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彌敦內爾·格連

指数 彌敦內爾·格連

彌敦內爾·格連(Nathanael Greene,),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大陸軍將領,南方戰場後期的大陸軍指揮官。 格連生於1742年羅德島州,父親為當地富商及貴格會信徒。由於父親是虔誠的貴格會信徒,故此格連只獲安排神學教育。然而格連在成長時期卻自學精進,並經常與貴格會眾意見相左。後來格連因在公眾場合持械及組織民兵,被貴格會開除會籍。 1770年代,北美殖民地與英國的關係轉趨惡劣。格連同情殖民地的反抗主張,並在1774年《強制法案》通過後成為羅德島州一名二等民兵。戰爭爆發前夕,格連經常乘商務之便到波士頓觀察英軍操練、到亨利·諾克斯的書店閱讀戰爭史籍、並且到市鎮購買武器。列星頓和康科德戰役爆發後,格連獲羅德島州議會委任為民兵指揮官,招募士兵到波士頓增援,其部隊軍紀遠較其他部隊嚴明。格連與大陸軍總司令喬治·華盛頓結為深交,而華盛頓也向大陸議會推舉格連。格連在1775年獲大陸議會任命為大陸軍准將,再在1776年獲任為少將。 格連的軍旅生涯在1776年的紐約及新澤西戰役經歷多次起跌。他在長島會戰前夕準確判斷英軍將會攻打長島;後來又力主大陸軍撤出紐約市,使軍隊及時避開包圍。不過,格連卻對華盛頓堡的防守過於自信,而華盛頓又在白原戰役前夕將士兵分散,結果造成11月華盛頓堡攻城戰之敗。然而格連繼續獲得重用,並與約翰·沙利文分別擔任華盛頓手下兩個師的指揮官。格連與沙利文的部隊雖然只有二三千人,卻先後在特倫頓戰役、阿孫平克溪戰役及普林斯頓戰役接連取勝,令到革命形勢逆轉。 踏入1777年,格連繼續擔任華盛頓的副手,並參與了費城戰役的白蘭地酒戰役及日耳曼鎮戰役。隨著英軍佔領費城,華盛頓率領大陸軍到福治谷過冬。由於軍需緊張,華盛頓任命格連為軍需官,而格連也勉強為軍隊籌措到足夠物資。不過格連卻非常討厭軍需工作,特別是軍需官經常與大陸議會有所爭執。格連渴望回到前線作戰,更有一段時間同時兼任前線指揮官。終於到1780年,格連辭去軍需官一職,旋即獲華盛頓任命為西點要塞指揮官,接替叛國而去的班奈狄克·阿諾德。 1780年,美國在南方戰場接連受挫。大陸議會否決華盛頓的提議,而先後任命羅拔·何奧、本傑明·林肯及霍雷肖·蓋茨三人指揮南軍,結果何奧及林肯先後失去薩凡納及查爾斯頓兩座重鎮,而蓋茨更在卡姆登戰役大敗。大陸軍的南方部隊幾乎覆滅。大陸議會得悉戰況,終於同意華盛頓的推薦,任命格連為南方戰場指揮官。 格連抵達南方後,一改前任指揮官的據守戰術。他盡量避免與英軍正面交戰,改派小部隊騷擾英軍,誘使英軍深入內陸追擊。格連的消耗戰術令到查爾斯·康沃利斯的英軍疲於奔命。他雖然在吉爾福德縣府戰役戰勝格連,但自身的部隊卻傷亡嚴重,而騎兵部隊更在早前的考彭斯戰役被丹尼爾·摩根全殲。康沃利斯在吉爾福德戰後輾轉向北面的維珍尼亞州行軍,而格連則將康沃利斯的南方據點逐一收復。當康沃利斯在約克鎮圍城戰役投降時,英軍在卡羅萊納州只佔有薩凡納及查爾斯頓等數座市鎮。 獨立戰爭結束後,格連在美國擁有隆重聲望,但他卻選擇低調生活,拒絕出任公職。格連在戰後遇上財政困難。他把羅德島的財產出售後,到喬治亞州的種植園務農度日。1786年6月12日,格連在自己的種植園內不幸中暑,在數日後不治。美國有多座市鎮以格連為名,以茲紀念。.

目录

  1. 36 关系: 卡姆登戰役吉爾福德縣府戰役大不列顛島大陆军少将中暑丹尼爾·摩根乔治·华盛顿弗吉尼亚州列克星敦和康科德战役喬治亞州准將班奈狄克·阿諾德紐約及新澤西戰役約克鎮圍城戰役纽约美國美國獨立戰爭羅德島州羅拔·何奧特倫頓戰役白原戰役華盛頓堡攻城戰西點 (紐約州)貴格會費城霍雷肖·蓋茨阿孫平克溪戰役薩凡納長島長島會戰考彭斯戰役查爾斯·康沃利斯,第一代康沃利斯侯爵波士顿消耗戰本傑明·林肯

  2. 1742年出生
  3. 1786年逝世
  4. 大陆军将领
  5. 羅德島殖民時期人物
  6. 美國貴格會教徒

卡姆登戰役

卡姆登戰役(Battle of Camden)在1780年8月16日發生於今美國南卡羅萊納州卡姆登以北10公里,是美國獨立戰爭裡大不列顛王國(英國)徹底擊敗美國的一場戰役,加強了英國對卡羅萊納省的控制。中將查爾斯·康沃利斯領導英軍,兵力2100;少將霍雷肖·蓋茲領導美軍,兵力3700。.

