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指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奥斯曼帝国於蘇丹穆罕默德二世領導之下對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所作的一次征服,發生於1453年5月29日星期二。東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也在當天戰死。這一事件標誌著東羅馬帝國最後的毀滅,亦代表奥斯曼對地中海東部及巴尔干半岛的統治在戰略上的決定性成功。君士坦丁堡之名之后仍一直使用。1930年,土耳其共和國官方將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堡。.

66 关系: 加拉塔城鎮戰博斯普鲁斯海峡十字軍東征君士坦丁十一世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城牆塞尔维亚塞尔维亚王国壕溝天主教會奥斯曼帝国如梅利堡垒威尼斯共和国安纳托利亚堡垒安那托利亞尤金四世尼各老五世巴尔干半岛巴耶济德一世中世纪希臘人希腊火伊斯坦堡伯罗奔尼撒佛罗伦萨佛羅倫斯大公會議征服 1453後座力土耳其人圣索菲亚大教堂匈牙利僱傭兵喬瓦尼·朱斯蒂尼亞尼穆罕默德二世 (奥斯曼帝国)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米斯特拉斯約翰尼斯·格蘭特约翰八世 (拜占庭)罗马帝国的衰落真納迪烏斯二世热那亚热那亚共和国瓦尔纳战役特拉比松帝国百年战争西班牙賄賂黑海薩盧塔蒂...腺鼠疫英国耶尼切里東西教會大分裂杜拉德·布兰科维奇波兰法国月食新大陸文艺复兴日耳曼人摩里亞教宗拜占庭拜占庭帝国拜占庭皇帝列表 扩展索引 (16 更多) »

加拉塔

加拉塔(Galata),或譯加拉達,是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位于欧洲部分的一个地区,现在是贝伊奥卢的一个街区。它坐落于金角湾北岸,一道水湾将它同君士坦丁堡老城隔开。金角湾上架有数座桥梁,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加拉塔大桥。加拉塔(曾名佩拉)曾经是热那亚共和国在1273念至1453年的一个殖民地。热那亚人于1348年在堡垒的最北端最高点建成了著名的加拉塔石塔。 Category:伊斯坦布尔.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加拉塔 · 查看更多 »

城鎮戰

城鎮戰又称為巷战(urban warfare),是指以人口聚居的城市或城鎮,甚至是更大的都會區來作為主要戰鬥場所的現代化戰爭方式。在18世紀以前,由於軍隊多以包圍城鎮外的作戰方式進行,通常就直接把當時對城鎮的攻擊行動稱作攻城戰。但隨著火藥的發明以及火炮開始投入了戰場,使得城牆已失去過去能有效防禦的功效。到了今日,城鎮戰多被視為一種特殊的軍事行動,原因在於今日城鎮戰得面對更加複雜的城市地形與建築,以及更多的一般平民。城鎮戰往往使得進攻方得付出較為昂貴的代價來占領該座城鎮;而對於防守方來說,則往往在作戰中擁有了一定的優勢(如基地地點、補給來源等),這種情況特別是在攻守兩方軍事實力懸殊時會更加的明顯。 一般軍事人員在遭遇城鎮戰時,大多時候會因房屋的配置無法立刻得到己方軍隊或裝甲車輛的掩護,而對方軍事人員和一般民眾又可能十分難以分別。除了可能遭遇穿著平民服裝的敵方士兵外,還包括有民兵、黑社會等這些單純想保衛自己家園,而提起自己的武器(也有可能是政府提供)襲擊入侵軍隊的民眾們。在許多資料交流和長程武器大範圍使用的現代戰爭中,城鎮戰卻不同於大部分典型且位在寬闊處的軍事行動,它反而讓敵我雙方的距離快速拉近,雙方皆只能在極短的距離接觸交火。城鎮戰被歸屬於複雜的三維空間戰鬥模式,軍隊時常因為建築物、強化過的掩蔽物等,只能擁有有限的視野以及火力發揮空間。而熟悉戰場的敵軍卻可能在掩蔽物甚至是地下基礎設施(如地鐵或下水道)中躲藏, 並以放置陷阱、爆裂物或者是安排狙擊手的方式,消減對方的實力。.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城鎮戰 · 查看更多 »

博斯普鲁斯海峡

#重定向 伊斯坦布尔海峡.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博斯普鲁斯海峡 · 查看更多 »

十字軍東征

十字軍東征(Cruciata;伊斯兰世界稱為法蘭克人入侵;1096年-1291年)。這是一系列在罗马天主教教皇的准許下的戰役,由西欧的封建領主和骑士对他們認為是異教徒的国家(地中海东岸)发动了持续近200年的宗教战争。十字軍東征最初參與成員,例如:騎士、商人、農民,多數是自願的,受拜占庭帝國之邀,參與奪回聖地戰爭。這些十字軍也非拜占庭帝國主力部隊。东正教徒也参加了其中几次十字军。 参加这场战争的士兵配有十字标志,因此称为十字军。十字军主要是罗马天主教势力对穆斯林統治的西亞地区作佔領并建了一些基督教国家,因而也被形象的比喻为“十字架反对弓月”;但也涉及对“基督教异端”、其他异教徒和对其他天主教会及封建领主的“敌对势力”的征服,如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将矛头指向了東正教的拜占庭帝國。 天主教徒相信,十字军的最初目的是收复被穆斯林统治的圣地耶路撒冷。当塞尔柱土耳其的穆斯林與基督教的拜占庭帝国在安纳托利亚对戰並取得军事胜利後,十字军的战役为响应拜占廷的求助而被点燃了。旷日持久的战役断断续续在黎凡特地区展开,战争中敌友双方界线不完全是按宗教划定,例如第五次东征时基督徒们与罗姆苏丹国结盟。十字军雖然以捍衛宗教、解放聖地為口號,但實際上是以政治、社會與經濟等目的為主,伴随着一定程度上的劫掠,参加东征的各个集团都有自己的目的,甚至在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劫掠了天主教兄弟東正教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所以,美国学者朱迪斯·M·本内特在他的著作《欧洲中世纪史》裏写道,「十字军远征聚合了当时的三大时代热潮:宗教、战争和贪慾」。 到1291年,基督教世界在叙利亚海岸最后一个桥头堡——阿卡被攻陷,十字军国家的命运告终。十字军东征對西方基督教世界造成了深远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影响,其中有些痕跡至今尚存。.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十字軍東征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丁十一世

君士坦丁十一世·帕里奥洛格斯(Κωνσταντίνος ΙΑ' Δραγάσης Παλαιολόγος;拉丁轉寫為Palaeologus;)Donald M. Nicol, The Immortal Empero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Oxford Dictionary of Byzantiu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东罗马帝国的最後一位皇帝。.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君士坦丁十一世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ις、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η;Constantinopolis;قسطنطینیه;现代İstanbul)又譯康斯坦丁堡,是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的舊名,現在則指伊斯坦堡金角湾與马尔马拉海之間的地區。它曾经是羅馬帝国、拜占庭帝国、拉丁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首都。 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拜占庭建立新都,命名為新羅馬(Nova Roma;Νέα Ρώμη),但该城普遍被以建立者之名称作君士坦丁堡。在公元12世纪时Rosenberg, Matt.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君士坦丁堡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丁堡城牆

