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哈爾曼迪爾·薩希卜

指数 哈爾曼迪爾·薩希卜

哈爾曼迪爾·薩希卜(旁遮普語: ਹਰਿਮੰਦਰ ਸਾਹਿਬ;Harmandir Sahib),又名达尔巴尔·萨希卜(旁遮普語: ਦਰਬਾਰ ਸਾਹਿਬ,读音;Darbar Sahib) 高建章,锡克·辛格·阿卡利:锡克民族与锡克教,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第67-71页,非正式俗称为金庙(Golden Temple),位于印度旁遮普邦阿姆利则是錫克教最重要的谒师所(gurdwara)。 其所在都市阿姆利则(直譯為不老花蜜之池)在公元1577年由第四世錫克教古鲁拉木達斯(Guru Ram Das)開闢 ,其後第五世古魯阿爾瓊(Guru Arjun)決定在此城中心設立谒师所哈爾曼迪爾·薩希卜,並在其中供奉錫克教經典古鲁·格兰特·萨希卜(Guru Granth Sahib或稱Adi Granth)İsmail Hâmi Danişmend, Osmanlı Devlet Erkânı, Türkiye Yayınevi, İstanbul, 1971 (Turkish)。第六世古魯哈果濱(Guru Hargobind)繼任後在此廟宇旁設立錫克教五大權位之席之一的「永恆寶座(Akal Takht)」。 该庙的名字中,“哈尔曼迪尔”(旁遮普語:ਹਰਿਮੰਦਰ,Harmandir)是由两个梵语词汇“Hari”和“Mandir”结合而来。“Hari”是无所不在的神的名字之一,字面意思是“除去所有灵性生活(Aatmic-Jeevan)之障碍者”。“Mandir”意思是“住宅,住处,居处,房子,宫殿,寺庙,住所”等等。所以“哈尔曼迪尔”的意思是“神之住所”或“神的庙”,通过这里可以体验到灵性的充分舒展。“萨希卜”(旁遮普語:ਸਾਹਿਬ,Sahib)源于阿拉伯语(,Sahib),意思是“持有者、拥有者、所有者”。 身為神之住所,哈爾曼迪爾·薩希卜的興建理念並不是只限錫克教徒供奉,它其實象徵著對於宗教多元性的開放態度與平等對待 ,為了表示誠意,第五世古魯阿爾瓊(Guru Arjun)在興建此廟之時特別邀請伊斯蘭教蘇非派聖者Mian Mir來奠定廟宇的基石。哈爾曼迪爾·薩希卜的四個入口也是象徵著歡迎四面八方所來的各教信徒 。 哈爾曼迪爾·薩希卜每日約有十萬人參訪朝拜,廟內共分12個區域,除聖殿外,還有香客休息室、誦經堂、法師起居室、修道殿、膳廳、儲藏和陳列室等。其中廟内也設有世界最大的免費食堂稱為“瑯加”(Langar),這個概念由錫克教創始聖人那納克(Guru Nanak)提出,同樣為倡導“眾生平等”,不論種族地位、宗教信仰,都能平等地坐在食堂上獲得一頓飯菜的理念。 今日的哈爾曼迪爾‧薩希卜谒师所(gurdwara)是在1764年由錫克教領導人Jassa Singh Ahluwalia帶領教徒重建的。在19世紀初,錫克帝國君主藍季特‧辛格(Maharaja Ranjit Singh)派人將其表面鋪上一層金箔,據說金色的廟頂共用去了750公斤的黃金,故得其別名“金廟 (The Golden Temple)”。.

27 关系: 半岛电视台印度印度陸軍印度政府古鲁·格兰特·萨希卜伊斯兰教分離主義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迦比尔阿姆利则阿富汗阿拉伯语蘇非主義藍星行動锡克教艾哈迈德沙·杜兰尼英迪拉·甘地排燈節杜蘭尼王朝梵语新德里旁遮普語旁遮普邦旁遮普文化拿那克拉維河

