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寺內正毅

指数 寺內正毅

寺內正毅是日本一名陸軍軍人和政治家,曾任第18届日本内阁总理大臣(首相)、陆军元帅、朝鮮總督。位階為從一位,勲等為大勳位,功級為功一級,爵位為伯爵,屬长州藩士出身。雅號有櫻圃、魯庵,也有比利肯宰相的別稱。.

43 关系: 原敬南方軍 (日本陸軍)台灣日治時期最高軍事統帥列表吉敷郡大勳位菊花大綬章大隈重信大正天皇大日本帝國陸軍外務大臣 (日本)寺内寿一小村壽太郎伯爵從一位周防國品秩军人兒玉源太郎箱館戰爭統監府西原借款西伯利亚財務大臣贵族等级野津道貫金鵄勳章長谷川好道长州藩東京府武官段祺瑞比利肯江户幕府朝鮮王室儀軌本野一郎日本日本內閣總理大臣日本元帅日本首相日本陸軍大臣政治家曾禰荒助105人事件1918年米骚动

原敬

原敬(),號一山,出生於岩手郡本宮村(即現在岩手縣盛岡市),日本已故政治家、第19任日本首相,歷任遞相、內相、內閣總理大臣。打破薩長藩閥政治,成功組織日本第一次的政黨內閣,但是在任內遇刺身亡。 原敬是記者出身,曾經擔任過外交官。之後成為大阪每日新聞社的社長。他亦是日本政黨立憲政友會(政友會)的創會會員,並在政友會執政期間歷任遞相、內相,及成為政友會的總裁。1918年(大正7年)米騷亂之後,原來的寺內內閣為事件負責而集體總辭,於是原敬接任。由於一直推辭加封爵位,因此被譽為「平民宰相」。 1921年11月4日,原敬正按原訂計畫前往關西出席政友會活動時,在東京站丸之內南口大堂被曾任職大塚站員的右翼青年中岡艮一襲擊身亡,終年65歲。逝世後獲追授大勳位菊花大綬章,葬於故鄉盛岡市的大慈寺。.

新!!: 寺內正毅和原敬 · 查看更多 »

南方軍 (日本陸軍)

南方軍為大日本帝国陸軍的總軍之一。於1941年11月依大陸令第555號編制成總軍。緬甸、泰國、南洋方面等地區為其作戰地域,擔負防衛・軍政之任務。.

新!!: 寺內正毅和南方軍 (日本陸軍) · 查看更多 »

台灣日治時期最高軍事統帥列表

本表所列為所有臺灣日治時期最高軍事統帥之名單,當時台灣之軍隊編制、名稱皆依時代有所不同。.

新!!: 寺內正毅和台灣日治時期最高軍事統帥列表 · 查看更多 »

吉敷郡

吉敷郡是過去山口縣轄下的一郡,於2005年10月1日轄下的町村與山口市後,因無管轄町村而廢除。 廢除時,管轄的町村包括:.

新!!: 寺內正毅和吉敷郡 · 查看更多 »

大勳位菊花大綬章

大勳位菊花大綬章(大勲位菊花大綬章,Grand Cordon of the Supreme Order of the Chrysanthemum),日本勳章的一種。僅次於大勳位菊花章頸飾。1876年制定,2003年11月3日更正。.

新!!: 寺內正毅和大勳位菊花大綬章 · 查看更多 »

大隈重信

大隈重信(),幼名八太郎,是日本武士(佐賀藩藩士)、政治家、教育家。從一位大勳位侯爵。曾任參議兼財務大臣、外務大臣(第3、4、11、14、29任)、(第13任)、內閣總理大臣(第8、17任)、內務大臣(第30、32任)、貴族院議員。為早稻田大學的創校者,並任該校第一任校長。.

新!!: 寺內正毅和大隈重信 · 查看更多 »

大正天皇

大正天皇(;),諱嘉仁,日本第123代天皇,1912年7月30日-1926年12月25日在位。 他是現任天皇之祖父、昭和天皇之父親,生母典侍柳原愛子。.

