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左丘明

指数 左丘明

-- 左丘明(生卒年不详),相传为中國春秋末期鲁国史学家,为《左传》和《国语》的作者。《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左传》为解释另一历史著作《春秋》的作品。战国时期,《左传》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著名儒家学者荀子就继承了《左传》之学。 左丘明的记载最早见于《论语》·〈公冶长〉。对左丘明的姓名有很多观点。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还有观点认为他姓丘名明,因其世代为左史,所以人们尊其为左丘明。 据说左丘明是春秋时期的盲人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在其前。司马迁《史记》称其为“鲁君子”,又说他失明或无目,因此许多人认为他是一位瞽矇。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据说山东省肥城是左丘明食邑。《宋祥符二年平阴县令范讽重修左传精舍记》载:“二年春,余承命来莅兹邑。知县之东古肥子国地即左子故里,古庙犹存。”左丘明死后葬于肥城。《魏书·地形志》载:富城有左丘明墓。富城即今肥城一带。 1725年(清雍正三年)为避孔子名讳,奉旨“丘”旁加“阝”改为邱氏,故左丘明之后改丘氏为邱氏,今肥城市石横东衡鱼村邱氏皆为左丘明之后人。.

23 关系: 史学家史官史记司馬遷孔子孔子家语山东省左史左传俞正燮國語 (書)瞽矇祥符县荀子複姓魏书论语鲁国肥城市雍正朱彝尊春秋 (史書)春秋时期

史学家

#重定向 史家.

新!!: 左丘明和史学家 · 查看更多 »

史官

史官是中国历代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官职的统称。 各朝均有设置,《史通》稱:“史官之作肇自黃帝,備於周室。”但对“史官”的称谓与分类多不相同,主要的可以分类记录类和编纂类两者。史官刚刚出现的时候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很长时间,这两者是不大分别的,后来演化出专门负责记录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馆史官,前者随侍皇帝左右,记录皇帝的言行与政务得失,皇帝不能阅读这些记录内容,后者专门编纂前代王朝的官方历史。在沒有文字的古代現任史官只能從前任史官通過口授習得歷史,容易產生紕漏和歪曲。 戰國時期齊國大夫崔杼殺害齊莊公,史官寫:“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光。”,崔杼要求史官改寫,但史官不肯。崔杼一怒之下杀死多個史官,仍無法改變後繼史官的心意,最後只得屈就事實。中國史學史經常以此強調史官氣節,“不虚美,不隐恶”。事實上,前秦苻坚就曾改写历史。唐太宗强调他在唐朝初年的功绩和他即位的合法性,太原起兵的首功被歸納到李世民身上,高祖李渊则完全消极被动,他对于玄武门之变中弑兄之事一直耿耿於懷,贞观十四年(640年),在皇帝一再要求下,“玄龄等遂删略国史为编年体,撰高祖、太宗实录各二十卷,表上之。”唐太宗看過《高祖实录》立即要求重寫,并为自己辩白道:“今欲自看国史者,盖有善事,固不须论,若有不善,亦欲以为鉴诫,使得自修改耳。”。後來的《高祖實錄》記載︰“建成幼不拘細行,荒色嗜酒,好畋獵,常與博徒游,故时人称为任侠”,严重歪曲了史实。由此可見唐朝的史官並沒有直筆的勇氣。宋朝司馬光撰寫《通鑑》時也不得不懷疑說:“按:建成、元吉雖為頑愚,既為太宗所誅,史臣不能無抑揚誣諱之辭。”.

新!!: 左丘明和史官 · 查看更多 »

史记

《史记》最早稱為《太史公書》,由西汉太史令(太史公)司马迁编写的历史书籍。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間共二千五百年的历史,是纪传体通史之祖。全书包括本纪 12 卷、世家 30 卷、列传 70 卷、表 10 卷、书 8 卷,共 130 篇(卷),52 万 6500 餘字。该书原稿约在西汉末年消失,目前存世最古的史记残卷是日本京都高山寺藏中国六朝抄本,目前存世最古的完整史记是现藏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北宋“景祐本”《史记集解》(其中有十五卷为别版补配)及日本藏南宋版黄善夫三家注史记。 《太史公書》首创的纪传体撰史方法为後来历代“正史”所传承,与後来的《汉书》、《後汉书》、《三國志》合称“前四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对後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皆产生了深远影响,《太史公書》同时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太史公书》最初無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记》、《太史公传》、《太史記》、《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新!!: 左丘明和史记 · 查看更多 »

