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

指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Department of Physic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略稱臺灣大學物理系、臺大物理系,創辦於1946年8月,首任系主任為物理學家戴運軌。台大物理系是為國立臺灣大學改制之後首創的第一個系所。前身是日治時期臺北帝國大學的理學部化學科所設置的物理學講座,當時有兩三間辦公室和實驗室。.

122 关系: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加州理工學院劉源俊原子核半导体器件卡內基美隆大學卡文迪许实验室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台灣日治時期史丹佛大學史蒂芬·霍金吳俊輝 (科學家)大爆炸天体物理学天文学家太田賴常姚期智孫維新宾夕法尼亚大学宇宙学宇宙線宇宙暴漲宇宙泛星系偏振背景成像崔伯銓中央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子中華民國中文输入法丘宏義亚洲京都大学廣達電腦張國龍張達文張慶瑞徐大麟德克薩斯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地球物理学北投石國家理論科學研究中心國立中央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國立中正大學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臺灣大學國立臺灣大學物理文物廳...國立臺灣大學校友列表國立清華大學凝態物理光学剑桥大学固体物理学玉山王亢沛理论物理学粒子物理學繞射统计力学美國科學促進會美國物理學會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盧志遠荒勝文策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行政院環保署首席执行官許玉釧許雲基詹裕農高涌泉超導體趙丰黃振麟郭兆林胃癌阿里山山脈闕志鴻葉乃裳葉公杼蔡力行鄭伯昆鄭國順重力波 (相對論)重水自由软件臺大物理文物廳臺北帝國大學臺灣艾爾弗·斯隆基金會英国英国广播公司陳力俊陳丕燊UCLAUCSDX射线Xcin林清凉李世昌李國鼎李羅權李靈峰 (物理學家)東吳大學 (台灣)校长梁次震梁次震宇宙學與粒子天文物理學研究中心河田末吉沈君山清华大学漢鼎亞太朱國瑞戴運軌流体力学旺宏電子总经理普林斯顿大学 扩展索引 (72 更多) »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重定向 加利福尼亞大學柏克萊分校.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 查看更多 »

加州理工學院

#重定向 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加州理工學院 · 查看更多 »

劉源俊

劉源俊(),臺灣物理學家,原籍上海市青浦区,生於雲南昆明。現為東吳大學物理系名譽教授、《科學月刊》董事長,並曾擔任東吳大學和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校長。.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劉源俊 · 查看更多 »

原子核

原子核(德语:Atomkern,英语:Atomic nucleus)是原子的组成部分,位于原子的中央,占有原子的大部分质量。組成原子核的有中子和質子。当周围有和其中质子等量的电子围绕时,构成的是原子。原子核極其渺小,如果将原子比作一座大廈,那麼原子核只有大廈裡的一張桌子那麼大。.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原子核 · 查看更多 »

半导体器件

--(semiconductor device)是利用半导体材料的特殊电特性来完成特定功能的--。半導體的導電性介於良導電體與絕緣體之間,这些半导体材料通常是硅、锗或砷化镓,並經過各式特定的滲雜,產生P型或N型半導體,作成整流器、振盪器、發光器、放大器、測光器等元件或設備。 常見的半導體元件有二極體、電晶體等。.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半导体器件 · 查看更多 »

卡內基美隆大學

#重定向 卡内基·梅隆大学.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卡內基美隆大學 · 查看更多 »

卡文迪许实验室

卡文迪許實驗室(Cavendish Laboratory),即是劍橋大學的物理系,研究领域包括了天体物理学、粒子物理学、固体物理学、生物物理学。由著名的英国物理学家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于1871年創立,1874年建成實驗室,以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亨利·卡文迪许的名字命名。亨利·卡文迪许的亲戚、当时的剑桥大学校长威廉·卡文迪许私人捐款帮助了实验室的筹建。.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卡文迪许实验室 · 查看更多 »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

#重定向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 · 查看更多 »

台灣日治時期

臺灣日治時期()是指臺灣在1895年至1945年間由大日本帝國統治的時期,於臺灣歷史上又稱為日本時代、日治時代、日據時代或日本統治時期。 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經濟置於日本帝國主義支配之下,身為最後一個躋身新帝國主義的日本,其帝國主義型態具有後進性,和西方由資本主義引導國家海外殖民政策不同,日本國內的資本主義尚不發達,無力在臺灣從事大規模資本活動,因此日治初期,是由臺灣總督府主導殖民地的開拓規劃。原則上,由官方為日本資本家量身定做各種規則,迫使臺灣提供資源、物產及勞力,為其服務。在殖民國家發展定位上,日本將臺灣做為支持本國工業的後盾,同時是日本向南洋發展的基地。日本在臺灣實行特別法,以警察政治控制社會,臺灣人沒有平等的參政權,在日治初期的現代化教育程度也遠低於在臺灣的日本人,日後逐年普及,但教育制度上與日本人相比仍不平等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頁189-201,1999年,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自大正時期後,日本對臺灣統治已漸趨穩固以及大正民主化的政治風氣改變,於日治中後期日方改取較為柔和的內地延長主義統治方針以及改派任文官總督,臺灣亦在短時期內發展蓬勃的本土政治運動及社會運動,同時也其許多臺人出國前往中國東北的滿州國或到日本本土留學,如鍾理和等,甚至赴中國與國共合作抵抗日本統治。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方因應戰爭需要更進一步推行全面性的皇民化政策,以期將臺灣人同化於日本,不過儘管高砂族有志士、民間日籍台裔的志願兵力,仍有漢人赴中參戰抗日,日本政府在民族認同問題下,改派臺灣兵赴南洋即可看出官方與日籍臺灣人的煎熬,詳見臺灣抗日運動、高砂義勇隊。 基於日本殖民統治的需求,臺灣在日治時期於基礎設施、教育設施、公共衛生、農業以及工業等各方面得到相當程度的現代化,但在對外經濟關係上則被日本化。而因為日本統治末期推行皇民化運動造成的低中國性,與戰後初期「陳儀政府」治理失政集負面中國性大成,並視當時臺灣人為「日本奴化教育下的劣等國民」,在臺灣本地人與戰後來臺大陸人之間形成族群隔閡。許多臺灣人因而感到過去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情況比較良善。部份臺灣史學者認為,此情結不僅影響許多在日治時期出生的臺灣人,也相當程度地影響了戰後臺灣對本土認同、臺灣主體性、族群意識觀念乃至臺灣獨立運動的興起。儘管戰後國民黨政府在臺灣推行中國導向的民族主義教育,強調日本殖民臺灣的負面影響,把日治時期臺灣的抗日運動與中國抗日戰爭做連結,並將日本領臺視為等同日本侵華歷史的一部分,但臺灣民間對日本大多仍抱持好感,不過也有其他不同於上述調查結果之民調。日本留在臺灣的基礎建設、文化政策所造成的影響亦於近年來不斷被各界重新檢視或評價。為東亞乃至於世界殖民史上少見的情形,時常引起學術界的興趣及研討。.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台灣日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史丹佛大學

小利蘭·史丹福大學(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常直接稱為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為一所坐落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史丹福的私立研究型大學,因其學術聲譽和创业氛围而獲評為世界上最知名的高等學府之一。 斯坦福大學於1891年由時任加州參議員及州長的鐵路大亨利蘭·史丹福和他的妻子創辦。這是為了紀念他們因傷寒而於16歲生日前夕去世的兒子()。其為男女及宗教自由的學校,在1930年代前所有學費全免。可是,1893年利蘭·史丹福的逝世及1906年對校園造成重大損毀的三藩市大地震,為該校帶來嚴重的財政困難後才開始收費。二次世界大戰後,時任學校教務長的弗雷德里克·特曼全力支持校友與教職員的企業精神,希望能建立一個自給自足的本地工業,這也是現今硅谷的源流。自上世紀七十年代,史丹福成為了美國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所在地,及其中一個高等研究計劃署網路(互聯網雛形)的起源地。 學校的校園位於矽谷的西北方,鄰近帕羅奧圖。校方的各個學術部門被歸入七所學術學院內,而包括生物保育區及加速實驗室在內的其他資產則設於主校區之外。此校同時為最富有的教育機構之一,並為第一所在一年內獲得超過十億美元捐款升幅的大學。 史丹福為一所擁有高住宿率及高選擇性的大學,當中的研究生課程較本科的多元化。該校也是馬丁路德金手寫原稿的保存地。史丹福學生透過36支代表隊參與不同的體育競賽,其為兩所太平洋十二校聯盟的私立大學之一。有關校隊曾奪得過104次大學體育協會賽事的冠軍,成績於眾多大學中位列第二。自1994-95年起,其亦一直為全國大學體育競技董事杯的年度得主。 史丹福培養了不少著名人士。其校友涵蓋30名富豪企業家及17名太空員,亦為培養最多美國國會成員的院校之一。史丹福校友創辦了眾多著名的公司機構,如:谷歌、雅虎、惠普、耐克、昇陽電腦等,這些企業的資金合計相等於全球第十大經濟體系。共81名諾貝爾獎得主現或曾於該校學習或工作。.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史丹佛大學 · 查看更多 »

史蒂芬·霍金

史蒂芬·威廉·霍金,CH,CBE,FRS,FRSA(Stephen William Hawking,),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宇宙學家,及作家生前任職劍橋大學研究主任,20世紀當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他在科學上有許多貢獻,包括與羅傑·潘洛斯共同合作提出在廣義相對論框架內的潘洛斯–霍金奇性定理,以及他對關於黑洞會發放輻射的理論性預測(現稱為霍金輻射)。霍金是第一個提出由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聯合解釋的宇宙論理論之人。他是量子力學的多世界詮釋的積極支持者。 霍金是(FRSA)的得獎者,並成為宗座科學院的終身會員,並曾經獲得總統自由勳章,是美國所頒發最高榮譽的平民獎。2002年,霍金在BBC的「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民意調查中位列第25位。從1979年至2009年,霍金是劍橋大學的盧卡斯數學教授。霍金撰寫了多本闡述自己理論與一般宇宙論的科普著作,並廣受大眾歡迎。他的著作《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曾經破紀錄地榮登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的暢銷書排行榜共計237周。 霍金患有一種罕見的早發性緩慢進展的運動神經元疾病(也稱為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盧·賈里格症或渐冻人症),病情會隨著年月逐漸惡化至嚴重。他晚年已是全身癱瘓,無法發聲,必須依賴語音產生裝置來與其他人溝通。最初裝置透過手持開關來使用,最終需要透過使用單邊臉頰肌肉。 2018年3月14日,霍金的家人發表聲明表示霍金去世,終年76歲。其骨灰的下葬儀式在2018年6月15日於倫敦西敏寺中殿的教堂中舉行。.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史蒂芬·霍金 · 查看更多 »

