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十三太保

指数 十三太保

十三太保,為唐朝末年之節度使李克用的13位義子(包括亲儿子李存勗):大太保李嗣源(子舜)、二太保李嗣昭(泳樺)、三太保李存勗(綱倫)、四太保李存信 (武將 承緯)、五太保李存进(長恆)、六太保李嗣本(駿璿)、七太保李嗣恩(祥淵)、八太保李存璋(敏哲)、九太保符存審(揚)、十太保李存贤(政嶸)、十一太保史敬思(聖偉)、十二太保康君立(文振)、十三太保李存孝(信宇),因皆被封為太保而得名;有時亦特指第十三位義子李存孝。此为民间传说排列,历史上史敬思、康君立并不是李克用的义子,而且史敬思死的时候,李存勗还没有出生。因為十三太保頗富盛名,中國歷史後期許多人物組合和團體都以「十三太保」為號。.

75 关系: 劉興善劉松藩华记十三太保 (1970年電影)十信案史敬思吳梓太保孫中山孫連仲孙良诚中原大戰中国历史中药中華帝國康君立康澤康有为廣澤尊王张维玺佟麟阁復興社刘汝明唐繼堯唐朝唐才常冯玉祥六君子石友三王金平符存審籌安會节度使韩多峰韓復榘袁世凯饒穎奇马来西亚私会党謝生富護國戰爭賀衷寒过之纲胡宗南郭榮宗赵席聘闻承烈葛金章蔡辰洲蔡锷蔣中正...鄭介民蕭贊育酆悌林聯輝李存孝 (唐朝)李存信李存勗李存璋李宗仁李嗣恩李嗣源李嗣本李嗣昭李克用李烈钧杨度桂永清梁启超民國沈世雄洪玉欽滕傑戴笠慈雲山十三太保曾擴情 扩展索引 (25 更多) »

劉興善

劉興善,中華民國(台灣)法學學者、政治人物,曾代表中國國民黨在台灣省第二選區(桃竹竹苗)當選為第一屆第四、五次增額立法委員,復於台灣省第三選區(桃園縣)連任為第一屆第六次增額立法委員。.

新!!: 十三太保和劉興善 · 查看更多 »

劉松藩

劉松藩(),臺灣臺中大甲區人,中華民國立法院第一屆(第1~6次增額立委)、第二、三、四、五屆立法委員,並擔任第9任立法院長、第7任立法院副院長。他是立法院1992年全面改選後首位来自台湾的立法院長。.

新!!: 十三太保和劉松藩 · 查看更多 »

华记

华记,马来西亞合法組織,俗称‘四窿’是早期海山公司演变而来,有另一说法华记源自中国.源於何時,無資料可查。与香港的三合会有密切的联系。著名的派系有十八仔,小华记,四海華青和四窿仔等。.

新!!: 十三太保和华记 · 查看更多 »

十三太保 (1970年電影)

是1970年由张彻执导的香港电影,是比较早的几部邵氏电影之一。故事改编自倪匡的小说。《十三太保》也是1970年四大卖座华语片之一。.

新!!: 十三太保和十三太保 (1970年電影) · 查看更多 »

十信案

十信案,為臺灣一起發生於1985年的經濟犯罪事件。.

新!!: 十三太保和十信案 · 查看更多 »

史敬思

史敬思(),唐末五代名將,李克用部下。 史敬思仕郡至牙校。李克用制節雁門,史敬思為九府都督,跟從李克用入關,平定黃巢之亂。後鎮守太原,封為裨將。中和四年(884年),史敬思為前鋒跟從李克用援救陳州及許州,在汴上打敗黃巢,追賊至徐州、兗州,他時常將騎挺身酣戰,勇冠諸軍。當時天下之師雲集,軍中無不對他推崇拜伏。六月,回師途中路過汴州(開封),宣武軍節度使朱溫邀請李克用入城相聚,史敬思護衛李克用入汴州,朱溫設宴於上源驛款待,當晚他們為朱溫士兵所攻,史敬思當時大醉,因為蹶然而興,操弓與宣武軍戰鬥,矢無虛發,宣武軍死者數百。夜分冒雨方達汴橋,左右扶李克用登尉氏門縋城而出。史敬思在後攔截,血戰而歿。李克用回營後,知道失去史敬思、監軍陳景思及隨從親兵三百餘人罹難,痛哭流涕。 史敬思之子史建瑭、孫史匡懿、史匡翰皆為五代時期名將,舊五代史皆有傳。.

新!!: 十三太保和史敬思 · 查看更多 »

吳梓

吳梓(),台灣政治人物,臺北平溪人,生長於瑞芳九份,曾任立法委員,是首先提出「中國國民黨台灣化」與「台灣優先」論述的重要人物之一。.

新!!: 十三太保和吳梓 · 查看更多 »

太保

太保,中国古代职官。从周朝开始设置,负责监护和辅佐年幼的国君。召公是第一个太保,《大戴礼记》说:“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武王去世,成王年少,召公任太保,以长老身份监护。周公东征胜利,建东都成周(今河南洛阳),成王至成周亲政,召公为此作长篇教导,即《尚书·召诰》。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而东,周公主之。” 后召公子孙以太保为氏。春秋后废,汉复置,位次太傅。历代沿置,多为大官之加衔,并无实职。《明史》载“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 在周朝,太保与太师、太傅合称“三公”。 朝鮮高麗時代亦設有太保,朝鮮王朝改稱大保。.

