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巴思缽氏龍屬

指数 巴思缽氏龍屬

巴思缽氏龍屬(學名Barsboldia)是一屬大型的鴨嘴龍科恐龍,化石發現於蒙古南戈壁省的耐梅蓋特地層,地質年代屬於上白堊紀的麥斯特裡希特階早期。牠的化石是部份脊柱、部份骨盆及一些肋骨。巴思缽氏龍可能是北美洲亞冠龍的近親。 模式種是B.

48 关系: 动物埃德蒙頓龍屬原櫛龍屬南似鴨龍屬南戈壁省古生物学墨西哥學名小貴族龍屬山東龍屬亞冠龍屬德州化石北美洲冠長鼻龍屬克貝洛斯龍屬短冠龍屬獨孤龍屬系統發生樹烏拉嘎龍屬牙齒白垩纪草食性颅骨骨盆骶骨髂骨鳥臀目賴氏龍賴氏龍亞科鴨嘴龍科鸭嘴龙蜥形纲蒙古肋骨脊索动物脊椎恐龙恥骨格里芬龍屬植物模式種櫛龍櫛龍亞科正模標本沼澤龍屬慈母龍屬

动物

動物是多細胞真核生命體中的一大類群,統稱為動物界。動物身體的基本形態會隨著其發育而變得固定,通常是在其胚胎發育時,但也有些動物會在其生命中有變態的過程。 大多數動物能自發且獨立地移動探索,只有極少數的動物(如珊瑚)是固定在一點無法移動。動物行為學是研究動物行為的科學,較著名的行為理論為康納德·洛倫茨提出的本能理論。 已發現的動物化石,多是在五億四千萬年前的寒武紀大爆發時的海洋物種。.

新!!: 巴思缽氏龍屬和动物 · 查看更多 »

埃德蒙頓龍屬

埃德蒙頓龍屬(學名:Edmontosaurus),又譯愛德蒙托龍,是鴨嘴龍科下的一屬恐龍,生活於上白堊紀的坎潘階晚期至馬斯垂克階晚期,距今約7300萬到6500萬年前。成年的埃德蒙頓龍可達13米長,平均體重約6-8噸,最大体重13.6吨,是最大的鴨嘴龍科之一。牠們是以化石發現地區的加拿大艾伯塔省埃德蒙頓來命名的。 埃德蒙頓龍的第一個化石發現於艾伯塔省的馬蹄峽谷組。模式種是帝王埃德蒙頓龍(E.

新!!: 巴思缽氏龍屬和埃德蒙頓龍屬 · 查看更多 »

原櫛龍屬

原櫛龍屬(屬名:Prosaurolophus)又名原蜥冠龍、原蜥嵴龍、原蜥冠鱷,意為「原始櫛龍」,是因冠飾與較晚期的櫛龍類似而得名。原櫛龍是種鴨嘴龍類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北美洲。目前已經發現2個種與至少25個個體,包含頭顱骨與骨骼,但化石整體仍不明確。原櫛龍身長約9公尺,化石發現於加拿大亞伯達省的恐龍公園組與美國蒙大拿州的雙麥迪遜組,年代為上白堊紀的晚坎潘階,約7600萬到7500萬年前。原櫛龍最顯著的特徵是由鼻骨形成的小型堅硬冠飾,在眼睛前方突出。 模式種是巨原櫛龍(P.

新!!: 巴思缽氏龍屬和原櫛龍屬 · 查看更多 »

南似鴨龍屬

南似鴨龍屬(屬名:Willinakaqe)是鴨嘴龍科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阿根廷的里奧內格羅省,地質年代為白堊紀晚期的坎潘階與馬斯垂克階。 目前已發現數個非天然狀態的化石,包含成年、未成年個體,發現於Allen地層的下段。正模標本(編號MPCA-Pv SM 8)是一個右上頜骨。在另一個挖掘地點,還發現一些化石。這些化石已足夠拼湊出南似鴨龍的全貌。最大型個體的身長約9公尺。南似鴨龍的骨盆、尾巴基部具有長神經棘。 在2010年,這些化石被敘述、命名。模式種是薩利特拉爾南似鴨龍(W.

