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

指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

博赫丹·齐诺维伊·米哈伊洛维奇·赫梅尔尼茨基(Богдан Зиновій Михайлович Хмельницький;Bohdan Zenobi Chmielnicki;r,),哥萨克酋长国首任酋长,也是烏克蘭國父,又譯波格丹·赫梅利尼斯基。根据很多同时代犹太人的一手资料,他是迄今为止对犹太人最残忍的暴君之一。他领导了针对波兰立陶宛联邦权贵的赫梅尔尼茨基起义(或稱波蘭哥薩克戰爭、赫梅利尼茨基之亂,1648年-1654年),而这次起义也让哥萨克国家建立。1654年,他与沙皇俄国订立佩列亚斯拉夫条约,而这份条约让乌克兰最终并入俄罗斯帝国。.

83 关系: 加来基輔基辅罗斯华沙反宗教改革塔拉斯·舍甫琴科天主教奥地利奥利弗·克伦威尔上尉希臘正教會东正教布列斯特联合乌克兰乌克兰语亚美尼亚人亨利克·显克微支伊凡·维霍夫斯基伊斯坦堡佩列亚斯拉夫-赫梅利尼茨基俄罗斯俄罗斯千年纪念碑俄罗斯帝国土耳其人土耳其语利沃夫哥萨克酋长国哥薩克儒略曆克里米亚克里米亞汗國国父犹太人穆斯林立陶宛第聂伯河米克瓦伊·波托茨基约翰二世 (波兰)维尔纽斯瑞典瓦迪斯瓦夫四世瓦拉幾亞特兰西瓦尼亚白俄罗斯白俄罗斯人騎士統領许蕾姆苏丹鲁塞尼亚人阶级斗争阿尔巴尼亚人...阿列克谢一世阿拉伯人赫梅尔尼茨基起义长老酋长苏联若夫克瓦耶稣会Muslim枫丹白露格但斯克歷史學河口沙皇俄国波多里亚波兰波兰立陶宛联邦波兰语波雅尔泰勒法语札波羅結哥薩克海伦 (神话)斯坎德培斯坦尼斯瓦夫·科涅茨波尔斯基斯坦尼斯瓦夫·若乌凯夫斯基斯特凡·恰尔涅茨基斯拉夫人施拉赤塔敦刻尔克扎波罗热拉丁语普魯士 扩展索引 (33 更多) »

加来

加来(Calais),是法国加来海峡省的城市,人口约七万两千(2013年統計)。-zh-hans:英吉利海峡;zh-hk:英倫海峽;zh-tw:英吉利海峽;-中最狭窄的临多夫-加来海峡只有34公里宽,离加来最近的英国城市是多佛尔,加来與多佛是法國與英國最近的渡口。加来旧城(又叫北加来)在人工岛上,四周环绕着运河及港口。加来新城圣比尔在东南。.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加来 · 查看更多 »

基輔

基輔(Kyiv ;Kyjev;Kiyev )位于乌克兰中北部第聂伯河中游,是烏克蘭首都、基輔州首府及第一大城市,人口達2,907,817(2016年)。 基輔是東歐重要的工業、科學、文化及教育中心,也是許多高科技產業、高等教育機構和歷史建築的所在地,擁有廣泛的基礎設施和高度發達的公共交通系統,如基輔地鐵。 基輔的名稱來自「Kyi」,傳說中這座城市的建立者之一(Kyi, Shchek, Khoryv三兄弟和姐妹Lybid)。基輔在5世紀時是一座交易所,後逐漸成為東斯拉夫文明的中心,並在10世纪至13世紀成為基輔羅斯的首都。1240年12月的拔都入侵徹底摧毀了這座城市,使基輔失去過去數個世紀所獲得的政治影響力。後來強盛鄰國的興起,使得這裡成為這些大国的邊境重鎮(立陶宛大公國、波兰立陶宛联盟、俄羅斯帝國)。 19世紀末,基輔因俄羅斯帝國的工業革命而再度興起。基輔在經歷1917年俄國革命引發的動盪時期後,自1921年起成為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重要城市,1934年後成為首都。苏德战争期間,基輔在1941年7月7日—9月26日的基辅战役中被纳粹德国国防军占领,1943年10月被红军解放,并迅速发展成為蘇聯第三大城市。1991年蘇聯解體,烏克蘭獨立,基輔成為烏克蘭首都。.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基輔 · 查看更多 »

基辅罗斯

基輔羅斯(古东斯拉夫语:Рѹ́сь,Рѹ́сьскаѧ землѧ,Ῥωσία,Rus(s)ia, Ruscia, Ruzzia, Rut(h)enia,Киевская Русь,Ки́ївська Русь,Кіеўская Русь),是一個882年至1240年,以基輔為首都,维京人奥列格建立的以東斯拉夫人為主體的东欧君主制國家。在1236—1240年的拔都西征时被毁灭。基辅罗斯的正式名称为罗斯,俗称“罗斯之地”,罗斯是维京人的后裔。基辅罗斯这一名称是19世纪俄罗斯史学界为了表明这一时期国家中心位于基辅而创造的。 根據史學史的觀點,基輔羅斯被認為是三個現代東斯拉夫民族國家(、及)的前身。弗拉基米尔一世·斯维亚托斯拉维奇和他的兒子雅羅斯拉夫統治的時期,被認為是基輔的黃金時期。當時他們接納了東正教,也創立了(Правда роусьскаꙗ)。.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基辅罗斯 · 查看更多 »

华沙

華沙(Warszawa )是波蘭首都及最大城市,位於維斯拉河兩岸,距波羅的海和喀爾巴阡山脈大約350公里。2008年人口數字爲1,707,983人,都市圈人口大約2,785,000人。城市面積512平方公里,都市圈面積12266平方公里。冷戰時期著名的華沙公約就是於此簽署的。 该市也是马佐夫舍省的省会,拥有许多工业企业(制造、钢铁、电气工程、自动工业),66所高等学府(包括华沙大学),和超过30家剧院。.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华沙 · 查看更多 »

反宗教改革

反宗教改革(Contrareformatio),又稱為天主教改革或公教改革(Reformatio Catholica),是天主教會自1545年起召開脫利騰大公會議至1648年三十年戰爭期間,為回應宗教改革的衝擊而實行的革新運動。.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反宗教改革 · 查看更多 »

塔拉斯·舍甫琴科

塔拉斯·舍甫琴科可以指:.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塔拉斯·舍甫琴科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

天主教(Catholicismus)是對罗马公教會(天主教會)發展而來的一系列基督教之神学、哲學理論、禮儀傳統、倫理纲常等信仰體系之總括,為基督教最大宗派。其拉丁文本意為「普世的」,因此又譯為公教會。另一個經常並用的名稱是「大公教會」,通常用來概括基督教會的普遍特徵,以用來區別狹義的、與聖座共融的公教會,即天主教會。在大多數情況中,天主教是天主教會的代稱。 天主教的中文名稱源自明朝萬曆年間耶稣会將基督信仰传入中国,經当朝礼部尚书之徐光启与利瑪竇等耶稣会士讨论,取儒家古话「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称其信仰之獨一神灵为「天主」,故稱之。天主教在與新教並提時亦被稱為「舊教」,全國宗教資訊網,兩者分別代表著第一個千禧年開始的「傳承式信仰」、以及16世紀宗教改革開始的「書面式信仰」。這一概念曾在恢復公教傳統的牛津運動提出。.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天主教 · 查看更多 »

奥地利

奥地利共和国()通稱奥地利(Österreich ),是一个位在於中歐的内陆国家,但在歷史上也被分類成西歐或者東歐的國家國。奧地利与多國接壤,东面是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南面是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亚,西面是列支敦士登和瑞士,北面是德国和捷克。首都兼最大城市是維也納,人口超過170萬。國土面積,同時因阿爾卑斯山存在的緣故,奧地利成爲了一個山地國,只有32%的國土海拔低於,最高點海拔。 如今的奧地利是一個半總統制的代議民主國家,下含九個聯邦州。Lonnie Johnson 17奧地利是當今世界最富裕的國家之一,2012年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46,330美元。其人類發展指數在2014年排世界第21位。同時自1995年以來就是歐盟成員, 是OECD的創始國之一。1995年簽訂申根公約,1999年接受並于2002年起使用歐元。奧地利曾是統治中歐650年到1918年哈布斯堡王朝的核心部份,是神聖羅馬帝國和奧匈帝國的首都,並且奧地利在民族上屬於日耳曼民族的居住地,和德國、瑞士、盧森堡同為德語區,在歷史上和中歐東歐的的匈牙利、捷克、波蘭都有緊密的關聯。.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奥地利 · 查看更多 »

