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帕巴拉·帕巴桑吉

指数 帕巴拉·帕巴桑吉

帕巴拉·帕巴桑吉()藏族,工布曲康杂瓦地方(今西藏林芝市米林县)人,第二世(不计追认)帕巴拉活佛。土呷,西藏昌都历代帕巴拉活佛与中央政府的关系研究,西藏研究2012年第3期.

目录

  1. 25 关系: 工布地区巴塘县丽江帕巴拉·德青多吉帕巴拉·通娃顿垫帕巴拉活佛云南省强巴林寺四川省班禅额尔德尼祖古米林县纳西族芒康县西藏边坝县达赖喇嘛藏傳佛教藏族林芝市格鲁派汉族波密县木氏土司昌都

工布地区

工布(,意为“凹地大谷口”),是西藏东部的一个传统地区,地处尼洋河上游,位于塔布地区东面,即现今西藏林芝市下属的巴宜区、工布江达县、米林县一带。工布地区原先划分为则拉宗、觉木宗、雪卡宗与工布江达宗四个宗。此外,传统上工布还分为上工布与下工布,位于则拉宗以上沿雅鲁藏布江的为上工布,其余的则为下工布。.

查看 帕巴拉·帕巴桑吉和工布地区

巴塘县

巴塘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南部的一个县,县治夏邛鎮,西隔金沙江与西藏自治区芒康县和云南省德钦县相望,北与白玉县接壤,东接同州的乡城县,南临得荣县。巴塘是川藏大道咽喉,少数民族有占比例最大的藏族、羌族、纳西族、彝族和回族等。.

查看 帕巴拉·帕巴桑吉和巴塘县

丽江

丽江可以指:.

查看 帕巴拉·帕巴桑吉和丽江

帕巴拉·德青多吉

帕巴拉·德青多吉()藏族,工布日窝柱增地方(今西藏林芝市工布江达县)人,第一世(不计追认)帕巴拉活佛。土呷,西藏昌都历代帕巴拉活佛与中央政府的关系研究,西藏研究2012年第3期.

查看 帕巴拉·帕巴桑吉和帕巴拉·德青多吉

帕巴拉·通娃顿垫

帕巴拉·通娃顿垫()藏族,工布隆布堆地方(今西藏林芝市工布江达县)人,第三世(不计追认)帕巴拉活佛。土呷,西藏昌都历代帕巴拉活佛与中央政府的关系研究,西藏研究2012年第3期.

查看 帕巴拉·帕巴桑吉和帕巴拉·通娃顿垫

帕巴拉活佛

帕巴拉活佛()清朝时期初封诺门汗,称阐讲黄法额尔德尼那门汗,并给铜印,后换给银印,称额尔德尼诺门罕,后封呼图克图,称帕克巴拉额尔德尼呼图克图;中华民国时期续封呼图克图,称帕巴拉呼图克图;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称帕巴拉活佛;主寺为强巴林寺。中国西藏昌都市藏传佛教格鲁派最大的活佛系统,也是该地区藏传佛教各派中最大的活佛系统。.

查看 帕巴拉·帕巴桑吉和帕巴拉活佛

云南省

云南省,简称云或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部边疆地区的一个省份,省会昆明。云南是直立人重要的活动地之一,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猿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乃至亚洲最早的直立人。战国时期,滇池周边地区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 云南省总面积约39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4.11%,在全国各省级行政区中面积排名第8。总人口4770.5万(2016年),占全国人口3.35%,排名第12名。与云南省相邻的省区有四川、贵州、广西、西藏,云南省与三个国家相邻:缅甸、老挝和越南。北回归线从该省南部横穿而过。.

查看 帕巴拉·帕巴桑吉和云南省

强巴林寺

强巴林寺(藏语称“强巴林”,意为“慈氏洲”),汉名俱善弥勒寺、祝--寺,又称“昌都寺”,是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卡若区城关镇(又称“昌都镇”)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是康区第一大寺,被誉为“藏东第一禅林”。 昌都强巴林寺在汉语书籍中有时音译为“察木多江巴林寺”、“昌都向巴林寺”、“昌都绛巴林寺”、“昌都强巴岭寺”等等。这些均为同一地名及寺庙的不同音译。土呷,向生·西绕松布与西藏昌都强巴林寺建寺年代新考,中国藏学2010年第04期.

