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小行星族

指数 小行星族

小行星族是一些有相似的軌道要素,例如半長軸、扁率、軌道傾角的小行星。族內的成員被認為是過去小行星碰撞所產生的碎片。.

64 关系: 健神星半長軸协神星司理星司理星族司法星司法星族吕女星天文單位存女星导神星小行星小行星1128小行星1272小行星153小行星158小行星1639小行星1644小行星170小行星293小行星342小行星410小行星490小行星569小行星668小行星808小行星832小行星845小行星帶平山清次平山族庶女星侍神星侍神星族微型行星匈牙利族小行星王后星灶神星灶神星族穀神星罚神星羊神星特洛伊小行星花神星花神星族鐵隕石行星分異颖神星馬賽族鴉女星族...軌道傾角軌道離心率軌道根數轨道共振離心率沃神星波女星日本愛女星慧神星扁率曙神星曙神星族智神星族 扩展索引 (14 更多) »

健神星

健神星是主帶小行星內第四大的小行星,稍微有一些橢圓,直徑大約有300-500公里,並且估計佔有小行星帶3%的質量。 在主帶中,它是黑暗的C型小行星,也是這一區內最大的一顆小行星。C型小行星是主帶外緣最主要的小行星,分佈在2.82天文單位的柯克伍德空隙之外。它黑暗的表面和與太陽的距離大於平均距離,使從地球觀測到的它在大的小行星中顯得很黯淡。事實上,在早先發現的23顆小行星中,它是第三暗的,只有芙女星(13號小行星)和海女星(17號小行星)在衝的時候仍比它暗淡。.

新!!: 小行星族和健神星 · 查看更多 »

半長軸

半長軸是幾何學中的名詞,用來描述橢圓和雙曲線的維度。与之对应的就是長軸,半長軸为長軸的一半,一般描述橢圓的最長的直徑。.

新!!: 小行星族和半長軸 · 查看更多 »

协神星

(Concordia)是第58颗被人类发现的小行星,于1860年3月24日发现。的直径为93.4千米,质量为8.5×1017千克,公转周期为1620.946天。.

新!!: 小行星族和协神星 · 查看更多 »

司理星

司理星 (24 Themis)是被發現的第24顆小行星,在主帶小行星中是較大的一顆,它也是司理星族成員中最大的。它於1853年4月5日被 安尼巴莱·德·加斯帕里斯發現,的直径为198千米,质量 为5.75×1019千克,公转周期为2022.524天。之後被命名為特彌斯,這是希臘神話自然法則中擬人化的神,以維持神間的秩序。 在2009年10月7日,使用NASA的紅外線望遠鏡證實這顆小行星的表面有水冰存在,它的表面完全被冰覆蓋住。當這些冰昇華之後,表面下的冰可能就會補充上來。在表面上還檢測到有機化合物,包括多環芳香烴、 CH2和CH3。 對司理星的水採用了另一種與太陽風在月球表面形成水相似的機制來解釋。太陽風中高能量的質不斷的撞擊小行星表面含有氧的礦物,會產生可以察覺出來的水,表面的羥基群(O-H)在質子(H+)和氧原子的撞擊下在表面形成的氧化物(S.

新!!: 小行星族和司理星 · 查看更多 »

司理星族

司理星族是平山清次在主帶外側部分發現的小行星族(有相似軌道要素小行星),介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與太陽的平均距離是3.13天文單位,是成員較多的一個小行星族。它有一個被明確定義的核心,較大的小行星區域周圍被許多較小的小行星環繞著。核心群包括在1853年4月5日被義大利天文學家安尼巴莱·德·加斯帕里斯發現的司理星(之後以它為名)。 司理星族的小行星共享下列的軌道要素:.

新!!: 小行星族和司理星族 · 查看更多 »

司法星

(Eunomia)是第15颗被人类发现的小行星,于1851年7月29日发现。的直径为330千米,质量为3.26×1019千克,公转周期为1569.687天。.

新!!: 小行星族和司法星 · 查看更多 »

司法星族

司法星族是一個龐大的S-型的小行星族,是最著名的小行星族之一,小行星帶中大約有5%的小行星屬於這個星族。.

