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堪察加半島

指数 堪察加半島

堪察加半島(Полуостров Камчатка,Poluostrov Kamchatka),是位于俄羅斯遠東聯邦管區、东北亚的一个半岛,由堪察加邊疆區管辖,其首府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位于半岛的东南部。堪察加半岛長1,250公里,面積472,300平方公里。半岛西滨鄂霍次克海,東临白令海及北太平洋。半島與太平洋之間的千島海溝深達10,500米。堪察加半岛的堪察加火山群为俄罗斯的世界遗产。.

38 关系: 半岛堪察加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堪察加火山群堪察加邊疆區太平洋东北亚世界遗产平方千米伊凡·伊凡诺维奇·堪察加茨基伊捷尔缅族俄罗斯俄罗斯帝国哥薩克冷战克里米亚战争克柳切夫火山硫化氫科里亚克区维他斯·白令美国白令海遠東聯邦管區蝦夷地驯鹿鮭魚阿伊努人阿纳德尔蓝鲸鄂霍次克海金雕苏联虎头海雕棕熊江户幕府海冰日本

半岛

半岛,是一種三面环海,一面连陆地的地形,相當小的半岛稱為海岬(海角),至於像歐洲、南美洲南部、非洲南部那樣極為巨大的半島稱為大陸延伸。阿拉伯半島被國際普遍認為是世界最大的半島,雖然印度半島面積較之更大,但由於印度半島的地形封閉性,印度半島往往被歸類為「次大陸」而非半島。.

新!!: 堪察加半島和半岛 · 查看更多 »

堪察加彼得巴甫洛夫斯克

--(Петропа́вловск-Камча́тский)位於太平洋邊緣的阿瓦查灣海岸(經緯座標),是俄羅斯堪察加邊疆區首府,堪察加半島最大城市、俄羅斯遠東地區第四大城市,人口181,618(2013年),198,028(2002年)。 創建於1740年,名字出自丹麥裔俄國探險家維他斯·白令為其「第二次堪察加遠征」(«Вторая Камчатская экспедиция»)建造的聖彼得號和聖保羅號。 20世紀是蘇聯漁業加工中心(主要是鮭魚和螃蟹),但自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政府把捕魚權出售給外國。現在是到訪堪察加半島旅客的基地。有二十家公司提供由獵熊到滑翔傘的產品。由於交通不便(是世界上繼秘魯伊基托斯後第二大不能以公路到達的城市),致使旅費高昂,但堪察加半島的景色仍然吸引各地的旅客前來。.

新!!: 堪察加半島和堪察加彼得巴甫洛夫斯克 · 查看更多 »

堪察加火山群

堪察加火山群是位于俄罗斯勘察加半岛的一处火山群,其中约有三十座火山属于活跃的活火山。1996年,火山群被列入世界遗产。.

新!!: 堪察加半島和堪察加火山群 · 查看更多 »

堪察加邊疆區

堪察加边疆区 (Kamchatsky krai)是俄罗斯一个联邦主体,成立于2007年7月1日。2003年10月25日公民投票决定,原来堪察加州与科里亚克自治区合并为堪察加边疆区。面积472,300平方公里,2010年人口为322,079人。首府堪察加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

新!!: 堪察加半島和堪察加邊疆區 · 查看更多 »

太平洋

太平洋是地球上五大洋中面积最大的洋,面積1.813億平方公里,它從北極海一直延伸至南極洲,其西面为亞洲、大洋洲,東面为美洲,覆蓋着地球約46%的水面及約32%的總面積,比地球上所有陸地面積加起來還要大。赤道将太平洋分為北太平洋及南太平洋。北面連接白令海峽,南面則以南緯60度為界。 位于北太平洋西侧的马里亚纳海沟是地球最深的位置。海沟最大深度为海平面下 。 太平洋之名稱起源自拉丁文「Mare Pacificum」,意為「平靜的海洋」,由航海家麥哲倫命名。受雇于西班牙的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於1520年10月,率領5艘船從大西洋找到了一個西南出口(麥哲倫海峽)向西航行,經過38天的驚濤駭浪後到達一個平靜的洋面,他因稱之為太平洋。.

新!!: 堪察加半島和太平洋 · 查看更多 »

东北亚

東北亞是一個地理概念,即亚洲东北部地区,為亞洲、東亞所屬的次區域。根據美国外交关系协会的定義,東北亞包括日本、韓國、朝鮮;在某些情況下,廣義的東北亞则包含东亚和北亚。 东北亚地区彼此文化联系有着悠久的历史,部分地區亦為漢字文化圈。.

