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古斯塔夫·馬勒

指数 古斯塔夫·馬勒

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作为作曲家,他是19世纪德奥传统和20世纪早期的现代主义音乐之间承前启后的--。马勒之后,十二音和无调性音乐等先锋理念崛起,传统调性音乐的辉煌时代走向终结。他的指挥成就在生前就已得到广泛认可,但他所创作的音乐一度被忽视,在纳粹德国时期甚至因其猶太身份而被禁止,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因指揮家伯恩斯坦等人的推廣而得到复兴,其音樂价值方为人所周知。到如今,马勒的音乐甚為频繁地被演出,亦有無數其作品之录音發行。 马勒是犹太人,出生于波希米亚(今捷克境内),出身并不显贵,但在很早就显露出了音乐才华。1878年,从维也纳音乐学院毕业后,他在欧洲众歌剧院中担当过指挥;并于1897年担任维也纳宫廷歌剧院(现在称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总监。在维也纳的十年--,马勒从信仰犹太教转变为信仰天主教,但由于其犹太血统,还是颇受反犹舆论的攻击和排挤。然而他的演出不仅水平优异,而且具有创新性,使他至今在历史上最伟大的歌剧指挥家中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他对瓦格纳和莫扎特舞台作品的演绎最为突出。晚年他也短暂地担任过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和纽约爱乐乐团的总监。 马勒的创作范围较窄,作品数量不多。终其一生,作曲总是指挥之外的副业。其作品绝大多数都是交响曲和歌曲。他的十部交响曲篇幅很长,最短者也接近一个小时;规模庞大,增加了乐队编--,并在第二、三、四、八几部中加入了人声;其宏篇巨製《第八交响曲》除超大編制管弦樂團外,更动用了八位独唱家和两个混声四部合唱团,首演时乐手数达一千人以上,因而得到「千人交響曲」之別稱。马勒作品的首演通常伴随着争议,很久之后才得到批评家的认可;只有《第八交响曲》在首演时就大获成功。马勒的音乐直接影响了许多第二维也纳乐派作曲家,尤其是zh:勋伯格; zh-hans:勋伯格; zh-hant:荀白克-、贝尔格和韦伯恩。此外,zh:肖斯塔科维奇; zh-hans:肖斯塔科维奇; zh-hant:蕭士塔高維契-和zh:布里顿; zh-hans:布里顿; zh-hant:布瑞頓-也为马勒所影响。1955年,国际古斯塔夫·马勒学院成立,以纪念其生平与作品。.

145 关系: 十二音技法卡塞尔市卡尔·尼尔森卡尔·马利亚·冯·韦伯卡内基大厅卡门卢布尔雅那南蒂罗尔古斯塔夫·克林姆叶甫盖尼·奥涅金叔本华多比亚科大地之歌大都會歌劇院天主教奥地利奥托·克伦佩勒奧地利帝國女武神安东·布鲁克纳安东·韦伯恩小號尼伯龙根的指环少年魔法號角布鲁诺·瓦尔特布达佩斯布拉格乐章乡村骑士乔治·比才亚历山大·冯·策姆林斯基亚瑟·尼吉施交響曲康塔塔伊赫拉瓦伦敦伯恩斯坦弗里德里希·尼采弗洛伊德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弗朗茨·舒伯特弗拉基米尔·达维多维奇·阿什肯纳齐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彼得·科内利乌斯作品号作曲家德奥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匈牙利国家歌剧院圓舞曲...哈罗德·勋伯格克里斯托夫·维利巴尔德·格鲁克克恩顿州勋伯格CD皮埃特罗·马斯卡尼犹太人犹太教理查德·瓦格纳理查德·施特劳斯第二次世界大战管弦樂團納粹德國維也納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约瑟夫·黑尔梅斯伯格纯音乐纽约纽约爱乐纽约时报维也纳大学维也纳分离派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维也纳爱乐乐团维也纳音乐学院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罗马天主教罗恩格林罗斯柴尔德家族猩红热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独唱白喉D大調韦伯莎樂美 (歌劇)荷兰萊茵的黃金萧伯纳青年流浪之歌西班牙马勒作品列表魔笛让·西贝柳斯诙谐曲鲁道夫·赫尔曼·陆宰贝里奥费加罗的婚礼费希纳路德维希·范·贝多芬麦克斯·布罗德黑桃皇后齊格弗里德轻歌剧进行曲茶花女 (歌劇)胡戈·沃尔夫蘭德勒阿尔班·贝尔格阿图罗·托斯卡尼尼阿特湖阿特湖畔施泰因巴赫阿隆·科普兰赫尔曼·格茨藝術歌曲门德尔松自由射手雷夫·佛漢·威廉斯林茨恩格尔贝特·洪佩尔丁克捷克李斯特标题音乐欧洲汉斯·冯·彪罗汉斯·里希特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沃爾特·格羅佩斯波希米亚泰晤士报法国本杰明·布里顿朱塞佩·威尔第指揮指挥家浪漫主义浪漫主義音樂斯洛文尼亚新德剧院无调音乐悼亡兒之歌意大利1900年世界博览会 扩展索引 (95 更多) »

十二音技法

十二音技法(Zwölftontechnik)是20世紀古典音樂的一種創作手法。最先由奧地利作曲家約瑟夫·馬蒂亞斯·豪爾和阿諾·荀白克分別提出。兩者部份的概念類近,但並不互相從屬,其中勛伯格的理論得到較多人認同,並在他所屬的新維也納樂派間廣泛流傳。時至今日,十二音技法大都以勛伯格的理論為基礎。 十二音技法可以說是由浪漫樂派後期至新古典主義音樂期間的無調音樂所發展而來,其理念在於一個完整的半音音階內的12個半音,每個音的重要性都是相等,而非傳統樂理所提倡,音階內以個別音主導其他音的概念。.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十二音技法 · 查看更多 »

卡塞尔市

#重定向 卡塞爾市.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卡塞尔市 · 查看更多 »

卡尔·尼尔森

卡尔·奥古斯特·尼尔森(Carl August Nielsen,),丹麦作曲家和指挥家。.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卡尔·尼尔森 · 查看更多 »

卡尔·马利亚·冯·韦伯

卡尔·马利亚·弗里德里希·恩斯特·冯·韦伯(Carl Maria Friedrich Ernst von Weber,),德国作曲家。 韦伯从小接受良好的音乐薰陶,母亲是一名歌手,父亲是巡回剧团的经理,他随父亲在各地旅行的时候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并接触到繁多的民间音乐,这成为他后来所创作的民族主义题材歌剧的源泉。10岁时跟随海顿的弟弟米夏埃尔学习作曲,1798年去慕尼黑深造,之后定居维也纳。从1804年开始,先后在布雷斯劳、布拉格和德雷斯顿等地担任指挥。1824年为英国皇家歌剧院写作《奥伯龙》,两年后首演时作曲家亲往伦敦指挥,但经过长途的劳累他的身体情况恶化,于首演两个月后因肺病客死异乡。 1820年的《魔弹射手》(《自由射手》)是他最成功的歌剧,取材于阿培尔(Johann August Apel)的小说,被认为是德国第一部浪漫主义歌剧。另外还有1823年的《欧丽安特》,这部歌剧中没有口白,音乐持续不断,虽然脚本比较晦涩,但完全地复制出中世纪骑士社会的气氛。 韦伯十分鍾愛钢琴的音色,因此写作了许多优美的钢琴曲,其中要数1819年献给其妻子的钢琴独奏曲《邀舞》最为出色。这支曲子描绘的是在舞会上,一位绅士彬彬有礼地邀请一位害羞的淑女共舞,小姐拒绝了,男子更加恳切地相邀,小姐红着脸将手递给男子,两人步入舞池,他们随着优美的圆舞曲翩翩起舞,一边亲切地交谈着,曲终人散时,男子向小姐致谢,带她走出舞池。.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卡尔·马利亚·冯·韦伯 · 查看更多 »

卡内基大厅

卡内基大厅(Carnegie Hall),也称作卡内基音乐厅,位于纽约市第七大道881号,第56大街和第57大街中间,占据第七大道东侧。由慈善家安德魯·卡內基(Andrew Carnegie)出资建于1890年,是美国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界的标志性建筑。卡内基大厅以历史悠久,外形美观以及声音效果出色而著称。设有自己的艺术策划、开发和市场部门,每季度演出100餘场;此外也出租给表演团体。目前无常驻乐团,纽约爱乐乐团在1962年之前驻紮于此。.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卡内基大厅 · 查看更多 »

卡门

《卡门》是法国作曲家乔治·比才完成于1874年秋天的一部歌剧,故事改編自法国现实主义作家普罗斯佩·梅里美的同名小說。比才作曲,法国的亨利·梅拉克和吕多维克·阿莱维作词。该剧在比才死后才获得成功。 美国女高音格拉汀·法拉的有声电影和查理·卓别林的一部无声电影更是扩大了歌剧的名声。20世纪80年代有過一次卡门熱潮。1983年的几个月内,彼得·布鲁克改编版的《卡门悲剧》上演,在隆达导演弗朗切斯哥·罗斯协同多明哥拍摄了电影版的卡门。.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卡门 · 查看更多 »

卢布尔雅那

卢布尔雅那(斯洛文尼亚语、匈牙利语:Ljubljana),近似漢音為“溜布倆那”,德语稱莱巴赫(Laibach),意大利语稱盧比亞納(Lubiana),斯洛文尼亚的首都、該國最大城市和11個特別市之一。面积约170平方公里,人口27.86万(2007年统计)。 卢布尔雅那是斯洛文尼亚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该市是斯洛文尼亚中央政府及其各部、国会和总统的驻地。由于交通联系、产业集中、科研机构和产业传统等方面的优势,该市在斯洛文尼亚得以拥有首席经济地位。 卢布尔雅那地处阿尔卑斯山山麓的河谷盆地,风景宜人。城市的建筑氛围明显受到了来自奥地利和意大利的强烈影响,位于河畔的市中心地带,遍布文艺复兴风格、巴洛克风格、新古典主义和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古老建筑与桥梁,高地上始建于中世纪的城堡则俯瞰整个古城。卢布尔雅那的另一个特别之处,是其著名的非主流文化中心Metelkova,在反传统的青年人中颇有影响。.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卢布尔雅那 · 查看更多 »

南蒂罗尔

#重定向 博尔扎诺自治省.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南蒂罗尔 · 查看更多 »

古斯塔夫·克林姆

古斯塔夫·克林姆(Gustav Klimt,,又译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生於維也納,是一位奧地利知名象徵主義畫家。他創辦了維也納分離派,是維也納文化圈代表人物。 克林姆畫作的特色在於特殊的象徵式裝飾花紋,主題常圍繞著「性」、「愛」、「生」與「死」的輪迴,且畫中主角大多為女人。喜歡他畫作的人稱讚有其「沉悶美感」與大膽象徵寓意,但也招致不少保守派畫家的負面批評。 1918年,克林姆因染上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而病故。.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古斯塔夫·克林姆 · 查看更多 »

叶甫盖尼·奥涅金

《葉甫蓋尼·奧涅金》(«Евгений Онегин»),是俄國詩人普希金發表於1830年的韻文小說,是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主角叶甫盖尼·奥涅金被稱為俄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多餘人」。 青年葉甫蓋尼·奧涅金在貴族環境中長大,他學識淵博,但心境苦悶。一日他來到外省的鄉下,和年輕詩人連斯基成了好友,並認識了拉林娜老太太和她兩位女兒。拉林娜的次女奧麗加和連斯基相愛。長女塔姬雅娜則瘋狂的愛上了奧涅金,連夜寫信追求他,向他傾訴了自己的衷腸,但奧涅金絲毫不為所動,冷冰冰地拒絕了她的愛情。奥涅金故意追求妹妹奧麗加,讓連斯基非常生氣,向他挑戰。在一次的決鬥中,奥涅金槍殺了連斯基,他受到良心的谴责,開始浪迹天涯。等他再次见到塔姬雅娜時,她已经嫁给一位老将军了,來到聖彼得堡。奧涅金這時才發現原來他一直深深愛著塔姬雅娜,他跪在她的面前表白,但一切已經太晚了,塔姬雅娜請求奧涅金放棄她。.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叶甫盖尼·奥涅金 · 查看更多 »

叔本华

#重定向 阿图尔·叔本华.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叔本华 · 查看更多 »

多比亚科

多比亚科(Dobbiaco;Toblach),是意大利北部波尔扎诺自治省的一个市镇,位于其省会波尔查诺的东北方约70公里处。总面积126.3平方公里,人口3249人,人口密度25.7人/平方公里(2009年)。ISTAT代码为021028。.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多比亚科 · 查看更多 »

大地之歌

《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der Erde)是奧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的一部大型交响声乐套曲作品。马勒写明作品“取材于汉斯·贝特格的《中国笛》”。作品一共六个乐章,采用了诗人汉斯·贝特格的意译诗集《中国笛》(Die Chinesische Floete,1907年出版)中的七首唐诗作为歌词。《中国笛》中的诗歌并非直接从中文译为德文,而是来源于两本法语中国古诗译集——法国女诗人、作家及东方学家朱迪·戈蒂埃的《玉书》(Le Livre de Jade)和汉学家德里文的《唐诗》(Poésies de l'époque des Tang)。德国人Hans Heilmann将这两部法语译集的相关内容转译成德语,结集成《中国诗歌》(Chinesische Lyrik,1905年)出版。Heilmann的译文文字比较平淡。汉斯·贝特格在三部法、德文翻译的基础上译成《中国笛》。除了马勒之外,理查德·斯特劳斯、阿诺德·勋伯格、安东·韦伯恩等其他许多著名作曲家也从《中国笛》中获得过灵感。 经过转译,加上所据法语译本,特别是《玉书》中的随意、错误和缺漏,辨认《中国笛》译诗的唐诗原作成了一个难题。为了找到《大地之歌》中诗歌的原作,中国学者做了不少努力。尤其对于第三乐章中用诗的出处,目前意见仍不统一。马勒在创作过程中,对汉斯·贝特格的文字又进行了多处的改动和调整。 《大地之歌》的创作时间是1908年至1909年,在《第8號交響曲》之后完成。虽然没有被冠以交响曲之名,这部作品实际上是马勒的第九部交响作品。作品于1911年11月20日在慕尼黑首演,指挥是布魯諾·瓦尔特,女中音Mme.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大地之歌 · 查看更多 »

