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尾宿五

指数 尾宿五

尾宿五 (天蝎座θ,θ Sco, θ Scorpii)是在黃道南端天蠍座內的恆星,它在西方的固有名稱是源於Sumer的Sargas。在中國,它屬於尾宿的星官 尾的第五顆星,故稱之為尾宿五。它的視星等是 +1.87,所以列名在最亮的恆星表中,裸眼就很容易看見。它的距離夠近,所以可以利用視差的技術來測量,估計大約是300光年(90秒差距)。 這是一顆在演化的亮巨星,光譜類型為F0 II,質量為太陽的5.7倍,半徑已經膨脹到太陽的26倍,發光能力為太陽的1,834倍,來自外殼的有效溫度是7,268K,使它發出黃白色的光,是顆F型恆星。這顆恆星的自轉非常快速,因此外觀的形狀是一個橢球體,赤道半徑比極半徑長19%。 它有一顆5.36等的伴星,角距離為6.470 秒。.

26 关系: 双星和聚星星表天蝎座尾宿巴西国旗亮巨星亮星星表依巴谷星表光年秒差距裸眼角秒角距離视差视星等黄道阿拉戈斯州HD星表SAO星表恒星恒星光谱恆星大氣層恆星亮度列表恆星演化椭球有效溫度星官

双星和聚星星表

双星和聚星星表(The Catalog of Components of Double and Multiple Stars,缩写为CCDM)是一个双星和聚星的天文星表。为了给依巴谷任务(Hipparcos mission)提供输入星表,它由比利时皇家天文台的Jean Dommanget和Omer Nys编纂而成。该星表的第一版于1994年出版,它包含了34,031颗双星或聚星的74,861颗成员恒星;第二版在2002年出版,它扩充到了49,325颗双星或聚星的105,838颗成员恒星。该星表列出了每个成员恒星的位置、星等、光谱类型和自行。 Category:星表.

新!!: 尾宿五和双星和聚星星表 · 查看更多 »

天蝎座

天蝎座(Scorpius,天文符号:♏),是一个位于南天球的黄道带星座之一,面积496.78平方度,占全天面积的1.204%,在全天88个星座中,面积排行第三十三。每年6月3日子夜天蝎座中心经过上中天。天蝎座中亮于5.5等的恒星有62颗,最亮星为心宿二(天蝎座α),视星等为0.96,是全天第十五亮星。.

新!!: 尾宿五和天蝎座 · 查看更多 »

尾宿

尾宿,尾火虎,二十八宿之一,東方七宿第六宿。.

新!!: 尾宿五和尾宿 · 查看更多 »

巴西国旗

巴西國旗以綠色為背景,加上黃色的菱形,而在菱形上再有一個藍色的天球儀,天球儀上有27顆以南十字星座為中心的白星,中央的一條白帶上以葡萄牙語寫著巴西的國家格言“Ordem e Progresso”,意為「秩序與進步」。 綠色代表覆蓋巴西國土的茂密叢林,黃色代表豐富的礦產資源。天球儀的下半部代表制定國旗時的首都里約熱內盧天空顏色。天球儀中畫有以南十字星為中心的二十七顆星,則代表首都與二十六個州。.

新!!: 尾宿五和巴西国旗 · 查看更多 »

亮巨星

亮巨星在約克光譜分類中的光度屬於Ⅱ,是介於超巨星和巨星之間的恆星。一般來說,是光度比巨星明亮但又達不到超巨星程度的恆星。 在各種不同的顏色中,知名的亮巨星有:.

