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德国古典哲学

指数 德国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一般是指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是代表西方近代哲学的最高阶段。它继承了由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代表的唯理主义倾向,同时又受到了苏格兰启蒙运动中著名哲学家休谟的经验主义和怀疑论的影响,此外以莱辛、歌德为代表的启蒙运动文学也对德国古典哲学起到了相当程度的影响。(斯宾诺莎的宿命论思想有时也被认为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在这些思想的共同影响下,德国古典哲学家总结并探讨了一系列哲学上的重大问题,尽管他们中的多数经常被泛泛地认为是唯心主义,但他们的主张却不是统一的。 康德是一个二元论者和不可知论者,他为了调和唯理主义和经验主义,提出了自己的批判哲学。费希特则持有一种主观唯心主义(后期也被认为倾向于客观唯心主义),谢林和黑格尔有时候被认为是客观唯心主义者,但事实上他们的意见是非常不同的。直到费尔巴哈以一种唯物主义的观点对黑格尔宏大的形而上学体系提出抨击,从而终结了德国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具有抽象性和思辩性的特点,它最重大的意义在于从康德开始,世界观发生了巨大转变。世界再也不再是是其所是,理性再不只是被当作法则的附属品所对待,而是转变为由理性为世界立法,世界被认为是由我们的观察所决定的。跟随康德,产生了以叔本华为代表的存在主义;跟随费尔巴哈,产生了以马克思为代表的历史唯物主义,此外分析哲学、现象学等等哲学分支,甚至直到哈贝马斯都受到了德国古典哲学的重大影响。.

30 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卡尔·马克思叔本华大卫·休谟存在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宿命论尤尔根·哈贝马斯巴魯赫·斯賓諾莎不可知论主观唯心主义二元論伊曼努尔·康德弗里德里希·谢林形而上学德国唯心主义唯心主義唯物主义啟蒙時代現象學理性主义約翰·戈特利布·費希特经验主义莱辛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苏格兰启蒙运动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歌德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怀疑论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称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或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是根據結合了黑格爾的辯證法與費爾巴哈的機械唯物論的唯物辯證法,去解釋人類歷史演變的過程。历史唯物主义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因其主要关注的是对历史规律的阐明,因而历史唯物主义可以归入历史哲学,具体地说是一种思辨的历史哲学。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伯恩施坦则在哲学上否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新!!: 德国古典哲学和历史唯物主义 · 查看更多 »

卡尔·马克思

卡爾·馬克思(;),早期在中國被譯為麥喀士,是猶太裔德國哲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政治學家、革命理論家、新聞從業員、歷史學者、革命社會主義者。馬克思在經濟學上的工作解釋絕大多數工人和資本家間的關係,並且奠定後來諸多經濟思想的基礎。馬克思亦是社會學與社會科學的鼻祖之一,在卡爾·马克思的一生中出版过大量理论著作,其中最著名和具备超强影响力的两部作品分別有1848年發表的《共產黨宣言》和1867年至1894年出版的《資本論》。 1818年5月5日,馬克思出生在普魯士萊茵省特里爾,一個相对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1835年10月就讀于德國波昂大學和柏林洪堡大學期間的马克思,開始對青年黑格爾派的哲學觀點產生興趣。大學畢業以後,馬克思為科隆地区的一家持有激進观点的報紙供稿,與此同時,其自身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思想萌芽,開始渐渐成形。1843年時馬克思移居法國巴黎後,马克思繼續在其他持有激進觀點的相关報社,从事专栏寫作;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马克思遇見了後來的重要朋友和支持者——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49年,馬克思遭流放後便與妻兒一起遷居到英國倫敦。他到達倫敦後依然繼續從事寫作工作,同時也開始構建他關於社會經濟活動的理論。馬克思還積極參與社會主義運動,並很快在第一國際中成為重要人物。 馬克思關於社會、經濟與政治的理論被統稱為馬克思主義,主張人類社會是在控制生產資料的統治階級與提供勞動生產的勞動階級間不斷的階級鬥爭中發展而成。馬克思認為國家是為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而運轉,而這又常常被視為大眾的公共意志。他同時也預言如之前存在過的社會經濟體系一樣,資本主義的內部矛盾會導致它自身的滅亡,並會被新的社會主義社會形態所取代;而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存在的矛盾,將會由工人階級奪取政治權力而終結,最終建立工人所管理、形成无任何階級制度的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思積極地實踐他的理論,指出工人階級應該有組織地發動革命,推翻資本主義以改變社會經濟體制。 馬克思由于作為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創始人,长期以来广泛受到許多人的讚美和批評,因此马克思也被人们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卡爾·馬克思与德國哲學家弗里德里希·尼采、奧地利心理學家西格蒙德·佛洛伊德并列為新哲學學說的奠基者;他還与法國社會學家艾彌爾·涂爾幹、德國政治經濟學家馬克斯·韋伯並列為現代社會科學建立者。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也在国际领域,极其强烈地影響着越来越多的知識分子、工會和政黨,並且以馬克思的想法為核心基礎而延伸出许许多多的不同派別、学术体系。.