新!!: 十三太保和太保 · 查看更多 »

孫中山

孫中山(),名文,幼名帝象,譜名德明,字載之,號逸仙、日新。流亡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故通稱孫中山。生於大清帝國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翠亨村,祖籍广东省东莞。清末民初醫師、政治家、革命家、哲学家,是中華民國奠基人,亦是中國國民黨之創黨人。1905年,在日本東京組成中國同盟會,被推為總理;確定「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政綱,提出三民主義學說。在日本東京由黑龍會領袖內田良平的号召下與華興會以及光復會等組織籌備成立中國同盟會,後於東京黑龍會總部組成中國同盟會,孫中山主張使用狀似日本軍旗「旭日旗」的「青天白日旗」,反對使用黃興所提出的井字旗作為革命旗幟,並在黑龍會等組織的支持下被推為總理。1911年12月29日,被十七省代表在南京推选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职,建立中华民国臨时政府。1919年,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40年4月,國民政府明令尊稱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國父。中國共產黨尊其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 孫中山童年曾受太平天国的影响,就有革命思想。但到了青年時期,他依舊未有行動,28岁上書清朝重臣李鴻章,建言改革,卻遭遇李的冷落。日本命令將兵遣師,侵入中國。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中國國民黨前身)。1895年,兴中会发动乙未广州起义。原本,孫中山提倡以武裝革命推翻滿清統治以建立中華民國,但民國建立以後,他得不到北洋軍人的信任、支持,所以他又提倡武力推翻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於是遭受許多非議。他提出三民主義等政治綱領,影響中國政治至深,中国国民党尊其為唯一總理。 孙中山著有《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

新!!: 十三太保和孫中山 · 查看更多 »

孫連仲

孫連仲(),字仿魯,直隶省雄縣(今河北省雄县)人。中华民国陆军二級上將。馮玉祥手下「十三太保」之一。抗日战争知名将领。.

新!!: 十三太保和孫連仲 · 查看更多 »

孙良诚

孙良诚()原名良臣,字少雲,直隷省天津府静海县(今天津市静海县)人,中華民国時期的军事将领,冯玉祥十三太保之一。.

新!!: 十三太保和孙良诚 · 查看更多 »

中原大戰

中原大戰是指1930年5月至11月,蔣中正(即蒋介石)與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在中國河南、山東、安徽等省之一場军阀混战。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軍事》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I》,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年5月上海印刷,第471頁,ISBN 978-7-5000-0242-0是國民革命軍北伐以後,左派領導人汪精卫聯合西山會議派及地方實力派張發奎發起挑戰南京國民政府之內戰。中国共产党方面,或稱蔣馮閻李戰爭。.

新!!: 十三太保和中原大戰 · 查看更多 »

中国历史

中國歷史如果從中國第一次成体系甲骨文或陶文的文字出现的商朝中期算起約有3,300年(前1300年算起);從考古学上第一个王朝二里头文化算起約有3,700年;从西周文献中傳說中的夏朝算起约有4,100年(前2070年算起);從孔子所說的、有著三皇五帝的傳說時代算起約有4,700年(前2698年算起);從盤古、上帝、女媧等不確定的神話時代算起約有「五千年」(這也是傳統民間認知上的長度);從標誌著文明萌芽的新石器時代磁山文化算起約有10,000年;從人類開始脫離原始生活的舊石器時代藍田猿人文化算起約有80萬年的歷史。 中国史前時代的傳說有伏羲做八卦,黃帝時代倉頡造文字;而近代考古發現3,350多年前(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約3,000年前至4,000年前的陶文、約4,000年前至5,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 從政治和社會形態區分中國歷史,據考古資料顯示,約在早於距今6,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晚期或者仰韶文化早期時代,中原地區從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氏族。同時,原始社會平等被打破。而據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夏朝已經開始君王世襲,周朝建立完備的禮制,至東周逐漸解構,秦朝統一各國政治和許多民間分歧的文字和丈量制度,並建立中央集權的專制君權統治。自漢朝起則以文官主治國家直至清朝。清末以降,民主政治、科學、馬克思主義等各種政治思潮流傳,先是革命黨推翻--於1912年成立中華民國。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中國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中國國民黨主政的中華民國政府因國共內戰失敗而退守臺灣,維持兩岸分治格局至今。 從經濟形態觀察,中國古代人口主要由自由人構成,私有制、商業活動發達。周朝時商業主要由封建領主階層控制的官商貿易和庶人的自由貿易構成。秦漢以後實行中央集權,人口由士、農、工、商等構成,其中以從事農業的自由民為主體,是一個君權官僚制下的以土地爲主要生產資本的較為自由的商業經濟社會,一些重要的行業譬如油鹽米等由官僚和商人垄断。除了農業,手工業以及商業貿易也有很大的發展。早在漢朝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東亞與中亞至歐洲的陸上交通時,國際貿易早已起步;隋唐時大運河的開通促進南北貿易;唐朝的盛世及外交的開放、交通的建設,更使各國文化、物資得以交流;唐朝時出現類似匯兌証券的飛錢,宋代時出現紙幣;元代時更因為全面開通商旅的關卡使得與中亞的商業交流十分繁榮;明朝中葉實行海禁,清代則受到西方國家海上發展的影響,海上國際貿易發展迅猛。中華民國成功實施民主制度,實行自由經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先為公有制的計劃經濟社會,改革開放後逐步向私有制的市場經濟社會轉型,該形態被稱為在宏觀調控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時1980年代以來工業化發展迅猛,數億人口在短短20多年內從農民轉為城市工商業就業者(目前僅僅被稱為“農民工”的產業工人就達到約2億)。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中国經濟成為全球經濟中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新!!: 十三太保和中国历史 · 查看更多 »

中药

中藥,是中華民族傳統藥物的總稱,是根據中醫理論指導下應用的药物。由於其來源以植物性藥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自古相沿把藥學稱為「本草」,古代眾多典藉和文獻資料均以本草命名,如明代李時珍編撰的《本草纲目》。中藥涵義廣泛,主要分為中药材(包含中草藥和中藥飲片)和中藥製劑(包含傳統臨床製劑(丸、散、膏、丹、湯等)、中成藥、供配伍用中藥顆粒等)。中藥傳統稱為本草、生藥等;日治時代稱漢藥,至今日韓等地區仍稱中藥為漢藥或漢方藥。国际医学期刊科學轉化醫學期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影响因子(16.796)发表文章指出中草药中的危险元素。台湾学者研究发现,部分中草药中含有的马兜铃酸及其衍生物可能跟肝癌的发生有关联。.

新!!: 十三太保和中药 · 查看更多 »

中華帝國

中華帝國,亦称洪憲帝制,是指1915年12月12日至1916年3月23日间,時任中華民國大总统袁世凯在多重因素影响下,预备成立的一个君主立宪制政權名称。原定年号洪宪,定1916年為洪憲元年,首都北京。但各方勢力包括蔡锷起义以及大日本帝國支持的中华革命党和宗社党武裝對抗,使中华帝国还未对外正式宣布成立、袁世凯正式登基83天便以失败收场,期间对外仍使用中华民国国号。.