新!!: 巴思缽氏龍屬和南似鴨龍屬 · 查看更多 »

南戈壁省

南戈壁省(Ömnögovi aimag),是蒙古國南部的一個省,南接中國內蒙古自治區。省會达兰扎达嘎德。南戈壁省的總面積有十六萬五千四百平方公里,多沙漠,人口僅有61,314人 (2011年統計),地廣人稀。 該省盛產銅、煤、金、鉛等。 Ömnögovi.

新!!: 巴思缽氏龍屬和南戈壁省 · 查看更多 »

古生物学

古生物学是研究古地质时代中的生物及其发展的科学。地质学分支学科,是生命科学和地球科学的交叉科学。既是生命科学中唯一具有历史科学性质的时间尺度的一个独特分支,研究生命起源、发展历史、生物宏观进化模型、节奏与作用机制等历史生物学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又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遗迹、化石,用以确定地层的顺序、时代,了解地壳发展的历史,推断地质史上水陆分布、气候变迁和沉积矿产形成与分布的规律。.

新!!: 巴思缽氏龍屬和古生物学 · 查看更多 »

墨西哥

墨西哥合众国(Estados Unidos Mexicanos, ),通稱墨西哥(México ),是北美洲的一个联邦共和制主权国家,北部同美国接壤,南侧和西侧滨临太平洋,东南为伯利兹、危地马拉和加勒比海,东部则为墨西哥湾。其面积达近二百万平方公里(超过760,000平方英里),为美洲面积第五大国家和世界面积第十四大国家。其总人口超过1.2亿,为世界第十人口大国,西班牙语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及拉丁美洲第二人口大国。墨西哥为联邦国家,包括三十二个州;其首都和最大城市墨西哥城亦为一州。 前哥伦布时期的墨西哥为诸多先进的中部美洲文明发源地,如奥尔梅克、托尔特克、特奥蒂瓦坎、萨波特克、玛雅和阿兹特克等。1521年,西班牙帝国以墨西哥-特诺奇提特兰为基点征服并殖民了这一地区,并将之建制为新西班牙总督辖区。1821年,在墨西哥独立战争之后,这一辖区宣布独立并受承认为墨西哥。独立后的墨西哥经历了一段动荡期,经济和政治均不稳定。美墨战争(1846–48)后其被迫将位于北部的近三分之一领土割让给美国。19世纪的墨西哥经历了糕点战争、法墨战争、内战、两个帝国以及一段独裁时期。1910年开始的墨西哥革命推翻了独裁统治,最终促成了的订立和现行政治体制的建立。 墨西哥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为世界第十五大,国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为世界第十一大。墨西哥经济与其北美自由贸易协议(NAFTA)贸易伙伴紧密相关,尤其是美国。自1994年起,墨西哥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首个拉丁美洲成员国。世界银行将其归为中高收入国家,分析人士亦称其为一新兴工业化国家。估计至2050年,墨西哥将成为全球第五或第七大经济体。该国被认为是一地域大国和中等强国,并时常被认为是一新兴强国。墨西哥文化历史遗产丰富,拥有美洲数量第五多和世界第六多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2015年其为世界访客数量第十的国家,国际来访人次达2910万。墨西哥为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G20峰会和团结谋共识成员国,2014年起成為法语圈国际组织观察员。.

新!!: 巴思缽氏龍屬和墨西哥 · 查看更多 »

學名

在生物分类学中,學名按字面即為科學名,名词组合基于拉丁文文法。它在科學,特別是生物學上使用的名稱。例如,廣為人所接受的植物 (生物)名稱;它也受到國際植物命名法規(ICBN)之規範。:「Scientific name: A formal, universally accepted name,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which (for plants, algae, fungi and organisms traditionally treated as such) are provid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 學名的第一個字需大寫。而習慣上,在科學文獻的印刷出版時,學名之引用常以斜體表示,或是於正排体學名下加底線表示。學名内所指的有可能是一種生物、一屬的生物或一科的生物。这可因為不同的國際命名法規,有不同的變化。原則上,一種生物的學名只有一個,而這一個學名也只會用來稱呼這一種生物,但目前命名法規各自獨立,因此有可能出現同種動物、植物用同樣的學名。相對的親屬生物可能還有許多不同的名字,學名以外的名字均為俗名。學名使用拉丁化文字,而俗名沒有限制。除拉丁学名外的其他任何名称都是俗名。 目前已知最長的學名為雙翅目的,由42個字母組成,意思是「擁有近似黃蜂飛行姿態而接近水虻的」。最短的學名則分別為南蝠的 Ia io 和奇翼龍的 Yi qi,都僅有4個字母。.

