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希蒙·佩雷斯

指数 希蒙·佩雷斯

希蒙·佩雷斯(;שמעון פרס;),出生名西蒙·佩尔斯基(Szymon Perski),以色列政治家,2007年至2014年担任以色列总统,两次担任以色列总理,两次担任代理总理,曾在十二个内阁中担任职务,其政治生涯长达近70年。1959年11月佩雷斯当选议会议员,持续任职(除2006年年初三个月)直至2007年当选总统,并任总统一职七年。2014年佩雷斯宣布退休,时为世界最为年长的国家元首。其亦被认为是以色列建国一代的最后一人。 年轻时的佩雷斯即以其演说才华而闻名,由此以色列国父戴维·本-古里安将其招致麾下。1940年代末佩雷斯开始其政治生涯,在以色列独立战争后担任多个外交及军事职位。1952年佩雷斯成为国防部副主任,时年仅28岁,次年成为国防部主任,任职至1959年。1956年,佩雷斯参与了《》的谈判, Peter Hercombe and Arnaud Hamelin, France 5/Sunset Presse/Transparence, 2006,为英国首相安东尼·艾登赞为“最高水平的政治成就”Eden, By Peter Wilby, Haus Publishing, 2006。 1963年,佩雷斯同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进行谈判,以色列由此得以购置鹰式防空导弹,这亦是美国出售给以色列的第一笔军备Political Leaders of the Contemporary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A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by Bernard Reich,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1990, page 406。1994年10月26日,在以色列总理伊扎克·拉宾及时任国防部长佩雷斯推动之下,约旦与以色列正式签订。1994年前任外交部长佩雷斯、拉宾及亚西尔·阿拉法特因奥斯陆协议的达成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在其政治生涯中,佩雷斯在以色列议会中代表五个不同政党:工人党、工人名单党、联盟党、工党及前进党,前三個政黨為工黨的前身。1996年佩雷斯建立佩雷斯和平中心,旨在通过推动宽容、经济与科技发展及合作和幸福,促进中东地区长期的和平及发展。 佩雷斯能操波兰语、法语、英语、俄语、意第绪语和希伯来语,但其希伯来语仍带波兰口音 by Lawrence Joffe, Wednesday 28 September 2016。其亦是一名诗人和作曲家,在内阁会议时创作诗节,其一些诗作后被转录为歌曲并收入专辑 AP, updated 8/17/2009 7:55:07 PM ET。佩雷斯对文学兴趣浓厚,时常引用先知书、法国文学及中国哲学中的片段。 2016年9月28日,在中风两周之后,佩雷斯于特拉维夫附近过世,享耆壽93岁。.

45 关系: 埃胡德·巴拉克埃泽尔·魏茨曼安東尼·艾登亚西尔·阿拉法特以色列以色列外交部以色列工党以色列地工人党以色列國會以色列总理伊弗雷姆·卡齐尔伊扎克·沙米尔伊扎克·拉宾佩雷斯和平中心德国利库德集团哈加拿哈伊姆·赫尔佐克哈佛大学先知书前進黨 (以色列)犹太教第一次中东战争约翰·肯尼迪纽约大学纽约时报特拉维夫白俄罗斯诺贝尔和平奖鲁文·里夫林阿克萨群众起义阿米尔·佩雷茨阿里埃勒·沙龙Haaretz核反应堆梅纳赫姆·贝京波兰第二共和国法国本雅明·内塔尼亚胡戴维·本-古里安新學院摩西·卡察夫摩西·达扬摩西·阿伦斯拉馬干

埃胡德·巴拉克

埃胡德·巴拉克(希伯來語:,),以色列政治家、以色列國防軍退役中將,曾任以色列總理、外交部长、國防部長、教育部长。.

新!!: 希蒙·佩雷斯和埃胡德·巴拉克 · 查看更多 »

埃泽尔·魏茨曼

埃泽尔·魏茨曼 (עזר ויצמן) 第七任以色列总统 (1993年-2000年),他是以色列第一任总统哈伊姆·魏茨曼的侄子。.

新!!: 希蒙·佩雷斯和埃泽尔·魏茨曼 · 查看更多 »

安東尼·艾登

羅伯特·安東尼·艾登,第一代亞芬伯爵,KG,MC,PC(Robert Anthony Eden, 1st Earl of Avon,),英國政治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擔任外相,後來在1950年代出任英國首相。大眾普遍認為,他要對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危機負上絕大部分責任。在2004年,一所研究機構(MORI)舉行了一場選舉,讓139位學者對20世紀的英國首相進行評分,結果艾登得分最低。同樣地,英國BBC電台早前亦進行了類似調查 ,結果邱吉爾得票最多,而艾登則得票最少。.

