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巴科·薩哈揚

指数 巴科·薩哈揚

巴科·薩哈揚(Բակո Սահակյան;),是阿尔扎赫共和国政治人物,事實上独立的阿尔扎赫共和国的总统。他在2007年7月19日首次當選為總統;2012年7月19日,他獲得三分之二的選票以連任第二個五年任期。.

10 关系: 亚美尼亚使徒教会納哥諾卡拉巴克自治州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战争無黨籍阿尔扎赫共和国阿尔扎赫总统阿拉伊克·阿魯秋尼揚蘇聯陸軍苏联斯捷潘納克特

亚美尼亚使徒教会

亞美尼亞使徒教會(亞美尼亞語:Հայ Առաքելական Եկեղեցի,Hay Arakelagan Yegeghetzi;Armenian Apostolic Church)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國教會以及最早被合法化的基督徒群體。.

新!!: 巴科·薩哈揚和亚美尼亚使徒教会 · 查看更多 »

納哥諾卡拉巴克自治州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自治州(Нагорно-Карабахская автономная область, НКАО; Дағлыг Гарабағ Мухтар Вилајәти, ДГМВ, Dağlıq Qarabağ Muxtar Vilayəti, DQMV; Լեռնային Ղարաբաղի Ինքնավար Մարզ, ԼՂԻՄ Lernayin Ġarabaġi Inknavar Marz, LĠIM)是蘇聯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境內的一個自治州,設立於1923年至1991年期間。這裡的大多數居民是亞美尼亞人。蘇聯解體之後,這裡的亞美尼亞人要求獨立,宣布建立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引發了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战争。現在這一地區的大部分地區事實獨立,小部分由亞塞拜然控制。但沒有任何國家承認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獨立。.

新!!: 巴科·薩哈揚和納哥諾卡拉巴克自治州 · 查看更多 »

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战争

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战争(Qarabağ müharibəsi,Արցախյան ազատամարտ,中文报道有时简称纳卡战争或纳-卡战争)是一场于1988年2月至1994年5月之间发生在阿塞拜疆西南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上的由亚美尼亚共和国支持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主要民族亚美尼亚人和阿塞拜疆共和国之间的武装冲突。在战争进行中,阿塞拜疆尝试--止纳戈尔诺-卡拉巴赫的分裂主义运动,同为苏联加盟共和国的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都陷入了旷日持久而又未正式宣战的卡拉巴赫山地战中。当地议会投票赞成与阿塞拜疆统一,但是卡拉巴赫大多数人口在全民公决中投票赞成独立。与亚美尼亚统一的要求在1980年代后期变得日益强烈,运动开始时进行相对平和,但是在之后的几个月中,随着苏联解体趋势日益明显,逐渐成为两民族之间不断升级的暴力冲突,双方互相指责对方进行种族清洗 。 1988年2月20日,阿塞拜疆自治州纳戈尔诺-卡拉巴赫议会投票决定本地区与亚美尼亚统一,不久之后双方即爆发種族冲突。领土争端的最终结果是这一地区宣布从阿塞拜疆分离。 苏联解体的大环境助长了亚美尼亚人在阿塞拜疆的分裂运动。在阿塞拜疆宣布从苏联独立并撤销该飞地的自治权的同时,占多数的亚美尼亚人投票从阿塞拜疆分离,并在这一过程中宣布该地为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 冲突在1992年冬末全面爆发。包括欧安组织在内的旨在达成双方共同参与的解决方案的国际斡旋失败。1993年春,亚美尼亚部队夺取了飞地外缘,使该地区的其他国家有被卷入的危险。至1994年战争结束为止,亚美尼亚全面控制着该地大部分地区,还占领即控制着飞地之外阿塞拜疆约9%的领土。多达23万阿塞拜疆的亚美尼亚人和80万亚美尼亚和卡拉巴赫的阿塞拜疆人由于冲突流离失所。 Military involvement denied by the Armenian government.(亚美尼亚政府否认军事介入)1994年5月雙方在俄国斡旋下签署停火协议。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之后参加了由欧安组织明斯克小组主持的和平谈判。.