新!!: 尾宿五和亮巨星 · 查看更多 »

亮星星表

亮星星表,也称为亮星耶鲁星表(Yale Catalogue of Bright Stars)或耶鲁亮星星表(Yale Bright Star Catalogue),是一个列举了视星等超过6.5的恒星的星表。它几乎涵盖了地球上肉眼能看到的所有恒星。现在可以通过数种方法在线查看它的第五版。第一版於1930年出版,由于该星表的前身是由哈佛大学天文台於1908年出版的哈佛恒星测光表修订版(Harvard Revised Photometry)的原因,尽管耶鲁亮星星表的缩写为BS或YBS,但从该星表引用的恒星名都以HR开头。耶鲁亮星星表包含了9110个天体,其中9096个为恒星,9个为新星或超新星,4个为非恒星。这四个非恒星分别为球状星团杜鹃座47(HR 95)、NGC 2808 (HR 3671)、疏散星团NGC 2281 (HR 2496) 和M67 (HR 3515)。 自從1930年第一版問世之後,星表中的天體數量就固定了,1940年第二版、1964年第三版及1982年的第四版都只對內容加以修訂,並增加註解中的資料。1983年出版了增補版,收錄了2603顆亮度高於7.1等的恆星,其中也包括哈佛恒星测光表修订版中原已收錄的500多顆。1991年出版的第5版已改為網路版,可以在網路上查閱。這個版本的註釋就被大量的擴充,其份量已經比星表本身略為多了一些。.

新!!: 尾宿五和亮星星表 · 查看更多 »

依巴谷星表

依巴谷星表和第谷星表(Tycho-1)是歐洲太空總署的依巴谷衛星成果的主要產物。這顆衛星在1989年11月至1993的3月的四年任務中,傳回了許多高精度的科學數據。 依巴谷星表至少列出了118,000顆天體測量學上精確度在千分之一弧秒恆星,而第谷星表 列出的則略微超過1,050,000顆恆星。 這份星表包含很大數量的高精密度天體位置和測光數據。另外伴生的附錄是變星、雙星和聚星的特性數據,和太陽系的天文測量和測光數據。主要的部分提供了可以印製和以機器閱讀的版本。 全球性的數據分析,需要處理1,000兆比特未經加工的衛星原始數據,這是一件複雜且需要漫長時間的工作,由NDAC和先進科學和技術基金會承擔,共同製做出依巴谷目錄。第四個參與合作的科學機構是INCA,負責撰寫依巴谷衛星的觀測程式和編譯成最佳化的數據選擇,在發射前就先安置在衛星的輸出目錄中。依巴谷和第谷星表的成果使歐洲太空總署等四個團體的繁雜工作得到形式上的正式結束。.

新!!: 尾宿五和依巴谷星表 · 查看更多 »

光年

光年(light-year)是長度單位之一,指光在真空中一年時間內傳播的距離,大約9.46兆千米(9.46千米或英里。 光年一般用於天文學中,是用來量長度很長的距離,如太陽系跟另一恆星的距離。光年不是時間的單位。 天文學中另三個常用的單位是秒差距、天文單位與光秒,一秒差距等於3.26光年,一天文單位為149,597,870,700公尺,一光秒是光一秒所走的距離為299,792,458公尺。 例如,世界上最快的飛機可以達到每小時1萬1260千米的時速(2004年11月16日,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飛機最高速度紀錄是1萬1260千米/小時),依照這樣的速度,飛越一光年的距離需要用9萬5848年。而常見的客機大約是885千米/小時,這樣飛行1光年則需要122萬0330年。目前人造的最快物體是2016年7月5日抵達木星極軌道的朱諾號(2011年8月5日發射升空),最高速度為73.61千米/秒(即約26萬5000千米/小時),這樣的速度飛越1光年的距離約需要4075年的時間。.

新!!: 尾宿五和光年 · 查看更多 »

