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48 关系: 原子弹,原子核物理学,合金管工程,威廉·劳伦斯·布拉格,威廉·亨利·布拉格,尼尔斯·玻尔,丹尼·海涅曼数学物理奖,丹麦在二战被占领时期,丹麦技术大学,幻数 (物理学),乌尔夫·冯·奥伊勒,乔治·汤姆孙,仁科芳雄,伊西多·拉比,利奥·雷恩沃特,嘉士伯,哥伦比亚大学,哥本哈根,哥本哈根大学,凯·西格巴恩,Columbia University,玛丽亚·格佩特-梅耶,约瑟夫·汤姆孙,纽约时报,维尔纳·海森堡,罗伯特·奥本海默,罗杰·科恩伯格,物理评论,蚊式轟炸機,草地曲棍球,诺贝尔物理学奖,超精细结构,阿瑟·科恩伯格,英國海外航空,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恩里科·费米,核子,氘,汉斯·冯·奥伊勒-切尔平,沃尔夫冈·泡利,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液滴模型,本·莫特森,新科學人,曼哈顿计划,曼内·西格巴恩,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194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 丹麦诺贝尔奖得主
- 哥本哈根大學校友
- 在美国的丹麦人
- 尼尔斯·玻尔
- 玻尔家族
原子弹
原子弹又称裂变弹(Atomic bomb),是一种利用核原理制成的核武器。由美国最先研制成功,具有极强的破坏力,在爆炸的同时会放出强烈的核辐射,危害生物和非生物组织。第一个裂变(原子弹)试爆释放出的能量为约20,000吨TNT(见三位一体核试爆)的相同的当量。第一个热核(氢弹)试爆释放相同的能量为10,000,000吨TNT的当量。.
查看 奥格·玻尔和原子弹
原子核物理学
原子核物理学(简称核物理学,核物理或核子物理)是研究原子核成分和相互作用的物理学领域。它主要有三大领域:研究各类次原子粒子与它们之间的关系、分类与分析原子核的结构并带动相应的核子技术进展。原子核物理学最常见的和有名的应用是核能发电的和核武器的技术,但研究还提供了在许多领域的应用,包括核医学和核磁共振成像,材料工程的离子注入,以及地质学和考古学中的放射性碳定年法。 粒子物理学领域是从原子核物理学演变出来的,并且通常被讲授与原子核物理学密切相关。.
查看 奥格·玻尔和原子核物理学
合金管工程
合金管工程(Tube Alloys)是英國政府與加拿大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發與製造原子彈的一項大型軍事工程計劃代號。合金管工程與曼哈頓計劃於1942年開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合金管工程是指元素钚,直到它使用於長崎原子彈之前都是機密。 英國和加拿大的合金管工程是第一個核子武器研究,但是由于资源紧缺,在1943年8月魁北克协定签署后,被納入美國為首的曼哈頓計劃。儘管英國與美國達成協議,曼哈頓計劃的細節並沒有完全向英國提供。蘇聯則透過間諜克勞斯·富赫斯等人,獲得有價值的資訊,科學數據和研究資料,研發出原子彈與氫彈。促使英國重新推出自己的計畫,以追趕蘇聯和美國的成就。 英國在1952年,首次進行颶風行動。1958年,兩個階段熱核(裂變-聚變)炸彈試爆成功後,英國和美國簽署協議,英國恢復與美國合作。.
