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平話字

指数 平話字

平話字(),也称作“福州話羅馬字”(),是19世紀早期來福州的英美傳教士根據福州話韻書《戚林八音》設計出的一種羅馬化文字,英文也稱作“Foochow Romanized”。平話字從最初的方案到標準化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於19世紀下半葉定型。 在19世紀到20世紀上半葉,平話字一度興盛於福州話通行區的教會内,《聖經》、《讚美詩集》以及大量的傳教作品都使用了平話字。一些教会学校将平话字学习列入课程当中,比如福州陶淑女中和格致书院。在當時,福州本地百姓會說官話會寫漢字的人很少,而相對易學的平話字便成爲了信徒書寫母語的首選。 和閩南語白話字不同,平話字從未走出教會的圈子步入民間,而且即便是教會的人,也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平話字。隨著近一個世紀來的國語運動的發展,如今,平話字已然為人所遺忘。目前,由維基媒體基金會協作之閩東語維基百科便是以平話字及漢字作為書寫文字,算是首次走出民間做為知識推廣的媒介。.

48 关系: 史荦伯声母天安基督教堂官话平话传教士德语國語運動出埃及記商埠入聲公理会元音福州市福州話第一次鸦片战争维基媒体基金会罗马化美以美會美國白話字韻書韵尾韵母莆仙語聲調聖公宗聖經語言麦利和鼻音閩都別記閩東語闽南语英国英語英语耶鲁大学陶淑女中格致书院母語汉字戚林八音摩嘉立愛爾蘭教会拉丁字母怀德

史荦伯

史荦伯(Robert Warren Stewart,)是英国圣公会差会派往中国福建省的传教士。 1850年3月9日,史荦伯出生在爱尔兰的望族,毕业于都柏林三一大學,1876年,26岁的史荦伯受英国圣公会差会派遣,携新婚妻子路易莎(Louisa Kathleen Stewart)前往中国福州传教,负责教育工作。他在福州乌石山创办榕城两等小学,在乌石山教案中被毁。 1892年,史荦伯前往澳大利亚,在各地举行巡回聚会,招募青年宣教士前往中国传教。在回到中国后,史荦伯夫妇调往古田县,并且负责照顾当地英国圣公会差会 (女部)的12位单身女传教士(在福建共有26名)。在1895年8月1日的古田教案中,史荦伯夫妇和这些单身女传教士被斋教匪徒杀害。史荦伯及其遇難家人的遺體被葬于福州倉山的洋墓亭。 史荦伯遇难后,古田的圣公会学校以他命名,1920年代发展为史荦伯初级中学,即今日的古田第二中学。.

新!!: 平話字和史荦伯 · 查看更多 »

声母

聲母,中國古代又稱紐、聲紐、音紐等,是韵母前的辅音,跟它構成一個完整音節。韻母響度大、能延長、有音節核心而且是音節中可押韻的部份。而聲母則通常響度低、不能任意延長而且不用於押韻。.

新!!: 平話字和声母 · 查看更多 »

天安基督教堂

福州天安堂是美以美会在福州、也是在整个东亚建造的第2座教堂,与最早建成的茶亭街真神堂都是在1856年建造的,只比真神堂晚几个月,至今已经有150年的历史。该教堂位于福州仓山区天安里的山坡上,北面就是湍急的闽江。原来这里有一座寺庙天安寺。 1847年9月7日,美以美会第一批来华传教士柯林教士(Rev,Judson Dwight Collins)和怀德牧师夫妇(Rev,and Mr M.C.White)到达福州。1856年,该会传教士麦君利主持在福州南台茶亭建造该会在东亚建造的第1座真神堂,同年10月18日,仓前天安堂也由美国传教士麦利和博士主持落成献堂仪式。耗资1,500两银圆。 1866年,福州美以美会在该堂召开第一届布道年会,将福州宣教区划分为真神堂、天安堂、福音堂、小岭堂四个教区,并陆续先后派出传教士到福清、兴化、古田、南平、江西省九江以及北京等地宣教,建立新教区。天安堂对面曾设立美华书局。 1877年以后,天安堂正式成为美以美会福州年议会的所在地。1897年,黄治基牧师筹集银两万元将该堂扩为千人大教堂,并在此纪念美以美会传入福州50周年。1947年在此纪念美以美会传入福州100周年,并以这里作为卫理公会在中国地区的总部。 1900年,天安堂牧师黄乃裳招募600乡民前往南洋新福州垦场拓荒。 1920年2月,余慈度小姐来到福州,在美以美会天安堂领复兴聚会。倪柝声母子先后来听道。 1930年代,宋尚节曾在天安堂带领过数次复兴聚会,产生很大影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天安堂被占用。1980年9月1日重新开放。1988年,天安堂被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该堂有信徒1,600人。1996年,拆除百年老堂重建,1999年10月30日举行献堂典礼。新堂面积达2,300平方米,可容纳1,500人聚会,造价300万元。.

