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因河

指数 因河

因河(Inn)是流经瑞士、奥地利和德国的一条河,它是多瑙河的支流,全长517公里。 因河发源于瑞士阿尔卑斯山,朝着东北方向流入奥地利,过了蒂罗尔州及其首府因斯布鲁克后又折向东,沿着库夫施泰因区和德国巴伐利亚的边界继续向前流淌。 在巴伐利亚境内,因河折向北方,在流经罗森海姆、因河畔瓦瑟堡和瓦尔德克赖堡后又转向东方,继续流经米尔多夫和诺伊厄廷格后,两条支流---萨尔察河和阿尔茨河注入,因河流量变大。 然后,直到注入多瑙河,因河就成为了德国(巴伐利亚)和奥地利(上奥地利州)的分界线。这时流经的城市有因河畔辛巴赫、因河畔布劳瑙和谢尔丁。 最终,因河在帕紹注入多瑙河。 因河因为冲刷了上游的矿物质,因此呈碧绿色。 I I I Category:多瑙河支流.

18 关系: 多瑙河奥地利巴伐利亚上奥地利州帕绍庫夫施泰因縣德国因河畔布劳瑙因河畔瓦瑟堡因河畔辛巴赫因斯布鲁克米尔多夫罗森海姆瑞士瓦尔德克赖堡诺伊厄廷格阿尔卑斯山蒂罗尔州

多瑙河

多瑙河(德文:Donau)是欧洲第二大河,次於俄罗斯的伏尔加河,發源於德國黑森林地區,最後注入黑海,全長2857公里,流域面積81.7万平方千米Bundesministerium für Umwelt, Naturschutz und Reaktorsicherheit: Hydrologischer Atlas von Deutschland, Freiburg i. Br.

新!!: 因河和多瑙河 · 查看更多 »

奥地利

奥地利共和国()通稱奥地利(Österreich ),是一个位在於中歐的内陆国家,但在歷史上也被分類成西歐或者東歐的國家國。奧地利与多國接壤,东面是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南面是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亚,西面是列支敦士登和瑞士,北面是德国和捷克。首都兼最大城市是維也納,人口超過170萬。國土面積,同時因阿爾卑斯山存在的緣故,奧地利成爲了一個山地國,只有32%的國土海拔低於,最高點海拔。 如今的奧地利是一個半總統制的代議民主國家,下含九個聯邦州。Lonnie Johnson 17奧地利是當今世界最富裕的國家之一,2012年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46,330美元。其人類發展指數在2014年排世界第21位。同時自1995年以來就是歐盟成員, 是OECD的創始國之一。1995年簽訂申根公約,1999年接受並于2002年起使用歐元。奧地利曾是統治中歐650年到1918年哈布斯堡王朝的核心部份,是神聖羅馬帝國和奧匈帝國的首都,並且奧地利在民族上屬於日耳曼民族的居住地,和德國、瑞士、盧森堡同為德語區,在歷史上和中歐東歐的的匈牙利、捷克、波蘭都有緊密的關聯。.

新!!: 因河和奥地利 · 查看更多 »

巴伐利亚

巴伐利亞自由邦(Freistaat Bayern),簡稱巴伐利亞(Bavaria),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东南部的一个联邦州,其面積位居德国第一(占全国面积1/5)、人口第二(次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首府位於慕尼黑。 巴伐利亚州的西北部与巴登-符腾堡、图林根、萨克森、黑森诸州接壤,东部与捷克,南部与奥地利接壤。州府慕尼黑为其最大城市;北部中弗兰肯行政区纽伦堡为该州第二大城市,北拜仁的最大城市;第三大城市是西南部的奥格斯堡,一座古罗马时代就已存在的当时的古罗马国家的边境城市。 巴伐利亚的文化与德国其他州,尤其与北方不同,主要为宗教信仰(天主教为主)和语言(三大方言)差异。巴伐利亚为德国乃至欧洲的一强劲经济体,许多德国企业总部均位于巴伐利亚境内,诸如宝马、奥迪、西门子、英飞凌、彪马、阿迪达斯等。.

新!!: 因河和巴伐利亚 · 查看更多 »

上奥地利州

#重定向 上奧地利州.