新!!: 小行星族和司法星族 · 查看更多 »

吕女星

(Lydia)是第110颗被人类发现的小行星,于1870年4月19日发现。的直径为86.1千米,质量为6.7×1017千克,公转周期为1650.493天。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70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族和吕女星 · 查看更多 »

天文單位

天文單位(縮寫的標準符號為AU,也寫成au、a.u.或ua)是天文學上的長度單位,曾以地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定義。2012年8月,在中国北京举行的国际天文学大会(IAU)第28届全体会议上,天文学家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把天文单位固定为149,597,870,700米。新的天文单位以公尺来定义,而公尺的定义来源于真空中的光速,也就是说,天文单位现在不再与地球與太阳的實際距离挂钩,而且也不再受时间变化的影响(虽然天文单位最初的来源就是日地平均距离)。 國際度量衡局建議的縮寫符號是ua,但英語系的國家最常用的仍是AU,國際天文聯合會則推薦au,同時國際標準ISO 31-1也使用AU,后来的國際標準ISO 80000-3:2006又改成了ua。通常,大寫字母僅用於使用科學家的名字命名的單位符號,而au或a.u.也可以是原子單位或是任意單位;但是AU被廣泛的地區使用作為天文單位的符號。以1天文單位距離的值為單位的天文常數的值會以符號A標示。.

新!!: 小行星族和天文單位 · 查看更多 »

存女星

(Meliboea)是第137颗被人类发现的小行星,于1874年4月21日发现。的直径为145.4千米,质量为3.2×1018千克,公转周期为2011.587天。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74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族和存女星 · 查看更多 »

导神星

(Adeona)是一顆位于小行星帶的小行星,編號145。的直径为151.1千米,质量为3.6×1018千克,公转周期为1595.888天。 導神星于1875年6月3日由克里斯蒂安·亨利·弗里德里希·彼得斯发现,并以羅馬神話中兒童的保護神Adeona命名。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75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族和导神星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

小行星是太陽系内類似行星環繞太陽運動,但體積和質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體。 至今為止在太陽系內一共已經發現了約127萬顆小行星,但這可能僅是所有小行星中的一小部分,只有少數這些小行星的直徑大於100公里。到1990年代為止最大的小行星是穀神星,但近年在古柏帶內發現的一些小行星的直徑比穀神星要大,比如2000年發現的伐樓拿(Varuna)的直徑為900公里,2002年發現的誇歐爾(Quaoar)直徑為1280公里,2004年發現的厄耳枯斯的直徑甚至可能達到1800公里。2003年發現的塞德娜(小行星90377)位於古柏帶以外,其直徑約為1500公里。 根據估計,小行星的數目應該有數百萬,詳見小行星列表,而最大型的小行星現在開始重新分類,被定義為矮行星。.

新!!: 小行星族和小行星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128

小行星1128(1128 Astrid)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1929年3月10日,E. Delporte在于克勒发现了此天体。 这颗小行星的绝对星等为236.0126771676269等。.

新!!: 小行星族和小行星1128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272

小行星1272 葛馮(1931 TZ1,Gefion)是一顆主帶小行星,於1931年10月10日被在海德堡王座山天文台的卡爾·雷恩繆斯發現。.

新!!: 小行星族和小行星1272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53

小行星153 (153 Hilda)是一颗位于小行星带外侧的大型小行星,直径约为170千米。由于它主要由含碳物质组成,所以表面非常暗。它是在1875年11月2日由奥地利天文学家约翰·帕利扎发现,并以天文学家狄奥多·冯·奥普泽的女儿命名。 小行星153是希尔达族的代表星,但希尔达族实际上并非真正的小行星族,因为其成员并没有任何物理联系,只是因为它们和木星形成2:3的轨道共振。木星绕太阳公转一周需要11.9年,而小行星153需要7.9年。这意味着木星每公转两周时,以小行星153为代表的希尔达族小行星刚好公转三圈。目前已经知道至少有1,100颗小行星和木星有2:3的轨道共振关系 。 2002年12月31日,在日本可以看到一次小行星153掩星的现象,科学家在此期间对其光变曲线进行研究,发现其振幅很小,这暗示小行星153可能是一个球形天体,或者它表面各个地方拥有几乎相同的反照率。.

