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列昂尼德·亚历山德罗维奇·戈沃罗夫

指数 列昂尼德·亚历山德罗维奇·戈沃罗夫

列昂尼德·亚历山德罗维奇·戈沃罗夫(Леони́д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Го́воров,)苏联军事领导人,於1944年被授予苏联元帅。戈沃罗夫于1920年参加苏联红军,一直担任炮兵指挥官,后曾在伏龙芝军事学院和总参军事学院深造。1940年因在苏芬战争中的杰出表现受到提拔。二战爆发后指挥第5集团军在莫斯科战役中顽强阻挡了德军的正面进攻。从1942年4月到二战结束他一直担任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指挥保卫列宁格勒和列宁格勒解围战役。1944年他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1945年获得苏联最高军功章:胜利勋章。.

32 关系: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基洛夫州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卡霍夫卡叶拉布加大将大清洗库尔兰包围战库图佐夫勋章伏罗希洛夫弗兰格尔德米特里·丹尼洛维奇·列柳申科俄国内战圣彼得堡国立技术大学列寧勳章列寧格勒-大諾夫哥羅德攻勢冬季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加里宁納爾瓦戰役 (1944年)維堡-彼得羅扎沃茨克攻勢红星勋章高尔察克霍夫汉内斯·巴格拉米扬胜利勋章蘇聯英雄苏联苏联元帅列表苏沃洛夫勋章拉多加湖曼纳海姆防线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Кири́лл Афана́сьевич Мерецко́в,Kirill Afanasievich Meretskov,),苏联军事领导人,苏联元帅(1944年)。他于1918年加入紅軍,在俄国内战中曾多次负伤,后入总参军事学院学习和第1骑兵集团军作战。内战结束后在多个军区担任参谋长,参与军事改革,十分看重士兵训练和改善交通的重要性。1936年作为苏方军事顾问参加西班牙内战,回国后升任副总参谋长。1939年底的苏芬冬季战争中,他率军突破芬兰的曼纳海姆防线,获得苏联英雄称号。1940年8月到1941年1月间短期担任苏军总参谋长,参与苏军“反侵略计划”的制定。 苏德战争爆发后不久被捕入狱,在狱中备经拷打与折磨,3个月后他被释放,派往西北方向。曾抵御南下的芬兰军队和夺取德军控制的季赫温,防止列宁格勒被彻底包围。其后两年里他多次组织解除对列宁格勒的围困的行动,经历过柳班战役的失败和“火花”行动的成功。列宁格勒解围后,组织了对芬兰军队的进攻,迫使芬兰退出战争。1945年在佩特萨莫—希尔克内斯攻势中歼灭位于北极圈中的德军,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1945年8月指挥远东第1方面军参加八月风暴行动,迅速攻入滿洲地區,精兵堂。,获得了苏联最高军事荣誉:胜利勋章。.

新!!: 列昂尼德·亚历山德罗维奇·戈沃罗夫和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 · 查看更多 »

基洛夫州

基洛夫州(Kirovskaya oblast)位於東歐平原東部,屬伏爾加聯邦管區,是俄羅斯聯邦主體之一,同时为「伏尔加-维亚特经济区」成员之一(参见:俄罗斯经济地区)。面積120,374平方公里,人口 1 310 636(2014年),其中75.25%为城镇人口(2013年)。 首府基洛夫,成立於1934年12月7日,因苏联领导人谢尔盖·基洛夫而得名。其它重要城市还有:基洛沃-切佩茨克、斯洛博茨科伊、维亚茨基耶波利亚内、科捷利尼奇。本州划分为39个市镇(Муниципальное образование)、5个镇(Городской округ)以及一个从属联邦的保密行政区。 基洛夫州,在东边与彼尔姆边疆区和乌德穆尔特共和国毗邻,在北边与科米共和国和阿尔汉格尔斯克州相邻,在西边与沃洛格达州、科斯特罗马州以及下诺夫哥罗德州相接壤,而在南部,与马里埃尔共和国和鞑靼斯坦共和国相邻。 基洛夫州成立于1936年,彼时,乌德穆尔特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从基洛夫边疆区(存在于1934至1936年间,在原维亚特卡省的区域范围上成立而来)划分出来,其余部分成立了本州。基洛夫州是边界相邻数量最多的一个联邦主体。.