半岛电视台

半岛电视台(الجزيرة,羅馬化转写:;意为“岛”或“半岛”,指阿拉伯半島)是一家以卡塔尔首都多哈為基地的國際电视媒体,開播於1996年,由出資的拥有。除了阿拉伯語之外,並同時以英語、土耳其語等多種語言,向全球播出以新聞為中心的節目內容。 半岛电视台地处阿拉伯世界,在新闻报道方面有着许多不同的视角,它在节目中开创性地引入了电话采访,电视论战等节目,尤其在九一一事件之后,它多次率先播放本·拉登和其他基地组织领导人的录像声明,从而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除了新闻频道外,半岛电视台还开设有几个专门的频道,包括体育频道组合,公共政务频道和儿童频道等。半岛电视台于2015年开通中国区的业务,包括官方微博以及公众号。 除电视频道以外,半岛电视台另有一个英阿双语的官方网站。在此任职的记者都是来自於各阿拉伯国家。电视台共有60多名记者、200多名技术人员。在全球共有25个记者站。由於播出範圍遍及全球,使半島電視台被認為是世界影响力最大的阿拉伯媒体。.

新!!: 哈爾曼迪爾·薩希卜和半岛电视台 · 查看更多 »

印度

印度共和国(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Republic of India),通称印度(भारत;India),是位于南亚印度次大陆上的国家,印度面积位列世界第七,印度人口众多,位列世界第二,截至2018年1月印度拥有人口13.4亿,仅次于中国人口的13.8亿,人口成長速度比中國還快,预计近年将交叉。是亚洲第二大也是南亚最大的国家,面积328万平方公里(实际管辖),同时也是世界第三大(购买力平价/PPP)经济体。 印度并非单一民族及文化的国家。印度的民族和种族非常之多,有“民族大熔炉”之称,其中印度斯坦族占印度总人口的大约一半,是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各个民族都拥有各自的语言,仅宪法承认的官方语言就有22种之多,其中印地语和英语被定为印度共和国的联邦官方语言,并且法院裁定印度没有国语。英语在印度非常流行,尤其在南印地位甚至高于印地语,但受限于教育水平,普通民众普遍不精通英语。另外,印度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世界4大宗教其中的佛教和印度教都源自印度。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兰教在印度也有大量信徒,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信教者约占印度的14.6%(截至2011年,共有约1亿7千7百万人)。伊斯兰教是在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纪后,北印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特别是莫卧儿王朝。印度也是众多正式和非正式的多边国际组织的成员,包括世界贸易组织、英联邦、金砖五国、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和不结盟运动等。 以耕种农业、城市手工业、服务业以及其支撑产业为主的部分行业已经相对取得了进展。除了民族文化与北方地形的丰富使印度旅游业颇受欢迎之外,由于时差,大批能说英语的人才也投入外包行业(即是外国企业把客户咨询,电话答录等等服务转移到印度)。另一方面,宝莱坞电影的文化输出在英语圈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不亚于世界主流。同时印度还是很多专利过期药物的生产地,以低价格提供可靠的医疗。近年来,印度政府还大力投资本国高等教育,以利于在科学上与国际接轨,例如自主太空研究、南亚半岛生态研究等等。印度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新!!: 哈爾曼迪爾·薩希卜和印度 · 查看更多 »

印度陸軍

印度陸軍(IA, 印地语:भारतीय थलसेना, Bhāratīya Thalasēnā)是印度军队的陸上戰鬥部隊和規模最大的軍種。印度陆军在1947年印度获得独立后,继承了位于印分区的英属陆军大部分基础设施。其起初的目標是為了保護國家的邊界,然而近來也對內部提供安全保護,特別是對襲擊克什米爾和東北部的武裝恐怖份子、分离份子。除战争外,军队也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部队。 印度陸軍完全屬於自願役,印度從未使用過徵兵制。印度陆军已參與過許多戰爭,第一次印巴戰爭、波羅行動、中印邊境戰爭、第二次印巴戰爭、第三次印巴戰爭、斯里蘭卡內戰、卡爾吉爾戰爭等。除此之外,印度也派遣軍隊作為聯合國的維和部隊,於塞浦路斯、黎巴嫩、剛果、安哥拉、柬埔寨、越南、納米比亞、薩爾瓦多、利比里亞、莫桑比克和索馬利亞等地行動。.

新!!: 哈爾曼迪爾·薩希卜和印度陸軍 · 查看更多 »

印度政府

印度政府,正式名稱為聯邦政府(Union Government),也被稱為中央政府,根據印度憲法成立,是管轄印度诸邦与联邦属地的機關,統稱為印度共和國。總部位於印度首都新德里。 政府由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個分支組成。行政機關之首為總統,是國家元首,直接或通過其下屬行使權力。立法機關(即印度议会)由人民院和聯邦院以及议长組成。司法機關由印度最高法院、21個高級法院,以及地區層面的各民事、刑事和家庭法院組成。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主國家。.