君士坦丁堡城牆(İstanbul Surları)是一道圍繞並保護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堡)的石牆,城牆自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建都以來已存在。君士坦丁堡城牆經歷過無數的加建及修補,是現存的古代要塞體系,也是世上最複雜及最精密的要塞體系之一。 城牆最初是在君士坦丁一世在位時興建,全方位地環繞著新都,防禦來自陸路及海路的攻擊。隨著城市擴張,一道被稱為狄奧多西的新城牆在五世紀動工興建。雖然城牆的某些部分略欠精巧,在部署得當的情況下,君士坦丁堡城牆在任何中世紀時代的圍攻下都堅不可破,有效地在阿瓦爾人、阿拉伯人、羅斯人、保加利亞人等的圍攻下保護君士坦丁堡及拜占庭帝國。直至攻城火炮的出現,使得君士坦丁堡城牆不再是神話般難以攻破。1453年5月29日,鄂圖曼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城市失陷据称是因為鄂圖曼帝國軍队打通了其中一道城門,并非城牆被突破。 在鄂圖曼帝國統治時期,君士坦丁堡城牆大抵都能維持原狀。直至十九世紀,城市的發展已超出中世紀時的城界,部分城牆被移除。縱使君士坦丁堡城牆在此後日久失修,城牆的許多部分至今依然屹立。1980年代,一個大規模的復原計劃開始啟動,使遊客能夠鑑賞其原貌。.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君士坦丁堡城牆 · 查看更多 »

塞尔维亚

塞尔维亚共和国(Република Србија/Republika Srbija,Republic of Serbia,通稱為塞爾維亞)是一個巴爾幹半島的國家,位於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中部的內陸國,與黑山共和國、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克羅地亞共和國、匈牙利共和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共和國、馬其頓共和國以及阿爾巴尼亞共和國接壤。.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塞尔维亚 · 查看更多 »

塞尔维亚王国

塞尔维亚王国(塞尔维亚语:Српска деспотовина)是最后一个被奥斯曼帝国征服的塞尔维亚人国家之一。雖然在1389年科索沃战役后,塞尔维亚帝国灭亡,塞尔维亚王国作为其继承者又存在了70多年,其中經歷了15世紀首半葉的政治和文化复兴。1459年,塞尔维亚王国被奥斯曼帝国征服。儘管如此,王國政府仍流亡至匈牙利王國直至16世紀中葉。.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塞尔维亚王国 · 查看更多 »

壕溝

壕溝(Trench)泛指一條長型的凹地,可為人工,也可為天然。.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壕溝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會

天主教會(Ecclesia Catholica;καθολικην εκκλησίαν;意為“大公教会”)是基督教各教派中人數最多的教會,其以羅馬主教(即教宗)為領袖,故又称羅馬天主教、羅馬天主教會、羅馬公教會或羅馬大公教會,對西方文明有重大的影響。在沒有歧義的情況下,天主教會可等同於天主教,後者為基督教三大宗派之一。 根據《宗座年鑑》的統計,全球天主教會約有12.54億信徒,約佔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天主教會 · 查看更多 »

奥斯曼帝国

鄂圖曼帝國(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Osmanlı İmparatorluğu)為鄂圖曼人建立的帝国,创立者為--鄂圖曼一世。鄂圖曼人初居中亞,後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領有南歐、巴爾幹半島、西亞及北非之大部份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今之蘇丹與葉門。自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故鄂圖曼帝國的君主苏丹以自封的形式,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 鄂圖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线達六个世紀之久,直接大英帝國在18世紀通過直布羅舵打通地中海航線為止。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与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鄂圖曼帝國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其建築師希南名留至今。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控制今日中東歐不少國家。在巴巴羅薩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 鄂圖曼帝國是15世紀至19世紀唯一能挑战崛起的歐洲基督教國家的伊斯蘭教勢力,但鄂圖曼帝國终不能抵挡近代化欧洲列強的冲击,於19世紀初趨於沒落,淪為英國、法國等列強的棋子,但其卓越的戰略地理位置使英國、法國得以利用鄂圖曼帝國阻止俄羅斯帝國對外向歐洲擴張,並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成功阻止,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鄂圖曼帝國因而分裂。之後凱末爾領導土耳其国民运动,放弃了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疆域,建立了主權獨立但面积较小、僅控制色雷斯及小亞細亞的土耳其共和國,鄂圖曼帝國至此滅亡。.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奥斯曼帝国 · 查看更多 »

如梅利堡垒

如梅利堡垒(Rumelihisarı)位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萨勒耶尔区,博斯普鲁斯海峡最狭窄处的欧洲一侧的小山上。它由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兴建于1452年,征服君士坦丁堡之前。它的对面的亚洲一侧是另一个奥斯曼堡垒安纳托利亚堡垒,由苏丹巴耶济德一世建于1393年到1394年。 选择这个地点,是在1453年土耳其围城期间,为了阻止来自黑海对君士坦丁堡的援助,特别是来自热那亚殖民地,如卡法、锡诺普和Amasra的援助。此前苏丹穆拉德二世(1404至1451年)试图征服君士坦丁堡时,遇到了困难,因为博斯普鲁斯海峡被拜占庭帝国舰队封锁。因此穆拉德二世的儿子穆罕默德二世在1451年登基,1452年4月15日就开始修建这座堡垒,作为围攻君士坦丁堡的准备工作,到8月31日完成。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试图讲和,遭到穆罕默德二世的拒绝。 在这个地方,过去曾经有有一个罗马帝国堡垒,后来被拜占庭和热那亚用作监狱,后来在此修建了一座修道院。 如梅利堡垒有一个小塔,三个主塔,在连接主塔的墙上还有13个小瞭望塔。三座主塔分别以监工的三位帕夏的名字命名。苏丹亦亲赴现场视察工程。北面的主塔为圆柱形,高9层,28米,直径23.3米,墙厚7米。今天,此塔称为“法提赫(征服者)塔”,以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命名。哈利勒帕夏塔,为十二边形,位于中部,也是9层,高22米,直径23.3米,墙厚6.5米。南面的主塔,扎甘帕夏塔,只有8层,圆柱形,高21米,直径26.7米,墙厚5.7米。每个塔的内部空间用木地板分隔。堡垒的总面积是31250平方米。 奥斯曼帝国时期,如梅利堡垒成为一个海关检查站,控制通过海峡的船舶。但是在修建控制海峡的第二对堡垒后失去了它的战略重要性,在17世纪改为监狱,主要关押外国战俘。1509年堡垒部分毁于地震,不久修复。1746年,一场大火曾烧毁了两座主塔的木结构部分。19世纪,堡垒荒废,变成一个住宅区。 1950年代,如梅利堡垒得到修复。自1960年以来,如梅利堡垒作为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在夏季作为露天剧场,举办各种音乐会。 如梅利堡垒出现在1939年至1986年土耳其的各种纸币的图案中.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如梅利堡垒 · 查看更多 »

威尼斯共和国

威尼斯共和国(威尼斯语:Serenìsima Repùblica Vèneta;意大利语:Serenissima Repubblica di Venezia)是意大利北部威尼斯人的城邦,以威尼斯为中心。它存在于8世纪至1797年。拉丁语称其为Serenissima,意思是“最尊贵的”,聖馬爾谷獅子為其國徽象徵。.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威尼斯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安纳托利亚堡垒

安纳托利亚堡垒(Anadoluhisarı)位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博斯普鲁斯海峡靠近安纳托利亚(亚洲)一侧。它在1393年至1394年由奥斯曼帝国苏丹巴耶济德一世兴建,为于1395年攻打君士坦丁堡的军事行动做前期准备。 安纳托利亚堡垒建筑于靠近博斯普鲁斯海峡最窄处的一片约7000平方米的土地上。另一座堡垒——如梅利堡垒在1451至1452年由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在对岸(欧洲)兴建,用于控制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交通来往,尤其是遏制东罗马帝国的重要盟友,在黑海地区拥有包括卡法、锡诺普和阿马士拉在内的多个殖民地的热那亚共和国。 它最初被用作一个瞭望堡垒。堡垒中有一座高25米的主塔,包围在不规则的五角形墙中。墙的四角各有一座瞭望塔,内有一座清真寺。这是伊斯坦布尔最早的一座土耳其建筑。穆罕默德二世建造了2米厚的墙来加固这座堡垒,并新建了三座瞭望塔、一座仓库和几间房屋。经过改造,它的外观已经和最初有了很大的差别。在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之后,它被作为军事监狱使用。 在1991年至1993年,土耳其文化部修复了安纳托利亚堡垒。它是一座博物馆,但并不对外开放。.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安纳托利亚堡垒 · 查看更多 »