秒差距

差距(parsec,符號為pc)是一個宇宙距離尺度,用以測量太陽系以外天體的長度單位。1秒差距定義為某一天體與1天文單位的為1時的距離,但於2015年時被重新定義為一個精確值,為天文單位。1秒差距的距離等同於3.26光年(31兆公里或19兆英里)。離太陽最近的恆星比鄰星,距離大約為。絕大多數位於距太陽500秒差距內的恆星,可以在夜空中以肉眼看見。 秒差距最早於1913年,由英國天文學家提出。其英語名稱為一個混成詞,由「1角秒(arcsecond)的視差(parallax)」組合而來,使天文學家可以只從原始觀測數據,就能夠進行天文距離的快速計算。由於上述部分原因,即使光年在科普文字與日常上維持優勢地位,秒差距仍受到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的喜愛。秒差距適用於銀河系內的短距離表述,但在描述宇宙大尺度的用途上,會將其加上詞頭來應用,如千秒差距(kpc)表示銀河系內與周圍物體的距離,百萬秒差距(Mpc)描述銀河系附近所有星系的距離,吉秒差距(Gpc)則是描述極為遙遠的星系與眾多類星體。 2015年8月,國際天文學聯合會通過B2決議文,將絕對星等與進行標準定義,也包含將秒差距定義為一個精確值,即天文單位,或大約公尺(基於2012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對於天文單位的精確國際單位制定義)。此定義對應於眾多當代天文學文獻中對於秒差距的小角度定義。.

新!!: 尾宿五和秒差距 · 查看更多 »

裸眼

#重定向 肉眼.

新!!: 尾宿五和裸眼 · 查看更多 »

角秒

角秒,又稱弧秒,是量度平面角的單位,即角分的六十分之一,符號為″。在不會引起混淆時,可簡稱作秒。「角秒」二字只限用於描述角度,不能於其他以「秒」作單位的情況使用(如時間)。.

新!!: 尾宿五和角秒 · 查看更多 »

角距離

角距離,也稱為角分離、視距離、或視分離,在數學(特別是幾何學和三角學)和自然科學(包括天文學、地質學等等),從不同於兩個點物體的位置(即第三點)觀察這兩個物體,由觀測者指向這兩個物體的直線之間所夾角度的大小。角距離(或分離)與角度本身是同義的,但意義卻是對兩個天體(對恆星,是當從地球觀測)之間線距離的建議(通常是很大或未知的)。.

新!!: 尾宿五和角距離 · 查看更多 »

视差

視差是從兩個不同的點查看一個物體時,視位置的移動或差異,量度的大小位是這兩條線交角的角度或半角度。這個名詞是源自希臘文的παράλλαξις(parallaxis),意思是"改變"。從不同的位置觀察,越近的物體有著越大的視差,因此視差可以確定物體的距離。 从目标看两个点之间的夹角,叫做这两个点的视差角,两点之间的距离称作基线。 天文學家使用視差的原理測量天體的距离,包括月球、太陽、和在太陽系之外的恆星。例如,依巴谷衛星測量了超過100,000顆鄰近恆星的距離。這為天文學提供了測量宇宙距離尺度的階梯,是其它測距方法的基礎。在此處,"視差"這個名詞是兩條到恆星的視線交角的角度或半角度。 一些光學儀器,像是雙筒望遠鏡、顯微鏡、和雙鏡頭單眼反射相機,會以略為不同的角度觀看物體,都會受到視差的影響。許多動物的兩隻眼睛有著重疊的視野,可以利用視差獲得深度知覺;此一過程稱為立體視覺。這種效果在電腦視覺用於電腦立體視覺,並有一種裝置稱為視差測距儀,利用它來測量發現目標的距離,也可以改變為測量目標的高度。 一個簡單的,日常都能見到的視差例子是,汽車儀表板上"指針"顯示的速度計。當從正前方觀看時,顯示的正確數值可能是60;但從乘客的位置觀看,由於視角的不同,指針顯示的速度可能會略有不同。.

新!!: 尾宿五和视差 · 查看更多 »

