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北美洲历史

指数 北美洲历史

北美洲历史是北美洲地区人类既往的活动。普遍认为,人类跨越白令海来到北美洲的时间,是大约17,000年至40,000年前 。但近年来的发现表明,北美洲最早的人类活动,可能还要向前追溯90,000年。从最早的人类抵达北美开始,人类的活动范围逐渐蔓延到整个北美大陆,从因纽特到阿兹特克和玛雅,都分布有简易的人类定居点,甚至是早期的城镇。这些孤立社群发展出了他们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而文明之间的交流则相对有限。而后来同大洋彼岸的亚欧之间的的贸易活动和武装冲突,改变了北美族群间孤立的局面。 进入大航海时代后,欧洲人陆续到达美洲,并开始殖民。虽然有证据显示維京人在至少500年前就已经到达北美,但哥伦布仍是欧洲公认的最早发现新大陆的人。此后,欧洲人涌入美洲,使得当地人不堪重负,北美成为欧洲的政治竞争舞台,几乎被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瓜分。在今天的北美文化中,殖民的烙印清晰可见。 欧洲各方势力在北美洲抢夺资源,而资源分配的不均导致了随之而来的战争。但与此同时,这些欧洲的殖民地也逐渐萌发了独立思想。美国革命和墨西哥独立战争等革命运动产生了新兴的独立国家,这些国家成为了北美洲新的政治主导力量。1867年加拿大的联邦成立,展现了北美洲全新的现代政治面貌。 从19到21世纪,北美洲国家与其他地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虽然冲突时有发生,但是北美大陆大体保持了安定和平,国际开放商业贸易合作频繁。但现今自由贸易区、拉丁美洲移民和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北美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164 关系: 加拿大联邦化停滯性通貨膨脹南瓜屬協約國古印第安人古巴革命同盟国墨西哥独立战争墨西哥革命墨西哥比索墨西哥湾夏威夷州大英帝国奥萨马·本·拉登奥萨马·本·拉登之死寂静革命密苏里妥协小政府巨型動物群巴哈马巴特寮巴黎和会 (1919年)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中亚中美洲历史中部美洲下滲經濟學乔瓦尼·卡博托乔瓦尼·达韦拉扎诺亞伯拉罕平原戰役伊珀尔伊莎贝拉一世伊拉克战争弗吉尼亚州何塞·玛丽亚·莫雷洛斯征服者德内语支德克萨斯共和国圣劳伦斯河地理大发现北美印第安战争北美大平原北美洲哥伦布时代前的跨大洋接触农民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前哥倫布時期因纽特人国家行动党皮埃尔·特鲁多...皮草貿易石器石片玉米玛雅珍珠港事件私有化第一次接触第四纪冰河时期米格尔·伊达尔戈·伊·科斯蒂利亚米格尔·德拉马德里紐芬蘭自治領紅色高棉維京人維京人殖民北美總督 (殖民地官職)纽芬兰岛罗纳德·里根美墨戰爭美帝国主义美國獨立戰爭美國革命美國重建時期美國本土美利坚合众国美利堅聯盟國美洲原住民美洲原住民語言美洲历史美洲殖民猶他-阿茲特克語系瑞典的美洲殖民地瑪雅文字瑪雅文明瑪雅曆特库姆塞白令海遗传密码荷属美洲殖民地非殖民化革命制度党西印度群岛西属佛罗里达西伯利亚原住民西班牙帝國西班牙征服阿兹特克帝国西班牙美洲殖民地马丁·布赖恩·马尔罗尼魁北克市魁北克省诺斯人诺曼底战役贝拉克·奥巴马费尔南多二世 (阿拉贡)越南人民军越南战争路易·里尔路易斯安那購地麻薩諸塞州黑奴贸易 (跨大西洋)黑色风暴事件轴心国迪耶普霍霍坎文化胡志明市蘭塞奧茲牧草地阿富汗战争阿富汗战争 (2015年至今)阿巴拉契亚山脉阿兹特克帝国阿茲特克阿那萨吉人阿拉斯加州蒙特利尔蓄奴州与自由州脱氧核糖核酸自由贸易区金字塔金边苏联英國美洲殖民地英裔加拿大人雅克·卡蒂埃IBMPorfiriat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格特·馮·倫德施泰特比森特·福克斯·克萨达永珍民主革命党 (墨西哥)波费里奥·迪亚斯法國武裝干涉墨西哥法裔加拿大人法蘭西第二帝國法蘭西殖民帝國末次冰盛期末次冰期战间期新大陸新西班牙新法蘭西新斯科舍省旧大陆改革战争拉萨罗·卡德纳斯更新世普利茅斯殖民地01763年公告1812年战争1837年叛乱1929年華爾街股災1995年魁北克公民投票911 扩展索引 (114 更多) »

加拿大联邦化

加拿大聯邦化(Canadian Confederation,Confédération canadienne)是指聯邦制的加拿大自治領最終在1867年7月1日建立的過程。當日三個英國殖民地成為新自治領的四個省份。原有的加拿大聯合省劃分為魁北克及安大略,並聯同紐賓士域及諾華士高沙,四省成為新的加拿大自治領之省份。聯邦化之日被定为加拿大日。 當時大英帝國立法(英屬北美法)決定將加拿大各省和各領地合併成爲一個聯邦制的自治領級別的殖民地。联邦制的設立由兩部法律完成,其中較早的一部1867年英属北美法在加拿大被尊為“1867年憲法法”。.

新!!: 北美洲历史和加拿大联邦化 · 查看更多 »

停滯性通貨膨脹

停滯性通貨膨漲(stagflation),簡稱滞漲或停滯性通漲,在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中,特指经济停滞(stagnation),失业及通货膨胀(inflation,此處指"物價持續上漲")同时持續增长的经济现象。滞漲(stagflation)作為混成詞起源於英国政治人物麥克勞德1965年在國會的演說中。 這個概念值得注意的原因,部分基於在戰後的宏观经济学理論上,人們認為通货膨漲與经济衰退不能並存,亦因為人們廣泛認為滞漲與財政赤字一樣,一旦開始就難於根治。 在政治場上滯脹以通货膨漲痛苦指數(Misery index)來量度(簡單以失業率及通漲率相加),用以影響美国1976年及1980年的總統选举。.

新!!: 北美洲历史和停滯性通貨膨脹 · 查看更多 »

南瓜屬

南瓜屬(学名:Cucurbita)是葫蘆目葫蘆科的其中一屬,當中最著名的物種是南瓜。在北美地區,常見的美洲南瓜種經常都被籠統的稱作squash。 Category:卡尔·林奈命名的生物分类.

新!!: 北美洲历史和南瓜屬 · 查看更多 »

協約國

協約國(Allied Powers)主要由法國、俄羅斯、英國、日本、義大利和美國組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同盟國對敵。.

新!!: 北美洲历史和協約國 · 查看更多 »

古印第安人

#重定向 古印地安人.

新!!: 北美洲历史和古印第安人 · 查看更多 »

古巴革命

古巴革命是一場推翻古巴獨裁者富爾亨西奧·巴蒂斯塔的革命,最後由以菲德爾·卡斯特羅為首的革命組織七二六運動在1959年1月取得勝利。之後所建的政府從外交中立逐渐走向激进,最终建立了西半球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这场革命后古巴采取了新形式的外交,也预示着古巴开启了干预他国军事冲突的时代,如介入安哥拉内战和尼加拉瓜革命,并极大地改变了古巴与美国的关系。虽然古巴与美国在近年来有努力改善双边关系的势头,但2015年美国仍对古巴实施贸易禁运。.

新!!: 北美洲历史和古巴革命 · 查看更多 »

同盟国

同盟国可以指:.

新!!: 北美洲历史和同盟国 · 查看更多 »

墨西哥独立战争

墨西哥独立战争(1810-1821)是指墨西哥人民与西班牙殖民当局之间爆发的一系列武装冲突,开始于1810年9月16日。它以理想主义的农民对殖民地领主的反抗为开端,却以自由派与保守派达成同盟而告终。.

新!!: 北美洲历史和墨西哥独立战争 · 查看更多 »

墨西哥革命

墨西哥革命(西班牙語:Revolución Mexicana)指的是1910年至1920年墨西哥各派系之间的长期流血斗争,以结束独裁统治、建立立宪共和国告终。革命后由革命制度黨長期執政,直至2000年。.

新!!: 北美洲历史和墨西哥革命 · 查看更多 »

墨西哥比索

墨西哥比索(Peso mexicano)為墨西哥合眾國流通貨幣。貨幣編號MXN。輔幣單位為分,1比索.

新!!: 北美洲历史和墨西哥比索 · 查看更多 »

墨西哥湾

墨西哥湾是北美洲南部大西洋的一海湾,以佛罗里达半岛-古巴-尤卡坦半岛一线与外海分割。北为美国,南、西为墨西哥,东南为古巴,东经佛罗里达海峡与大西洋相连,经尤卡坦海峡与加勒比海相接,是著名的墨西哥灣暖流的起點。墨西哥湾形成于3亿年前的地球板块运动。Huerta, A.D., and D.L. Harry (2012) Wilson cycles, tectonic inheritance, and rifting of the North American Gulf of Mexico continental margin. Geosphere.

新!!: 北美洲历史和墨西哥湾 · 查看更多 »

夏威夷州

夏威夷州(夏威夷語:Mokuʻāina o Hawaiʻi,State of Hawaii)在1959年8月21日成為美國的第50個州,由夏威夷群島所組成,位於北太平洋中,所在的大洲是大洋洲。距離美國本土3,700公里,屬於太平洋沿岸地區。首府為檀香山。在1778至1898年間,夏威夷也被稱為「三明治群島」(Sandwich Islands)。 夏威夷是距今最近加入美國的州份,與美國其他各州有著明顯的區別:它除了是美國最南方的州外,也是美國唯一一個全部位於熱帶的州;它與阿拉斯加州是美國各州中,僅有的兩個不與其他各州相連的州份,也是美國唯一一個沒有任何土地位在美洲大陸的州。論美國所有領土而言,夏威夷州是除了美國海外屬地和群島以外,最南端的一州,但非最南端的領土(美國最南端的領土在美屬薩摩亞群島)。在族群分佈上,它是兩個非白種人居多數州份的其中之一,比起其他各州,夏威夷州擁有最大的亞裔人口比例。生態及農業方面,它是全世界擁有最多瀕危物種的地方,也是美國唯一生產咖啡具有工業規模的州份。.

新!!: 北美洲历史和夏威夷州 · 查看更多 »

大英帝国

大英帝国,或稱不列顛帝國(British Empire),是一個在16世纪至20世纪末间由英国統治的全球帝國,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認定為歷史上面積最大的殖民帝國,最大領土面積曾達3,400萬平方公里。 16世紀,一般认为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格瑞福兰海战,标志着英国的崛起。但擊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並不代表英國取代了西班牙的霸權,直到300年後的19世紀英國才做到這點。1500年到1600年,由於英國在歐洲大陸上的英法百年戰爭中輸給了法國,所以在歐陸幾乎沒有發言權;但是憑藉著其專注于海外殖民地的拓展,所以反超歐洲第一個殖民國家葡萄牙,成為繼西班牙、荷蘭之後第三大的海軍強國,同時也擁有了面積第三大的海外殖民地。此時,英國的國際地位依然不如殖民最大國西班牙、歐陸最強國法國、以及神聖羅馬帝國的控制者奧地利三國,但是已經成為在二流國家當中的第一把交椅。 整個17世紀和18世紀,光榮革命後的英國對法國發動第二次百年戰爭(1689年-1815年),與當時波旁王朝統治下的法蘭西王國爭奪歐洲以外的海外霸權;這也是英國從不插手歐洲事務、轉向積極干涉歐洲的起點。第二次百年戰爭並不是像第一次百年戰爭一樣的單一戰爭,而是多次歐洲戰爭的集合體,其中英國刻意奉行“不斷幫助法國的敵人、只要是法國的敵人就是英國的盟友”這一政策,導致這些零碎的反法戰爭加總起來的時間長達一百年。又由於1600~1799年代,原本第一位的西班牙帝國已經呈現出明顯的衰弱姿態,於是英國趁機崛起,以非常快的速度擴張殖民地。英國先是在英荷戰爭中打敗了有著貿易和資本,但是軍隊實力並不是很強大的荷蘭;再接受了法國啟蒙運動的先進思想;同時又在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后从法国夺取整个加拿大和印度的殖民地,标志着在“海軍上”英国已經成为无可争议的海洋霸主、而在殖民地面積上成為僅次於西班牙的第二大殖民帝國。但是同時,英國也在海外戰爭中嘗到了第一次失敗,在美國獨立戰爭中輸給了美國。不過總體來說,勝遠遠多於敗,英國的殖民地還是在源源不斷的增加,英國的國際地位也能和法國、奧地利等舊列強平起平坐,成為歐洲的一流強國;超越了原本比較強大但是已經衰弱的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瑞典、波蘭-立陶宛等中型歐洲國家。 19世紀,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對英國的霸權如虎添翼。原本只能藉著和法國敵對參與歐洲事務的英國,可以利用其獨有的工業產品掌控的歐洲的經濟命脈、用世界最強大的海軍威懾弱小的歐洲國家。19世紀初期,西班牙帝國的殖民地全部獨立,間接導致英國成為真正的海洋霸主,此時英國終於在“殖民地面積上”成為是歐洲以及世界第一。1815年,击败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后,大英帝国徹底超越其他所有歐洲國家、一跃成为歐陸第一强权,在武力上只有俄羅斯帝國能和英國一較高下,但由於俄羅斯的經濟和科技落後,所以英國成為歐洲霸主;也因為英國在世界範圍內的殖民地數量最多、科技最發達、控制各個大陸的經濟都市,而成為了主導地球發展的“世界帝國”。此時的英國屬於歐洲五大列強(英國、法國、俄羅斯、奧地利、普魯士)之首,主导国际事务达100年之久,这段时期被称为“不列颠治世”,又因為年值維多利亞女王統治英國的時代、所以又稱“維多利亞時代”。由于帝國的領土、屬土遍及包括南極洲在内的七大洲、五大洋,有「英國的太陽永遠不會落下」的說法,所以被形容为繼西班牙帝國之後的第2個「日不落帝國」。 20世紀,重新統一的德意志帝国打敗法國成為歐洲大陸上陸軍第一強國,而德意志帝國和美國所開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又衝擊了原本英國在科技領域的最高地位,導致英國國力有所下降。但是雖然在軍力和科技上顯示出落後的跡象,但是在殖民地領域英國和她的老對手法國則擴張的比以往更加迅速,英法依然佔有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的殖民地面積。第一次世界大戰结束後的1921年,由於戰爭的摧殘,英國的經濟和科技實力已經遠遠不如美國,但因為英國是對付德國的主要勝利國之一,根據巴黎和会托管了德國的殖民地,而達到殖民地领土面积最大时期;當時英國的國土覆蓋地球上25%的土地和25%的人口,成為“世界历史上面积最大、跨度最廣的国家”。大英帝國在世上傳播英國的宗教、法律、制度、文化、科學、商業、語言,帝国霸權幫助英国本土實現驚人的經濟成長,並使其在國際政治中擁有更大的發言權;也導致了世界性國際語言——英語的通行。 在一戰和二戰的“戰間期”,英国国力已不足以支撑其帝国体量,再加上始于1929年的大萧条的影响,英国政府最终于1931年宣布放弃对加拿大、澳大利亚、纽芬兰、爱尔兰、新西兰和南非六个白人自治领在政治上的控制,自此英联邦体系开始逐步取代大英帝国体系。加上英國對執行地採取民主議會制度和精英教育的方式,導致印度、非洲等殖民地民智漸開,接受了英國民主思想的各個殖民地開始反思英國的統治,並且謀求完全的獨立。随着英國本土的民主發達,海外的殖民地(包含自治領也是)的受到英國教育的非歐洲人民想要自己決定其政府的政策與未来,包括議會全面選舉。白人的自治領大多能夠進一步發展基礎設施,以取得經濟生產上的平衡,但是在拉美、非洲和亞洲的帝國殖民地卻往往只是工業所需原材料(或農業產品)的供應者,所以這些國家即使在從英國獨立後的經濟發展需要藉著英聯邦架構接受英國的幫助。 第二次世界大戰结束之後,随着英國國力日衰以及全球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大英帝国自1947年印度独立后逐漸瓦解,而发生在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则标志着美国正式取代大英帝国成为国际事务领导者。英國的殖民地經歷了風起雲湧的民族獨立,以印度獨立為開始,英國的所有舊殖民地現在幾乎都已獨立,但獨立後的英國殖民地大部分仍然為了增加自己的國際地位而選擇留在英聯邦之中。無論殖民地如何,英國都會宣揚她的議會民主制的優越性、并推薦給殖民地人民,但結果並沒有全部成功(例如埃及、伊拉克、阿富汗、南非、肯亞、辛巴威、烏干達)。今天,英國和她的大部分前英國殖民地國家组成一個國際性的組織英聯邦,但是與大英帝國不同,英國無法在政治、外交及經濟等各方面完全控制英聯邦的其他成员,英國與其他英聯邦成員國地位亦是平等,英國女王僅僅是英聯邦的象征性元首,而其他英聯邦成員甚至憑著自由意志可以做出反對、否決、對抗英國的決定。 到了21世紀,历史学家一般以1997年7月1日的香港回归中國,作为大英帝国终结的标志。雖然英國的殖民化是以其自身利益为優先考量,也為殖民地留下更好的基礎建設,但那主要是為了方便這些殖民地的貨物能够更方便地出口到英國以滿足其本土的需要,或是讓英國的工業產品更方便地運送到殖民地市場。另外,為了確保其統治的稳定,同時因為各殖民地内部民族的複雜性,在殖民地時,英國會用「分而治之」、「精英制度」、「以夷制夷」的政策或者直接放棄對當地民族問題的解決而離開,使得像愛爾蘭共和国、印度、巴勒斯坦、津巴布韋、肯亞、蘇丹、烏干達、伊拉克、圭亞那和斐濟等國家在獨立後面臨着不同程度的民族衝突。最後,大英帝國的形成是400多年來貿易、移民與武力征服的結果,期間也有和平的商業和外交活動,是一個時代特定群體、文化、國際政治、貿易的總稱。.