司馬遷

司馬遷(),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山西河津)人(一说陝西韓城人),是中國西漢時期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學家。司馬遷所撰写的《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首創的紀傳體撰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被後世尊称爲史遷,又因曾任太史令,故自稱太史公。.

新!!: 左丘明和司馬遷 · 查看更多 »

孔子

孔丘(),'''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後代敬稱孔子或孔夫子。生於魯國陬邑,祖先为宋国人,東周春秋末期魯國的教育家與哲学家,曾在魯國擔任官府要職。為儒家的创始人。而孔子儒家的德性论五行思想(仁义礼智信)對鄰近地區,如:朝鮮半島、琉球、日本、越南、東南亞等地區有著深远的影响,這些地區也被稱爲儒家文化圈。.

新!!: 左丘明和孔子 · 查看更多 »

孔子家语

《孔子家语》是中国古代记述孔子思想和生平的著作,其内容是自汉朝以前到汉朝早期不断编纂而成,后来王肃对其进行整理,凡二十七卷,现存十卷。在四庫全書中為子部儒家類。 《孔子家语》的争议很多。颜师古注《汉书》时,曾指出《孔子家语》二十七卷本“非今所有家语”。王柏《家语考》首先提出《孔子家语》是偽書,清代姚际恒《古今伪书考》、范家相《家语证伪》、孙志祖《家语疏证》,還有崔述、皮錫瑞、王聘珍、丁晏也都认为是伪书。孫志祖說:“至於《家語》,肅以前學者絕不及引……,其偽安國後序云以意增損,其言則已自供皇狀然……夫敘孔子之書,而先言奪鄭氏之學,則是傳會古說攻駁前儒可知矣”。 陳士珂《孔子家語疏證》則認為不是偽書:“予觀周末漢初諸子,其稱述孔子之言類多彼此互見,損益成文……然其書並行,至於今不廢,何獨於是編而疑之也”。 錢馥《家語疏證跋》認為不是偽書,但有經過加工,王肅所注《孔子家語》是在二十七篇的基礎上增加了十七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书流传已久,且遗文轶事,往往多见于其中。故自唐以来,知其伪而不能废也。” 顧頡剛撰寫《孔子研究講義》一書明確指出《孔子家語》為王肅偽作,“無任何取信之價值”。1970年代以來,由於出土文獻的出現,給《孔子家語》的研究帶來了新的契機。1973年河北定州八角廊出土了漢墓竹簡中有《儒家者言》,内容与《家语》相近。1977年安徽阜陽雙古堆出土了漢墓木牘,内容同《家语》有关,另有英藏敦煌寫本《孔子家語》。李學勤認為,《孔子家語》可能成于孔安國、孔僖、孔季彥、孔猛等人之手。學者楊朝明甚至指出《孔子家語》的價值並不在《論語》之下。.

新!!: 左丘明和孔子家语 · 查看更多 »

山东省

山东省,简称鲁,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京杭大运河的中北段,是华东地区的最北端省份,省会设于济南,副省级城市有济南市、青岛市。2017年山东省常住人口超过1亿人,位列全国第二。其中汉族占99.3%,另有回、满、蒙3个世居少数民族及朝鲜族等其他少数民族。 山东省西部连接内陆,逆时针分别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接壤;中部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泰山是全境最高点(1532.7米);东部是山东半岛。北面与辽东半岛隔渤海海峡相对,东面与朝鲜半岛隔黄海相望。 山东土地面积约15.79万平方公里,排名全国第19,境内交通发达,铁路、高速公路网络密集。山东是工农业大省,是环渤海经济圈的一部分,2017年生产总值达7万亿人民币,位列全国第三名,对中国内地经济的贡献約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位居第10位。山东在2011年1月确立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山东半岛及胶济铁路沿线城市组成了山东半岛城市群。2018年1月,同意设立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 山东历史悠久,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原文化与东夷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齐鲁文化,又分为“鲁西文化”和“胶东文化”。其中儒家的创立人孔子和孟子是鲁文化的代表人物,政治家管仲、军事家孙子、孙膑则是齐文化的代表。而鲁菜则位居中国八大菜系之首。.