新!!: 堪察加半島和东北亚 · 查看更多 »

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World Heritage;Patrimoine mondial),是一项由联合国支持、联合国教育科學文化组织負責執行的國際公約建制,以保存对全世界人類都具有傑出普遍性價值的自然或文化處所为目的。世界遗产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複合遺產三大類。国际文化纪念物与历史场所委员会等非政府组织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協力組織,参与世界遗产的甄选、管理與保護工作。.

新!!: 堪察加半島和世界遗产 · 查看更多 »

平方千米

平方公里(符號為km²)是面積的公制單位(SI Unit),其定義是「邊長為1公里的正方形的面積」。.

新!!: 堪察加半島和平方千米 · 查看更多 »

伊凡·伊凡诺维奇·堪察加茨基

伊凡·伊凡诺维奇·堪察加茨基(Иван Иванович Камчатый,),俄罗斯帝国探险家。他以发现堪察加半岛而知名。 堪察加茨基是一个哥萨克,第一次在史料中出现是在1649年。根据一则史料的记载,伊凡·堪察加茨基的绰号来源于他穿着丝绸的衬衫。1652年,他作为的一个分遣队,被派往科雷马逗留了两年。因为天气的因素,这支分遣队不得不呆在阿拉泽亚河下游度过冬天。 1658年,他翻过山岭来到吉日金湾和品仁纳湾,一年后到达堪察加半岛。 Category:俄罗斯探险家.

新!!: 堪察加半島和伊凡·伊凡诺维奇·堪察加茨基 · 查看更多 »

伊捷尔缅族

伊捷尔缅族(俄語:Ительме́ны ,伊捷尔缅語:Ительмень, итэмэн)有时叫堪察达尔人。是分布于堪察加半岛的古代亚洲人。他们与科里亚克族及楚科奇人说同一语系。现在多数说俄语。 在18世纪哥萨克来到前,伊捷尔缅族人口有5000人。现在多数人是混血种,大概有3180人能说本民族语言,以捕鱼为生(只有男子捕魚),多数生活在堪察加河一地。 伊捷尔缅族沿堪察加半島的各種河流定居,在夏季和冬季住在不同的房子。从11月開始居住冬季的房子中,在土地上挖出3-5英尺深的一個矩形形狀,牆壁上再鋪上用木棍和稻草,以防止水分污染室內。在夏季,伊捷尔缅人生活在被称作pehm或pehmy的架空的房屋中 。由於在夏季地面解凍,冬季房屋的地面開始进水。在夏季,每個家庭在村里住在自己的房子,而不是像在冬天共享一個大房子。 category:俄罗斯民族 Category:北極民族.

新!!: 堪察加半島和伊捷尔缅族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a,缩写为РФ),簡稱俄罗斯(a),是位於欧亚大陆北部的聯邦共和國,國土横跨欧亞两大洲,为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超过17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占地球陆地面积八分之一;它也是世界上第九大人口国家,拥有1.47亿人口,77%居住于其较为发达的欧洲部分。俄罗斯国土覆盖整个亚洲北部及东欧大部,横跨11个时区,涵盖广泛的环境和地形。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森林储备和含有约世界四分之一的淡水的湖泊。俄罗斯有十四個陸上鄰國(從西北方向起逆时针序):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蘭、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和朝鲜(其中立陶宛和波蘭僅與俄羅斯外飛地加里寧格勒州接壤),另外與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兩個只有俄羅斯承認的非聯合國會員國接壤。同時,俄羅斯還與日本、美国、加拿大、格陵蘭(丹麥)、冰島、瑞典、土耳其隔海相望。俄羅斯北部和東部分別為北冰洋和太平洋包圍,西北和西南則分別可經由波羅的海和黑海通往大西洋。 俄罗斯历史始于欧洲的东斯拉夫民族,聚集区域自公元3世纪至8世纪逐渐扩大。在9世纪,源自北欧的瓦良格人武士精英建立了基辅罗斯这个中世纪国家并开始统治。公元988年,国家从拜占庭帝国采纳了东正教会,随后由此开始,千年拜占庭与斯拉夫文化的融合成为了今日的俄罗斯文化。基辅罗斯最终解散分化为众多公国,被蒙古人逐一击破,并均在13世纪成为了金帐汗国的一部份。莫斯科大公自14世纪起逐渐崛起并统一周边俄罗斯诸侯国,在15世纪成功从金帐汗国独立,且成为了基辅罗斯文化和政治的继承者。16世纪起伊凡四世自称沙皇,自詡「第三羅馬」。在18世纪,俄罗斯沙皇国通过征服、吞并和探索而擴張。彼得一世稱帝成立了俄罗斯帝国,最終成為史上領土第三大帝国,疆域最大曾自中欧的波兰连绵至北美的阿拉斯加。 1917年俄国革命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宪法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成为随后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体和其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二战时期,苏联为同盟国的胜利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在战后其崛起成为公认的超级大国,并在冷战时期与美国互相竞争。苏联时期产生了20世纪的许多最重要的科技成就,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及首次将人类送入太空。在1990年,苏联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常备军人以及最多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库存。1991年苏联解体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5个共和国从原苏联独立;身為原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羅斯通过修宪改制为俄罗斯联邦,成为原苏联的唯一法理继承国家,政體採用聯邦制、民主共和制及半总统制。 截至2015年,俄罗斯根据国民生产总值为世界第13大经济体,根据购买力平价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储量的矿产和能源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输出国.