安那托利亞

安那托利亞(Anadolu;希腊语:ανατολή;阿拉米语:ܐܢܛܘܠܝܐ;亚美尼亚语:Անատոլիա),又名小亞細亞(Küçük Asya;Asia Minor),是亞洲西南部的一個半島,位於黑海和地中海之間。 現時安那托利亞的全境屬於土耳其的控制下,也是土耳其大部分的領土疆域。但爭取獨立的庫爾德斯坦宣稱擁有該半島的部份主權。.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安那托利亞 · 查看更多 »

尤金四世

教宗恩仁四世(Eugunius PP.,),原名Gabriele Condulmer,於1431年3月3日—1447年2月23日岀任教宗。.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尤金四世 · 查看更多 »

尼各老五世

教宗尼古拉五世(Nicolaus PP.,),原名Tomaso Parentucelli,1447年3月6日—1455年3月24日在位。.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尼各老五世 · 查看更多 »

巴尔干半岛

巴爾幹半島(Balkans)是一個地緣政治和文化上的名詞,用以描述歐洲的東南隅位於亞得里亞海和黑海之間的陸地,詳細的範圍依照定義不同有許多種說法。該地約有55萬平方公里和近5500萬人口。在古希臘時代,巴爾幹半島被稱為半島。該地區的名稱來自于一條通過保加利亞中心到東塞爾維亞的巴爾幹山脈。 巴爾幹地區向來存在諸多矛盾,其中既有宗教矛盾,也有領土爭端。由于半島的地緣政治重要性,由此而來的列強干涉致使這一地區的矛盾頻繁被放大為戰爭,因此又有歐洲火药庫之稱。不過近年巴爾幹半島(南斯拉夫內戰後至今)已實現停火與和平,只是偶然間在領土主權上有些糾紛,例如科索沃主權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觸發點之一——薩拉熱窩事件亦是發生在巴爾幹半島上。 目前,巴尔干半岛共有11个国家,共有面积大约是47.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3亿。.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巴尔干半岛 · 查看更多 »

巴耶济德一世

巴耶塞特一世或译巴耶济德一世(奧斯曼土耳其語:بايزيد اول;土耳其语:Bayezıt,綽號:Yıldırım,奧斯曼土耳其語:ییلدیرم,「雷霆」;塞爾維亞語:Бајазит/Bajazit;1360年—1403年3月8日)是奥斯曼帝国的苏丹,他的执政时期是从1389年到1402年。.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巴耶济德一世 · 查看更多 »

中世纪

在欧洲历史上,一般来说,「中世纪」指公元5世纪到15世纪,自西罗马帝国的崩溃到文艺复兴运动和大航海时代之间的时期。按照西方传统,欧洲历史可以分为“古典時代”、“中世纪”和“近现代”三个阶段。而中世纪历史自身也可分为前、中、後期三段。 人口减少、城市衰落、外敌入侵、大众迁移的进程,自古代晚期就开始了,并在中世纪前期得以继续。日耳曼的蛮族们入侵,并在曾是西罗马帝国的领土上建立了各个民族的国家。在7世纪,曾是东罗马帝国领地的北非和中东被伊斯兰化的阿拉伯帝国所占领。尽管此时在社会与政治结构上有着显著的变化,但中世纪与古代时期的分别尚未完全形成。广阔的拜占庭帝国此时依然存活,并且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1070年,拜占庭帝国的查士丁尼法典在北意大利被重新发现,并且后来在西方广受赞誉。西方的诸多王国还依然保留着罗马时代的习俗。同时,人们广泛建立修道院,意在使欧洲基督教化。在卡洛林王朝统治下的法兰克王国控制了西欧的大部分地区,然而到了8世纪末9世纪初,在内忧和外患(维京人、马扎尔人和撒拉森人入侵)的压力下,卡洛林帝国还是崩溃了。 到了中世纪中期,亦即公元1000年以后,由农业科技的改进带来的繁荣贸易,以及中世纪温暖时期到来所造成的增产,使得当时的欧洲人口大量增长。由农民向贵族支付地租和承担劳役的生产组织——庄园,成了中世纪中期主要的社会组织结构。1095年开始的十字军东征,旨在从穆斯林手中夺取中东的控制权。国王逐渐成为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的领袖,这一方面减少了无序带来的犯罪和暴力行为,但另一方面又使得离建造一个统一基督教世界的理想越来越远。经院哲学此时在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托马斯·阿奎纳的神学理论、乔托·迪·邦多纳的绘画、但丁和杰弗里·乔叟的诗歌、马可波罗的游记和哥特式教堂都是这一时期各自领域的杰出作品。 后期的中世纪饱受饥荒、瘟疫和战争的威胁,因此此时欧洲的人口开始减少。在1347年和1350年间爆发的黑死病夺取了三分之一欧洲人的生命。宗教上的争论和对立也对应着国家间的冲突以及农民的反抗。这一时期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使得欧洲的社会转型,也预示着欧洲近代史的开端。.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中世纪 · 查看更多 »

希臘人

没有描述。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希臘人 · 查看更多 »

希腊火

希臘火(希臘語:Υγρό Πυρ)是東羅馬帝國所利用的一種可以在水上燃燒的液態燃燒劑,為早期熱兵器,主要應用於海戰中,「希臘火」或「羅馬火」只是阿拉伯人對這種恐怖武器的稱呼,東羅馬自己則稱之為「海洋之火」、「流動之火」、「液體火焰」、「人造之火」和「防備之火」等等。根據文獻記載,希臘火多次為東羅馬帝國的軍事勝利作出頗大的貢獻,一些學者和歷史學家認為它是東羅馬帝國能持續千年之久的原因之一,希臘火的配方現已失傳,成份至今仍是一個謎團,而據當時受希臘火所傷的十字軍所記述:「每當敵人用希臘火攻擊我們,所做的事只有屈膝下跪,祈求上天的拯救。」那段引文足以說明希臘火的威力。.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希腊火 · 查看更多 »

伊斯坦堡

伊斯坦堡(İstanbul )是土耳其最大城市,亦是该国的经济、文化和历史中心。它坐落于土耳其西北部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之滨,位于马尔马拉海和黑海之间,横跨欧亚大陆,经济和历史中心位于欧洲一侧,有三分之一人口居住于亚洲一侧。其人口达到1440万,为全欧洲最大的城市群,亦是中东最大和全球第六大城市。伊斯坦布爾全市辖区面积,其覆盖范围同伊斯坦堡省相同,亦是该省的行政中心。亦是世界上唯一横跨兩大洲的城市。 公元前660年左右,该市以“拜占庭”之名建立于萨拉基里奥角,并在此后逐渐发展为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城市之一。公元330年该市重建为君士坦丁堡(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ις Konstantinoúpolis;Constantinopolis)或新罗马(Νέα Ῥώμη, Nea Romē;Nova Roma),并在此后的近十六个世纪内先后成为罗马帝国(330年–1204年及1261年–1453年)、拉丁帝国(1204年–1261年)和鄂圖曼帝国(1453年–1922年)的帝国首都。在罗马和拜占庭帝国时代,它对基督教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在1453年鄂圖曼帝国征服该城之后,它成为了伊斯兰教的中心和鄂圖曼帝国哈里发的驻地。 伊斯坦堡是古丝绸之路的途经地,也是欧洲和中东的铁路网络之间、黑海和地中海间海路的必经之地,使得伊斯坦堡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由此也哺育了兼收并蓄的人口和文化,虽然在1923年共和国成立之后这一状况略不如前。在战间期伊斯坦堡 未能成为新首都,受到忽视,但此后其影响力逐步恢复。自1950年代以来,该市的人口已翻了十倍,来自安那托利亚各地的人口涌入,城市的界限也为此逐渐扩张。20世纪末艺术节开始得到兴办,而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复杂的交通网络也由此建立起来。 2012年,在当选欧洲文化之都两年之后,近1160万外国游客造访伊斯坦堡 ,使其成为世界第五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该市最重要的景点仍是其历史城区,部分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而位于贝伊奥卢区的天然港金角湾则是其文化和娱乐的中心。伊斯坦堡还被认为是一个全球城市,亦是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都市经济区之一。诸多土耳其公司及媒体将总部设于此,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全国的四分之一。伊斯坦堡希望借助其复苏和快速扩张的契机,在二十年内五次申请举办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伊斯坦堡 · 查看更多 »