视星等

视星等(apparent magnitude,符號:m)最早是由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制定的,他把自己编制的星表中的1022颗恒星按照亮度划分为6个等级,即1等星到6等星。1850年英国天文学家普森发现1等星要比6等星亮100倍。根据这个关系,星等被量化。重新定义后的星等,每级之间亮度则相差2.512倍,1勒克司(亮度单位)的视星等为-13.98。 但1到6的星等并不能描述当时发现的所有天体的亮度,天文学家延展本來的等級──引入「负星等」概念。这样整个视星等体系一直沿用至今。如牛郎星为0.77,织女星为0.03,除了太陽之外最亮的恒星天狼星为−1.45,太阳为−26.7,满月为−12.8,金星最亮时为−4.89。现在地面上最大的望远镜可看到24等星,而哈勃望远镜则可以看到30等星。 因为视星等是人们从地球上观察星体亮度的度量,它实际上只相当于光学中的照度;因为不同恒星与地球的距离不同,所以视星等并不能指示出恒星本身的发光强度。 由于视星等需要同时考虑星体本身光度与到地球的距离等多重因素,会出现距离地球近的星体视星等不如距离远的星体的情况。例如巴纳德星距离地球仅6光年,却无法被肉眼所见(9.54等)。 如果人们在理想環境下(清澈、晴朗且没有月亮的夜晚),肉眼能观察到的半個天空平均约3000颗星星(至6.5等計算),整个天球能被肉眼看到的星星則约有6000颗。大多数能为肉眼所见的星星都在数百光年内。现在人类用肉眼可以看见的最远天体是三角座星系,其星等约为6.3,距离地球约290万光年。历史上肉眼能看见的最远天体是GRB 080319B在2008年3月19日的一次伽玛射线暴,距离地球达到75亿光年,视星等达到5.8,相当于用肉眼看见那里75亿年前发出的光。 另外,宇宙中大量的星际尘埃也会影响到星星的视星等。由于尘埃的遮蔽,一些明亮的星星在可见光上将变得十分暗淡。有一些原本能为肉眼所见的恒星变得再也无法用肉眼看见,例如银河系中心附近的手枪星。 星星的视星等也随着星星本身的演化、和它们与地球的距离变化而变化当中。例如,当超新星爆发时,星体的视星等有机会骤增好几个等级。在未来的几万年内,一些逐渐接近地球的恒星将会显著变亮,例如葛利斯710在约一百万年后将从9.65等增亮到肉眼可见的1等。.

新!!: 尾宿五和视星等 · 查看更多 »

黄道

道是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运动轨迹,它是黄道坐标系的基准。另外,黄道也指太阳视运动轨迹所在的平面,它和地球绕太阳的轨道共面(看起来像是太阳绕着地球转) 。太阳的视运动轨迹并不能经常被观测到,地球自转产生了日出与日落的变化,这掩盖了太阳相对其他星星运动的轨迹。 黃道是在一年當中太陽在天球上的視路徑,看起來它在群星之間移動的路徑,明顯的也是行星在每年中所經過的路徑。更明確的說,它是球狀的表面(天球)與黃道平面的交集;以幾何學來描述,它是包含地球環繞太陽運行的平均軌道平面。 西方的黃道(ecliptic)一詞是從蚀(eclipse)發生的地方延伸出來的。 由于地球公转受到月球和其他行星的摄动,地球公转轨道并不是严格的平面,即在空间产生不规则的连续变化,这种变化包括多项短周期的和一项缓慢的长期运动。短周期运动可以通过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加以消除,消除了周期运动的轨道平面称为瞬时平均轨道平面。.

新!!: 尾宿五和黄道 · 查看更多 »

阿拉戈斯州

阿拉戈斯州(Alagoas)是巴西26州之一, 位于在巴西东北,首府马塞约。.

新!!: 尾宿五和阿拉戈斯州 · 查看更多 »

HD星表

HD星表(The Henry Draper Catalogue,缩写为HD,亨利·德雷伯星表)是哈佛大学天文台编纂的世界上第一个收录恒星光谱的大型星表,首版在1918年至1924年间出版,它给出了225,300颗恒星的光谱分类,涵盖了全天最暗达到照相星等为9等的恒星(大部分是北天的恒星),历元为1900.0。最初的HD星表包含的星主要是亮于9等的星,随后的增版增加了在某些天区的暗星。, HyperSky documentation, Willmann-Bell, Inc., 1996.