新!!: 十三太保和中華帝國 · 查看更多 »

康君立

康君立(),蔚州興唐人,世代為邊疆豪族。 乾符年間,在雲州防禦使段文楚麾下為牙校。當時群盜起事於河南,天下即將大亂,但是代北仍是年年饑荒,諸部的豪傑多數有嘯聚邀功的志向。當時段文楚縮減軍士衣物和米糧的供應,戍兵皆有怨言。康君立與薛鐵山、程懷信、王行審、李存璋等認為段文楚為人柔弱,而沙陀部李國昌父子勇冠諸軍,所以他們合謀推李國昌父子為主,儘快平定代北之地,以謀取功名富貴。康君立等乃夜訪李克用,游说他為百姓除去暴虐的主帥,取而代之。眾人遂擁立李克用為帥。到達雲州時,已聚眾達萬人,軍營駐紮在鬥雞台,城中的內應捆绑了段文楚以應李克用的軍隊。收城後,眾人共推李克用為大同軍防禦留後。得知雲州發生變故,朝廷很不高興,下詔徵兵前來討伐。不久李國昌便丟失振武,李克用又失去雲州。朝廷命招討使李鈞、幽州李可舉征討於李克用,攻李克用於蔚州。康君立進擊李可舉的部隊屢次得勝,當李國昌北奔入韃靼時,保住了李克用的軍隊。及後,李克用被授雁門節度,以康君立為左都押牙,跟從大軍入關驅逐黃巢亂軍及收復長安。李克用回太原鎮守時,授康君立為檢校工部尚書、先鋒軍使。 文德元年(888年),李罕之既失河陽,遂來向李克用歸降,並且尋求援助,李克用乃以康君立充為南面招討使,李存孝為其副將,帥師二萬助李罕之攻取河陽。是年三月,與朱溫麾下的丁會、牛存節戰於沇河。臨陣時,騎將安休休叛入敵軍,康君立遂引退。八月,康君立被授汾州刺史。大順元年,潞州小校安居受謀反,李克用派遣康君立前去將他討平,授康君立檢校左仆射、昭義節度使。自此李克用的大軍連年攻略邢州、洺州的土地,攻打孟方立,康君立常率澤州及潞州的軍隊以為掎角。 景福元年(892年),升為檢校司徒,食邑千戶。景福二年(893年),李存孝佔據邢州叛亂,李克用命康君立前去討伐,以戰功加檢校太保。乾寧元年(894年),李存孝叛亂被平定,遂班師。李存孝既死,李克用深為可惜,忿怒諸將沒有能解決他的煩惱。當初,李存信與李存孝不和,屢次互相傾奪,而康君立素來親李存信。同年九月,康君立至太原,李克用當時與諸將酒會博,因為語及李存孝之事而痛哭流涕。當時康君立因為一句說話忤逆李克用旨意,李克用便賜鴆酒毒死他,康君立當時年四十八歲。後唐莊宗李存勗即位後,以念舊之原故,下詔贈康君立為太傅。.

新!!: 十三太保和康君立 · 查看更多 »

康澤

康澤(),字兆民,四川安岳人,黃埔三期畢業。.

新!!: 十三太保和康澤 · 查看更多 »

康有为

康有为(),清末維新變法派主要發起者,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生、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光绪廿一年(1895年)进士,曾与弟子梁启超合作戊戌变法,變法失敗後,被慈禧太后通緝而出逃。1912年宣統退位後,康有为繼續反對共和,1917年曾與張勛合作,發動兵變,擁立宣統帝,是為辮軍復辟,但十二日之內就被段祺瑞討平。1927年在一場宴會後病逝,被質疑是政敵下毒。.

新!!: 十三太保和康有为 · 查看更多 »

廣澤尊王

廣澤尊王(923-938,Kóng-tik-chun-ông,19世紀的漳泉聖會報常記載做郭聖王(發音為Keh-sìng-ng(廈門音),特別的是王讀做ng不是ông)是中國福建泉州三邑的南安鄉土神,又稱「保安尊王」、「保安廣澤尊王」。俗稱「郭相公」、「郭聖公」、「郭聖王」、「翹腳王」、「聖王公」等。.

新!!: 十三太保和廣澤尊王 · 查看更多 »

张维玺

张维玺()徐主編(2007),第1876页。字楚玉,山东省东昌府馆陶县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初属北京政府、国民军,後参加汪精卫政权(但关于参加汪精卫政权还存在异说)。他是冯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

新!!: 十三太保和张维玺 · 查看更多 »

佟麟阁

佟麟阁(佟兵 口述:,《三联生活周刊》2007年第25期),原名凌阁,因29军上报国民政府牺牲经过时,国民政府文官处将其凌字误写成麟字,报纸宣扬之后已无法再行更正,将错就错改成了“麟阁”《西北军将领录》杨保森,任方明著 第232-234页 ,字捷三,满族常林 ,《满族研究》1994年04期。生于直隶省高阳县(今河北省高阳县)。中华民国军事将领,基督徒,先后隶属北京政府、国民軍、国民政府(国民革命軍),是馮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1937年7月28日在抗日戰爭平津作战中阵亡。后获国民政府追赠陆军二级上将。.

新!!: 十三太保和佟麟阁 · 查看更多 »

復興社

#重定向 蓝衣社.

新!!: 十三太保和復興社 · 查看更多 »

刘汝明

劉汝明(),字子亮,直隶省獻縣 (今河北省献县)人,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馮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

新!!: 十三太保和刘汝明 · 查看更多 »

唐繼堯

唐繼堯(),字蓂賡,中國雲南會澤人,滇軍創始人與領導者。他於1915年宣佈雲南獨立,发动护国战争,被視為袁世凱下臺原因之一。一度與國民黨合作,1925年欲討伐國民黨,但半途遭到桂系的李宗仁擊敗,勢力大減,1927年部下龍雲、胡若愚等發動兵變而被禁錮,尋病卒,一說被龍雲處死。.