新!!: 德国古典哲学和卡尔·马克思 · 查看更多 »

叔本华

#重定向 阿图尔·叔本华.

新!!: 德国古典哲学和叔本华 · 查看更多 »

大卫·休谟

大衛·休谟(David Hume,)是蘇格蘭的哲學家、經濟學家、和歷史學家,他被視為是蘇格蘭啟蒙運動以及西方哲學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雖然現代對於休謨的著作研究聚焦於其哲學思想上,他最先是以歷史學家的身分成名。他所著的《英格蘭史》一書在當時成為英格蘭歷史學界的基礎著作長達60至70年。 歷史學家們一般將休謨的哲學歸類為徹底的懷疑主義,但一些人主張自然主義也是休謨的中心思想之一。研究休謨的學者經常分為那些強調懷疑成分的(例如邏輯實證主義)、以及那些強調自然主義成分的人。 休謨的哲學受到經驗主義者約翰·洛克和喬治·貝克萊的深刻影響,也受到一些法國作家的影響,他也吸收了各種英格蘭知識分子如艾薩克·牛頓、法蘭西斯·哈奇森、亞當·斯密等人的理論。.

新!!: 德国古典哲学和大卫·休谟 · 查看更多 »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它認為人存在的意義是無法經由理性思考而得到答案的,以强调个人、獨立自主和主观经验。尼采和祁克果可被看作其先驱。在20世纪中它流傳非常廣泛,其哲學思想還延續到了60年代興起的人本主義。雅斯贝尔斯和海德格尔、保羅·萨特和卡缪是其代表人物。 其最突出的命題是:世界沒有終極的目標;人們發現自己處於一個隱隱約約而有敵意的世界中;人們選擇而且無法避免選擇他們的品格、目標和觀點;不選擇就是一種選擇,即是選擇了「不選擇」;世界和我們的處境的真相最清楚地反映在茫然的心理不安或恐懼的瞬間。 這些命題曾經影響了文學(例如:費奧多爾·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卡繆)、精神分析學(例如:和羅洛·梅)和神學(例如:保羅·田立克)。.

新!!: 德国古典哲学和存在主义 · 查看更多 »

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客觀唯心主義是唯心主義的基本形式之一,與主觀唯心主義並稱。 指把某种“客观”精神(“宇宙”、“理念”、“绝对精神”、“天理”等)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神学唯心主义也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新!!: 德国古典哲学和客观唯心主义 · 查看更多 »

宿命论

宿命论又稱命運論、命定論 (Fatalism),指人生中早已注定的遭遇,包括生死祸福、贫富贵贱等或者相信一切事情都是由人无法控制的力量所促成的。相信宿命论的人认为人间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注定的,由上帝或上天预先安排,人无法改变。 宿命论的觀念十分普遍。自古以來,人們都不斷嘗試解開人生的種種奧秘,或找出某些事情的寓意。歷史家黑爾默·林格倫説:「視乎人把事情看成是由某種力量促成,順理成章地發生,還是純粹出於偶然,然後人就把『神』、『命運』或『機遇』加諸其上。」在人類的歷史上,跟命運有關的信仰、傳説和神話常常俯拾即是。 亞述學家讓·博泰羅説:“現代文化的各方面,都深受美索不達米亞的文化所影響。”他也説,在古代的美索不達米亞或巴比倫,人們可找着“人類最早期對超自然事物的反應和看法,以及可辨别的最古老的宗教架構”。命運的觀念也同樣源於這個地方。.

