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古希臘語語法

指数 古希臘語語法

古希臘語語法在構詞法上是複雜的,并保存了原始印歐語構詞法的很多特征。名詞、形容詞、代詞、冠詞、數詞、尤其動詞是高度詞形變化的。本文是對這種構詞上的複雜性的介紹。關於變格和動詞變位的很多表格列出在條目古希臘語語法 (表格)中。.

44 关系: 原始印歐動詞原始印歐語印歐元音變換古希臘語古希臘語音系古希臘語語法 (表格)宾格完成體完成體貌完成時尖音符將來式將來時工具格已然語氣与格不定式不定過去時中間被動語態主動語態主格希臘化時代希臘語變音符號希臘語正字法伯里克利呼格冠词元音詞幹現在式祈使語氣過去完成時過去式非限定动词被動語態语气语态重音符苏格拉底雅典希臘語揚抑符格拉斯曼定律未完成時拜占庭帝国拉丁语

原始印歐動詞

#重定向 原始印歐語動詞.

新!!: 古希臘語語法和原始印歐動詞 · 查看更多 »

原始印歐語

原始印歐語(Proto-Indo-European, PIE)是後世語言學家根據現時印歐語系諸語的特色,透過比較語言學的方法而所倒推出來的假想語言。這種假想語言被認為是現時印歐語系諸語的共同祖先。雖然原始印歐語沒有得到直接證實,但其基本的發音和辭彙都通過比照法重構了出來。 標準慣例是將未證實的形式用星號標記岀來:*ṷódōr(“水”,比較英語的water)、*ḱṷon(“狗”,比較英語的hound)、*treḭes(“三”,陽性,比較今日英語沒有詞性的three)等。現代印歐語的很多詞都是從這些“原始詞”經過有規律的語音變化發展而來(比如格林定律)。 所有的印歐語都是屈折語,不過很多現代印歐語(包括近代英語),都已經失去了大多數屈折變化。通過比較重建法,有很大可能後期的原始印歐語是屈折語(後綴比前綴多)。然而,經過詞內重建和分析那些重建後看起來最古老詞的各種形態,最近語言學者發現早期原始印歐語很有可能是詞根屈折語,像原始閃米特語一樣。 其他一些學者認為,高加索語系和印歐語系是最近的近親,尤其是在格鲁吉亚和土耳其使用的西北高加索語言。雖然列出一些事實證據,但這種假設並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同。.

新!!: 古希臘語語法和原始印歐語 · 查看更多 »

印歐元音變換

#重定向 印歐語元音變換.

新!!: 古希臘語語法和印歐元音變換 · 查看更多 »

古希臘語

λληνικὴ γλῶττα |region.

新!!: 古希臘語語法和古希臘語 · 查看更多 »

古希臘語音系

古希臘語語音系統是對古希臘語的語音或發音的研究。由於時間的流逝,古希臘語的原始發音像所有古代語言一樣永遠不能絕對確定性的獲知了。語言學重構在過去被廣泛的爭論,但是在學術界對能夠建立良好的逼近現在達成了一致意見。.

新!!: 古希臘語語法和古希臘語音系 · 查看更多 »

古希臘語語法 (表格)

本文只包括變格和動詞變位的表格。詳細的解釋請參見古希臘語語法。.

新!!: 古希臘語語法和古希臘語語法 (表格) · 查看更多 »