新!!: 因河和上奥地利州 · 查看更多 »

帕绍

帕绍(Passau),是德国巴伐利亚州东部的一座直辖市,位于德国与奥地利的边境,多瑙河、因河和伊尔茨河(Ilz)的交汇处,因此也被称为“三河城”(德语:Dreiflüssestadt)。帕绍也是一座大学城。.

新!!: 因河和帕绍 · 查看更多 »

庫夫施泰因縣

庫夫施泰因縣(Bezirk Kufstein),是奧地利蒂羅爾州的一個縣,位於該州的東北部,北鄰德國巴伐利亞州。面積969.90平方公里。2001年人口93,702人。縣治庫夫施泰因。 下分3鎮、2集鎮、25個鄉。 Category:蒂羅爾州 K.

新!!: 因河和庫夫施泰因縣 · 查看更多 »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新!!: 因河和德国 · 查看更多 »

因河畔布劳瑙

因河畔布劳瑙(Braunau am Inn),奥地利上奥地利州的城市,位于奥德边境因河畔,距离林茨约90公里、距离萨尔茨堡约60公里。.

新!!: 因河和因河畔布劳瑙 · 查看更多 »

因河畔瓦瑟堡

因河畔瓦瑟堡(德语:Wasserburg am Inn)也可意译为水堡,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一个市镇。总面积18.80平方公里,总人口12257人(截止到:2012年12月31日),人口密度652人/平方公里。城市座落在上巴伐利亚,行政管理上隶属于Rosenheim,地理位置上,位于首府慕尼黑东部约50公里处。 地理位置: 因河畔瓦瑟堡所处的地理位置很特殊:老城区座落在一个几乎完全由因河环绕而成的半岛上,只有一条小路将老城与外界相连。老城对面的因河河岸高达70米,从一处河边山崖的观景台,可以清楚看到整个老城区的建筑群,这些建筑的历史悠久,多数可追溯到中世纪。.

新!!: 因河和因河畔瓦瑟堡 · 查看更多 »

因河畔辛巴赫

因河畔辛巴赫(德语:Simbach am Inn)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罗塔尔-因县的一个市镇,位于德奥边境,与奥地利因河畔布劳瑙隔因河相望。总面积47.31平方公里,总人口9781人,其中男性4658人,女性5123人(2011年12月31日),人口密度207人/平方公里。.

新!!: 因河和因河畔辛巴赫 · 查看更多 »

因斯布鲁克

因斯布鲁克(德语:Innsbruck)位于奥地利西部群山之间的因河畔,是蒂罗尔州的首府。穿越阿尔卑斯山通往意大利南蒂罗尔地区的布仑纳隘道从这里开始。因斯布鲁克的名字来自于因河和德语中的Brücke(桥)。因斯布魯克是奥地利第五大城市,整个都市地区约有18.4万居民。 因斯布鲁克是著名的滑雪胜地,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曾于1964年和1976年两次在此举办。 慈善组织SOS儿童村总部即位于因斯布鲁克。.

新!!: 因河和因斯布鲁克 · 查看更多 »

米尔多夫

米尔多夫(德语:Mühldorf)是奥地利下奥地利州克雷姆斯兰县的一个市镇。总面积28.46平方公里,总人口1425人,人口密度50.1人/平方公里(2005年)。.

新!!: 因河和米尔多夫 · 查看更多 »

罗森海姆

罗森海姆(Rosenheim)位于上巴伐利亚的阿尔卑斯山麓地区,因河与芒法尔河交汇处,是德国巴伐利亚州上巴伐利亚行政区的直辖市,是巴伐利亚州东南部文化和经济中心城市,工农业均很发达,特别是以木材工业著称。.

新!!: 因河和罗森海姆 · 查看更多 »