新!!: 德国古典哲学和宿命论 · 查看更多 »

尤尔根·哈贝马斯

尤尔根·哈伯马斯(Jürgen Habermas,),德国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社會學家之一。历任海德堡大学教授、法兰克福大学教授、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所长以及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生活世界研究所所长。1994年荣休。他同时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中坚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康德哲学,致力於重建“启蒙”傳統,視现代性为“尚未完成之工程”,提出了著名的溝通理性(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的理论,对后现代主义思潮进行了深刻的對話及有力的批判。.

新!!: 德国古典哲学和尤尔根·哈贝马斯 · 查看更多 »

巴魯赫·斯賓諾莎

斯宾诺莎(Baruch de Spinoza,Benedictus de Spinoza,),西方近代哲学史重要的理性主义者,与笛卡尔和莱布尼茨齐名。.

新!!: 德国古典哲学和巴魯赫·斯賓諾莎 · 查看更多 »

不可知论

不可知論(Agnosticism),或稱不可知主義,是一種哲學觀點,認為形而上學的一些問題,例如是否有來世、鬼神、天主是否存在等,是不為人知或者根本無法知道的想法或理論。不可知论包含着宗教怀疑主义,不像无神论者一样否认神的存在,只是認為人不能知道或確認其存在。不可知論者認為人類不可能得到真理,他們通常被算作非宗教的、世俗的,但是不一定沒有信仰。 不可知論者在現代工業化過程中人數顯著增加,在一些人口統計中,不可知論者常被認為是無神論者,或是沒有宗教,事實上一些有宗教信仰的人也可以是不知論者:一些人對於他的信仰未必堅定,但是受到社會風氣或自小的環境影響,他們把他們的宗教當作是常識或是信念與傳統文化等等。.

新!!: 德国古典哲学和不可知论 · 查看更多 »

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形式之一,與客观唯心主义並稱。 主观唯心主义把個人的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和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因此,在主观唯心主义者看来,主观的精神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客观世界的事物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唯我论,因为它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作是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的显现和产物,实际上就是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只能存在于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之中,没有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也就没有世界上的事物。中国宋明时期的心学所谓的“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吾心即是宇宙”,英国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观点,就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论观点。 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有:.

新!!: 德国古典哲学和主观唯心主义 · 查看更多 »

二元論

二元論(dualism)是一种本體論观点。与一元论不同,二元论认为世界由两种不可缺少且相互独立的元素组成(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唯一的)。哲学上所说的二元论一般指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和意识两个实体的观点。 二元论者认为其理论不偏向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中的的任何一个派别。一些唯物主义者认为二元论的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

新!!: 德国古典哲学和二元論 · 查看更多 »

伊曼努尔·康德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為啟蒙時代著名德意志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學說深深影響近代西方哲學,並開啟了德國唯心主義和康德義務主義等諸多流派。 康德是啟蒙運動時期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是德國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調和了勒內·笛卡兒的理性主義與法蘭西斯·培根的經驗主義,被认为是繼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後,西方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 康德有其自成一派的思想系統,並且有為數不少的著作,其中核心的三大著作被合稱為「三大批判」,即《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這三部作品有系統地分別闡述他的知識學、倫理學和美學思想。《純粹理性批判》尤其得到學術界重視,標誌著哲學研究的主要方向由本體論轉向認識論,是西方哲學史上劃時代的巨著。此外,康德在宗教哲學、法律哲學和歷史哲學方面也有重要論著。 康德哲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认为将经验转化为知识的理性(即“范畴”)是人与生俱来的,没有先天的范畴我们就无法理解世界。他的这个理论结合了英国经验主义与欧陆的理性主义,对德国唯心主义与浪漫主义影响深远。康德的道德哲学理论也十分著名。此外他还曾针对太阳系的形成提出第一个现代的理论解释,即康德-拉普拉斯假设。.