查看 彌敦內爾·格連和卡姆登戰役

吉爾福德縣府戰役

吉爾福德縣府戰役是一場爆發於1781年3月15日的美國獨立戰爭戰役,發生地在今日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格林斯伯勒。1,900名英國軍隊在康沃利斯侯爵的指揮下,與由彌敦內爾·格連將軍指揮的4,400名美軍進行戰鬥。 儘管參與戰鬥的軍隊不多,這場戰役仍被認為是決定性的。在此之前,英軍在保皇派的支持下,幾乎成功重占喬治亞及南卡羅萊納,並認為北卡羅萊納即將落入他們之手。在此之後的戰鬥,格連在康沃利斯選擇入侵維吉尼亞時撤至南卡羅萊納。這些決定讓格連得以將英軍從南方趕走,不久後康沃利斯便在約克鎮投降。 在吉爾福德縣府軍事公園中有這場戰役的紀念館。.

查看 彌敦內爾·格連和吉爾福德縣府戰役

大不列顛島

大不列颠岛(Great Britain;Breatainn Mhòr;Prydain Fawr;Breten Veur)是一个位于欧洲西北部的岛屿,面積,是全世界第九大岛屿,也是欧洲最大的岛屿。2008年中统计人口共5,960万,在各岛屿中排名第三,仅次于印尼的爪哇岛和日本的本州岛。 整个岛屿都属于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统治,并且联合王国的大部分领土都在大不列颠岛,所以“大不列颠”有时被用来指代整个联合王国。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以及它们的首府伦敦、爱丁堡及加的夫都在岛上。 安妮女王时期的1707年5月1日,英格兰王国和苏格兰王国合并组成了大不列颠王国,直到1801年大不列颠王国又和爱尔兰王国合并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自由邦从中独立,王国又变成了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查看 彌敦內爾·格連和大不列顛島

大陆军

大陆军(Continental Army)是美国独立战争中的英属北美殖民地军事力量,于1775年6月14日根据第二次大陆议会的决议建立,使美國獨立運動有了革命武力對抗英國軍隊。在整个战争期间,乔治·华盛顿擔任大陸軍总司令。 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根据《巴黎和约》,大陆军大部分军队解散,仍然保留的一部分军队成为后来的美国陆军。.

查看 彌敦內爾·格連和大陆军

少将

少將是軍隊的軍階,中将以下准將或上校或大校以上的一階,在沒有准將的國家中,少將為將官最初階。在有准將的國家中,准将是将官中最低階,少将則是兩顆星。根據國家不同,少將為將官中的第三階或第四階。中文裡的少將一詞是來自於日本軍制,日本軍制中的少將來自日本古代官職。當代日本自衛隊中的少將稱作「將補」。在北約軍隊中,相當於OF-7。 在中华民国,少將是將級最初階,肩、領章為一星,由上校所升任。他们在軍中通常擔任各司令部的副司令、國防部各下屬單位的高階主官(主管)、軍團副指揮官,地區指揮官、指揮部指揮官、旅長、軍醫院院長和軍校校長等一職。.

查看 彌敦內爾·格連和少将

中暑

中暑(Heat stroke)是一種受室外的空氣的高溫多濕或陽光過久直接照射動物體、人體等造成體溫異常升高不降所引起的症狀的通稱。.

查看 彌敦內爾·格連和中暑

丹尼爾·摩根

丹尼爾·摩根(Daniel Morgan,),威爾士裔軍人,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大陸軍准將。摩根在戰場上以剛毅勇悍見稱,他統率的輕步兵軍團擅於游擊作戰,有「」之美譽,深受喬治·華盛頓和霍雷肖·蓋茨兩名美軍統帥器重。 摩根是美國在1777年薩拉托加戰役獲勝的其一重要功臣。他在1781年的考彭斯戰役巧妙地以鉗形攻勢重創伯納斯特·塔爾頓的精銳英軍,更令到美國在南方戰場逆轉劣勢,最終驅使查爾斯·康沃利斯在約克鎮圍城戰役兵敗投降。這場戰事也成為鉗形攻勢的戰術典範。戰後摩根曾率領民兵鎮壓威士忌暴亂,並以聯邦黨身份獲選為維珍尼亞州美國眾議院議員。.

