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恩格爾伯特·陶爾斐斯

指数 恩格爾伯特·陶爾斐斯

恩格爾伯特·陶爾斐斯(Engelbert Dollfuß,),奧地利政治人物,基督社會黨籍,1932年-1934年擔任奧地利總理。 陶爾斐斯生於下奧地利的特克辛塔尔。1930年獲任命為國營鐵路的總裁。1931年出任農林部長。 1932年5月出任總理,領導由基督社會黨、鄉村同盟及保安團政治分支組成的脆弱多數聯合政府。1933年3月,議會議長及副議長為了可以在議會中投票而辭職,陶爾斐斯趁機停止議會運作,以緊急法令管治國家,逐漸走向專制。他取缔共产党、奥地利纳粹党和其他反對黨,对外致力于意奥匈3国军事同盟,反对德国吞并奥地利。 1933年9月,陶爾斐斯把他所屬的基督社會黨與其他民族主義及保守派團體合併,成立「祖國陣線」。1934年5月,新憲法生效。同年7月25日,在維也納纳粹分子的一次劫持暴动中,在總理官邸遭10名奥地利納粹黨绑架,然后被其中名叫Otto Planetta的纳粹分子开两枪射伤,倒地后流血4小时死亡。.

15 关系: 奥地利奥匈帝国奧地利基督社會黨奧地利鄉村同盟威廉·米克拉斯下士下奧地利州库尔特·许士尼格內萊塔尼亞第一次世界大战維也納纳粹党维也纳大学特克辛塔尔暗杀

奥地利

奥地利共和国()通稱奥地利(Österreich ),是一个位在於中歐的内陆国家,但在歷史上也被分類成西歐或者東歐的國家國。奧地利与多國接壤,东面是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南面是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亚,西面是列支敦士登和瑞士,北面是德国和捷克。首都兼最大城市是維也納,人口超過170萬。國土面積,同時因阿爾卑斯山存在的緣故,奧地利成爲了一個山地國,只有32%的國土海拔低於,最高點海拔。 如今的奧地利是一個半總統制的代議民主國家,下含九個聯邦州。Lonnie Johnson 17奧地利是當今世界最富裕的國家之一,2012年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46,330美元。其人類發展指數在2014年排世界第21位。同時自1995年以來就是歐盟成員, 是OECD的創始國之一。1995年簽訂申根公約,1999年接受並于2002年起使用歐元。奧地利曾是統治中歐650年到1918年哈布斯堡王朝的核心部份,是神聖羅馬帝國和奧匈帝國的首都,並且奧地利在民族上屬於日耳曼民族的居住地,和德國、瑞士、盧森堡同為德語區,在歷史上和中歐東歐的的匈牙利、捷克、波蘭都有緊密的關聯。.

新!!: 恩格爾伯特·陶爾斐斯和奥地利 · 查看更多 »

奥匈帝国

奧匈帝國(Österreich-Ungarn;Ausztria-Magyarország)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立宪制二元君主国,由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组成,其建立源於1867年奧匈折衷方案,1918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而灭亡。奥匈帝国由哈布斯堡王朝统治,奥匈双方在法定意义上是平等的,两国在立法、行政、司法、稅收、海關、鑄幣等领域分别享有自主權,外交和國防事务統一由帝國的中央政府處理。奥匈帝国是当时世界列强之一,国土地跨东欧、中欧和南欧,面积为欧洲次于俄国的第二大国,人口总数居欧洲第三,次于俄国和德国。 1908年,奥匈帝国兼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地区,为帝国存续期间少有的领土扩张,酿成波斯尼亚危机",间接为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的爆发埋下祸根。事件中,皇储斐迪南大公被塞爾維亞黑手黨的激进民族主义者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刺殺,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和德国同属同盟国一方,于1918年战败而解体,奥地利第一共和国和匈牙利王国成为奥匈帝国的法理继承国,而在奥匈帝国故土上建立起来的独立民族国家还包括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和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国等;亦有部分领土被波兰第二共和国和罗马尼亚王国继承。 奧匈帝國是多民族国家,其內政事务常需要由其国土范围内12个民族代表共同商議决定。其存续期间欧洲民族主義思潮盛行,各地民族独立思想已趨至成熟,国内民族起事和民族纠纷不断,民族问题严重,由之产生的语言分歧也使得战时军队指挥效率低下。雖然奧匈帝國在民族問題上舉步維艱,但在它所存在的约50年间整个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实现了近代化,许多开明的改革得以施行。奥匈帝国保有世界规模第四大的机械制造业体系,次于美国、德国和英国;其家用电器、电力工业设备及发电厂发电装置的制造量和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三,次于美国和德国。.