新!!: 列昂尼德·亚历山德罗维奇·戈沃罗夫和基洛夫州 · 查看更多 »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德语:Erich von Manstein,),是一名职业军人,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纳粹德国国防军中最负盛名的指挥官之一。冯·曼施坦因的构想最终成为制订征服法国的“镰刀收割”(Sichelschnitt)计划的依据。在东线,他先后指挥了位于克里米亚和包围列宁格勒的军队,并随后担任南方集团军的司令官。面对于人数和装备都占据优势的苏联,他成功地阻止了苏联红军自斯大林格勒胜利之后的攻势,并成功地发动反击,夺取了哈尔科夫。最终因为和希特勒在战略上的分歧导致了他在1944年被解职。战后,他被英国军事法庭于1949年以战争罪判处18年监禁,但是4年后他就因为医疗原因被释放了,随后他成为了西德政府的高级顾问,协助建立新的德国联邦国防军。.

新!!: 列昂尼德·亚历山德罗维奇·戈沃罗夫和埃里希·冯·曼施坦因 · 查看更多 »

卡霍夫卡

卡霍夫卡是烏克蘭的城市,位於該國南部第聶伯河左岸,由赫爾松州負責管轄,始建於1492年,面積16.24平方公里,2011年人口37,409。十九世紀末,該鎮發展工業生產,興建農業機械、釀酒、木材和汽水工廠。 Category:烏克蘭城市.

新!!: 列昂尼德·亚历山德罗维奇·戈沃罗夫和卡霍夫卡 · 查看更多 »

叶拉布加

叶拉布加(俄语:Ела́буга)是位于俄罗斯鞑靼斯坦共和国卡马河畔的一个镇,人口约7万(2002年)。.

新!!: 列昂尼德·亚历山德罗维奇·戈沃罗夫和叶拉布加 · 查看更多 »

大将

大將,也稱一級上將,是部分國家設有的軍銜,一般位於元帅和二級上將之間。通常以四顆星為代表。.

新!!: 列昂尼德·亚历山德罗维奇·戈沃罗夫和大将 · 查看更多 »

大清洗

大清洗(Большая чистка),一譯「大整肅」、「大清掃」,是指在1930年代,蘇聯在蘇聯最高領導人史達林執政下爆發的一場政治鎮壓和迫害運動。以谢尔盖·基洛夫被刺事件引发,它包括對蘇聯共產黨內部的清洗以及對無辜人員的迫害,這段時期典型的現象包括無處不在的政治審查、到處都存在的懷疑「間諜破壞」、做秀公審、關押和死刑。 大清洗在前苏联时代被称为肃反运动,然而今日的俄罗斯更多地称这段时期为“大恐怖”(Большой террор)或“叶若夫时期”(Ежовщина)。.

新!!: 列昂尼德·亚历山德罗维奇·戈沃罗夫和大清洗 · 查看更多 »

库尔兰包围战

库尔兰包围战(各国正式名称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德蘇战争末期,蘇軍在库尔兰对轴心国势力的阻击和包围,指挥官为霍夫汉内斯·巴格拉米扬将军。 口袋阵在蘇军波罗的海攻势中接近梅梅尔(克莱佩达)时形成,这次行动成功地将德国北方集团军从同部署在拉脱维亚图库姆斯和利耶帕亚的其他德军重孤立出来。该部队后联合中央集团军残部,于1945年1月25日重组改称,但仍始终被围困于库尔兰。 当德軍最终于5月8日向同盟國宣布正式投降时,他们仍处于“停电”状态,所以并未得到上级命令。直至两天后的5月10日库尔兰集团军才宣布投降,这也是欧洲最后投降的几个德軍部队之一。.

新!!: 列昂尼德·亚历山德罗维奇·戈沃罗夫和库尔兰包围战 · 查看更多 »

库图佐夫勋章

库图佐夫勋章(Орден Кутузова),是一種蘇聯和俄羅斯頒發的勳章,共分三級。該勳章是紀念库图佐夫元帅,於1942年7月29日(二戰期間)由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決定設立,當時分為兩級。在1943年2月8日增加至三級。.

新!!: 列昂尼德·亚历山德罗维奇·戈沃罗夫和库图佐夫勋章 · 查看更多 »

伏罗希洛夫

#重定向 克利缅特·叶夫列莫维奇·伏罗希洛夫.