新!!: 巴思缽氏龍屬和學名 · 查看更多 »

小貴族龍屬

小貴族龍屬(學名:Kritosaurus),又名克里托龍,是鴨嘴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約7300萬年前。小貴族龍身長10公尺,體重2到3公噸,牠的化石並不齊全,但在分類歷史上卻很重要。牠的學名意思是「分離的蜥蜴」,但卻有時因牠的鷹鈎鼻而誤譯為「貴族蜥蜴」,最初標本被發現時,鼻部是關節脫落的碎片,因此原先被重建成扁平的。牠的分類歷史很曲折,涉及了格里芬龍、阿納薩齊龍及納秀畢吐龍,這個分類的混亂狀況需要發現更多小貴族龍的化石才能解決。除了缺乏化石外,牠亦一直被認為是格里芬龍的異名,故牠要到1990年代才出現在書本之上。.

新!!: 巴思缽氏龍屬和小貴族龍屬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 属.

新!!: 巴思缽氏龍屬和屬 · 查看更多 »

山東龍屬

山東龍屬(屬名:Shantungosaurus)意為“山東蜥蜴”,是種頭部平坦,没有冠饰的鴨嘴龍科恐龍,归类于栉龙亚科。發現於中國山東半島的王氏群,地質年代屬於晚白堊紀。.

新!!: 巴思缽氏龍屬和山東龍屬 · 查看更多 »

亞冠龍屬

亞冠龍屬(學名:Hypacrosaurus)又譯高背龍,是鴨嘴龍科下的一屬恐龍,與冠龍的外貌相似。就像冠龍般,亞冠龍有高及圓的中空頭冠,但卻沒有那麼大及筆直。牠的名稱的意思是「接近最高的恐龍」,是因牠幾乎與暴龍一樣大。亞冠龍的兩個物種都是生活於上白堊紀的加拿大艾伯塔省及美國蒙大拿州,約7500萬至6700萬年前,且是北美洲最晚發現的有頭冠、且化石狀況良好的鴨嘴龍科恐龍。長期以來,亞冠龍是一個沒有太多研究的屬;直到1990年代,才仔細研究了蛋巢、蛋及剛孵出幼體。.

新!!: 巴思缽氏龍屬和亞冠龍屬 · 查看更多 »

德州

德州可以指:.

新!!: 巴思缽氏龍屬和德州 · 查看更多 »

化石

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跡,最常見的是骸骨和貝殼等。 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保存在地壳的岩石中的古动物或古植物的遗体或表明有遗体存在的证据都谓之化石。從太古宙(34億年前)至全新世(1萬年前)之間都有化石出現。 简单地说,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时遗留下来的痕跡,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的痕跡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我们把这些石化了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从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动物、植物的样子,从而可以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环境,可以推断出埋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可以看到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等等。 其實有很長一段時間,化石作用被認定是單純的「石化」,後來人類才逐漸瞭解化石形成的原理。這是一種非常複雜的過程,是生物、物理、化學三種現象的結合。而化石的形成,需要一些特殊條件:第一,死去的有機體被迅速埋在沙土、淤泥或河泥中而沒有分解。海底和湖底是非常有利的環境,草原和沙漠也不錯。其次,此生物不曾腐壞,而由礦物逐漸取代該生物體的有機物質。最後,化石若要保存幾百萬年不變,必須在石化後,不再經歷任何地質變動。.

新!!: 巴思缽氏龍屬和化石 · 查看更多 »

北美洲

北亞美利加洲(North America;字源:亞美利哥·維斯普西),簡稱北美洲,位於西半球北部(或北半球)。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瀕北冰洋,南以巴拿馬運河為界與南美洲劃分。北美洲還包括加勒比海中眾多島嶼(主要為西印度群島)。北美洲面積2422.8萬平方公里(包括附近島嶼),約佔当今地球陸地總面積的16.2%,是世界第3大洲。人口5億2872萬(2008年七月),居世界第4位。.

新!!: 巴思缽氏龍屬和北美洲 · 查看更多 »

冠長鼻龍屬

冠長鼻龍屬(學名:Lophorhothon)是一種小型、研究有限的鴨嘴龍科恐龍,化石是在1940年代發現於美國阿拉巴馬州達拉斯縣的一處露頭,屬於Mooreville白堊組的下層,地質年代為坎潘階早至中期。冠長鼻龍是第一個發現於阿拉巴馬州的恐龍。 在1960年,沃·蘭斯頓(Wann Langston)將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奇特冠長鼻龍(L.