查看 奥格·玻尔和合金管工程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爵士,CH,OBE,MC,FRS(Sir William Lawrence Bragg,),出生於澳洲的物理学家,他擁有澳洲和英國雙重國籍,因為發現了關於X射線衍射的布拉格定律,1915年与其父威廉·亨利·布拉格一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威廉·亨利·布拉格
威廉·亨利·布拉格爵士,OM,KBE,FRS(Sir William Henry Bragg,),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1915年与其子威廉·劳伦斯·布拉格一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尼尔斯·玻尔
尼尔斯·亨里克·达维德·玻尔(Niels Henrik David Bohr,),丹麦物理学家,1922年因“他對原子結構以及從原子發射出的輻射的研究”而榮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玻尔發展出原子的玻尔模型。这一模型利用量子化的概念來合理地解释了氢原子的光谱。他还提出量子力学中的互补原理。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间量子力学及相关课题研究者的活动中心,哥本哈根大学的理论物理研究所(现名尼尔斯·玻尔研究所),也是由玻尔在1921年创办的。 20世纪30年代,玻尔积极帮助来自纳粹德国的流亡者。在纳粹德国占领丹麥后,玻尔与主持德国核武器开发计划的海森堡进行了一次著名会談。他在得知可能被德国人逮捕后,经由瑞典流亡至英国,並於該國参与了合金管工程。這是英国在曼哈顿计划中承擔的任務。战后,他呼吁各国就和平利用核能进行合作。他参与了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及的创建,并于1957年成为的首任主席。为纪念玻尔,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决定以他的名字命名107号元素,𨨏。.
查看 奥格·玻尔和尼尔斯·玻尔
丹尼·海涅曼数学物理奖
丹尼·海涅曼数学物理奖(Dannie Heineman Prize for Mathematical Physics)是由美国物理学会和美国物理协会联合颁发的数学物理奖项,自1959年起每年颁发一次。该奖项由海涅曼基金会建立,以纪念比利时裔美国工程师丹尼·海涅曼。.
丹麦在二战被占领时期
#重定向 丹麥佔領時期.
丹麦技术大学
丹麦科技大学(Danmarks Tekniske Universitet, DTU)是一座位於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北部的大學。(又译“丹麦理工大学”,“丹麦工业大学”)1829年由丹麥物理学家汉斯·奥斯特创建,是丹麦第一所工业学院。丹麦科技大学是现在欧洲领先的工科大学,同时是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最好的工科大学。丹麦科技大学的学生会PF有着161年的历史。.
查看 奥格·玻尔和丹麦技术大学
幻数 (物理学)
幻数 (臺灣,較常稱魔數)(英語:Magic Number)是指原子核中质子数和中子数的某个特定数值。当质子数或中子数为幻数,或者二者取值均为幻数时,原子核會显示出較高的稳定性。 目前已经确认的幻数有:2、8、20、28、50、82、126(放射性超鈾元素穩定島)這七個幻數。 自然界广泛存在的氦、氧、钙、镍、锡、铅元素的质子或中子数分别与2到82的幻数相对应。质子数为126的元素目前尚未发现。当原子核之质子數和中子数皆为幻数时,这样的情况称为双幻数。例如自然界存在质子数82、中子数126的铅同位素208Pb,就具有双幻数,显得异常稳定。 一般认为,幻数的存在反映了原子核具有「壳层结构」。1949年德国物理学家迈耶和延森等人建立了原子核的壳层模型。当原子核中存在幻数时,核子以集体的形式充满了某个能级,没有核子向更高的能级跃迁,因此这些原子核相当稳定。 长期以来,物理学家们一直认为幻数是固定不变的。然而2000年5月日本物理学家发表论文称16有可能也是一个幻数,随后又发现,6、30、32也可能是新的幻数。2005年6月,英国和美国科学家发表论文称,人造放射性硅同位素42Si的原子核稳定性很高,表明14可能也是一个幻数。.
乌尔夫·冯·奥伊勒
乌尔夫·斯万特·冯·奥伊勒(Ulf Svante von Euler,),瑞典生理学家和药理学家。他因为神经递质方面的工作,与伯纳德·卡茨、朱利叶斯·阿克塞尔罗德一起获得197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乔治·汤姆孙
乔治·汤姆孙爵士,FRS(Sir George Thomson,),又稱G.
