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勃兰登堡选帝侯

指数 勃兰登堡选帝侯

这是一份勃兰登堡藩侯兼选帝侯的名单。在成为选侯之前,勃兰登堡的领主的爵位只是藩侯。关于获得选侯头衔之前勃兰登堡地区统治者的情况,请参見「勃兰登堡藩侯」。.

14 关系: 三十年戰爭勃兰登堡勃兰登堡藩侯维特尔斯巴赫王朝瓦茨拉夫四世西吉斯蒙德 (神圣罗马帝国)霍亨索伦王朝阿尔布雷希特三世 (勃兰登堡)腓特烈·威廉 (勃蘭登堡)腓特烈一世 (勃兰登堡)腓特烈一世 (普鲁士)腓特烈二世 (勃兰登堡)选帝侯普魯士王國

三十年戰爭

三十年戰爭(1618年-1648年),是由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演變而成的一場大規模戰爭。战争以波希米亞人反抗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為肇始,最後以哈布斯堡家族戰敗並簽訂《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結束。這場戰爭使日耳曼各邦國大約被消灭了25至40個百分比的人口;路德城維滕貝格四分之三人口陣亡,波美拉尼亚百分之六十五的人口陣亡,西里西亚四分之一的人口陣亡,日耳曼各邦國男性有將近一半陣亡。.

新!!: 勃兰登堡选帝侯和三十年戰爭 · 查看更多 »

勃兰登堡

勃兰登堡(Brandenburg,下索布语:Bramborsk,低地德语:Brannenborg,口语:die Mark)是德国东北部的一个--,为前东德的一部分。该州首府和人口最多的城市是波茨坦,其他的重要城市有科特布斯,哈佛尔河畔勃兰登堡和奥德河畔法兰克福。 勃兰登堡州环绕着德国首都柏林,与其共同构成了拥有约六百万人口的柏林-勃兰登堡都市圈。勃兰登堡州超过三分之一的面积被自然保护区,森林,湖泊和其他水域覆盖。 马克勃兰登堡的成立年份被认为是1157年。在这一年阿斯坎尼家族的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夺回勃兰登堡,使其被纳入神圣罗马帝国的版图。从1415年到1918年,这片区域被霍亨佐伦家族统治。从1701年到1946年,勃兰登堡地区成为普鲁士的一部分,1815年到1947年作为勃兰登堡省,这之后第一次成立了勃兰登堡州,在东德被划分成了不同区域。1990年两德统一,作为联邦德国的一部分,成立了现今的的勃兰登堡州。.

新!!: 勃兰登堡选帝侯和勃兰登堡 · 查看更多 »

勃兰登堡藩侯

1138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洛泰尔二世为了向易北河以东扩展势力,抵御斯拉夫人西侵,建立了勃兰登堡马克(边防区)。以下是勃兰登堡藩侯名单。 1355年,勃兰登堡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升为选侯国。.

新!!: 勃兰登堡选帝侯和勃兰登堡藩侯 · 查看更多 »

维特尔斯巴赫王朝

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德语:Wittelsbacher)是一个德意志的王公世家,曾经在德意志境内的数个公国和其它一些欧洲国家建立过长期的、连续的统治。自1996年开始,该家族首脑是巴伐利亚的弗朗茨。.

新!!: 勃兰登堡选帝侯和维特尔斯巴赫王朝 · 查看更多 »

瓦茨拉夫四世

茨拉夫四世(Václav IV.,1361年2月26日—1419年8月16日)波希米亚国王(1378年—1419年在位),神圣罗马帝国的君主(1378年—1400年在位,称文策尔一世,Wenzel I.)。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波希米亚的“卡莱尔一世”,Karel I.)之子。 瓦茨拉夫四世在父亲去世后继承了在波希米亚和德意志的头衔。尽管他事实上已经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的君主,但他从未加冕为皇帝。直到他被诸侯废黜为止,瓦茨拉夫的头衔一直是“罗马人民的国王”。 瓦茨拉夫四世在位时,波希米亚的王权大大衰落,贵族们企图割据。1384年至1395年,瓦茨拉夫四世同布拉格大主教扬进行斗争,甚至在1393年淹死無辜的副主教臬玻穆的若望(死後被尊為殉教的「聖人」)。因為大環境的不利,以及國王嗜酒殘暴的作風,14世纪90年代形成了一个反对瓦茨拉夫四世的贵族联盟,聯盟領袖是強橫的羅森堡家族(House of Rosenberg),而未來波希米亞的民族英雄揚·傑式卡,以及瓦茨拉夫的兄弟匈牙利国王西吉斯蒙德等,都参加了这一联盟。在与贵族的战争中,瓦茨拉夫四世两次被俘(1394年、1402年)。他被迫向贵族们作出一系列让步。1396年波希米亚创设由大领主组成的常设委员会以限制国王权力。 因為瓦茨拉夫四世忙著在波西米亞與反對派貴族鬥爭,他既未尋求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更長期未踏足德意志土地去履行其羅馬人國王的職責。對國王長年的怠工與失職造成了廣大的憤怒,1400年德意志的选侯们废黜了他的羅馬人王位,改立普法爾茨選侯魯普雷希特三世為國王。但是瓦茨拉夫四世拒絕退位,也拒不承認魯普雷希特的王位,因此魯普雷希特在他的十年任期(1400-1410年)中,從未能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兩個羅馬人國王並存的爭議,一直延續到1411年,瓦茨拉夫之弟西吉斯蒙德接替魯普雷希特被選為國王,瓦茨拉夫才終於放棄了自己的羅馬人王位,承認弟弟的王位繼承。 在瓦茨拉夫四世执政晚期,波希米亞王國出现了胡斯运动。瓦茨拉夫四世曾是扬·胡斯宗教改革计划的支持者。 他死後因為沒有子女,波希米亞王位傳給其弟西吉斯蒙德,造成揚·傑式卡領導的胡斯戰爭(1420-1434年)爆發,波希米亞的王權徹底衰弱,一直到1620年代的三十年戰爭才大幅上升。.