新!!: 哈爾曼迪爾·薩希卜和印度政府 · 查看更多 »

古鲁·格兰特·萨希卜

《古鲁·格兰特·萨希卜》(旁遮普语:ਗੁਰੂ ਗਰੰਥ ਸਾਹਿਬ,读音),是锡克教最重要的经典,被锡克教徒视为最终的、最高的、永存的古鲁,也是锡克教古鲁中的第11任(最后一任)古鲁。薛克翘,中世纪锡克教文学概说,南亚研究2006年01期高建章,锡克·辛格·阿卡利:锡克民族与锡克教,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第61-77页.

新!!: 哈爾曼迪爾·薩希卜和古鲁·格兰特·萨希卜 · 查看更多 »

伊斯兰教

伊斯蘭教(الإسلام, al-’islām;)--、清真教、回回--教、天方教、大食法、大食教度,是以《古蘭經》和聖訓為教導的一神教宗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古蘭經》被伊斯蘭信徒(穆斯林)視為造物主安拉命天使給其使者逐字逐句的啟示,而聖訓为造物主最后的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錄(由同伴們轉述收集)。伊斯蘭这一名称來自《古兰经》,源自閃语字根S-L-M,意為「顺从(造物主)」;实际上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名字也來自這個字根,意為「順從者」。 穆斯林信仰獨一且無與倫比的安拉,并认为人生的唯一目的是崇拜或顺从安拉;伊斯兰教认为阿拉在人类历史长河派遣了众多先知給全人類,历代各个民族都有先知,包括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穆薩(摩西)、爾撒(耶穌)等,先知穆罕默德是最後一位,古兰经載有他所得的訊息。伊斯蘭教的基本功修包括五功,是為「念、礼、齋、課、朝」,五功是穆斯林需要奉行的五個義務。伊斯兰教还拥有自己的一套宗教法律,该法律實際觸及生活及社會的每一個層面,由飲食、金融到戰事以及福利等各方面。 在先知穆罕默德逝世後,伊斯蘭帝國持續擴張,佔據着大片的地區,促使哈里發國的誕生,傳教活動亦刺激更多人改信伊斯蘭教。早期哈里發的宗教政策、穆斯林的經濟及商貿開拓及後來奧斯曼帝國的擴張都使伊斯蘭教從麥加向大西洋及太平洋的方向擴散,形成穆斯林世界。 絕大多數的穆斯林屬於遜尼派(75%-90%)及什叶派(10%-20%)两大派别,另外两派中均有人同时信仰伊斯兰神秘主义。伊斯蘭教是中东、中亚、东南亚主要部分及非洲的大部分的主流宗教。在法国、德国、中国西北部、俄罗斯西南部及加勒比地區都可找到龐大的穆斯林社群。穆斯林最多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亚,這裡居住著全球穆斯林總數的15%。南亞、中東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穆斯林分別佔全球總數的25%、20%及15%。皈依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幾乎可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可找到。截至2010年,全球約有16億穆斯林,佔23.4%人口。在信徒人數上,伊斯蘭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被認為是世上增長得最快的宗教。.

新!!: 哈爾曼迪爾·薩希卜和伊斯兰教 · 查看更多 »

分離主義

分離主義,又称分裂主義,意味著將自身從原本相连的其他部分抽離。.

新!!: 哈爾曼迪爾·薩希卜和分離主義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新!!: 哈爾曼迪爾·薩希卜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哈爾曼迪爾·薩希卜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迦比尔

迦比尔(Kabir,कबीर,IAST:Kabīr)是15世纪印度神秘主义诗人和圣人。他的作品影响了印度教的奉爱主义,并且在锡克教经文阿迪格兰斯中发现了他的诗歌。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15)Accessed: July 27, 2015迦比尔早年生活在一个穆斯林家庭中,但他受到了印度教巴克提领导者拉玛南达的强烈影响。.