查看 彌敦內爾·格連和丹尼爾·摩根

乔治·华盛顿

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美国国父,1775年至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時的殖民地軍總司令,1789年成為美國第一任总统(其同時也成為全世界第一位以“總統”為稱號的國家元首),在接連兩次選舉中都獲得全體選舉團無異議支持,一直擔任總統直到1797年。他也是一名共濟會成員。 華盛頓早年在法國印第安人戰爭中曾擔任支持大英帝國一方的殖民軍軍官。之後在美國獨立戰爭中率領大陸軍團贏得美國獨立,他拒絕一些同僚希望他領導軍事政權的提議,在1783年回到他在維農山的莊園恢復平民生活。 1787年,华盛顿主持制憲會議。会议制定現在的美國憲法。1789年,他經過全體選舉團無異議的支持而成為美國第一任總統。他在兩屆的任期中設立許多持續到今天的政策和傳統。在兩屆任期結束後,他自願放棄權力不再谋求續任。 由於他扮演美國獨立戰爭和建國中最重要的角色,華盛頓通常被稱為美國國父。作为大奴隶主,华盛顿同样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曾蓄黑奴316人)。故有人对其评价为“一个不完美的神”。 在美國在線于2005年舉辦的票選活動《最偉大的美國人》中,華盛頓被選為美國最偉大的人物第4位。.

查看 彌敦內爾·格連和乔治·华盛顿

弗吉尼亚州

維吉尼亞州(),正式名称为維珍尼亞聯邦,是美国东部的一个州,美国开国时十三州之一。 維吉尼亚州域范围位于北纬36°31'至39°37',西经75°13'至83°37'之间,其北部地区与美国政治中心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相邻。该州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发源地之一,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美国2012年人口估算显示,全州总人口818.6万,实现GDP总量3970亿美元。.

查看 彌敦內爾·格連和弗吉尼亚州

列克星敦和康科德战役

列星頓和康科德戰役(Battles of Lexington and Concord)是英國陸軍與北美民兵之間的一場武裝衝突,發生於1775年4月19日。雖然美國參議院在1908年通過決議,將()的()定為美國獨立戰爭的第一戰,但美國社會普遍仍視列星頓和康科德之戰為獨立戰爭的首場戰鬥。衝突發生於波士頓西部鄉鎮。 列星頓和康科德戰役源於英國的一次軍事行動。北美英軍總司令托馬士·蓋奇()將軍下令派軍到康科德,繳收當地火藥及武器,並緝捕反叛者首領約翰·漢考克及塞繆爾·亞當斯。然而由於行動計劃事洩,使叛逆民兵有所提防。後來,英軍啟程前往康科德,於途經列星頓時遭遇民兵,雙方擦槍走火。民兵敗逃後,英軍繼續西進,並成功進入康科德,但部份英軍在北橋遭遇前來增援的民兵。雙方再一次意外走火,但英軍因戰術失誤而潰敗後撤。當英軍沿舊路返回時,不斷遭到增援的急召民兵狙擊。英軍返抵波士頓以北的查爾斯鎮後,民兵開始圍攻波士頓。戰後召開的第二屆大陸會議,議決以武力維護殖民者的自由,在一年後終於走上獨立建國之路。.

查看 彌敦內爾·格連和列克星敦和康科德战役

喬治亞州

佐治亚州(State of Georgia),又譯--,簡稱喬州,是美國東南方的一個州,郵政簡寫是GA。該州也是美國獨立時期13州的成員之一。首府為亞特蘭大。在13州中排名第4,1788年1月2日加入獨立戰爭。2000年的人口統計該州有818萬6453人。2004年的人口是882萬9383人,2010年美國人口普查為968萬7653人,是美國人口成長速度最快的一州。佐治亚州同時也以桃子州或南方帝國之州的暱稱聞名。 該州的州歌,《佐治亚在我心》(Georgia on My Mind)是由豪吉·卡邁克寫的,起初是寫給一位名叫「佐治亚」的女性。後來被佐治亚州本地歌手雷·查爾斯傳唱,而透過投票變成了該州州歌。佐治亚州的州鳥是棕色長尾鳥。州花是查拉幾玫瑰。 美國海軍曾亦以佐治亚州替一艘戰艦(USS Georgia BB-15)與一艘核子彈道飛彈潛艇(USS Georgia SSGN-729)命名。.

查看 彌敦內爾·格連和喬治亞州

准將

--将(Brigadier general)是軍人的職銜,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中,相當於OF-6。此級軍官的位階介於少將和上校之間,其所屬序列在不同國家或軍種中有別,有的屬於將級軍官的最底層,有的則屬於校級軍官的最高層,地位相当于部分国家(如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大校。而一些國家及地区的军衔制度中(如中華民國國軍),不存在此一職銜。某些军队中,不同军种也会有所区别,比如美国海军及英联邦各国的海军、空军。德國聯邦國防軍除了一般准將外,尚存在有「軍醫准將」此一特定軍銜名稱(陸、空軍軍醫准將稱Generalarzt,海軍軍醫准將稱Admiralarzt)。.