新!!: 寺內正毅和大正天皇 · 查看更多 »

大日本帝國陸軍

大日本帝國陸軍(だいにっぽんていこくりくぐん)是日本军的陸上武裝部隊,1871年(明治4年)成立、1945年(昭和20年)解散。略稱為帝國陸軍,一般常以日本陸軍稱呼,並不使用全名稱呼。同時,日本陸海軍本來被稱呼為國軍(こくぐん)、皇軍(こうぐん),但表達為日本陸軍的場合較多。解散后,为与陆上自卫队产生区别,多以旧日本陆军或旧帝国陆军称呼之。.

新!!: 寺內正毅和大日本帝國陸軍 · 查看更多 »

外務大臣 (日本)

外務大臣是主管日本外務省的國務大臣,是內閣中最重要的職位之一,一般由執政黨內的實力派國會議員擔任。如果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有事、出訪或生病,在沒有副首相的情況下,往往會指定外務大臣代理首相職務。日本歷史上,許多曾經擔任過外務大臣的議員後來都成為首相。 外務大臣的職權有:.

新!!: 寺內正毅和外務大臣 (日本) · 查看更多 »

寺内寿一

寺内寿一(),第18任日本首相寺內正毅的長子,日本军人,政治家,伯爵。二战后病死于狱中。.

新!!: 寺內正毅和寺内寿一 · 查看更多 »

小村壽太郎

小村壽太郎是日本明治時代的外交官。曾任外務大臣。.

新!!: 寺內正毅和小村壽太郎 · 查看更多 »

伯爵

伯是中国古代爵位名,一些鄰近國家受中國影響也以此為爵位名。歐洲中世紀以後,在中文裏也用“伯爵”來翻译歐洲貴族爵位或國君的相應等級的称号(例如法國Comte、英國Earl、德國Graf、北歐Jarl等)。.

新!!: 寺內正毅和伯爵 · 查看更多 »

從一位

從一位為日本品秩與神階的一種,位於正一位之下正二位之上。.

新!!: 寺內正毅和從一位 · 查看更多 »

周防國

周防國(),日本古代的令制國之一,屬山陽道,又稱防州。周防國的領域大約為現在山口縣的東南半部。。.

新!!: 寺內正毅和周防國 · 查看更多 »

品秩

品秩又稱品位,是官僚制度當中,用以定義官階大小及俸祿多少的級化/量化方式。東亞地區中,以中國先行創立採用,後傳至東亞其他地區如朝鮮半島和日本等。.

新!!: 寺內正毅和品秩 · 查看更多 »

军人

军人,是对在国家军队中服役的军职人员的称呼,包括戰鬥人員和軍官,類似古代的武士、騎士。其职责是保卫国家安全,保卫及守护国家边境,政府政权稳定,社会安定,有時亦參與非戰鬥性的包括救災等工作。 丘八與兵痞是中國古代对兵士的贬义旧称。兵油子是长期当兵并沾染了恶习的士兵。.

新!!: 寺內正毅和军人 · 查看更多 »

兒玉源太郎

兒玉源太郎(),正二位勲一等功一級子爵(追封伯爵),长州藩的支藩——德山藩出身(今山口縣周南市),台灣日治時期第4任總督(1898-1906)。兒玉在總督任內,也在中央身兼數職(兼任日本內閣陸軍大臣、軍務大臣、文部大臣等職位),更領兵參與日俄戰爭,因此在台灣的時間很短。實際在台灣負責政務的人是民政長官後藤新平,被稱為「兒玉、後藤時代」。 1903年(明治36年),兒玉中将后继田村怡与造为陆军参谋次长(参谋总长为大山巖),日俄战争中兒玉源太郎升为大将调为满州军总参谋长,在203高地争夺战中支援乃木希典大将为战场总指挥。 1906年(明治39年),兒玉源太郎奉調回國,任命其任職中國東北「南滿鐵道株式會社創立委員長」。上任之後,兒玉源太郎制定了對中國東北移民50萬的計畫,以日本化東三省。任職10天後在家因腦溢血逝世。 甲午戰爭(日本方面稱為:日清戰爭)時期擔任陸軍次官,之後獲升為陸軍大將,後續也擔任過內務大臣、文部大臣,並受封伯爵。.