宾格

宾格(accusativus, accusative case,又称:直接受格)表示一个动词直接宾语的名词或一个前置词的宾语。 几乎所有的语言都有宾格,但通过名词变格表达宾格的语言比较少,其中包括拉丁语、希腊语、德语、俄语、芬兰语、维吾尔语、蒙古语、满语、土耳其语、冰岛语、古典阿拉伯语、波兰语、匈牙利语、捷克语、斯洛伐克语、克罗地亚语、塞尔维亚语、阿尔巴尼亚语、羌语、锡伯语、鄂伦春语、赫哲语、韩语和藏语(通过变化施动者为具格而间接体现宾格)等等。世界语也用名词变格表达宾格。 不通过变格体现宾格的语言,则会使用虚词和语序来表达这个意义。例如:漢語, 英语、荷兰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泰语、越南语等等。 例如,名词词尾变化较少的英语,在少数一些代词中存在宾格(例如whom是who的宾格形式;him是he的宾格形式)。但是在英文的名词中,主格和宾格形式完全一致,没有任何变化,因此必须通过“SVO”的结构,区分主语和宾语。德语或拉丁语就不需要这样。 舉例來說,「The hunter kills the tiger.(猎人杀死老虎。)」與「The tiger kills the hunter.(老虎杀死猎人。)」此二句中,主语及宾语完全是由语序的正反区别的(和汉语一致),因此这两句的主宾相反是因为语序相反造成的。 以德語舉例,「Der Jäger tötet den Tiger.」與「Der Tiger tötet den Jäger.」(語意同上)此二句中,主语及宾语是由名词的变格(在此二句中体现在冠词上)区别的,因此这两句的主宾相反不是因为语序相反造成的,而是名词的格位不同造成的。因为在德语中,將这两句话颠倒,意思也完全不变(和汉语相反):「Den Tiger tötet der Jäger.」與「Den Jäger tötet der Tiger.」这两句话的意思分别和前述两句话意义相同。 在英語裡,who / whom和he / him在不仅仅是主格和宾格的关系,也是主格和与格的关系(例如:「I gave him the present.」);在古英语中有很明显的区分,him是与格,hine是宾格,这个双重性使得很多學習英语的学生没有意识到英语中宾格和与格的不同。.

新!!: 古希臘語語法和宾格 · 查看更多 »

完成體

完成體(perfect aspect)是喚起聽者對一個行動所產生的結果而非行動自身的注意的一種語法體,也可以當作一種時態。這必須區分於完整體(perfective aspect),它把一個動作視為沒有內部的結構的一個整體。“完成"和“整並"非不相容的概念,完成體可以提及要么完整性的(perfective)或要么非完整的(imperfective)行動所結果的狀態。.

新!!: 古希臘語語法和完成體 · 查看更多 »

完成體貌

#重定向 完成體.

新!!: 古希臘語語法和完成體貌 · 查看更多 »

完成時

#重定向 完成體.

新!!: 古希臘語語法和完成時 · 查看更多 »

尖音符

尖音符(acute accent;;銳音符: )是一種變音符號,主要用於拉丁字母和希臘字母上。「尖音符」在歐美文字的寫法大多源自拉丁文「acutus」(解作 尖鋭),而「acutus」本身也是希臘文「ὀξύς」的羅馬化外來語。.

新!!: 古希臘語語法和尖音符 · 查看更多 »

將來式

#重定向 將來時.

新!!: 古希臘語語法和將來式 · 查看更多 »

將來時

將來時(future tense)又稱為未來時,在文法中是標示動詞所描述的事件仍未發生,但預期會在將來發生(在絕對時態系統中),或者隨某個其他事件之后發生而不管是在過去、現在或將來(在相對時態系統中)的動詞形式。注意应称为“--”而非“--”,因为这是一种时态而非句式。在英语中没有句式的分别,因此常会被只学过英语的人称为“--”。但在其它语言如西班牙语中,则存在时态与句式两种不同的概念;如陈述式将来未完成时和虚拟式将来未完成时同属一种时态(将来时),但却属于不同句式。.

新!!: 古希臘語語法和將來時 · 查看更多 »

工具格

工具格(instrumental case, 也叫做第八格)是用來指示名詞是主語達成或完成一個行動所憑借或使用的工具或方法。這個名詞可以是物理物體也可以是抽象概念。.

新!!: 古希臘語語法和工具格 · 查看更多 »

已然語氣

已然語氣(realis moods、現實式/實現狀/實然/現在、完成、習慣及進行與過去式)是用於表明事情為實際情況(實際是怎樣或實際不是怎樣;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事件)一類語氣;亦即,用於表明事情的狀況為已知的一類語氣。最常見的已然語氣為"直陳語氣"或"宣告語氣"。因為並不是每種語言都有已然語氣下的子類別,所以在有些語言中,已然語氣等於"指示語氣"(indicative mood) ,因而在中文中,常有混用譯名的情況。.