吳俊輝 (科學家)

吳俊輝(Jiun-Huei Proty Wu,),臺灣宇宙學家,現任國立臺灣大學物理系暨天文物理研究所教授、臺灣大學副國際長(Deputy Vice President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並以推動物理學教育和自製望遠鏡教學聞名。.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吳俊輝 (科學家) · 查看更多 »

大爆炸

--又稱大--靂(Big Bang),是描述宇宙的源起與演化的宇宙學模型,这一模型得到了当今科学研究和觀測最廣泛且最精確的支持。宇宙学家通常所指的大爆炸观点为:宇宙是在过去有限的时间之前,由一个密度极大且温度极高的太初状态演变而来的。根据2015年普朗克卫星所得到的最佳观测结果,宇宙大爆炸距今137.99 ± 0.21亿年,并经过不断的到达今天的状态。 大爆炸这一模型的框架基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又在场方程的求解上作出了一定的简化(例如宇宙學原理假设空间的和各向同性)。1922年,苏联物理学家亚历山大·弗里德曼用广义相对论描述了流体,从而给出了这一模型的场方程。1929年,美国物理学家埃德温·哈勃通过观测发现,从地球到达遥远星系的距离正比于这些星系的红移,从而推导出宇宙膨胀的观点。1927年时勒梅特通过求解弗里德曼方程已经在理论上提出了同样的观点,这个解后来被称作弗里德曼-勒梅特-罗伯逊-沃尔克度规。哈勃的观测表明,所有遥远的星系和星系团在视線速度上都在远离我们这一观察点,并且距离越远退行视速度越大 。如果当前星系和星团间彼此的距离在不断增大,则说明它们在过去曾经距离很近。从这一观点物理学家进一步推测:在过去宇宙曾经处于一个密度极高且温度极高的状态,大型粒子加速器在类似条件下所进行的实验结果则有力地支持了这一理论。然而,由于当前技术原因,粒子加速器所能达到的高能范围还十分有限,因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证据能够直接或间接描述膨胀初始的极短时间内的宇宙状态。从而,大爆炸理论还无法对宇宙的初始状态作出任何描述和解释,事实上它所能描述并解释的是宇宙在初始状态之后的演化图景。当前所观测到的宇宙中氢元素的丰度,和理论所预言的宇宙早期快速膨胀并冷却过程中,最初的几分钟内通过核反应所形成的这些元素的理论丰度值非常接近,定性并定量描述宇宙早期形成的氢元素丰度的理论被称作太初核合成。 大爆炸一词首先是由英国天文学家弗雷德·霍伊尔所采用的。霍伊尔是与大爆炸对立的宇宙学模型——穩態學說的倡导者,他在1949年3月BBC的一次广播节目中将勒梅特等人的理论称作“这个大爆炸的观点”。虽然有很多通俗轶事记录霍伊尔这样讲是出于讽刺,但霍伊尔本人明确否认了这一点,他声称这只是为了着重说明这两个模型的显著不同之处。霍伊尔后来为恒星核合成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是恒星内部通过核反应利用氢元素制造出某些重元素的途径。1964年发现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支持大爆炸确实发生的重要证据,特别是当测得其频谱从而绘制出它的黑体辐射曲线之后,大多数科学家都开始相信大爆炸理论了。.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大爆炸 · 查看更多 »

天体物理学

天體物理學,又稱「天文物理學」,是研究宇宙的物理學,這包括星體的物理性質(光度,密度,溫度,化學成分等等)和星體與星體彼此之間的交互作用。應用物理理論與方法,天體物理學探討恆星結構、恆星演化、太陽系的起源和許多跟宇宙學相關的問題。由於天體物理學是一門很廣泛的學問,天文物理學家通常應用很多不同的學術領域,包括力學、電磁學、統計力學、量子力學、相對論、粒子物理學等等。由於近代跨學科的發展,與化學、生物、歷史、計算機、工程、古生物學、考古學、氣象學等學科的混合,天體物理學目前大小分支大約三百到五百門主要專業分支,成為物理學當中最前沿的龐大領導學科,是引領近代科學及科技重大發展的前導科學,同時也是歷史最悠久的古老傳統科學。 天體物理實驗數據大多數是依賴觀測電磁輻射獲得。比較冷的星體,像星際物質或星際雲會發射無線電波。大爆炸後,經過紅移,遺留下來的微波,稱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研究這些微波需要非常大的無線電望遠鏡。 太空探索大大地擴展了天文學的疆界。太空中的觀測可讓觀測結果避免受到地球大氣層的干擾,科學家常透過使用人造衛星在地球大氣層外進行紅外線、紫外線、伽瑪射線和X射線天文學等電磁波波段的觀測實驗,以獲得更佳的觀測結果。 光學天文學通常使用加裝電荷耦合元件和光譜儀的望遠鏡來做觀測。由於大氣層的擾動會干涉觀測數據的品質,故於地球上的觀測儀器通常必須配備調適光學系統,或改由大氣層外的太空望遠鏡來觀測,才能得到最優良的影像。在這頻域裏,恆星的可見度非常高。藉著觀測化學頻譜,可以分析恆星、星系和星雲的化學成份。 理論天體物理學家的工具包括分析模型和計算機模擬。天文過程的分析模型時常能使學者更深刻地理解箇中奧妙;計算機模擬可以顯現出一些非常複雜的現象或效應其背後的機制。 大爆炸模型的兩個理論棟樑是廣義相對論和宇宙學原理。由於太初核合成理論的成功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實驗證實,科學家確定大爆炸模型是正確無誤。最近,學者又創立了ΛCDM模型來解釋宇宙的演化,這模型涵蓋了宇宙暴胀(cosmic inflation)、暗能量、暗物質等等概念。 理論天體物理學家及實測天體物理學家分別扮演這門學科當中的兩大主力研究者,兩者專業分工。理論天體物理學家通常扮演大膽假設的研究者,理論不斷推陳出新,對於數據的驗證關心程度較低,假設程度太高時,經常會演變成偽科學,一般都是天體物理學研究者當中的激進人士。實測天體物理學家通常本身精通理論天體物理,在相當程度上來說也有能力自行發展理論,扮演小心求證的研究者,通常是物理實證主義的奉行者,只相信觀測數據,經常對理論天體物理學所提出的假說進行證偽或證實的活動,一般都是天體物理學研究者當中的保守人士。.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天体物理学 · 查看更多 »

天文学家

天文学家是研究天文学、宇宙学、天体物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科学家。因为有些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对天文理论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下面的列表中也包括这些人。.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天文学家 · 查看更多 »

太田賴常

太田賴常(,),日本奈良縣人,為物理學家。他於日本畢業,為京都帝國大學理學士。太田賴常的專長是重水以及分光學研究。 1930年,太田賴常成為臺北帝國大學物理學講座的助教授,並與講座教授荒勝文策等人一同建造考克饒夫-瓦耳頓型加速器,提供重水以供中子減速用,並在1934年7月25日晚間成功做出亞洲第一次,世界第二次人工撞擊原子核實驗。1941年3月,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生,太田賴常轉任臺北高校教授物理,並被臺灣總督府工業部聘往新竹的天然瓦斯研究所,協助解決戰爭期間的能源問題。二戰結束後,太田賴常與戴運軌等人於臺大再度重建荒勝文策之加速器,並成功於1948年完成了中華民國暨戰後全亞洲首次人工撞擊原子核實驗。1949年,太田賴常被國民政府遣返日本,並擔任神戶大學物理系教授與理學部長等職務,甚至在1957年成為的第3任校長。1970年,太田賴常逝世,享壽68歲。.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太田賴常 · 查看更多 »

姚期智

姚期智(),中国计算机科学家,2000年图灵奖得主,是目前唯一一位获得此奖项的华人。他目前是北京清华大学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兼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榮譽講座,以及國立臺灣大學特聘研究講座。.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姚期智 · 查看更多 »

孫維新

孫維新(Wei-Hsin Sun,)是以天文教育推廣聞名的台灣天文學家,曾任國立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所長與科學教育中心主任,現任教於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暨天文物理研究所,並擔任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孫維新 · 查看更多 »

宾夕法尼亚大学

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简称宾大(UPenn)。位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費城,是一所著名的私立研究型大學,八所常春藤盟校之一。学校创建于1740年,是美國第四古老的高等教育機構,也是美国第一所从事科学技术和人文教育的现代高等学校。美国《独立宣言》的9位签字者和《美国宪法》的11位签字者和该校有关。本杰明·富兰克林是学校的创建人。 宾夕法尼亚大学在艺术、人文、社会科学、商学、建筑与工程教育上处于领先地位,其中尤为知名的学科是商業学、法学与医学。学校拥有约4,500名教授,近10,000名全日制大學生与10,000多名研究生。2006年学校获得的科研经费达到6千6百多万美元,从事研究的人员包括约4,200名教职工,870名博士后,3,800名研究生与5,400多名技术人员。同时,学校每年的建设投入达到4亿美元以上,在常春藤盟校中名列前茅。 宾夕法尼亚大学还是美国大学联合会的14所创始校之一。.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宾夕法尼亚大学 · 查看更多 »

宇宙学

宇宙學(英文:Cosmology)或宇宙論,這個詞源自於希臘文的κοσμολογία(cosmologia, κόσμος (cosmos) order + λογια (logia) discourse)。宇宙學是對宇宙整體的研究,並且延伸探討至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雖然宇宙學這個詞是最近才有的,人們對宇宙的研究已經有很長的一段歷史,牽涉到科學、哲學、神秘学以及宗教。.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宇宙学 · 查看更多 »

宇宙線

宇宙線亦稱為宇宙射线,是來自外太空的帶電高能次原子粒子。它們可能會產生二次粒子穿透地球的大氣層和表面。射線這個名詞源自於曾被認為是電磁輻射的歷史。主要的初級宇宙射線(來自深太空與大氣層撞擊的粒子)成分在地球上一般都是穩定的粒子,像是質子、原子核、或電子。但是,有非常少的比例是穩定的反物質粒子,像是正電子或反質子,這剩餘的小部分是研究的活躍領域。 大約89%的宇宙線是單純的質子,10%是氦原子核(即α粒子),還有1%是重元素。這些原子核構成宇宙線的99%。孤獨的電子(像是β粒子,雖然來源仍不清楚),構成其餘1%的絕大部分;γ射線和超高能微中子只佔極小的一部分。 粒子能量的多樣化顯示宇宙線有著廣泛的來源。這些粒子的來源可能是太陽(或其它恆星)或來自遙遠的可見宇宙,由一些還未知的物理機制產生的。宇宙線的能量可以超過1020 eV,遠超過地球上的粒子加速器可以達到的1012至1013 eV,使許多人對有更大能量的宇宙線感興趣而投入研究。 經由宇宙線核合成的過程,宇宙線對宇宙中鋰、鈹、和硼的產生,扮演著主要的角色。它們也在地球上產生了一些放射性同位素,像是碳-14。在粒子物理的歷史上,從宇宙线中發現了正電子、緲子和π介子。宇宙線也造成地球上很大部份的背景輻射,由於在地球大氣層外和磁場中的宇宙線是非常強的,因此對維護航行在行星際空間的太空船上太空人的安全,在設計有重大的影響。.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宇宙線 · 查看更多 »