查看 彌敦內爾·格連和准將

班奈狄克·阿諾德

#重定向 贝内迪克特·阿诺德.

查看 彌敦內爾·格連和班奈狄克·阿諾德

紐約及新澤西戰役

紐約及新澤西戰役(New York and New Jersey campaign),是指美國獨立戰爭於1776年7月至1777年3月期間,美國與英國在紐約州及新澤西州的多場戰鬥。 1776年3月波士頓戰役結束後,獨立戰爭的重心逐漸轉移到紐約市。喬治·華盛頓開始在紐約佈防,而北美英軍總司令威廉·何奧也準備從海路進攻紐約。1776年7月初,何奧派大軍登陸斯塔滕島,並在8月底的長島會戰擊敗大陸軍。9月何奧謹慎地向紐約州推進,先後登陸曼哈頓島及布朗克斯,再在白原戰役擊敗華盛頓,終於在11月包圍了曼哈頓島的大陸軍,並在11月16日的華盛頓堡攻城戰俘虜了接近3,000名美國士兵。大陸軍主力雖然屢屢避過英軍包圍,但只能在哈林高地戰役及布朗克斯獲得小勝,自此更被逐出曼哈頓島一帶,直到美國獨立戰爭結束為止。 華盛頓堡攻城戰結束後,新澤西州戰事隨即展開。華盛頓率領敗軍穿越新澤西州,終於在1776年12月初橫過特拉華河,進入賓夕法尼亞州。美國革命因接連戰敗、士兵服役期滿及士氣低落等因素,而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機。不過,戰爭的局勢卻在12月中旬開始逆轉。何奧一直未有積極追擊華盛頓,並且在特拉華河岸宣佈停止追擊,下令士兵過冬。這些士兵分散於各個哨站,不少人更到處搶掠強姦,引發平民組成民兵反抗,是為新澤西州起義。這些民兵在短時間內令到英軍哨站疲於奔命,令華盛頓有機可乘。 1776年12月26日,華盛頓率領部隊在惡劣天氣下夜渡特拉華河,成功突襲特倫頓的黑森駐軍,並俘虜了接近900名黑森士兵。大陸軍在這場戰役的大勝,迫使英軍恢復軍事行動,嘗試殲滅華盛頓的部隊。然而華盛頓先在1777年1月2日的阿孫平克溪戰役守住英軍攻勢,再於翌日早上突襲英軍在普林斯頓的後方基地,並取得勝利。在短短一個多星期,華盛頓迫使何奧放棄新澤西州多個哨站,更反將英軍包圍於不倫瑞克市一帶,令到英軍陷入被動。美國革命也大受鼓舞而起死回生。1月到3月,新澤西州民兵不斷攻擊英軍的搜集糧草部隊,引發糧草戰爭。這一系列的攻擊令到英軍損耗加劇,而且士氣大挫。 紐約及新澤西戰役是美國獨立戰爭其一重要轉捩點。何奧的戰略目標是以武力鎮壓北美殖民地的叛亂,打擊革命派的信心,從而恢復英國殖民管治。這個目標在紐約州戰役中取得成功,更一度將美國革命迫入絕境。但英軍在新澤西州卻激起更多反抗,又在戰爭接連落敗,令到何奧的戰略計劃在短時間內完全失效,而革命派的信心則更為堅定。1777年夏季,何奧將目標轉為美國首都,發動了費城戰役;身處加拿大的約翰·伯戈因則以切割新英格蘭地區為目標,發動薩拉托加戰役。.