新!!: 北美洲历史和大英帝国 · 查看更多 »

奥萨马·本·拉登

奧薩瑪·本·穆罕默德·本·阿瓦德·本·拉登(أسامة بن محمد بن عوض بن لادن,拉丁轉寫:Usāmah bin Muḥammad bin Awaḍ bin Lādin,),简称为奧薩瑪·賓拉登、奥萨马、本--·拉登、宾--·拉登或--。全名意思是「--的兒子、阿瓦德的兒子、穆罕默德的兒子奧薩瑪」(名·بن·父·بن·祖·بن·曾祖);「奧薩瑪·--賓·拉登」(أسامة بن لادن)意思是「--的子孫奧薩瑪」,事实上是拉登的玄孙。他是沙烏地阿拉伯王國利雅得省人,是基地组织的首领,该组织被认为是全球性的恐怖组织。本·拉登篤信伊斯兰教遜尼宗瓦哈比派。 本·拉登被美国政府指控为1998年美國大使館爆炸案的幕後主謀,名列联邦调查局(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FBI)十大通緝要犯。 本·拉登最初否認與911恐怖攻擊有關,但已於2004年承認責任。。然而FBI发言人Rex Tomb在2006年表示没有确实证据证明賓拉登涉及911事件。因此始终没有就911事件正式起诉本·拉登。2011年本·拉登被殺後,FBI在其官方網站表示本·拉登是911襲擊的主謀。 2004年3月18日,美国众议院一致通过一项法案,将提供线索导致本·拉登被捕的赏金从2500万美元增加到5000万美元。虽然普遍认为本·拉登藏身于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边境一带,实际上外界没有人知道本·拉登身在何处,甚至指他早已身亡。 2011年5月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發表聲明,指本·拉登在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的一座豪宅裏被美國海軍海豹部隊第六分隊突襲击毙。其屍體於次日海葬於北阿拉伯海。另外雖然是反恐夥伴之一,但美方政府未經巴基斯坦討論即決定粗暴的行動,事後仍引來巴國的強烈不滿。.

新!!: 北美洲历史和奥萨马·本·拉登 · 查看更多 »

奥萨马·本·拉登之死

美国东部时间2011年5月1日,巴基斯坦當地時間當地2011年5月2日,美國海豹特種部隊在巴基斯坦境内的一次軍事行動中,成功击毙了九一一事件的重要嫌犯、同時也是伊斯蘭教激進派的基地組織領導人奧薩瑪·賓·拉登。 這次代號為「海神之矛」(Operation Neptune Spear)的作戰行動,在美國總統歐巴馬親自授權後,美國中央情報局與協同指揮下進行這次進攻。美國在嚴密監控該棟位在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的後,證實賓·拉登已經自阿富汗邊境地區躲往位於巴基斯坦的住所。美國海軍特種作戰研究大隊(前身為海豹6隊)负责实施这次攻击,另有數名中情局特工提供必要的支援。 這次突襲行動結束之後,美軍將所發現的賓·拉登的遺體帶回坐落於阿富汗的基地進行身分辨識。在經過包括DNA測驗、以及他的親人指認後,確定賓·拉登已死於此次的突襲。隨後於賓·拉登死後不過24小時內,根據伊斯蘭傳統迅速運往北阿拉伯海處,然而美國因諸多理由捨棄傳統阿拉伯土葬的習俗,而改以海葬的方式進行。同時在稍早美国东部时间晚間11點35分,美國總統巴拉克·歐巴馬親自在白宮宣布賓·拉登已因此次作戰行動遭到擊斃。巴基斯坦官方也在不久之後宣布,證實賓·拉登是由美軍擊斃的事情。 5月6日,基地組織所下轄的激進網站證實賓·拉登的死亡,並發誓要以殺害更多平民的方式報復這次突襲。其他還有如巴基斯坦好戰組織巴基斯坦塔利班運動也聲稱,他們並不阻止人們對美國與巴基斯坦發起報復行動。但對於美國絕大多數民眾來說,賓·拉登的死亡受到絕大多數人的熱烈慶祝。同時包括聯合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歐洲聯盟,以及絕大數政府的正向歡迎,許多西方國家的輿論也對這一行動抱持正面看法。但也有一些人對此進行強烈的譴責,包括古巴政治家菲德爾·卡斯楚、位在加薩走廊的巴勒斯坦哈馬斯領導人等都抱持反面看法。另外也有些團體認為這是不理會法律和道德方面的殺戮行動,特別是對於為何不活捉手無寸鐵的賓·拉登而將其擊斃,受到了如國際特赦組織等團體人士的質疑。.

新!!: 北美洲历史和奥萨马·本·拉登之死 · 查看更多 »

寂静革命

寂静革命(Révolution tranquille),指加拿大魁北克在1960年代社会迅速变革的一段时期。变革内容包括社会的世俗化、地方福利的建立和分离主义与联邦主义政治势力的重组。在魁北克政府接管之前,教育事务与社会福利均由天主教会负责。寂静革命之后,省政府建立了教育与医疗部,扩大了公共事务范围,加大对教育和基础建立的投资,对电力公有化。并加强了魁北克人对魁北克经济控制。 寂静革命是一段经济和社会均不受控制的变革,同样的变革也同时发生在其它西方世界里。这次革命也被认为是魁北克民族主义兴起的来源,至今仍在魁北克社会中引起争议。.

新!!: 北美洲历史和寂静革命 · 查看更多 »

密苏里妥协

密苏里妥协(Missouri Compromise)是美国国会中的蓄奴州与自由州在1820年达成的一项协议,其主旨在于规范在西部新领土上所建各州的蓄奴行为。该协议规定,在原路易斯安那领地土地上新建的各州中,除密苏里州外,禁止北纬36.5°线以北各州蓄奴。为了防止蓄奴州在参议院占据多数,又允许马萨诸塞州北部的缅因地区独立成为缅因州,恢复蓄奴州与自由州在数目上的平衡。该妥协的达成与后来的废除,对此后的美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新!!: 北美洲历史和密苏里妥协 · 查看更多 »

小政府

小政府(Limited government),代表的指主要由民間供給政府所無法提供的事物與服務,政府在其思想與政策儘可能讓行政規模與權限限制在某個小範圍內。時行小政府最徹底的體制是自由主義國家。基本上是低歲出、低課稅、低社會福利、個人負其自己的責任。主要是自由意志主義者所主張。.

新!!: 北美洲历史和小政府 · 查看更多 »

巨型動物群

巨型動物群在生物科學上有兩個含意:一是指任何可以在沒有儀器協助下眼見的動物,定義與微小動物相反,但較少人知。最為人知悉的是指一些巨大或非常大型的動物,但下限卻沒有準確定義。一些定義指最少的可以達40-45公斤重Defense of the Earth.

新!!: 北美洲历史和巨型動物群 · 查看更多 »

巴哈马

巴哈馬國(Commonwealth of the Bahamas),简称巴哈马,是位於大西洋西侧廬卡雅群島上的一个島國,全國包含700座岛屿(以及小岛屿)和珊瑚礁。地處美国佛罗里达礁島群東南面,古巴和伊斯帕尼奥拉岛(海地和多米尼加以北,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东北部。其首都拿骚位于新普罗维登斯岛上。.

新!!: 北美洲历史和巴哈马 · 查看更多 »

巴特寮

巴特寮(ປະເທດລາວ,意为老挝国),是一个1950年由印度支那共产党成立的老挝政治组织,它在1975年夺取了老挝的政权并建立了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

新!!: 北美洲历史和巴特寮 · 查看更多 »

巴黎和会 (1919年)

巴黎和会,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会议。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1919年1月,胜利的协约国集团为了解決戰爭所造成的問題,以及奠定戰後的和平,於是召开巴黎和会。這個和會因為戰敗國和中立國均未獲邀請參加,所以這是勝利國舉行的和會,而勝利國又有大小之分別,它又是個大國操縱的和會。分別由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大衛·勞萊·喬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主導了和会的進行。 和会上签订了处置战败国德国的凡尔赛和约,同时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等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和凡尔赛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一次大戰後由美國、英國、法國等主要戰勝國主導的國際政治格局。会议通過領土分配及賠款等措施重塑現實政治格局,遏制德國等戰敗國及苏维埃俄国等共產國家,但與此同時通過筹组一个国际联盟来企圖建立理想的國際外交規範。 参加巴黎和会的各国代表有1000多人,其中全权代表70人。和會及後續的活動先後完成對各戰敗國的和約,其中對德和約的凡爾賽條約是最為重要的条约,對日後的國際關係有著深遠影响。.

新!!: 北美洲历史和巴黎和会 (1919年) · 查看更多 »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

卑--詩省(British Columbia,簡稱:B.C.;Colombie-Britannique,簡稱:C.B.),或稱英屬哥倫比亞省,是加拿大的一級行政區,位於該國最西部的省,西面靠太平洋,首府位於溫哥華島的維多利亞,該省最大城市是溫哥華。該省面積944,735平方公里,是加拿大面積第三大的省。主要產業是林業、礦業、漁業。.

新!!: 北美洲历史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 · 查看更多 »

中亚

中亚(Central Asia;Средняя Азия / Центральная Азия),即亚洲中部,在地理上是指西至里海,东到中国,南到阿富汗,北到俄罗斯的广大区域。而根据长期占据这片区域大部分领土的苏联官方定义,中亚仅指其四个加盟共和国: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乌兹别克。苏联解体后,中亚成了亚洲中部现已独立的五个以“斯坦”命名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哈萨克斯坦(人口1660万)、吉尔吉斯斯坦(人口550万)、塔吉克斯坦(人口760万)、土库曼斯坦(人口510万)以及乌兹别克斯坦(人口2950万)的总称。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中亚地区还包括阿富汗、伊朗东部的呼罗珊地区、巴基斯坦北部、蒙古等地,有时还包括中国西部的新疆和西藏以及西伯利亚南部。 上述关于中亚的定义没有一项得到全世界范围的认可。然而,虽然中亚地区的边界并不确定,但这一地区有着一些显著特征。例如,在历史上,中亚地区的主要居民是游牧民族,而这块区域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这个原因,这一区域成了东亚、西亚、南亚和欧洲各个民族、各种宗教以及各种思想的交汇之地。 在伊斯兰化之前以及伊斯兰化早期,中亚地区的主要居民是操伊朗语支各语言的民族Encyclopædia Iranica, "CENTRAL ASIA: The Islamic period up to the Mongols", C. Edmund Bosworth: "In early Islamic times Persians tended to identify all the lands to the northeast of Khorasan and lying beyond the Oxus with the region of Turan, which in the Shahnama of Ferdowsi is regarded as the land allotted to Fereydun's son Tur.

新!!: 北美洲历史和中亚 · 查看更多 »

中美洲历史

中美洲历史叙述了中美洲地区的历史。.

新!!: 北美洲历史和中美洲历史 · 查看更多 »

中部美洲

中部美洲指自墨西哥南部延伸至哥斯大黎加西北邊界的整個區域。印地安原住民於西班牙航海家克里斯多福·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前的3,000年間,在這個區域發展了數個層次分明、文化相關的農業文明,因此中部美洲文明又指這些前哥倫布時期的印地安文明。基本上「中美洲」一詞主要為地理上的概念,而「中部美洲」則以文化歷史上的分界而言,比「中美洲」涵蓋的範圍更大。 中部美洲文明共有的特色包括:這些文明的雕刻上常可發現三石壁爐圖騰概念(暗示了他們的居家環境);某種涼鞋的穿著;以及以玉米為主的集約農業;他們崇拜的神話系統都包括一個雨神、一個太陽神、一個羽蛇神(亦即阿茲特克人的克特薩爾科瓦特爾);科技包括一套二十進位的數字系統,以及每年260日為週期的的神曆和另一套太陽曆(見:中美洲曆法);在建築方面,這些印地安人建築了階梯延伸至頂端的金字塔;在娛樂方面,他們發展出具有宗教意義的球賽(見:中美洲蹴球);除這些以外,還有各式各樣的藝術及文化傳統。 中部美洲同時也是人類語言學上的一個標準範例:所有主要的中美洲語言都表現出某個共同特徵集合的部分特色。中部美洲的經濟及地理政治都受惠自通用語的大量使用,也就是納瓦特爾語至少從7世紀開始的廣泛使用;這樣的發展可能還可向前推2,000年。 中部美洲文明包括奧爾梅克、特奧蒂瓦坎、薩波特克、馬雅、米斯特克、瓦斯特克、托托納克、托爾特克、塔拉斯卡,以及阿茲特克。 Category:美洲文明 Category:伯利兹历史 Category:萨尔瓦多历史.

新!!: 北美洲历史和中部美洲 · 查看更多 »

下滲經濟學

下滲經濟學(trickle-down economics,又譯為滴流經濟學、滲滴式經濟學、滴漏經濟學)是源於美國的經濟術語,用于描述给富人及企业减税可惠及所有人包括贫苦大众的经济政策(如雷根经济学、供給面學派與自由市场)。该主张认为政府對富人階級減免稅收與向企业提供經濟上的優待政策,將可改善經濟整體,最終會使社會中的貧困階層人民也得到生活上的改善。该主张反對以徵稅手段來減少社會中的貧富差距,也往往削減對貧窮階層進行社會救助。左派经济学家在问题讨论中,指该主张含贬义,多用于讽刺及批评。较客观的批评是有关经济政策不一定能夠刺激经济,但一定会導致贫富差距扩大,通胀率及赤字上升。.

新!!: 北美洲历史和下滲經濟學 · 查看更多 »

乔瓦尼·卡博托

乔瓦尼·卡博托(意大利语:Giovanni Caboto,威尼斯语:Zuan Chabotto),又稱约翰·卡博特(John Cabot)(1450年–约1499年),是意大利的航海家、探险家。航海家塞巴斯蒂安·卡博托(Sebastiano Caboto)之父。他于1497年受英格兰国王亨利七世的委托出海,发现了北美洲。因而被认为是继约1003年诺斯曼人莱夫·埃里克松登陆纽芬兰岛后,首个到达该地的欧洲人。在庆祝卡博托探险队登陆500周年时,关于其登陆地点,加拿大和英国政府都接受了通常认为的纽芬兰岛的博纳维斯塔海角,但还存在其他的观点。.

新!!: 北美洲历史和乔瓦尼·卡博托 · 查看更多 »

乔瓦尼·达韦拉扎诺

乔瓦尼·达·韦拉扎诺(Giovanni da Verrazzano或Giovanni da Verrazano,)是一位在北美洲从事发现活动的意大利探险家,主要为法国国王效力。他是自公元11世纪挪威人移民北美以来第一个造访北美大西洋沿岸南卡罗来纳至纽芬兰岛段的欧洲探险家,其中,他在1524年发现了北美东岸的重要海湾纽约港和纳拉干湾。.

新!!: 北美洲历史和乔瓦尼·达韦拉扎诺 · 查看更多 »

亞伯拉罕平原戰役

魁北克戰役或亞伯拉罕平原戰役(Battle of the Plains of Abraham、Battle of Quebec)是一場決定七年戰爭北美戰區(在美國則稱之為法國-印第安戰爭)勝負的戰役,發生於1759年9月13日。這場戰事就在當時魁北克城城牆外一片叫做Abraham Martin dit L'Écossais的高原上進行(現址為魁北克市的國家戰場公園)。整場戰役一共打了30分鐘,卻結束了長達3個月的攻城戰以及改變了加拿大往後的發展。.

新!!: 北美洲历史和亞伯拉罕平原戰役 · 查看更多 »

伊珀尔

伊普尔(荷兰语:Ieper, 法语:Ypres)是位於比利时西佛兰德省部的一座城市,总面积130.61平方千米,人口34,897人(2006年)。 伊普尔是一个古老的城镇,历史远朔到古罗马帝国时期,中世纪时已经成为一个繁荣的商业城市,人口达到4万人,主要从事和英国的麻布生意,当时是法兰德斯的第三大城市,1241年,一场大火将城市几乎全部烧毁,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伊普尔都处于各场战争的旋涡中,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里处于德法战争的重要战略位置,发生多次战役,并且是世界上第一次被使用化学武器的地方。 战后,伊普尔被重建,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和平之城”,和日本的广岛一起提倡废除核武器,并成为的主办城市。.

新!!: 北美洲历史和伊珀尔 · 查看更多 »

伊莎贝拉一世

#重定向 伊莎贝拉一世 (卡斯蒂利亚).

新!!: 北美洲历史和伊莎贝拉一世 · 查看更多 »

伊拉克战争

伊拉克战争()是21世纪初以美国、英国军队为主的多國部隊進駐伊拉克、并推翻以萨达姆·侯赛因为首的伊拉克复兴党政权的一场战争。澳大利亞軍隊和波兰军队也参与了此次联合军事行动。军事行动是在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对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所发出的要求他和他的儿子在48小时内离开伊拉克的最后通牒到期后开始的。 反恐怖主義的联合部队是由120,000人的美军部队、45,000人的英军部队、2,000多人的澳军部队和200人的波军部队所组成的,除此之外还有大约50,000人的伊拉克部队。他们是通过驻扎在科威特的美军基地正式对伊发动军事打击。2003年3月20日多國部隊正式宣布对伊拉克开战,标志着伊拉克战争的开始。 美国第3步兵师从科威特西北方向的沙漠向巴格达挺进,伴随他们作战的还有美国第101空中突击师和第82空降师的若干部队。在另一个方向伊拉克东南部有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远征队和英国远征军(包含第4和第7装甲旅组成的第1装甲师以及若干海军陆战队)则发动了钳形攻势以打开伊拉克的海运通道。在战争进行了两周后,美军又在伊拉克北部山区投入了173空降旅以及特种部队,并和该地的库尔德反叛军结成同盟,美国预期中的准备在北方投入的则由于土耳其议会的反对而未能在该地参加战斗。 经过两个星期的激战,英军首先控制了伊拉克南部的石油重镇、伊拉克第2大城市巴斯拉。在伊拉克全境都出现了断水和停电等人道主义危机,国际多个人道组织向伊拉克运输救援物资,这些援助物资大多都从联军所控制的烏姆蓋薩爾进入伊拉克,还有部分则从科威特进入伊拉克。 战争爆发大约3个星期之后,美军顺利进入巴格达市区,途中并没有遇到任何大規模衝突。伊拉克官员则突然消失,去向不明,大批伊拉克军队向美军投降。之后巴格达和巴斯拉等伊拉克城市纷纷陷入无政府状态,巴格达市内发生频繁的抢掠事件,伊拉克國家博物館遭到洗劫,上万件美索不達米亞時期的珍贵文物失踪。有伊拉克民众批评美军,并没有努力维持巴格达的市内安全。2005年以來,伊拉克政壇興辦了民主選舉,並在美國支持下開始了重建,然而這並沒有帶來理性的政治與平等,少數什葉派與財團掌控國家,遜尼派極端份子佔地為王,使美軍與美援隊伍傷亡不斷,2008年奧巴馬總統以美軍撤出(主要是戰鬥部隊)的政見上台,2011年正式撤退,結束了大部分的軍事行動。然而伊拉克戰亂遠未解決,隨後伊斯蘭國於2014年的興起,美國反恐戰果再度倒退,還造成全球難民危機與恐怖主義擴散至歐洲,此戰至今影響未明。.

新!!: 北美洲历史和伊拉克战争 · 查看更多 »

弗吉尼亚州

維吉尼亞州(),正式名称为維珍尼亞聯邦,是美国东部的一个州,美国开国时十三州之一。 維吉尼亚州域范围位于北纬36°31'至39°37',西经75°13'至83°37'之间,其北部地区与美国政治中心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相邻。该州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发源地之一,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美国2012年人口估算显示,全州总人口818.6万,实现GDP总量3970亿美元。.