新!!: 哈爾曼迪爾·薩希卜和迦比尔 · 查看更多 »

阿姆利则

阿姆利则(旁遮普语:ਅੰਮ੍ਰਿਤਸਰ;英语:Amritsar)是印度西北部旁遮普邦的一座城市,靠近巴基斯坦边境,距离巴基斯坦拉合尔只有32英里。地理坐标:北纬31度38分,东经74度52分。海拔高度为218米。2001年人口为1,011,327人(全地区人口为3,096,077人)。 阿姆利则一词源于梵语 Amŗta-sarovar,意为“花蜜池塘”。 阿姆利则的金庙是锡克教的中心。在蘭季特·辛格王公時代,阿姆利则取代了拉合尔成为旁遮普的首位城市。阿姆利則也因1919年的阿姆利則慘案及1984年的蓝星行动而為人熟悉。 當地的主要经济活动有旅游、地毯、纺织、農產品、手工艺品、服务业等。 该市有众多锡克教圣地。.

新!!: 哈爾曼迪爾·薩希卜和阿姆利则 · 查看更多 »

阿富汗

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افغانستان;افغانستان;简称阿富汗)乃是一个位于亚洲中南部的内陆国家,坐落在亚洲的心脏地区。阿富汗的位置有不同的定义,有时候会被认为处在中亚或者南亚,甚至被归类于中东地区(西亚)。阿富汗与大部分毗邻的国家有着宗教上、语言上、地理上相当程度的关联。阿富汗的北部和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以及塔吉克斯坦接壤,东部与中国以及部分巴基斯坦控制查謨-克什米爾地区(有争议)接壤,南部与巴基斯坦接壤,西部与伊朗接壤。 “阿富汗斯坦”在普什圖語的意思就是阿富汗人的地方。普什圖人又稱阿富汗人,亦是現時國內最多人口的族群。作為內陸国,加上長年戰事,领土中的五分之三交通不便。近年阿富汗經濟主要倚賴外國援助,其中來自歐盟的援助佔阿富汗国内生产总值的40%。农业是另一主要的经济支柱,但可耕地还不足农用地的2/3。人口為3000多万,因為戰亂導致的經濟困難延續,是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

新!!: 哈爾曼迪爾·薩希卜和阿富汗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语

阿拉伯语( al-ʻarabīyah 或者 ʻarabī )是除了英語、法語和西班牙語之外最多國家使用的官方語言。阿拉伯語源自公元6世纪的古典阿拉伯语。它包括书面语及流通于中东、北非和非洲之角(即索马里半岛)的各种口语。阿拉伯语属于亚非语系。 阿拉伯语的书面语称为“现代标准阿拉伯语”或“书面阿拉伯语”。书面阿拉伯语是目前唯一在官方及正式场合使用的阿拉伯语,用于大多数书面文件和讲座、新闻广播等正式讲话。但这亦因国家而异。1912年,在摩洛哥加入阿拉伯国家联盟之前,曾在正式场合使用过一段时间。 阿拉伯语属于,与亚拉姆语、希伯来语、乌加里特语和腓尼基语相近。阿拉伯语书面语不同于其所有地方的口语,且更为传统和保守。两者是双层语言的关系,用于不同的场合。 一些地方的阿拉伯语无论是书写还是口头形式,都无法互通。而所有地方的阿拉伯语被当作是一个整体。即是说,纯粹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它们是不同的语言;但是从政治及民族的角度来说,他们又是一个整体。如果阿拉伯语被当作一个整体,则世界上估计有4.22亿人以其为母语。如果各地的阿拉伯语当作是不同的语言,则很难估计到底有多少种,因为它们是方言连续体,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其中埃及阿拉伯语的使用人数最多,大约五千四百万人以其为母语——多于其他任何一种闪米特语言。 阿拉伯语是美国使用人数第12多的语言。 现代的书面语(现代标准阿拉伯语)源于古兰经的语言(即古典阿拉伯语),用于学校教学及工作、政府、媒体等场合。两者合起来被称为书面阿拉伯语,是伊斯兰教的。现代标准阿拉伯语的语法与古典阿拉伯语大体相同,词汇也有相同之处。但古典阿拉伯语的一些语法结构在现代标准阿拉伯语中不再使用,在口语中不使用的词汇也不在现代书面语中使用。而且现代书面语从口语中借入了一些词汇和语法现象。新的词汇大多用来表达近现代出现的概念。 阿拉伯语用阿拉伯字母从右往左书写。有时在非正式场合也可用拉丁字母从左往右书写,但没有统一的形式。 阿拉伯语往伊斯兰世界的语言(如波斯语、土耳其语、索马里语、波斯尼亞語、哈萨克语、孟加拉语、乌尔都语、马来语和豪萨语)輸出了大量词汇。中世纪时期,书面阿拉伯语成了欧洲文化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在科学、数学和哲学领域。这导致许多欧洲语言也从阿拉伯语中借入了大量词汇。阿拉伯语在词汇和语法方面对羅曼語族的语言(特别是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加泰羅尼亞語和西西里語)影响很大。 阿拉伯语也从其他语言中借入了大量词汇,如早期从希伯来语、希腊语、波斯语、叙利亚语,中期从土耳其语,当代从欧洲语言(主要是英语和法语)。.