新!!: 列昂尼德·亚历山德罗维奇·戈沃罗夫和伏罗希洛夫 · 查看更多 »

弗兰格尔

#重定向 彼得·尼古拉耶维奇·弗兰格尔.

新!!: 列昂尼德·亚历山德罗维奇·戈沃罗夫和弗兰格尔 · 查看更多 »

德米特里·丹尼洛维奇·列柳申科

德米特里·丹尼洛维奇·列柳申科(Дми́трий Дани́лович Лелюше́нко,),苏联大将,战时近卫坦克第四集团军司令。.

新!!: 列昂尼德·亚历山德罗维奇·戈沃罗夫和德米特里·丹尼洛维奇·列柳申科 · 查看更多 »

俄国内战

俄国内战(Гражданская война́ в Росси́и),后来又称為苏联国内战争或對蘇干涉戰爭,是於1917年11月到1922年10月,在前俄罗斯帝国境内发生的一场战争,交战双方是红军和由反布尔什维克力量组成的松散的联合力量白军,还有多国出兵干涉,部分战事还蔓延到外蒙古和波斯。苏联官方称法为“1917年到1922年的内战和武装干涉”。红军于1919年在乌克兰击败白军,并在西伯利亚击败亚历山大·高尔察克的武装。随后彼得·弗兰格尔领导的白军于1920年秋在克里米亚被击败。 许多独立运动随着俄罗斯帝国的崩溃和战争的进行而发起。其中芬兰、爱沙尼亚、拉托维亚、立陶宛和波兰成为主权国家。前俄罗斯帝国的其余领土在战后成立苏联。.

新!!: 列昂尼德·亚历山德罗维奇·戈沃罗夫和俄国内战 · 查看更多 »

圣彼得堡国立技术大学

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俄语: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ский политехнически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Петра Великого,缩写为СПбПУ,或 加里宁工学院) 于1899年建校。该大学有约400名教授,1500名副教授,18000多学生和1500多外国留学生。.

新!!: 列昂尼德·亚历山德罗维奇·戈沃罗夫和圣彼得堡国立技术大学 · 查看更多 »

列寧勳章

列寧勳章(俄文:Орден Ленина)是蘇聯最高等級的國家勳章,命名是為了紀念俄羅斯十月革命領導人列寧。此勳章在1930年4月6日由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发布命令设立,授予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中建立特殊功勋的个人、集体、机关、社会团体、部队或城市。到蘇聯解體為止,共頒發了431,418枚。.

新!!: 列昂尼德·亚历山德罗维奇·戈沃罗夫和列寧勳章 · 查看更多 »

列寧格勒-大諾夫哥羅德攻勢

列寧格勒-大諾夫哥羅德攻勢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於1944年1月14日開始蘇聯紅軍對德國北方集團軍之攻勢,攻勢之下半部分是首個月之納爾瓦戰役,參與行動的包括三個方面軍:、波羅的海沿岸第2方面軍及,參戰的蘇軍共擁有822,000人、10,070門火炮、385輛坦克及370架飛機加上波羅的海艦隊。.

新!!: 列昂尼德·亚历山德罗维奇·戈沃罗夫和列寧格勒-大諾夫哥羅德攻勢 · 查看更多 »