新!!: 寺內正毅和兒玉源太郎 · 查看更多 »

箱館戰爭

箱館戰爭(日語:箱館戦争)是日本戊辰戰爭中的一場戰役,也是明治新政府軍和舊幕府軍之間的最後一戰,發生於1868年12月4日─1869年6月27日(即舊曆明治元年10月21日 - 明治2年5月18日)。因榎本武揚等人的投降,舊幕府勢力的抵抗完全結束,戊辰戰爭宣告終結。 Category:戊辰戰爭 Category:幕府陸軍 Category:北海道歷史 Category:函館市 Category:渡島國 Category:松前藩.

新!!: 寺內正毅和箱館戰爭 · 查看更多 »

統監府

統監府,是大日本帝國與大韓帝國於1905年簽訂乙巳保護條約、獲得韓國之外交權後,於漢城(今首爾)所成立的一個官署。1910年日韓合併後,改組為朝鮮總督府。.

新!!: 寺內正毅和統監府 · 查看更多 »

西原借款

西原借款是1917年至1918年间段祺瑞政府和日本政府签订的一系列公开和秘密借款的总称。 因日方经办人是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寺内正毅挚友西原龟三而得名。 1916年6月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病逝,副总统黎元洪继任大总统,由国务总理段祺瑞掌握實權。同年10月日本大隈重信内阁辞职,原朝鲜总督寺内正毅组阁上台。寺内内阁调整了日本对华政策,停止支持中国南方革命党人,唯一支持段祺瑞政府,增加对华经济援助,力图维持和扩大日本在华利益。而段祺瑞感到自己麾下的皖系军阀不易控制,故需要借款编练效忠自己的军队。自寺内正毅1916年10月上台之后,立刻派其私人幕僚西原龟三多次前往中国秘密访问,并以日本兴业银行、台湾银行、朝鲜银行三行的名义,于1917年1月20日与中国交通银行(隶属于中国政府交通部)总裁曹汝霖签订了第一批借款500万日元的合約。之后又有第二次交通银行借款2000万日元;有线电信借款2000万日元;吉会铁路借款1000万日元;黑龙江省吉林省金矿森林借款3000万日元;满蒙四铁路借款2000万日元;山东济顺、徐高二铁路借款2000万日元;参战借款2000万日元。总共八项借款,合计14500万日元。贷款的抵押物包括中国山东和东北地区的铁路、矿产、森林等。 中国接受借款后,日本加强了在山东的存驻,1917年9月29日在青岛设置了民政署(1918年中日山东秘约协议废除但机构依然存在,直至1922年中日签订《中日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后正式废除)。也在济南驻军,并且控制了胶济铁路以及渗入了中国军械制造。 西原借款所得款項,日後用於财政性支出占65.22%,军费占总支出占25.40%。曹汝霖表示有這筆錢之後,政府財政壓力得到緩解,“官员无欠薪,军警无欠饷”。当时的财政部官员周叔廉表示,日方对借款的条件並不苛求。1925年國民政府成立後,以“贿选总统之下的北京政府所借的外债,概不负责偿还”而停付本息,日方還因此血本無歸,日本政府必須發行債券以救濟日本興業銀行。日本国内指责该项借款实乃卖国之举,胜田龙夫也认为西原借款是无效的“泡沫借款”。.

新!!: 寺內正毅和西原借款 · 查看更多 »

西伯利亚

西伯利亞(Сибирь),古稱「鮮卑利亞」或「錫伯利亞」,是俄羅斯及蒙古国北部的一片非常大的地域,佔有整個北亞,面積約1,276萬平方公里,範圍西至烏拉山脈、東至太平洋;北至北冰洋,南至哈薩克的中北部,以及蒙古国和中國的邊境。整個地域除了西南部份屬於哈薩克以外,其餘的都屬於俄羅斯,並且占据了其75%的領土。.

新!!: 寺內正毅和西伯利亚 · 查看更多 »

財務大臣

財務大臣是日本財務省的最高長官,同時具有國務大臣身分,為日本內閣中最重要的職位之一。其職位可追溯至太政官制下的「大藏卿」,日本成立內閣後改為大藏大臣,為大藏省的最高長官,至大藏省改組為財務省後又改為現在的職稱。歷史上許多曾經擔任過大藏大臣或財務大臣的國會議員,後來都成為日本首相。.