新!!: 恩格爾伯特·陶爾斐斯和奥匈帝国 · 查看更多 »

奧地利基督社會黨

#重定向 基督教社会党 (奥地利).

新!!: 恩格爾伯特·陶爾斐斯和奧地利基督社會黨 · 查看更多 »

奧地利鄉村同盟

鄉村同盟(Landbund)於1919年以「日爾曼農民黨」(Deutsche Bauernpartei)的名稱建立。其主要成員為來自史泰爾馬克邦、肯特邦及上奧地利邦的自由派或福音派農民。該黨支持同納粹德國合併,其理念為反對馬克思主義、奧地利法西斯主義(Austrofaschismus)以及保安團(Heimwehr)。 鄉村同盟於1927年至1933年間加入聯合政府,並掌握副總理及內政部長職位。自1930年起,該黨與大德意志人民黨(Großdeutsche Volkspartei)成立了一個名為「國家經濟同盟」(Nationale Wirtschaftblock)的合作組織以利選舉,該組織於1934年解散。 二戰結束以後,鄉村同盟原本期望參與組織臨時政府,但該黨沒能進入第二共和國政府。鄉村同盟的領導層遂轉投新成立的奧地利人民黨。大部分在第一共和國時期反對社會主義及天主教教權主義的鄉村同盟成員及政治理念相同的人民黨成員建立了一個名為「無黨聯盟」(Verband der Unabhängigen)的新組織,後逐步發展成為奧地利自由黨,自由黨的大本營為原鄉村同盟有很強政治影響力的省份。 Category:奥地利政党 Category:1919年建立的政黨 Category:1934年解散的政黨.

新!!: 恩格爾伯特·陶爾斐斯和奧地利鄉村同盟 · 查看更多 »

威廉·米克拉斯

威廉·米克拉斯(Wilhelm Miklas,),奥地利第一共和国总统(1928年-1938年)。基督教社会党党员。曾任帝国议会议员。 米克拉斯在维也纳大学学习历史和地理。1928年10月10日当选为奥地利总统。 1938年3月11日,德國要求奧地利撤換總理库尔特·许士尼格,改由親納粹的阿圖爾·賽斯-英夸特擔任總理,否則德軍將會入侵奧地利。許士尼格在當日辭去總理一職。米克拉斯起初拒絕任命賽斯-英夸特為總理,在11日午夜終於向德國的軍事威脅屈服,任命賽斯-英夸特為總理。賽斯-英夸特隨即邀請德軍進駐奧地利。3月13日,德國正式吞併奧地利。 |- style.

新!!: 恩格爾伯特·陶爾斐斯和威廉·米克拉斯 · 查看更多 »

下士

下士是一種軍銜,在中華民國國軍軍銜制度中,下士為士官的最低階,下士之下的階級為上等兵,下士之上的階級為中士,在軍隊中通常擔任班長或副班長職務。 中華民國--士官(包含士兵)共分九級,下士相當於美國陸軍的Corporal,美國空軍的Senior Airman,或美國海軍的Petty Officer 3rd Class; 日本的「下士官」是中文的士官階級的通稱,包含軍曹、曹長等職務。而日語中的「士官」實際上等於漢語的軍官,俗稱將校。.

新!!: 恩格爾伯特·陶爾斐斯和下士 · 查看更多 »

下奧地利州

下奧地利(德語:Niederösterreich)是奧地利面積最大的州(19,174平方公里),人口僅次於維也納州(1,545,804)。其与上奥地利、維也納州组成奥地利的历史核心地区。首府自1986年经公民表决选為聖波爾坦。在此之前,州政府一直设于首都维也纳(1922年前一直属于下奥地利州)。.

新!!: 恩格爾伯特·陶爾斐斯和下奧地利州 · 查看更多 »

库尔特·许士尼格

库尔特·许士尼格(Kurt Schuschnigg,原名库尔特·冯·许士尼格/Kurt von Schuschnigg,)是一名奥地利政治家,在1934年接替被刺杀的恩格尔伯特·陶尔斐斯成为奥地利第一共和国的总理。.

新!!: 恩格爾伯特·陶爾斐斯和库尔特·许士尼格 · 查看更多 »

內萊塔尼亞

內萊塔尼亞(Cisleithania,Cisleithanien,Ciszlajtánia, Předlitavsko)是奧匈帝國的北部與西部領土的泛稱,由奧地利所擁有。 內萊塔尼亞意為萊塔河以西,與萊塔河以東的匈牙利王國外萊塔尼亞相對。 內萊塔尼亞繼承了過去奧地利帝國的土地,由哈布斯堡家族以奥地利皇帝之名统治。 內萊塔尼亞的首都設在維也納。1910年,人口有28,571,900人(包括了位於帝國南境的布科維納和達爾馬提亞)。.