冬季战争

冬季戰爭(talvisota,vinterkriget,Зимняя война)是一場蘇聯與芬蘭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爆發的戰爭,自1939年11月30日由蘇聯向芬蘭發動進攻而展開,蘇聯最終慘勝於芬蘭,令其割讓與租借部份領土,而後於1940年3月13日雙方簽訂《莫斯科和平協定》為結束。 自立國以來蘇聯一直對與芬蘭相接的國境存有異議,認為威脅到距边境仅32公里之遥的苏联第二大城列寧格勒的安危,且芬蘭在獨立過程中與德國關係密切,蘇聯視其將可能成為德國入侵本國的幫凶,於是持續以談判、威脅或嘗試顛覆芬蘭政府的方式來解決其邊界問題,必要時直接透過軍事行動併吞芬蘭,使其重回以往俄国附属国的地位。芬蘭方面則力保獨立之成果,視蘇聯為唯一的假想敵,持續以外交手段來避免戰爭。1930年代蘇芬之間的幾次談判皆無結果,蘇聯決心武裝入侵芬蘭。1939年11月26日蘇聯製造了「曼尼拉砲擊事件」,以此為藉口對芬蘭宣戰,在兩國邊境發動全線進攻。國際聯盟將蘇聯的行動視為非法攻擊,於12月14日將該國除名。 蘇聯投入大規模的軍隊進攻芬蘭,並在兵力、飛機、戰車上佔有壓倒性優勢,然而戰前其軍事領導人因約瑟夫·史達林於1937年開始的一連串的政治整肅而被處死或入獄,以致冬季戰爭爆發時,蘇軍僅剩下經驗不足的高級將領和中級軍官。由於上述因素,加上芬軍訓練精良、熟悉地形,導致蘇軍在冬季戰爭初期戰技拙劣、損失慘重,芬蘭則展現了遠超過蘇聯預計的抵抗能力。然而蘇聯於後期撤換指揮成員、改善作戰方式以及結合強大的物資優勢,終於突破了芬軍主防線,芬蘭因而求和。1940年3月雙方簽訂《莫斯科和平協定》,芬蘭割讓出其11%的領土和30%資產予蘇聯,結束了戰爭。 冬季戰爭中,蘇聯投入巨大兵力卻損失慘重,國家聲譽也受到很大的傷害,也未達到原先征服芬蘭全境的目標。芬蘭則不僅保有了主權,還贏得了國際聲望。冬季戰爭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二次大戰的進程,在蘇芬交戰期間,英法曾想以援芬藉口派兵登陸斯堪地那維亞來切斷供應納粹德國戰爭機器的瑞典鐵礦石生產地,但未能成行。蘇聯此戰中的表現也令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對發動侵略蘇聯的企圖更具信心,並開始著手聯絡芬蘭加入其計畫。最終在1941年6月底爆发了「繼續戰爭」,芬蘭同德國协同出兵企图奪回冬季戰爭中失去的土地。.

新!!: 列昂尼德·亚历山德罗维奇·戈沃罗夫和冬季战争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新!!: 列昂尼德·亚历山德罗维奇·戈沃罗夫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列昂尼德·亚历山德罗维奇·戈沃罗夫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加里宁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加里宁(Михаи́л Ива́нович Кали́нин,),蘇聯政治家、革命家、早期的國家領導人。自从十月革命后到去世为止,一直担任苏俄和苏联的国家元首。.

新!!: 列昂尼德·亚历山德罗维奇·戈沃罗夫和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加里宁 · 查看更多 »

納爾瓦戰役 (1944年)

納爾瓦戰役(愛沙尼亞語:Narva lahing,德語:Schlacht bei Narva,俄語:Битва за Нарв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與蘇聯列寧格勒方面軍為爭奪納爾瓦地峡所進行的一連串戰鬥。戰鬥發生於蘇德戰爭的北方戰線,主要分為納爾瓦橋頭堡戰役、坦能堡防線戰役與蘇軍的金吉謝普–格多夫攻勢及納爾瓦攻勢。本次行動為1944年蘇軍冬季至春季之攻勢的一部分,而根據約瑟夫·史達林的「寬闊前線」戰略,這場攻勢的發動時機將與第聶伯河-喀爾巴阡山脈攻勢相配合。 1944年1月蘇軍以北方列寧格勒-大諾夫哥羅德攻勢,於愛沙尼亞獲得了部份勝利,推進到納爾瓦河一線,準備消滅德軍「納爾瓦」分遣軍並深入愛沙尼亞。2月,蘇軍已在河流對岸成功建立了一些橋頭堡,但在嘗試將其擴大的行動卻失敗,德軍猛烈的反擊不但摧毀了通往納爾瓦北面的橋頭堡,更使得南面的橋頭堡遭到嚴重破壞,令德軍防線到1944年7月以前再度回歸穩定。蘇軍的納爾瓦攻勢以及接連的坦能堡防線戰役是蘇軍在1944年夏秋兩季攻勢的一部分,並與南部的利沃夫-桑多梅日攻勢相配合。之後蘇軍成功拿下了這座城市,並迫使德軍向「坦能堡防線」撤退,其位於紀念山,距離納爾瓦只有16公里。在接連發生的坦能堡防線戰役中,德軍成功守住了這條防線。因此史達林意圖佔領愛沙尼亞,將其作為海空軍基地以方便攻擊芬蘭及東普魯士的目標並未達成,反而蘇軍在波羅的海的攻勢被阻擋了7個半月。 一些外國的自願者以及愛沙尼亞義務兵站在德軍的一方參加了這場戰鬥,在支持德軍不合法徵兵要求下,這些愛沙尼亞抵抗組織希望建立一支國際軍隊並恢復愛沙尼亞的獨立。.