新!!: 德国古典哲学和伊曼努尔·康德 · 查看更多 »

弗里德里希·谢林

弗里德里希·威廉·约瑟夫·冯·谢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德国哲学家。一般在哲学史上,谢林是德国唯心主义发展中期的主要人物,处在费希特和黑格尔之间。解读他的哲学通常不太容易,因为他哲学中关于自然的定义总是不确定的。一些学者认为他是伟大但又捉摸不定的思想家,因为他在观点间的跳跃对于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来说缺少一些将它们连接起来的力量。另一些人认为谢林总是关注一些常见的话题,尤其是自由、绝对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谢林的思想和费希特一样也常常被轻视了,尤其是在英语语系的国家。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黑格尔后来的崇高地位,他在《哲学史讲演录》中故意贬低了谢林,将谢林描述为德国唯心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小注脚。其次是因为他的自然哲学,它常被一些实证科学家们嘲笑为缺乏逻辑推论和实践证明的。但他的自然哲学受到了浪漫派和大诗人歌德的欣赏,也得到了德国自然科学的欢迎。.

新!!: 德国古典哲学和弗里德里希·谢林 · 查看更多 »

形而上学

#重定向 形上學.

新!!: 德国古典哲学和形而上学 · 查看更多 »

德国唯心主义

德国唯心主义一般是指从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早期在德国建立起来的哲学,它由康德在1780年到1790年间的作品发展起来,并和浪漫主义、启蒙运动的政治革命有着密切联系。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最有名的思想家是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然而雅各比(Friedrich Heinrich Jacobi)、莱因霍尔德(Karl Leonhard Reinhold)和施萊爾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也作出了巨大贡献。.

新!!: 德国古典哲学和德国唯心主义 · 查看更多 »

唯心主義

唯心論(idealism)、唯心主義、理想主義、理念論或觀念論在哲學中是一個提出心靈是基本之存在的哲學理論。 唯心論直接相對於唯物論,後者認為世界的基本成分為物質,我們對世界之認識主要是通過物質,並將之視作為一種物質形式與過程。唯心論同時也反對現實主義的哲學觀,後者認為在人類的認知中,我們對物體之理解與感知,與物體獨立於我們心靈之外的實際存在是一致的。 馬克思主義哲學則認爲唯心論是哲学上的兩大基本派别之一,是与唯物論对立的理论体系。唯心論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的第一性,物质的第二性,也就是说:唯心主義是認為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並認爲可以区分为主观唯心主義、绝对唯心论和客观唯心主義三种基本类型。 三种主要含义:.

新!!: 德国古典哲学和唯心主義 · 查看更多 »

唯物主义

唯物论(),哲學理論,肯定世界的基本組成為物質,物質形式與過程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持着「只有事实上的物质才是真实存在的实体」的这一种观点,并且被认为是物理主義的一种形式。该理论的基础是,所有的实体(和概念)都是物质的一种构成或者表达,并且,所有的现象(包括意识)都是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了意识,而意识则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生理反应,也就是有机物出于对物质的反应。因此,物质是唯一事实上存在的实体。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唯物主义属于一元本体论。但其本身又不同于以二元论或多元论为基础的本体论。 唯物主义是现实世界的一种解释。恩格斯及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立的。.