新!!: 古希臘語語法和已然語氣 · 查看更多 »

与格

与格(casus dativus; dative case)、或謂第3格,是指名词的语法上的格。与格通常表示动词的间接宾语。与格存在于古希腊语、拉丁语、俄語、古英语和德语中。在德语中,一些介词要求其后的名词使用与格,例如 "aus", "außer", "bei", "mit", "nach", "seit", "von" 和 "zu" 之后,总是跟随与格。 在克丘亚语中,用在词尾加上-paq来表示与格,比如wasi(房屋)的与格就是wasipaq。 在现代英语中,与格不再是英语语法的一部分,它只出现在一些表达用语中。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单词methinks(据我看来)。它来源于古英语的与格形式变化:me(与格的人称代词)+thinks(to seem,与动词词组to think很接近的一个词组)。 与格在英语中可以不要前置词,例如在“He built me a snowman.”中一样。在这个例子中,“me”是与格。.

新!!: 古希臘語語法和与格 · 查看更多 »

不定式

#重定向 不定詞.

新!!: 古希臘語語法和不定式 · 查看更多 »

不定過去時

不定過去(Aorist,來自希臘語 αοριστός 沒有範圍,無限制)是用在某些印歐語言如古希臘語中的動詞時態,用來指示行動,或在直陳語氣中的過去行動,而不帶有進一步蘊含。 在其他語氣(虛擬語氣,祈愿語氣和祈使語氣)、不定式、和(大部分)分詞中,不定過去純粹是語法體而不帶有任何時間意義。 在原始印歐語中,不定過去時簡單的起源為句法屈折的語法體,但是后來可能發展為時態和語法體的組合,梵語中有類似的語法證據。.

新!!: 古希臘語語法和不定過去時 · 查看更多 »

中間被動語態

中間被動語態(mediopassive voice)是包含中間語態和被動語態二者含義的語態。.

新!!: 古希臘語語法和中間被動語態 · 查看更多 »

主動語態

主動語態(Active voice)是世界上許多語言中常見的語態。主動語態不具有,在英語等許多印歐語言的主賓格語言中將及物動詞作爲主要敘述手法。當主動語態在一個句子中出現時,主語被用作表達主動詞的主事,即動詞指定的動作由主語完成O'Grady, William, John Archibald, Mark Aronoff, and Janie Rees-Miller (eds.) (2001).

新!!: 古希臘語語法和主動語態 · 查看更多 »

主格

主格(casus nominativus; nominative case)是指名词的语法的格。主格通常表示动词的主语。 主格在拉丁语和古英语中都有。现在的英语中仍然存在于与宾格相反的主格代名词:I(宾格为me)、we(宾格为us)、he(宾格为him)、she(宾格为her)以及they(宾格为them)。古英语的用法包括ye(宾格为you)以及单数第二人称代词thou(宾格为thee)。.

新!!: 古希臘語語法和主格 · 查看更多 »

希臘化時代

希臘化時代(Hellenistic period)在亞歷山大征服波斯帝國之後不久開始。通常起始點視為亞歷山大大帝於公元前323年逝世開始,並結束於羅馬共和國在前146年征服希臘本土,或前30年最後的繼業者王國——托勒密王國滅亡為止Green, Alexander The Great and the Hellenistic Age p. xiii.

新!!: 古希臘語語法和希臘化時代 · 查看更多 »

希臘語變音符號

希臘語正寫法自從希臘化時代開始使用过多种變音符號。這套複雜的多調正寫法表示了古希臘語音系,並一直使用到了1982年,這時採用簡化後的單調正寫法替代了它,新正寫法對應於現代希臘語音系,只需要兩個變音符號。 在多調正寫法中,銳音符(),抑音符()和揚抑符()指示不同種類的音高重音。粗氣符()指示送氣(有)而柔氣符()指示不送氣。據稱這些符號是在大約公元前200年由拜占庭的阿里斯托芬介入,并從希臘化時代直到1982年是各種希臘語的標準正寫法,儘管它所表示出的語音區別早在基督紀元后就在口語中消失了。因為音高重音讓位於音強重音,并且/h/在希臘語中消失了,多數多調變音符號在現代語言之中沒有語音意義,只反映了古希臘語詞源。 “單調正寫法”(.