新!!: 堪察加半島和俄罗斯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帝国(旧俄語:Россійская Имперія;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亦简称为沙皇俄国、沙俄、帝俄或俄国,是1721年彼得大帝加冕為皇帝起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為止的俄罗斯,同时也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国家,由羅曼諾夫王朝統治。全盛時的疆域,北起北冰洋、南达黑海南部、西起波罗的海、东达阿拉斯加(1867年前),包括了整个中亚、波兰及芬兰,与挪威、瑞典王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波斯(今伊朗)、阿富汗、中國(當時為清朝)、朝鲜與日本(前期為江戶幕府、後為大日本帝國)接壤。根据1897年的人口普查登记,俄罗斯帝国共有1億2,560万人,至1914年达到1億6,570万人,仅次于大清帝國及大英帝国。 在羅曼諾夫王朝之前的留里克王朝的伊凡四世在1547年便已經開始使用“沙皇”的稱號,因此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俄羅斯帝國”真正诞生是沙皇伊凡三世征服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或伊凡四世征服喀山,根据另一个角度来看,长期沙皇制度 (Царство),这是在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后已经帝国的当代俄语单词,而彼得大帝刚刚更换了一个拉丁化的代名词。也许后者是为了让欧洲承认俄罗斯作为一个欧洲的君主制国家。发生在17世纪俄罗斯的扩张,最终导致在17世纪中叶,俄罗斯完全征服西伯利亚之后,俄罗斯的领土到太平洋和波俄战争(1654—1667年)之后的左岸乌克兰;这个标志着俄罗斯帝国的成立。 俄罗斯帝国的國力在19世紀達到空前鼎盛,是當時的世界列強之一,自稱第三羅馬,但在19世纪後期的欧洲相继进行工业革命时没有紧随时代的步伐,导致其经济实力在20世纪初期的尼古拉二世时代远不及欧洲几大强国,尽管在此期间推行了几次较为成功的改革(如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1914年8月,政局动荡不定的俄罗斯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堪的战局直接导致了在1917年爆发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签署退位诏书,俄罗斯帝国灭亡,俄羅斯共和國和俄國臨時政府成立,但同年就被布尔什维克派通过十月革命暴力推翻,被苏维埃俄国取代,但沙俄的残余势力直到1922年俄罗斯内战后才被完全消灭。.

新!!: 堪察加半島和俄罗斯帝国 · 查看更多 »

哥薩克

哥薩克馬邁 哥萨克(козаки;каза́ки́)是一群生活在东欧大草原(乌克兰及俄罗斯南部)的游牧民系,在历史上以驍勇善战和精湛的骑术著称,為支撑俄罗斯帝国于17世纪往东扩张的主要力量。移民中国的部分哥萨克被称为阿尔巴津人。.