新!!: 十三太保和唐繼堯 · 查看更多 »

唐朝

唐朝(),中國朝代,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设东都洛陽、北都晋阳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子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是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东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击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而此時女主政治也達到高峰。直到705年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后專權,之後宗室李隆基與其姑姑太平公主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韋氏勢力,結束自從中宗復辟後朝政紊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後的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極盛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唐朝也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长城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其鼎盛时期為7世纪,當時中亚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天宝十三年(754年)户口统计为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户口,此外还有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纳入户口统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万左右。此时,长安辖区人口估算在200万人左右,而市区则是100万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印刷术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與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並且讓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與赋税制度隨著社会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新!!: 十三太保和唐朝 · 查看更多 »

唐才常

唐才常(),字伯平,號絨丞,又字佛塵,湖南瀏陽人。生於清同治六年(1867年),與譚嗣同同鄉,同师于欧阳中鹄,并称为“浏阳二杰”,因發動唐才常起義,被張之洞逮捕,斬首。.

新!!: 十三太保和唐才常 · 查看更多 »

冯玉祥

冯玉祥(),譜名基善,表字焕章,安徽巢县(今巢湖市夏阁镇竹柯村)人,生長於直隸省保定府(今河北省保定市)。民国军阀,本屬直系軍閥,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倒戈,改所部為國民軍,後敗退西北,自成勢力。唐德剛著、張學良口述:《張學良口述歷史》,台北:遠流出版,2009年3月1日初版西北军领袖。1935年,晉任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馮玉祥軍旅一生,擅长见风使舵,八次临阵倒戈。故民間有“倒戈將軍”之稱。.

新!!: 十三太保和冯玉祥 · 查看更多 »

六君子

六君子可以是:.

新!!: 十三太保和六君子 · 查看更多 »

石友三

石友三(),字漢章,吉林将軍轄区副都統轄区長春厅九台(今九台市)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馮玉祥手下「十三太保」之一。一生時常依附各大勢力,叛服无常,後遭到部下高樹勋兵变,活埋而死。.

新!!: 十三太保和石友三 · 查看更多 »

王金平

王金平(Wang Jin-pyng,),臺灣政治人物,生於日治臺灣高雄州岡山郡--(今高雄市路竹區)。曾任中國國民黨副主席、立法院副院長、立法院院長,現任立法委員。多年來被視為國民黨本土派的領袖。 自1975年起已連續參與13次立法院公民選舉(含全國不分區席次),是最資深的現任立委,共歷經嚴家淦、蔣經國、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共六任總統;自1999年起擔任院長,是國會全面改選後迄今任期最長的國會議長,共經歷三位(共五任)總統,2015年11月29日其任期超過前立法院院長倪文亞,成為中華民國任期最長之立法院院長,共擔任5屆在任17年。 2015年12月18日王金平最後一次主持立法院會,晚間10時34分通過由他主持的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協商條文,這是他身為立法院院長的最後一槌。2016年2月1日,他因國民黨席次優勢不再而卸下院長職位,重回立法委員之身分行使職權,同時因第九屆立委年輕化,王金平成為該屆立委當中最年長者。.

新!!: 十三太保和王金平 · 查看更多 »

符存審

存審(),本名符存,字德祥,陳州宛丘人(今河南淮陽縣),是中國五代時期的後唐軍事將領,一生經歷百餘次戰役而未嚐敗績,曾經多次與後梁交戰並擊破朱溫、驅逐北漠契丹,與同袍周德威齊名。因為被晉王李克用收為義子御賜國姓,因此部分史冊又載為李存審,到後唐明宗李嗣源時其子復歸舊姓。在歐陽修所撰《新五代史》列傳中唯一得以保留原本姓氏的人,其餘獲授國姓的眾人皆記為李姓。.

新!!: 十三太保和符存審 · 查看更多 »

籌安會

安會,是1915年楊度、孫毓筠、嚴復、劉師培、李燮和、胡瑛等六人成立的一個政治團體。其支持當時的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公開支持恢復帝制,實行君主立憲。 1915年8月14日,楊度聯通孫毓筠、李燮和、胡瑛、劉師培及嚴復,聯名發起成立“籌安會”,此六人被稱為“籌安會六君子”。8月23日,楊度親自起草的籌安會宣言公開發表,大聲疾呼道:「我等身為中國人民,國家之存亡,即為身家之生死,豈忍苟安漠視、坐待其亡?用特糾集同志,組成此會,以籌一國之安。」 他們的宣言書是這樣寫的: 籌安會於北京石驸马大街挂牌宣布成立,楊度為理事長,孫毓筠為副理事長。後來又發表第二次宣言: 至此,洪憲帝制呼之欲出。 籌安會公開鼓吹恢復帝制和君主立憲,在報章上頻頻發表文章。楊度在《君憲救國論》中道:「中國人程度低,共和決不能立憲,只有君主才能立憲。與其共和而專制,不如立憲而行君主。且共和國選舉總統時容易發生變亂,國家永無安寧之日。計唯有易大總統為君主,使一國元首立於絕對不可競爭之地位,庶幾足以止亂。」並稱袁世凱為“當時全民有權威有聲望之人,未有敢冒言其非者”。袁世凱閱後,贊賞不已。 1916年7月14日,袁世凱死後,國會要求懲辦禍首及籌安會六君子,以及後來的梁士詒、朱启钤、段芝貴、周自齊、張鎮芳、雷震春、袁乃寬等「七凶」(合稱「十三太保」);嚴復等避禍遠去,只有顧鰲在乘車離京時在車站被捕。.

新!!: 十三太保和籌安會 · 查看更多 »

节度使

节度使,中國、越南、朝鮮古代軍事將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後來在中國和越南成為地方军政长官,簡稱節度、節使、節帥。唐代驻守於各道的武将称为都督,都督带使持節的称為节度使。一般情況下也時常稱持節的各鎮守軍官,如觀察使、招討使和安撫使等為節度使。.

新!!: 十三太保和节度使 · 查看更多 »

韩多峰

韩多峰()号秀岩,山東省泰安府東平州(今东平县)人,中華民国军事将领,馮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

新!!: 十三太保和韩多峰 · 查看更多 »

韓復榘

韓復--(),字向方,直隸省順天府覇州胜芳镇(今河北省霸州市)人,中華民国军事将领,馮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后出任山東省主席;抗日戰爭初期因違令撤退而被蔣介石誘捕處決。.