宇宙暴漲

#重定向 宇宙暴脹.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宇宙暴漲 · 查看更多 »

宇宙泛星系偏振背景成像

宇宙泛星系偏振背景成像(英文:Background Imaging of Cosmic Extragalactic Polarization,縮寫:BICEP)是一系列宇宙微波背景實驗,專注於測量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偏振,特別是B模偏振。該系列實驗所使用的望遠鏡分為三代,分別為BICEP1、BICEP2與凱克陣列(簡稱BICEP2)、BICEP3。第三代望遠鏡BICEP3正在興建,預計於2014年暑期竣工。.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宇宙泛星系偏振背景成像 · 查看更多 »

崔伯銓

崔伯銓(),生於江蘇省海門縣,是臺灣物理光學家。他自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取得學士學位之後,於1953年進入該系工作,服務於該系光學實驗室。1962年,他到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研究光譜學,返臺後自行研製滑行火花放電光源,使得原子游離態光譜實驗有更好的設備。1958年,崔伯銓接替方聲恆主持了光學實驗室。日後崔伯銓與他的團隊也在鋅、鈉、鎂等元素光譜中發現了一些未曾有文獻發表的譜線,其中鋅的未知光譜線就發現了700多條。在這段期間,崔伯銓也曾研製投影機等器件,替地質系製造伊伯特攝譜儀,以及和許雲基合製氦氖雷射。 1971年8月,崔伯銓接任臺大物理系系主任,並於1977年7月卸任。1978年起,他主要致力於該系普通物理實驗儀器、講義與內容的研製、革新與設計。原先由崔伯銓主持的光學實驗室則交由曹培熙主持。 另外,根據國立臺灣大學校方於2013年出版的校史稿顯示,崔伯銓曾於1951年以物理學系教授的身份提議建造傅鐘以紀念該校已故校長傅斯年。然而崔伯銓是在1953年才開始在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任職的,且2004年版的校史稿則說明是植物系的柏銓所提議。崔伯銓被認為是「臺大物理系務實精神的代表」。.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崔伯銓 · 查看更多 »

中央研究院

中央研究院(簡稱中研院)為中華民國最高層級的國家學術研究機構、台灣學術研究的最高殿堂。直接隸屬於總統府。其任務包括人文及科學研究,指導、聯絡及獎勵學術研究,培養高級學術研究人才,並兼有科學與人文之研究。現位於臺北南港舊庄,現任院長為廖俊智。中研院所屬之研究員、副研究員與助研究員,其位階相當於大學教授、副教授與助理教授,台灣的頂尖大學也經常藉由合聘與兼任的方式,聘請中研院研究員充實其師資陣容與指導研究生。.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中央研究院 · 查看更多 »

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Atomic and Molecular Sciences, Academia Sinica),常簡稱為原分所,是中央研究院轄下的研究機構。該研究所現位於國立臺灣大學校總區內。.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 · 查看更多 »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Institute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Academia Sinica,縮寫為 ASIAA)是中央研究院的其中一個研究單位,前身是中央研究院在南京時期的天文研究所。該研究所現位於國立臺灣大學總校區內的天文數學館。.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 查看更多 »

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

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首創於上海。前身為理化實業研究所「物理組」。1928年獨立,1962年於臺北市南港復所。.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 · 查看更多 »

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央研究院院士為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之榮譽頭銜,也是中華民國的最高學術榮譽,但並非職務。.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中央研究院院士 · 查看更多 »

中子

| magnetic_moment.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中子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民主共和國,自1912年成立至1971年退出聯合國期間是中國的代表政權,之後則因主要國土位置與國際政治現狀而在國際上通稱「臺灣」。建政之初繼承原清朝統治的中國領土,至今未放棄主張自己為代表中國之唯一合法政府。1945年二戰結束後從日本接收臺灣。1949年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去大部分中國領土的治權,現今實際管轄的領土(即自由地區)總面積36,197平方公里,包括臺灣本島及附屬島嶼(北方三島,蘭嶼,綠島等)、澎湖群島、福建沿海附屬島嶼(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列島)與部分南海諸島(東沙群島,太平島,中洲島等),首都為臺北市.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中文输入法

中文输入法是指为了将汉字输入计算机或手机等電子设备而采用的编码方法,是中文信息处理的重要技术。一般可分類作拼音输入法(如:漢語拼音輸入法、注音輸入法、粵拼輸入法)、字形输入法(如:倉頡、大易、五笔、郑码),以及混合音、形兩者的音形码输入法。 中文输入法是从1980年代發展起来的,中间为几个阶段:单字输入、词语输入、整句输入。对于中文输入法的要求是以单字输入为基础达到全面覆盖;以词语输入为主干达到快速易用;整句输入还处于发展之中。.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中文输入法 · 查看更多 »

丘宏義

丘宏義(Hong-Yee Chiu,)生於上海市,其父親丘漢平博士為民國年間知名的經濟學家與上海灘的執業律師,曾任福建省財政廳長,其兄弟丘宏達教授為知名的國際法專家,也是馬英九總統的恩師。丘宏義曾就讀國立臺灣大學物理系,旋即赴美於三年內在康乃爾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並且於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访问,爾後於美國太空總署(NASA)擔任天體物理學與太空科學達35年,1969年榮獲̼,NASA自1961年創辦此獎,丘宏義博士是第一位榮獲此獎的臺灣科學家,也是全球第一位正名类星体的天文物理科學家,因而獲時代雜誌(Times)冊封為「最優秀的美國科學家」。丘宏義曾在知名大學如哥倫比亞大學、耶魯大學、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大學等兼任教授,著有科學著作130餘篇、書籍十餘冊、科普中文譯作十餘冊、科普文章十餘篇等;美國聯邦政府退休後與海外華人創辦漢世紀集團與EHGBooks微出版公司,並且擔任資深合夥人兼任總裁,活躍於美國大華府地區,與外甥女薛麗珍(Nonny Hsueh)聯手協助中華民國進行多項國民文化外交合作,帶領漢世紀技術團隊致力研發華人世界科技與人文的資訊解決方案,2008年帶領漢世紀推動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加入世界數位圖書館,2012年帶領漢世紀開發全球第一套Amazon微出版漢字標準資訊解決方案(Amazon Micropublishing Chinese Solution)。 丘宏義博士2013年帶領國立臺灣大學早期校友會(NTUEG)200位校友返臺參加臺大85周年校慶,同時與臺大校友會、校史館等編輯合作,透過臺灣學人出版網出版《臺大人回憶錄》叢書,以POD印刷書+Kindle中文電子書在臺出版、全球發行。丘博士亦擔任多家國內外財團法人基金會董事,並常應邀擔任國際論壇之貴賓演講。.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丘宏義 · 查看更多 »

亚洲

亞细亚洲(Ασία;Asia),简称亚洲,面积4457.9万平方公里,覆蓋地球總面積的8.6%(或者總陸地面積的29.4%);人口總數約為40億,佔世界總人口約60.5%(2010年);是七大洲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洲。 亞洲絕大部分土地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為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以東為亞洲。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為烏拉爾山脈、乌拉尔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峡。烏拉爾山脈以東及高加索山脈、裏海和黑海以南為亞洲。大陸東至白令海峽的傑日尼奧夫角(西經169度40分,北緯60度5分),南至丹绒比亚(東經103度31分,北緯1度16分),西至巴巴角(東經26度3分,北緯39度27分),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度18分,北緯77度43分),最高峰為-zh-hans:珠穆朗玛峰;zh-hant:聖母峰;-。跨越經緯度十分廣,東西時差達11小時。西部與歐洲相連,形成地球上最大的陸塊歐亞大陸。 亞洲東面是太平洋、北面是北冰洋,南面則瀕臨印度洋,西面以烏拉山脈、烏拉河、裏海、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及愛琴海與歐洲分界,西南面隔亞丁灣、曼德海峽、紅海與非洲相鄰,東北面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亞細亞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名稱,希臘人稱呼他們的東方(一說為太陽升起的地方)為亞細亞,可能是來源於亞述人的名稱,亞述一詞在亞述的語言中也代表東方,原來只指希臘東方的小亞細亞半島,後來擴展到包括所有東方地區。 亚洲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亚洲 · 查看更多 »

京都大学

京都大学(;英語譯名:Kyoto University),簡稱京大(きょうだい),是一所本部位於日本京都市左京区的国立研究型綜合大學。京大前身是日本第2所舊制帝国大学-京都帝國大學(1897年),亦為京都學派的發祥地。 京大學術排名世界第32位、化學世界9強。京大相關人物有9至13人獲得諾貝爾獎。現校友涵蓋若干菲爾茲獎、沃爾夫獎、拉斯克奖、羅伯·柯霍獎、盖尔德纳国际奖以及得主、2名日本首相以及4名芥川賞得主。.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京都大学 · 查看更多 »

廣達電腦

廣達電腦股份有限公司(Quanta Computer Incorporated,),簡稱廣達電腦,是台灣的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伺服器、Camera、工業電腦、手機代工及雲端軟硬體整合大廠,歷年皆為美國財星全球500大及美國富比士世界2000大企業之一,也是美国《财富》杂志2016年评选的的排行榜中的第326名;歷年亦同時在台灣千大製造業調查中名列前茅,2012年列名第2。.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廣達電腦 · 查看更多 »

張國龍

張國龍(),台北市人,耶魯大學物理學博士,長年投身反核電工作,曾任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教授(1976年-2000年),台灣教授協會會長、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會長(1994年)、考選部政務次長(2000年-2004年)、環保署署長(2005年-2007年)及核四公投促進會召集人。.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張國龍 · 查看更多 »

張達文

張達文(英文名: Darwin Chang ),台灣理論物理學家。前國立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曾任中華民國物理學會理事長,國家理論科學研究中心物理組主任。.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張達文 · 查看更多 »

