和東面分別同拉脱维亚和俄罗斯接壤。該國目前為世界高收入經濟體之一,首都及全国最大城市为塔林。 愛沙尼亞目前為北欧理事会、欧洲联盟、欧元区、申根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成員國。.

新!!: 愛沙尼亞政黨列表和爱沙尼亚 · 查看更多 »

爱沙尼亚共产党

爱沙尼亚共产党(爱沙尼亚语:Eestimaa Kommunistlik Partei)是爱沙尼亚的一个已不存在的共产主义政党。 1920年12月5日,该党在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爱沙尼亚支部中央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 1940年,苏联占领爱沙尼亚后,该党成为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的爱沙尼亚分支,改名为爱沙尼亚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并作为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执政党。1952年,该党又采用了最初的名称。 1990年,爱沙尼亚共产党内部主张爱沙尼亚独立的多数派宣布脱离苏联共产党的领导,并注册为独立的“爱沙尼亚共产党”,后于1992年更名为爱沙尼亚民主劳动党。党内亲苏联的少数派则组织了爱沙尼亚共产党(苏共),继续接受苏联共产党领导。但在1991年八一九政变失败后,爱沙尼亚共产党(苏共)遭爱沙尼亚当局取缔。 Category:欧洲共产党 Category:爱沙尼亚政党 Category:苏联共产党.

新!!: 愛沙尼亞政黨列表和爱沙尼亚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爱沙尼亚共产党 (1990年)

爱沙尼亚共产党(Eestimaa Kommunistlik Partei)是爱沙尼亚的一个非法的的共产主义政党。该党形成于1990年3月,由爱沙尼亚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反对爱沙尼亚脱离苏联的一派建立。它成立的时候,取名爱沙尼亚共产党(基于苏共纲领)。1990年6月20日,它改名为爱沙尼亚共产党(苏共)。在同年爱沙尼亚共产党脱离苏联共产党后,该党成为苏共新的爱沙尼亚分支。1991年,苏联发生了八一九事件,该党对政变表示了支持。随着政变的失败,1991年8月22日,该党被爱沙尼亚当局宣布为非法。 此后,该党转入地下继续运作,并在后来以“爱沙尼亚共产党”的名义参加了共产党联盟-苏联共产党。1998年10月3日,该党召开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 (База данных «Лабиринт») — информация используется по материалам полной версии базы данных 2001年,共产党联盟-苏联共产党分裂时,他们转而加入了奥列格·西蒙诺维奇·舍宁领导的苏联共产党。2011年,该党的第一书记尤里·米申死于一场车祸,他还是纳尔瓦市议会的议员和俄罗斯族公民联盟的主席。.

新!!: 愛沙尼亞政黨列表和爱沙尼亚共产党 (1990年) · 查看更多 »

農本主義

農本主義(のうほんしゅぎ)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日本,主張以農業作為立國基礎的思想或運動。.

新!!: 愛沙尼亞政黨列表和農本主義 · 查看更多 »

自由保守主義

自由保守主義是政治上結合自由主義元素的保守主義。如同「保守主義」與「自由主義」在各個時代與不同國家有著不同意義,「自由保守主義」有著許多意義,在某些國家會被認為是矛盾語,但在歐洲大陸則代表一種平常的概念。一般而言有兩種意義-美國的一種矛盾立場(結合進步主義、社會自由主義的美國自由主義與親市場、基督教價值的美國保守主義兩種相斥立場),以及現今西歐普遍受到社會容許的傳統自由主義立場。 歷史上,該詞時常代表結合擁護自由放任市場的經濟自由主義,與建立傳統、尊重權威與宗教價值的古典保守主義觀點。相對來說,古典自由主義在經濟與社會兩個層面上支持個人自由。 隨著時間,許多國家的保守主義開始採納經濟自由主義論點,「自由保守主義」逐漸取代「保守主義」。有些國家的自由經濟思想歸類為傳統,如美國,因此被視為保守主義。在其他國家,自由保守主義運動打入政治主流,如義大利與西班牙,「自由」與「保守」可以是代名詞。美國的保守主義傳統結合了古典自由主義中經濟個人主義與伯克形式的保守主義(也成為保守主義傳統的一部份,如羅素·柯克的著作)。 現代歐洲自由保守主義結合當今在社會議題上更具自由主義立場的保守主義政策。這發展成更具集體主義觀點的社會主義的反對面。這通常涉及強調目前保守主義的自由市場經濟與個人責任信念,與捍衛公民權的社會自由主義觀點、環境保護主義、支持有限度的福利國家。歐洲的中間偏右政黨通常為自由保守主義。與其他不同類型的中間偏右政黨相比,如基督教民主主義政黨,自由保守主義的傳統主義成分較少,在經濟上通常較偏向自由意志主義,支持低稅與在經濟上的最小國家干預。.