查看 彌敦內爾·格連和紐約及新澤西戰役

約克鎮圍城戰役

約克鎮圍城戰役(或稱約克鎮戰役)爆發於1781年,喬治·華盛頓將軍率領的美軍和羅尚博伯爵帶領的聯手圍攻困守約克鎮的英軍(由查爾斯·康沃利斯將軍指揮),並最終獲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在美國獨立戰爭中,通常認為這場戰役是最後一場陸上大型戰鬥。在康沃利斯的軍隊投降之後(這是英軍主力第二次投降,第一次是柏戈因在薩拉托加戰役後的投降),英國政府決定進行談判並結束這場戰爭。 1780年,5,500名法軍在羅德島登陸,以協助他們的美國盟友進攻被英國所占領的紐約市。兩軍於1781年在紐約市北方會師。法軍指揮官——羅尚博伯爵告訴美軍指揮官——喬治·華盛頓進攻紐約市的行動是幾乎不可能成功的,又由於德·葛拉瑟伯爵才剛於10月時率領艦隊從加勒比海趕來,因此圍攻約克鎮將會使葛拉瑟伯爵率領的法國艦隊,更容易從南方協助進攻。於是,他們決定進攻駐防在約克鎮的康沃利斯以及其麾下僅約9,000人的軍隊。9月初,德·葛拉瑟在切薩皮克灣海戰擊敗了趕來援救康沃利斯的英國艦隊。由於德·葛拉瑟獲得了此場勝利,於是康沃利斯從海上脫逃的希望消失了。華盛頓下令法國將軍拉法葉侯爵在他趕到之前務必將康沃利斯圍困在約克鎮,而拉法葉也確實做到了。至9月底,聯軍在陸地上已經徹底封鎖了康沃利斯。 經過了初步的準備之後,聯軍建立了一道壕溝並開始進行砲轟。隨著英軍的抵抗逐漸削弱,於是華盛頓便在10月14日派出兩縱隊,向英軍的9號及10號堡壘發動最後一次的主要攻勢。一列法國縱隊拿下了9號堡壘,而美國的縱隊則攻陷10號。攻下這些堡壘之後,聯軍完成了第二道壕溝。在聯軍砲火變的比以往更加猛烈與密集後,英軍的情勢開始迅速惡化,迫使康沃利斯在17日提出了投降的要求。經過了兩天的談判,投降儀式於19日舉行,康沃利斯則宣稱生病而未到現場。美軍在此場戰役中俘虜了約8,000名英軍後,美利堅合眾國和大英帝國開始進行談判,並於1783年簽訂了巴黎和約。.

查看 彌敦內爾·格連和約克鎮圍城戰役

纽约

纽约(New York)是位於美國紐約州的城市,為美国人口最多的城市、紐約都會區的核心、以及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是对全球的经济、商业、金融、媒体、政治、教育和娱乐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国际大都会。纽约还是聯合國總部所在地,因此紐約也被认为是世界外交的中心。纽约还被称为「世界文化之都.

查看 彌敦內爾·格連和纽约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查看 彌敦內爾·格連和美國

美國獨立戰爭

美國獨立戰爭(American War of Independence 或American Revolution;1775年—1783年),或稱美國革命戰爭(American Revolutionary War),是英國與準備獨立的美利堅及法國這個欧洲强国之間的一場戰爭。 這場戰爭主要是始於是北美十三殖民地為了對抗英國的經濟政策,但後來卻因為法國加入戰爭對抗英國,而使戰爭的範圍遠遠超過英屬北美洲之外。因此,英國決定與當地的印地安人結盟,以增加勢力。 在獨立戰爭初期,英國能夠充分利用皇家海軍船堅炮利的優勢控制十三殖民地的沿海城市,但對於如何控制內陸地區、及應對盤據內陸、熟悉地形、驍勇善戰的殖民地民兵卻束手無策。隨著法國海軍在切薩皮克海戰大捷奪得制海權,英軍於1781年的約克鎮之圍城戰役中慘敗投降,並於1783年被逼簽訂《巴黎條約》承認美國獨立。但因為大量於戰後由十三殖民地逃至北方的英屬北美,反而導致新建國的美國立國後經濟困頓蕭條、甚至於冬季出現疫潮及飢荒,以及作為英國殖民地的加拿大出現短暫的興旺。.

查看 彌敦內爾·格連和美國獨立戰爭

羅德島州

羅德島與普洛威頓斯莊園州(State of Rhode Island and Providence Plantations)是美國面積最小的一個州,又譯作羅德艾蘭州。全名羅德島與普洛威頓斯莊園州,由於名稱過長簡稱為羅德島(Rhode Island),是美國州名最長的一州。此州屬於美國東北部新英格蘭的一部份。也是美國獨立革命中的早期13州聯盟之一。 此州下辖五个县,有普洛威頓斯县、肯特县、华盛顿县、布里斯多县和新港县。包括了普洛威頓斯莊園的主要土地,也就是普洛威頓斯县中所有的城鎮、羅德島(也就是地理上的艾奎奈克島(Aquidneck Island)),目前有新港市(Newport)、中城市(Middletown)與普茲茅斯市(Portsmouth)三個大城,這些城市大多是港灣。地理上羅德島州有十分之一的區域為海水覆蓋,而且無論從此州的任何地方到海岸線都不超過半小時的車程。所以它的別名是海洋之州, 由於羅德島州的名字上有個「島」字,許多人都誤解本州是個獨立島嶼,事實上羅德島州也有相當大一部分在美國本土。由於羅德島州全称中的普洛威頓斯莊園(Providence Plantations)一詞令人錯誤地以為此名字和奴隸制度有關,故羅德島州決定在2010年舉行公投以決定:繼續使用現有州名,或刪除現有州名中的「Providence Plantations」一詞,結果大部份投票者均支持保留現行州名,最終該州的名稱維持不變。.

查看 彌敦內爾·格連和羅德島州

羅拔·何奧

#重定向 罗伯特·豪.