新!!: 尾宿五和HD星表 · 查看更多 »

SAO星表

SAO星表(The Smithsonian Astrophysical Observatory Star Catalog / 史密松天体物理台星表)是一个天体测量星表,在1966年由史密松天体物理台出版,共包含258,997颗恒星。该星表由之前的一些星表编纂而成,但仅收录9.0等以上且已经精确测量过自行的恒星。SAO星表里的星名由字母SAO开头接着数字序号表示,恒星以赤纬分区,每10度为一区,共分为18区,在每一区中的恒星依照赤经位置来排序。SAO星表较大的变动是增加了一些HD星表没有的资料:恒星的自行,因为这是很有用的资料;与HD星表和巡天星表序号的交互参照,在最后的一版中仍然被保留着。.

新!!: 尾宿五和SAO星表 · 查看更多 »

恒星

恆星是一種天體,由引力凝聚在一起的一顆球型發光電漿體,太陽就是最接近地球的恆星。在地球的夜晚可以看見的其他恆星,幾乎全都在銀河系內,但由於距離非常遙遠,這些恆星看似只是固定的發光點。歷史上,那些比較顯著的恆星被組成一個個的星座和星群,而最亮的恆星都有專有的傳統名稱。天文學家組合成的恆星目錄,提供了許多不同恆星命名的標準。 至少在恆星生命的一段時期,恆星會在核心進行氫融合成氦的核融合反應,從恆星的內部將能量向外傳輸,經過漫長的路徑,然後從表面輻射到外太空。一旦核心的氫消耗殆盡,恆星的生命就即將結束。有一些恆星在生命結束之前,會經歷恆星核合成的過程;而有些恆星在爆炸前會經歷超新星核合成,會創建出幾乎所有比氦重的天然元素。在生命的盡頭,恆星也會包含簡併物質。天文學家經由觀測其在空間中的運動、亮度和光譜,確知一顆恆星的質量、年齡、金屬量(化學元素的豐度),和許多其它屬性。一顆恆星的總質量是恆星演化和決定最終命運的主要因素:恆星在其一生中,包括直徑、溫度和其它特徵,在生命的不同階段都會變化,而恆星周圍的環境會影響其自轉和運動。描繪眾多恆星的溫度相對於亮度的圖,即赫羅圖(H-R圖),可以讓我們測量一顆恆星的年齡和演化的狀態。 恆星的生命是由氣態星雲(主要由氫、氦,以及其它微量的較重元素所組成)引力坍縮開始的。一旦核心有了足夠的密度,氫融合成氦的核融合反應就可以穩定的持續進行,釋放過程中產生的能量。恆星內部的其它部分會進行組合,形成輻射層和對流層,將能量向外傳輸;恆星內部的壓力能防止其因自身的重力繼續向內坍縮。一旦耗盡了核心的氫燃料,質量大於0.4太陽質量的恆星,會膨脹成為一顆紅巨星,在某些情況下,在核心或核心周圍的殼層會融合成更重的元素。然後這顆恆星會演化出簡併型態,並將一些物質回歸至星際空間的環境中。這些釋放至間中的物質有助於形成新一代的恆星,它們會含有比例較高的重元素。與此同時,核心成為恆星殘骸: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如果它有足夠龐大的質量)。 聯星和多星系統包含兩顆或更多受到引力束縛的恆星,通常彼此都在穩定的軌道上各自運行著。當這樣的兩顆恆星在相對較近的軌道上時,其间的引力作用可以對它們的演化產生重大的影響。恆星可以構成更巨大的引力束縛結構,像是星團或是星系。.

新!!: 尾宿五和恒星 · 查看更多 »

恒星光谱

在天文學,恆星分類是將恆星依照光球的溫度分門別類,伴隨著的是光譜特性、以及隨後衍生的各種性質。根據維恩定律可以用溫度來測量物體表面的溫度,但對距離遙遠的恆星是非常困難的。恆星光譜學提供了解決的方法,可以根據光譜的吸收譜線來分類:因為在一定的溫度範圍內,只有特定的譜線會被吸收,所以檢視光譜中被吸收的譜線,就可以確定恆星的溫度。早期(19世紀末)恆星的光譜由A至P分為16種,是目前使用的光譜的起源。 恒星光谱分类 20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台对50万颗恒星进行了光谱研究。他们根据恒星不同的谱线进行了分类,结果发现它们与颜色也有关系.

