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彼得·摩根

指数 彼得·摩根

彼得·摩根(Peter Morgan,1963年4月10日出生),英國影視編劇及舞台劇作家,曾兩度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提名,代表作品包括《The Deal》、《英女皇》、《最後的蘇格蘭王》、《驚世真言》和《极速风流》。.

目录

  1. 12 关系: 奥斯卡金像奖伦敦利兹大学剧作家福斯特对话尼克松編劇美術英女皇 (電影)英国英格兰极速风流最後的蘇格蘭王

  2. 德国犹太裔英国人
  3. 波蘭裔英國人
  4. 英国剧作家
  5. 英國男性編劇
  6. 金球獎最佳劇本獲得者

奥斯卡金像奖

学院奖(Academy Award),全名學院功績獎(Academy Award of Merit),通稱奧斯卡金像獎、金獎、奥斯卡奖或奧斯卡(The Oscars;2013年2月20日起成為正式名稱),是每年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組織與頒發,旨在鼓励過去一年間优秀电影的创作与发展的獎勵活動,不仅是美国电影業界年度最重要的活動,亦是目前最受世界矚目的電影獎之一。目前設有20多个不同的奖项,囊括了各种电影类型。身為世界历史最悠久的演藝獎勵活動,其在美國演藝業界的地位与针对流行音乐的格莱美奖、针对电视的艾美奖、针对舞台劇的東尼獎相当,而这些奖也都是以奧斯卡金像獎为榜样而創建的。 奧斯卡金像獎自1929年设立以来每年都在加州洛杉矶举行颁奖典礼。第1屆于1929年在好莱坞的罗斯福酒店举行,奖励的是1927-1928年间的电影成就。自2002年第75届开始,洛杉矶好莱坞的柯達剧院(Kodak Theatre,2012年5月起更名為杜比劇院(Dolby Theatre))成为颁奖典礼永久举行地。由於出席颁奖典礼須得到邀请,并没有向公众发行觀禮之门票,僅有提名者相關人士和其近親能進入會場参加,因此該獎本身即是一種电影界的身份象征。做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电影奖,其每年的颁奖典礼都会在全球超过100个国家进行電視直播。.

查看 彼得·摩根和奥斯卡金像奖

伦敦

伦敦(London;)是英国的首都,也是英國和欧洲最大的城市。位于泰晤士河流域,于公元50年由罗马人建立,取名为伦蒂尼恩,在此后两个世纪内为这一地区最重要的定居点之一。伦敦的历史核心区伦敦城仍旧维持其中世纪的界限,面积,2011年人口为8,072,为全英格兰最小的城市。自19世纪起,“伦敦”一称亦用于指稱围绕这一核心区开发的周围地带。这一城区集合构成大伦敦行政区(与伦敦区覆盖区域相同) ,由伦敦市长及伦敦议会管辖伦敦市长与伦敦市市长非同一概念;后者为伦敦市法团领导者,即伦敦城的管辖者。。 伦敦亦是一个全球城市,名列紐倫港世界三大國際都會之一。在文艺、商业、教育、娱乐、时尚、金融、健康、媒体、专业服务、研究与发展、旅游和交通方面都具有显著的地位,同时还是全球主要金融中心之一,根据计算方式不同,为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第五或第六大的都市区由于对城市界限的定义、人口的规模、汇率的变化及产出的计算方式不同,城市都市区GDP的排名可能有一定的差别。伦敦和巴黎在总经济产出方面大致规模相近,由此第三方的不同估计对于第五和第六大城市GDP的排列可能不同。麦肯锡全球研究所2012年的报告估计伦敦全市2010年的GDP为US$7,518亿,巴黎则为$7,642亿,由此两市分别为第六和第五。普华永道2009年11月发布的报告称,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2008年伦敦的GDP为US$5,650亿,巴黎则为US$5,640亿,分别为第五和第六。麦肯锡的研究中伦敦人口为1,490万,巴黎则为1,180万,而普华永道的研究中伦敦人口为859万,巴黎992万。伦敦亦是全球文化首都之一,还是全球国际访客数量最多的城市,根据客流量计算则拥有全球最为繁忙的城市机场系统。伦敦拥有43所大学,其高等教育机构密集度在全欧洲最高。2012年,伦敦成为史上首座三次举办现代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城市。 伦敦的人口和文化十分多样,在大伦敦地区内使用的语言就超过300种。这一区域2015年的官方统计人口为8,673,713,为欧盟中最大城市,人口占全英国的12.5%。伦敦的城市区为欧盟第二大,根据2011年普查其人口达到9,787,426,仅次于巴黎。其都市区为欧洲最大,人口达13,614,409,而大伦敦政府则称伦敦都市区的总人口为2,100万。1831年至1925年间,伦敦为世界最大的城市。 有四项世界遗产位于伦敦,分别为:伦敦塔;邱园;威斯敏斯特宫、威斯敏斯特教堂和圣玛格丽特教堂;以及格林尼治历史区(其中的皇家天文台为本初子午线、0°经线和格林尼治标准时间所经之地)。其他著名景点包括白金汉宫、伦敦眼、皮卡迪利圆环、圣保罗座堂、伦敦塔桥、特拉法加广场和碎片大厦。伦敦亦是诸多博物馆、画廊、图书馆、体育运动及其他文化机构的所在地,包括大英博物馆、国家美术馆、泰特现代艺术馆、大英图书馆以及40家西区剧院。伦敦地铁是全球最古老的地下铁路网络。.