新!!: 小行星族和小行星153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58

鸦女星 (小行星158, Koronis, "kuh ROE niss")是一顆S型的主帶小行星 。 它是在1876年1月4日被Viktor Knorre在柏林天文台發現的,是他發現的四顆小行星中的第一顆。 這顆小行星可能不是很壯觀的,但它是鴉女星族中很重要的一顆,並以其為該小行星族命名。這個家族的一顆小行星,Ida,曾經被太空船探測過,並且使我們對其他小行星可能的外觀有所了解。 以光度曲線為基礎建立的模型構造,鴉女星的外觀與Ida相似,但是鴨女星比較大。.

新!!: 小行星族和小行星158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639

小行星1639(1639 Bower)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1951年9月12日,S. J. Arend在于克勒发现了此天体。 这颗小行星的绝对星等为106.70639等。.

新!!: 小行星族和小行星1639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644

小行星1644(1644 Rafita)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1935年12月16日,R. Carrasco在马德里发现了此天体。 这颗小行星的绝对星等为196.95448等。.

新!!: 小行星族和小行星1644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70

小行星170(170 Maria),是由法国天文学家亨利·约瑟夫·阿纳斯塔斯·佩罗坦于1876年4月26日在法国图卢兹发现的主带小行星。它是玛丽亚族小行星的代表星。 小行星170以佩罗坦的姐妹Maria命名。.

新!!: 小行星族和小行星170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93

小行星293(293 Brasilia),是由法国天文学家奥古斯特·沙卢瓦于1890年5月20日在法国尼斯发现的主带小行星。 小行星293以南美洲国家巴西命名。.

新!!: 小行星族和小行星293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342

小行星342(342 Endymion),是由德国天文学家马克斯·沃夫于1892年10月17日在德国海德堡发现的主带小行星。 小行星342以希腊神话埃特里俄斯俊美的儿子恩底弥翁命名。.

新!!: 小行星族和小行星342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410

小行星410(410 Chloris),是由法国天文学家奥古斯特·沙卢瓦于1896年1月7日在法国尼斯发现的主带小行星。 小行星410以希腊神话的宁芙Chloris命名。.

新!!: 小行星族和小行星410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490

小行星490(490 Veritas),是由德国天文学家马克斯·沃夫于1902年9月3日在德国海德堡王座山天文台利用照相法发现的主带小行星。它是成员数超过300颗小行星威耳塔斯族小行星的代表星,直径115.55千米,仅此于直径125千米的波女星(小行星92),是威耳塔斯族小行星第二大的小行星。小行星490以罗马神话的真理女神威耳塔斯命名。.

新!!: 小行星族和小行星490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569

小行星569(569 Misa),是由奥地利天文学家约翰·帕利扎于1905年7月27日在奥地利维也纳天文台发现的主带小行星。 小行星569以古希腊的神秘宗教奥尔甫斯教的神Misa命名。.

新!!: 小行星族和小行星569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668

小行星668(668 Dora),是由德国天文学家奥古斯特·科普夫于1908年7月27日在德国海德堡发现的主带小行星。 小行星668以发现者朋友的妻子Dora命名,可能和它的临时天文编号1908 DO(Dora)有关。.

新!!: 小行星族和小行星668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808

小行星808(808 Merxia (1901 GY)),是路易吉·卡内拉于1901年10月11日在海德堡发现的主带小行星。該小行星以德國天文學家馬克斯·沃夫的父親命名。.

新!!: 小行星族和小行星808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832

小行星832凱琳是環繞太陽的小行星,它是凱琳群集中最大的成員,該群也以它為名。在2002年發現,凱琳群集非常年輕,相信是在580萬年前的碰撞中形成的,因而備受注目。 832凱琳是一顆S-型小行星,直徑大約19公里。它的绝对星等为11.18,自转周期为18.35小时。.

新!!: 小行星族和小行星832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845

小行星845(845 Naema (1916 AS)),是马克斯·沃夫于1916年11月16日在海德堡发现的主带小行星。.

新!!: 小行星族和小行星845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帶

#重定向 主小行星帶.

新!!: 小行星族和小行星帶 · 查看更多 »

平山清次

平山清次(),祖籍宮城縣仙台市,是日本的天文學家。因發現許多小行星的軌道非常相似,進而領導發展出小行星族的觀念而出名。 為推崇他的功績,有一族的小行星就稱為平山族;月球上也有一個隕石坑稱為平山坑來紀念他和平山信(Shin Hirayama),(1999) 平山小行星也以他為名以示尊崇。.