新!!: 平話字和天安基督教堂 · 查看更多 »

官话

官--話(又称北--语、北--方话、官--話方言。此外有時也稱北--方方言,唯此名稱有爭議)為汉语的一支,主體為北方漢語。若視漢語為一種語言,則官话是漢語的一级方言,下分數支二級方言。若視漢語為“漢語族”,視官話為獨立語言的話,則官話下有數支官話的方言。無論如何劃分,官話的地位都跟吴语、粤语、闽语、晉语、湘语、客语、贛语等相同,要麼同為獨立語言,要麼同為漢語下的一級方言。 官话是漢語诸方言中分布最广的一种,除了北方以外,官話也同時分佈在中国南方绝大多数地区,如南方的江西大部、安徽中北部、四川大部、重庆、云南、贵州、湖北大部、广西北部、湖南西部和北部和江西沿江地区作为母语使用。此外,官話在江蘇省蘇州市吴江区的菀坪镇、福建省南平市的延平區以及福州長樂航城街道的琴江满族村等地也以方言島的形式出現。現今中國目前的官话大致分为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分别以北京话、西安話、成都话和揚州话为代表。 官話也是一種聲調語言,這點跟漢語下的一眾語言相同。 官話也是中國現在的主要通用語。其中,现代标准汉语(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普通话、中華民國(臺灣)的國語、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華語)均以北方官话为基础音调而形成的规范语言。.

新!!: 平話字和官话 · 查看更多 »

平话

平話可以指:.

新!!: 平話字和平话 · 查看更多 »

传教士

传教士(missionary),亦叫作宣教師或宣教士,是坚定地信仰宗教,并且远行向不信仰宗教的人们传播宗教的修道者。虽然有些宗教,如日本神道教,很少會到处传播自己的信仰,但是有很多宗教利用传教士来扩散它的影响,例如伊斯蘭教與基督宗教。 虽然任何宗教都可能送出传教士,一般传教士这个词是指基督宗教的宣教師。实际上佛教是最早大规模传教的宗教,沿着丝绸之路送出它的信仰。在英语中,“missionary”指被派遣到远方传教的人,汉语也译作宣教士,而一词则指在人群中进行讲道的传道人。.

新!!: 平話字和传教士 · 查看更多 »

德语

德语(德语:Deutsch,)是印欧语系西日耳曼語支的一门语言。以使用國家數量來算是世界排名第六的語言,也是世界大國語言之一以及欧盟内使用最广的母语,德语拥有9000万到9800万使用者。德语标准共同语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马丁·路德对拉丁文《圣经》的翻译工作。大多数德语词汇源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的语言,一些词汇来自拉丁语和希腊语,还有部分来自法语和英语。 德语母语使用者的主要分布在德国、奥地利、瑞士北部、列支敦士登和卢森堡。欧洲许多地区(如意大利北部、比利时东部以及波兰等地)和作为原德国殖民地的纳米比亚也有大量的德语使用者,主要为作为当地少数民族的日耳曼人。 德语书写使用拉丁字母。德文字母除去标准的26个拉丁字母外,另有三个带分音符的元音Ä/ä、Ö/ö、Ü/ü以及一个特殊字母ß。.

新!!: 平話字和德语 · 查看更多 »

國語運動

國語運動是推广国家颁布的标准字音、语音、语法的语文改革运动。19世纪始于德国。國語運動除了有助國家民族融和,同時促成增強國家的民族主義意識,但會出現打壓少數民族地區的方言使用,甚至導致方言消失。近年為免方言消失,各國政府都採取方言保護措施,但在基礎教育上仍採取國語教育。.

新!!: 平話字和國語運動 · 查看更多 »

出埃及記

《出埃及記》(天主教思高譯本稱《出谷紀》)是聖經舊約的第二書,主要是講述以色列人如何在埃及受到逼害,然後由摩西帶領他們離開埃及的故事。出埃及记传统上认为是摩西在旷野完成的第二本书,因此在一些圣经译本如德文圣经中,它也简称作摩西二书(2.

新!!: 平話字和出埃及記 · 查看更多 »

商埠

商埠,又称“通商口岸”,是一个国家向外开放的特定通商地区。近代历史中曾存在于中国、日本、朝鲜等国家。.

新!!: 平話字和商埠 · 查看更多 »

入聲

入声(checked tone、entering tone)是音韵学上一组相互关联的概念的统称。 入声韵是指古代汉语中的一类音节结构。入声字是指音节属于这类结构的字。受音节结构影响,这类字的声调在《切韵》时代都相同,因此都属于入声调类,其入声调值的调型是短而急促。入声调类也可以用来特指某个特定时期、某种特定汉语方言中的一个或几个和《切韵》入声调类有传承关系的调类;这些不同时期、不同方言中的入声调类,都拥有各自的入声调值,但调型一般也都是短而急促的。 尽管入声在根据传统音韵学属于“四声”之一,但“入声和非入声的差别更多来自音质而非音调”(王力)。在切韵至广韵时代,入声都稳定并完整(拥有-p,-t,-k三种辅音韵尾)存在于中原的方言中。但是由于当时的具体调值已经不可考,我们便无法得知入声与其他声调在当时是否拥有相同的调值。在现代汉语方言中,有不少是保留入声的(有的完整保留辅音韵尾以及区别于其它声调的调值;有的已经失去或正在丢失辅音韵尾但具有区别于其它声调的调值等),这可视为入声作为声调存在的必要性。 在行文中,这些概念往往都混同、省称为入声。.

新!!: 平話字和入聲 · 查看更多 »

公理会

公理會(Congregational Church),又譯美部會,是一個信奉基督教新教公理宗的傳教組織。在教會組織體制上主張各個堂會獨立,會眾實行自治(即公理制)。公理會的信仰比較自由化,強調個人信仰自由,尊重個人理解上的差異。.