查看 奥格·玻尔和乔治·汤姆孙
仁科芳雄
仁科芳雄()是一位日本物理學家,也是日本近代物理的奠基人,被稱為日本物理之父。他曾是理化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指導過許多著名日本物理學家,包括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湯川秀樹與朝永振一郎。 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領導日本核研究計畫。奧斯卡·克萊因(Oskar Klein)與他提出克萊茵-仁科方程式。仁科芳雄曾在宇宙線中偵測到μ子,獨立於卡爾·安德森的研究。他也發現鈾237同位素,也是鈾分裂的研究先驅。.
查看 奥格·玻尔和仁科芳雄
伊西多·拉比
伊西多·艾薩克·拉比(Isidor Isaac Rabi,出生名為以色列·拉比,),美國猶太人物理學家,因發現核磁共振(NMR)而獲得1944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而核磁共振成像(MRI)就是基於核磁共振技術的。他也是其中一個最早研究多腔磁控管的美國科學家,多腔磁腔管可用於微波雷達和微波爐。.
查看 奥格·玻尔和伊西多·拉比
利奥·雷恩沃特
利奥·雷恩沃特(Leo Rainwater,1917年12月9日爱达荷州 - 1986年5月31日),美国物理学家,1975年,因為發現原子核中集體運動和粒子運動之間的聯繫,並且根據這種聯繫發展了有關原子核結構的理論,與奥格·玻尔、本·莫特森共同榮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嘉士伯
嘉士伯(Carlsberg)是世界第四大啤酒制造商,于1847年创立,总部位于丹麦哥本哈根。嘉士伯也是该公司主要的啤酒品牌。.
查看 奥格·玻尔和嘉士伯
哥伦比亚大学
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英文: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通称:哥伦比亚大学),是一所坐落于纽约市曼哈顿上城晨边高地的私立研究型大学,常春藤联盟成员。她被视作世界上最具声望的大学之一。 哥伦比亚大学最初名为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于1754年根据英国国王乔治二世颁布的王室特许状成立。她是全美历史第五悠久及纽约州最古老的高等教育机构,也是九所美国独立宣言签署前成立的殖民地学院之一。美国独立战争之后,国王学院于1784年被重新命名为哥伦比亚学院(Columbia College)。一份1787年起草的章程将学校置于一个私人董事会的管理之下。1896年,她从麦迪逊大道搬迁至她现在位于晨边高地,占地32英亩的校址,并同时被赋予了一个新名称,即“哥伦比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是美国大学协会的十四个创立成员之一,并且是美国第一所授予医学博士学位的大学。 大学直辖二十所学院,包括哥伦比亚学院、傅氏基金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和通识教育学院 三所本科生院。同时,许多临近的机构也附属于哥伦比亚大学,包括教师学院、巴纳德学院、协和神学院。另外,学校还与美洲犹太教神学院、巴黎政治学院和朱利亚学院拥有本科联合教育项目 。大学同时在安曼、北京、伊斯坦布尔、巴黎、孟买、里约热内卢、圣地亚哥、亚松森和内罗毕建立了哥伦比亚大学全球中心。 哥伦比亚大学是每年一度的普利策奖的颁发机构,哥伦比亚大学——包括其前身国王学院——的著名校友包括五位美国开国元勋;九位美国最高法院法官;二十位在世的亿万富翁;二十九位奥斯卡奖获得者;以及二十九位各国元首,包括三位美国总统。九十五位校友、教职工或研究人员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数量在全球所有大学中名列第五。.
查看 奥格·玻尔和哥伦比亚大学
哥本哈根
哥本哈根(København,)是丹麥的首都、最大城市及最大港口。座落於丹麥西蘭島東部,與瑞典的馬爾默隔松德海峽相望。 松德海峽大橋在2000年完工後,哥本哈根與瑞典的馬爾默可透過車輛和鐵路往來,促成了兩地人力資源的互相交流,每年利用松德海峽大橋的通勤人數不斷增長。此外大橋通車後也讓兩座城市之間形成北歐地區最大的城市群。 在2008年,《Monocle》雜誌將哥本哈根選為「最適合居住的城市」,並給予「最佳設計城市」的評價。哥本哈根在全球城市分類中被列為第二類世界級城市。此外哥本哈根在西歐地區獲選為「設置企業總部的理想城市」第三名,僅次於巴黎和倫敦。 哥本哈根城市建立之際的名稱為「Kjøbmandehavn」,意為「商人的港口」。英語「Copenhagen」的名稱來自於低地德語「Kopenhagen」,中文譯名也由此而来。.