新!!: 寺內正毅和財務大臣 · 查看更多 »

贵族等级

貴族等級制度是國家區分各类貴族身份尊卑、特权大小的体系,常为多种制度的复合体,一般主要包括针对世袭贵族的爵位制度,针对官僚阶层(文官及军官)阶层的“勋位制度”、“虚衔加恩制”等,如英国勋位中“世袭贵族”以外的封号,因不能世袭,均属于“勋位”;又如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采用的“十二转”赠勋制度,用于嘉奖有功劳的官员;中国唐朝时则采取“虚衔”制度表示尊荣。.

新!!: 寺內正毅和贵族等级 · 查看更多 »

野津道貫

野津道貫(のづ みちつら(どうがん),,天保12年-明治41年),幕府末年薩摩藩士,明治時代大日本帝國陸軍軍人,貴族院議員。曾任軍職有東部都督,陸軍教育總監,日俄戰爭時第四軍司令官。又名“七次”。最終階級為元帥陸軍大將正二位大勳位功一級侯爵。.

新!!: 寺內正毅和野津道貫 · 查看更多 »

金鵄勳章

金鵄勳章是大日本帝國對陸軍、海軍軍人、軍屬所授與的一種勳章。「金鵄」的名稱由來,是根據日本神話傳說中,神武天皇東征時,神武天皇的弓停了一隻金鵄,迷惑了長髓彥軍。.

新!!: 寺內正毅和金鵄勳章 · 查看更多 »

長谷川好道

長谷川好道(はせがわ よしみち,),日本陸軍軍人。历任韩国驻扎军司令官、日军参謀本部参謀总長、朝鮮总督。官位至元帥陸軍大将、从一位、大勲位、功一級、伯爵。.

新!!: 寺內正毅和長谷川好道 · 查看更多 »

长州藩

长州藩(),歷史可溯至日本江户幕府时期,位于日本本州最西(當時的周防國和長門國)。藩主是外樣大名・毛利氏。藩廳設在萩城(现山口县萩市),所以又叫毛利藩或萩藩。幕末,藩廳移轉至周防山口的山口城(山口政事堂),所以稱周防山口藩(すおうやまぐちはん)。一般將萩藩・(周防)山口藩時代總稱「長州藩」。 幕末時期,长州藩與萨摩藩組成萨长同盟,为讨幕运动的中心。后来的明治维新时期,长州藩政治家形成了藩阀政治中占主导地位的「長州閥」。時至現代,长州山口縣出身的政治家仍長期把持日本政府。例如岸信介、佐藤榮作、安倍晉三等,山口縣出身的內閣總理大臣達9位,居各都道府縣之冠。.

新!!: 寺內正毅和长州藩 · 查看更多 »

東京府

東京府()是日本曾存在的一個一級行政區,為今日東京都之前身。存續期間為1868年(慶應四年、明治元年)至1943年(昭和十八年)。.

新!!: 寺內正毅和東京府 · 查看更多 »

武官

武官是指負責軍事事務的官員,與文官相對。武官包括各級將領,古代的武官除了需要精通武術外,還要求對兵法、謀略等有一定認識。 於現代,「武官」一詞常用來代指軍官等有一定軍階或警階且仍於軍職或警職等職位服務的公職。.

新!!: 寺內正毅和武官 · 查看更多 »

段祺瑞

段祺瑞(),原名启瑞,字芝泉,中國安徽合肥(今属肥西县)人,為中華民國政治家,皖系军阀首领,曾三次出任国务总理,1916年至1920年為北洋政府的實際掌權者和領導人。1924年至1926年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

新!!: 寺內正毅和段祺瑞 · 查看更多 »

比利肯

比利肯(Billiken,ビリケン)乃日本一種頭部呈尖狀、瞇眼、嘴角向上揚、嬰孩形象的幸運之神神像,尤其以大阪府大阪市通天閣裡的第二代比利肯神像最為出名,通常被暱稱為比利肯先生(ビリケンさん)。一般人認為,替神像的腳底板搔癢可以帶來好運。此外,比利肯亦為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大學的吉祥物。.