新!!: 古希臘語語法和希臘語變音符號 · 查看更多 »

希臘語正字法

#重定向 希臘語正寫法.

新!!: 古希臘語語法和希臘語正字法 · 查看更多 »

伯里克利

伯里克利(;,或譯伯利克里;约公元前495年—前429年)是雅典黄金时期(希波战争至伯罗奔尼撒战争)具有重要影响的领导人。他在希波战争后的废墟中重建雅典,扶植文化艺术,现存的很多古希腊建筑都是在他的时代所建。他还帮助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第一阶段击败了斯巴达人。尤为重要的是,他培育当时被看作非常激进的民主力量。他的时代也被称为伯里克利时代,是雅典最辉煌的时代,产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一批知名思想家。 伯里克利在他的早年就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他一开始抑制自己的抱负,因为他担心他的社会地位会让他被看作专制者或对希腊有危险的人。他通过增进中低收入公民的兴趣以避免他们的怀疑,进而消除他的担心。 按普鲁塔克所述,伯里克利师从智者 Daman(教授他政治学),埃利亚的芝诺(教授他辩论术)和阿那克萨哥拉(教授他nobility of purpose and character)。由于阿那克萨哥拉的教育,伯里克利很在意讲话的内容和方式。 伯里克利被認為是推動雅典民主政策改革,使它變得更為民主的人物。 伯里克利还在台上时就已开始失宠於雅典人。当斯巴达人攻来时,他让雅典人做好围城的准备。不幸的是,围城时瘟疫在雅典人和他们盟友中传播却没有波及他们的敌人。伯里克利及他的很多亲人在这场瘟疫中丧生。不过,当伯里克利的最后一个儿子死去后,雅典人更改法律使得伯里克利的非雅典人儿子成为公民以继承他的财产。.

新!!: 古希臘語語法和伯里克利 · 查看更多 »

呼格

呼格(casus vocativus;vocative case)為名詞的格表示法,用來對人(動物、物件等)的稱呼,或者有時作為名詞的限定詞使用。呼格的用法是一種直接式的表達法,在一群人中所談到的個體「人」是置於句子中來表示的。舉例說明,在一句子中,「I don't know, John」(我不知道,約翰),“約翰” 就是呼格的表示法指出所談到的人。 在歷史上,呼格為「格(case)」在印歐語系裡的語法元素,也存在於拉丁語、梵文、古典希臘語中。雖然在很多的印歐語言中已遺失掉了,不過在一些語言當中仍然保留呼格的用法。像是現代希臘語與斯拉夫語族中,諸如:波蘭語、俄羅斯语、捷克語、塞爾維亞語、克羅地亞語、波斯尼亞語、烏克蘭語;及現代凱爾特語族中,諸如:苏格兰盖尔语、與愛爾蘭語等。在羅曼語族中呼格被保存在羅馬尼亞語裡。.

新!!: 古希臘語語法和呼格 · 查看更多 »

冠词

冠词(Article)是印欧语系和闪含语系的诸语中,位于名词或名词词组之前或之后,在句子里主要是对名词起限定作用的词。冠词是一种虚词。在汉语中,粵語和吳語除外,這兩門漢語里的量詞作定冠詞。.

新!!: 古希臘語語法和冠词 · 查看更多 »

元音詞幹

元音詞幹(thematic vowel、theme vowel),在印歐語言學中,是結束於元音的名詞或動詞詞幹,這個元音出現於或在其他方面影響名詞或動詞的變形范例。這個元音和動詞或名詞都稱為 thematic 的。athematic 詞根缺乏詞幹元音,而把變形直接附加在詞根自身上。.

新!!: 古希臘語語法和元音詞幹 · 查看更多 »

現在式

在式 是時態的一種而非句式的一种,因此严格来讲应当叫做“现在时”而不是“现在式”,日常表達方式有.

新!!: 古希臘語語法和現在式 · 查看更多 »

祈使語氣

使語氣(imperative mood)是表達直接命令或請求的語氣。它還用來表示禁止、請求或任何其他類的勸告。.