新!!: 希蒙·佩雷斯和安東尼·艾登 · 查看更多 »

亚西尔·阿拉法特

拉赫曼·阿卜杜勒·拉乌夫·阿拉法特·古德瓦·侯赛尼(محمد ياسر عبد الرحمن عبد الرؤوف عرفات القدوة الحسيني,),通称亚西尔·阿拉法特(ياسر عرفات)或他的昵称(كنية;Kunya) 阿布·阿马尔(أبو عمار,),巴勒斯坦解放运动领袖,巴勒斯坦领导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席及巴解组织最大派别法塔赫的领导人,1994年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成立后任主席。他是1994年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之一。.

新!!: 希蒙·佩雷斯和亚西尔·阿拉法特 · 查看更多 »

以色列

以色列(יִשְׂרָאֵל;),正式名称是以色列国(help;دَوْلَة إِسْرَائِيل),是位於西亚的主权国家,坐落於地中海东南岸及红海亚喀巴湾北岸,北靠黎巴嫩,东北邻叙利亚,东与约旦接壤,巴勒斯坦领土(巴勒斯坦国对其宣称主权,但局部为以色列所控制)的约旦河西岸地区和加沙地带各居东西,西南则为埃及。其领土范围不大,但地形和气候相当多样。以色列的金融及科技创新中心為特拉维夫,而耶路撒冷則为其法定首都(美國承認)、各政府机构所在地(国防部除外)及其轄下的第一大城市(特拉维夫都会圈人口最多)。以色列对耶路撒冷的主权在国际上有爭議。美国東岸时间2017年12月6日下午1時,特朗普正式在白宫外交厅宣布美国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建議在巴勒斯坦托管地推行分治方案。這一方案規定了新的阿拉伯和猶太國家的國界,並指定耶路撒冷及其周邊地區將為聯合國進行國際管理Harris, J. (1998) The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Textual Reasoning, Vol.

新!!: 希蒙·佩雷斯和以色列 · 查看更多 »

以色列外交部

以色列外交部(משרד החוץ, Misrad HaHutz),以色列政府组成部门之一,负责以色列的外交事务。现任外交部长为阿维格多·利伯曼,2013年上任。.

新!!: 希蒙·佩雷斯和以色列外交部 · 查看更多 »

以色列工党

以色列工党(העבודה,)是一個以色列中間偏左政黨,黨員約30萬人。領導人的祖輩多屬歐洲裔猶太人,不少來自波蘭和蘇聯的猶太人,比較傾向代表來自西方世界的猶太人利益。.

新!!: 希蒙·佩雷斯和以色列工党 · 查看更多 »

以色列地工人党

以色列地工人党(Mapai) (מַפָּא"י, 缩写: מִפְלֶגֶת פּוֹעַלֵי אֶרֶץ יִשְׂרָאֵל, 意为. "以色列地工人党、Workers' Party of the Land of Israel") 以色列一个左翼政党,在以色列立国初期执政,1968年合并为现在的以色列工党。在劳动党的执政期间,对以色列进行了广泛的进步改革,建立国家福利制度,提供最低收入、安全和自由(或几乎免费)获得住房补贴和医疗以及社会服务。 A. D. 戈登创建的青年工人党(Hapoel Hatzair)和劳工团结党(Ahdut HaAvoda,成立于1919年,由戴维·本-古里安领导)在1930年1月5日合并组成劳动党,它是以色列建国前的主要政治派别,它也建立起了犹太人的早期武装组织——“哈绍莫”(Hashomer)和“哈加纳”(Haganah)。到1930年代初,戴维·本-古里安领导该党,并成为巴勒斯坦的犹太社区(称为Yishuv)实际上的领袖。劳动党主张社会主义,1930年和1940年之间是劳工和社会党国际的成员。 劳动党属下的武装组织在1948年阿以战争获得胜利,以色列独立建国,在1949年的第一次选举中,该党赢得了大量的支持,赢得了35.7%的选票(远远超过了第二位的统一工人党(MaPam)的14.7%)和120个国会议席中的46个席位。本-古里安出任首任以色列总理,劳动党的第一届政府颁布了一个教育法律,在1949年对所有年龄在5 - 14岁的儿童实行义务教育。通过1953年的国民保险法案和1958年的社会福利服务法律,制定了范围广泛的社会福利计划,包括大家庭的特殊津贴、工人的赔偿规定、生育保险、年老和幸存者的养老金。 1951年的第二次选举中,劳动党的支持率上升到37.3%(和47个席位)。1953年12月6日本-古里安突然辞职,隐居内盖夫沙漠(Negev )中的斯代博克(Sde Boker)基布兹(集体农庄),总理职务由摩西·夏里特接任。 1955年的选举中,劳动党的支持率下降了32.2%(40个席位),但仍远远超过第二名的自由党(Herut,12.6%)。本-古里安返回政坛,复任总理。 1959年大选中,劳动党支持率激增,为该党最好的选举表现记录,获得38.2%的选票和47个席位。 1965年,本-古里安脱离劳动党,另创拉菲党(以色列工人列表党),而劳动党在党首列维·艾希科尔领导下与劳工团结党(Ahdut HaAvoda)合并组成劳工结盟党(Alignment),新政党赢得了36.7%的选票和45个席位,轻松击败加哈尔集团(Gahal,利库德集团前身,26个席位)。1968年1月23日,劳动党、劳工团结党和拉菲党合并组成以色列工党。.