新!!: 哈爾曼迪爾·薩希卜和阿拉伯语 · 查看更多 »

蘇非主義

蘇菲主義,又称苏菲派(Sufism、;تصوّف),為伊斯蘭教的密契主義(或稱神秘主義)Alan Godlas, University of Georgia, Sufism's Many Paths, 2000, ,為追求精神層面提升的伊斯蘭教團,其詮釋的方式有別於一般穆斯林,他們在生活方面相當嚴格。遵行蘇非主義者被稱为「蘇非行者」(ṣūfī, صُوفِيّ),他們認為透由冥想及導師接觸到安拉,他們把敬畏之心化為對安拉無私的愛。西方學界稱蘇非主義為「大众的伊斯蘭」(Popular Islam),源於盛行在穆斯林普羅大眾、及至伊斯蘭世界。 经典苏菲行者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他们对于(一种反复诵读真主九十九个名字的行为,常常在祷告后)的执迷,以及禁慾主義。苏非主义在倭马亚王朝早期(公元661-750年 See Google.

新!!: 哈爾曼迪爾·薩希卜和蘇非主義 · 查看更多 »

藍星行動

藍星行動(ਬਲੂ ਸਟਾਰ;ब्ल्यू स्टार;英文:Operation Blue Star)發生於1984年6月初,是印度政府打擊錫克教分離主義者的一次軍事行動,印度軍方奉總理英迪拉·甘地的命令派重兵開進哈曼迪爾寺以及其他數間神學院解除錫克教民兵的武裝,隨後爆發激烈流血武裝衝突。.

新!!: 哈爾曼迪爾·薩希卜和藍星行動 · 查看更多 »

锡克教

锡克教(旁遮普语:ਸਿੱਖੀ ,意解「信徒」;英语:Sikhism)是一種萬有在神論的印度宗教,以《古魯·格蘭特·薩希卜》為經典。錫克教在15世紀末發源自旁遮普地區,是現存其中一個最年輕的宗教,目前在全世界有2500萬教徒,大部分居住在印度旁遮普邦。.

新!!: 哈爾曼迪爾·薩希卜和锡克教 · 查看更多 »

艾哈迈德沙·杜兰尼

艾哈迈德沙·杜兰尼(),《清史稿》稱愛哈默特沙,阿富汗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独立王朝杜兰尼王朝的创建者,阿富汗国父。.

新!!: 哈爾曼迪爾·薩希卜和艾哈迈德沙·杜兰尼 · 查看更多 »

英迪拉·甘地

英迪拉·普里雅达希尼·甘地(इन्दिरा प्रियदर्शिनी गान्धी,Indira Priyadarshini Gandhi,),分別擔任兩屆印度总理,在最後任期期間遇刺身亡。英迪拉·甘地是印度獨立後首任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的女兒,是印度近代最為著名及存有爭論的政治人物之一。她一方面為印度在冷戰時期的發展作出了不少貢獻,但另一方面亦因政治管理上的方針而令其政績上蒙上陰影。因其領導印度期間的政治方針相當硬朗、立場堅定,故後人亦稱其為“印度鐵娘子”。.

新!!: 哈爾曼迪爾·薩希卜和英迪拉·甘地 · 查看更多 »

排燈節

--(;马拉地语:दिवाळी、;दिवाली、;தீபாவளி、),又譯為萬燈節、印度燈節,也稱光明節,或者--節,是一個五天的節日,於每年印度曆八月(天蝎宫)裏或八月前一周的第一個新月日(即公曆10月下旬或11月上旬)舉行。耆那教、印度教與錫克教慶祝「以光明驅走黑暗,以善良戰勝邪惡」的節日。后来,印度光明节也被看作“内心之光”的庆典,一些佛教信徒也慶祝這個節日。瓦腊纳西是主要庆祝该节日的城市。.