查看 奥格·玻尔和哥本哈根
哥本哈根大学
哥本哈根大学(丹麦语:Københavns Universitet),位于丹麦王国的首都哥本哈根,是丹麦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也是规模第二大的大学之一。在读学生总数约4万人,超过半数为女性。此外,还有逾一万教职员工。哥本哈根大学的校园散落在市区里和城市周边,最古老的部分则位于哥本哈根古城区。哥本哈根大学是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第二古老的大学,它和位于日德兰半岛的奥胡斯大学同为丹麦享有国际声誉的教育与科研机构。哥本哈根大学孕育了世界著名童话大师安徒生,存在主义哲学先驱克尔凯郭尔;她培养了第一个发现超新星的人和第一个测定光速的天文学家;这里有电磁理论的先驱,也有量子理论的创始人;她科学地阐述了人脑的结构和肌肉的肌理,寻找到了地球和生命最久远的证据。.
查看 奥格·玻尔和哥本哈根大学
凯·西格巴恩
凯·曼内·伯耶·西格巴恩(瑞典语:Kai Manne Börje Siegbahn,)是瑞典物理学家及198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獎者之一。他的父亲曼内·西格巴恩曾获19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凱·西格巴恩出生於隆德,1944年於斯德哥爾摩大學獲博士學位,1951年至1954年於皇家工學院任教授,1954年轉到乌普萨拉大学任實驗物理學教授至1984年。1981年他與尼古拉斯·布隆伯根及阿瑟·伦纳德·肖洛因為在光譜學(X射线光电子能谱学)的成就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查看 奥格·玻尔和凯·西格巴恩
Columbia University
#重定向 哥伦比亚大学.
玛丽亚·格佩特-梅耶
玛丽亚·格佩特-梅耶(Maria Goeppert-Mayer,),德裔美国物理学家。1963年因提出原子核殼層模型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是繼瑪麗·居里之後第二位拿到此獎的女性。.
约瑟夫·汤姆孙
约瑟夫·汤姆孙爵士,OM,FRS(Sir Joseph John Thomson,,簡稱J.J.Thomson),英国物理学家,电子的发现者。.
纽约时报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缩写作 NYT)是一家美國日報,由紐約時報公司於1851年9月18日在美國紐約創辦和持續出版。和《华尔街日报》的保守派旗舰报纸地位相对应,《纽约时报》是美国親自由派的第一大报。 它最初被称作《纽约每日时报》(The New-York Daily Times),创始人为亨利·J·雷蒙德和。.
查看 奥格·玻尔和纽约时报
维尔纳·海森堡
维尔纳·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哥本哈根学派”代表性人物。1932年,海森堡因為“创立量子力学以及由此导致的氢的同素异形体的发现”而榮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对物理学的主要贡献是给出了量子力学的矩阵形式(矩阵力学),提出了“不确定性原理”(又称“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和S矩阵理论等。他的《量子论的物理学原理》是量子力学领域的一部經典著作。.
罗伯特·奥本海默
朱利叶斯·罗伯特·奥本海默(Julius Robert Oppenheimer,),美国犹太人物理学家,曼哈顿计划的主要领导者之一,被誉为人类“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曾长期任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929-1947年),曼哈顿计划期间还创立了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长期担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1947-1966年)。.
罗杰·科恩伯格
罗杰·大卫·科恩伯格(Roger David Kornberg,),美国生物化学家,斯坦福大学结构生物学教授。因其对“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所作的研究”而荣获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他的父亲阿瑟·科恩伯格也是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并且是195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物理评论
物理评论(Physical Review,简称Phys.),为美国的一个学术性期刊,创办于1893年。该杂志刊登物理学各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科学评论等文章。该杂志由美国物理学会出版发行。 物理评论分为ABCDE等分刊。.