大都會歌劇院

大都會歌劇院(Metropolitan Opera House)是位於美國紐約的林肯中心內的世界知名的歌劇院,由「大都會歌劇院協會」(Metropolitan Opera Association)負責營運。大都會歌劇院協會於1880年4月成立,是纽约主要的歌劇公司,也是美國最大的古典音樂組織,每年上演約240部歌劇。大都會歌劇院是林肯中心的十二個常駐組織之一。.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大都會歌劇院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

天主教(Catholicismus)是對罗马公教會(天主教會)發展而來的一系列基督教之神学、哲學理論、禮儀傳統、倫理纲常等信仰體系之總括,為基督教最大宗派。其拉丁文本意為「普世的」,因此又譯為公教會。另一個經常並用的名稱是「大公教會」,通常用來概括基督教會的普遍特徵,以用來區別狹義的、與聖座共融的公教會,即天主教會。在大多數情況中,天主教是天主教會的代稱。 天主教的中文名稱源自明朝萬曆年間耶稣会將基督信仰传入中国,經当朝礼部尚书之徐光启与利瑪竇等耶稣会士讨论,取儒家古话「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称其信仰之獨一神灵为「天主」,故稱之。天主教在與新教並提時亦被稱為「舊教」,全國宗教資訊網,兩者分別代表著第一個千禧年開始的「傳承式信仰」、以及16世紀宗教改革開始的「書面式信仰」。這一概念曾在恢復公教傳統的牛津運動提出。.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天主教 · 查看更多 »

奥地利

奥地利共和国()通稱奥地利(Österreich ),是一个位在於中歐的内陆国家,但在歷史上也被分類成西歐或者東歐的國家國。奧地利与多國接壤,东面是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南面是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亚,西面是列支敦士登和瑞士,北面是德国和捷克。首都兼最大城市是維也納,人口超過170萬。國土面積,同時因阿爾卑斯山存在的緣故,奧地利成爲了一個山地國,只有32%的國土海拔低於,最高點海拔。 如今的奧地利是一個半總統制的代議民主國家,下含九個聯邦州。Lonnie Johnson 17奧地利是當今世界最富裕的國家之一,2012年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46,330美元。其人類發展指數在2014年排世界第21位。同時自1995年以來就是歐盟成員, 是OECD的創始國之一。1995年簽訂申根公約,1999年接受並于2002年起使用歐元。奧地利曾是統治中歐650年到1918年哈布斯堡王朝的核心部份,是神聖羅馬帝國和奧匈帝國的首都,並且奧地利在民族上屬於日耳曼民族的居住地,和德國、瑞士、盧森堡同為德語區,在歷史上和中歐東歐的的匈牙利、捷克、波蘭都有緊密的關聯。.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奥地利 · 查看更多 »

奥托·克伦佩勒

奥托·克伦佩勒 (Otto Klemperer,1885年5月14日生于弗罗茨瓦夫,1973年7月6日逝世于苏黎世)是犹太裔德国指挥家、作曲家,晚年获得以色列国籍。他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指挥家之一。.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奥托·克伦佩勒 · 查看更多 »

奧地利帝國

奧地利帝國(Kaisertum Österreich)是當時歐洲列強之一,而且為歐洲面積第三大國、人口第二大國和外交第一大國。中文中所說的奧國、奧帝國等就是指奧地利歷史上的帝國時期。該國是1804-1867年間,地跨中欧、南歐和東歐的一個強國。領土包括現在的奧地利、捷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亞、斯洛伐克、克羅地亞、北意大利、羅馬尼亞的特蘭西瓦尼亞和波蘭的加利西亚等廣大地區,首都位於今奧地利皇室轄地內的維也納。 因為奧地利皇帝直接繼承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所以在德意志地區有著絕對支配權;在國際地位上一直代表著整個德意志地區、其在國際事務的影響力遠遠凌駕於德意志第二強國普魯士之上,直到普奧戰爭被普魯士打敗後才永遠與德國分離。奧地利帝國為神聖同盟的積極推動者、發起者和最主要的成員國,在神聖羅馬帝國還沒解體的七年戰爭中、和神聖羅馬帝國解體後的拿破崙戰爭中代表著舊歐洲的封建勢力和至高無上的皇權,並身兼德意志邦聯的永久主席國,為現代奧地利共和國的前身。奧地利帝國這個名稱亦是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奧地利和其他領地的統稱,在1867年後,奧地利帝國成為奧匈帝國的主體。 因為都是由哈布斯堡家族統治、地域遼闊的大國,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和西班牙殖民帝國三者合起來又通稱為哈布斯堡帝國。.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奧地利帝國 · 查看更多 »

女武神

女武神,又称瓦爾基麗雅(古諾爾斯語:Valkyrja,原音較接近德語發音的「華爾秋蕾/華爾裘蓮」(Walküre)),在古諾斯語是「瓦爾基麗雅」Valkyrja,在英語則是「瓦爾基麗」Valkyrie。是北歐神話裡登場的狄絲(Dísir)女神(半神)。 「瓦爾基麗」(valkyrie)這個字的原意是「貪食屍體者」,到後來慢慢演變成「挑選戰死者的女神」,另外還有後人賦予所謂「出現在英雄面前的夢中情人」的形象。 女武神因為納粹德國7月20日密謀案中的「女武神行動」而大為知名。.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女武神 · 查看更多 »

安东·布鲁克纳

安东·布鲁克纳(De-Anton Bruckner.oga,)生於奥地利安斯菲尔登,逝於维也纳,奥地利作曲家, 管风琴演奏家和音乐教育家。他以创作交响曲、弥撒曲与经文歌而著称,亦有創作出優秀的室樂作品如弦樂四重奏和弦樂五重奏。其交响曲因其丰富的音响结构、多重的复调特性和宏大的结构而被认为是德奥派浪漫主义最后阶段的代表人物。布鲁克纳的作品以其对不和谐音的使用、突然的转调以及延绵不断的和声而对当代音乐激进主义产生了广博的影响。 与同时代的桀骜不驯的音乐激进派瓦格纳与伍尔夫不同的是,布鲁克纳对其他音乐家,尤其是瓦格纳,表现得极其谦虚。布鲁克纳这种作为一个人与其作为一个作曲家的迥异,使得描述他的人生以及通过这种描述去理解其音乐之背景变得极其困难。 他的作品尤其是交响曲,遭致许多人的批评。批评者中最著名的有奥地利作曲家爱德华·汉斯力克以及其他支持布拉姆斯的人们(这其中还包括瓦格纳的批评者)。作品冗长、旋律重复,以及布鲁克纳经常在他同僚的协助下不停修改自己作品的习惯,并且因此对哪个版本认可的举棋不定为他们所诟病。正因为布鲁克纳经常性重复地修改已完成的作品,造成他的交响曲作品版本众多,所以产生了音乐学中著名的布鲁克纳难题。 雖然批評者眾,但布鲁克纳亦有许多支持者,其中最著名的是他的學生兼朋友古斯塔夫·马勒。马勒曾评价布鲁克纳为“半神半痴”。.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安东·布鲁克纳 · 查看更多 »

安东·韦伯恩

安东·弗雷德里克·威廉·冯·韦伯恩(Anton Friedrich Wilhelm von Webern,),又译魏本,奥地利作曲家,第二维也纳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韦伯恩1883年出生于维也纳,1902年入维也纳大学学习音乐学,1904年-1908年师从于勋伯格,与勋伯格、贝尔格组成新维也纳乐派(或称第二维也纳乐派),1920年起定居维也纳,从事指挥和教学。纳粹占领奥地利期间,因受纳粹迫害(希特勒明令禁止演出第二維也納樂派的音樂),不得不过隐居生活。1945年前往萨尔茨堡看望女儿、女婿,在宵禁、灯火管制時於户外吸烟,被一美国士兵誤杀(该士兵在戰後因懊悔而酗酒,於1955年身亡)。 创作上分三个阶段:.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安东·韦伯恩 · 查看更多 »

小號

小號(英語:Trumpet),是一種銅管樂器,常用於古典音樂及爵士樂,是銅管樂器家族中音域最高的樂器之一。演奏小號時,吹奏者經過號嘴,以雙唇振動空氣來發聲。現代的小號一般有3個按鍵(有時或有4個),透過讓吹奏者按下按鍵來調低音高;按鍵通常為活塞式,而轉閥式按鍵較為少見。一般最為常見的小號是降B調小號,為移調樂器。.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小號 · 查看更多 »

尼伯龙根的指环

《尼伯龙根的指环》(Der Ring des Nibelungen),本意为尼伯龙人的指环,是一個由四部歌劇組成的系列,由華格納作曲及編劇,整個於1848年開始創作,至1874年完成,歷時共26年。創作靈感來自北歐神話《威爾森格英雄傳》及日爾曼敘事長詩《尼貝龍根之歌》內的故事及人物,特別是冰島家族傳說 (Icelanders' sagas,冰島歷史英雄故事散文)。 《尼伯龙根的指环》由四部歌劇組成,亦被瓦格納稱為“舞台节庆典三日剧及前夕”,包括:.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尼伯龙根的指环 · 查看更多 »

少年魔法號角

少年魔法號角,又譯少年魔號,是一本由布倫塔諾(Clemens Brentano,1778-1842年)和阿爾尼姆(Achim von Arnim,1781-1831年)彙集自無名氏的詩,並於19世紀初出版的詩集。-zh:孟德爾頌; zh-hans:门德尔松; zh-hant:孟德爾頌-、舒曼和-zh:布拉姆斯; zh-hans:勃拉姆斯; zh-hant:布拉姆斯-等作曲家曾把其中的詩,寫成藝術歌曲。以少年魔法號角為名的歌曲集則出自馬勒。.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少年魔法號角 · 查看更多 »

布鲁诺·瓦尔特

布努诺·瓦尔特 (Bruno Walter,) , 初名布努诺·施莱辛格(Bruno Schlesinger)是一位美籍德国猶太裔指挥家,钢琴家和作曲家。他被视为20世纪最重要的指挥家之一。 瓦尔特是莱比锡格万豪斯乐团乐团长(1929-1933),纽约爱乐的首席指挥(1947-1949)和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常任客席指挥。.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布鲁诺·瓦尔特 · 查看更多 »

布达佩斯

布達佩斯(匈牙利语:Budapest,发音:)是匈牙利首都,也是该国主要的政治、商業、運輸中心和最大的城市,也被認為是東歐一個重要的中繼站。布達佩斯的人口在1980年代中期曾达到高峰207万(布達佩斯都會區人口達到2,451,418人),目前僅有約170萬居民,它是欧洲联盟第七大城市。该市是在1873年由位于多瑙河右岸(西岸)的城市布達和古布達以及左岸(東岸)城市佩斯合并而成的。此前没有布达佩斯这个称呼,过去人们一般将它称为佩斯-布达(Pest-Buda)。.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布达佩斯 · 查看更多 »

布拉格

布拉格(Praha,Prag)是捷克首都和最大城市、欧盟第十四大城市,和历史上波西米亚的首都,位于该国的中波希米亚州、伏尔塔瓦河流域。该市地处欧洲大陆的中心,在交通上一向拥有重要地位,与周边国家的联系也相当密切(特别是在地理上恰好介于柏林与维也纳这2个德语国家的首都中间)。2006年3月,布拉格的面积为496平方公里,人口为118.3万。 布拉格是一座欧洲历史名城。城堡始建于公元9世纪。1345—1378年,在查理四世统治时期,布拉格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兼波希米亚王国的首都,而达到鼎盛时期,并兴建了中欧、北欧和东欧第一所大学——查理大学。15世纪和17世纪,在布拉格先后由于宗教原因发生2次將人扔出窗外的事件,分别引发了胡斯战争和影响深远的欧洲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年)。工业革命以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布拉格属于欧洲工业较发达的城市之一,在奥匈帝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时布拉格也曾是一个多民族混居的城市,多元文化是其显著特色,不过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布拉格已经基本上成为单一捷克民族的城市。在冷战时期,布拉格又发生过数次震动世界的事件:1948年共产党夺权、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和1989年的天鹅绒革命。 布拉格是一座著名的旅游城市,市内拥有为数众多的各个历史时期、各种风格的建筑,从罗马式、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新艺术运动风格到立体派和超现代主义,其中特别以巴洛克风格和哥特式建筑更占优势。布拉格建筑给人整体上的观感是建筑顶部变化特别丰富,并且色彩极为绚丽夺目(红瓦黄墙),因而拥有“千塔之城”、“金色城市”等美称,号称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1992年,布拉格历史中心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单,每年,有4.4万旅客慕名而来,是欧洲第六受欢迎来旅游的城市2013年,布拉格入选世界首座“世界文化遗产”城市。 布拉格也是欧洲的文化重镇之一,历史上曾有音乐、文学等诸多领域众多杰出人物,如作曲家沃尔夫冈·莫扎特、贝多伊奇·斯美塔那、安东尼·德沃夏克,作家弗兰兹·卡夫卡、瓦茨拉夫·哈维尔、米兰·昆德拉等人在该城进行创作活动,今天该市仍保持了浓郁的文化气氛,拥有众多的歌剧院、音乐厅、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电影院等文化机构,以及层出不穷的年度文化活动。.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布拉格 · 查看更多 »