新!!: 哈爾曼迪爾·薩希卜和排燈節 · 查看更多 »

杜蘭尼王朝

杜蘭尼王朝(د درانیانو واکمني),又稱阿富汗帝國,是一個普什圖族王朝,領土面積包括了今日的阿富汗、伊朗東北部、巴基斯坦以及印度旁遮普地區杜蘭尼王朝於1747年在坎大哈建立,開國者為波斯阿夫沙尔王朝的阿富汗軍事指揮官艾哈邁德沙·杜蘭尼。艾哈邁德沙於約1773年逝世後,國家的統治權由其子孫繼承。艾哈邁德沙·杜蘭尼及他的後裔原本是普什圖人之阿卜達裡家族,後來被稱為杜蘭尼家族,繼漢達基王朝後,成為第二批普什圖族的坎大哈統治者。 杜蘭尼王朝排在奧斯曼帝國之後,是18世紀下半葉最偉大的穆斯林帝國。學者認為杜蘭尼王朝是現代阿富汗國家的起源 ,而艾哈邁德沙·杜蘭尼被阿富汗人列入為現代阿富汗民族國家的創始者及國父。在1747年波斯統治者納迪爾沙遇刺前,興都庫什地區的部落已經日益強大,並趁機從衰弱的波斯帝國中奪權。.

新!!: 哈爾曼迪爾·薩希卜和杜蘭尼王朝 · 查看更多 »

梵语

梵语(संस्कृता वाक्,,簡稱संस्कृतम्,)是印欧语系的印度-伊朗語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的一种语言,是印歐語系最古老的語言之一。和拉丁語一樣,梵語已經成為一種屬於學術和宗教的專門用語。 印度教經典《吠陀經》即用梵文寫成。其語法和發音均視作一種宗教儀規而得以絲毫不差地保存下來。19世紀時梵語成為重構印歐諸語言的關鍵語種。古印度相信梵文是由梵天發明。.

新!!: 哈爾曼迪爾·薩希卜和梵语 · 查看更多 »

新德里

新德里(又名紐德里,नई दिल्ली;New Delhi)是印度的首都。位于印度西北部,座落在恒河支流亞穆納河(又译:朱木拿河)西岸,东北紧连(沙贾汉纳巴德)。整个德里市面积1482平方公里,人口1637万(2011年;其中新德里人口约13.37万)。2013年4月「世界城市區域研究」(Demographia World Urban Areas)發布第9屆調查報告,世界大都市依照人口數排名,第4印度德里(Delhi),2282萬人。新德里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新德里是一座典型的放射型城市,城市以姆拉斯广场为中心,城市街道成辐射状、蛛网式地伸向四面八方。宏伟的建筑群大多集中于市中心。政府主要机构集中在市区从总统府到印度门之间绵延几公里的宽阔大道两旁。国会大厦为大圆盘式建筑,四周绕以白色大理石高大圆柱,是典型中亚细亚式的建筑,但屋檐和柱头的雕饰又全部为印度风格。 总统府的屋顶是个巨大的半球形结构,鲜明地带有莫卧儿王朝的遗风。城市西端的康瑙特市场建筑新巧,呈圆盘形,是新德里的最大商业中心。新德里还是全国交通的中心,有5条国家级公路、6条铁路与全国各地相通,还建有两座机场。.

新!!: 哈爾曼迪爾·薩希卜和新德里 · 查看更多 »

旁遮普語

旁遮普語(旁遮普語古木基文:ਪੰਜਾਬੀ,:پنجابی)屬於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的印度-雅利安語支。旁遮普語特殊的是,第一,有聲調;第二,是黏著語。旁遮普語又會分為西旁遮普語、Lehnda(ਲੇਹੰਦਾ)或Lahnda(ਲਹਿੰਦਾ) 和東旁遮普語。Siraiki和Hindko通常也被視為旁遮普語的方言。 旁遮普語主要流通於印度的旁遮普邦和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所使用的語言,也是印度旁遮普邦的官方語言。它也流通於鄰近的印度哈里亞納邦、喜馬偕爾邦和德里。當印度和巴基斯坦在1947年分裂時,旁遮普地區、其文化和語言也受到影響。因此,旁遮普的語言和文化也成為推動兩國和平交往的一大動力。由於旁遮普人大量移居外地,旁遮普語是世界上很多地方常見的少數語言,包括英國、美國、加拿大(更成為加拿大的第五大語言)和肯尼亞。 旁遮普語有幾套不同的書寫系統,其使用情況因應不同地區、方言和宗教信仰而有所不同。錫克教信徒傾向使用古木基文。其他省份的印度教信徒多會使用天城文字母,而巴基斯坦境內的旁遮普人多用Shahmukhi(一種經過改良的阿拉伯字母)。古木基文和Shahmukhi 字母是旁遮普語最常用的兩種書寫字母,也往往被視為官方的字母。.