新!!: 小行星族和平山清次 · 查看更多 »

平山族

平山族小行星是一些軌道要素相似的小行星,包括半長軸、扁率、和傾角,家族的成員被認為是以前的小行星碰撞後的碎片。 更確實的說,家族和成員的認定是依據分析所謂的固有軌道要素,而不是在數萬年的歲月中已經發生變動,現在的有共同點的軌道要素。固有軌道要素是歷經數千萬年歲月仍然幾乎是固定不變的運動常數。.

新!!: 小行星族和平山族 · 查看更多 »

庶女星

庶女星,即小行星163(163 Erigone),是由法国天文学家亨利·约瑟夫·阿纳斯塔斯·佩罗坦于1876年4月26日在法国图卢兹发现的主带小行星。 小行星163以希腊神话中的厄里戈涅命名。希腊神话有两个厄里戈涅,一个是阿伽门农的妻子克吕泰涅斯特拉和情夫埃癸斯托斯所生的女儿,一个是来自雅典的伊卡罗斯的女儿。现在不清楚是以哪个厄里戈涅命名,但中文名稱翻譯為「庶女星」應是指前者。 2014年3月20日,将会发生小行星163掩狮子座一等亮星轩辕十四的天象。这次掩星将发生在美国和加拿大东海岸的部分地区,包括纽约等城市都可以看到这次天象。.

新!!: 小行星族和庶女星 · 查看更多 »

侍神星

(Nysa)是第44颗被人类发现的小行星,于1857年5月27日发现。的直径为70.6千米,质量为3.7×1017千克,公转周期为1377.608天。.

新!!: 小行星族和侍神星 · 查看更多 »

侍神星族

侍神星族或侍神星族小行星(也稱為(135) Hertha族或(142) Polana族)是在2.41至2.5天文單位距離上繞行太陽的一群主帶小行星。在這個家族中的小行星的軌道離心率在0.12至0.21之間,軌道傾角在1.4至4.3度。這個家族的名稱是根據其中質量最大的(44) Nysa命名的,但也可以稱為沃神星族。.

新!!: 小行星族和侍神星族 · 查看更多 »

微型行星

微型行星(minor planet)是直接環繞著我們的太陽的天體,但它們暨不是主要的行星,也不是原本所謂的彗星。微型行星可以是矮行星、小行星、特洛伊天體、半人馬小行星、古柏帶天體、和其它的海王星外天體。第一顆微型天體是在1801年發現的穀神星(矮行星,但從發現開始迄1851年,它都被視為一顆行星)。在小行星中心已經存有軌道資料的天體超過570,000顆。 「微型行星」(minor planet)這個名詞從19世紀就被用來描述這些天體。planetoid這個名詞也曾經被使用過,特別是針對較大(像行星)的天體,像是從2006年起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稱為矮行星的天體Planet, asteroid, minor planet: A case study in astronomical nomenclature, David W. Hughes, Brian G. Marsden, Journal of Astronomical History and Heritage 10, #1 (2007), pp.

新!!: 小行星族和微型行星 · 查看更多 »

匈牙利族小行星

匈牙利族小行星是與太陽的距離在1.78至2.00天文單位之間的一群主帶小行星,這群小行星有著低離心率(小於0.18),和介於16至34度之間的傾角,軌道週期大約為2.5年.

新!!: 小行星族和匈牙利族小行星 · 查看更多 »

王后星

(Massalia)是第20颗被人类发现的小行星,于1852年9月19日发现。的直径为160千米,质量为5.2×1018千克,公转周期为1365.261天。.

新!!: 小行星族和王后星 · 查看更多 »

灶神星

星, 小行星序號為4 Vesta,是太陽系最大的小行星之一,平均直徑。它是海因里希·歐伯斯在1807年3月29日發現的,以羅馬神話中家和壁爐的女神Vesta命名,中文翻譯為灶神星。 灶神星是繼矮行星穀神星之後,質量第二大的主帶小行星 ,佔有主小行星帶總質量的9%。 質量雖然比智神星多一點點,但體積卻比較小,是體積第三大的小行星。灶神星形成岩質行星剩餘的原行星(內部分異)。一、二億年前,灶神星曾經被撞擊,產生了許多碎片,並留下兩個巨大的撞擊坑,而且南半球有著很高的密度。這次事件的一些碎片已經墬落到地球,成為HED隕石,提供了有關灶神星的豐富資訊來源。 灶神星是從地球可以看見的最亮的小行星,它距離太陽最遠時的距離只比穀神星最近的距離遠了一點,不過灶神星的軌道完全都在穀神星的軌道之內。 NASA的''黎明號''太空船在2011年7月16日至2012年9月5日進入環繞灶神星的軌道,進行了將近一年的探測,然後前往穀神星。研究人員繼續分析黎明號收集到的資訊,期望能更了解灶神星的形成和歷史。.