乐章

乐章是一个由多个内部完整的部分组成的大的经典音乐作品(如交响乐、协奏曲等)中的一个完整的部分。在一部音乐作品中,各个乐章一般按分明不同的速度、风格和节拍而排列。乐章的题目一般说明其速度(如快板、慢板等)、风格(如“热情的快板”等)或形式(如“小步舞曲”等)。 经典交响乐的乐章排列是:.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乐章 · 查看更多 »

乡村骑士

《乡村骑士》(Cavalleria rusticana)是意大利作曲家皮埃特罗·马斯卡尼作曲的一部独幕歌剧,脚本由与根据乔万尼·维尔加的作品写成。其間奏曲(Intermezzo)最為大眾所熟悉,經常被當作交響樂獨立演奏曲目,並作為一些著名電影的場景配樂,如《教父》和《阳光灿烂的日子》。 Category:意大利语歌剧.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乡村骑士 · 查看更多 »

乔治·比才

乔治·比才(Georges Bizet,),法国作曲家。比才著名的作品包括《卡门》、戏剧配乐《阿莱城的姑娘》等。 比才生于巴黎,本名Alexandre César Léopold Bizet。九岁时就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1857年他获得罗马奖金,后到罗马进修三年。1863年比才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歌剧《采珍珠者》。 比才最著名的作品《卡门》创作于1873年;该剧取材于法国作家梅里美的同名小说;写出身农家的龙骑兵士官唐霍赛,在吉卜赛烟草女工卡门的诱惑下,堕入情网,成为走私贩,最后在情场角逐中手刃卡门的故事。该剧由於題材等因素,最初的演出并没有获得很大的成功。 《卡門》首演失敗,神童著稱的比才,受不了打擊,一病不起,三個月後逝世。但諷刺的是,《卡門》後來重演,從此成為世界歌劇之一,當日就是比才出殯的日子。圣桑、柴科夫斯基、德彪西等人都给予该剧很高的评价。尼采甚至以此部歌剧来对瓦格纳的作品进行抨击。現時《卡门》已成为最著名的歌剧作品之一,也是歌剧史上演出最多的作品。 比才死時,仍遺下一些未完成作品,當中包括花了11年修改的《》,這首樂曲雖然早已寫好,各樂章亦曾首演過,但比才一直都對作品不滿意,不斷的修改,直至他去世時亦未正式出版。.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乔治·比才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冯·策姆林斯基

亚历山大·冯·策姆林斯基(Alexander von Zemlinsky,),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音乐教育家。出生于维也纳,1884年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后曾得勃拉姆斯帮助。1895年结识勋伯格并教授其对位法。1920-1927年任布拉格德国音乐学院院长。1938年流亡美国,1942年死于纽约。 策姆林斯基擅长写作声乐作品。其早期创作近似勃拉姆斯风格,后来受到勋伯格影响,开始采用无调性,但他的音乐始终和浪漫主义传统保持紧密的联系。 策姆林斯基也是当时著名的指挥家。.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亚历山大·冯·策姆林斯基 · 查看更多 »

亚瑟·尼吉施

#重定向 尼基施·阿图尔.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亚瑟·尼吉施 · 查看更多 »

交響曲

交響曲(不等同交響樂)是包含多個乐章的大型管弦乐曲,一般是為管弦樂團創作。.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交響曲 · 查看更多 »

康塔塔

#重定向 清唱套曲.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康塔塔 · 查看更多 »

伊赫拉瓦

伊赫拉瓦 (捷克語:Jihlava;德語:Iglau,伊格劳)是位於捷克中部的一個城市。位於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之間。伊赫拉瓦是維索基納州的首府所在地。伊赫拉瓦是捷克歷史最為古老的礦業城市。較庫特納霍拉還早了50年。 Category:捷克城市.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伊赫拉瓦 · 查看更多 »

伦敦

伦敦(London;)是英国的首都,也是英國和欧洲最大的城市。位于泰晤士河流域,于公元50年由罗马人建立,取名为伦蒂尼恩,在此后两个世纪内为这一地区最重要的定居点之一。伦敦的历史核心区伦敦城仍旧维持其中世纪的界限,面积,2011年人口为8,072,为全英格兰最小的城市。自19世纪起,“伦敦”一称亦用于指稱围绕这一核心区开发的周围地带。这一城区集合构成大伦敦行政区(与伦敦区覆盖区域相同) ,由伦敦市长及伦敦议会管辖伦敦市长与伦敦市市长非同一概念;后者为伦敦市法团领导者,即伦敦城的管辖者。。 伦敦亦是一个全球城市,名列紐倫港世界三大國際都會之一。在文艺、商业、教育、娱乐、时尚、金融、健康、媒体、专业服务、研究与发展、旅游和交通方面都具有显著的地位,同时还是全球主要金融中心之一,根据计算方式不同,为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第五或第六大的都市区由于对城市界限的定义、人口的规模、汇率的变化及产出的计算方式不同,城市都市区GDP的排名可能有一定的差别。伦敦和巴黎在总经济产出方面大致规模相近,由此第三方的不同估计对于第五和第六大城市GDP的排列可能不同。麦肯锡全球研究所2012年的报告估计伦敦全市2010年的GDP为US$7,518亿,巴黎则为$7,642亿,由此两市分别为第六和第五。普华永道2009年11月发布的报告称,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2008年伦敦的GDP为US$5,650亿,巴黎则为US$5,640亿,分别为第五和第六。麦肯锡的研究中伦敦人口为1,490万,巴黎则为1,180万,而普华永道的研究中伦敦人口为859万,巴黎992万。伦敦亦是全球文化首都之一,还是全球国际访客数量最多的城市,根据客流量计算则拥有全球最为繁忙的城市机场系统。伦敦拥有43所大学,其高等教育机构密集度在全欧洲最高。2012年,伦敦成为史上首座三次举办现代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城市。 伦敦的人口和文化十分多样,在大伦敦地区内使用的语言就超过300种。这一区域2015年的官方统计人口为8,673,713,为欧盟中最大城市,人口占全英国的12.5%。伦敦的城市区为欧盟第二大,根据2011年普查其人口达到9,787,426,仅次于巴黎。其都市区为欧洲最大,人口达13,614,409,而大伦敦政府则称伦敦都市区的总人口为2,100万。1831年至1925年间,伦敦为世界最大的城市。 有四项世界遗产位于伦敦,分别为:伦敦塔;邱园;威斯敏斯特宫、威斯敏斯特教堂和圣玛格丽特教堂;以及格林尼治历史区(其中的皇家天文台为本初子午线、0°经线和格林尼治标准时间所经之地)。其他著名景点包括白金汉宫、伦敦眼、皮卡迪利圆环、圣保罗座堂、伦敦塔桥、特拉法加广场和碎片大厦。伦敦亦是诸多博物馆、画廊、图书馆、体育运动及其他文化机构的所在地,包括大英博物馆、国家美术馆、泰特现代艺术馆、大英图书馆以及40家西区剧院。伦敦地铁是全球最古老的地下铁路网络。.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伦敦 · 查看更多 »

伯恩斯坦

伯恩斯坦或伯恩施坦(Bernstein)是德国人(含在德犹太人)的姓氏,在德语中意思为“琥珀”。Bernstein的德语发音为,但是英语一般发成,可以指:.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伯恩斯坦 · 查看更多 »

弗里德里希·尼采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著名德國語言學家、哲学家、、詩人、作曲家,他的著作對於宗教、道德、現代文化、哲學、以及科學等領域提出廣泛的批判和討論。他的寫作風格獨特,經常使用格言和悖論的技巧。尼采對於後代哲學的發展影響極大,尤其是在存在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上。 在開始研究哲學前,尼采是文字學家。24歲時尼采成為瑞士巴塞爾大學的德语区古典语文学教授,专攻古希腊语,拉丁文献。但在1879年由於健康問題而辭職,之後飽受精神疾病煎熬。1889年尼采精神崩潰,從此再也沒有恢復,在母親和妹妹的照料下活到1900年去世。.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弗里德里希·尼采 · 查看更多 »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可以指:.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弗洛伊德 · 查看更多 »

弗朗茨·约瑟夫一世

弗朗茨·約瑟夫一世(Franz Josef I;),奧地利皇帝兼匈牙利國王(1848年-1867年),奧匈帝國締造者和第一位皇帝(1867年-1916年在位)。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從1850年至1864年間擔任德意志邦聯主席。 在他長達68年的統治中,獲得大多數國民的敬愛,因此在晚年被尊稱為(奧匈)帝國的「國父」,也成為奧地利的標誌性存在。.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弗朗茨·约瑟夫一世 · 查看更多 »

弗朗茨·舒伯特

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神聖羅馬帝國奥地利作曲家,他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認為是古典主義音樂的最後一位巨匠。 因为父親是音樂家,所以十歲正式接受音樂教育,舒伯特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创作了600多首歌曲 ,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 ,4首小提琴奏鸣曲 舒伯特为不少诗人如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弗里德里希·席勒、海因里希·海涅、威尔赫姆·穆勒等的作品写了大量歌曲,把音乐与诗歌紧密结合在一起。他的歌曲中既有抒情曲、叙事曲、充满战斗性的爱国歌曲,也有源于民间音乐的歌曲,其中重要的有《魔王》、《鳟鱼》、《菩提树》、《美丽的磨坊女》、《野玫瑰》、《流浪者》(2首)、《普罗米修斯》、《致音乐》、《迷娘之歌》、《纺车旁的格丽卿》、《牧童的哀歌》、《战斗中的祈祷》、《剑之歌》、《战士之歌》等 , 连篇歌曲集3部 :《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和《天鹅之歌》。他的交响曲中较重要有第四、第五、第八、第九交响曲,其中第八交响曲是一部浪漫主义抒情交响曲,因只写了两个乐章而称为《未完成交響曲》,第九交响曲气势磅礴,充满英勇豪迈的气概,称为《偉大交響曲》。他的作品还有d小调弦乐四重奏《死与少女》、钢琴五重奏《鳟鱼》、C大调弦乐五重奏、钢琴曲《流浪者幻想曲》、《音乐的瞬间》、降E大调即兴曲、A大调奏鸣曲和配剧音乐《罗莎蒙德》等。舒伯特以抒情的旋律聞名,而且總是能夠自然流露、渾然天成。 舒伯特在世時,大眾對他的認識和欣賞只是一般,但在逝世前已經有一百首著作出版。他早年擔任父親學校裏的教師,辭去職位後一直沒有固定的工作,經常靠朋友的接濟。 舒伯特死后被安葬在他生前一直相当相當崇拜却只见过几次面的贝多芬墳墓旁。.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弗朗茨·舒伯特 · 查看更多 »

弗拉基米尔·达维多维奇·阿什肯纳齐

弗拉基米尔·达维多维奇·阿什肯纳齐(俄语:Влади́мир Дави́дович А́шкенази,),又译--,是一位俄国钢琴家、指挥家。.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弗拉基米尔·达维多维奇·阿什肯纳齐 · 查看更多 »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其作品有民族乐派特征,但仍以浪漫風格為基準。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後来者。 柴可夫斯基出生于沃特金斯克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下学习钢琴,由于父亲的反对,进入法学院学习,毕业以後在法院工作。二十二岁时柴可夫斯基辞职,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跟随安东·鲁宾斯坦学习音乐创作,成绩优异。毕业後,在尼可莱·鲁宾斯坦(安东·鲁宾斯坦的弟弟)的邀请下,担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 他被认为有同性恋倾向,并且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一直试图压制,因此有意见认为这是婚姻破裂的原因。柴氏在与崇拜自己的女学生的婚姻破裂後,企图自杀,他的朋友把他送到外国疗养。这期间开始和一个热爱音乐的俄国铁路大亨富孀通信。後来梅克夫人成为他的资助人,他後阶段的许多作品都是献给这位夫人的。但奇妙的是两个人从来没有见过面。当他们十四年的书信往来因为这位夫人宣布公司破产而终止时,柴可夫斯基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在独自度过忧郁的三年後于莫斯科去世。他的死疑点重重,官方说法是他喝了带有霍乱病毒的水而染病身亡。但是据後来学者的考证,很有可能是自己服用砒霜而自杀。但是,这都只限于猜测,真正的原因直到现在还是一个謎。 在音乐创作上,柴可夫斯基很崇拜莫扎特,尤其他對旋律性的重視;他甚至模仿莫札特的风格创作了一部管弦乐组曲(Suite No.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 查看更多 »

彼得·科内利乌斯

卡尔·奥古斯特·彼得·科内利乌斯(Carl August Peter Cornelius,),德国作曲家,文学家。他很早就开始学习音乐,1844年移居柏林,结识了门德尔松,同时又与艾兴多夫,保罗·海泽等人过从甚密。1852年他移居魏玛,创作了成名作《巴格达理发师》。后来他在维也纳结识了瓦格纳并与之成为好友。科内利乌斯的音乐作品不多,风格比较轻巧细腻。他同时还是一位音乐评论家和诗人,并编辑过教堂用圣诗集。.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彼得·科内利乌斯 · 查看更多 »

作品号

作品(拉丁文:Opus),复数opera或opuses,单数简称Op.,复数简称Opp.,是对音乐作品的一种编号系统。.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作品号 · 查看更多 »