新!!: 德国古典哲学和唯物主义 · 查看更多 »

啟蒙時代

啟蒙運動(Enlightenment,Aufklärung),又稱啟蒙時代(Siècle des Lumières;Age of Enlightenment)與理性時代(Age of Reason),指在17世紀及18世紀歐洲地區發生的一場哲學及文化運動,該運動相信理性發展知識可以解決的基本問題。人類歷史從此展開在思潮、知識及媒體上的“启蒙”,開啟现代化和现代性的發展歴程。德意志哲學家康德以「Sapere aude」(拉丁語,意為Dare to know,敢於求知)的启蒙精神來闡述人类的理性担当。他認為啟蒙運動是人類的最終解放時代,將人類意識從不成熟的無知和錯誤狀態中解放。 啟蒙時代不同於過往以基督教神學權威為主作為知識權威與傳統教條,而是相信理性並,認為科學和藝術的知識的理性發展可以改進人類生活。承接17世紀的科學宇宙觀及以理性尋找知識的方法,啟蒙運動相信普世原則及普世價值可以在理性的基礎上建立,對傳統存有的社會習俗和政治體制以理性方法檢驗並改進,產生出啟蒙時代包含自由與平等概念的世界觀。 啟蒙時代後期,約18世紀末前後,浪漫主義接續並取代啟蒙運動思維成為19世紀的主流。不同於啟蒙運動相信知識及理性進步觀,有鑑於法國大革命及工業革命的部份負面後果,浪漫主義思維主張啟蒙運動的理性主義過了頭:藝術及科學等知識的發展並未帶給人類福祉,人類有了知識改變了自然反而使人類變得更墮落、社會不公並且忽略了心之真誠。.

新!!: 德国古典哲学和啟蒙時代 · 查看更多 »

現象學

象学(phenomenology,源自希腊语phainómenon,意为“显现的东西”;以及lógos,意为“研究”),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正式创立。胡塞尔深受弗朗兹·布伦塔诺(Franz Clemens Honoratus Hermann Brentano,1838-1917)和B.波尔扎诺(B.Bolzano, 1781-1848)两人的影响,认为每一表象都是对某物的表象,意识也总是相关于某物的意识;同时也主张「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之存在,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现象学」。 现象学是对经验结构与意识结构的哲学性研究。作为一个哲学运动,现象学于二十世纪早期由埃德蒙德·胡塞尔创立,之后被他在德国的哥廷根大学和慕尼黑大学中的一派追随者发展壮大。在此之后现象学传播到法国、美国以及其他地区,并远超出了胡塞尔早期著作的语境。  现象学不应被看成是一个统一的运动,而更像是不同的作者具有共同的家族相似性,但同时也有显著差异。因此:根据胡塞尔的设想,现象学首先是对意识结构、对出现在各种意识行为中的现象的系统反思与研究。现象学可以明确的同笛卡尔式的分析方法加以区别,后者将世界视作各种对象、对象的集合以及处于连续行动和反应中的对象。 胡塞尔关于现象学的设想不仅由他自己、也被其他人批判和发展,包括:他的学生艾迪特·施坦因和罗曼·英伽登,解释学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主义者尼古拉·哈特曼、加贝尔·马塞尔、莫里斯·梅洛-庞蒂、让-保罗·萨特,以及其他哲学家,包括马克斯·舍勒、保罗·利科、让-吕克·马里翁、伊曼努尔·列维纳斯,以及社会学家阿尔弗雷德·舒茨、埃里克·弗格林。.

新!!: 德国古典哲学和現象學 · 查看更多 »