查看 帕巴拉·帕巴桑吉和强巴林寺

四川省

四川省(四川话拼音:Si4cuan1sen3;国际音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省政府中心為成都市。四川简称川或蜀,又因先秦时四川曾分属巴国、蜀国两诸侯国,故别称“巴蜀”。现今巴蜀则主要是指重庆市与四川省。四川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物产丰富,有“天府之国”的美譽。.

查看 帕巴拉·帕巴桑吉和四川省

班禅额尔德尼

班禅喇嘛(),又称班禅额尔德尼,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中轉世傳承的領袖,與达赖喇嘛並稱。班是梵文“班智达”(意为博学)禅是藏文“欽波”(;意为大)的简称。班禅喇嘛与同属西藏的达赖喇嘛、外蒙古的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和内蒙古的章嘉呼图克图并称为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四大活佛。 1645年,蒙古固始汗入藏,封四世班禅为“班禅博克多”,「博克多」是蒙古語(;意即睿智英武),即为第一班禅。格鲁派确认他为四世班禅,追认宗喀巴的门徒克珠杰为一世班禅,索南却朗为二世班禅,罗桑丹珠为三世班禅。班禪作為活佛,其影響力略遜于達賴,在藏傳佛教學者中已成為共識,扎什倫布寺的輝煌程度也遠不及布達拉宮。 1713年清朝康熙帝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额尔德尼”(a)是满语的蒙古语借词,意为“珍宝”,并加封以前各世班禅,从此这一活佛系统得此封号。其驻跸地为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班禅的影响主要在后藏,以日喀则为中心。.

查看 帕巴拉·帕巴桑吉和班禅额尔德尼

祖古

古(),又譯為朱古、朱沽、祖固,藏语中对藏傳佛教轉世修行者的稱謂。蒙語稱為呼畢勒罕(),或尊稱為呼圖克圖()。已接受轉世認證,但是尚未成年的祖古,通常被稱為靈童。等到他們成年,接受坐床儀式之後,就可成為正式的祖古。 在西藏,祖古通常會被冠上仁波切的尊稱,但是在意義上,兩者有所不同。漢語習慣以活佛或法王作為祖古的尊稱。.

查看 帕巴拉·帕巴桑吉和祖古

米林县

米林县(;博嘎尔語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下属的一个县。藏语中意思是“药洲”。 米林县面积9507平方公里,邮政编码860500,县政府驻米林镇。該縣南部實際被印度佔領,邊界問題仍未解決。.

查看 帕巴拉·帕巴桑吉和米林县

纳西族

纳西族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西藏的交界处的丽江及其毗邻地区,云南省为纳西族主要分布省份。中国(中国大陆)有纳西族总人口309,477人(2000年人口普查),列第27大民族,其中云南295,464人,占纳西族人口的95.5%,其余省市区均有分布。.

查看 帕巴拉·帕巴桑吉和纳西族

芒康县

芒康县()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东部,海拔约3880米,毗邻四川与云南,是西藏的东大门。是昌都市的一個縣。地理位置东经98°00'-99°05',北纬28°37'-30°20'。与之接壤的县市有:东边隔金沙江四川省巴塘县,南边云南省德钦县,西边跨澜沧江、左贡县,北边贡觉县、察雅县。县城驻嘎托镇。面积11654平方公里,2011年底第六次人口普查,总人口8.1万人,在西藏仅次于拉萨市城关区、日喀则市、昌都县和那曲县4个县市区。 清末曾设宁静县,后为芒康宗(即江卡宗),1960年與盐井宗合併,並改名宁静县,1965年改现名。芒康一名在藏语的意思为“善妙之地”。盐井以產井鹽著称,有芒康县盐井古盐田,且有西藏自治区境内唯一的天主教堂——盐井天主堂,由法国传教士创建。曲孜卡有温泉。.

查看 帕巴拉·帕巴桑吉和芒康县

西藏

#重定向 西藏自治区.

查看 帕巴拉·帕巴桑吉和西藏

边坝县

边坝县()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昌都市的一個縣,位於念青唐古拉山之南,屬峽谷地形;藏语的意思是“吉祥光辉”。.