新!!: 希蒙·佩雷斯和以色列地工人党 · 查看更多 »

以色列國會

#重定向 議會 (以色列).

新!!: 希蒙·佩雷斯和以色列國會 · 查看更多 »

以色列总理

以色列總理是以色列的政府首脑。.

新!!: 希蒙·佩雷斯和以色列总理 · 查看更多 »

伊弗雷姆·卡齐尔

伊弗雷姆·卡齐尔(אפרים קציר,Ephraim Katzir,),以色列生物物理学家和以色列工党政治家。1973年至1978年担任以色列第四任总统。.

新!!: 希蒙·佩雷斯和伊弗雷姆·卡齐尔 · 查看更多 »

伊扎克·沙米尔

伊扎克·沙米尔(יצחק שמיר,Yitzhak Shamir,),以色列政治人物。曾于1983年10月至1984年9月、1986年10月至1992年7月两度担任以色列总理。他是以色列鷹派政治人物之一。.

新!!: 希蒙·佩雷斯和伊扎克·沙米尔 · 查看更多 »

伊扎克·拉宾

伊扎克·拉宾(יצחק רבין,Yitzhak Rabin,),以色列政治家、军事家。1974年至1977年出任以色列总理;1992年起再次出任总理,直至1995年。他是首位出生於以色列本土的总理,首位被刺杀和第二位在任期间辭世的总理。以色列首位任內離世的总理是列维·艾希科尔。.

新!!: 希蒙·佩雷斯和伊扎克·拉宾 · 查看更多 »

佩雷斯和平中心

佩雷斯和平中心(希伯来语:)地处以色列的特拉维夫-雅法,是一个独立的,非赢利性的,非党派的非政府组织,创办于1996年,创办者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以色列总统希蒙·佩雷斯,目标是通过社会-经济合作与发展,以及人民与人民之间的互动,以促成中东地区人民一起努力,建设和平的远景。佩雷斯中心的第一任总干事是大使乌里·萨维尔(Uri Savir),他与佩雷斯一起建立了该组织,目前担任会长。该中心的总干事是罗恩·蓬达克(Ron Pundak)博士。执行理事会由首席执行官,董事,各机构的会长,以及学者和记者组成。.

新!!: 希蒙·佩雷斯和佩雷斯和平中心 · 查看更多 »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新!!: 希蒙·佩雷斯和德国 · 查看更多 »

利库德集团

利库德集团(הליכוד,),字面意思是“鞏固”,因為它代表了以色列猶太人權利的鞏固。正式名称是利库德-全国自由运动(Likud–National Liberal Movement),是以色列主要政党之一,最大的右派保守主義政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以色列政黨,1973年成立,並於1977年首次成為以色列國會第一大黨後,至今長期成為執政黨(只在1992年至1996年、1999年至2001年、2006年至2009年間短暫失去政權,成為在野黨),利库德集团是在1973年由赫拉特、自由黨、自由中心、國家名單和大以色列運動合并组成的一個世俗猶太教保守主義政黨,該黨第一位总理和領導人的是梅纳赫姆·贝京。.

新!!: 希蒙·佩雷斯和利库德集团 · 查看更多 »

哈加拿

哈加拿(הַהֲגָנָה;Haganah,“防卫”),又译“哈加纳”,是英属巴勒斯坦托管地时期的一个犹太人准军事组织,起源于动荡的奥斯曼帝国分裂时期,在20世纪初的巴以冲突中逐渐发展,后来成为今日以色列国防军的核心。.

新!!: 希蒙·佩雷斯和哈加拿 · 查看更多 »

哈伊姆·赫尔佐克

哈伊姆·赫尔佐克(חיים הרצוג, 1918年9月17日– 1997年4月17日),以色列政治人物,1983年5月5日至1993年5月13日担任以色列第6任总统。.

新!!: 希蒙·佩雷斯和哈伊姆·赫尔佐克 · 查看更多 »