查看 彌敦內爾·格連和羅拔·何奧

特倫頓戰役

特倫頓戰役(Battle of Trenton),是美國獨立戰爭於1776年的一場重要戰役,發生於新澤西州特倫頓市。 英國在華盛頓堡攻城戰取勝後,喬治·華盛頓帶領大陸軍經新澤西州向賓夕法尼亞州撤退,而英軍則緊隨其後,最後與大陸軍在特拉華河對峙。雖然美國革命因紐約州的戰事失利而陷入危機,但英軍卻停止追擊,並將軍隊分散到特倫頓等地防守。後來英國及黑森僱傭兵駐軍又到處搶掠強姦,結果引發新澤西州起義,令到英軍飽受民兵狙擊騷擾。 當英軍陷入戰術困局之際,華盛頓決定在大陸軍服役期滿前絕地反擊。他策劃在聖誕節翌日強渡特拉華河,突襲特倫頓的黑森駐軍。雖然大陸軍的三路軍隊有兩路因河道結冰無法渡河,而安全登陸的華盛頓部隊也遇上諸多延誤,但這支部隊在暴風雪掩護下仍成功發動奇襲。黑森指揮官約翰·拉爾在戰鬥中傷重身亡,而黑森士兵又反攻不遂,只好向大陸軍投降。大陸軍在特倫頓一共俘虜了接近900名黑森士兵,己方只有7人在戰鬥中傷亡,大獲全勝。 特倫頓戰役對美國獨立戰爭有關鍵影響。戰役爆發前,美國革命雖然在危機中有所復甦,但仍未走出陰霾,而軍隊更面臨解散之憂,以至英美雙方都預計殖民地的叛亂即將告終。當大陸軍於特倫頓獲勝的消息傳開後,革命的理念於北美十三州各地起死回生,促使大量平民加入革命軍隊陣營,為革命注入新血。特倫頓戰役後,華盛頓再在阿孫平克溪戰役及普林斯頓戰役取勝,並配合平民起義,最後反將英軍包圍於不倫瑞克市一帶。這些事件令英軍陷入被動,並喪失了迅速平亂的希望。北美英軍總司令威廉·何奧爵士也被迫向倫敦當局請求更多士兵,以在1777年發動新一輪攻勢。.

查看 彌敦內爾·格連和特倫頓戰役

白原戰役

白原戰役(Battle of White Plains),是美國獨立戰爭期間英國與美國之間的一場戰鬥,發生於1776年10月28日。 在基普灣登陸戰後一個月,北美英軍總司令威廉·何奧發動新一輪軍事行動,派軍登陸布朗克斯,試圖包圍駐守曼哈頓島的大陸軍。由於何奧在沛爾岬之戰受到大陸民兵阻延,行軍有所延誤,使喬治·華盛頓及時調走主力部隊,北上白原市的山地佈防。何奧得悉華盛頓之動向,亦暫時擱置包圍,派軍北上迎擊。 經過數日準備,何奧在10月28日向大陸軍的側翼發動進攻,在山地爆發激戰。大陸軍敵擋不住,最終撤退到後方山地重新列陣。何奧重整軍勢後,嘗試引誘華盛頓前來決戰,但華盛頓堅守不出。結果何奧在11月初回師南方,包圍曼哈頓島,最終在11月16日引發華盛頓堡攻城戰。至於華盛頓則在11月初留下主力部隊於紐約州,自己帶著2,000人橫越哈德遜河,最後在11月14日抵達華盛頓堡對岸的。.

查看 彌敦內爾·格連和白原戰役

華盛頓堡攻城戰

華盛頓堡攻城戰(Battle of Fort Washington),是美國獨立戰爭期間英國與美國之間的一場戰鬥,發生於1776年11月16日。 英軍在白原戰役取勝後,北美英軍總司令威廉·何奧未有北上追擊大陸軍,而是調頭向南,將駐守曼哈頓的3,000名大陸軍包圍。至於大陸軍總司令喬治·華盛頓則再次犯下戰略錯誤。他先將主力部隊留守白原市以北的山地,自己只帶著2,000人到華盛頓堡對岸的增援;華盛頓亦沒有及時撤走華盛頓堡的士兵,更相信寡不敵眾的大陸軍能夠死守。結果,何奧在獲得降兵提供的情報後,於11月16日向華盛頓堡發動三面夾攻,輕易將堡壘包圍,並迫使華盛頓堡全軍投降。 華盛頓堡攻城戰後,何奧隨即派查爾斯·康沃利斯渡過哈德遜河,追擊兵力薄弱的華盛頓。結果華盛頓在11月20日帶著3,500名士兵,慌忙撤離李堡,遺下大量武器、補給以及建造工具。隨後一個月,華盛頓向新澤西州南部艱苦撤退,士兵不斷脫逃,而大陸議會也在休會後逃離費城,遷移至巴爾的摩,美國革命因此陷入覆滅邊緣。要到華盛頓在12月26日於特倫頓戰役取勝,革命才起死回生。.

