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史達勒克獸屬

指数 史達勒克獸屬

史達勒克獸屬(屬名:Stahleckeria)是種三疊紀中期的二齒獸類,生存於2億4000萬年前。牠們外表類似肯氏獸與牠們的近親。史達勒克獸有時被描繪成有毛的似哺乳爬行動物、或是外表崎嶇不平、覆蓋鱗片的動物。二齒獸類是群似哺乳爬行動物,且與犬齒獸類屬於不同演化支。 史達勒克獸是在1935年由古生物學家休尼(Friedrich von Huene)命名,屬名是以德國地質學家Rudolf Stahlecker為名,他在巴西的聖瑪利亞組(Santa Maria Formation)發現這些化石。史達勒克獸是種草食性動物,身長約4公尺,重量約400公斤。史達勒克獸與恐齒龍獸生存於相同時代的同一地區,但史達勒克獸的體型較大,兩者的差異可能反映了牠們以不同種類的植物為食。 史達勒克獸的化石目前在德國圖賓根大學展出。.

15 关系: 动物史達勒克獸屬合弓綱巴西三叠纪二齒獸下目似哺乳爬行動物德国犬齒獸亞目獸孔目異齒亞目草食性肯氏獸脊索动物恐齒龍獸

动物

動物是多細胞真核生命體中的一大類群,統稱為動物界。動物身體的基本形態會隨著其發育而變得固定,通常是在其胚胎發育時,但也有些動物會在其生命中有變態的過程。 大多數動物能自發且獨立地移動探索,只有極少數的動物(如珊瑚)是固定在一點無法移動。動物行為學是研究動物行為的科學,較著名的行為理論為康納德·洛倫茨提出的本能理論。 已發現的動物化石,多是在五億四千萬年前的寒武紀大爆發時的海洋物種。.

新!!: 史達勒克獸屬和动物 · 查看更多 »

史達勒克獸屬

史達勒克獸屬(屬名:Stahleckeria)是種三疊紀中期的二齒獸類,生存於2億4000萬年前。牠們外表類似肯氏獸與牠們的近親。史達勒克獸有時被描繪成有毛的似哺乳爬行動物、或是外表崎嶇不平、覆蓋鱗片的動物。二齒獸類是群似哺乳爬行動物,且與犬齒獸類屬於不同演化支。 史達勒克獸是在1935年由古生物學家休尼(Friedrich von Huene)命名,屬名是以德國地質學家Rudolf Stahlecker為名,他在巴西的聖瑪利亞組(Santa Maria Formation)發現這些化石。史達勒克獸是種草食性動物,身長約4公尺,重量約400公斤。史達勒克獸與恐齒龍獸生存於相同時代的同一地區,但史達勒克獸的體型較大,兩者的差異可能反映了牠們以不同種類的植物為食。 史達勒克獸的化石目前在德國圖賓根大學展出。.

新!!: 史達勒克獸屬和史達勒克獸屬 · 查看更多 »

合弓綱

合弓綱(Synapsida)意為「固定的顴弓」,也被稱成獸形綱(Theropsida),是羊膜動物的一綱,包含羊膜動物中所有與哺乳類關係較近的物種。合弓綱是羊膜動物的兩個主要演化支之一,另一個演化支為蜥形綱(Sauropsida)。牠們在头骨的兩側各有一個下颞孔。 在傳統的分類法中,合弓綱曾是爬行動物的一個亞綱,稱為單孔亞綱、下孔亞綱,或名似哺乳爬行動物 。 合弓綱出現在3億2400萬年前的晚石炭紀,並成為二叠纪中到晚期的優勢陸地動物,數量眾多且多樣化。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發生時,許多早期合弓類動物消失,少數物種存活到三叠纪,而主龍類爬行動物迅速成為三疊紀的優勢陸地動物。合弓綱在三叠纪以后渐趋绝灭,只有少數物種存活到白堊紀。現今的哺乳類是合弓綱的後代。.