新!!: 古希臘語語法和祈使語氣 · 查看更多 »

過去完成時

過去完成時(英語:pluperfect tense,來自拉丁語 plus quam perfectum 更加完成),在英語中也叫做“past perfect”,是存在於多數印歐語言中一種完成性時態,用來指定在另一個過去行動之前就已經完成了的一個事件。.

新!!: 古希臘語語法和過去完成時 · 查看更多 »

過去式

#重定向 过去式.

新!!: 古希臘語語法和過去式 · 查看更多 »

非限定动词

非限定动词(nonfinite.、verbal)不受主语的人称、数和时态的限制,与限定动词相對。非限定动词不能做谓语,是一种名词化的动词,故又称之为非谓语动词。.

新!!: 古希臘語語法和非限定动词 · 查看更多 »

被動語態

被動語態(Passive voice)是許多語言中常見的語態之一。在一個使用被動語態的從句中,主語表達主動詞的客體(theme)或(patient)時,所提及的人或物兩者要麽有一個會經歷句子的動作,要麽兩者之間的狀態會進行互換。這一概念與主語擁有主事的主動語態相對應。例如在被動句「The tree was pulled down」(意即「樹被推倒了」)中,主語(the tree)指的是行動的受事而非主事。與之相反,「Someone pulled down the tree」(有人推倒了樹)和「The tree is down」(樹倒了)都屬于主動句。 在被動句中,通常應由動詞賓語或另一表達的内容改由主語表達;通常應該由主語表達的内容會被直接刪除或者由句子的表示。因此,將主動動詞轉化爲被動動詞實際上使及物動詞變成了不及物動詞,從而形成了一個降低配價的過程。但該規則并非永远适用,如在日本語中,被動語態結構與配價的降低就沒有必然聯係。 許多語言同時具備主動和被動語態——這一性質能夠使句子結構更加靈活,而無論是語義的主事還是受事都能承擔主語的句法角色。使用被動語態可以令人在交談中通過將修辭部分(而非主事)置於主語位置從而達到組織話語時的彈性。這一目的可以通過前景化受事或其它或將語義受事當作談話的來完成。被動語態同樣可以用作避免説明一個動作的主事。.

新!!: 古希臘語語法和被動語態 · 查看更多 »

语气

语气(modus,mood, mode)或語式是指通过一定的语法形式,说明动作或过程的进行方式,也就是说话者对行为或动作的态度。一般有陈述语气,祈使语气,虚拟语气等。 尽管在许多语言(包括英语以及大多数其他现代印欧语言)中,一个词语组合可以同时表达多种含义,但是语气不同于时态或语法学中的“体”。.

新!!: 古希臘語語法和语气 · 查看更多 »

语态

语态(genus verbi,voice)是在语法学中描述句子中动词和参与此动作之主语之间关系的一个术语。当主语是动作的发起者(或之一)时,称为主动语态;如果主语为动作之承受者,称为被动语态。例如:“猫吃老鼠。”这句话是主动语态,而“老鼠被猫吃。”则是被动语态。 通常,反转一个句子的语态会导致主语和宾语的换位。即,主动句的宾语变为被动句的主语,而主动句的主语变为被动句的宾语。.

新!!: 古希臘語語法和语态 · 查看更多 »

重音符

重音符 或 抑音符(grave accent; ` ;、 or )是一個變音符號,用於希臘語(1982年前)、法語、加泰羅尼亞語、威爾士語、義大利語、越南語、蘇格蘭蓋爾語、挪威語、葡萄牙語和其他語言內。.

新!!: 古希臘語語法和重音符 · 查看更多 »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希臘文:Σωκράτης,拉丁文:Socrates,),古希臘哲学家,和其學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為希臘三賢。他被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没有留下著作,其思想和生平记述于后来的学者(主要是他的学生柏拉图)和同时代的剧作家阿里斯托芬的剧作中。柏拉图的《对话》一书记载了苏格拉底在伦理学领域的贡献。.

新!!: 古希臘語語法和苏格拉底 · 查看更多 »

雅典希臘語

#重定向 阿提卡希臘語.