新!!: 巴科·薩哈揚和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战争 · 查看更多 »

無黨籍

無黨籍,或稱無黨派、獨立人士,是指不屬於任何政黨的公職人員或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在選舉時又稱為獨立候選人,在中国大陸稱之為無黨派人士。值得注意的是,無黨籍人士並不代表其沒有政治傾向。.

新!!: 巴科·薩哈揚和無黨籍 · 查看更多 »

阿尔扎赫共和国

#重定向 阿尔扎赫.

新!!: 巴科·薩哈揚和阿尔扎赫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阿尔扎赫总统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总统是阿尔扎赫共和国的国家元首,阿尔扎赫共和国是在高加索地区未被国际普遍承认的国家,于1994年开始设立总统一职。.

新!!: 巴科·薩哈揚和阿尔扎赫总统 · 查看更多 »

阿拉伊克·阿魯秋尼揚

阿拉伊克·阿魯秋尼揚(Արայիկ Հարությունյան;),是一名阿爾札赫共和国政治人物與經濟學家,曾任阿尔扎赫总理與國民議會財政預算與經濟管理委員會主席。.

新!!: 巴科·薩哈揚和阿拉伊克·阿魯秋尼揚 · 查看更多 »

蘇聯陸軍

蘇聯陸軍(Советская Армия,縮寫為 CA,Soviet Army),又稱蘇維埃陸軍,是苏联武装力量的地面部隊,建立於1946年2月,延續到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但在1991年之後,在俄羅斯聯邦控制下,這隻陸軍仍然持續運作,直到1993年12月25日,方才正式被改名為俄罗斯陆军。在1946年2月25日前,它的名稱叫蘇聯紅軍,蘇聯紅軍建立於1918年1月。.

新!!: 巴科·薩哈揚和蘇聯陸軍 · 查看更多 »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苏联(),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東歐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陸地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起源自1917年的俄國革命,俄羅斯帝國的沙皇政府被推翻後,臨時政府成立,但僅執政了不到8個月,布爾什維克便很快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並於選舉後武力解散俄國立憲會議,史稱十月革命及一月劇變;之後俄國發生內戰,布尔什维克党領導的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武裝干涉。1922年12月,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立首個以社會主義為理念的國家——蘇聯。 第一任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尔·列宁於1924年去世後,约瑟夫·斯大林從一連串的權力鬥爭中勝出,取得了領導權。斯大林以計劃經濟作保障,在歐美經濟危機期間推行驚人的大規模重工業化,但也進行多次大清洗,導致逾百萬人在政治鬥爭中被整肅或被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先是与纳粹德国结盟,於1939年和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将波罗的海国家纳入版图、割占罗马尼亚领土,将流亡苏联的德国政治难民交还纳粹判決。不過很快兩者關係破裂,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到德國等軸心國入侵,歷經了4年激烈的戰事後取得了勝利,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同時因出兵击退入侵德军,并得以控制了東歐大部分國家。 蘇聯而後與衛星國組成的華沙条約組織(華約),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對峙,這兩大軍事集團在冷戰時期於全世界展開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政治鬥爭,但在1980年代初期,石油以及初級資源價格回落,此時的蘇聯大力施行福利國家政策,致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加上政治欠乏改革,基本的人民自由也陷入壓抑,苏联的国力已经落后于美国。 在198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試圖進行改革政策,將國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放寬對東歐等其他衛星國的控制,却导致蘇聯在1991年解體,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葉爾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的軍事、經濟和國際地位,但人口損失近半的情況下,蘇聯建立的紅色秩序已經不復存在。 儘管苏联宪法規範苏联是一個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联邦特性不高,因為中央政府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一黨執政。在1945年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中应有2个(乌克兰、白俄罗斯)应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因为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所以苏联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个“一国三票”的主权国家。.

新!!: 巴科·薩哈揚和苏联 · 查看更多 »

斯捷潘納克特

斯捷潘納克特(Ստեփանակերտ),亞塞拜然稱為漢肯德(Xankəndi),是事实上獨立的阿尔扎赫共和国的首都。2005年人口49,300人。.

新!!: 巴科·薩哈揚和斯捷潘納克特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