新!!: 北美洲历史和弗吉尼亚州 · 查看更多 »

何塞·玛丽亚·莫雷洛斯

何塞·玛丽亚·莫雷洛斯(José María Morelos,1765年– 1815年),墨西哥革命家,墨西哥独立战争主要领导人之一。1811年,伊达尔戈被捕之后,他接替担任独立战争领导人。1815年11月5日被西班牙殖民当局拘捕,22日被秘密处死,遺體最後葬於獨立紀念柱下。.

新!!: 北美洲历史和何塞·玛丽亚·莫雷洛斯 · 查看更多 »

征服者

征服者(西班牙語:Conquistador)指的是15世紀至17世紀間,到達並征服美洲新大陸及亞洲太平洋等地區的西班牙与葡萄牙軍人、探險家。自1492年航海家克里斯多福·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以來,這些征服者便在美洲、亞洲及太平洋地區建立殖民統治。.

新!!: 北美洲历史和征服者 · 查看更多 »

德内语支

德内语支或称阿萨巴斯卡语支(Athabaskan、Athabascan、Dene、Athapascan、Athapaskan)是北美大陆一系列原住民语言的统称,阿萨巴斯卡语系主语言与其他一些语言被归入纳-德内语系。阿萨巴斯卡语系为北美第二大语系。阿萨巴斯卡语系包含31种语言,哥威迅语、斯拉维语等语言被列为加拿大西北领地的官方语言。.

新!!: 北美洲历史和德内语支 · 查看更多 »

德克萨斯共和国

德克萨斯共和国(1836年-1845年,清徐繼畬於1844年所著《瀛寰志略》中譯作得撒),又译--克萨斯共和国或--,亦称孤星共和國,於1836年自墨西哥獨立出來的國家,九年後(1845年)經議會決議合併加入美國,成為其一州。其領土範圍涵蓋現今美國德克薩斯州以及部份的新墨西哥州、科羅拉多州、懷俄明州、奧克拉荷馬州、堪薩斯州。其東界及於1819年由美國和西班牙簽署的《亚当斯奥尼斯条约》所訂疆界;南界與西界在其國祚九年中一直與墨西哥爭執不下:德克薩斯共和國宣稱其疆界遠及於格蘭德河;墨西哥則稱其邊界僅及較東的努埃塞斯河。這個邊界未定的問題,除了是德克薩斯共和國加入美國聯邦的原因之一,在德克薩斯共和國併入美國成為一州之後,演變成為美墨戰爭的主要導火線。.

新!!: 北美洲历史和德克萨斯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圣劳伦斯河

圣劳伦斯河(Saint Lawrence River,Fleuve Saint-Laurent)是北美的河流。位于加拿大和美国境内。起源于安大略湖,流经蒙特利尔(加拿大境内)、魁北克市,在加斯佩地区注入大西洋的圣劳伦斯湾。 圣劳伦斯河从安大略湖口的京士顿开始,直到安大略省的康沃尔(Cornwall)是美国和加拿大的界河。康沃尔以下都在加拿大境内。在蒙特利尔西与渥太华河汇流,途径三河市,到魁北克市骤然开阔,最终在加搏海峡入海。全长3056公里。 圣劳伦斯河水量充沛,水质含泥沙量较少,支流有渥太华河、沙陀格威河、黎塞留河(Rivière Richelieu)和萨贵内河(Rivière Saguenay),佛蒙特州的尚普兰湖也是其分支水系。圣劳伦斯水系同五大湖一起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水系。 圣劳伦斯河是五大湖水系到大西洋的通路,具有重要的地位。河流两岸集中了魁北克80%的人口和几乎所有的工业。 * Category:紐約州河流 Category:安大略河流 Category:魁北克河流 Category:安大略湖 Category:美加邊界 Category:北美洲跨國河流.

新!!: 北美洲历史和圣劳伦斯河 · 查看更多 »

地理大发现

歐洲歷史的地理大发现(Age of Discovery;又名探索时代、海權時代或大航海時代)指从15世纪到17世纪时期。该时期内,欧洲的船队出现在世界各处的海洋上,寻找着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以发展欧洲新生的资本主义。在这些远洋探索中,欧洲人发现了许多当时在欧洲不为人知的国家与地区。与此同时,欧洲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航海家,其中有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瓦斯科·达伽马、佩德罗·阿尔瓦雷斯·卡布拉尔、胡安·德拉科萨、巴尔托洛梅乌·迪亚士、乔瓦尼·卡波托、胡安·庞塞·德莱昂、斐迪南·麦哲伦与胡安·塞瓦斯蒂安·埃尔卡诺等。 在当时,远洋航行意味着冒险:他们无法准确测量经度在几个世纪中,这一情况都是数学家和航海者们面临的难题,亦为当时的帝国崛起制造了障碍。经度测定已成为了当务之急:远洋航行缺乏精确测量工具的支持,从而无法准确测定航船的位置。直接导致了时间和负重量上的浪费,以及频繁发生的船只失事事故。这一问题直到18世纪英国钟表匠约翰·哈里森发明后才得以解决。自那以后,在任何时刻离港的任何船只,都可通过比较航船的当地时间与本初子午线的时间,直接计算出航船所在的经度。,木制船壳无法抵抗船蛆的侵蚀,储备的食物不适于长期航行导致坏血病在船员间的传播。,船上的卫生与生活条件也十分糟糕。然而,受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的双重驱使,这些人所进行的探索极大地扩展了已知世界的范围。张箭,31-32页.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贸易交流开始大量增加,殖民主义与自由贸易也开始出现。欧洲这个时期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其超过亚洲繁荣的基础。新航路的发现,对世界各大洲在数百年後的发展也产生了久远的影响。对除欧洲以外的国家和民族而言,地理大发现带来的影响则是复杂而矛盾的,除了物資交流外,因帶給原生居民的常是死亡和佔領,可說是一部大侵略史。.

新!!: 北美洲历史和地理大发现 · 查看更多 »

北美印第安战争

北美印第安战争(英语:American Indian Wars)是在美國和加拿大用來描述一系列的美國和加拿大拓荒者和聯邦政府與印第安人在美國和加拿大獨立戰爭前後的衝突。 冲突的起因在北美洲西部的白人殖民者数量日益增多,逐漸壓迫了原住民的土地。1872年在黑山发现金矿后,使得大量淘金人潮湧入,打破了苏族印地安人和美国政府的条约,壓迫印地安人的生存空間。導致許多美國人被苏族攻击獵首。 美軍借此理由向印第安部落发动綏勦政策,在反抗白人的壓迫中,阿帕契族、苏族,和夏延族的頭目「疯马」的反抗最烈。「疯马」酋长與他的薩滿巫師「坐牛」向白人表現出紅人的驍勇,於印第安战争在罗斯巴德战役、小大角战役中都取得胜利,南北戰爭名將乔治·卡士達也敗死於陣中。 随著印第安人的時常起義,1876年政府憤而停止了对苏族的食物补给,並且將他們賴以維生的野生動物驅離,紧跟着頭目疯马和红云的投降,是确定政府勝利结局。.

新!!: 北美洲历史和北美印第安战争 · 查看更多 »

北美大平原

大平原(Great Plains),多稱北美大平原,是北美洲中部一块广袤的平原地区,大致位于密西西比河以西、落基山脉以东、格兰德河以北。自然植被以草为主。 大平原东西长800公里,南北长3200公里。另根据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大平原研究中心的定义,其总面积约130万平方公里。大平原主要包括了美国的科罗拉多州、堪萨斯州、蒙大拿州、内布拉斯加州、新墨西哥州 、北达科他州、俄克拉何马州、南达科他州、得克萨斯州和怀俄明州,以及加拿大的草原三省(阿尔伯塔省、曼尼托巴省和萨斯喀彻温省)还有墨西哥的一小部分。.

新!!: 北美洲历史和北美大平原 · 查看更多 »

北美洲

北亞美利加洲(North America;字源:亞美利哥·維斯普西),簡稱北美洲,位於西半球北部(或北半球)。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瀕北冰洋,南以巴拿馬運河為界與南美洲劃分。北美洲還包括加勒比海中眾多島嶼(主要為西印度群島)。北美洲面積2422.8萬平方公里(包括附近島嶼),約佔当今地球陸地總面積的16.2%,是世界第3大洲。人口5億2872萬(2008年七月),居世界第4位。.

新!!: 北美洲历史和北美洲 · 查看更多 »

哥伦布时代前的跨大洋接触

哥伦布时代前的跨大洋接触是指公元前10000年前就定居在了美洲的那些美洲原住民们及其后裔和其他大陆(非洲、亚洲、欧洲及大洋洲)的人们之间,在1492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抵达加勒比群岛之前,所发生的互相影响,然而穿越白令海峡,或者穿越该地区的曾经存在过的陆桥,都不算是跨大洋接触。 哥伦布时代前的欧洲人与美洲人的接触推测只有一个实例被确认无疑了,那就是古北欧人大约在公元1000年定居在了加拿大纽芬兰的水母湾牧草地。 除了维京人定居加拿大以外,根据历史记述、考古发现、文化对比,又有其他许多哥伦布时代前的接触被提了出来。不过,关于这些接触的宣称大多数都是有争议的,这一部分是因为这些理论的提出者所引用的证据许多都是含糊不清的,或者有充分的细节却无法证实的。科学界对于哥伦布时代前的接触的宣称的回应既有在同行评议刊物中的严肃的考虑,也有将之视为边缘科学或而进行否定,等等。.

新!!: 北美洲历史和哥伦布时代前的跨大洋接触 · 查看更多 »

农民

#重定向 農民.

新!!: 北美洲历史和农民 · 查看更多 »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克里斯多福·哥倫布(Cristóbal Colón;Cristoforo Colombo),),意大利探险家、殖民者、航海家,出生于中世纪的熱那亞共和國(今意大利西北部)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新!!: 北美洲历史和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 查看更多 »

前哥倫布時期

The Pre-Columbian era incorporates all period subdivisions in the history and prehistory of the Americas before the appearance of significant European influences on the American continents, spanning the time of the original settlement in the Upper Paleolithic period to European colonization during the Early Modern period.

新!!: 北美洲历史和前哥倫布時期 · 查看更多 »

因纽特人

因纽特人(因纽特语:ᐃᓄᐃᑦ )是美洲原住民之一,分布於北極圈周圍,包括格陵兰,和加拿大的努纳武特地区、西北地區、育空地區、魁北克等地,说因纽特语。因纽特人屬於爱斯基摩人的一支(其餘為尤皮克人,并与阿留申人有亲缘关系),不過他们并不自称为愛斯基摩人,因为这是北美其他印第安人部落對他們的稱呼,意思是“吃生肉的人”,帶有貶義。因此他們自稱為因紐特人,於因纽特语中的意思為“人”,故外界也逐漸改口作此稱呼,以尊重其文化精神。格陵兰因纽特人也称为格陵兰人。.

新!!: 北美洲历史和因纽特人 · 查看更多 »

国家行动党

国家行动党(Partido Acción Nacional,缩写为PAN)是墨西哥的一个保守主义和基督教民主主義政党,是墨西哥的三个主要政党之一。该党成员比森特·福克斯·克萨达和费利佩·卡尔德龙分别在2000年和2006年当选墨西哥总统。另外,该党在参众两院分别拥有38和109席,是议会第二大党。.

新!!: 北美洲历史和国家行动党 · 查看更多 »

皮埃尔·特鲁多

约瑟夫·菲利普·皮埃尔·伊夫斯·爱略特·特鲁多,CC,CH,PC,QC,FSRC(Joseph Philippe Pierre Yves Elliott Trudeau,),加拿大政治家,曾兩度出任加拿大总理,執政近十六年,是加拿大歷史上在位最久的總理之一。.

新!!: 北美洲历史和皮埃尔·特鲁多 · 查看更多 »

皮草貿易

廣義來說是指皮草間的貿易.

新!!: 北美洲历史和皮草貿易 · 查看更多 »

石器

石器是以石头为原料制成的工具,是人类最早使用的生产工具。在考古学上,人类使用石器的时期称为石器时代。 石器主要分为打制和磨制两大类。石器的制法和形状常常作为判断遗迹年代和文化性质的主要标志。.

新!!: 北美洲历史和石器 · 查看更多 »

石片

石片(Lithic flake),是一个打制石器技术的术语。在打制石器的过程中,需要在作为原料的石块上通过击打使得石块的一部分剥落,这个剥落下来的部分就叫做石片。.

新!!: 北美洲历史和石片 · 查看更多 »

玉米

玉米(学名:Zea mays)是一年生禾本科草本植物,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重要粮食作物。同時也可以當作飼料使用,還有在生物科技產業作為乙醇燃料的原材料。而且玉米更在各個化工領域被大量利用著,做成塑膠等等不同的物品。.

新!!: 北美洲历史和玉米 · 查看更多 »

玛雅

雅可以指:.

新!!: 北美洲历史和玛雅 · 查看更多 »

珍珠港事件

珍珠港事件,又名突襲珍珠港,日本稱之珍珠灣攻擊(真珠湾攻撃)或夏威夷作戰(ハワイ作戦)、AI作戰、Z作戰,是日本海軍於1941年12月7日(美國時間)對美國海軍夏威夷領地珍珠港海軍基地的一次突襲作戰。 攻擊珍珠港的计划源自日本與美國的外交衝突。日本自1937年發動對中國的戰爭後,長期無法脫身,經濟也每況愈下;為了繼續對中國的戰爭,日本國策逐漸走向奪取他國資源;1938年,时任日本首相近衞文麿提出“大东亚共荣圈”构想,严重威胁到美国在中国和亚洲的利益,引发美国强烈抗议。1941年,美國政府要求日本從法屬印度支那撤軍,並連同荷蘭與英國停止對日本出口石油。由於石油是日軍繼續戰爭之必備要素,美國此舉令日本最終決定南進奪取英國與荷蘭資源豐饒的殖民地;同時也因為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認為美國勢必干涉,因此必須致命地打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令日本在南進取得成果、鞏固勢力後,能在有利的條件下和美國和談。為此,山本擬定攻擊珍珠港的計畫。 日本海軍派出6艘航空母艦、共300多架戰機的兵力,分為兩波攻擊。由於美軍受到奇襲,日軍取得重大成果:擊沉及重創美軍8艘戰艦、3艘巡洋艦、3艘驅逐艦,摧毀188架戰機,造成2,402人殉職和1,282人受傷。然而,日軍之勝利並不完全:島上的發電站、維修設備、燃料和指揮總部大樓均未被破壞,未來海戰的真正主力——航空母艦均不在港內。即使如此,和美國的損失比起來,日本損失甚微:僅損失29架飛機和5艘袖珍潛艇,共65名士兵陣亡或失蹤,並有一位日本潛艇乘員被俘虜。 這場軍事攻擊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展有著重大影響。由於日本這次未宣而戰的行動,美國公眾輿論憤怒不已,全國自孤立主義轉為支持參戰;而歐洲的德國和義大利也對美國宣戰,美國因此也加入歐洲戰場。美國強大的工業能力,給予各個反軸心國陣營大量的資源,導致軸心國最終滅亡。另外,由於參戰前富兰克林·罗斯福總統親同盟國、欲加入世界大戰的態度,出現知道日軍即將攻擊珍珠港、卻不加以警告的陰謀論,其至今仍充滿爭議。珍珠港事件發生後,羅斯福發表著名的《國恥演說》,聲稱12月7日是美國「活在恥辱中之一日」,後來成為該國的紀念日。.

新!!: 北美洲历史和珍珠港事件 · 查看更多 »

私有化

私有化一词在中文中可用于两种完全不同的情况。其一常指将国有企业的所有权转给私人,即民營化,相应英文为Privatization。其二指将上市公司的股份全部卖给同一个投资者,从而使一个公眾公司(Public Company)转变为私人公司(Private Company),对应英文为Taking Private。.

新!!: 北美洲历史和私有化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接触

一次接触(First contact),指的是两个先前互不知晓的文明间的第一次见面。一个著名的例子是1492年西班牙人与阿拉瓦人(以及后来的所有美洲原住民)间的第一次接触。 这样的接触有时会被接触中的某方称作“发现”(discovery),特别是在接触前已经旅行了很长距离的一方。但是,一些意见反对将该词应用于人类,这就是通常会首选“第一次接触”的原因,而“发现”这一术语则更多地在地理学上提及。 当外來者较對方有着显著的科技优势时,会因其优势而占据有利地位,并常常伴随着破坏或瓦解。疾病的传入也是一个因素,特别是当只有一方能对其广泛免疫的时候。 在科幻与奇幻小说中,经常可以见到有关此主题的虚构内容。第一次接触主题的推测性小说(Speculative Fiction)探索了两个智能种族间——通常是人类与外星人——发生第一次接触的可能性。.

新!!: 北美洲历史和第一次接触 · 查看更多 »

第四纪冰河时期

四纪冰河时期,也称作“第四纪冰期”、“第四纪大冰期”、“第四纪冰河期”、“第四纪冰川期”、“更新世冰川期”、“当前冰河时期”、“末次冰河时期”,是指从258万年前到现在的地球气候时段。在此期间,南极大陆与格陵兰岛形成了永久性的冰盖,欧亚大陆北部与北美的北部也出现了面积广大的大陆冰盖,并在世界各处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广泛出现了山岳冰川。此次冰河时期的主要效果是大陆上的冰川侵蚀与沉积,改变了河流系统的走向,产生了数百万湖泊並改变了海平面的高程,在远离冰川边缘的地方发育了雨成湖,地殼均衡,影响到海洋、洪水、生物物种。.

新!!: 北美洲历史和第四纪冰河时期 · 查看更多 »

米格尔·伊达尔戈·伊·科斯蒂利亚

米格尔·伊达尔戈·伊·科斯蒂利亚(Miguel Hidalgo y Costilla,),共濟會,墨西哥民族英雄,墨西哥独立之父。今日墨西哥中部的伊达尔戈州便是以其名命名的。 伊達爾戈於1753年5月8日出生於彭哈莫,1770年,伊达尔戈进入墨西哥大学攻读神学和哲学,期间受到法国启蒙主义影响。1808年,在多洛雷斯任神父的伊达尔戈参加追求墨西哥独立的秘密团体文学与社交会。1810年初,该组织计划于当年10月1日起义,推翻西班牙统治。但是9月起义计划即由于叛徒告密泄露。伊达尔戈遂与阿连德和阿尔达马等人决定提前起义。 9月16日凌晨,起义开始,伊达尔戈敲响了当地教堂的大钟,号召印第安人起义,史称多洛雷斯呼声,宣布了墨西哥独立战争的开始。此后,伊达尔戈被拥戴为起义军最高统帅,率领起义军向墨西哥城进发。10月底受挫,11月底,伊达尔戈率起义军转而进驻瓜达拉哈拉,整顿军队,建立政权,取消印第安人赋税,废除奴隶制,宣布将殖民者非法夺取的土地归还给印第安人公社,以争取印第安人的支持。 1811年1月,伊达尔戈率军与西班牙军在瓜达拉哈拉城外交战,兵败被俘,7月31日於奇瓦瓦市牺牲,遺體最後葬於獨立紀念柱下。.