查看 奥格·玻尔和物理评论
蚊式轟炸機
蚊式轟炸機(Mosquito)是英國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服役的一款雙發動機轟炸機。因為機身結構以木材為主,又有木製奇蹟(Wooden Wonder)的綽號。除了擔任日間轟炸任務以外,還有夜間戰鬥機、偵察機等多種衍生型。.
查看 奥格·玻尔和蚊式轟炸機
草地曲棍球
草地曲棍球,簡稱曲棍球,是一種球类运动。.
查看 奥格·玻尔和草地曲棍球
诺贝尔物理学奖
| title.
超精细结构
超精细结构是指导致原子、分子和离子的能级造成细微变化和分裂的一系列效应。这个名字来源于“精细结构”,这是指由于电子自旋和轨道角动量产生的磁矩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而超精细结构造成的能级变化和分裂更为微小,并且是由原子核内部的电磁场所产生的。.
查看 奥格·玻尔和超精细结构
阿瑟·科恩伯格
阿瑟·科恩伯格(Arthur Kornberg,),生于美国纽约,美国生物化学家。因在酶化学方面的工作,1959年他与西班牙裔美国生物化学家塞韦罗·奥乔亚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阿瑟·科恩伯格用实验证明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复制,并成功地从大肠杆菌提取液中分离出DNA聚合酶。 2006年,阿瑟·科恩伯格的长子罗杰·科恩伯格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这是诺贝尔奖历史上第六对父子(母女)双双获奖的案例。他的第二个儿子托马斯·比尔·科恩伯格是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教授。小儿子肯尼思·安德鲁·科恩伯格是一名建筑师。.
英國海外航空
英國海外航空公司(The British Overseas Airways Corporation,簡稱BOAC)是一家英國的航空公司,由帝國航空公司(Imperial Airways)和前英國航空有限公司(British Airways Ltd)合併而成。在1939年至1946年間,英國海外航空公司是英國的國營航空公司,經營國內及國際航線服務。1946年起,英國海外航空公司則變成只負責長程航線的國營航空公司。根據1971年英國國會通過的法律,英國海外航空公司在1974年與英國歐洲航空公司(British European Airways)正式合併成為今日的英國航空公司(British Airways)。.
查看 奥格·玻尔和英國海外航空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重定向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查看 奥格·玻尔和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恩里科·费米
恩里科·费米(Enrico Fermi;),美籍意大利裔物理学家。他对量子力学、核物理、粒子物理以及统计力学都做出了杰出贡献,并参与创建了世界首个核反应堆,芝加哥1号堆。他还是原子弹的设计师和缔造者之一。 费米拥有数项核能相关专利,并在1938年因研究由中子轰击产生的感生放射以及发现超铀元素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物理学日渐专门化后少数几位在理论方面和实验方面皆能称作佼佼者的物理学家之一。 费米在统计力学领域做出了他第一个重大理论贡献。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1925年提出了泡利不相容原理。费米依据这一原理对于理想气体系统进行了分析,所得到的统计形式现在通常称作费米–狄拉克统计。现在,人们将遵守不相容原理的粒子称为“费米子”。之后,泡利又对β衰变进行了分析。为使这一衰变过程能量守恒,泡利假设在产生电子时同时会产生一种电中性的粒子。这种粒子当时尚未观测到。费米对于这一粒子的性质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它的理论模型,并将其称为“中微子”。他对β衰变进行理论分析而得到的理论模型后来被物理学家称作“”。这一理论后来发展为弱相互作用理论。弱相互作用是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之一。费米还对由中子诱发的感生放射进行了实验研究。