新!!: 史達勒克獸屬和合弓綱 · 查看更多 »

巴西

巴西联邦共和国(República Federativa do Brasil),通稱巴西,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国家,人口数略多於2億,居世界第五。其國土位於南美洲東部,毗鄰大西洋,面積8,515,767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僅次於俄羅斯、中國、加拿大及美國。巴西和乌拉圭、阿根廷、巴拉圭、玻利维亚、秘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及法属圭亚那接壤。巴西拥有辽阔的农田和广袤的雨林,国名源于巴西红木。其國旗之含義為:綠色-廣大的叢林;黃色-豐富的礦產;藍色-南半球的星空,其中27顆星分別代表26個州與1個聯邦特區,一道國家格言「紀律與進步」橫跨其中。得益于丰厚的自然资源和充足的劳动力,巴西的国内生产总值位居南美洲第一,世界第六,西半球第三,南半球第一,為南美洲國家聯盟的成員國。由于历史上曾为葡萄牙的殖民地,巴西的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

新!!: 史達勒克獸屬和巴西 · 查看更多 »

三叠纪

三叠纪(Triassic)是2.5亿至2亿年前的一个地质时代,它位于二叠纪和侏罗纪之间,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三叠纪的开始和结束各以一次灭绝事件为标志。虽然这段时间的岩石标志非常明显和清晰,其开始和结束的准确时间却如同其它古远的地质时代无法非常精确地被确定。其误差在正负数百万年。 三叠纪的名称是1834年弗里德里希·冯·阿尔伯提起的,他将在中欧普遍存在的位于白色的石灰岩和黑色的页岩以及其间的红色的三层岩石层统称为三叠纪。今天,三叠纪被分成更多亚层。 标志三叠纪的典型的红色沙岩说明当时的气候比较温暖干燥,没有任何冰川的迹象。今天一般认为当时在两极没有陆地或覆冰。因为当时地球上只有一个大陆,因此当时的海岸线比今天要短得多,三叠纪时遗留下来的近海沉积比较少,只有在西欧比较丰富。因此三叠纪的分层主要是依靠暗礁地带的生物化石来分的。 由于三叠纪以一次灭绝事件开始,因此其生物开始时分化很厉害。六放珊瑚亚纲是这时候出现的,第一批被子植物和第一种会飞的脊椎动物(翼龙)可能也是这时候出现的。.

新!!: 史達勒克獸屬和三叠纪 · 查看更多 »

二齒獸下目

二齒獸下目(Dicynodontia)是群似哺乳爬行動物,屬於獸孔目異齒亞目。二齒獸類是一群體型從大型到小型、長者兩支長牙的草食性動物。牠們也是最成功且多樣性的獸孔目(不計算哺乳類的狀況)動物,已知超過70屬,大小從老鼠到牛都有。.

新!!: 史達勒克獸屬和二齒獸下目 · 查看更多 »

似哺乳爬行動物

似哺乳爬行動物(Mammal-like reptile)是一群史前動物,是哺乳類的直系祖先,在早期分類法中,被視為爬行動物的一個分支。似哺乳爬行動物最常用來稱呼獸孔目動物;也可以廣義地包括合弓綱。 似哺乳爬行動物是二疊紀中期到晚期的陸地優勢動物。就跟同時代的幾乎所有生物一樣,牠們的數量與多樣性因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而嚴重地減少。有些物種存活到三疊紀,但恐龍快速地成為優勢動物。似哺乳爬行動物可能存活到晚三疊紀後不久。 目前大多數專家不認為似哺乳爬行動物是正式的名稱。似哺乳爬行動物在演化支上的位置,較接近现代哺乳類而非现代爬行動物。牠們擁有腺皮,缺乏鱗片,所以牠們在外觀上看起來像是裸體的蜥蜴,缺乏毛皮與鱗片。然而,牠們的外表特徵更像是現代蜥蜴而非現代哺乳類,與爬行類的明顯差異在於其內部結構的細微特徵。現在還不清楚似哺乳爬行動物是否擁有毛髮與乳腺,這些屬於哺乳類的特徵,目前僅由化石所提供的骨骼差異證據。.

新!!: 史達勒克獸屬和似哺乳爬行動物 · 查看更多 »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新!!: 史達勒克獸屬和德国 · 查看更多 »

犬齒獸亞目

齒獸亞目(cynodonts)是獸孔目的一類。它們是獸孔目中最多樣性的其中一群。它們以類似狗的牙齒命名。.