新!!: 北美洲历史和米格尔·伊达尔戈·伊·科斯蒂利亚 · 查看更多 »

米格尔·德拉马德里

米格爾·德拉馬德里(Miguel de la Madrid,)是墨西哥的政治家,從1982年至1988年擔任墨西哥總統,所屬革命制度黨。2012年4月1日死於肺氣腫引發的併發症。.

新!!: 北美洲历史和米格尔·德拉马德里 · 查看更多 »

紐芬蘭自治領

紐芬蘭自治領(Dominion of Newfoundland)是一個存在於1907年到1949年期間的英國的一個自治領。自治領位於北美洲東部的大西洋沿岸,其領土范圍相當於今天的紐芬蘭-拉布拉多省。1949年,紐芬蘭與加拿大合并,自治領隨之結束。 1854年,在紐芬蘭成立了當地的自治政府,并在1907年正式成為自治領。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大量的紐芬蘭人在戰爭中犧牲,加之後來的大蕭條,導致紐芬蘭的經濟出現困難。在1934年,英國暫停了紐芬蘭的自治領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紐芬蘭有機會走向獨立或與加拿大合併。1948年,紐芬蘭舉行了公民投票,通過了併入加拿大的決議。在1949年3月31日,紐芬蘭正式加入加拿大联邦,成為加拿大的第十個省。 * Category:紐芬蘭與拉布拉多省歷史 Category:加拿大政治史.

新!!: 北美洲历史和紐芬蘭自治領 · 查看更多 »

紅色高棉

紅色--高棉(ខ្មែរក្រហម,罗马化:Khmer Kraham;Khmer Rouge),又译作赤--柬、赤色--高棉,是一个政治术语,由西哈努克亲王于1960年代提出,用以代指柬埔寨共产党及其后继者。 1970年朗诺等在美国的支持下发动政变,推翻了西哈努克。西哈努克在中国支持下和红色高棉结成柬埔寨民族統一阵线,进行了抗美救国战争,并于1975年推翻了美國資助的朗诺政权。取得政权后,柬埔寨共产党掌握了实权,宣称奉行毛泽东思想。趁中国文革之勢,在柬埔寨推行极左的社会工程政策,旨在实现所谓纯粹共产主义。极端的农业改革导致了大规模饑荒。不顾缺医少药而强调绝对自给自足,导致了数千人丧生于疟疾等可治愈疾病。甚至包含婚姻和家庭關係等都遭到解體。饑荒、苦役、肆意的处决以及疾病或迫害等非正常原因,使得其治下的柬埔寨有上百萬人死亡,被称为红色高棉大屠杀。据柬埔寨历史资料收集中心报告,他们在美国、澳大利亚、荷兰三国的协助下,在全柬170个县中的81个县进行了勘察,在9,138个坑葬点,发掘出近150万具骷髅。法国学者發明自我屠殺一词来形容紅色高棉。 从1977年起就和柬埔寨不断有边界冲突的越南,在苏联的支持下于1978年底对柬埔寨进行了大规模入侵,并于1979年初建立了韩桑林政权柬埔寨人民共和國。1981年12月,柬共迫於形勢宣布自行解散。原柬共势力新建立了民主柬埔寨党,并与西哈努克的争取柬埔寨独立、中立、和平与合作民族团结阵线和宋双的高棉人民解放全国阵线组成了抗越的民主柬埔寨三方联合政府并成立了联合政府。在美国和中國的支持下,红色高棉政权继续掌握着柬埔寨的聯合國席位作为柬埔寨在国际上的合法代表,直到1993年為止。 2007年,由联合国与柬埔寨共同组建的柬埔寨法院特别法庭陆续逮捕了农谢、英萨利及他的夫人英蒂丽以及乔森潘,加上已于1999年被捕的康克由,构成了特别法庭的主要被告。2009年2月18日,特别法庭开庭提审康克由,拉开审判前红色高棉成员及主要领导人的序幕。2010年7月26日,特別法庭以戰爭罪、反人類罪、酷刑和謀殺罪判處紅色高棉統治柬埔寨期間S-21集中营的監獄長康克由35年監禁。2012年2月3日,特別法庭驳回其上诉,改判为无期徒刑。 2014年8月7日,柬埔寨红色高棉前高官农谢、乔森潘因战争罪和反人類罪被判终身监禁。.

新!!: 北美洲历史和紅色高棉 · 查看更多 »

維京人

维京人(víkingr)是诺尔斯人的一支(斯堪的納维亚人),他们是从公元8世纪到11世纪侵扰并殖民欧洲沿海和不列顛群島的探险家,武士,商人和海盗Roesdahl, p. 9-22.

新!!: 北美洲历史和維京人 · 查看更多 »

維京人殖民北美

維京人殖民北美早在公元十世紀時古維京人航海者在北大西洋(包括北美洲東北端)探險並在沿岸定居時就開始了。 挪威先民在格陵蘭的殖民地維持了將近五百年,可是他們在北美大陸的定居點規模小,而且從未發展成為永久殖民地。即便運送木材之類的航行可能進行了一段時間,沒有跡象顯示古挪威人、維京人在北美建立了永久殖民地。.

新!!: 北美洲历史和維京人殖民北美 · 查看更多 »

總督 (殖民地官職)

總督(副王,virrey,vice-rei,Vice-roi,viceroy)是西方國家君主在殖民地或行省代理人的官職或稱號。在構詞法中,由拉丁文前綴詞「vice-」(副)與法語詞「roi」(王)構成,意思為「副王」。在中文和越南文中一般意譯為「總督」,但亦直譯為「副王」,在日文和韓文中則直接翻譯為「副王」。.

新!!: 北美洲历史和總督 (殖民地官職) · 查看更多 »

纽芬兰岛

纽芬兰岛(Newfoundland,Terre-Neuve,意指「新尋獲之地」),是一位於北大西洋的大型島嶼,属加拿大紐芬蘭與拉布拉多省管辖。该岛面积111,390平方公里,人口466,172人(2001年统计)。纽芬兰岛西北隔贝尔岛海峡与拉布拉多半岛相隔。主要城市圣约翰斯除了是島上人口最多的城市外,也是紐芬蘭與拉布拉多省的首府。.

新!!: 北美洲历史和纽芬兰岛 · 查看更多 »

罗纳德·里根

罗纳德·威尔逊·雷根(Ronald Wilson Reagan,),美國政治家,第40任美国总统(1981年-1989年),第33任加利福尼亚州州長(1967年-1975年)。踏入政壇前,雷根也曾擔任過運動廣播員、救生員、報社專欄作家、電影演員,他的演說風格高明而極具說服力,被媒體譽為“伟大的溝通者”,美國人心目中最偉大的總統之一。 列根在1980年的選戰中擊敗了當時民主黨的總統吉米·卡特,共和黨也在同年選舉贏得了26年來首次在參議院過半數的席次。雷根推行的經濟政策為供應面經濟學,被人稱為雷根經濟學,將所得稅降低了25%、減少通貨膨脹、降低利率、擴大軍費開支、增加政府赤字和國債,排除稅賦規則的漏洞,繼續對商業行為撤銷管制,使美國經濟在歷經1981-1982年的急劇衰退後,於1982年開始了非常茁壯的經濟成長。他始終強調他對於聯邦政府在处理問題上的能力抱持著懷疑態度,尤其是在經濟問題方面。他的解決方式是撤回政府的干涉並減少稅率和商业管制,以此讓自由市場機制能自動修正所面臨的問題。他在就職典禮那天說道:“政府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政府本身才是問題所在。” 共和黨的支持者盛讚他振奮了美國人在1980年面臨的低落士氣和挫折感,並且讓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體制超越政府的管制。在對外政策上,他大幅度擴張軍備,對蘇聯的政策則由原本的圍堵改為直接的對抗。雷根在政治意識形態上貫徹了反共主义與民主资本主义。 許多的觀察家,尤其是美國的保守派,稱讚雷根是美國得以拖垮蘇聯的主要功臣。歷史學家對此還沒有達成共識,一些人認為雷根是促使蘇聯於1991年垮台的主要推手;一些人則認為蘇聯於他任內開始的轉變,只不過是時間上的巧合。雷根兩屆任期完滿結束後,其副總統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於1988年的選戰中,挾著雷根的高昂人氣而大獲全勝並於翌年上半年升為總統,實現世代交接。雷根的總統任期影響美國1980年代的文化,使得美國的80年代也常被稱為“雷根時代”,其右翼及保守派的思想哲學至今仍是美國保守派的標誌。另一方面,部分左派觀點認為雷根的政策為日後美國經濟失衡、貧富差距擴大埋下伏筆,甚至進一步影響21世紀的全球,基督教右派及新保守主義亦在此時取得影響力,改變共和黨日後的政治生態。.

新!!: 北美洲历史和罗纳德·里根 · 查看更多 »

美墨戰爭

美墨战争是美国与墨西哥之间于从1846年至1848年爆发的一场战争。.

新!!: 北美洲历史和美墨戰爭 · 查看更多 »

美帝国主义

#重定向 美帝國主義.

新!!: 北美洲历史和美帝国主义 · 查看更多 »

美國獨立戰爭

美國獨立戰爭(American War of Independence 或American Revolution;1775年—1783年),或稱美國革命戰爭(American Revolutionary War),是英國與準備獨立的美利堅及法國這個欧洲强国之間的一場戰爭。 這場戰爭主要是始於是北美十三殖民地為了對抗英國的經濟政策,但後來卻因為法國加入戰爭對抗英國,而使戰爭的範圍遠遠超過英屬北美洲之外。因此,英國決定與當地的印地安人結盟,以增加勢力。 在獨立戰爭初期,英國能夠充分利用皇家海軍船堅炮利的優勢控制十三殖民地的沿海城市,但對於如何控制內陸地區、及應對盤據內陸、熟悉地形、驍勇善戰的殖民地民兵卻束手無策。隨著法國海軍在切薩皮克海戰大捷奪得制海權,英軍於1781年的約克鎮之圍城戰役中慘敗投降,並於1783年被逼簽訂《巴黎條約》承認美國獨立。但因為大量於戰後由十三殖民地逃至北方的英屬北美,反而導致新建國的美國立國後經濟困頓蕭條、甚至於冬季出現疫潮及飢荒,以及作為英國殖民地的加拿大出現短暫的興旺。.

新!!: 北美洲历史和美國獨立戰爭 · 查看更多 »

美國革命

美國革命(American Revolution)泛指北美十三殖民地脫離大英帝國,並創建美利堅合眾國的一連串事件與思潮。歷史學界普遍視1760年代的抗稅運動為美國革命的源頭,經歷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3年),最後以美國制憲會議(1787年)結束。 美國革命的內涵有多種解讀方式,各個範疇的時間斷代也略有不同。比如美國革命的諸多主張,就受到歐洲17世紀的自由主義、啟蒙運動和宗教改革運動影響。革命在落實共和主義和聯邦主義上也經歷了相當長的過渡時期,通常以第四任總統詹姆斯·麥迪遜(1809-1817任內)和1812年戰爭為下限。革命也促進了社會經濟劇變,特別體現在各州之間的陸路聯繫大幅改善,出版傳播盛行,人口高速增長,西部擴張,以及南方農業和北方工業的躍進發展。 美國革命對後世影響深遠,其推崇的個人自由及共和主義思想,直接影響了法國大革命和拉丁美洲獨立戰爭,也時常被後來的殖民地獨立運動援引參考。至於革命主張的生而平等及自然權利也觸及奴隸制和美國種族主義矛盾,與之相關的爭議一直影響美國政治至今。.

新!!: 北美洲历史和美國革命 · 查看更多 »

美國重建時期

美國重建時期(Reconstruction Era)在美國歷史上指1865年-1877年,當南方邦聯與奴隸制度一併被摧毀時,試圖解決南北戰爭遺留問題的時期。「重建」提出了南方分離各州如何重返聯邦,南方邦聯領導人的公民地位,以及黑人自由民(Freedman)的法律地位等課題的解決方式。這些問題應如何處理引起了暴烈的爭論。 到了1870年代晚期,重建未能將黑人平等整合於法律、政治、經濟、社會體系之中。「重建時期」也是1865-1877年間整個美國歷史的通稱。 重建可分為三個階段。總統重建期(1863年-1866年),是由亞伯拉罕·林肯和安德魯·詹森兩位總統主導,以迅速團結國家為目標。可說開始於解放宣言。他們的溫和方案受到的激進共和黨人(Radical Republican)抵制,此共和黨派系在1866年大選後贏得權力並開啟國會重建期(1866年-1873年),他們以自由黑人的公民權利和投票權為重點進行改革,一個由自由黑人、提包客(carpetbaggers)和南方共和黨白人(Scalawag)組成的共和黨同盟掌握了南方大部分的州。在救贖期(1873年-1877年),南方民主黨白人(自稱救贖者,Redeemers)擊敗了共和黨並控制了南方的每一個州直至1960年代,标志着重建時期的結束。 激進共和黨人查爾斯·桑諾(Charles Sumner)主張,南方分離雖摧毀了州地位,但憲法對於個人及疆域的權威和保護仍然有效。泰迪爾斯·史蒂文斯(Thaddeus Stevens)和他的追隨者則認為,分離讓州的地位如同新佔領的領土。 國會否決詹森總統的論點,認為戰爭既已結束,他就不能再以戰時權力主導國家施政方針。國會認為最終決定權操之於自己,因為憲法明令國會必須確保為各州實行共和政體。這一問題隨後發展成如何在南方各州實行共和主義(Republicanism in the United States)。.

新!!: 北美洲历史和美國重建時期 · 查看更多 »

美國本土

根據使用方式,美國本土(contiguous United States)一詞可以代表:.

新!!: 北美洲历史和美國本土 · 查看更多 »

美利坚合众国

#重定向 美国.

新!!: 北美洲历史和美利坚合众国 · 查看更多 »

美利堅聯盟國

美利堅聯--盟國(the Confederate States of America,CSA),或稱美利堅諸州同盟、美利堅邦--聯或迪克西(通俗說法),是自1861年至1865年由11个美国南方蓄奴州宣布从美利堅合眾國分裂而出的政权。它位於北美洲,由今天美國南部的一部分地域组成。在其短暫的存在期間中,一直為著自身存亡與合眾國作戰,故聯盟國並無確切的北部邊界。其南部邊界與墨西哥北界一致,東西邊界則是墨西哥灣和大西洋。 聯盟國單方面獨立後,大部分時間與北方合眾國亚伯拉罕·林肯领導的联邦政府進行內戰,多處於防禦態勢。只有羅伯特·李將軍麾下的北維吉尼亞軍團曾短暫的入侵合眾國領土。1865年南北戰爭失利後,聯盟國被合眾國併吞,美國重新統一。.

新!!: 北美洲历史和美利堅聯盟國 · 查看更多 »

美洲原住民

美洲原住民,是对美洲所有原住民的总称。美洲原住民中的绝大多数为印第安人,剩下的则是主要位于北美洲北部的因紐特人。美洲原住民属于东亚人种美洲支系,与现代东亚人有共同的祖先,最晚在一万年前从东亚迁徙到美洲。当欧洲人首次来到美洲时,东亚后裔的美洲原住民早已遍布南北美洲各地。之后欧洲人开始了对原住民史无前例的大屠杀和奴役,加上原住民大量感染來自舊大陸的疾病,导致其骤减近乎灭绝。美洲原住民所说的語言众多,曾经有自己的文字系统。目前仍然存在的美洲原住民語言约有350个,分属十几个语系,至今没有公认的语言分类。.

新!!: 北美洲历史和美洲原住民 · 查看更多 »

美洲原住民語言

美洲原住民語言(有时也称为印第安语)并不是一种语言,甚至也不是属于一种语系,而是美洲所有原住民的各种语言的总称。其中瑪雅語曾经有自己的文字系统。随着15世纪末开始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到来及其文化灭绝政策,以印第安人为主的美洲原住民数量在几百年的时间里锐减,再加上文化的同化,美洲原住民的大部分语言已经灭绝,目前即使会说美洲土著语言的大部分人也是操双语的人群。因为缺少研究材料,对美洲土著语言的研究很不足,目前对許多美洲土著语言的分类说法不一,尚不能把语系确定下来,只能暂时分为语组,大致有如下个语组,有几百种以上的语言,有许多语言现在能流利的说的人不足几十甚至几个人,大部分已经灭绝。.

新!!: 北美洲历史和美洲原住民語言 · 查看更多 »

美洲历史

本条目介绍美洲大陆的歷史。.

新!!: 北美洲历史和美洲历史 · 查看更多 »

美洲殖民

最早发现并移民美洲的美洲原住民是东亚后裔,迁徙时间至晚约在一万年前。歐洲各個強權對美洲殖民的熱潮是在克里斯多福·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之後開始的,在那之後大量的歐洲殖民者來到了美洲,進而改變了美洲大陸的歷史。 儘管是哥倫布開始了大量的美洲移民潮,但是他並不是第一個來到美洲的歐洲人,來自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北歐人〔其中包括維京人〕才是第一個登陸美洲的歐洲人,他們早在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500年前就在文蘭建立了殖民地,但是後來這些維京人放棄了他們在美洲的殖民地。 第一個歐洲勢力在美洲征服當地原住民文化的是西班牙,其在美洲的佔領地幅員遼闊,包含了絕大部分的南美洲和中美洲以及北美洲的一部分。葡萄牙佔據了巴西,英國、法國、還有荷蘭則佔據了加勒比海中的大小島嶼。除此之外,英國與法國人也分別在北美洲的加拿大、新英格蘭、北美十三州及路易西安納建立各自的殖民地。 剛開始的殖民大部分都是由各個國家所贊助,到了後來前往美洲殖民的主要因素,是因為人民為了逃離歐洲的貧窮或是宗教迫害。.

新!!: 北美洲历史和美洲殖民 · 查看更多 »

猶他-阿茲特克語系

他-阿茲特克語系(Uto-Aztecan languages)是一個美洲原住民語言的語系。猶他-阿茲特克語系主要分布在北美大盆地地區(Great Basin)的美國奧勒岡州、愛達荷州、猶他州、加州、內華達州、亞利桑那州等地,且一直分佈到墨西哥。“猶他(Utah)”這個名稱是源自屬於猶他-阿茲特克語系的猶特(Ute)族原住民。阿茲特克人的語言古典納瓦特爾語及現代的各種納瓦特爾語也屬於猶他-阿茲特克語系。.

新!!: 北美洲历史和猶他-阿茲特克語系 · 查看更多 »

瑞典的美洲殖民地

典人在17世纪开始设立贸易公司,寻求在美洲建立殖民地。在荷兰人彼得·米努伊特(Peter Minuit)、瑞典政客Axel Oxenstierna和海军舰队司令克拉斯·弗莱明(Klas Fleming,芬兰人)的支持下,以从事美洲殖民活动和贸易为主的新瑞典公司于1633年成立。1786年,瑞典西印度公司成立。17至18世纪,瑞典在北美大陆东岸和加勒比海建立了小块的殖民地。但由于竞争激烈,这些殖民活动不久即以失败告终。.