哈佛大学

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為一所本部坐落於-zh-hans:麻省; zh-tw:麻薩諸塞州; zh-cn:马萨诸塞州; zh-hk:麻省-劍橋市的私立研究型大學。其因歷史、學術影響力、財富等因素而獲評為世上最享負盛名的學府之一。 哈佛於1636年由當地的殖民地立法機關立案成立,迄今為全美歷史最悠久的高等學府,並擁有北美最古老的校董委員會。 其最初稱之為「新學院」,該機構為了感謝一名年輕的牧師約翰·哈佛所作出的捐贈,而改名為「哈佛學院」。雖然從沒有與任何宗教派別有正式的聯繫,但早期的學院還是以培養公理會及一位論派神職者為主要職責。可是自18世紀起,其課程與學生群體的宗教性質漸漸淡化,而19世紀的哈佛則進一步成為了的文化起源地。美國南北戰爭後,當時的校長查爾斯·艾略特將哈佛各個學術機構綜合成了一所研究型大學,並增添了小班授課以及入學考試,而這些模式同時也影響了國家的中高等教育政策。此校亦為美國大學協會其中一個原始成員,並在經濟大蕭條及二次大戰後進一步修改了課程及收生政策。後與拉德克利夫學院合併成為了男女校。 校方目前共有十所學院及一所高等研究院。這些單位偏佈鄰近各區:其本部位於劍橋的;醫學、公共衛生及牙醫學院位於波士頓的長木醫學區;而包括哈佛體育場在內的大學體育設施以及商學院則在。哈佛同時擁有龐大的資產,每年所收到的捐款回贈數目長期位列全球教育機構之首。 哈佛大學為全美最難入讀的學府之一。 學校的研究生課程較為多元化,而本科教育則主要集中在文理學範疇。校方在2007年起實行了財政援助政策,家庭年收入低於一定數目的學生獲得不同程度的學費豁免。 哈佛擁有全美最古老的圖書館系統,這同時也是全球最具規模的私立及大學圖書館系統,館藏量逾1600萬冊。 其為常春藤盟校成員之一,現共有42支參與不同運動競賽的代表隊,屬全美大學體育協會甲組。除了體育,學生的課外生活還包括各個學會所舉辦的活動。哈佛校友涵蓋8名美國總統及多國領袖與政治要員;其亦培養了62名富豪企業家及335位羅德學者,人數均為全美最多;另也有150多名諾貝爾獎得主現在或曾經在哈佛學習或工作。.

新!!: 希蒙·佩雷斯和哈佛大学 · 查看更多 »

先知书

先知书(נְבִיאִים Nəḇî'îm)是《希伯来圣经》三部分的第二部分,介于律法和文集之间。先知是以色列人历史中一些特殊人物,他们被神选召,替神传达信息。 先知书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两部分。前期先知书记述摩西死后先知的历史,后期先知书多有先知们所传达的预言。在基督教《舊約聖經》中,前期先知书被归入历史书,后期先知书称为先知书。.

新!!: 希蒙·佩雷斯和先知书 · 查看更多 »

前進黨 (以色列)

前進黨(希伯來語:קדימה,Qādīmāh,中文或音譯「卡狄馬黨」)是一個以色列中間派的政黨。由時任以色列總理阿里埃勒·沙龙於2005年底離開當時執政的右翼以色列聯合黨後成立。.

新!!: 希蒙·佩雷斯和前進黨 (以色列) · 查看更多 »

犹太教

犹太教(יהדות ),中文曾俗稱挑筋教或一赐乐业教,是在公元前西亞地區的遊牧民族希伯來人中产生的,是猶太人的信仰、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犹太教是一神論的宗教,其主要經典是包括妥拉(摩西五經)在內的塔納赫(即希伯來聖經,基督教稱為舊約聖經),以及包括口傳律法(密西拿)、口傳律法註釋(革馬拉)以及聖經註釋(米德拉什)在內的塔木德,對信奉犹太教的犹太人而言,犹太教是和以色列人立約的關係。 犹太人是一種See, for example, Deborah Dash Moore, American Jewish Identity Politic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8, p. 303; Ewa Morawska, Insecure Prosperity: Small-Town Jews in Industrial America, 1890-1940,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9.

新!!: 希蒙·佩雷斯和犹太教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中东战争

一次中东战争(英语:The first Middle East War,希伯来语: מלחמת העצמאות,阿拉伯语: النكبة)是1948年以色列为巴勒斯坦地區和阿拉伯国家之间发生的大规模战争,当时阿拉伯国家联合主动攻击以色列,它使以色列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将巴勒斯坦託管地的剩余地区分成分别由埃及和外约旦控制的地区。战争中有960,000名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並沦为难民,战争激化了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以及阿拉伯国家和美、英的矛盾,从此中东战乱不断。.

新!!: 希蒙·佩雷斯和第一次中东战争 · 查看更多 »

约翰·肯尼迪

约翰·費茲傑拉爾德·肯尼迪(英语:John Fitzgerald Kennedy,),通常被称作约翰·F·肯尼迪(John F. Kennedy)、JFK 或杰克·肯尼迪(Jack Kennedy),也译作--,美国第35任总统,是美国颇具影响力的肯尼迪政治家族成员,被视为美国自由派的代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擔任美軍軍官,曾在南太平洋英勇救助了落水海军船员,因而获颁紫心勋章,而後從政,1946年至1960年期间先后推任众议员和参议员,1960年当选美国总统,成为美國首位,亦為唯一一位信奉羅馬天主教的總統。任期从1961年1月20日开始直到1963年11月22日在德克薩斯州达拉斯市遇刺身亡为止,任内的主要事件包括:試圖廢除聯邦儲備委員會、猪湾入侵、古巴导弹危机、柏林圍牆的建立、太空競賽、越南战争以及美国民权运动。 由於在古巴危機高峰期間的應對沉著,以及在蘇聯人進入宇宙後全力支持科技競爭,他此後決定的政策方向日後引領NASA成功達成阿波羅登月計劃的壯舉,美國人也收穫大量的高科技優勢,在针对总统功绩的排名中,通常僅被史學家列在排名中上的位置,但他在大眾文化中的地位卻更高,一直被大多数美国人视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這和他在冷戰期間太空計畫的關鍵地位極有關連。此外,肯尼迪于1963年11月22日在德克薩斯州達拉斯市遇刺身亡,官方在随后的调查报告表明,李·奥斯華是刺杀肯尼迪的凶手,但奥斯華亦隨即被另一位刺客傑克·魯比刺殺,使得案件真相撲朔迷離。肯尼迪遇刺案被视为对美国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决定性影响的事件之一,因为这一事件在其后数十年中一直影响了美国政治的发展方向。.