新!!: 巴思缽氏龍屬和冠長鼻龍屬 · 查看更多 »

克貝洛斯龍屬

克貝洛斯龍屬(學名:Kerberosaurus)是一屬鴨嘴龍科恐龍,化石發現於俄羅斯阿穆爾州布拉戈維申斯克的察尕沿組(Tsagayan Formation),地質年代約6550萬年前,相當為上白堊紀(麥斯特里希特階)Godefroit, P., Lauters, P., Van Itterbeeck, J., Bolotsky, Y. and Bolotsky, I.Y. (2011).

新!!: 巴思缽氏龍屬和克貝洛斯龍屬 · 查看更多 »

短冠龍屬

短冠龍屬(學名:Brachylophosaurus)是鴨嘴龍科的一屬中型恐龍。牠的化石有幾組骨骼,是從美國蒙大拿州及加拿大艾伯塔省的朱迪斯河組骨床中發現,生存年代估計是約於7650萬年前。.

新!!: 巴思缽氏龍屬和短冠龍屬 · 查看更多 »

獨孤龍屬

孤龍屬(屬名:Secernosaurus)是種草食性鴨嘴龍類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化石發現於阿根廷。 模式種是S.

新!!: 巴思缽氏龍屬和獨孤龍屬 · 查看更多 »

系統發生樹

系統發生樹(phylogenetic tree)又稱演化樹或进化树(evolutionary tree),是表明被認爲具有共同祖先的各物種間演化關係的樹状图。是一種親緣分支分類方法(cladogram)。在图中,每個節點代表其各分支的最近共同祖先,而節點间的綫段長度對應演化距離(如估計的演化時間)。.

新!!: 巴思缽氏龍屬和系統發生樹 · 查看更多 »

烏拉嘎龍屬

烏拉嘎龍屬(學名:Wulagasaurus)是鴨嘴龍科櫛龍亞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中國黑龍江省,年代為白堊紀晚期馬斯垂克階,地質年代約6550萬年前Godefroit, P., Lauters, P., Van Itterbeeck, J., Bolotsky, Y. and Bolotsky, I.Y. (2011).

新!!: 巴思缽氏龍屬和烏拉嘎龍屬 · 查看更多 »

牙齒

牙齒是存在於很多脊椎動物(鳥類除外)的頭部(或口部)內、用於咀嚼食物的鈣化組織。肉食性動物尤其倚賴牙齒進行獵食或搏鬥、禦敵。牙齒的構成成份不是骨骼,而是由動物體內不同密度與硬度的複雜組織組成,它的根部則由牙齦包覆、固定。 一些動物牙齒裏更有著複雜的神經,比如獨角鯨,其牙齒有上百萬神經,是目前已知最複雜的牙齒(以神經學而論)。這允許獨角鯨牙齒具食物觸覺,以及導航、交配作用。 隨著人類文明的創建,各種語言的發音已發展得多樣化。語言發音均非常依賴牙齒、舌頭和口腔的合作,應用到人類生活中的說話、歌唱。牙齒在古代被稱為“雅言”,牙齒的整潔,甚至關繫到社交活動和地位。專門為牙齒服務的醫學,稱為牙科。 牙齒在生物學與解剖學上,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新!!: 巴思缽氏龍屬和牙齒 · 查看更多 »

白垩纪

白纪(Cretaceous)是地质年代中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長達8000萬年,是顯生宙的最長一個階段。白垩纪因欧洲西部该年代的地层主要为白垩沉积而得名。白垩纪位于侏罗纪和古近纪之间,約1亿4550萬年(誤差值為400萬年)前至6550萬年前(誤差值為30萬年)。發生在白堊紀末的滅絕事件,是中生代與新生代的分界。 白堊紀的氣候相當暖和,海平面的變化大。陸地生存著恐龍,海洋生存著海生爬行動物、菊石、以及厚殼蛤。新的哺乳類、鳥類出現,開花植物也首次出現。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是地質年代中最嚴重的大規模滅絕事件之一,包含非鳥類恐龍在內的大部分物種滅亡。 白堊紀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叫“白堊系”,縮寫記為K,是德文的白堊紀(Kreidezeit)縮寫。 白堊紀時期的大氣層氧氣含量是現今的150%,二氧化碳含量是工業時代前的6倍,氣溫則是高於今日約攝氏4°C。.