理性主义

性主义、欧洲理性主义(Rationalism)是建立在承认人的理性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哲学方法,高於並獨立於感官感知。理性主義最早的發源地是在英國,一般认为是隨著以哥白尼日心說為先驅的科學革命在歐洲大陸的發展,然後在包含法國在內的歐洲大陸各地繼續發揚光大,最後在笛卡儿的思想出現以後而产生的一套理論,17-18世纪间主要在欧洲各地例如在歐洲大陸以及冰島和愛爾蘭跟英國得以传播。同时代相对的另一种哲学方法稱為經驗主義,它认为人类的想法来源于经验,所有知识可能除了数学以外主要来源于经验。这里主要关注的是人类的知识来源以及证实我们所知的一种手段。 理性指能够识别、判断、评估實踐理由以及使人的行为符合特定目的等方面的智能。理性通过论点与具有说服力的论据发现真理,通过符合逻辑的推理而非依靠表象而获得结论,意见和行动的理由。 理性主义及经验主义并非由当时的哲学家,而是后人作出了区分。事实上,有时两者之间的区分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么显著。三位主要的理性主义者都认同经验科学的重要性,并且他们在研究方法及形而上学的理论上更接近笛卡儿而不是斯宾诺莎(Baruch Spinoza)和莱布尼兹(Gottfried Leibnitz)。尽管这种区分在--著书立作时很有必要,他们在哲学本身来说不是非常有用。 典型的理性主义者认为,人类首先本能地掌握一些基本原则,如几何法则,随后可以依据这些推理出其余知识。最典型的持这种观点的是斯宾诺莎及莱布尼兹,在他们试图解决由笛卡儿提出的认知及形而上学问题的过程中,他们使理性主义的基本方法得以发展。斯宾诺莎及莱布尼兹都认为原则上所有知识(包括科学知识)可以通过单纯的推理得到,另一方面他们也承认现实中除了数学之外人类不能做到单纯用推理得到别的知识。 笛卡儿的理论相对来说更接近亚里士多德,他认为只有一些永恒真理(包括数学以及科学的认知及形而上学基础)可以单纯靠推理得到,其余的知识需要借助生活经验以及必要的科学手段。更准确地说笛卡儿是一位重视形而上学的理性主义者,是一位重视科学的经验主义者。 康德开始时是一位理性主义者,但是经过休谟(David Hume)的“将他从沉睡中唤醒”的著作(《人类理智研究》)的熏陶,他成了理性主义者以及经验主义者的综合体。 现在理性主义表达一种人类行为应该由理性所支配的观点(这种观点被欧洲所有的理性主义者以及所有的经验主义者所认同)。.

新!!: 德国古典哲学和理性主义 · 查看更多 »

約翰·戈特利布·費希特

約翰·戈特利布·費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德国哲学家。尽管他是自康德的著作发展开来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但他在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性往往被轻视了。费希特往往被认为是连接康德和黑格尔两人哲学间的过渡人物。近些年来,由于学者们注意到他对自我意识的深刻理解而重新认识到他的地位。和在他之前的笛卡尔和康德一样,对于主观性和意识的问题激发了他的许多哲学思考。费希特也涉及政治哲学,他被一些人认为是德国国家主义之父。.

新!!: 德国古典哲学和約翰·戈特利布·費希特 · 查看更多 »

经验主义

经验主义(empiricism)又作經驗論,通常指相信现代科学方法,相信证据,着重认为理论应建立于对于事物的观察,而不是直觉或迷信。意即通过实验研究而后进行理论归纳优于单纯的逻辑推理。它最重要的科学方法包括:所有理论和假设都必须被实验来检验,而不是单纯且唯一地依赖于先验推理,直觉和启示。所有經驗主義最早的發源地是在歐陸(歐洲大陸),主要是發源於歐洲大陸的古希臘時代的城邦國家的醫學專業知識及專業的醫療技術,經驗主義是當時古希臘城邦國家的醫生看診治療病人的方法。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希波克拉底、托马斯·阿奎纳、弗兰西斯·培根、托马斯·霍布斯、约翰·洛克、乔治·贝克莱和大卫·休谟。 经验主义,经常被自然科学家提及说:「知识是建立在实验之上的。」认知论原理之一就是感官体验创造了知识。经验主义的研究,包括实验和经过验证的测量工具。正是这些领导着科学方法 与经验主义相对的是欧洲理性主义,认为哲学应经由思考和演绎推理而得出结论,代表人物有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康德。.

新!!: 德国古典哲学和经验主义 · 查看更多 »

莱辛

莱辛可以指:.

新!!: 德国古典哲学和莱辛 · 查看更多 »

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

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Ludwig Andreas von Feuerbach,),德国哲学家。出生于拜仁州(巴伐利亚)下拜恩区的首府兰茨胡特,死于同一州的纽伦堡,是德国法学家保罗·约翰·安森·封·费尔巴哈的第四个儿子。.