新!!: 左丘明和山东省 · 查看更多 »

左史

左史,中國古代官職,周朝時設立,負責紀錄君王之言論。《尚書》就是收集左史所記的言論或命令;後孔穎達以禮記為正,定班固為謬解,「左史記事,右史記言」,方為正確。。有一說為左史即左徒。唐宋時期,以門下省之起居郎、中書省為左、右史。.

新!!: 左丘明和左史 · 查看更多 »

左传

《左传》是中国古代漢族先民所著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共三十五卷,十三經中篇幅最長,在四庫全書中為經部。《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 《春秋內傳》,《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穀梁傳》合称“春秋三传”。.

新!!: 左丘明和左传 · 查看更多 »

俞正燮

俞正燮(),字理初,安徽黟縣人,清代著名學者。.

新!!: 左丘明和俞正燮 · 查看更多 »

國語 (書)

《國語》是中國國別史之祖,在四庫全書之中為史部雜史類。記錄周朝王室和魯國、齊國、晉國、鄭國、楚國、吳國、越國等諸侯國之歷史。上起周穆王西征犬戎(約前947年),下至智伯被滅(前453年)。.

新!!: 左丘明和國語 (書) · 查看更多 »

瞽矇

瞽矇,又称瞽史,即盲史官。 春秋以前,中国有两种史官:太史和瞽矇。当时人们传述历史大致以瞽矇传诵为主,而以太史的记录帮助记忆,《国语·楚语上》记载:“史不失书,矇不失诵。”因此,一般认为《左传》的作者左丘明就是一位瞽矇。而《国语》亦为当时各国瞽矇所传诵历史的汇编。.

新!!: 左丘明和瞽矇 · 查看更多 »

祥符县

祥符县,中国古县名。 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改浚仪县置。以年号为名。与开封县同城而治,即今河南省开封市。宋、金与开封县同为开封府治;元同为汴梁路治。明、清为开封府治所。1913年裁府留县改名开封县。 Category:北宋县份 Category:金朝县份 Category:元朝县份 Category:明朝县份 Category:清朝县份 Category:河南古代县份 Category:开封行政区划史 Category:1010年代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913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新!!: 左丘明和祥符县 · 查看更多 »

荀子

荀子(),名荀況,受尊稱為荀卿,因漢代人避漢宣帝劉詢的諱,又稱孫卿,中國戰國時代儒家學者和思想家,趙國人,曾擔任齊國稷下學宮祭酒、楚國蘭陵令,到趙國、秦國遊說諸侯,宣揚儒學和傳授六經,批評子思、孟子等其他儒者及墨家、道家等其他學派,有韓非、李斯等弟子,著作後世編為《荀子》一書。荀子祖述孔子,重視道德倫理,提倡仁義、禮義和忠信,集先秦禮論之大成,重視以禮修身和禮制教育。他相信性惡論,人與生俱來本無道德,若放縱情欲不加節制,將互相仇恨和鬥爭;道德價值是後天人為建構的,由聖人創造,以規範和美化人性。荀子重視人的理性和學習能力,認為善行是後天學習而得的,人人都有學習禮義的能力;君子應憑著個人修養,鍥而不捨的努力,日積月累養成美德。政治上荀子提調尊君,強調君主確立社會秩序與道德教化的作用,彰顯儒家的聖王理想與政教合一的觀念。荀子主張任用賢能,國君把政務交與大臣處理;國家要控制思想,打擊異端邪說,以法律補充禮制以維繫社會秩序。自然論方面,荀子傾向唯物主義,認為天地並無意志,不信天人感應和鬼神之說,提出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荀子受譽為一代大儒,地位崇高,對後世特別是漢代的儒學思想與政治文化影響頗深,在宋、元、明三朝曾從祀於孔廟;但因其性惡論及曾抨擊孟子,自宋代以來也受不少儒者批評,被視為孔門異端和法家先驅。.