新!!: 勃兰登堡选帝侯和瓦茨拉夫四世 · 查看更多 »

西吉斯蒙德 (神圣罗马帝国)

西吉斯蒙德(德语:Sigismund von Luxemburg,捷克语:Zikmund,克罗地亚语:Žigmund,匈牙利语:Zsigmond,)是卢森堡王朝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433年—1437年在位)。生于纽伦堡,是查理四世的儿子。他是勃兰登堡选帝侯(1378年—1388年,1411年—1415年),1411年被选举为罗马人民的国王,1433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同时还是匈牙利和克罗地亚國王(1387年—1437年在位)和波希米亚国王(1420年—1437年在位)。他被認為受過高等教育,會講多國語言(包括匈牙利語、德語、拉丁語、法語和義大利語),並熱衷於參加馬上比武在內的騎士比賽。 他致力於終結教會大分裂,終於在1414年至1418年在德國康士坦茲(Konstanz)召開大公會議,選出新任教宗馬丁五世(Martin V),結束大分裂;但是在康斯坦茨會議期間,因為捷克(當時為波希米亞王國)神學家胡斯被處死,導致了波希米亞長達十四年的胡斯戰爭,嚴重困擾著西吉斯蒙德晚年的生命。.

新!!: 勃兰登堡选帝侯和西吉斯蒙德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霍亨索伦王朝

霍亨索伦王朝(Hohenzollerns),為勃蘭登堡-普魯士(1415年-1918年)及德意志帝國(1871年-1918年)的主要統治家族。霍亨索伦家族起源于士瓦本公国境内的黑欣根附近,其始祖布尔夏德一世在11世纪初叶受封為索倫伯爵。領地在今上內卡河、施瓦本山和上多瑙河之間。 索倫伯爵弗里德里希三世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和亨利六世的忠实支持者。1185年弗里德里希三世與聯姻,前者娶了后者的女儿索菲亚,因康拉德二世没有男性继承人。1192年,康拉德二世去世后,弗里德里希三世成為紐倫堡伯爵弗里德里希一世,此后該家族在索倫前冠以“霍亨”(意為“高貴的”)字樣,稱為霍亨索倫家族。他的兩個兒子先后继承爵位,弗里德里希四世继承索倫伯爵及紐倫堡伯爵領地,其後他於1218年將紐倫堡伯爵領地傳給他的弟弟康拉德三世。索倫伯爵是弗里德里希四世的子嗣信奉天主教的士瓦本系,而紐倫堡伯爵皆是康拉德三世的子嗣其後改為信奉新教的法蘭克尼亞系。.

新!!: 勃兰登堡选帝侯和霍亨索伦王朝 · 查看更多 »

阿尔布雷希特三世 (勃兰登堡)