伯罗奔尼撒

伯罗奔尼撒(Peloponnisos)是希腊南部的一个半岛。行政區劃而言,半島東南部是伯羅奔尼撒大區,西北部是西希腊大区。面积15491平方公里,人口632,955.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伯罗奔尼撒 · 查看更多 »

佛罗伦萨

佛罗伦萨(Firenze,Florentia,意大利诗歌:Fiorenza),又譯--,在19世紀的中國或者現代文學、藝術、餐飲的場合也經常翻譯成翡冷翠。是意大利中部托斯卡纳大区和佛羅倫斯省的首府,拥有366,091名城市人口,是该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以及主要的历史、文化和商业中心。从该市延伸出去的佛罗伦萨-普拉托-皮斯托亚都会区共有1,506,098名居民。 佛罗伦萨曾经长期处于美第奇家族控制之下,是欧洲中世纪重要的文化、商业和金融中心,并曾一度是意大利统一后的首都(1865-1871年)。 佛罗伦萨被认为是文艺复兴运动的诞生地,艺术与建筑的摇篮之一,拥有众多的历史建筑,和藏品丰富的博物馆(诸如烏菲茲美術館、学院美术馆、巴杰罗美术馆、碧提宫内的帕拉提那美术馆等)。历史上有许多文化名人诞生、活动于此地,比较著名的有诗人但丁、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科学家伽利略、政治理论家馬基維利、雕塑家多纳太罗等。佛罗伦萨历史中心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的美名由來是徐志摩前往度假時,因飽覽當地的湖山之勝,因而觸發內心美的悸動,便將意大利语的Firenze翻譯成--,並寫下《--》及《--》兩篇散文。.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佛罗伦萨 · 查看更多 »

佛羅倫斯大公會議

佛羅倫斯大公會議是羅馬天主教的第十七次大公會議,也以三個舉辦地點合稱巴賽爾-費拉拉-佛羅倫斯大公會議。本次會議原是會議至上主義者與教宗首席權的爭執的一部分。此外也因為拜占廷帝國希望藉由教宗的影響力獲得援軍以抵抗奧圖曼土耳其軍隊,因此派遣使節討論解決東西教會分裂的情況,因此本會議也造就許多東方禮儀教會和天主教的共融,產生了許多東儀天主教教會。 本次會議的招開是由於上一次召開的康士坦斯大公會議(會期1414年到1418年)中決議在五年後再度召開一次大公會議。但由於當時的戰亂情況時任教宗瑪定五世雖已打算在1423年於帕維亞召開會議,但是能夠與會的人員實在太少了,才又決議再延七年。 最後終於在1431年1月召開了巴賽爾會議。在1437年以方便當時拜占庭皇帝約翰八世所派使節轉移到費拉拉,又於1439年為了躲避當時流行的瘟疫而移到佛羅倫斯,在這段時間中許多基督正教會受教廷之邀派代表與會,1445年會議宣告結束。.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佛羅倫斯大公會議 · 查看更多 »

征服 1453

《征服 1453》(Fetih 1453)是2012年一部土耳其历史动作片,由法鲁克·阿克索伊(Faruk Aksoy)执导,德夫里姆·埃温(Devrim Evin)、易卜拉欣·切利克科尔(İbrahim Çelikkol)和迪莱克·塞尔贝斯特(Dilek Serbest)等主演。影片根据历史上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在1453年攻陷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历史事件改编。.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征服 1453 · 查看更多 »

後座力

後座力,通常是指槍炮發射時產生的瞬間後退力量。 後退動量相等於槍的質量乘上槍後退的速度。後座力所生的能量是可以利用動量守恆定律算出來,不過一般都是採直接測量。 小口徑武器的後座力通常由射手的身體吸收,非手持重型武器的後座力則由搭載底座承受。.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後座力 · 查看更多 »

土耳其人

土耳其人是土耳其共和国的主体民族,绝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源自是奥斯曼帝国时期。该民族主要分布于土耳其、德国、法國、及其他一些国家如伊拉克、阿塞拜疆、北塞浦路斯、希腊、俄罗斯、保加利亚、格鲁吉亚、马其顿、科索沃、波斯尼亚、羅馬尼亞、奧地利、英國、荷兰、比利时、列支敦士登、澳大利亞、中亚、北美地区等地。而土耳其人祖先最早可追溯至突厥人。 他們使用的語言為土耳其語。他們的主要族源是安納托利亞的希臘人、亞美尼亞人、庫爾德人、阿拉伯人與波斯人,以及古代的赫梯、吕底亚人与後來的高加索和巴尔干半岛的居民。但在文化心理认同上,土耳其人普遍接受自己是突厥人。 土耳其人最早是由拜占廷希腊人与阿拉伯人混合而成,1071年之後,烏古斯人開始在安納托利亞建國,蒙古伊尔汗國时代大量乌古斯人因躲避蒙古人进入安納托利亞,逐渐融入當地居民中(同時傳入伊斯蘭教)。.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土耳其人 · 查看更多 »

圣索菲亚大教堂

聖索菲亞大教堂(;;)是位于现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宗教建筑,有近一千五百年的漫長歷史,因其巨大的圓頂而闻名于世,是一幢「改變了建築史」的拜占庭式建築典範。 索菲亞在希腊语裡的意思是神聖智慧。其拉丁语名称则为,希臘語全名是「」,解作「上帝聖智教堂」,教堂供奉在正教神學裡的耶稣。大教堂稱為「聖索菲亞」(),是特別獻給天主聖智的那一位,即聖三中的聖言。這種對耶穌的稱呼可能源自保祿(保羅)對基督的描繪,格前1:24 「基督卻是天主的德能和天主的聖智()」。 在该教堂伫立的地点曾经存在过两座被暴乱摧毁的教堂,公元532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建造第三所教堂。在拜占庭雄厚的国力支持之下,由物理學家米利都的伊西多爾(Isidore of Miletus)及數學家特拉勒斯的安提莫斯设计的这所教堂在公元537年便完成了其建造。刚竣工时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正教會牧首巴西利卡形制的大教堂,在1519年被塞維亞主教座堂取代之前聖索菲亞大教堂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聖索菲亞大教堂由360年落成直至1453年期間都是君士坦丁堡的大教堂 奧斯曼土耳其人在1453年征服君士坦丁堡,蘇丹穆罕默德二世下令將大教堂轉變為清真寺,还将鐘鈴、祭壇、聖幛、祭典用的器皿移去,用灰泥覆蓋基督教鑲嵌畫。日后又逐渐加上了一些伊斯蘭建築,如米哈拉布、敏拜爾及外面的四座叫拜樓。 随着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1934年该教堂失去了其宗教意义。1935年2月1日,这座见证了数个帝国兴盛衰亡的建筑以博物館的身份重新对世人开放。 大教堂藏有大量聖物,當中以一個15公尺(49英尺)高的銀聖幛最具特色,聖索菲亞大教堂是君士坦丁堡牧首的聖座,在将近千年的时间里都是正教會的焦點。1054年,樞機宏伯特到聖索菲亞大教堂的祭壇將牧首米恰爾一世·色路拉里烏逐出教會,該事件被視為東西教會分裂的開端。 作為接近500年來伊斯坦堡最重要的清真寺,聖索菲亞大教堂是眾多奧斯曼帝國時期清真寺如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藍色清真寺)、塞札特清真寺、蘇萊曼尼耶清真寺、魯斯坦帕夏清真寺、奇力克阿里帕夏清真寺的模范。.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圣索菲亚大教堂 · 查看更多 »