奥利弗·克伦威尔

奥利佛·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英國政治人物、國會議員、獨裁者,在英国内战中击败了保王党(Cavalier),1649年斬殺了查理一世後,克伦威尔廢除英格蘭的君主制,並征服苏格兰、爱尔兰,在1653年至1658年期間出任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聯邦之护国公。 克倫威爾是英国历史中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之一。一些历史学家,如大卫·休谟、克里斯托弗·希爾(Christopher Hill)指责他是“大逆不道”的人物。他在苏格兰、爱尔兰残害天主教信徒的行为,被人批评是与种族灭绝无异的行为。另一方面,一些学者视他为英雄,如托馬斯·卡萊爾、塞繆爾·羅森·加德納(Samuel Rawson Gardiner)。在2002年由英國廣播公司(BBC)发起的《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票選中,克伦威尔名列第十。.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奥利弗·克伦威尔 · 查看更多 »

上尉

上尉是军队的职衔,在少校和中尉之間。在少数国家,存在大尉军衔,作为上尉的更高一级军衔。在數國軍隊中,陆军以及空軍、海軍陸戰隊的上尉英譯為Captain,海军上尉称为Lieutenant。英国皇家空军上尉则特稱Flight Lieutenant。日本自衛隊相當於上尉的階級簡稱「1尉」,依軍種分為「1等陸尉」、「1等海尉」及「1等空尉」,大韓民國國軍的上尉軍階則稱做「대위」(對應漢字為大尉)。 中華民國國軍上尉主要擔任連長或副連長的職務,但可佔缺擔任輔導長。 英国陆军上尉主要担任副连长的职务,美國陆军上尉则担任连长的职务。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尉则根据条例,可以担任从副连职军官、正连职军官和副营职军官。 Category:军衔.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上尉 · 查看更多 »

希臘正教會

希臘正教會(Ελληνορθόδοξη Εκκλησία,Greek Orthodox Church)是東羅馬帝國國家教會分裂後,東羅馬正教會的幾個教會統稱,其神學根植於早期教父以及拜占庭文化,禮拜儀式使用通用希臘語。與普世牧首共融。其起源於近東的早期基督教以及拜占庭帝國,当代東正教修道活动最重要的中心為在埃及西奈半島的聖凱瑟琳修道院和以及馬其頓的阿索斯山。 東西教會大分裂時與羅馬天主教會各分東西,並斯拉夫正教會等正教會共融成為東正教會。.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希臘正教會 · 查看更多 »

东正教

#重定向 正教會.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东正教 · 查看更多 »

布列斯特联合

#重定向 布熱斯科教會聯合.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布列斯特联合 · 查看更多 »

乌克兰

乌克兰(Ukrayina;),东欧国家,南接黑海、东连俄罗斯、北与白俄罗斯毗邻、西与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和摩尔多瓦诸国相连。乌克兰是欧洲面积第二大的国家,仅次于俄罗斯,人口约4285.41万(不包括被俄罗斯吞并的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爾,2015年9月8日)。乌克兰地理位置重要,是欧洲联盟与独联体,特别是与俄罗斯地缘政治的交叉点。 在9世纪时,基辅罗斯作为东斯拉夫人的国家曾一度十分强盛,直至12世纪分裂。自14世纪中叶起,乌克兰被欽察汗国、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先后统治。在大北方战争(1700-1721年)后,乌克兰被其他势力瓜分。19世纪时,乌克兰大部归属于俄罗斯帝国,其余部分为奥匈帝国领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的混乱时期,乌克兰曾在1917年至1921年短暂独立。在乌克兰内战后,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在1922年成为了苏联创始加盟共和国之一。随后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原為波蘭統治的西烏克蘭併入苏维埃乌克兰。在1945年,乌克兰成为联合国创始国之一。 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重获独立,作為独联体发起与创始国之一。但由於俄羅斯在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烏克蘭于同年宣布退出独联体。乌克兰在獨立後由於實行未成熟的市场经济方向改革,使得國家进入八年的经济衰退时期,不过其间也出现过高增长。乌克兰目前是世界上重要的市场之一,在世界上是第三大粮食出口国。乌克兰继承了苏联的军事基础,並维持着仅次于俄国的欧洲第二大军事力量。 根据乌克兰的行政区划,乌克兰有24个州、一个自治共和国(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但2014年已另外建立克里米亞共和國並且实质由俄羅斯管治),和两个直辖市(首都基辅和塞瓦斯托波爾,后者實質由俄羅斯管治)。人口构成上78%为乌克兰人,其余有俄羅斯人和羅馬尼亞人等。乌克兰官方语言为乌克兰语,主要宗教为东正教。.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乌克兰 · 查看更多 »

乌克兰语

乌克兰语(українська мова)是斯拉夫语族东斯拉夫语支的一种语言。它是乌克兰的官方语言,同时也是乌克兰两种主要通用语言之一。乌克兰文采用西里尔字母,所用字母同俄文有一定区別。乌克兰语使用人数有4700万,在斯拉夫语族中,仅次于俄语和波兰语。 乌克兰语源于中世纪基辅罗斯所用的古东斯拉夫语。从1804年至俄国革命之前,俄罗斯帝国统治下的东乌克兰地区(重要是乌克兰中部、东部和南部),乌克兰语被所有学校禁用。但在非俄国统治的西乌克兰地区,由于未被禁止教学,乌克兰语依然保留着原有的影响力。 标准乌克兰语由隶属于乌克兰国家科学院的乌克兰语言所、乌克兰语言信息基金会和波特本尼亚语言研究所共同规范。从词汇角度来看,与乌克兰语最接近的是白俄语(有84%共同词汇),然后依亲疏关系依次为波兰语(77%),塞-克语(68%),斯洛伐克语(66%)。而与俄语的共同词汇仅为62%.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乌克兰语 · 查看更多 »

亚美尼亚人

亚美尼亚人(亚美尼亚语:Հայեր)是一个发源于高加索和安纳托利亚东部的民族和族群,属欧罗巴人种的阿尔卑斯人种或地中海人种类型。使用亚美尼亚语,分成许多方言,属印欧语系亚美尼亚语族。文字是由4世纪末5世纪初由学者聖梅斯羅布创制的亚美尼亚字母,经修改,一直沿用至今。宗教上属基督教亚美尼亚教会,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将基督教列为国教的国家。如今亚美尼亚人约700多万,除居住在亚美尼亚外,还分布在俄罗斯、格鲁吉亚、美国、伊朗、德國、法国、烏克蘭、黎巴嫩、叙利亚、巴西,其中俄罗斯是仅次于亚美尼亚的第二大亚美尼亚人聚居地,海外亚美尼亚人多于亚美尼亚共和国的亚美尼亚人。.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亚美尼亚人 · 查看更多 »

亨利克·显克微支

亨利克·亞當·亞歷山大·皮烏斯·显克微支(Henryk Adam Aleksander Pius Sienkiewicz,),波兰作家。主要作品有历史小说卫国三部曲:《火与剑》、《洪流》及《星火燎原》,主要反映的是17世纪时波兰人民反抗外國入侵的故事。他的其他著作包括《十字军骑士》、《你往何处去》、《在沙漠与荒野中》等。由于“他史诗一般的作品表现出的卓越成就”,获1905年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以長篇小說創作的卓越成就獲取諾貝爾文學獎的人。20世纪初时,鲁迅、周作人等人就开始将显克微支的作品翻译成中文,如今他的大部分长篇小说和部分中、短篇小说都有中文版本。.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亨利克·显克微支 · 查看更多 »

伊凡·维霍夫斯基

伊凡·维霍夫斯基(Іван Виговський,Iwan Wyhowski,)是1654年至1667年间的俄波战争时的乌克兰哥萨克酋长,在位3年(1657年-1659年)。他是著名酋长与起义领导人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的继任者(参见乌克兰哥萨克酋长)。他在担任酋长时以其大体上的亲波政策而著称,但这也让他被亲俄哥萨克击败。.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伊凡·维霍夫斯基 · 查看更多 »

伊斯坦堡

伊斯坦堡(İstanbul )是土耳其最大城市,亦是该国的经济、文化和历史中心。它坐落于土耳其西北部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之滨,位于马尔马拉海和黑海之间,横跨欧亚大陆,经济和历史中心位于欧洲一侧,有三分之一人口居住于亚洲一侧。其人口达到1440万,为全欧洲最大的城市群,亦是中东最大和全球第六大城市。伊斯坦布爾全市辖区面积,其覆盖范围同伊斯坦堡省相同,亦是该省的行政中心。亦是世界上唯一横跨兩大洲的城市。 公元前660年左右,该市以“拜占庭”之名建立于萨拉基里奥角,并在此后逐渐发展为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城市之一。公元330年该市重建为君士坦丁堡(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ις Konstantinoúpolis;Constantinopolis)或新罗马(Νέα Ῥώμη, Nea Romē;Nova Roma),并在此后的近十六个世纪内先后成为罗马帝国(330年–1204年及1261年–1453年)、拉丁帝国(1204年–1261年)和鄂圖曼帝国(1453年–1922年)的帝国首都。在罗马和拜占庭帝国时代,它对基督教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在1453年鄂圖曼帝国征服该城之后,它成为了伊斯兰教的中心和鄂圖曼帝国哈里发的驻地。 伊斯坦堡是古丝绸之路的途经地,也是欧洲和中东的铁路网络之间、黑海和地中海间海路的必经之地,使得伊斯坦堡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由此也哺育了兼收并蓄的人口和文化,虽然在1923年共和国成立之后这一状况略不如前。在战间期伊斯坦堡 未能成为新首都,受到忽视,但此后其影响力逐步恢复。自1950年代以来,该市的人口已翻了十倍,来自安那托利亚各地的人口涌入,城市的界限也为此逐渐扩张。20世纪末艺术节开始得到兴办,而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复杂的交通网络也由此建立起来。 2012年,在当选欧洲文化之都两年之后,近1160万外国游客造访伊斯坦堡 ,使其成为世界第五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该市最重要的景点仍是其历史城区,部分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而位于贝伊奥卢区的天然港金角湾则是其文化和娱乐的中心。伊斯坦堡还被认为是一个全球城市,亦是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都市经济区之一。诸多土耳其公司及媒体将总部设于此,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全国的四分之一。伊斯坦堡希望借助其复苏和快速扩张的契机,在二十年内五次申请举办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伊斯坦堡 · 查看更多 »