張慶瑞

張慶瑞(),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特聘教授,凝態物理學學者,主要研究自旋電子學、磁記錄原理及應用、巨磁阻來源與應用、拓樸絕緣體與二維電子系統的自旋傳輸、介觀尺寸磁性體的動態翻轉機制等,並為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會士(IEEE Fellow)、美國物理學會會士(APS Fellow)、俄羅斯國際工程院院士 ;曾任國立臺灣大學代理校長。.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張慶瑞 · 查看更多 »

徐大麟

徐大麟(),出生於中國重慶,祖籍山東高密,美國華裔創投家,為漢鼎亞太創投公司的創辦者與董事長。其妻是沈悅。.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徐大麟 · 查看更多 »

德克薩斯州大學奧斯汀分校

奧斯汀德克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經常通稱為德州大學,UT,或Texas,又常被译作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柯士甸)分校)成立于1883年,是德州大学系统中最主要的旗艦級大學,也是美国最好的公立大學,其會計科目連續十年排名全美第一,在US News電腦科學排名中名列世界第二。大學亦因歷史、學術影響力、財富等因素而獲評為世上最享負盛名的學府之一。奥斯汀德克萨斯州大学位于美国第二大州——德克萨斯州的首府奥斯汀,离德州州政府总部不足一里。它是全美单一校园中学生人数最多的大學之一。 除奥斯汀主校区外,Pickle研究校区(J.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德克薩斯州大學奧斯汀分校 · 查看更多 »

地球物理学

地球物理学(Geophysics)是透過定量物理方法研究地球的自然科學学科。通常使用地震波、重力、电磁、地熱和放射能等方法。狹義的地球物理學專指地質學上的應用,包括地球的形狀; 重力場和磁場; 內部結構和組成; 動力學和板塊構造; 岩漿的產生; 火山活動和岩石形成等。不過現代地球物理學組織使用更廣泛的定義,包括了冰和水在內的水循環; 海洋和大氣的流體動力學; 電離層和磁層中的電磁特性與日地關係; 以及月球和其他行星相關的類似問題。 雖然地球物理學在19世紀才被認為是一門獨立的學科,但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人類開始以天然磁石製作成指南針。公元132年張衡建立了第一台檢驗地震的儀器。艾薩克·牛頓將他的力學理論應用於潮汐和歲差,並開發了儀器來測量地球的形狀、密度和重力場,以及水循環的流程。 20世紀以來,發展出使用遠距離探測固體地球和海洋的地球物理學方法,地球物理學對於板塊構造理論的發展影響相當大。 地球物理學有許多對於社會需求的應用,如礦產資源、自然災害預防和環境保護 。地球物理勘測數據則用於分析潛藏的油氣和礦脈; 地下水層定位;尋找考古遺跡;確定冰川和土壤的厚度;評估的場址等等。.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地球物理学 · 查看更多 »

北投石

北投石(Hokutolite)是以台灣地名命名的稀有放射性溫泉礦物,全球僅發現於台灣台北市北投溫泉、日本秋田縣。於日本被文部省指定為「特別天然記念物」;臺灣則指定為「自然文化景觀」,並由台北市政府劃定自然保留區於北投溫泉博物館上游北投溪河段。.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北投石 · 查看更多 »

國家理論科學研究中心

國家理論科學研究中心 (National Center for Theoretical Sciences, NCTS),在包括楊振寧與丘成桐等多位學者建議下,由國家科學委員會於1997年8月1日設立,現屬行政院科技部。辦公地點設於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綜合三館5樓。主旨在於提升理論科學的研究,主要劃分為數學組及理論物理組。 2004年,國家理論科學研究中心在臺北市國立台灣大學設立北區中心,整合中央研究院與國立台灣大學等北區學術單位重鎮研究資源;在位於臺南市的國立成功大學設立南區中心,整合國立成功大學與國立中山大學等台灣南部學術資源。後來,於中外學者建議下,於2015年1月1日重組。.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國家理論科學研究中心 · 查看更多 »

國立中央大學

國立中央大學,簡稱中大,是中華民國一所國立綜合型大學,目前設有文、理、工、管理、資訊電機、地球科學、客家、生醫理工等8間學院,22個學系、54個研究所、8個校屬研究中心、1個聯合研究中心和總教學中心及國立中央大學附屬中壢高級中學。 中華民國政府在第二次國共內戰失敗後,於1949年撤退到臺灣,中大於1962年經戴運軌等校友籌備.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國立中央大學 · 查看更多 »

國立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

國立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Graduate Institute of Astronomy,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是隸屬於國立中央大學理學院的獨立研究所。是台灣第一個與天文學教學和研究相關的大學系所,並管理位於鹿林前山的鹿林天文台。.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國立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 · 查看更多 »

國立中正大學

國立中正大學(英語譯名:National Chung Cheng University,縮寫:CCU),簡稱中正大學、中正大、中正。是位於臺灣嘉義縣民雄鄉的一所國立大學。國立中正大學現有社會科學、法律、文、理、工、管理、教育等七學院,並且該校亦為臺灣綜合大學系統成員。.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國立中正大學 · 查看更多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簡稱科博館,是位於臺灣臺中市北區的公立科學博物館,是中華民國國家十二項建設文化建設項下興建的首座科學博物館。本館館區由科學中心、太空劇場、生命科學廳、人類文化廳、地球環境廳與植物園所共同組成。每年參觀人數居臺灣博物館第二(僅次於國立故宮博物院),平均三百萬人次左右。另有臺中市霧峰區的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南投縣鹿谷鄉的鳳凰谷鳥園及竹山鎮的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為科博館館外園區。.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查看更多 »

國立臺灣大學

國立臺灣大學,簡稱臺大,該校是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中參與全球鏈結全校型計畫的4所學校之一,為臺灣第一所綜合大學、以及臺灣學生人數最多的高等教育機構 。大學建制始於1928年日治時代中期創校的「臺北帝國大學」,因為今日建制歷經戰後整併,故若拆開檢示,最早可追溯的部分為醫學院前身-1899年建立的「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由於帝大時期,日本人在行政、招生都佔有優勢地位(類似朝鮮日治時期的京城帝國大學),因此臺大校方在2007年以前不認同帝大的建校時間,以1945年戴運軌等人主持改制的國立臺灣大學為校史起點。,1945年中華民國接收臺灣後經改制與兩次易名始用現名。現設有11個學院、3個專業學院,下分54個學系、109個研究所;另設有30餘個各學術領域之國家級或校級研究中心,以及進修推廣部、臺大醫院等附屬機構。是全臺唯一學生人數超過三萬的高等教育學校。2018年QS世界大學排名:第76名,2018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第198名。 此外,臺大擁有臺北市境內的3大校區、以及多處散布於全臺的分支校區與校地,總面積約3萬4千公頃,佔臺灣土地總面積的百分之一。 臺大以自由主義學風著稱,並在臺灣具有重要學術地位。校友涵蓋諾貝爾獎、圖靈獎得主、4名中華民國總統(公民直選後的所有總統)與近百名的中央研究院院士;教職員則有多位各國科學或工程學院的院士。除了學術榮譽得主之外,臺大師生校友亦包括數百位行政院院長、縣市首長、部會首長、立法委員、縣市議員等政界人士,對臺灣社會具高度影響力。 2015年1月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三校結盟合組國立臺灣大學聯盟,並於2016年3月31日正式核定成為國立臺灣大學系統。.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國立臺灣大學 · 查看更多 »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文物廳

臺大物理文物廳位於國立臺灣大學校總區椰林大道上的二號館(原台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理化學教室校舍,為臺大物理系舊館),是臺大博物館群的其中一個展覽館,由臺大物理系負責日常維運,2005年正式成立。.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國立臺灣大學物理文物廳 · 查看更多 »

國立臺灣大學校友列表

没有描述。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國立臺灣大學校友列表 · 查看更多 »

國立清華大學

國立清華大學,簡稱清大、清華、新竹清華,為高教深耕計畫遴選出參與全球鏈結全校型計畫的四所大學之一,原建於北平市,1956年於臺灣新竹市復校,與國立交通大學及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相鄰,有9個學院、17個部門和22個獨立研究院所。該校之象徵物為梅花與紫荊,吉祥物為大熊貓,並於每年定期舉辦「清華紫荊季」活動。 該校之設置幾經更迭,並自國共內戰後由梅貽琦主導於1955年在臺復校。該校現為臺灣聯合大學系統成員。 該校校區內有北京清華二校门的等比例縮小複製品,象徵兩校之間淵源深厚、一脈相承。新竹清華與北京清華更有「一筆寫不出兩個清華」的說法。現雙方合作提供MOOC課程、學術訪問制度及雙聯學位課程,並與廈門市三方共建「清華海峽研究院」,促進兩岸學術及文化交流。在美國的清華校友會亦同時為北京清華與新竹清華之校友服務。 2017年,QS排名中,清大為世界第151名。2016年,ARWU排名中,清大落於世界第301至400名區間。.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國立清華大學 · 查看更多 »

凝態物理

#重定向 凝聚态物理学.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凝態物理 · 查看更多 »

光学

光學(Optics),是物理學的分支,主要是研究光的現象、性質與應用,包括光與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光學儀器的製作。光學通常研究紅外線、紫外線及可見光的物理行為。因為光是電磁波,其它形式的電磁輻射,例如X射線、微波、電磁輻射及無線電波等等也具有類似光的特性。英文術語「optics」源自古希臘字「ὀπτική」,意為名詞「看見」、「視見」。 大多數常見的光學現象都可以用古典電动力學理論來說明。但是,通常這全套理論很難實際應用,必需先假定簡單模型。幾何光學的模型最為容易使用。它試圖將光當作射線(光線),能夠直線移動,並且在遇到不同介質時會改變方向;它能夠解釋像直線傳播、反射、折射等等很多光線現象。物理光學的模型比較精密,它把光當作是傳播於介質的波動(光波)。除了反射、折射以外,它還能夠以波性質來解釋向前傳播、干涉、偏振等等光學現象。幾何光學不能解釋這些比較複雜的光學現象。在歷史上,光的射線模形首先被發展完善,然後才是光的波動模形.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光学 · 查看更多 »

剑桥大学

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勳銜:Cantab)為一所坐落於英國劍橋市的研究型書院聯邦制大學。劍橋為英語世界中歷史第二悠久的大學,前身是一個於1209年成立的學者協會。這些學者本為牛津大學的一員,但後因與牛津鎮民發生衝突而移居至此。這兩所古老的大學在辦學模式等多方面都非常相似,並經常獲合稱為「牛剑」。 劍橋大學由31所成員書院及6所學術學院組成。雖大學本身為公立性質,但享有高度自治權的書院則屬私立機構。它們有自己的管理架構、收生以及學生活動安排,工作有別於負責教研的大學中央。劍橋大學是多個學術聯盟的成員之一,亦為英國「金三角名校」及劍橋大學醫療夥伴聯盟的一部分,並與產業聚集地的發展息息相關。 除了各學系安排的課堂,劍橋的學生也需出席由書院提供的輔導課程。學校共設八間文藝及科學博物館,並有館藏逾1500萬冊的圖書館系統及全球最古老的大學出版社。除了學習,學生可加入各學會、學團及體育校隊,參與不同的課外活動。劍橋大學校友包括多位著名數學家、科學家、經濟學家、作家、哲學家。共有116位諾貝爾獲獎者、15位英國首相、10位菲爾茲獎得主、6位图灵奖得主曾為此校的師生、校友或研究人員。.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剑桥大学 · 查看更多 »