新!!: 十三太保和韓復榘 · 查看更多 »

袁世凯

袁世凱(),字慰廷(又作慰庭、慰亭),號容庵,汉族,河南省陈州府项城县人,故又稱袁項城。清末民初重要的軍事家、政治家、外交家,北洋新军領袖,对近代中国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的现代化以及漢族传统文化的恢复作出过重要贡献,是中国警政、中国司法现代化的奠基人,对中华民国的成立起到关键作用。曾任清朝內閣總理大臣、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和中華民國大總統等职。 袁世凱出身官宦家族,於清末投身行伍,后随军赴朝鲜参与平定壬午军乱,又在朝鲜甲申政变中指挥军队击溃日軍,被清廷委以重任,回国组建新军,襄贊洋務運動及清末新政,自道員、巡撫、總督累升,至入值軍機處,甚至內閣總理大臣,成為清末頭號權臣。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孙文于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袁世凯逼迫大清皇帝逊位,袁世凯组建临时政府。 成为民國首任大總統后,袁世凯进行改革,发展经济,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但其施政引发争议,国内爆发二次革命。中国签署廿一條事件引发国内民众不满。1915年袁世凯称帝,建立中華帝國,年号洪宪,由于国内反对,袁世凯宣布退位,登基83天便以失敗收場并于1916年6月6日逝世,葬于河南安阳。.

新!!: 十三太保和袁世凯 · 查看更多 »

饒穎奇

饒穎奇(),中國國民黨籍臺東縣政治人物,曾任立法院副院長、立法委員。.

新!!: 十三太保和饒穎奇 · 查看更多 »

马来西亚私会党

来西亚私会党,指馬來西亞的秘密會社、秘密會黨,均為洪門(天地會、三合会)在海外的擴散與繁衍。早期有著名的义兴公司和海山公司。私会党传入马来亚,也是与中国移民同一时期。根据巴素博士说:“马来亚华人私会党,大体来说,出于天地会分脉,亦称为洪门,也叫做三合。”它們在中国已生存有好几个世纪,原本属于宗教或慈善自助的团体,而在满清时,具有‘反清复明’的政治意识。 此类秘密会社,其入会仪式、伦理规范、人际关系,均类似帮会。.

新!!: 十三太保和马来西亚私会党 · 查看更多 »

謝生富

謝生富,中華民國(台灣)檢察官、政治人物,曾代表中國國民黨在台灣省第三選區(中中彰投)當選為第一屆第三、四次增額立法委員。.

新!!: 十三太保和謝生富 · 查看更多 »

護國戰爭

護國戰爭(又稱護國戰役、護國運動、反帝戰爭、反帝制戰爭;民國四至五年,即1915年至1916年)是發生在中華民國的政變,起因是袁世凱在1915年12月於北京宣佈接受君主立宪帝制,蔡锷、唐繼堯、李烈鈞等宣布雲南獨立,並且发动反北洋政府的内战。袁世凱的軍隊受挫,南方其他各省之後亦紛紛宣佈獨立。袁世凱在內外壓迫後宣佈取消帝制,並於數月後病逝。.

新!!: 十三太保和護國戰爭 · 查看更多 »

賀衷寒

賀衷寒(),湖南人,號君山,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一期,被譽為黃埔三傑(另二位是蔣先雲與陳賡)。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在原籍湖南省岳陽縣當選為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

新!!: 十三太保和賀衷寒 · 查看更多 »

过之纲

过之纲()字羨五,安徽省颍州府蒙城县人,中華民国军事将领,先后隶属北京政府、国民軍、国民政府(国民革命軍),是馮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

新!!: 十三太保和过之纲 · 查看更多 »

胡宗南

胡宗南 ,原名琴齋、字壽山,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曾任浙江省政府主席及總統府戰略顧問等職位,蔣中正的心腹之一,民國初期被時人稱為蔣介石的“十三太保”。.

新!!: 十三太保和胡宗南 · 查看更多 »

郭榮宗

郭榮宗(Kuo June-tsung,),台灣政治人物,國立台灣海洋大學航運管理碩士,民主進步黨籍,曾任桃園市議會第一屆議員(辭職)、第五、六、七(遞補)屆立委、第十二、十三屆桃園縣觀音鄉長。.

新!!: 十三太保和郭榮宗 · 查看更多 »

赵席聘

赵席聘()字国珍,直隷省保定府清苑县(今河北省保定市区赵庄村)人,中華民国军事将领。 馮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

新!!: 十三太保和赵席聘 · 查看更多 »

闻承烈

闻承烈()字樸庭,山東省威海衛人,中華民国军事将领。馮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

新!!: 十三太保和闻承烈 · 查看更多 »

葛金章

葛金章(1894年—1965年)字仲文,安徽蒙城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最终阶级陆军少将。馮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安徽近現代史辞典,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第424页.

新!!: 十三太保和葛金章 · 查看更多 »

蔡辰洲

蔡辰洲,臺灣苗栗縣竹南鎮人,妻子是陳藤枝。臺北市第十信用合作社理事主席蔡萬春之子,患有輕微小兒麻痹症,淡江文理學院(今 淡江大學)畢業,歷任國泰塑膠營業員、國鼎塑膠總經理、來來百貨董事長、立法委員等職。1985年十信案爆發,被判刑合計六百餘年。1987年癌症病卒。.

新!!: 十三太保和蔡辰洲 · 查看更多 »

蔡锷

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祖籍原湖南省寶慶府邵陽縣(今邵阳市大祥区),出生成长于原寶慶府武冈州山门(今属邵陽市洞口县)。清末民初政治家、军事家。曾經响应辛亥革命,後來發動反對袁世凱复辟帝制洪憲帝制的護國戰爭以维护宪政,被称为护国大将军,被誉为军神。.

新!!: 十三太保和蔡锷 · 查看更多 »

蔣中正

蔣中正,原名瑞元,譜名周泰,學名志清,後改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中国大陆多称其字介石。中國政治人物,军事家。蔣任中華民國自行憲起的第一至第五任總統,並連續當選中國國民黨總裁。此外歷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政院院長、中華民國特級上將,及二次大戰時期盟軍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等職。蔣中正是繼孫中山後,中華民國及中國國民黨歷史上的重要領導者之一。 蔣早年于保定全國陸軍速成學堂第一期肄業,考送日本振武學校,高田野炮兵第十三團士官候補生;1907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30年10月受基督新教洗禮。他参加孙中山中华革命党,参与創建黄埔军校,逐步成为中国国民党核心人物。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蔣任總司令,推翻北洋政府,名义上统一全中国,建設黃金十年。蔣統率军民抗击日本軍國主義,最终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中華民国成为五大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战后主持制定中华民国宪法,实行宪政,成立國民大會并当选为第一任行憲後中華民國总统。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中共解放军佔領中国大陆,蔣和中华民国政府軍民撤退至台澎金馬。在台期间,蔣實施台灣省戒嚴令,继续连任总统並实行中國國民黨一黨執政,且一直主张反攻大陆、反共复国,直至1975年去世。 蔣是20世紀重要的世界領袖,他統領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中國戰場以及冷戰中的兩岸國共對抗,影響中國近代史和東亞史發展。.