查看 彼得·摩根和伦敦

利兹大学

位于英國英格蘭的列斯,為西約克郡的主要教學及研究型大學。是世界百強名校,英國前十老牌名校,英國常春藤聯盟羅素大學集團創始成員,英國著名的六所“紅磚大學”之一,世界大學聯盟成員,白玫瑰大學聯盟成員,N8大學聯盟成員,英國12所精英大學之一。該大學的主體部分皆建於19世紀下半葉,當時的目的是為了達成對當地科學和技術發展的教育要求。 里茲大學為英國傳統紅磚大學。自1904年英王愛德華七世正式授予列斯大學大學的名號以來,目前全時間在校學生超過34000位,其中研究生約6000位。擁有6名諾貝爾獎得主、2名外國總統和托爾金、亨利·摩爾、張國榮、佳子公主等眾多著名校友。里茲大學在教學、科研與就業等方面享有崇高的國際聲譽。在2019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居世界第93位;在2018年QS畢業生就業競爭力排名中居世界第70位;在2019年衛報英國大學排名中居英國第10位 ;在2014年英國官方每七年發布壹次的REF大學排名中居英國第10位;學生滿意度排名穩居英國前5位;在2017年被TIMES評為英國“年度最佳大學”;在2017年被英國政府評為TEF金獎大學。 里茲大學商學院是同時獲得AACSB、EQUIS、AMBA三大國際認證的世界一流商學院,培養出了匯豐集團董事長、聯合利華主席、德勤會計師事務所主席、勞斯萊斯首席財務官等眾多商界精英。會計與金融、國際商務專業排名英國第1位,行銷專業排名英國第3位,管理學專業排名英國第8位、世界第36位,商科綜合實力居英國第4位。 里茲大學傳媒學院的傳媒專業排名英國第3位、世界第39位,領英調查表明傳媒類綜合實力居英國第1位。 里茲大學為國際化的大學,最知名為其商學相關領域。海外學生占學生總人數10%,來自115個國家,列斯大學在多個國家及地區設有正式的海外代表進行海外招生及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 里茲大學與同樣位於約克地區的約克大學、雪菲爾大學共同組成「白玫瑰大學聯盟」,共同合作在高科技領域的研發工作。.

查看 彼得·摩根和利兹大学

剧作家

劇作家,是指專門從事戲劇文學寫作的作家。這些作品可能是為舞台表演而創作,或是不可能上演的舞台劇本,或是只以劇本對話形式的純粹文學創作。 英語裡的「劇作家」(playwright)一詞首先出現於英國劇作家本·琼森的諷刺詩《致編劇》(To Playwright)。「Play-wright」一詞有「編寫表演的工匠」的意思,暗諷當時在劇場裏工作的二流散文作家。因為當時的劇作家多數採用格律詩體裁,並自稱為詩人,這種做法一直延至19世紀早期。儘管如此,現代「playwright」一詞已沒有貶意。.

查看 彼得·摩根和剧作家

福斯特对话尼克松

《福斯特对话尼克松》(Frost/Nixon),是一部於2008年上映的历史剧情片,由朗·霍华德執導,环球影业出品。劇情改編自彼得·摩根的同名戲劇,內容描写了1977年大卫·弗罗斯特对美國總統理查德·尼克松的电视采访。.

查看 彼得·摩根和福斯特对话尼克松

編劇

编劇又稱編劇家、腳本家,是通過文字創作出劇本的作者,其往往是電影、電視劇集的故事源頭。 以舞台演出之編劇可稱為劇作家,乃因舞台劇台詞字句必須精心雕琢,不能像電視電影台詞那般白話,最著名的是莎士比亞、唐滌生、曹禺等。.

查看 彼得·摩根和編劇

美術

美术是指让人直接在视觉上获得美感的艺术,主要指绘画和雕塑,也可以指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现代还可以指摄影和与艺术有关的设计,是各种视觉艺术的总称。.

查看 彼得·摩根和美術

英女皇 (電影)

《--》(The Queen)是一部由史提芬·費雅斯於2006年執導的電影,講述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海倫·美蘭飾演)在威尔士王妃戴安娜車禍逝世之後,與首相托尼·布莱尔(米高·辛飾演)一段在幕後緊密合作的關係。當中,影片特別刻劃女皇和首相兩人在處理戴妃之死一事上,為了同時保持皇室的低調與滿足公眾熱切的關注,而要面對進退失據的窘局。此外,電影女主角海倫·美蘭憑此在2007年奪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查看 彼得·摩根和英女皇 (電影)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查看 彼得·摩根和英国

英格兰

英格蘭(England),又稱作英倫、英國,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一個構成國,位於大不列顛島的東南方,蘇格蘭以南,威尔士以東,是英国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的一個部分。虽然就传统上一般可以认为其政治地位相当于一个国家,但以国际通行标准上其仍然是一级行政区。 在歷史上,英格蘭與蘇格蘭之間是以哈德良长城為界。英格蘭這個名字源自「盎格魯人」(Angles),其原名「Engla-lond」意为「盎格魯人之地」,他們繼凱爾特人之後來到這個地方,属日耳曼民族。.

查看 彼得·摩根和英格兰

极速风流

#重定向 決戰終點線.

查看 彼得·摩根和极速风流

最後的蘇格蘭王

《最後的蘇格蘭王》(The Last King of Scotland)是一齣英國劇情電影,改編自吉利斯·福登的同名小說。電影關於虛構角色尼古拉斯·加瑞根(詹姆斯·麥艾維飾)成為烏干達獨裁者伊迪·阿敏(科力士·韋德加飾)私人醫生的故事,根據阿敏的真實暴政改編。片名來自阿敏的自稱「蘇格蘭王」。 科力士·韦德加赢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金球獎最佳戲劇類電影男主角、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男主角、美國演員工會獎最佳男主角。.

查看 彼得·摩根和最後的蘇格蘭王

另见

德国犹太裔英国人

波蘭裔英國人

英国剧作家

英國男性編劇

金球獎最佳劇本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