瑞士

士联邦(Schweizerische Eidgenossenschaft;Confédération suisse;Confederazione Svizzera;Confederaziun svizra;正式称呼采用Confœderatio Helvetica,因此瑞士的ISO 3166双拉丁字母国家代号是“CH”)通稱瑞士(Schweiz;Suisse;Svizzera;Svizra),為中欧或者西歐國家之一,劃分為26個州。瑞士為聯邦制國家,伯爾尼是联邦政府所在地。瑞士北靠德国,西邻法国,南接意大利,东临奥地利和列支敦士登。 瑞士屬内陆山地國家,地理上分為阿爾卑斯山、瑞士高原及侏羅山脈三部分,面积41,285平方公里,阿爾卑斯山佔國土大部分面積,而800萬人口中,大多分布於瑞士高原,瑞士高原也是瑞士主要城市如經濟中心蘇黎世及日內瓦的所在地。瑞士因自然風光及氣候條件而有「世界公園」的美譽。 瑞士一開始有僱傭兵制度,後來才改採武裝中立,自1815年維也納會議後從未捲入过國際战争,瑞士自2002年起才成為聯合國正式會員國,但瑞士實行積極外交政策且頻繁參與世界各地的重建和平活動;瑞士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發源地且為许多国际性组织总部所在地,如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在歐洲區域組織方面,瑞士為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創始國及申根区成員國,但並非欧盟及歐洲經濟區成員國。 依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瑞士是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同時瑞士人均財富也居(除摩纳哥之外的)世界首位。依國際匯率計算,瑞士為世界第19大經濟體;以购买力平价計算則為世界第39大經濟體;出口額及進口額分別居世界第20位及第18位。瑞士由3個主要語言及文化區所組成,分別為德语區、法语區及意大利语區,而後加入了罗曼什语區。雖然瑞士人中德語人口居多數,但瑞士並未形成單一民族及語言的國家,而且其國民中外國出生的比例相當高。對國家強烈的歸屬感則來自於共同的歷史背景及價值觀,如联邦主义及直接民主制等。傳統上以瑞士永久同盟於1291年8月初締結為建國之初始,而8月1日是瑞士國慶日。.

新!!: 因河和瑞士 · 查看更多 »

瓦尔德克赖堡

尔德克赖堡(德语:Waldkraiburg)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一个市镇。总面积21.55平方公里,总人口23789人,其中男性11760人,女性12029人(2011年12月31日),人口密度1 104人/平方公里。.

新!!: 因河和瓦尔德克赖堡 · 查看更多 »

诺伊厄廷格

诺伊厄廷格(德语:Neuötting)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一个市镇。总面积36.60平方公里,总人口8527人,其中男性4104人,女性4423人(2011年12月31日),人口密度233人/平方公里。.

新!!: 因河和诺伊厄廷格 · 查看更多 »

阿尔卑斯山

阿尔卑斯山(Alpen;Alpes;Alpi;Alpe)是一座位於歐洲中心的山脈,它覆蓋了意大利北部邊界、法國東南部、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德國南部及斯洛文尼亞。它可以被细分為三個部分,從地中海到白朗峰的西阿爾卑斯山,從瓦莱达奥斯塔到布伦纳山口(奥地利和意大利交界處)的中阿爾卑斯山,從布伦纳山口到斯洛文尼亞的東阿爾卑斯山。歐洲許多大河都發源於此,水力資源豐富,為旅遊、度假、療養勝地。 阿爾卑斯山共有128座海拔超過4000公尺的山峰,其中最高峰白朗峰海拔4810.45公尺,位於法國和意大利的交界處。山脈呈弧形,長1200公里,寬130~260公里,平均海拔约3000公尺,總面積約22萬平方公里。阿爾卑斯山北邊是水氣較多的氣候,而南邊則較為乾燥,雨量很少。.

新!!: 因河和阿尔卑斯山 · 查看更多 »

蒂罗尔州

蒂罗尔州(Tirol;Tirolo)是位于奥地利共和国西部的一个州。 蒂罗尔州是一个多山的地区,它西邻福拉尔贝格州,东接萨尔茨堡州和克恩腾州。蒂罗尔州被萨尔茨堡州分成了两个部分,即北蒂罗尔和东蒂罗尔,两地相距约为10-20公里。其中面积较大的北蒂罗尔北边是德国巴伐利亚州,南边是意大利和瑞士。 蒂罗尔州的最高峰为上陶恩山脉的大格洛克纳山,海拔为3,798米,仅次于意大利特伦蒂诺-南蒂罗尔区3,905米的奥特莱山,是奥匈帝国时代的帝国最高点。因此,蒂罗尔拥有许多著名的滑雪胜地,例如基茨比厄尔和阿尔山麓圣安东。 蒂罗尔州首府是因斯布鲁克,它以大学特别是现代医学技术而闻名。其它较大城市有库夫施泰因、施瓦茨、罗伊特和兰德克。.

新!!: 因河和蒂罗尔州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