新!!: 十三太保和蔣中正 · 查看更多 »

鄭介民

鄭介民(),原名鄭庭炳,别号耀全,廣東瓊州府文昌(今海南省文昌市)人。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军统核心創始人員之一。.

新!!: 十三太保和鄭介民 · 查看更多 »

蕭贊育

蕭贊育,字化之,出身於湖南邵陽。黃埔軍校第一期,乃蔣介石親信,被世人稱為蔣介石的“十三太保”。.

新!!: 十三太保和蕭贊育 · 查看更多 »

酆悌

酆悌(),字力余,中国湖南湘阴人,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 酆悌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一期,就读期间经宋希濂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1926年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政治部主任。酆后出任力行社书记,成为蒋介石亲信之一,后因参与密谋刺杀汪精卫,被调离出国,任驻德国少将衔武官。1936年,酆回国后进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负责政治工作,后再度卷入刺杀张群事件,被调出侍从室。 据称酆悌在四一二事变期间曾纵容部下私下释放周恩来。此事后为戴笠密报蒋介石,导致蒋对其信任不再。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酆被派往常德,任湖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9月,又被任命为长沙警备司令部司令。11月12日,酆悌奉命准备在长沙实施“焦土抗战”,不料执行人员误将伤兵烤火当作纵火信号,导致长沙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被烧毁大量房屋,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史稱“文夕大火”。12月18日,酆悌作为直接责任人(另有一說是為張治中作替死鬼),被公审后枪决于长沙。.

新!!: 十三太保和酆悌 · 查看更多 »

林聯輝

林聯輝,中華民國(台灣)律師、政治人物,曾代表中國國民黨在台灣省第四選區(雲嘉南南)當選為第一屆第三、四、五次增額立法委員。.

新!!: 十三太保和林聯輝 · 查看更多 »

李存孝 (唐朝)

李存孝()中国唐朝末期名将。代州飞狐(今山西灵丘)人,原名安敬思。唐末至五代著名的猛将,武艺非凡,勇猛过人。李存孝是晋王李克用麾下的一员骁将,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唐末五代第一猛将。古人言“王不过项,将不过李!”项,指的是西楚霸王项羽;李,指的就是李存孝。他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中的地位相当于《说唐》中的李元霸,天下无敌。野史中曾说李存孝引领十八骑攻取了长安,虽说是夸张之词,但也能看出李存孝的勇猛,连第二名的王彦章在他手下都走不了几合。.

新!!: 十三太保和李存孝 (唐朝) · 查看更多 »

李存信

李存信可以指:.

新!!: 十三太保和李存信 · 查看更多 »

李存勗

#重定向 唐庄宗.

新!!: 十三太保和李存勗 · 查看更多 »

李存璋

李存璋(),字德璜。山西雲中人。 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李克用初在雲中殺段文楚而起事,李存璋與康君立、薛誌勤等為李克用奔走而結交,相從李克用入關,以軍功授國子祭酒,累升萬勝、雄威等軍管領。其後,李存璋跟從李克用討伐幽州節度使李匡儔後,成為李克用義子,十三太保中排行第八,成為義兒軍使。 光化二年,授為澤州刺史,入為牢城使。跟從李嗣昭討平雲州叛將王暉,改為教練使、檢校司空。光化五年,李克用病危時,召張承業與李存璋囑託輔助李存勖。其後李存璋在扶立李存勖為晉王,夷平李克寧的內亂,頗為有功。 李存璋後改為河東馬步都虞候,兼領鹽鐵。當初,李克用為建立吊軍心,縱容軍士,使部下很多時會干擾商市,肆意豪奪,令法司也不能禁止。李存勖初嗣位時,銳於求理。李存璋得行其誌,抑強撫弱,誅殺其豪首,數月之間,紀綱大振,弭群盜,務耕稼,去姦宄,息幸門,當時的人民都稱讚他的材幹。李存璋跟從晉王李存勖大破後梁軍於夾城,轉為檢校司徒。柏鄉大戰中,為三鎮排陣使。天祐十一年(914年),從盟朱友謙於猗氏,授為汾州刺史。後梁大將尹皓攻打慈州,李存璋逆戰打敗他。天祐十三年(916年),王檀進軍逼近太原,李存璋率領汾州軍入城固守,被授職為大同防禦使、應、蔚、朔等州都知兵馬使。同年秋天,契丹攻打蔚州,契丹國主阿保機遣使馳木書以索取賄賂,李存璋斬了他的使者。契丹逼近雲州,李存璋拒守,城中有古鐵車,乃熔古鐵車以做成兵仗,供應給軍士。契丹大軍撒退,李存璋以軍功加檢校太傅、大同軍節度使、應、蔚等州觀察使。天祐十九年(922年)四月,李存璋因染疾病逝於雲州府第。同光初年,追贈為太保、平章事。後晉天福初年,再追贈為太師。 李存璋有子三人,李彥球為裨校,戰歿於鎮州。.