作曲家

作曲家是專門創作音樂的音樂家。在過去,大部分的音樂家都會作曲,但在分工細密的現代社會,作曲家、演奏家甚至指揮家等,已經成為截然不同的音樂家類型。 歷史上有許多創作的類型,像是鋼琴奏鳴曲或交響樂等等,古典時期的作曲家往往各種類型都加以嘗試,但浪漫時期則出現較多專作鋼琴曲或歌劇的作曲家;而流行歌曲中寫爵士樂和寫搖滾樂亦不相同。作曲家必須了解視音樂的型式有不同的作曲方式,像是為了戲劇而作曲,要考量到歌唱者發聲,音響效果等。為了流行歌曲而作曲,要了解歌詞,了解目前流行的趨勢。要為交響樂作曲,不了解各種樂器是不行的。這些都是作曲家面臨的挑戰。.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作曲家 · 查看更多 »

德奥

德奥是德国和奥地利的合称,是西方音乐史上重要的概念。德奥作曲家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在欧洲音乐界占统治地位,因此在大部分古典音乐爱好者心目中,德奥音乐和德奥作曲家都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其他国家若有效仿其中某些代表性作曲家的创作风格或技法,则往往被视为“德奥派作曲家”。.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德奥 · 查看更多 »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維奇·蕭斯塔科维奇(Дмитрий Дмитриевич Шостакович,),前苏联时期俄国作曲家。他一生大部份時間都留在蘇聯,但同時也是當年少數名氣能傳至西方世界的作曲家,被譽為是二十世紀其中一位最重要的作曲家。 蕭斯塔科维奇在蘇共政權中曾得過不少榮譽。例如他曾獲得當年蘇聯紅軍總參謀長、蘇聯元帥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圖哈切夫斯基的資助,可是,亦因為他曾試過與斯大林主義及官僚作風有所衝突而兩度遭蘇共譴責兩次(在1936年和1948年)他的作品亦一度被禁止演出。斯大林死後,他多次獲頒發多項國家的獎項和榮譽,也曾當過最高蘇維埃代表。 蕭斯塔科维奇的音樂作品既融合了後浪漫主義(如馬勒)和新古典主義風格(如普羅科菲耶夫和斯特拉文斯基),但亦不乏二十世紀的不協調音色和創作手法,因此他的音樂作品間中受到了官方的爭議,然而他的作品,普遍仍受到歡迎和好評。.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 · 查看更多 »

匈牙利国家歌剧院

匈牙利国家歌剧院 (Magyar Állami Operaház) 是一个新文艺复兴歌剧院,位于布达佩斯的佩斯中部,安德拉什大街。 建筑师Miklós Ybl是19世纪匈牙利建筑界的重要人物,建造历时从1875年至1884年,由布达佩斯市和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出资。1884年9月27日,匈牙利皇家歌剧院(它当时的名字)向公众开放。 米克洛什 这是一个装饰华丽的建筑,被认为是建筑大师的杰作之一。它是新文艺复兴风格,带有巴洛克风格的元素,装饰着当时匈牙利顶级艺术家的绘画和雕塑:Bertalan Székely、Mór Than和Károly Lotz。布达佩斯歌剧院虽然在规模和容量方面不是最大的,但是被认为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在美丽和音响质量方面属于顶级的歌剧院之一。 礼堂共有1261个席位。它是马蹄形的 - 根据1970年代一群国际工程师所做的测量 - 音响效果仅次于米兰斯卡拉歌剧院和巴黎歌剧院,居欧洲第三位。虽然先后建成了许多歌剧院,但是布达佩斯歌剧院在声学条件方面仍然名列前茅。 建筑前方是匈牙利国歌作曲者、歌剧院第一个音乐总监费伦茨·艾凯尔的雕像。他也是在布达佩斯爱乐乐团的创始人。还有一尊雕像是李斯特,匈牙利最有名的作曲家。 每年的演出季是从9月份到6月底,歌剧院除了演出歌剧外,还设有匈牙利国家芭蕾舞团。 许多重要的艺术家受邀来此:作曲家Gustav Mahler(1887年至1891年),和Otto Klemperer,曾担任音乐总监三年(1947年到1950年)。 在1970年代,歌剧院的状况促使匈牙利国家下令进行大修。工程开始于1980年,至1984年结束。1984年9月27日,在首次开放整整100年之后,重新开放。 匈牙利国家歌剧院的第二处建筑是艾凯尔剧院(Erkel theatre)。这是一座更大的建筑,在演出季也主办歌剧和芭蕾舞表演。.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匈牙利国家歌剧院 · 查看更多 »

圓舞曲

圓舞曲(Walzer,音譯「華爾茲/滋」)有別於貝多芬、舒伯特、布拉姆斯等維也納作曲家的嚴肅作品,它和「輕歌劇」(operette)可說是19世紀民主化社會中,為適應一般群眾較通俗品味而形成的「輕音樂」;它們在維也納的誕生、興盛與衰竭,正好與整個19世紀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榮枯息息相關,了解其社會背景有助於對維也納輕音樂的認知。.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圓舞曲 · 查看更多 »

哈罗德·勋伯格

#重定向 哈罗德·C·勋伯格.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哈罗德·勋伯格 · 查看更多 »

克里斯托夫·维利巴尔德·格鲁克

克里斯托夫·维利巴尔德·里特·冯·格鲁克(Christoph Willibald Ritter von Gluck,),德国作曲家。在布拉格学习音乐,后去意大利学习歌剧创作,毕业后去英国旅行。1750年结婚后定居维也纳,四年后任宫廷歌剧院的乐队指挥,并创作了大量的意大利田园剧和法国喜歌剧,1762年,他在《奥菲欧与尤丽狄茜》中尝试改革,创立了一种新的意大利歌剧风格。其一生创作了一百余部歌剧,但当中很多已经遗失。作曲家在巴黎写的最后一部法语歌剧首演失败后回到维也纳,在那里逝世。.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克里斯托夫·维利巴尔德·格鲁克 · 查看更多 »

克恩顿州

克恩顿州(德语:Kärnten,斯洛文尼亚语:Koroška,英语:Carinthia),又译作“克恩滕州”或“卡林西亚州”,是奥地利最南面的一个州。.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克恩顿州 · 查看更多 »

勋伯格

勋伯格(Schönberg,或 Schoenberg、Schonberg,意为“美丽的山”)为德语姓氏。 勋伯格可能指以下人物:.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勋伯格 · 查看更多 »

CD

--,又稱--(Compact Disc,縮寫:CD),是一種用以儲存數位資料的-zh-hans:光学盘片; zh-hant:光學碟片;-,原被開發用作儲存數位音樂。CD在1982年面世,至今仍然是商業錄音的標準儲存媒體。 在CD尚未發明之前,音響系統都是屬於--,音樂的來源大多是30公分直徑的密紋唱片、收音機以及錄音機等,CD發明之前就沒有數位音響。.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CD · 查看更多 »

皮埃特罗·马斯卡尼

埃特罗·安东尼奥·斯泰法诺·马斯卡尼(Pietro Antonio Stefano Mascagni,),意大利作曲家,代表作有歌剧《乡村骑士》(1890年)。曾就读米兰音乐学院,但是两年后退学,参加了一个三流巡回剧团并担任指挥。1889年,以歌剧《乡村骑士》参加由出版家E·松佐尼奥主办的创作比赛,荣获一等奖。次年该剧在罗马上演并获得成功。1935年,逢迎意大利法西斯头目墨索里尼创作了歌剧《尼禄》。.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皮埃特罗·马斯卡尼 · 查看更多 »

犹太人

犹太人(יְהוּדִים,),又称犹太民族,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的一个族群。根据犹太教律法《哈拉卡》的定义,一切皈依犹太教的人(宗教意义)以及由犹太母亲所生的人(種族意义)都属于犹太人。犹太人发源于西亚的以色列地或希伯来地。犹太人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犹太教是维系全体犹太人之间认同感的传统宗教。犹太教不欢迎外族皈依,要皈依犹太教的外族人必须通过考验才可以,虽然如此历史上世界各地仍有小部分不同肤色的人群通过皈依犹太宗教而成为犹太族群的一部分,而犹太人也由此从阿拉伯半岛的一个遊牧民族,发展成为遍布全球的世界性族群之一。 根据有关犹太人组织的统计,2007年全球犹太人总数约在1,320万人左右,其中540万人定居在以色列,530万人居住在美国,其余则散居在世界各地。犹太人口总数仅占全球总人口的0.2%, based on 。根据其他组织的统计,美国国内的犹太人人数则达到650万人或美国人口的2%。上述数据也包含了自认为是犹太人但没有归属于任何犹太社团组织的人群,但事实上,全球犹太人的总人口数很难得到准确统计,因为犹太人的定义存在多种标准和界定方式,导致统计的准确性受到了影响。.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犹太人 · 查看更多 »

犹太教

犹太教(יהדות ),中文曾俗稱挑筋教或一赐乐业教,是在公元前西亞地區的遊牧民族希伯來人中产生的,是猶太人的信仰、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犹太教是一神論的宗教,其主要經典是包括妥拉(摩西五經)在內的塔納赫(即希伯來聖經,基督教稱為舊約聖經),以及包括口傳律法(密西拿)、口傳律法註釋(革馬拉)以及聖經註釋(米德拉什)在內的塔木德,對信奉犹太教的犹太人而言,犹太教是和以色列人立約的關係。 犹太人是一種See, for example, Deborah Dash Moore, American Jewish Identity Politic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8, p. 303; Ewa Morawska, Insecure Prosperity: Small-Town Jews in Industrial America, 1890-1940,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9.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犹太教 · 查看更多 »

理查德·瓦格纳

威廉·理查德·瓦格纳(Wilhelm Richard Wagner,),德国作曲家、劇作家,以其歌劇聞名。理查德·瓦格纳不同於其他的歌剧作者,他不但作曲,還自己編寫歌劇劇本。他是德国歌剧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前面承接莫扎特的歌剧传统,后面开启了后浪漫主义歌剧作曲潮流,理查德·施特劳斯紧随其后。同时,因为他在政治、宗教方面思想的复杂性,成为欧洲音乐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 理查德·瓦格纳一開始是延續卡尔·马利亚·冯·韦伯和贾科莫·梅耶贝尔的浪漫主义傳統,但後來提出了整體藝術的概念,整合了詩歌、視覺藝術、歌劇及劇場,並在1849至1852年間提出許多的論述。瓦格纳後來將這些概念放入由四部歌劇組成的系列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中,共花了26年的時間才完成。 理查德·瓦格纳後期的作品以其複雜的音樂織度、豐富的和声及配器法著稱,另外他也在作品中靈活的使用主导动机,也就是會和特定人物、地點或是事物一起出現的一到兩個小節音樂。理查德·瓦格纳在音樂語言上的一些進展,例如極度的以及快速變換的調性,也影響古典音樂的發展。瓦格纳的崔斯坦與伊索德可以算是現代音樂的開始。 理查德·瓦格纳曾建造自己的歌劇院,也就是拜羅伊特節日劇院,其中有許多新穎的設計,此歌劇院是為了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而興建,《帕西法爾》也是在這裡首演。後來的拜羅伊特音樂節也在此固定演出瓦格纳的十部樂劇。在瓦格纳建造歌劇院時,他對於音樂及戲劇的想法又改變了,他也將一些傳統形式引入他最後幾部作品中,包括《尼伯龍根的指環》。 在理查德·瓦格纳的最後幾年生命中,充斥著政治流亡者、動盪的愛情以及貧窮。他在音樂、戲劇及政治上的爭議作品在最近數十年來得到許多的注意,尤其是其中的反犹太詞句。他的概念在許多二十世紀的藝術中可以看出踪跡,其影響包括哲學、文學、視覺藝術及戲劇。.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理查德·瓦格纳 · 查看更多 »

理查德·施特劳斯

查·格奥尔格·施特劳斯(Richard Georg Strauss,),德国作曲家、指挥家。他与以寫圓舞曲著稱的小约翰·施特劳斯为代表的维也纳施特劳斯家族完全没有关系,一般都以全名理查·史特勞斯(R.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理查德·施特劳斯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管弦樂團

管弦樂團(英語:Orchestra)是當今世上編制最龐大、最複雜的樂團型態,擁有極強大而廣泛之音樂表現力。管弦樂團一般演奏古典音樂或為歌劇伴奏,有時也會替流行音樂伴奏;現代不少管弦樂團也常為電影伴奏,製作電影原聲帶。 一个管弦樂團大多有70位以上的演奏家组成,有些甚至有上百位演奏家。形式比较小的管弦樂團也被称为室內樂團(Chamber Orchestra),室內樂團的成員數量一般少於30人,在兩者中間還有所謂小交響樂團(Sinfonietta Orchestra),主要演奏接近較大於真正室內樂和「典型」近代交響樂曲中間的管弦樂作品,如歷史上巴洛克樂派或古典樂派交響曲或大協奏曲,其編制是動用30到50人的中型樂團演出。一些大型的管弦樂團也被称为交響樂團(Symphony Orchestra)或愛樂樂團(Philharmonic Orchestra),兩者稱謂之間並沒有實質上的區別,有時是一个城市中有兩隊管弦樂團時,可以此來區分彼此,例如倫敦交響樂團和倫敦愛樂樂團。 管弦樂團在演奏時,並不一定所有的團員都要參與演奏過程;一般根據演奏作品的需要,参加演奏的演奏者數目也不同。大多數管弦樂團尚未擁有全部樂器的演奏家,例如,很多樂團没有常態編制豎琴家,或是薩克斯風樂手、鋼琴家、爵士鼓鼓手。因此假如要演奏的作品中有他们不具有的樂器时,他们一般會與獨立音樂家合作,因此樂團人數相當具有彈性。.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管弦樂團 · 查看更多 »