佩列亚斯拉夫-赫梅利尼茨基

佩列亚斯拉夫-赫梅利尼茨基(乌克兰语:Переяслав-Хмельницький,俄语:Переяслав-Хмельницкий)是乌克兰境内的一座小城市,属于基辅州。它的名字不应与乌克兰的另一座城市赫梅利尼茨基弄混。 佩列亚斯拉夫-赫梅利尼茨基位于基辅以南95千米处。人口:25000。 佩列亚斯拉夫-赫梅利尼茨基的历史十分悠久,是一座基辅罗斯时代就已经存在的古城(建城于911年)。它原来的名字是“佩列亚斯拉夫”(Переяслав)或“佩列亚斯拉夫尔”(Переяславль),字面意思是“吸取(基辅的)光荣”。1943年时改为现名,以纪念乌克兰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波格丹·赫梅利尼茨基(乌克兰哥萨克的盖特曼)。 作为一座古老的城市,佩列亚斯拉夫-赫梅利尼茨基有很多古建筑博物馆。.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佩列亚斯拉夫-赫梅利尼茨基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a,缩写为РФ),簡稱俄罗斯(a),是位於欧亚大陆北部的聯邦共和國,國土横跨欧亞两大洲,为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超过17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占地球陆地面积八分之一;它也是世界上第九大人口国家,拥有1.47亿人口,77%居住于其较为发达的欧洲部分。俄罗斯国土覆盖整个亚洲北部及东欧大部,横跨11个时区,涵盖广泛的环境和地形。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森林储备和含有约世界四分之一的淡水的湖泊。俄罗斯有十四個陸上鄰國(從西北方向起逆时针序):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蘭、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和朝鲜(其中立陶宛和波蘭僅與俄羅斯外飛地加里寧格勒州接壤),另外與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兩個只有俄羅斯承認的非聯合國會員國接壤。同時,俄羅斯還與日本、美国、加拿大、格陵蘭(丹麥)、冰島、瑞典、土耳其隔海相望。俄羅斯北部和東部分別為北冰洋和太平洋包圍,西北和西南則分別可經由波羅的海和黑海通往大西洋。 俄罗斯历史始于欧洲的东斯拉夫民族,聚集区域自公元3世纪至8世纪逐渐扩大。在9世纪,源自北欧的瓦良格人武士精英建立了基辅罗斯这个中世纪国家并开始统治。公元988年,国家从拜占庭帝国采纳了东正教会,随后由此开始,千年拜占庭与斯拉夫文化的融合成为了今日的俄罗斯文化。基辅罗斯最终解散分化为众多公国,被蒙古人逐一击破,并均在13世纪成为了金帐汗国的一部份。莫斯科大公自14世纪起逐渐崛起并统一周边俄罗斯诸侯国,在15世纪成功从金帐汗国独立,且成为了基辅罗斯文化和政治的继承者。16世纪起伊凡四世自称沙皇,自詡「第三羅馬」。在18世纪,俄罗斯沙皇国通过征服、吞并和探索而擴張。彼得一世稱帝成立了俄罗斯帝国,最終成為史上領土第三大帝国,疆域最大曾自中欧的波兰连绵至北美的阿拉斯加。 1917年俄国革命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宪法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成为随后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体和其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二战时期,苏联为同盟国的胜利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在战后其崛起成为公认的超级大国,并在冷战时期与美国互相竞争。苏联时期产生了20世纪的许多最重要的科技成就,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及首次将人类送入太空。在1990年,苏联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常备军人以及最多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库存。1991年苏联解体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5个共和国从原苏联独立;身為原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羅斯通过修宪改制为俄罗斯联邦,成为原苏联的唯一法理继承国家,政體採用聯邦制、民主共和制及半总统制。 截至2015年,俄罗斯根据国民生产总值为世界第13大经济体,根据购买力平价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储量的矿产和能源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输出国.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俄罗斯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千年纪念碑

俄罗斯千年纪念碑(Тысячелетие России)是诺夫哥罗德克里姆林的一个青铜纪念碑。它立于1862年,以庆祝留里克到达诺夫哥罗德一千周年,该事件历来被作为俄罗斯国家的历史起点。 1859年举行纪念碑的设计竞赛,建筑师维克多·哈特曼和艺术家米哈伊尔·米捷欣获胜。米捷欣设计了一个15米高的钟,顶部为十字架,象征沙皇的力量。钟的周围环绕着代表俄罗斯历史的各个时期的俄罗斯君主、神职人员、将军和艺术家的雕塑。其中包括十六位俄罗斯文化界的知名人士: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罗蒙诺索夫、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里、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等。伊凡雷帝没有出现在纪念碑上,因为他在1570年诺夫哥罗德屠杀中所扮演的角色。统治今日属于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地域的东斯拉夫人的中世纪立陶宛大公国君主格迪米纳斯和维陶塔斯也出现在纪念碑上。由于米捷欣本人并非雕刻家,所以纪念碑的129个人物雕像是由当时俄罗斯最好的雕塑家完成,其中包括他的朋友伊万·施罗德和亚历山大·欧别库欣。 这是到那时为止俄罗斯最昂贵的纪念碑,耗资40万卢布。为了给这个巨大雕塑提供合适的底座,16块索尔塔瓦拉花岗岩被运到诺夫哥罗德,每块重35吨。青铜纪念碑本身重达100吨。 当纪念碑落成时,许多艺术评论家认为,上面的人物太多。而支持者认为米捷欣的设计与中世纪克里姆林宫相协调,巧妙地突显了附近的11世纪圣索菲亚主教座堂的宏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拆除了纪念碑,准备将其运到德国。然而,红军收复诺夫哥罗德,在1944年修复了纪念碑。苏联在1988年发行了5卢布纪念币。.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俄罗斯千年纪念碑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帝国(旧俄語:Россійская Имперія;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亦简称为沙皇俄国、沙俄、帝俄或俄国,是1721年彼得大帝加冕為皇帝起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為止的俄罗斯,同时也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国家,由羅曼諾夫王朝統治。全盛時的疆域,北起北冰洋、南达黑海南部、西起波罗的海、东达阿拉斯加(1867年前),包括了整个中亚、波兰及芬兰,与挪威、瑞典王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波斯(今伊朗)、阿富汗、中國(當時為清朝)、朝鲜與日本(前期為江戶幕府、後為大日本帝國)接壤。根据1897年的人口普查登记,俄罗斯帝国共有1億2,560万人,至1914年达到1億6,570万人,仅次于大清帝國及大英帝国。 在羅曼諾夫王朝之前的留里克王朝的伊凡四世在1547年便已經開始使用“沙皇”的稱號,因此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俄羅斯帝國”真正诞生是沙皇伊凡三世征服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或伊凡四世征服喀山,根据另一个角度来看,长期沙皇制度 (Царство),这是在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后已经帝国的当代俄语单词,而彼得大帝刚刚更换了一个拉丁化的代名词。也许后者是为了让欧洲承认俄罗斯作为一个欧洲的君主制国家。发生在17世纪俄罗斯的扩张,最终导致在17世纪中叶,俄罗斯完全征服西伯利亚之后,俄罗斯的领土到太平洋和波俄战争(1654—1667年)之后的左岸乌克兰;这个标志着俄罗斯帝国的成立。 俄罗斯帝国的國力在19世紀達到空前鼎盛,是當時的世界列強之一,自稱第三羅馬,但在19世纪後期的欧洲相继进行工业革命时没有紧随时代的步伐,导致其经济实力在20世纪初期的尼古拉二世时代远不及欧洲几大强国,尽管在此期间推行了几次较为成功的改革(如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1914年8月,政局动荡不定的俄罗斯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堪的战局直接导致了在1917年爆发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签署退位诏书,俄罗斯帝国灭亡,俄羅斯共和國和俄國臨時政府成立,但同年就被布尔什维克派通过十月革命暴力推翻,被苏维埃俄国取代,但沙俄的残余势力直到1922年俄罗斯内战后才被完全消灭。.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俄罗斯帝国 · 查看更多 »