固体物理学

固体物理学是凝聚态物理学中最大的分支。它研究的对象是固体,特别是原子排列具有周期性结构的晶体。固体物理学的基本任务是从微观上解释固体材料的宏观物理性质,主要理论基础是非相对论性的量子力学,还会使用到电动力学、统计物理中的理论。主要方法是应用薛定谔方程来描述固体物质的电子态,并使用布洛赫波函数表达晶体周期性势场中的电子态。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固体的能带论,预言了半导体的存在,并且为晶体管的制造提供理论基础。.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固体物理学 · 查看更多 »

玉山

玉山,通常是指玉山主峰,海拔3,952公尺,為台灣最高峰。 布農族稱其為Tongku Saveq、卡那卡那富族稱其為Tanungu'incu、鄒族稱其為Patungkuonʉ(八通關)、排灣族稱其為kanasi,主峰為臺灣最高的山,位於南投縣信義鄉、高雄市桃源區及嘉義縣阿里山鄉交界處,位於玉山國家公園中。早期西方人稱摩里遜山(Mt.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玉山 · 查看更多 »

王亢沛

王亢沛(),福建省林森县人,物理学家。 王亢沛曾先后获东海大学物理学学士、美国天普大学物理系硕士、博士学位。毕业后任天普大学助理教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研究员。1970年回台后,历任國立臺灣大学物理系副教授、教授、物理系主任暨物理研究所所长。期间,曾赴美任麻省理工学院访问科学家、 罗威尔大学物理系兼任教授、康乃尔大学物理系客座教授。1995年,任东海大学校长。現為東海大學榮譽教授。 王亢沛教授曾任中華民國物理學會理事长、中华民国科学教育会理事长。.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王亢沛 · 查看更多 »

理论物理学

论物理学(Theoretical physics)通过为现实世界建立数学模型来试图理解所有物理现象的运行机制。通过“物理理论”来条理化、解释、预言物理现象。 豐富的想像力、精湛的數學造詣、嚴謹的治學態度,這些都是成為理論物理學家需要培養的優良素質。例如,在十九世紀中期,物理大師詹姆斯·麥克斯韋覺得電磁學的理論雜亂無章、急需整合。尤其是其中許多理論都涉及超距作用(action at a distance)的概念。麥克斯韋對於這概念極為反對,他主張用場論來解釋。例如,磁鐵會在四周產生磁場,而磁場會施加磁場力於鐵粉,使得這些鐵粉依著磁場力的方向排列,形成一條條的磁場線;磁鐵並不是直接施加力量於鐵粉,而是經過磁場施加力量於鐵粉;麥克斯韋嘗試朝著這方向開闢一條思路。他想出的「分子渦流模型」,借用流體力學的一些數學框架,能夠解釋所有那時已知的電磁現象。更進一步,這模型還展示出一個嶄新的概念——電位移。由於這概念,他推理電磁場能夠以波動形式傳播於空間,他又計算出其波速恰巧等於光速。麥克斯韋斷定光波就是一種電磁波。從此,電學、磁學、光學被整合為一統的電磁學。.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理论物理学 · 查看更多 »

粒子物理學

粒子物理学是研究组成物质和射线的基本粒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一個物理学分支。由于许多基本粒子在大自然的一般条件下不存在或不单独出现,物理学家只有使用粒子加速器在高能相撞的条件下才能生产和研究它们,因此粒子物理学也被称为高能物理学。.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粒子物理學 · 查看更多 »

繞射

#重定向 衍射.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繞射 · 查看更多 »

统计力学

统计力学(Statistical mechanics)是一個以波茲曼等人提出以最大熵度理論為基礎,藉由配分函數 將有大量組成成分(通常為分子)系統中微觀物理狀態(例如:動能、位能)與宏觀物理量統計規律 (例如:壓力、體積、溫度、熱力學函數、狀態方程式等)連結起來的科学。如氣體分子系統中的壓力、體積、溫度。易辛模型中磁性物質系統的總磁矩、相變溫度、和相變指數。 通常可分為平衡態統計力學,與非平衡態統計力學。其中以平衡態統計力學的成果較為完整,而非平衡態統計力學至今也在發展中。統計物理其中有許多理論影響著其他的學門,如資訊理論中的資訊熵。化學中的化學反應、耗散結構。和發展中的經濟物理學這些學門當中都可看出統計力學研究線性與非線性等複雜系統中的成果。.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统计力学 · 查看更多 »

美國科學促進會

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缩写为AAAS),創建於1848年9月20日,是世界最大的非營利科學組織,下設21個專業分會,所涉包括數學、物理学、化學、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學学科。現有265個分支機構和1000萬成員。《科學》雜誌的主辦者、出版者。.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美國科學促進會 · 查看更多 »

美國物理學會

美國物理學會(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APS)成立於1899年,是世界最大的物理學組織,發表十餘種科學期刊,每年舉辦20多項科學會議,約有四萬多會員。该学会亦是美国物理协会成员组织。.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美國物理學會 · 查看更多 »

美国国家科学院

美国国家科学院(United State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缩写:NAS), 是由美国著名科学家组成的组织,其成员在任期内无偿地作为“全国科学、工程和医药的顾问”。 美国国家科学院是在1863年3月3日由林肯总统签署法案创立的。截至到2014年4月29日美国国家科学院有2214名国家科学院院士以及444名外国国籍院士。其中有170多名院士曾获诺贝尔奖。现任院士每年选举产生新的院士,外籍院士没有投票权。.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美国国家科学院 · 查看更多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縮寫为NASA)是美国联邦政府的一个独立机构,负责制定、实施美国的民用太空计划、與开展航空科學暨太空科學的研究。1958年7月29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签署了《美国公共法案85-568》,创立了國家NASA航空和太空管理局,取代了其前身美國國家航空諮詢委員會(NACA)。於1958年10月開始運作。自此,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負責了美國的太空探索,例如登月的阿波羅計劃,太空實驗室,以及隨後的航天飞机。自2006年2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愿景是“開拓未來的太空探索,科學發現及航空研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使命是“理解并保护我们依賴生存的行星;探索宇宙,找到地球外的生命;启示我们的下一代去探索宇宙”。在太空计划之外,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还进行长期的民用以及军用航空航天研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被广泛认为是世界范围内太空机构中執牛耳者。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透過地球觀測系統提升對地球的了解,透過太陽科學研究計劃精進太陽科學。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注重於利用先進的機械任務探索太陽系中的的所有天體並利用天文觀測台及相關計劃研究天體物理學中的主題,例如大爆炸理論。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與許多美國國內及國際的組織分享其研究數據。.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 查看更多 »

盧志遠

盧志遠(),台灣企業家,國立臺灣大學物理系學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碩士、博士,現任旺宏電子總經理與欣銓科技董事長。.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盧志遠 · 查看更多 »

荒勝文策

荒勝文策(,)是一名日本高能物理學家。他出生於日本兵庫縣姬路市,畢業於東京高等師範學校數物化學科,為京都帝國大學理學部物理學博士。他也曾短暫留學德國,跟隨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進行研究。 1928年,荒勝文策出任臺北帝國大學首任物理學講座教授。他領導建造直線粒子加速器,於臺灣做出亞洲第一次人工撞擊原子核實驗。1936年,他轉任京都帝國大學教授,並曾吸引湯川秀樹回母校旁聽其課程。後者於1949年成為日本首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二戰期間,荒勝文策曾為大日本帝國海軍的原子能研究計畫服務,並於其後不久成為京都大學名譽教授。他在二戰後期被委任調查廣島市原子彈爆炸的受害區域,以了解原子彈的影響力,其調查報告數據之精確震驚世界。 聯合國軍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GHQ)於戰後下令拆除京都大學荒勝研究室的迴旋加速器,使大量荒勝文策的報告與其製作的儀器因此而流失。該次拆除行動也引來國際的批評。此外,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為發展核子技術,曾派遣教育部次長前往日本訪問荒勝文策等人,希望他們能協助發展原子科學研究,然未成功。荒勝文策於晚年曾參與創辦私立的甲南大學,並成為其首任校長。1973年,他於神戶市逝世,享壽83歲。.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荒勝文策 · 查看更多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重定向 中華民國科技部.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 查看更多 »

行政院環保署

#重定向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行政院環保署 · 查看更多 »

首席执行官

執行長(Chief Executive Officer,縮寫為CEO;香港稱行政--總裁;臺灣稱執--行長;中國大陸稱首席--執行官),是許多企業,尤其是美國企業的頭銜,是公司三長之一(另二為董事長、財務長),是在一个企業集團、財閥或行政單位中的最高行政負責人。.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首席执行官 · 查看更多 »

許玉釧

許玉釧(),臺灣新竹人。他曾任臺北帝國大學有機化學講座與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的技師,善於吹製科學玻璃儀器。 1945年,許玉釧被臺北帝國大學的太山次郎技師聘為助理,並受到他的指導與照顧。在這段期間,許玉釧也曾幫日本首位被提名的諾貝爾化學獎候選人野副鐵男教授吹製玻璃儀器。二戰結束後,許玉釧在太田賴常與許雲基的帶領之下,在臺大物理系參與重建。該團隊於1948年完成中華民國暨戰後全亞洲首次人工撞擊原子核實驗。爾後,許玉釧也製作出全東南亞第一把自製雷射手術刀「慶齡一號」的核心設備與教學用電子槍。許玉釧被稱為臺灣「國寶級的玻璃儀器師傅」。.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許玉釧 · 查看更多 »

許雲基

許雲基(),臺灣臺中人,為原子核物理學家。在從臺中一中畢業後,許雲基曾赴日本內地的京都帝國大學工學部就讀,並於戰後轉回國立臺灣大學電機系並自該系畢業。 1947年,許雲基成為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的助教,與戴運軌和太田賴常等人一同於臺大重建荒勝文策團隊當年在臺大製作、曾完成世界第二次人工撞擊原子核實驗的,並成功於1948年完成了中華民國暨戰後全亞洲首次人工撞擊原子核實驗。爾後,許雲基接手了太田賴常主持的原子核物理實驗室,並領導臺籍技師們屢次改良該實驗室之設備,使其成為1960年代亞洲最先進的原子核實驗室。爾後,許雲基由助教漸次升為講師、副教授、教授,進而在1962年成為臺大物理系的系主任。1985年,許雲基從臺大物理系退休,於1989年成為該系的名譽教授,並在2005年起率領重建原子核實驗室成為臺大物理文物廳。.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許雲基 · 查看更多 »