新!!: 希蒙·佩雷斯和约翰·肯尼迪 · 查看更多 »

纽约大学

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缩写为NYU)是一所位于美国纽约市曼哈顿的研究型私立大学。主要的校區位於曼哈頓格林威治村的附近區域,以華盛頓廣場為中心。学校於1831年成立,今日已經成為全美國境內規模最大的私立非營利高等教育机构,在各类大学排名中均名列前茅,《泰晤士高等教育》、《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和《世界大學學術排名》把紐約大學均列為全球最頂尖的30所大學的其中之一。 紐約大學由18個學院和研究所組成,大部分的校舍集中于曼哈顿和布鲁克林下城。紐約大學也是世界級的大學,设立了和上海紐約大學分校,同时在阿克拉、柏林、布宜諾斯艾利斯、佛羅倫斯、倫敦、馬德里、巴黎、布拉格、悉尼、特拉維夫和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設立11個全球學術中心。 纽约大学目前拥有36名诺贝尔奖得主(參考各大学诺贝尔奖得主列表),4名阿贝尔奖得主,9名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得主,16名普利策奖得主,19名奥斯卡金像奖得主(全美大学中最多)。此外,还拥有多名艾美獎、托尼奖、麦克阿瑟奖、古根海姆奖得主。紐約大學校友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根據普林斯頓評論,紐約大學被學生和家長一直認為是一間「頂尖夢想學院」。.

新!!: 希蒙·佩雷斯和纽约大学 · 查看更多 »

纽约时报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缩写作 NYT)是一家美國日報,由紐約時報公司於1851年9月18日在美國紐約創辦和持續出版。和《华尔街日报》的保守派旗舰报纸地位相对应,《纽约时报》是美国親自由派的第一大报。 它最初被称作《纽约每日时报》(The New-York Daily Times),创始人为亨利·J·雷蒙德和。.

新!!: 希蒙·佩雷斯和纽约时报 · 查看更多 »

特拉维夫

特拉维夫—雅法(תֵּל־אָבִיב-יָפוֹ,拉丁化:Tel Aviv-Yafo,تَلْ أَبِيبْ يَافَا),通常简称为特拉维夫,或譯臺拉維夫,是以色列第二大城市,也是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以色列首都(外交机構驻在特拉维夫,以色列法定和实际首都及政府所在地是耶路撒冷,但仅获美国等少数国家承认)。人口38.25万,主要为犹太人,阿拉伯人則占总人口的4%。 特拉维夫濱臨東地中海,市区面积51.76平方公里;以特拉维夫为中心的但城鎮群有巴特亚姆、霍隆、拉马特甘、佩塔提克瓦、里雄莱锡安、拉马特沙龙、赫兹利亚等城市。2005年統計,有人口304万,是以色列最大的都會区,是该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带,也是以色列的经济枢纽。特拉维夫被认为已逐步成为世界级城市,并被列为中东生活费用最昂贵的大城市。 特拉维夫市最初创建于1909年,是由一批犹太移民为逃避邻近古老的港口城市雅法昂贵的房价而兴建,逐渐地,特拉维夫的发展超过了以阿拉伯裔为主的雅法。在以色列建国两年以后的1950年,特拉维夫和雅法两市合并成立特拉维夫-雅法市。今天,特拉维夫被认为是以色列最為國際化的經濟中心,以及所谓“硅溪”(希伯来语:וואדי הסיליקון;英语:Silicon Wadi)地区的心脏。该市具有活跃、摩登、世界主义的特征,被公认是以色列的文化之都。2003年,该市以包豪斯建筑铸成的特拉维夫白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新!!: 希蒙·佩雷斯和特拉维夫 · 查看更多 »

白俄罗斯

白俄罗斯共和国(translit;;bʲɪlɐˈrusʲ ),通称白俄罗斯,或稱白羅斯,是位于东欧的内陆国家,首都為明斯克,於1991年8月25日從苏联独立,於同年12月19日改稱“白俄罗斯共和国”。白俄罗斯东及北部与俄罗斯联邦为邻,南部与乌克兰接壤,西部同波兰、立陶宛和拉脱维亚毗邻,国土面积達207,600平方公里,人口達968.98万人(2008年) ,大部分居住在明斯克或者其他大城市附近,將近80%人口為土生土長的白俄羅斯人,主要少數民族依次是俄羅斯人、波蘭人和烏克蘭人。1995年後,白俄羅斯語和俄羅斯語被設為官方語言。白俄羅斯憲法並無明確規定國教,大多數人信仰俄羅斯東正教,其次則為羅馬天主教,而基督宗教的不少節日(如復活節等)也被設為國定假日。.