土耳其人

土耳其人是土耳其共和国的主体民族,绝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源自是奥斯曼帝国时期。该民族主要分布于土耳其、德国、法國、及其他一些国家如伊拉克、阿塞拜疆、北塞浦路斯、希腊、俄罗斯、保加利亚、格鲁吉亚、马其顿、科索沃、波斯尼亚、羅馬尼亞、奧地利、英國、荷兰、比利时、列支敦士登、澳大利亞、中亚、北美地区等地。而土耳其人祖先最早可追溯至突厥人。 他們使用的語言為土耳其語。他們的主要族源是安納托利亞的希臘人、亞美尼亞人、庫爾德人、阿拉伯人與波斯人,以及古代的赫梯、吕底亚人与後來的高加索和巴尔干半岛的居民。但在文化心理认同上,土耳其人普遍接受自己是突厥人。 土耳其人最早是由拜占廷希腊人与阿拉伯人混合而成,1071年之後,烏古斯人開始在安納托利亞建國,蒙古伊尔汗國时代大量乌古斯人因躲避蒙古人进入安納托利亞,逐渐融入當地居民中(同時傳入伊斯蘭教)。.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土耳其人 · 查看更多 »

土耳其语

土耳其语(Türkçe;)是一种现有使用的語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語族,主要在土耳其本土使用,並通行於阿塞拜疆、塞浦路斯、希臘、馬其頓、羅馬尼亞、烏孜別克和土库曼斯坦,以及在西歐居住的數百萬土耳其裔移民(主要集中在德國)。土耳其語是突厥語族諸語中使用人数最多語言。 土耳其語起源於中亞,其最早期的文字紀錄可上遡至1200年前。隨着鄂圖曼帝國擴張,今日土耳其語的先驅鄂圖曼土耳其語的影響力亦一同往西擴張。早期的土耳其語文字採用阿拉伯字母紀錄,但在1928年,土耳其國父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土克建立共和国後著手改革國家的語言,用以標誌新國家與舊有鄂圖曼帝國的分別,於是改用拉丁字母,直至現今。伴隨這個改革的,還包括在新國語中去除舊有從波斯語及阿拉伯語借用的詞彙,改為從土耳其語原有的字根去重新組合出有關--詞所代表的意思。 土耳其語一個顯著的特色,是其元音和諧及大量膠著語的詞綴變化,句法採用主宾动詞序。土耳其语有着很强的尊称和敬语体系,但是词汇没有名词类别和语法性别。.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土耳其语 · 查看更多 »

利沃夫

利沃夫(Львів;Lwów;Lemberg,中文译为“伦贝格”;Львов)是烏克蘭西部的主要城市,有獅城之稱,利沃夫州首府。人口860,000 (2006年),其中乌克兰人占88%,俄罗斯人占8%,波兰人占1%,另外每天有20万人从郊区进城上班。 该市是乌克兰西部主要的工业与文化教育中心,拥有许多大型工厂、乌克兰最古老的大学和著名的利沃夫歌剧与芭蕾舞剧院。利沃夫的舊城區拥有许多珍贵的建筑,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遺產。利沃夫是烏克蘭民族文化的中心都市。利沃夫市內也有著眾多的劇場和博物館。.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利沃夫 · 查看更多 »

哥萨克酋长国

哥萨克酋长国(Гетьманщина, Het’manshchyna; Військо Запорозьке, Viys’ko Zaporoz’ke)是乌克兰哥萨克国,由酋长国土地和扎波罗热哥萨克组成。该国存在于1649年至1775年间,位于乌克兰中部与东北部。酋长国成立于1648年的赫梅利尼茨基起义,第一位领导人是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统治时期为1648年至1657年间。 1654年的佩列亚斯拉夫条约(Pereyaslavska Rada)让乌克兰失去了独立性。而1667年的安德鲁索沃条约(Andrusiv)将该国分给了俄罗斯和乌克兰。这次瓜分也让乌克兰哥萨克内各派发生冲突,而这场内战持续至17世纪末。18世纪酋长国的领土就只剩下左岸乌克兰。1764年,哥萨克国与酋长职位皆遭叶卡捷琳娜二世废除。 该国最开始定都于奇吉林,随后迁都至巴图林,最后迁至格盧霍夫。 酋长国包括现在的乌克兰中部和现俄罗斯的一小部分。具体来讲,该国包括现在的切尔尼戈夫州、波尔塔瓦州和苏梅州(不包括东南部)、基辅州左岸和切尔卡瑟州,以及俄罗斯布良斯克州西部。而扎波罗热哥萨克地区有很大程度的自治权,有自己的行政机关。.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哥萨克酋长国 · 查看更多 »

哥薩克

哥薩克馬邁 哥萨克(козаки;каза́ки́)是一群生活在东欧大草原(乌克兰及俄罗斯南部)的游牧民系,在历史上以驍勇善战和精湛的骑术著称,為支撑俄罗斯帝国于17世纪往东扩张的主要力量。移民中国的部分哥萨克被称为阿尔巴津人。.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哥薩克 · 查看更多 »

儒略曆

儒略曆,是格里曆的前身,由羅馬共和國獨裁官儒略·凱撒采纳埃及亚历山大的希腊数学家兼天文学家计算的历法,在公元前45年1月1日起执行,取代旧罗马历历法的历法。一年设12个月,大小月交替,四年一闰,平年365日,閏年於二月底增加一閏日,年平均長度為365.25日。由于累積误差隨着時間越來越大,1582年后由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改良,变为格里历,即沿用至今的公历。但大英帝國、北美十三州等直到1752年才從儒略曆改用格里历。現今儒略曆只有蘇格蘭昔德蘭群島之富拉島、阿索斯神权共和国和一些北非的柏柏尔人使用。.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儒略曆 · 查看更多 »

克里米亚

克里米亚半岛(又译克里木半岛;Krymskiy poluostrov;Krymskyi nivostriv;Къырым ярымадасы, Qırım yarımadası),简称克里米亚,是黑海北岸的一个几乎完全被海包围的半岛。東部為刻赤半島,與大陸隔刻赤海峽相望。 克里米亚半岛位于乌克兰主体部分之南和俄罗斯主体部分之西,人口约235万(2007年估計)。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包含几乎整个克里米亚半岛,行政上与位于半岛西南方的塞瓦斯托波爾直辖市分离。自苏联解体、乌克兰独立以来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是乌克兰境内唯一的自治共和国。但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后,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于2014年3月11日宣布联合塞瓦斯托波爾從烏克蘭獨立。首都是辛菲罗波尔,最大都市是塞瓦斯托波爾。 該自治共和國在俄軍支持下於2014年3月16日舉辦全區域性的歸屬公投,成立新的克里米亚共和国并正式宣布脱离乌克兰,准备加入俄罗斯联邦。3月17日,克里米亞公投最終結果公佈,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与塞瓦斯托波爾的投票率均超过八成,共约97%的選民支持克里米亞從烏克蘭獨立並加入俄羅斯,但烏克蘭政府、美國、歐盟以及大部分国家并不承認此公投。3月18日俄羅斯總統普京批准一項與克里米亞有關接納克里米亞共和國加入俄罗斯並組建新的俄罗斯聯邦主體的條約草案,并于21日正式设立克里米亚联邦管区,包含整个克里米亚半岛。4月11日俄罗斯修订宪法,将克里米亚地区作为俄罗斯联邦主体写入条文。.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克里米亚 · 查看更多 »

克里米亞汗國

克里米亞汗國,又名可里米亚汗国、克里木汗国(قريم خانلغى;Крымское ханство - Krymskoye khanstvo;Кримське ханство - Kryms'ke khanstvo;Kırım Hanlığı;Chanat Krymski),是一個1430年至1783年的克里米亞韃靼人國家,為金帳汗國衍生出的國家中國祚最長的一個。汗國不只是在克里米亞半島,而是延伸到北高加索與坦波夫及耶列兹一帶的钦察草原。金帳汗國的实际建立者拔都把汗國分成13分,克里米亞是禿花帖木兒封地。.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克里米亞汗國 · 查看更多 »

国父

国父(Father of the Nation),或称为国家之父、祖国之父、建国之父、国民之父、民族之父、独立之父,是给予当前国家政权奠基者的称谓,当匹配此荣誉者多于一人时,则统称为开国元老或开国元勋(Founding Fathers)。 现代汉语中的“国父”一词,可考证的最早出处是清代学者梁廷枏的著作《海国四说》,书中提及第一任美国总统喬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逝世时,举国称其为国父。.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国父 · 查看更多 »