新!!: 巴思缽氏龍屬和白垩纪 · 查看更多 »

草食性

#重定向 食草动物.

新!!: 巴思缽氏龍屬和草食性 · 查看更多 »

颅骨

顱骨或者頭骨、骷髏頭是指人類或者許多脊椎動物的頭部骨性結構。頭骨之功能為支撐臉部,並保護腦部。 頭骨分為兩部分:顱骨和下頜骨。一般所稱之‘頭顱’通常僅指顱骨,並未包含下頜骨。 擁有頭骨的動物稱為有頭動物。.

新!!: 巴思缽氏龍屬和颅骨 · 查看更多 »

骨盆

髖(pelvis),又稱腰帶、骨盆、盤骨,是一個骨骼構造,位於脊椎末端,連接脊柱和股骨,與四足動物的後肢、雙足動物的下肢相連。股骨與腰帶在臀部連接處形成髖關節,它是球窩關節。.

新!!: 巴思缽氏龍屬和骨盆 · 查看更多 »

骶骨

骶骨(拉丁語:sacrum,日语:仙骨、薦骨)是一大形的三角形骨,由5塊薦椎合併而成的。.

新!!: 巴思缽氏龍屬和骶骨 · 查看更多 »

髂骨

髂骨是构成髋骨的组成部分之一,位于髋骨后半部。人类成年后,髂骨、坐骨、耻骨融合为髋骨。髂骨与骶骨构成骶髂关节。髂骨分髂骨体和髂骨翼两部分。髂骨翼的内面平滑略凹,称作髂窝。.

新!!: 巴思缽氏龍屬和髂骨 · 查看更多 »

鳥臀目

鳥臀目(目名Ornithischia或Predentata)也稱為鳥盤目。是一類有喙(外觀類似鳥喙)的植食性恐龍。ornithischia之名源自希臘文中表示「鳥的」的ορνιθειος(ornitheos)與表示「髖關節」的ισχιον(ischion),意思是「如鳥類般的臀部」。之所以有這種名字,是因為牠們擁有與鳥類相似的骨盆結構。然而,一般認為鳥類實際上是蜥臀目獸腳亞目的後代。.

新!!: 巴思缽氏龍屬和鳥臀目 · 查看更多 »

賴氏龍

#重定向 賴氏龍屬.

新!!: 巴思缽氏龍屬和賴氏龍 · 查看更多 »

賴氏龍亞科

賴氏龍亞科(Lambeosaurinae)是鴨嘴龍科的一個亞科,頭頂有大型冠飾或管狀物,體型較為輕型。.

新!!: 巴思缽氏龍屬和賴氏龍亞科 · 查看更多 »

鴨嘴龍科

嘴龍科(Hadrosauridae)是鳥腳下目恐龍的一科,是一群繁盛的草食性恐龍,包括著名的埃德蒙頓龍、副櫛龍,化石發現於亞洲、歐洲、以及北美洲的下白堊紀地層。牠們是上侏儸紀/下白堊紀禽龍類的後代,並擁有類似的體型。 鴨嘴龍科可分為兩個亞科。賴氏龍亞科(Lambeosaurinae)頭頂有大型冠飾或管狀物,體型較為輕型。鴨嘴龍亞科(Hadrosaurinae)頭頂缺乏冠飾或管狀物,少數物種有堅硬頭冠,身體較大。.

新!!: 巴思缽氏龍屬和鴨嘴龍科 · 查看更多 »

鸭嘴龙

鸭嘴龙(学名Hadrosaurus)意為「健壯的蜥蜴」,是鴨嘴龍科的一個疑名。在1858年,發現了第一個鴨嘴龍的化石,這也是北美洲所發現的第一個完整的恐龍化石;在1868年,鴨嘴龍成為第一個架設起來的恐龍化石模型。佛克鴨嘴龍(H.

新!!: 巴思缽氏龍屬和鸭嘴龙 · 查看更多 »

蜥形纲

蜥形纲(学名:Sauropsida)是羊膜动物(Amniota)的一大演化支。现在多用“蜥形纲”来替代“爬行纲”(Reptilia)。另一种表达是,蜥形类包含了所有现存爬行类与鸟类,而且還包括了一個現在已經滅絕的魚龍超目。 与蜥形类最亲近的类群就是合弓纲;合弓纲包括了部分似哺乳爬行动物与哺乳纲(Mammalia)的共同祖先。蜥形纲、合弓纲和鸟纲一起组成羊膜动物。.