新!!: 左丘明和荀子 · 查看更多 »

複姓

複姓,是二字或以上的漢姓,与單姓相对。比如司馬是複姓,李是單姓。在中文姓氏中大多數為單姓,複姓較少,一般多為二字。 複姓源于官名、王父之字、爵系、族系(如司馬),封邑(如令狐),居地(如東郭)或其他民族(如宇文),歷史上一些姓现在已经消失了,一些姓演化为單姓。 琉球國第二尚氏王朝規定戶籍於宮古群島、八重山群島的士族須使用複姓,包括祖籍首里的士族,有些複姓沿用《百家姓》中的複姓如司馬、上官,有些為新創的複姓如忠導、白川、長榮,原籍首里的士族則在本姓後加一字,加上的字多有表示後本姓之後裔的意思,如向姓改為向裔姓,毛姓改為毛裔姓、毛昌姓,馬姓改為馬續姓,翁姓改為翁孫姓、薛姓改為薛種姓,彭姓改為彭支姓,武姓改為武姓姓等。.

新!!: 左丘明和複姓 · 查看更多 »

魏书

《魏书》是一本纪传体史书,内容记载了公元四世纪末至六世纪中叶的北魏王朝的历史。.

新!!: 左丘明和魏书 · 查看更多 »

论语

《論語》是一本以記錄春秋時期思想家孔子言行為主的言論匯編,在古書中又別以論、語、傳、記等字單稱,為儒家重要經典之一,在四庫全書中為經部。“論”通行的读音为“ㄌㄨㄣˊ(lún)”,為論纂、編纂的意思,「語」為談說的意思,如《國語》之類,合起來指言论的汇编。東漢班固的《漢書·藝文志》稱:「《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論語》涉及多方面內容,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後,它被尊为“五经之輨轄,六艺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先秦儒家思想的一手資料。南宋時朱熹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合為「四書」,使之在儒家經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元代延佑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新!!: 左丘明和论语 · 查看更多 »

鲁国

鲁国,是周朝的一個姬姓諸侯國,為周成王的四叔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封国。鲁国先後傳二十五世,三十六位君主,歷時八百餘年。首都在曲阜,疆域在泰山以南,略有今山东省西南部,國力鼎盛時期勢力遍及河南、江蘇及安徽三省。另外,魯国亦是孔子的出生地。.

新!!: 左丘明和鲁国 · 查看更多 »

肥城市

肥城市位于中国山东省中西部、泰山西部,是泰安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 2006年以来位列全国百强县之一。2016年排名第76位。.

新!!: 左丘明和肥城市 · 查看更多 »

雍正

雍正(p;,公元1723年至1735年)为中国清朝入關後第三位皇帝清世宗胤禛的年号,前后共13年。因為雍正帝之前曾被封雍親王(v),即位後採用雍正一詞,除取其名「禛」之諧音外,亦有正統、名正的意思,以辟民間奪位的謠言。 雍正十三年八月清高宗即位沿用。.

新!!: 左丘明和雍正 · 查看更多 »

朱彝尊

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浙江嘉兴人,祖籍江蘇吳江,明末清初政治人物,诗人、词人、经学家。.

新!!: 左丘明和朱彝尊 · 查看更多 »

春秋 (史書)

#重定向 春秋 (书).

新!!: 左丘明和春秋 (史書) · 查看更多 »

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前403年),简称春秋, 是东周的前半段时期。 春秋时代周天子的势力减弱,群雄纷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當時齊桓公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弑,抑兼併」(尊王攘夷)的思想,因此周天子於表面上仍獲尊重。 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共二百四十二年。后史学家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平王東遷到洛邑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或四十四年(前476年)为止(也有学者认为应到《左傳》記載之終(前468年)、三家灭智(前453年)或三家分晋(前403年)),称为“春秋时期”。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 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之,五十二个諸侯國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次,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餘次。鲁国朝王三次,聘周四次。.

新!!: 左丘明和春秋时期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