新!!: 十三太保和李存璋 · 查看更多 »

李宗仁

李宗仁(),字德鄰,廣西桂林人,生於临桂西鄉村。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中國國民黨黨員。新桂系首领,曾任首任中華民國副總統、代總統。 父親李培英是名教師,育有五子三女。李宗仁排行第二,幼年家貧務農,18歲入廣西陸軍小學。1910年,參加中國同盟會支部,辛亥革命後陸軍小學改組,畢業於廣西陸軍速成學校。 李宗仁以實力軍人之姿,在廣州加入孫文陣營。後與白崇禧、黃紹竑合作,統一廣西,拥戴广州国民政府。國民革命軍北伐時,帶領廣西軍隊一路由湖南進攻至山海關。北伐以後十年期間,屢次發動和参與中原大戰、蔣桂戰爭等國民黨內戰,亦苦心經營廣西。抗日戰爭時,動員廣西將士抗日,指揮多次大戰,在台兒莊會戰中名震一時。 1948年中華民國行憲,經國民大會當選中華民國副總統。1949年11月,當中國國民黨自陪都重慶撤退,代總統李沒有跟他們在一起;相反,李乘機到香港宣布會入醫院治療胃病。蔣介石復出接替李之出缺,開始帶領中國國民黨對抗共產主義。李在香港守侯兩週,之後和夫人郭德潔等家人一道出走美國。李並未赴台,1954年被彈劾罷職。後經瑞士回到中國大陸,1969年病逝於北京。 李宗仁是第二次國共內戰的兩岸分治前,首任也是唯一的中華民國副總統。.

新!!: 十三太保和李宗仁 · 查看更多 »

李嗣恩

李嗣恩(),本姓駱。本為吐谷渾部人。。 李嗣恩十五時已精於騎射。侍奉李克用於振武,成為他的養子,十三太保中排行第七;及鎮太原,補為鐵林軍小校。跟從征討王行瑜,奉表獻捷,加為檢校散騎常侍,漸轉突陣指揮使,賜姓名為李嗣恩。 天佑四年(907年),驅逐康懷英於河西,解汾州之圍,加為檢校司空,充當左廂馬軍都將。柏乡之战戰王景仁有功,再加檢校司徒。解救河中府,與後梁軍接戰,應弦而戰斃者甚多,但是李嗣恩被槊打中其口;退軍後,李存勗親自檢視其傷,深加慰勉,轉為內衙馬步都將、遼州刺史。 天佑十二年(915年),從李存勗入魏,擊敗劉鄩有功,轉為天雄軍都指揮使。劉鄩軍從北面樂平突襲,李嗣恩急促倍程先入晉陽。當時城中無備,得知李嗣恩兵至,人佰其勇,劉鄩聞李嗣恩先至晉陽,乃遁走。以莘之戰之功為轉代州刺史,充為石嶺關以北都知兵馬使,稍遷振武節度使。天佑十五年(918年),追赴行在,卒於太原。 天成初年,后唐明宗敦念舊勳,下詔贈李嗣恩為太尉。 李嗣恩有二子,長子名為武八,騎射推於軍中。嘗有時輩臂飢鷹,矜其搏擊,武八持鳴鏑一隻,賭其狩獲,暮乃多之。與契丹戰於親州時歿。幼子名為從郎,累職為行軍司馬。.

新!!: 十三太保和李嗣恩 · 查看更多 »

李嗣源

#重定向 唐明宗.

新!!: 十三太保和李嗣源 · 查看更多 »

李嗣本

李嗣本(),雁門人,本姓張。其父張準為銅冶鎮將。李嗣本性格剛烈,為人有節義,善戰而多謀,然而治理郡民時,頗為傷苛且急,眾人以此為他的缺點。 李嗣本年少時已跟從李克用為帳中紀綱,其後漸立戰功,得補為軍校。 乾寧年間,跟從大軍出征李匡筹為前鋒,與桀燕軍大戰,奪得居庸關,以戰功封為義兒軍使,因而賜姓名,十三太保中排行第六。跟從討伐王行瑜,授檢校刑部尚書,改為威遠、寧塞等軍使。 天祐五年(908年),討伐罗弘信於魏州,李嗣本為前鋒,退軍後,改為馬軍都將。跟從李嗣昭討伐王暉於雲州,論功加為檢校司空。後梁大將李思安進軍圍攻潞州,李嗣本跟從周德威軍於餘吾,李嗣本率騎兵與後梁軍轉鬥,前後獻俘數以千計,遷職為代州刺史。天祐六年(909年),跟從大軍進攻晉、絳二地,擔任蕃漢副使都校。及至李克用喪事之時,李嗣本監護其事,改為雲中防禦使、雲蔚應朔等州都知兵馬使,加特進、檢校太保。天祐九年(912年),周德威討伐劉守光,李嗣本率代北諸軍、生熟吐渾,收編山後八軍,得納降軍使盧文進、武州刺史高行珪以獻。幽州平定後,論功授與振武節度使,號“威信可汗”。 天祐十二年(915年),李存勗出兵平定魏博,因劉鄩佔據莘縣,命嗣本入太原巡守都城,天祐十三年(916年),跟從大破劉鄩軍於故元城,收洺、磁、衛三郡。是年六月,還鎮振武。八月,契丹阿保機傾塞犯邊,聚眾三十萬攻打振武,李嗣本在嬰城連日拒戰,契丹軍以火車地道晝夜急攻。因城中兵少,兼禦備罄竭,城遂陷,李嗣本戰歿。李嗣本舉族遷入契丹。李嗣本有子八人,其中四人失陷於幕庭。.

新!!: 十三太保和李嗣本 · 查看更多 »

李嗣昭

李嗣昭(),本名韓進通,字益光。汾州大谷縣人。後唐太祖李克用的养子。 本是农民的儿子。李克用出猎,落脚韩家,发现周围树林之中竟鬱鬱有气,非常奇怪,便叫来主人询问。回答说家中刚生下一子。李克用以为此子有富贵气象,就买下婴儿,让其弟李克柔养以为子,短小精悍,年輕時好飲酒,克用命其戒酒,遂終身不飲。为衙内指挥使。光化三年(900年)出兵山东,攻取洺州,朱温亲自率军讨战,嗣昭退兵。 天祐三年(906年)李嗣昭同周德威與後梁軍隊大戰於潞州,雙方坚持一年有餘,德威战死,唐莊宗率銀槍軍快速登上無石山,以迷惑後梁軍,李嗣昭則從侧面发动快攻,大破後梁軍。 天祐十九年(922年),唐莊宗在望都被契丹包圍,晉軍出入多次,尚不能解,李嗣昭率三百骑兵突围救出莊宗,禿餒的部隊退走。晉軍奮力攻擊,追到易州,獲氈裘、毳幕、羊馬不可勝計。四月二十四日,嗣昭代替閻寶進攻後梁鎮州張文禮時,頭部中箭,嗣昭忍痛拔出,再以該箭射死敵兵,返回营地後,因伤口血流不止,當夜即去世。庄宗即位后,追赠太师、陇西郡王。 有子八人,长曰李继俦,泽州刺史;次李继韬、李继忠、随使马军都指挥使李继达、相州刺史李继能、潞府左司马李继袭、随使马步军都虞候李继远(小名定哥)、潞府右司马李继镕,除李继达、李继镕外,皆夫人杨氏所生。杨氏善于经商,致家财百万。 后晋年间,追封李嗣昭为韩王。.