新!!: 巴思缽氏龍屬和蜥形纲 · 查看更多 »

蒙古

#重定向 蒙古国.

新!!: 巴思缽氏龍屬和蒙古 · 查看更多 »

肋骨

肋骨(拉丁语Costa,复数Costae,形容词costalis)是胸腔中枝状的骨,背起于脊柱胸部。是肋的组成部分,肋包括肋骨和肋软骨。一种正常的畸变为叉状肋骨。.

新!!: 巴思缽氏龍屬和肋骨 · 查看更多 »

脊索动物

脊索动物门(学名:Chordata)是指有脊索,或其在演化过程退化而被脊椎取代的动物。是动物界最高等的门。脊索动物的共同特征包括:在生活史中的某个阶段具有脊索、中空的背神经管、咽鳃裂以及肛后尾。 脊索动物门可以分为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和脊椎动物亚门三个亚门。其中尾索动物亚门和头索动物亚门可以合称为“原索动物”,生活在海洋中。尾索动物幼虫期具有脊索和神经索,但在成体消失。头索动物终生保留脊索和神经索。在脊椎动物中,脊索作用由骨质脊柱代替。 少数学者提出将半索动物门也置于脊索动物门下,并命名为口索动物亚门。 通常说的脊椎动物学主要是指研究脊索动物的一个动物学分支,不單單是研究脊椎动物门。.

新!!: 巴思缽氏龍屬和脊索动物 · 查看更多 »

脊椎

脊柱(拉丁语:Columna vertebralis、vertebral column、backbone、spine)是人和脊椎动物位于背侧的支撑性中轴骨骼。 人类的脊柱由33-34块脊椎骨(拉丁语:Vertebrae)和中间起缓冲作用的椎间盘组成;这个结构通过韧带和小的脊柱关节固定;具有支持躯干、保护内脏器官的作用。 脊柱人为划分为7頸椎(cervical vertebrae)、12胸椎(Thoracic vertebrae)、5腰椎(lumbar vertebra)、骶骨和尾骨(这种分类对所有哺乳类动物有效,从老鼠到长颈鹿)。人类的5块骶骨和4块尾骨相互融合,它们被称之为“假脊椎”。有尾巴的脊椎动物有数目不等的尾骨。 椎骨有一个突向背侧的棘突,在背部的正中线上可以在皮下摸到,是经穴定位的重要标志之一;脊柱内部有纵行的椎管,容纳脊髓及其脊髓膜。 成人的脊柱在矢状面成双s形弯曲,脊柱侧面观,有颈、胸、腰、骶4个生理性弯曲。它为直立行走的人类提供了强大支持,而且具有弹性。颈部和腰部向前突出的脊柱弯曲被称之为脊柱前凸,相对的胸部和尾部向后突出则被称之为脊柱后凸。 在正常情况下,脊柱有向前、后方四个弯曲,这种弯曲往往因长期姿势不正或疾病影响而过度后凸,引起畸形,成为驼背。 脊髓由于重伤造成损害,会导致横贯性损害。 常见的会损伤脊柱的疾病: 椎间盘的损伤,影响到上下两块脊椎骨。脊椎脱位,风湿病和所属的非感染疾病(如关节强硬性脊椎柱炎)以及结核病和其他感染性疾病。.

新!!: 巴思缽氏龍屬和脊椎 · 查看更多 »