犹太人

犹太人(יְהוּדִים,),又称犹太民族,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的一个族群。根据犹太教律法《哈拉卡》的定义,一切皈依犹太教的人(宗教意义)以及由犹太母亲所生的人(種族意义)都属于犹太人。犹太人发源于西亚的以色列地或希伯来地。犹太人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犹太教是维系全体犹太人之间认同感的传统宗教。犹太教不欢迎外族皈依,要皈依犹太教的外族人必须通过考验才可以,虽然如此历史上世界各地仍有小部分不同肤色的人群通过皈依犹太宗教而成为犹太族群的一部分,而犹太人也由此从阿拉伯半岛的一个遊牧民族,发展成为遍布全球的世界性族群之一。 根据有关犹太人组织的统计,2007年全球犹太人总数约在1,320万人左右,其中540万人定居在以色列,530万人居住在美国,其余则散居在世界各地。犹太人口总数仅占全球总人口的0.2%, based on 。根据其他组织的统计,美国国内的犹太人人数则达到650万人或美国人口的2%。上述数据也包含了自认为是犹太人但没有归属于任何犹太社团组织的人群,但事实上,全球犹太人的总人口数很难得到准确统计,因为犹太人的定义存在多种标准和界定方式,导致统计的准确性受到了影响。.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犹太人 · 查看更多 »

穆斯林

斯林(مسلم),即信仰伊斯兰教者,也是伊斯兰信徒的自称。“穆斯林”一词音译自阿拉伯语“مسلم”,其原意为“顺从(信仰)者”。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当代发展最快的國際性的宗教之一,属亚伯拉罕系一神教。全世界大約有16億穆斯林,大約佔全地球人口的25%。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穆斯林佔當地人口比率各有不同,如在北非、西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很多国家均是多數,而在東亞、歐洲、美洲、大洋洲則是少數。 由于伊斯蘭教在中国长期被教外人士稱為回教,故穆斯林也被稱為回教徒。.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穆斯林 · 查看更多 »

立陶宛

立陶宛共和國(Lietuvos Respublika),簡稱為立陶宛(; Lietuva; ),位于欧洲东北部,是北欧和波罗的海三國之一,首都维尔纽斯。 立陶宛北接拉脱维亚,东南接白俄罗斯,南接波兰,西南接俄罗斯的-zh-hans:加里宁格勒; zh-hant:加里寧格勒;-州,西濱波羅的海。 立陶宛是北欧理事会,欧洲联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欧洲委员会,联合国,波羅的海國家理事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北歐投資銀行,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申根公约,欧元区等國際机构組織的成員國,立陶宛属于高收入經濟体并是较高人类发展指数国家。.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立陶宛 · 查看更多 »

第聂伯河

聶伯河(Днепр、Дняпро、Дніпро,又譯德涅伯河、聶伯河)全長2290公里,為歐洲第四長的河流(僅次於伏爾加河、多瑙河與烏拉爾河)。它發源於俄羅斯首都莫斯科以西的瓦爾代南部沼澤,流經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出海口為黑海。在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的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已經有記載這條河流。.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第聂伯河 · 查看更多 »

米克瓦伊·波托茨基

米克瓦伊·“熊掌”·波托茨基(Mikołaj "Niedźwiedzia Łapa" Potocki,1595年-1651年11月20日),是波兰贵族及权贵,自1637年至1646年担任波兰立陶宛联邦王室陆军指挥官,自1646年至1651年担任王室大指挥官,并从1636年起任布拉茨瓦夫省省长,自1646年起任克拉科夫城主。 在采措拉战役中被土耳其人俘虏。1636年帕尼奥夫采战役中与亲王耶热米·维希尼奥维茨基与斯坦尼斯瓦夫·科涅茨波尔斯基一起击败了由阿巴扎·帕沙指挥的土军。 1637年在库梅伊基战役中战胜了帕维尔·米赫诺维奇领导的哥萨克叛军,并在1638年迫使德米特罗·胡尼亚投降。他在多次战胜哥萨克后,在乌克兰得到大量土地。 遭到波托茨基镇压的1637年-1638年哥萨克起义得到波兰历史学家,俄罗斯省多明我会主教西蒙·奥科尔斯基的详细说明,奥科尔斯基目击,并与那些天的新进展有直接关系。他的战地日记对历史学家而言极其珍贵。 波托茨基在1646年瑟姆中反对瓦迪斯瓦夫四世向土耳其人开战的计划。 他因对农民和哥萨克的残暴而臭名昭著。他也要为赫梅利尼茨基起义的爆发付部分责任。1648年他不顾国王的命令,进攻乌克兰的哥萨克叛军。他在佐夫提-沃蒂战役与科尔松战役中被鞑靼人俘虏。1950年4月,他被从奴隶身份中解救出来,并在6月28日至30日间在别列斯特赫科战役中击败了鞑靼人与哥萨克人军队。 他在1651年9月18日,于结果不明的比拉·策尔克瓦战役后与哥萨克人达成一则协议。 他于1651年11月20日逝世。.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米克瓦伊·波托茨基 · 查看更多 »

约翰二世 (波兰)

#重定向 扬·卡齐米日.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约翰二世 (波兰) · 查看更多 »

维尔纽斯

维尔纽斯(Vilnius),立陶宛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位於北緯54度41分、東經25度17分。2013年1月,该市人口为537,152人(整个维尔纽斯县的人口为806,308人)。其舊城在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維爾紐斯也是2009年的歐洲文化首都。.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维尔纽斯 · 查看更多 »

瑞典

典王国(Konungariket Sverige)是一个位于斯堪地纳维亚半岛的北歐国家,首都为斯德哥尔摩。西鄰挪威,东北与芬兰接壤,西南濒临斯卡格拉克海峡和卡特加特海峡,東邊為波罗的海與波的尼亞灣。即瑞典和與丹麦、德国、波兰、俄罗斯、立陶宛、拉脫維亞和爱沙尼亚隔海相望,於西南通过厄勒海峽大桥与丹麦相连。瑞典於1995年加入欧洲联盟。 瑞典面积为449,964平方公里,为北歐第一大国家,人口1000万,第三页 - 于2007年7月10日查阅。。64%的國土由森林覆蓋,人口密度低,只有都會地區人口密度較高,84%的人口居住在只佔国土面积1.3%的城市裡。瑞典是一个現代、自由與民主的高度发达国家,其公民享有高质的生活,政府亦非常注重环保。 瑞典是传统的铁、铜和木材出口国,其水资源也很丰富,但是石油和煤矿十分匮乏。隨著運輸以及通訊的進步,這些自然資源也能夠更大規模地從各地開採,尤其是木材與鐵礦。經濟自由與教育普及而讓瑞典開始歷經快速的工業化,並從1890年代開始發展製造業。20世紀瑞典成為一個福利國家。 1397年,瑞典與丹麦和挪威一起所組成了卡爾馬聯合(芬兰此時還是瑞典王國的一部分)。瑞典於16世纪初脫離卡爾馬聯合,並且與鄰國進行了多年的戰爭,尤其是與俄羅斯以及從未完全承認瑞典已經離開了卡爾瑪聯合的丹麥-挪威聯合。17世纪時瑞典藉由戰爭擴張領土,成為了強權國家,其領土面积為目前的兩倍之大。1809年瑞典失去了芬蘭,也不再具有強權地位。之后,瑞典沒有再參與過戰爭。 現今,瑞典被視為極力追求人权和平等的国家之一。瑞典二戰後設立許多社會福利的制度,並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人类发展指数中通常名列前茅。.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瑞典 · 查看更多 »

瓦迪斯瓦夫四世

迪斯瓦夫四世·瓦萨(Władysław IV Waza;Vladislaus IV Vasa或Ladislaus IV Vasa;Vladislovas IV Vaza;1595年6月9日—1648年5月20日),属于曾统治波兰和瑞典两国的瓦萨王室,自1632年11月8日起至1648年去世时止任波兰国王。瓦迪斯瓦夫四世是反宗教改革时期的重要人物,因其宗教寬容的主張,處於与神職人員及貴族的緊張關係之中,也是歐洲現代早期選舉君主制的案例之一。他的能力與評價較其父為高,但面對的的困局卻比其父艱難十倍。他在位的十六年是「波蘭黃金時代」的尾聲,此時經濟條件因為天災與戰爭而不斷惡化,但是因為他的努力,各種社會與宗教大問題沒有在他生前引爆,而是拖延到他死後才開始清算。 瓦迪斯瓦夫四世是齐格蒙特三世·瓦萨(Zygmunt III Waza)与王后奥地利的安娜(亦被称为哈布斯堡的安娜)之子。1610年,方为青少年的瓦迪斯瓦夫被七波雅尔选为俄国沙皇,但因父王反对,俄国爆发人民起义,瓦迪斯瓦夫未能真正登上俄国皇位。不过,至1634年为止他一直使用莫斯科大公之衔。 瓦迪斯瓦夫1632年被选为波兰国王,成功领导波兰立陶宛联邦抵御外敌,其中属1632年至1634年间的斯摩棱斯克战争最为著名,其间他曾亲自作战。瓦迪斯瓦夫支持波兰宗教宽容,实行军事改革,譬如建立联邦海军。他也以艺术赞助人的身份著称。然而,他未能实现重夺瑞典王位,征服奥斯曼帝国博取声望,加强国王权力,对联邦施行改革的理想。 瓦迪斯瓦夫去世时未有合法男性后代,其弟约翰二世·卡齐米日·瓦萨(Jan Kazimierz Waza)成功登上波兰王位。瓦迪斯瓦夫的逝世标志着波兰立陶宛联邦相对稳定时期的结束,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不断酝酿的冲突和矛盾最终浮出水面,使联邦遭受一连串灾难性打击,其中以有史最大的一次哥萨克起义赫梅利尼茨基起义(1648年)和瑞典的入侵(大洪水时代,1655年—1660年)。.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瓦迪斯瓦夫四世 · 查看更多 »