他发现慢中子要比快中子易于俘获,并推导出来描述这一放射过程。在用慢中子对钍核以及铀核进行轰击后,他认为他得到了新的元素。尽管他因为这一发现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但这些元素后来被发现只是核裂变产物。 费米1938年逃离意大利,以避免他的夫人劳拉因为犹太裔出身而受到新通过的波及。他移民至美国,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曼哈顿计划。费米领导了他的团队设计并建造了芝加哥1号堆。这个反应堆1942年12月2日进行了,完成了首次人工自持续链式反应。他之后着手建造位于田纳西州橡树岭的和漢福德區的。这两个反应堆先后于1943年和1944年进行了临界试验。他还领导了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F部,致力于实现爱德华·泰勒设计的利用热核反应的“”。1945年7月16日,费米参与了三位一体核试,并利用自己的方法估算了爆炸当量。 战后,费米参与了由罗伯特·奥本海默领导的一般顾问委员会,向美国原子能委员会提供核技术以及政策方面的建议。在得知苏联1949年8月完成了首次原子弹爆炸试验后,费米从道德以及技术层面都极力反对发展氢弹。他1954年在上为奥本海默作证。但奥本海默最终仍是被剥夺了。费米对于粒子物理,特别是π介子以及μ子的相关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推测宇宙射线产生于星际空间中受磁场作用加速的物质。在他身后,有许许多多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奖项、事物以及研究机构,其中包括:恩里科·費米獎、恩里科·费米研究所、费米国立加速器实验室、费米伽玛射线空间望远镜、以及元素镄。.
查看 奥格·玻尔和恩里科·费米
核子
在化學和物理學裏,核子(nucleon)是組成原子核的粒子。每個原子核都擁有至少一個核子,每個原子又是由原子核與圍繞原子核的一個或多個電子所組成。核子共有兩種:中子和質子。任意原子同位素的質量數就是其核子的總數。因此有時人們也會稱這個數字為「核子數」。 在1960年代之前,核子被認為是基本粒子,不是由更小的部份組成的。今天我們知道核子是複合粒子,由三個夸克經強相互作用綑綁在一起組成。兩個或多個核子之間的交互作用稱為核力,最終這也是強交互作用引起的。(在發現夸克之前,「強交互作用」一詞只用於核子間的交互作用。) 核子研究屬於粒子物理學和核物理學的交叉領域。粒子物理學,特別是量子色動力學,提供了解釋夸克及強交互作用屬性的公式。這些公式用定量方法解釋夸克是如何結合成為中子和質子(以及所有其他的強子)。然而,當多個核子組合為一個原子核(核素)時,這些基礎方程式變得非常難直接求解,必須使用核物理學的方法。核物理學利用近似法和模型來研究多個核子之間的交互作用,例如用核殼層模型。這些模型能夠準確解釋核素的屬性,比如哪些核素會進行核衰變等。 質子和中子都是重子和費米子。質子和中子特別相似,除了中子不帶有電荷以外,中子的質量比質子僅僅高0.1%,它們的質量非常相近,因此它們可以視為同樣核子的兩種狀態,共同組成了一個同位旋二重態(),在抽象的同位旋空間做旋轉變換,就可以從中子變換為質子,或從質子變換為中子。這兩個幾乎相同的核子都感受到相等的強相互作用,這意味著強相互作用對於同位旋空間旋轉變換具有不變性。按照諾特定理,對於強相互作用,同位旋守恆。.
查看 奥格·玻尔和核子
氘
氘(注音:ㄉㄠ;拼音:dāo(1);客家話:dao(1);粵語:dou(1);台語:to(1);英语:Deuterium)為氢的一种穩定形態同位素,又称重氢,元素符号一般为D或2H。它的原子核由一颗质子和一颗中子组成。在大自然的含量约为一般氢的7000分之一。.
查看 奥格·玻尔和氘
汉斯·冯·奥伊勒-切尔平
汉斯·卡尔·奥古斯特·西蒙·冯·奥伊勒-切尔平(Hans Karl August Simon von Euler-Chelpin,1873年2月15日德国奥格斯堡 - 1964年11月6日瑞典斯德哥尔摩),瑞典生物化学家,1929年与阿瑟·哈登因对糖类的发酵以及发酵酶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常将自己的名字简写为汉斯·奥伊勒(Hans Euler)。他任职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1906年起任教授。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任德国军官,先供职于陆军,后供职于空军。.