新!!: 古希臘語語法和雅典希臘語 · 查看更多 »

揚抑符

揚抑符(circumflex;)是某些文字羅馬化和音譯方案所使用的拉丁字母和希臘字母附加符號。其英文名稱來自拉丁文 circumflexus「繞過」 – 譯自希臘文 περισπωμένη (perispōménē)。拉丁文字的揚抑符是個山形符號 (ˆ)、而希臘文揚抑符則可以是波浪號 (˜) 或反轉的短音符 (&#785)。 在漢語拼音中,ê 用來代表獨立的 ,通常用於「欸、誒」等歎詞。 在英文,揚抑符就如其他附加符號一樣用於外來語,例如 rôle。 此符號在數學也有使用,稱為 hat(帽子)或 roof(屋頂)。.

新!!: 古希臘語語法和揚抑符 · 查看更多 »

格拉斯曼定律

格拉斯曼定律(英语:Grassmann's law 德语:das Graßmannsches Gesetz)是一条印欧语语言学领域的读音异化定律,它由德国数学学家、语言学家赫尔曼·格拉斯曼在1862年提出,是对格里姆定律的补充。 格里姆定律揭示了原始印欧语到日耳曼语演变过程中辅音的转换关系,其中原始印欧语中的送气浊塞音*bh、*dh、*gh先是转变为日耳曼语中相同发音部位的浊擦音,随后又变成不送气浊塞音*b、*d、*g。原始印欧语的这组送气浊塞音对应梵语的bh、dh、gh;拉丁语的f、θ、h;古希腊语的ph、th、kh。按:对于这组音音值的构拟,意见并不统一,有学者根据梵语拟为送气浊塞音,有的学者根据古希腊语拟为送气清塞音,但可以肯定这是一组送气音,所以有些语言学教材直接用A(aspiratae,送气音)来表示它。我们这里按比较流行的说法,认为它是送气浊塞音。 例如: 梵语:bhrātar>英语:brother 梵语:vidhávā>英语:widow 拉丁语:hostis(源于原始印欧语*ghost-)>德语:Gast 从这个定律出发,我们不难推断出这样的结论:印欧语系中,日耳曼语中的b、d、g对应非日耳曼语中的bh、dh、gh。但在古希腊语和梵语中却出现例外: 梵语: 古希腊语: 古英语: 不难发现,古英语中第一个b不是对应梵语的bh、古希腊语的ph,而是对应其中的不送气浊塞音。这样的例外在把音节重叠(德语:Reduplikation)作为屈折变化的手段时体现的尤为明显:例如吠陀梵语有词根dhā-,由它派生的动词第一人称单数现在时形式并非*dhá-dhā-mi,而是 dádhāmi。 格拉斯曼对此作出解释:如果原始印欧语中两个相邻音节均包含送气浊塞音,那么梵语和古希腊语的第一个送气音被异化为不送气音。由此可以推测从原始印欧语到古希腊语的演化过程中,还经历了一个浊音清化的过程。 例如: 原始印欧语:*>过渡形式:*>古希腊语: 梵语则没有经历浊音清化的过程,所以读音异化后只是失去了送气特征,而依然保留了浊音的读法。.

新!!: 古希臘語語法和格拉斯曼定律 · 查看更多 »

未完成時

未完成時(imperfect tense)是一些印歐語言的古典語法,指示帶有未完成體的過去式。在英語中它被稱為過去進行時。 這個術語起源於拉丁語,因為“imperfect”提及未完成或放棄的行動。.

新!!: 古希臘語語法和未完成時 · 查看更多 »