新!!: 堪察加半島和哥薩克 · 查看更多 »

冷战

冷戰(Cold War)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美國及英國為首的--、與以蘇聯為首的--之間长达半世纪的政治對抗。一般认为,冷战始于1947年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结束于1989年苏东剧变。在二戰結束後,原先結盟對抗納粹德國的美國及蘇聯成為世界上僅有的兩個超級大國,但兩國持有不同的經濟和政治體制:美國及其他北約成员国为資本主義陣營,而蘇聯及其他华约成员国則为社会主义阵营,兩方也因此展開了數十年的對立。冷戰的名稱來自於雙方從未正式交戰的特點,因為在冷戰期間,美蘇雙方所持有的大量核武器,為兩國帶來相互保證毀滅能力。 在數十年的冷戰中,雙方的關係和冷戰的激烈性也不斷變化。重大的幾次衝突事件包括了第二次國共內戰(1946年—1949年)、柏林封鎖(1948年—1949年)、朝鲜战争(1950年—1953年)、第二次中東戰爭(1956年)、古巴飛彈危機(1962年)、越南战争(1959年—1975年)、蘇聯-阿富汗戰爭(1979年—1989年)、蘇聯擊落大韓航空007號班機(1983年)、以及北約優秀射手演習(1983年)等等。他們透過軍事的結盟、戰略部隊的佈署、對第三國的支援、間諜和宣傳、科技競爭(如太空競賽)以及核武器和傳統武器的軍備競賽來進行非直接的對抗。美蘇兩方在許多第三世界的國家進行了一系列政治和軍事的衝突,包括了拉丁美洲、非洲、中東、和東南亞地帶。為了減緩核戰爭的風險,兩方曾在1970年代試圖以緩和政策減緩軍事對立。 從1980年代開始美國就在總統隆納·雷根政府的執政下,對蘇聯發起了一系列外交、軍事和經濟上的攻勢和施壓,再加上社会主义阵营本身的經濟發展陷入了嚴重的停滯,因此,在1980年代中期,蘇聯在新任蘇共中央總書記戈巴契夫的領導下,實施了經濟改革(1987年)和開放政策(1985年)。然而東歐國家從蘇聯獨立的傾向卻只增不減,尤其以波蘭的團結工聯最為突出。種種壓力累積之下,戈巴契夫在1989年停止了對東德的支援,導致了蘇聯旗下的衛星國,在數週內一一脫離,令蘇聯最後在1991年年底徹底解體,資本主義反共陣營取得勝利。在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冷戰使當時無數國家的命運和人民的生活都發生重大改變,留下的影響更有不少存留至今。此外冷戰中的核戰爭和間諜戰、高科技軍備等成分也成為了大眾文化常見的題材。.

新!!: 堪察加半島和冷战 · 查看更多 »

克里米亚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在俄羅斯又稱為東方戰爭(Восточная война),是1853年至1856年间在欧洲爆发的一场战争,是俄國與英、法為爭奪小亞細亞地區權利而開戰,戰場在黑海沿岸的克里米亞半島。作战的一方是俄罗斯帝国,另一方是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法兰西帝国、不列颠帝国,后来撒丁王国也加入这一方。一开始它被称为「第九次俄土战争」,但因为其最长和最重要的战役在克里米亚半岛上爆发,后来被称为「克里米亚战争」。克里米亞戰爭是俄羅斯人對抗歐洲的重要精神象徵,最終以俄方求和簽訂巴黎和約作結。.

新!!: 堪察加半島和克里米亚战争 · 查看更多 »

克柳切夫火山

克柳切夫火山(Ключевская сопка)是俄羅斯一座活躍的層狀火山,位於遠東地區的堪察加半島上。海拔4,835公尺。距離白令海60公里,距其最近的城鎮是火山腳下30公里處的克柳奇鎮。.

新!!: 堪察加半島和克柳切夫火山 · 查看更多 »

硫是一种化学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它的化学符号是S,原子序数是16。硫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无味无臭的非金属,纯的硫是黄色的晶体,又稱做硫黄、硫磺。硫有许多不同的化合价,常見的有-2, 0, +4, +6等。在自然界中常以硫化物或硫酸盐的形式出现,尤其在火山地区纯的硫也在自然界出现。硫单质难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易溶于二硫化碳。对所有的生物来说,硫都是一种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元素,它是多种氨基酸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大多数蛋白质的组成部分。它主要被用在肥料中,也廣泛地被用在火药、潤滑劑、殺蟲劑和抗真菌剂中。.