新!!: 十三太保和李嗣昭 · 查看更多 »

李克用

李克用(),字翼圣,神武川之新城(今山西雁门)人,後唐莊宗李存勗之父,本姓朱邪(又作朱耶),其父受唐朝天子賜李姓。綽號鴉兒、三郎、獨眼龍、飛虎子,沙陀族人,唐大中十年(856年)生于神武川之新城(在今山西雁門北部)。是中國唐朝末年最強大的藩鎮節度使之一,後受唐封為晉王。后唐建立後,尊稱其為後唐太祖武皇帝。.

新!!: 十三太保和李克用 · 查看更多 »

李烈钧

李烈钧()字协和,号侠黄,江西省南昌府武宁县罗溪人。清末及中華民国军事将领、政治家。中国同盟会、中国国民党成员,孫文(孫中山)的亲信。李直「李烈鈞.

新!!: 十三太保和李烈钧 · 查看更多 »

杨度

杨度(),生于湖南湘潭縣姜畲石塘村,原名承瓒,字皙子,后改名度,别号虎公、虎禅,又号虎禅师、虎头陀、释虎。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奇人,政治活動家。先后投身截然对立的政治派别,颇具争议。.

新!!: 十三太保和杨度 · 查看更多 »

桂永清

桂永清(),中華民國陸軍、海軍一級上將,字率真,江西貴溪縣鷹潭樓底桂家人,小學畢業後,就讀於南昌心遠中學,畢業南昌第一師範學校,時與貴溪鄉人彭程萬、李建鼎等到日本留學,後因孫中山創立黃埔軍校,而加入為第一期。 抗战中桂永清不战溃败,弃守蘭封,导致国军兰封会战失利。 《海軍軍歌》是中華民國海軍現行軍歌,史料未記載創作時期,但約為桂永清擔任海軍總司令1946年至1949年間創作 ,為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後所確定,作詞者為時任海軍總司令桂永清,作曲者為音樂家陳德義。 1954年7月1日升任参谋總長,在參謀總長就職52天後,因力疾從公,竟至不起「名人傳」第十三冊 桂永清 國史館 第121至134頁在臺北家中去世,有一說是遭蔣經國政工體系毒殺,也有一說是自殺,享年54歲。.

新!!: 十三太保和桂永清 · 查看更多 »

梁启超

梁启超(,署名作梁𠷠超),字卓如、任甫,别号任公、饮冰室主人,广东省新会县潮居都茶坑乡人,人稱梁新会,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书法家及发明家。 梁启超在青年时期曾經與老师康有為合作进行戊戌變法,事敗後出逃日本,在海外推動君主立憲。辛亥革命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擔任司法總長,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及張勳復辟等严词抨击,以及一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導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新!!: 十三太保和梁启超 · 查看更多 »

民國

#重定向 中華民國.

新!!: 十三太保和民國 · 查看更多 »

沈世雄

沈世雄,中華民國政治人物,曾任第七、八、九屆南投縣議員,後代表中國國民黨在台灣省第三選區(中中彰投)當選為第一屆第三、四、五次增額立法委員,復於台灣省第八選區(南投縣)連任為第一屆第六次增額立法委員。.

新!!: 十三太保和沈世雄 · 查看更多 »

洪玉欽

洪玉欽(),台灣臺南市下營區人,中華民國台灣政治人物,曾代表中國國民黨任職立法委員,曾參加過1997年的台南縣長選舉,敗給尋求連任的縣長陳唐山。2001年競選連任立委時又以距最後一名當選人侯水盛58票之差落選,2004年立委選舉再度當選立委。 2008年立委選舉,在台南縣第一選舉區以15,113票差距敗給葉宜津,連任失敗。 現為中國國民黨首席中央常務委員。.

新!!: 十三太保和洪玉欽 · 查看更多 »

滕傑

滕傑(),号俊夫。江蘇省淮安府阜寧县人。中華民国軍事將領、政治人物。.

新!!: 十三太保和滕傑 · 查看更多 »

戴笠

戴笠(),中華民國陸軍中將,浙江省江山縣保安鄉人,原名春風,字雨農,後改雨濃(因五行缺水),主要情報化名金水,臺灣蘋果日報,2016年4月3日,身兼中华民国特工头领、中华民国秘密警察头目、抗日民族英雄等多重身份。母校为浙江第一師範,后于黃埔軍官學校第六期畢業,长期从事特工与间谍工作,曾负责国民政府情治機關,创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并担任副局長(但為實際領導人)与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主任。其所领导的軍統局行动,殺死、迫害許多異議分子、中共黨員及民主黨派人士、日本人及与日本人合作的汉奸,甚至是国民党内蔣中正的政敌。 在抗日战争中,戴笠和他领导的軍統局为中华民国立下卓著功勋,1946年3月17日,戴笠因從北平起飛的专用飞机失事身亡,死后被国民政府追任为陆军中将。由于其行踪不定、神出鬼没,他被美国《柯莱尔斯》杂志称为“亚洲的一个神秘人物”、“中国近代历史上最神秘的人物”。.

新!!: 十三太保和戴笠 · 查看更多 »

慈雲山十三太保

,于1995年上映,以现实同名原型的13人的故事改編而成,导演為邓衍成,主演包括巫启贤、陈豪、陈国邦、李兆基、严广明、郑则士、黄志强、万绮雯、黄振辉、梁耀熙等演員。其中,男主角巫启贤更憑此片荣获1996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新人奖。原成員之一的李兆基亦有份在此電影中演出。.

新!!: 十三太保和慈雲山十三太保 · 查看更多 »

曾擴情

曾擴情(),原名朝笏,又名慕沂,光緒二十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生於四川省威遠縣高家山上燒房(今山王區兩路鄉豹山村),民國政治人物,曾任立法院立法委員。.

新!!: 十三太保和曾擴情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