新!!: 小行星族和灶神星 · 查看更多 »

灶神星族

星族 是一個龐大且顯赫的小行星家族,在主帶內側,靠近灶神星附近的V型小行星幾乎都是他的家族成員。主帶內6%的小行星屬於這個家族。.

新!!: 小行星族和灶神星族 · 查看更多 »

穀神星

星(Ceres,; 小行星序號:1 Ceres)是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主小行星帶中最亮的天體。它的直徑大約是,使它成為海王星軌道以內最大的小行星。在太陽系天體大小列表排名第35,是在海王星軌道內唯一被標示為矮行星的天體。穀神星由岩石和冰組成,估計它的質量佔整個主小行星帶的三分之一。穀神星也是主小行星帶唯一已知自身達到流體靜力平衡的天體。從地球看穀神星,它的視星等範圍在+6.7至+9.3之間,因此即使在最亮時,除非天空是非常的黑暗,否則依然是太暗淡而難以用肉眼直接看見。1801年1月1日意大利人朱塞普·皮亞齊在巴勒莫首先發現了穀神星。最初被當成一顆行星,随着越來越多的小天體在相似的軌道上被發現,因此在1850年代被重分類為小行星。 穀神星顯示已經有區分成岩石、核和冰的地函,並且在冰層之下可能留有液態水的內部海洋。表面可能是水冰和不同的水合物礦物,像是黏土和碳酸鹽,的混合。在2014年1月,在穀神星的幾個地區都檢測到排放出的水蒸氣。這是出乎意料之外的,在主小行星帶的大天體床不會發出水蒸氣,因為這是彗星的特徵。 美國NASA的機器人曙光號在2015年3月6日進入繞行穀神星的軌道。從2015年1月,曙光號就以前所未見的高解析度傳回影像,顯示表面有著坑坑窪窪。兩個獨特的亮點(或高反照率特徵)出現在撞擊坑內(不同於早些時候哈伯太空望遠鏡在一個撞擊坑中觀測到的影像。);出現於2015年2月19日的影像,導致考慮可能有冰火山 或釋氣的發想。在2015年3月3日,NASA的一位發言人說,這些點符合含冰或鹽的反光物質,但不太可能是冰。在2015年5月11日,NASA釋放出高解析的影像,顯示不是一個或兩個點,實際上在高解析的影像上有好幾個。在2015年12月9日,NASA的科學家報導,穀神星的亮斑可能是一種類型的鹽類,特別是“滷水”,包括硫酸鎂等硫酸水合物(MgSO4·6H2O);也發現這些斑點與富含氨的黏土相關聯。2015年10月,NASA釋出了由曙光號拍攝的真實色彩穀神星影像。.

新!!: 小行星族和穀神星 · 查看更多 »

罚神星

(Nemesis)是第128颗被人类发现的小行星,于1872年11月25日发现。的直径为188.2千米,质量为7.0×1018千克,公转周期为1665.175天。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72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族和罚神星 · 查看更多 »

羊神星

羊神星(113 Amalthea)是一顆位於小行星主帶區域內側,相當典型的岩石主帶小行星。 它於1871年3月12日被羅伯特·路德發現,並以希臘神話中在山羊洞撫育嬰兒的海中仙女Amalthea命名,中文則翻譯為羊神星。木星的一顆衛星,木衛五也有相同的名稱,但與這顆小行星無關。在尼爾·斯蒂芬森於2015年的小說Seveneves中也有微小的阿周那型小行星(顯然是虛構的)。 羊神星被認為是大約在10億年前來自直徑的尺度大約300–600公里的灶神星地函分出來,而另一顆主要的殘餘是穎神星(9 Metis)。羊神星的光譜揭示其成分有橄欖石,這在小行星帶是相對罕見的。 基於2017年3月14日的一次掩星觀測,在2017年7月14日宣布這顆小行星可能有一顆小衛星。觀測結果也顯示羊神星清楚呈現拉長的形狀。.