新!!: 北美洲历史和瑞典的美洲殖民地 · 查看更多 »

瑪雅文字

雅文字是中部美洲前哥倫布時期馬雅文明的文字系統,源於中部美洲文字。最早的瑪雅文字記載可追溯至前3世紀,而之後玛雅文字持續的被使用,直到西班牙的征服者在16世紀入侵馬雅後不久為止(之後部份較偏遠地區仍然持續使用了瑪雅文字一段時間,例如塔亞薩爾(Tayasal))。瑪雅文字是由音節文字字形組合成的意音文字,在功能方面與現代的日文類似。.

新!!: 北美洲历史和瑪雅文字 · 查看更多 »

瑪雅文明

雅文明,是古代分布於現今墨西哥東南部、瓜地馬拉、宏都拉斯、薩爾瓦多和貝里斯5個國家的叢林文明。雖然處於新石器時代,惟在天文學、數學、農業、藝術及文字等方面都有極高成就。與印加帝國及阿茲特克帝國並列為美洲三大文明(阿茲特克帝國與馬雅文明位於中美洲;印加帝國位於南美洲安地斯山一帶)。 依據中美洲編年,瑪雅歷史分成前古典期、古典期及后古典期。前古典期(公元前2600年-公元250年)也稱形成期,曆法及文字的發明、紀念碑的設立及建築的興建均在此時期;古典期是全盛期(約3世紀-9世紀),此時期文字的使用、紀念碑的設立、建築的興建及藝術的發揮均在此時期達於極盛;後古典期(約10世紀-16世紀),此時期北部興起奇琴伊察及烏斯馬爾等城邦興起,文化也逐漸式微(衰弱)。玛雅从來不像中國、羅馬及埃及等文明擁有一个统一的强大帝国,全盛期的玛雅地区分成数以百计的城邦,然而玛雅各邦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及习俗传统上却属于同一个文化圈,但因為沒有冶金術,農業技術薄弱,無法支撐起龐大的人口,帝國在10世紀之後又逐步回到分散部落的型態。16世紀時,玛雅文化的傳承者阿茲特克帝國被西班牙帝國帶來的瘟疫消滅了大量居民,唯一的美洲文字也被基督徒視為宗教異端而加以抹除,侵略者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壞,直到19世紀遺址才被重新發現,今天的馬雅原住民已經不知道過去的文明歷史。.

新!!: 北美洲历史和瑪雅文明 · 查看更多 »

瑪雅曆

雅曆是一套以不同曆法與年鑑所組成的系統,為前哥倫布時期中部美洲的瑪雅文明所使用。現仍使用於墨西哥的瓦哈卡州、恰帕斯州、韋拉克魯斯州Miles, Susanna W, "An Analysis of the Modern Middle American Calendars: A Study in Conservation." In Acculturation in the Americas.

新!!: 北美洲历史和瑪雅曆 · 查看更多 »

特库姆塞

特库姆塞(Tecumseh,)是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北美洲印第安人肖尼族酋长、演说家、军事领袖。他反对贪求苟安的印第安酋长割让土地给白人,号召印第安人以部落间的联盟来代替部落间的战争,联合起来对付白人入侵者。 特库姆塞出生于今美国俄亥俄州斯普林菲尔德附近的印第安人老皮奎村。1774年其父遭白人杀害,其母向他灌输对白人复仇的观念。白人用谋杀和屠戮的手段侵占肖尼族的家园,毁坏他们的庄稼,这进一步加深了特库姆塞对白人的仇恨。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他跟随参加英军和印第安人对美国人的联合进攻。战后数年,他仍然在西北地区对白人开展小规模的战斗。西北印第安人战争爆发后,特库姆塞返回俄亥俄参与肖尼族领导的军事行动,参与了和。战后西北领地的主要酋长齐集俄亥俄州与美国政府缔结《》,特库姆塞拒不参加。他反对割让土地给白人,认为土地就像空气和水一样,是全体印第安人的共同财产。 他四处旅行,组织印第安人联盟,对抗美国政府。 1812年战争爆发前,特库姆塞集合部众,在加拿大的同英军会合。他组织一支巨大的北美印第安人军队,参与了底特律围城战和。1813年10月5日在中,英军和印第安人大败,特库姆塞被杀。他的死标志着印第安人在俄亥俄河流域及大部分中西部低地和南部地区抵抗白人的活动的结束。 特库姆塞死后,其兄长预言“每隔20年,将有一个美国总统死在自己的任期内”,被称为“特库姆塞诅咒”。.

新!!: 北美洲历史和特库姆塞 · 查看更多 »

白令海

白令海(Bering Sea),或譯為白林海。是指太平洋北部被阿拉斯加半岛、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围成的一片水域,北端通过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连。白令海得名于最先发现它的欧洲探险家维图斯·白令。 在最近一次的冰河時期,海平面的高度是比現時低的,故人類和其他動物是可以徒步經過現今位於白令海峽以北的地方由亞洲遷移到北美洲。很多學者相信,這條「白令陸橋」就是人類首次進入美洲的通道。 此外,白令海是世界含海产最多的海域之一,在阿拉斯加水域捕獲的魚和貝殼類海產量佔了全美國的一半。因為北極的變化,白令海的氣候在未來會更不穩定。 位於白令海的島或群島有:.

新!!: 北美洲历史和白令海 · 查看更多 »

遗传密码

遺傳密碼(英文:Genetic code)是一組規則,將DNA或mRNA序列以三個核苷酸為一組的密碼子轉譯為蛋白質的胺基酸序列,以用於蛋白質合成。幾乎所有的生物都使用同樣的遺傳密碼,稱為標準遺傳密碼;即使是非細胞結構的病毒,它們也是使用標準遺傳密碼。但是也有少數生物使用一些稍微不同的遺傳密碼。朊毒體以蛋白質為遺傳密碼。 密码子简并性是遗传密码的突出特征。 舒建军的遗传密码对称表 提供了可能的密码子-胺基酸关系的新视角, 并解释了密码子简并性遗传密码背后的隐含含义/逻辑。.

新!!: 北美洲历史和遗传密码 · 查看更多 »

荷属美洲殖民地

荷属美洲殖民地(荷兰语:Nederlandse koloniën van Amerika)也称荷属美洲或荷兰美洲殖民地,是指从16世纪末到现在,荷兰在美洲拥有的殖民地的统称。自从1590年在南美圭亚那埃塞奎博河地区建立第一个要塞后,荷兰便开始了在美洲新大陆的殖民活动。荷兰人曾先后占领了北美哈德逊河流域,加勒比海地区的圣马丁、库腊索、阿鲁巴、博奈尔等岛屿,并从葡萄牙手中夺取了巴西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地区。经过几个世纪的战争,不少荷属美洲殖民地几经易手,不过最终荷兰仍保有了荷属圭亚那(1975年独立为苏里南)、荷属安的列斯以及阿鲁巴等地。.

新!!: 北美洲历史和荷属美洲殖民地 · 查看更多 »

非殖民化

1945年殖民国家和它们的殖民地 非殖民化(Decolonization,decolonisation,又稱去殖民化、解除殖民,對殖民主義的反動),是指一個地方因外國殖民統治,造成政治與經濟上的不平等關係,轉而進行獨立及自治的過程。这个概念最早是1932年莫里茨·尤里乌斯·波恩提出的。 非殖民化這個詞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少西方列強位於亞洲和非洲的殖民地爭取獨立的過程。1945年至1960年的時期,非殖民化運動發展得最蓬勃,當中由印度及巴基斯坦脫離英國管治牽起序幕。部分地方的非殖民化運動是以和平手段進行,亦有不少推行非殖民化運動的地方以暴力形式推行。在这个过程中从1943年到2002年共120个过去的殖民地独立。.

新!!: 北美洲历史和非殖民化 · 查看更多 »

革命制度党

革命制度党(西班牙语:Partido Revolucionario Institucional,PRI),或作革命建制黨,墨西哥中間派政党,1929年3月4日成立。.

新!!: 北美洲历史和革命制度党 · 查看更多 »

西印度群岛

西印度群島(英文:West Indies;法文:Indes occidentales)泛指南北美洲之間海域中的一個一連串的島群。北起美國佛羅里達半島南端;西起墨西哥尤卡坦半島東端。總島嶼數達7000個左右。西印度群島之名來自于1492年10月12日,哥倫布于巴哈馬群島上登陸,誤以為這裡是印度,故得名。 總的說,西印度群島包括了巴哈馬群島和安的列斯群島(又可分為大安的列斯群島和小安的列斯群島),氣候主要為熱帶季風氣候,至中午時炎熱,有午後雷陣雨,生產咖啡香蕉等作物。.

新!!: 北美洲历史和西印度群岛 · 查看更多 »

西属佛罗里达

西属佛罗里达(La Florida),为西班牙帝国在北美佛罗里达地区的殖民地,为新西班牙总督辖区的一部分,领地包含今美国东南部分地区存续时间为1513–1763,1784–1821。1763年,西班牙为得到了古巴哈瓦那的控制权,将佛罗里达为交换于英国。英国当局以阿巴拉契科拉河为界,将佛罗里达分为两个部分,东佛罗里达与西佛罗里达。1784年,西班牙重新获得佛罗里达的控制权。1821年,美国获得佛罗里达地区,并成立佛罗里达领地。 Category:新西班牙.

新!!: 北美洲历史和西属佛罗里达 · 查看更多 »

西伯利亚原住民

西伯利亚原住民指的是居住在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的原住民,其人数大约在400万以上。作为17世纪至19世纪俄罗斯征服西伯利亚和之后苏联时期的,今日西伯利亚人口中说俄语的人口已明显相比于西伯利亚原住民占优势。 西伯利亚的原住民包括汉特人、曼西人、萨莫耶德人、尤卡吉尔人、布里亚特人、蒙古人、西伯利亚鞑靼人、通古斯民族,以及由古西伯利亚语言民族衍伸出来的楚科奇人、科里亚克族、阿留特族、克里克族、伊捷尔缅族、愒人、尼夫赫人等。 Category:亞洲原住民‎ Category:俄罗斯民族 Category:西伯利亞人 Category:俄罗斯远东地区.

新!!: 北美洲历史和西伯利亚原住民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帝國

西班牙帝國(Imperio Español)或西班牙殖民帝国(Imperio colonial español)是世界上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帝国和殖民帝国之一,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帝国之一(1790年其面积约2000万平方千米),被认为是領先於大英帝國的第一代日不落帝国(1402年-1975年)。 整個15世纪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歐洲環球探險、大航海時代、和殖民擴張的先驅。因為西班牙在各大海洋開拓貿易路線,使得貿易繁榮,路線從歐洲橫跨大西洋到美洲,從墨西哥橫跨太平洋,經菲律宾到东亚。一時之間,憑著其經驗充足的海軍,西班牙帝國稱霸海洋;由於有了在殖民地源源不絕的金錢支援,西班牙在歐洲憑著其造價昂貴、訓練有素的大方陣主宰欧洲戰場。著名法國歷史學家皮埃爾·維拉爾稱之為「演繹出人類歷史最非凡的史詩」。與此同時,西班牙征服者也殘忍的摧毀并屠殺了阿茲特克、印加帝國和玛雅等美洲原住民文明,並對南北美洲大片領土宣稱殖民;這些西班牙殖民的影響導致了現在除了巴西以外所有拉丁美洲國家都使用西班牙語和信仰天主教。 16世紀開始,和奧地利同門同宗的哈布斯堡家族取代了原本的皇室,入主西班牙。西班牙哈布斯堡利用美洲採礦所得的金銀取得更多軍費,以應付在歐洲和北非的長期戰爭。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西班牙從1580年兼併葡萄牙帝国、南意大利,在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則掌控了神聖羅馬帝國和匈牙利,使得西班牙除了在海外一直能維持著世上最大的殖民帝國以外、在歐洲也成為擁有最多的領土國家;版圖除了西班牙本土、還包括葡萄牙、比利時、荷蘭、南意大利。最後,因為都是同樣都是由哈布斯堡家族統治、也都是地域遼闊的大國,所以西班牙帝國和300年後的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三者合起來又通稱為哈布斯堡帝國。西班牙在16至17世紀間經歷其黃金年代,以新教舊教的三十年戰爭為分界點,之前不斷強盛、之後由盛轉衰。 17世紀中葉(1640年代開始),因為西班牙與敵對國家持續鬥爭,引起領土、貿易和宗教衝突。在地中海,她與土耳其的奥斯曼帝国戰事頻繁;在歐洲大陸,法国的陸軍逐漸變得強大;在海外,西班牙首先與葡萄牙競爭,在葡萄牙衰弱后,後來的還要面對荷蘭獨立的80年戰爭、和新崛起的海軍強國英格兰;但是這些衝突中西班牙勝多敗少,基本能維持其海軍和陸軍在歐洲的頂尖地位。另外,因為正處於黃金時代,所以西班牙思想家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百花齊放,在自然法、主權、国际法、战争和经济建構了一些最早的現代思想,其有關思想學派統稱為薩拉曼卡學派,有些提倡民主和人權思想的激進者甚至懷疑西班牙帝国主义和君主制的合理性。但是,這個運動沒能和文藝復興、工業革命、啟蒙運動等其他歐洲國家的先進思想一樣,在身為發源地的西班牙傳播開來,這使得西班牙在知識思維層面開始有下滑的跡象,而西歐國家的英法則後來居上。 18世紀,因為西班牙常年在其領土過度動用軍力、政府貪污漸趨嚴重、沒有進行農業改良導致經濟停滯、以及把在美洲掠奪的金錢都用在修建教堂和擴充軍隊上,對其文化、藝術、商業上的投資自幾乎為零,最終導致西班牙的國力開始明顯衰落。1713年的烏得勒支和約使西班牙失去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改由法國的波旁王朝入駐西班牙,從此西班牙在歐洲大陸上不斷要聽從于法國的擺佈。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因為失去了對西班牙王位,法國為了補償奧地利以及和奧地利大成友好關係,割讓了原本西班牙控制的南意大利和比利時給奧地利作為平衡。加上荷蘭和葡萄牙早脫離西班牙已獨立,西班牙在歐洲的領土只剩下西班牙本土而已,結束了其在歐洲霸主的歷史,其歐陸地位被法國和奧地利兩國瓜分。18世紀(1700年後),西班牙在歐洲大陸的政治地位一直只能充當法、奧之後的二流國家,但其實力依然有和英國、荷蘭相抗衡的能力,也因為本錢雄厚還是能遠遠超過葡萄牙、丹麥王國、瑞典帝國、俄羅斯帝國、波蘭-立陶宛等當時的歐洲中型國家。 19世紀,西班牙雖然在18世紀的歐陸屢戰屢敗,然而在殖民地的面積方面依然是英法荷葡這四個有殖民地國家的總和,并維持並擴張其殖民帝國,西班牙雖然已經衰敗、但依然靠著其廣闊的殖民地挺過了英·法·荷三國支持海上搶劫和內部貪污腐敗造成的危機。然而好景不長,到了19世紀末期用因為宣揚自由平等博愛思想的法國大革命的衝擊,西班牙內亂不止。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拿破崙入侵西班牙引發半島戰爭,但更可怕的是民主主義思想在殖民地中產生了連鎖反應、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風起雲湧的引爆了了南美独立战争,這場殖民地對西班牙宗主國的集體叛變、导致幾乎所有西班牙在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宣佈獨立(1808年—1833年)。儘管如此,西班牙帝國由於之前的殖民地地夠多,所以依然在加勒比海(西屬古巴和西屬波多黎各)、亚洲()和大洋洲(西屬关岛、西屬密克罗尼西亚、西屬帛琉及西屬北馬里亞納群島)還保留相當多領土。1898年,原本就是從英國的殖民地獨立出來的美國,代表新興的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在美西战争中給予西班牙殖民帝國最後一擊,讓西班牙喪失了古巴和菲律賓以及所有在太平洋島嶼上的殖民地,這些太平洋島嶼的殖民地日後成為了美軍基地。此時,西班牙地位已經完全沒落,不僅不如英法荷奧這些老對手,還輸給了新崛起的美國、普魯士、俄羅斯帝國,西班牙被認為是歐洲最落後國家之一。 20世紀,西班牙瓜分非洲所得甚少,相較於傳統殖民地大國英法、和如日中天的德國·比利時,西班牙在瓜分非洲中只擁有包括西屬摩洛哥、西屬幾內亞和西屬撒哈拉少量領土,這也是西班牙最後一次殖民擴張。這些面積狹小的非洲殖民地也同樣在20世紀(1956年、1968年和、1975年),趁著“全世界殖民地從英法的殖民體系中獨立”的大熱潮,也從西班牙獨立成功。 21世紀,今日西班牙唯一僅存的殖民地,是位於北非摩洛哥沿岸的主權地(Plaza de soberanía),因為這塊土地原本的擁有者是摩洛哥、是西班牙根據戰爭而獲得的領土,但因為西班牙現在屬於富裕的歐盟、所以此殖民地人民並不想回歸摩洛哥,導致西班牙至今依然和摩洛哥有領土爭端。.

新!!: 北美洲历史和西班牙帝國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征服阿兹特克帝国

西班牙征服阿兹特克帝国是西班牙殖民美洲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战役之一。这一场战役之后西班牙殖民者成功镇压了阿兹特克人,并占领了今日墨西哥中部地区,但并未征服整个现代墨西哥地区。 自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并在那里建立了数个殖民据点之后,在西班牙王室的授权下,殖民者以殖民据点为根据地,四处派出远征队,发现、征服并且殖民新领地。1519年2月,西班牙殖民者在埃尔南·科尔特斯的率领下从墨西哥湾登陆,向阿兹特克前进,在此之前,科尔特斯没有任何军事经验。然而,阿兹特克人却将他们请进了首都特諾奇蒂特蘭。但西班牙人却软禁了皇帝蒙特祖马二世,向阿兹特克人勒索黄金。但随后被愤怒的阿兹特克人击败,被迫逃亡到与阿兹特克敌对的国家特拉斯卡拉寻求庇护。一年之后,在特拉斯卡拉、森波阿拉等与阿兹特克敌对国家的帮助下,科尔特斯再次攻打阿兹特克,在1521年8月13日以沉重地代价攻陷了特诺奇提特兰,将其夷为平地,改建为墨西哥城。.

新!!: 北美洲历史和西班牙征服阿兹特克帝国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美洲殖民地

西班牙美洲殖民地(西属美洲)是指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西班牙在美洲拥有的殖民地的统称。从1492年哥伦布登陆美洲开始的三个世纪里,西班牙在美洲大陆和加勒比海地区就不断地进行着征服和殖民,先后占领了大部分加勒比海岛屿(西印度群岛)、墨西哥、南美大部分地區、中美洲地区、北美西部太平洋沿岸(直达阿拉斯加)和北美中部内陆。在19世纪初期,西属美洲陆续爆发了独立运动,西班牙因此丢失了在美洲大陆的殖民地。1898年西班牙在美西战争中的失利,更使其丢失了加勒比海上的古巴和波多黎各等地,并最终结束了在美洲的殖民统治。那些由原西班牙殖民地转化而成的新国家基本上都继承了西班牙的语言和宗教,并成为了现在拉丁美洲的一部分(拉美还包括有巴西等原葡属地区)。.