詹裕農

詹裕农(),美国华人科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生理学及生化教授。.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詹裕農 · 查看更多 »

高涌泉

--泉(),台灣理論物理學家。國立台灣大學物理學系教授。致力於台灣科學教育。.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高涌泉 · 查看更多 »

超導體

超導體(superconductor),指可以在在特定溫度以下,呈現電阻為零的導體。零电阻和完全抗磁性是超导体的两个重要特性。超导体电阻转变为零的温度,称为超导临界温度,据此超导材料可以分为低温超导體和高温超导體。這裡的「高溫」是相对于绝对零度而言的,其實遠低於冰點攝氏0℃。科学家一直在寻求提高超导材料的临界温度,目前高温超导体的最高温度记录是马克普朗克研究所的203K(-70°C)。因为零電阻特性,超導材料在生成强磁场方面有许多應用,如MRI核磁共振成像等。.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超導體 · 查看更多 »

趙丰

--(Benjamin Fong Chao,)是一位台灣知名地球物理學家,花蓮縣人,曾任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所長。.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趙丰 · 查看更多 »

黃振麟

黃振麟(),臺灣臺北人,為凝態物理學暨原子核物理學家。他在1952年至1955年之間曾經跟來自德國的物理學家沃爾夫岡·克洛爾共事研究,從比熱數據推導出固體聲子頻譜。黃振麟使用牛顿迭代法求解,根據波恩-卡曼理论由晶格动力学矩阵的久期方程導出固體頻譜,推展到三維的任何晶格的方法。這個方法是黃振麟獨創的,被譽為「不用電子計算機方法中最方便的方法」。1952年起,黃振麟連續四年以單一作者身份在《化学物理学报》和《物理評論》發表四篇論文,被認為是當時全球物理學界難得一見的成就,其中他在1955年於《物理評論》發表的論文是該刊物第一篇以臺灣為發表單位的論文。 1962年2月,黃振麟自東京大學原子核研究所遊學返臺,並轉向原子核理論,與許雲基合作研究。到了1963年,中華民國物理學會成立,並開始發行《中華民國物理學刊》,黃振麟則擔任其首任總編輯。1966年9月,黃振麟接任臺大物理系系主任,並規劃於1969年成立博士班。黃振麟於1992年12月13日因肝病過世,享年66歲。.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黃振麟 · 查看更多 »

郭兆林

郭兆林(Kuo, Chao Lin,),生於臺灣桃園中壢,物理學家,為中華民國國籍,現為史丹福大學天文物理學副教授,參與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宇宙泛星系偏振背景成像(BICEP2)的研究。.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郭兆林 · 查看更多 »

胃癌

胃癌(Stomach cancer、gastric cancer)是發生在胃部黏膜的癌症。 早期的症狀包括胃灼熱,上腹疼痛,惡心及食慾不振。 症狀與消化性潰瘍類似,是導致延誤就醫與高死亡率的原因,但其痛感與潰瘍還是有些許差異,胃潰瘍是食後痛而十二指腸潰瘍是空腹痛,但胃癌通常不受進食的明顯規律影響,且其痛感是一種咬合性疼痛並且制酸劑不能解除痛感,然而還是有較少數胃癌痛感會受進食有些許影響並且制酸劑能稍微緩解,導致診斷更難,所以說胃鏡還是唯一有效直接的診斷方法。而胃鏡中有一明顯區別方法就是十二指腸潰瘍的病灶極不可能是胃癌,因其成因是胃酸過強,反而有助殺滅很多產生亞硝酸類的細菌所以極少癌變,同時臨床上極稀少胃癌蔓延至十二指腸區域。但是胃潰瘍和胃癌就較難分辨很多時候只能靠切片,同時經驗較少的醫生也有誤判可能,而胃潰瘍成因是為胃酸過少和黏膜防禦力弱造成亞硝酸類的細菌孳生,這也可以視為一種有邏輯關係的癌前因子。晚期的症狀包括體重減輕(weight loss),皮膚及眼白泛黃,嘔吐(vomiting),難以吞嚥(difficulty swallowing),等症狀。癌細胞會從胃擴散到其他部位,特別是肝、肺、骨骼、腹膜、及淋巴結等部位。 最常見的輔助原因是因為感染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將近六成的胃部腫瘤患者都檢查出感染這種細菌 某些種的幽門螺旋桿菌較為其他種來的危險。 其他致癌因素包含:食用醃漬蔬菜(pickled vegetables)、黴變、煙燻、油炸食物與抽菸。 另大約有10%的病例與家族遺傳有關,大概有1%~3%的的案例是因為源自雙親的基因性疾病,像是。 大多數的胃部腫瘤都是腺癌, 而這大致上又可再分為許多種類。另外淋巴瘤與間質瘤也可能在胃中分化。 大多時候胃癌會經年累月地持續惡化。 胃癌的診斷大多經由胃鏡採檢樣本來做診斷 -->,確診後才會再經由醫學影像確認是否轉移到其他地方。日本與南韓兩國胃癌的比率較高,可能因為他們會進行來發現疾病。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胃癌是全世界排名第四個最普遍被診斷的癌症,而且是所有癌症死亡率排名第二高,被視為國際間重要的健康危機。胃癌的高發生率包括東亞、南美洲和東歐國家。在中華民國,胃癌發生率尤其偏高,每100,000人口約有8.52人至9.68人,胃癌名列2006年癌症死亡原因第5位,約有2500人死於胃癌,每100,000人口死亡率為11.4% ,但胃癌若是極早期僅在表面型的五年存活率幾乎接近95%以上,而一旦擴散存活率會急降是其特性。 地中海式飲食和戒煙都能降低罹患胃癌的風險。有研究顯示,治療胃幽門桿菌也有可能可以降低未來罹患胃癌的風險 如果胃癌能夠早期治療,多數能夠痊癒。 治療方式包括:外科手術、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以及標靶治療。 若到了疾病的末期,則可以考慮緩和療法。胃癌的治療成效不佳,全球平均的五年存活率在10%以下。這主要是因為多數患者都在疾病已相當嚴重時才發現罹癌。 在美國,五年存活率為28%,而在南韓五年存活率可達65%,致力於胃癌篩檢可能是存活率較高的原因之一。 全世界中,胃癌是癌症致病原因第五名,並且在癌症致死率排名中為第三名,分別占7%與9%的個案數。--> 在2012年中,有 950,000人發病,且723,000 人死亡。在1930年代以前,胃癌是世界許多地區(包含美國和英國)最常見的癌症死因,但後來各個地區的胃癌死亡率皆已下降。 一般認為和發明冰箱,因此人們使用鹽漬法來保存食物的比例降低有關。胃癌最普遍發生於東亞以及東歐地區,並且男性發病的機率是女性的兩倍。.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胃癌 · 查看更多 »

阿里山山脈

阿里山山脈為台灣五大山脈之一,位於玉山山脈西方,兩座山脈隔著旗山溪遙相呼應。阿里山山脈北起南投縣濁水溪南岸的鹿谷鄉,南抵高雄市燕巢區的雞冠山(或小港區鳳鼻頭)。稜脈大致呈現北北東──南南西的走向,長約二百五十公里,平均高度二千五百公尺。 阿里山山脈是台灣位於西部衝上斷層山地南段之山脈,為林朝棨沿用富田芳郎對台灣地理分區方法,將西部衝上斷層山地分成南段、北段,濁水溪以南稱為「阿里山山脈」。.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阿里山山脈 · 查看更多 »

闕志鴻

闕志鴻(Tzihong Chiueh,),臺灣天文學家,現任教於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暨天文物理研究所。.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闕志鴻 · 查看更多 »

葉乃裳

葉乃裳(英文名:Yeh Nai-chang,),臺灣裔美國籍物理學者,生於臺灣嘉義。現為加州理工學院教授,美國物理學會會士、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 曾獲列入《美國科學名人錄》。以對超導體的研究最為知名。.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葉乃裳 · 查看更多 »

葉公杼

葉公杼(Lily Yeh Jan,),原籍台灣的美國華裔生物物理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舊金山加州大學教授,以完成鉀離子通道的分子選殖的工作而最為知名。曾師事於馬克斯·德爾布呂克。.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葉公杼 · 查看更多 »

蔡力行

蔡力行(),生於臺灣台北,臺灣半导体企業家,前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總經理。曾任中華電信公司董事長、聯發科共同執行長。.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蔡力行 · 查看更多 »

鄭伯昆

鄭伯昆(),臺灣新竹人,是一位實驗物理學家。他曾經就讀於新竹中學、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以及美國密西根大學,並曾於臺大物理系擔任系主任。鄭伯昆也曾參與臺灣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與其加速器的籌建,並自行研製加速器磁鐵。.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鄭伯昆 · 查看更多 »

鄭國順

鄭國順(),台灣數學家、教育工作者,前國立中正大學、吳鳳技術學院教授兼校長。屏東縣高樹鄉人。 國立屏東高級中學畢業後於1968年在國立台灣大學物理學系得學士學位後到美國留學,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得到博士學位,博士指導教授是楊振寧。 學成後回台,在新竹市國立交通大學教書,1977年升正教授,1980年創辦交通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所。 後應林清江邀請,到新的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民雄鄉)創辦應用數學研究所。 2001年起到吳鳳技術學院,2006年後轉往南華大學、大同大學。.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鄭國順 · 查看更多 »

重力波 (相對論)