新!!: 德国古典哲学和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 · 查看更多 »

苏格兰启蒙运动

苏格兰启蒙运动一般是指从1740年至1800年期间在苏格兰所发生的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分享了歐洲啟蒙運動的人文與理性主義。.

新!!: 德国古典哲学和苏格兰启蒙运动 · 查看更多 »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常缩写为G.;)是一名德國哲學家。其時代晚於康德,是德国19世紀观念论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黑格爾出生于今天德国西南部巴登-符腾堡首府斯图加特;卒於柏林,去世时是柏林大學(今日的柏林洪堡大學)的校長。 许多人认为,黑格尔的思想,标志着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对后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有甚者,由于黑格尔的政治思想兼具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两者之要义,因此,对于那些因看到自由主义在承认个人需求、体现人的基本价值方面的无能为力,而觉得自由主义正面临挑战的人来说,他的哲学无疑是为自由主义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

新!!: 德国古典哲学和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 查看更多 »

歌德

歌德可以指:.

新!!: 德国古典哲学和歌德 · 查看更多 »

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或 ;Godefroi Guillaume Leibnitz,,),德意志哲学家、数学家,歷史上少見的通才,獲誉为十七世纪的亚里士多德。他本人是律師,經常往返於各大城鎮;他許多的公式都是在顛簸的馬車上完成的,他也自稱具有男爵的貴族身份。 莱布尼茨在数学史和哲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在数学上,他和牛顿先后独立发明了微积分,而且他所使用的微積分的数学符号被更廣泛的使用,萊布尼茨所发明的符号被普遍认为更综合,适用范围更加广泛。莱布尼茨还对二进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哲学上,莱布尼茨的乐观主义最为著名;他认为,“我们的宇宙,在某种意义上是上帝所创造的最好的一个”。他和笛卡尔、巴鲁赫·斯宾诺莎被认为是十七世纪三位最伟大的理性主义哲学家。莱布尼茨在哲学方面的工作在预见了现代逻辑学和分析哲学诞生的同时,也显然深受经院哲学传统的影响,更多地应用第一性原理或先验定义,而不是实验证据来推导以得到结论。 莱布尼茨对物理学和技术的发展也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且提出了一些后来涉及广泛——包括生物学、医学、地质学、概率论、心理学、语言学和信息科学——的概念。莱布尼茨在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神学、哲学、历史学、语言学诸多方向都留下了著作。 莱布尼茨对如此繁多的学科方向的贡献分散在各种学术期刊、成千上万封信件、和未发表的手稿中,其中約四成為拉丁文、約三成為法文、約一成五為德文。截至2010年,莱布尼茨的所有作品还没有收集完全。 2007年,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图书馆暨下薩克森州州立圖書舘的莱布尼茨手稿藏品被收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世界记忆项目。 由於莱布尼茨曾在汉诺威生活和工作了近四十年,并且在汉诺威去世,为了纪念他和他的学术成就,2006年7月1日,也就是萊布尼茨360周年诞辰之际,汉诺威大学正式改名为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

新!!: 德国古典哲学和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 · 查看更多 »

怀疑论

懷疑論('σκέπτομαι' skeptomai,意指思考、探索、考慮或研究;英語:Skepticism),是普遍地向知識、事件、意見或信仰持疑問的態度,或懷疑一些理所當然的主張。 哲學懷疑論就是一種要求所有論點或資訊,都要充份地被理據所支持的整全方式。傳統哲學懷疑論衍生自“Skeptikoi”,即指向“任何事物都不加以斷言”的概念。皮浪主義(部分地與可謬論相類)的擁護者,放棄在任何研究中定下判斷。懷疑論者甚或會對自我感觀的真實性抱懷疑的態度。 宗教懷疑論是關於對宗教原有的基礎概念和原則的懷疑,如永生、天意、啟示等。 科學懷疑論是關於科學理念可靠性的測試,以科學的方法,通過系統性的調查,以發現實質的證據支持理論。.

新!!: 德国古典哲学和怀疑论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德國哲學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