新!!: 小行星族和羊神星 · 查看更多 »

特洛伊小行星

特洛伊群小行星是與木星共用軌道,一起繞著太陽運行的一大群小行星。從固定在木星上的座標系統來看,他們是在所謂的拉格朗日點中穩定的兩個點,分別位於木星軌道前方(L4)和後方(L5)60度的位置上。 依照原本的規範,特洛伊小行星的軌道半長軸是介於5.05至5.40天文單位,並且在是在兩個拉格朗日點的一段弧形區域內。這個規範現在也適用在其他天體的相似情況下,而在這些情形下會標示出主要的天體。例如:海王星的特洛伊小行星。 在2006年,夏威夷凱克天文台的一個小組宣佈,他們曾經測量到一個小行星(617)普特洛克勒斯(Patroclus)的密度比結冰的水還要低,因而建議這是一對小行星,而且許多特洛伊小行星都可能是雙星。彗星或柯伊伯带天體在大小和組成上(冰與包覆在外圍的塵埃),也是可能的對象。而在未來,他們可能才是主要的小行星帶天體。(reference: 2.Feb issue of Nature).

新!!: 小行星族和特洛伊小行星 · 查看更多 »

花神星

花神星(8 Flora)是一顆大型小行星,是小行星帶中的天体之一。.

新!!: 小行星族和花神星 · 查看更多 »

花神星族

花神星族(英語:Flora family)是小行星主帶中的一個很大的小行星族,光譜上屬於S-型小行星,其起源和星族成員數量迄今仍不清楚,据估計主帶中的4%-5%都屬於這個星族。由於这个星族的邊界不明確,而且8号小行星花神星靠近边界,因此未將花神星納入時这个星族也被稱為線女星族(e.g. the WAM analysis by Zappala 1995)。.

新!!: 小行星族和花神星族 · 查看更多 »

鐵隕石

鐵隕石(Iron meteorite),又称陨铁,是包含大量的鐵-鎳合金的陨石。在這些隕石內的金屬被稱為「隕鐵」,很可能是人類最早可以使用的鐵的來源。.

新!!: 小行星族和鐵隕石 · 查看更多 »

行星分異

行星分異是行星科學中,行星密度較高的成分向中心下沉,較輕的物質上升至表面,使中心密度愈行增高的過程。這樣的過程傾向於創造核心、地殼和地函。.

新!!: 小行星族和行星分異 · 查看更多 »

颖神星

星(9 Metis,亦稱9號小行星,符號:)是小行星帶較大的小行星之一,由矽酸鹽、鎳和鐵組成,並且有可能是古代一顆巨大的小行星撞擊后的核心殘留物。.

新!!: 小行星族和颖神星 · 查看更多 »

馬賽族

#重定向 巴賽族.

新!!: 小行星族和馬賽族 · 查看更多 »

鴉女星族

鴉女星族(英語:Koronis family)是在火星與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主帶內的一個家族。它們是在大約20億年前的一次災難性撞擊下形成的,已知的最大成員直徑約為41公里(25英里)。鴉女星族的群集沿著相似的軌道在空間中運行,大約已經發現了300顆的成員,但只有約20顆的直徑超過20公里。 在1993年8月28日,伽利略號拜訪了其中的一顆成員243 艾女星。.

新!!: 小行星族和鴉女星族 · 查看更多 »

軌道傾角

軌道傾角通常是參考平面和另一個平面或軸的方向之間的夾角。軸傾斜的表示法是行星的自轉軸和通過行星的中心垂直於公轉軌道平面的線之間所夾的角度。.

新!!: 小行星族和軌道傾角 · 查看更多 »

軌道離心率

在天文動力學,架構在標準假說下的任何軌道都必須是圓錐切面的形狀。圓錐切面的離心率,軌道離心率是定義軌道形狀的重要參數,而且定義了絕對的形狀。離心率可以解釋為形狀從圓形偏離了多少的程度。 架構在標準假說下,離心率(偏心率,e\,\!)是嚴格的定義了圆、椭圆、抛物线和双曲线,並且有如下的數值:.