新!!: 堪察加半島和硫 · 查看更多 »

硫化氫

硫化氫是无机化合物,化學式為H2S。正常是無色、易燃的酸性氣體,濃度低時帶惡臭,氣味如臭蛋;濃度高時反而沒有氣味(因为高浓度的硫化氢可以麻痺嗅觉神经)。能溶于水,0 °C时1体积水能溶解2.6体积左右的硫化氢。硫化氢的水溶液叫氢硫酸,是一种弱酸;当受热时,硫化氢又从水里逸出。硫化氢是急性劇毒,吸入少量高濃度硫化氫可於短時間內致命。低濃度的硫化氫對眼、呼吸系統及中樞神經都有影響。.

新!!: 堪察加半島和硫化氫 · 查看更多 »

科里亚克区

科里亚克区(Koryaksky okrug、Чав’чываокруг),原名科里亚克自治区(Коря́кский автоно́мный о́круг),是俄罗斯远东地区属于堪察加州管辖的一个区。 按照2002年的人口普查,该自治区的总人口为 25,157人,其中俄罗斯族 12,719人,科里亚克族 6,710人,楚科奇族 1,412人,伊捷尔缅族 1,181人等等。首府帕拉納。2003年10月25日公民投票決定,於2007年7月1日與堪察加州合併成堪察加邊疆區。 科里亚克自治区被分成4个县:.

新!!: 堪察加半島和科里亚克区 · 查看更多 »

维他斯·白令

维他斯·強納森·白令(Vitus Jonassen Bering,),俄语名字为伊万·伊万诺维奇·白令(Иван Иванович Бе́ринг),出生于丹麦霍尔森斯,是一位俄罗斯海军中的丹麦探险家。 白令受彼得一世的邀请参加當时新建立的俄罗斯海军成为其中的一个舰長,在对瑞典的战争中他成绩优秀,此后他又参加对土耳其的战争。他与一个俄罗斯人结婚,1715年他最后一次回到丹麦。1725年他奉彼得的命令开始对西伯利亚的北岸进行考察。1728年他到达亚洲的最东端。1730年他回到圣彼得堡,当时他患重病,在他远征探险的这段时间里,他有五個孩子死亡。1735年他再次奉令来到鄂霍次克海,1740年他建立了堪察加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1741年他从这里向美洲进发。一场风暴将他指挥的两条船分开了,白令本人看到了阿拉斯加的南岸。在回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的路上,他还发现了属于阿留申群岛的一些岛屿,但这时他已重病在身,无法指挥他的船了。他们漂泊到科曼多尔群岛的一个无人居住的小岛上,在那里白令和他船上的其他28名水手病死。今天这个岛被命名为白令岛。他船上剩下的77名水手中的46人后来回到了他们出发的港口。 白令海峡、白令海、白令岛和白令地峡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1991年8月,一支苏联-丹麦的考古队发现了白令和其他五位水手的墓。他们的遗体被运回莫斯科。通过考古学的方法白令的原像可以重现。白令的牙齿完好无损,说明他不是得坏血病死亡的。 Category:丹麦探险家 Category:西伯利亚探险家 Category:俄罗斯与苏联极地探险家.

新!!: 堪察加半島和维他斯·白令 · 查看更多 »

美国

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为 United States、America、The States,縮寫为 U.S.A.、U.S.),通稱美國,是由其下轄50个州、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五个自治领土及外岛共同組成的聯邦共和国。美國本土48州和联邦特区位於北美洲中部,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面是加拿大,南部和墨西哥及墨西哥灣接壤,本土位於溫帶、副熱帶地區。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美大陸西北方,東部為加拿大,西隔白令海峽和俄羅斯相望;夏威夷州則是太平洋中部的群島。美國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還擁有多處境外領土和島嶼地區。此外,美國还在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着374個海外軍事基地。 美国拥有982萬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依陆地面積定義为第四大国);同时拥有接近超过3.3億人口,為世界第三人口大国。因为有着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移民,它是世界上民族和文化最多元的國家之一Adams, J.Q.; Strother-Adams, Pearlie (2001).

新!!: 堪察加半島和美国 · 查看更多 »

白令海

白令海(Bering Sea),或譯為白林海。是指太平洋北部被阿拉斯加半岛、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围成的一片水域,北端通过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连。白令海得名于最先发现它的欧洲探险家维图斯·白令。 在最近一次的冰河時期,海平面的高度是比現時低的,故人類和其他動物是可以徒步經過現今位於白令海峽以北的地方由亞洲遷移到北美洲。很多學者相信,這條「白令陸橋」就是人類首次進入美洲的通道。 此外,白令海是世界含海产最多的海域之一,在阿拉斯加水域捕獲的魚和貝殼類海產量佔了全美國的一半。因為北極的變化,白令海的氣候在未來會更不穩定。 位於白令海的島或群島有:.