新!!: 恩格爾伯特·陶爾斐斯和內萊塔尼亞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新!!: 恩格爾伯特·陶爾斐斯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維也納

維也納(Wien;奧地利德語:Wean)是奧地利共和國首都和維也納州首府,人口172.3萬人,都會區約240萬人,佔奧地利人口四分之一以上。維也納是歐洲著名的都會區之一,拥有许多重要的国际组织,OPEC的總部也設於此。同時,維也納與美國紐約和瑞士日內瓦同為聯合國僅有的駐地城市。位於北緯48度12分5秒、東經16度22分38秒。具“世界音樂之都”美譽。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是領域曾遍及除德意志以外的中東歐大部分地區的奧匈帝國首都。按照市区人口,它是欧盟第七大城。在20世纪初以前,它是德語圈最大的城市,奥匈帝国分裂之前,該市已经擁有200萬人口。時至今日,它仍是德语圈第二大城市,僅次於柏林。該市位於奥地利東部,靠近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边界。其市中心古城區被列為世界遺產。.

新!!: 恩格爾伯特·陶爾斐斯和維也納 · 查看更多 »

纳粹党

民族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National 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 Partei,縮寫為NSDAP),或譯民族社會主義德意志勞動者黨,通稱納粹黨(Nazi Party),是20世紀前半葉的一個德國政黨,創立於魏瑪共和時代,前身為於1919年創立的德國工人黨,於1920年更名。後由希特勒領導。1932年,在德國議會選舉中獲勝,希特勒於1933年出任德國總理。納粹黨執政後,威瑪共和時代結束,德國進入希特勒獨裁時代,俗稱納粹德國或者第三帝國。1945年5月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及由盟國占領後,以盟國管制理事會第2號法令將納粹黨解散。 納粹來自德文中的Nazi,為「民族社会主义者」(Nationalsozialist)的簡寫。.

新!!: 恩格爾伯特·陶爾斐斯和纳粹党 · 查看更多 »

维也纳大学

維也納大學(Universität Wien)位于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始建于公元1365年,是现存最古老的德语大学,也是中欧最大的学校之一,维也纳大学亦是目前最大的德语大学,学校共设有180个学位。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也是最大的教学和研究机构,拥有近8600名员工,其中有6500名學者。.

新!!: 恩格爾伯特·陶爾斐斯和维也纳大学 · 查看更多 »

特克辛塔尔

特克辛塔尔(德语:Texingtal)是奥地利下奥地利州梅尔克县的一个市镇。总面积32.45平方公里,总人口1621人,人口密度50.0人/平方公里(2005年)。.

新!!: 恩格爾伯特·陶爾斐斯和特克辛塔尔 · 查看更多 »

暗杀

暗杀或称行刺,密裁指因為一些原因而进行的谋杀,常常是政治因素。执行暗杀的人被称为刺客。一些恐怖组织(最早为中世纪的阿萨辛派,其后则有近代的爱尔兰新芬党、意大利烧炭党、俄罗斯民意党和中国斧头帮等)常派出刺客謀刺各国元首、重要領袖。同樣地,许多国家的情报機構或秘密警察也都秘密地訓練刺客,例如美国的中央情报局(CIA)、俄國的國安會(KGB)、英國的軍情六處(MI6)、以色列的情報特勤局(Mossad)和中國的國安部(MSS)等,用以刺殺敵國或恐怖组织的高階领导人及持不同政見者。 在政治與軍事謀略上,暗殺的目的是藉由結束敵對勢力首腦的生命,以期能在短時間內達到恫嚇或瓦解敵方士氣、混亂或癱瘓敵方指揮系統。在執行方法上,常見的有刺殺、射殺、毒殺、斬殺、自殺式炸彈攻擊等,但情报單位執行時,重要目標常以製造車禍、空難、疾病、火災、失足、溺水、電擊、食物中毒、親友互殘等方式,將景況安排為意外,且為安排該等景況,常造成目標親屬及其他不相干的人員傷亡,隱藏目標則以綁架至秘密處所執行,屍體銷毀後往往無法尋獲。查緝偵察人員最終多僅能以失蹤結案。另外有時為摧殺目標,常以誘餌誘引目標,誘餌往往藉由犧牲,使目標暴露蹤跡或共同毀滅,以達暗殺之目的。.

新!!: 恩格爾伯特·陶爾斐斯和暗杀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Engelbert Dollfuß陶尔斐斯,E.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