新!!: 愛沙尼亞政黨列表和自由保守主義 · 查看更多 »

欧洲议会

欧洲议会(European Parliament)是欧洲联盟事实上的兩院制立法機關的下議院,唯一的一个直选议会机构;與歐盟理事會同為歐盟的主要決策機構。与一般意义上的议会相比,欧洲议会創設之初拥有的职能少了很多。它會考察欧盟成员国的人权状况、监狱虐待与酷刑事件等,並會讨论人权问题和派遣人权观察委员会,如对被揭露的警署或监狱虐待和酷刑事件进行调查,或者提醒一个国家和公众舆论对种族主义或排外思潮提高警惕。在超國家的歐洲聯盟中,欧洲议会的特别之处在于:自从1979年以来,它是唯一成员是由欧盟成员国人民直选产生的機構。 因為不民主的批評,歐盟在簽定的各個條約中,一步步的增加了歐洲議會的權力。里斯本條約通過後,在很多的政策領域上,歐洲議會要和歐盟理事會經由共同決定的程序立法,即歐洲議會和歐盟理事會是平等的立法機構。欧盟三分之二的法律法规由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共同制定。 虽然欧盟的两个行政机关欧盟委员会和欧洲理事会都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条约》却规定欧洲议会每月必须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召开一次会议。但实际上,几乎所有的立法准备工作和议会委员会会议都在布鲁塞尔举行。议会每月只在斯特拉斯堡开4天会,举行常规会议和最终的投票工作,其他所有会议都在布鲁塞尔举行。虽然欧洲议会多次表示希望自行决定开会地点,之后的多个欧盟条约都规定,欧洲议会的开会地点需由欧盟各成员国政府定夺。.

新!!: 愛沙尼亞政黨列表和欧洲议会 · 查看更多 »

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Nationalism),亦稱國族主義或國民主義,為包含民族、人種與國家三種認同在內的意識形態,民族主義者(Nationalist)主張在(各民族和人种)意識形態相互認同前提条件下以拥有相同国籍的民族共同體為人類群體生活之「基本單位」,以作為形塑特定文化與政治主張之理念基礎。具體的說,其主張為:民族為「國家存續之唯一合法基礎」,以及「各民族有自決建國之權」。過去民族主義大多強調民族共同體,而最近則著重於由國家或政府陳述的文化或政治共同體。 民族主義亦特指民族獨立運動之意識型態,即以民族之名義作出文化與政治主張,如今通常用以敘述英格蘭;民族主義也同時被稱為凝聚民族共同體的學說。民族主義的兩種度量標準(與相異的方法論)為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之《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以及之《民族主義:現代化五途》(Nationalism: Five Roads to Modernity)。 民族主義者以明確的準則為基礎界定民族,以自其他民族區別,並據以判定「孰為民族之一員」。其準則可包含共同的語言、文化以及價值取向。民族之「認同」與以上兩者以及族群上之「歸屬感」皆有相關。民族主義者視民族性為排他且非自主,也就是不像其他自主性團體般可自由加入。 在十九世紀之前人們有鄉土性、區域性、文化價值或宗教性的效忠,但無現代國家觀念;直到以民族主義的國家概念興起後,徹底改變了現代國家的結構主流。 十九世紀後,因民族國家已成為國家結構的主流,民族主義對世界歷史和地緣政治影響巨大。世界上绝大多數人口都生活在──至少是名義上的──民族國家之中,民族國家之目的在確保民族存續,保持身份認同,並提供民族文化與社會性格可支配的地域。民族國家大多訴諸文化與歷史神話以自證其存續與「合法性」(legitimacy)。 民族主義者認可「非民族國家」的存在,其實,早期的民族主義運動往往是針對帝國,諸如奧匈帝國之類。梵蒂岡是為了天主教会的領導權,而非民族,所存在的主權國家;而伊斯蘭教徒尋求於全球各地所建立的哈里發為另一個非民族國家的例子。 具民族認同,並以民族國家為合法性基礎的任何人皆可稱之為「民族主義者」。依此理念,大多數成年人皆為「消極性的民族主義者」。然而,如今所謂之「民族主義」一詞涉及以政治活動(或涉及軍事)支持民族主義者的主張,其中或包含分離主義、民族統一主義以及軍國主義,在極端的情況下甚至包含「種族清洗」。政治學上(以及媒體)傾向注意這些極端類型的民族主義。.