新!!: 堪察加半島和白令海 · 查看更多 »

遠東聯邦管區

遠東聯邦管區(Dalnevostochny federalny okrug)是俄罗斯位於远东的聯邦區。2017年的人口为618万人,总统特使是Олег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Сафонов。 该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东亚民族的活动地区,这块土地上曾先后存在肃慎、夫余、靺鞨、女真等民族,其部分地区歷史上也曾被中國历史上的唐、辽、金、元、明、清六朝所統治。自从该地区歸俄罗斯統治后,除了俄罗斯民族外,尚有赫哲族、达斡尔族等当地居民。另外該地原來的一些東亞民族,包括漢族、滿族、朝鮮族和大和族,不是遭到後來的蘇聯政府屠殺或強制遷徙,就是被驅逐出境回到自己的母國。.

新!!: 堪察加半島和遠東聯邦管區 · 查看更多 »

蝦夷地

蝦夷地(えぞち)是日本江戶時代對於蝦夷人,即今日阿伊努人的居住之地的稱呼,與大和民族居住的「和人地」相對。以現在的北海道(南部的渡島半島除外)為中心,包含庫頁島與千島群島等地。古時也被稱為蝦夷國(えぞのくに)。 15世紀至16世紀間,以渡島半島南部為勢力範圍的蠣崎氏,先後被當時實際統治日本的豐臣秀吉(關白、太閤)、德川家康(征夷大將軍)認可擁有對蝦夷地的支配權及貿易權。進入江戶時代後,蠣崎氏改名松前氏,並被列入大名、當主松前慶廣分封為松前藩,領有今日北海道南部的「和人地」與蝦夷地。之後,北海道太平洋側與千島被命名為東蝦夷地、北海道日本海側與庫頁島則被稱為西蝦夷地。但東蝦夷地在1799年、西蝦夷地在1807年,先後被歸為幕府的直轄地。1809年,庫頁島易名為「北蝦夷」。1821年,蝦夷地全境曾再度成為松前藩的領地,但是在1855年又再度納為幕府直轄地。 明治2年(1869年)8月15日發布的太政官布告中,蝦夷地被改名為北海道、北蝦夷地改名為樺太。.

新!!: 堪察加半島和蝦夷地 · 查看更多 »

驯鹿

驯鹿(學名Rangifer tarandus),又名角鹿。是鹿科驯鹿属下的唯一一種動物。.

新!!: 堪察加半島和驯鹿 · 查看更多 »

鮭魚

鮭魚(salmon),又名三文魚,是數種鮭科魚的通稱。牠們大部分為洄游性輻鰭魚,是常見的可食用魚類之一。共有300多個屬種的鮭科魚類生活在大西洋及太平洋,在非原生地如巴塔哥尼亞及五大湖亦可找到。鮭魚在世界各地皆有養殖。 鮭魚在淡水環境下出生,之後移到海水生長,又會洄游到淡水繁殖。鮭魚會利用太陽和地球磁場的引導,游回牠自己的出生地裡進行繁殖。太平洋品種的鮭魚,一般在繁殖後數周便會死亡。.

新!!: 堪察加半島和鮭魚 · 查看更多 »

阿伊努人

#重定向 阿伊努族.

新!!: 堪察加半島和阿伊努人 · 查看更多 »

阿纳德尔

阿納德爾(俄語:Ана́дырь、拉丁字母轉寫:Anadyr’),俄羅斯最東端的楚科奇自治區的首府,位於該區的東南部。楚科奇語謂之卡基林(Кагыргын、Kagyryn)。 經緯度為北緯64度44分;東經177度30分,為俄羅斯最東的都市。地處阿納德爾河注入白令海的河口位置,瀕臨阿納德爾灣。1889年8月3日,新馬林斯克(Novo-Mariinsk)在此開始市鎮建設;1923年8月5日,正式更名為阿納德爾——即17世紀由發現該地的探險家謝苗·伊凡諾維奇·迭日涅夫沿河岸所建的阿納德爾村名稱。1930年自治區成立,阿納德爾於1932年成為首府。1965年1月12日升格為市。 人口11,038人(2002年),比1989年統計的17,094人有所減少。自俄羅斯最大的寡頭資本家之一羅曼·阿爾卡季耶維奇·阿布拉莫維奇於2000年當選自治區區長以來,在當地開展雞舍等農漁業設施的建設、2001年發掘天然氣田且於2002年開通輸氣管道、充實新行政區的廳舍和醫療以及初等教育,改建賓館等,使當地經濟獲得快速發展。.