匈牙利

匈牙利國(Magyarország),通称匈牙利,是一个位於中歐的內陸国家、但是長期和東歐、南歐歷史所有關聯。匈牙利與奧地利、斯洛伐克、乌克兰、罗马尼亞、塞尔維亞、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接壤,人口约1,000万,首都為布达佩斯。官方語言為匈牙利語,這是歐洲最廣泛使用的非印歐語系語言。在歷史上匈牙利經常和遊牧民族與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奧地利和捷克、波蘭、當時統治南歐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緊密的聯係在一起,匈牙利為匈人帝國、哈布斯堡君主國和奧匈帝國的核心部分之一。.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匈牙利 · 查看更多 »

僱傭兵

僱傭兵是一種為了利益而参加戰爭的戰士,参战的目的只是为了金錢奖励,無任何政治與種族宗教等立場,只要出价够高可以受僱於任何人。.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僱傭兵 · 查看更多 »

喬瓦尼·朱斯蒂尼亞尼

喬瓦尼·朱斯蒂尼亞尼(Giovanni Giustiniani Longo;希臘文:Ιωάννης Λόγγος Ιουστινιάνης, Iōánnēs Lóggos Ioustiniánēs;拉丁文:Ioannes Iustinianus Longus;1418–1453)熱那亞名門望族出身,是名職業軍人,1453年在君士坦丁堡陷入土耳其人圍困時,應熱那亞位於加拉塔殖民地的請求前來共同防衛君士坦丁堡,攜來兩艘加利恩帆船與七百名武裝士兵,他自願發起這場遠征並承擔所有開支,當中四百人是在熱那亞徵募,三百人來自羅德島和希俄斯島;西方基督教世界大多對君士坦丁堡的危局作壁上觀,喬瓦尼·朱斯蒂尼亞尼這支生力軍的到來自然是令君士坦丁十一世喜出望外,他向其保證,若成功擊退鄂圖曼土耳其人,他將賞賜利姆諾斯島給他。喬瓦尼·朱斯蒂尼亞尼針對君士坦丁堡的城防進行各種評估與補強,其豐富的守城經驗帶給拜占庭守軍極大的助益,在五月二十八日與鄂圖曼人最為激烈的戰鬥中,喬瓦尼·朱斯蒂尼亞尼在城頭指揮時不幸二度負傷,這帶給拜占庭守軍心理上極大的打擊,君士坦丁堡淪陷後,負傷的喬瓦尼·朱斯蒂尼亞被人抬上船成功逃離戰場,回到故鄉希俄斯島,據其熱那亞同胞萊奧納德大主教的說法,朱斯蒂尼亞尼不久即死去,「要嘛是傷重不治,要嘛是因為失敗的恥辱」,他的墓誌(現已遺失)上寫著:「喬瓦尼·朱斯蒂尼亞尼安息於此,他是一位偉人,熱那亞與希俄斯島的貴族,君士坦丁堡城破時,拜占庭末代皇帝和東方基督徒的勇敢領袖-最尊貴的君士坦丁不幸陣亡,在此期間,朱斯蒂尼亞尼被土耳其君主穆罕默德打成重傷,於一四五三年八月八日逝世。.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喬瓦尼·朱斯蒂尼亞尼 · 查看更多 »

穆罕默德二世 (奥斯曼帝国)

罕默德二世,也被称为征服者穆罕默德(محمد ثانى,II.,或称为Fatih Sultan Mehmet,),奥斯曼帝国苏丹(1444年-1446年,1451年-1481年)。他也经常被人们直接以外号“法提赫”(Fatih,意为征服者)相称。他21岁的时候已能指挥奥斯曼土耳其大军攻陷君士坦丁堡攻滅羅馬帝国。及后更西侵巴爾幹半島腹地、東抗白羊王朝,為日後鄂圖曼帝國百年霸業奠下穩固的基石。他能使用流利的土耳其语、亚美尼亚语、希腊语、斯拉夫语、希伯来语、波斯语、拉丁语、阿拉伯语等八種語言,也是历史上最以尚武好战著称的苏丹。.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穆罕默德二世 (奥斯曼帝国) · 查看更多 »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

四次十字军东征(1202年—1204年)由教皇英诺森三世发动,法兰西王国香槟伯爵提奥波德三世率领。目的本是要通过进攻穆斯林阿尤布王朝的埃及,作日後行動的基地,来解救被穆斯林控制的耶路撒冷。十字軍主要由法国和北意大利城邦组成,在沒有足夠的金錢付给威尼斯人以便渡海到埃及的情况下,十字軍按威尼斯共和国贵族将领的建议轉去攻打扎拉城(现克罗地亚的札达尔)。 當時,威尼斯的總督名為恩里科·丹多洛,為一名失明的人,根據史學家記載那時他已逾八十,但丹多洛精明的頭腦和統帥的能力是十字軍無法想像的,他帶著威尼斯的商船隊跟著十字軍一起前進,他向十字軍保證可以幫忙解決錢糧的問題,但另一方面,他也利用十字軍佔領匈牙利的札拉,此時,一個轉機徹底改變了這次十字軍東征的命運,一位名為小阿列克修斯的东罗马王子要求丹多洛羅總督幫他奪回东罗马帝國王位,並換取幫忙付給十字軍欠威尼斯商人的糧錢的承諾,於是,丹多洛利用這东罗马國內的糾紛转而进攻君士坦丁堡,最终在1204年4月13日攻陷君士坦丁堡后对城中居民抢劫和破坏后血腥屠杀三天。 大戰过后,威尼斯共和国占去原东罗马帝国八分之三的领土(包括爱琴海,亚得里亚海沿岸许多港口和克里特岛)。而十字军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建立了拉丁帝国和两个附庸于君士坦丁堡的拉丁帝国的国家,分別是雅典公国和亚该亚侯国。1261年,拉丁帝国被推翻,东罗马帝国复国。 第四次十字军东--结束8年后(1212年),传说有30,000名儿童组成了一支儿童十字军(Children's Crusade,也稱童子軍)。不过现在学界普遍认为这支队伍实际上并不是由儿童,而是由流浪汉组成的。这些人基本上没有人成功到达圣地,其中有一些人没能回家而被贩卖为奴。.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第四次十字军东征 · 查看更多 »

米斯特拉斯

米斯特拉斯,背景为城堡 米斯特拉斯(希腊语:Μυστράς)是希腊同名村庄附近的一座古代拜占庭废墟城市。它位于斯巴达西北,泰格特斯山脉前麓的一座小丘上。.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米斯特拉斯 · 查看更多 »