瓦拉幾亞

拉幾亞(羅馬尼亞文:Ţara Românească)是一個在中世紀時期位於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的歷史地區,位置大約在今日的羅馬尼亞東南部。.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瓦拉幾亞 · 查看更多 »

特兰西瓦尼亚

特兰西瓦尼亚(Transsilvania;Transilvania/Ardeal;Erdély;Siebenbürgen,中文译为锡本布尔根),罗马尼亚中西部地区。中世纪时特兰西瓦尼亚曾是一个公国。 特兰西瓦尼亚原為匈牙利王國之領土,在奧斯曼帝國攻佔布達佩斯後,成為匈牙利貴族的避難所,抗拒土耳其文化入侵,在一戰後,因1920年簽訂的特里阿農條約,成為羅馬尼亞一部份。.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特兰西瓦尼亚 · 查看更多 »

白俄罗斯

白俄罗斯共和国(translit;;bʲɪlɐˈrusʲ ),通称白俄罗斯,或稱白羅斯,是位于东欧的内陆国家,首都為明斯克,於1991年8月25日從苏联独立,於同年12月19日改稱“白俄罗斯共和国”。白俄罗斯东及北部与俄罗斯联邦为邻,南部与乌克兰接壤,西部同波兰、立陶宛和拉脱维亚毗邻,国土面积達207,600平方公里,人口達968.98万人(2008年) ,大部分居住在明斯克或者其他大城市附近,將近80%人口為土生土長的白俄羅斯人,主要少數民族依次是俄羅斯人、波蘭人和烏克蘭人。1995年後,白俄羅斯語和俄羅斯語被設為官方語言。白俄羅斯憲法並無明確規定國教,大多數人信仰俄羅斯東正教,其次則為羅馬天主教,而基督宗教的不少節日(如復活節等)也被設為國定假日。.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白俄罗斯 · 查看更多 »

白俄罗斯人

白俄罗斯人(беларусы)是东斯拉夫人的一支,主要居住在白俄罗斯,近1,000万人,在世界其他地方也分布着不少白俄罗斯人,其总人口约1,500万人。.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白俄罗斯人 · 查看更多 »

騎士統領

在羅馬共和中,原始的騎士統領(Magister Equitum)是一個被羅馬獨裁官所任命與免職的職務,一旦獨裁官離開職務時,此頭銜也被終止。這名字來自共和最早的時代,原始是責任形式,例如照顧獨裁官的馬匹等等,以及事實上,獨裁官的正式頭銜是人民統領(Magister Populi)。騎士統領握有近衛軍的統治大權,被六位刀斧手所隨侍,以及負有幫助獨裁官管理國家的責任。當獨裁官是遠離羅馬之時,騎士統領通常留在後頭去傾向處理庶務。最為聞名的騎士統領是可能是馬克·安東尼,他服務於朱利烏斯·凱撒第一任獨裁官職位之時。.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騎士統領 · 查看更多 »

许蕾姆苏丹

罗克塞拉娜(Roxelana,),土耳其语称许蕾姆(Hürrem,意为“高兴者”),阿拉伯语称卡里玛(كريمة,意为“尊贵者”),奥斯曼帝国苏丹苏莱曼一世的。 羅克塞拉娜原名已不可考,但在19世纪乌克兰民间传说中,她被称为“安娜斯塔西娅”,波兰传说则称其为“亚力山德拉·利索斯卡”,在其他欧洲语言中通称其为柔克塞拉娜,意为“乌克兰人”。 根据17世纪初期波兰诗人Samuel Twardowski的考证,柔克塞拉娜出身于一个利沃夫(当时属于波兰)附近的一个乌克兰东正教家庭。在一次克里米亚汗国对当地的劫掠中被掠为奴,并被售往伊斯坦布尔,在那里她被挑选入苏丹的后宫。很快她就获得了苏莱曼一世的宠爱。在一次后宫的争宠过程中,柔克塞拉娜被蘇丹宠妃居尔巴哈尔苏丹殴打,盛怒之下的苏莱曼一世立即将居尔巴哈尔苏丹,连同她的爱子穆斯塔法皇子(当时的王储)一同流放,后又将穆斯塔法处死。 柔克塞拉娜为苏莱曼养育了6个孩子,其后更是令人吃惊地成为他的正室。在其影响下,终其一生奥斯曼帝国和其祖国波兰都保持了和平。苏莱曼一世逝世后,柔克塞拉娜的儿子塞利姆二世继承了苏丹宝座。 柔克塞拉娜在伊斯坦布尔、耶路撒冷和麦加等地修建了大量的公共建筑,著名的有许蕾姆苏丹公共浴场等。 柔克塞拉娜传奇的一生成为许多艺术作品的题材,其中有名的有约瑟夫·海顿的63号交响曲等。.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许蕾姆苏丹 · 查看更多 »

鲁塞尼亚人

鲁塞尼亚人(Русины,; Русини/Руські,; Русіны, 鲁森语: ,)是称呼不同的东斯拉夫民族的一个民族名。历史上这个名字指的是生活在奥匈帝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位于现在乌克兰、波兰、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匈牙利和捷克等国家的领土上。魯森人是广义的鲁塞尼亚人的一支。鲁塞尼亚人有时也用于狭义,等同于魯森人。 Category:欧洲民族 Category:斯拉夫民族.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鲁塞尼亚人 · 查看更多 »

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在马克思主义、自由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看来,是指阶级冲突。 对马克思和恩格斯而言,迄今为止所有存在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马克思所说的阶级概念和血缘沒有關係,也和上、中、下的社会阶层无关,而是指「经济地位」。他认为阶级归属是由自己和生产手段的关系决定。 阶级斗争理论也是毛泽东的主要思想观点,他把中国人划分成人民与阶级敌人两大阵营。他说:“人民是什么? 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些阶级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团结起来,组成自己的国家,选举自己的政府,向着帝国主义的走狗即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中国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们实行专政,实行独裁,压迫这些人,只许他们规规矩矩,不许他们乱说乱动。如要乱说乱动,立即取缔,予以制裁。”.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阶级斗争 · 查看更多 »

阿尔巴尼亚人

#重定向 阿爾巴尼亞族.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阿尔巴尼亚人 · 查看更多 »

阿列克谢一世

#重定向 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罗曼诺夫.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阿列克谢一世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人

有三种方式可以判断一个人多大程度上是阿拉伯人。.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阿拉伯人 · 查看更多 »

赫梅尔尼茨基起义

赫梅利尼茨基起义(或稱赫梅利尼茨基之亂、波蘭哥薩克戰爭,Powstanie Chmielnickiego,Хмельниччина)是一起从1648年起,到1657年(或1654年 )为止,发生在乌克兰的哥萨克起义,这次起义变成了乌克兰脱离波兰统治的独立战争。由博赫丹·赫梅利尼茨基领导的扎波罗热哥萨克与克里米亚鞑靼人和当地农民联盟,与波兰立陶宛联邦的正规军和準正规军爆发了几次冲突。这次起义根除了波兰贵族与他们的犹太调解人对乌克兰的统治,也结束了罗马天主教会(以及圣经派和其他“租赁人”)对全国的教会裁判权。 这次起义最开始只是哥萨克起义,但在其他居住在乌克兰的东正教徒(农民、市民、小贵族)加入他们后,这次起义的最终目的便变为成立乌克兰的主权国家。这次起义在终结了波兰对这些哥萨克地区的统治这一方面上,取得了成功,但这些土地最终落入沙俄手中。这些事,以及波兰的内政冲突,还有与瑞典和俄罗斯的战争,一起导致波兰在这一时期内国力日衰(在波兰历史中,这一时期被称为大洪水时代)。.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赫梅尔尼茨基起义 · 查看更多 »

长老

長老,是指群體中有智慧的權威人士。長老普遍出現於世界各地的族群,許多古老的族群與宗教都設有長老一職。長老可能是因其智慧、年齡或背景地位而得到尊重。在父系社會,長老多由男性出任;但在母系社會的族群,長老則多由女性擔任。.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长老 · 查看更多 »