查看 帕巴拉·帕巴桑吉和边坝县

达赖喇嘛

达赖喇嘛()是藏传佛教中格鲁派(黄教)轉世傳承的领袖。除第一世達賴喇嘛之外,歷代達賴喇嘛的名字都是“嘉措”(),藏文意为“海洋”,譯為蒙古語後,即為“达赖”();“喇嘛”是藏语对上师的称呼,也隱含著「智慧」之意。“达赖喇嘛”通常指“智慧深似海”,即是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给予第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的尊号。达赖喇嘛与同属西藏的班禅额尔德尼、外蒙古的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和内蒙古的章嘉呼图克图并称为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四大活佛。根敦朱巴为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弟子,被追認為第一世达赖喇嘛。第四世達賴喇嘛云丹嘉措是俺答汗的孙子,也是唯一一名蒙古人出任達賴喇嘛。目前的达赖喇嘛是第十四世丹增嘉措。.

查看 帕巴拉·帕巴桑吉和达赖喇嘛

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Төвөдийн Буддын шашин),或称藏语系佛教,或俗稱喇嘛教,是指傳入藏区的佛教分支。屬北傳佛教,与漢傳佛教、南傳佛教并称佛教三大地理体系,歸属于大乘佛教之中,但以密宗傳承為其主要特色。藏傳佛教並沒有南传佛教傳承,說一切有部及經量部對藏傳佛教的形成,雖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不過在佛教的修行方式與戒律上,兩者並不相同,也無直接必然的關係。 藏传佛教以卷帙浩繁,渊博深奥的藏文文献著称。有举世闻名的《甘珠尔》、《丹珠尔》两大佛学丛书。藏语文与记录佛教原始经典使用的梵文有紧密的传承关系,从梵文翻译的内容,不论词意,藏语是唯一可以还原梵语的语言文字。藏语文也是唯一完整地记录自释迦牟尼佛诞辰两千多年来,形成和发展的佛教教义、佛教哲学,以及佛教科学的文字,包括那烂陀传承中,所有的显、密论典。特别是因明论典的教、学传承和方式,当今惟有在藏文中有完整记载和保存。國學大師章炳麟評價西藏學術傳統:“既有文明之學,不受他熏”。然而,聖嚴法師認為藏傳佛教的發展是西藏本土的苯教等民间宗教加上印度晚期混合婆羅門教的佛教密教思想而完成的,整體而言是印藏的合璧。 藏传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佛教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汉地傳入藏区。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莲花生来到藏区,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西藏苯教等本土宗教的部分內容,逐渐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一时期称为前弘期。此后经朗达玛灭佛的波折,西藏佛教经过朗达玛時期灭佛运动的破坏后,约百年之久,到了中国宋朝初年,才又渐渐复兴起来,并逐渐形成了宁玛、噶举、噶当、萨迦、觉囊、格鲁等各派的传承,此一时期称为后弘期。 在宗喀巴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藏密大盛,又因與中國政權關係密切,在西藏出现了政教合一,由兩位固定的轉世僧侶代中國政權統治西藏,分別稱作達賴與班禪。藏傳佛教的流传地集中在中国藏区、尼泊尔、不丹、印度的喜马偕尔邦、拉达克和达兰萨拉。13世纪,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至今,蒙古、土、裕固、普米等民族,仍多信奉藏传佛教。近现代,藏传佛教逐渐流传到世界各地。.

查看 帕巴拉·帕巴桑吉和藏傳佛教

藏族

藏族是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上、使用藏语的民族,自称“博巴”()。主要分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西藏、川、青、甘、滇,境内人口约630万余人(2010年);在尼泊尔、印度、不丹、巴基斯坦等青藏高原周边国家亦有分布;另有从中国境内移民出境的藏族及其后代近20万。 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吐蕃,藏族从此逐渐形成。藏族使用藏语,通用藏文。主要从事畜牧业、农业。主要信奉藏传佛教,宗教气氛浓厚。常着藏袍。以糌粑为主食,多吃牛羊肉,喜饮酥油茶、青稞酒。牧区多住帐篷,城镇多住碉房。多行天葬。藏历新年为重要节日。 藏族文化悠久、灿烂而独特,文献众多,藏医药、藏历、歌舞、唐卡、金铜佛像等都独具特色。史诗《格萨尔王传》、热贡艺术、藏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查看 帕巴拉·帕巴桑吉和藏族