恐龙

恐龙(學名:Dinosauria)或者非鳥型恐龙(学名:Non-avian Dinosauria)、恐龍總目,是出現於中生代多樣化優勢陸棲脊椎動物,曾支配全球陸地生态系统超過1亿6千万年之久。恐龙最早出现在2亿3千万年前的三疊紀,大部份於约6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所发生的白垩纪末滅絕事件中絕滅,僅倖存“鸟型恐龙”即现的鳥类存活下来。 1861年,考古学家發現的身为鸟类的始祖鳥化石、却與身为恐龙的美頜龍化石極度相似,差別只在於始祖鳥化石有著羽毛痕跡,這顯示恐龍與鳥類可能是近親。1970年代以來,許多研究指出现代鸟类極可能是蜥臀目兽脚亚目虚骨龙类近鳥型恐龙的直系後代『鳥類学辞典』 (2004)、805-806頁。1990年代后,大部分科學家視鳥類為恐龙的直系后代,而甚至有少數科學家主張牠們應該分類於同一綱之內。2010年代后,因为孔子鸟等鸟类和恐龙的中间物种相继被发现、填补了原本的化石空白,更加确定了鸟类和恐龙之间的演化关系,导致鸟类从“恐龙的后代”改为“惟一幸存发展至今的恐龙”。 自从19世纪的工业革命早期,第一批恐龙化石被科學方法鑑定後,重建的恐龙骨架因为其体型极其巨大或小巧、构造奇妙,已成為全球各地博物馆的主要展覽品,這古代生物開始為世人所知。在20世紀前半期,随着电影工业在美国兴起,大眾媒體都視恐龍為行動緩慢、慵懶的冷血動物。但是1970年代開始的恐龍文藝復興,提出恐龍也許是群活躍的溫血動物,並可能有社會行為。近期發現的眾多恐龍與鳥類之間關係的證據,支持了恐龍溫血動物的假設。恐龙已是大眾文化的一部分,无论儿童或者成年人均对恐龙有很高的兴致。恐龙往往是热门书籍與电影的题材,如:《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各类媒体也常報導恐龙的科学研究進展與新發現。 許多史前爬行動物常被一般大眾非正式地認定是恐龙,例如:翼龍、魚龍、蛇頸龍、滄龍、盤龍類(異齒龍與基龍)等,但从嚴謹的科学角度来看这些都不是恐龍,反倒是雞、鴨、孔雀才是真正的是恐龍。翼龍和恐龍是這幾個物種裡面關係最近的近親,都屬於鳥頸類;恐龍和翼龍是鱷魚、蛇頸龍的遠親,鱷魚所屬的鱷目、和蛇頸龍所屬的鰭龍超目,和恐龍翼龍所屬的鳥頸類同屬於主龍類;恐龍、翼龍、鱷魚、蛇頸龍所屬的主龍類和滄龍是關係較遠的物種,他們和滄龍所屬的有鱗目同屬蜥類;最後,恐龍、翼龍、鱷魚、蛇頸龍、滄龍他們和魚龍是關係很遠的物種,唯一的聯繫是都屬於蜥形綱的一分子。.

新!!: 巴思缽氏龍屬和恐龙 · 查看更多 »

恥骨

人類的恥骨(英文:Pubic;拉丁文:Os pubis)是組成骨盆的骨骼,外部包覆著一層脂肪。.

新!!: 巴思缽氏龍屬和恥骨 · 查看更多 »

格里芬龍屬

格--芬龍屬(學名:Gryposaurus)又名怪獸龍,是鴨嘴龍科下的一屬恐龍,生存於上白堊紀(桑托階至坎帕階)的北美洲,約8300萬至7500萬年前。牠的學名在古希臘文的正確意思是「鉤鼻的蜥蜴」,但有時被誤譯為拉丁文的「獅鷲蜥蜴」,中文譯名亦是根據此名翻譯。格--芬龍的化石發現於加拿大艾伯塔省的恐龍公園組、美國蒙大拿州的雙麥迪遜組下層、及猶他州的Kaiparowits組。 格--芬龍與小貴族龍相當相似,很多年來都被認為是同一屬。格--芬龍的化石包括了大量頭顱骨、一些骨骼及皮膚痕跡,從皮膚痕跡可發現沿牠的背部中間有一些向外突出的錐形鱗片。格--芬龍與其他鴨嘴龍科最大的差異是拱起的鼻樑,因而有時被比喻為鷹鉤鼻,這可能是牠們的物種特徵或性徵,或是作為物種內打鬥的武器。鉤鼻龍是大型的雙足或四足草食性恐龍,被估計約有9公尺長,並被認為生活於河流的環境。.

新!!: 巴思缽氏龍屬和格里芬龍屬 · 查看更多 »

植物

植物(Plantae)是生命的主要形態之一,並包含了如乔木、灌木、藤類、青草、蕨類及綠藻等熟悉的生物。種子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擬蕨類等植物,據估計現存大約有350000個物種。直至2004年,其中的287655個物種已被確認,有258650種開花植物15000種苔蘚植物(参见条目中表格)。綠色植物大部份的能源是經由光合作用從太陽光中得到的。.