查看 彌敦內爾·格連和華盛頓堡攻城戰

西點 (紐約州)

西點(West Point)是美國紐約州奧蘭治縣的一個普查規定居民點,1802年由托馬斯·傑斐遜建立,當時的目的便是作為美國聯邦軍隊駐地。此地因西點軍校而出名,後者在英語中亦稱“West Point”。西點位於哈德遜河西岸,2010年美國人口普查時共有6,763人。.

查看 彌敦內爾·格連和西點 (紐約州)

貴格會

贵格会(Quaker),又称公谊会或者教友派(Religious Society of Friends),是基督教新教的一个派别。 该派成立于17世纪的英國,创始人为乔治·福克斯,因一名早期领袖的号诫“听到上帝的话而发抖”而得名「貴格」(Quaker),中文意译为“震颤者”。但也有说法称在初期宗教聚會中常有教徒全身顫抖,因而得名。该派反对任何形式的战争和暴力,不尊称任何人也不要求别人尊称自己(即不使用“先生”、“女士”、“夫人”头衔,对任何人皆以名字相称呼),不起誓。主张任何人之间要像兄弟一样,主张和平主义和宗教自由。该教会坚决反对奴隶制,在美国南北战争前后的废奴运动中起过重要作用。贵格会在历史上提出过一些很进步的思想,其中一部分现在得到广泛接受。 贵格会信徒曾受到英國国教迫害,与清教徒一起移民到美洲,但又受到清教徒的迫害,大批贵格会教徒逃离马萨诸塞州而定居在罗得岛州和宾夕法尼亚州等地。由于宾西法尼亚州有大量贵格会教徒聚居,习惯上以「Quaker City」作为费城(Philadelphia)的别名,因而费城人也被称为「Quaker」。 貴格會後傳播到美國、肯尼亞和玻利維亞。贵格会也曾经传入中国。美国差会(俄亥俄年议会)在1887年派遣第一位传教士Esther H.

查看 彌敦內爾·格連和貴格會

費城

費城(Philadelphia),即費利德菲亞,也常被簡稱為費利(或菲利,Philly) ,中文又音譯為非拉鐵非和菲拉德爾斐亞,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都市,同時是美國第五大城。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費城人口为1,526,006人。費城市中心的人口在全美國排名第五,僅次於紐約、洛杉矶、芝加哥和休斯顿。以現在美國官方的定義而言,費城都會區的面積大小排名全美第四,共約620萬人居住其中,但若以其他定義來衡量,費城排名第六,次於舊金山灣區與華盛頓-巴爾的摩都會區。費城是德拉瓦河谷都會區的中心城市。 費利德菲亞即希臘文「友愛」的意思,是傳教士命名的,費城是美國最老、最具歷史意義的城市,它在美國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18世紀時,費城是美國第二大城與人口最多的城市,在當時,它的政治與社會重要性超過紐約與波士頓。班傑明·富蘭克林對費城的興起貢獻良多。從1854年起,費城市和費城縣為兩個並行的地方政府,而從1952年起,市與縣共有一個政府組織,但費城縣仍屬賓州州政府下的一個獨立的縣。 自從1854年通過「合併法案」(Act of Consolidation)後,費城市的邊界就與費城縣相同。在此之前,費城市只在南街(South Street)、葡萄街(Vine Street)與德拉瓦河與斯库基尔河(Schuylkill River)之間的區域。費城後來擴張至周圍的西費城(West Philadelphia)、北費城(North Philadelphia)與東北費城(Northeast Philadelphia),同時也包括了幾個小型的聚落如羅布魯(Roxborough)、馬拉揚克(Manayunk)、艾利山(Mount Airy)與栗樹丘(Chestnut)。費城同時是全美最大的大學城(college town)之一,拥有许多高等学府,其中包括常春藤盟校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国家第一所医学院和法学院兼缘于此校。有超過120,000名大學生就讀市區的學院與大學,週遭的都會區也有接近300,000名的大學與學院學生。.

查看 彌敦內爾·格連和費城

霍雷肖·蓋茨

霍雷肖·萊德·蓋茨(Horatio Lloyd Gates,),英國軍人,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大陸軍將領。 蓋茨的一生經歷多番起跌。他在美國獨立戰爭初期的聲望足以與喬治·華盛頓相比,更在1777年薩拉托加戰役中迫使約翰·伯戈因的英軍投降,踏上事業頂峰。可是蓋茨在1780年卡姆登戰役遭到查爾斯·康沃利斯大敗,令到大陸軍的南方部隊幾乎覆滅;再加上他捲入了等政治風波,令到他的身後評價飽受爭論。.

查看 彌敦內爾·格連和霍雷肖·蓋茨

阿孫平克溪戰役

#重定向 阿遜平克溪戰役.