約翰尼斯·格蘭特

約翰尼斯·格蘭特(Johannes Grant)是拜占庭帝國在1453年君士坦丁堡之圍時僱用的工程師。當時拜占庭方面的記錄指出他是一位日耳曼人,但近來一些學者指出他可能是位叫做John Grant的蘇格蘭人。 在君士坦丁堡陷落時,他以挖隧道的的方式阻止土耳其人從城牆下方挖掘隧道以進入該城。.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約翰尼斯·格蘭特 · 查看更多 »

约翰八世 (拜占庭)

約翰八世·帕里奧洛格斯 (希臘語:Ιωάννης Η' Παλαιολόγος,)从1421年开始为拜占庭帝国的共同统治者,1425年至1448年為帝国唯一的皇帝。 約翰八世出生於君士坦丁堡,是曼努埃尔二世皇帝的长子,1421年被他父亲任命为共同在位者。1425年曼努埃尔二世死后,他成为拜占庭帝国唯一的皇帝。 約翰八世结过两次婚,第一次是1414年娶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一世的女儿安娜,第二次是1421年娶法国蒙福尔的贵族之女索菲亚。但是两次婚姻均无后代。 1432年,約翰八世成功地抵御了奥斯曼帝国苏丹穆拉德二世对君士坦丁堡的围攻。为了抵抗奥斯曼帝国的威胁,約翰八世亲赴罗马与教宗会晤试图达到东正教与天主教的统一。1439年两人在佛罗伦萨就此签署了一份协议,但是最后统一基督教的试图还是失败了。随約翰八世同赴意大利的学者对欧洲正在开始的文艺复兴有一定的影响。最后約翰八世在位期间还是基本上抵挡住了奥斯曼帝国的入侵。 約翰八世任命他的弟弟君士坦丁十一世为其继承人。君士坦丁十一世在其母亲的帮助下克服了他的两个弟弟的阻力成为皇帝。 Category:拜占庭皇帝 Category:巴列奥略王朝.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约翰八世 (拜占庭) · 查看更多 »

罗马帝国的衰落

罗马帝国的衰落(英语:Decline of the Roman Empire)是指罗马帝国社会,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机构等的逐步瓦解和崩溃,最终使西欧遭受蛮族入侵和占据的厄运。这是《罗马帝国衰亡史》(1776年)的作者,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所做的定义,但吉本不是第一个对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和具体时间提出质疑的人。「从十八世纪起」,吉本评论说,「我们开始沉迷于它的衰落史;我们将它捧为可知的没落史的范本,也因此,作为我们对现实担忧的一个象征」。罗马帝国的衰落已经成为最大的历史未解之谜之一,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兴趣。1984年,德国历史教授亚历山大·德曼特出版的专著中列举了前人给罗马衰亡的210种解释,而新的理论也从那时起纷纷被提出。 罗马帝国的衰落,标志着古典时代的终结和欧洲中世纪的开始。大衰退持续了約320年,告终于西元476年9月4日,即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被日耳曼将军奥多亚塞廢黜之日,但被东罗马帝国承认的皇帝尼波斯政权在达尔马提亚苟延残喘到480年。根据吉本的评述,东罗马帝国从此却越来越强大,一直存在到君士坦丁堡的沦陷(1453年5月29日)。关于罗马帝国终结的标志性时间还有:378年的阿德里安堡战役;狄奥多西一世去世的395年,也是罗马帝国政治统一的最后一年;日耳曼部落大规模穿越莱茵河的406年(罗马军团因意大利告急而撤出了边境);410年,近八百年牢牢掌控在罗马人手里的罗马城沦于蛮族;最后一位努力恢复西方失地的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565年的去世;632年伊斯兰势力的崛起。 长期以来关于罗马衰落的理论汗牛充栋,也有关于归根到底是不是衰落的争论。不少学者主张与其说是衰落,不如把这个过程概括为“曲折的发展”更加确切。.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罗马帝国的衰落 · 查看更多 »

真納迪烏斯二世

真納迪烏斯二世(Γεννάδιος Β';約),全名真納迪烏斯·斯诃拉里奧斯。俗家名喬治·庫爾泰西奧斯·斯诃拉里奧斯(Γεώργιος Κουρτέσιος Σχολάριος)。神學家、哲學家。1454年至1464年擔任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拜占庭學術最後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也是東方教會中強烈推崇亞里士多德哲學的人。.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真納迪烏斯二世 · 查看更多 »

热那亚

热那亚(Genova,旧译柔鲁、热诺瓦)是意大利北部的港口城市,屬於利古里亞大區,是該大區首府,並且是意大利第六大城市。.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热那亚 · 查看更多 »

热那亚共和国

热那亚共和国(Repúbrica de Zêna /re'pybrika 'de 'ze:na/,Res Publica Ianuensis,Repubblica di Genova;全名最尊贵的热那亚共和国,1798-1805年称利古里亚共和国)是一个大约在1100年开始建立位于意大利西北海岸利古里亚地区的独立城邦,至1805年被拿破仑治下的法国吞并。虽然在拿破仑被打败后的1814年热那亚曾经复国,但热那亚之後只存在一段短时间,最终共和国被萨丁尼亚王国吞并。.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热那亚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瓦尔纳战役

尔纳战役是1444年11月10日,由穆拉德二世指挥的奥斯曼土耳其军队与欧洲波蘭及匈牙利等国组成的基督教联军在今保加利亚东部瓦尔纳附近进行的一场会战。战役以奥斯曼土耳其一方获胜而告终,同时结束了欧洲各国为解救君士坦丁堡免遭土耳其征服所做的努力,并使奥斯曼帝国能够确立和扩大它对巴尔干半岛的控制。.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瓦尔纳战役 · 查看更多 »

特拉比松帝国

特拉比松帝国(Αυτοκρατορία της Τραπεζούντα;ς ტრაპიზონის იმპერია)创立於1204年4月,是從拜占庭帝国分裂出的三个帝国之一,持續了257年。特拉比松帝國的第一代君主阿历克塞一世是科穆寧王朝最後一位皇帝安德洛尼卡一世的孫子,他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时預見十字軍將攻取君士坦丁堡,便佔據特拉布宗獨立建國,声称继承了拜占庭帝国的法统而自号“罗马帝国”,但在尼西亚帝国收复君士坦丁堡后改国号为“全东方与海北及伊比利亚帝国”。在地理上,帝国的版图从未超过黑海南岸地区。1461年,奥斯曼帝国穆罕默德二世进攻特拉比松,国王大卫科穆宁投降,国亡。 在1461年帝國被奧斯曼帝國所滅後,大量信奉東正教的希臘人(稱為本都希臘人)仍居住在古帝國的範圍內至20世紀初。這些希臘人因為希臘土耳其人口互換而於1923年始被土耳其驅逐至今希臘境內。然而,在當地說希臘語的穆斯林則保留於居住地至今。.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特拉比松帝国 · 查看更多 »

百年战争

年戰爭(Hundred Years' War;Guerre de Cent Ans) 1337年至1453年,交戰雙方是英格蘭王國和法蘭西王國;後來勃艮第公國等國亦加入戰爭。它是世界最長的戰爭之一,長達116年,最後由法方勝出,不少新的戰術和武器因而發明。.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百年战争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

西班牙王国(Reino de España),通稱西班牙(España),古籍譯為日斯巴尼亞或以西巴尼亞,《聖經》曾譯為「士班雅」,是位於欧洲西南部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与葡萄牙同处於伊比利亚半岛,东北部与法国、安道尔接壤,國土面積則佔伊比利亚半岛的五分之四。其领土还包括地中海中的巴利阿里群岛、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岛、以及在非洲北部的休达和梅利利亚。首都兼最大都市為馬德里。 由於位處歐洲與非洲的交界,西班牙自史前时代以来就一直受许多外来影响,中世紀時有多國並立,至15世纪始建立單一國家,在近代史上是影响其他地区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其全球帝国兴盛时给世界带来的影响是,現今全球有5億人口使用西班牙语,使西班牙语成为世界上总使用人数第三多,母語人數第二多的语言。.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西班牙 · 查看更多 »