新!!: 堪察加半島和阿纳德尔 · 查看更多 »

蓝鲸

藍鯨(學名:Balaenoptera musculus)是屬於须鲸小目的海洋哺乳動物。藍鯨是地球上現存體型最大的動物,長超過33米,重達200公噸以上。 藍鯨的身軀瘦長,背部青灰色,不過在水中看起來有時顏色會比較淡。目前已知藍鯨至少有三個亞種:生活在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B.

新!!: 堪察加半島和蓝鲸 · 查看更多 »

鄂霍次克海

鄂霍次克海(p),是西太平洋的一個陸緣海,位於堪察加半島以西,千島群島以西北,北海道岛以北,库页岛以東,以及西伯利亞(包括尚塔尔群岛)東部以南。鄂霍次克海東北部的海灣為舍利霍夫灣。.

新!!: 堪察加半島和鄂霍次克海 · 查看更多 »

金雕

金鵰(學名:)是北半球上一種廣為人知的猛禽。如所有鷹一樣,它屬於鹰科。金鵰以其突出的外觀和敏捷有力的飛行以著名。金鵰是深棕色的,在小斑上有更浅的金棕色羽毛。这种物种的幼鹰通常在尾部有白色,并且在翅膀上经常具有白色标记。 金鵰利用敏捷和速度加上强大的脚和大量尖锐的爪子来抢夺各种猎物(主要是兔子、旱獭和其他地松鼠)。.

新!!: 堪察加半島和金雕 · 查看更多 »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苏联(),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東歐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陸地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起源自1917年的俄國革命,俄羅斯帝國的沙皇政府被推翻後,臨時政府成立,但僅執政了不到8個月,布爾什維克便很快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並於選舉後武力解散俄國立憲會議,史稱十月革命及一月劇變;之後俄國發生內戰,布尔什维克党領導的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武裝干涉。1922年12月,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立首個以社會主義為理念的國家——蘇聯。 第一任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尔·列宁於1924年去世後,约瑟夫·斯大林從一連串的權力鬥爭中勝出,取得了領導權。斯大林以計劃經濟作保障,在歐美經濟危機期間推行驚人的大規模重工業化,但也進行多次大清洗,導致逾百萬人在政治鬥爭中被整肅或被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先是与纳粹德国结盟,於1939年和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将波罗的海国家纳入版图、割占罗马尼亚领土,将流亡苏联的德国政治难民交还纳粹判決。不過很快兩者關係破裂,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到德國等軸心國入侵,歷經了4年激烈的戰事後取得了勝利,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同時因出兵击退入侵德军,并得以控制了東歐大部分國家。 蘇聯而後與衛星國組成的華沙条約組織(華約),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對峙,這兩大軍事集團在冷戰時期於全世界展開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政治鬥爭,但在1980年代初期,石油以及初級資源價格回落,此時的蘇聯大力施行福利國家政策,致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加上政治欠乏改革,基本的人民自由也陷入壓抑,苏联的国力已经落后于美国。 在198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試圖進行改革政策,將國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放寬對東歐等其他衛星國的控制,却导致蘇聯在1991年解體,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葉爾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的軍事、經濟和國際地位,但人口損失近半的情況下,蘇聯建立的紅色秩序已經不復存在。 儘管苏联宪法規範苏联是一個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联邦特性不高,因為中央政府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一黨執政。在1945年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中应有2个(乌克兰、白俄罗斯)应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因为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所以苏联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个“一国三票”的主权国家。.