納粹德國

纳粹德国是1933年至1945年阿道夫·希特勒和纳粹党统治下的德国的通称。在希特勒统治之下,德国转变为一法西斯主义极权国家,国内近乎一切事务均为纳粹党所控制。1945年5月同盟国战胜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宣告结束,纳粹德国亦不复存在。 1933年1月30日魏玛共和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纳粹党由此开始清除国内一切政治反对力量,巩固自身权力。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希特勒将总理和总统职权合一,成为德国独裁者。1934年8月19日全民公投正式确定希特勒的德国“元首”头衔,一切权力都集中至希特勒手中,其辞令高于一切法律。纳粹政府并非相互协调协作的整体,而是不同内部派别组成的集合,各派别间进行权力斗争,试图获得希特勒的偏爱。大萧条期间,纳粹通过没收犹太人、共产主义者和宗教人士的财产,大规模军事支出和混合经济体制稳定了经济并结束了大规模失业的局面。包括高速公路系统在内的公共工程建设亦同时进行,经济恢复稳定局面,纳粹政权亦提升了其受欢迎度。 种族主义(尤其是反犹太主义)是该政权的中心特性之一,日耳曼人(北欧人种)被认为是雅利安人种中最为纯正者,由此即为优等人种。犹太人及其他不适宜的人种则受到迫害并遭屠杀。反希特勒统治的抵抗运动则遭残酷压制。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反对人士遭到杀害、逮捕或驱逐。基督教教会亦受到打击,教会领袖受监禁。教育重心集中于种族生物学、人口政策及为军事服务的体育。女性的就业和教育机会大幅减少。力量来自欢乐组织进行娱乐和旅游活动,193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则向世界展示了第三帝国的气象。部长约瑟夫·戈培尔有效通过电影、大规模集会以及希特勒的演说,达到控制舆论的目的。政府同时还限制艺术表达,推广一些特定的艺术形式,否定和封禁其他艺术形式。 1930年代末期纳粹德国对于领土的要求日益扩张,若得不到满足则以战争相威胁。1938年和1939年,纳粹德国先后吞并和。希特勒同斯大林达成互不侵犯协议,并于1939年9月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打响。德国同意大利和其他轴心国结盟,至1940年已征服欧洲大部分地区,并对英国进行威胁。总督辖区在征服地区建立起来,而在波兰剩余地区则建立了总督府。犹太人和其他不受欢迎的群体被送往纳粹集中营和灭绝营并被杀害。 1941年德国对苏联发动入侵之后,战争局面开始扭转,而到1943年德国则遭遇了严重的军事失败。1944年对德国的大规模轰炸持续升级,轴心国力量开始自东欧和南欧撤退。盟军登陆法国之后,在一年时间内苏联从东部入侵,其他同盟国力量则从西部入侵,德国战败投降。希特勒拒绝承认失败,导致战争最后阶段德国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与战争相关的死亡人数继续攀升。同盟国展开去纳粹化进程,并将剩余的纳粹领导人送往纽伦堡进行战争罪的审判。战后纳粹德国东部领土被并入苏联和波兰,而剩余德国领土则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军事占领,直到1949年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成立,德国领土被一分为二。.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納粹德國 · 查看更多 »

維也納

維也納(Wien;奧地利德語:Wean)是奧地利共和國首都和維也納州首府,人口172.3萬人,都會區約240萬人,佔奧地利人口四分之一以上。維也納是歐洲著名的都會區之一,拥有许多重要的国际组织,OPEC的總部也設於此。同時,維也納與美國紐約和瑞士日內瓦同為聯合國僅有的駐地城市。位於北緯48度12分5秒、東經16度22分38秒。具“世界音樂之都”美譽。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是領域曾遍及除德意志以外的中東歐大部分地區的奧匈帝國首都。按照市区人口,它是欧盟第七大城。在20世纪初以前,它是德語圈最大的城市,奥匈帝国分裂之前,該市已经擁有200萬人口。時至今日,它仍是德语圈第二大城市,僅次於柏林。該市位於奥地利東部,靠近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边界。其市中心古城區被列為世界遺產。.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維也納 · 查看更多 »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巴洛克時期的神聖羅馬帝國(現在的德國)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同作曲家韓德爾和泰勒曼齐名。巴赫被認為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在2005年德國電視二台票選最偉大的德國人活動中,他排名第六,次於第五偉大的西德總理維利·勃蘭特。 巴赫出生于德国中部图林根州小城埃森納赫(Eisenach)的一个音樂世家,在有生之年是一位著名的宫廷樂长,在德國萊比錫圣多马教堂度过了最后27年的时间。 尽管他的音乐并没有开创新风格,但他的创作使用了丰富的德国的音乐风格和娴熟的複调技巧。他的音樂集成了巴洛克音乐风格的精华。但由于音乐的风尚迅速转向为洛可可和古典主义风格,巴赫的複调音乐被视为陈腐之物,其成就长时间未得到应有的评价,仅仅作为管风琴演奏家而闻名。 虽然莫扎特、贝多芬等大作曲家均对巴赫崇拜有加,但直到浪漫主义时代,作曲家门德尔松在莱比锡的图书馆中发现了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并且在其音乐会上演奏,才震惊音乐界。此后门德尔松对他的作品进行了发掘、整理和推广,经过几代音乐家的共同努力,巴赫逐渐恢復了崇高的地位。.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 查看更多 »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是浪漫主义中期德国作曲家。生于汉堡,逝于维也纳。 他是维也纳的音乐领袖人物,大部分的创作时期也是在维也纳度过的。一些评论家将其与巴赫、贝多芬排列在一起称为「三B」。他對標題音樂與華格納的樂劇形式不認同,而是走純粹音樂路線。 勃拉姆斯創作許多鋼琴曲、室內樂、交響樂及合唱曲。勃拉姆斯本身是炫技鋼琴家,首演過許多自己的作品。勃拉姆斯也和當時不少傑出的音樂家一起合作,包括鋼琴演奏家克拉拉·舒曼以及小提琴演奏家约瑟夫·约阿希姆。勃拉姆斯的很多作品已成為現代音樂會的主要曲目之一。勃拉姆斯是不妥協的完美主義者,曾毀掉他的部份作品.也有一些未發表的作品。.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 查看更多 »

约瑟夫·黑尔梅斯伯格

约瑟夫·黑尔梅斯伯格 约瑟夫·黑尔梅斯伯格(Joseph Hellmesberger,1855年4月9日-1907年4月26日)奥地利小提琴家、作曲家。 其父为小提琴家和乐团指挥。黑尔梅斯伯格年少时从父学小提琴;1875年成为父亲的黑尔梅斯伯格四重奏乐团成员,1887年成为该四重奏乐团团长。1878年任维也纳音乐院教授。1901年至1903年任维也纳交响乐团总指挥。 黑尔梅斯伯格的作品包括22首小歌剧,6首芭蕾舞曲和一些舞曲和歌曲。.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约瑟夫·黑尔梅斯伯格 · 查看更多 »

纯音乐

#重定向 绝对音乐.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纯音乐 · 查看更多 »

纽约

纽约(New York)是位於美國紐約州的城市,為美国人口最多的城市、紐約都會區的核心、以及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是对全球的经济、商业、金融、媒体、政治、教育和娱乐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国际大都会。纽约还是聯合國總部所在地,因此紐約也被认为是世界外交的中心。纽约还被称为「世界文化之都.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纽约 · 查看更多 »

纽约爱乐

紐約愛樂(New York Philharmonic),正式全名為紐約愛樂交響樂協會(Philharmonic-Symphony Society of New York, Inc.),是於1842年由在美國紐約市成立的一支管絃樂團。紐約愛樂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樂隊之一,是美國成立時間最長的樂團,屬於美國五大管弦樂團之一,並完成多個音樂作品的美國首演,如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和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紐約愛樂一年大約演出180場音樂會,並在2004年12月18日完成其第14000場音樂會。 樂團在1962年離開卡內基音樂廳搬至艾弗里·費雪廳(林肯中心)之後,一直存在討論若樂團回遷是否會更好。 托斯卡尼尼、伯恩斯坦和馬舒爾曾經樂團帶來了三個黃金年代。目前,樂團的首席指揮是阿倫·基爾伯特。 2008年2月24日,洛林·马泽尔帶領樂團在北京一站後訪問北韓,並在東平壤大劇院演出德沃夏克的第九交響曲,格什文的《一個美國人在巴黎》等作品。還令美國國歌首次在朝鮮響起。表演會場2500個席位座無虛席,惟北韓最高領導人金正日卻沒有到場。不過音樂總監马泽尔十分滿意今次演出,並稱「任務完成」。美國負責此次演出事務磋商的外交官克里斯托弗·羅伯特·希爾對《紐約時報》說到:「這標誌著北韓將走出關鎖;不過,人人都知道,這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纽约爱乐 · 查看更多 »

纽约时报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缩写作 NYT)是一家美國日報,由紐約時報公司於1851年9月18日在美國紐約創辦和持續出版。和《华尔街日报》的保守派旗舰报纸地位相对应,《纽约时报》是美国親自由派的第一大报。 它最初被称作《纽约每日时报》(The New-York Daily Times),创始人为亨利·J·雷蒙德和。.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纽约时报 · 查看更多 »

维也纳大学

維也納大學(Universität Wien)位于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始建于公元1365年,是现存最古老的德语大学,也是中欧最大的学校之一,维也纳大学亦是目前最大的德语大学,学校共设有180个学位。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也是最大的教学和研究机构,拥有近8600名员工,其中有6500名學者。.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维也纳大学 · 查看更多 »

维也纳分离派

维也纳分离派(Wiener Secession,Vienna Secession),又译新艺术派,是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又译艺术革新派)在奥地利的支流。 该流派反对当时相对保守的维也纳学院派,并与之决裂。 分离派作者作品艺术倾向、个人风格多种多样,而且没有明确的纲领,因此狭义上指维也纳分离派组织,广义上讲是指是思想、类型相近的艺术一群。 分离派涵盖绘画、设计、建筑、装饰等领域。.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维也纳分离派 · 查看更多 »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

#重定向 维也纳国立歌剧院.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维也纳国家歌剧院 · 查看更多 »

维也纳爱乐乐团

维也纳爱乐乐团(Wiener Philharmoniker),簡稱維也納愛樂,是位於奧地利维也纳的管弦乐团,成立于1842年。.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维也纳爱乐乐团 · 查看更多 »

维也纳音乐学院

#重定向 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维也纳音乐学院 · 查看更多 »

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

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缩写:MDW,University of Music and Performing Arts Vienna)成立于1817年,是一所位于维也纳的奥地利大学。目前学校有在校学生超过3000名。 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于1817年由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创立。学校现有24个院系,涵括戏剧、电影、声学等诸多门类。学校还负责组织包括国际贝多芬钢琴比赛在内的多个比赛活动,培育了大批活跃在奥地利各地乐团的音乐家,与维也纳爱乐乐团有着紧密的合作。.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 · 查看更多 »

罗马天主教

#重定向 天主教會.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罗马天主教 · 查看更多 »

罗恩格林

《罗恩格林》(Lohengrin)是德国作曲家瓦格纳创作的一部三幕浪漫歌剧,脚本由作曲家本人编写。虽然剧中有历史成分(10世纪前叶的布拉班特),但其性质属于童话歌剧。歌剧灵感来源于中世纪沃尔夫拉姆·冯埃森巴赫的诗篇《提特雷尔》和《帕西法尔》(德文为Parzifal,其拼法有别于瓦格纳的歌剧《帕西法尔》(Parsifal))。瓦格纳在其遗作《帕西法尔》中再次采用了这两个诗篇中的故事。 歌剧于1850年8月28日在魏玛的大公爵宫廷剧院首演,由李斯特指挥。当时瓦格纳因为参加了1849年德累斯顿革命而被政府通缉,在瑞士逃亡。作曲家本人直到1861年5月15日才在维也纳第一次听到《罗恩格林》全剧的演出。.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罗恩格林 · 查看更多 »

罗斯柴尔德家族

罗斯柴尔德家族(德语:Rothschild)家族是一个始于迈尔·阿姆谢尔·罗斯柴尔德富有家族。迈尔·阿姆谢尔·罗斯柴尔德原本是一个为德国法兰克福自由市黑森-卡塞尔领伯国提供服务的犹太银行家,在18世纪60年代创建了自己的银行业务。不同于之前大部分为宫廷提供服务的犹太银行家,迈尔·阿姆谢尔·罗斯柴尔德成功地传承了自己的财富。他的五个儿子分别将业务拓展至伦敦、巴黎、法兰克福、维也纳和那不勒斯,一个国际性的银行世家就此建立。 在19世纪,罗斯柴尔德家族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富有的家族,同时也是世界近代史上最富有的家族。家族财富分布在众多继承人手中,如今已涵盖极为广泛的领域,包括金融服务、地产、矿业、能源、混合农业、酿酒和非盈利机构。 罗斯柴尔德家族一直是阴谋论围绕滋生的对象,其中许多涉及反犹太主义,大多由新纳粹主义者传播。.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罗斯柴尔德家族 · 查看更多 »

猩红热

猩紅熱(Scarlet fever)是由A型鏈球菌感染造成的疾病。症狀包括喉嚨痛、發燒、頭痛、淋巴腫脹以及特殊型態的紅疹。 -->舌頭表面會像砂紙一樣不平整,並呈現紅色。 -->這個疾病通常影響的是5歲到15歲的孩童。 只有少數有鏈球菌咽炎或有鏈球菌皮膚感染的人會發生猩紅熱。 -->此病原菌通常藉由咳嗽或打噴嚏傳播, -->也可以由人跟人、人跟物之間的接觸傳播。特殊型態的紅疹是由玫紅毒素(erythrogenic toxin)造成,這個物質通常是由某些種類的細菌所製造。猩紅熱的診斷靠喉嚨細菌培養。 目前這個疾病沒有疫苗可以預防。 -->常洗手,不與他人共用個人用品,並且遠離生病的人是比較好的預防方法。 -->這個疾病可以使用抗生素治療,避免大多數的併發症。癒後展望通常非常好。長期併發症包括腎臟疾病、風濕性心臟病以及關節炎。猩紅熱曾經是二十世紀早期兒童最主要的死因。.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猩红热 · 查看更多 »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Tristan und Isolde)是理查德·瓦格纳的一部歌劇,他自己称之为一部三幕剧。首演于1865年6月10日在慕尼黑皇家宫廷与国家剧院。这部歌剧是瓦格纳和马蒂尔德·维森东克的恋情写照,被视为古典-浪漫音乐的终结、新音乐的开山之作(特里斯坦和弦)。.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 查看更多 »