新!!: 尾宿五和恒星光谱 · 查看更多 »

恆星大氣層

恆星大氣層是恆星的最外層區域,位置在核心、輻射層和對流層之上,依照獨特的特徵可以分為數層:.

新!!: 尾宿五和恆星大氣層 · 查看更多 »

恆星亮度列表

亮星之所以亮是因为它们的光度较高且/或离地球距离较近。以下是在可见光波段从地球看起来视星等亮于+2.5的恒星列表。由于随着视星等的增加,可观测恒星的数目将大大增加,因此此处只列出前100颗。实际上,整个天空亮过视星等+11的恒星几乎都记录在案了,对更暗天体的探索也在持续之中。 相較之下,太陽系中非恆星的天體最亮光度在視星等+2.50等以下有月球(-12.7)、金星(-4.6)、木星(-2.9)、火星(-2.9)、水星(-1.9)、土星(-0.2)。 以下列表中的恆星視星等無法準確判定有如下原因:.

新!!: 尾宿五和恆星亮度列表 · 查看更多 »

恆星演化

恆星演化是恆星在生命過程中所經歷急遽變化的序列。恆星依據質量,一生的範圍從質量最大的恆星只有幾百萬年,到質量最小的恆星比宇宙年齡還要長的數兆年。右方的表顯示質量和恆星壽命的關聯性。所有的恆星都從通常被稱為星雲或分子雲的氣體和塵埃坍縮中誕生。在幾百萬年的過程中,原恆星達到平衡的狀態,安頓下來成為所謂的主序星。 恆星大部分的生命期都在以核融合產生能量的狀態。最初,主序星在核心將氫融合成氦來產生能量,然後,氦原子核在核心中佔了優勢。像太陽這樣的恆星會從核心開始以一層一層的球殼將氫融合成氦。這個過程會使恆星的大小逐漸增加,通過次巨星的階段,直到達到紅巨星的狀態。質量不少於太陽一半的恆星也可以經由將核心的氢融合成氦來產生能量,質量更重的恆星可以依序以同心圓產生質量更重的元素。像太陽這樣的恆星用盡了核心的燃料之後,其核心會塌縮成為緻密的白矮星,並且外層會被驅離成為行星狀星雲。質量大約是太陽的10倍或更重的恆星,在它缺乏活力的鐵核塌縮成為密度非常高的中子星或黑洞時會爆炸成為超新星。雖然宇宙的年齡還不足以讓質量最低的紅矮星演化到它們生命的尾端,恆星模型認為它們在耗盡核心的氫燃料前會逐漸變亮和變熱,然後成為低質量的白矮星The End of the Main Sequence, Gregory Laughlin, Peter Bodenheimer, and Fred C. Adams,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482 (June 10, 1997), pp.

新!!: 尾宿五和恆星演化 · 查看更多 »

椭球

椭球是一种二次曲面,是椭圆在三维空间的推广。椭球在xyz-笛卡儿坐标系中的方程是: 其中a和b是赤道半径(沿着x和y轴),c是极半径(沿着z轴)。这三个数都是固定的正实数,决定了椭球的形状。 如果三个半径都是相等的,那么就是一个球;如果有两个半径是相等的,则是一个类球面。.

新!!: 尾宿五和椭球 · 查看更多 »

有效溫度

有效溫度是與一個黑體溫度同等量相同的其能夠發出的輻射。常在一個黑體的發射率未知時使用。.

新!!: 尾宿五和有效溫度 · 查看更多 »

星官

星官是中國古代對恆星分組的方式,其名稱通常是由星群排列的特徵來聯想附會。 相較於現代天文學的星座,星官的各自範圍較小、數量較多,因此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又將星官劃分為三垣和二十八宿等較大的區域。 《步天歌》中記載有星官283個,明代末期則參考歐洲天文學的數據增補了近南極星區的星官23個。.

新!!: 尾宿五和星官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天蝎座θ天蝎座θ星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