酋长

酋长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屬於君主制的型態。该称号今天仍然存在于阿拉伯世界、撒哈拉以南非洲部落、美洲原住民部落中。.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酋长 · 查看更多 »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苏联(),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東歐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陸地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起源自1917年的俄國革命,俄羅斯帝國的沙皇政府被推翻後,臨時政府成立,但僅執政了不到8個月,布爾什維克便很快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並於選舉後武力解散俄國立憲會議,史稱十月革命及一月劇變;之後俄國發生內戰,布尔什维克党領導的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武裝干涉。1922年12月,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立首個以社會主義為理念的國家——蘇聯。 第一任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尔·列宁於1924年去世後,约瑟夫·斯大林從一連串的權力鬥爭中勝出,取得了領導權。斯大林以計劃經濟作保障,在歐美經濟危機期間推行驚人的大規模重工業化,但也進行多次大清洗,導致逾百萬人在政治鬥爭中被整肅或被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先是与纳粹德国结盟,於1939年和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将波罗的海国家纳入版图、割占罗马尼亚领土,将流亡苏联的德国政治难民交还纳粹判決。不過很快兩者關係破裂,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到德國等軸心國入侵,歷經了4年激烈的戰事後取得了勝利,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同時因出兵击退入侵德军,并得以控制了東歐大部分國家。 蘇聯而後與衛星國組成的華沙条約組織(華約),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對峙,這兩大軍事集團在冷戰時期於全世界展開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政治鬥爭,但在1980年代初期,石油以及初級資源價格回落,此時的蘇聯大力施行福利國家政策,致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加上政治欠乏改革,基本的人民自由也陷入壓抑,苏联的国力已经落后于美国。 在198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試圖進行改革政策,將國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放寬對東歐等其他衛星國的控制,却导致蘇聯在1991年解體,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葉爾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的軍事、經濟和國際地位,但人口損失近半的情況下,蘇聯建立的紅色秩序已經不復存在。 儘管苏联宪法規範苏联是一個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联邦特性不高,因為中央政府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一黨執政。在1945年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中应有2个(乌克兰、白俄罗斯)应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因为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所以苏联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个“一国三票”的主权国家。.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苏联 · 查看更多 »

若夫克瓦

若夫克瓦是烏克蘭的城市,位於該國西部,距離首府利維夫25公里,毗鄰與波蘭接壤的邊境,由利維夫州負責管轄,始建於1597年,面積7.64平方公里,海拔高度150米,2011年人口13,455。.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若夫克瓦 · 查看更多 »

耶稣会

耶稣会(Societas Iesu,簡寫為S.J.或S.I.)是天主教會的主要男修会之一,1534年8月15日由依納爵·羅耀拉與方濟·沙勿略、等人共同於巴黎成立,至1540年由教宗保祿三世詔令承認。最初是為了對抗宗教改革的風潮而創立,在天主教會中屬於原教旨主義派,重視神學教育、對教會的忠誠度以及向青年傳教,發願守貞、神貧,並要求會士对修会和聖座的命令绝对服从。 耶穌會除了協助祈祷、从事社工慈善,拯救貧困之外,最大的特色是興學,他們首先在歐洲興辦許多大學、高中,是現今世界最大的辦學團體之一;培養出的學生除神職人員以外,也大多活躍於西方政界與知識份子階級,著名者有笛卡兒等。現任教宗方濟各即為耶穌會會士,為首位耶穌會出身的教宗。 目前耶穌會大約有兩萬名會士,在超過112个国家活动,加入耶稣会比加入其它修会困難,要受到更長時間的考驗。申請入會者可選擇成為神父或終身修士,但兩者的培育過程相同,不但要取得神學學位,而且还要有另一项科目的大学学士毕业文凭。耶穌會特有的靈修方式稱為「」,是羅耀拉所創。由於耶穌會重視教育事業,許多耶穌會會士擁有博士學位、甚至在大學執教。 耶穌會格言是「愈顯主榮」(Ad Majorem Dei Gloriam),这句话往往被缩写为「AMDG」。會徽下方是紀念基督信仰中釘死耶穌的三根釘子,上方的IHS則是耶穌希臘文寫法(ΙΗΣΟΥΣ)的前三個字母(Σ的寫法往後演變成拉丁字母的S),亦有「耶穌是人類救主」之義(Jesus Hominum/Hierosolymae Salvator)。與其他歷史較久的修會不同,耶稣会無會衣,一般只在會士姓名後面加上“SJ”的後綴,以表明其身份。.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耶稣会 · 查看更多 »

Muslim

#重定向 穆斯林.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Muslim · 查看更多 »

枫丹白露

枫丹白露(Fontainebleau)是法国巴黎大都会地区内的一个市镇,位于巴黎市中心东南偏南55公里(34.5英里)处。枫丹白露属于塞纳-马恩省的枫丹白露区,该区下属87个市镇,枫丹白露是区府所在地。枫丹白露是法兰西岛最大的市镇,也是该地区仅有的比巴黎市还大的市镇。 枫丹白露与毗邻的4个市镇组成了拥有36,713名居民的市区,是巴黎的卫星城之一。 枫丹白露有不少吸引人的去处。枫丹白露森林因面积大和景色优美而著名,是巴黎人喜爱的周末度假地。历史悠久的枫丹白露宫,世界最顶尖的商业学院之一——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ESIGETEL工程师大学校等均坐落在此。 Fontainebleau一词意为“美丽的泉水”。枫丹白露的居民被称为“Bellifontains”。.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枫丹白露 · 查看更多 »

格但斯克

格但斯克(Gdańsk、西里西亞語:Dànzica、卡舒比語:Gduńsk、Dantiscum),德语称但泽(Danzig),是波兰波美拉尼亚省的省会,也是该国北部沿海地区的最大城市和最重要的海港。 在汉萨同盟时代以来的600多年间,格但斯克始终是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一个重要的航运与贸易中心。虽然在历次的战争中曾经几度衰落,但是,在每次衰落之后不久,格但斯克都能够利用它的区位优势,恢复过去的繁荣。现在,它仍然保持着波兰重要航运与工业中心的地位。现在,格但斯克市的人口有458,053人(2006年),并且与附近的格丁尼亚和索波特联合组成三联市都会区,人口总数超过80万。 格但斯克这座城市在欧洲政治、军事与外交史上,历来属于最受人关注的焦点之一。600多年來,一直是日耳曼和斯拉夫两大民族之间反复争夺的主要焦点。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的军舰炮击但泽的波兰基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正式爆发。战后,根据美英苏三强制定的雅尔塔协定,重新划分了欧洲各国的版图,格但斯克也结束了居民以德意志新教徒为主的局面,几乎完全换了一批新市民,变成一个波兰化城市。 格但斯克还是世界闻名的团结工会的发祥地,这是社会主义国家中第一个真正独立的政治组织,在1989年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结束共产主义对其统治的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格但斯克 · 查看更多 »

歷史學

歷史學,簡稱史學,是以歷史為研究對象的學科。雖然在廣義上歷史可以包含人類以外的事物,但作為一門社會科學和人文學,歷史學主要以人類社會為研究對象。.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歷史學 · 查看更多 »

河口

河口(英語:Estuary,又称河口湾、三角湾)是河流和海洋、湖泊、水库、河流等的结合地段,一般多指入海口。海洋学中,指一个半封闭的海岸水体,与开阔的海洋自由沟通,同时沿岸有一条或数条大型河流注入。河口湾多为携带有大量泥沙的河流注入海洋时受到潮汐的顶托,造成泥沙在两岸大量沉积。 在河口內,海水(鹹水)被内陆排出的淡水所稀释。由于咸淡水在河口湾混杂,所以河口湾常为水产盛产区域。.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河口 · 查看更多 »

沙皇俄国

沙皇俄国或沙俄可以指:.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沙皇俄国 · 查看更多 »

波多里亚

波多里亚(乌克兰语:Поділля、俄语:Подолье、波兰语:Podole、罗马尼亚语:Podolia、立陶宛语:Podolė、土耳其语:Podolya)是历史上欧洲的一个地区,位于今乌克兰中西部和西南部,与赫梅利尼茨基州和文尼察州大致相当,此外还包括今摩尔多瓦北部的一部分地区。 Category:欧洲地理.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波多里亚 · 查看更多 »

波兰

波兰共和国(Rzeczpospolita Polska),简称波兰,是位於中欧的共和制国家,北面濒临波罗的海,西面与德国接壤,南部与捷克和斯洛伐克为邻,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在东,东北部和立陶宛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接壤。面積312,679平方公里,位居歐洲第十;人口約3,863萬人,位居歐洲第九。目前為欧盟、北约、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贸组织等國際組織的成員。.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波兰 · 查看更多 »

波兰立陶宛联邦

#重定向 波蘭立陶宛.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波兰立陶宛联邦 · 查看更多 »

波兰语

波兰语(język polski)是波兰的官方语言。也是西斯拉夫語支中使用人数最多的語種。.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波兰语 · 查看更多 »

波雅尔

波雅尔英文写作boyar或bolyar (боляр or болярин; буй or боярин; p; boier,; βογιάρος),是封建时代保加利亚帝国、莫斯科大公国、基辅罗斯、 瓦拉幾亞和摩尔多瓦的一个仅次于大公的贵族头衔。由10-17世纪,在保加利亚、俄国和罗马尼亚演變為表示僅次于沙皇的亲王王子,加在姓氏前面是“采邑貴族”,在芬兰写作 Pajari 以顯示和“食邑貴族”的區別。.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波雅尔 · 查看更多 »

泰勒

泰勒可以指:.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泰勒 · 查看更多 »