新!!: 平話字和公理会 · 查看更多 »

元音

元音,或称--,是音素的一种,与辅音相对。元音是在发音过程中由气流通过口腔而不受阻碍发出的音。 发元音时,气流从肺部通过声门冲击声带,使声带发出均匀震动,然后震音气流不受阻碍地通过口腔、鼻腔,通过舌、唇的调节而发出不同的声音。发元音时声带必然震动,这叫做浊音。也有的语言发元音时声带不振动,发出清元音(voiceless vowel)。 元音并非在所有的语言中都与元音字母一一对应,一些元音字母的组合也可以表示特殊的元音,比如汉语中的某些複韵母;某些语言中一些元音字母在某些情况下不发音,如法语中元音字母“e”在词末。 元音分兩大類:舌面元音和舌尖元音。大多數元音都是舌面元音,如國際音標的、、、、等等,而漢語很多方言中有一類在其它語言中很少見的舌尖元音,發音時舌尖緊張,包括平舌音(或者稱舌尖前音)如漢語拼音zi、ci、si的韻母,和翹舌音(或者稱捲舌音、舌尖後音)如漢語拼音zhi、chi、shi、ri的韻母。 在元音四角圖中,橫軸代表是元音舌位,縱軸代表的是元音高度。.

新!!: 平話字和元音 · 查看更多 »

福州市

福州市(ipa(福州話讀音)),別稱榕城、三山、左海、闽都,简称榕,是中華人民共和国福建省的省会,位于福建省东部的闽江下游及沿海地区,是福建省的政治、文化、交通中心,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之一。当地居民以汉族的福州族群为主,母语为闽东语福州话。福州建城于公元前202年,迄今2,200多年,是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上长期作为福建的政治中心,既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贸易港口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门户,同时也是重要的文化中心,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都市、东部战区陆军机关驻地、新一线城市。福州地貌属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其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间。 福州是首批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海上丝绸之路门户以及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三片区之一;福州也是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福州马尾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曾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 自宋代起福州的文化教育就非常发达,是当时产生进士、状元和两院院士最多的中国城市之一。在近现代史上,福州是中国最早开放通商的五个城市之一,也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和工业、科技发源地之一。这裡的习俗、文化、传统艺术、建筑形式都自成风格,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福州还是300多万海外华人的祖籍地,为福建一大侨乡。 2017年福州辖6区1县级市5县,全市陆地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海域总面积11.09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137公里,占福建省的1/3,常住人口757万人。.

新!!: 平話字和福州市 · 查看更多 »

福州話

福州話(ipa),又稱福州語(ipa),是漢語族閩語支閩東語的代表方言,屬閩東語侯官片,为福州民系以及福州疍民的母语。福州民系把這門語言稱作平话(ipa),意思是“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語言”。 福州話這一詞有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廣義的福州話指閩東語的侯官片,主要通行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東南部福建省的閩江流域中下游(包括其支流大樟溪和古田溪流域)至入海口一帶,涵蓋11個縣市,分別是福州市区、閩侯、永泰、閩清、長樂、羅源、連江、福清、平潭、屏南和古田,這些地區都屬於昔日的福州十邑。狹義的福州話指福州市區通行的侯官片方言。中華民國轄下的馬祖列島使用的馬祖話,也屬於廣義福州話中的一種方言,與大陸福州話在腔調和用詞上存在一定差別,馬祖當地的語言,大部分接近長樂話,當地人稱之為「平話」或「馬祖話」。 隨著福州人向海外移民,福州話也传播到了東南亞、日本和美國等地的華人社區中,成為在海外影響力頗大的漢語族語言之一。海外福州華僑組織有稱福州十邑同鄉會。 福州話被中國大陸官方定義為一種漢語方言,归在“闽方言”的“闽东方言”之下。第一章 闽东方言 第一节 形成与分布在臺灣,有學者認為它是一種語言,也有學者認為它是一種方言。不過,從語言學的定義來看,福州話同現代標準漢語差別迥異,甚至無法被說閩語其他分支的人所理解。從這個意義上說,福州話算是一種語言而不是方言。 歷史上,汉语學界曾经將閩語簡單分為「閩北語」、「閩南語」兩種方言,後來又被拆分為閩東、閩北、閩中、閩南、莆仙五種語言。因此在臺灣,福州語曾一度被稱作「閩北語」,與「閩南語」一詞相對。今日已改用「閩東語」一詞來稱呼以福州話為代表的眾多可互通的方言,閩北語一般指南平市一帶通行的一種閩語。.

新!!: 平話字和福州話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鸦片战争

一次鸦片战争(First Opium War),又称第一次英中战争(First Anglo-Chinese War),是道光十九年七月二十七日(1839年9月4日)至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1842年8月29日)期间,清朝和英国因為港脚商人以飞剪式帆船在广东沿海武装公开贩运鸦片而爆发的战争。战争的直接导火线,是道光十九年 (1839年) 清帝國钦差大臣林則徐奉道光皇帝圣旨於广东东莞收繳鴉片,先於虎门销烟,接着道光帝下旨永远断绝和英国贸易,英国为打开中国国门而发起战争。战争以英国远征舰队炮击广东九龙为起点,最后以清朝失败,及以签订《南京条约》告終。这场战争是西方国家对中国发起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战争打开了中国的闭关大门,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9年.