新!!: 愛沙尼亞政黨列表和民族主義 · 查看更多 »

愛沙尼亞中間黨

愛沙尼亞中間黨(Eesti Keskerakond)是愛沙尼亞中間派社會自由主義政黨。該黨為欧洲自由党人与民主党人联盟党(前稱歐洲自由民主改革黨)成員。 中間黨成立於1991年10月12日,前身為愛沙尼亞人民陣線(Popular Front of Estonia)。 該黨的主張為在愛沙尼亞建立強大的中產階級,他們自許為「中產階級自由黨」。但與愛沙尼亞的經濟自由政策相左的是,該黨有著較為左傾的政策。中間黨是目前最受俄羅斯裔愛沙尼亞人支持的政黨。 該黨於2015年議會選舉取得27席。.

新!!: 愛沙尼亞政黨列表和愛沙尼亞中間黨 · 查看更多 »

愛沙尼亞人民聯盟

愛沙尼亞人民聯盟(Eestimaa Rahvaliit)是愛沙尼亞一個已解散的政黨。 2003年議會選舉,人民聯盟拿下13席,得票率13.0%。2007年議會選舉,該黨得票率滑落至7.1%,席次6席。2011年議會選舉,該黨未能跨越5%的選舉門檻,未有取得議席。 愛沙尼亞人民聯盟以「愛沙尼亞鄉村人民黨」之名於1994年929日成立。1999年10月18日更名為「愛沙尼亞人民聯盟」。2000年6月10日,人民聯盟與愛沙尼亞鄉村聯盟(Eesti Maaliit, EML)、愛沙尼亞退休者與家庭黨(Eesti Pensionäride ja Perede Erakond, EPPE)合併成為最大政黨,2003年再次與新愛沙尼亞黨(Erakond Uus Eesti)合併。 人民聯盟是帶有民粹主義、社會民主主義色彩的農業政黨。因此該黨在城市中未能取得廣泛支持,但這情形在過去數年開始出現變化。該黨在城市中的支持率逐漸上升,並開始投入俄語族群的政治活動。 愛沙尼亞人民聯盟目前是歐洲民族聯盟成員。 由於2007年選舉結果並不理想,人民聯盟尋求合併的機會。2010年該黨與社會民主黨達成協議。但在特別黨大會中,412名代表中只有172名贊成。也有人認為人民聯盟可與中間黨合併。這次合併的失敗導致黨員的出走。.

新!!: 愛沙尼亞政黨列表和愛沙尼亞人民聯盟 · 查看更多 »

愛沙尼亞綠黨

愛沙尼亞綠黨(Erakond Eestimaa Rohelised)是愛沙尼亞的綠黨。2007年議會選舉,綠黨以7.1的得票率拿下6席。2011年和2015年議會選舉,該黨未能跨越門檻進入議會。.

新!!: 愛沙尼亞政黨列表和愛沙尼亞綠黨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