新!!: 堪察加半島和苏联 · 查看更多 »

虎头海雕

虎頭海雕(學名:Haliaeetus pelagicus、Steller's Sea Eagle)是鷹科中的一種大型的猛禽。虎頭海雕是現時所知全世界平均最重的鷹,平均每隻重約6.8公斤。 虎頭海雕在堪察加半島、鄂霍次克海沿岸、黑龍江、庫頁島北部及俄羅斯尚塔爾群島(Shantar Islands)一帶進行繁殖。大部分虎頭海雕在冬季來臨時都會往南遷至日本千島群島和北海道越冬。這說明了虎頭海雕比白尾海雕更不具流浪性,分佈的範圍亦不及白尾海雕廣泛。在中国大陆,分布于辽宁、河北等地,多栖息于海岸、河口。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Kamchatka。.

新!!: 堪察加半島和虎头海雕 · 查看更多 »

棕熊

棕熊(学名:Ursus arctos)是一种极为庞大的熊,古称羆,体重可达130–700公斤(300–1500磅)。其中灰熊、阿拉斯加棕熊和墨西哥棕熊都分布在北美。.

新!!: 堪察加半島和棕熊 · 查看更多 »

氫是一種化學元素,其化學符號為H,原子序為1。氫的原子量為,是元素週期表中最輕的元素。單原子氫(H)是宇宙中最常見的化學物質,佔重子總質量的75%。等離子態的氫是主序星的主要成份。氫的最常見同位素是「氕」(此名稱甚少使用,符號為1H),含1個質子,不含中子;天然氫還含極少量的同位素「氘」(2H),含1個質子和1個中子。 氫原子最早在宇宙復合階段出現並遍佈全宇宙。在標準溫度和壓力之下,氫形成雙原子分子(分子式為H2),呈無色、無臭、無味非金屬氣體,不具毒性,高度易燃。氫很容易和大部份非金屬元素形成共價鍵,所以地球上大部份的氫都以分子的形態存在,比如水和有機化合物等。氫在酸鹼反應中尤其重要,因為在這類反應中各種分子須互相交換質子。在離子化合物中,氫原子可以獲得一個電子成為氫陰離子(H−),或失去一個電子成為氫陽離子(H+)。雖然在一般寫法中,氫陽離子就是質子,但在實際化合物中,氫陽離子的實際結構是更為複雜的。氫原子是唯一一個有薛定諤方程式解析解的原子,所以對氫原子模型的研究在量子力學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16世紀,人們通過混合金屬和強酸,首次製備出氫氣。1766至1781年,亨利·卡文迪什第一次發現氫氣是一種獨立的物質,燃燒後會產生水。安東萬-羅倫·德·拉瓦節根據這一性質,將其命名為「Hydrogen」,在希臘文中意為「生成水的物質」。19世纪50年代,英国医生合信编写《博物新编》(1855年)时,把元素名翻译为“轻气”,成為今天中文「氫」字的來源。 氫氣的工業生產主要使用天然氣的蒸汽重整過程,或通過能源消耗更高的水電解反應。大部份的氫氣都在生產地點直接使用,主要應用包括化石燃料處理(如裂化反應)和氨生產(一般用於化肥工業)。在冶金學上,氫氣會對許多金屬造成氫脆現象,使運輸管和儲存罐的設計更加複雜。.

新!!: 堪察加半島和氢 · 查看更多 »

江户幕府

江戶幕府(),又称德川幕府(),是日本歷史上第三個、也是最後一个幕府政權,由德川氏開設於江戶(今东京)而得名。自創始者德川家康1603年受封征夷大將軍開始,直到1867年末任將軍德川慶喜大政奉還於明治天皇為止。.

新!!: 堪察加半島和江户幕府 · 查看更多 »

海冰

海冰是海水变冷时结成的浮冰。由于海水不是纯净的水,海水结冰的温度是-1.8 °C(28.8 °F)。 海冰的形状和大小都多种多样,但狭义上来说,海冰与浮在海面上的冰山是不一样的。冰山是冰架或冰川断裂后漂浮到海洋上而形成的,而不是由海水结成的冰。冰山是由紧致的冰块构成的,因此是纯净的。海冰虽然是由不纯净的海水凝结而成,但由于结冰过程中盐分被排出,所以形成的也是接近纯净的冰。然而由于盐分可能会以结晶等形式成为杂质留在冰中,所以海冰的物理性质和一般的冰会有不同。 海冰对高纬度地区以至极地地区的水文、热力循环、洋流和生态系统都有重大影响。海冰过多时可能会导致海港封港,堵塞航道,挤压船舶等问题,因此也是高纬度地区海洋灾害的一种。.

新!!: 堪察加半島和海冰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堪察加半島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堪察加堪察加半岛勘察加半島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