新!!: 史達勒克獸屬和犬齒獸亞目 · 查看更多 »

獸孔目

孔目(學名:Therapsida)是合弓綱中的一目。傳統上,單孔亞綱被歸類於爬行綱的一個亞綱,並名為似哺乳爬行動物。然而單孔亞綱現在為獨立的合弓綱,是蜥形綱的姐妹分類單元,較接近哺乳動物。在親緣分支分類法中,獸孔目通常包括哺乳類,哺乳類是犬齒獸類的後代, 3rd ed., 1966.

新!!: 史達勒克獸屬和獸孔目 · 查看更多 »

異齒亞目

齒亞目(Anomodontia)又名缺齒亞目、異齒龍亞目,是獸孔目的三個主要演化支之一,從二疊紀繁盛到三疊紀,可能還繼續存活到白堊紀早期。牠們大多數為缺少牙齒的草食性動物。 在二疊紀中期,異齒亞目已呈現多樣性,包括:文努科維亞獸科(Venyukoviidae)、奔龍獸下目(Dromasauria)、二齒獸下目,還有早期的原始物種,包括異頭獸(Anomocephalus)與Patranomodon。其中只有二齒獸類存活到二疊紀晚期,而且成為晚二疊紀的最成功、大量的草食性動物,在生態位上佔據從大型到小型草食性動物的位置。只有少數二齒獸類在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之後存活下來,其中一科叫水龍獸科,後來發展出肯氏獸科。這些後來出現的動物,是大型、笨重、喙狀嘴的動物,依然成為陸地上優勢的草食性動物。直到晚三疊紀,當時逐漸改變的環境(也許是逐漸的乾燥)造成牠們衰落,最後滅亡,生態位被蜥腳形亞目恐龍所取代。在澳洲的白堊紀早期地層,發現可能屬於異齒亞目的化石紀錄。.

新!!: 史達勒克獸屬和異齒亞目 · 查看更多 »

草食性

#重定向 食草动物.

新!!: 史達勒克獸屬和草食性 · 查看更多 »

肯氏獸

肯氏獸(Kannemeyeria)是種大型二齒獸類動物,屬於肯氏獸科,是三疊紀的第一批大型草食性動物之一。牠們存活在三疊紀早期到三疊紀中期(奧倫尼克階晚期到安尼階中期)。 肯氏獸身長大約3公尺長,大小跟牛差不多大。這種二齒獸類是適應良好的草食性動物;牠們擁有強力的嘴部還有強壯的下頜肌肉,可切碎植物。雖然牠們的頭部很大,但因為眼窩與鼻腔的尺寸關係,重量很輕。牠們的結實肩帶、骨盤可協助支撐身體。 肯氏獸已有不同的命名種,分別在南非、阿根廷、印度、中國等地發現。如同這時期的其他動物,肯氏獸是廣佈全世界的動物。.

新!!: 史達勒克獸屬和肯氏獸 · 查看更多 »

脊索动物

脊索动物门(学名:Chordata)是指有脊索,或其在演化过程退化而被脊椎取代的动物。是动物界最高等的门。脊索动物的共同特征包括:在生活史中的某个阶段具有脊索、中空的背神经管、咽鳃裂以及肛后尾。 脊索动物门可以分为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和脊椎动物亚门三个亚门。其中尾索动物亚门和头索动物亚门可以合称为“原索动物”,生活在海洋中。尾索动物幼虫期具有脊索和神经索,但在成体消失。头索动物终生保留脊索和神经索。在脊椎动物中,脊索作用由骨质脊柱代替。 少数学者提出将半索动物门也置于脊索动物门下,并命名为口索动物亚门。 通常说的脊椎动物学主要是指研究脊索动物的一个动物学分支,不單單是研究脊椎动物门。.

新!!: 史達勒克獸屬和脊索动物 · 查看更多 »

恐齒龍獸

#重定向 恐齒龍獸屬.

新!!: 史達勒克獸屬和恐齒龍獸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史達勒克獸科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