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國是一個歷史上知名的帝國。羅馬帝國自东西分治後,帝國東部羅馬政權的延續被稱為東羅馬帝國(相对于帝國西部的西羅馬帝國),16世紀以後,開始有學者稱之為拜占庭帝国。其国民在其一千多年的存在期内自称为“罗马帝国”(Imperium Romanum;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帝國位于欧洲东部,领土曾包括歐亞非三大洲的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是古代和中世纪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東羅馬帝國共历经12个王朝及93位皇帝,首都为新罗马(Nova Roma;Νέα Ρώμη,即君士坦丁堡)。其疆域在11个世纪中不断变动。色雷斯、希腊和小亚细亚西部是帝国的核心地区;今日的土耳其、希腊、保加利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从4世纪至13世纪是帝国领土的主要组成部分;意大利和原南斯拉夫的大部、伊比利亚半岛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亚、突尼斯、今阿特拉斯山脉以北的阿尔及利亚和今天摩洛哥的丹吉尔也在7世纪之前曾是帝国的國土。 关于帝國的起始纪年,历史学界仍存有争议。主流观点认为,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罗马、罗马帝国政治中心东移,是東羅馬帝國成立的标志。德国东罗马学者斯坦因以戴克里先皇帝即位(284年;这位皇帝首次将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半)为東羅馬帝國的起始纪年。其他观点分别以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帝国皇权统一归于东罗马皇帝)、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登基)、7世纪(希腊化开始)和8世纪(希腊化完成)为東羅馬帝國起始的标志。 東羅馬帝國本为羅馬帝國的东半部,較為崇尚希臘文化,与西罗马帝国分裂后,更逐渐发展为以希腊文化、希腊语和東正教为立国基础,在620年,席哈克略皇帝首次讓希臘語取代拉丁語,成為帝國的官方語言,使得東羅馬帝國成為不同于古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的国家。在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和神聖羅馬帝國成立後,这个帝国被外人称为“东罗马帝国”,尽管其正式国号仍延续着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国号。直到1557年德意志歷史學家赫罗尼姆斯·沃尔夫為了區分其帝國的古羅馬時期及神聖羅馬帝國而引入了「拜占庭帝國」作為稱呼,並被現代史學上所使用。 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和宗教对于今日的东欧各國有很大的影响。此外,東羅馬帝國在其十一个世纪的悠久历史中所保存下来的古典希腊和罗马史料、著作,以及理性的哲学思想,也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 1204年4月13日,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和劫掠,直到1261年收复。1453年5月29日,鄂圖曼帝国攻陷了首都君士坦丁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歷時一千餘年的東羅馬帝國就此灭亡,羅馬帝國也正式終結。.

新!!: 古希臘語語法和拜占庭帝国 · 查看更多 »

拉丁语

拉丁语(lingua latīna,),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皇帝時期使用的書面語稱為「古典拉丁語」,屬於印欧语系意大利語族。是最早在拉提姆地区(今意大利的拉齐奥区)和罗马帝国使用。虽然现在拉丁语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死语言,但仍有少数基督宗教神职人员及学者可以流利使用拉丁语。罗马天主教传统上用拉丁语作为正式會議的语言和礼拜仪式用的语言。此外,许多西方国家的大学仍然提供有关拉丁语的课程。 在英语和其他西方语言创造新词的过程中,拉丁语一直得以使用。拉丁语及其后代罗曼诸语是意大利语族中仅存的一支。通过对早期意大利遗留文献的研究,可以证实其他意大利语族分支的存在,之后这些分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逐步被拉丁语同化。拉丁语的亲属语言包括法利斯克语、奥斯坎语和翁布里亚语。但是,威尼托语可能是一个例外。在罗马时代,作为威尼斯居民的语言,威尼托语得以和拉丁语并列使用。 拉丁语是一种高度屈折的语言。它有三种不同的性,名词有七格,动词有四种词性变化、六种时态、六种人称、三种语气、三种语态、两种体、两个数。七格当中有一格是方位格,通常只和方位名词一起使用。呼格与主格高度相似,因此拉丁语一般只有五个不同的格。不同的作者在行文中可能使用五到七种格。形容词与副词类似,按照格、性、数曲折变化。虽然拉丁语中有指示代词指代远近,它却没有冠词。后来拉丁语通过不同的方式简化词尾的曲折变化,形成了罗曼语族。 拉丁语與希腊语同為影響歐美學術與宗教最深的语言。在中世纪,拉丁语是当时欧洲不同国家交流的媒介语,也是研究科学、哲学和神學所必须的语言。直到近代,通晓拉丁语曾是研究任何人文学科教育的前提条件;直到20世纪,拉丁语的研究才逐渐衰落,重点转移到对當代语言的研究。.

新!!: 古希臘語語法和拉丁语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