新!!: 北美洲历史和西班牙美洲殖民地 · 查看更多 »

马丁·布赖恩·马尔罗尼

丁·布赖恩·马尔罗尼(Martin Brian Mulroney)(),是第18任加拿大总理。他的任期从1984年9月17日到1993年6月25日。.

新!!: 北美洲历史和马丁·布赖恩·马尔罗尼 · 查看更多 »

魁北克市

魁北克市(Ville de Québec,Quebec City),又称魁北克城,是一座位於加拿大魁北克南部的城市,人口约70多万,是魁北克省首府。主要使用法语。魁北克市是墨西哥以北唯一的留有古老城墙的北美洲城市。當中的魁北克歷史城區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1985年)。.

新!!: 北美洲历史和魁北克市 · 查看更多 »

魁北克省

魁北克省(Québec,Quebec),簡稱魁省,加拿大華人舊譯古壁省,是一个高度自治的省份。据加拿大统计局2011年数据,全區人口为7,903,001人。魁北克官方语言為法语,北美的法语人口主要集中在此。首府魁北克市,最大城市蒙特利尔。 魁北克是加拿大最大的聯邦自治省份也是第二大的一級行政區,僅次於努納武特;在西與安大略省、詹姆斯灣以及哈德森灣接壤,北接哈得遜海峽與昂加瓦灣,在東與聖羅倫斯灣、紐芬蘭-拉布拉多省和新伯倫瑞克省相鄰,南鄰美國的緬因州、新罕布夏州、佛蒙特州以及紐約州,並與努納武特、愛德華王子島以及新斯科細亞共享海上邊界。 魁北克是加拿大人口次多的自治省分,僅次於安大略省,多數居民住在鄰近聖羅倫斯河的都市-蒙特婁以及魁北克市,其中魁北克市也是該省首府,英裔人口大多居住西部的蒙特利尔,現在加蒂诺、東部鄉鎮以及加斯佩半島地區也有相當多數的英裔人口,位於北方的北魁北克地區則占據該省大半部的地區,該地以原住民因纽特人居多並要求和魁北克分離。.

新!!: 北美洲历史和魁北克省 · 查看更多 »

诺斯人

諾斯人,也译作北方人,屬北日耳曼語支。(「諾爾斯」尤指印歐語系北日耳曼語族中的古諾斯語,後演變為今挪威語、冰島語、法羅語、瑞典語及丹麥語等語言。) 「諾斯人」意為「來自北方的人」,主要使用於中部與南部的北歐人。他們分布於現今法羅群島、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冰島、芬蘭、愛爾蘭、俄羅斯、義大利、加拿大、格陵蘭、法國、烏克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和德國等地。.

新!!: 北美洲历史和诺斯人 · 查看更多 »

诺曼底战役

諾曼第戰役發生在1944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西方盟軍在歐洲西線戰場發起的一場大規模攻勢,為霸王行动的一部份。這場戰役在1944年6月6日展開,是迄今為止人類近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近300萬盟军士兵横渡英吉利海峡後在法國諾曼第地區登陸。 在諾曼第戰役中作戰的盟軍軍隊主要由英國、美國及加拿大組成,但在搶灘完成後,自由法軍及波蘭軍也有參與這場戰役,而當中也有來自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希臘、荷蘭和挪威的士兵。 進攻諾曼第在登陸的前一天晚上展開,空降兵乘滑翔機降落、進行大規模的空中轟炸、海軍軍艦砲擊,而兩棲登陸戰則在當地時間6月6日早上6時30分開始。在登陸前“D-Day”的軍隊主要在英格蘭南部沿海地區,尤其在樸茨茅斯部署。.

新!!: 北美洲历史和诺曼底战役 · 查看更多 »

贝拉克·奥巴马

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全名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二世(Barack Hussein Obama II,),是美國政治人物,从2009年至2017年任第44任美國總統。他是首位美国非裔总统。2005年至2008年代表伊利诺伊州担任美國聯邦參議員,从1997年至2004年担任伊利诺伊州参议员。 奥巴马出生於美国夏威夷州檀香山,他在夏威夷长大,但童年时期也在华盛顿州和印度尼西亚分别生活了一年和四年。在1983年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之后,他在芝加哥做一名社区活动组织者。1988年奥巴马进入了哈佛法学院,在那成为了哈佛法律评论的第一名非裔总编辑。毕业后他成为了一名民权律师,并从1997年至2004年在芝加哥大学法学院任宪制性法律教授。1997年当选伊利诺州参议员,并担任职务直至2004年参选联邦参议员。同年因意想不到的参议员初选胜利,在美国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主题演讲和以绝对优势胜出参议员选举,成为全美知名的政治人物。2007年2月10日,他正式宣佈参加2008年美國總統選舉。同年6月赢得民主党初选,並在联邦选举中战胜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約翰·麥凱恩获得了胜利。2009年10月9日,获頒诺贝尔和平奖。 2017年1月,奧巴馬以60%的民意支持率结束任期。現定居华盛顿特区。.

新!!: 北美洲历史和贝拉克·奥巴马 · 查看更多 »

费尔南多二世 (阿拉贡)

天主教徒阿拉贡的费尔南多二世(Fernando II de Aragón el Católico;1452年3月10日-1516年1月23日)阿拉贡国王(1479年-1516年在位),卡斯蒂利亚国王(1474年-1504年在位,称费尔南多五世)。他也是西西里国王(1468年起,称费迪南多二世)和那不勒斯国王(1504年起,称费尔南多三世)。通过与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一世的婚姻,费尔南多二世实际上是统一的西班牙王國的第一个国王,並開創偉大的西班牙帝國。其支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開拓美洲新大陸,為開拓發展西方文明作出重大的貢獻。.

新!!: 北美洲历史和费尔南多二世 (阿拉贡) · 查看更多 »

越南人民军

越南人民军()是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武装部隊。越南人民军是由陆军、海军、空军以及海岸警卫队组成。名义上的最高军事决策机关是由国家主席领导的国防与安全委员会,但实际上越南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才拥有全军最高统帅权,由越共中央总书记领导,通过国防部指挥全军。.

新!!: 北美洲历史和越南人民军 · 查看更多 »

越南战争

越南战争(1955年-1975年),简称越戰,又称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其本质为受美国等民主主義阵营国家支持的南越(越南共和国)對抗受苏联等共產主義国家支持的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国)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又稱越共)的一場战争。其发生在冷战时期的越南(主战场)、老挝、柬埔寨,是二戰以後美國參戰人數最多、影響最为深远的戰爭,最终美国在越南战争中遭受严重损失,综合国力随之削弱,冷战的优势逐渐为苏联占据。 最先开始援助南越的美国总统是艾森豪威尔;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开始支持在越南作战;林登·约翰逊将战争扩大。在尼克松执政后期,迫于国内迭起不断的反战运动、前线战事的吃紧以及同苏联长期对抗的需要,遂逐步将军队撤出越南。越南人民軍(北越軍)和越共游擊隊最终于1975年占领南越首都西贡,南越政权垮台,一年后南北越统一。.

新!!: 北美洲历史和越南战争 · 查看更多 »

路易·里尔

路易·大衛·里尔(Louis David Riel,),是加拿大历史上的一位著名政治家,曼尼托巴省的建立者,加拿大草原三省梅蒂人的精神领袖。他曾两次领导反抗加拿大政府和加拿大第一任总理约翰·亚历山大·麦克唐纳的运动。路易·瑞尔致力于在加拿大影响力与日俱增的情况下,保护西北地区梅蒂人的权利与文化。今日他被许多加拿大人视为民族英雄。 第一次抵抗运动发生于1869年至1870年,被称为红河叛乱。由路易·里尔组建的梅蒂人临时政府曾与加拿大联邦政府商议曼尼托巴加入加拿大联邦的条件。但由于在抵抗运动中处决托马斯·斯科特一事引起争议,路易·瑞尔被流放到美国。尽管如此,他仍然被广泛地称为曼尼托巴之父。在流放期间,路易·瑞尔三次当选加拿大国会下议院议员,但因为被流放而没有实际履行这一职位。路易·里尔认为自己是被上天选中的梅蒂人领袖和先知,却因为被流放而不能实现这一愿景而感到沮丧。1881年,流放到蒙大拿的路易·里尔结婚,并育有三个孩子。 路易·里尔回到西北领地如今萨斯喀彻温省的地方,代表梅蒂人向加拿大政府表示不满,并领导了抵抗运动。随后抵抗运动升级为与加拿大政府的军事对抗,这一事件被称为1885年西北叛乱。这次叛乱以里尔被加拿大政府逮捕、审判并处决结束。路易·里尔被加拿大法语族群视为悲情英雄。而处决路易瑞尔也对魁北克(法语省份)和加拿大英语区之间的紧张关系造成影响。不论被认为是加拿大联邦之父还是叛国者,路易·里尔都是加拿大历史上最复杂,最具争议以及最悲情的人物之一。.

新!!: 北美洲历史和路易·里尔 · 查看更多 »

路易斯安那購地

路易斯安那購地(Louisiana Purchase;Vente de la Louisiane)是美國於1803年以大約每英畝三美分向法國購買超過529,911,680英畝(2,144,476平方公里)土地的交易案,該交易的總價為1500萬美元或相當於8000萬法郎;如以國內生產總值相對比例計算,此數額在2004年相當於4178億美元。 法屬路易斯安那的版圖比今日美國的路易斯安那州大很多。从南至北,該屬地範圍包括了現今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河兩岸(包括新奧爾良市)、阿肯色州、奧克拉荷馬州、德克薩斯州北部边界地带、新墨西哥州东北角、密蘇里州、堪薩斯州、科羅拉多州洛基山脈以東、愛荷華州、內布拉斯加州、懷俄明州大部(落基山脉以东)、明尼蘇達州密西西比河以西、南達科他州、北達科他州大部、蒙大拿州大部(除西端),以及现今加拿大马尼托巴、萨斯喀彻温、艾伯塔各省之密蘇里河流域地區(也即南部边境地带)。 購地所涉土地面積是今日美國國土的22.3%,与当时美国原有国土面積大致相当,因此使得当时美国的国土翻倍。.

新!!: 北美洲历史和路易斯安那購地 · 查看更多 »

麻薩諸塞州

--(Commonwealth of Massachusetts),又稱--、--或者--;正式名稱為--,位於美國東北部,為美國獨立時最初的13州的一州,也是新英格蘭地區六州裡人口最密集的一州。根據美国2014年人口估算顯示,該州共有人口674.5萬。波士頓為馬薩諸塞州的首府和最大城市。.

新!!: 北美洲历史和麻薩諸塞州 · 查看更多 »

黑奴贸易 (跨大西洋)

大西洋奴隶贸易,或称为跨大西洋奴隶贸易。是指16世纪至19世纪时期(也有人认为早至15世纪,并持续至20世纪),在环大西洋地区将非洲大陆人民作为廉价劳动力提供给美洲大陆殖民地地区的一种贸易。奴隶的来源主要是非洲西部和中部,黑人被欧洲人通过贸易或袭击、绑架等手段抓获贩往美洲大陆。这一贸易活动在近代也被称为黑奴贸易,然后实际上这一说法并不妥當,因为早在中世纪之前,就有黑奴的贸易活动出现了所以应当加上跨大西洋字样。 奴隶贸易者包括(根据规模排序):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西班牙人、荷兰人和美国人。部分贸易者在非洲的海岸拥有前哨,前哨有他们收买的当地的部落首领为他们提供奴隶。在长达约400年的带有强烈殖民主义色彩的黑奴贸易中,目前估计约有1200万人从非洲运到美洲的奴隶,部分学者得到的数据相对更高,尤其是从非洲得到的。将航运死亡的一千万人计算入内后,非洲人口损失数据可以达到三千万.

新!!: 北美洲历史和黑奴贸易 (跨大西洋) · 查看更多 »

黑色风暴事件

黑色风暴事件(Dust Bowl),或称肮脏的三零年代(Dirty Thirties)是1930-1936年(个别地区持续至1940年)期间发生在北美的一系列沙尘暴侵袭事件。由于干旱和持续数十年的农业扩张,对北美大平原原始表土的深度开垦破坏了原本固定土壤、贮存水分的天然草场,以及未有相关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 ,风暴来临时卷起沙尘,使得美国和加拿大大草原上的生态以及农业受到了巨大影响。 1930年代的干旱期,由于缺乏自然植被固定土壤,干旱使其转变为沙尘,向东和向南的大风卷起沙尘,形成巨大的深色云雾。情况严重时,云雾所到之处遮天蔽日,能抵达美国东海岸,例如纽约和华盛顿特区等地。多数沙尘抵达大西洋后才逐渐沉降、固定下来。这些巨大的沙尘暴在美国曾被称为“Black Blizzards(黑色风暴)”或“Black Rollers(黑色巨浪)”——风暴袭来时,能见度骤然下降,仅仅只能维持1米左右(几英尺)的能见度。黑色风暴曾影响了约400,000 km²(100,000,000英亩)的广阔地域,灾害的中心区域为德克萨斯州和奥克拉荷马州的走廊地带,以及新墨西哥州、科罗拉多州和堪萨斯州的衔接区域。干旱致使上百万英亩土地荒芜,成百上千人背井离乡。许多家庭(在美国被称为“俄克佬”(Okie),代表那些来自俄克拉荷马的人)被迫迁往加州或其他州,而经济状况却未有太多改观。由于失去土地,他们寄人篱下,往来于农庄间靠替人采摘葡萄或干农活勉强为生。后来美国作家約翰·史坦貝克创作了关于此类人群的小说《人鼠之間》和《愤怒的葡萄》,并在此后获得了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

新!!: 北美洲历史和黑色风暴事件 · 查看更多 »

轴心国

轴心国,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结成的战争联盟,以德国、日本、意大利3個國家為中心。英法的绥靖政策为轴心国的成立铺平道路,1938年的“慕尼黑协定”更以东欧版图尤其是出卖捷克为诱饵,怂恿希特勒进攻苏联。蘇聯则于1939年以“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应对,以瓜分波兰缓和苏德关系。1940年7月希特勒發出「第16號元首指令」准备执行登陆英国的“海狮行动计划”(后并未实施),8月不列颠空战展开,9月轴心国成立。11月苏联希望藉与轴心国加入意願,而避免东欧和西亚的战事,但德国早有“新秩序”计划即后来的“軸心國瓜分世界的計劃”前身,将犹太人和斯拉夫人视为低等种族应对其财物与国土予以掠夺,並透過快速擴張的戰爭來實現新世界秩序,尤其是希特勒认为英国受犹太人掌控,苏联则斯拉夫民族众多,轴心国对两者必然发动进攻,与苏联当时的理念有诸多冲突,所以希特勒后来对苏联谈判中所提出的要求不予回复,谈判最終因為德國入侵苏联而破局。.

新!!: 北美洲历史和轴心国 · 查看更多 »

迪耶普

迪耶普(Dieppe)是法國的一座城市,濱臨英吉利海峽的港口都市,屬上諾曼地大區濱海塞納省。.

新!!: 北美洲历史和迪耶普 · 查看更多 »

霍霍坎文化

霍霍坎文化(Hohokam Culture.)公元前300—公元1400年间的北美印第安人文化,主要位于今美国亚利桑那州中部和南部地区,大体分布于基拉河及盐河的半干旱区域。根据发展先后,分为开创期、拓殖期、定居期和古典期4个阶段。;开创期(约公元前300年—公元500年) 霍霍坎人居住区的村落由许多分散的个体建筑组成,建筑物用树木、柴枝、胶泥等构成,其下均有地窖,地窖甚浅。种植玉米,辅以野豆及野果采集和狩猎。同时,于基拉河流域建造3英里长的河渠,引河水灌田。此后数千年间,霍霍坎人发展起复杂的灌溉系统,为先哥伦布时期北美洲之最。农田工程也为其伟大成就之一。这一阶段早期,曾发展起几种制陶工艺。;拓殖期(公元500年—公元900年) 霍霍坎文化大为发展,其影响所及,遍布今亚利桑那州南部地区。村庄的窖屋一如往昔,但引进马雅人的舞蹈厅堂。除玉米外,兼有棉花。灌溉沟渠日益增多。到公元700年前后,渠道变窄而加深,以免渠水渗入土地和蒸发而减少。陶器风格借鉴于邻近各民族并有所改进。;定居期(公元900年—公元1100年) 霍霍坎人活动区域有所减少,但村庄仍由毫无规划的窖屋组成,只是稍为加固而已,偶然有些村庄还修起围墙。经济活动仍以种植玉米、棉花为主,灌溉系统规模更大。这时期的一项主要成就是以蜡模铸造铜钟。;古典期(公元1100年—公元1400年) 这一时期的霍霍坎文化以萨拉多印第安人的和平迁入为其特点,萨拉多印第安人是阿纳萨齐文化的一支,来自索尔特河上游,在霍霍坎人的土地上生活了几十年,后又退去,从此绝迹。这一支普韦布洛尼民族的主要影响,反映在建筑方面。大型多层的社区房舍,围以土墙。主要粮食之外,兼种豆类及南瓜,辅以狩猎及采集野生植物的种籽和根茎。到公元14世纪时,沟渠网布,纵横交错,索尔特河流域已经有150英里的渠道。(有些渠道重修后沿用至至20世纪。)手工艺除制陶外,另有编筐。公元15世纪初,霍霍坎文化中断,原因不明。.

新!!: 北美洲历史和霍霍坎文化 · 查看更多 »

胡志明市

胡志明市(),原名西貢(),曾是南越首都,現是越南最大的城市及其五个中央直辖市之一,為越南經濟、貿易、交通及文化中心。該市現名是為了紀念越南民主共和国建國領導人、越南劳动党主席兼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 都會區包括了胡志明市市區、平陽省土龍木市、以安市社、順安市社、同奈省邊和市和周邊城鎮,人口超過900萬人。是越南與前法屬印度支那最大的都會區。在胡志明市都會區,大都市區覆蓋大部分地區。東南部加前江和隆安省正在規劃一個面積達30平方公里,人口20萬居民的城區,到2020年根據在美世人力資源諮詢、經濟學人信息部和非洲國際經委會,胡志明市在世界上最昂貴的城市名單上排名132。.

新!!: 北美洲历史和胡志明市 · 查看更多 »

蘭塞奧茲牧草地

蘭塞奧茲牧草地(L'Anse aux Meadows,源自法文L'Anse-aux-Méduses,即「水母灣」)是處於加拿大紐芬蘭與拉布拉多省紐芬蘭島最北端,於1960年由挪威探險家海爾格·英斯塔(Helge Ingstad)和他的考古學家妻子安妮·斯泰恩·英斯塔(Anne Stine Ingstad)所發現的維京人村落遺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78年把這地方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這遺跡的名稱曾被紐芬蘭人唸成"lancey meadows"。).

新!!: 北美洲历史和蘭塞奧茲牧草地 · 查看更多 »

阿富汗战争

阿富汗战争可能是指以下意思之一:.