沃尔夫冈·泡利
沃尔夫冈·欧内斯特·泡利(Wolfgang Ernst Pauli,),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是量子力学研究先驱者之一。1945年,在愛因斯坦的提名下,他因泡利不相容原理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泡利不相容原理涉及自旋理论,是理解物质结构乃至化学的基础。.
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
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LANL;前稱Y計劃、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和洛斯阿拉莫斯科學實驗室)是美國承擔核子武器設計工作的兩個實驗室之一。另一個是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始於1952年)。該國家實驗室位於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隸屬美國能源部,管理和運行則歸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安全會(LANS)負責。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是世界上最大的科學和技術研究機構之一,它在國家安全、太空探索、 可再生能源、醫藥、納米技術和超級計算機等多個學科領域開展研究。 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是新墨西哥州北部最大的研究機構和最大的雇主,擁有大約9,000名的直接僱員和774人左右的合同雇員。此外還有大約120名的美國能源部員工駐紮在實驗室,負責監督那裡的工作和運行情況。實驗室約三分之一的技術人員是物理學家,四分之一是工程師,六分之一為化學家和材料科學家,其餘的則在數學和計算科學、生物學、地球科學等其他學科的工作。外部的科學家和學生也會訪問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參與科研項目。實驗室聯合大學和業界進行能源方面的基礎和應用研究。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2016年的預算約為22億美元。.
液滴模型
液滴模型是一個關於原子核的模型。 魏茨澤克公式將原子核的束縛能,表示成數個項之和。式中有部分常項由實驗確定,變數則由理論推導出。 一個原子核的束縛能可表示為: 其中A為質量數(核子數目,質子及中子數目之和),Z為原子序數(質子數目)。 另外,B.
查看 奥格·玻尔和液滴模型
本·莫特森
本·莫特森(Ben Roy Mottelson,1926年7月9日芝加哥),美国-丹麦物理学家,1975年,因為發現原子核中集體運動和粒子運動之間的聯繫,並且根據這種聯繫發展了有關原子核結構的理論,與奥格·玻尔、利奧·雷恩沃特共同榮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查看 奥格·玻尔和本·莫特森
新科學人
《新科學人》(也作《新科學家》)(New Scientist),創刊於1956年,由Reed Business Information Ltd.出版發行的國際性科學雜誌。每週發刊一次。並於1996年設立網路版,每日發佈科學新聞。 它並不是同行評審的科學期刊,不過仍廣為科學和非科學領域的人士閱讀,以接軌非專門或有興趣領域的最新發展。.
查看 奥格·玻尔和新科學人
曼哈顿计划
曼哈顿计划(Manhattan Project)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發與製造原子彈的一項大型軍事工程,由美國以及給予相關支援的英國與加拿大執行,該計划於1942年到1946年間直屬於美國陸軍工程兵團的莱斯利·理查德·格罗夫斯將軍領導,工程原名為「代用材料項目發展」(Development of Substitute Materials),後改為「曼哈頓工程區」(Manhattan District)。期間,美方也吸收了較早展開的英國核武器研發計畫——「合金管工程」之成果。曼哈顿计划早在1939年即秘密地展開,雇佣了超过13萬人员,花费了将近20億美金(相當於2014年260億美金),超过90%的費用用于建造工厂和制造核裂变的原材料,用于制造和发展武器的部份僅佔不到10%,此一工程在橫跨美國、英國和加拿大三國的30多個城市中均有進行。 