賄賂

賄賂、受賄罪是指個人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財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的行為。而這些利益并不能從正常的合法途徑中得到。此為貪污犯罪之一。.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賄賂 · 查看更多 »

黑海

黑海是欧亚大陆的一个陆间海,被欧洲、高加索和安那托利亞半岛所包围。黑海通过土耳其海峡与地中海的爱琴海区域相联。西亚和东欧被这一系列水体分隔开来。黑海在北面通过刻赤海峽与亞速海相连。流入黑海的主要河流有多瑙河和第聂伯河。沿海国家有土耳其、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乌克兰、俄罗斯和格鲁吉亚。沿海重要城市有伊斯坦布尔、布尔加斯、瓦尔纳、康斯坦察、图尔恰、敖德萨、塞瓦斯托波尔、巴统等。 黑海的面积有(不包括亞速海)Surface Area—,最大深度为Maximum Depth—,体积为。黑海形成一个东西向的椭圆形凹陷。黑海的南面是本廷山脈,东面是高加索山脉,西北面是宽阔的低地。黑海东西向最宽有大约。.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黑海 · 查看更多 »

薩盧塔蒂

薩盧塔蒂(Coluccio Salutati,)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曾任佛羅倫斯執政官。.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薩盧塔蒂 · 查看更多 »

腺鼠疫

腺鼠疫,又稱鼠疫或淋巴腺鼠疫,一般俗稱為黑死病,是一種存在於囓齒類與跳蚤的一種人畜共通傳染病。鼠疫是由鼠疫杆菌(Yersinia pestis)所致的传染病。鼠疫通常先在鼠类或其他啮齿类动物中流行,然后再通过鼠、跳蚤叮咬传给人;當發展成肺炎性鼠疫時,亦可以在人同人之間傳播。接觸此菌3至7天後會出現,包括發熱、頭痛、嘔吐。細菌侵入皮膚處周圍的淋巴結腫大疼痛,有時甚至會爆開。 鼠疫有三種,分別是腺鼠疫、與肺鼠疫。腺鼠疫一般通過跳蚤經過小動物傳播,也可以通過接觸受感染的動物體液傳播。感染腺鼠疫時,細菌通過皮膚進入身體,經由淋巴管內到達淋巴結,導致其腫大。如果在腫大的淋巴結或血液中找到鼠疫桿菌,則認為已受感染。 預防鼠疫一般通過公共健保方式完成,例如避免在流行地區處理動物屍體。疫苗對於鼠疫的防治作用不大。鏈黴素、慶大黴素、多西环素等多种抗生素都可有效治療腺鼠疫。感染後未治疗者的死亡率约為三到九成,若受治療則約為一成。2013年,全球共有750例腺鼠疫記錄在案,由此造成126例死亡。此病最常見於非洲。 一般認為鼠疫是十四世紀黑死病瘟疫的原因。此次瘟疫大約造成5000萬人死亡,相當於當時歐洲人口的25%—60%。此次瘟疫導致人口大量下降,於是勞動力不足、工資上升。一些歷史學家將此次瘟疫視為歐洲經濟發展的一個轉折點。腺鼠疫的英文源自希臘語中的腹股溝。.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腺鼠疫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耶尼切里

耶尼切里军团(يڭيچرى;yeniçeri;Γενίτσαροι;直译为“新军”),也译为加尼沙里军团、土耳其新軍、土耳其禁衛軍或蘇丹親兵,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常備軍隊与苏丹侍卫的统称。最早是在奧爾汗一世贝伊统治时出现。在穆拉德一世统治时期成为常备军。1826年,在马哈茂德二世统治期间废除。耶尼切里军团是继罗马帝国灭亡后在该地区建立的的第一支正式常备军。.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耶尼切里 · 查看更多 »

東西教會大分裂

東西教會大分裂(East–West Schism)是指11世紀基督教會大分裂,分出了希臘正教(東方正教會)以及羅馬天主教(羅馬普世公教會)兩大宗。自2世紀以後,以羅馬為首的西方教會和以君士坦丁堡為首的東方教會,因各自不同的教會、政治、社會、文化等原因,在神學,以及教會的組織、紀律等各方面的分歧逐漸擴大,彼此爭論不休,最終導致了1054年的東西方教會大分裂,形成日後的公教(此乃原意譯名;慣稱為天主教:在明朝時,公教傳入中國時借用外教名詞「天主」稱呼所信仰的神,因而得名)和正教会(即東正教)。.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東西教會大分裂 · 查看更多 »

杜拉德·布兰科维奇

杜拉德·布兰科维奇(Ђурађ Бранковић,Brankovics György,),塞尔维亚君主,创始人,1427年至1456年在位。 B.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杜拉德·布兰科维奇 · 查看更多 »

波兰

波兰共和国(Rzeczpospolita Polska),简称波兰,是位於中欧的共和制国家,北面濒临波罗的海,西面与德国接壤,南部与捷克和斯洛伐克为邻,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在东,东北部和立陶宛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接壤。面積312,679平方公里,位居歐洲第十;人口約3,863萬人,位居歐洲第九。目前為欧盟、北约、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贸组织等國際組織的成員。.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波兰 · 查看更多 »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法国 · 查看更多 »

月食

--,是一种當月球運行進入地球的陰影(陰影又分本影和半影兩部份)時,原本可被太陽光照亮的部份,有部份或全部不能被直射陽光照亮,使得位於地球的觀測者無法看到普通的月相的天文現象。月食發生時,太陽、地球、月球恰好或幾乎在同一條直線上,因此月食必定發生在滿月的晚上(農曆十五、十六、或十七),如《说文》所說“日蝕则朔,月蝕则望”。地球陰影位於地球公轉軌道面(黃道面)內,此平面與月球軌道面(白道面)並不重合,黃白道面交角約5度;大多數滿月時,月球不在黃道面內,而是或偏北或偏南,不在地球陰影內,因此並不是每個滿月時,都發生月蝕。每年全球至少發生兩次月蝕。最近一次月全蝕发生于2018年1月31日。.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月食 · 查看更多 »