新!!: 北美洲历史和阿富汗战争 · 查看更多 »

阿富汗战争 (2015年至今)

阿富汗战争(2015年至今)是為與自2001年起的阿富汗战争區別,標誌著美軍在阿富汗避免投入主力後,進入新階段的阿富汗戰爭。.

新!!: 北美洲历史和阿富汗战争 (2015年至今) · 查看更多 »

阿巴拉契亚山脉

--(Appalachian Mountains),又譯--,是北美洲东部的一座山系。南起美国的阿拉巴马州,北至加拿大的纽芬兰和拉布拉多省。最北部--脉则延伸到魁北克的加斯佩地区。最高峰在北卡罗莱纳州的米切尔峰(2037米)。 构成阿巴拉契亚山脉的有纽芬兰省的长岭山、魁北克的圣母山、缅因州的朗费罗山、新罕布夏州的怀特山、佛蒙特州的格林山脈、塔库尼克山;马萨诸塞州的勃克夏山;跨宾夕法尼亚州、马里兰州和西佛吉尼亚州三州的阿莱干尼山;跨宾夕法尼亚州、马里兰州、西佛吉尼亚州以及佛吉尼亚州四州的阿巴拉契亚岭谷。还有从宾夕法尼亚州南部到佐治亚州北部的蓝岭山脈。 实际上阿巴拉契高地 严格的边界範圍存有争议,阿第倫達克山脈一般被认为是属于加拿大地盾,而非阿帕拉契高地。.

新!!: 北美洲历史和阿巴拉契亚山脉 · 查看更多 »

阿兹特克帝国

阿兹特克帝国或阿兹特克三国同盟(Ēxcān Tlahtōlōyān),是1428年,由特諾奇蒂特蘭、特斯科科和特拉科潘三个城邦组成的一个前哥伦布时期的印第安人国家,位于墨西哥谷一带。1521年,被埃尔南·科尔特斯带领的西班牙征服者征服。 阿兹特克三国同盟是三个城邦在击败阿兹特克人的旧主——特帕内克后建立的。最初,三个城邦的实力相当,但是特諾奇蒂特蘭逐渐成为三方中的主导者。在1520年,西班牙人来到阿兹特克帝国时,特斯科科和特拉科潘已完全成为特诺奇蒂特兰的附庸国。阿兹特克帝国的主体民族是阿兹特克人,一个十分好战的民族。阿兹特克帝国经过一系列的扩张战争,成为了前哥伦布时期中美洲最强大的国家。阿兹特克帝国在鼎盛时期不但完全覆盖了今墨西哥的中部,而且还占领了一些对于运输技术极其落后的美洲人来说的“遥远国度”。 阿兹特克帝国的文明是在欧洲人到来前美洲最发达的文明之一。历史学者通常将阿兹特克帝国和“非直接”一词联系在一起,因为大部分被阿兹特克所征服的地区的领导阶级都没有被直接取缔,只不过要定期给帝国中央进贡。因此,阿兹特克帝国的政治架构图可以描绘成一个较松散的金字塔形。.

新!!: 北美洲历史和阿兹特克帝国 · 查看更多 »

阿茲特克

阿茲特克(Aztec;mexicas;mēxihcah),或译为阿兹台克、阿茲提克、阿兹特卡,是一個存在于14世紀至16世紀的墨西哥古文明,创造者是阿兹特克人(纳瓦特尔语:aztecatl或aztecah,“来自阿兹特兰的人”),这个民族的祖先来自北方,一个叫阿兹特兰的土地。根据传说,他们得到神的启示,如果一只鹰站在仙人掌上啄食一条蛇,那就是定居的地方。1325年,他们在首领特诺奇带领下,在墨西哥谷特斯科科湖的两个岛上建立了特諾奇蒂特蘭城(Tenochtitlán,今墨西哥城)。阿兹特克人十分好战,并有人祭传统。「阿茲特克」一詞來自納瓦特爾語:aztēcah為aztēcatl的眾數Náhuatl: AR-Z. (n.d.). Vocabulario.com.mx.

新!!: 北美洲历史和阿茲特克 · 查看更多 »

阿那萨吉人

阿那萨吉人,或称古普韦布洛人,是北美西南地区的古代印第安文化。主要分布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北部高原。普韦布洛的建筑形式非常特别,房屋以土坯和石头制造,呈阶梯式排列。到了后期已出现大规模的水利设施。出土陶器有带状纹、螺旋纹等。.

新!!: 北美洲历史和阿那萨吉人 · 查看更多 »

阿拉斯加州

阿拉斯加州(Alaska,)是美國位於北美洲最西北端的聯邦州。州以東與加拿大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和育空地區相鄰,最西端位於阿圖島,並與俄羅斯在白令海峽以西有一海上邊界。以北有楚科奇海和波弗特海,是北冰洋最南的部分。太平洋位於其南側和西南側。此州也是美國最大的州,也是第7大行政區劃。另外,阿拉斯加州也是人口第3少和最稀疏的州份。然而阿拉斯加仍然是北美洲北緯60度線以北人口最多的領土,其人口(根據2015年美國人口普查局調查有738,432人)比加拿大北部及格陵蘭的總和還要多四倍餘。阿拉斯加州接近一半的人口都居住在。阿拉斯加州經濟分別由漁業、天然氣和石油工業壟斷,該州有許多此類資源。軍事基地和旅遊業也貢獻了一定部分的。 美國在1867年3月30日以720萬美元自俄羅斯帝國購買阿拉斯加,大約每英畝2美分(每平方公里4.74美元)。購下後經過若干次行政易手,在1912年5月11日成為建制領地。此州在1959年1月3日加入美國,成為第49個州。.

新!!: 北美洲历史和阿拉斯加州 · 查看更多 »

蒙特利尔

蒙特利尔(,;,),,是一座位于加拿大魁北克省西南部的城市,主要位于圣劳伦斯河和渥太华河汇合处的蒙特利尔岛及周边小岛上。根据2011年人口普查,蒙特利尔人口约为342万,是魁北克省内最大城市、加拿大第二大城市及北美第十五大城市。「蒙特利尔」一词来源于中古法语「Mont Royal」,意思为「皇家山」,至今蒙特利尔城中心的地标皇家山仍以此命名。法语是蒙特利尔的官方语言,也是城市里最常用的语言,使用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60.5%,使得蒙特利尔成为世界上仅次于巴黎的第二大法语城市。 蒙特利尔曾经是加拿大经济首都,拥有最多的人口及最发达的经济,但是在1976年蒙特利尔奧運會后被安大略省的多伦多超过。今天蒙特利尔仍然是加拿大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航空工业、金融、设计、电影工业等行业发达。蒙特利尔被认为是世界最佳宜居城市,并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认定为设计之城。.

新!!: 北美洲历史和蒙特利尔 · 查看更多 »

蓄奴州与自由州

蓄奴州是指美國內戰前认为奴隸制度合法的州份,相對的自由州是指禁止輸入奴隸或隨時間逐漸消除奴隸制度的州份。 奴隸制度問題是美國內戰爆發的原因之一,隨後於1865年亦根據美國憲法第十三修正案而廢止。.

新!!: 北美洲历史和蓄奴州与自由州 · 查看更多 »

脱氧核糖核酸

--氧核醣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縮寫:DNA)又稱--氧核醣核酸,是一種生物大分子,可組成遺傳指令,引導生物發育與生命機能運作。主要功能是資訊儲存,可比喻為「藍圖」或「配方」。其中包含的指令,是建構細胞內其他的化合物,如蛋白質與核醣核酸所需。帶有蛋白質編碼的DNA片段稱為基因。其他的DNA序列,有些直接以本身構造發揮作用,有些則參與調控遺傳訊息的表現。 DNA是一種長鏈聚合物,組成單位稱為核苷酸,而糖類與磷酸藉由酯鍵相連,組成其長鏈骨架。每個糖單位都與四種鹼基裡的其中一種相接,這些鹼基沿著DNA長鏈所排列而成的序列,可組成遺傳密碼,是蛋白質氨基酸序列合成的依據。讀取密碼的過程稱為轉錄,是根據DNA序列複製出一段稱為RNA的核酸分子。多數RNA帶有合成蛋白質的訊息,另有一些本身就擁有特殊功能,例如核糖體RNA、小核RNA與小干擾RNA。 在細胞內,DNA能組織成染色體結構,整組染色體則統稱為基因組。染色體在細胞分裂之前會先行複製,此過程稱為DNA複製。對真核生物,如動物、植物及真菌而言,染色體是存放於細胞核內;對於原核生物而言,如細菌,則是存放在細胞質中的拟核裡。染色體上的染色質蛋白,如組織蛋白,能夠將DNA組織並壓縮,以幫助DNA與其他蛋白質進行交互作用,進而調節基因的轉錄。.

新!!: 北美洲历史和脱氧核糖核酸 · 查看更多 »

自由贸易区

自由贸易区域协定(Free Trade Area),通常指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同意消除关税、贸易配额和优先级别的一些国家的组合。 有时「自由贸易区」一詞也用来形容一国国内,指一个或多个消除了关税和贸易配额、并且对经济的行政干预较小的区域。詳見「自由經濟區」。.

新!!: 北美洲历史和自由贸易区 · 查看更多 »

金字塔

金字塔(pyramid),在建築學上是指錐體建築物,著名的有埃及金字塔,还有玛雅金字塔、阿兹特克金字塔(太阳金字塔、月亮金字塔)等。一般來說基座為正三角形或四方形等的正多邊形,也可能是其他的多邊形,側面由多個三角形或接近三角形的面相接而成,頂部面積非常小,甚至成尖頂狀。古代金字塔,是用石塊堆疊而成,越高使用材料越少,質心接近基座,可以有效抵擋自然災害。 世界上許多不同的文明都有建造金字塔。在數千年的時間里,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築物。最早的金字塔是在代赫舒爾的紅金字塔,其後是在吉薩的胡夫金字塔。這兩個金字塔都在埃及。胡夫金字塔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中目前僅存的一個。 胡夫金字塔主要是以石灰岩興建(有些房間則是使用紅大理石來建造的)。胡夫金字塔是建築的經典之作。胡夫金字塔中有約一千三百萬個石塊,大小由2.5噸至5噸不等,其底部的邊長約為230公尺,佔地13畝。其四邊精確的對準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四面的角度為52度。金字塔的原始高度為146.5公尺,但現在只有137公尺,少了九公尺是因為在開羅建設時,金字塔上的高級白石灰石被偷。胡夫金字塔現在仍為世界上最高的金字塔。若以體積來看,最大的金字塔是位於墨西哥普埃布拉州的乔鲁拉大金字塔。 1970年代開始,由於建築技術的演進,達到輕質化、可塑化、良好的空調與採光。有些建築師會從幾何學選取元素,因此現代金字塔式建築在世界各地被人們建造出來。.

新!!: 北美洲历史和金字塔 · 查看更多 »

金边

金边()舊譯百囊奔,是柬埔寨的首都。於1431年成为暂时首都,於1866年成为正式首都,修建了皇宫。 金邊共有7個區,4個區在市中心,3個區在郊區,共有人口2,009,264(2006年全國普查)。7個區共有76分區,637個村,平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5453.8人,是全國人口密度最高地區。.

新!!: 北美洲历史和金边 · 查看更多 »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苏联(),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東歐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陸地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起源自1917年的俄國革命,俄羅斯帝國的沙皇政府被推翻後,臨時政府成立,但僅執政了不到8個月,布爾什維克便很快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並於選舉後武力解散俄國立憲會議,史稱十月革命及一月劇變;之後俄國發生內戰,布尔什维克党領導的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武裝干涉。1922年12月,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立首個以社會主義為理念的國家——蘇聯。 第一任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尔·列宁於1924年去世後,约瑟夫·斯大林從一連串的權力鬥爭中勝出,取得了領導權。斯大林以計劃經濟作保障,在歐美經濟危機期間推行驚人的大規模重工業化,但也進行多次大清洗,導致逾百萬人在政治鬥爭中被整肅或被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先是与纳粹德国结盟,於1939年和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将波罗的海国家纳入版图、割占罗马尼亚领土,将流亡苏联的德国政治难民交还纳粹判決。不過很快兩者關係破裂,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到德國等軸心國入侵,歷經了4年激烈的戰事後取得了勝利,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同時因出兵击退入侵德军,并得以控制了東歐大部分國家。 蘇聯而後與衛星國組成的華沙条約組織(華約),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對峙,這兩大軍事集團在冷戰時期於全世界展開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政治鬥爭,但在1980年代初期,石油以及初級資源價格回落,此時的蘇聯大力施行福利國家政策,致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加上政治欠乏改革,基本的人民自由也陷入壓抑,苏联的国力已经落后于美国。 在198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試圖進行改革政策,將國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放寬對東歐等其他衛星國的控制,却导致蘇聯在1991年解體,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葉爾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的軍事、經濟和國際地位,但人口損失近半的情況下,蘇聯建立的紅色秩序已經不復存在。 儘管苏联宪法規範苏联是一個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联邦特性不高,因為中央政府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一黨執政。在1945年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中应有2个(乌克兰、白俄罗斯)应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因为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所以苏联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个“一国三票”的主权国家。.

新!!: 北美洲历史和苏联 · 查看更多 »

英國美洲殖民地

英國美洲殖民地 (包括英格兰和的殖民地)始於1607年弗吉尼亚州的詹姆斯鎮,並在全美洲建立殖民地時達到顛峰。英國是美洲最大的殖民者之一,其美洲殖民地以軍事和經濟上的力量與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相抗衡。 大英帝国在18世紀的鼎盛時期,於美洲建立了3種類型的殖民地:、和直轄殖民地。1770年代有13個殖民地進行革命成功,脫離英國並建立了今天的美国。拿破崙戰爭(1803-1815)結束後,美洲的英國殖民地逐漸轉向責任政府制。1838年,建議加拿大全面改採責任政府制,但實施不到十年。之後,隨著加拿大聯邦的成立,加拿大殖民地開始享有高度自治權,1867年更成為。美洲的其他殖民地獨立速度較為遲緩。最終,北美的兩個國家、加勒比地區的十個國家和南美洲的一個國家也都從英國獲得獨立。這些國家除了美國以外都是大英國協的成員,並有九個屬於大英國協王國。目前在美洲的八個英國海外領土亦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

新!!: 北美洲历史和英國美洲殖民地 · 查看更多 »

英裔加拿大人

英裔加拿大人是指狭义指种族或祖先为英国人、广义指母语为英语的加拿大人。加拿大是一个官方语言为英语、法语的双语国家。英裔加拿大人,这个概念主要和法裔加拿大人相对。 由于英国有殖民的历史,因此英裔遍布世界。虽然很多英裔加拿大人可以追溯到祖先是英国或某个英属岛国的人,但其实他们可能来自欧洲,亚洲,加勒比地区,非洲,拉丁美洲和太平洋岛国,以及法裔加拿大地区和北美原住民。.

新!!: 北美洲历史和英裔加拿大人 · 查看更多 »

雅克·卡蒂埃

雅克·卡蒂埃(Jacques Cartier,)是法国探险家、航海家。雅克·卡蒂埃在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的资助下一共进行了三次航行。既未能开辟通往东方的西北航道,又未能发现黄金,失败了的雅克·卡蒂埃只能黯然返回家乡。尽管他的探索成果令法国人感到万分失望,但成功的为欧洲人开启了加拿大的大门,以后的数百年间加拿大向欧洲输入了大量的皮毛。他是第一位描述聖羅倫斯灣並描製地圖的歐洲人,对圣劳伦斯河流域进行的考察也为新法兰西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新!!: 北美洲历史和雅克·卡蒂埃 · 查看更多 »

IBM

国际商业机器股份有限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首字母縮略字:IBM,曾译万国商用机器公司)是美國一家跨國科技公司及諮詢公司,總部位於紐約州阿蒙克市。IBM主要客户是政府和企业。IBM生产并销售计算机硬件及软件,并且为系统架构和网络托管提供咨询服务。截止2013年,IBM已在全球拥有12个研究实验室和大量的软件开发基地。IBM雖然是一家商業公司,但在材料、化学、物理等科学领域卻也有很高的成就,利用這些學術研究為基礎,发明很多产品。比较有名的IBM发明的产品包括硬盘、自動櫃員機、通用产品代码、SQL、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DRAM及沃森。.

新!!: 北美洲历史和IBM · 查看更多 »

Porfiriato

#重定向 墨西哥历史.

新!!: 北美洲历史和Porfiriato · 查看更多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重定向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

新!!: 北美洲历史和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查看更多 »

格特·馮·倫德施泰特

--(Karl Rudolf Gerd von Rundstedt,)是纳粹德国德意志国防军陆军军官,1940年7月19日被晋升为元帅。他是纳粹政权军官中资历最老的指挥官之一,曾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其一直从事军旅生涯却一生對政治都缺乏兴趣和了解。 伦德施泰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指挥的重大战役有:波蘭戰役担任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西线战争担任A集团军群总司令;巴巴罗萨计划担任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后被中途撤离;在纳粹转而防守时被希特勒任命为西线总司令兼D集团军群总司令。.

新!!: 北美洲历史和格特·馮·倫德施泰特 · 查看更多 »

比森特·福克斯·克萨达

比森特·福克斯·克萨达(Vicente Fox Quesada,1942年7月2日-)墨西哥政治家。第70任总统。.

新!!: 北美洲历史和比森特·福克斯·克萨达 · 查看更多 »

永珍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國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以前叫文單或雍田,即是撣族之城。在塞塔提腊王时成为老挝首都。.

新!!: 北美洲历史和永珍 · 查看更多 »

民主革命党 (墨西哥)

民主革命党(Partido de la Revolución Democrática,缩写为PRD)是一个墨西哥左翼政党,是社会党国际的成员。该党是墨西哥左翼政治联盟广泛进步阵线成员。作是左翼政党,該党卻与右翼的墨西哥国家行动党结盟,并在2018年墨西哥大選中与国家行动党联合提出總統候選人。.

新!!: 北美洲历史和民主革命党 (墨西哥) · 查看更多 »

波费里奥·迪亚斯

胡塞·德·拉·克鲁斯·波费里奥·迪亚斯·莫里(José de la Cruz Porfirio Díaz Mori,)墨西哥总统,独裁者,1876年至1911年在位。.

新!!: 北美洲历史和波费里奥·迪亚斯 · 查看更多 »

法國武裝干涉墨西哥

法國武裝干涉墨西哥(西班牙语:Segunda Intervención Francesa en México),又稱為馬西米連諾事件或法墨戰爭,是一次由法蘭西第二帝國遠征軍對墨西哥發動的一次入侵,開始時曾獲得英國及西班牙的支持。這次入侵是由於墨西哥總統貝尼托·胡亞雷斯於1861年7月17日停止再向外國支付借款的利息,結果激怒了墨西哥最大的借款人,西班牙、英國及法國。這次行動的領袖是法皇拿破崙三世,三股勢力於同年10月31日簽訂了《》,整合力量準備從墨西哥取回她們之款項。至12月8日,西班牙艦隊及步兵自古巴出發,抵達了墨西哥灣的重要港口,韋拉克魯斯。 入侵行動令到墨西哥第二帝國出現,而大量保守派的墨西哥人亦支持這個帝國。帝國的出現(1864至1867年)中斷了胡亞雷斯的總統治期(1858至1871年)。墨西哥的保守派,以及大量墨西哥貴族,試圖恢復以往的君主制,他們在法軍的武力支援下(法軍之意圖只為墨西哥西北的富礦),協助了奧地利的大公,斐迪南·馬西米連諾即位成為皇帝。.