新!!: 列昂尼德·亚历山德罗维奇·戈沃罗夫和納爾瓦戰役 (1944年) · 查看更多 »

維堡-彼得羅扎沃茨克攻勢

維堡-彼得羅札沃茨克攻勢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繼續戰爭中,一場由蘇聯及所執行的戰略性進攻,地點位於東卡累利阿及卡累利阿地峡。戰爭以繼續僵持的狀態告終,蘇聯占領了大部分東卡累利阿及維堡,並成功分散德國中央集團軍的兵力,使得白俄羅斯的防務呈現空虛,有利於巴格拉基昂行動的展開,然而蘇軍並沒有抵達屈米河並摧毀芬蘭軍隊,這是在北歐所經歷過的所有戰爭中,範圍及規模最大的一場。 行動中每個方面軍都有自己的任務:.

新!!: 列昂尼德·亚历山德罗维奇·戈沃罗夫和維堡-彼得羅扎沃茨克攻勢 · 查看更多 »

红星勋章

红星勋章(Орден Краснoй Звезды)是一种是表彰苏联勇士的军事奖章。由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于1930年4月6日下令设立,但它的明确章程只是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在1930年5月5日才正式颁布。该章程后来被1936年5月7日、1943年6月19日、1946年2月26日、 1947年10月15日、1947年12月16日的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法令以及1980年3月28日通过的第1803-X法令进行了多次修订。.

新!!: 列昂尼德·亚历山德罗维奇·戈沃罗夫和红星勋章 · 查看更多 »

高尔察克

#重定向 亞歷山大·瓦西里耶維奇·高爾察克.

新!!: 列昂尼德·亚历山德罗维奇·戈沃罗夫和高尔察克 · 查看更多 »

霍夫汉内斯·巴格拉米扬

#重定向 伊萬·霍夫汉内斯·巴格拉米扬.

新!!: 列昂尼德·亚历山德罗维奇·戈沃罗夫和霍夫汉内斯·巴格拉米扬 · 查看更多 »

胜利勋章

胜利勋章(Орден «Победа»)是苏联最高级别的军功勋章,授予给“顺利完成一个或数个方面军战役并使战争全局发生有利于苏联红军的根本改变”的军事统帅。历史上总共颁发给17人20枚胜利勋章,收回1枚(勃列日涅夫),是世界上获得人数最少的勋章之一。.

新!!: 列昂尼德·亚历山德罗维奇·戈沃罗夫和胜利勋章 · 查看更多 »

蘇聯英雄

苏联英雄(translit),另译:苏联英雄金星奖章,是苏联勋赏制度中的最高荣誉,授予在为苏联国家和社会服务中作出英雄壮举的个人或集体。苏联英雄一般授予军人;非战斗人员则授予社会主义劳动英雄荣誉称号及“镰刀锤子”金星奖章。.

新!!: 列昂尼德·亚历山德罗维奇·戈沃罗夫和蘇聯英雄 · 查看更多 »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苏联(),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東歐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陸地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起源自1917年的俄國革命,俄羅斯帝國的沙皇政府被推翻後,臨時政府成立,但僅執政了不到8個月,布爾什維克便很快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並於選舉後武力解散俄國立憲會議,史稱十月革命及一月劇變;之後俄國發生內戰,布尔什维克党領導的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武裝干涉。1922年12月,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立首個以社會主義為理念的國家——蘇聯。 第一任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尔·列宁於1924年去世後,约瑟夫·斯大林從一連串的權力鬥爭中勝出,取得了領導權。斯大林以計劃經濟作保障,在歐美經濟危機期間推行驚人的大規模重工業化,但也進行多次大清洗,導致逾百萬人在政治鬥爭中被整肅或被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先是与纳粹德国结盟,於1939年和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将波罗的海国家纳入版图、割占罗马尼亚领土,将流亡苏联的德国政治难民交还纳粹判決。不過很快兩者關係破裂,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到德國等軸心國入侵,歷經了4年激烈的戰事後取得了勝利,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同時因出兵击退入侵德军,并得以控制了東歐大部分國家。 蘇聯而後與衛星國組成的華沙条約組織(華約),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對峙,這兩大軍事集團在冷戰時期於全世界展開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政治鬥爭,但在1980年代初期,石油以及初級資源價格回落,此時的蘇聯大力施行福利國家政策,致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加上政治欠乏改革,基本的人民自由也陷入壓抑,苏联的国力已经落后于美国。 在198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試圖進行改革政策,將國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放寬對東歐等其他衛星國的控制,却导致蘇聯在1991年解體,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葉爾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的軍事、經濟和國際地位,但人口損失近半的情況下,蘇聯建立的紅色秩序已經不復存在。 儘管苏联宪法規範苏联是一個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联邦特性不高,因為中央政府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一黨執政。在1945年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中应有2个(乌克兰、白俄罗斯)应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因为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所以苏联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个“一国三票”的主权国家。.