新大陸

新大陸是歐洲人於15世紀末發現美洲大陸及鄰近群島後對這片新土地的稱呼。其實最早发现并移民美洲的美洲原住民是东亚黃種人后裔,迁徙时间至晚约在一万年前,再者有維京人殖民北美。在發現新大陸前,美洲大陸對歐洲人來講是陌生的,幾乎沒有歐洲高加索人種存在其上,他們普遍認為整個世界只有歐亞非三個大洲而沒有其他大陸存在。 最近數十年以來,「新大陸」這個名字被一些人認為具有歐洲中心主義,讓人覺得好像只有歐洲的觀點才是正確的。因此它的應用被局限在一些特定的場合裏:只在從歷史角度上探討哥倫布航行、西班牙人征服尤卡坦半岛等情形下,以及從生物學角度探討各大陸上物種時,人們才會用到「新大陸」這個詞。 另一種觀點認為「新大陸」的「新」在於它對於人類來講是比較新的:人類在歐亞非「舊大陸」上生活的時間遠超過美洲大陸上有人居住的時間;因此當第一批遠古人類移民至美洲定居時,他們便抵達了「新大陸」。 美洲大陸固然是「新大陸」一部分,澳大利亞在不同情形下可能被劃分為「新大陸」或者「舊大陸」,尤其是紐西蘭,因為它僅在哥倫布抵達美洲前數代人的時候才剛剛開始有人居住。從生物學角度來看,澳大利亞既不屬於新大陸也不屬於舊大陸,因為其上的動植物無論跟歐亞非大陸還是美洲大陸相比都相去甚遠。.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新大陸 · 查看更多 »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运动(Rinascimento,由ri-(“重新”)和nascere(“出生”)构成)通称为文艺复兴,简称为文复,是一场大致发生在14世纪至17世纪的文化运动,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意大利中部的佛罗伦萨,即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扩展至欧洲各国。 “文艺复兴”一词亦可粗略地指代这一历史时期,但由于欧洲各地因其引发的变化并非完全一致,故“文艺复兴”只是对这一时期的通称。这场文化运动基本上以復興古羅馬為名,動機大致上是要改變中世紀社會逐漸嚴重的腐敗,卻不是將古羅馬原樣重現,反而是加入新思考和檢討,所以做出實際上是一種徹底不同的新型態文化變革,其中雖囊括了对古典文献的重新学习和承接,卻在绘画方面透過直线透视法的发展,以及逐步而广泛开展的中古時代教育变革,乃至於人體結構、化學、天文技術的知識的追求等等,這些極重要的近代科學發展,除了打破神權時代,也打破了希臘羅馬的古文化。传统观点认为,这种知识上的转变让文艺复兴发挥了衔接中世纪和近代的作用。尽管文艺复兴在知识、社会和政治各个方面都引发了巨大變革,但令其闻名于世的或许还在于这一时期的艺术成就,以及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博学家做出的創新贡献。 一般认为,文复始于14世纪托斯卡纳的佛罗伦萨,但对此尚有质疑之声。就这场运动的起源和特点而言,多种理论已经提出了各自的见解,但其关注的焦点不尽相同:其中包括有当时佛罗伦萨的社会和公民的特点;当地的政治结构;当地统治阶级美第奇家族的赞助Strathern, Paul The Medici: Godfathers of the Renaissance (2003);以及奥斯曼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后,大批流入意大利的及书籍。Encyclopedia Britannica,Renaissance,2008,O.Ed.Har, Michael H.History of Libraries in the Western World,Scarecrow Press Incorporate,1999,ISBN 978-0-8108-3724-9.Norwich, John Julius,A Short History of Byzantium,1997,Knopf,ISBN 978-0-679-45088-7.史学上关于文艺复兴的内容很多且颇为复杂,而“文艺复兴”作为词汇的作用,及其作为历史过渡期的意义,都引发了史学家的诸多争论。Brotton, J., The Renaissanc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UP, 2006.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文艺复兴 · 查看更多 »

日耳曼人

日耳曼人是一些语言、文化和习俗相近的民族(部落社會)的总称。这些民族从西元前2千年到约4世纪生活在欧洲北部和中部。在五世紀時的民族大迁徙使日耳曼人各自生活,分別成為現今的斯堪的纳维亚民族、盎格魯薩克遜人、弗里斯兰人和德意志人、奥地利人、东普鲁士人。奥地利同样属于德意志的一部份,二次世界大战時曾經被納粹德國以大日耳曼主義為由而併吞。其他日耳曼人的後裔還包括荷兰人、瑞士的德意志人、加拿大、美国、紐西蘭、澳大利亚和南非的许多白人等,現今这些新的民族很多都是与其它民族混合而成的。 自古日耳曼人是羅馬人等其他族群對他們的稱呼,在他们的漫长历史中,可能也没有将自己看作是同一个民族。在某方面來說可以將日耳曼人視為現今的德國人。.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日耳曼人 · 查看更多 »

摩里亞

摩里亞(希腊语:Μωρέας或Μωριάς)是中世纪和近代初期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名称。这个名称来源于拜占庭帝国的一个名为摩里亚采邑的省份。.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摩里亞 · 查看更多 »

教宗

教宗(Papa)是羅馬主教,同時為普世天主教會領袖與梵蒂岡城國国家元首,傳統上被認為是聖伯多祿宗徒之位的後繼者。天主教會使用「教--宗」为中文譯名,部分華語圈教外人士、日本、韓國、越南則譯為「教--皇」。現任(第266任)教宗為方濟各,於2013年3月13日當選。.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教宗 · 查看更多 »

拜占庭

拜占庭(Βυζάντιον,Byzantium)是一個古希臘城市,也為現今土耳其伊斯坦堡(君士坦丁堡)的舊名,相傳是從墨伽拉來的殖民於公元前667年建立的。拜占庭的名字據說出自他們的王「拜占斯(Βύζας或Βύζαντας)」,直至4世纪中期,該城發展成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的中心,更名為君士坦丁堡,直至1453年又更名為伊斯坦堡。.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拜占庭 · 查看更多 »

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國是一個歷史上知名的帝國。羅馬帝國自东西分治後,帝國東部羅馬政權的延續被稱為東羅馬帝國(相对于帝國西部的西羅馬帝國),16世紀以後,開始有學者稱之為拜占庭帝国。其国民在其一千多年的存在期内自称为“罗马帝国”(Imperium Romanum;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帝國位于欧洲东部,领土曾包括歐亞非三大洲的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是古代和中世纪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東羅馬帝國共历经12个王朝及93位皇帝,首都为新罗马(Nova Roma;Νέα Ρώμη,即君士坦丁堡)。其疆域在11个世纪中不断变动。色雷斯、希腊和小亚细亚西部是帝国的核心地区;今日的土耳其、希腊、保加利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从4世纪至13世纪是帝国领土的主要组成部分;意大利和原南斯拉夫的大部、伊比利亚半岛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亚、突尼斯、今阿特拉斯山脉以北的阿尔及利亚和今天摩洛哥的丹吉尔也在7世纪之前曾是帝国的國土。 关于帝國的起始纪年,历史学界仍存有争议。主流观点认为,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罗马、罗马帝国政治中心东移,是東羅馬帝國成立的标志。德国东罗马学者斯坦因以戴克里先皇帝即位(284年;这位皇帝首次将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半)为東羅馬帝國的起始纪年。其他观点分别以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帝国皇权统一归于东罗马皇帝)、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登基)、7世纪(希腊化开始)和8世纪(希腊化完成)为東羅馬帝國起始的标志。 東羅馬帝國本为羅馬帝國的东半部,較為崇尚希臘文化,与西罗马帝国分裂后,更逐渐发展为以希腊文化、希腊语和東正教为立国基础,在620年,席哈克略皇帝首次讓希臘語取代拉丁語,成為帝國的官方語言,使得東羅馬帝國成為不同于古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的国家。在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和神聖羅馬帝國成立後,这个帝国被外人称为“东罗马帝国”,尽管其正式国号仍延续着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国号。直到1557年德意志歷史學家赫罗尼姆斯·沃尔夫為了區分其帝國的古羅馬時期及神聖羅馬帝國而引入了「拜占庭帝國」作為稱呼,並被現代史學上所使用。 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和宗教对于今日的东欧各國有很大的影响。此外,東羅馬帝國在其十一个世纪的悠久历史中所保存下来的古典希腊和罗马史料、著作,以及理性的哲学思想,也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 1204年4月13日,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和劫掠,直到1261年收复。1453年5月29日,鄂圖曼帝国攻陷了首都君士坦丁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歷時一千餘年的東羅馬帝國就此灭亡,羅馬帝國也正式終結。.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拜占庭帝国 · 查看更多 »

拜占庭皇帝列表

本表列出東羅馬帝国的皇帝。 東羅馬帝国的开始时间难于确定。罗马皇帝戴克里先为了便于管理,在284年将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部。不过,拜占庭本身由始至终将自己视为罗马帝国的合法延续。 被认为是第一位東羅馬皇帝的君主有:.

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拜占庭皇帝列表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