查看 彌敦內爾·格連和阿孫平克溪戰役

薩凡納

薩凡納(Savannah,又名:大草原),成立於1733年,2005年時為喬治亞州第四大城,薩凡納河流經其中。薩凡納城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跡,每年吸引上百萬名遊客。每年的圣帕特里克节,薩凡納的遊行隊伍全美前三大。这里有很多有趣的鬼传说。 薩凡納亦有一座十九世紀的軍事建築普拉斯基堡。電影《阿甘正傳》中,阿甘坐在長椅上講故事的廣場也是在這裡取景。.

查看 彌敦內爾·格連和薩凡納

長島

長島可以指:.

查看 彌敦內爾·格連和長島

長島會戰

長島會戰(Battle of Long Island),或稱為布魯克林會戰(Battle of Brooklyn),是美國獨立戰爭期間英國與美國之間第一場陸上會戰,亦是整場獨立戰爭最大規模的一場戰事。會戰發生於1776年8月27日紐約市對岸的長島布魯克林區。 1776年3月,波士頓戰役結束,英國從海路撤離波士頓。革命派與北美英軍的焦點,隨即轉移到戰略重鎮紐約市。在喬治·華盛頓指揮下,大陸軍開始在曼哈頓島南部及布魯克林區佈防;而北美英軍總司令威廉·何奧則等待後方援軍,準備攻打紐約市。 1776年7月,何奧派軍登陸斯塔滕島,建立前沿基地。在接著一個月,英國正規軍人數陸續增加至32,000人,兼且擁有制海權;但美國一方卻只有約20,000名民兵,而且欠缺紀律。權衡形勢後,華盛頓將美軍主力調到曼哈頓,但仍留下10,000人守備布魯克林區的三座美軍要塞。 8月22日,何奧派軍登陸長島,攻打布魯克林。美軍起初打算施行邦克山戰役的戰術,據險守備英軍的正面攻勢。不料何奧在8月26日同時派軍繞道,攻打布魯克林前方山地的美軍側翼,成兩面夾攻之勢,迅即擊潰美軍。所幸前方山地的部隊及時拖延英軍,大部分美軍都安全撤回後方的布魯克林高地。不過英軍沒有追擊,反而部署圍城戰。結果華盛頓在運氣、黑夜與晨霧的幫助下,將布魯克林的軍隊與物資全數撤回對岸曼哈頓市。 英國雖然未能在長島會戰獲得全勝,但大陸軍仍然受到嚴重打擊,再加上曼哈頓島三面環水,又有哈德遜河在西面阻隔,華盛頓的大陸軍有被包圍殲滅之虞。.

查看 彌敦內爾·格連和長島會戰

考彭斯戰役

考彭斯戰役(1781年1月17日)是一場美國革命軍決定性的勝利,美軍在丹尼爾·摩根准將率領下擊敗了伯納斯特·塔爾頓的軍隊。該場戰役是南方戰場的一部分。這場戰役扭轉了戰局,美軍並開始重占失去的南方土地。.

查看 彌敦內爾·格連和考彭斯戰役

查爾斯·康沃利斯,第一代康沃利斯侯爵

#重定向 第一代康沃利斯侯爵查爾斯·康沃利斯.

查看 彌敦內爾·格連和查爾斯·康沃利斯,第一代康沃利斯侯爵

波士顿

波士頓(Boston)是美国马萨诸塞州的首府和最大城市,也是新英格兰地区的最大城市,其人口规模全美大都市排名第21。该市位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创建于1630年,是美国最古老、最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之一。波士顿是欧洲清教徒移民最早登陆美洲所建立的城市,在美国革命期间是许多重要事件的发源地,曾经是一个重要的航运港口和制造业中心。今天,该市是美国高等教育、医疗保健及投资基金的中心,是全美人口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它的经济基础是教育、金融、医疗及科技,是全美人均收入最高的少数大城市之一,并被认为是一个全球性城市或世界性城市。 该市位于大波士顿都会区的中心,这个都会区包括萨福克县的全部和剑桥、昆西、牛顿、萨默维尔、里维尔和切尔西等城市,以及一些小镇和远离波士顿的郊区,还包括了新罕布什尔州的一部分。.

查看 彌敦內爾·格連和波士顿

消耗戰

消耗戰是一種軍事戰略,交戰國會以人力與物資使另一方的軍事力量達到崩潰,進而贏得戰爭。此戰略常伴隨著巨大的傷亡與損失,並往往是物資量較多者得勝,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西線戰場是歷史上最著名的消耗戰之一,協約國也因此以物資優勢壓倒了同盟國。.

查看 彌敦內爾·格連和消耗戰

本傑明·林肯

本傑明·林肯(Benjamin Lincoln,),英格蘭清教徒移民後裔,北美麻省殖民地民兵軍官,美國獨立戰爭大陸軍少將。他是邦聯議會任命的第一任美國戰爭部長,亦是美國獨立後第二任麻省副總督。.

查看 彌敦內爾·格連和本傑明·林肯

另见

1742年出生

1786年逝世

大陆军将领

羅德島殖民時期人物

美國貴格會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