新!!: 小行星族和軌道離心率 · 查看更多 »

軌道根數

軌道根數(或稱軌道要素或軌道參數)是對選定的两個質點,在牛頓運動定律和平方反比定律的重力吸引下,確認特定軌道所必須要的參數。由於運動的方式有許多種的參數表示法,依照你所選定的測量裝置不同,有幾種不同的方式來定義軌道根數,但都是描述相同的軌道。 這個問題包含三個自由度(軌道上的三個笛卡兒座標系),所以每個獨立的开普勒轨道(未受到攝動)經過解析後,可以由原始的笛卡尔數值以六個參數明確地定義天體的姿態和速度。因此,所有的軌道元素組合都明確的含有這六個元素。在數學上的明確解釋和討論可以參考以下的論述(參見:軌道狀態向量)。.

新!!: 小行星族和軌道根數 · 查看更多 »

轨道共振

軌道共振是天體力學中的一種效應與現象,是當在軌道上的天體於週期上有簡單(小數值)的整數比時,定期施加的引力影響到對方所產生的。軌道共振的物理原理在概念上類似於推動兒童盪的鞦韆,軌道和擺動的鞦韆之間有著一個自然頻率,其它機制和“推”所做的動作週期性的重複施加,產生累積性的影響。軌道共振大大的增加了相互之間引力影響的機構,即它們能夠改變或限制對方的軌道。在多數的情況下,這導致“不穩定”的互動,在其中的兩者互相交換動能和轉移軌道,直到共振不再存在。在某些情況下,一個諧振系統可以穩定和自我糾正,所以這些天體仍維持著共振。例如,木星衛星佳利美德、歐羅巴、和埃歐軌道的1:2:4共振,以及冥王星和海王星之間的2:3共振。土星內側衛星的不穩定共振造成土星環中間的空隙。1:1的共振(有著相似軌道半徑的天體)在特殊的情況下,造成太陽系大天體將共享軌道的小天體彈射出去;這是清除鄰居最廣泛應用的機制,而此一效果也應用在目前的行星定義中。 除了拉普拉斯共振圖(見下文)中指出,在這篇文章中的共振比率應被解釋為在相同的時間間隔內完成軌道數的比例,而不是作為公轉週期比(其中將會呈反比關係)。上面2:3的比例意味著在冥王星完成兩次完整公轉的時間,海王星要完成三次完整的公轉。.

新!!: 小行星族和轨道共振 · 查看更多 »

離心率

離心率又稱偏心率,是指圆锥曲线上的一点到平面内一定点的距离与到不过此点的一定直线的距离之比。其中此定点称为焦点,而此定直线称为准线。 设一圆锥曲线C由C: d(P,M).

新!!: 小行星族和離心率 · 查看更多 »

沃神星

(Hertha)是第135颗被人类发现的小行星,于1874年2月18日发现。的直径为79.2千米,质量为5.2×1017千克,公转周期为1382.136天。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74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族和沃神星 · 查看更多 »

波女星

(Undina)是第92颗被人类发现的小行星,于1867年7月7日发现。的直径为126.4千米,质量为2.1×1018千克,公转周期为2081.086天。波神星的名稱由來是歐洲古代傳說的水女神溫蒂妮。.

新!!: 小行星族和波女星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小行星族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愛女星

愛女星(Ariadne,)是第43號小行星,在主帶內是相當大與明亮的,也是花神星族第二大的小行星,在1857年4月15日被N.R.普森,並以希臘神話的女英雄阿里阿德涅命名,中文譯為愛女星。.

新!!: 小行星族和愛女星 · 查看更多 »

慧神星

(Minerva)是一顆位于小行星帶的小行星,編號93,由詹姆斯·克雷格·沃森于1867年8月24日发现。的直径为141.0千米,质量为2.9×1018千克,公转周期为1669.541天。.

新!!: 小行星族和慧神星 · 查看更多 »

扁率

數學上,扁率定義为椭球体的o\!\varepsilon.

新!!: 小行星族和扁率 · 查看更多 »

曙神星

是第221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82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族和曙神星 · 查看更多 »

曙神星族

曙神星族是主要的小行星家族之一,相信是在一次災難性撞擊後形成的一群小行星,並以221 曙神星為首來命名。 曙神星族的軌道半長軸在2.99至3.03天文單位,離心率在0.01至0.13,軌道傾角在8° 至 12°,以知的成員約為480顆。 Category:小行星族.

新!!: 小行星族和曙神星族 · 查看更多 »

智神星族

智神星族是以智神星為首的小行星家族,特徵是位於主帶中間,有高傾角的B-型 小行星(Cellino et al (2002)).

新!!: 小行星族和智神星族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小行星家族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