在廣義相對論裡,重力波是時空的漣漪。當投擲石頭到池塘裡時,會在池塘表面產生漣漪,從石頭入水的位置向外傳播。當帶質量物體呈加速度運動時,會在時空產生漣漪,從帶質量物體位置向外傳播,這時空的漣漪就是重力波。由於廣義相對論限制了引力相互作用的傳播速度為光速,因此會產生重力波的現象。相反地說,牛頓重力理論中的交互作用是以無限的速度傳播,所以在這一理論下並不存在重力波。 由於重力波與物質彼此之間的相互作用非常微弱,重力波很不容易被傳播途中的物質所改變,因此重力波是優良的信息載子,能夠從宇宙遙遠的那一端真實地傳遞寶貴信息過來給人們觀測。重力波天文學是觀測天文學的一門新興分支。重力波天文學利用重力波來對於劇烈天文事件所製成的重力波波源進行數據收集,例如,像白矮星、中子星與黑洞一類的星體所組成的聯星,另外,超新星與大爆炸也是劇烈天文事件所製成的重力波波源。原則而言,天文學者可以利用重力波觀測到超新星的核心,或者大爆炸的最初幾分之一秒,利用電磁波無法觀測到這些重要天文事件。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根據廣義相對論於1916年預言了重力波的存在。1974年,拉塞爾·赫爾斯和約瑟夫·泰勒發現赫爾斯-泰勒脈衝雙星。這雙星系統在互相公轉時,由於不斷發射重力波而失去能量,因此逐漸相互靠近,這現象為重力波的存在提供了首個間接證據。科學家也利用重力波探測器來觀測重力波現象,如簡稱LIGO的激光干涉重力波天文台。2016年2月11日,LIGO科學團隊與處女座干涉儀團隊共同宣布,人类於2015年9月14日首次直接探测到重力波,其源自於双黑洞合併。之後,又陸續多次探測到重力波事件,特別是於2017年8月17日首次探測到源自於雙中子星合併的重力波事件GW170817。除了LIGO以外,另外還有幾所重力波天文台正在建造。2017年,萊納·魏斯、巴里·巴利許與基普·索恩因成功探測到重力波,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重力波 (相對論) · 查看更多 »

重水

重水(或称氘代水,化学式D2O或者2H2O)是水的一種,它的摩尔质量比一般水要重。普通的水(H2O)是由兩個只具有質子的氫原子和一個氧16原子所組成,但在重水分子內的兩個氫同位素氘,比一般氫原子有各多一個中子,因此造成重水分子的質量比一般水要重。地球上的水大約有 6,400分之一是半重水(HDO)。 由於普通水和重水都是由相同數量的氫和氧原子組成,兩者的化學反應皆會接近相同。但在物理上,重水的凝固点(即固態水的熔點)和沸點比普通水稍高,在一個大氣壓力下,重水的凝固點是攝氏3.82度,沸點是攝氏101.4度,密度為1.1056g/cm3。 有另一種重水稱為半重水,HDO,它只有一個氫原子是多一個中子的重氫。一般的半重水都並不純正,通常是50%HDO,25%的H2O 及 25%的D2O。除了由重氫組成的重水分子外,還有一種由重氧原子(氧17或氧18)組成的重水分子,稱為「重氧水」。由於分離出重氧水分子的難度較高,因此提煉純正重氧水的成本會比重氫水為高。.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重水 · 查看更多 »

自由软件

自由軟體(free software),根據自由軟體基金會对其的定義,是一类可以不受限制地自由使用、複製、研究、修改和分發的,尊重使用者自由的軟體。這方面的不受限制正是自由軟體最重要的本質,與自由軟體相對的是专有软件(proprietary software),或被稱為私有軟體、封閉軟體(其定義與是否收取費用無關──自由軟體不一定是免費軟體)。自由軟體受到選定的「自由軟體授權協議」保護而發佈(或是放置在公有領域),其發布以原始碼為主,二進制檔案可有可無。自由軟體許可證的類型主要有GPL许可证和BSD许可证兩種。.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自由软件 · 查看更多 »

臺大物理文物廳

#重定向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文物廳.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臺大物理文物廳 · 查看更多 »

臺北帝國大學

臺北帝國大學,簡稱臺大、帝大、臺北帝大,設立於1928年3月17日,是一所位於日治臺灣臺北州臺北市的舊制(大日本帝國)國立綜合大學。為1945年改制的國立臺灣大學(臺大)前身,以及今日國立中興大學(興大)前身的一部分(帝大附屬農林專門部)。校本部所在地為富田町47番地。 帝大籌備階段以「臺灣大學」、「臺灣帝國大學」的校名最常用,但為避免「臺灣帝國的大學」的誤解,遂定名為「臺北帝國大學」。事實上,9所帝國大學當中,就有6所是以「城市」定名的。 從1988年臺灣解嚴開始,臺大已然以1928年帝大創校作為慶祝的對象,於1988年11月臺大出版了《榮耀與分享: 台大創校六十週年特刊》、1990年《歡聚與期勉: 台大創校六十大慶活動紀實》兩書,雖然1995年又出版了《臺大五十年》讓人有些錯亂,也許政治敏感性的確影響計算校齡的方式。 在2007年,帝大校史獲得臺大校方追認,臺大的起點從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前推至1928年(昭和三年,民國十七年),舉辦80週年校慶。.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臺北帝國大學 · 查看更多 »

臺灣

臺灣,舊稱福爾摩沙,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地處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臺灣海峽與中国大陆相望,周圍從3點鐘方向以順時鐘排序分別為太平洋(菲律賓海)、巴士海峽、南海、臺灣海峽、東海所環繞,為東亞島弧中一島。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38大島嶼,其中七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則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因北回歸線貫穿,氣候介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相當豐富而多元。全島現今人口約2,331萬人,超過七成集中於西部的五大都會區,其中以行政中心臺北為核心的臺北都會區最大,總人口達700萬。族群構成以漢族、原住民族為兩大民族:原住民族由多個屬於南島民族的部族組成,漢族則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為河洛(閩南)、客家與外省族群,其中河洛為臺灣最大族群。 臺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台湾原住民在17世紀中葉來自中國大陸的漢人移民潮開始前居於主體民族地位;但隨著漢族不斷移入、持續向內陸開墾、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歷史上曾經歷大肚王國、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滿清時期、日本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10月後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島礁,臺灣自此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並延續至今。 歷經1860年臺灣開港以來至日治時期所打下的現代化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運用美援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經濟建設,臺灣自1960年代起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之後在1990年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目前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具世界先進國家水準。臺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貿易方面主要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中心,亦朝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 隨著解嚴以來政治上的自由化與民主化,以泛藍與泛綠為首的政黨政治、統一與獨立議題、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臺灣逐漸捨棄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中國史觀,發展出臺灣主體性與多元文化主義,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兼容並蓄的面貌。.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臺灣 · 查看更多 »

艾爾弗·斯隆基金會

艾爾弗·斯隆基金(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是一個慈善非牟利組織,於1934年由當時身任通用汔車公司總裁兼董事長的艾尔弗雷德·斯隆(Alfred P. Sloan)於美國創立。 這個基金致力於資助各種科學、科技、提高生活水平及經濟表現的研究和開發,以及在科學和科技領域,提供教育和就業的機會。基金的資產總值約180億美元。 2000年開始的史隆數位巡天便是得到此基金贊助。 艾爾弗.斯隆基金於2000年,發起了一項全國性的計劃以阻止生物恐怖主義,並為此提供40次資助,總額超過1700萬美元。基金最近贊助的項目有:网络生命大百科、史隆數位巡天和,其中包括(OBIS) 。 2008年3月底,维基媒体基金会宣布,艾爾弗·斯隆基金向维基媒体基金会捐赠了300万美元,是自维基媒体成立以来收到的最大额捐款。.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艾爾弗·斯隆基金會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英国广播公司

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縮寫:BBC;又譯「英國國家廣播公司」以強調其公營地位)是英国的一家资金主要来自英国国民缴纳的电视牌照费且独立运作的公共媒体,也是世界最大的公共广播公司。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BBC一直垄断着英国的电视、电台广播业务。在1955年英国独立电视台成立之前,BBC一直是全英国唯一的电视、电台广播公司。今天BBC除了是一家在全球拥有高知名度的媒体,还提供其他各种服务,包括书籍出版、报刊、英语教学、交响乐团、互联网新闻服务。.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英国广播公司 · 查看更多 »

陳力俊

陳力俊(),臺灣材料科學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國立清華大學校長。.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陳力俊 · 查看更多 »

陳丕燊

陳丕燊(),台灣理論粒子物理學與宇宙學家,現任教於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並擔任梁次震宇宙學與粒子天文物理學研究中心主任。.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陳丕燊 · 查看更多 »

UCLA

#重定向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UCLA · 查看更多 »

UCSD

#重定向 聖地牙哥加利福尼亞大學.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UCSD · 查看更多 »

X射线

--(X-ray),又被称为爱克斯射线、艾克斯射线、伦琴射线或--,是一种波长范围在0.01纳米到10纳米之间(对应频率范围30 PHz到30EHz)的电磁辐射形式。X射线最初用于医学成像诊断和X射线结晶学。X射线也是游離輻射等这一类对人体有危害的射线。 X射線波長範圍在較短處與伽馬射線較長處重疊。.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X射线 · 查看更多 »

Xcin

Xcin是一套廣泛使用的X Window中文輸入軟體,現已停止開發,最後版本是2.5.3pre2。.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Xcin · 查看更多 »

林清凉

林清凉(),臺灣高雄人,為原子核物理學家。林清凉曾就讀於高雄第二高等女子學校以及臺南女中,親身經歷二二八事件,並於1950年7月考取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在從臺大物理系畢業後,林清凉曾在岡山中學初中部擔任二年的理化老師,爾後並赴日本東京大學留學。 1970年8月,林清凉返臺任教,並主持東吳大學物理學系的成立。結婚後,她和丈夫曾短暫居於美國,並隨後返回臺灣大學任教。1981年8月,林清凉成為臺大物理系的系主任,並於1983年7月卸任,期間改革該系制度,並發生了中子源事件。退休後,林清凉成為臺大物理系兼任教授,並投入物理教科書的寫作。2005年,中華民國物理學會拍攝了《物理好丰采》紀錄片,介紹並訪問了八位女性物理學者,而林清凉是該片中首位登場的。該片在2005年6月27日於臺大凝態中心進行首映。.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林清凉 · 查看更多 »

李世昌

李世昌 (),1970年臺灣大專聯考甲組榜首,國立臺灣大學物理系畢業後取得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博士。是臺灣重要物理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世界科學院院士。 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李世昌和中山科學研究院荊溪暠共同成功研製出國際太空站的科學實驗設備AMS-02中的電子系統,比現有航空設備快十倍以上。.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李世昌 · 查看更多 »

李國鼎

李國鼎 是一位政治家兼經濟學家,曾任中華民國經濟部及財政部部長,在任時推動許多經濟建設,1982年推動修正《科學技術發展方案》,選擇了能源、自動化、材料、資訊、生物科技、光電、食品科技及肝炎防治等八項為重點科技項目,被譽為台灣經濟奇蹟的重要推手。南京市人,後定居於台北,其台北故居已規劃成為李國鼎故居,供世人懷念其對國家的貢獻。.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李國鼎 · 查看更多 »