新!!: 平話字和第一次鸦片战争 · 查看更多 »

维基媒体基金会

维基媒体基金会(Wikimedia Foundation,WMF)是美国的一个非營利慈善组织,其总部设在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运转多个Wiki项目。该基金会主要因为托管网络百科全书——维基百科,以及维基词典、维基语录、維基教科書、维基文库、维基共享资源、維基物種、维基新闻、维基学院、维基数据、维基导游、维基孵育场和元维基而闻名。它还拥有现在已处于停顿状态的Nupedia。 维基媒体基金会2003年由维基百科的联合创始人吉米·威爾斯成立,作为通过非营利手段资助维基百科和它的姊妹项目途径。 ,基金会员工超过280人,年营业收入超过。凯瑟琳·马赫作为执行董事领导基金会,帕特里西奥·洛伦特是理事会主席。.

新!!: 平話字和维基媒体基金会 · 查看更多 »

罗马化

羅馬化(Romanization或Romanisation),又稱拉丁化(Latinization,Latinisation),是語言學中將不是拉丁字母(又稱羅馬字母)形式的文字系统,轉換成拉丁字母的过程。主要是将被转换系统裡的非拉丁文字,按照转写系统的规则和转写表,忠实地将字符(也包括字符的附加符号及单音素双字符)对号入座地转写成转换系统裡的拉丁字符。被转换系统与转换系统的字符也可以逆向转写。 羅馬化的方案有很多,包括用以表達書面語的音譯、和用以表達口語的轉錄。後者可以再被分為兩類:音位轉錄,用以記錄音素或者一段說話裡的語義數量。和更嚴格的標音轉錄來記錄說話聲音。而每一個羅馬化方案均有一套獨立的規則,規定了每一個已羅馬化字元的發音。除了拼音文字之外,現今唯一採用語素文字系統的漢字也從近代起出現羅馬化方案,但並未完全取代漢字原有的功能。 類似羅馬化的文字轉寫型式還有「」(又稱「斯拉夫化」),即將一個語言音譯或轉錄成西里爾字母的過程。.

新!!: 平話字和罗马化 · 查看更多 »

美以美會

美以美会(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1784年-1939年)是从1784年到1939年之间的一个基督教卫理宗的教派,从1784年到1844年是在美国的卫理公会所使用的宗派名称,南北分裂后到1939年,是在美国北方的卫理公会所使用的宗派名称。该会属于基督新教的一个较大的宗派—— 卫理宗。.

新!!: 平話字和美以美會 · 查看更多 »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新!!: 平話字和美國 · 查看更多 »

白話字

白話字(、POJ,台羅拼音:,閩南拼音:)是一種以拉丁字母書寫的閩南語廈門話或臺灣話正寫法。白話字原本是19世紀時由基督教長老教會在福建廈門所創造並推行的,因此後來被外界稱為教會羅馬字(,簡稱教羅)。但是白話字經過發展,包括了廈門地區和台灣都有教會以外的人使用,也有人用之來書寫客家話和台灣原住民語言,因此,白話字已經不限於教會。由於是歷史最悠久、最普遍被使用的臺灣話拼音書寫系統。2001年成立的台灣羅馬字協會是以推動白話字為正式文字的重要民間團體之一。台灣羅馬字協會及台文筆會等諸多本土社團亦將白話字稱為台灣字。20世紀70年代,在中國國民黨查禁白話字之前,白話字在台灣使用年代久遠,並用白話字出版數種刊物,由於台語是聲調語言(現今台語共有七個本調),音調提供區分字義的重要資訊,用白話字作為書面語應用是可行的也不會引起混淆,台灣羅馬字協會規定當漢字與羅馬字出現爭議時以羅馬字為準。 在中國大陸,這套方案主要在學界用於與閩南方言拼音方案作對照。此時,白話字常被稱作「甘為霖方案」或「廈門音新字典方案」。 在台灣,1970年代國民政府全面禁止使用白話字,並沒收教會的白話字聖經,而同時代,閩南民間的白話字也因為國語運動而漸漸式微。,蔣為文著,發表於2013《台語研究》期刊,5(1),pp.74-97。但在此之前,白話字就已經有百年以上的實際使用歷史,亦曾經在閩南和台灣的教會中相當普遍地被使用過。例如台灣第一份大眾媒體——創刊於1885年的《台灣府城教會報》(),正是使用白話字當作文字媒介的。 白話字本身不僅是標音系統,經過發展,更應被視為一套文字系統,在拼寫上不宜妥協於各地腔調及語音的變動。如欲反映語音,應以IPA國際音標為記音符號。如「蚵」台北腔、台南腔,但在白話字都以「o」表記。又例如「電」寫作「tiān」,但現代許多人都受懶音影響而讀近似「tēn」。 作為一套具有完整系統的拼音文字,白話字被廣泛的閩南語使用者作為書寫表記的工具之一。目前,由維基媒體基金會所協作的閩南語維基百科便是以白話字做為知識傳遞的文字媒介,為閩南語的語彙保存、正寫表記以及知識推廣都做出了些許貢獻。.