独唱

独唱是歌唱形式之一,由一个人单独演唱,可以由乐队或钢琴单独伴奏,也可以由其他人声伴唱,依据演唱者性别不同,可以分为男声独唱和女声独唱,或童声独唱。其中又根据声部不同区分为男高音、男中音和男低音独唱,以及女高音、女中音和女低音独唱。 独唱是在唱歌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方式,一般比较著名的歌唱家都是以独唱出名的,大部分单曲也是以独唱的方式首先亮世的。 Category:歌唱.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独唱 · 查看更多 »

白喉

白喉(Diphtheria,来源于希腊语διφθερα(dipthera),意思是「隱藏的皮革」)是由被一種稱為白喉棒狀桿菌的細菌感染造成的。症狀可以從輕微到嚴重,且一般通常是於接觸到致病菌二到五天後開始出現症狀。剛開始出現的症狀通常進展的較和緩,伴隨有喉嚨痛和發熱。而嚴重的病人其喉嚨會出現灰色或白色的斑塊 ,這些斑塊可以阻塞呼吸道並且讓患者在咳嗽時產生如同狗吠一樣的叫聲,稱為義膜性喉炎。脖子會因為腫脹的淋巴結而部分腫大。另外也有一種形式的白喉會感染皮膚、眼睛或是生殖器官。併發症包含有心肌炎、神經發炎、蛋白尿,還有因為血小板低下而造成的流血不止的狀況 -->。心肌炎可能會導致心律不整,而神經發炎則可能導致癱瘓。 白喉通常是經由直接接觸或是飛沫傳染。也可以經由受到汙染的物品而擴散出去 -->。有些白喉帶原的人可能沒有症狀,但仍舊有能力傳播疾病給其他人 -->。白喉桿菌有三種分型,分別能造成不同嚴重度的疾病。感染後的症狀通常是由細菌所製造的外毒素所引起的 -->。觀察喉嚨的外觀並透過喉頭取樣培養可以幫助建立診斷 -->。過去曾被感染過者未來仍舊有感染的機會。 白喉疫苗(即所謂的白喉類毒素),對於預防感染是相當有效的,並且以不同的配方製成。白喉疫苗會和破傷風類毒素、百日咳死菌疫苗共同施打,在孩童時期施打約三或四劑。每隔十年會再建議施打。施打後是否已具有免疫力會藉由抽血檢驗抗毒素抗體的量來確認。治療包括使用抗生素紅黴素和青黴素。對於那些已經暴露在感染源的人,這些抗生素或許也能用來預防感染。嚴重感染的病患有時也需要接受氣管切開術。 2013年官方正式報導有4,700個案例,相較於1980年將近100,000個案例已大幅下降 。然而據傳在1980年代,每年仍舊有將近一百萬的病例產生。目前的案例大多發生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印度和印尼。在2013年,死亡人數已從1990年的8,000名減少至3,330名。在白喉流行的區域,主要感染者為孩童。因為廣泛的疫苗施打讓已開發國家中的白喉案例變得非常稀少 --> 。在1980到2004年之間在美國只有57名案例被報導 -->。被感染後死亡率大約在5%到10%之間 -->。這種疾病早在西元五世紀就由希波克拉底所記載過 -->。而白喉桿菌是在1882年由愛德恩·克雷伯發現。.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白喉 · 查看更多 »

D大調

D大調是一個基於D音的大調,由D、E、F♯、G、A、B、C♯、和D組成,調號有兩個升號。相對小調是b小調,並行小調是d小調。 Category:調.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D大調 · 查看更多 »

韦伯

韦伯可以指:.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韦伯 · 查看更多 »

莎樂美 (歌劇)

《莎樂美》(德語:»Salome«,作品號五十四)是理查德·施特劳斯作曲並作詞一套單幕德語歌劇。該劇腳本是基於奥斯卡·王尔德同名法語戲劇的赫德維希·拉赫曼(Hedwig Lachmann)德語譯本改編而成的。1905年12月9日首演於德累斯頓的宮廷歌劇院。 該劇最為世人熟悉的段落,也是上演初年最為臭名昭著的,便是女主角莎樂美的「七層紗之舞(Tanz der sieben Schleier)」。而當今更著名便是更為驚人的最後一幕,呈現莎樂美熱情地親吻起施洗者約翰斷頭上的嘴唇。這一段今日已成為戲劇女高音的音樂會常用曲目,而全劇也是各大歌劇院的經典保留劇目,市面也有不同錄音的版本售賣。.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莎樂美 (歌劇) · 查看更多 »

荷兰

荷蘭(Nederland,),直譯尼德蘭,是主權國家荷蘭王國()下的主要構成國,与美洲加勒比地区的阿鲁巴、库拉索和荷屬圣马丁等四個主體,共同组成這個主權國家。 荷兰的領土可分為歐洲區與加勒比區兩個部份。歐洲區領土位于欧洲西北部,濒临北海,与德国、比利时接壤,並與英國為鄰。加勒比海區,位於美洲加勒比海地區,包括博奈爾島、聖尤斯特歇斯島和薩巴島三個小島。荷蘭最大的三個城市分別為阿姆斯特丹、鹿特丹與海牙。阿姆斯特丹是宪法确定的正式首都,然而,政府、國王的王宫和大多数使馆都位于海牙。此外,国际法庭也设在海牙。鹿特丹港,位於鹿特丹,為全世界進出量第八的大型港口。 「尼德蘭」的字面意義,為低地國家,這個名稱來自於它國內平坦而低濕的地形。其國土中,只有約50%的土地高於海拔1公尺。其國土中,低於海平面的土地,絕大多數是人造的。從16世紀開始,荷蘭人,利用風車及堤防排乾積水,逐步由海中及湖中製造出圩田。現今荷蘭國土總面積中,有17%是人造的。荷蘭是一個人口非常稠密的國家,其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406人,若不計入水域面積則是每平方公里497人。在全世界上,也只有孟加拉、台灣、韓國的總人口數與人口密度,同時高於尼德蘭。儘管如此,尼德蘭是世界第二大的糧食與農產品出口國,僅次於美國http://www.government.nl/news/2014/01/17/agricultural-exports-reach-record-levels.htmlhttp://www.hollandtrade.com/sector-information/agriculture-and-food/?bstnum.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荷兰 · 查看更多 »

萊茵的黃金

《萊茵的黃金》 (Das Rheingold)是《尼伯龍根的指環》 (Der Ring des Nibelungen)系列中四部歌劇的第一部,由華格納作曲及編劇。《萊茵的黃金》於1869年9月22日於Munich Court Theatre首演,由August Kindermann 飾演Wotan,Heinrich Vogl飾演Loge,Wilhelm Fischer 飾演Alberich。.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萊茵的黃金 · 查看更多 »

萧伯纳

蕭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直譯為喬治·伯纳德·蕭,英国/爱尔兰剧作家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联合创始人。早年靠写作音乐和文学评论谋生,后来因为写作戏剧而出名。萧伯纳一生写过超过60部戏剧,擅长以黑色幽默的形式来揭露社会问题。1926年因為「作品具有理想主義和人道主義」而獲1925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Alan Lerner曾改編其喜劇作品《賣花女》(Pygmalion)成音樂劇《窈窕淑女》(My Fair Lady),該音樂劇又改編為好萊塢同名賣座電影而家喻戶曉。.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萧伯纳 · 查看更多 »

青年流浪之歌

青年流浪之歌(Lieder eines fahrenden Gesellen),又譯作「旅行者之歌」或「流浪者之歌」,乃古斯塔夫·馬勒作創作的首部聯篇歌曲。這套作品由四首歌曲組成,由低音聲部擔任獨唱(較常見為女低音)。內容反映出當馬勒在德國卡塞爾擔任歌劇院指揮時,和當時的女高音Johanna Richter的一段不愉快的愛情經歷。.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青年流浪之歌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

西班牙王国(Reino de España),通稱西班牙(España),古籍譯為日斯巴尼亞或以西巴尼亞,《聖經》曾譯為「士班雅」,是位於欧洲西南部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与葡萄牙同处於伊比利亚半岛,东北部与法国、安道尔接壤,國土面積則佔伊比利亚半岛的五分之四。其领土还包括地中海中的巴利阿里群岛、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岛、以及在非洲北部的休达和梅利利亚。首都兼最大都市為馬德里。 由於位處歐洲與非洲的交界,西班牙自史前时代以来就一直受许多外来影响,中世紀時有多國並立,至15世纪始建立單一國家,在近代史上是影响其他地区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其全球帝国兴盛时给世界带来的影响是,現今全球有5億人口使用西班牙语,使西班牙语成为世界上总使用人数第三多,母語人數第二多的语言。.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西班牙 · 查看更多 »

马勒作品列表

古斯塔夫·马勒()是奥地利晚期浪漫主义作曲家和指挥家。他是19世纪德奥传统和20世纪早期的现代主义音乐之间承前启后的--。他所创作的音乐一度被忽视,在纳粹德国时期甚至被禁止,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得到复兴,其价值方为人所知。到如今,马勒的音乐位列是演出和录音最频繁的作品。.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马勒作品列表 · 查看更多 »

魔笛

《魔笛》(Die Zauberflöte),编号K.620。是莫扎特的最后一部歌剧,于1791年9月30日在维也纳維登劇院首演,作者于同年去世。 这部歌剧取材于诗人(C.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魔笛 · 查看更多 »

让·西贝柳斯

尚·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出生名約翰·朱利葉斯·克里斯蒂安·西貝流士(Johan Julius Christian Sibelius),芬蘭作曲家,民族主義音樂和浪漫主義音樂晚期重要代表。.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让·西贝柳斯 · 查看更多 »

诙谐曲

诙谐曲(Scherzo),是一种快速,节奏强烈的器乐曲,一般为三拍子,有令人惊奇、幽默的特点,是从小步舞曲中发展出来的,原文是意大利文意思是“玩笑”。 海顿首先在写作奏鸣曲时用诙谐曲代替其中的小步舞曲,后来贝多芬、舒伯特都运用这种手法。肖邦更是写作独立的钢琴诙谐曲,更具有戏剧性。 也有作曲家用这种手法写作声乐作品。 Category:樂曲形式.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诙谐曲 · 查看更多 »

由符合基本音阶的音程结构所构成的音列的音高位置,就叫作调。 调的命名建立在主音的基础上,如由7个自然音级从C开始按顺序排列的是就C调,将C调移高一个纯五度就是以G为主音的G调。将C调移低一个纯五度就是以F为主音的F调。 不同的调一般用乐谱开头谱号后标明的调号来区别,不同的调运用到音乐作品中的具体形式就是各种调式。 另有定义为:几个音按照一定的关系组成一个体系,并以某个音(主音)为中心,这个体系就叫调式。主要分为“大调式”和“小调式”。.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调 · 查看更多 »

鲁道夫·赫尔曼·陆宰

鲁道夫·赫尔曼·陆宰(德语:Rudolf Herman Lotze,)是一位德国 哲学家、逻辑学家。他还拥有医学学位,并且精通生物学。他的医学研究成为科学心理学的先锋工作。.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鲁道夫·赫尔曼·陆宰 · 查看更多 »

贝里奥

貝里奧可以是指:.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贝里奥 · 查看更多 »

费加罗的婚礼

《费加罗的婚礼》(Le Nozze di Figaro)是奧地利作曲家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最杰出的三部歌剧之一,為一喜歌剧,完成于1786年,意大利语脚本由洛伦佐·达·彭特根据法国戏剧家博马舍的同名喜剧改编而成。.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费加罗的婚礼 · 查看更多 »

费希纳

#重定向 古斯塔夫·费希纳.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费希纳 · 查看更多 »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集古典主義大成的德國作曲家,也是鋼琴演奏家。貝多芬對後世影響深遠。一生共創作了9首編號交響曲、36首鋼琴奏鳴曲(其中32首带有编号,1首未完成)、10部小提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1部歌劇及2部彌撒曲等等。這些作品對音樂發展有著深遠影響,貝多芬因此被尊稱為「樂聖」。.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 查看更多 »

麦克斯·布罗德

#重定向 马克斯·布洛德.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麦克斯·布罗德 · 查看更多 »

黑桃皇后

黑桃皇后(The Queen of Spades)是俄国著名作曲家柴科夫斯基晚期的一部代表作品,改编自普希金的同名小说,由莫杰斯特·柴科夫斯基创作脚本。1890年12月19日,这部歌剧于圣彼得堡的马林斯基剧院首演。.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黑桃皇后 · 查看更多 »

齊格弗里德

格弗里德,又譯作--、齊格飛(Siegfried或Sigurd),中世紀中古高地德語史詩《尼伯龍根之歌》的英雄,理查德·華格納著名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的主角,以屠龍聞名。在史詩中,他殺死了巨龍法夫納,幫助勃艮第的國王龔特爾成功娶到布倫希爾德。另外齊格菲與北歐神話傳說英雄西格鲁德(或西格德、希格爾德)(Sigurðr,Sigurd)是同源人物。.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齊格弗里德 · 查看更多 »