新!!: 哈爾曼迪爾·薩希卜和旁遮普語 · 查看更多 »

旁遮普邦

旁遮普邦(旁遮普文:ਪੰਜਾਬ,印地文:पंजाब,拉丁字母转写:)位于印度西部,是锡克教的发源地(信徒佔人口65%),因為1947年印巴分治而產生。 该邦名称“”由波斯文中的(即“پانج”,本意为「五」)和(即“آب”,本意为「水」)这两个词组成,指的是印度河五條支流Beas、拉維河、薩特萊傑河、奇納布河及Jhelum,歷史上也稱為「五河流域」。 旁遮普邦的首府昌迪加尔是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聯邦屬地,不屬於旁遮普邦。 傳統上的農業邦,小麥為最主要作物。年均降雨量:462.8毫米,属半干燥季风气候类型,虽为印度最干旱地区之一,但有发源于喜马拉雅山的河水灌溉,旁遮普邦年产小麦1550万吨,水稻1580万吨。工業以紡織及麵粉加工為主。公路、鐵路、水路運輸發達,為1960年代綠色革命時,「奇蹟麥」的主要種植地。.

新!!: 哈爾曼迪爾·薩希卜和旁遮普邦 · 查看更多 »

旁遮普文化

旁遮普文化概括印度(與巴基斯坦)旁遮普邦與旁遮普民族共有之飲食、藝術、習俗、建築等傳統。.

新!!: 哈爾曼迪爾·薩希卜和旁遮普文化 · 查看更多 »

拿那克

拿那克宗師(旁遮普文:ਗੁਰੂ ਨਾਨਕ,印度文:गुरु नानक देव,烏爾都文:گرونانک Guru Nānak)(),是锡克教创始人,第一位。他反对种姓制度,希望结合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要义。 拿那克出生在今巴基斯坦,靠近拉合尔的Talwandi村(今Nankana Sahib)。他父母Kalu Mehta 和Matta Tripat是属于婆罗门族的印度教徒。小时候,拿那克一直深深的被宗教所吸引,他探索生命的奥秘的欲望最终使他离家出走。 拿那克娶了Batala市的Sulkhni,他们生了两个儿子Sri Chand和 Lakhmi Das。他的姐夫在Sultanpur城为他找到了国家粮仓管理的职位。 他28岁的时候,一天早上,他跟平时一样往河流去洗涤和修行。他失踪了3天。当他回来的时候,充斥着上帝的精神,他说了一句名言:「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都是不存在的,那既然如此,我该跟从那条道路呢?神的。神既不是印度教徒也不是穆斯林所以我跟从的道路是神的」。从此以后,他就开始了他的传教事业。 据说他进行过四次大旅程,往印度各地,阿拉伯地区和波斯,朝觐麦加,经过巴格达。他在印度教徒、耆那教徒、佛教徒、祆教徒、穆斯林之前作过演讲,在各种寺庙发言。 在这个时候,拿那克认识了卡比尔(1441年-1518年),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共同崇拜的一名圣人。 Category:宗教創始人 Category:印度人 Category:巴基斯坦人 Category:锡克教.

新!!: 哈爾曼迪爾·薩希卜和拿那克 · 查看更多 »

拉維河

拉維河是印度河中游的主要支流之一,發源於印度喜馬偕爾邦,從伯索利以南的馬多普爾流入巴基斯坦,在鍚德奈附近注入奇納布河。拉維河流域面積11,600平方公里,河長725公里。 由於印度河及其他好幾條支流都是從印度流入巴基斯坦,兩國在水資源的分配上出現爭議,後由世界銀行介入調停,經多年努力,兩國於1960年9月達成《印度河水協定》。根據協定,拉維河、薩特萊傑河及比亞斯河劃歸印度。 參考:.

新!!: 哈爾曼迪爾·薩希卜和拉維河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