新!!: 平話字和白話字 · 查看更多 »

韻書

韻書是中国古代按韵编排的字典。記錄了每一個字的意義之餘,還用反切記錄了它的读音。韻書和韻表不同之處,在於韻表依照一個既定的格式,把字按着音、韻、調來排列。 最初,韵书编纂的目的是为文学创作,方便诗人依韵写诗。同時,韵书也具有字典的作用:可以按照字的读音查询其意义。.

新!!: 平話字和韻書 · 查看更多 »

韵尾

韵尾(syllable coda)是跟在做韵腹的元音后面的辅音或者元音,和前面的元音以及元音前面的辅音组成一个音节,和做韻頭與韻腹的元音一起组成韵母。 汉语方言裏常见的韵尾有:等。 英語的音節結構比較複雜,韻尾數目難以計數,以下是幾個例子: an: 韻尾 cup: 韻尾 tall: 韻尾 milk: 韻尾 tints: 韻尾 fifths: 韻尾 sixths: 韻尾.

新!!: 平話字和韵尾 · 查看更多 »

韵母

韵母是一個音節中除声母外的部分。它必须包含響音,一般是元音。由一个元音构成的韵母称为单元音韵母,由多个元音构成的称为複元音韵母。.

新!!: 平話字和韵母 · 查看更多 »

莆仙語

莆仙語(興化平話字:),又稱興化語()、興化話或莆仙話,是福建興化民系(莆仙民系)的母語,屬漢藏語系漢語族閩語支,通行於中國福建東部沿海的莆仙地區(又稱興化地區),包括今日莆田市轄區、仙遊縣兩地,以及其附近福州市下轄的福清市、永泰县部分地區,和泉州市泉港區的部分地區。使用人口約500萬。 興化是莆仙地區舊地名,故莆仙語又稱為興化語,南洋的莆仙移民仍使用興化語這種稱謂。在中國大陸,官方將莆仙語定義為一種漢語方言,因此又被稱作興化方言或莆仙方言。 莆仙語可分為莆田話和仙遊話兩種方言,使用者稱之為本地話()。其中,莆田話通行於莆田城區,仙遊話則通行於仙遊縣。此外,中華民國實際管理的烏坵鄉(由福建省金门县代管)也使用莆仙語,並有融合戰地文化用語,當地又稱烏坵話()。.

新!!: 平話字和莆仙語 · 查看更多 »

聲調

聲調(Tone)的完整意義是指音节在發音過程中的高低抑揚性(音調,或稱音高)及頓挫性(韻尾或閉塞音)。声调是依附在音节上的超音段成分。音調高低可以由阿拉伯數字的調值表示,模仿音阶1-5。調值55表示音節的調高相當於5(so),時長兩拍。要準確地確定一個聲調的調值,需要借助靈敏的電子儀器來記錄和分析。聲調不同會導致相同輔音和元音的音節和詞語含義不同,此即所謂的變調時所造成之語意歧異性,例如現代標準漢語的「買」與「賣」。 現代標準漢語不具備入聲韻尾,不具頓挫性,其聲調僅僅指音調的抑揚升降性。現代標準漢語包含四個聲調,即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輕聲一般不當作是聲調。 粵語、閩南語、客家語、越南語、吴语、晋语等帶入聲韻尾,其聲調含義包括抑揚性和頓挫性。調值相同的兩個音節是否帶入聲韻尾會導致其頓挫性不同而決定其是否爲兩個不同的聲調,最典型的例子粵語,是“九聲六調”的粵語中:有九個不同的聲調: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中入、陽入,但只有六個不同的調值。.

新!!: 平話字和聲調 · 查看更多 »

聖公宗

聖公宗(Anglicanism,音譯安立甘宗),是源自英國(英格蘭)的英格蘭國教會和愛爾蘭教會及其於世界各地衍伸出來的教會之總稱。目前世界上的聖公宗教徒約有7300萬人(2008年)。 聖公宗,英文原名「Anglican」,意譯是英式教會,形容制度、教會、禮儀傳統和神學思想,是從英格蘭的國教——英格蘭教會所衍生而来的教会,成為普世聖公宗。這個詞語亦可形容其他採用聖公宗的其他教會,他們因為與坎特伯里大主教共融而成為普世聖公宗的一員。由於「Anglican」一詞與盎格鲁人一詞詞型較為相近,有時會被誤認為是民族名稱而非宗派名稱,因此在美國及蘇格蘭等的強調聖公會非英格蘭人特性的地區,改以「The Episcopal Church」自稱,用「Episcopalian」稱呼其成員。「Episcopal」意思為主教制的。普世華人、台灣、韓國及日本基督徒都使用「聖公會」為公用名稱。 普世聖公宗團契是神聖、大公及使徒所傳的教會的一部分,是與坎特伯里大主教共融的成員教會構成的一个教會,是既大公又經過改革的教會。托馬斯·克蘭麥、理查德·霍克和奧卡姆的威廉等是聖公宗的代表人物,一如其他教派的馬丁·路德、克爾文、諾克斯、慈運理和約翰衛斯理等神學家。.

新!!: 平話字和聖公宗 · 查看更多 »

聖經

《聖經》(ביבליה;Βίβλος;Biblia; Bible,原意「書」)是猶太教與基督宗教(包括新教、天主教、東正教)的經典。猶太教的圣经是《塔納赫》(被基督宗教称为旧约)。基督宗教的圣经是舊約與新約。.