戰爭期間,美軍研發出兩種類型的原子彈,一為設計上較簡單、使用鈾235製成的「」,由於鈾235在天然鈾中僅佔0.7%,其他絕大部分都是質量相同、難以分離的同位素鈾238,故美方以三種分離方式來提高其鈾-235的濃度——電磁(「」)、氣體(「氣體擴散法」)與熱(「索瑞特效應」),大部分工作都在田纳西州橡树岭一地進行。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自此开始,美国正式卷入二战。此时,纳粹德国已经开始了德國核武器開發計畫「铀计划」(Uranprojekt),目的是制造出核武器,运用在二战之中。一些美国科学家提出,要在纳粹德国之前研发出原子弹。 1942年12月2日,在费米的指导下,世界上第一个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在芝加哥建成,成功实现了可控的链式反应。1943年春,奥本海默领导科研人员开始制造原子弹的工作;翌年,美国橡树岭工厂生产出第一批浓缩铀原材料;1945年7月12日,第一颗实验性原子弹开始最后的装配。7月16日,美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中试爆成功,爆炸当量大约21,000吨TNT炸弹。8月6日,美国向广岛投放名为小男孩的原子弹;3日后(8月9日),向长崎投擲名为胖子的原子弹。8月15日,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查看 奥格·玻尔和曼哈顿计划
曼内·西格巴恩
曼内·西格巴恩(Karl Manne Georg Siegbahn,),瑞典物理學家,1924年,他因為發現X射線的光譜,而獲得當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殊榮。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兒子凯·西格巴恩亦是198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簡稱 IAS )是一个供各领域的科学家做最纯粹的尖端研究的科研机构,能够保障所辖科研人员不受任何教学任务、科研资金或者赞助商压力限制。在其它地方也有基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而建立的高等研究院。IAS于1930年成立于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它不是普林斯顿大学的一部分。.
194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十四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于1948年7月29日至1948年8月14日在英国伦敦举行。.
另见
丹麦诺贝尔奖得主
- 亨利克·蓬托皮丹
- 卡尔·阿道夫·盖勒鲁普
- 奥格·玻尔
- 奧古斯特·克羅
- 尼尔斯·吕贝里·芬森
- 尼尔斯·杰尼
- 尼尔斯·玻尔
- 延斯·克里斯蒂安·斯科
- 本·莫特森
- 約翰尼斯·菲比格
- 约翰内斯·威廉·延森
- 腓特烈·巴耶尔
哥本哈根大學校友
- 丹·扎哈维
- 亨利克·諾德布蘭德
- 保罗·施吕特
- 卡尔·汉森·奥斯坦费德
- 卡斯帕尔·韦塞尔
- 哈尔多尔·奥斯格里姆松
- 奥格·玻尔
- 奧勒·羅默
- 奧托·紐格伯爾
- 奧托·葉斯柏森
- 安布罗休斯·斯多布
- 尤金纽斯·瓦尔明
- 尼古拉斯·斯坦诺
- 尼尔斯·吕贝里·芬森
- 尼尔斯·杰尼
- 尼尔斯·玻尔
- 延斯·克里斯蒂安·斯科
- 延斯·奥托·克拉格
- 拉尔斯·米科尔森
- 拉斯穆·巴多林
- 拉爾斯·勒克·拉斯穆森
- 斯温·布扬松
- 本特·斯特龙根
- 杨焕明
- 杨福家
- 汉斯·克里斯蒂安·奥斯特
- 波尔·尼鲁普·拉斯穆森
- 皮亞特·海恩 (數學家)
- 約翰尼斯·菲比格
- 索倫·奧貝·克爾凱郭爾
- 维格迪丝·芬博阿多蒂尔
- 艾文德·柯林
- 英厄·莱曼
- 莫恩斯·吕克托夫特
- 裴德盛
- 赫勒·托寧-施密特
- 路維·郝爾拜
- 马丁·瓦尔
在美国的丹麦人
- 大衛·漢森
- 奥格·玻尔
- 妮娜·阿格戴爾
- 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
- 尼尔斯·玻尔
- 康妮·尼爾森
- 拉尔斯·乌尔里希
- 比亚克·英厄尔斯
- 比雅尼·斯特劳斯特鲁普
- 海倫娜·克莉史汀森
- 纳娅·埃特
- 阿斯格尔·哈梅里克
尼尔斯·玻尔
玻尔家族
亦称为 玻尔,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