轻歌剧

輕歌剧(Operetta)出现于十九世纪,也称配乐喜歌剧,是娱乐性较强的一类歌剧。其结构短小,音乐风格轻松活泼,情节多取自于现实生活,偏重讽刺揭露。采用独唱、重唱、合唱、舞蹈和说白等形式,并结合当时的流行歌曲,通俗易懂。代表作品有英國劇作家和作曲家威廉·S·吉尔伯特与阿瑟·萨利文的十四部作品,其他有法國奥芬巴赫的《地狱中的奥菲欧》(1881年)、奧匈帝國的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蝙蝠》(1874年)以及莱哈尔的《风流寡妇》(1905年)。在二十世纪以后的英国和美国,轻歌剧逐渐被音乐剧取代。 Category:歌剧 Category:歌劇類型.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轻歌剧 · 查看更多 »

进行曲

进行曲,是一种具有强烈的音乐节奏的音乐形式。最初是为军队的战斗生活所创,用以鼓舞军队的士气,后来也被人们用来表达集体的力量和共同的决心。通常由军乐队所演奏。 进行曲可以用任何拍号来创作,最常被使用拍号是4/4、2/2和6/8拍,一些现代的进行曲也使用了2/4拍。进行曲通常是演奏高音的音群。现代进行曲的速度是120BPM或116BPM(标准拿破仑进行曲速度),但是大多数出殡用的进行曲遵从罗马标准:60BPM。 除了乐器,拍号和速度以外,进行曲的音乐元素是独特的。进行曲一般由几个片断组成,长度通常为16或32个节拍,在前进的过程中至少重复一次。而且普遍有一个强壮和稳定的敲击的旋律,让人想起军鼓。频繁的改变音调,变调到次属音(也频繁的回到主音阶)。 进行曲的速度是由拿破仑认定的,让他的军队可以快速前进而不至于摔倒。当一个人以每分钟60拍的速度行走时,会难于保持平衡,因为脚停留在空中的时间是普通人的两倍。 進行曲原本是欧洲國家依照其定義與用途創作的,東亞國家为加強軍事機動及提高军心士氣,也会依照其旋律,配上本民族的音樂元素,制作属于自己的军歌。例如中國大陸的义勇军进行曲、日本的軍艦進行曲等。東亞國家的進行曲有不少首,旋律不跟隨西方音樂模式,而是以東方傳統音樂風格呈現,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歌《中國陸海空》、中華民國的《團結力量大》等。有些進行曲甚至有原住民或南亞民族色彩,例如臺灣原住民的《出草歌》、大部分越南的軍歌等。 進行曲的應用性不僅在於軍隊行進,由於其強烈的節奏感,常被廣泛應用於學校、公司當中,用以提振精神,強固團體群性與鬥志。.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进行曲 · 查看更多 »

茶花女 (歌劇)

《茶花女》(La traviata)是由朱塞佩·威尔第作曲的三幕歌劇。 意大利文劇本由(Francesco Maria Piave)編寫,改編自小仲马於1848年出版的小說《茶花女》(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La dame aux Camélias)。歌劇於1853年3月6日在威尼斯鳳凰歌劇院首演。作品名稱“La traviata”解作“迷途婦人”,或“失落的人”。 故事的原著小說,亦被改拍成電影《茶花女》(Camille,1936)。《情陷紅磨坊》(Moulin Rouge!,2001)亦是以茶花女作藍本改編。.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茶花女 (歌劇) · 查看更多 »

胡戈·沃尔夫

胡戈·沃尔夫(Hugo Wolf,),又译吴尔湖,奥地利作曲家,音乐评论家。出生于现斯洛文尼亚境内的温迪施格拉茨(现名斯洛文尼亞格拉代茨)。1875年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两年后被开除。1881年曾短暂担任过萨尔茨堡歌剧院第二合唱指挥,其他生活来源主要靠写音乐评论和友人接济。1897年,沃尔夫精神失常,1903年死于精神病院。 沃尔夫是舒曼之后最伟大的德奥艺术歌曲作曲家。其歌曲作品继承了自舒伯特以来的传统,又深受瓦格纳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沃尔夫非常注重歌词的文学性,强调严格按歌词的重音和分节来谱曲。其歌曲多用通谱歌体,演唱方法近似朗诵调。钢琴伴奏具有极高的独立性,常用复杂的半音和声,有时也用简单的自然音和声。沃尔夫常短时期内集中为某个诗人的诗谱曲,力图表现其作品的内涵和个人的气质。 沃尔夫亦是著名的音乐评论家,以常常恶毒中伤诋毁勃拉姆斯而知名。.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胡戈·沃尔夫 · 查看更多 »

蘭德勒

蘭德勒(Ländler)是一種3/4拍的民俗舞蹈,在18世紀末風行於奧地利、德國南部和瑞士德語區。這是一種雙人舞蹈,特色是具有輕躍和踏步。有時舞蹈只會有樂器演奏及人聲歌唱,歌唱的特色是約德爾唱法。 當此舞蹈在十九世紀風行全歐洲後,蘭德勒的動作為了更快更優雅,男人們脫掉了農作時所穿的靴子來配合舞蹈。蘭德勒也被視為是華爾茲的前身,一般認為華爾茲是由蘭德勒舞型演變而來的。 一些古典作曲家寫過蘭德勒的作品或將蘭德勒融入到作品中,這些作曲家包括貝多芬、舒伯特和安東布魯克納。馬勒在他的幾首交響曲中以蘭德勒取代詼諧曲。 在電影真善美中,有一幕是主角瑪麗亞和蓋魯克·馮·崔普上校跳蘭德勒;然而,電影中的舞蹈並不是傳統蘭德勒舞型,而是修改過的舞型。.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蘭德勒 · 查看更多 »

阿尔班·贝尔格

阿尔班·馬利亞·約翰尼斯·贝尔格(Alban Maria Johannes Berg,),奥地利作曲家,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也逝于該地,是与勋伯格、韦伯恩齐名的第二维也纳乐派代表人物。 贝尔格的音乐集马勒的后期浪漫主義和勋伯格的无调性手法和后来的十二音序之大成。虽然他一再强调自己是舊有传统的捍卫者,但是无可置疑地他是20世纪音乐的革新者。貝爾格因為虫咬導致的感染,於1935年的圣誕夜去世。.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阿尔班·贝尔格 · 查看更多 »

阿图罗·托斯卡尼尼

阿图罗·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意大利指挥家。他的指挥艺术在世界上有着极大的影响,直到20世纪60年代还始终占有绝对统治的地位。.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阿图罗·托斯卡尼尼 · 查看更多 »

阿特湖

阿特湖(Attersee),奥地利的一个湖泊,为萨尔茨卡默古特地区面积最大的湖泊。该湖总面积45.9 km²,南北长20公里,东西4公里。 湖中的鱼类主要有白斑狗鱼、褐鲑鱼、虹鳟、欧洲鳗鲡、江鳕、鲤鱼等。.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阿特湖 · 查看更多 »

阿特湖畔施泰因巴赫

阿特湖畔施泰因巴赫(德语:Steinbach am Attersee)是奥地利上奥地利州弗克拉布鲁克县的一个市镇。总面积62平方公里,总人口845人,人口密度13.6人/平方公里(2005年)。.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阿特湖畔施泰因巴赫 · 查看更多 »

阿隆·科普兰

阿隆·科普兰(Aaron Copland,),美国古典音乐作曲家、指挥家和钢琴家。.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阿隆·科普兰 · 查看更多 »

赫尔曼·格茨

赫尔曼·古斯塔夫·格茨(Hermann Gustav Goetz,),德国作曲家。生于东普鲁士柯尼斯堡,在柏林学习,1863年到瑞士工作,任批评家和指挥,并结识了勃拉姆斯,1876年因肺结核逝世。格茨是浪漫主义中期比较重要的德国作曲家之一,作品受门德尔松和舒曼的影响较大,虽风格较为保守,但具有旋律优美流畅,结构工整,抒情性强的特点,在当时相当受欢迎,其喜歌剧《驯悍记》以及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等作品现在还时有演出。.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赫尔曼·格茨 · 查看更多 »

藝術歌曲

藝術歌曲(德語:Lied)與歌曲有所不同;藝術歌曲(Lied)的德語字義即是「歌曲」,但「藝術歌曲」通常特指歐洲古典音樂中的一種歌曲型式,英語也可稱為「art song」。典型的藝術歌曲表演型式是由一位歌唱者與鋼琴伴奏一起演出。有時候多首藝術歌曲(Lieder)可以組成一組聯篇歌曲(德語:Liederkreis,英語:song cycle)—由一串歌曲連接成單一故事或主題。作曲家舒伯特及舒曼即擅長寫作這類型的音樂作品。因為在德語中,「Lied」僅指「歌曲」,因此德語的使用者也經常以更精確的字「Kunstlied」來指稱「藝術歌曲」。.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藝術歌曲 · 查看更多 »

门德尔松

德尔松(Mendels(s)o(h)n)是波兰/德国裔犹太人姓氏,即孟德尔(Mendel)之子。Mendel来源自希伯来语Menahem,是意地绪语指小名称,意为“抚慰”。.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门德尔松 · 查看更多 »

自由射手

《魔彈射手》(Der Freischütz)是德国作曲家韦伯的代表作,全剧共三幕,于1821年6月21日,在柏林皇家歌剧院作首演。 在德国民间传说裡面,Der Freischütz指的是百发百中的射手,因为他拥有神奇的魔弹--.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自由射手 · 查看更多 »

雷夫·佛漢·威廉斯

雷夫·佛漢·威廉斯,OM(Ralph Vaughan Williams,),英國作曲家。他亦是英國民歌的收集者。.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雷夫·佛漢·威廉斯 · 查看更多 »

林茨

林茨(Linz)位于奥地利东北部,人口约20万,是上奥地利州的首府。同时林茨也是多瑙河上游重要的河港与经济中心、奥地利最重要的重工业城市,奥地利最大的钢铁公司和化工公司都位于此。林茨最初是由罗马人建立,叫做Lentia。.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林茨 · 查看更多 »

恩格尔贝特·洪佩尔丁克

恩格尔伯特·洪佩尔丁克 (Engelbert Humperdinck,),又译洪普丁克,是一位德国后浪漫主义作曲家。.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恩格尔贝特·洪佩尔丁克 · 查看更多 »

捷克

捷克共和國(Česká republika),通稱捷克(Česko),是一個中歐地區的內陸國家,其前身為捷克斯洛伐克,於1993年與斯洛伐克和平分離。.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捷克 · 查看更多 »

李斯特

李斯特是欧美常用姓名用词。著名人物有:.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李斯特 · 查看更多 »

标题音乐

标题音乐,是指来源于非音乐因素的音乐,其主题可来自于电影、诗歌、绘画、雕塑、自然、技术等。 相对于绝对音乐,标题音乐是由非音乐因素激发创作而成的,作曲家会以标题,大纲或提要的形式著明其含义。广义来说,电影配乐也是一种标题音乐。 标题音乐盛行于浪漫音乐时期(和当时文学上崇尚自然描写的风潮一起),但巴洛克音乐已见个人感受的抒发,例如Jean-Fery Rebel(1666-1747):《元素》管弦乐组曲。海顿的神剧《创世纪》可看作是标题音乐的诞生。但在古典主义时期,标题音乐被刻意避免,因为当时流行的是简洁的线条,所以那时出现的奏鸣曲交响曲都是无标题的。浪漫主义时期标题音乐通过交响诗(李斯特写了12首交响诗)或者是《音乐会序曲》(门德尔松)达到全盛。不只是情感和自然,就是历史事件(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和贝多芬的《威灵顿的胜利》)、文学作品(柏辽兹:《哈罗尔德在意大利》,中提琴独奏交响曲,以拜伦作品为原形;柴可夫斯基的《里米尼的弗兰切斯科》,来自但丁的神曲),甚至是幻想的题材(理查德·施特劳斯:《英雄生涯》,音诗 op.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标题音乐 · 查看更多 »

欧洲

欧罗巴洲(Ευρώπη),简称欧洲,字源於希臘神话的「欧罗巴」(Ευρώπης),是世界第六大洲,面积,人口742,452,000(2013年),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僅次於亚洲和非洲,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0人,共有50個已獨立的主權國家。 欧洲东以烏拉山脈、烏拉河,东南以裏海、高加索山脉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西北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歐陸最北端是挪威的北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马罗基角,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陆,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與亞洲合稱為亚欧大陆,而與亞洲、非洲合稱為歐亞非大陸。 通常,根据政治、经济、文化或实际考虑,欧洲的边界线并不总是一样的。这就使得人们产生了几个不同“欧洲”的观念。.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欧洲 · 查看更多 »

汉斯·冯·彪罗

--(Hans Guido Freiherr von Bülow,)是19世纪重要德国指挥家、钢琴家和作曲家。.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汉斯·冯·彪罗 · 查看更多 »

汉斯·里希特

汉斯·里希特(Hans Richter,),奥地利指挥家。生于匈牙利,在维也纳学习,1876年指挥了瓦格纳的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首演。1897-1911年任伦敦交响乐团指挥。他首演了当时的许多杰出作品,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指挥家之一。 分类:奥地利指挥家.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汉斯·里希特 · 查看更多 »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出生于奧地利大公國薩爾斯堡,逝世于維也納,是歐洲最偉大的古典主義音樂作曲家之一,他也是一位共濟會會員。.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 · 查看更多 »

沃爾特·格羅佩斯

沃爾特·格羅皮乌斯(Walter Gropius;,也译作瓦尔特·格罗皮乌斯或葛羅培斯),德國建築師和建筑教育家,現代設計學校先驅包浩斯的創辦人。.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沃爾特·格羅佩斯 · 查看更多 »