新!!: 平話字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語言

语言,广义而言,是用於沟通的一套方式,有其符号与处理规则,一般称为文法。符号通常称为文字,会以视觉、声音或者触觉方式来进行传递。 語言用來傳遞已知或未知事物的含義。 “語言”一詞可以更廣義的理解為已知或未知世界的基礎構成系統。 嚴格來說,語言是指人類溝通所使用的語言——自然語言。在一個先進的社會中一般人都必須透過學習才能獲得語言能力。語言的目的是交流觀念、意見、思想等。 語言學就是從人類研究語言分類與規則而發展出來的。研究語言的專家被稱呼為語言學家。 當人發現了某些動物如海豚能夠以某種方式溝通,​​就誕生了動物語言的概念。 20世紀由於電腦誕生,人需要給電腦指令。這種對機器的「單向溝通」就成電腦語言。.

新!!: 平話字和語言 · 查看更多 »

麦利和

麦利和(Robert Samuel Maclay,1824年2月7日-1907年8月18日),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传教士。.

新!!: 平話字和麦利和 · 查看更多 »

鼻音

鼻音是按發音方法分類的一類輔音。發音時,口腔中的氣流通路被阻塞,軟顎下垂,氣流通過鼻腔,與氣流從口腔流出的口腔輔音相對。 (少數的擠喉音可能同時具有口腔輔音與鼻音的性質。)一般的鼻音也可以視為塞音的一種,因為發音的時候,氣流通路被阻礙。有些發音方法會與鼻音混淆,例如半母音。 中古漢語的明、泥、日、疑等聲母,普通話的m、n都是鼻音。 唇齒鼻音通常見於同位異音,幾乎沒有作為獨立音素出現。 從聲譜圖上觀之,鼻音的第一共振峰所處的頻率會移至較低頻的位置(約在250Hz),而零點的產生會造成鼻音在第一共振峰頻率以上的能量,有大幅衰減的現象發生,此能量衰減的現象若與鼻音相鄰的元音相互對照,會更形明顯,因此這種能量衰減的現像是辨別鼻音的方法之一。.

新!!: 平話字和鼻音 · 查看更多 »

閩都別記

《閩都別記》(平話字:Mìng-dŭ Biék Gé)是清朝-乾-嘉時期問世的福州方言小説。全書分爲上中下三冊,凡401回,120萬字,是福州籍文人「何求」根據當地民間傳説參照歷史故事拼湊而成的話本。.

新!!: 平話字和閩都別記 · 查看更多 »

閩東語

闽东语(buc)是漢語族閩語支的一種語言,通行於中國福建省東部沿海(閩東)以及浙江東南部部分縣域。在中國大陸,閩東語被當做漢語的一種方言,因此又被称为闽东方言。 福州和寧德的使用者將該語言稱爲平話(buc),意思是“平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語言”。浙江泰順、蒼南一帶的使用者,則將其稱之為「蠻講」、「蠻話」或「蠻講話」。.

新!!: 平話字和閩東語 · 查看更多 »

闽南语

閩南語(bp),是汉藏语系汉语族閩語中的一種,形成於中國東南沿海的閩南地區(今福建省南部區域),主要分布於現今的中國大陸閩南、廣東潮汕地區和廣西、浙江部份地區,以及臺灣、菲律賓、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和海外華人之間。闽南语在台灣與东南亚等地一定的影响。狭义的闽南语指福建南部、台湾以及东南亚国家通行的闽台泉漳片闽南语。闽南语分支之下再分为潮汕片、海陆丰片、龙岩片、头北片、浙南片、大田片、中山片、雷州片和海南片等方言。闽台泉漳方言作为主流闽南语 ,是闽南语系中影响力最为巨大且最具有代表性的方言片分。在其原乡福建省和台湾,闽台泉漳片闽南语是闽语支中占优势的语言,流通程度仅次于标准汉语 (普通话)。海南通行的海南话以及广东雷州半岛通行的雷州话,原被认为是闽南语的方言,但由於與闽台片閩南語存在較大差異,今已被單獨劃出,認定為閩語的直屬分支。《中國語言地圖集》,B8 東南地區的漢語方言。香港朗文(遠東)出版公司出版,1987年。 於2017年,全球以閩南語(包括潮汕話、海南話等)為母語的人數約為4834萬人,其中中國大陸的閩南語人口(包括潮汕話、海南話)則是2710萬人(2013)。全球閩南語以使用者人口排名並非定值而會浮動,估計位居世界第20~30名之間。 閩南語在各地有不同稱呼,例如在中國大陸常被稱為閩南話或閩南方言。在臺灣,最常用臺語或臺灣話來稱呼,少部分人則稱為河洛話或福老話(亦作鶴佬話、Holo話,台羅:Hô-ló-uē)。居住在東南亞的海外華人,則稱之為福建話或咱人話(亦稱咱儂話)。此外,於臺灣日治及戰後時期亦有福建語的稱呼。浙江南部的苍南、平阳、洞头一带亦稱之為福建話。 閩南語與現代標準漢語無法相通,因而被西方學者普遍認為是一種語言。在中國大陸被官方認定為漢語方言之一,稱為閩南方言。而在臺灣,認同語言說與方言說的學者皆有。閩南語及華語在語音、詞彙、句法上本有許多差異,又由於分支較早,彼此間的差異亦相當顯著,至於閩南語中許多來源不明的字詞,也並非源自漢語。有統計研究指出,閩南語的核心詞彙僅49%與華語同源,比同屬西日耳曼語支的英語與德語之間的差異還要大10%。 閩南語曾在鄭氏王朝與西班牙、英國等西洋國家外交通商時具有官方語言的地位。1945年中華民國接收臺灣以後推行國語運動,使台語在臺灣的使用受到嚴格限制,直到解嚴之後,才廢除國語運動,改行推廣本土語言。(論文發表於各國語言政策學術研討會――多元文化與族群平等)2000年,中華民國頒佈《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閩南語成為法定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之一。 在中國大陸,泉州话曾長期被當作閩南语的标准音。至清末五口通商以后,其优势地位逐渐被廈門話和台湾话混合优势腔取代。今日厦门话和台湾闽南语混合优势腔是闽南语的代表方言。中國大陸采用厦门话作为閩南语广播的标准音。在臺灣,北中南都各有些微的發音差異,被稱為偏泉通行腔、偏漳通行腔、海口腔(偏泉腔)和內埔腔(偏漳腔),但由于台湾的交通发达,人口流动大,以及台湾闽南语电视节目和闽南语歌曲专门采用台湾闽南语混合第一优势腔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闽南裔台湾人(尤其是城区地带)的闽南语腔调趋向于台湾闽南语混合第一优势腔。.