新!!: 希蒙·佩雷斯和白俄罗斯 · 查看更多 »

诺贝尔和平奖

諾貝爾和平獎(Nobels fredspris),是由瑞典發明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於1895年所創立的諾貝爾獎中之一,由挪威諾貝爾委員會選出得主,每年12月10日(諾貝爾逝世紀念日)頒發。與其他在瑞典斯德哥爾摩頒發四個獎項不同,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典禮是在挪威首都奥斯陸舉行,由挪威諾貝爾委員會主席頒獎,挪威國王監禮。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則是由五位評審委員組成,成員由挪威議會任命。 根据诺贝尔的遗嘱,和平奖的宗旨是表彰「為促進民族國家團結友好、取消或裁減軍備以及為的組織和宣傳盡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貢獻的人」。不过该奖项也可以授予符合获奖条件的机构与组织。第一屆諾貝爾和平獎於1901年舉行,得主是瓊·亨利·杜南與弗雷德里克·帕西。 和平獎的得主可以獲得一枚勳章、一張獎狀及一筆獎金。1901年,瓊·亨利·杜南與弗雷德里克·帕西共同獲得了150,782瑞典克朗的獎金,直到2008年頒發給芬蘭人馬爾蒂·阿赫蒂薩里時,獎金調整為1000萬克朗(略多於100萬歐元或140萬美元)。 各界對諾貝爾和平獎一直有爭議。詳見以下得主主條目“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以及大事記。.

新!!: 希蒙·佩雷斯和诺贝尔和平奖 · 查看更多 »

鲁文·里夫林

鲁文·里夫林(ראובן ריבלין,),以色列律师,政治人物,曾加入利库德党。2014年7月起,担任以色列总统。 鲁文·里夫林支持少數人權利,特別是阿拉伯裔以色列人的公民權利,他反對兩國方案,支持一國方案。.

新!!: 希蒙·佩雷斯和鲁文·里夫林 · 查看更多 »

阿克萨群众起义

阿克薩群众起义(阿拉伯语:,希伯来语:)是从2000年9月开始爆发的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之间的冲突。它也被称为“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义”(Second Intifada)。许多巴勒斯坦人将它看作是反抗外族占领的解放战争,而以色列则认为它是一个恐怖运动。 在大起义爆发前以色列国防军将这些冲突事件称为“潮汐事件”()。至今为止以色列国防军内部依然使用这个代号。 认为这场起义是奥斯陆协议中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人做出的妥协的结果的人也称之为“奥斯陆战争”(),认为这次起义是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发动的人则称之为“阿拉法特战争”。阿拉法特是第一个称之为阿克薩群众起义的人。有人认为阿拉法特发动了这场起义来分散他自己在奥斯陆协议中的责任以及他本人拒绝了以色列的妥协建议。原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的通讯部长说:“在戴维营阿拉法特主席决绝了美国总统比爾·克林頓和美国提出的条件回来后就已经计划了(这场起义)。”米歇尔委员会后来也分析认为“沙龙(对圣殿山)的访问没有导致阿克薩群众起义,”而这场冲突是巴勒斯坦领导人计划的。 这次起义是在2005年沙姆沙伊赫首脑会议比较成功结束后巴勒斯坦总统马赫姆得·阿巴斯和其它巴勒斯坦武装组织同意会议达成的协议。2005年武装冲突比较少,因此许多人认为实际上这次起义已经结束。亚西尔·阿拉法特死后巴勒斯坦政府的政策的改变和以色列单方面从加沙地带和撒馬利亞撤军也带来了一定的缓和。 从2000年至2007年在整个冲突中的死亡人数(包括军人和平民)估计为4901名巴勒斯坦人和1027名以色列人,不过有人指责这个数字没有区别作战人员和平民。从2000年9月至2004年1月36.2%被杀的巴勒斯坦人是非作战人员被误杀,77.6%被杀的以色列人士被炸弹爆炸或伏击杀害的平民。巴勒斯坦受害者中至少有215人是被其他巴勒斯坦人杀害的,其中118名被怀疑与以色列合作。此外63名外国人受害(53名被巴勒斯坦人杀害,10名被以色列军队杀害)。.

新!!: 希蒙·佩雷斯和阿克萨群众起义 · 查看更多 »

阿米尔·佩雷茨

阿米尔·佩雷茨 (עמיר פרץ,1952年3月9日摩洛哥布贾德 - ),以色列政治家,曾任以色列工党主席和以色列国防部长。 P P P.