新!!: 北美洲历史和法國武裝干涉墨西哥 · 查看更多 »

法裔加拿大人

法裔加拿大人(Canadien français,French Canadian,加拿大英語及法語也使用Canadien)一般指十七和十八世纪到达新法兰西的法国殖民者的后代。现今,法裔加拿大人构成加拿大讲法语的人口的主要部分。.

新!!: 北美洲历史和法裔加拿大人 · 查看更多 »

法蘭西第二帝國

法兰西第二帝国又简称为第二帝国(法语:Second Empire),是波拿巴家族的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在法国建立的君主制政权(1852-1870年),后于法兰西第二共和国而先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新!!: 北美洲历史和法蘭西第二帝國 · 查看更多 »

法蘭西殖民帝國

法蘭西殖民帝國是指法國在17世紀至1960年代控制的諸多殖民地。在19至20世紀初,它成為了僅次大英帝國的第二大殖民帝國。在1919至1939年这个巅峰时期,它横跨了1234.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把法国本土也计算在内的话,它的面积就达到1289.8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总面积的8.6%。這些殖民地在20世紀陸續獨立後,到了今天只保留了分佈在北大西洋、加勒比海、印度洋、南太平洋及北太平洋中百多個不同的島嶼及群島,以及法属南方和南极洲领地,總面積只有12.315万平方公里,只是1939年所擁有土地面積的1%,其總人口只有154,300人。.

新!!: 北美洲历史和法蘭西殖民帝國 · 查看更多 »

末次冰盛期

末次冰盛期(Last Glacial Maximum,缩写为LGM),又译“末次巅冰期”,是指末次冰期中气候最为寒冷、冰川规模达到最大的时期,距今约2.65至1.9~2万年。在这一时期,末次冰期达到极盛,北欧大部、北美北部以及北亚的一部分均被大陆冰盖覆盖。末次冰盛期对地球气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发了干旱、沙漠化以及海平面的大幅下降。.

新!!: 北美洲历史和末次冰盛期 · 查看更多 »

末次冰期

末次冰期(Last glacial period)是距今时间最近的一次冰期,发生于第四纪的更新世晚期,始於约11万年前,终於1.2万年前。 末次冰期内,各地冰盖亦曾出現数次的進退。冰退称为间冰段,格陵兰的冰芯钻探表明,过去十万年的末次冰期共有24个间冰段。 这一现象称作丹斯伽阿德-厄施格尔周期(Dansgaard–Oeschger event)。末次冰期的最盛期發生於約1.8萬年前。一般而言,全球冷卻及冰川前進的模式相似,但也有局部的分野,這使得很難以大洲來比較。 末次冰期有時又會被俗稱為「末冰河時期」,不過這並不正確。因為冰河時期(大冰期)是大部份地球被大冰原覆蓋的一段持续上千万年的地质历史时期。冰河时期由多个交替出现的冰期与间冰期组成。另一方面,冰期是指冰河時期內部,在两次間冰期之間的一段較寒冷的時期。故此,末次冰期的終末並非末次冰河時期的終末。末次冰期約於1萬年前完結,而末冰河時期的终结並未到來。几乎没有證據表明已经持续了数百萬年的“冰期-間冰期循環”已告终结。 末次冰期是現今冰河時期所知最多的時期,在北美洲、歐亞大陸北部、喜瑪拉雅山及其他結冰地區都有詳細的研究。在這段時期的結冰作用覆蓋了很多地區,主要都是在北半球,南半球則較少。傳統上按地理分佈,它們會有不同的名稱,包括菲沙冰期(北美洲的太平洋山脈)、派恩代爾冰期、威斯康辛冰期(北美洲中部)、Devensian(不列顛群島)、米德蘭冰期(愛爾蘭)、玉木冰期(阿爾卑斯山)、梅里達冰期(委內瑞拉)、威赫塞爾冰期(斯堪地那維亞及北歐)、維斯瓦冰期(中歐北部)、瓦爾代冰期(東歐)、濟浪卡冰期(西伯利亞)、米蘭科維奇冰期(智利)、大理亚冰期(中国)及奥蒂拉冰期(新西蘭)。 从人类考古学看,末次冰期发生于人类的旧石器时代与中石器时代。随着地球走出末次冰期,人类历史也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新!!: 北美洲历史和末次冰期 · 查看更多 »

战间期

戰間期,指的是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这段时期。这一时期,世界局势仍然十分动荡。欧洲在这一时期仍然处於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巨大创伤恢复的时期。而在北美(指美國與加拿大),1920年代曾经有过经济的快速成长(咆哮的二十年代),但在1929年爆发的經濟大恐慌使得情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也正是在这一时期,魏玛共和国崩溃,纳粹主义兴起。1930年代後,随着九一八事变、日本建立满洲国;意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亚;德奥合併等事件发生,人类距离一场新的世界大战已经越来越近。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战间期宣告结束。 戰間期的局勢發展:.

新!!: 北美洲历史和战间期 · 查看更多 »

新大陸

新大陸是歐洲人於15世紀末發現美洲大陸及鄰近群島後對這片新土地的稱呼。其實最早发现并移民美洲的美洲原住民是东亚黃種人后裔,迁徙时间至晚约在一万年前,再者有維京人殖民北美。在發現新大陸前,美洲大陸對歐洲人來講是陌生的,幾乎沒有歐洲高加索人種存在其上,他們普遍認為整個世界只有歐亞非三個大洲而沒有其他大陸存在。 最近數十年以來,「新大陸」這個名字被一些人認為具有歐洲中心主義,讓人覺得好像只有歐洲的觀點才是正確的。因此它的應用被局限在一些特定的場合裏:只在從歷史角度上探討哥倫布航行、西班牙人征服尤卡坦半岛等情形下,以及從生物學角度探討各大陸上物種時,人們才會用到「新大陸」這個詞。 另一種觀點認為「新大陸」的「新」在於它對於人類來講是比較新的:人類在歐亞非「舊大陸」上生活的時間遠超過美洲大陸上有人居住的時間;因此當第一批遠古人類移民至美洲定居時,他們便抵達了「新大陸」。 美洲大陸固然是「新大陸」一部分,澳大利亞在不同情形下可能被劃分為「新大陸」或者「舊大陸」,尤其是紐西蘭,因為它僅在哥倫布抵達美洲前數代人的時候才剛剛開始有人居住。從生物學角度來看,澳大利亞既不屬於新大陸也不屬於舊大陸,因為其上的動植物無論跟歐亞非大陸還是美洲大陸相比都相去甚遠。.

新!!: 北美洲历史和新大陸 · 查看更多 »

新西班牙

新西班牙(Nueva España),西班牙管理北美洲和菲律宾的一个殖民地总督辖地,首府位於墨西哥城。新西班牙總督的管轄範圍包含今墨西哥、中美洲(除巴拿馬)、美國加利福尼亚州、內華達州、猶他州、科羅拉多州、亞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得克萨斯州以及亚洲的菲律賓,是西班牙帝国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中國明代傳教士艾儒略所著《職方外紀》稱為「新以西把尼亞」。 1535年後,殖民地開始由實行君權統治,副王由西班牙國王指派。首府設在墨西哥城。 新西班牙的領土有些被其他歐洲強權奪取,有些獨立建國,而其核心區域則一直在西班牙統治下,直到1821年獨立成墨西哥第一帝國,該帝國解體後成為今日的墨西哥和中美洲。新西班牙的行政區劃高度在地化,其分區以氣候、地形、原住民人口密度進行劃分。墨西哥中部與南部原住民人口密度高,擁有複雜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組織。墨西哥北部的原住民則是游牧或半游牧民族,本來無法發展成密集人口的社會。然而1540年代於薩卡特卡斯發現了銀礦後,開始湧入更多的定居人口。銀礦不只是新西班牙的經濟命脈,同時也是西班牙快速致富的關鍵,改變了全球經濟。新西班牙是菲律賓貿易在新世界的終點站,使得該地成為西班牙新世界帝國與亞洲帝國之間的重要連接點。.

新!!: 北美洲历史和新西班牙 · 查看更多 »

新法蘭西

新法蘭西(法文:;英文:),法國位於北美洲的殖民地。北起哈德遜灣,南至墨西哥灣,包含聖羅倫斯河及密西西比河流域,劃分成加拿大、阿卡迪亞、紐芬蘭、路易斯安那四個區域。 1524年,義大利航海家維拉薩諾探索了北美洲東岸並為新土地命名為,以紀念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但是,法國大部分人最初對這裡未感興趣。然而,法國漁船繼續航行當地;而法國客商亦很快體會聖勞倫斯地區有大量可貴的毛皮,特別是海狸的毛皮,其在歐洲十分罕見。最終,法國人決定拓殖Francesca,以擴展其在美洲的影響力。 為了保持毛皮貿易,法國人萨缪尔·德·尚普兰與當地的阿爾岡琴人和Montagnais人合作,對抗由其他原住民族組成的易洛魁聯盟。他亦準備送年輕的法國人與當地人生活,學習他們的語言和風俗,以幫助法國人適應在北美洲的生活。這些人擴大了法國對南部和西部的影響。 當時南部的英國殖民地人口眾多,而且十分富裕。黎塞留,路易十三的主要大臣,希望可以使新法蘭西像英國殖民地一樣富裕。他在新法蘭西投資,任命尚普兰為新法蘭西的副王。 黎塞留然後禁止了非羅馬天主教徒居住在新法蘭西,使許多人改住在英國殖民地。 至18世纪中叶,法国定居点仍然较好的发展。人口大约70000人,主要是靠自然增长。在法国统治下的欧洲人人口增长缓慢。南部沿着大西洋海岸的十三殖民地人口不断增长,并且有更多来自欧洲的移民。至1760年代,约有160万人居住在英国殖民地。人口与新法兰西相比是23比1。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后,英国接管了新法兰西北部地区,1867年这些地区被并入加拿大,法国于1803年将路易斯安那领地出售给美国,使美国的领土面积扩大了一倍。 直至至今,在前新法兰西的领土中,只剩下圣皮埃尔和密克隆仍然由法国控制。.

新!!: 北美洲历史和新法蘭西 · 查看更多 »

新斯科舍省

新斯科舍省(Nova Scotia;Nouvelle-Écosse),簡稱新省或諾省, 是加拿大東南岸的省份;當地華人稱為斯高沙省、新斯高沙省或諾--華斯高沙省,當地華人簡稱諾省;中國大陸稱新--斯科舍省;台灣稱新--斯科細亞省,面積55,283平方公里,是全國第二小的省份。该省主要包括新斯科舍半岛和北部的布雷顿角岛。 根據2007年12月的統計資料顯示,當地人口有903,090人(其中华人有3,365人),是三個東部沿海省份(另外兩個分別是新伯倫瑞克和愛德華王子島)中最多的。新斯科舍的首府是哈利法克斯市,是該地區的經濟及文化中心。.

新!!: 北美洲历史和新斯科舍省 · 查看更多 »

旧大陆

旧大陆是指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欧洲所认识的世界,包括欧洲、亚洲和非洲(全体被称为亚欧非大陆或世界岛。这个词语是用来與新大陆(包括北美,南美和大洋洲)相對應。.

新!!: 北美洲历史和旧大陆 · 查看更多 »

改革战争

墨西哥的三年改革战争(Guerra de Reforma)是贯穿了墨西哥19世纪自由派和保守派斗争的一个插曲。自由派们想要建立一个墨西哥联邦,想要限制教会和军队对国家的控制。而保守派则希望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在这个政府的治下军人们能够永久保持他们的传统特权,哪怕这个政府由君主和教会把持也在所不惜。当权的自由派宣布驱逐安东尼奥·洛佩斯·德·桑塔·安纳,以及通过一系列法律剥夺教会和军队,特别是教会的特权和利益时,这场斗争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全面内战。保守派的反对在伊格那西奥·科蒙弗特(Ignacio Comonfort)总统时达到了最高潮,他们执行了塔库巴亚计划(Plan of Tacubaya)迫使伊格那西奥政府倒台。并导致自由派把首都迁往韦拉克鲁斯。保守派控制了墨西哥城和中墨西哥大部,而其他各州有的倒向保守派,有的追随自由派政府。起初,由于军事经验不足,自由派在起初连吃败仗。但局势在保守派两攻韦拉克鲁斯不克之后发生了逆转。此后,自由派取得了连胜并迫使保守派于1860年12月投降。尽管保守派失败了,在乡村里,他们的小股武装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依旧活跃。此外,在接下来的法墨战争中,他们密谋借助法国人的力量将马西米连诺一世扶上皇位。.

新!!: 北美洲历史和改革战争 · 查看更多 »

拉萨罗·卡德纳斯

拉萨罗·卡德纳斯(,)1934年至1940年间担任墨西哥总统,曾在1938年将墨西哥石油公司国有化,建立墨西哥石油公司。在其任内,墨西哥共产党得以合法活动。苏联前领导人托洛茨基得以在墨西哥政治避难。.

新!!: 北美洲历史和拉萨罗·卡德纳斯 · 查看更多 »

更新世

更新世(英語:Pleistocene),亦称洪积世(从2,588,000年前到11,700年前),地质时代第四纪的早期。这一时期绝大多数动、植物属种与现代相似。显著特征为气候变冷、有冰期与间冰期的明显交替。此时,欧洲发生过七次冰期:、、、、、和玉木冰期(第四紀冰河時期)。人类也在这一时期出现。 更新世的生物群(Biota)都非常接近现代的形态——许多“属”一级的生物,甚至包括松柏科植物、被子植物、昆虫、软体动物、鸟类、哺乳动物和其他生存到今天的生物,已经在此时出现。.

新!!: 北美洲历史和更新世 · 查看更多 »

普利茅斯殖民地

普利茅斯殖民地(Plymouth Colony),又稱新普利茅斯或普利茅斯灣殖民地,是英國1620年至1691年間在北美的殖民地。拓墾者在普利茅斯殖民地的第一個定居點是先前由約翰·史密斯上尉勘測、命名的新普利茅斯,即今日麻薩諸塞州普利茅斯。它後來成為殖民首都,全盛時期幾乎佔領了現今麻薩諸塞州東南部的所有土地。 普利茅斯殖民地由一群分離主義者和英國國教徒,即後來合稱的清教徒前輩移民所興建,和維吉尼亞州詹姆斯鎮一樣,都屬英國在北美洲最早成功建立的殖民地,也是新英格蘭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英國拓墾地。在帕圖西特族的印第安人史廣多的幫助下,殖民者和酋長馬薩索德順利定下契約,才確保了殖民地的建立。普利茅斯殖民地在菲利普國王戰爭(最早的北美印第安戰爭之一)扮演了核心角色。殖民地最終在1691年被麻薩諸塞灣殖民地併吞。 Category:前英國殖民地 Category:已不存在的北美洲君主國 Category:美洲的英國殖民地 Category:麻薩諸塞州文化 Category:麻薩諸塞州歷史 Category:十三殖民地历史 Category:英属殖民美国 Category:英格兰前殖民地 Category:马萨诸塞建州前历史.

新!!: 北美洲历史和普利茅斯殖民地 · 查看更多 »

0

0(〇/零)是-1与1之间的整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偶数。在数论中,0不属于自然数;在集合论和计算机科学中,0属于自然数。0在整数、实数和其他的代数結構中都有著單位元這個很重要的性質。.

新!!: 北美洲历史和0 · 查看更多 »

1763年公告

《1763年公告》(又名《1763年皇家宣言》;Royal Proclamation of 1763)發布於1763年10月7日,由英國國王喬治三世贏得七年戰爭,從法國手上獲得新法蘭西後發布。該公告的目的是利用監控西部邊疆的土地收購、殖民和毛皮貿易以穩定與原住民部族的關係,以及更有效管治龐大的美洲領土。這個公告實質上禁止了美洲殖民在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的地方購買土地或定居,但當時已經有相當數量的殖民者已經在這些地方擁有土地,所以此公告的發布令這些人相當不滿,是導致美國獨立戰爭的原因之一。.

新!!: 北美洲历史和1763年公告 · 查看更多 »

1812年战争

1812年战争,又稱第二次獨立戰爭,是美國与英國之间发生于1812至1815年的战争。是美国独立后第一次对外战争。 美国正式向英国宣战,但是英国军队的50%兵员是加拿大的民兵。同时,美洲印地安部落由于种种原因也卷入了战争。 1812年6月18日,美国向英国宣战。1812至1813年,美国攻击英国北美殖民地加拿大各省。1813年10月至1814年3月,英国在欧洲击败拿破仑,将更多的兵力增援北美战场。英国占领美国的缅因州,并且一度攻占美国首都华盛顿,焚燒了當時還是木造建築的白宮前身。但是英国陆军在美国南部的路易斯安那州战场、尚普蘭湖戰役、、新奧爾良戰役中多次遭到挫败,并且海军也遭受败局。1815年双方停战,边界恢復原状。.

新!!: 北美洲历史和1812年战争 · 查看更多 »

1837年叛乱

1837年叛乱(英語:Rebellions of 1837–1838,法語:Rébellions de 1837–1838)是1837年和1838年發生在加拿大下部和上部的兩起武裝起義,這兩起叛亂都是由於政治改革的挫折所導致,一個關鍵的共同目標是負責任的政府,最終在事件結束後實現了這一目標。.

新!!: 北美洲历史和1837年叛乱 · 查看更多 »

1929年華爾街股災

1929年華爾街股災(Wall Street Crash of 1929 The Times),又稱大股災(Great Crash)及1929年華爾街股市崩盤(Stock Market Crash of 1929),以牽連層面和持續時間而言,是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股災。 後世亦多以「黑色星期四」、「黑色星期五」、「黑色星期一」及「黑色星期二」來形容華爾街股災,這是因為股市崩盤並非起迄於一日之內的事,所以這四個別稱也是合適的。華爾街股災最先於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發生,但股市的暴跌卻到10月28日星期一及10月29日星期二才真正爆發。這次股災不單提早為經濟衰退敲響警號,亦標誌着美國及全球廣泛地區步入持久的大蕭條。至於華爾街股市在股災發生後,股市急跌的情況持續了一個月。.

新!!: 北美洲历史和1929年華爾街股災 · 查看更多 »

1995年魁北克公民投票

1995年魁北克公民投票是第二次就魁北克應否脫離加拿大成為獨立國家而舉行的公民投票。此公投於1995年10月30日舉行,49.42%選民認同魁北克應脫離加拿大,50.58%選民反對,反對獨立方險勝。.

新!!: 北美洲历史和1995年魁北克公民投票 · 查看更多 »

911

911是910与912之间的自然数。;数学性质.

新!!: 北美洲历史和911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