新!!: 平話字和闽南语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平話字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英語

#重定向 英语.

新!!: 平話字和英語 · 查看更多 »

英语

英语(English,)是一种西日耳曼语言,诞生于中世纪早期的英格兰,如今具有全球通用语的地位。“英语”一词源于迁居英格兰的日耳曼部落盎格鲁(Angles),而“盎格鲁”得名于临波罗的海的半岛盎格里亚(Anglia)。弗里西语是与英语最相近的语言。英语词汇在中世纪早期受到了其他日耳曼族语言的大量影响,后来受罗曼族语言尤其是法语的影响。英语是将近六十个国家唯一的官方语言或官方语言之一,也是全世界最多國家的官方語言。它是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爱尔兰和新西兰最常用的语言,也在加勒比、非洲及南亚的部分地区被广泛使用。它是世界上母语人口第三多的语言,仅次于汉语和西班牙语。英语是学习者最多的第二外语跟學習者最多的第一外語,是联合国、欧盟和许多其他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它是使用最广泛的日耳曼族语言,至少70%的日耳曼语族使用者说英语。 英语有1400多年的发展史。公元5世纪,盎格魯-撒克遜人把他们的各种盎格鲁-弗里西语方言带到了大不列顛島,它们被称为古英语。中古英语始于11世纪后期的诺曼征服,这一时期英语受到了法语的影响。15世纪末伦敦对印刷机的采用、《钦定版圣经》的出版及元音大推移标志了近代英语的开端。通过大英帝国对全球的影响,现代英语在17世纪至20世纪中叶传播到了世界各地。通过各种印刷和电子媒体,随着美国取得全球超级大国地位,英语已经成为了国际对话中居领导地位的世界語言。它还是许多地区和行业(如科学、导航、法律等)的通用语。 现代英语和很多其他语言相比屈折变化较少,更多地依靠助動詞和语序来表达复杂的时态、体和语气,以及被動語態、疑问和一些否定。英语的各种口音和方言在发音和音位方面有显著差异,有时它们的词汇、语法和拼法也有所不同,但世界各地说英语的人能基本无碍地沟通交流。.

新!!: 平話字和英语 · 查看更多 »

耶鲁大学

耶魯大學(英文:Yale University)是一所坐落於美國紐黑文市的私立研究型大學。學校最初於1701年10月9日,以“大學學院”之名成立,是全美第三古老的高等學府。校方為了感謝伊利胡·耶魯(英屬東印度公司總裁)的捐助,而在1718年改名為“耶魯學院”。學院最初旨在為公理會培養神學與聖典語言學人才,其後自1777年起加入了人文與科學教育課程。19世紀期間,學校增設了多所研究生與專業學院,更於1861年頒發了美國第一個博士學位。1886年,耶魯正式以現代大學的運作模式辦學。 耶魯大學的各個學術單位被歸入12所學院裡:最原始的本科學院、文理研究院及10所專業學科學院。儘管大學是由耶魯校董會所管理,但每個學院都有權編制、修改及監察自己的學位課程。除了紐黑文市中心的中央(本部)校園外,耶魯還在該市的西部建設了多個體育場所(包括了)及西黑文校園,亦在新英格蘭地區擁有多個森林與自然保育區。截至2015年6月30日,耶魯的捐款回贈達到二百五十六億美元,金額在全球教育機構中位列第二。 耶魯的--教育為博雅模式,並提供多個,附設住宿學院系統;研究或專業學科課程的模式則各有不同。幾乎所有的大學教職員都會參與教授本科課程。館藏逾1500萬冊,是全美第三大的圖書館系統。除了學習外,學生還能通過名為“耶魯牛頭犬”的校隊參與各種跨校體育競賽,也能加入各個學會。 畢業於耶魯大學的著名人士來自不同學術範疇:這包括了5位美國總統、15名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多個國家政治要員及13位在世的億萬富豪。另也有60名諾貝爾獎得主及230位羅德學者是此校的師生或校友。.