波希米亚

波希米亚(Čechy;Czechy;Böhmen;Bohemia)是古中欧地名,占据了古捷克地区西部三分之二的区域。现在位于包括布拉格在内的捷克共和国中西部地区。广义上,尤其是有关波希米亞王國的历史文献中,也常指代包括捷克摩拉维亚和西里西亚在内的整个捷克地区。波希米亚是古中欧国家,曾为神圣罗马帝国中的一个王国,随后成为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一个省。波希米亚曾经南临奥地利,西抵巴伐利亚,北接萨克森和卢萨蒂亚,东北与西里西亚为邻,并與东部的摩拉维亚接壤。1918年至1939年以及1945年至1992年,波希米亚属于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1993年之后成为组成捷克共和国的主要部分之一。 如今的波希米亚拥有52,065平方公里的疆域,捷克共和国1030万居民中有约600万人生活在波西米亚地区。现今的波西米亚地区西与德国接壤,北邻波兰,东部为古摩拉维亚地区,南部则与奥地利为邻。波希米亚地区山峦环绕,分别通过波希米亚森林,厄尔士山脉,克尔科诺谢山和蘇台德山脈等与其他地区接壤。其中最高峰位于蘇台德山脈内。.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波希米亚 · 查看更多 »

泰晤士报

《泰晤士报》(The Times),英国的一份於全国发行的綜合型日报,是一张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发挥巨大影響力的报纸。昔译《太晤士报》,又稱《倫敦時報》。 《泰晤士报》隶属於-zh-hans:鲁珀特·默多克; zh-hant:魯珀特·梅鐸;-的新闻集团。长期以来,《泰晤士报》一直被視为英国的第一主流大报,被誉为「英国社会的忠实记录者」。《泰晤士报》在英国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问题上扮演了針砭時勢的角色。在被默多克收购後,《泰晤士报》风格渐趋保守。該報在政治立場上傾向支持英國保守黨。.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泰晤士报 · 查看更多 »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法国 · 查看更多 »

本杰明·布里顿

愛德華·本杰明·布里顿,布里頓男爵,OM,CH(Edward Benjamin Britten, Baron Britten,),英国作曲家、指挥家和钢琴演奏家,他是20世纪古典音乐的重要人物。也被认为是英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由於他的出生日和相傳掌管音樂的主保聖人聖西西里亞(圣则济利亚)的聖日相同,因此有人認為他過人的音樂才華是上天所賦予的。 布烈頓的樂曲種類算多樣化,而他的歌唱類作品(不論是歌劇、合唱曲、獨唱曲還是宗教合唱)及管絃樂配器都是被公認為相當出色的。這與他的合作伙伴及親密伙伴彼得·皮尔斯甚有關連,皮爾斯不但為布烈頓提供了大量創作靈感,亦是作為他各類型歌唱作品首演的演唱者。布烈頓所完成的13齣歌劇,除了第1齣《保羅·班揚》(或譯作《吹牛大王》)外,其他所有的男高音主角都是由皮爾斯所擔任。同時,由於布烈頓自小已在教會中獻唱,因此亦創作出不少具水準的宗教合唱作品。 布烈頓的代表作為數不少,大致可按早、中、後期創作來劃份。早期的代表作有《簡易交響曲》、《弗兰克·布里奇主题变奏曲》、《靈光集》、《交響安魂曲》、《聖誕頌歌》、為男高音、圓號和絃樂團所寫的《小夜曲》等;中期則有《彼得·格林》等多部歌劇、《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為男高音、7件獨奏樂器和絃樂團所寫的《夜曲》、《战争安魂曲》等,晚期代表作則有為大提琴家羅斯卓波維契所寫的《大提琴交響曲》、第2,3號大提琴組曲,以及多首以聖經內容為題裁的教會寓言劇。.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本杰明·布里顿 · 查看更多 »

朱塞佩·威尔第

朱塞佩·福圖尼诺·弗朗切斯科·威尔第(Giuseppe Fortunino Francesco Verdi,)出生于帕尔马附近的勒朗科勒(Le Roncole),逝世于米兰,意大利作曲家。 威尔第和理查德·瓦格纳一起被认为是19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歌剧创作者。 威尔第从1824年开始学习音乐,他为焦阿基诺·罗西尼的歌剧《塞維利亞的理髮師》写了序曲。然后他去米兰,但那里的音乐学院拒绝接受他,他并不灰心,继续自学。 他的处女作是《奧貝爾托》(Oberto),此后他又写了《一日國王》(Un Giorno di Regno),这是他第一部喜劇,但不成功。1842年他创作了他的第一部不朽之作《納布科》。 其后他的佳作屡出不叠。1872年他的另一部巨著《阿依達》问世。對於这部歌剧的創作目的,坊間有不少傳言。實際上這歌劇並不是為开罗總督歌剧院的开幕式,也不是為苏伊士运河开航而作的。 威尔第晚年主要修改他早年的作品。威尔第支持意大利当时的独立运动,他的一些作品中有暗示这个运动的情节。直到今天还有人建议将他为《納布科》所作的合唱《飛吧,思想,乘著金色的翅膀》(Va' pensiero, sull'ali dorate)作为意大利的国歌。.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朱塞佩·威尔第 · 查看更多 »

指揮

指揮可以指:.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指揮 · 查看更多 »

指挥家

指挥(英语:conducting,法语:chef d'orchestre,德语:Dirigent)是以手势操纵乐队或歌剧的表演的艺术(或方法),这种操纵包括打拍子,保证声部正确的进入演奏以及个别乐句的分句处理。至19世纪初期,指挥成为最重要和最受尊崇的音乐家,这种发展是与音乐中的表情的,浪漫主义因素的增加是平衡的。 从最基本的要求来说,指挥必须指出音乐的拍子,使全体演奏(唱)者能有统一的节拍,这些动作概括地刻画出一小节内的节拍,其重拍总是用向下的动作来表示。指挥们喜欢用右手握指挥棒或一细棒来强调节拍的轮廓,让左手来指示各个声部的进入和表示音乐的层次。然而许多现实指挥家遵循长期以来指挥无伴奏合唱的做法而不用指挥棒。可能第一位指挥大师(按现代人对此词的理解)当推瓦格纳。自瓦格纳树立起了“演绎”的传统,指挥不仅要使演出具有优秀的演奏技巧,而且要在作曲家的意图上建立起自己的个人风格。就音乐而言,指挥是指导管弦乐团、合唱队、歌剧团、舞剧团或其他音乐小组的演出或解释合奏(唱)作品的职业及技能。 指挥与一个乐团长期合作的例子极多。.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指挥家 · 查看更多 »

浪漫主义

浪漫主義(Romantik;Romantisme;Romanticism)是開始於18世紀德國的藝術、文學及文化運動,發生於1790年工業革命開始的前後。浪漫主義注重以強烈的情感作為美學經驗的來源,並且開始強調如不安及驚恐等情緒,以及人在遭遇到大自然的壯麗時所表現出的敬畏。浪漫主義是對於啟蒙時代以來的貴族和專制政治文化的顛覆,以藝術和文學反抗對於自然的人為理性化。浪漫主義重視民間藝術、自然以及傳統,主張一個根基於自然的知識論,以自然的環境來解釋人類的活動,包括了語言、傳統、習俗。浪漫主義受到了啟蒙運動的理念影響,也吸收了中世紀文化復古的藝術成分。 法國大革命和工業革命裡發生的事件和其背後的意識形態也影響了浪漫主義運動。浪漫主義致力於宣揚那些在他們看來被忽略了的英雄個人所達成的成就,它正當化了個人的藝術想像力,並將其作為最重要的美學權威之一,突破了對於藝術的傳統定義。浪漫主義對於歷史和自然題材的強烈訴諸,便是形成這種理念的基礎。.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浪漫主义 · 查看更多 »

浪漫主義音樂

浪漫時期的音樂(古典主義音樂)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延续和发展,是西方音乐史上的一种音乐风格或者一个时代。 浪漫主义主要用于描述1830年—1850年间的文学创作,以及1820年—1900年间的音乐创作。.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浪漫主義音樂 · 查看更多 »

斯洛文尼亚

斯洛文尼亞(Slovenija)是一個位於東南歐,毗鄰阿爾卑斯山的小國。全稱斯洛文尼亚共和国(Republika Slovenija),西鄰意大利,西南通往亞得里亞海,東部和南部被克罗地亚包圍,東北有匈牙利,北接奧地利。斯洛文尼亚國土面積為20,273平方公里,全國人口約205萬人,半數以上居民信仰羅馬天主教,盧布爾雅那為首都及最大城市。 斯洛維尼亞在1991年之前為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一個加盟共和國(斯洛文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1991年6月25日獨立。.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斯洛文尼亚 · 查看更多 »

新德剧院

#重定向 布拉格国家歌剧院.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新德剧院 · 查看更多 »

无调音乐

无调音乐,又称“无调性音乐”;是现代音乐的一种重要流派与表现形式之一,其构成方式与有調性的古典音乐具有互补意义。.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无调音乐 · 查看更多 »

悼亡兒之歌

悼亡兒之歌(Kindertotenlieder)乃古斯塔夫·馬勒之作品,取材自呂克特(Friedrich Rückert)之詩句,於1901-1904年間創作,1905年出版。.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悼亡兒之歌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

意大利共和国(Repubblica Italiana),通稱意大利(Italia),是一個歐洲主权國家,主要由位於南歐的靴型亞平寧半岛及两个地中海岛嶼西西里岛和撒丁岛所组成,國際代碼為IT。意大利北方的阿尔卑斯山地区与法国、瑞士、奥地利以及斯洛文尼亚接壤,其领土包围着两个微型国家——圣马力诺和梵蒂冈,而在瑞士擁有座落於盧加諾湖湖畔的意大利坎波內這個境外領土。全国行政上划分为20个大区(其中5个為自治区)、110个省與8,100个城市。首都為罗马,意大利王国在1870年將首都設置在此,而都灵(1861年-1865年)及-zh-hans:佛罗伦萨;zh-tw:佛羅倫斯;-(1865年-1870年)也曾是意大利王國的首都。根据2014年统计,意大利人口大约为6,079.5萬,領土面積約為301,33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每平方公里201.7人,屬於溫帶氣候。意大利是歐洲人口第5多的國家,人口在世界上排名第23位。意大利因其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为数众多的人类文化遗产(世界遺產數目排名全球第一)而被称为美丽的国度(Belpaese)。 現今的意大利地區是以前歐洲民族及文化的搖籃,曾孕育出羅馬文化及伊特拉斯坎文明,而意大利的首都羅馬,幾個世紀以來都是西方世界的政治中心,也曾經是羅馬帝國的首都。當羅馬帝國殞落後,意大利遭受了多次外族入侵,包括倫巴底人、東哥德人等日耳曼民族,之後還有諾曼人等。东罗马帝国曾一度重新占领意大利地区。在14世紀後,意大利轉而成為文藝復興的發源地 ,而文藝復興對歐洲影響深遠,讓歐洲思想前進了一大步。義大利過去分裂為許多王國與城邦,但是最終在1861年完成統一。其巅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刚开始之前,義大利變成一個殖民帝國,把勢力範圍延伸到利比亞、厄利垂亞、-zh-hans:意属索马里兰;zh-hk:意屬索馬利蘭;zh-tw:義屬索馬利蘭;-、衣索比亞、阿爾巴尼亞、羅德島與十二群島,而且擁有中國天津的租界。 意大利也在政治、文化、科學、醫療衛生、教育、體育、藝術、時尚、宗教、料理、電影、建築、經濟及音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力。米蘭是意大利的經濟及工業中心,根據2009年全球語言監察組織(Global Language Monitor)的資料,它也是世界時尚之都。在2007年造訪意大利的遊客人數位居世界第5位,總共超過4,370萬人次的國際遊客造訪,而羅馬則是歐盟國家中第3多遊客造訪的城市,也被認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十大古城之一。威尼斯則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紐約時報》形容它「無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人造城市」。 意大利共和国是一個議會制民主共和國,是一個已開發國家,世界七大工業國之一,生活質量指數則在世界排名第8名, Economist, 2005。意大利在2014年人類發展指數列表中則名列第26位,並擁有高度人均國內生產總額。根據國內生產總額與購買力平價國內生產總值的數據,意大利分別是世界第8大與第10大經濟體。意大利的政府預算金額則是位居世界第5位。意大利是北大西洋公約和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也是八大工業國集團、20國集團和歐洲四大經濟體成員之一。意大利也参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歐洲議會、西歐聯盟及歐洲創新中心(Central European Initiative)。意大利也參加申根協議,也是世界世界國防預算金額第9高的國家且分享北約的核武器。 意大利在歐洲及全球的軍事、文化和外交事務扮演重要的角色,首都羅馬則是世界上對於政治及文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機構,例如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全球在地論壇(Glocal Forum)、世界糧食計劃署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總部都設在羅馬。意大利也擁有较高的教育指數、勞動力人口及慈善捐助金額。人均預期壽命排名世界第11位。醫療保健系統在2000年被世界衛生組織評比為世界第2。意大利也是一個全球化的國家。意大利的國家品牌價值在2009年名列世界第6位。意大利在藝術、科學和技術上擁有悠久的傳統,且至2017年共有53处世界遺產,是擁有最多世界遺產的西方國家。.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意大利 · 查看更多 »

1900年世界博览会

1900年巴黎世界博览会(法语:Exposition Universelle)于1900年4月15日至11月12日在法国巴黎举行,主题为世纪回顾,吸引游客超过5000万人。.

新!!: 古斯塔夫·馬勒和1900年世界博览会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Gustav Mahler古斯塔夫·马勒马勒,G.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