法语

法語(le français 或 la langue française)属于印欧语系罗曼语族,法語是除英語、西班牙語和阿拉伯語之外最多國家的官方語言也是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法語也是聯合國、歐盟、北約、奧運會、世貿和國際紅十字會等的官方語言及正式行政語言。法語在11世纪曾是除了中古漢語以外,當時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現時全世界有約一億人将法语作为母语,另有2.8億人使用法语(包括把它作为第二语言的人);这些数字目前仍在增長中,尤其是在非洲大陸。法語被广泛使用,其程度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英語。法国法语和魁北克法语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两大法语分支,尽管它们從同一法语方言分化而成,但以两者互相溝通时则会有障礙,这是因為兩者在發音以及少数语法上有所区别。.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法语 · 查看更多 »

札波羅結哥薩克

札波羅結哥薩克是15世紀出現的哥薩克集團。 札波羅結哥薩克居住在現在烏克蘭的聶伯河中游一帶,其故地大多因為興建卡霍夫卡水庫而被淹沒。起源是為了逃離波蘭的農奴制,最後發展成強大的政治、軍事集團,18世紀被俄羅斯帝國強制解散。.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札波羅結哥薩克 · 查看更多 »

海伦 (神话)

海伦(Ἑλένη, Helénē,Helen of Troy)是希腊神话中宙斯与勒达之女,被称为“世上最美的女人”,她和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私奔,引发了特洛伊战争。.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海伦 (神话) · 查看更多 »

斯坎德培

乔治·卡斯特里奥蒂·斯坎德培(Gjergj Kastrioti Skënderbeu;Γεώργιος Καστριώτης "Σκερντέμπεης";)是一位阿尔巴尼亚民族英雄。.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斯坎德培 · 查看更多 »

斯坦尼斯瓦夫·科涅茨波尔斯基

斯坦尼斯瓦夫·科涅茨波尔斯基(Stanisław Koniecpolski,)是波兰立陶宛联邦的贵族(波兰语:szlachta)和权贵,曾任多个地区的长老和城主。他自1625年起,历任桑多梅日省省长、王室陆军指挥官和王室大指挥官(级位仅次于国王的军事指挥官)。 科涅茨波尔斯基戎马一生,战绩卓著,在20岁前就已参加德米特里战争和摩尔达维亚权贵战争,曾在1620年的楚措拉战役中被俘,后来在1623年释放。1624年至1626年间,他击败了奥斯曼帝国的盟友鞑靼人。 波瑞战争(1626年-1629年)中,他赶赴普鲁士,与古斯塔夫·阿道夫麾下的瑞军交战,虽然在兵力上占下风,却仍能战至僵持。后来这场战争进入到第二阶段,科涅茨波尔斯基在7月15日至8月9日间多次向瑞军发起进攻,但都被击退。另外,他在1634年于乌克兰的卡缅涅茨-波多利斯基击退了奥斯曼人的一次大规模入侵。在其他战役中,他也多次战胜起义的哥萨克人与来犯的鞑靼人。 他被公认为是在波兰和立陶宛历史上最有能力也最著名的军事指挥官。George J. Lerski, Jerzy Jan Lerski, Piotr Wróbel, Richard J. Kozicki,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Poland, 966-1945",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1996, 第262页,.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斯坦尼斯瓦夫·科涅茨波尔斯基 · 查看更多 »

斯坦尼斯瓦夫·若乌凯夫斯基

斯坦尼斯瓦夫·若乌凯夫斯基(Stanisław Żółkiewski,)是一位波兰贵族、权贵与指挥官,参与了多场发生在波兰和其东部与南部边界的战役。他曾担任波兰立陶宛联邦政府的多个重要职务,其中包括利沃夫城主(自1590年起)、基辅省省长和王室大司法官(自1618年起)。他自1588年起成为王室陆军指挥官,并在1613年被提为王室大指挥官。他在人生中获得了对莫斯科公国、奥斯曼帝国与鞑靼人的重大胜利。直至21世紀,他仍是侵佔俄罗斯最多領土的歐洲軍事家,以及唯一一位攻陷俄羅斯首都的波蘭人。若烏凱夫斯基於波蘭-莫斯科戰爭(1605年–1618年)中率領18萬軍隊重創俄國,使俄國勢力大衰,但由於蘇茲達爾公爵德米特里·米哈伊洛維奇·波扎爾斯基為首的抵抗軍和摩爾達維亞貴族的叛亂,使他征服俄羅斯的計劃最終失敗。.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斯坦尼斯瓦夫·若乌凯夫斯基 · 查看更多 »

斯特凡·恰尔涅茨基

斯特凡·恰尔涅茨基(Stefan Łodzia de Czarnca Czarniecki,),是波兰立陶宛联邦将军和贵族。波兰王国王冠领地陆军指挥官。他被视为波兰民族英雄。他在波兰历史中的地位因波兰国歌有提及他的名字而得到认可。.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斯特凡·恰尔涅茨基 · 查看更多 »

斯拉夫人

斯拉夫人(Slavic peoples)是歐洲各民族和語言集團中人數最多的之一,约有三亿四千万人。主要分布于东欧和中欧,語言屬於斯拉夫語族。 斯拉夫人發源於今波蘭東南部維斯杜拉河上游一帶,於一世紀時開始向外遷徙,六世紀前後,斯拉夫人出現在東歐平原上,那時的他們介乎於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之間,有時還靠搶掠為生。六世紀的扩张使得他们的居地已經遍佈欧洲中东部。近代随着俄羅斯疆域的扩张,斯拉夫人也向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迁徙。 斯拉夫人可分為南斯拉夫人、西斯拉夫人及東斯拉夫人:.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斯拉夫人 · 查看更多 »

施拉赤塔

#重定向 什拉赫塔.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施拉赤塔 · 查看更多 »

敦刻尔克

--(法文:Dunkerque;Duinkerke(n))是法国北部诺尔省的臨海市镇,十公里之外便是法國與比利时边境。人口数约为71000(1990年)。--是排在勒阿弗尔和马赛之后法国的第三大港口。它也是一个工业城市,主要行业包括钢铁,食品加工,炼油,造船和化工。.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敦刻尔克 · 查看更多 »

扎波罗热

扎波罗热(Запоріжжя、Запоро́жье)位于乌克兰中东部第聂伯河畔,是扎波罗热州的首府,乌克兰第六大城市,人口约80万(2007年)。多個遊牧民族曾造訪此處。歷史上曾是哥薩克城市。乌克兰电力工业中心,附近有蘇聯最早的水電站及札波羅結核電廠。.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扎波罗热 · 查看更多 »

拉丁语

拉丁语(lingua latīna,),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皇帝時期使用的書面語稱為「古典拉丁語」,屬於印欧语系意大利語族。是最早在拉提姆地区(今意大利的拉齐奥区)和罗马帝国使用。虽然现在拉丁语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死语言,但仍有少数基督宗教神职人员及学者可以流利使用拉丁语。罗马天主教传统上用拉丁语作为正式會議的语言和礼拜仪式用的语言。此外,许多西方国家的大学仍然提供有关拉丁语的课程。 在英语和其他西方语言创造新词的过程中,拉丁语一直得以使用。拉丁语及其后代罗曼诸语是意大利语族中仅存的一支。通过对早期意大利遗留文献的研究,可以证实其他意大利语族分支的存在,之后这些分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逐步被拉丁语同化。拉丁语的亲属语言包括法利斯克语、奥斯坎语和翁布里亚语。但是,威尼托语可能是一个例外。在罗马时代,作为威尼斯居民的语言,威尼托语得以和拉丁语并列使用。 拉丁语是一种高度屈折的语言。它有三种不同的性,名词有七格,动词有四种词性变化、六种时态、六种人称、三种语气、三种语态、两种体、两个数。七格当中有一格是方位格,通常只和方位名词一起使用。呼格与主格高度相似,因此拉丁语一般只有五个不同的格。不同的作者在行文中可能使用五到七种格。形容词与副词类似,按照格、性、数曲折变化。虽然拉丁语中有指示代词指代远近,它却没有冠词。后来拉丁语通过不同的方式简化词尾的曲折变化,形成了罗曼语族。 拉丁语與希腊语同為影響歐美學術與宗教最深的语言。在中世纪,拉丁语是当时欧洲不同国家交流的媒介语,也是研究科学、哲学和神學所必须的语言。直到近代,通晓拉丁语曾是研究任何人文学科教育的前提条件;直到20世纪,拉丁语的研究才逐渐衰落,重点转移到对當代语言的研究。.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拉丁语 · 查看更多 »

普魯士

普鲁士(Preußen;普鲁士语:Prūsa;Prusy;Prūsai;Borussia或Prutenia)乃中世紀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存在於中北部歐洲的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歷史上是德意志统一以及德意志帝國立國的主要力量。此名稱之涵義在不同時期有變遷。.

新!!: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普魯士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博格丹·克米尔尼茨基博赫丹·赫梅尔尼茨基博赫丹·赫梅利尼茨基烏克蘭國父赫梅利尼茨基,Б.М.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