阿尔布雷希特三世(阿基里斯)(德语:Albrecht III Achilles,),德意志的安斯巴赫公爵(1440年—1486年在位),勃兰登堡藩侯和选帝侯(1471年起)。他是霍亨索伦家族的代表人物。 阿尔布雷希特三世为勃兰登堡藩侯腓特烈一世的第三子,生于萨克森-安哈尔特的小城唐格明德。他的外号是阿基里斯或尤利西斯,因为他过人的膂力和敏锐的头脑而得名。 1440年阿尔布雷希特之父腓特烈一世去世后,霍亨索伦家族的领地被他的三个儿子分别继承。勃兰登堡马克(边防区)及选帝侯头衔归属阿尔布雷希特的哥哥腓特烈二世;拜罗伊特公国由另一位兄长约翰继承;阿尔布雷希特本人得到了安斯巴赫公国。但他最终合并了家族的全部领地:1464年从无嗣的约翰处继承拜罗伊特,1470年从退位的腓特烈二世得到勃兰登堡和选帝侯头衔。 阿尔布雷希特三世大大加强了霍亨索伦家族的权势,尤其是对世袭领地的控制。他与勃兰登堡边疆区内的独立城邦及小王公作战,迫使他们臣服。但他最主要的贡献是在勃兰登堡确立了选帝侯职位永远只能由长子继承的制度,即所谓《阿喀琉斯的安排》。这份公布于1473年的文件规定:在阿尔布雷希特三世死后,勃兰登堡领地必须完整地由其长子继承,而霍亨索伦家族在德国南方法兰克尼亚地区的领地也必须完整地由其他两个年幼的儿子继承。此后,所有这些地产只能由家族各分支中的长子获得。 阿尔布雷希特去世后霍亨索伦家族领地的分配情况如下:.

新!!: 勃兰登堡选帝侯和阿尔布雷希特三世 (勃兰登堡)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威廉 (勃蘭登堡)

腓特烈·威廉(Friedrich Wilhelm,1620年2月16日-1688年4月29日),霍亨索倫家族的族長,勃蘭登堡選帝侯兼普魯士公爵(1640年至1688年在位)。 腓特烈·威廉是勃蘭登堡選侯與妻子之子,1620年2月16日生於柏林。因其軍事和政治技巧卓越,被稱為「大選侯」(The Great Elector)。腓特烈·威廉是加爾文主義的忠實支持者,在位期間積極推廣商貿,在國內進行改革,使普魯士在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生效後逐漸強大,從而成為中北歐的領導者之一,奠定其後繼者能將普魯士由公國進一步成為王國。.

新!!: 勃兰登堡选帝侯和腓特烈·威廉 (勃蘭登堡)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一世 (勃兰登堡)

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1371年9月21日~1440年9月20日)德意志的纽伦堡伯爵(称腓特烈六世,1397年~1427年在位)和勃兰登堡藩侯(也是选侯,1415年起)。他是霍亨索伦家族在勃兰登堡地区的第一个统治者。 腓特烈是纽伦堡伯爵腓特烈五世之子,生于纽伦堡。1415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蒙德為了感謝戰場上的救命之恩,将本家族(卢森堡家族)的世袭领地勃兰登堡赐予腓特烈,并授予他马克藩侯爵位。从此勃兰登堡马克边防区——由“熊”阿尔布雷希特所建立的德国最重要的领地之一归属霍亨索伦家族,并经历了该家族长达400年的统治。 腓特烈之子包括约翰(炼金术士),他在父亲参加西吉斯蒙德皇帝镇压波希米亚胡斯教徒的胡斯战争时是勃兰登堡的摄政;其他重要的儿子是腓特烈二世和阿尔布雷希特三世,两人先后继承了选侯的头衔。.

新!!: 勃兰登堡选帝侯和腓特烈一世 (勃兰登堡)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一世 (普鲁士)

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全名腓特烈·威廉·冯·霍亨索伦(Friedrich Wilhelm von Hohenzollern),普鲁士的第一位国王(1701年至1713年在位),得到国王的称号前为勃兰登堡选帝侯兼普鲁士公爵。.

新!!: 勃兰登堡选帝侯和腓特烈一世 (普鲁士)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二世 (勃兰登堡)

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1413年11月19日生于坦格尔明德,1471年2月10日卒于艾施河畔诺伊斯塔特),绰号“铁人”,“铁牙”,勃兰登堡藩侯,1440至1470年任勃兰登堡选侯。.

新!!: 勃兰登堡选帝侯和腓特烈二世 (勃兰登堡) · 查看更多 »

选帝侯

选帝侯(德语:Kurfürst,复数为Kurfürsten,"kur"意为“选择”,"Fürst"意为“诸侯”。)指七个有选举罗马人民的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利的诸侯。包括科隆大主教、美因茨大主教、特里爾大主教、萊茵-普法爾茨伯爵、薩克森-維騰堡公爵、勃蘭登堡藩侯與波希米亞國王。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此一封號仍為德意志帝國所使用。.

新!!: 勃兰登堡选帝侯和选帝侯 · 查看更多 »

普魯士王國

普魯士王國(Königreich Preußen)是一個位於現今德國和波蘭境內的王國,存在於1701年至1918年,同時也是從1871年至一戰戰敗前,領導德意志帝國的政治實體,其領土囊括整個帝國的三分之二。王國名字是繼承普魯士而來的,雖然它的權力基礎是從勃蘭登堡得來的,曾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

新!!: 勃兰登堡选帝侯和普魯士王國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勃兰登堡选侯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