新!!: 希蒙·佩雷斯和阿米尔·佩雷茨 · 查看更多 »

阿里埃勒·沙龙

阿里埃勒·沙龙(אריאל שרון,,;),原名阿里埃勒·施恩内曼(אריאל שיינרמן),以色列军官及政治人物,曾任第11任以色列总理,直至2006年1月因中风而无法继续履职。 1948年以色列陆军建军时沙龙即为其指挥官之一。作为军人及军官他参加了,于中担任排长,参加多场战斗,其中包括。他在的建立、反扑行动、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1967年六日战争、埃以消耗战争及1973年赎罪日战争中均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作为国防部长,沙龙亦指挥了1982年的黎巴嫩战争。 沙龙被认为是以色列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指挥官以及最伟大的战略家之一"Israel's Man of War", Michael Kramer, New York, pages 19–24, August 9, 1982。在其指挥及赎罪日战争中对埃及陆军第三军完成合围后,以色列民众赋予其“以色列之王”这一称号。 沙龙从军队退伍之后进入政界,加入利库德集团,并于1977年至1992年及1996年至1999年在利库德领导的政府中担任职位。2000年沙龙当选利库德集团党首,并于2001年至2006年担任以色列总理一职。 1970年代至1990年代,沙龙支持在约旦河西岸地区及加沙地带进行以色列定居点的建设;然而在其就任总理后,沙龙于2004年至2005年推动了。利库德集团反对这一政策,由此沙龙于2005年11月退出该党,新建前进党。外界预测沙龙将会赢得下一届大选,并通过一系列单方面撤离行动“将以色列从约旦河西岸地区大部撤出”。2006年1月4日沙龙中风昏迷,并陷入持续性植物状态,直至其于2014年1月过世。.

新!!: 希蒙·佩雷斯和阿里埃勒·沙龙 · 查看更多 »

Haaretz

#重定向 国土报.

新!!: 希蒙·佩雷斯和Haaretz · 查看更多 »

核反应堆

核反应堆(nuclear reactor)是一种启动、控制并维持核裂变或核聚變链式反应的装置。相对于核武爆炸瞬间所发生的失控链式反应,在反应堆之中,核变的速率可以得到精确的控制,其能量能够以较慢的速度向外释放,供人们利用。 核反应堆有许多用途,当前最重要的用途是产生热能,用以代替其他燃料加热水,产生蒸汽发电或驱动航空母舰等设施运转。一些反应堆被用来生产为医疗和工业用途的同位素,或用于生产武器级钚。一些反应堆运行仅用于研究。当前全部商业核反应堆都是基于核裂变的。今天,在世界各地的大约30个国家里有被用于发电的大约450个核反应堆。.

新!!: 希蒙·佩雷斯和核反应堆 · 查看更多 »

梅纳赫姆·贝京

梅纳赫姆·沃尔福维奇·贝京(Menaḥem Begin;),波蘭籍的猶太人,以色列政治家,利库德集团的创始人,第6任以色列总理。贝京出生于布列斯特,青年时投身犹太复国运动,1942年前往巴勒斯坦,1943年起担任犹太复國運動地下組織伊爾貢的領導人,曾领导伊尔贡与英国政府和阿拉伯人进行武装斗争。1948年成立右翼政党,并成为以色列右翼的代表人物和反对派领袖。1973年,贝京成立了右翼联盟利库德集团并担任领导人。1977年利库德集团在大选中获胜,贝京担任总理。1978年,贝京由于和埃及总统萨达特签订了戴维营协议,当年与后者一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81年,利库德集团再次在大选中获胜,贝京连任总理。1983年,贝京因为妻子去世、经济危机、黎巴嫩战事以及健康等原因宣布辞职,从此告别政治舞台。1992年3月8日,贝京在特拉维夫去世,享年78岁。.

新!!: 希蒙·佩雷斯和梅纳赫姆·贝京 · 查看更多 »

波兰第二共和国

波兰第二共和国(波兰语:II Rzeczpospolita),或称战间期波兰,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波兰国家。其正式国名为波兰共和国(波兰语:Rzeczpospolita Polska)。波兰第二共和国是在1918年,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尾声时建立,并且取代了德国的傀儡政权波兰王国。波兰第二共和国的周边国家有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但泽、罗马尼亚、苏联、拉脱维亚和立陶宛。该国在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坐落于格丁尼亚,是波兰极少数的沿海城市。尽管波兰第二共和国不断地受到来自邻国及国内分裂分子的压力,但是该国一直存在至1939年(持续约20年),该年8月,波兰第二共和国同时受到纳粹德国、苏联和斯洛伐克的入侵并被瓜分,这次入侵行动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波兰第二共和国的疆域范围,与目前的波兰第三共和国不同,大部分第二共和国的东部领土不属于第三共和国的管辖范围。 第二共和国的边境于1921年确立,1938年10月的面积约389,720平方公里(欧洲第六)。1931年,第二共和国共有人民3136万,波兰人占68.9%,乌克兰人占13.9%,犹太人占8.7%,白俄罗斯人占3.1%,德意志人占2.3%,其餘为立陶宛人、俄罗斯人、捷克人等,估计到1939年9月1日之前有3500万人。国外方面,波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与乌克兰(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与乌克兰人民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立陶宛和苏联(波苏战争)都发生过战争;国内方面,发生过大波兰起义(1918年-1919年)和西里西亚起义(1919-1921)。 尽管波兰第二共和国的沿海城市十分的少,但是该国仍保持发展缓慢但稳定的经济。两次世界大战后,华沙、克拉科夫、波兹南、利沃夫和维尔纽斯都是拥有高度经济和教育水平的欧洲大城市。1939年时,波兰已是“欧洲大国”之一。尽管如此,波兰第二共和国的经济水平与目前的波兰第三共和国相比要低得多(据估计,在1929年波兰的国民生产总值(GDP)为50-60亿美元,而在2007年,这个数字已经到达约422亿美元)。2007年波兰在国际贸易份值中占1.1%,而在1937年是0.8%。.