新!!: 平話字和耶鲁大学 · 查看更多 »

陶淑女中

陶淑女中(平话字:Dò̤-sé̤ṳk Nṳ̄-dṳ̆ng;英文:Do-seuk Girls' School)又称陶淑女校,是1890年英国圣公会在中国福州创办的一所女子中学。陶淑女校在刨办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学制为9年,无中小学之分。.

新!!: 平話字和陶淑女中 · 查看更多 »

格致书院

格致书院可能代表以下意思:.

新!!: 平話字和格致书院 · 查看更多 »

母語

母語,或第一語言,為一個人出生以後,最早接觸、學習、並掌握的一種或幾種語言。母語一般是自幼即開始接觸、並持續運用到青少年或之後;並且,一個人所受的家庭或正式教育中,尤其是早期,有相當部分是通過母語傳授的。一個人同時可以擁有多種母語,並且可以使用雙語或多種語言。相較之下,第二語言是任何一種語言,不是一個人的第一語言。.

新!!: 平話字和母語 · 查看更多 »

汉字

漢字,在中國亦称中文字、国字、唐字、方塊字,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是世界上独有的一种指示会意文字--体系,也是世界上唯一仍被廣泛使用並高度發展的語素文字Defrancis (1990); 蔣為文 (2005), (2007)",為中國上古時代的汉族先民所發明創製,其字體也歷經過長久改進及演變。目前确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春秋戰國與秦朝的籀文、小篆,發展至漢朝隸變,產生隶书、草书以及楷书(以及衍生的行书),至唐代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準——正楷,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現代漢字。漢字在古文中只稱「字」,為與少數民族文字區別而稱「漢字」,指漢人使用的文字,後者稱法在近代才開始通用,為日文借詞。 作為華語的書寫文字,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相较而言,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字都早已消亡,所以有學者認為漢字是維繫中國南北長期處於統一狀態的關鍵元素之一,亦有學者將漢字列為中國第五大發明。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現時在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均為實務上的官方文字。漢字在古代已發展至高度完備的水準,不單中國使用,在很長時期內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通用文字,在20世紀前都是朝鮮半島、越南、琉球和日本等國家的書面規範文字。除了漢語之外,古代東亞諸國都有一定程度地自行創製漢字。 現代漢語漢字大致分成中文字與簡體字兩個體系,前者主要用於香港、澳門以及臺灣,而後者由中国大陆制定使用,并为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亚等國家采用。非漢語体系中,日本对部分汉字进行了简化、称为新字体,韓國也製定了官方的朝鮮漢字使用規範;而歷史上曾使用過漢字的越南、北韓、蒙古等國,漢字現今已不再具有官方規範地位。 華语及簡化汉字是聯合國的六個工作語言之一。.

新!!: 平話字和汉字 · 查看更多 »

戚林八音

《戚林八音》(平話字:),福州著名的地方韻書。該書為《戚參將八音字義便覽》與《太史林碧山先生珠玉同聲》二部韻書的合訂本。前者大約成書於四百多年前的明代嘉靖年間戚繼光入閩抗倭之時,後者殆編於三百年前的清代康熙年間。關於二書的作者,目前尚未明確的考証。二書的合訂本由福州人晉安匯輯於清代乾隆十四年(1749年),迄今已流行二百五十餘年,是研究福州話音韻的重要著作。 Category:韻書 Category:福州歷史 Category:福州文化 Category:福州话 Category:語言學書籍 Category:清朝典籍.

新!!: 平話字和戚林八音 · 查看更多 »

摩嘉立

摩嘉立(Caleb Cook Baldwin,又译摩怜,)是最早进入中国福州的传教士之一。 1820年,摩嘉立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的布鲁姆菲尔德,毕业于普林斯顿神学院。1848年按立为牧师后,和妻子一同被美国公理会差会派往福州。他在中国的传教生涯长达半个世纪,却只在1859年、1871年、1885年返回美国三次。1895年他回到美国,在故乡附近的新泽西州东奥兰治安度晚年,1911年在那里因心衰竭去世。 摩嘉立的著作包括1870年与麦利和合作完成的,以及1871年完成的。他和妻子还将大部分圣经翻译成福州方言,并编写《聖學問答》。.

新!!: 平話字和摩嘉立 · 查看更多 »

愛爾蘭

#重定向 爱尔兰.

新!!: 平話字和愛爾蘭 · 查看更多 »

教会

教会是指基督教的團體,一方面指指所有基督徒的整體(普世教會);另一方面是有形的基督徒组织(個別性的教會)。一般人常將教會與“教堂”(指的是教会建築)混為一談,因为教会的组成並不需要固定建築。 教會是由一群與耶穌基督有生命連結的基督徒,並以耶穌基督為磐石和房角石,且建立在使徒和先知所立真理的根基上,聚集連結而成的生命見證體。.

新!!: 平話字和教会 · 查看更多 »

拉丁字母

拉丁字母(也稱為罗马字母)是多數歐洲語言采用的字母系统,是世界上最通行的字母文字系統。拉丁字母作為羅馬文明的成果之一,隨著征服推廣到西歐廣大地區。.

新!!: 平話字和拉丁字母 · 查看更多 »

怀德

怀德(Moses Clark White,)是美以美会派往中国的先锋传教士。.

新!!: 平話字和怀德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福州话罗马字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