新!!: 列昂尼德·亚历山德罗维奇·戈沃罗夫和苏联 · 查看更多 »

苏联元帅列表

苏联的元帅军衔共分四级,“苏联大元帅”为第一级,“苏联元帅”和“苏联海军元帅”同为第二级;“军兵种主帅”为第三级;“军兵种元帅”为第四级。 “军兵种元帅”与陆军步兵的军衔“大将”为同级军衔,所以军兵种元帅不应归入苏联元帅级军衔,而应归入将官军衔。 但苏联一度将大将军衔图案改为一颗大星,类似元帅的肩章图案布局,和军兵种元帅肩章图案布局类似,且大将也佩戴元帅星,故也有人认为大将也应属于苏联的元帅级军衔。 苏联时期,共先后授予1人“苏联大元帅”军衔,40人“苏联元帅”军衔,3人“苏联海军元帅”军衔,13人苏联“军兵种主帅”军衔(空军主帅7人,炮兵主帅4人,装甲兵主帅2人),60人苏联“军兵种元帅”军衔(空军元帅25人,海军元帅9人,炮兵元帅10人,装甲兵元帅6人,工程兵元帅6人,通信兵元帅4人)。.

新!!: 列昂尼德·亚历山德罗维奇·戈沃罗夫和苏联元帅列表 · 查看更多 »

苏沃洛夫勋章

蘇沃洛夫勳章(俄文:Орден Суворова)是一種蘇聯和俄羅斯頒發的勳章,共分三級。该勳章是紀念亞歷山大·蘇沃洛夫,於1942年7月29日(二戰期間)由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決定設立。在胜利勋章诞生之前,该勋章中的第一级是等级最高的苏联軍功勋章。.

新!!: 列昂尼德·亚历山德罗维奇·戈沃罗夫和苏沃洛夫勋章 · 查看更多 »

拉多加湖

拉多加湖(Ладожское озеро,Laatokka)是位於俄羅斯西北部卡累利阿共和國和列寧格勒州的淡水湖,也是歐洲最大的湖泊和世界第15大湖泊。.

新!!: 列昂尼德·亚历山德罗维奇·戈沃罗夫和拉多加湖 · 查看更多 »

曼纳海姆防线

曼納海姆防線(芬蘭文:Mannerheim-linja)是芬蘭建造於卡累利阿地峽用來防禦蘇聯的防禦工事。 芬蘭花了10年建設,成功將曼納海姆防線建造成完整的防禦工事體系。它由縱深約90公里的3道防禦地帶組成,各道防禦地帶配合著沼澤湖泊等天然障礙物興建,構築有670個固定發射工事和土木質火力點,另有近800個地下暗堡,並以交通壕連接。在主要防禦地帶前設有20~60公里縱深的緩衝地帶。主要防禦地帶前和緩衝地帶內廣泛設置了反坦克和反步兵地雷和反坦克樁砦、反坦克壕和反坦克崖壁。 在冬季戰爭期間,它被命名為「曼納海姆防線」來紀念卡爾·古斯塔夫·埃米爾·曼納海姆。戰爭中有一些戰役在這個防線上進行。.

新!!: 列昂尼德·亚历山德罗维奇·戈沃罗夫和曼纳海姆防线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列昂尼德·戈沃罗夫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