新!!: 寺內正毅和比利肯 · 查看更多 »

江户幕府

江戶幕府(),又称德川幕府(),是日本歷史上第三個、也是最後一个幕府政權,由德川氏開設於江戶(今东京)而得名。自創始者德川家康1603年受封征夷大將軍開始,直到1867年末任將軍德川慶喜大政奉還於明治天皇為止。.

新!!: 寺內正毅和江户幕府 · 查看更多 »

朝鮮王室儀軌

《朝鮮王室儀軌》是李氏朝鮮時代,王室主要行事,如婚、喪、喜、慶、冊封、築城等文字及圖畫記錄的總彙。於2007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記憶項目。.

新!!: 寺內正毅和朝鮮王室儀軌 · 查看更多 »

本野一郎

本野 一郎(日文:もとの いちろう、1862年3月23日(文久2年2月23日) - 1918年(大正7年)9月17日)是明治和大正年間的政治家與外交家。.

新!!: 寺內正毅和本野一郎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寺內正毅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日本內閣總理大臣

內閣總理大臣()是日本的國家行政首長,負責領導內閣行使宪法赋予的行政权。中文常稱其為日本首相,在日本則簡稱為總理大臣()、總理()、首相()等,尊稱「閣下」。現任(第98任)為自民黨籍的安倍晋三,自2012年12月26日起就職。.

新!!: 寺內正毅和日本內閣總理大臣 · 查看更多 »

日本元帅

元帥,於1872年(明治5年)至1873年(明治6年)的為實質的階級(陸軍元帥)。之後廢止,到1898年(明治31年)設立元帥府,並將進入元帥府之陸軍大將與海軍大將給與元帥的稱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廢止。目前日本自衛隊中並無相對應的稱號。.

新!!: 寺內正毅和日本元帅 · 查看更多 »

日本首相

#重定向 日本內閣總理大臣.

新!!: 寺內正毅和日本首相 · 查看更多 »

日本陸軍大臣

#重定向 陸軍大臣.

新!!: 寺內正毅和日本陸軍大臣 · 查看更多 »

政治家

政治家(statesman),在中文裡是一個正面的名詞,用於正面肯定的用法,與具有貶意的「政客」一詞的用法不同。「政治家」一般是指從事或积极投入政治的人,且其有理想,能為國家與人民著想,其動機著眼於民眾的福祉、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許多人確實在政治上相當有建樹,堪稱國之棟樑,或為後世之楷模。他们通常對政府管理事務非常熟練,或者在促進國民福祉及全體利益上有重大的影響力。.

新!!: 寺內正毅和政治家 · 查看更多 »

曾禰荒助

曾禰荒助,日本政治人物、外交官。曾擔任日本司法大臣、大藏大臣、外務大臣、遞信大臣、眾議員、貴族院議員、韓國統監等職務。.

新!!: 寺內正毅和曾禰荒助 · 查看更多 »

105人事件

105人事件(105인 사건),又称105人事態、百五人事件、宣川事件(선천사건)。是1911年韓國獨立運動受迫害的事件。依照朝鲜总督府的命令,韓國獨立運動和基督敎團體遭到大规模的蓄意迫害。韓國獨立運動家金九,梁起鐸,尹致昊等105人入獄。 1910年12月,朝鲜总督寺内正毅到朝鮮西北部平壤、宣川、新義州視察,1911年视察途中遭暗杀未遂,日本随即逮捕约700名朝鲜人,后因证据不足,只逮捕122人,其中17人1912年无罪释放,因此称为105人事件。日本怀疑美国長老教教会传教士煽动暗杀。1913年10月、105人中99人無罪、尹致昊等6人服刑,1915年2月大正天皇即位式,恩赦。.

新!!: 寺內正毅和105人事件 · 查看更多 »

1918年米骚动

,亦称为米暴动,是指1918年7月至9月於日本发生的一系列骚动,这次骚动直接导致寺內正毅的內閣垮台。.

新!!: 寺內正毅和1918年米骚动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寺内正毅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