新!!: 希蒙·佩雷斯和波兰第二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新!!: 希蒙·佩雷斯和法国 · 查看更多 »

本雅明·内塔尼亚胡

-- 本雅明·“毕比”·内塔尼亚胡(,)以色列右翼政治家,現任以色列總理和利庫德集團的主席。他是首位在以色列建國後出生的總理,亦是以色列建國以來任期第二長的總理。.

新!!: 希蒙·佩雷斯和本雅明·内塔尼亚胡 · 查看更多 »

戴维·本-古里安

戴维·本-古里安(דוד בן-גוריון,)是以色列政治人物,暨該國第一位以色列总理,執政長達十五年。.

新!!: 希蒙·佩雷斯和戴维·本-古里安 · 查看更多 »

新學院

新學院(The New School)是一所位於紐約市的美國高等教育機構,其校舍大部分位於格林威治村一帶,也是世界著名的左派大學。大學部跟研究所的學生共約9,300人,主要科系包含社會科學、人文學科、公共政策、美工設計跟藝術音樂相關科目,新學院聚集了全世界左派及少見的歷史學和社會學學者。此外,新學院也跟享譽國際的智庫世界政策研究所(World Policy Institute)維持密切合作關係。 自1919年創校到1997年這一段時間,它的校名其實是社會研究新學院(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之後,被重新命名為“新學院大學”(New School University),直到2005年又再改名為現今的“新學院”。「社會研究新學院」這個名字現在仍用於這個學校著名的研究部,以社會、歷史、政治經濟、哲學跟人文為主,這個研究所部門起初被稱為“流亡大學”(University in Exile),之後更名為“政治與社會科學研究所”(Graduate Facult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目前新學院大學的校長是前美國參議院議員巴伯·凱瑞(Bob Kerrey),他於2000年就任校長職位。他的治校政策-統整學校裡諸多不同特色的學院-招來正反兩面的評價。他支持2003年美國派兵伊拉克的政策以及反對新學院師生於校內公開場合表達反戰理念,這種種行為引起傳統上左翼色彩濃厚的新學院師生一片不滿及反對的聲浪。凱瑞於2004年指派阿巴杜賴(Arjun Appadurai)為學務長,阿巴杜賴於2006年初卸下學務長一職,但仍擔任約翰杜威社會科學講座教授(John Dewey Professor in the Social Sciences),現今擔任學務長的是人類學暨哲學教授班傑明·李(Benjamin Lee)。.

新!!: 希蒙·佩雷斯和新學院 · 查看更多 »

摩西·卡察夫

摩西·卡察夫(希伯來語:משה קצב,英語:Moshe Katsav,),以色列政治人物,前任總統。.

新!!: 希蒙·佩雷斯和摩西·卡察夫 · 查看更多 »

摩西·达扬

摩西·达扬(משה דיין,),以色列政治家和军事家。出生于巴勒斯坦达加尼亚的基布兹,早年就讀於希伯来大学和坎伯利参谋学院学习军事。死于心脏病。 1967年到1974年間,任職以色列国防部长;1977年至1979年任外交部长,参加了大衛營協議。在二战中,因伤导致左眼失明,人称「独眼将军」。第二次中东战争期间,他提出了后来被证明是极其出色的达扬计划。第三次和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他都是以色列軍隊总指挥。自著有《西奈战役日记》和自传、回忆录等。 D D D D D D D.

新!!: 希蒙·佩雷斯和摩西·达扬 · 查看更多 »

摩西·阿伦斯

摩西·阿伦斯(1925年12月27日–),以色列航空工程师,政治人物。1973年至1992年、1999年至2003年,两次以利库德身份担任以色列议会议员。摩西·阿伦斯曾3次担任以色列国防部长,1次担任外交部长。.

新!!: 希蒙·佩雷斯和摩西·阿伦斯 · 查看更多 »

拉馬干

拉馬特甘(רָמַת גַּן )是以色列特拉維夫區的一個城市,在特拉維夫的東方。.

新!!: 希蒙·佩雷斯和拉馬干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西蒙·佩雷斯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