林芝市

林芝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下辖的地级市,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地区政府驻巴宜区八一镇。林芝市地处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其西部和西南部分别与拉萨、山南两市相连,东部和北部分别与昌都市、那曲市相连,南部与印度、缅甸两国接壤。墨脱县、察隅县的南部实际由印度阿鲁纳恰尔邦控制,边界问题仍未解决。 截至2002年,林芝市中国实际控制区域的总人口为15万6千,其中藏族占85%,汉族占7%,门巴族占5%,此外还有珞巴族、僜人和其他少数民族。 林芝市的平均海拔为3100米,东西方向长646.7千米,南北方向宽353.2千米,总面积116175平方千米。.

查看 帕巴拉·帕巴桑吉和林芝市

格鲁派

格鲁派(),為藏传佛教四大派之一,由西藏班智達-宗喀巴羅桑札巴大师於十四世紀所创立,为阿底峽尊者噶當派的后裔之一,故又称作噶丹派(Ganden)。格魯,意為“善規”,亦稱黃教,在藏区有很大的影响。格鲁派主張中觀應成。.

查看 帕巴拉·帕巴桑吉和格鲁派

汉族

漢族,是生活在東亞地區的一個民族,種族上屬於東亞黃種人,是數個現代國家和地區的主体民族。佔中国大陆人口《中華文明起源和民族問題的論辯》漢民族形成問題的爭鳴 第129頁92%,佔臺灣人口97%,佔新加坡人口74%,佔馬來西亞人口23.4%。漢族在世界各地皆有分佈,總人口约为13.9亿,约占世界人口的20%或五分之一,目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汉」作為民族的称呼,是在中国的国家形成和发展中确立的。中國上古史學專家許倬雲認為,魏晋南北朝以后,“华夏人”开始出现“汉人”自称谓,在此之前,“汉人”、“汉民”多为周边国家对汉朝国民的称呼見p.33, p.67 。漢族自稱“漢人”,其他民族称之“唐人”、“華人”、“秦人”、“桃花石”。 19世纪末開始用「汉族」一詞做為漢民族的稱呼,受漢民族主義和共產主义運動等多重影响,这一称呼逐步广泛使用,并于官方固定下来,在此之前,“華夏”(起源於中國黄河中下流域的遠古部落名稱)較常被使用為漢民族的別稱,民族政治认同根据时间与空间的不同,对華夏、汉人的定义都具有差异。汉族被西方學者視為中國的主體民族。 另外,中國古代没有现代称谓“民族”而加“族”的概念,但不等于当时没有漢族这一民族,用于民族之间区别的“满”、“蒙”、“汉”,都是古代的民族概念,故现代学界尤其史学界称历史上的汉人为汉族。 漢族自古以來就稱呼漢族主要聚居地區為「九州」,同時認為非漢民族主要聚居地區在九州之外或“漢地”,而非漢民族稱呼漢族主要聚居地區為「漢地」。 漢族通常被认为是上古传说炎帝(或神农氏)与黃帝(或轩辕氏)两个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及“炎黃裔胄”皆曾被中國國民党及中國共產黨用來做為“汉族”的代称或另稱。 漢族之內因地域、語言、文化及社會多樣性上可分出不少漢族民系;根據復旦大學的基因研究對照歷史遷移記錄,漢民族的擴張主因是歷史上的由北往南的人口移動:在西晉以前漢族人口主要分佈於中国北方,隨後北方人口因永嘉之禍大舉向南遷徙,歷史上汉族由北往南的大規模移動也改變了南北人口分佈密度。.

查看 帕巴拉·帕巴桑吉和汉族

波密县

波密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下属的一个县。县政府驻扎木镇()。.

查看 帕巴拉·帕巴桑吉和波密县

木氏土司

#重定向 丽江土司.

查看 帕巴拉·帕巴桑吉和木氏土司

昌都

#重定向 昌都市.

查看 帕巴拉·帕巴桑吉和昌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