李羅權

李羅權(Louis Lee,),台灣地球科學家,專長太空物理及地球物理學。生於台灣彰化縣田尾鄉。曾經擔任中華民國國家太空中心主任一職,任內經歷福爾摩沙衛星二號的成功發射。 李羅權離開國家太空中心主任一職後,隨即接任國家實驗研究院院長,不久之後轉而擔任國立中央大學校長;接任國家太空中心主任職務者為吳作樂。李羅權校長任內將國立中央大學的卓越地位再次向上提升,上任不到兩年後獲得馬英九政府首任行政院院長劉兆玄的邀請,於2008年5月20日馬英九政府上任後擔任國家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至2012年2月5日,國立中央大學校長則暫由原副校長蔣偉寧代理。 李羅權卸任國家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後,於2013年9月1日代理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所長,2014年1月1日真除。.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李羅權 · 查看更多 »

李靈峰 (物理學家)

李靈峰( 英文名: Ling-Fong Li,1944年- ),台灣理論物理學家。曾任卡內基美隆大學物理系教授,現為國家理論科學研究中心物理組主任。.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李靈峰 (物理學家) · 查看更多 »

東吳大學 (台灣)

#重定向 東吳大學 (臺灣).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東吳大學 (台灣) · 查看更多 »

校长

校長是小學、初中、高中及大學等各類學校內行政、業務等各方面的最高負責人。.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校长 · 查看更多 »

梁次震

梁次震(),香港僑生,臺灣企業家,為廣達電腦共同創辦人之一。現任廣達電腦副董事長兼總經理。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1988年與林百里共同創立廣達電腦。1993年12月起擔任廣達電腦總經理。2006年6月20日擔任廣達電腦副董事長。2007年8月25日起擔任廣達電腦副董事長兼任總經理。.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梁次震 · 查看更多 »

梁次震宇宙學與粒子天文物理學研究中心

梁次震宇宙學與粒子天文物理學研究中心(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Leung Center for Cosmology and Particle Astrophysics, LeCosPA)為國立台灣大學所屬一級研究單位。於2007年11月,由廣達副董事長梁次震以個人名義捐款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所成立的研究中心,中心主任為陳丕燊(Pisin Chen)博士。 其目前執行的實驗計畫有在夏威夷觀測CMB之NTU Array計畫、在南極洲探測GZK宇宙微中子之ANITA計畫、及西藏的遠距天文台計畫。中心並著重推動五個工作小組,其涵蓋範圍包括星系演化、宇宙大尺度結構、宇宙微中子、暗物質、及暗能量的研究。 目前該單位位於臺大物理系新館8樓,未來將遷至將於2015年6月開始興建之宇宙館大樓,位於物理新館與天數館之間。.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梁次震宇宙學與粒子天文物理學研究中心 · 查看更多 »

氘(注音:ㄉㄠ;拼音:dāo(1);客家話:dao(1);粵語:dou(1);台語:to(1);英语:Deuterium)為氢的一种穩定形態同位素,又称重氢,元素符号一般为D或2H。它的原子核由一颗质子和一颗中子组成。在大自然的含量约为一般氢的7000分之一。.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氘 · 查看更多 »

河田末吉

河田末吉(,),日本大阪府人,為京都帝國大學理學部物理學博士。河田末吉曾任第二任臺北帝國大學物理學講座教授與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教授。其專長為宇宙射線物理、結晶物理學以及熱力學。 1936年11月,河田末吉成為第二任臺北帝國大學物理學講座教授,並領導太田賴常與內藤實、伊藤貢二位助手在臺灣的玉山與阿里山等高山地區的高山營林所,利用探空氣球收集中子數據以進行宇宙射線研究,並持續接受以仁科芳雄為首的原子核小組以及帝國學士院等單位的補助。二戰結束後,河田末吉等日籍學者被臺大物理系首任系主任戴運軌留任續聘,並協助重組荒勝文策等人製作、曾完成世界第二次人工撞擊原子核實驗的考克饒夫-瓦耳頓型加速器,完成了中華民國暨戰後全亞洲首次人工撞擊原子核實驗。1947年,河田末吉受二二八事件影響而被國民政府遣返日本,並於其後任職於京都大學工學部應用物理學教室,在聯合國軍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GHQ)的監督之下與東京大學合作進行核物理與宇宙射線物理的研究。.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河田末吉 · 查看更多 »

沈君山

沈君山(),國立清華大學前校長、圍棋棋士、物理学家,籍貫浙江省餘姚市。.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沈君山 · 查看更多 »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縮寫作 THU),简称清华,舊称清华学堂、清华学校、国立清华大学,是一所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的公立大学。始建于1911年,因北京西北郊清华园得名。初为清政府利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所建留美预备学校“遊美学务处”及附设“肄业馆”,於1925年始设大学部。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与北大、南开南迁长沙,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再迁昆明,易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复校,拥有文、法、理、工、农等5个学院。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立清华大学归属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更名“清华大学”;而原国立清华大学校长梅貽琦于1955年在台湾新竹复校,仍沿用原名。 1952年,中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文、法、理、农、航天等院系外迁,吸纳外校工科,转为多科性工业大学,在土木、水利、计算机、核能等领域贡献卓越,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1978年后,逐步恢复理科、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类学科。1999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立美术学院。2006年,与北京协和医学院合作办学,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2012年,原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并入,成立五道口金融学院。2013年,黑石集團捐助成立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及獎學金,與著名的牛津大學羅德獎學金及劍橋大學蓋茲獎學金在捐助規模及名聲上皆相當。 截至2017年12月,清华大学擁有美術館、博物館、圖書館、20个学院,及近200个科研机构、5家校办产业以及一個科技園區,分別為清华控股及其旗下的紫光集团、同方集团、诚志集团、清華科技園等。學校擁有固定资产超过206亿元人民幣,控股资产超過4300亿元人民幣,是985工程、211工程、雙一流高等院校。2016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均将清華大學排在中國大學首位。.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清华大学 · 查看更多 »

漢鼎亞太

汉鼎亚太 是1986年由美籍华裔徐大麟创建的亚洲领先的私人股权投资公司,是美国投行Hambrecht & Quist的分属机构,目前已经独立运营。.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漢鼎亞太 · 查看更多 »

朱國瑞

朱國瑞(),台灣物理學家,.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朱國瑞 · 查看更多 »

戴運軌

戴運軌(),字伸甫,出生于浙江省奉化县,中華民國物理學家、教育家,被稱為「臺灣物理學之父」,国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创办人、台湾原子能物理学先驱。戴夫人田蘊蘭,物理學教授,國立中央大學物理系、京都帝國大學物理系畢業,與吳健雄為同學。.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戴運軌 · 查看更多 »

流体力学

流體力學(Fluid mechanics)是力學的一門分支,是研究流體(包含氣體、液體及等離子體)現象以及相關力學行為的科學。流體力學可以按照研究對象的運動方式分為流體靜力學和流體動力學,前者研究處於靜止狀態的流體,後者研究力對於流體運動的影響。流體力學按照應用範圍,分為:空氣力學及水力學等等。 流體力學是連續介質力學的一門分支,是以宏觀的角度來考慮系統特性,而不是微觀的考慮系統中每一個粒子的特性。流体力学(尤甚是流體動力學)是一個活躍的研究領域,其中有許多尚未解決或部分解決的問題。流體動力學所應用的數學系統非常複雜,最佳的處理方式是利用電腦進行數值分析。有一個現代的學科稱為計算流體力學,就是用數值分析的方式求解流體力學問題。是一個將流體流場視覺化並進行分析的實驗方式,也利用了流體高度可見化的特點。 理論流體力學的基本方程是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簡稱N-S方程,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由一些微分方程組成,通常只有透過給予特定的邊界條件與使用數值計算的方式才可求解。纳维-斯托克斯方程中包含速度\vec.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流体力学 · 查看更多 »

旺宏電子

旺宏電子股份有限公司(Macronix International Co., Ltd,英文簡寫「Macronix」;)是提供非揮發性記憶體整合元件解決方案(IDM)製造廠商,其總部設於臺灣新竹科學園區,並在美國、歐洲、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大陸蘇州設有營業據點。目前在唯讀記憶體(ROM)市佔率為世界第一,(NOR Flash)為全球第一,更致力於擴大NAND Flash市場佔有率。.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旺宏電子 · 查看更多 »

总经理

總經理(General Manager,缩写:GM)在單一中小企業,總經理通常就是整個組織裡職務最高的管理者與負責人、統籌各業務部門的事務,位階僅次於董事長。而在規模較大的組織裡,例如跨國企業,總經理的角色是其某個關係企業、事業體或分支機構的最高行政負責人。 董事總經理(Managing Director,缩写:MD)表示他既是董事會成員之一的董事,又是負責經營大權的總經理;若僅僅只是總經理職位,至多--能列席董事會,無法參予表決。有時候會由董事長或副董事長兼任,公司地位僅次於董事長,可代任其職務。最初特指英国传统公司的最高决策者,这一职衔逐渐被CEO代替,但在投资银行业仍广泛使用,已经失去传统意义上的企业最高决策者的含义,是直接接触客户的从业人员。 簡單言之,總經理的權力有多大,要参考其僱傭合約條款及工作範圍。總經理位置有多高,要研究其組織架構圖(Organizational chart),正常企業內部通常只有一個總經理或董事總經理。不過,具體仍要視乎公司實際情況而定。.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总经理 · 查看更多 »

普林斯顿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又译普林斯敦大学,常被直接称为普林斯顿,是一所位於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私立研究型大学,现为八所常春藤盟校之一。 普林斯顿历史悠久。它成立于1746年,是九所在美国革命前成立的殖民地学院之一,同时也是美国第四古老的高等教育机构。其在1747年移至纽瓦克,最终在1756年搬到了现在的普林斯顿,并于1896年正式改名为“普林斯顿大学”。虽然其旧校名是“新泽西学院”,但它与今天位于邻近的尤因镇(Ewing Township)的“新泽西学院”没有任何关联。此外虽然它最初是长老制的教育机构,但学校从没有跟任何宗教机构有直接的联系,而现在对学生亦无任何宗教上的要求。 普林斯顿现提供各种有关人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工程学的本科及研究生课程;它并没有医学院、法学院、神学院及商学院,但能在政治及工程上提供专业课程。大学也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及普林斯顿宗教学校有联谊。至今,已经有63位诺贝尔奖得主、17名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得主,14名菲尔兹奖得主,13名图灵奖得主,及3名美国国家人文奖章夺得人曾经或现为普林斯顿大学的毕业生或教职员。另外,普林斯顿也是获得最多捐款的学术机构之一。.

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和普林斯顿大学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台大物理學系台大物理系台灣大學物理學系國立台灣大學物理學系國立台灣大學物理系臺大物理學系臺大物理系臺灣大學物理學系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