新!!: 巴思缽氏龍屬和植物 · 查看更多 »

模式種

模式種是生物分類學上的一個名詞,是用來代表一個屬或屬以下分類群的物種,又称典型种。模式種可以指示出該生物分類單元下的生物學特徵,它既是一個概念,也是一個生物分類法上實際存在的系統。.

新!!: 巴思缽氏龍屬和模式種 · 查看更多 »

櫛龍

#重定向 栉龙属.

新!!: 巴思缽氏龍屬和櫛龍 · 查看更多 »

櫛龍亞科

櫛龍亞科(Saurolophinae)是鴨嘴龍科的一個亞科,頭頂缺乏冠飾或管狀物,少數物種有堅硬頭冠,身體較大。櫛龍亞科主要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亞洲,在南美洲、南極洲也有發現化石。化石已發現於加拿大的亞伯達省、薩克其萬省,美國的新墨西哥州、科羅拉多州、蒙大拿州、北達科塔州、南達科塔州、懷俄明州、阿拉巴馬州、密西西比州、喬治亞州、北卡羅萊納州、紐澤西州,以及墨西哥、阿根廷、俄羅斯、哈薩克、烏茲別克、中國等地。.

新!!: 巴思缽氏龍屬和櫛龍亞科 · 查看更多 »

正模標本

正模標本是多个可能的生物型中的一个。一个生物型是把一个名称归为一个分類單元。正模標本是一个种被第一次描述的时候所使用的单一物种个体。它可以是一个单一的标本,也可以是多个标本中的一个,但是这个被专门列为正模標本。按照国际动物命名法规正模標本是多个中的一个。 比如蝴蝶Plebejus idas的正模標本位于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 正模標本不一定是该分类单元的典型个体,但是在理想状态下它应该是。有时一个仅一个个体的部分是一正模標本,比如一副少见的化石。比如侏儸紀早期的草食性恐龙畸形龙的正模標本是一块在伦敦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储藏的肱骨。虽然此后发现了更好的化石,但是正模標本已经被占据了。 假如正模標本丢失了的话,另一个个体可以被选为正模標本,至于哪个被选则可以根据情况决定。值得注意的是國際植物命名法規与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在定义生物型的时候类似,但是虽然它们的用词是一样的,但是其概念却是不同的。 比如國際植物命名法規和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均定义没有原始正模標本且后来定义的型为新型。但是按照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假如原来的正模標本缺乏能够用来把这个物种与相似物种区分开来的辨别特征的话委员会可以使用一新型来取代正模標本。比如类似鳄的主龍類爬行动物Parasuchus hislopi是使用一块前上颚骨来描写的,但是这块正模標本不足以用来区分这个种与其近亲。这样一来这个种的名称就不清晰了。因此古生物学家建议使用一个整个的化石作为新的正模標本。国际动物命名法委员会考虑了这个情况并同意使用新的正模標本。 近年来有过数次因为原来的正模標本还活着因此没有被捕捉而消失,因此需要确定新的正模標本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真正能够用来作为比较的标本,假如在辨别物种的时候发现有不清晰的地方作者可以使用不同的国际动物命名法规规定确定一个新的正模標本。法规规定要确定一个新物种的话需要基于“一个被认可的科学或者教育研究所所拥有”的物理原型,但是对正模標本却没有这个要求。 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可以确定额外和解释用的标本。在这里法规的定义非常明确和非常严格。.

新!!: 巴思缽氏龍屬和正模標本 · 查看更多 »

沼澤龍屬

沼澤龍屬(屬名:Telmatosaurus)意為“沼澤蜥蜴”,是晚白堊紀恐龍的一屬。沼澤龍是相當小的鴨嘴龍類,身長接近5公尺,發現於現在的羅馬尼亞。模式種是特蘭西瓦尼亞沼澤龍(T.

新!!: 巴思缽氏龍屬和沼澤龍屬 · 查看更多 »

慈母龍屬

慈母龍屬(學名:Maiasaura)是種大型鴨嘴龍類恐龍,生存於上白堊紀坎潘階的蒙大拿州,約7400萬年前。慈母龍的學名意為「好媽媽蜥蜴」。到目前為止,慈母龍的化石僅發現於雙麥迪遜組。.

新!!: 巴思缽氏龍屬和慈母龍屬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巴思缽氏龍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