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帝國議會

指数 帝國議會

帝國議會可以指:.

7 关系: 帝國議會 (神聖羅馬帝國)帝國議會 (日本)下議院德意志帝國德意志帝国议会神圣罗马帝国橡皮圖章 (政治)

帝國議會 (神聖羅馬帝國)

帝國議會(Dieta Imperii 或 Comitium Imperiale; Reichstag) 是神聖羅馬帝國的審議與立法機構。 議會成員被稱為帝國政治體,並被分為三個議事團。最早起源於中世紀的,這樣的集會隨著時代變遷最終形成永久且常態化的帝國議會。從1663年開始直到1806年帝國解體為止,帝國議會於雷根斯堡形成並維持長達百年的。 根據封建法,帝國政治體的權力僅次於神聖羅馬皇帝。持有一個帝國領地代表帝國議會中擁有一票。因此一名議會成員可能依據其所擁有之領地數量而在帝國議會中同時擁有數張選票甚而能於不同的議事團中參與投票。議會成員一般不直接參與議事,而是派遣代表前往位於雷根斯堡的永久議會。晚期的帝國議會實際上即為帝國各領地大使的永久集會。.

新!!: 帝國議會和帝國議會 (神聖羅馬帝國) · 查看更多 »

帝國議會 (日本)

帝國議會()是大日本帝國的最高立法機關,也是日本國會從1889年發布《大日本帝國憲法》到1947年發布《日本国憲法》期間的正式名稱。其歷史包括從1890年11月29日的第1回帝國議會、至1947年3月31日的第92回帝國議會。.

新!!: 帝國議會和帝國議會 (日本) · 查看更多 »

下議院

下议院或众议院,是两院制国家或自治地區议会的議院之一,在民主國家众议院的议员人数大多按各地人口多少的比例分配的。众议院在各國稱謂各有不同:例如英國、加拿大所稱“平民院”(House of Commons),美國、澳大利亞、马来西亚所稱“代表院”(House of Representatives),荷蘭所稱“第二院”(Tweede Kamer),法国所称“国民大会”(Assemblée nationale),許多前殖民地的“立法院”(Legislative Assembly)等。由於众议院席位一般是按照人口比例分配的,因此在一些國家稱之爲“人民院”(The People's House),印度--議院的正式名稱直接就是“人民院”。.

新!!: 帝國議會和下議院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帝國

德意志帝國(Deutsches Kaiserreich),亦稱德意志第二帝國,是指從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王國統一日耳曼地區到1918年11月霍亨索倫王朝末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為止的德國。其正式国号「德意志国」(Deutsches Reich),也是後來魏玛共和國和納粹德國的正式国号。 德意志帝国由27个领地构成,其中普鲁士王国佔帝国大部分地区并拥有最多人口。帝国成立后,普魯士國王和首相兼任德國皇帝和首相,實行君主立憲制,設立上議院和下議院。帝國共經歷了三個皇帝,分別為威廉一世、腓特烈三世和威廉二世。威廉一世在任期間十分信任俾斯麥,幾乎所有政務都由首相俾斯麥處理,因此又稱為「俾斯麥時代」。俾斯麥時代在位期間,最大的目的是防止法國一報普法戰爭之仇,他建立了同盟體系,與俄奧兩國結盟,孤立法國。他的對外政策十分成功,避免與列國發生衝突,但內政卻一敗塗地,文化鬥爭與反社會主義未能達到預期目的。威廉一世逝世後,由腓特烈三世繼任,但他僅在任99天,因此又稱為「百日皇朝」。威廉二世在任期間,一手摧毀了俾斯麥體系,積極向外拓展殖民地,大幅修建海軍船艦,並帶領德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大戰期間德國腹背受敵,加上齐默尔曼电报事件導致美國參戰,最終導致帝國覆亡。戰敗後的德國建立了共和政體,稱為威瑪共和國。.

新!!: 帝國議會和德意志帝國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帝国议会

帝国议会(der Reichstag),是指1871年至1918年德意志帝国(第二帝国)的下议院,帝国议会亦延續至威瑪共和国(1919-1933)及德意志第三帝國(1933-1945)時期。.

新!!: 帝國議會和德意志帝国议会 · 查看更多 »

神圣罗马帝国

圣罗马帝国,亦被稱為德意志第一帝國,1512年以后的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一个封建君主制帝国。帝国的版图以德意志地区为核心,包括一些周边地区,在巅峰时期包括了意大利王国和勃艮第王国。在帝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它由数百个更小的附属单位组成,其中有侯国、公国、郡县,帝国自由城市和其他区域。神圣罗马帝国早期是由擁有實際權力的皇帝統治的封建君主制国,中世纪時演变成承认皇帝為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帝国自由城市的政治联合体。.

新!!: 帝國議會和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橡皮圖章 (政治)

橡皮图章(Rubber stamp),又译橡皮印章,是一种政治比喻,用来指代某些虽然在法律上被赋予很大的权力(Power),但实际上却只有很小的权力的人或机构。这些人或者机构几乎甚至根本不会也不能否决那些需要其批准的提案。 橡皮图章这个词语本身来自于社会中上级行政人员或雇主授权下级行政人员或雇员在某些文件上签署前者名称时的一种普遍做法:将需要经常被用来处理日常公文的上级行政人员或雇主的签名做成橡皮图章并予以下级使用。因此,当这个词作为政治比喻时,便具有这样的喻意:虽然“盖章人”对于“盖章”行为有义务进行个人调查或深思熟虑从而做出抉择,但实际上却只是像个“橡皮图章”一样不假思索的“盖”了上去。 专政政体的立法机关便是一种常见的橡皮图章。其只会一味的通过法令,而这种过程本身一般更多的是为了营造出表面上合法性与专政和谐统一的假象,而并非因为该立法机关具有相对应的权力。 历史学家爱德华·埃利斯称这种立法机关为“玩偶议会(toy parliament)”,并指出奥斯曼帝国的第三十四届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在任时期的土耳其议会只是单纯的作为安抚欧洲诸强的“橡皮图章”。BBC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面上是一个由近三千人构成的“最高权力机关”,而实际上只是中国共产党的“橡皮图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會和统一战线组织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因爲是受中國共產黨領導,在投票結果通常以絕對多數獲得通過,所以常被戲稱爲「橡皮圖章」和「政治花瓶」。 瑞典国王阿道夫·弗雷德里克在任期间(1751-1771),权力仅次于国王的庄园议会(Riksdag of the Estates)使用一个刻着名字的图章来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这些文件有时甚至违背作为当时绝对君主的在任国王的意愿。 中华民国在北洋政府期间,国会仅是政权机关,不论北洋政府及护法军政府均借国会代表自身政权,如孙中山成立军政府时,把国会议员南迁广州,以确立他在全中华民国政权的代表性。因此,段祺瑞另组安福国会。在国民政府和宪政动员戡乱时期,因迫于战争需要,国民大会和立法院的任期不受限制(又称万年国会),以维持法律统治秩序。直至1991年万年国会结束,過去国会与立法院的权力受到中国国民党及领导人制约,漸被批评为“橡皮图章”。 与专政政体相反,在君主立宪政体中,尽管君主具有客观的保留权力(Reserve power)或否决议会决定的权力,但实际上其只是议会的“橡皮图章”。在议会共和制政体的国家,比如印度共和国和爱尔兰共和国,其总统也经常被描述为“橡皮图章”。.

新!!: 帝國議會和橡皮圖章 (政治)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